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/08/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8/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/08/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   2017/08/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周三 8月 30, 2017 6:44 pm

20170830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 
 
修菩薩行,當勤精進,以求出離,則菩提果可成;
若耽著五欲,造諸惡業,於諸生死心常無厭離,
而持菩提之心,恆無退失之念。
 
  要用心了解,「修菩薩行,當勤精進」。修菩薩行應該要精進;精進,是修行者最根本。精進,精而不雜,進而不退,這是我們人人應該受教奉行。「以求出離」,目的就是要求出離,出離人間疾苦、出離無明、煩惱、惑等等。長年累月,累生累劫,我們無不都是在無明、煩惱,惑的苦中,所以造業,周而復始。常常就是這樣,明明知道苦了,明明知道這就是由不得自己,過去所造作的如是因、如是緣,明知也就會有如是果報,但是無法得以脫離,還是一樣和這個現實環境糾纏不休,這就是我們無法可出離。因為我們知道法是這樣,但是我們沒有下功夫,不精、不勤,所以我們進又退、進又退;聽法時知道要精勤,離開了聽法的環境,就再和環境又糾纏在一起,這就是凡夫難得出離。
 
  我們一定要立志、精進,求得出離。若能夠這樣,「則菩提果可成」。我們有播種精、純的種子,播善種子,我們若勤耕耘,這個種子絕對會成果,所種的菩提果一定會成。「若耽著五欲」,我們若是貪在五欲之中,這樣還是在「造諸惡業」。這還是在,知道就知道了,不過業還是這樣在造,同樣的無明、同樣的習氣、同樣的煩惱,每天每天都是在生活中。若像這樣,我們全都是還耽著在五欲之中,同樣和這些業、無明煩惱還是糾纏著,這就是「造諸惡業」,同樣還是在裡面,還是糾纏在諸惡業之中。
 
  所以,我們還是在「於諸生死心常無厭離」。我們還不懂我們要厭離,我們要有那分知道苦,要下決心離開這個苦;知道因緣糾纏,要趕緊撥離,我們不要在那裡愛纏──人與人之間愛恨、情仇,只是在那裡一直纏著。我們應該知道,還未纏住我們就不要去纏;若是纏住了,我們就想:要如何還?人家說:會在一起是彼此互相的恩怨,有恩的要來報恩,所以我會很歡喜和你相處;我應該要報恩,不論你對我如何,我還是同樣要對你好,報恩啊!若是有彼此之間,「怎麼你說的話,我都這麼不喜歡聽?」這就是有怨,有怨我們已經知道;知道就要如何來改變,是改我們自己,聽來的,怨的、不歡喜,我們如何將它解開,善解、包容,彼此之間還是能夠保持著彼此歡喜相處。這種忍得一時,有怨的我們趕緊以恩回報,要記得自己要解冤釋結。若是已怨了,還以牙還牙,以怨報仇,這樣會愈結愈深;若是有恩的,我們趕快還,還完了就沒有來世交結之情,有的只是清淨的覺有情,這叫做結好緣。不好的緣我們也要化解;好的緣,要轉染汙為清淨的覺有情緣。
 
  所以,我們在眾生群中,我們不要有耽著五欲的心。我們過去和人在一起,相處得好,這是彼此有好因緣,就要從那個好的緣,不要糾纏,有迷情,我們要將它轉為覺有情。若是有恩怨,我們要轉一個心念,真正改善自己,善解、包容,轉惡為德,人家說「以德報怨」,也是結一個來生的善緣,不要有惡緣再交纏。若能夠這樣,我們的身心就能夠輕安、能夠自在,來去自如,沒有這個情、怨將我們牽纏住,所以我們就容易脫離業力牽纏的生死。有的就是願力再來人間,不是業力牽我們來。以前由不得自己,要生在哪裡不知道,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握我們未來的方向。
 
  所以我們要記得,不要貪著五欲,再造諸惡業,不要。若又是這樣,我們一定是在由不得自己的生死中,我們在這個生死中,有一點點不警覺,還是落入生死輪回,叫做「無厭離」。因為我們沒有警覺心,還是順著生死這樣在輪轉,我們很重要,就要回歸本源,真如本性要回歸回來,不要順著生死、順著業力,由不得自己,這樣在五道輪轉。我們現在已經是聽到法了,要很用心,時時警覺自己,再也不要又在諸惡道裡,再和惡業滾纏著;我們不要又再生死中由不得自己,不要又來來回回在這個生死裡,我們要好好警覺。
 
  所以,「而持菩提之心」。我們要很清楚、明瞭我們的方向就是這樣,我們就是要向著菩提道堅持,堅持這念心。這念心,「恆無退失之念」,念念要不斷,不要有退失的念頭,我們真的要很用心。要常常「常修善思惟」來行正法,我們要常常思考,思考我們要如何方向正確,我們要身體力行在正法道,這樣來正我們的心。心不要偏邪,心要正,那就是行要端,心就會正。所以我們要常常憶念,不要錯謬掉,我們決定的心不要讓它偏掉,所以這要很用心。來,看上面的經文這樣說,
 
複習經文:「此諸菩薩,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,此界虛空中住。於諸經典讀誦通利,思惟分別正憶念。」
 
