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090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
無正信心,於正法中猶豫無決,
迷惘不了,是名疑惑;
於佛法中心生疑惑,
而不愛樂,是離菩薩行
各位,要用心啊!人生要很用心,時光短暫,真的時間是來不及了!日日時間在分秒中流逝,每一句話、一個字也是這樣,句句秒秒隨著時間同樣是無形中的消逝。我們要用心、專心,句句入心,我們刻在心版裡,才有所得,所以要時時多用心。好像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「多用心啊」,到底說過幾千遍了?是啊,用心才有辦法將佛法和事與理印證在我們的心版裡,要不然如水流逝,這樣一直流過去,流過沒有痕跡,那就很可惜了。要建立一個「信」也不容易啊!雖然信心說起來是這麼容易,但是要在人的心中真正建立起來,很不容易!佛法這樣說,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我們要建立信心,才有辦法產生了心得;若沒有信心,我們就沒有心得了,聽得再多,我們的心都無所得,所以常常叮嚀我們「多用心啊」!尤其是要用的是「正信心」,我們若沒有正信心,我們正法就無法入心。
我們日日在面對著事、物、人,我們相信嗎?「相信啊,我人人都相信,我事事都相信」,你懂得選擇嗎?選擇要相信的,是對的呢?不對的呢?是「是」呢?還是「非」呢?你有所分別嗎?是非清楚嗎?非,你去信,信邪倒見,去信偏差的道理,我們就顛倒了。不可啊!千萬不可毫釐偏差。我們若是毫釐的偏差,一邪千千萬萬偏的邪,所以我們要很守得住這個「正」,正信的心。正信的心,我們所接觸到的事,要如何來接事、要如何做事才會正確,就是在「正」。我們將正法入心,我們用正信、正心、正思惟等等,自然我們面對的人、事、物就不偏差,所以正信心是多麼重要啊!
正信心若建立了,我們才有辦法「正法念」,正法念念在心,要好好用心。「於正法中猶豫無決」。要不然,沒有正信念,正法沒有在我們的心中,我們就是猶豫不決。我對這個人,說這個事情;這個人告訴我的,我能夠下決定嗎?唉呀,自己都猶豫了,我對人給我的,要如何來裁決?不知道要如何來決定,又怕,很細心,怕一點點偏差,那責任很大。所以,做事情若沒有正信念,沒有正法,我們時時都會猶豫不決。很多事情,對的事情把握剎那間,要趕緊決定才有辦法。
因緣一縱即逝,因緣在時間裡,所以我們也要很準確,用信心、正念來解決事情,同樣的道理,要不然,那就是常常在那裡猶豫不決。儘管你很虔誠,卻是信心沒有練出來,正信、正法念我們沒有練成功,凡事來到我們的面前猶豫不決,這樣不行。我們要很用心,訓練自己正信、正法念心,自然落實在生活中,對人、事、物我們有決斷;不是果斷,是決斷,非常正確。我就是這樣決定了,自然就不會受那個迷惘,你想愈多,愈是猶豫不決。我們的信心、信念建立起來,沒有猶豫,自然就能很準確的決定,就不用又在那裡迷惘,不要又在那裡猶豫。這就是在人間,以出世的精神在人間決定人間事。
這我們最近一直在告訴大家,智慧一定要拿出來,「四修」法、「四智」,常常要讓大家很熟悉,和生活合而為一。不論接觸到事情等等,大家開始就要磨練──無間修、無餘修、長時修,還要「尊重修」。這要時時連連接接在我們心中,在這個信念中守持,不要間斷。這大家已經印在心裡了,隨境,根塵接觸,自然我們就能轉為「成所作智」,該如何做,我們馬上能夠會合、能夠決定。決定之前,當然要用「妙觀察智」,已經很用心。所以,這種的心都是在信心、正法中,這都是關連,在日常生活人、事、物中一定要訓練出來,要常常用心。所以,我們若能夠沒有猶豫、沒有迷茫,這樣我們就能夠真正脫離疑惑。我們若有猶豫不決,或者是有迷茫,無法了解,這無明就一直一直不斷重重疊疊,讓我們一直在疑惑中。常常說斷煩惱,斷煩惱我們就是要除去無明、除去煩惱、除去惑,一切都很清楚;根塵接觸要很清楚,要如何合成去使用?這要很清楚。所以,我們不能在那個地方猶豫,不能在那個地方迷茫,不能在那個地方疑惑,這些都要去除,才能夠好做事。
