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0803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
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
謂修菩薩行者以多聞故,
則於善惡果報諸法因緣,
無不明了遠離非法之道,
靜寂清澄心不令散亂無染著。
用心體會,就是「謂修菩薩行者以多聞故」。我們修菩薩行,要常常聽法;法入心了,我們用在日常生活中。這是我們要接近法,所以我們要時時聽,聽了之後要與人、事、物,每天的行動來契合道理;今天聽的,今天來體會,這個法與我們日常生活這樣有沒有合得起來?法,就是要能夠應用的方法,這就是真理。我們不是聽了,脫離我們生活行為的,那才叫做法,不是;我們就是需要聽法,學在我們人間所要應用,這就是真實法。
《法華經》教導我們,就是你要如何入人群,你入人群中去,眾生種種煩惱無明,你要用什麼方法去面對?眾生很多、很多的苦難,你要用什麼方式去幫助他脫離他的苦難?這是學以致用,就是法,菩薩法就是這樣。所以,我們需要多聞、多聽,才知道很多的方法,才有辦法應付入人群去,這就是要多聞法。多聞法之後,我們才能夠「則於善惡果報諸法因緣」。我們聽法清楚之後,才能夠在這個善惡果報明瞭。人世間,生態,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因緣果報,任何一個人;不只是只有人,所有的生物、眾生,眾生就是各種不同身體的形態。有名的,這樣全都合起來叫做「眾生」。所有的眾生各有因緣、各有果報,這個善惡果報,人也是一樣,雖然人有人的因緣來做人,但是人也有人各種不同善惡的果報。
我們看看有的人,看起來怎麼這麼好命呢?而有的人就很怨嘆,「我怎麼生下來,就是這麼苦命呢?」有的人,有什麼樣的病痛,「怎麼是我呢?這種的病怎麼是我得到呢?」是啊,好的都在別人,不好的怎麼是我呢?這心就會起了那分怨嘆、迷惑、煩惱無明,這樣無法去體會、了解。我們若是多聞法,多聞法自然能夠清楚、了解善惡果報。有的富有,財物無缺,但雖富有,卻也有他生命中的遺憾。生命中的遺憾有很多種,有的人很貧困,但他生命很滿足的,譬如說貧困、疾病、殘障,每項全都有,卻是他孩子很乖,家庭很和睦,雖然沒有錢,但是「情」很充足。有了如規、如律、如儀的情,這種的家庭,雖然看起來每項都缺,可憐哦,但是他覺得:我滿足了,我能夠知足,我擁有這樣的孩子,我擁有這樣的妻與子,他滿足了。
而有的家庭很富有,什麼東西都有,有名、有位、有財產,但是偏偏妻與子只是一直要享受、享受,孩子就是為非,不想要如何去用功,如何如規矩、守家法,就放蕩孩子在外面。或者是很富貴的貴婦夫人,她很滿足,但是不滿足的是先生、孩子,先生都不順意;物資享受多,卻是總是有她人生的遺憾,她感覺很苦啊!是啊,這全都是善有善報,善中也有惡果。人,無法很具足,這就是在凡夫,叫做「善惡雜糅」;善的和惡的種子都造做了,摻雜在一起。我們帶業來,帶著善惡業來,所以善惡因果,那就是諸法因緣。這個諸法因緣,是過去生中我們就是這樣做,現在今生此世就是這樣受,受到惡的果報,善惡因緣的果報。這我們要很了解。聽法之後,我們今生此世,不論是遇到什麼事情,自然我們就懂得善解,就能夠心開意解。
所以,若能夠這樣,「無不明了瞭遠離非法之道」。我們若是常常聽法,若是遇到什麼樣的環境、什麼樣的境界,我們就知道:唉,一切都是善惡果報,因緣啊!這是過去生所造作的善惡法,現在今生就是這樣,結果就是這樣的生活、這樣的人生、這樣的過程、這樣的因緣。這就是要聽法,若這樣有聽法,就「無不明了瞭」,這些事情我們都很清楚。遇到事情,我們的心,自己要安心下來,所以叫做「安穩」,安穩我們的心,遇到就是這樣,所以明瞭了,自然我們的心就不會再起心動念,就不會再發生無明,不會再有煩惱了。心明明朗朗,就像一面鏡子,了解了,這個因緣會遇了,時間總會過去;時間若過了,一段的因緣就又過去了,所以我們要安住心來,接受日日時間所遇到的苦。苦諦,苦的道理已經是這樣了,所以會隨時間漸過。苦過去,我們的心已經明朗,所以我們已經體會、我們已經了解,法住心來,自然「遠離非法之道」。
