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0820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
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
佛施以方便度化,
處處有緣之眾生,
分身於十方而現跡,
圓六度之因行。
法華經見寶塔品,
為召遍十方度化分身佛集,
說三變土田化穢為淨土。
用心來聽,好好體會啊!「佛施以方便度化」。釋迦牟尼佛來來回回人間,無數量次,無法計算,無量無邊次,一直來人間度化眾生。來度「處處有緣之眾生」,時間是這麼長,空間也是處處遍滿,了無窮盡,無處不在,只要有緣的眾生,在什麼地方,佛陀就這樣累生世隨眾生緣化度。所以,「分身於十方而現跡」。時間這麼長,空間普遍,已經是「現跡」。大家已經知道「現跡」的意思了,現跡人間,如何來人間,在某一個國家,什麼家庭,如何的生長。成長的過程、修行的方向,覺悟之後如何來度眾生,這都叫做「現跡」;現相人間,他的一生走過的足跡、做過的事情、接觸過的人等等,這都叫做「現跡」。
這個現跡人間,還是不離開「六度萬行」,生生世世無量時啊!無法計算的時間。我們一直在說幾萬億恆河沙劫,就是長久、長久無法計算的時間。佛陀也是隨眾生緣,也是無法計算的時間來來回回。「分身於十方而現跡」,所分身也就是隨眾生緣;空間,無法計量的邊際,他都去哦!所以在十方。十方,四方四維,就是叫做八方;加上上、下,叫做「十方」,所以所有的空間無一不遍。到處都是這樣,可見無邊際的空間都是現跡,現跡行六度,「六度萬行」。這都是在「施因」,因緣果報,佛陀還是視眾生因,教化眾生,於眾生群中慧命的裡面就是時間長、空間普遍,與他結緣的人當然就很多了。所以,這個因不斷在播種子,因很普遍,這樣這叫做「圓六度之因行」,到處都播善種子,與眾生結善緣,度化眾生。
所以,我們這兩天來都是說彌勒菩薩在問,問這麼多、這麼多菩薩如何來?其實,彌勒菩薩怎麼會不知道呢?彌勒菩薩他所了解的,差不多和釋迦牟尼佛將要同等,所以叫做「等覺」。他無量劫前與釋迦牟尼佛是同修,同一個道場修行的人,兩位都叫做菩薩。但是,釋迦牟尼佛提前成佛,因為得佛授記,提前成佛了。為何會提前成佛呢?就是眾生緣,眾生的因、緣很具足,所以那個時候,古雷音王佛就為釋迦菩薩授記在先,彌勒菩薩則授記在後。因為彌勒菩薩他就是先成就自己,智慧夠了,但眾生緣不夠,就是這樣的因緣。
現在說,彌勒菩薩已經是等覺了,意思就是與佛同等了。但是,這些菩薩全都來,難道彌勒菩薩不知道這些菩薩的因緣嗎?不是,彌勒菩薩也知道,是其他的菩薩不知道。但是,彌勒菩薩怎麼不直接告訴這些菩薩,為什麼還要再現出了說:「我也有疑,其他的菩薩都有疑。」「疑」的意思就是無法了解,不能了解,怎麼忽然間這麼多菩薩湧現出來呢?他向釋迦牟尼佛、大眾中表達他也不了解;其實不是不了解,他有用意,所以提出來問。就是要讓釋迦牟尼佛親口說一句話,因為釋迦牟尼佛與眾生的因緣具足,與眾生結好緣,句句的話都是真語,句句都是實法,所以眾生聽會歡喜,願意接受。
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,長時間、普遍的空間,和無量數的眾生已經結了這麼多的好因緣,這叫做「圓」,「圓六度萬行之因」,是他這樣走過來的好因緣。今生此世在古印度,迦毘羅衛國出生,因緣成熟成佛了;現在在法華會上,就是靈鷲山上,開始將要圓這個緣,將它圓滿起來。四十多年的說法,期待這場一實乘的大法在這場靈山會能夠圓滿,圓滿他的六度行因。這一輩子所做過的方式,過去累積來的智慧,就是要傳法給所有的弟子,教菩薩法。菩薩法就是釋迦牟尼佛無央數劫累積來,入人群、度眾生,種種的因緣合和起來的法,所以在這個地方圓了,「圓六度之因行」。
*法華經見寶塔品,釋迦如來之十方分身佛,各將一菩薩,為供養多寶塔,來靈鷲山時。釋迦如來以神力,三變穢土而為淨土也。