  這是我們前面說過的經文,這些菩薩,釋迦牟尼佛介紹了,介紹已經來到這道場,有這麼多、這麼多的菩薩,「這些菩薩若要說他們的因緣、他們的來處住在哪裡,要告訴你們,這些菩薩都是在『娑婆世界之下,此界虛空中住』,就是在這個娑婆世界虛空下,這樣在那裡住」。「於諸經典讀誦通利,思惟分別正憶念」。這些菩薩都很精進,他們心心念念都是正思惟、正憶念。他們的心就是那麼的分秒不空過,那麼的常思惟正行,分分秒秒;他們的身行、他們的心念就是不斷記憶在那念沒有錯謬的正方向上。這群菩薩就是以正念來讀誦經典;每一部經典,大乘經典他們都沒有放過,就是這樣在讀誦。「讀誦通利,思惟分別」,就是很正確,心念沒有偏差。
 
  這些菩薩住在「娑婆世界之下,此界虛空中住」。表示這些菩薩,他們不住於空,不住於有,他們是住於中道。他們不貪著在天的享受,也是不怕生死輪迴。因為他們的心已經清楚,知道自己應該要做的是什麼事情:要學釋迦牟尼佛,累生世,一個心願就是入人群度眾生,來來回回;他們就是這樣來回,在正憶念、正思惟,心不偏差,在人群中。這就是這些菩薩的心念,來來回回,不住在哪裡,他們是行在中道裡。所以下面這段經文這樣說,
 
經文:「阿逸多!是諸善男子等,不樂在眾多有所說,常樂靜處,勤行精進,未曾休息,」
 
經文簡釋:
「阿逸多!是諸善男子等,不樂在眾多有所說」;佛答彌勒所問:是諸善男子等:即從地涌菩薩。
 
  這些菩薩是很精進,來來回回,在這中道不執空、不著有,在這個中道來回人間。「阿逸多!是諸善男子等」,就是彌勒菩薩。「是諸善男子等」,這些善男子」,就是這些菩薩,他們就是「不樂在眾多有所說」。他們不是喜愛在大眾中,到很多人的地方去說話,他們是腳踏實地,來來回回在人群中的菩薩。所以說,是「即從地涌菩薩」,是這樣從此界下的空中這樣浮出來的,也不是在空中降下來,這就是在這個地方。因為這些菩薩「此界虛空中住」,是在下面,這就是表示菩薩不住於此,但是他們住於中道,不著空、不著有。
 
*不樂在眾多處,空言無益,所以不樂。
 
  所以,「不樂在眾多處」,不是很愛在人眾多的裡面,不是只是在人群中說話而已,他們並不希望在人群中來來回回;他們願意入人群,但是不是願意在那裡說法,而是願意在那個地方做事。因為人群中很複雜,光是說法而不肯去做,這是空說,「空言無益」。該是要做的時候,就是要身體力行去做,不是只有說:「來啊,來啊,我說話給你們聽。」只是常常要叫人來聽話,不懂得要帶人去做事,這樣也不對!不要只是空言,「空言無益」,只是集眾來說話,只是說而已,不要走、不要行、不要做,只是用說的,無益。
 
  所以,菩薩,「不樂在眾多處」,不是只與一群人在一起而已,只是在那裡說話。說的話沒有用,一群人在那個地方沒事做,這樣也沒有用。他們不要這樣,他就是不樂在這樣的集體群眾中,只是在那裡空說,這樣無益,沒有用,「所以不樂」。因為只是在人群中說話,這不是他們所要修的行。入人群,就是要拔除眾生苦難,不是要在那裡閒著說話,一定要投入人群去付出。救度眾生的苦難要把握時間,分秒不空過,這才是菩薩要向前的,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
 
*一切諸法,唯有假名,無實體性。貴於自得,不貴人知,故不樂在眾多;貴得於心。不貴於辭佞,故不樂多說;
 
  所以,「一切諸法,唯有假名,無實體性」。常常說法無體、無相,真理是一個精神理念,只是著、執著在那裡,「我知道很多,只是說給你們聽,你們就要聽啦」。聽,若不去做,真的時間空過;只有聽歡喜的,不去體驗、不去實驗那個感覺,那個聽了歡喜,很容易就忘記了。就像水流過水管一樣,常常都用這樣來譬喻。就像水流過大地,水沒有留著,這樣也無益這塊土地。就像最近,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間,美國德州的水到底退了嗎?這個時間,他們已經又過了半天的時間了,我們現在不知道他們這一天、這半天的情況。昨天有與他們在視訊,聽到那個雨都沒有停,水也還在漲;聽到氣象局的報告說,還要下好幾天的大雨。人,都沒辦法出門,這要怎麼辦?
 
  真的在緊急時,水都在地面上,但是對人生有益嗎?是有害啊!很多人要撤退,就要救生艇去救出來;要趕緊被救出來,要不然,就要去大樓的上面。想想看,那個緊張、惶恐,這次的水災淹沒了整個休士頓。這時候面積愈擴愈大,看昨天晚上,我們這裡昨晚的媒體報導,災情是有增無減,很讓人不捨。還看到整個美國,有慈濟人的地方,大家動員起來,可惜的是人數不多;但是,雖然離很遠,大家卻都很關心。光是在視訊會議上,就有加州,還有新澤西,紐約,還有就是德州。德州的達拉斯離休斯頓有385公里,距離三百多公里,若有警覺性,休士頓的人聽到有這樣的颶風,他們就開始要提高警覺性,馬上就要趕緊撤退。也已經好幾千人待查,這樣距離五百多公里的地方,他們已經撤到達拉斯去了。
 
