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0802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
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
常以忍辱為心念,
能調禦諸惡不生,
人間合和息諍論。
逢苦能忍如大地,
正道能斷一切邪,
除斷一切貪瞋癡。
要用心啊!常時要修(意指無間修),長時要修,無餘時要修,還要時時尊重修。這我們要好好用心。長時間,常常心在我們的行動中,這就是修行者應該有的心念,所以「常以忍辱為心念」。時時、常常,長時間,沒有遺留下來的時間,連連不斷,就是這個心念──修行。修行,面對著事物與人事,我們要用什麼態度對待呢?我們要常常記得;堪忍事多啊!因為我們住的是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就是在事事要堪忍,堪得忍耐,才能夠在這個娑婆世界真正是平順能過,能夠安樂行過。這是修行者要知道。
這段時間,前面的〈安樂行品〉,佛陀就是這樣用心調教,希望人人心志,我們身、口、意、誓願這四行,決心要在娑婆世界,要來弘揚佛陀的教法。我們的志願既定了,這四行法一定要用在念念心志上,一直要心心念念記得「四修法」落實在身、口、意、誓願裡面。身體,日常的生活,見人、處事、用物等等,我們在身體的感受,所面對的一切,我們都要堪得忍。假設環境來了,我們若沒有堪忍,就起心動念,煩惱就又來了,所以我們要好好定好我們心,就是要顧好心念。「四行」、「四修」在日常生活中,不要忘記我們的方向,我們的方向──「大慈悲為室,柔和忍辱衣,諸法空為坐座」。所以我們這「忍」,一切皆空,有什麼好計較的呢?有什麼好煩惱的呢?沒有了,我們的心就是靜寂清澄,不論什麼樣的境界來,這心念歸於「空為座」,靜寂清澄,沒有障礙我們的心。所以,我們必定要時時勤修,雖然說起來,這些法的名詞好像很簡單,是很簡單,但是要累積,累積在長時間勤修行;長時間的勤修行,那叫做「調禦」。
我們的心,心猿意馬,我們在六道這樣輪迴,已經讓我們的心亂了次序,不知幾生世了。我們在〈化城喻品〉裡也是一直說,六道輪迴,行善,生天堂;能守戒,在人間;不行善、不守戒,再造惡,那就是墮落阿修羅、墮落地獄、墮落餓鬼,墮落畜生道。這個六道輪迴是我們長時間失念,我們的念心,心念失掉了,所以無明一起,將我們的心散亂,所以一念貪欲起,這個緣,因緣種子就開始,果報纍纍。所以,這因緣的種子,一生無量;善念一生無量,惡念也一生無量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六道,我們不知累生世是如何造過來,我們經歷了六道,不知已有幾回了,所以我們現在有幸,今生此世我們能遇到佛法,能夠遇佛法也是過生有小因緣,雖然我們有惡因果報,六道輪迴過,同樣我們有小因緣。
常常說善惡拔河,也常常說業藏、業識,業的藏識就是第八識,你的善惡造作,善的也是入這個藏識裡面,惡的也是一樣。在這倉庫裡面,不管你收什麼東西進來,就是什麼東西放進去,什麼東西放得比較多,先要出倉庫的,就是東西很多的要先出去,才有辦法看到少的東西。這少的東西能夠出去,那就是什麼時候要出去,數量較少,數量少的就比較後面出去。說不定,我們前面這無明、煩惱一直一直輪迴過來,現在我們稀疏幾顆的善種子,而我們就遇到這善種子現形。佛法我們現在聽到,要更趕緊把握在聞、思、修;我們發心聽法,要用心去思考,發心來修行。我們竟然能夠有這麼多的時間在修行,就要好好將心調禦下來,因為心,心猿意馬,我們若沒調整好,這個少分的善業,少分的善因緣,就會容易又再被惡的習氣.將我們拉過去。
