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/08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8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/08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   2017/08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周六 8月 05, 2017 4:11 am

2017080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 
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 
 
虛與空即無之稱,
虛無形質空無障,
故名住虛空中。
此虛空有體有相,
體者平等廣周遍,
相者隨於他物質,
而彼此各別異相,
無為中行有為善。
 
  大家要多用心來體會啊!「虛與空即無之稱」。虛,我們平時來說,虛與空,那就是表示沒有了,「虛」就是很弱,空空,沒有什麼;「空」就無一物了。「虛無形質空無障」。虛就是無形、無物
質,空就沒有障礙。我們在字的裡面就能夠了解,但是我們更要再了解空的道理。真空,空,要空得透徹,要「真空」;空的盡頭,那就是「妙有」,所以「故名住虛空中」。「此虛空有體有相」,現在這個地方,住在虛空中,在那個虛而渺無的空中之中,是這樣,所以「此虛空有體有相」,這就是妙有。既是虛空本無障礙,但是現在所說的「空」,就是有體、有相。
 
  就像我們在太虛,太空中有東西嗎?太空的本體什麼東西都沒有,空空的,但是在這太空底下有多少啊?千差萬物,很多很多都是含在這個虛空之中。這就是說,太虛,哪怕超過了氣層以外,也是一樣。現在科技那麼發達,衛星一打上去,穿透過太空,又另外到其他星球的地方去。所以說起來,看起來,抬頭一看是空無一物,但是它的開大(指寬大),開大得無盡頭、無邊際。無盡頭、無邊際,當中就是有很多的東西。我們就是在這個虛空、在這個空間裡面的一項,所說的虛空,是包含一切一切的空間;從人間一直到了曠無邊際,都將它包含在裡面。
 
  所以,「此虛空有體有相」,山河大地,除了地球這片土地,還有其他無量無數、無邊際,無邊的星河世界,全都很多啊!所以,所含有的東西真的很多,何況光是說地球,生物就無量數了,何況植物也是無量數,這高高低低、大大小小,每一項東西實在都含著它的道理存在。物有物理,各種物理都是有它的真諦,它的道理,所以我們要去將它追溯到任何一項東西,它的道理是什麼形、什麼體?裡面所含的植物是什麼東西?這實在是無法追溯,無量無邊數。
 
  所以我們在人間,光說一個物理學,它就要分科別門,分很多種類去做研究。這種類之多,也是無法計數。光是人的身體,人種的生理,這個器官內臟,一個人的身體裡面分析到最後,到底是什麼病?是哪一個臟腑有病?有什麼等等。現在不論物理學、生理學,很多,都各不相同,光是看一個病,科別也很多。總是道理很多,要如何將它包含起來?這就是在這個體相裡面。體相容易看,但是這分門別類,分析到最後什麼都是空。這是人間看得到的東西,接觸得到的東西,總是在「虛」和「空」,何況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。
 
  時間,秒不存在;它是「秒」,就這樣過了,「時」當然也不存在了,「年」也不存在。這些很快速就是隨著秒來累積,而日、而月、而年,用這種名稱來定這個數字。其實,時間是長得怎樣?用數字來定時間;三百六十五天,名叫做「年」。但是這個年是在地球用的,三百六十五天的年是地球用的,其他的金星、火星,它們不是三百六十五天為一年,有八十多天(指水星繞一周約八十八天)等等,他們的年就是這樣。到了更遠、更遠去的星球,土星(它的自轉週期大約為10小時33分,不到地球日的一半。)等等,它們的年是我們的百多年哦!(海王星繞一周為165地球年)
 
  總而言之,數字都是隨隨著方向,隨著它的天體,隨著太陽系在定名。「年」這數字,其實它也沒有東西,「年」長得怎麼樣?「年」就是數字。同樣的道理,從微細的飛秒、微秒,這麼的微細,都在我們身邊溜過去。我們眼睛沒有看到秒的時間過,我們都看不到,沒有。年也是一樣,一年這樣過了,不知不覺年過了。孩子,幼小的孩子,嬰兒生出來,不覺中,一年的時間過了,這個孩子會走路了,這個孩子已經會坐。你們看,什麼時候孩子會翻身、會坐、會爬、會走,就在這一年之中,不覺知中。就是因為時間,讓這孩子的生理跟著時間遷變、長大,這樣成長起來。
 
  世間的東西都是這樣,人的生理、生態是這樣,草木同樣也是這樣。這些東西成長在哪裡?包括我們人,成長在虛空中,在有體、有相,在這個空間,虛無的空間裡,我們一項一項,一個一個人就是這樣生出來。這個家庭,兩夫妻才結婚而已,經過了十年、二十年,哇!這個家庭三個、五個人、十個人,就這樣,從無成有。從兩個夫妻開始,就生這麼多個孩子出來。再幾十年後呢?是孫子出生。這都是在這種空而有體、有相;人是這樣,物質也是這樣。還未蓋好的房子,是一片的空地;蓋好的房子是一間空間,這個空間就用東西裝潢裝潢,一直買來,一直擺設起來,哇!富麗堂皇,成為一間很大間、很富麗的房子,人開始進來住,就這樣一直用,幾十年後,同樣這間房子也會舊,這道理全都是一樣。
 