這個無明煩惱,它時間既過了,這些事情就是跟著它過去了,無明、苦難也這樣過去了。我們的心常常抱持著明白、了解,這就是要從聽法來,自然「無不明了瞭」。所有的道理,善惡因緣果報,我們全都清楚,我們都了解,自然我們就遠離,遠離那個無明。我們若遠離無明,才不會再去造作,所以「遠離非法」。不要又說:「我就是這樣,我就要來去求、我就要來去拜、我就要來去祭,我就要來花錢消災。」其實,我們用錢是用在平常,用在對的事情;該做的事情,做就對了;不對的事情,還是不能做。我們若有「因緣果報」觀,就不會去做這些邪知、邪見;邪知邪見叫做「非法」。所以要聞法,才能夠知道,才不會再去複製無明、非法。
這就是要多聞法,自然我們的心就能夠「靜寂清澄心不令散亂無染著」。我們若有聽法,善惡因果現前的時候,善的因果現前,我們一切順利,心想要做的,事事通達、事事順利,這叫做善的因果。若是惡呢?就是違背我們的心意,不從心願,一直有不如意的事情,這叫做惡的因果,總是有缺陷。我們若全都了解這些因緣,很自然就沒有這些無明,自然就遠離,這樣我們的心就能夠很清淨,就是寂靜清澄。「心不令散亂無染著」,心不再去造作,自然就無染著了。我們在人群中不受人群所污染,也不受自己的環境障礙,這就是法。
前面的文這樣說,因為這段都在說,從地湧出,住虛空中,數字位很多,「六萬恆河沙眷屬」,很多很多,無法去計算的數字,一直到六萬而五萬、四萬而三萬而二萬、一萬(萬恆河沙等眷屬者),這樣一直減下來。從很多來說,恆河沙數的菩薩已經顯現起來了,要做什麼呢?與娑婆世界眾生有緣,要來度化;這些菩薩就是要來度化眾生,要來度化眾生,那就是將苦難眾生的無明煩惱,要如何將它減少、減少,我們就是用這樣,從很多,將它一直減少下來。我們也能用煩惱來譬喻,六萬億恆河沙,那個煩惱,那就要用「六度萬行」來將它去除,來對治這些無量數,無法去算數計眾生的無明、煩惱、苦難,我們用「六度萬行」來行。也有另外一種的譬喻,我們的心地,一念心起來,無明煩惱,一天的時間,剎那、剎那,念頭不斷閃動而過,我們一天不知緣多少的煩惱,無法計算。
我們前面的意思也是這樣說,而我們要度眾生也是這樣,期待很多的眾生,能夠入人群來淨化,慢慢來度化他,讓他了解道理,遇到環境能夠面對,安然自在這樣過。,不只是用法對境,還有心得,換他還又能夠和別人再分享。這就是從苦難中,我們將他救拔起來,他能夠將他的心得再去幫助別人。所以說,還有很多的眷屬,就是一個度一個,或者是一個面對很多人;很多人再去度,再度更多人,將這麼多人需要度的,一直度到人人知道理、了解法,這樣人人全都是心地清淨。就像我們在說,佛陀在授記,而那些受記、得記的人將來所生的地方,教育無量,無量數就是全都是淨土,接受教育的人人都成菩薩,和這樣的意思一樣。但願娑婆世界這個穢土,也能夠人人的心地淨化,不斷不斷淨化,一直到達整個都受淨化的人生,這也是叫做「污濁為淨土」。這在我們佛法也是常常這樣說,所以在這段文的大意也是這樣。所以,前面的文說,
經文:「況復乃至一恆河沙、半恆河沙、四分之一,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」
這就是一直在減數,一個恆河沙人數變成了半個恆河沙人數;半個恆河沙人數變成四分之一的恆河沙人數,這樣一直減、一直減,減到這個「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」。哪怕是四分之一的恆河沙人數,那個恆河沙數很難算,不要說四分之一的恆河沙人數,我們就是用指甲挑一把個個沙,要來算它都不容易,何況四分之一的恆河沙?裡面就已經有……,「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」,一直將它減、減,減到很微細,完全剩下「一」,或者是「零」。問起來大家都知法、解法,也在行法中,身體力行在法中的人,很少不曾聽到法,大家應該都在這個法的當中在身體力行,這就是一直減少到這樣。若能夠這樣,就是淨化了。
經文:「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,況復億萬眷屬,況復千萬、百萬乃至一萬,況復一千、一百乃至一十,況復將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弟子者,」