「於佛法中心生疑惑,而不愛樂,是離菩薩行」。我們若在佛法中,做事情就不能有猶豫、不能有迷茫,就不能有疑惑了。我們若在佛法中有迷惑,或者是有疑,若像這樣,自然你的內心就無法生起了對佛法的愛樂。最近一直說,要好樂佛法,我們若沒有好樂佛法,我們不會去追求,所以我們要好樂,內心要很愛,愛法。因為我們法入心,我們得法喜,很歡喜,每天聽、每天受用,事與理會合在生活中,每天都生活在法喜中,所以生起了這分的愛樂,真正歡喜。我們若有疑惑呢?我們就無法生起了愛樂佛法的心,所以我們要有愛樂。看看,大家聽法,我在這個地方、這個時間說話,多少國家有時差,但沒有秒差,同這個時間這麼多道場,大家同時聽一樣的聲音、看一樣的影像。每天,若是在亞洲,在我們的地方裡,每天早上都是四點多就要出門,五點多到達,趕上了現在聽經的時間。三、四點就要醒了,準備要出門,這樣到集會的地方去聽經,這都是好樂佛法、愛樂佛法,聽得歡喜,每天、每天連續,幾年來如一日,這叫做「愛樂」。。
有時候外地來的菩薩有事情回來了,看到師父就說:「師父,很歡喜,我早上又得到一個法!」原來是「早課晨語」聽到的。又再聽到我們的志工菩薩,醫院走一走、看一看,回來分享醫院志工的心得,他就將早上的法套上了,所看到的,人生無常,所聽到的,「哦,這個法原來我已經用在什麼樣的環境中」。聽到他們這樣在分享,也是很歡喜啊!不論是聽來的歡喜,看到事情事和理會合的歡喜,再轉述來說給我們聽,而我們也很歡喜;同一個法,講者歡喜、聽者歡喜,與事、物道理會同歡喜。這種的感受,歡喜。
現在薰法筆記書也出來了,看到他們每一篇,於生活中都與聽法有關,改變他的人生,這叫做「愛樂」;愛樂佛法,把法聽入心了,用在生活中,這叫做「愛樂」。「於佛法中心生疑惑」,但是心若有疑惑,那就是「而不愛樂」;而不愛樂佛法,這樣就是「離菩薩行」。他無法發心,無法啟發到他的愛心、信心、念心;無法啟發,自然他就無法接近菩薩行,就是離菩薩行了。所以,我們聽法要很用心,用正信心、正法心,要在正法中,每天、每天聽,做事情自然就沒有猶豫了。我們要做的事情,準確的決定,我們的心就沒有迷茫,也沒有疑惑了,在世間事很清楚,對佛法無疑,完全信任;不只是信任,還是信受奉行,力行菩薩道。這是很重要,要用心啊!前面的文就是這樣說,
複習經文:「我於伽耶城,菩提樹下坐,得成最正覺,轉無上法輪,爾乃教化之,令初發道心。今皆住不退,悉當得成佛。」
釋迦牟尼佛對彌勒菩薩的回答,就是:「現在地下湧出各地來的這些菩薩,這些都是我長久以來所教化。」這是再更前面的經文。但是現在佛陀卻是說,「我於伽耶城」,我們昨天說過了,這段經文,「我在伽耶城」。那就是今生了,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降生在迦毘羅衛國,那個時,皇宮裡產生了這位太子,長大時出皇宮,去修行,離開了。在修行的當中,在伽耶城,昨天也說過了那裡的環境。
「菩提樹下坐」。他眼光與星光接觸了,突然之間那個覺性與天體合而為一,天地宇宙之間無法不通了,完全一切通達,那個心境。這也常常在描述。佛陀的心,心包太虛,那個覺性已經與天地宇宙合為一體,有什麼事情他不清楚呢?所以,佛陀在前面的經文就說,「我今說實語,汝等一心信」。這樣說。
