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0817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
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
菩薩諦審正道菩提之果,
最勝無有過上,自成就已,
普願一切眾生咸皆成就,
故云佛道無上弘誓大願。
要用心啊!「菩薩諦審正道菩提之果」。菩薩就是覺有情者,覺有情的人,對於人間一切疾苦,菩薩就是不堪忍世間眾生的苦難。他用心去體會,如何能夠救度眾生,所以用很審密的心情,好好來審諦、來了解道理,到底是什麼樣的道理才能夠真正教化人人,開啟一念心?有力量的人發揮他的力量去幫助人。要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夠引導人人發這念心?所以,就要很用心去「諦審」。「諦」就是道理,道理要先去找;找出了適合道理,是真實道,他就決定了,選擇正道去行,去身體力行、去追求,追求真實要走的道路。走就是要先起步,只要你起步,就有到達的時刻,所以他就找正道,走這條覺悟的道路,就是菩提,希望能夠很用心、用功精進。就像一個耕地的人,要如何讓土地上面雜草除掉,種下了一個已經選擇好的果實,擇土地而下種?這個土地播種後,也要用心耕耘,耕耘出一片土地,開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,所以這叫做「菩提果」。有成果了,這條道路能夠這樣道樹成蔭,一條道路出來了。
所以,「最勝無有過上,自成就已」。這條路開出來了,是真實道,尤其是種樹,兩邊樹很美、很旺,道路平坦,而且菩提樹也很旺盛,是一條很成熟的道路,這就是「最勝無有過上」,一條路已經完成了。我們修行也是這樣啊!我們真正開始用功,你要好好選擇你的趣向,選擇你的目標,選擇很正確的方向。雖然前面一片雜草叢林,我們只要是方向對準了,我們下功夫,整土地、鋪道路,再種樹,發種;發種,種樹起來。只要你用功,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,後面的人又能夠好好走路,走上這條正確的道路。這就是菩薩將要鋪的路,將要開的道。
所以,「普願一切眾生咸皆成就」。不是我開這條路而已,還要期待人人一起鋪,一起享受成就的果實。所以說起來,不只是現在的人鋪路、過道,也希望將來的人同樣繼續這樣的路,同樣繼續開、繼續鋪這樣的路。所以,「普願一切眾生咸皆成就」,讓大家能夠走,決定這個方向是對的,路繼續開下去,一定會到的。自己有信心,讓大家人人有信心。所以,「故云佛道無上弘誓大願」。這是條很決定的,決定覺悟的道路。佛就是覺,這條覺悟的道路是無上、是正確,一直開去,絕對是對的路。所以,我們要身體力行,身、口、意身體力行,要能夠立弘誓願,這就是決定我們的方向;我們要下功夫,我們要身體力行。
*大乘甚深微妙法,立弘誓護持憶念,應機根不濫開演。
就像《法華經》開頭,〈序品〉,「大乘甚深微妙法,立弘誓護持憶念,應機根不濫開演」。在〈方便品〉的時候也是這樣告訴我們,甚深微妙的法,大家一定要立弘誓願來護持、來憶念這部經。而且還記得,舍利弗請佛開示這麼深、這麼深的法,到底它的道理、方法要如何才能夠到達呢?釋迦牟尼佛「三止」,那就是要看時機,應機;應機就是這個時機成熟了嗎?雖然大家在這個地方請法,真正對機的人是不是到達了呢?還是要再觀察。
因為要講這部經一定要對機,機若成熟能夠接受這個法,意志堅定,願意信受奉持,願意承擔。有這樣對機的人,才有辦法來成熟承擔。而那個根機是不是能堪得接受嗎?說的、聽的,是不是聽懂了嗎?機就是根機,也是時機,有這兩項意思。那根呢?是他的根器,到底還是小乘的根機呢?或者是已經慢慢體會了,不只是獨善其身,要透徹了解人間無常、因緣果報。要能夠透徹了解人間,過去的因緣如何做、如何受,哪怕你這輩子要獨善其身,這輩子封閉了自己,不願意入人群中,但是已成的因在前面,這輩子不受,來生還是有因緣果報。