「法華經見寶塔品」,在靈鷲山這當中,〈見寶塔品〉這段經文就有這樣說,「為召遍十方度化分身佛集說」,召來了遍十方的分身佛。這些分身佛都是釋迦牟尼佛無量、無量劫中所化度,用釋迦牟尼佛的精神在十方世界廣度眾生,這些叫做分身佛;分身,法身,應在十方世界。這分身佛就是佛陀的法,用在十方世界,這些佛還是一樣集合回來。那時候〈見寶塔品〉,十方分身佛集,這也都已經說得很詳細,我們的記憶再回顧一下,也就會清楚。也有那段時間,〈見寶塔品〉分身佛來之時,又再十方的菩薩來之時,又是寶塔現前之時,「三變土田化穢為淨土」。佛陀三變穢土為淨土,希望空間能夠更闊、更大一點,這個空間能夠很莊嚴。娑婆世界就是這樣穢濁,以釋迦牟尼佛的德就將周圍三變,人人來了,人人歡喜;歡喜,心的道場就是莊嚴,所以有「三變」。
「法華經見寶塔品釋迦如來之十方分身佛」。因為釋迦牟尼佛集十方分身佛來,所以「各將一菩薩」,每一尊佛來,分身佛來的時候,不是只有一個,還有侍者,也都是菩薩;佛帶著的侍者皆是菩薩,所以說「各將一菩薩為供養多寶塔」。這些分身佛,釋迦牟尼佛將他們召喚回來。每一個來又帶一個,量就已經不少了,一個又帶一個,當然量就再增加,所以空間就要再增加,要供養多寶塔。這要來表達,在十方度眾生的形態。「來靈鷲山時」,還有來到靈鷲山那時候。「釋迦如來以神力。人來多了,釋迦牟尼佛自然就以神力三變淨土。化身佛來,又再增加侍者菩薩來,這樣就是一變、二變 ,就三變了。尤其是寶塔現前,這樣「三變穢土為淨土也」,應該就要清楚。
*初變娑婆一世界,次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,三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為淨土。依此謂之三變土田
這個「三變,「初變娑婆一世界」。開始就是只有娑婆世界,靈鷲山,大家來、來、來,從〈序品〉開始時來的人就不少。其實,實際的靈鷲山,現在若去朝聖,靈鷲山的環境並沒有很大,要容納很多人,實在是很勉強。不過以佛的威德,初變娑婆世界是真實的靈鷲山,好像我後面這張圖也就是靈鷲山(指背景的投影圖像);靈鷲山,真正佛陀講《法華經》的那個臺,被我現在遮住了。其實,我們的《經典雜誌》曾到佛說《法華經》處,拍回來的照片,那是真實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說法的地方,那就是娑婆世界,那就是不平坦的娑婆世界。
經典經文中也就是這樣說,娑婆世界,「初變娑婆一世界」,這樣就足夠了。佛陀在那裡說法,那就是大家來聽《法華經》,佛陀在那個地方說法。開始慢慢,到了〈見寶塔品〉,多寶佛將要出現之前,佛陀要做準備,準備要迎接古佛──多寶佛,他將要出現了。道場要莊嚴,就要有人來見證,因為寶塔中的多寶佛要來見證,佛說《法華經》在人間是正確,古佛就來了。佛陀也是要召集這些菩薩,在不同的地方在行菩薩道的這些分身佛,也應該要回來集會了。
是啊,就像昨天,我在聽長春的菩薩,還有北京的菩薩,還有大連的菩薩分享,這些菩薩回來,他們在七月底、八月這當中,因為當地有災難。從七月上旬、中旬,一直有大水災,接續跨過了八月,總共三次的大水災。那種的水災實在有夠大,面積很大,因為省分大、縣也大,志工真的很辛苦。最遠的是北京、天津慈濟人來支援,還有遼寧、大連等等的菩薩也去支援,最近的是長春;以長春的菩薩為主體,大連、遼寧慈濟人,還有其他;最遠的是天津、北京,路程千多公里。這些菩薩共同會合到吉林市去幫助那個大災難後的救災,總共將近二十天。
尤其是第三次,他們又去勘災,第三次是在要回來臺灣的前一天,再去了之後才回來臺灣。聽到這些菩薩那種的用心、堅持、耐苦、耐勞,放下他的事業,交代他的家庭給其他家人,拜託親戚來照顧。這樣,總共合起來人數是二百多位,若要說人次,那就很多了。就是這樣,他們去看、去發放、去付出、去膚慰等等,看到他們的付出,其實和我們臺灣慈濟人,資深的慈濟人相等,同樣。雖然你看他們「藍天白雲」志工雖有,但是「灰天白雲」的志工更多,穿灰衣的更多。因為需要很多人力,藍色的制服表示資深,也表示受證了,尤其是從北京、從天津去的慈濟人,都很資深,去指導他們、去和他們作伴、去陪伴他們去付出。但是由那些灰衣的菩薩承擔,他們分組,不論是什麼組,分得很細膩,很多都是幹部、組長,什麼組的組長,負起了責任,同樣也不差於臺灣哦!