「我於伽耶城,菩提樹下坐,得成最正覺,轉無上法輪」。現在佛陀向大家這樣說:「我在伽耶城菩提樹下開始覺悟之後,成正等覺。」覺悟之後,開始離開了那個道場,開始到鹿野苑,向五位比丘講說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,轉「四諦」法,成立了佛、法、僧,完全完成了。這我們都說過了。「爾乃教化之」。從這樣開始,佛陀就開始走上這個教化之道,從那個時候開始,那就是教化。一直設方便法,隨機逗教,不論是小、中、大乘法,三乘法從這樣開始,應眾生的根機,深、淺的法,大、小根機,佛陀能夠一語多觀照。較愚鈍的,他所接受到的那就是淺淺的,他聽得懂;較中根機的,在淺中有含意;更加利根的,含意中有無限量的道理。這就是佛陀他的說法,他有無礙樂說的辯才,所以一語多觀照,能夠什麼人、什麼樣的根機接受到,聽就能接受、能夠了解。這當中,不論什麼樣的根機都能夠接受,所以「令初發道心」的人,他們也能夠接受。
各種不同的根機,大家信受佛陀所教育,一信受就是「今皆住不退」,也是有辦法這樣接受佛法,就開始發心了。既發心了,開始修行,立志堅固,自然他方向準確;方向準確了,開始用功。開道者開始堅定的信心,一直向著正確的方向開道,所以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修行往前走。「悉當得成佛」,大家最終也是能夠到成佛的地點。所以佛陀說:「我今說實語,汝等一心信。」我現在已經很攤開說真實話,從三乘法一轉攝為一乘,將一實乘法告訴大家。所以,前面十四品之中已經「跡門」都說了,說過去、現在,因緣、譬喻、故事。佛陀用種種法適應種種根機,現在那個「跡門」這樣過了,回到這個時候,就要趕緊將「本」,「本門」,我們現在要回歸根本。法的源頭如何來?修行是如何開始?這法的源頭。所以,佛陀一直在叮嚀,「本門」,要講源頭,一直要大家相信,這個信心,這段時間一直說要相信,就是要相信。佛陀在這裡又再說,
經文:「我今說實語,汝等一心信,我從久遠來,教化是等眾。」
「我今說實語,汝等一心信」,又再很明顯告訴大家,「我現在是說真實的話,大家要很相信,打從內心的把真實語說出來,大家應該要一心信,要一心一意來相信。」若不相信,菩薩道就建立不下來;若不相信,佛法無法衍生下去,所以人人要有信心。所以,接下來的文就這樣說,「我從久遠來,教化是等眾」。「你若想要知道這麼多從十方來、地湧出,這些菩薩的因緣,我從久遠以來教化,就是這些人。」我們前面的文也有說了,「這些人是我所教化,是我的弟子」。我們前面的經文,大家應該還要有記憶,這些就是我的弟子」。
經文簡釋:「我今說實語,汝等一心信」
佛說:我今說實語,正敦信立言。昔云今生,伽耶成道,是為劣機,方便而說。今云久成,是說實語。汝等皆當一心信受,勿生疑惑。
所以,「佛說:我今說實語」,就是要讓大家很知道佛陀是無不實語者,他說的話絕不會是不真實的,佛陀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不妄語者,《金剛經》是這樣說(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:「須菩提!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。」)。所以,「正敦信立言」。在這個地方還要向大家說,佛陀親口告訴大家:「我說真實的話。」這是要讓大家建立那個信心,絕對要相信;不相信,無法再聽下去,一定要相信,才有辦法受用。所以,「昔云今生」,過去說或者是現在說。在「跡門」在說過去過去的因緣故事,現在回過頭來說現在今生,從成道、說法……。其實自古至今都是一樣,佛陀所說的法都一樣。「伽耶成道」。在開始,佛陀要來鹿野苑講法,他也經過一番的思考呢!
