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/09/0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9/0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/09/0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   2017/09/0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周五 9月 01, 2017 5:18 pm

20170901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 
 
菩提此言道,薩埵此言心,
摩訶此言大,此諸人等皆求廣博大道。
成熟眾生故,體解正等覺,悟入大道心。
 
  菩薩,要用心啊!常常說「菩薩」,菩薩是為何叫做菩薩?菩薩就是「菩提薩埵」,我們將它簡稱為「菩薩」。「菩提此言道」,「菩提」翻譯過來叫做「道」,這就是菩提,「菩提」這二字翻成為「道」。「薩埵此言心」,「薩埵」我們將它翻譯作「心」。「摩訶此言大」,「摩訶」將它翻譯作「大」,意思就是大道心的人叫做菩薩。而「菩提」也能夠翻作「覺」,我們一般都是將它翻作「覺」,就是覺悟,行此大道的人。所以,尤其是「摩訶」意思就是大,是大覺悟,走入這條大道,發這分心的人。若較順來說,叫做發大道心的人叫做菩薩,大菩薩。
 
  「此諸人等皆求廣博大道」。這些人全都是求廣博大道,很精進;精進,一心一志,向著廣博的大道走。長久的時間,走在這條路是無央數劫,一直都在這條路上,就是大覺道的路上,一直精進,而且這條路是愈鋪愈平、愈開愈大,這叫做「大道心」。不是輕鬆走路而已,就是邊開、邊鋪、邊走,開大道、鋪大路,這是長長久久的事情;不斷在人間生生世世、來來回回,無不都是開大路,一直開、一直進步,向前前進。一直鋪、一直平,讓後面的人看到路能夠腳踏實地走上這條路,這就是發大道心的人。
 
  「成熟眾生故」。這就是他們「求廣博大道」的意願,這個意願唯有一項,就是要成就眾生。為了後面的眾生好走路,為了後面的眾生可明朗看到這條路,這就是菩薩的志願,求廣大的道路。所以,「體解正等覺」。路一直開、一直鋪,這條路的風光、路的方向,久來方向愈清楚;長久以來這個地方的環境愈熟悉,心地風光愈豐富,這就是在求道。求道,不只是求,也是在鋪,「上求下化」,不斷向上求法,心裡一直體會心地風光。人群中,不斷將這個道理傳出,很簡易,很容易體會,心靈有辦法接觸到,就這樣一直沒有停歇,努力向前,這樣自然他就能夠身心體解。
 
  所以「體解大道」,這條道路是我們自己開過來的,我們怎麼會不熟悉呢?很熟悉了。體解道路風光,清楚了,方向如何走,分毫不差錯,這叫做「體解」。我們在佛法中也就是這樣,佛法的道理,得一句好好受用,從這個一字、一句好好去體會,用在生活中。一理通,萬理徹,這個道理我已經知道,這「成所作智」;清楚了,我接觸到的境界,我知道我的身體在這個環境中要如何去付出,我身體力行在日常生活中,接觸什麼樣的境界我已經清楚。
 
  「妙觀察智」,了解周圍的環境是如何,我的身如何接觸、如何造作,我應該要說什麼話,什麼是該說、什麼是不該說。人我是非,在這個大時代需明大是非,如何將它表達出來,分析得讓它清楚;妙觀察,用心體會,身心很仔細,沒有分開。每一天、每一天身體接觸外面的境界,開口動舌,要將道理和人、事、物會合起來,沒有離開這個心意,「平等性智」。心意要如何去發揮?沒有分別、沒有貪著,完全就是在大自然的境界發揮我們的良能,利益人群,用這「平等性智」付出,這不就是「體解大道」嗎?這種在這個境界裡很分明、不糊塗,我們的心不會受境界染穢,不起貪念、不起瞋心、不起癡念,這一面鏡子不會受環境將我們染污到。
 
  不論境界多惡,這面鏡子在照,清楚這是惡劣的境界。但是「覺」,就是知道了,境界離開了,鏡子離開了,這面鏡子已經沒有那個惡劣的境界,沒有了,回歸原來的清淨。什麼樣環境的利誘,不論他在我們的面前是用什麼樣的態度、用什麼樣的物質,名利、地位在我們的面前,我們的心還是自在;如何的誘惑,都沒有入這個心鏡裡面,只是照明而不受染著,清清楚楚,完全了解。在大是非中清楚,清楚我們的智慧要如何去運用,讓它道理分明;對的是道理,不對的是邪,是「非道」,我們能夠清楚明白,是、非這樣分開了。
 
  該做的,就是這麼願意去做,不怕辛苦,這條路是我們要走的,所以我們要開這樣的路;我們要願意,且不是我們走而已,還要願意帶領大家來走,所以要讓它鋪平。「非」,就是坎坷、危險,我們要將它撥開;走在前面的人要撥開那危險的環境,要很清楚要如何領導人走出平坦的道路。就看到說,在非洲,慈濟人也是這樣,他們就是真正行在菩薩大道中;儘管還是凡夫,但他們這念心已經啟發起來了。在非洲,也已經有二十多年了,在一個一個苦難的國家,遙遠的地方,南非慈濟人從臺商接觸到了慈濟,將這顆種子帶出去。種子既帶出去了,到那個地方去,大家就一起將這個精神理念互相分享、彼此啟動。觀念,師父說的──站在別人的土地,頂著別人的天,取在當地,應該要用在當地,造福人群。理念聽進去了,大家共同的心,從這樣一個一個志同道合會合起來。
 
  當他們最動亂時(一九九四年種族隔離政策廢除前後幾年),非洲的人排斥白種人,就是歐洲的人(指歐洲移民的阿非利卡人的少數統治者),他們就開始動亂,受控制久了,人心思變,所以,他們就動亂起來了。所以有一段時間,二十多年前,那時候真的是很不安定;甚至大動亂,也是一樣放火啊、搶人啊等等,社會很動亂。那時候,有的臺商想:「不如歸去吧!」其中就有這位黃居士,一大早就打電話回來,說:「師父,我想要撤離南非了,要搬回英國。」問他:「為什麼啊?」就告訴我這原因、理由。
 
