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0830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
修菩薩行,當勤精進,以求出離,則菩提果可成;
若耽著五欲,造諸惡業,於諸生死心常無厭離,
而持菩提之心,恆無退失之念。
要用心了解,「修菩薩行,當勤精進」。修菩薩行應該要精進;精進,是修行者最根本。精進,精而不雜,進而不退,這是我們人人應該受教奉行。「以求出離」,目的就是要求出離,出離人間疾苦、出離無明、煩惱、惑等等。長年累月,累生累劫,我們無不都是在無明、煩惱,惑的苦中,所以造業,周而復始。常常就是這樣,明明知道苦了,明明知道這就是由不得自己,過去所造作的如是因、如是緣,明知也就會有如是果報,但是無法得以脫離,還是一樣和這個現實環境糾纏不休,這就是我們無法可出離。因為我們知道法是這樣,但是我們沒有下功夫,不精、不勤,所以我們進又退、進又退;聽法時知道要精勤,離開了聽法的環境,就再和環境又糾纏在一起,這就是凡夫難得出離。
我們一定要立志、精進,求得出離。若能夠這樣,「則菩提果可成」。我們有播種精、純的種子,播善種子,我們若勤耕耘,這個種子絕對會成果,所種的菩提果一定會成。「若耽著五欲」,我們若是貪在五欲之中,這樣還是在「造諸惡業」。這還是在,知道就知道了,不過業還是這樣在造,同樣的無明、同樣的習氣、同樣的煩惱,每天每天都是在生活中。若像這樣,我們全都是還耽著在五欲之中,同樣和這些業、無明煩惱還是糾纏著,這就是「造諸惡業」,同樣還是在裡面,還是糾纏在諸惡業之中。
所以,我們還是在「於諸生死心常無厭離」。我們還不懂我們要厭離,我們要有那分知道苦,要下決心離開這個苦;知道因緣糾纏,要趕緊撥離,我們不要在那裡愛纏──人與人之間愛恨、情仇,只是在那裡一直纏著。我們應該知道,還未纏住我們就不要去纏;若是纏住了,我們就想:要如何還?人家說:會在一起是彼此互相的恩怨,有恩的要來報恩,所以我會很歡喜和你相處;我應該要報恩,不論你對我如何,我還是同樣要對你好,報恩啊!若是有彼此之間,「怎麼你說的話,我都這麼不喜歡聽?」這就是有怨,有怨我們已經知道;知道就要如何來改變,是改我們自己,聽來的,怨的、不歡喜,我們如何將它解開,善解、包容,彼此之間還是能夠保持著彼此歡喜相處。這種忍得一時,有怨的我們趕緊以恩回報,要記得自己要解冤釋結。若是已怨了,還以牙還牙,以怨報仇,這樣會愈結愈深;若是有恩的,我們趕快還,還完了就沒有來世交結之情,有的只是清淨的覺有情,這叫做結好緣。不好的緣我們也要化解;好的緣,要轉染汙為清淨的覺有情緣。
所以,我們在眾生群中,我們不要有耽著五欲的心。我們過去和人在一起,相處得好,這是彼此有好因緣,就要從那個好的緣,不要糾纏,有迷情,我們要將它轉為覺有情。若是有恩怨,我們要轉一個心念,真正改善自己,善解、包容,轉惡為德,人家說「以德報怨」,也是結一個來生的善緣,不要有惡緣再交纏。若能夠這樣,我們的身心就能夠輕安、能夠自在,來去自如,沒有這個情、怨將我們牽纏住,所以我們就容易脫離業力牽纏的生死。有的就是願力再來人間,不是業力牽我們來。以前由不得自己,要生在哪裡不知道,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握我們未來的方向。
所以我們要記得,不要貪著五欲,再造諸惡業,不要。若又是這樣,我們一定是在由不得自己的生死中,我們在這個生死中,有一點點不警覺,還是落入生死輪回,叫做「無厭離」。因為我們沒有警覺心,還是順著生死這樣在輪轉,我們很重要,就要回歸本源,真如本性要回歸回來,不要順著生死、順著業力,由不得自己,這樣在五道輪轉。我們現在已經是聽到法了,要很用心,時時警覺自己,再也不要又在諸惡道裡,再和惡業滾纏著;我們不要又再生死中由不得自己,不要又來來回回在這個生死裡,我們要好好警覺。
