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/09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9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/09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   2017/09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周一 9月 04, 2017 7:37 pm

2017090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 
 
無正信心,於正法中猶豫無決,
迷惘不了,是名疑惑;
於佛法中心生疑惑,
而不愛樂,是離菩薩行
 
  各位,要用心啊!人生要很用心,時光短暫,真的時間是來不及了!日日時間在分秒中流逝,每一句話、一個字也是這樣,句句秒秒隨著時間同樣是無形中的消逝。我們要用心、專心,句句入心,我們刻在心版裡,才有所得,所以要時時多用心。好像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「多用心啊」,到底說過幾千遍了?是啊,用心才有辦法將佛法和事與理印證在我們的心版裡,要不然如水流逝,這樣一直流過去,流過沒有痕跡,那就很可惜了。要建立一個「信」也不容易啊!雖然信心說起來是這麼容易,但是要在人的心中真正建立起來,很不容易!佛法這樣說,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我們要建立信心,才有辦法產生了心得;若沒有信心,我們就沒有心得了,聽得再多,我們的心都無所得,所以常常叮嚀我們「多用心啊」!尤其是要用的是「正信心」,我們若沒有正信心,我們正法就無法入心。
 
  我們日日在面對著事、物、人,我們相信嗎?「相信啊,我人人都相信,我事事都相信」,你懂得選擇嗎?選擇要相信的,是對的呢?不對的呢?是「是」呢?還是「非」呢?你有所分別嗎?是非清楚嗎?非,你去信,信邪倒見,去信偏差的道理,我們就顛倒了。不可啊!千萬不可毫釐偏差。我們若是毫釐的偏差,一邪千千萬萬偏的邪,所以我們要很守得住這個「正」,正信的心。正信的心,我們所接觸到的事,要如何來接事、要如何做事才會正確,就是在「正」。我們將正法入心,我們用正信、正心、正思惟等等,自然我們面對的人、事、物就不偏差,所以正信心是多麼重要啊!
 
  正信心若建立了,我們才有辦法「正法念」,正法念念在心,要好好用心。「於正法中猶豫無決」。要不然,沒有正信念,正法沒有在我們的心中,我們就是猶豫不決。我對這個人,說這個事情;這個人告訴我的,我能夠下決定嗎?唉呀,自己都猶豫了,我對人給我的,要如何來裁決?不知道要如何來決定,又怕,很細心,怕一點點偏差,那責任很大。所以,做事情若沒有正信念,沒有正法,我們時時都會猶豫不決。很多事情,對的事情把握剎那間,要趕緊決定才有辦法。
 
  因緣一縱即逝,因緣在時間裡,所以我們也要很準確,用信心、正念來解決事情,同樣的道理,要不然,那就是常常在那裡猶豫不決。儘管你很虔誠,卻是信心沒有練出來,正信、正法念我們沒有練成功,凡事來到我們的面前猶豫不決,這樣不行。我們要很用心,訓練自己正信、正法念心,自然落實在生活中,對人、事、物我們有決斷;不是果斷,是決斷,非常正確。我就是這樣決定了,自然就不會受那個迷惘,你想愈多,愈是猶豫不決。我們的信心、信念建立起來,沒有猶豫,自然就能很準確的決定,就不用又在那裡迷惘,不要又在那裡猶豫。這就是在人間,以出世的精神在人間決定人間事。
 
  這我們最近一直在告訴大家,智慧一定要拿出來,「四修」法、「四智」,常常要讓大家很熟悉,和生活合而為一。不論接觸到事情等等,大家開始就要磨練──無間修、無餘修、長時修,還要「尊重修」。這要時時連連接接在我們心中,在這個信念中守持,不要間斷。這大家已經印在心裡了,隨境,根塵接觸,自然我們就能轉為「成所作智」,該如何做,我們馬上能夠會合、能夠決定。決定之前,當然要用「妙觀察智」,已經很用心。所以,這種的心都是在信心、正法中,這都是關連,在日常生活人、事、物中一定要訓練出來,要常常用心。所以,我們若能夠沒有猶豫、沒有迷茫,這樣我們就能夠真正脫離疑惑。我們若有猶豫不決,或者是有迷茫,無法了解,這無明就一直一直不斷重重疊疊,讓我們一直在疑惑中。常常說斷煩惱,斷煩惱我們就是要除去無明、除去煩惱、除去惑,一切都很清楚;根塵接觸要很清楚,要如何合成去使用?這要很清楚。所以,我們不能在那個地方猶豫,不能在那個地方迷茫,不能在那個地方疑惑,這些都要去除,才能夠好做事。
 
  「於佛法中心生疑惑,而不愛樂,是離菩薩行」。我們若在佛法中,做事情就不能有猶豫、不能有迷茫,就不能有疑惑了。我們若在佛法中有迷惑,或者是有疑,若像這樣,自然你的內心就無法生起了對佛法的愛樂。最近一直說,要好樂佛法,我們若沒有好樂佛法,我們不會去追求,所以我們要好樂,內心要很愛,愛法。因為我們法入心,我們得法喜,很歡喜,每天聽、每天受用,事與理會合在生活中,每天都生活在法喜中,所以生起了這分的愛樂,真正歡喜。我們若有疑惑呢?我們就無法生起了愛樂佛法的心,所以我們要有愛樂。看看,大家聽法,我在這個地方、這個時間說話,多少國家有時差,但沒有秒差,同這個時間這麼多道場,大家同時聽一樣的聲音、看一樣的影像。每天,若是在亞洲,在我們的地方裡,每天早上都是四點多就要出門,五點多到達,趕上了現在聽經的時間。三、四點就要醒了,準備要出門,這樣到集會的地方去聽經,這都是好樂佛法、愛樂佛法,聽得歡喜,每天、每天連續,幾年來如一日,這叫做「愛樂」。。
 