那種的合心、協力的精神都做到了,能夠那麼地整齊。尤其是每一天在整隊時,在那裡整隊起來,好像一塊一塊的豆乾,兩種顏色──「藍天白雲」、「灰衣白雲」。「藍天白雲」在前面,「灰衣白雲」在後頭,這樣集合時排成四四方方,做出發前的叮嚀。再者,最感動的是日夜一直付出,他們原來長年既定的,一年下來,多久、什麼時候就要上培訓課,剛好這次大家集中幫助水災,雖然每天都是這樣,他們也沒有放棄了其中一天就是要上培訓課。
那個培訓,剛好的因緣,有一間寺,這間寺是臺商去那個地方建的一間寺。他們就去借;我們臺灣的企業家在那裡建那間寺,他們就借那間寺在那裡上培訓課。看起來好像自己的道場一樣,好整齊,很有道氣,這就是昨天聽他們在分享。從七月上旬開始集合到吉林省(永吉縣),這個時間,這樣一直一直說過來,以及每天他們的行儀,去哪一個村,如何分隊?如何分組?去接觸到不同的災戶,不同的菩薩去接觸,各人說出了遭遇災難的苦。
那種說到災難的苦,滿目瘡痍,而且那個泥,泥土淹沒了房屋裡面,水是這樣淹掉了那個家庭的裡面,那分的狼藉,真的……。他們說著說著,又是在哭,含著眼淚說話,流著眼淚敘說,那個情那麼的貼切,覺有情,那種的貼切和付出。甚至在做總務,他連睡覺都睡在車裡,真的很感動人。就像這樣,他們事情做好了,後面再規畫了,預計要進行中期的關懷,還是要先回來請示中長期(規畫)。他們那麼多人受災難,無家可歸,和政府互動之後,知道政府有提出請求,要撥出土地,慈濟有辦法來幫忙嗎?能為這些災民建村嗎?這是他們拿回來要來請示的。
看,沒有停歇,自七月到現在,要來臺灣的前一天還去到災區,去看了,現在才回來而已。你們想,就像這樣,十幾位菩薩,地方代表,雖然回來四個省的菩薩,都是千里外,以及幾百公里外去支援的菩薩,那種度化眾生、救濟眾生那念心,很不容易。回來,也是心歡喜,雖然我們在花蓮,精舍大多沒有冷氣,很熱、很熱,問他們說:「會很熱嗎?聽說大陸雖然熱,但不會這麼悶。臺灣這麼悶,又熱啊!」他們說:「歡喜啊!」是啊,歡喜,歡喜就是淨土。這雖然是娑婆世界,娑婆要堪忍,昨天我也讚歎他們,他們那麼的辛苦,聽他們在描述那個辛苦,我也說:「唉呀!你們是真的是堪忍的菩薩。」是啊,堪忍的菩薩,在那個地方若不堪忍耐,哪有辦法這樣一二十天的時間投入在那個地方呢?所以堪忍。回來到這裡,大家都說:「歡喜啊!」所以,穢土和淨土就是只在一個心靈。
在堪忍的地方要去付出,回來到他的目的地,這就是他歡喜的地方,這就是我們心地,淨土和穢土。所以,佛陀說,「三變」,「初變」就是「娑婆一世界」。那二呢?「次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」,就是很開、很闊,人人的心靈世界。「三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為淨土」,二百萬億那由化的世界,就是加倍再加倍,就像一個分身佛又再加一個。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又再加倍,就是這樣不斷地加倍,將心地化為淨土。「依此謂之三變土田」,這叫做「三變」,也是在形容,這種變化都是在心地。所以經文之中,前面那些要很清楚,這就是「綱領」,要很清楚。每天經文的前面那就是「髓」,要很用心。接下來的經文這樣說,
經文:「我常遊諸國,未曾見是眾,我於此眾中,乃不識一人。忽然從地出,願說其因緣。今此之大會,無量百千億,是諸菩薩等,皆欲知此事。是諸菩薩眾,本末之因緣,無量德世尊,惟願決眾疑。」