  去到那裡,我們達拉斯的凌居士表示,會所也已經騰出來作為收容所。達拉斯預計接受好幾千人,沿海的人都已經撤退掉了。我昨天就問:「那裡離那裡差五百多公里啊?」他就回答說:「有警惕心的人提早趕緊撤離,安穩了,人平安。有準備的撤離,就可以損失較少;若沒準備、沒撤離,現在水都淹了。地勢較低的已經整層樓都不見了。裡面所有的東西,來不及搶救,人先撤離,人雖平安了,但是一些東西都泡湯了。」苦不苦?水很多,所以,我們若是……。我們要很用心,要用虔誠、精進的心,要相信,現在氣象局在報導,我們就要相信、要做好準備。看看休士頓這一波,有準備的人好幾千人,人家他們已經早準備好,貴重的東西已經能夠懂得準備起來,他們人平安在外地,不會這樣那麼的惶恐於日夜,不會浸在水中。東西是身外物,人平安,但若當初沒警覺性,不相信,也沒準備,看,現在都已在水中。
 
  聽法,我們也要有這樣相同的警覺,要相信,所說的法,我們要去做,要如何戒慎虔誠,我們要趕緊戒慎虔誠,人人戒慎虔誠,我們要知眾生是如何共業來的,如何共造業感得現在整個氣候的轉變,怎會變成這麼異常的環境?到底是為什麼?就像德州慈濟人這樣說,五十多年來不曾遇到這麼大的災難。不要說:「我們這裡都沒有。」其實有過,就有道理,道理就是讓你看不到,但是道理存在。這道理就是一股的力量,我們相信道理,依道而行,就是得救的力量。以前的人說,「逆天理者亡,順天理者生」,就是這道理。就是這樣,不要有「逆」,我們應該要相信,要順這個道理,信受奉行。
 
  我們若在大眾中,只是想要出名,「我就是,我懂很多,我說給你們聽」,這只是口水,口的水,對人無益。我們就要真正是聞法者、傳法者,才是說法者,這才是你真實對法受用;我們要受用這個法,什麼叫做受用?我有做到,我有感覺到;我做到的,我了解、我感受到,我傳給你知道,這樣我為你說,所以叫做聞法者、傳法者、說法者。我們不是只要學來在大眾中說,不是這樣,我們一定要身體力行;若自己沒有身體力行,那就是「空言無益」。
 
  這些菩薩向來都是身體力行,所以,他們不樂在能說不能行,他們不歡喜在這樣,能說不能行這樣的行為,所以,他們「不樂在眾多處」,不要在大眾中。他們是「貴於自得」,因為「一切諸法,唯有假名」,這些法是用一個名讓我們來說這個法;其實一直說過了,理無體、無相,我們是借這個、用這個道理,借用這個東西來說:「這個東西分析起來,它就有這樣這樣的生、物理。」這樣來解說。其實,理,解釋了它的成長,那成長的形看得到,理看不到。所以,「一切諸法,唯有假名」。長出來的形,你看得到,但是是什麼樣的力量讓它這樣不斷在成長,那個力量你看不到。所以感覺得到,看不到,這就是道理。一切法就是一切的道理,唯有借種種假名、假相。
 
  語言若有真,哪還要說,我現在在說話,很多人很想要聽,但是他聽不懂,就要經過人翻譯。是不是翻譯一次就夠呢?不夠,不一樣的國家、不一樣的翻譯,要一個翻譯後再經過一個。有時候,一句話要經過四五人翻譯,也常有這樣的時刻呢。所以,語言若是真,我說、你聽,就入心,何必都要一種再翻過一種呢?到底哪一個人的聲音、語言是真的呢?即使我說的話,出去了,剎那間聲音不見了,後面連接的話就一直連接下去,連連接接,哪一句話有留著呢?沒有留半句話,這是假名字相。臺語,聽得懂的人,入心,內心之中的記憶用在生活中,那才是真。我們聽進去之後,在我們的心版;我們做了之後,自己的感受,別人的感受,彼此的相處,這才是真。那個結果的「識」,最近一直在告訴大家「識」,那「心意識」納入我們的心來,這才是真。因為我們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業的種子就是「識」,他的善惡業就是在這個業的種子之中。所以不是只學來說,而沒有用,這樣就是虛妄的。我們借假說真,借假相來講真法,希望大家能夠聽進去。
 
  所以因為這個性,就是理,沒有一個實體,無實體!我們聽進來的,「貴於自得」,就是聽到刻入心版來,在心版才是我們所得的,在我們的記憶裡,在我們身體力行中,做的感受,那感受才是我們真正的自得。因為我們若感受到,別人也感受到,彼此之間的成果,這就是我們所得的。所以,「不貴人知」,不是只有要學來說給大家聽,大家知道我懂很多,不是這樣,不是要在大眾中表現我們聽多、懂多、口才好、說很多,不是,不是這樣。所以,「故不樂在眾多;貴得於心」,最寶貴的是這個法,我們有得入我們的心來,這是最重要的。
 
  「不貴於辭佞」。也不是那種,值得於那個言詞、口才很好,不是哦!像這種言詞、口才好的人,他無心,也不會想要與人一起投入,願意去身體力行,只是要展現他的口才,巧言令色,沒有真實的心、沒有真實的精進,只是要表現他的才華,這叫做「辭佞」。這種口才很好,一直會表現,一直會表現,但是他的內心不實。看人說人話,看鬼說鬼話,這不是真正誠懇的心。所以,「不貴於辭佞」。我們最重要是貴於心,我們的心要真正接受到法,我們不注重口才多好,利口辯詞,表面的才華有多好,這不重要。若只懂得表達,卻不懂得要去用真實的真心、德行去帶人,只是展現他的才華,這不是我們真正的人才。
 