  這種「體者平等空周遍,相者隨於他物質」。所以這些體相都是這樣,原來是沒有的,平平等等,全都沒有;雖沒有,但是它的理都存在。因為這個空間能夠擺置,空也有空間的道理。這個「空」,就是多大的空間,這個道理讓你們了解,它能夠包容多少的東西。你將它一個界限起來,那個體已經有體的局限,自然就能夠擺什麼東西。這有體,「體者平等」,你有這個局限,你就是這樣,都是同樣,你無法說,我小小的空間,能夠擺多少的東西進去;小的就是在小的,大的就是在大的。就像佛陀講法,聲聞,他們所接受的就是獨善其身,他能夠得到的道理就只是這個範圍,心量空間就是這樣為自己。我就是自己能夠在自己所需要,這樣就好,所以不願意再開大空間去投入。自己的心門是這樣,而我們的物質的量比也是這樣而已,這樣就是容納這樣;你的心量這樣,你就是得這樣的法,智慧就是到這裡。所以,佛陀教育我們要打開心門,開闊你的心量;為自己,你也就要去容納他人。這就是道理。
 
  有體量,有體,就是這樣而已,你能夠容納的就是這樣,所以有體、有量,就是這樣。儘管虛空有這麼大,空間有那麼大,但是你將它局限一個體相,就是這樣有體、有相,就有一個界限。但是突破了體相,外面的空間是這麼的大,由我們建造,由我們需要。就像我們本性是空無邊際,看我們的發心,我們若是局限在小乘,所接受的心量就只是這樣。佛陀鼓勵我們打開心門,容納天地間一切眾生,這就是佛陀要教育我們的。所以,這個「相者隨於他物質」,有物質就是這樣。所以,我們學佛若能夠了解,有物質、有體相總是有障礙;若是沒有物質、沒有體相,那是真理。所以,「虛與空即無之稱」,就是無掛礙、無障礙。就是因為他無煩惱、無無明;煩惱、無明都斷除了,一切障礙全都沒有了,煩惱除滅即是空。空就是無煩惱了,就像虛,無體性,所以也沒有一個質的限量著,所以也空掉了,就無障礙。
 
  有物、有質,我們的真如本性也是看不到、摸不到,看不到、摸不到,自然就沒有那個質量,無質、無量。所以,我們常常說「無量」;無量就是無相、無質,我們的心量打開了,就是「虛無形質空無障」,就沒有障礙。因為這樣,「故名住虛空中」。我們前面都一直說地裂,從地湧出。菩薩就是這樣,本來我們的心地是一個譬喻,就是我們的根本,我們的真如、我們的本性、我們的心地,心地就是無體相。人家說:「心地善良。」善良是我們的行為在善良,心地在哪裡呢?沒有心地,所以說起來是這個形容詞。行為呢?就是我們的本質,這也是一個形容。世間的事情都是用表達出來的。所以,我們有了這個身體,「此虛空有體有相」。我們有體相是一個表達,其實有了體相,它就有一個限礙、限量,因為我們有身體,所以我們的壽命有限。有一個物質的體,物質的體,他使用的東西也是有限,那個年也有限。
 
  昨天聽到,聽到高雄「三劍客」(高雄榮董楊勝傑,潘機利,方漢武),那是三位菩薩,他們這次隨著大愛臺到新馬──新加坡、馬來西亞去。他們去到馬來西亞,除了去和那些菩薩分享他們發心的過程外,大愛臺也去宣導要如何收看到大愛臺,所以,大家在那個地方,互相勉勵。有一個機會,他們就隨著當地的菩薩去探訪難民童在受教育。 原來,在馬來西亞,我們也有照顧敘利亞或者是國際間的難民孩子讀書,在馬來西亞也有國際慈善人道團體NGO,這個團體和慈濟合作。他們租房子來讓這些難民的孩子讀書。而我們就在那個地方負責去供應這些孩子所需要,去關懷,長時間關懷這些兒童。
 
  我就問:「你們去看,孩子多少啊?」他就說:「看兩處,每一個地方都差不多將近二百左右的孩子,孩子很可愛。其中一個地方,有椅子、桌子,看起來還不錯,穿得很整齊,孩子很乖,好規矩。」再去另外一個地方,離吉隆坡較遠的地方,就比較克難,那裡的孩子沒有椅子、桌子,坐在地上,那裡的人就較貧困了,孩子席地而坐;讀書,就在地上坐著這樣讀。他們看了不捨,看孩子形態就快要駝背了,抬頭挺胸比較少,就是孩子都在地上坐著,這樣彎著、趴著。我們一位菩薩,就是潘居士(潘機利)蹲下來要和孩子說話,那裡有一張椅子,他想:就坐一下。不知道,他一坐下去,那張椅子整個就都脆化掉了,就這樣椅腳都斷了,整張椅子就壞掉了。
 
  那個孩子看到了,就一直在那裡唸:「我的椅子壞掉了,我的椅子壞掉了。」孩子看到那張椅子被大人坐壞了,喃喃自語,一直在那裡唸:「我的椅子壞掉了。」大人想到,不捨,趕緊拿出一些帶去的糖果,彌補他。我現在要說的意思是,我問他:「為什麼將人家的椅子坐壞了?」潘居士很抱歉的說:「那張椅子超過使用年限,很舊了,所以就脆脆的,怎麼知道這樣坐下去,整個就脆化掉了。」這就是物質。塑膠本來很堅固,塑膠椅子應該也很強韌,為什麼這樣輕輕坐下去,一個大人的體重,這張椅子卻無法承載,就這樣斷了、裂了。
 
  我說:「難道那麼小張?」他就手機拿起來給我看,不小的椅子,是我們平時也可以坐的,只是它的年齡久了,舊了,所以那個體質敗壞,就堪不起這樣的重量,這就是成、住、壞、空。東西「成」了,它有一段時間讓人用,慢慢體質腐化,一個因緣來,它就報銷了,「空」掉了。這個椅子完全都破碎掉了,已經空掉了。和我們人的生命是一樣,所以人的壽命到後來也會空掉,就是死了,生、老、病、死,這就是「體」,有體量、有相。這是時間,讓我們人改變,人體相的改變,人的體相從嬰兒而小孩,而少年而中年,這樣一直到老年,到了往生,這體相就是有限礙;有限、有障礙,無法永恆。但我們有一個無量的本性,無體、無形,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是永恆,道理永恆,人的生理永恆。每一個人都有生理,這生下來道理有;男女之間的欲,若混合起來就產生了人體,這都是道理呢!同樣,種子也需要因緣,因緣會合,從種子而芽、而苗、而小樹、而大樹。
 