眾生剛強,要說的法無法直接說,應該要適用辦法。雖然很簡單,人人皆有佛性,直接的話說出去,人人都有成佛的源頭,大家共同有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。這這麼簡單的法說出去,眾生無法相信。所以不得不思考如何去說法,讓大家能夠信受人間法,然後這人間法都很清楚了,才有辦法懂得如何脫離人間的出世法,回歸到真實的本性來。這是佛經過思考過。所以,他這四十多年間,「是為劣機」,就是較鈍根器的人,就要「方便而說」,用方便來說。「今云久成」,前面的文我們說,我久成佛道。「這些都是我度的,這些都是我教化」,前面我們說過了。(經文「我從久遠來,教化是等眾。」)這是說實語,這是真實語,若說我現在才成道,這是方便,為了適應眾生,若因緣會合,我就來這個地方示「生」,在這個人間出生,在這個人間長大、修行、成佛,這是顯跡給大家看,這都是方便。
其實佛陀不用再來受生,他是為了度眾生,所以這都是過程,這個過程就是為劣根機的人。所以佛就用這樣的方便法,應化身在人間,現在說的,在說過去的「久成」,已經很久很久以來,這個道心、這個源頭就已經有了,這是真實語。「汝等皆當一心信受,勿生疑惑」。大家要好好相信、要好好接受,不要有疑悔。我們就是要信佛,依教奉行,這個教法我們一定要這樣走。
經文簡釋:
「我從久遠來,教化是等眾」;我從久遠曠大劫來,教化是等大菩薩眾。
所以,「我從久遠來,教化是等眾」。「我從久遠曠大劫來」,我從久遠以來,曠大劫來。「久遠」是很長久,「曠大劫」是無法去計算的數字,很長久。「教化是等大菩薩眾」。所以這這麼長久成就,不斷不斷生生世世在教育,所以長久的時間,陸陸續續。我們過去在說「恆河沙」,很多很多,愈來愈成熟。就像這樣,就是很多,就是用長久的時間、長久的空間、無量數的人間,他就用「曠大劫」這樣不斷度化、教育他們。可見成佛了就是這樣,這麼耐心,成就這麼多人,現在湧現在靈鷲山聽法的大眾。
*久遠塵點劫前成道,甚大久遠之文。略開近顯遠,正指此也。
所以,「久遠塵點劫前成道」。塵點劫,在大通智勝佛塵點劫以前就已經聽法了,就已經很透徹了解,再覆講《法華經》,十六沙彌時。大家應該全都還記得。所以,「甚大久遠之文」。塵點劫,很長久。所以,「略開近顯遠,正指此也」。就是這樣,開啟了過去過去無量無量世、無量劫的時間,就是這樣一路來,簡單就是要向大家敘述,過去所顯跡是這麼多真實法。這就是過去所教化,現在所成就這麼多的菩薩。
*此頌結勸生信。佛前言諸菩薩眾為成道後所化,而於此忽言久遠教化。
這是偈文,這段偈文是複講在長行文後,再複頌。所以,「佛前言諸菩薩眾為成道後所化」。佛前面所說的這些菩薩眾,是成道後才感化過來的,「而於此忽言久遠教化」。明明就是說在伽耶城菩提樹下覺悟,然後,覺悟之後才開始說法,才開始教化,現在在講法,是這樣。忽然間來到法華會,在這個靈山會上忽然說這些都是過去所累積來的。「此頌結勸生信」。佛陀是怕大家要信會起疑,所以佛陀還要再重複,再讓大家了解。
*雖欲以佛之果德微示其機,正恐非眾生思議所及,故佛先再三勸信其為實語也。