  所以,菩薩不要這樣,「故不樂多說」。如果像這樣的人,不用和他說很多,而這些菩薩也不願意做這樣的形態,所以,他們「不樂在眾多」,他們就是要好好老老實實,做該做的事情,說該說的話。就是法聽來,有感受,我們要傳下去,說我們的真實語,不妄語、不誑語,要講真實語,我們要很謹慎,要很自我警惕,不是只有憑一張嘴巴會說,我們說到,就要做得到,要修這樣的德。這些菩薩來到靈鷲山都是修這樣的德,是聞法、傳法,默默地做,在人群中引導人如何做,這些菩薩都是這樣。
 
經文簡釋:
「常樂靜處,勤行精進,未曾休息」;恆常唯樂於靜默安處;勤行精進聖道,晝夜精進,無暫停息。
 
  所以,「常樂靜處,勤行精進,未曾休息」。長劫以來,長久的時間,一直一直就是這樣,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一直到這個時候,累生累世就是這樣,不斷互相作伴、互相來度化,這些菩薩就是這樣默默一直做下去,累生世、長時間不曾休息過。「恆常唯樂於靜默安處」,就是默默地做,一直做。「勤行精進聖道」,就是很殷勤、很精進,都是依教奉行,走在正道之上,「晝夜精進,無暫停息」。這就是這些菩薩的德。
 
*安靜無聲,深居避患,一心修持善行故常樂靜處。所謂真知生於恬靜,妄惑起於世務,欲修正智,要須靜處。
 
  「安靜無聲,深居避患」。若是亂世時,他們在人群中靜靜的,就是這樣帶、這樣帶。他們不愛出去外面,因為亂世,智者要保身,要懂得想:我投入人群,要如何才能夠安全?不要受到污染,不要受到傷害,智者要好好保身,自己也都要很謹慎。這種修行學道,都是懂得知道避開是非,不對的事情絕對不會去動它;不該說的話的場所,不會進去,去混淆了,所以就是這樣避患。所以,「一心修持善行故常樂靜處」。只有一心要為苦難眾生付出,不論這個團體是如何,我們做就對了。常常聽到,「人多,很複雜,我要避開了」,這就不對。不離眾生、安住眾生,如何避開這個是非,不是避開人群,是避開是非。這種懂得帶人,不厭離、不休息,在人群很複雜的當中、是非中,要避開是非,我們要好好堅持一心。「一心修持善行」,要做我們該做的事情,向前前進。所以,「常樂靜處」,常常「常樂」、「好樂」在靜處,帶領人,不喧嘩,就是這樣好好穩定修行。
 
  就像有一位菩薩,我看到他說:「這麼久沒看到你了。」「有啊,我都一直在做啊。」「你做什麼?」「我現在都去為植物人洗身體。」「很好啊!」「我就比較沒有在人群裡。」「為什麼?」「唉呀,人群中是非多。」這樣對嗎?去為植物人洗身體很好,你願意付出,但是植物人你怎麼翻他、怎麼移動他,他都沒有反應,所以沒有是非,好事,做的是對。但是離人群,你還是有很多需要及時去做的事情。你說是怕是非,眾生苦,就是苦在是非多啊!我們要如何用我們的身行,去帶他,帶出這個是非,安定人的心,這個世間才能夠平安。
 
  要不然,就是,「亂,讓你們去亂,我去向不會對我亂的人說話」,這樣是對嗎?不對。好事情,我們就是要什麼樣的環境來,只要好事,我們都能夠做,但是我們的心要調得好,不能為了某一個人就將整群人列進去都是是非,這樣冤枉好的菩薩,不對了。以前的人一句話說:「一根竹篙壓倒一船載」(臺語俗諺,亦作「一枝竹篙壓倒一船人」,譬喻以偏概全),這樣不對,所以一定要改過來,要不然還是會偏掉,毫釐之偏,千里之差。所以我們要常樂,「常樂」就是很歡喜,要在靜處,就是避開是非,還是一樣在人群中。
 
  所以,「所謂真知生於恬靜」,是真實透徹了解這個真知,我們的心才會靜下來。而我們若只知道一個表面,就覺得:是非多,某某人怎麼樣。就說了整群的人都是是非,這不對,這就是沒有透徹的真知;不透徹,只在皮毛。水本來靜靜的,你只是為了一粒沙土,那個水會動,但,是水動還是沙土讓它動呢?這粒沙土動一下,它也會沈下去,不是整個池水動、不是水動,是這粒沙土在動。總而言之,我們的心如水動,它會過的,如這粒沙土它會沉到水底,其實沒事情。若真知的人,就認為這沒有什麼。所以,「真知生於恬靜」,不論你人間是如何的是非多,在我們的內心若很透徹了解道理,「真知」道理,自然心就不受它影響。
 
  「妄惑起於世務」。這個妄惑就是因為我們的事情很多,我們的真知不夠、不徹底,我們的目的、我們法的精髓沒有入心,所以會受到這個世間事務來影響我們的心。所以,我們應該要趕緊修正我們自己的心智。我們的那「一切智」要如何使用出來?世間一切人、事、物,如何分得清楚?這「成所作智」,我們要分得清楚;「妙觀察智」也要出來,應該要這樣,才有辦法「道種智」,這條路我們才有辦法可走;路走了,我們才有辦法能夠體會,才能夠到「一切種智」,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。所以,「欲修正智」。我們不要浮面的「知」,不要浮面的「智」,我們的知要深、智要闊,這樣才有辦法對佛法清楚,修行才能到達。所以,「要須靜處」。我們要在這樣心靈的靜處,我們心才靜得下來。
 