  同樣(「體者平等廣周遍」,這世間所有的物質形象,它的成長的過程都是一樣,都各有它的質、各有它的體形。所以,「而彼此各別異相」,全都「相者隨於他物質」,隨它種種物的體質,它是隨這樣來,所以每一樣體質都不同,都有它的生態。所以菩薩從地湧,那個地裂了,菩薩這樣湧出了。所以,「而彼此各別異相,無為中行有為善」。同樣的道理,因為人間有這麼多的體相、質,意思就是說,人,人間,人人各有因緣果報。同樣的人類,有不一樣的體質,身體的生態不同。有的人一輩子健康,百年來還是健康的身體;有的人一生下來多病體弱,也是有啊!
 
  各人不同的形態,雖然同為人類,但張三、李四就是不同,所以全都是這樣。何況除了人以外,在這個虛空之下多少的體物不同,形體的物質,形象很多。所以說起來,人,光是說人類,人類的疾苦真的是苦不堪,很多。 我們人已經了解道理,已經體會無為法,從無為法中我們身體力行「有為善」。這昨天就說過了(「遠離:雖見無為遠離之要,而身心不離有為善。」),這有為善,就是一切有為法。雖然這個一切有為法,回歸回來如夢幻泡影,就像夢,就像泡,就像影一樣,所以「如夢幻泡影」。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,地球的上面,已經一百年將要過去了,在忉利天一天還沒有過,所以我們在人間所做的一切、所生長的東西,很幻化。對忉利天來說,對兜率天來說,哇!更幻化。兜率天,我們的一年等於它那裡的秒,很快速,就是以秒計,但我們這裡已是一整年!
 
  在金星那個地方,它一年的時間,才是我們幾十天而已。所以說起來,我們的世界和其他世界來比,在佛的世界當然如夢幻泡影,是短暫的,我們的人生是短暫的。所以說無為,無為法,在覺者來看,這就是已經無為了,回歸覺性,無為法。但是在覺性之中,入人群,去行菩薩道,人間苦難偏多,所以,「無為中行有為善」。「無為」就是無生無滅,很多,這我們都一定要很清楚、要很了解。雖然我們要求,求解脫,但是我們一定要入人群有所作為,這才是真解脫。所以,前面的文,因為很多都是在說時間、數量,所以我們一定要去了解。前面的文這樣說,
 
經文:「況復單己樂遠離行。如是等比,無量無邊,算數譬喻所不能知。」
 
  用種種,六萬恆河沙數,一直減、減、減,哪怕減到很小,這樣來作比量,也一樣無量無邊,那個算數很無法去體會了解。「若算師,若算師弟子,不能知其數」(「若算師,若算師弟子,能得邊際,知其數不?」)。這在大通智勝佛那個世界,在〈化城喻品〉就這樣對我們說過了。所以,下面接下來的經文再說,
 
經文:「是諸菩薩從地出已,各詣虛空七寶妙塔,多寶如來、釋迦牟尼佛所。」
 
經文簡釋:
「是諸菩薩從地出已」;從下方中地裂涌出已。
菩薩所住處,非住彼,亦非住此,出此不住上、亦不住下,盡住中道。
 
  我們要要清楚,「是諸菩薩從地出已」,這些菩薩出來了,「從下方地裂涌出已」,從下方中地裂了,他們浮出來。大家應該回憶,有這個印象。所以,「菩薩所住處,非住彼,亦非住此」。他們是住在虛空。所以,「出此不住上、亦不住下」,從地湧出,不住在上面,也不住在下面,所以他們也不住這裡,也不住在那裡。「盡住中道」,不偏,不高、不低,不偏左,也不偏右,就是在中道裡。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中道,我們不會完全都空掉一切,什麼都不必做,不是!我們是「空中妙有」。在這個無為中,我們要再進去做「有為善」,這叫做「中道」。
經文簡釋:
「各詣虛空,七寶妙塔」;多寶佛塔,住在空中,菩薩遠來,欲見佛故,皆詣虛空,七寶塔所。
 
  所以,「各詣虛空,七寶妙塔」。現在再回過頭來了,他們在那個地方從地湧出,開始就「各詣虛空,七寶妙塔」。大家有印象嗎?〈見寶塔品〉,多寶佛塔也是從地湧出,住虛空中。好好再去回憶〈見寶塔品〉。所以,「多寶佛塔,住在空中,菩薩遠來,欲見佛故,皆詣虛空,七寶塔所。」這些菩薩既然來來到娑婆世界,寶塔也是從東方來,升在虛空中。我們這段經文若還記得,佛陀也是召集很多的菩薩、分身佛也都來。那段經文大家應該要清楚。
 
*多寶如來、釋迦牟尼佛所。釋迦如來與多寶如來,是多寶塔中之二佛見二世尊。
 
  「多寶如來、釋迦牟尼佛所」,來到這個靈鷲山,多寶佛塔升在空中,這些菩薩從地湧出,現在就在這個地方。「釋迦如來與多寶如來,是多寶塔中之二佛」,兩尊佛在塔中。「見二世尊」,這些菩薩已經來看。大家再回憶。
 
*爾時,佛告大樂說菩薩: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。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,國名寶淨,彼中有佛號曰多寶,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。
 
  〈見寶塔品〉這段經文,「爾時,佛告大樂說菩薩: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。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,國名寶淨,彼中有佛號曰多寶,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」。這段經文,大家該還記得喔!
 