「我常遊諸國,未曾見是眾,我於此眾中,乃不識一人,忽然從地出,願說其因緣」。彌勒菩薩前面就這樣說:「我全都遊在這麼多的地方,但是在現在來的人,我怎麼都不認識半個人呢?」所以,「今此之大會,無量百千億,是諸菩薩等,皆欲知此事」。現在都已經聚集來在這裡的人,這些還未從地湧出之前,佛陀就三變淨土,那就是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,再二百萬億那由他之國。可見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還未到達之前,已經就有那麼多在靈鷲山的周圍了,何況從地再湧出,這些人也是更再需要了解。所以,「皆欲知此事」,要知道從外地來這些人的因緣。
就像我剛才對大家說:「這幾天有這麼多位來自遠方的菩薩,他們的因緣是這樣回來。」同樣,也都要說那些因緣。所以,「是諸菩薩眾,本末之因緣,無量德世尊,唯願決眾疑」。就是這些人,這些菩薩大家都是有心想要了解這些菩薩來的因緣。現在向釋迦牟尼佛說:「您是無量德的世尊,但願釋迦牟尼佛,您能夠提出來向大家說。」因為彌勒菩薩他也可以向大家說,不過還是佛陀與大家結的緣深廣,佛陀說的話大家會相信,一句話大家就能夠體會很多的道理出來,所以還是請釋迦牟尼佛說。接下來這段文就這樣說,
經文:「爾時、釋迦牟尼分身諸佛,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即寶塔品所集分身。」
經文簡釋:
「爾時、釋迦牟尼分身諸佛,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即寶塔品所集分身」;此下明十方分身諸佛弟子致疑。
這段文,就是那個時候彌勒菩薩已經很虔誠了,用意佛陀已經很清楚了。「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,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」。所以那個時候,釋迦牟尼佛他就是想要這些分身佛,釋迦牟尼佛的分身佛,從很多很多的國家,他方的國土來。「即寶塔品所集分身」,就是這些佛已經在〈見寶塔品〉寶塔現前之前,他們就已經全都集合到達了。這些佛,都是分身的佛,釋迦牟尼佛分身在十方,現在歸位了,將佛陀說法那個精神理念散播在十方,現在將這些精神理念,去度化眾生的都已經歸回來,在這個道場上。
「此下明十方分身諸佛弟子致疑」。下面的經文,開始要了解十方分身佛的弟子;不只是分身佛來,分身佛還有度眾生。就像我們現在的慈濟菩薩到每一個地方都有他的會員在,我們這些菩薩若是較有責任,都會一直說慈濟,為他們介紹慈濟的精神、慈濟的理念等等,慈濟事、法脈宗門,連會員也能夠很清楚。了解法的人一個再傳一個,比一個再多一個重重倍倍更多,所以有愈來愈多。
*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。四方四維名之為八。在此佛現寶樹下坐。