*修道之要,不容怠廢,故云勤行精進,慇懃精進,廢寢忘食,不知其勞,故云未曾休息。
 
  所以,「修道之要,不容怠廢,故云勤行精進」。我們修道的重要,不允許我們又在那個地方懈怠,不允許我們,我們要趕緊要把握時間,不要還在人我是非中,在那裡起心動念,不值得。我們修道,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怠廢,不要停滯在那裡,不要廢掉了時光;時光很可貴,不要虛度時日,要趕緊「勤行精進」。要「慇懃精進」,到達「廢寢忘食」,我們能不睡、能不吃,但不要說不精進。當然,修行是要身體健康,孔夫子這樣形容過(編按:《論語‧述而》:「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」)。如「廢寢忘食,不知其勞,故云未曾休息」,這也是儒教所在說精進的人,吃不是很重要,最重要的我們要把握時間,因為時間一縱即逝,一過了就不再回來,所以我們要把握時間,要時時用心,用在當下。
 
  各位,時間真的過得很快,天底下,佛陀所說的濁世,一直不斷浮現出來,濁氣很重,氣象異常,人間煩惱偏多,很不容易我們能夠看到這樣的景象,佛陀說的話,現在我們已經印證到人生無常,苦、空、無我,真的是這樣。看看災區,在美國德州,這麼大的面積,已經完全只看得到水,都沒看到什麼了。還看到惶恐,很苦的人在那水上,樂在哪裡?名在哪裡?勢力在哪裡呢?現在什麼樣的大勢力的人都使不上力,所以一切虛幻,如夢幻泡影。我們要趕緊及時如何來消業?消業就是要懺悔,過去所造作的錯在哪裡,要趕緊改過;過去的心態不對,現在要趕緊從心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,拿出虔誠的心為天下來祈禱、祝福,希望人人能夠平安。
 
  這是我們任何一個宗教看到這樣的災難時,全都是要很警惕,真的要虔誠、要「戒慎虔誠」,要很謹慎我們的行為。所以說起來,齋戒、齋戒,孔夫子也這樣呼籲,「獲罪於天,無所禱也」。他們也是都有提倡如何虔誠的「戒」。要戒,全都要發揮愛心,如何去幫助?不要傷害生靈,這就是齋戒的目標。所以,大家心態要改,要趕緊。
 
  現在的災難,昨天也和大家說過了,不論是印度、孟加拉、尼泊爾,也是水災幾個月了;獅子山共和國更苦、又慘,我們現在也在進行救災。昨天開會的時候,還聽到獅子山又下雨了,其他的地方還有淹水,這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那種的苦而慘的境界,聽到真的是不忍心。所以,有福的人要趕緊發揮,平安的地方趕緊提出虔誠,真的要好好發心、用心,戒慎虔誠;要大家好好來虔誠祈禱,這種祝福的心不要輕視。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!
 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 
【附註】論語八佾王孫賈問曰:「與其媚於奧,寧媚於竈,何謂也?」子曰:「不然,獲罪於天,無所禱也。」白話翻譯:王孫賈問:「『與其祈禱較尊貴的奧神的保佑,不如祈禱有實權的竈神的賜福』,是什麼意思?」孔子說:「不對。犯了滔天大罪,怎麼祈禱也沒用。」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8/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08/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   2017/08/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周三 8月 30, 2017 6:45 pm

[2017年08月29日上午5:20] 農曆七月初八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.從地湧出品第十五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釋義經文:【此諸菩薩,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,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,思惟分別正憶念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娑婆者堪忍之義,此界眾生需堪忍,又作雜惡雜會者,謂三惡五趣雜居,娑婆堪忍事苦多,三千世界之總名,是一佛攝化之境。」

(1)「娑婆者堪忍之義,此界眾生需堪忍」:各位要用心!「娑婆」的意思是堪忍,譯作堪忍世界。顧名思義,就知道要堪得忍耐,意思就是說:「是很苦,要能堪得忍耐!」就是這樣的名稱。

(2)「眾生是受『依報、正報』而來人間」:這種堪得忍耐,這是眾生,這是菩薩;眾生是由不得自己,造業來人間,就是依報、正報,糊里糊塗來到人間。既來了,又奈何呢?也不知道生來這個地方是什麼原因、什麼因緣、什麼果報?因緣果報,大家都不知道,也沒有想要去知道;反正就是這樣生來,也就是這樣糊里糊塗的生活。

(3)「根,塵,境」:生活在這環境,外面的境界,我們身體的根去接觸外面的境界,生出意識。這個境界我愛,「欲愛」就要去貪,「貪念」就出來;貪念就想要「取著」,這個當中就去「造作」了,很多強求、強取,沒有道理也是要去爭,違逆道理,想盡辦法喪天害理的工作也去做。

(4)「又作雜惡雜會者」:造作;雜作惡,也是雜會。看看我們的意念,我愛什麼,有小、中、大的貪。小貪,輕微,他也要貪;小小的東西,他也要愛,為了小小的東西,心雜念煩惱,取不得,心就無明起。有的人,無明悶在內心裡,造出去,心不安,總是這個煩惱在自己「悶」,這樣悶著,一直取不到、有煩惱等等。