*若我成佛滅度之後,於十方國土,有說法華經處。我之塔廟,為聽是經故,涌現其前,為作證明,讚言善哉。
 
  所以,「若我成佛、滅度之後,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,我之塔廟,為聽是經故,涌現其前,為作證明,讚言善哉」。大家應該要記得,這裡面釋迦牟尼佛介紹多寶佛,是久遠劫,東方世界有一尊佛,名叫做多寶。他在過去修行,有這樣的願,一直到成佛,到滅度以前,就是有這樣的願。他的願就是身沒有化掉,他所期待,大家為他建一個塔,他的全身入寶塔,哪一個地方有講《法華經》,他就要到哪一個地方,寶塔現前,去為講《法華經》那位佛見證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出現人間娑婆世界,終於講說《法華經》了,因為這樣,多寶佛如他的心願出現在靈鷲山,浮在空中來和釋迦牟尼佛見面。在寶塔的裡面出大音聲,釋迦牟尼佛開寶塔門,進去寶塔裡面,多寶佛讓一半的位給釋迦牟尼佛坐。看,這兩尊佛在寶塔中,這都是我們已經讀過的經文,也了解了。
 
*見寶塔品—釋迦如來以神力,三變穢土而為淨土。
初變娑婆一世界,次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,後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為淨土。
 
  所以,〈見寶塔品〉這段經文,釋迦牟尼佛已經在多寶佛塔現前的時間,如來,「釋迦如來以神力,三變穢土而為淨土」。大家應該還記得,在那個地方佛陀他三變,變穢土為淨土。所以,「初變娑婆一世界,次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,後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為淨土」。這樣不斷不斷擴大,他要容納人,容納將來的菩薩,所以他的環境一定要再變更大、更大。這個境界就是表示,人人過去是聲聞之時,小乘,緣覺也是獨善其身,佛陀過去已經一直講,講到大家都了解,開始要發大心,所以發大心來莊嚴大道場。這與人應該也就是這樣的道理,就在那個地方莊嚴道場。我們在〈見寶塔品〉也這樣解釋過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
 
經文:「到已,向二世尊頭面禮足,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,亦皆作禮。」
 
  「到已」,已經到了,菩薩已經從虛空中出來,沒有住在哪裡,就是這樣無上、無下,在虛空中。菩薩已經湧現出來,所以他們到來之時,到靈鷲山就是要見兩尊佛。所以「到已」,已經到達了,在靈鷲山。靈鷲山,空中的這個寶塔,大家已經都在這個大道場裡面,已經到達了。所以,「向二世尊頭面禮足」,向著兩尊佛──多寶佛與釋迦牟尼佛開始作禮。「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,亦皆作禮」。這些就是菩薩的禮節,他們已經來了。前面我們的經文已經說過了。大家來了,既來了,就要向佛的道場來,佛的道場還是在靈鷲山,在寶塔周圍的裡面。所以,這些菩薩向二世尊禮足之後,同時還有很多分身佛。〈見寶塔品〉若還記得,同樣一一作禮,這就是禮節。
 
經文簡釋:
「到已,向二世尊頭面禮足」;諸菩薩到已,即身心恭敬,向二世尊作禮。
 
「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,亦皆作禮」;以次巡禮。既禮多寶、釋迦,復向各分身佛繞行禮讚,顯佛眾禮:理教行體具足。
 
  「到已,向二世尊頭面禮足」。「諸菩薩到已,即身心恭敬,向二世尊作禮」。意思就是說,諸菩薩已經到達了,這些菩薩是身心恭敬,身和心很恭敬,所以向二世尊作禮。「及至諸寶樹下,師子座上佛所,亦皆作禮」,因為釋迦牟尼佛在〈見寶塔品〉,這些分身佛全都回來了,全都坐在樹下。大家該都還記得。所以,既然分身佛都到達了,這些菩薩同樣也一一向他們頂禮,這是依禮,「以次巡禮」。這是一個規則,一個規矩。
 
  所以,「既禮多寶、釋迦,復向各分身佛繞行禮讚」。所以既禮多寶佛、釋迦牟尼佛、分身佛,又在那裡繞,在那裡繞,周圍再巡禮一遍。所以,「顯佛眾禮」,佛的禮節也很多(顯示眾菩薩皆禮拜諸佛),所以禮就是理,「禮者,理也」,禮就是道理。所以,周圍菩薩既來,就是要順這個道理,就是這樣作禮,要行禮。「理教行體具足」,有理、有教育、有實行,這個體相全都具足,這就是我們學佛所要學的。我們得理了之後,我們要行禮節;有學問的人,才更需要要有禮節,要斯斯文文;有學問的人才更要會說道理,能說,不只是說而已,要表達,要身體力行。這就是我們要知道。
 
  《法華經》是一個連貫,所以它分品,過去一直告訴大家,我們要回憶;聽了之後要再回過頭去,才能夠道理貫通。現在〈從地涌出品〉,我們再回歸到第十一品〈見寶塔品〉;現在是在第十五品,再回歸到第十一品〈見寶塔品〉。因為在那個道場表達出了我們的心地莊嚴,而且釋迦牟尼佛講法,多寶佛就來見證;多寶佛的心願,他身體力行。所以在〈安樂行品〉,「四行」,「四安樂行」沒有離開身、口、意、誓願。誓願很重要,身、口、意,以無為行有為法,在身、口、意去行有為法;回歸到了無為法,無為法就是誓願,就是回歸真如的本性。
 