所以我們就要用功、要調禦,我們心的猴,這個猿猴,牠就又再跳起來,到處亂跳亂跑;趁著我們這時候,我們很清楚,我們聞、思、修,清楚我們在修行,我們聽法要趕緊入心,定下我們的心,穩定那個心猴,不要再亂跳亂闖,所以這叫做「調禦」。佛的十號裡面有一個名稱,叫做「調御師」,就是要這樣調禦下來。不論虎、豹、獅、象,會傷人,也會傷己,若沒有調伏,這很危險。所以我們要調伏。所以,「能調禦諸惡不生」。這個惡念,我們要時時將它壓制下來,不要讓我們的情緒,動不動就發洩出來。我們凡夫的情緒都是無明引起,我們有錯誤,人家若說我們一下,哇,情緒就控制不住了,不是哭就是鬧,要不然就是憂鬱。現在的人,輕重就是這樣發生了,經不起磨、經不起雕,這麼脆弱的心志是要如何修行啊?這種若不是心志脆弱,就是憍慢、貢高;貢高憍慢,這也是惡的念頭。
所以我們不論是很強,或者是很貢高、很我慢,這麼強勢的心態不對;就是脆弱,經不起這樣稍微和他說一下,經不起一點點不順意,那就已經是心打不開了等等。這種煩惱在現在這時代很多,不是很強硬便是是很脆弱,這就是現在人的心態,我們要自己很提高警覺。就像在防颱一樣;颱風將要來了,趕緊,防颱風的協調中心要趕緊要成立,不要讓它造成災難。同樣的道理,氣候有這個氣,人的心有脾氣,凡夫這個脾氣,有的很強、很硬的脾氣;有的就是這麼的弱,經不起……,這種的本質。這是我們修行要很自己自我警惕。
大家都說:「要如何修?」就是這樣修。調伏、調禦,這樣修,我們修在中道,不會很硬,硬的時候用軟實力;而我也不會很軟弱,有了什麼事情來的時候,我會柔和善順,因為我要穿起了「柔和忍辱衣」。為什麼要忍辱?因為「大慈悲為室」,所以我堪得,我有這個韌力。所以雖然很堅定,但是不貢高、不驕傲,沒有很硬,這就是只有這個忍力。這我們就是要很用心去體會,名詞很多,請我們大家好好用心,好好調禦我們的心念。這個心念要在忍辱,要很忍,才有辦法忍得不驕、不貢高,才能夠忍得不脆弱,就是要忍。就知道要忍,我們就要自己自我調伏,這是很重要。
所以,「人間合和息諍論」。人間很重要,就是要合,就是要和,合和能夠息諍論。同樣的道理,我們一樣修行,尤其是在我們慈濟的系統,因為人間菩薩大家發心,世間種種的事物要如何去調?人與人之間要如何能夠方向合一?這人間菩薩要如何入人群?同樣要有方法。人間菩薩這麼多,慈濟發心的志工各個有家庭、各個有事業,要如何大家用心合和起來,我們就有合心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,分作四項。合心,我們就是「理法合心」,用理和用法放在中心裡,這就是合心。我們常常說,這是合心組隊;合心組隊,因為他很資深,他了解很多慈濟的合心理念,這個法、心、志願合在一起,已經是中心了,這叫做「合心」組隊。「合心」就是「理法合心」;「和氣」就是「知法策畫」。因為「合心」畢竟從開始投入到現在,那時候的人數沒有很多,體會的事情從開始一路一路一直來,這幾十年間了解的事情很多,所以他在「合心」,但是人數不是很多。但是這些「合心」(組隊)就要怎麼樣再傳、再訓練,有一群一直跟過來的,也是資深,但不是開頭,對舊法,最開頭的事還不清楚,就要趕緊將他訓練、訓練。
有事情哦,事情很多要做,我們人再多,人再一直邊進來。前後次序,了解事情愈多,這個知識是愈帶愈了解,從這樣就開始「合心」跟著傳到「和氣」,這樣連接下來,就要知道這個法的中心,如何來策畫?我們要什麼樣的、分什麼樣的組次,要如何去付出?帶人、傳法,要如何來會合?「和氣」就是「知法策畫」。「互愛」組隊呢?那就是「如法推動」。策畫好了就開始要推動了。這個「互愛」,就這樣和和氣氣將這個方法,我們再帶人,再傳下去;傳下去就是多少「協力」組隊,我們要如何來推動?如何來落實在社區?鄉鎮我們要如何來落實?所以,我們要來推動。推動,就是要再分下去,因為還有鄰啊、有里啊、有鄉啊,鄉、里、鄰,這樣就是小組,就是「協力」。協力組隊它就可以,幾個家庭組成。有的家庭是慈誠、委員,夫妻都同修進來。委員有委員的功能,慈誠有慈誠的功能,所以有隊、有組,組隊合和。每一個組差不多二十幾位的家庭,這些家庭互相了解,我們在這個鄉里的地方,有多少左鄰右舍有需要嗎?我們要去幫助他們,用什麼方法?