(5)「怨憎會苦」:光是說我們家庭的生活,「怨憎會」,開始的時後是愛,一起沒有多久就怨,看到人就不歡喜,彼此之間說話不投機,彼此心就分道揚鑣,還是一樣無奈又住在一起,就像這樣也是鬱悶。家庭的組合也沒有那麼簡單,光是一個家庭,小小的事情也就悶出內心的病態、煩惱的無明。對外,所愛的,就是這樣將他類推去,就知道說『小的、大的』都是從心;小事累積多,也是惡,所造作的煩惱無明,不對的事情就是不斷累積。

(6)「雜惡、雜會」:這種很雜,這種雜惡,我們無意中會造很多,一輩子小小、小小的累積,就是成為中中的雜惡;中中的雜惡,更大的那就是驚天動地,很大的惡;再累積這種作雜惡,就雜會。

(7)「善惡雜揉,因緣果報」:一輩子到底做多少種的惡?是遠或是近?是故意或是無意等等,人間是很多形形色色的因緣牽引,錯誤的事情累累一直去,這種很複雜,這個惡這樣會合起來,這叫做「作雜惡雜會」,這樣的很苦難,會合起來了。

(8)「謂三惡五趣雜居」:若是真正很惡的人很多了,惡業造得很大,這些人累積『因、緣、果、報』,長時間累世累積,就慢慢那個緣愈集愈近,到了因緣成熟,共同就是「謂三惡五趣雜居」,就在同一個地方、同一個世界。

(9)「三惡業的會集,受因緣果報」:就是有「三惡業」會集的地方,受因緣果報的地方,苦啊,苦不堪言。

(10)「凡夫的迷失:七月開鬼門」:說墮三惡道,惡道,地獄在哪裡啊?地獄的世界我們看不到,世間人只是懂得迷,「七月,開鬼門,害怕」。老實說,既然三惡道去了,哪有讓你自由,再來到人間?!人間,是心理在作怪,心,自己有鬼怪。因為心不正,平時心不知道道理,沒有一個方向、沒有一個軌道,所以很雜念的事情很多,迷的事情也很多,所以在人間產生很多的無明,才會說七月是開鬼門。

(11)「極苦的世界叫做地獄」:鬼有鬼的世界;地獄,在鬼道裡面極苦,就是說脫離人間以後,另外的世界,那個極苦的世界叫做地獄。但是,地獄我們也看不到;畜生道我們看的到,地獄道我們看不到。其實,人間就有地獄道可讓我們看到!

(12)「天災人禍,苦不堪」:看看現在,貧窮困難、飢餓邊緣的國家有多少呢?尤其不只是很貧困,又再不安定,也是常常在內亂、內戰等等,居無平安的日子。尤其是貧窮苦難,尤其是天災偏多;大自然的災害、人為的禍端,生來就是在這樣的依報、正報裡面,苦不堪。

(13)「水災頻傳」:就像昨天開會,每星期的會報,最近現在的國家,很多國際間的大災難,在印度、孟加拉、尼泊爾,這些地方天災偏多。尤其已經過程將近幾個月了,水災一直蔓延,雨季,從還沒雨季的開始就大水災了,已經是罕見的大水災。

(14)「生死邊緣一線間,助人的因緣需具足」:要如何救濟呢?水很大,又難得靠近,現在經過要幾個月了,已經進入到雨季,雨繼續在下,水繼續在淹,而國際救災要如何進去?這個國家的政策很奇怪,真的這種人道精神會合要去幫助,不容易啊!「就是物資都來給我政府,我政府才替你去做。」偏偏,這樣的政府就是沒有辦法讓國際間能夠信任,關關卡卡的貪污,再多的東西進去,真正受苦難的災民就是無法能得到幫助。苦還是苦,災中苦難,還是在那裡在苦,生死邊緣一線間。 堪忍,我們不堪忍要進去,也是沒有因緣,沒有路線,讓人很掛心。

(15)「因緣」:會務報告,我們在盡心力,包括在尼泊爾有幾位也是很努力,還是嘆無奈,人力薄弱,哪怕我們願意物力支援,人力評估起來,路遠啊。不只是路遠,又是這種關卡,你根本也行不得,結果大家討論完,因緣還不具足,這樣這幾個地方也就是暫時放著。他們在苦著,我們無奈,嘆無奈,這是現在這個時候在天下間,那一大片國家。地球上,印度土地大片,孟加拉,還有尼泊爾,接連續三個國家有這樣共同的災難,這我們無奈。

(16)★「美國哈維颶風,成水災」:
(16-1)還有現在美國德州休士頓水災。看到畫面,是一片水鄉澤國,家家戶戶,都在泡在水中。還很害怕水庫繼續洩洪,水庫若再持續洩洪,到底會如何?昨天我們在開會時,是他們深夜四點多,你們就知道從昨天一整天開始,他們那裡水就開始在漲、在淹了,很緊張了。一直到了大家沒有辦法可出門,彼此之間,就是只能夠靠著視訊,其他沒有辦法,不敢出門去。

(16-2)「天堂、地獄在瞬間」:美國德州休士頓市,原本好像人間天堂一樣,這樣一波的大雨來,忽然間,陷入就像地獄的四重海一樣。你若曾讀到《地藏經》,業力的眾生在那個地方載浮載沉,現在與這樣相同,心何忍,又有奈何。不過,我們也是要去想如何緊急支援物資。

(16-3)「災區斷水斷電,關心三餐溫飽」;他們的三餐要怎麼辦?現在最重要的香積飯,不用煮,能夠吃的米,我們要趕緊準備,有菜、有飯,香積飯趕緊準備。這麼遠要怎麼辦?空運,運費那麼貴要怎麼辦?為了救人,就要起動。量很多,要起動。因為需要、必需要、急需要,非空運不可,這個時候物資能夠供應,但是若想到他們在那水中載浮載沉;想到他們家家有水,到底水退之後的情景又是如何?不堪設想,不捨。