所以,「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」。無量數,一直將它分,分、分、分,分到變為「零」。所以,「況復億萬眷屬,況復千萬、百萬乃至一萬,況復一千、一百乃至一十,況復將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弟子者」。這個數字,無量的恆河沙,好幾次地提。尤其是又再剩這樣、剩這樣、剩這樣,剩多少呢?剩二而一,這樣。雖然他有那麼多的弟子,有很多恆河沙等等,不斷延續下去,這麼多人數,一直受教育、受教育,這些弟子已經人人都成為師,「師增徒減」,減到就剩「一」。哪怕這個「一」也成為師了,所以人人皆為師了,這就是菩薩要度眾生。
就像地藏菩薩這樣說,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,「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」。是哦!眾生度盡了,才要成菩提呢,才要成佛,這就是菩薩的願。《地藏經》的含義是這樣,現在《法華經》也是要來描述這樣,娑婆世界的眾生都要將他度盡了,迷茫中的眾生人人讓他覺悟,這就是佛對我們的心願。來,下面這段文再說。
經文:「況復單己樂遠離行。如是等比,無量無邊,算數譬喻所不能知。」
*修菩薩行者,遠離欲界愛染之煩惱故,則於世間、出世間一切諸法,悉皆明了通達,而無所疑惑。
「況復」就是再說,「單己樂遠離行」。每一個人,就是已經將他度到很透徹了解。這「遠離行」就是修行,要修行。遠離,遠離什麼呢?遠離欲界的愛染,欲界的染著,就是要一直度人人都來修行,度人人都能夠遠離這個欲界的愛的染著。我們人間,就是因為愛的染著,愛染,所以惹來了很多的煩惱,禁不住欲,這個貪欲、男女之欲。我們在〈安樂行品〉中,要遠離女色,換一句話來說,女人也要遠離男人的對象。男女之間這個欲,若是色愛遠離了,自然就沒有衍生這些家屬,污染、煩惱很多很多,很多煩惱的苦難,全都是在這樣人和人的家屬,冤親債主全都交結在一個地方。這樣不斷再延續下去,因不明白道理,一直去,所以產生很多世間愛欲。所以,這就是要好好用心。
「遠離欲界愛染之煩惱故」,這種的欲界,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這也是五種的貪欲。財誰不愛?名誰不愛?色欲誰不愛?吃,口欲,誰不愛?睡,睡太少很難過,誰不希望閒閒,不要做事情,整天去睡覺?這人人都希望。閒閒沒事做,就像在睡覺一樣。所以,這煩惱很多。「則於世間、出世間一切諸法,悉皆明了通達」。你若能夠離開了這個欲界,愛欲的煩惱,我們才有辦法在世間,對這個世間或者是出世間一切的法明了。我們是如何來世間?真的是不知如何來的,我們不知道。就是要告訴我們,就是這個愛欲,這個愛欲牽我們來,這個染著牽我們來,我們要很清楚。既來之,我們要如何出世間?就是要有出世間法。要如何去無染著?要如何去預防?不要去染著世間一切的污染,我們在芸芸人群中不受污染。這個離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我們要如何做?
所以,「修菩薩行者」,我們若能夠修菩薩行,自然「悉皆明了通達,而無所疑惑」。若能夠修行,自然我們就能夠遠離,遠離我們就能夠自然明白,明白世間如何來,明白我們修行要如何出離世間這種煩惱無明,這樣我們完全通達明了,就沒有疑惑了。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善惡因果現前,也能夠很通達,沒有煩惱、沒有擔心、沒有掛礙,心看得開,這就是清楚明白。
經文簡釋:
「況復單己樂遠離行」;謂樂獨自持行,并無弟子者,然亦不可以數計,總言涌出菩薩之多。
所以,說「況復單己樂遠離行」。這就是我們知道要如何來遠離,要好好修行,才能夠遠離;遠離世間種種污染的法,這就是「謂樂獨自持行,并無弟子者」。要如何遠離?就是一般小乘行,聲聞、緣覺,他們要遠離的,就是獨自,他們不要在人群中,他們「獨自持行」,自己要修持,他們修獨善其身的行。他們就是沒有弟子,他們不要牽掛,所以不收弟子。老實說,我當初出家,也是發願不要收弟子,哪會知道,這也是因緣。總是,沒有弟子就是「樂遠離行」,除了我們能夠了解,但是要聽清楚。