所以,佛陀他說很多過去生顯跡人間,生生世世有結過緣的眾生,生生世世有度化過的人,甚至生生世世也有冤家對頭。就像提婆達多,也是生生世世;就像悟達國師,也是生生世世。那個「因」既然結了,總是「果」一定要受。所以,佛法之中雖然是說一乘實法,但也是一樣,因緣果報觀。人人要知道過去所受、所做的,今生、來生還是要面對啊!佛陀教育我們,現在知道了,惡的不要再造了,那個惡緣、惡因減少、減少、減少,生生世世減少;善因、善緣增長、增長,不斷增長。「六度萬行」從此開始,不斷去付出,不斷結善緣;惡緣減少、減少,善緣增長、增長,還是不斷發心立願,自覺覺他,自己修善法,也是一樣能夠咸皆成就其他人的道業。我自己想要成就我的道業,我也期待其他人也能夠成就;我得到佛正法,也期待這個正法,其他人也同時來接受。這就是佛陀教育眾生,希望眾生能夠覺悟,事事都是為我們自己做的,絕對沒有依靠他人;你自己所造的業自己要承擔,而自己所造的福也是自己享受。福緣得福果,善緣得善果,這是一定的道理,善惡分明。
現在要講《法華經》,過去就要有累積,累積這個發心立願,造福因、種福因,願意接福果。就是有緣人,這個人聽法,前面聽過,有契合他的心意,現在繼續接受,願意發心,這種的人就是應時機,也是契根機。這種的人能夠到場來聽,也能夠契機、合道理,他能夠接受這麼好的法,應機受教的人來接受,這就是「應機根」。而需要的,就是不斷培養他的根機,從小乘獨善其身,希望他漸漸一直啟發起來,聽讚歎甚深微妙法,慢慢培養他的歡喜,從法中來起歡喜心。所以,舍利弗懇求佛陀開講甚深法,佛陀就「三止」,那就是要「應機根不濫開演」,沒有這樣這麼隨便就開演這部經,佛陀就這樣等待四十二年後,才開始講說《法華經》。
*法華經序品曰: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,佛所護念。
所以,《法華經‧序品》也這樣說,「為諸菩薩說大乘經,名無量義,教菩薩法,佛所護念。」你們常常在誦《無量義經》,佛陀還未開講《法華經》,就已經為菩薩說大乘經──《無量義經》,這就是教菩薩法,《無量義經》就是教菩薩法。這就是佛陀的用心,要對機說法,佛陀前面就要鋪這麼長的路了,讓大家這樣步步踏實走過來,這就是佛陀的用心。前面的經文這樣說,
經文:「一一諸菩薩,所將諸眷屬,其數無有量,如恆河沙等。或有大菩薩,將六萬恆沙,如是諸大眾,一心求佛道。是諸大師等,六萬恆河沙,俱來供養佛,及護持是經,將五萬恆沙,其數過於是。」
「一一諸菩薩,所將諸眷屬,其數無有量,如恆河沙等。或有大菩薩,將六萬恆沙,如是諸大眾,一心求佛道」。就這樣來。「是諸大師等」,下面接下來。「是諸大師等,六萬恆河沙,俱來供養佛,及護持是經。將五萬恆沙,其數過於是」。前面的經文說得較長,那就是從這個數字,所來的人、在領導人的人,領導多或少的人,就是這樣,數字一直說下來。接下來的經文也是這樣,「四萬及三萬、二萬至一萬,一千一百等,乃至一恆沙、半及三四分,億萬分之一,千萬那由他,萬億諸弟子」。
昨天已經都說過了,教化的時間很長,從開始教化,很多很多苦難眾生需要教化。不斷不斷地教化,受化的人很多,得法的人也不少了,一個得法,就減一個受化,就是愈來愈多人得法。「哎呀!我知道了,我能夠為別人說法。」就像這樣,老師愈來愈多。學生呢?要教的學生,因為數量很多很多,該要教的量就已經都成就了,所以「師多徒少」(《法華經大成》:「況復乃至一恆沙,至那由他分之一者。此二層,亦師多徒少而過上也。」)過去也說過了,大家應該還記得。所以數字表示,苦難的眾生會愈來愈少,得法的眾生會愈來愈多。
經文:「四萬及三萬,二萬至一萬,一千一百等,乃至一恆沙,半及三四分,億萬分之一,千萬那由他,萬億諸弟子。」
「四萬及三萬,二萬至一萬,一千一百等」,就這樣一直減下來,「乃至一恆沙、半及三四分」。一個恆河沙,從六萬恆河沙、五萬恆河沙、四萬恆河沙,一直一直變成了一千、一百的恆河沙,或至剩到一恆河沙,或是一恆河沙的一半,就是半恆河沙。或者是「三四分」,一恆河沙的三分、四分之一,或者是「億萬分之一」;三分、四分之一的恆河沙,再將它分攤、分攤億萬恆河沙之一。「千萬那由他,萬億諸弟子」,你就算是千萬億分之一的恆河沙,也算不完,要將一粒一粒算出來,還是「萬億諸弟子」,沙數之多!