(16-4)「趕緊戒慎虔誠」:氣象局預告,休士頓還要再下四五天的雨?還得了,這實在是不敢再想,很不忍心,現在希望大家要趕緊戒慎虔誠,該是反省的時候了。天下苦難偏多,苦不堪,不知道他們會這樣那麼苦,忽然間很無奈,無語問蒼天,唯有虔誠祈求。人人都有過失,人人都有共業,該懺悔的時候了。

(17)★「獅子山共和國,苦如受刑」:
(17-1)獅子山苦在長期的苦,現在是慘啊!苦與慘。因為平時就已經很苦,瘟疫、病症、傳染病,才過了後,大自然天災再來。透過媒體,總是我們全都能夠知道平時他們的生活,那種不是人能夠過的生活。想一想,這難道不是人間地獄?受刑。如夜叉、餓鬼,無形中一次再一次;在那受苦難中的人,還是要再經過一次次的折磨,一次一次受苦難。多麼苦。

(17-2)「知苦,惜福,再造福」:「慈濟與「希利國際賑災基金會(Healey Foundation)、天主教自由城的「明愛會」、「蘭頤基金會」一同分工合作,要為獅子山去付出。

(17-3)「眾生共業」:獅子山國家,環境受破壞,無家可歸的人還是很多;那個地方的衛生問題更是很大。資生的糧食缺、醫療缺等等,沒有一樣是有的,想想,這難道不是眾生共業,累生累世這樣的造作,將這個業力拾過來就是在這樣的地方,大家去受苦。

(18)「作雜惡雜會者」:現在在那個地方,有在受苦、受難的人多,真真正正那個地方同樣也有人間,生活還過得去;那個地方同樣也是有企業家,但是數字很少。但是他們的生活也不是物資很豐富,只是不像多數的人全都是這麼苦。那裡一半以上的人口全都是苦難人,大都像在地獄中的人,這叫做「作雜惡雜會者」。

(19)「謂三惡五趣雜居」:有業較輕的、有業較重的,就看依報在哪個地方,是雜會的地方,這就是娑婆世界。除了獅子山共和國,相同還有多少呢?非洲還有很多類似苦難國家等等。這個世界,地球上面,叫做娑婆世界,是堪忍!多少人間地獄,多少人間畜生,多少人間餓鬼,我們看得到的,「謂三惡五趣雜居」,這是這個娑婆世界。「三道」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道,「五趣」是再加「人道、修羅道」,這就是看我們的業力。

(20)「五趣雜居」:在人間裡,看到動不動就戰爭,起戰事,這種的人禍的阿修羅。想,在這個人間,「三惡」、「五趣」,堪忍嗎?若不堪忍,這個世間如何住下去?

(21)「患得患失之苦」:就是「有」經濟來源,生活不錯,也苦啊;有的很有富有,好幾千億,很多錢,但他也是看不開啊。若財產讓人佔據,感受苦、苦、苦啊,苦到人病下去了,也還為了財產、土地,放不下,還是在苦。想,人生,豈有快活呢!

(22)「貪著富貴,貪名稱」:有錢人、富有人也都要忍,要放(hong)得下,放(pang)得下,才有辦法。也真的要懂得捨,要懂得反省過去,財富累積很多了,也得到很多;得到的,是不是都在我們的身上在用?在身上能夠用多少?用不了多少。但是賺的名稱,說我賺多少錢,我擁有多少,也不是裝…裝在口袋裡,也不是都背在身上,也是要很驚慌。如何去寄銀行、去寄保險箱、去寄哪裡哪裡,還要再貼人家錢。像這樣,很矛盾,那些錢、那些財產都不懂得用在苦難人間很多去付出,不懂,只是會煩惱,貪著,你想是不是很苦的人間呢?

(23)「娑婆堪忍事苦多,三千世界之總名」:娑婆世界堪忍事苦多。堪忍的事情,那個苦實在是有夠多。這個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了;「三千」,就是這個世界,「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」,包攬在裡面。

(24)「三千世界之總名」:小千世界、中千世界、大千世界會合起來,遍虛空法界在我們這個世界的遍虛空世界,無不都是三千世界的裡面,它的總名詞叫做「堪忍」。只要是我們人類,生活中感覺得到的,這包含起來,我們叫做「堪忍世界。

(25)「是一佛攝化之境」:堪忍世界是一尊佛所攝化的境界,那就是釋迦牟尼佛,要來面對這麼大的「三千世界」,在這個娑婆堪忍的世界,想想看,這是多麼的苦、多麼的沉重的世界,實在是苦不堪!