所以,「而持菩提之心」。我們要很清楚、明瞭我們的方向就是這樣,我們就是要向著菩提道堅持,堅持這念心。這念心,「恆無退失之念」,念念要不斷,不要有退失的念頭,我們真的要很用心。要常常「常修善思惟」來行正法,我們要常常思考,思考我們要如何方向正確,我們要身體力行在正法道,這樣來正我們的心。心不要偏邪,心要正,那就是行要端,心就會正。所以我們要常常憶念,不要錯謬掉,我們決定的心不要讓它偏掉,所以這要很用心。來,看上面的經文這樣說,
複習經文:「此諸菩薩,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,此界虛空中住。於諸經典讀誦通利,思惟分別正憶念。」
這是我們前面說過的經文,這些菩薩,釋迦牟尼佛介紹了,介紹已經來到這道場,有這麼多、這麼多的菩薩,「這些菩薩若要說他們的因緣、他們的來處住在哪裡,要告訴你們,這些菩薩都是在『娑婆世界之下,此界虛空中住』,就是在這個娑婆世界虛空下,這樣在那裡住」。「於諸經典讀誦通利,思惟分別正憶念」。這些菩薩都很精進,他們心心念念都是正思惟、正憶念。他們的心就是那麼的分秒不空過,那麼的常思惟正行,分分秒秒;他們的身行、他們的心念就是不斷記憶在那念沒有錯謬的正方向上。這群菩薩就是以正念來讀誦經典;每一部經典,大乘經典他們都沒有放過,就是這樣在讀誦。「讀誦通利,思惟分別」,就是很正確,心念沒有偏差。
這些菩薩住在「娑婆世界之下,此界虛空中住」。表示這些菩薩,他們不住於空,不住於有,他們是住於中道。他們不貪著在天的享受,也是不怕生死輪迴。因為他們的心已經清楚,知道自己應該要做的是什麼事情:要學釋迦牟尼佛,累生世,一個心願就是入人群度眾生,來來回回;他們就是這樣來回,在正憶念、正思惟,心不偏差,在人群中。這就是這些菩薩的心念,來來回回,不住在哪裡,他們是行在中道裡。所以下面這段經文這樣說,
經文:「阿逸多!是諸善男子等,不樂在眾多有所說,常樂靜處,勤行精進,未曾休息,」
經文簡釋:
「阿逸多!是諸善男子等,不樂在眾多有所說」;佛答彌勒所問:是諸善男子等:即從地涌菩薩。
這些菩薩是很精進,來來回回,在這中道不執空、不著有,在這個中道來回人間。「阿逸多!是諸善男子等」,就是彌勒菩薩。「是諸善男子等」,這些善男子」,就是這些菩薩,他們就是「不樂在眾多有所說」。他們不是喜愛在大眾中,到很多人的地方去說話,他們是腳踏實地,來來回回在人群中的菩薩。所以說,是「即從地涌菩薩」,是這樣從此界下的空中這樣浮出來的,也不是在空中降下來,這就是在這個地方。因為這些菩薩「此界虛空中住」,是在下面,這就是表示菩薩不住於此,但是他們住於中道,不著空、不著有。
*不樂在眾多處,空言無益,所以不樂。
所以,「不樂在眾多處」,不是很愛在人眾多的裡面,不是只是在人群中說話而已,他們並不希望在人群中來來回回;他們願意入人群,但是不是願意在那裡說法,而是願意在那個地方做事。因為人群中很複雜,光是說法而不肯去做,這是空說,「空言無益」。該是要做的時候,就是要身體力行去做,不是只有說:「來啊,來啊,我說話給你們聽。」只是常常要叫人來聽話,不懂得要帶人去做事,這樣也不對!不要只是空言,「空言無益」,只是集眾來說話,只是說而已,不要走、不要行、不要做,只是用說的,無益。
所以,菩薩,「不樂在眾多處」,不是只與一群人在一起而已,只是在那裡說話。說的話沒有用,一群人在那個地方沒事做,這樣也沒有用。他們不要這樣,他就是不樂在這樣的集體群眾中,只是在那裡空說,這樣無益,沒有用,「所以不樂」。因為只是在人群中說話,這不是他們所要修的行。入人群,就是要拔除眾生苦難,不是要在那裡閒著說話,一定要投入人群去付出。救度眾生的苦難要把握時間,分秒不空過,這才是菩薩要向前的,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