  電話中,我們這裡的一大早,我就說:「你們向來都在南非開發,為什麼會這樣?聽你說的,那就是付出了,還是被輕視,生活還是很辛苦,他們的心已經是壓不住了,已經按耐不住了,所以他們會反抗。這是因為你們平時取在當地,沒有回饋,沒有回饋給人、沒有關心人家,所以才有這樣的行動哦!」黃居士聽到:「哦,師父,我明白了。」從這樣開始,就與這群的臺商再說,師父又再這樣說:「站在人家的土地,頂著人家的天,我們應該要感恩,應該要回饋。我們事業既然在這裡,過去所得的也不少,現在大家應該來回饋當地苦難人。」
 
  從這樣開始,大家開始發心關懷當地人,儘管在大動亂時,他們也是去付出,送物資去安撫他們的心。在苦難中,那些人已經得到,也知道有一群不是白種人,是黃種人,這群人叫做華人。他們已經分出來了,知道這些人是好人,是在幫助他們的人,尤其是穿這樣的服裝──「藍天白雲」,這樣的人都是在幫助人的人。所以,就這樣慢慢走過來,從很坎坷的道路,走出了一條平坦的路;這個道已經開了,路也在鋪了,讓人人能夠好走。走出了那個時代,只要門口有貼著 LOGO,他的車有貼慈濟的 LOGO,那輛車沒人敢來破壞;這個房子沒人敢去破壞,已經真正將愛的品牌推出去了。
 
  甚至有一次,有位臺商去南非做生意,他開的是 Benz 的車(賓士汽車)。在那裡開車都要跑很遠的路,幾千公里、幾百公里的路,才能夠從這個城鎮到那個城鎮。當他開著車,中途到加油站要加油,他看到一群年輕的黑人在那個地方,不知道在說什麼,注視著他,手指著這個方向。也看這加油的人,加好油之後,趕緊走近那群人。他油加好了,就開車平安的離開了。那輛車又開了幾百公里的路,再回來時,同樣在這個加油站加油。加油站這個人,還是同樣這個人,看到這輛車就對他說:「你早上很危險。」「有什麼事情嗎?」他就告訴他(臺商):「早上那一群年輕人,他們說你開這麼好的車,你一定是很有錢。他們就想要來搶、要來綁你,我就趕緊去告訴他們,說你穿這套衣服,是好人。」但是這個車主,莫名其妙,「我穿這套衣服,有什麼呢?」他就說:「你穿這套衣服,藍衣、白領、白褲,你不是慈濟人嗎?」讓他自己嚇一跳,自己的內心想:我不是慈濟人,但是我知道慈濟。所以,他從那個時候開始,內心感恩慈濟。
 
  回來臺灣後,他就向他的朋友說:「慈濟人這套服裝很好用,我不是穿那套制服,我只是穿較淺白的褲子,穿了一件衣領是白色的衣服,他們就將我當作是『藍天白雲』,救我一命。」這是他回來臺灣後,向他的朋友這樣說。他的朋友是我們的委員,回來說給我聽。我說:「既然是慈濟救他,也算慈濟救他,要不然不堪設想。你就要告訴他,要知恩、報恩。」他說:「有啦、有啦,人家他有捐錢,他就是捐錢給我,才告訴我說慈濟救他。」我說:「只有捐錢不夠,你要叫他進來,正式穿,穿上這套『藍天白雲』。」
 
  這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,這是要告訴大家,菩薩道是要從很困難中用心去開、用心去鋪,鋪出一條真正的路,讓人看得到、讓人走得到;鋪路的人,就是自己走路的過來人。一直到現在,南非已經是落地生根,現在我們的華人,臺商在那裡,慢慢年紀也大了,有的人也回來臺灣了。有的是第二代的、第三代,已經在南非有基礎,但是要帶的人,第一代在帶的,年紀已較大了,現在要辦活動還是要靠當地的志工,所以我們看到現在很多當地志工。
 
  我們現在年年從臺灣運去南非的白米,他們在六七月開始就要發放。他們是真心,就是心無私,這群「黑珍珠」他們已經法入心,慈濟人如何做,他們就是如何做。每年要發放白米前,他們會去選擇最貧困的鄉村,而且是貧中之貧,最貧困的人。就像這次,今年的七月二十九開始,他們才開始要發放(南非約翰尼斯堡及普托利亞冬令發放。)。但是發放的前兩個月,差不多五月就要去探勘,走入那最貧窮的村莊。那個地方,整個村莊都是貧窮人,這麼多人,上萬人要怎麼選?他們運用智慧,用誠懇的心先去和大家互動,去說慈濟的故事,去說因緣果報,因緣果報他們也會說呢!
 
  現在他們佛法很入心,師父如何說的法,他們都會應用,應用在他們說話中,如何去引出故事,從佛法的故事引到當地的故事,就這樣循循善誘,先將大家的心淨化,然後就呼籲大家來做志工。因為幫助人的人是我們最富有的因,而付出是最快樂的果報,所以我們要無私,我們來提供最苦難人的名單、最需要幫助的家庭,讓我們去調查、去看,我們能夠幫助比我們更苦的人。他們用這樣的精神,要發放之前,兩個月的時間,他們分頭、分組、分隊,選擇最貧困;用這樣的時間去呼籲,先去奠定他們志工的精神。
 