(26)「眾生剛強」:佛陀的教育,眾生剛強,真的是很剛強,真的是難調伏,很難調伏的,你面對周圍的人,「唉呀!你的習氣要改啊,而你要多用心、要專心一點」,只是盼望這樣就很難!佛陀的心,我們有辦法了解嗎?當然不可思、不可議,我們無法體會佛心。

(27)「佛心師志」:光是說:「我的心,你們了解嗎?」你們也無法了解啊!天下眾生苦難這麼多,心裡的負擔是長得什麼樣?不知道,無法了解。同樣啊,任何一個人的心,其他的人一樣也不會了解。我們苦就是苦在這裡,彼此不了解。大家會盡心力,盡心到什麼程度我也不會了解,這就是苦。

(28)「人間苦難偏多,我們只好依靠佛法」:佛法,佛陀已經將法留在人間,盡心力,我來說,大家也要耐心力來聽;要忍啊,忍得聽;聽後,能夠用多少、了解多少,我們就用心在多少。我們有多少的力量,我們要及時,因為時日不會等待人。

(29)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把握當下去付出」:尤其是現在。有一天,有一位居士,還是教授?回來在精舍,在說話時,向我說:「我爸爸,一晚之中……。昨晚還好好的,一大早醒來時,太太去叫爸爸來吃飯,爸爸抬頭問:『妳是誰?』『我是你媳婦啊。』『妳是什麼名字?』」不認識人了,一晚上哦,「老人失智症」,在一晚之中完全變一個人。我們應該要把握在當下,我們能夠做,清清楚楚做得好,要把握時間。所以現在的人間,我們要很用心。

3. 複習經文:【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,教化示導是諸菩薩,調伏其心,令發道意。】

(1)「四修:長時修,無餘修,無間修,尊敬修」:釋迦牟尼佛要表達在這個娑婆世界,因為這塊化土就是釋迦牟尼佛負責教化,從多久的時間開始就為這個娑婆來負責教化?從「大通智勝佛的時代」,那時候的發願,成佛要在這種苦難堪忍的世界去度眾生,累生世在教化眾生。因為時間那麼長,所以結緣的眾生不斷累積;長時間的教育,從凡夫接受教化也累生世在做。

(2)「恆河沙數的菩薩」:從恆河沙數,幾億恆河沙數,減半,減四分之一,減六分之一,減,一直減、一直減,減到一直到了數字最少,四、三、二、一。這些數字從多的凡夫,煩惱的眾生一直感化、一直感化,感化到能夠弘法、能夠教人、能夠教導人的人,這種已經增長起來,受化的人減少掉了。

(3)「佛度有緣人」:我們前面不是有這樣說嗎?所以有緣的很多,佛陀一直感化、一直教育,教育到這個因緣都成熟,人人有成就了,都能夠體會到行菩薩道、教菩薩法,從懵懂不懂法的人,現在已經已經已經能夠來接受大乘法。

(4)「從地湧出菩薩們,表達:無數劫的時間度眾生、人與人之間的結眾善緣」:佛陀的時間累積,有緣的眾生是這樣度化,度到現在,再接下去,是要大家,有緣的眾生都要發願再去化度。這是佛陀要表達,從他方世界來的、從地湧出的,所看到這麼多這麼多。這是佛陀要表達,從他方世界來的、從地湧出的,所看到這麼多、這麼多。彌勒菩薩在近的道場裡不曾看到過去遠方的菩薩,以及資深從地湧出的菩薩。這些人,近道場的人不曾看到過去這麼多累積來的有緣的菩薩,現在都已經到達。

(5)「「得無上正等正覺」:佛陀就表示,這麼多的數就是因為有這麼多的時間,從在娑婆世界這個地方一直修行、一直修行,一直度眾生結緣、一直教育,在人群中不斷不斷因緣成熟,已經練出了「得無上正等正覺」,就是「阿耨三藐三菩提」已經得到了,成佛了。

(6)「教化示導是諸菩薩」:這段這麼長的時間,所教化的數字提出來,大家看到了,「教化示導是諸菩薩」。

(7)「調伏其心,令發道意」這段時間這麼長、這麼長,全都是在這個娑婆世界,沒有去其他地方,就是在娑婆世界在調伏懵懂的凡夫,一直到現在能讓眾生發大心,成為菩薩道,行「六度萬行」的菩薩,現在已經發道意了,行菩薩道。

4. 經文簡釋:「此諸菩薩,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,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,思惟分別正憶念。」

(1)「此諸菩薩,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」:這些菩薩,就是這麼普遍、這麼遠,還是在各地方在付出。真正要用心,若不用心,根本無法體會到人間菩薩到底是要如何去施行,到底人間有多少苦?我們不見苦,我們不知福。

(2)「關心天下眾生,心最富」:我們是很有福的人,最有福就是我們通達道理,最有福是我們能夠關心到天下眾生。

(3)「真實法,在生活中」:佛陀在娑婆世界「無處不在、無人不度」,遍虛空法界;在這大片三千世界,這個忍土中無處不在。我們能夠有這樣的緣,在這樣的人間,我們能夠知道,又能夠做、又能夠走到,這是多麼真實的法在我們的生活中。

(4)「知行合一,信受奉行」:真正是要名副其實,發大心行菩薩道,是人間菩薩;不是做不到,把握現在,及時做就對了。要好好珍惜生命,要時時多用心!

*************
5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修行,四聖諦裡,光是「苦諦」,種種譬喻無盡,而能真切體會的人並不容易。回顧自己十多年前首次參與醫療志工後,才能稍微懂得什麼是「無常」、「病苦」。人生苦短,生命無常,思惟,每個人的一生中,是否有機會接觸佛法正法?「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」,但等到懂得道理時,剩餘的生命歲月還有多長呢?又懂道理,卻不去落實,不身體力行,猶如「深入寶山,空手而回之憾」,甚可惜!

聽聞上人頻頻不捨美國德州、獅子山等等國家有好多正在受苦受難眾生,體會也殷殷期盼啟發人人悲心,發揮愛心,一起共知共識共行的做慈濟,期望人人趕緊響應「齋戒祈禱,戒慎虔誠」,虔誠心念,上達諸佛聽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7/08/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