20170801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
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
誠受教修四行,
住忍辱地為宗。
立行如教修持,
無量諸大菩薩,
皆從忍辱地湧,
理事化育,圓彰覺性,
心聲共地合鳴,心佛源出同聲。
用心體會啊!誠,很誠意,誠心來接受佛陀的教育;受了教育,佛法入心了,我們要好好修,依教修行。我們要修的是什麼行?「四行」。要受持《法華經》,我們要奉持「四行」,我們很簡單,日常生活不離我們的身心,是身行善,口不惡言,心要時時顧好這念心。再來就是我們的意,誓願,很誠意來立弘誓願,所以身、口、意、弘誓願這四行,不就是最近常常說的嗎?身體,在我們的日常生活,一切行為造作不離開這個身體,只是我們的身體是要如何做?做什麼事情?是對的,還不對的?是善的,還是惡的?只要我們清楚分明,舉手動足、開口動舌、起心動念,我們若能夠時時警惕;對的事情,我們認真去做就對了。
用很白話來說就是這樣而已。這四行若能夠好好受持,世間堪忍事多;人、事、物,人對人,就是要有功夫,如何來對待人,用什麼方式適應人人的心意,讓人人聽總是得到善解。不只是我們要善解別人,人人什麼樣的聲音聽來到我們這裡,我們的心要用功夫去善解人人;不論是惡言惡語,我們聽到,能夠轉為了「感恩哦,你在警惕我、教育我,我要向你感恩。惡言惡語,對我是精進。」這是善解啊!若是人的形色很不好,我們看到了,或者是他有種種對我們不善、不利益,我們也要感恩;我要用什麼方法,讓你這種不善,對我有害能夠轉向,變成了友好,我就要用功夫。
功夫最重要的是包容,善解、包容,讓人人能夠建立好的關係;對自己內心,沒有執著煩惱、無明,所有的是感眾生恩。這就是我們的功夫。這樣的功夫不夠,還要怎麼樣呢?要讓人人看到我們,我們說的話,不論什麼話,他能夠很歡喜接受。說話,平常的一句話,他將它當成是法、當成是寶,能夠用在日常生活中,改善他的人生、改善他的心態。這就是我們說出去的話,讓人人都能夠善解,這也是功夫啊!
而我們的形態也是一樣,聲音既是這樣,我們的形象、形態也是,讓人看到就是歡喜,印象好,這就是我們要有功夫。那就是要用功,用功就有「德」,有所得是因為你的德成就了,所以「德者,得也」。什麼叫做道德呢?是你修行用功得來的。得到什麼呢?得到與眾生結好緣。你用功的功夫,待人就是善解、包容,這在現在的語言就是這麼的簡單。我們真正的功夫就是這樣,自然我們心有所修,有功夫,自然就得到人對我們也是這麼的善解、也是這麼的包容地接受,這就是和眾生建立了好的因緣。常常說,結善緣,要和眾生結好緣、結善緣。
其實善緣、好緣是我們過去要累積,現在要用功;過去累積的,來到今生,現在用功的,累積在未來。這是長長久久哦。恆河沙數的眾生也是要這樣去用功,得來的功夫,有這樣的德,結這樣的緣。所以要和大家來互相勉勵,我們要誠,誠心受教,我們所修的行,不是怎麼困難,就是在我們的身、口、意、弘誓願四安樂行,弘誓願就是累生累世,長久的時間,就是這樣地堅定,這分的誠心這樣堅持下去,自然,我們和娑婆世界這些眾生的緣,就能夠結很深。
我們發願就是要守護在這個地方,所以我們一定要「住忍辱地為宗」,這是我們的宗旨。佛陀,釋迦牟尼佛,他的願就是這樣,發願在娑婆世界度眾生。我們既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,弘釋迦牟尼佛的願,前面也說過了,佛陀守護娑婆世界的弟子,是因為這因緣很深,在這個地方一定對娑婆世界很有利益,因為緣深,所以就有利益。我們要發心立願,住忍辱地為宗旨,這就是我們的方向。所以,我們「立行如教修持」,就要如這個教法,要好好來受持,佛陀教育我們的「四行」,還有「三軌」,還有「四修」,大家應該一說出名詞來,就了解內容,因為已一而再的講說,希望大家要銘刻在心裡,要用在日常生活。「大慈悲為室」,這不就是很簡單嗎?「柔和忍辱衣」,每一天在穿衣服,就是要去想到「柔和忍辱衣」;「諸法空為座」,待人接物,不要計較,要記得善解、包容,其他不用計較。這樣不是很簡單嗎?修行哪有什麼困難啊,我們若在人群中,我們接受人,自然人接受我們;我們包容人,自然人包容我們,互相都有利益。因為互相緣很深,大家對我也很有利益。