  所以,在那個地方,在那個普林洛斯社區,發放二三千戶。就是要在那裡,先將志工的精神建立起來,然後再採取行動。那段時間,在七月二十九日的發放,場面感動人啊!這種付出的人,他們是載米去,要發之前他們也做很多的彩排,也每家戶去調查之後,要發那個領米單給他們,都為他們解釋得很清楚。米一車一車進來了,志工一個一個集合,將那些米從車上搬下來,疊得整整齊齊。車廂空了,他們就利用車廂做舞臺,爬上車,在那個地方帶動、分享、說話。那些志工,他們自己也貧困,出來現身說法──他是如何投入,與志工一起去關懷比他更辛苦的人,他感受到自己有福,他見苦知福,本以為他自己很苦,原來看到的比他更苦啊!他發願,他甘願,甘願做志工。
 
  那麼,志工這段時間在付出、付出,心很快樂、很快樂的,每一個都會站上車廂去分享,所以很圓滿,用這樣的方法,很有智慧,這樣帶出了很多志工。七月底八月初,和八月六日,完全結束了,發出了幾百公噸的白米,這實在是讓人很讚歎,這就是發大道心。已經先覺悟,在苦難中覺悟了苦諦;覺悟了「苦諦」來自於「因緣果報」所集起來的道理,他們清楚了,他們甘願,就不要再起這個貪念的心,所以將它滅了;滅掉了也是想要擁有的這念心,他們將它滅掉,「我甘願不要,我要來付出,借力使力,我也是能幫助人的人」。用這樣滅掉了自己想擁有的心,讓別人去分享。這條路他們走得很歡喜,所以心靈富有,這就是在非洲。
 
  類似這種的事情,在非洲這群粒粒閃光的「黑珍珠」,已經在那裡發光發亮了,這就是道心,「大道心」,他們長久以來,二十多年的路,已經開出了條大路。他們能夠將這個精神理念,開拓到第七個國家(納米比亞),若說起非洲來很貼心,讓人很歡喜。現在臺灣的白米運送到非洲去,七八個國家在這個時候,八月之前──六月、七月就是冬令的時間,都不斷在發放。這就是他們不求什麼,「求廣博大道」,也「成熟眾生故」。那些沒有米可吃,在饑餓中,讓他們有機會能夠聞到米的香味,讓他們能享受到,能度過這個冬天。這叫做人間道,他們在付出的當中,「體解正等覺」,這個正確的道路應該如何走,雖然他們還是凡夫,但是他們已經入道了,在這個道中走,有種這個種子下去,生生世世應該就能繼續走。
 
  所以,「悟入大道心」,知道這條路,能夠走的路。我們若以人間,用這樣來說,「道」,人人能夠走、人人能夠鋪、人人能夠開,對準方向,淨化人心,哪有困難呢?所以我們要用心。「大道心覺有情,精進大道,此諸人等皆求廣博大道」。這些全都是在求大道,無私的心,大我,沒有小我,願意付出,已經很成熟了,就是完全利益眾生的「大道心」,有志一同,共同付出。前面的文我們這樣說,
 
複習經文:「亦不依止,人天而住。常樂深智,無有障礙,亦常樂於諸佛之法,一心精進求無上慧。」
 
  「亦不依止人天而住」。因為前面的經文已經說過了。就是釋迦牟尼佛介紹這些人,來自哪裡?從空中來、從地湧出,他們住在哪裡?其實他們所住的地方,「不依止人天而住」,昨天說過了。「常樂深智」,這些人都在求甚深的智慧,這些智慧已經入心了,人間事、是非「無有障礙」,所以「亦常樂於諸佛之法」。雖然已經體會了解,也避開了很多的是非,入人群中也無障礙了,但還是不斷不斷「上求」,還是在人群中「下化」,他們不偏空、不偏有,就是行在中道。這我們昨天說過了,這些人都是「一心精進」,繼續在「求無上慧」的大菩薩。接下來再說,
 
經文: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『阿逸多當知!是諸大菩薩,從無數劫來,修習佛智慧,悉是我所化,令發大道心』」。
 
經文簡釋:
*「爾時、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阿逸汝當知,是諸大菩薩」;告阿逸多汝當知此,地涌大眾。
*「從無數劫來,修習佛智慧,悉是我所化,令發大道心」;修行學習佛之智慧,悉是我身之所教化,令發無上大道之心。
 
  這段經文更清楚了。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「阿逸汝當知!是諸大菩薩」。釋迦牟尼佛已經對彌勒菩薩說,「告阿逸多汝當知此地涌大眾」。「你要知道,從地湧出來、從周圍而來,這些菩薩大眾」,這些人在修學,長久以來,很久,從無數劫來,就開始修習佛智慧。「悉是我所化,令發大道心」這些人都是我所化,他們發心一直到現在,一直修學,學習佛之智慧。一路以來都是這樣,一直在學,學佛的智慧。
 
  看看,這麼多大菩薩,這麼長久的時間,佛的智慧還是未學完,還是不斷在追求,「悉是我身之所教化」,這些人都是我親自這樣教育他們過來的。所以,「令發無上大道之心」,生生世世,就是這樣啟發他們的心,每生世都是這樣,走在同一條路上。今天開不完的路,明天再開,今生還未開盡,還未到盡頭的路,來生再開,生生世世,日日月月,就是這樣在開這樣的路,開這樣的道、鋪這樣的路。接下來這段文再說,
 
經文:「此等是我子,依止是世界,常行頭陀事,志樂於靜處,捨大眾憒鬧,不樂多所說。」
 
經文簡釋:
「此等是我子,依止是世界」;此頌明樂靜精進。此等皆是我之法子,依止空界,異餘菩薩。
 
  這些人就是這樣,所行的是「頭陀」事,他們很甘願,甘願行苦行,堪忍的世界,他們堪忍,就是堪得忍。娑婆世界就是堪忍的世界,是苦,苦,苦的世界;若是不堪忍,就求脫離,他們就是堪忍。就像在佛法中修行,佛的弟子中就有完全修苦行的,就像迦葉尊者,就像須菩提,他們所修的就是極苦行,這頭陀事,就是極苦行。所以,佛陀就是這樣說,讚歎這些人,在這個娑婆世界就已經是堪忍的世界,又在修行中願意走入最貧困,最最貧困的地方,去和最最貧困的人生活。與他們同樣的生活,去吃那種酸臭掉的、沒人要的、丟掉的東西。他們不是去家家托缽,他們要托缽就是去那最最貧困的人家,吃最不好的東西;他們甘願,他們就是這樣的修行。這是佛陀的讚歎,在這個堪忍的人間,又去修平常人無法堪忍的行,他們願意去做這樣的事情,去過這樣的生活,修這種的行。這是佛陀讚歎他們。
 