經文:「乃至於半億,其數復過上,百萬至一萬,一千及一百,五十與一十,乃至三二一。」
「乃至於半億,其數復過上」。那個數字很多,從很多一直減、一直減。「百萬至一萬,一千及一百,五十與一十,乃至三二一」。很長哦!這個恆河沙數,我們那些數字一直減量下來,這就是要很多人下去度眾生。開始一個人發心立願,要面對著幾百萬億恆河沙的眾生,這樣自己找到真理、找到覺道,不斷自己開路,不斷引人來開路;不斷自己鋪路,不斷大家來鋪路。就像這樣,路愈開愈長,路愈鋪愈平,這樣的路愈開愈闊,走路的人愈多。這就是一個成就。接下來的文再說,
經文:「單己無眷屬,樂於獨處者,俱來至佛所,其數轉過上。如是諸大眾,若人行籌數,過於恆沙劫,猶不能盡知。」
經文簡釋:
「單己無眷屬,樂於獨處者」;好樂在於獨處自在修行,閑靜獨善無爭精進修持者。
「單己無眷屬,樂於獨處者,俱來至佛所」,意思就是這樣說,帶很多的菩薩來,但有的人帶得較少,就這樣來;有的帶更少,帶更少,這樣陣陣一直來了。甚至有作伴來的,有沒有作伴來的,就像這樣,「單己無眷屬」,單獨自己來的,無眷屬。「單己無眷屬」,這種自己來的人,「樂於獨處者」,像這樣的人,平時自己都獨居、獨處,無眷屬,無作伴修行的人。這樣的人,那就是「好樂在於獨處自在修行,閑靜獨善無爭精進修持」的人,這樣的人叫做「單己無眷屬,樂於獨處者」。
經文簡釋:
「俱來至佛所,其數轉過上。如是諸大眾」;如是俱來至佛所。此土他方其數轉過於上;如是諸大眾所集無央之眾。
這類的人,也「俱來至佛所,其數轉過上。如是諸大眾」。就像這些人「俱來至佛所」,這些人都來到了。來到這大場面的地方,「挨挨陣陣」(意指摩肩接踵。)的人都一直來,有伴的人一直來,就是沒伴的人,他也來了。所以,「此土他方其數轉過於上」。形容著這些來的人,佛陀經一直在說,「挨挨陣陣」的人,愈招愈多人來。「如是諸大眾」,就是這樣的大眾,「所集無央之眾」,無法去算,無央數,無法去算的人,就是這樣,來的形態就是「挨挨陣陣」,一直湧現出來了。「此土他方」,人一直來,釋迦牟尼佛在講經,為護持法,此方、他世界大眾都一直靠近過來。
經文簡釋:
「若人行籌數,過於恆沙劫,猶不能盡知」;若復有人行籌量算計數之過於恆沙劫,猶不能知。
「若人行籌數,過於恆沙劫,猶不能盡知」。若有人想要將它算一算,計算看看到底來了多少人?有人想要這樣去做,就是「若復有人行籌量算計數於,之過於恆沙劫」。用時間要來算數,即使用恆河沙長的時間,這麼長久的時間,叫做「劫」,長時間叫做「劫」,「猶不能知」,用這麼長的時間。我們記得嗎?大通智勝佛所經過的劫數,時間數字是那麼多,「若算師,若算師弟子,數不能盡」。現在釋迦牟尼佛在講《法華經》,來靈鷲山的菩薩,修行者、菩薩很多,天龍八部也很多,全都是這樣,一直湧進來,要算數,用多長多長的時間,還是無法算計出來。
*此頌菩薩來數茲以經頌互證釋其數量之義,以下各頌、乃次第舉其數目六萬恆河沙菩薩摩訶薩。
所以,「此頌菩薩來數」。這段文,就是在描述菩薩來的數字有多少。有多少?根本無法數計,這是用這樣在描述那個環境,來的情形,人眾不斷,絡繹不斷,這樣一直來,經文邊在說,聽法的人也愈來愈多了。這就是「以經頌互證」。邊說邊一直證明,佛陀邊在講經,這個景象愈來愈證明大乘經典對這個人間世界是多麼地需要大乘法。這解釋那個數量和法的無量。外面有形的數量,無量、無形的義理的量,就是和外面有形,能夠描述那個數字的量來比較,這個量是無法算計的道理。那就是要讓我們了解,虛空有盡,願力無窮,虛空有邊際,但是諦理是無窮盡。這個道理含天蓋地,釋迦牟尼佛所覺悟的真理就是這樣。在《無量義經》、《法華經》就是要來講說,能夠將這些無量的道理顯揚在人間,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應用,能用的道理,不是不能用的道理,是能用的道理。