*一切諸法,唯有假名,無實體性。貴於自得,不貴人知,故不樂在眾多;貴得於心。不貴於辭佞,故不樂多說;
所以,「一切諸法,唯有假名,無實體性」。常常說法無體、無相,真理是一個精神理念,只是著、執著在那裡,「我知道很多,只是說給你們聽,你們就要聽啦」。聽,若不去做,真的時間空過;只有聽歡喜的,不去體驗、不去實驗那個感覺,那個聽了歡喜,很容易就忘記了。就像水流過水管一樣,常常都用這樣來譬喻。就像水流過大地,水沒有留著,這樣也無益這塊土地。就像最近,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間,美國德州的水到底退了嗎?這個時間,他們已經又過了半天的時間了,我們現在不知道他們這一天、這半天的情況。昨天有與他們在視訊,聽到那個雨都沒有停,水也還在漲;聽到氣象局的報告說,還要下好幾天的大雨。人,都沒辦法出門,這要怎麼辦?
真的在緊急時,水都在地面上,但是對人生有益嗎?是有害啊!很多人要撤退,就要救生艇去救出來;要趕緊被救出來,要不然,就要去大樓的上面。想想看,那個緊張、惶恐,這次的水災淹沒了整個休士頓。這時候面積愈擴愈大,看昨天晚上,我們這裡昨晚的媒體報導,災情是有增無減,很讓人不捨。還看到整個美國,有慈濟人的地方,大家動員起來,可惜的是人數不多;但是,雖然離很遠,大家卻都很關心。光是在視訊會議上,就有加州,還有新澤西,紐約,還有就是德州。德州的達拉斯離休斯頓有385公里,距離三百多公里,若有警覺性,休士頓的人聽到有這樣的颶風,他們就開始要提高警覺性,馬上就要趕緊撤退。也已經好幾千人待查,這樣距離五百多公里的地方,他們已經撤到達拉斯去了。
去到那裡,我們達拉斯的凌居士表示,會所也已經騰出來作為收容所。達拉斯預計接受好幾千人,沿海的人都已經撤退掉了。我昨天就問:「那裡離那裡差五百多公里啊?」他就回答說:「有警惕心的人提早趕緊撤離,安穩了,人平安。有準備的撤離,就可以損失較少;若沒準備、沒撤離,現在水都淹了。地勢較低的已經整層樓都不見了。裡面所有的東西,來不及搶救,人先撤離,人雖平安了,但是一些東西都泡湯了。」苦不苦?水很多,所以,我們若是……。我們要很用心,要用虔誠、精進的心,要相信,現在氣象局在報導,我們就要相信、要做好準備。看看休士頓這一波,有準備的人好幾千人,人家他們已經早準備好,貴重的東西已經能夠懂得準備起來,他們人平安在外地,不會這樣那麼的惶恐於日夜,不會浸在水中。東西是身外物,人平安,但若當初沒警覺性,不相信,也沒準備,看,現在都已在水中。
聽法,我們也要有這樣相同的警覺,要相信,所說的法,我們要去做,要如何戒慎虔誠,我們要趕緊戒慎虔誠,人人戒慎虔誠,我們要知眾生是如何共業來的,如何共造業感得現在整個氣候的轉變,怎會變成這麼異常的環境?到底是為什麼?就像德州慈濟人這樣說,五十多年來不曾遇到這麼大的災難。不要說:「我們這裡都沒有。」其實有過,就有道理,道理就是讓你看不到,但是道理存在。這道理就是一股的力量,我們相信道理,依道而行,就是得救的力量。以前的人說,「逆天理者亡,順天理者生」,就是這道理。就是這樣,不要有「逆」,我們應該要相信,要順這個道理,信受奉行。
我們若在大眾中,只是想要出名,「我就是,我懂很多,我說給你們聽」,這只是口水,口的水,對人無益。我們就要真正是聞法者、傳法者,才是說法者,這才是你真實對法受用;我們要受用這個法,什麼叫做受用?我有做到,我有感覺到;我做到的,我了解、我感受到,我傳給你知道,這樣我為你說,所以叫做聞法者、傳法者、說法者。我們不是只要學來在大眾中說,不是這樣,我們一定要身體力行;若自己沒有身體力行,那就是「空言無益」。