  就像多寶佛一樣,雖然釋迦佛顯跡人間,多寶佛已經成佛那麼久了,他的願力還是再來娑婆,與寶塔同來,來出聲、來見證,從地再湧出。這就是表示「心地」,我們心地真真正正永遠、永遠都能夠容納很多,無量數的法,因為釋迦佛也將分身佛都召集回來,這叫做「法」,這種無量法如恆河沙,很多的法,我們道理全都歸納回來;無量無邊,再歸於一。這是要大家很用心,用心去思考,這才有辦法體會「本」和「跡」要如何來會合,時時要多用心啊!
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8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08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   2017/08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周六 8月 05, 2017 4:11 am

[2017年08月04日上午5:18] 農曆閏六月十三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
《法華經.從地湧出品第十五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四六五)


 1. 釋義經文:【是諸菩薩從地出已,各詣虛空七寶妙塔,多寶如來、釋迦牟尼佛所。到已,向二世尊頭面禮足,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,亦皆作禮。】


 2. 上人手札:「虛與空即無之稱,虛無形質空無障,故名住虛空中,此虛空有體有相,體者平等廣周遍,相者隨於他物質,而彼此各別異相,無為中行有為善。」


(1)「虛與空即無之稱」:大家要用心體會!虛,我們平時來說,「虛與空」,就是表示沒有了,「虛」就是很弱,空空,沒有什麼;「空」就無一物了。


(2)「虛無形質空無障」:虛就是無形、無物質,空就沒有障礙。在字裡就能夠了解,但我們更要再了解空的道理。真空,要空得透徹,真空;空的盡頭,就是妙有。


(3)「故名住虛空中,此虛空有體有相」:現在這個地方,住在虛空中,在虛而渺無空中的裡面,所以「此虛空有體有相」,這就是妙有。既是虛空,本無障礙,但是現在所說的「空」,就是有體、有相。


(4)「虛空有體有相」:就像我們在太虛,太空中,太空有東西嗎?太空的本體,什麼東西都沒有,空空了,但是這太空底下有多少萬物,很多很多都是含在這虛空的裡面。就是太虛,哪怕超過氣層以外,也是一樣;現在科技那麼發達,衛星一發射上去,穿透過了太空,又另外到其他星球的地方去。


(5)「體者平等廣周遍」:說起來,看起來,抬頭一看是空無一物,會寬大得無盡頭、無邊際。其中就是很多的東西。我們就是在這虛空、在這個空間的裡面的一項,所說的虛空,是包含一切一切的空間;從人間一直到了空無邊際,都將它包含在裡面。


(6)「無量數」:此虛空它有體,有相,山河大地,除了地球這片土地,還有其他無量無數、無邊際,無邊的星河世界,全都很多啊!所含有的東西真的是很多,何況光是說地球,生物就有無量數,何況植物的東西也無量種數。


(7)「三理四相」:實在是每一項東西,都含著它的道理存在;物有物理,各種物理都是有它的真諦,它的道理。所以,我們要去將它追溯到任何一項東西,它的道理是什麼形,什麼體?裡面所含的植物是什麼東西?這實在是沒有辦法,無量無邊數。


(8)「事理會合」:在人間,光說一個物理學,就要分科別門,分種類做研究。但種類之多,也是沒有辦法計算。光是人的身體,人種的生理,器官內臟,一個人的身體裡面,要分析到底,到底是什麼病?是哪一個臟腑有病?有什麼等等。現在不論物理學、生理學,很多,各不同;光是看一個病,科別也很多;總是道理很多,要如何將它包含起來,這就是在體相裡面。


(9)「融通一切事理,體相」:體相,容易看:但是這分門別類,分析到來,什麼都是空。這是人間看得到的東西,接觸得到的東西,總是在虛和空。


(10)「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」:時間,秒,不存在;它是秒,就這樣過了。時,當然也不存在了,年,也不存在,這些很快速就是隨著秒來累積,而日、而月、而年,這種名稱來定,定這個數字。其實,時間是長得如何?用數字來將它定時間。這叫做年,三百六十五天,名叫做「年」,但是年是在這個地球用的,三百六十五天的年是地球用的;其他的金星、火星,它們不是三百六十五天為一年,有八十五天(指:水星繞太陽一周約八十八天)。更遠的星球,土星等等,它們的年(指:繞太陽一周)是我們地球的百多年!


(11)「道理,無形無體」:數字隨著,隨著方向、隨著它的天體,太陽系在定名這年的數字。其實它也沒有東西,你這東西,「年」長得怎麼樣?「年」就是數字。同樣的道理,從微細的微秒,這麼的微細,也是都在我們身邊溜過去了。


(12)「行蘊」:我們眼睛沒有看到秒的時間過,我們都看不到;年也是一樣,一年這樣過了,不知不覺,年過了。像是幼小的孩子,嬰兒生出來,不覺一年的時間,孩子會走路了,已經會坐。什麼時候孩子會翻身、會坐、會爬、會走,在一年之中。不覺知中,就是因為時間,所以讓這樣的孩子,這個生理就是跟著時間這樣遷變、長大,這樣成長起來。


(13)「三理四相,空而有體、有相」:世間的東西都是這樣,人的生理、生態是這樣;草木同樣也是這樣。這些東西成長在哪裡?包括我們人,成長在虛空中,在有體、有相,在這個空間,虛無的空間裡,我們一項一項,一個一個人就是這樣生出來。這個家庭,兩個夫妻才結婚而已,經過十年、二十年,哇,這個家庭三個、五個人、十個人,就這樣就從無成有。從兩個夫妻,就開始就生這麼多的孩子出來了。再幾十年後呢?是孫子出生。這都是在這種空而有體、有相;人是這樣,物質也是這樣。


(14)「物理,成住壞空」:還未蓋好的房子,一片的空地;蓋好的房子是一間空間,這個空間就用東西裝潢,一直買來,一直擺設起來,哇,富麗堂皇。一間很大間,很富麗的房子,人開始進來住,就這樣一直用,幾十年後,同樣這間房子也會舊了,這道理全都是一樣。