所以「四方四維,名之為八」。所說的「八方」,「在於八方諸寶樹下,師子座上」。所說的「八方」,那就是「四方四維」,這樣叫做「八」;四又加四,這樣叫做「八」。東、西、南、北,東南、西北類似這樣,這就是「四維四方」。「在此佛現寶樹下坐」,在這裡的,這些分身佛就是在寶樹下,這些分身佛就一一在那寶樹下。這是在這個時間內,十方菩薩來,寶樹下,分身佛也在那個地方。這個過程我們都說過了,這個地方的人很多,菩薩很多。其實,靈鷲山的現場,周圍很大的地方,樹也很多,所以在那樹下,形容全都有菩薩,那個境界應該是很莊嚴。接下來這段經文就說,
經文:「其佛侍者,各各見是菩薩大眾,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涌出,住於虛空,各白其佛言:」
經文簡釋:
「其佛侍者,各各見是菩薩大眾」;其分身佛所從來侍者,各見地涌大菩薩眾。
「其佛侍者,各各見是菩薩大眾」。在現場這些分身佛的侍者,跟佛來的侍者,看到各各來的菩薩,從地湧出,看到十方來的,還有看到從地湧出,這樣這些人覺得心有疑,是侍者的心也有疑。所以,「其分身佛所從來侍者」,跟他來的侍者,「各見地涌大菩薩眾」,這些這麼多的菩薩,已經看到了。
*侍者具八法:
一信根堅固,
二其心覓進,
三身無病,
四精進,
五具念心,
六心不憍慢,
七能成定意,
八具足聞智。
侍者,什麼叫做侍者?「侍者具八法」,侍者也要具足八種法。當初舍利弗和目犍連是佛的侍者,他們前後都當過佛的侍者,他們慢慢地年紀大了,也資深,年紀也大了,後來推薦阿難。所以,要做侍者也就要有八項具足。一要信根,「信根堅固」。第二,「其心覓進」,就是要有精進,要找法,自己要精進。在佛的身邊聽法的機會最多,了解的道理最充足,精進的機會最多,所以要找機會精進。第三,「身無病」,身體要健康,沒有病。第四,「精進」。要精進,要比別人更精進,因為他最接近法。第五,是要「具念心」,要很具足,心念、見解要很清楚,比別人要更清楚。第六,「心不憍慢」,就要自己要自我常常警惕,不能驕慢,他要常常降伏自己那個驕慢的心態。第七,「能成定意」,心要能堅定。第八,「具足聞智」。
第八項就要很具足聽,聽能夠知音,要知道佛的心意,不只是在和人說話時的心意,連佛陀生活、起居、動作,他也都要很用心了解他的習慣,了解佛生活起居的方法,這全都是要具足。要做侍者一定要有這樣,要很貼心、很了解,才有辦法將法傳下去。阿難就是這樣在傳法,因為他用心,因為他精進,因為他很體會佛的本懷,這是做侍者真正需要的條件。
*其佛侍者:即他土菩薩,是分身眷屬,橫在八方者。與彌勒同疑,俱不知如來本地成佛甚久,於是各各以疑陳於己佛。
所以,「其佛侍者,即他土菩薩,是分身眷屬」。就是我們最近一直說,菩薩還有眷屬就是親近佛,尤其是侍者更是親近佛,不能缺少,很親近。所以,分身佛他最少還是和一位來,和侍者來,這也是眷屬,分身佛的眷屬,也是「橫在八方者」,普遍,「橫」就是普遍;「八方」,東、西、南、北等,也「與彌勒同疑」。這些侍者就是和彌勒菩薩同疑,同樣的疑問。其實彌勒菩薩並沒有疑問,彌勒菩薩本來就是「等覺」了,就是「隱實施權」。彌勒菩薩也一樣是隱實施權,他本來就知道了,知道眾生和佛的因緣,應該還是要以釋迦牟尼佛為主講者,請佛陀來為大家說。是分身佛的侍者有疑,是他方來的從地湧出的菩薩有疑,不是彌勒菩薩有疑。所以,「俱不知如來本地成佛甚久」,全都還不知道佛陀他的心地。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娑婆世界,他的開始是如何,怎麼會有這麼多因緣,這麼多菩薩來呢?因緣是什麼?菩薩的因緣、釋迦牟尼佛的因緣到底是什麼?