我也常常說,慈濟若沒有大家,哪有辦法可成就呢?若沒有這麼多人願意傳法脈,精神理念哪有辦法永遠延續下去呢?所以缺一個人都不行,每一個人都需要弘宣這樣的法、修這樣的法、弘揚這樣的宗旨,這樣,才有辦法綿綿流長釋迦牟尼佛的法。同樣的道理,就是大家共同聽法,這些法就落實在我們生活,我們心身力量做得到,我們就有這樣的法。因為佛陀的教法很多,我們無法一一說得很透徹,不過我們從那個法最重要的精神,趕緊去將它綜合起來,整理一個系統,如何能夠人與人,與人間所接觸,能夠利益人。要不然,是來不及,我們要趕緊,在現在五濁惡世,苦難偏多,用什麼方法入眾生的心,用什麼方法能夠將人的身與心動起來,同一個方向去利群、弘法;去利益人群,將這個法傳承下去。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我們就是選擇這樣的法來為我們的法脈,為我們的宗旨,為我們的宗門。
所以因為這樣,佛陀還有很多智慧的法,我們一輩子無法總包攬,但總是好好將這個因和緣延續下去;我們做得到的,現在時世最需要的,我們這樣延續下去。所以我們用這樣的法,入這樣的門,所以法脈宗門,共同總綱就是在佛法之中,所以我們要有這樣修持。就是要修持很多無量的法門,這無量的法門,當然我們目前只是有這樣的系統,看、聽,大家如何做、如何做,還做不完;光是社會事,說組織也還做不完。所以,有很多將法變成行動,真的有很多名稱、組織要去整理,我們的大綱、綱領,最近一直在說綱領要如何讓它建立起來,都在討論大綱、細節等等。
當然佛陀的法,就是要這麼多的方法,也是在教諸大菩薩。「無量諸大菩薩」,這些菩薩要發大心;發大心的菩薩,就是要「皆從忍辱地涌」。忍辱地在哪裡呢?我們的心,心意解,事通理達,自然事會通、理會達。所以,我們的心都要知道在這個世間是堪忍的世界,我們願意在人群中,更要再堪忍。這個人群中種種煩惱、事物讓我們體會無明、煩惱的根源在哪裡,我們了解了、發心了、通達了這些道理。這樣,我們能夠不斷不斷循環來化育。道理消化,消化吸收,上求法,下化眾生,總是這樣不斷循環來化,「理事化育,圓彰覺性」。
我們度人、度己,在度人就是度自己,利益別人就是利益自己。你有方法去解開別人的困難,就是們有方法度自己,所以度人就是度己。這個覺性,啟開了別人的覺性,就是已經開了自己的心,所以心開意解,「理事化育,圓彰覺性」。我們的真如本性有在發揮,發揮我們的方法於人間。所以,「心聲共地合鳴」,這是我們的心聲,一切為眾生、為人群付出,聲聲呼喚,希望眾生能夠去除無明煩惱,這個聲波能夠警覺眾生的迷茫,這心聲是這樣。心就是我們的心地,從我們的內心,覺地這樣共鳴,我們的內心覺地就是真如本性,發心起來,啟動了我們的心。所以,「心佛源出同聲」。心、佛、眾生,雖然我們自認自己還是凡夫,我們也是眾生之一,但是,已經接受到佛法了,已經知道學菩薩道了,已經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,我們知道了,我們要歸,回家。我們就是在這個回家的路程,在這回轉真如本性的路程,所以我們的心就是要接近佛的心。
「心佛源出同聲」,就是真如覺性。我們的心、佛的心,發出來的真心是如來覺性的聲音。因為念念就是為眾生,佛陀念念為眾生,我們呢?現在開始也是,也是要念念為眾生,要平等,沒有我特別愛的,沒有我特別偏護,所有一切眾生平等平等,愛的力量就是平均,同樣的道理。這就是我們要知道,真正學菩薩道,回歸真如覺性,就是在我們的心地;心地,我們要好好、要常常顧守好。要如何能夠使我們住忍辱地為宗旨,我們日常生活,在「四行」中沒有離開,這就是我們好好守護好心,我們才有辦法向著如來家的軌道,我們才能夠這樣向如來家回去。與佛同聲,同樣的聲音,那個聲源是一樣,就是我們的心聲、我們的心地與佛相同,同一片心地、同一片的道理。佛陀所說的法,就是我們所接受的法,所以與佛法合而為一。前面的文這樣說,