所以,「雖欲以佛之果德微示其機」,用佛的果德。佛陀已經成佛,那個累積來的,那麼長久的時間,現在已經成這個果德,那個累積。「六度萬行」也一定要過,而且要那麼長久的時間累積來的果德,現在要來表現,「正恐非眾生思議所及」。我們要來敘說佛的果德,真的實在是沒辦法,這不是我們眾生會有辦法去思考、去測量,實在是沒辦法。我們要如何來敘說佛陀在過去的時間、過去的空間、過去的人與人之間如何去付出?其實,我們現在在說的是微之又微,佛的果德是那麼大,我們是要如何去描述呢?真的,我們的根機、我們的思量真的無法去口述,我們無法能夠完全體會了解。佛陀考慮到這樣,一般的人也無法體會。
所以,「故佛先再三勸信其為實語也」。勸信,「大家要相信,我說的是真實語」。佛陀對眾生要接受他是累積那麼久的時間度眾生,也怕我們聽法會起疑,不相信,所以佛陀再三告訴我們,「一定要相信,我說的是真實話」。可見我們給佛陀的信心還不夠,眾生的剛強難調伏,佛陀還是要一而再,再而三,就是一直交代,「你要相信,我是說真實話哦」。所以,我們要好好用心。接下來這段文再說,
經文:「爾時、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,心生疑惑,怪未曾有,而作是念:」
經文簡釋:
「心生疑惑,怪未曾有,而作是念」;是時會中聞法大眾心作念。
看,在那個時候,因為彌勒菩薩是大菩薩,尤其是加上有很多菩薩,彌勒菩薩是代替很多菩薩來請問,問佛陀:「這些菩薩是如何浮起來的(湧現出來)?他們的因緣是如何?」但是經過了佛陀來講這些因緣,彌勒菩薩,這個「本門」中,彌勒菩薩又是這樣說。「爾時,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」。「彌勒及眾無數菩薩」,就是彌勒菩薩和這些菩薩。雖然問了,佛陀也答了,「心生疑惑,怪未曾有」,還是不可思議,連彌勒菩薩,連那些菩薩都還有疑惑,怪未曾有,「啊,不曾聽過」。不只是那些人,前面問,說不曾看過,現在佛陀所答的,他們也說不曾聽到。這在場的菩薩就有這樣的疑,何況佛陀要對後面的眾生,當然他也要再叮嚀、再交代。
其實彌勒菩薩也是一樣,我們過去,文殊菩薩在〈安樂行品〉,文殊菩薩也擔心眾生要接受佛法,聽到佛陀說要持佛法也會遇到這樣、這樣、這樣的困難,文殊菩薩也擔心這些人聽到,會不會退失道心?會嚇到他們嗎?所以,文殊菩薩故意問佛陀:「佛陀!既然這麼困難,要如何去傳法呢?」佛陀才又開始,「安樂行」的方法才又說出來。現在彌勒菩薩也是一樣,彌勒菩薩他也是擔心佛陀這樣說,就結束了,沒有人問,未來的眾生難道有辦法相信?所以他們用那個時間,要來為未來的眾生,讓他們更清楚、更加信心堅定。因為彌勒菩薩是未來將成佛,現在的補處菩薩,未來將成佛,所以娑婆世界的眾生和彌勒菩薩也有很大的因緣,現在大家好好信,以後要度也較好度。
所以,彌勒菩薩他又再同樣,代表這些菩薩表現「心生疑惑,怪未曾有」,感覺很奇怪,過去都不曾聽到,所以「而作是念」。這是彌勒菩薩和這些菩薩要表達的心聲,這樣將它表達出來。「心生疑惑」,所表達出來,這「心生疑惑,怪未曾有」,用這樣來表達讓佛知道,這些聽眾,這些菩薩大家心也有存疑,這是會中聞法的人的心念。
*一疑釋尊成道未久,二疑菩薩智慧神通,所以驚怪。
「一疑釋尊成道未久」。他們一來是疑釋迦牟尼佛成佛還未很久,四十多年而已,到現在講《法華經》也是才四十多年而已。佛陀方便法講了四十二年,四十二年後才開始講《法華經》,所以佛成道才四十多年,成道未久就說度這麼多人,所以他們的心有疑。第二,是「疑菩薩智慧神通,所以驚怪」,所以大家驚怪。因為從地湧出、他方來,這些都是看來很有智慧,也已經德行具足了,這些人,豈是佛從在這個人間成道之後,這個時候才開始說法嗎?這樣說法就沒多久,怎麼能成就這麼多人呢?這是他們要表達這個疑念,這是彌勒菩薩他們的疑念。