就像這樣,若是鄉里的事情,是左鄰右舍或者在鄉、在里、在鄰,我們就要幾個「協力」來會合起來;幾個「協力」來會合,那就要「互愛」組隊來關心。大家全都來關心、來會合,這在鄉、里、鄰就是需要「互愛」的這個範圍。再開闊,這個鄉有事情,或者是要再推動到鎮啊、市啊,那就需要「和氣」。要如何來策畫?縣、市要如何來互動?這就是看事情多少,我們要規畫、策動到什麼程度,我們要知法,我們要如法,我們要傳法,就是這樣層層來隨著範圍開闊,我們要好好去規畫。當然都沒有離開「理法合心」,這不能離開「理法合心」,那就是「合心」。所以會常常說,「合心就是協力」,同樣的意思。這就是我們的法,法脈就是這樣傳下去。一直在說「粽子」,粽葉、粽繩,綱領(意指粽串),同樣的意思,這就是「人間合和息諍論」。我們就能很有次序、很合和,要如何合心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?這個法脈就能這樣順調下去。法就是這樣,順這個規則就沒有諍論。
為了人間的苦難,這個堪忍的世間,所以我們「逢苦能忍如大地」。這群菩薩就要堪得忍耐,我們既然有法、有次序,這個宗門就是要這樣面對著苦難眾生。我們會「逢苦能忍如大地」,你門開出去就是要走路,這個大地,就是「正道能斷一切邪」。我們開正門,走正道,那就是斷除了一切邪,我們所要走的是正確的道路。所以,我們「除斷一切貪瞋癡」。我們要除斷了一切邪,要走的正道,人人要去掉貪、瞋、癡,因為我們為何會在「六道」,我們會這樣一直在「六道」輪迴,那就是一念貪心起,亂了我們原來真如本性,這個次序亂掉了。所以,我們這時候要歸,回家了。
昨天也一直說,找回來真如本性。這條路,我們現在已經在聞、思、修,在修了,修就要調禦;要調禦就要用忍的心,在這當中要用方法。這些法就是我們要自修、外行,「人間合和息諍論,能調禦諸惡不生,常以忍辱為心念」,這都是內修,我們自己人人要好好修。我們開始要去發揮我們的功能,要心裡有準備,「逢苦能忍如大地」。我們的心地就要這麼安穩,我們的門要開得正,路要開得對,所以我們要斷一切邪。開門若有障礙,我們要趕緊快將它除掉,要走正道,所以我們要「除斷一切貪瞋癡」,貪、瞋、癡就是我們需要除斷的。所以,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
*地下有世界,住於虛空中,法性之淵底,玄宗之極地;在下不屬此,空中不屬彼。
所以,就像「地下有世界,住於虛空中」。我們前面說,菩薩出來了,住在虛空中,從地震裂,住在虛空中。大家要記得。所以,「住於虛空中,法性之淵底」,我們的法,人人要知道,法性是無底的深,很深、無底,無底的深,而且「玄宗之極地」。「玄宗」就是佛法,佛法是像一片的天空,「志玄虛漠」,我們的志要像一片天空,但是它要寂靜清澄,這《無量義經》中的道理,我們應該清楚。
我們用這樣這一片的大虛空,天地之間,地的下面是無底的,「在下不屬此」,其實下面還有更下面。看看我們,太陽下山就是月亮要出來時;月亮下山去了,那就是太陽浮上時。這個日、月就是這樣。到底月在天空呢?或者是在地底下呢?太陽在山邊呢?或者是在海面呢?這就是在輪轉。所以,地球這顆行星,是在虛空中繞著太陽,尤其是自轉,不屬什麼樣的方向,沒有屬於在高的,沒有屬於在低的,也不偏在左,也不偏在右。所以,它「地下不屬此,空中不屬彼」,所以不定。但是它是遍虛空法界,這就是法,這「實際理地」我們要用心去體會。佛法很深,深無底,廣無邊,這是很大的、很高的法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。用心在法,過去聽的,我們要有回憶。前面也一直告訴大家,聽法之後,要不斷反覆回憶。來看,昨天的經文,
經文:「是諸菩薩,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,從下發來。一一菩薩,皆是大眾唱導之首,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,況將五萬、四萬、三萬、二萬、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,」