經文:「是諸菩薩身皆金色,三十二相,無量光明,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,此界虛空中住。」
這就是了。菩薩,我們發菩薩心,每一位菩薩,那個相,「三十二相」,和佛相平等。佛相是人看人歡喜,佛相是來自佛陀所修的福德圓滿了,才有辦法具「三十二相」。剛才對大家說,我們要如何讓大家看到能善解我們?能善解、包容,將我們的人放在他的心中,日日都記得我們,我們說的話他接受,他都落實在做,這就是形象入眾生的心。佛是這樣,菩薩也是這樣,所以我們眾生唸佛、唸菩薩,就是已經將佛、將菩薩都放在我們的心。
菩薩,為什麼我們要唸?因為他和佛同等的覺悟,人人觀世音,家家也是觀世音;日常生活唸彌陀佛也是人人彌陀佛,也家家彌陀佛。同樣,你修什麼法,你心心念念就是唸這樣的佛,唸這樣的菩薩。為什麼你一直心心念念,唸他呢?唸他就是念他的相、他的莊嚴、他的修行,他有這樣的德,所以是我們所要依靠。所以說起來,菩薩也是一樣,同樣有這樣的佛德,與佛德平齊,有「三十二相」,同樣有「無量光明」引入我們的心,引入我們的智慧,與佛、菩薩同時、同體發光,這樣「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」。就是在這個範圍內,這娑婆世界之下,「此界虛空中住」。大家同樣有這片的心地,這片地都是一樣,大家要好好用心去了解。接下來的這段文再說,
經文:「是諸菩薩,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,從下發來。一一菩薩,皆是大眾唱導之首,」
經文簡釋:
「是諸菩薩,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,從下發來」;因師之命,所以應聲感召而從下發來。
聞命故來,弘法故來,顯本故來。
要用心哦!這些菩薩已經聽到了,釋迦牟尼佛說法的聲音,呼召的聲音。這個聲音是什麼呢?他方世界的菩薩,說要來娑婆世界弘宣此法,要來重新學法,佛陀對他們說:「止!止!不用了,這個娑婆世界就已經有很多菩薩了。」佛陀發出這樣的聲音,佛的心聲,這個地方的菩薩已經聽到了。開始發心的菩薩已經了解佛的心懷,也聽到佛的心聲了,就是因聽到這樣的聲音,這樣「從下發來」。那就是從地湧出,開始就從地顯出了,就是就地就起來了。
這是因為「因師之命」。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的導師,導師的心聲已經發出了,所以,「因師之命,所以應聲感召而從下發來」。開始發心了,來了。本來佛陀說:「我年紀已經到了,我將入涅槃了,這個法什麼人要傳?」大家還在那裡猶豫,等到他方菩薩來了,佛陀,「止!止!我這裡,我自己有這樣的弟子,是我所教育的,應該就要來接受我的法。」這個心聲這些弟子已經體會到,了解了。真正的體會,開始發心起來。所以,「聞命故來」。是聽到師的命令來嗎?或者是「弘法故來」,為弘法來呢?這就是「顯本故來」。人人本具,你到底是佛叫你,你才來,佛說:「我這裡有這些弟子。」你才願意起來嗎?難道是這樣而已?或者是你起來,要表達你甘願去弘法?這是兩項都有,那就是顯出了你的本。你這一輩子也是「跡」,你和我,不只是釋迦牟尼佛顯跡人間,其實我們現在大家都也是顯跡來的。