「然亦不可以數計」。就像這種獨善其身的人也很多啊!剛才在說,有的眷屬很多,有的人眷屬很少,就是弟子少,甚至也有沒有弟子的人,這樣在修行的也有啊。「總言涌出菩薩之多」,總而言之,所湧現出來的菩薩各形各色,有很多弟子來的,也有很多菩薩的弟子少少的;有的單是一個弟子來,有的是單獨來的,用這樣的數字來解說。但是前面我們說,開始就一直減少,減少,是師增多,徒增少,也是數字之一。這就是要說,湧現出來還有這麼多種的人。
*單己樂遠離:上如天堂無佛道可成,下若地獄無眾生可度。人我雙忘,生佛平等,無二無別,是眾亦一,故云單己。
所以,「單己樂遠離」。這個「單己樂遠離」反覆說幾遍了,就是要再告訴大家,我們上面說很多的數字,這個「遠離行」,實在說要度眾生不容易啊!要如何度眾生呢?也要有因緣、有時間、有空間、有人與人之間,才有因緣能夠度眾生。要不然,有的因緣是離很遠。若說,「上云虛空中住也如天堂無佛道可成」,因為這些菩薩湧現出來,他們就是從地湧出。湧出來,要湧到哪裡去呢?那就是在空中,這樣在描寫從地湧出,在空中。
空中,他們要到天堂去嗎?天堂,去也沒有用,因為「天堂無佛道可成」。我們常常說,天堂無行可修,因為天堂都是在享受的人,你和那些享受的人說佛法,他們聽不進,因為他們沒有苦,不知道苦,不知道因果,只是知道現生享樂。所以,他們只是一直在那裡享樂,享受天福,所以他們不想要修行,不要追求道理,所以「天上無佛道可成」。若是「下」呢?「下若地獄無眾生可度」,那就是地獄,地獄是無眾生可度。因為地獄苦啊、苦啊,很苦,都只是在受刑具,受苦報都來不及了,苦就是一直沒有間斷,這樣在受果報。若這樣,哪有辦法修行呢?你看世間極苦的人,苦就來不及了,哪有辦法修行?
所以,我們在人間,也不是「上」,也不是「下」。說我們很苦嗎?還可以啦,我們還有時間可修行;說我們是很快樂享受嗎?沒有啦,人間的真理就是苦。所以,我們知苦,我們懂得修行,我們行菩薩道,我們必定要不貪天堂之樂,也不要受到這個苦,遇到什麼樣的環境,遇到苦難,心就受苦、受難,將我們綁住。在人間就已經有天堂,已經有地獄;地獄就是在我們的心解不開,遇到困難環境時,我們就將我們的心拉進去地獄裡面,你這個時候對他說佛法,他聽不進去。若是一直想要享受的人,你叫他來聽佛法,他也沒有時間好來聽佛法。所以,我們在人間不要執著在享受,也不要埋入那個苦難中,我們要保持著中道。
前面也說過了,中道是很重要,不上不下,處於中道,我們要很了解。所以,空中是妙有的,這才是真理。我們應該「人我雙忘」。不要要執著在人和執著在我,執著這個人是我所愛,所以我不捨,執著這是我愛的。其實大自然法則各有因緣,長長短短,這就是很自然的因緣。我們不要受到別人煩惱的影響,也不要一直執著自己──我所擁有是不是會失去等等,不要!人和我都把它放掉,沒有了,就是「雙忘」,不要有人我的執著,心放開點,放大一點。所愛的人,人人都是我愛的、可親近的,人人都是我可親近。不該親近的,我們要提高警覺,這在〈安樂行品〉將我們教得很適宜。
所以,「生佛平等」,眾生和佛是平等的。這一直說,佛陀是這樣對告訴我們說,心、佛平等,眾生平等。所以,我們對人人要尊重,對人人沒有偏愛,就是這樣平等觀。所以,「無二無別,是眾亦一」,是很多人,也是「一」。所以,「一」也是無量,這就是「一生無量,無量從一生」。一念心會產生很多的無明,一念心也會開闊很多的法,這要看我們這念心的方向在哪裡,若將一切收攝回來就是一念心而已。所以,「是眾亦一,故云單己」,就是只有一項樣而已,一項,「一」,就是這樣而已。
遠離:雖見無為遠離之要,而身心不離有為善。
又離二種生死之行,唯樂常寂滅相,終歸於空,故上云虛空中住也。
「遠離」,尤其是「遠離:雖見無為遠離之要」。我們雖然已經了解了無為法;無為法,那就是凡事都不用要計較,凡事我們就要遠離,人間一切人我是非的關係,我們要離開。這是佛陀的教育,我們了解這很重要。不過,「而身心不離有為善」。但是我們要知道,雖然我們修行一切皆空,但是我們要知道「妙有」,因為芸芸眾生受苦難,我們的身和心,不忍心離開人群,這叫做有為法。還是我們了解了無為的道理,但是我們也要入這個「身心不離有為善」。有為法,有為的善,有所作為的善,這就是真空妙有。雖然一切都空,什麼都和我沒有關係,但是心不沒有離開眾生的苦難,我們還是要投入為人群,而人我是非不會來染著我,這樣才是真空妙有。不知大家聽懂嗎?