「是諸菩薩,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,從下發來。」大家若了解我前面說的,「地下有世界」,若能夠體會我們的地球是在太虛中,是在空中。所以,我們不要懷疑地下(指星球)也絕對是這樣在公轉、自轉,星空裡,周圍都有,這個世界都有。所以,「從下發來」。就像太陽從海面浮出來了,月也是從海面出來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,「一一菩薩,皆是大眾唱導之首」。其實剛才在說「四合一」,我們的觀念、我們的組織,法脈的組織──「四合一」,資深會比較少,但愈來會愈多。就像一班的學生有好幾十個學生,老師就是一個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,有領導之首,有這樣領導的人、有教育的人,所教育的很多哦。他的徒眾很多,所以「各從六萬恆河沙眷屬」。
你看一個老師一輩子他教多少學生?一年一班,一年一班一直教下去,有的老師還兼導師,兼其它班的課等等。同樣的道理,傳法、授法、弘法,眷屬很多,譬喻六萬恆河沙眷屬。還有,「況將五萬、四萬、三萬、二萬、一萬恆河沙眷屬者」,各人的因緣所帶。昨天所說,六度,「六度」,這數字你們再去用心回憶。
經文:「況復乃至一恆河沙、半恆河沙、四分之一,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」
*從多至少,次第減來。況復乃至一恆沙,至那由他分之一者,此二層,亦師多徒少而過上。
這是今天這段經文,要用心。意思就是,前面已經這麼多這麼多的眷屬,從地底、地面,地裂了,這樣浮現出來;浮現出這麼多。這麼多就是我們一動念,多少的法這樣不斷一直湧現出來,多少的念頭不斷在我們的心地,在記憶不斷不斷一直湧現。同樣的道理,這個法能夠用種種方法去解釋,不要讓數字將你綁住,要好好來用心。就像昨天告訴大家,「六萬恆河沙」,為大家譬喻,那就是「六度萬行」;五萬呢?就是「五眼」。用這個名詞來向大家說。是不是一定是這樣呢?這是要讓大家不要受這個數字綁住,而且要回歸於法。我們若將它想:「五眼」,凡夫眼(肉眼),或者是天眼,或者是聲聞眼(慧眼),這個眼就是「見」,見就是見解,各個階層的人見解不同、思考不同。有的是菩薩的見解,有的那就是佛──大覺者的見解。這就是五種不同的見解,就是用這樣來讓大家了解法,這是歸於法,用很多很多的數字來歸於法。
同樣的道理,現在就再告訴大家,這麼多的數字,現在開始,就開始要說少的。「況復乃至一恆河沙、半恆河沙、四分之一,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」。這就是在減、減、減、減、減,減到可能到了最後是零哦。這就是要我們將這個很大數字,能夠將它散開,遍天地虛空法界,收納下來,其實道理無體相。很多的道理,我們用這樣去想。我們若先了解在這裡,要聽應該會比較清楚。所以,「從多至少,次第減來」,次第這樣一直減下去。現在說下去的法就是這樣,開始減。
「況復乃至一恆河沙」,就是說,那個「至那由他分之一者」。「那由他」是無量的意思,這麼多這麼多一直減,減少到一恆河沙,甚至從無量無量的數,成為那麼多數之一,就是將它這樣一直分、分、分,一直微細,一直分,分到已經很微細了,那個恆河沙減到,這些無量的恆河沙再將它減,減少到那由他分之一,無法去計算分的份量之一。這就是要說很微細,這個分子,一直到微量的分子,到原子等等,一直分下去,到量子。同樣,用現在科學在說體質(指物體質量)、數量,應該就是能這樣一直分下去。
所以,我們前面說,在寫經論的人,他將他分作八層,前面在說的,六、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,那就將它分作就是第一層。「此二層」。現在就是第二層,就是要如何將數字分一層一層一直分下去,第二層分的是這樣。所以,「亦師多徒少而過上」。愈來,「師」,已經成熟的愈來愈多,就是「師多徒少」,要度的愈來會愈少;能夠度人的人能愈來愈多,這是一個好現象。我們不就是說「淨化人心」,人人都能夠接到法來受淨化。下面的經文再說,
經文:「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,況復億萬眷屬,況復千萬、百萬乃至一萬,況復一千、一百乃至一十,況復將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弟子者,」
*眷屬:由六萬恆河沙眷屬,至千萬億那由他分恆河沙眷屬之一,此為以恆河沙為單位而順次序遞減之。