我們在這個世間裡是有期限的,佛陀是乘願顯跡,我們是隨業顯跡。我們到底是依心願來的嗎?我們不知道我們的過去是怎麼樣,我們是沒有選擇,無可選擇而來,是凡夫,但是也是一個足跡就過了。我們這個時候聽到法,法,我們了解了;真如,這就是我們的根本,佛陀告訴我們,人人本具佛性。有真如,真如本性我們要啟動起來。佛陀已經教我們方法了,這個法我們了解了,我們再也不能隨便做,隨業、隨惡緣再去趨向,不行了!我們要轉惡緣為善緣,轉惡法為善法,我們要有心向力,要趕緊遵循佛的教法。所以,我們「回家了」,回歸如來的家了。我們要趕緊「回家」,找我們自己的本性,我們的真如本性,開始要顯本了。「六度萬行」在行,就是回歸到我們的覺性來。
經文簡釋:
「一一菩薩,皆是大眾唱導之首」;一一皆是大眾唱導之首。宣導弘法化人,佛世以舍利弗,富樓那為第一。
唱導之首:是即領眾之師。
所以,「一一菩薩,皆是大眾唱導之首」。這些菩薩已經都浮現出來,每一尊菩薩都是「大眾唱導之首」,要來「宣導弘法化人」。就是這樣的人,現在浮出來這些菩薩,都是真正有立願心,要來弘宣教法的人。「佛世以舍利弗,富樓那為第一」。佛陀的時代,當場有這樣的弟子,那就是舍利弗;佛陀能夠講《法華經》,舍利弗為當機者,舍利弗起來請佛,佛陀「三止」,他鍥而不捨,再殷勤虔誠請佛來講說甚深微妙的法,就是《法華經》。所以,舍利弗也是啟機者,他的智慧。他也是菩薩,也發心弘揚佛的教法。
富樓那這一品(〈五百弟子受記品〉),他的精神,佛陀的讚歎,說很長。他為了傳佛的教法,不惜生命,在堪忍的境界裡,惡劣的地方,為了弘法他不惜一切。他遵循佛的教法,他廣度眾生不惜辛苦,堅持、堪忍,他忍得眾生的侮辱,他願意。這就是佛世之時就已經有這樣的弟子,也是入弟子群中「唱導之首」。「內祕菩薩行,外現是聲聞」,他的內心隱藏著的是菩薩的行願,外面顯出來的是聲聞的相,這就是「唱導之首」。當然,修行群中都有,同樣,這全都是要有領導的人。所以,「是即領眾之師」。「唱導之首」就是領導之師,在領眾的人。再接下來這段文就是這樣說,
經文:「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,況將五萬、四萬、三萬、二萬、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,」
經文簡釋:
「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」;言六萬者,即表六度,一一度中,有如是等眷屬之行。是六萬恆沙之師。
所說的「各將」就是這些菩薩,這些「唱導之師」,其實他們還有「六萬恆河沙眷屬」。就像舍利弗,就像富樓那,其實他們也有與很多人結過很多的好緣,每一個人都有跟他有很多好緣的人。其實所說的「六萬者」,用法來說,就是「表六度」的意思。發心「六度萬行」,發心要行六度行。「一一度中,有如是等眷屬之行」。六度是萬行,這每一個,每一度,如布施,他布施是法的布施,或者是物質的布施?柔和軟語的布施,或者是等等?這全都用各種各種不同的方法,讓人人能接受我們,這種廣結善緣,剛才說過了,過去要累積這個善緣,我們要做;做的方法──善解、包容。你現在對人人,不論什麼樣惡劣的聲音、惡劣的形態等等,對我們來說,「感恩、感恩啊!」這種對人的態度,很柔軟,「大慈悲為室,柔和忍辱衣」,在我們的「六度」中就是發出慈悲心;在我們人、事、物中善解、包容,這全都是法。
這和人結善緣,每一度都讓人對我們讚歎,讚歎布施、讚歎持戒、讚歎忍辱等等;被人讚歎,那就是人對我們心的向力,心向力已經到達了,我們就能夠去和他說法,結一個善緣、好緣,這無不都是眷屬。因為我們的身和法已經在他的心中了,我們的法也已經包容這麼多人了,互相影響,那就有很多。所以「六萬」是表示「六度萬行」,每一度都能夠發揮無量無數的法──度人的方法,這「六度」就是很多方法可以去發放出去。所以,「有如是等眷屬之行」。就是有這麼多這麼多法的意義和人的關係存在,這叫做「眷屬」。「是六萬恆河沙之師」,是我們持戒,「六度萬行」發放出去,發射出去一種的方法,已經讓人接受到。我們與人、事、物有關係、有影響,這個法已經很多,我們就是叫做領導的人。就像一個放射線治療,那個光放射出去,光束就很多,但是同樣一個源頭所發放。
*一一各將六萬恆沙徒眾。而六萬恆沙之師,所有之徒不可知其數。