  「此等是我子,依止是世界」。這些都是我的弟子,「此頌明樂靜精進」,這是這個頌就是在讚歎,他們樂靜處,他們是以身作則,用這個身體做給人看。他們堪得忍,不是到處要去說法,自己做不到,就只是要說而已。這種做不到,只是會說、指揮人去做,自己不願意付出,這樣的人,大有人在啊!佛陀,他讚歎這種身體力行,不是很重要的話他不會去說,但是他在人群中就是做給人看,是這樣在修行,做一個修行中的典範者。這樣的典範,既修行了,就要關心門──關欲、關貪、關無明、關瞋,這種的心門要關。所以就是苦行,在苦中能夠克服得過,那就是沒有癡、沒有瞋,也沒有貪。佛陀讚歎這樣的人,所以「樂靜精進」。「此等皆是我之法子」。這些人就是我的法子,很了解我的心,所以佛陀拈花微笑。佛陀拈花,迦葉尊者體會到了,這就是法子,佛陀傳法。「依止空界,異餘菩薩」。「依止空界」,這些人依止空界,空,不是要去生在天堂,他就是在中道,不執有、不持空,他就是「空中妙有」。這和一般的菩薩比較不同。
 
經文簡釋:
「常行頭陀事」;頭陀是梵語,此云抖擻。發精進行者,名為頭陀。謂修空寂,抖擻一切塵勞煩惱。
 
  所以,「常行頭陀事」。「頭陀是梵語,此云抖擻」。「頭陀」,梵語就是「抖擻」,就是將所有的污染完全掙脫開。就像我們若看到雞、鴨、貓、狗,若是沾溼了身體,牠整個身體就這樣抖一下,將水抖開,身體就會乾。這種,這就像是這樣,將骯髒、污穢離開他的身心,沒有了。其實,他穿的衣服很多都是糞掃衣,也很骯髒,但是他的心沒有骯髒,已經污染的東西來到他的就近,完全去除,沒有髒污,沒有那個煩惱、無明、惑在他的心裡。這就是頭陀,很克服,能夠克服一切的欲念,全都克服掉了。「發精進行者,名為頭陀」,也就是「謂修空寂」。平時所修的行,一切是空,但是他很認真在修行,是為了回歸如來本性,「有」,到佛的境界,這是「空中妙有」,在人群中的典範。「抖擻一切的塵勞煩惱」,全都沒有了,自己的心靜寂清澄,這心在空寂裡,在人間的生活中他很精進。
 
經文簡釋:
「志樂於靜處,捨大眾憒鬧,不樂多所說」;立志樂居空閑僻靜之處,捨去眾事,寡於言語。
 
  所以,「志樂於靜處,捨大眾憒鬧,不樂多所說」。就是做就對了。「立志樂居空閒靜闢之處」,他立志,就是很歡喜、很甘願,甘願住在這樣偏僻的地方,或者是安靜的地方,他不會要去很熱鬧的地方,不會。但是,同樣是入人群,大家聽了不要錯誤、錯解哦!他的心地是很僻靜、很靜,很安靜,什麼樣的鬧都不會入他的心的境界來。看看佛陀,每次若在說話,道場都好幾千人,這些大弟子並沒有離開,我們讀每一部經,大弟子全都是在人群中,所以說起來,他們的心已經永居在寂靜清澄的地方,所以「捨去眾事」。眾生,這紛紛擾擾的事情都已經放下了,捨掉了這種煩惱無明。這些人事是非,完全看開、放下這人我是非,不用去和他討論,這是是非非論也論不清,論也論不清楚、說也說不得,不如不必說。「寡於言語」,這種不會去和人辯論,也沒有盡心要聽的法,他也不會去說,就是這樣很靜默。但是他身體力行,他要說的話,就是對機,將他的心路歷程對機說法,這就是這樣的菩薩。
 
  所以他們的居處,這些大菩薩來,既不是在這上面常常讓大家看到,彌勒菩薩說:「這些菩薩,從來都不曾看過,他們都很少現身。」他們默默在人群中行中道,這就是這群菩薩,他們的心是歷久,就是守護這個道心,是大道心的菩薩,永恆地守護著。是啊,我們也應該要有這個大道心,也應該要學佛的智慧,雖學不盡。學不盡,所以我們才要把握時間,好好用心,聽到的法記住,記憶在心裡。我們落實在生活,就是將聽到的法套用在我們的生活行動中。要如何身、口、意安樂行,安住在我們的誓願,長長久久,在這個所有接觸的環境中,我們「成所作智」,要如何去將這些東西用在有益人群,好好用心發揮「妙觀察」,要如何去應用,等等。這幾天一直反復,就是要讓大家記下去,刻在心版裡,原來這個法和我們的起心動念、開口動舌,在身、口、意接觸沒有離開的法,要讓大家,法就是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,這樣我們才有辦法將方向站得正,才有辦法拿出了分分秒秒就是在開道,就是在鋪路的精神。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9/0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09/0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   2017/09/0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周五 9月 01, 2017 5:25 pm