人人要自己覺悟本性的來源,絕對不是靠別人創造給我們的道理,道理就是不生不滅才是真道理,無始無終才是真道理。就像虛空法界,虛空稱為法界,那就是虛空無盡、法界無窮,這就是真理,這就是道理。所以,這麼多的數,其實是一種的形容;形容來的數字,形容要表達的道理有多少。所以,「釋其數量之義以下各頌」,下面還有。所以,「乃次第舉其數目」,真的是很多。「六萬恆河沙菩薩摩訶薩」,還是要用這樣的方式來比量,來比量那個道理。
*一一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,如是六萬恆河沙之大菩薩,既皆一心求道,俱來供佛,俱來持經。
所以,「一一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,如是六萬恆河沙之大菩薩,既皆一心求道,俱來供佛,俱來持經。」這麼多的菩薩都已經一心,很多的道理覺悟了,由一念心,這念心所得到的法已經入心,很歡喜。因這分感恩、歡喜,所以要身心奉獻,因為以行來供養、供佛,這些菩薩要來證明:我們已經在十方國土教化眾生,有所成就,回來要與佛分享。用這個行來供佛,用行動來供佛,這些人已經帶著他們滿滿的成就來供佛,這就是持經。持經的人,「俱來持經」,全都就是這樣,帶著這分法出去教化,帶著這樣的成果回來,就像衣錦而歸,這是最歡喜的事情。
*然仍有將五萬恆河沙眷屬之諸菩薩,此諸菩薩之數,更多於將六萬恆河沙眷屬之菩薩摩訶薩之數。
「然仍有將五萬恆河沙眷屬之諸菩薩」,同樣,還有這些人來了,後面還有。「五萬恆河沙眷屬之諸菩薩,此諸菩薩之數,更多於將六萬恆河沙眷屬之菩薩摩訶薩之數。」因為還會繼續來,這五萬恆河沙菩薩他們的眷屬,他們的眷屬比來的菩薩更多。就像我們若海外慈濟人回來精進,多數都是負責人、幹部回來,但還有很多志工,也很能幹,沒有回來的也還很多,會員也很多,所以沒有回來的人比回來的人更多。同樣的道理,來到法會中的人少,沒有來的人多,因為只是代表性的人到了,而同這個志願力的人,沒有來的還是很多。所以,「更多於將六萬恆河沙眷屬之菩薩摩訶薩之數」表示還很多,更多將六萬恆河沙眷屬的大菩薩,這些大菩薩的數還很多。
*更有將四萬恆河沙眷屬之諸菩薩,況猶有將三萬、將二萬、乃至一恆河沙、二分恆河沙之一、三分、四分恆河沙之一。
「更有將四萬恆河沙眷屬之諸菩薩,況猶有將三萬、將二萬、乃至一恆河沙、二分恆河沙之一」。就像這樣,代表的人很多人回來,有一個人回來、二個人回來、三個人回來,都有啊!我們常常在辦海外精進營,有的一個國家就一個代表回來,也有啊。這只是一個代表,他那個國家還有很多沒回來的人,同樣的道理,若用這樣的道理來比較那個時代、那個道場,我們就能夠清楚。所以,「二分恆河沙之一、三分、四分恆河沙之一」,就像這樣的數字,我們就能較清楚了解。
*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恆河沙之一,此諸眷屬之數之大,暫不具論。