這些菩薩向來都是身體力行,所以,他們不樂在能說不能行,他們不歡喜在這樣,能說不能行這樣的行為,所以,他們「不樂在眾多處」,不要在大眾中。他們是「貴於自得」,因為「一切諸法,唯有假名」,這些法是用一個名讓我們來說這個法;其實一直說過了,理無體、無相,我們是借這個、用這個道理,借用這個東西來說:「這個東西分析起來,它就有這樣這樣的生、物理。」這樣來解說。其實,理,解釋了它的成長,那成長的形看得到,理看不到。所以,「一切諸法,唯有假名」。長出來的形,你看得到,但是是什麼樣的力量讓它這樣不斷在成長,那個力量你看不到。所以感覺得到,看不到,這就是道理。一切法就是一切的道理,唯有借種種假名、假相。
語言若有真,哪還要說,我現在在說話,很多人很想要聽,但是他聽不懂,就要經過人翻譯。是不是翻譯一次就夠呢?不夠,不一樣的國家、不一樣的翻譯,要一個翻譯後再經過一個。有時候,一句話要經過四五人翻譯,也常有這樣的時刻呢。所以,語言若是真,我說、你聽,就入心,何必都要一種再翻過一種呢?到底哪一個人的聲音、語言是真的呢?即使我說的話,出去了,剎那間聲音不見了,後面連接的話就一直連接下去,連連接接,哪一句話有留著呢?沒有留半句話,這是假名字相。臺語,聽得懂的人,入心,內心之中的記憶用在生活中,那才是真。我們聽進去之後,在我們的心版;我們做了之後,自己的感受,別人的感受,彼此的相處,這才是真。那個結果的「識」,最近一直在告訴大家「識」,那「心意識」納入我們的心來,這才是真。因為我們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業的種子就是「識」,他的善惡業就是在這個業的種子之中。所以不是只學來說,而沒有用,這樣就是虛妄的。我們借假說真,借假相來講真法,希望大家能夠聽進去。
所以因為這個性,就是理,沒有一個實體,無實體!我們聽進來的,「貴於自得」,就是聽到刻入心版來,在心版才是我們所得的,在我們的記憶裡,在我們身體力行中,做的感受,那感受才是我們真正的自得。因為我們若感受到,別人也感受到,彼此之間的成果,這就是我們所得的。所以,「不貴人知」,不是只有要學來說給大家聽,大家知道我懂很多,不是這樣,不是要在大眾中表現我們聽多、懂多、口才好、說很多,不是,不是這樣。所以,「故不樂在眾多;貴得於心」,最寶貴的是這個法,我們有得入我們的心來,這是最重要的。
「不貴於辭佞」。也不是那種,值得於那個言詞、口才很好,不是哦!像這種言詞、口才好的人,他無心,也不會想要與人一起投入,願意去身體力行,只是要展現他的口才,巧言令色,沒有真實的心、沒有真實的精進,只是要表現他的才華,這叫做「辭佞」。這種口才很好,一直會表現,一直會表現,但是他的內心不實。看人說人話,看鬼說鬼話,這不是真正誠懇的心。所以,「不貴於辭佞」。我們最重要是貴於心,我們的心要真正接受到法,我們不注重口才多好,利口辯詞,表面的才華有多好,這不重要。若只懂得表達,卻不懂得要去用真實的真心、德行去帶人,只是展現他的才華,這不是我們真正的人才。
所以,菩薩不要這樣,「故不樂多說」。如果像這樣的人,不用和他說很多,而這些菩薩也不願意做這樣的形態,所以,他們「不樂在眾多」,他們就是要好好老老實實,做該做的事情,說該說的話。就是法聽來,有感受,我們要傳下去,說我們的真實語,不妄語、不誑語,要講真實語,我們要很謹慎,要很自我警惕,不是只有憑一張嘴巴會說,我們說到,就要做得到,要修這樣的德。這些菩薩來到靈鷲山都是修這樣的德,是聞法、傳法,默默地做,在人群中引導人如何做,這些菩薩都是這樣。
經文簡釋:
「常樂靜處,勤行精進,未曾休息」;恆常唯樂於靜默安處;勤行精進聖道,晝夜精進,無暫停息。
所以,「常樂靜處,勤行精進,未曾休息」。長劫以來,長久的時間,一直一直就是這樣,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一直到這個時候,累生累世就是這樣,不斷互相作伴、互相來度化,這些菩薩就是這樣默默一直做下去,累生世、長時間不曾休息過。「恆常唯樂於靜默安處」,就是默默地做,一直做。「勤行精進聖道」,就是很殷勤、很精進,都是依教奉行,走在正道之上,「晝夜精進,無暫停息」。這就是這些菩薩的德。
*安靜無聲,深居避患,一心修持善行故常樂靜處。所謂真知生於恬靜,妄惑起於世務,欲修正智,要須靜處。
「安靜無聲,深居避患」。若是亂世時,他們在人群中靜靜的,就是這樣帶、這樣帶。他們不愛出去外面,因為亂世,智者要保身,要懂得想:我投入人群,要如何才能夠安全?不要受到污染,不要受到傷害,智者要好好保身,自己也都要很謹慎。這種修行學道,都是懂得知道避開是非,不對的事情絕對不會去動它;不該說的話的場所,不會進去,去混淆了,所以就是這樣避患。所以,「一心修持善行故常樂靜處」。只有一心要為苦難眾生付出,不論這個團體是如何,我們做就對了。常常聽到,「人多,很複雜,我要避開了」,這就不對。不離眾生、安住眾生,如何避開這個是非,不是避開人群,是避開是非。這種懂得帶人,不厭離、不休息,在人群很複雜的當中、是非中,要避開是非,我們要好好堅持一心。「一心修持善行」,要做我們該做的事情,向前前進。所以,「常樂靜處」,常常「常樂」、「好樂」在靜處,帶領人,不喧嘩,就是這樣好好穩定修行。
就像有一位菩薩,我看到他說:「這麼久沒看到你了。」「有啊,我都一直在做啊。」「你做什麼?」「我現在都去為植物人洗身體。」「很好啊!」「我就比較沒有在人群裡。」「為什麼?」「唉呀,人群中是非多。」這樣對嗎?去為植物人洗身體很好,你願意付出,但是植物人你怎麼翻他、怎麼移動他,他都沒有反應,所以沒有是非,好事,做的是對。但是離人群,你還是有很多需要及時去做的事情。你說是怕是非,眾生苦,就是苦在是非多啊!我們要如何用我們的身行,去帶他,帶出這個是非,安定人的心,這個世間才能夠平安。
要不然,就是,「亂,讓你們去亂,我去向不會對我亂的人說話」,這樣是對嗎?不對。好事情,我們就是要什麼樣的環境來,只要好事,我們都能夠做,但是我們的心要調得好,不能為了某一個人就將整群人列進去都是是非,這樣冤枉好的菩薩,不對了。以前的人一句話說:「一根竹篙壓倒一船載」(臺語俗諺,亦作「一枝竹篙壓倒一船人」,譬喻以偏概全),這樣不對,所以一定要改過來,要不然還是會偏掉,毫釐之偏,千里之差。所以我們要常樂,「常樂」就是很歡喜,要在靜處,就是避開是非,還是一樣在人群中。
所以,「所謂真知生於恬靜」,是真實透徹了解這個真知,我們的心才會靜下來。而我們若只知道一個表面,就覺得:是非多,某某人怎麼樣。就說了整群的人都是是非,這不對,這就是沒有透徹的真知;不透徹,只在皮毛。水本來靜靜的,你只是為了一粒沙土,那個水會動,但,是水動還是沙土讓它動呢?這粒沙土動一下,它也會沈下去,不是整個池水動、不是水動,是這粒沙土在動。總而言之,我們的心如水動,它會過的,如這粒沙土它會沉到水底,其實沒事情。若真知的人,就認為這沒有什麼。所以,「真知生於恬靜」,不論你人間是如何的是非多,在我們的內心若很透徹了解道理,「真知」道理,自然心就不受它影響。