[2017年09月1日上午5:20] 農曆七月十一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
《法華經.從地湧出品第十五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
1. 釋義經文:【爾時、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阿逸汝當知,是諸大菩薩,從無數劫來,修習佛智慧,悉是我所化,令發大道心。此等是我子,依止是世界,常行頭陀事,志樂於靜處,捨大眾憒鬧,不樂多所說。】
2. 上人手札:「菩提此言道,薩埵此言心,摩訶此言大,此諸人等皆求廣博大道,成熟眾生故,體解正等覺,悟入大道心。」
(1)「菩提此言道,薩埵此言心」:菩薩要用心!常常說「菩薩」,是為何叫做菩薩?菩薩就是「菩提薩埵」,我們將他簡稱就是菩薩。而「菩提」翻譯過來叫做「道」,這就是菩提。「菩提」這二字翻成為「道」;「薩埵」將它翻譯作「心」。
(2)「摩訶此言大」:「摩訶」將它翻譯作「大」,意思就是大道心的人叫做菩薩。而「菩提」也能夠翻譯作「覺」,一般都是將它翻作「覺」,就是覺悟行此大道的人。尤其是「摩訶」,意思就是大,是大覺悟,走入這條大道,發這分心的人。若較順來說,叫做發大道心的人,叫做菩薩,大菩薩。
(3)「此諸人等皆求廣博大道」:這些人全都是求廣博大道,很精進;一心一志,向著廣博的大道走。長久的時間走在這條路是無央數劫,一直都是在這條路上,都是大覺道的路上,一直在精進。而且這條路是愈鋪愈平、愈開愈大,這叫做「大道心」。
(4)「菩提大道直」:不是輕鬆走路而已,就是邊開、邊鋪、邊走,開大道、鋪大路,這是長長久久的事情;不斷在人間生生世世,來來回回無不都是開大路,一直開、一直進步,向前精進。一直鋪、一直平,讓後面的人看到路,讓後面的人能夠腳踏實地走上這條路,這就是發大道心的人。
(5)「成熟眾生故」:這就是他們求廣博大道的意願,唯有一項:要成就眾生。為了後面的眾生好走路,能明朗看到這條路,這就是菩薩的志願,求廣大的道路。
(6)「體解正等覺」:路一直開、一直鋪,這條路的風光、路的方向,久來方向越愈清楚;長久以來,這個地方的環境愈熟悉,心地風光愈豐富,這就是在求道。
(7)「求道,上求下化」:求道,不只是求,也是在鋪,「上求下化」,不斷向上求法,心裡一直體會心地風光。人群中,不斷將這個道理很簡易、簡單化,容易體會,心靈有辦法接觸到,一直沒有停歇,努力向前,自然他就能夠身心體解。
(8)「體解大道」:這條道路是我們自己開過來的,我們怎麼會不熟悉呢?很熟悉了。體解道路風光,清楚方向從哪裡走,分毫不差錯,這叫做「體解」。在佛法中,佛法的道理,得一句,好好受用;從一字、一句,好好去體會,用在生活中。
(9)「一理通,萬理徹」:這個道理我已經知道,「成所作智」清楚了,接觸到的境界,知道身體在這個環境中,我要如何去付出,身體力行在日常生活中。接觸什麼樣的境界,我已經清楚,「妙觀察智」,了解周圍的環境是如何,我的身如何接觸、如何造作,我應該要講什麼話,什麼是該說、什麼是不該說。
(10)「大時代需明大是非,妙觀察智」:人我是非,在這個大時代應該要需明大是非,如何將它表達出來,分析讓它清楚,妙觀察,用心體會。身心很仔細,沒有分開掉。每一天、每一天身體接觸外面的境界,開口動舌,要將道理和人、事、物會合起來,沒有離開這個心意。
(11)「平等性觀,平等性智」:誠意要如何去發揮,沒有分別、沒有貪著,完全就是在大自然的境界發揮我們的良能,利益人群,「平等性智」付出。這不就是「體解大道」呢?在這個境界裡很分明,不糊塗,我們的心不會去受境界所染穢,不起貪念、不起嗔心、不起癡念,這一面鏡子不會受環境將我們染汙到。
(12)「大圓鏡智」:不論境界是多惡,這面鏡子在照,清楚這是惡劣的境界。但是「覺」,就是知道了,境界離開了,鏡子離開了,這面鏡子已經沒有那個惡劣的境界,回歸原來的清淨。什麼樣的環境的利誘,不論他在我們的面前是用什麼樣的態度、用什麼樣的物質,名利、地位在我們的面前,我們的心還是自在;如何的誘惑,都沒有入這個心鏡裡面,只是照明而不受染著,清清楚楚,完全了解。
(13)「明辨是非」:在大是非中,清楚,清楚我們的智慧,要如何去運用,讓道理分明;是的是「道理」,不對的是「邪」,是「非道」,我們能夠清楚明白,「是、非」這樣分開了。
(14)「做該做的事是智慧」:該做的,就是這麼願意去做,不怕辛苦,這條路是我們要走的,我們要開這樣的路,是我們要願意,不是我們走而已,願意要帶領大家來走,所以我們路要讓它平。「非」,那就是坎坷、危險,就要將它撥開;走在前面的人就要撥開那危險的環境,要很清楚要如何領導人走出了平坦的道路。
3. ★(1)「非洲慈濟人,真真正正行在菩薩大道」;儘管還是凡夫,但是他們這念心已經啟發起來了。慈濟在非洲已經也是二十多年了,在一個一個苦難的國家,遙遠的地方,南非的慈濟人從臺商接觸到了慈濟,將種子帶出去。臺商,大家一起就將理念精神互相分享、彼此啟動了。
(2)「志同道合會合」:用觀念,師父說的:站在人家的土地,頂著人家的天,取在當地,應該要用在當地,造福人群。理念聽進去了,大家共同的心,從這樣一個一個志同道合會合起來。
(3)「人心不調,人禍起」:當非洲他們最動亂時,非洲人排斥白種人,就是歐洲的人,他們就開始有了動亂了,受控制久了,人心思變,所以動亂起來。有一段時間,二十多年前,那個時候,真的是很不安定;甚至大動亂,也是一樣放火、搶人等等,有的臺商就想:不如歸去吧!
(4)「取在當地,要懂得報恩」:其中就有這位黃居士一大早就電話回來,說:「師父,我想要撤離南非了,要搬回來英國。」問他說:「為什麼啊?」就告訴我,說原因、理由。電話裡我就說:「你們向來都在南非在開發,為什麼是這樣動亂?聽你說,那就是他們付出了,還是被輕視,生活還是很辛苦,他們的心已經是壓不住了,已經是按耐不住了,所以會反抗。這是因為你們平時取在當地,沒有回饋,沒有回饋給人、沒有不關心人家,所以才有這樣的行動。」
(5)黃居士聽到:「哦,師父,我明白了。」從這樣,就與這群的臺商再說,師父這樣說,站在人家的土地,頂著人家的天,我們應該感恩,應該回饋。我們事業既然在這裡,過去所得的也不少,我們現在應該大家來回饋當地苦難人。」
(6)「真誠大愛,人人會有感受」:從這樣開始,大家發心開始關懷當地人,儘管在大動亂時,他們也是去付出,送物資,去安撫他們的心;在苦難中,那些人已經得到。也有一群不是很白種的人,是黃種人,這群的人叫做華人,他們已經分出來了,知道這些人好人,是在幫助他們的人。