「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恆河沙之一」,乃至千萬億那由他。這一千萬億分之一,還是很多,這樣回來的,也有很多沒有來的,但是他所教化的有那麼多菩薩,所教化的這麼多,來的是這樣而已,還在那個地方還有那麼多。這數字再重複這樣說。因為這是大家都不了解,愈要解釋,好像愈解釋愈多,真的是很多。不過,我們若能夠了解,這種去分身度化,將一種法,同樣的法體會了解;了解之後,到其他的地方去教化,其他的地方也得到這樣的法,去幫助眾生。這樣一個人變成很多很多人,有同樣的心念,同樣在教育,同樣在施善、拔除眾生的苦難,這種能夠救人的人愈多,教育人的人自然也會增加了。來代表的人雖然沒有那麼多,但是在那個地方發揮功能、發揮救人的數量愈來愈多,這就是表達這樣的道理。所以,「此諸眷屬之數之大,暫不具論」,實在是,要如何說也說不完,所以暫時就這樣。
*而此一一大眾導首菩薩之數,實已不可思議,況仍當加入將千萬億那由他眷屬者。
「而此一一大眾導首菩薩之數」。就是這「唱導之首」。前面我們說過了,這代表來的人,返回到他們的國土還是在領導人的人。這些菩薩其實被人帶來,也一一在帶人,就像我們說合心這個團隊去帶和氣組隊,和氣的團隊……,一直帶下去,到了協力組隊,一個也可以再代表幾個人,同樣的道理。就是這樣一層一層,這些人的代表都是「唱導之首」。菩薩,帶人的人,那個數字,「實已不可思議」,光是這樣就是不可思議,不是有辦法算出來的事情,因為很多。「況仍當加入」,又再加入了那「將千萬億那由他眷屬者」。這千萬億那由他,就是沒有來的人,將被度的人,在後面還是很多,那些將要成就的人還很多。這就是我們要去體會、了解。每一個人後面都還有很多人,有緣人可度。或者是正在當成就的人,全都有。
*將億萬眷屬者,將千萬、百萬眷屬者,乃至將一千、一百、一十眷屬者,乃至將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弟子者。
「將億萬眷屬者,將千萬、百萬眷屬者,乃至將一千、一百、一十眷屬者,乃至將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弟子者」。能夠跟他來的,帶他來的,雖然數很少,其實他的背後在度化的人很多。這樣表達出這個數字。
*乃至一,無所將來者。如是等諸菩薩眾之數,若算師人籌量算計,歷恆沙劫長時所不能盡。
「乃至一,無所將來者」。「無所將來」,就是沒有跟他來的;沒有跟他來,單獨來的,也是有啊!「如是等諸菩薩眾之數」,就像這些菩薩,這些數量,「若算師人籌量算計」,用專門在算帳的人,就像大通智勝佛那段經文。專門在算數字的人,將這些人集合過來,來算計這些到底有多少人,同樣是算不完啊!沒有辦法。「歷恆沙劫長時所不能盡」,經歷恆沙劫的長時間仍無法算盡的數字,可見這個數字真的是算不完。
就像我們慈濟這個團體,現在在這五十幾個國家地區,現在地球上,五十七個國家地區有慈濟人。看看這些發心菩薩,每一位菩薩,在任何一個國家菩薩的背後都還有很多的會員。除了會員以外,還要幫助救濟,不是只有就地國家在救濟;就地那個國家,還在幫助其他國家。就像泰國,我們泰國慈濟分會,在那個地方每個月也都有義診,我們和聯合國難民署簽約,在那個地方(泰國靜思堂)每個月都有辦義診;現在不只是義診,又在靜思堂開課,為他們補習。有的為他們補習電腦(難民電腦繪圖課),或者是教他們語言,各種都能夠補習。