「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」。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就是,「那由他」就是無量無量已經將它細分了。又再說「況復」,在那個細分,千萬億那由他的無量,就再「況復億萬眷屬,況復千萬、百萬乃至一萬,況復一千、一百乃至一十,況復將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弟子者」。就是從很多很多要度的眾生,從很多很多,一直減,一直減,一直減,為什麼減?因為得度的人、已經成就的人已愈來愈多。 這個「眷屬」,我們現在再來了解「眷屬」。「眷屬」是「由六萬恆河沙眷屬,至千萬億那由他分恆河沙眷屬之一」。就是這麼多的眷屬,「此為以恆河沙為單位而順次序遞減之」。我們這時候用「恆河沙」為單位,恆河沙很多,次序就是這樣一直將它減下來,這樣一直減。「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,況復億萬眷屬,況復千萬、百萬乃至一萬,況復一千、一百乃至一十,況復將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弟子者」,這就是這樣一直一直細分下去。
*從前次第減損那由他為億,為萬,為千,為百、為十,至於五四三二一,次第說眷屬,從多至少。
「從前次第減損那由他為億、為萬、為千、為百、為十」。從前面次第一直減、一直減,減無量億,無量數,無法去計算的數字。那個恆河沙無量法,無法去計算,一直減少到能夠說億,能夠說萬,能夠說千,能夠說百,能夠說十。過去的多少兆、多少兆,兆再上去的單位到底是什麼?反正很多代名詞的數字,這樣一直減,減到能夠說、能夠算。這個數字從多到少,「至於五四三二一,次第說眷屬,從多至少」,這樣一直減下來,次第說他的眷屬,眷屬有多少?這眷屬是多和少,就這樣一直說過來。這就是度眾生。所以這段經文,大家若沒有很用心,無法去了解,因為數字,這種的天文數字,這用光年數都沒有辦法去算,這實在是很多。
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:此三層,減其徒而增其師。
況復億萬眷屬:此四層,亦減徒而增其師。
況復千萬:乃至一萬者,此五層,徒少師多。
況復一千:乃至一十者,此六層,徒少師多。
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:此七層,亦徒少師多。
所以,「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:此三層」。這已經是第三層,就是說這樣分,在那很上面的第一層已經無法去細分,一直分,分來到第三層,「減其徒而增其師」,來到這裡就知道,開始徒眾愈來愈少,老師愈來愈多;不懂道理的人愈來愈少,懂法、知道道理的人愈來愈多了。「況復億萬眷屬:此四層,亦減徒而增其師」,現在能夠說這就是第四層。現在億萬,這樣的眷屬。減徒眾,再增加師,再增加能夠度人的人。
再「況復千萬:乃至一萬者,此五層,徒少師多」。就是能夠度的人,千萬到一萬,這是第五層。所以徒又再減少了,師更多了。所以,「況復一千:乃至一十者,此六層,徒少師多」。這就是第六層,這就是「徒少師多」。所以這個徒,要度的眾生愈來愈少,自然懂道理的人愈來愈多。「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:此七層」,這就是第七層,這「亦徒少師多」。就是從凡夫的見解、天人的見解、聲聞的見解,一直到菩薩的見解,就慢慢會進入到佛的見解了。這法不斷不斷這樣一直一直發揮,發揮度眾生的功能。
我們要找回來我們的真如本性,從很多很多的煩惱的凡夫,從六道的凡夫境界,六道,這種在輪迴中的眾生,一直一直到天人,一直到聞法(指聲聞、緣覺),再到達菩薩程度等等,這種的煩惱無明一直減輕、一直減輕,法一直入心,一直入心。這是說我們的心地已經裂開了,見法了,法的種子已經冒出來了,開始就是這樣,從芽、小苗,到小樹、到大樹,已生長起來了。大樹,如合心(組隊),一生無量,無量從一生,應該用這樣來譬喻,大家會比較清楚。若沒有譬喻,這個法很難說,不可說,很難說,難說自然就難聽懂了。所以,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