(7)「柔和忍辱衣,慈濟制服」:尤其是穿這樣的服裝,「藍天白雲」(指:已授證慈濟志工制服),這樣的人都是在幫助人的人。所以這樣慢慢走過來,很坎坷的道路,走出了一條平坦的路;這個道已經開了,路也在鋪了,讓人人能夠好走。走出了那個時代,只要門口有貼著LOGO,他的車有貼慈濟的LOGO,那輛車沒人敢來破壞;這個房子沒人敢去破壞,將真正愛的品牌推出去了。
(8)「藍天白雲制服的故事」:
(8-1)甚至還有一次,一位臺商去南非做生意,他開的是Benz車(賓士)。有一次得開車跑很遠,幾千公里的路,才能到另一個城市。當他開車,中途在加油站地方,看到一群年輕黑人,不知道在說什麼。盯著他注視,手指著這個方向,也看到添油、加油好的人,之後,趕緊走近那群人去。他開車,油加好了,開車就離開了,平安離開了。
(8-2)那輛車再開,也是再開幾百公里的路,再回過頭來,同樣在這個加油站來加油。加油站這個人,還是同樣這個人,看到這輛車就對他說:「你早上是很危險。」「我什麼事情啊?」他就告訴他臺商:「早上有一群的年輕人,他們說:『你開這麼好的車,你一定是很有錢。』他們就是要來搶、要來綁,我是趕緊去告訴他們,說你是穿這個這套衣服,你是好人。」但是這個車主,莫名其妙,「我穿這件、這套衣服有什麼呢?」他就說:「你穿這套衣服,藍衣、白領、白褲,你不是慈濟人嗎?」讓他自己嚇一跳,自己的內心想:我不是慈濟人,但是我知道慈濟。所以,他從那個時候開始,內心感恩慈濟。
(8-3)回來臺灣就向他的朋友這樣說:「慈濟人這套服裝很好用,我不是穿那套,我只有穿得淺白的褲子,只是穿一件這樣衣領是白色的,他們將我當做是他們的『藍天白雲』,救我一命。」這是回來臺灣,向他的朋友這樣說。他的朋友是我們的委員,來說給我聽,我說:「既然是慈濟救他,也算慈濟救他,要不然不堪設想。你就要告訴他,要知恩、報恩。」她說:「有啦,人家他也有捐錢,他就是捐錢後,告訴我,慈濟救他。」我說:「只有捐錢不夠,妳要叫他進來,正式穿,穿上這套『藍天白雲』。」
(9)「接引當地志工,菩薩從地湧出」:這是很多年前的事情,這是要告訴大家,菩薩道,是要從很困難中,我們用心去開去鋪出真正一條的路,讓人看得到、讓人走得到;鋪路的人,就是自己走路的過來人。一直到現在,南非已經是落地深根,現在我們的華人,臺商在那裡,慢慢年紀也大了,而有的人也要回來臺灣了。有的臺商是第二代的、第三代,已經在南非有基礎,但是要帶的人。第一代在帶,也是年紀有比較大,現在要活動,也是要靠當地,當地的志工,看到現在,很多當地的志工。
(10)「南非發放白米,助貧困者」:現在年年臺灣運白米到南非,在六七月開始發放,他們是盡心,就是心無私,這群的「黑珍珠」已經法入心,慈濟人如何做,他們就是如何做。每年,將要發放白米,選擇最貧困的鄉村,而且貧中之貧,最貧困的人。
(11)「非洲菩薩運用智慧,勘查最貧困戶」:就像這次,今年的七月二十九開始,他們才開始要發放。但是發放的前兩個月,差不多五月就探勘,走入最貧窮的村莊裡去。在那個地方,整個村莊都是貧窮人,這麼多人,幾萬人要去哪裡選?運用他們的智慧,用誠懇的心先去和大家互動,去說慈濟的故事,去說因緣,因緣果報他們也會說呢!
(12)「付出是最快樂的果報」:佛法,他們很入心,師父如何說的法,都應用在他們如何去說話,如何將佛法的故事引到他們當地的故事,能循循善誘,先將大家的心淨化,呼籲大家來做志工。因為幫助人的人,是我們最富有的因;而付出是最快樂的果報。
(13)「無私心,心富是最大富」:無私心,分析提供最苦難人的名單,調查最需要幫助的家庭,幫助比更苦的人。他們用這樣的精神,發放以前的兩個月時間,他們分頭、分組、分隊,選擇最貧困;去呼籲,先去奠定他們志工的精神。
(14)「用心發放」:在普林洛斯社區的那個村(註:鐵皮屋區三個村莊,馬瓜斯Makause、馬拉松Marathon、戴爾博特Delpot),發放兩千一百零二戶,要先將志工的精神將他建立起來,然後再來辦活動。那段時間,在七月二十九日在發放,場面感動人,這種付出的人,他們是載米去,要發之前,也做很多的彩排,也到每家、戶去調查之後,要分那個米單給他們,都為他們解釋得很清楚。
(15)「見苦知福,現身說法,接引更多當地志工」:將白米從貨車搬運到發放定點,疊得整整齊齊。就利用空車廂做為舞臺,爬上去車上,開始帶動、分享、說話。那些志工,他們自己也貧困,也出來現身說法,他如何地投入,與志工一起去關懷比他更辛苦的人,他感受到自己,他見苦知福,以為他自己很苦的,原來看到的比他更是苦啊!他發願,甘願做志工。
(16)「圓滿發放」:這段時間在付出、付出,心很快樂、很快樂的,每一個都會站上去車廂去分享,所以很圓滿,用這樣很有智慧的方法,帶出了很多的志工。七月底,八月初和八月六日,完全結束了,發出幾百公噸的白米,這實在是讓人很讚歎。
(17)「發大道心」:已經先覺悟,在苦難中覺悟苦諦;來自於因緣果報所集起來的道理,他們清楚了。甘願,不再起貪念的心,他將它滅了,滅掉了也是要擁有的,這念心他們將它滅掉,我甘願不要,我要來付出,借力使力,我也是會幫助人的人。用這樣滅掉了自己擁有,給別人去分享,這條路他們走得很歡喜,心靈富有。
(18)「閃光的「黑珍珠」鋪大道心」:這就是在非洲,類似這種的事情,在非洲這群的粒粒閃光的「黑珍珠」,已經在那裡發光發亮了,這就是「道心」,「大道心」,他們長久,鋪了從近二十年的路,已經開出了大路。
(19)「慈濟接引非洲第七個國家:納米比亞」:他們能夠將這個精神理念開拓出第七個國家出來:納米比亞Namibia,說起來很貼心,讓人很歡喜。將臺灣農委會的白米運行到非洲去,七八個國家在七月、六月的冬令時間,慈濟人不斷進行發放。
4. (1)「求廣博大道,成熟眾生故」:這就是他們不求什麼,「求廣博大道」,那些沒有米可吃,在饑餓中,讓他們有機會能夠聞到米香,讓他們能溫飽過冬天,這叫做人間道,他們的付出。
(2)「體解正等覺」:他們在付出的當中,「體解正等覺」,正確的道路應該如何走,雖然他們還是凡夫,但是已經入道,在道中在走,有這個種子下去,生生世世,應該繼續走。
(3)「悟入大道心」:知道這條路能夠走的路,若以人間,用這樣來說,「道」,人人能夠走、人人能夠鋪、人人能夠開,對準方向,淨化人心,哪有困難呢?我們要用心。
(4)「大道心覺有情,精進大道,此諸人等皆求廣博大道」:全都是會求大道,無私的心,大我,沒有小我,願意付出,已經很成熟,完全利益眾生的「大道心」,有志一同,共同付出。