(15)「體者平等空周遍,相者隨於他物質」:這些體相都是這樣,原來是沒有的,平平等等,全都沒有;但是它的理都存在。因為這個空間能夠所擺置,空也有空間的道理。這個「空」,就是多大的空間,它能夠包容多少的東西?將它一個界限起來,體已經有體的局限,自然,你就能夠排什麼東西。這有體,「體者平等」,有這個局限,你就是這樣,就是同樣,你無法,我小小的空間,我能夠用多少的東西進去,小的就是在小,大就是在大。 


(16)「眾生根機不同,佛陀觀機逗教」:就像佛陀講法,聲聞,他們所接受的就是獨善其身,他能夠得到的道理,就是只有這個範圍,心量空間,就是這樣為自己啊。我就是自己能夠在自己所需要的這樣就好,所以不願意再開大空間去投入。自己的心門是這樣,我們的物質的量比也是這樣而已,這樣就是容納這樣,你的心量這樣,你就是得這樣的法,智慧就是到這裡。所以,佛陀教育我們要打開心門,開闊你的心量,為自己,你就要去容納他人,這就是道理。 


(17)「有體,有量,打開心門,容納天地間一切眾生」:有體,就是這樣而已,你能夠容納的就是這樣,有體、有量,儘管虛空有這麼大,空間有那麼大,你將它局限一個體相,有體、有相,就有一個界限。但是突破了體相,外面的空間是這麼的大,由我們建造,由我們需要,就像我們本性是空無邊際,看我們的發心,我們若是局限在小乘,我們所接受的心量是這樣,佛陀鼓勵我們打開心門,容納天地間一切眾生,所以這就是佛陀要教育我們。 


(18)「相者隨於他物質」:有物質就是這樣。我們學佛若能夠了解,有物質、有體相,總是有障礙;若是沒有物質、沒有體相,那是真理。


(19)「虛與空即無之稱」:就是無掛礙、無障礙。因為他無煩惱、無無明,「煩惱、無明」都斷除了,一切障礙全都沒有,煩惱除滅即是空。空就是無煩惱,這像「虛無體性」,所以也沒有一個質的限量著,也空掉了,就無障礙。 


(20)「虛無形質,空無障」:有物、有質,我們的真如本性也是看不到,也摸不到,你就自然就沒有那個質量,無質無量。我們常常說「無量」;無量就是無相、無質,我們的心量打開了,就是同樣,就是「虛無形質,空無障」,就沒有障礙。


(21)「名住虛空中」:前面一直說,地裂,從地湧出。菩薩就是這樣,本來我們的心地是一個譬喻,就是我們的根本,我們的真如、本性,心地;心地就是無體相,人家說:心地善良。善良是我們的行為在善良,心地在哪裡呢?沒有心地,說起來是這個形容詞。行為呢?就是我們的本質,這也是一個形容。世間的事情都用表達出來的。


(22)「此虛空有體有相」:我們有了這個身體,有體相是一個表達,其實有了體相,就有一個限礙、限量;因為我們有身體,所以我們的壽命有限。有一個物質的體,物質的體,他使用的東西也是有限,那個年也有限。 


★「大愛新馬行」
(1)昨天聽到,聽到高雄「三劍客」(指:高雄榮董楊勝傑,潘機利,方漢武),三位菩薩隨著大愛臺到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。除了和當地那些菩薩分享說他們發心的過程。大愛臺去宣導如何收看到大愛臺,大家互相勉勵。有一個機會,他們就隨著當地的菩薩去探訪難民童在受教育。 


(2)原來在馬來西亞,我們慈濟也在那個地方有照顧敘利亞或者是國際間的難民孩子讀書,在馬來西亞也有國際間的慈善人道團體 NG和我們慈濟合作,他們租房子來讓這些難民的孩子讀書。而我們就在那裡負責去供應這些孩子所需要,去關懷,長時間關懷這些兒童。


(3)我就問:「你們去看,孩子多少啊?」他就說:「看兩個地方,每一個地方都差不多將近二百左右的孩子,孩子很可愛。也是有一個地方,有椅子、桌子,看起來還不錯,穿得很整齊,孩子很乖,好規矩。」 


(4)再去另外一個地方,離吉隆玻更遠的地方,有一個是比較克難,那裡的孩子沒有椅子、桌子,坐在地上,那裡的就比較貧困,孩子席地而坐;讀書,在地上坐著這樣讀,他們看了不捨。他們就這樣看孩子形態將要駝背,抬頭挺胸比較少,就是孩子都坐著,就是這樣彎著、趴著。我們一位菩薩,潘機利居士蹲下來要和孩子說話,那裡有一張椅子,他想:就坐一下。不知道,他一坐下,那張椅子都整個碎掉了,就這樣椅腳都斷了,整張椅子就壞了。 


(5)那個孩子看到,就一直再那裡唸:我的椅子壞了,我的椅子壞了。孩子看到那張椅子讓大人坐壞了,喃喃自語,一直在那裡唸:我的椅子壞了。大人想到不捨,趕緊用一點點一些糖果帶去彌補他。我現在要說的意思,我問他:「為什麼將人家的椅子坐壞了?」潘居士很不好意思,他就說:「那張椅子就過年度了(指:超過使用年限)!很舊了,就鬆化了,怎麼這樣坐下去,整個就碎掉了。」