「妄惑起於世務」。這個妄惑就是因為我們的事情很多,我們的真知不夠、不徹底,我們的目的、我們法的精髓沒有入心,所以會受到這個世間事務來影響我們的心。所以,我們應該要趕緊修正我們自己的心智。我們的那「一切智」要如何使用出來?世間一切人、事、物,如何分得清楚?這「成所作智」,我們要分得清楚;「妙觀察智」也要出來,應該要這樣,才有辦法「道種智」,這條路我們才有辦法可走;路走了,我們才有辦法能夠體會,才能夠到「一切種智」,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。所以,「欲修正智」。我們不要浮面的「知」,不要浮面的「智」,我們的知要深、智要闊,這樣才有辦法對佛法清楚,修行才能到達。所以,「要須靜處」。我們要在這樣心靈的靜處,我們心才靜得下來。
*修道之要,不容怠廢,故云勤行精進,慇懃精進,廢寢忘食,不知其勞,故云未曾休息。
所以,「修道之要,不容怠廢,故云勤行精進」。我們修道的重要,不允許我們又在那個地方懈怠,不允許我們,我們要趕緊要把握時間,不要還在人我是非中,在那裡起心動念,不值得。我們修道,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怠廢,不要停滯在那裡,不要廢掉了時光;時光很可貴,不要虛度時日,要趕緊「勤行精進」。要「慇懃精進」,到達「廢寢忘食」,我們能不睡、能不吃,但不要說不精進。當然,修行是要身體健康,孔夫子這樣形容過(編按:《論語‧述而》:「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」)。如「廢寢忘食,不知其勞,故云未曾休息」,這也是儒教所在說精進的人,吃不是很重要,最重要的我們要把握時間,因為時間一縱即逝,一過了就不再回來,所以我們要把握時間,要時時用心,用在當下。
各位,時間真的過得很快,天底下,佛陀所說的濁世,一直不斷浮現出來,濁氣很重,氣象異常,人間煩惱偏多,很不容易我們能夠看到這樣的景象,佛陀說的話,現在我們已經印證到人生無常,苦、空、無我,真的是這樣。看看災區,在美國德州,這麼大的面積,已經完全只看得到水,都沒看到什麼了。還看到惶恐,很苦的人在那水上,樂在哪裡?名在哪裡?勢力在哪裡呢?現在什麼樣的大勢力的人都使不上力,所以一切虛幻,如夢幻泡影。我們要趕緊及時如何來消業?消業就是要懺悔,過去所造作的錯在哪裡,要趕緊改過;過去的心態不對,現在要趕緊從心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,拿出虔誠的心為天下來祈禱、祝福,希望人人能夠平安。
這是我們任何一個宗教看到這樣的災難時,全都是要很警惕,真的要虔誠、要「戒慎虔誠」,要很謹慎我們的行為。所以說起來,齋戒、齋戒,孔夫子也這樣呼籲,「獲罪於天,無所禱也」。他們也是都有提倡如何虔誠的「戒」。要戒,全都要發揮愛心,如何去幫助?不要傷害生靈,這就是齋戒的目標。所以,大家心態要改,要趕緊。
現在的災難,昨天也和大家說過了,不論是印度、孟加拉、尼泊爾,也是水災幾個月了;獅子山共和國更苦、又慘,我們現在也在進行救災。昨天開會的時候,還聽到獅子山又下雨了,其他的地方還有淹水,這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那種的苦而慘的境界,聽到真的是不忍心。所以,有福的人要趕緊發揮,平安的地方趕緊提出虔誠,真的要好好發心、用心,戒慎虔誠;要大家好好來虔誠祈禱,這種祝福的心不要輕視。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【附註】論語八佾王孫賈問曰:「與其媚於奧,寧媚於竈,何謂也?」子曰:「不然,獲罪於天,無所禱也。」白話翻譯:王孫賈問:「『與其祈禱較尊貴的奧神的保佑,不如祈禱有實權的竈神的賜福』,是什麼意思?」孔子說:「不對。犯了滔天大罪,怎麼祈禱也沒用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