*彌勒等既聞菩提樹下瞬時體同太虛,合會覺海,乃教化之。又聞久遠劫來教化等,由此故動執生疑。
「彌勒等既聞菩提樹下瞬時體同太虛」。在菩提樹下,佛陀菩提樹下瞬間體同太虛。那種心與天空的星這樣一接觸到,這完全,釋迦牟尼佛那時候,突然之間完全與宇宙合為一體,所以「體同太虛」哦!這忽然間會合起來,「合會覺海」,那時候佛陀的智慧覺海完全現前了,他的心與天空、大海完全會合,天地之間完全會合,慧性覺海完全呈現出來。「乃教化之」,從這樣開始成正覺,才開始來教化。大家知道佛陀成正覺了、開悟了,教化眾生,大家相信。「又聞久遠劫來教化等,由此故動執生疑」,但是要說「久聞」,很長久、很長久,那長久劫的時間在教化,大家就會生疑了。覺悟在今生,那麼長的時間就開始說法了,度化這麼多人,但是到現在才成佛。而這些菩薩那麼有成就,是如何教?能夠教出了這麼多的菩薩,這麼有成就?這是大家的心疑。
這也是很難怪,因為人人都有一盞燈,我們人人都有一個真如本性,只是我們就是被無明煩惱將它遮蓋掉了,所以使我們原來的真如本性被掩覆起來。就像燈,燈火還未點亮,「一燈起能照破千古闇」,只要一盞燈點起來,一間暗室,千古來都將它關得密密的,黑漆漆的,只要你一支燈進去,不就是整間暗室就亮起來了?同樣的道理,「佛之心燈能除滅眾惡痴闇」,佛的心燈若點亮了,他開始就能夠除滅這個惡癡的暗。眾生的心,這種惡劣愚癡、無明闇蔽,只要能夠接收到佛的教法。佛就是叫做「覺」,「覺」叫做「理」,道理;接受到道理,人人心中都有一支蠟燭,我們若接觸到那個道理,就是這個燈光的火源,我們若接觸到,同樣,人人這個千古以來的暗室也會亮起來。這是一定哦!而我們若是常常在暗室裡面,無明覆生,造業就很大。
各位菩薩,愛,要將這分,我們的心要不斷將無明擦掉,將我們清淨的心念要常常保持著這樣很單純、很乾淨。佛法接受了,入人群中,人群的煩惱就是我們的菩提,「煩惱即菩提」,就是我們的道場。我們真正是在這個滾滾紅塵中看盡了人間疾苦,從遠方宏觀天下,天下間,在現時此刻有多少苦難人在水深、在火熱之中呢?每一天「志工」早會」,我們說多少國家?感受過多少國際間?大火一直燒、一直燒,燒了近一個月還打不熄,大大片的樹林,多少人因為那場火的損失。
現在,又有多少多少國家在水深之中?現在水還未退,損失很大,房屋的毀損、人命的損失,哪怕富有的國家,就像美國的現在;貧窮的國家,現在就像獅子山共和國的現在,這都是在水深之中。印度、孟加拉、尼泊爾,到現在還是水災,在水深之中。各位,從這樣之中去探討它,很多眾生無明業招感著。這時候大家呼籲,大家要如何行動?也接到很多感人事。當然,時間無法一一述說,不過我們要很用心,不論是「早課晨語」或者是「志工早會」,這些道理都可以源源不絕從人間事中來印證到,所以我們要珍惜,珍惜在我們現在此刻的平安。現在此刻接受到法,我們要將正信心、正法念,我們要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。我們有這樣的心念,我們才有辦法與菩薩道契合起來,要不然我們離菩薩道會很遠,我們很迷茫、我們會很疑惑,都是在人我是非中在造業,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