(6)這就是物質。塑膠本來很堅固,塑膠椅子應該也很強韌,怎麼這樣輕輕坐下去,一個大人的體積,這張椅子無法承載,就這樣斷裂了。 


(7)我說:「怎麼這麼小?」他就手機拿起來給我看,不小的椅子,是我們平時也可以坐的,只是它的年齡久了,舊了,體質敗壞,就堪不起重量,這就是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。東西「成」了,有一段時間讓人用(即「住」),慢慢體質腐化(即「壞」),一個因緣來,它就報銷了,「空」掉了。椅子完全都破碎,這已經空掉了。


(8)和我們人的生命是一樣,所以人的壽命到後來也會死了,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,這就是「體」,有體量、有相。 


 3. (23)「有體相,就有限,成住壞空」:這是時間,讓我們人的變成長,人相的轉變,人的體相從嬰兒而小孩而少年而中年,這樣一直到老年,到了往生,這就是體相就是有限礙,有限、有障礙,我們無法永恆。


(24)「無量的本性,是無體、無形:真如本性是永恆,道理永恆,人的生理永恆(指:生老病死)。每一個人都有生理,生下來,道理有;男女之間的欲,若混合起來就產生了人體,這都是道理呢!同樣,這個種子也是要需要因緣,因緣會合,從種子而芽,而苗,而小樹,而大樹。 


(25)「相者隨於他物質,而彼此各別異相」:這世間所有的物質形象,成長的過程都是一樣,都各有它的質、各有它的體形。隨種種物的體質,每樣體質都不同,都有它的生態。所以菩薩從地,那個地裂了,菩薩這樣湧出了。


(26)「而彼此各別異相,無為中行有為善」。同樣的道理,因為人間有這麼多的體相、質,意思就是說,人,人間,人人各有因緣果報。同樣的人類有不一樣的體質,身體的生態,不同。有的一輩子健康,百年來還是健康的身體;有的人一生下來,多病體弱,也是有。


(27)「同質異相」:各人不同的形態,雖然同為人類,但是張三、李四,就是不同,所以全都是這樣。何況除了人以外,在這個虛空之下,多少的體物不同,形體的物質,形象很多。所以說起來,人,只說人類,人類的疾苦,真的是苦不堪,很多! 


(28)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:我們人已經了解道理,已經體會「無為法」,從無為法中,我們身體力行有為善,這昨天就說過了,有為善,一切有為法。雖然這個一切有為法,回歸回來「如夢幻泡影」,像夢、像泡、像影一樣。


(29)忉利天的一天,是地球的一百年:我們在人間所做的一切、所生長的東西,很幻化。對忉利天來說,對兜率天來說,哇,更幻化。兜率天,我們的一年等於它那裡的秒,很快速,就是以秒計。


(30)「時間」:我們這裡是整年呢?在金星一年的時間,才是我們地球的幾十天而已。說起來,在我們的世界和其他的世界來比,在佛的世界當然「如夢幻泡影」,是短暫的,我們的人生是短暫的。 


(31)「無為法,回歸覺性」:在覺者來看,這就是已經無為了,回歸覺性。在覺性之中,入人群,行菩薩道,人間苦難偏多。


(32)「無為中,行有為善」。「無為」就是無生無滅,很多,我們一定都要很清楚、要很了解。雖然我們要「求解脫」,但是我們一定要入人群有所作為,這才是「真解脫」。 


 4. 複習經文:【況復單己樂遠離行。如是等比,無量無邊,算數譬喻所不能知。】


(1)很多都是在說「時間、數量」,我們一定要去了解。用種種譬喻,六萬恆河沙數,一直減、減、減,哪怕減到很小,這樣來作比量,也是一樣無量無邊,算數很無法去體會了解。〈化城喻品〉【若算師,若算師弟子,能得邊際,知其數不?】。這在大通智勝佛的那個世界,就這樣對我們說過了。 


 5. 釋義經文:【是諸菩薩從地出已】:從下方中地裂涌出已。菩薩所住處,非住彼,亦非住此,出此不住上、亦不住下,盡住中道。


(1)「學佛就是要學中道,有為善」:要清楚,是這些菩薩出來了,從下方中地裂了浮出來,大家應該回憶有這個印象。是住在虛空,從地湧出,不住在上面,也不住在下面,也不住這裡,也不住在那裡。「盡住中道」,不偏、不高、不低,不偏左,也偏右,就是在中道裡。學佛就是要學中道,我們不會完全都空掉了,空掉一切,什麼都不必做了,不是!我們是「空中妙有」。在這個無為中,我們還要再進去做「有為善」,這叫做「中道」。


 6. 【各詢虛空,七寶妙塔】:多寶佛塔,住在空中,菩薩遠來,欲見佛故,皆詣虛空,七寶塔所。多寶如來、釋迦牟尼佛所。釋迦如來與多寶如來,是多寶塔中之二佛見二世尊。


(1)從地湧出,好好再去回憶〈見寶塔品〉,也是從地湧出,住虛空中。這些菩薩既然來到娑婆世界,寶塔也從東方法來,升在虛空中。若對這段經文還記得,佛陀也是招很多的菩薩、分身佛也都來,大家應該要清楚。「多寶如來、釋迦牟尼佛所」,來到靈鷲山,多寶佛塔升在空中,這些菩薩從地湧出,現在就在這個地方。兩尊佛在塔中,這些菩薩已經來看。大家再回憶。 


 7. 〈見寶塔品〉這段經文:【爾時,佛告大樂說菩薩: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。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,國名寶淨,彼中有佛號曰多寶,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。若我成佛滅度之後,於十方國土,有說法華經處。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涌現其前,為作證明,讚言善哉。】


(1)釋迦牟尼佛介紹多寶佛,是久遠劫,東方世界,有一尊佛,名叫做多寶,在過去修行,他有這樣的願,一直到成佛,到滅度以前,期待大家為他用一個塔,他的全身入寶塔,哪一個地方有講《法華經》,他就要到哪一個地方,寶塔現前,去為講《法華經》那位佛見證。