5. 複習經文:【亦不依止,人天而住。常樂深智,無有障礙,亦常樂於諸佛之法,一心精進求無上慧。】
(1)釋迦牟尼佛介紹這些菩薩們是來自哪裡,在空中來、在地湧出,所住的地方「不依止人天而住」,「常樂深智」,這些菩薩們都是在求甚深的智慧,已經智慧入心,人間事,是非「無有障礙」,所以「亦常樂於諸佛之法」。已經體會了解,避開很多的是非,入人群中無障礙,也不斷「上求」,還是在人群中「下化」,他們不偏空、不偏有,行在中道。這些人都是「一心精進」,繼續在「求無上慧」。


6. 經文簡釋:【爾時、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阿逸汝當知,是諸大菩薩】:告阿逸多汝當知此,地涌大眾。
(1)這段經文更是清楚。釋迦牟尼佛已經對彌勒菩薩說,這些人從地湧出來、從周圍而來,這些菩薩大眾,這些人在修學,長久以來,很久。


7. 【從無數劫來,修習佛智慧,悉是我所化,令發大道心】:修行學習佛之智慧,悉是我身之所教化,令發無上大道之心。
(1)「修行學習佛之智慧」:他們發心一直到現在,一直在學佛的智慧。這麼多大菩薩,這麼長久的時間,佛的智慧還未學完,還是不斷在追求。
(2)「悉是我身之所教化,令發無上大道之心」:這些人都是佛陀親自這樣教育他們過來的。生生世世這樣啟發他們的心,每生世都是這樣,同一條路。今天開不完的路,明天再開,今生還未開盡,還未到盡頭的路,來生再開,生生世世,日日月月,鋪開這樣的道、鋪這樣的路。


8. 【此等是我子,依止是世界】:此頌明樂靜精進。此等皆是我之法子,依止空界,異餘菩薩。
(1)「此頌明樂靜精進」:這些都是我的弟子,「頌」就是在讚歎,他們樂靜處,以身作則,用這個身體做給人看。他們堪得忍,他們不是到處要去說法而已;自己做不到,但是就是只有要說而已,這種做不到,只是會說、指揮人去做,自己不願意付出,這大有人在啊!佛陀,他讚歎這種身體力行,不是很重要的話他不會去說。
(2)「修行典範,身體力行」:但是他在人群中就是做給人看,是這樣在修行,做一個修行中的典範者。既修行了,就要「關心門」,關欲、關貪、關無明、關瞋,這種的心門要關。就是苦行,在苦中能夠克服得過,就是沒有癡、沒有瞋,也沒有貪。佛陀讚歎這樣的人,所以「樂靜精進」。
(3)「此等皆是我之法子」:這些人就是我的法子,很了解我的心,所以當佛陀「拈花微笑」。佛陀拈花,迦葉尊者微笑,體會到了,這就是法子,佛陀傳法。
(4)「依止空界,異餘菩薩」:這些人依止空界,不是要去生在天堂,就是在中道,不執有、不持空,就是「空中妙有」。這和一般的菩薩比較不同。