所以,「一一各將六萬恆河沙徒眾」。這些人我們已經和他們結緣,一個源頭,一個法已經發放出去了,多少人接受到。同樣的道理,就像外地來的,我們的慈濟菩薩回來我們的精舍,心靈的家,他們就有這樣──「認一個家」,法脈宗門,心靈的家,所以他們回家了。裡面的常住師父,菩薩,他們將你們當作菩薩,你們說的一句話,對他們有用,他們回去很歡喜,「某某師父哦,對我這樣說,這在生活中,這就是法!」這也就是你的眷屬,已經和你有結上了這個緣,你將生活中的經驗說出去,他放在心裡,他也在發揮他的效用,這就是互相連結的因緣。所以我們日常的生活多麼重要,「四行」、「三軌」,而且要用在長期、無間、無餘,不斷這樣修,人人我們要尊重。這就是法,這麼的實在,能夠讓我們在日常生活可用的法,我們應該要很珍惜。
所以,「一一各將六萬恆沙徒眾」。方法有這麼多,在我們的心地裡,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都與我們有緣的,就是和我們常隨。這個「眾」字,那就是眾多,就是和我們很近,和我們有關係,將來、現在都是一樣,就是這樣。所以,「而六萬恆沙之師」。不論源頭從哪裡,這個法再傳給別人,這都叫做「師」。所以,「所有之徒不可知其數」。這樣一直延續下去、一直延續下去,就會很多。就像我們的法,慈善,慈善要在社會裡的每一個角落,這些角落全都需要有人,就像粽子,粽葉、綜繩、粽串一樣,有小組長、隊長,總是合和互協。協力,有幾個協力?一個協力多少人?我們要關懷,我們要布達,我們要帶他。我們帶他,他能夠再布達,再帶別人。還有互愛,就是要這樣不斷不斷布達下去,不斷不斷關懷,這是同樣的意思。
經文簡釋:「況將五萬、四萬、三萬、二萬、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,」
表法:
五萬-五眼。(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)
四萬—則四諦
三萬—即三學
二萬—即定慧
一萬—即一到清淨。
所以,「況將五萬、四萬、三萬、二萬、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」。大家若能夠了解了,就像這樣的組織,從大,一直放、一直放大下去,一直放到多少。或者是從多,一直收、一直收,收到少的,從少的放到大,這全都是一樣的道理。「表法:五萬──五眼」。表示法,「五萬」;用法來譬喻那就是叫做「五眼」。五眼,我們的眼睛,法,就有五萬。五個萬是在哪裡呢?譬喻眼睛。我們的眼睛,一個眼睛放眼看去,你們知道能夠看多少?不論是一棵樹、好幾棵樹。好幾棵樹有多少樹枝、多少樹葉、多少葉片?很多!遠遠看去,有多少?眼睛好的人看清楚,眼睛不好的人,看得朦朧。同樣,就像我們的眼睛一樣,能夠看很多。
五眼,那就是「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」,這叫做「五眼」。這五眼,凡夫就是肉眼。我們凡夫就是肉的眼睛,所以眼睛有時候會退化,隨著年齡退化,或者是眼睛有病退化了。眼睛好的人看一棵樹,片片的葉子都是分明;眼睛不好的人看樹,有看到青,綠色的,有天空,透過去就是天空,沒有看到那是什麼葉子,沒有辦法了解。但是,就是只有看到這樣一片的綠色,透過去就是天空。昨天我走過那裡,德宖就問我:「師父您有看到那些樹的葉子嗎?」「沒有。」沒有的意思就是沒有看到那是什麼葉子,只是看到葉子的旁邊有天空而已,這樣而已。這叫做凡夫的眼睛,在衰退中,在衰退了,只是看(到)一片綠,看到綠色的背後就是天空。再轉一個眼,遠遠看,就是這樣很遼闊的地方。眼睛明的應該能夠看到很多東西,火車過了,有看到了等等,這凡夫眼。