(2)釋迦佛出現人間娑婆世界,終於講說《法華經》,因為這樣,多寶佛如他的心願,出現在靈鷲山,浮在空中來和釋迦牟尼佛見面。在寶塔的裡面出大音聲,釋迦佛去開寶塔門,進去寶塔裡面,多寶佛讓一個位給釋迦佛坐。這兩尊佛在寶塔中,這段是我們讀過的經文,也了解了。


 8. 『見寶塔品—釋迦如來以神力,三變穢土而為淨土。初變娑婆一世界,次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,後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為淨土。』


(1)釋迦牟尼佛已經在多寶佛塔現前的時間,大家應該還記得,佛陀三變,變穢土為淨土。為了要容納人,容納將來的菩薩,所以環境一定要不斷擴大,再變、再更大,更加大。這個境界就是表示,人人過去聲聞之時,小乘、緣覺也是獨善其身,佛陀已經過去已經一直說,說到大家都了解,開始要發大心,發大心來莊嚴大道場。這與人應該也就是這樣的道理,就在那個地方莊嚴道場。我們在〈見寶塔品〉也有這樣解釋過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 


 9. 【到已,向二世尊頭面禮足】:諸菩薩到已,即身心恭敬,向二世尊作禮。


(1)「到已」,已經到了,菩薩已經從虛空中出來;沒有住在哪裡,無上、無下,在虛空中。菩薩已經湧現出來,到來之時,就是到靈鷲山,到靈鷲山就是要見兩尊的佛,所以「到已」,已經到達了,在靈鷲山。


(2)「向二世尊頭面禮足」:靈鷲山,空中的寶塔,大家已經都在大道場裡面,已經到達了,向著兩尊佛,多寶佛和釋迦牟尼佛,開始作禮。


(3)「及諸至諸寶樹下,師子座上佛所,亦皆作禮」:這是菩薩的禮節,諸菩薩已經既然來到佛的道場,向二世尊禮足,同時還有很多分身佛,同樣一一作禮,這就是禮節。這些菩薩是身心恭敬,所以向二世尊作禮。


 10. 【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,亦皆作禮】:以次巡禮。既禮多寶、釋迦,復向各分身佛繞行禮讚,顯佛眾禮:理教行體具足。


(1)釋迦牟尼佛在〈見寶塔品〉,「分身佛」全都回來了,全都坐在樹下。所以這些菩薩同樣也一一向他們頂禮,這是依禮,「以次巡禮」。這是一個規則,一個規矩。


(2)「既禮多寶、釋迦,復向各分身佛繞行禮讚」:既禮多寶佛、釋迦牟尼佛、分身佛,又在那裡繞,在那裡繞,周圍再巡禮一遍。


(3)「顯佛眾禮」:佛的禮節也很多,顯示眾菩薩皆禮拜諸佛,禮就是理,「禮者,理也」,就是禮就是道理。


(4)「理教行體具足」:周圍菩薩既來,就要順這個道理,就是要行禮。有理、有教育、有實行,這個體相全都具足,這就是我們學佛所要學的。我們得理了之後,我們要行禮節;有學問的人,才更需要要有禮節,要斯斯文文;有學問的人才更要會說道理,能說,不只是說而已,要表達,要身體力行。這就是我們要知道。 


 11. 「不斷複習,將道理融會貫通」:《法華經》是一個連貫,過去一直告訴大家,我們要回憶;聽了之後要再回過頭去,才能夠道理貫通。現在〈從地涌出品〉是第十五品,再回歸到第十一品〈見寶塔品〉;因為那個道場是表達出了我們的心地莊嚴,而且釋迦牟尼佛講法,就是多寶佛來見證;而且多寶佛的心願,他來身體力行。


 12. 〈安樂行品〉:「四安樂行」沒有離開「身、口、意、誓願」。誓願很重要,身、口、意,用以「無為」行「有為法」,在「身、口、意」去行「有為法」;回歸到「無為法」,就是誓願,就是回歸「真如本性」。 


 13. 「心地,萬法」:就像多寶佛一樣,雖然釋迦佛顯跡人間,多寶佛已經是成佛那麼久了,還是他的願力,再來娑婆,與寶塔同來,來出聲、來見證,從地再湧出。這就是表示「心地」,我們真真正正心地永遠、永遠都能夠容納很多,無量數,因為釋迦佛也將分身佛都召集回來,這叫做「萬法」。


 14. 「本,跡,會合」:無量法如恆河沙,很多的法,全部道理都歸納回來;無量無邊,再歸於一。這是要大家很用心,用心去思考,這才有辦法體會「本」和「跡」要如何來會合,時時要多用心!


****************
 15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小時候接觸佛法時,過去對於《金剛經》、《心經》裡談及「般若」空性,是無法通解。但每次經過上人詮釋相關經文時,總是能譬喻種種世間事相,會合道理,「事理會合」,讓我們從事相中去明白道理,如何身體力行、體會驗證。如這段《法華經》【佛以種種緣、譬喻巧言說, 其心安如海,我聞疑網斷】。這麼珍貴的法譯,除了法喜,更是滿滿的感恩。


從「有為法」「無為法」裡,「學佛就是要學中道,有為善」,體會行於「中道」,感動上人講到「有體,有量,打開心門,容納天地間一切眾生」,回憶上人常教導我們的心量要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「無為中行有為善」,清淨修行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精進聞法,說法,傳法。


平日的精進聞法實在太重要,等到馬上要回顧先前的經文內容時,才能貫通,腦海中才有記憶,修行沒有捷徑,日日要腳踏實地,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,堅持薰法香,就是顧好自己的道心,種下未來世的好「遠因」。共勉之。




~無限感恩~


末學 德松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7/08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