「又離二種生死之行」。二種生死,過去一段時間一直和為大家說二種的生死,「分段生死」、「變易生死」,這兩種生死。我們也都要遠離,不要受這兩種的生死再來妨礙我們。所以,「唯樂常寂滅相」,我們就是要常常歡喜。「寂滅」,寂靜清澄,所付出之後,收回來,還是寂靜清澄,「終歸於空」。雖然入有為法,入有為善去了,去造作一切法,但是我們收回來還是一片空寂,就是寂靜清澄。「故上云虛空中住也」,所以因為這樣,叫做住虛空中,也就是「虛空中住」。他也不要到天堂,也不要到地獄,就是表示我們人在修中道。我們修在人道,雖然了解佛法,要有這分遠離行,就是無為法,人我是非要遠離,但是不要忘記要投入、要積極在「有為善」,就是要去做善事,這叫做菩薩行。菩薩行是行中道,是住虛空中,也就是「虛空中住」,就是住在這個地方。
*況復單己:不領徒眾之人,反多於上領徒眷之數。況愈多,彌顯無窮無盡,故以七重況復字顯出。
所以,「況復單己:不領徒眾之人」。有的人單獨,「我來要去做善事,但是我不要收弟子。我就是拔除你的苦,這樣就過了,我不想要收弟子」。「反多於上領徒眷之數」,這就是雖然去付出,其實這已經沒有障礙、沒有掛礙了。沒有執著說:「我就是在領眾的人,這些就是我的弟子。」沒有這樣的執著。「況愈多」,反過來更多。雖然沒有弟子,反過來更多,因為他「彌顯無窮無盡」,實在是度的人,他無掛礙、無障礙,但是他在無為法中去行有為善法,所以他幫助的人還很多,愈多,所以愈顯示了他所救拔、他所付出的,就是無窮無盡。「故以七重況復字顯出」,所以因為這樣,我們前面有七重的「況復」,就是怎麼減法。其實減法,就是生升的法;減下來的是生升上去的法。這就是說減掉少了無明,但是生升起了這種無形、無量數,、無盡的付出,這更是多。
經文簡釋:
「如是等比,無量無邊,算數譬喻所不能知」;以如上等次第相比並;無有數量,無有邊際。以數算計,以物譬喻,無能知者。
「如是等比」,「如是等比」就是前面所說的這些,這樣來將它比例,不斷比例。「無量無邊」,很多很多,「算數譬喻所不能知」。從這麼多起來,減下來之後,再增升上去,無窮無盡。這是這個數字真的是非常的多。所以,「以如上等次第相比並」,次第不斷一直譬喻,這全都歸於法。用數字來譬喻──譬喻法、譬喻數、譬喻人等等,一直譬喻下去。這個譬喻的法一直衍生。所以,「無有數量,無有邊際」,無數量、無邊際,「以數計算,以物譬喻」,則就「無能知者」。用數字來計算,以東西來譬喻,真的說不盡。
*如是等眾,從下發來,如水涌,如雲奔,塞滿虛空,難以數知,故云如是等所不能知。
所以,「如是等眾,從下發來,如水涌,如雲奔,塞滿虛空」。就像水從地湧出一樣,就像天空一片雲這樣一直湧現出來。這是從下地湧,空中的雲這樣一直奔出來,充滿了虛空。所以「難以數知」,無法去計算,所以「故云如是等所不能知」,有很多無法了解。所以,法要落實在生活。剛才開頭就說,我們要很用心在生活中,法聽來,就要趕緊回憶,用在人、事、物中。你若通徹法,心開意解,什麼樣的事情都可以拿來譬喻,它有無量數的那個數字可以來作譬喻,有無量的這個物可以來作譬喻;只要是合法,就能夠譬喻無量盡的法,無量盡的行形。
而且萬法全都從「一」開始,那就是一念心;一也可以生無量無數,收攝回來就是「一」,這個「一」再化解就是沒有。真理在哪裡?沒有體相,你的一念在哪裡?那個一念找不出來,也是零,也是沒有,但是因緣果報,既現顯就是有相、有形、有感受,這就是沒有辦法拒絕。就是我們造作之後,種子落在我們的業識,由業識帶來人間,由不得自己,這個因緣眷屬很多,讓我們煩惱擔心的事情更多,這就是「因緣果報」。世間很多法,都可以譬喻。所以,請大家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