9. 【常行頭陀事】:頭陀是梵語,此云抖擻。發精進行者,名為頭陀。謂修空寂,抖擻一切塵勞煩惱。
(1)「頭陀事,勘忍,甘願行苦行」:這些人所行的是「頭陀」事,很甘願行苦行,堪忍的世界,就是堪得忍,這就是苦。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,是苦,苦苦的世界;若是不堪忍,就求脫離,他們就是堪忍。就像在佛法中,佛法中在修行,佛的弟子中就有完全修苦行,就像迦葉尊者,就像須菩提,他們所修的就是極苦行,這頭陀事,就是極苦行。
(2)「堪忍之行,佛陀讚嘆」:佛陀就是這樣讚歎這些人,娑婆世界已經是堪忍的世界,又在修行中願意走入最貧困、最最貧困的地方,去和最最貧困的人生活,去吃那種臭酸掉的、沒有人要、丟掉的東西。他們不是去家家托缽,他們要托缽就是去那最最貧困的人,吃他們最不好的東西;他們甘願,他們就是這樣的修行。這是佛陀的讚歎,在這個堪忍的人間,又去修這樣平常人無法堪忍的行,願意去做這樣的事情,去這樣地生活,修這種的行。這是佛陀讚歎他們。
(3)「頭陀是梵語,此云抖擻」:頭陀,梵語「抖擻」,就是將所有的污染完全掙脫開了。就像我們若看到雞、鴨、貓、狗,若是沾溼了身體,牠就整個身體這樣抖一下,將水抖開,身體就會乾。這就像將骯髒、污穢離開他的身心,沒有了。
(4)「心沒有骯髒,克服一切的欲念」:其實,他穿的衣服很多都是垃圾衣(指:糞掃衣),也有很骯髒,但是他的心沒有骯髒,已經東西、污染來到他的就近,完全去除,沒有髒污,沒有那個煩惱、無明、惑在他的心裡。這就是頭陀,能夠克服一切的欲念,全都克服掉了。
(5)「發精進行者,名為頭陀,謂修空寂 」:平時所修的行,一切是空,但是他很認真在修行,是為了回歸如來本性,「有」,到佛的境界,「空中妙有」,在人群中的典範。
(6)「抖擻一切的塵勞煩惱」:全都沒有了,自己的心靜寂清澄,心在空寂裡,在人間的生活中他很精進。


10. 【志樂於靜處,捨大眾憒鬧,不樂多所說】:立志樂居空閑僻靜之處,捨去眾事,寡於言語。
(1)「立志樂居,空閒靜闢之處」:做就對了,他立志,很歡喜、很甘願住在這樣偏僻的地方,或者是安靜的地方,不會要去很熱鬧的地方,但同樣是入人群,大家聽不要錯誤!他的心地是很僻靜、很安靜,什麼樣的鬧都不會入他的心的境界來。看看佛陀,每次若在說話,道場都好幾千人,這些大弟子並沒有離開,還是我們讀每一部經,全都大弟子都是在人群中!所以說起來,他們的心已經永居在寂靜清澄的地方。
(2)「捨去眾事」:眾生,紛紛擾擾的事情都已經放下,捨掉這種煩惱無明。這些人事、是非,完全看開、放下這人我是非,不用去和他討論,這「是是非非」,論也不會論清楚、說也說不得,不如不必說。
(3)「寡於言語」:這種不會去和人辯論,也沒有盡心要聽的法,他也不會去說,就是這樣,很靜默。但是他身體力行,他要說的話就是對機,將他的心路歷程對機說法,這就是這樣的菩薩。
(4)「永恆守護大道心」:他們的居處,這些大菩薩,既不是在這個上面常常大家看到,彌勒菩薩說:「這些菩薩,我從來都不曾看到,他們都很少現身。」他們默默在人群中行中道,這就是這群菩薩,他們的心是歷久,都是守護這個道心,是大道心的菩薩,他永恆地守護著。
(5)「學佛智慧,四安樂行」:我們也應該要有這個大道心,學佛的智慧,是學不盡。所以才要把握時間,好好用心,聽到的法記住,記憶在心裡。落實生活,將聽到的法套在生活行動中。要如何身、口、意,安住在我們的誓願,長長久久。
(6)「智慧運用在生活中」:所有接觸的環境中,「成所作智」,要如何去將這些東西用在有益人群,好好用心發揮「妙觀察」,如何去應用等等。
(7)「聞法入心,刻在心版裡」:這幾天一直反復,讓大家記得,刻在心版裡,原來這個法和我們的起心動念、開口動舌,在身、口、意接觸沒有離開的法,法就是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,才有辦法將方向站得正,才有辦法拿出了分分秒秒就是在開道,就是在鋪路的精神。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!


*************
10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 學佛求道,上求下化,落實在生活中, 做該做的事是智慧。感動「非洲慈濟人,真真正正行在菩薩大道」的許多感動的助人故事,雖在貧困國家,但心靈最富有,是貧中之富。


佛陀讚嘆頭陀的勘忍苦修之行,體會在於訓練心念不落入「五毒」,修行重視去除「貪瞋癡慢疑」,【常行頭陀事,志樂於靜處,捨大眾憒鬧,不樂多所說】,修行要認真的「體解正等覺,悟入大道心」。說再多,不如起而行,身行典範,培養德行,把握助人,結眾善緣。共勉之。


~無限感恩~


末學 德松感恩合十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7/09/0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