這樣應該就能夠知道,佛在這個娑婆世界成佛很久很久了,但是其他的佛無法了解這個因緣,無法了解。其實,佛陀,我們從開頭,剛才開頭所說了,那就是無央數劫,時間無盡頭,無法計算,已經是這樣顯跡在人間,來來回回,這個因圓果滿,六度的因緣已經很成熟,所以現相成佛了。但是,過去是很長久的時間,這些菩薩還不知道,彌勒菩薩期待佛陀開始來說這個壽量有多少。這樣的用意,彌勒菩薩施權,就是「顯權隱實」,請佛來講說。「於是各各以疑陳於己佛」,就是這些侍者來問他的佛,就是分身佛,「這是什麼因緣?」彌勒菩薩也有疑啊!彌勒菩薩的疑,就請佛來為大家解釋,他們還是再回過頭來問他們的佛。這就是用這樣的方式。所以,在那個道場裡面,不是單向,是很普遍,菩薩和分身佛和他的侍者之間,這都是表示了我們人的心性也是這樣啊!我來,看到這樣、聽到這樣,我覺得不可思議,我就會在旁邊再問人,同樣的道理。
經文簡釋:
「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涌出」;述自下而升。佛知彌勒問意,故云汝等自當因是補處之問,得聞從地涌出之所以。
「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,從地涌出」(經文中就是這樣說。這開闊,八方是很普遍、無窮盡的空間,很廣的空間。「述自下而升」,就是這些菩薩都來,普遍了三千大千世界,這四方四維全都從地湧出,從下面出來這些菩薩。這個境界已經是這樣,在這個境界中,「佛知彌勒問意」,釋迦牟尼佛已經了解彌勒菩薩所提起來問的意思,知道期待釋迦牟尼佛說出了自己的因緣,來人間長久的時間,也說出了還…和這些菩薩過程如何結緣的因緣。「故云汝等自當因是補處之問」,這是補處菩薩,就是彌勒菩薩,將來將要成佛的彌勒菩薩,為娑婆世界眾生未來的疑問,他故意提出來問釋迦牟尼佛,希望大家都能夠聽得到,釋迦牟尼佛現在說的道理就能夠傳於後代。所以,希望大家「得聞從地涌出之所以」,大家希望能夠聽到,這到底是什麼因緣從地湧出呢?
經文簡釋:
「住於虛空,各白其佛言」;塔佛在空故住空裡,各白自己所師之佛。
「住於虛空。各白其佛言」。因為他方來的菩薩,從地湧出,這些菩薩也都住於虛空啊!因為塔在虛空,大家湧現出來,應該還記得湧現出來的菩薩也是向多寶佛塔頂禮,也是禮二世尊,所以大家都是浮現在虛空。要不然,這靈鷲山的地界,實際的土地很窄,要容納這麼多人,唯有虛空可以去容納。所以,「塔佛在空故住空裡」,塔和佛,因為兩尊佛都在塔內,塔在空中,所以頂禮也是在空中;「住」,就是在那個地方。所以,「各白自己所師之佛」。這些侍者來問這些分身佛,因為這些侍者還是在地上。在虛空,看到這麼多菩薩,他們到底要問誰?就問與他所親近的佛,這就是「住於虛空。各白其佛言」。因為這些菩薩都在空中,所以這些侍者就是「各白其佛」;「各白其佛」就是表示問跟他來的這尊佛,只好就是這樣問。
這是佛的境界,顯跡,其實「跡」就是過去了,就沒有了。就像雲在虛空,你抬頭看到藍天白雲,有沒有?有啊,我有看到啊!再一下子,雲變了,這白雲慢慢過去了,晴空無雲,雲歸何處呢?就不見了,這道理一樣。我們人也是一樣,這長短時間,所以我們前一段經文也有恆河沙劫,五十小劫促為半日(經文「五十小劫,佛神力故,令諸大眾謂如半日。」)。這種恆河沙的時間促為半日,長時間。同樣的,因為境界不同,我們的心境就不同。我們心包太虛,人人的心中就是一片天、一片地;你的心從地湧出,湧出來的就是要在開闊、無障礙、無雜染,用這個心態來接納佛法。這就像空中的道理,這樣接受過來。真理無體、無相,但是收入我們的記憶裡面,記憶在哪裡?也是無體、無相,卻是你還可以,「哦,我想到了」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這不是神話,是我們的生態,我們的生態──心腦生態…的生態,就是這樣,道理就是在這樣之中。
所以,我們接受來的道理要如何來將它應用?應用下去才是真理;不用,那就是空理。所以,「空中妙有」,你有應用,就是「妙有」的真理;你沒有應用,那就是「空」。所以,這個空中,都住在虛空;住在虛空,所以還是要問。總而言之,學佛,我們一定要透徹,我們要靈通,真正要透徹靈通。所以要時時要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