泰國,這些難民到底是有多少呢?我們光是在義診,需要翻譯的人,就二三十個國家的語言在翻譯(曾經最多用了二十七種語言)。可見那些難民來義診,來求診的人,就有這些不同的國家的人種,那個語言都不同。所以,在泰國的義診很特殊,必須要用二三十種的語言翻譯。這些翻譯的人,我們全都用「以工代賑」,他們有的懂英文,所以能溝通,有的就要翻作好幾遍。有的住在泰國的華人,我們這些華人的慈濟人懂泰語,還懂英語,他就和那些能通英語的人,或者是能通……。反正,我們在泰國有懂各種語言的華人,慈濟人,參加在那個地方。
但是,其他的國家的語言我們沒有辦法,可能是英語、法語、葡萄牙語,說不定我們在泰國會有這樣的慈濟人,能夠和他們互動。但是還有其他語言,這些其他國家,裡面英語會通的可能也有,我們能找出他們那裡的菁英協助翻譯。那些難民說起來也不是他的國家有怎麼了,因泰國過去有這樣開放,現在也是這樣開放。要入境來很容易,辦手續很容易,你辦一個觀光的簽證,進來了;進來後,你能夠住三個月。所以有很多鄰近的國家,當他們的國家較不穩定,經濟較不好,或者是那個希望的方向較沒有辦法時,大家就借著觀光的名義來到泰國。
來到泰國變成難民後,還能夠讓他們自由辦,要轉去那個國家,所以那個地方也成立一個難民署,難民署就讓他們能夠轉。若來到這裡,你不想要再回去了,你在這裡居留過期了,已經成為難民了。成為難民,你要去哪裡呢?若不回去你們的國家,你要去哪裡?你來登記,在這個地方。所以泰國很特殊,好幾十種國家語系在泰國,就是因為不同的國家全都湧入泰國,所以泰國現在有好幾萬、好幾千的難民在那個地方,尤其是曼谷。
所以因為這樣,囤積(居留)在那裡的難民,有的已經好幾年了,停滯在那個地方,要出去(離開泰國),經濟也不好等等,只能停滯在那裡,也不能回去,所以就停在那裡,而稱為難民。就像這樣,很多國家有難民,這些人很可憐、很困難。所以在那裡的年輕人,他們懂得英文,也都有讀書,有讀過大學的等等,能懂英文,也能說他們自己的語文,就從裡面將這些人找出來做翻譯,和醫生合作;因醫生大都會英文,所以幫忙和醫生溝通。在那個地方需要翻譯的語言有二三十種,就是要不斷去做翻譯,長久。我們用以工代賑的方式來救濟,讓他們有一個工作,也能夠幫助我們。
因為這樣,發現到這些人若將他們訓練,讓他們有一技之長,所以我們現在在泰國靜思堂開課,電腦繪圖等等,也已經看到成果了。有整個家庭能夠得到一技之長,能夠出國,去德國、去法國、去歐洲。所以,現在也有這樣的訊息出來,有兄弟、有姊妹,跟著家庭能夠出去,這種歡喜的訊息也傳來了。可見類似這樣,泰國到底幾百位委員在那裡?只幾千人的會員在那裡。但是他們又再另外幫助的,這些困難的人又是有多少?這些困難的人也了解這是叫做「慈濟」,有人也已經報名做志工了。這樣的數字,就像這樣,在這麼多國家其中之一的泰國,都已經來的人……。
我們現在精舍,泰國的執行長在這裡,一個人代表在這裡,其實還有一大群人,現在還是在泰國。現在泰國發生水災,在那裡的慈濟人展開救濟,有多少人在那裡做救濟呢?就是沒有來花蓮的人。有來的,已在這裡聽法,執行長在這裡,今天要回去了。總而言之,來和沒有來,沒有來的在那裡做什麼?在發揮良能,在做這些助人的事情。這是舉一個例,說一個理;用這個事來合這個理。所以大家聽了之後若能夠了解,這些數字增、減我們就會通了。要不然,這些數字將我們纏住了,每天都在說數字。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