「天眼」,那就能夠比凡夫肉眼更明瞭了。天眼能夠看凡夫界眾生的生態。「慧眼」,那就是聲聞、緣覺的眼,他們已經勝過了天眼,不只是知道凡夫界,也明道理,這是聲聞、緣覺。「法眼」就是菩薩的眼,已經體會了佛陀的教法,了解真理實相,所以啟發他們的心,也已經入佛法門了,弘揚佛法在人間。這就是法眼,法眼就是菩薩的眼。「佛眼」,那就是佛的眼光了,與天地為一體,這就是佛眼。這叫做「五萬」,五個萬。
「四萬即四諦」。法就是在「四諦」法。「四諦」法大家都知道──苦、集、滅、道,這我們不用再說,大家清楚。「苦」有萬萬苦,「集」有萬萬集,所以有很多,法無量、道無上,所以這是「四萬」。「三萬即三學」──「戒、定、慧」,我們要好好受持。或者是「聞、思、修」,我們要好好身體力行。「二萬即定慧」,就是定和慧。「一萬即一到清淨」,從心第一念開始,不斷要淨化自己的心,應該我們身心清淨。不論是一萬、二萬、三萬、四萬、五萬,我們全都能夠通達,心若清淨如一面鏡子,我們就能夠清淨。
*況將下,是所況。文有八層,皆是前止他召此科中。自有六萬恆沙等。
所以,「況將下」,何況「將下」(「將六萬恆河沙眷屬」),「是所況」。所以這應該有很多層的意義,這要解釋到最後是很多,大家要去用心體會。這是前面所說,「文有八層,皆是前止他召此科中」,應該知道。止他方來的菩薩,召喚我們現在我們的人,娑婆世界的人要發心,這就是在這當中意思的裡面。所以「自有六萬恆沙等」,種種來做譬喻。
*等字中之所發出,今所況之眾,是六萬恆沙首領之外,更有首領,徒眾之外,更有徒眾,故佛以等字攝之。
「等字中之所發出」),這裡面就發出了,「今所況之眾」,現在所發出「(是)六萬恆沙首領之外」,就是領導人以外「更有首領」。就如我們在領導的人,從二十幾個人成一「協力」隊組,一直到幾個「協力」是一個「互愛」;從幾個「互愛」,就是一個和氣,幾個「和氣」就是一個「合心」,和這樣一樣。所以,就是「徒眾之外,更有徒眾,故佛以等字攝之」,一個以外又再有。這是很多很多,就是這樣不斷延續。
*經家以五萬四萬,乃至一千一百,一十,一弟子等,表而出之,所況之首領,所將之徒眾,各各不同。
這就是平時集經典這樣在分析,從「經家以五萬四萬,乃至一千一百,一十,一弟子等」,就是這樣不斷衍生出了這樣的法。「表而出之」。代表,用這個代表性的人來講話。「所況之首領,所將之徒眾」。所以受領導的人,「所將」就是跟隨在一起的人,「各各不同」,都有不同。
*有將五萬恆沙眷屬者,四萬、三萬、二萬、一萬,恆沙眷屬者,此一層,徒少師多轉過上。
所以,「有將五萬恆沙眷屬者,四萬、三萬、二萬、一萬,恆沙眷屬者,此一層,徒少師多轉過上」。就是信徒很少,跟隨他的人不多,這樣「徒少師多轉過上」,師很多,徒少,因為他的眷屬很少。他還有他的老師,老師的上面還有老師,這就是這樣重重疊疊,這就是我們要去體會、去了解。我們的心,從一心開始,我們能夠衍生到很多很多。這個真如覺性就是佛性,因為我們凡夫已經迷得一塌糊塗,從這些凡夫地要如何再回歸如來家?這個家庭,回歸回來到如來本性的如來家。我們就要去體會、了解回歸的路程,就是要菩薩「六度萬行」,這個應該要很清楚。
也告訴大家很簡單的方法──「三軌」、「四法」、「四修」,還有就是我們「六度萬行」。我們要如何去和人結緣?如何讓人善解我們?善解別人是靠我們的功夫,讓人善解我們就要看我們的功夫累積多少,和人結多少好緣。那麼的密切,自然他們看到我們歡喜,接受我們的法。這就是要時時用功,多用心啊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【附註】[唱導]
宣唱法而化導人也。佛世以舍利弗,富樓那為第一,梁高法傳十科中有唱導之一科。法華經涌出品曰:「是四菩薩,於其眾中,最為上首唱導之師。」大部補注九曰:「啟發法門,名之為唱。引接物機,名之為導。」梁僧傳(唱導論)曰:「唱導者,蓋以宣唱法理開導眾心也。昔佛法初傳,於時齋集。止宣唱佛名,依文致禮。至中宵疲極,事資啟悟,乃別請宿德升座說法,或雜序因緣,傍引譬喻。」(丁福保‧《佛學大辭典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