  有時候外地來的菩薩有事情回來了,看到師父就說:「師父,很歡喜,我早上又得到一個法!」原來是「早課晨語」聽到的。又再聽到我們的志工菩薩,醫院走一走、看一看,回來分享醫院志工的心得,他就將早上的法套上了,所看到的,人生無常,所聽到的,「哦,這個法原來我已經用在什麼樣的環境中」。聽到他們這樣在分享,也是很歡喜啊!不論是聽來的歡喜,看到事情事和理會合的歡喜,再轉述來說給我們聽,而我們也很歡喜;同一個法,講者歡喜、聽者歡喜,與事、物道理會同歡喜。這種的感受,歡喜。
 
  現在薰法筆記書也出來了,看到他們每一篇,於生活中都與聽法有關,改變他的人生,這叫做「愛樂」;愛樂佛法,把法聽入心了,用在生活中,這叫做「愛樂」。「於佛法中心生疑惑」,但是心若有疑惑,那就是「而不愛樂」;而不愛樂佛法,這樣就是「離菩薩行」。他無法發心,無法啟發到他的愛心、信心、念心;無法啟發,自然他就無法接近菩薩行,就是離菩薩行了。所以,我們聽法要很用心,用正信心、正法心,要在正法中,每天、每天聽,做事情自然就沒有猶豫了。我們要做的事情,準確的決定,我們的心就沒有迷茫,也沒有疑惑了,在世間事很清楚,對佛法無疑,完全信任;不只是信任,還是信受奉行,力行菩薩道。這是很重要,要用心啊!前面的文就是這樣說,
 
複習經文:「我於伽耶城,菩提樹下坐,得成最正覺,轉無上法輪,爾乃教化之,令初發道心。今皆住不退,悉當得成佛。」
 
  釋迦牟尼佛對彌勒菩薩的回答,就是:「現在地下湧出各地來的這些菩薩,這些都是我長久以來所教化。」這是再更前面的經文。但是現在佛陀卻是說,「我於伽耶城」,我們昨天說過了,這段經文,「我在伽耶城」。那就是今生了,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降生在迦毘羅衛國,那個時,皇宮裡產生了這位太子,長大時出皇宮,去修行,離開了。在修行的當中,在伽耶城,昨天也說過了那裡的環境。
 
「菩提樹下坐」。他眼光與星光接觸了,突然之間那個覺性與天體合而為一,天地宇宙之間無法不通了,完全一切通達,那個心境。這也常常在描述。佛陀的心,心包太虛,那個覺性已經與天地宇宙合為一體,有什麼事情他不清楚呢?所以,佛陀在前面的經文就說,「我今說實語,汝等一心信」。這樣說。
 
  「我於伽耶城,菩提樹下坐,得成最正覺,轉無上法輪」。現在佛陀向大家這樣說:「我在伽耶城菩提樹下開始覺悟之後,成正等覺。」覺悟之後,開始離開了那個道場,開始到鹿野苑,向五位比丘講說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,轉「四諦」法,成立了佛、法、僧,完全完成了。這我們都說過了。「爾乃教化之」。從這樣開始,佛陀就開始走上這個教化之道,從那個時候開始,那就是教化。一直設方便法,隨機逗教,不論是小、中、大乘法,三乘法從這樣開始,應眾生的根機,深、淺的法,大、小根機,佛陀能夠一語多觀照。較愚鈍的,他所接受到的那就是淺淺的,他聽得懂;較中根機的,在淺中有含意;更加利根的,含意中有無限量的道理。這就是佛陀他的說法,他有無礙樂說的辯才,所以一語多觀照,能夠什麼人、什麼樣的根機接受到,聽就能接受、能夠了解。這當中,不論什麼樣的根機都能夠接受,所以「令初發道心」的人,他們也能夠接受。
 
  各種不同的根機,大家信受佛陀所教育,一信受就是「今皆住不退」,也是有辦法這樣接受佛法,就開始發心了。既發心了,開始修行,立志堅固,自然他方向準確;方向準確了,開始用功。開道者開始堅定的信心,一直向著正確的方向開道,所以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修行往前走。「悉當得成佛」,大家最終也是能夠到成佛的地點。所以佛陀說:「我今說實語,汝等一心信。」我現在已經很攤開說真實話,從三乘法一轉攝為一乘,將一實乘法告訴大家。所以,前面十四品之中已經「跡門」都說了,說過去、現在,因緣、譬喻、故事。佛陀用種種法適應種種根機,現在那個「跡門」這樣過了,回到這個時候,就要趕緊將「本」,「本門」,我們現在要回歸根本。法的源頭如何來?修行是如何開始?這法的源頭。所以,佛陀一直在叮嚀,「本門」,要講源頭,一直要大家相信,這個信心,這段時間一直說要相信,就是要相信。佛陀在這裡又再說,
 
經文:「我今說實語,汝等一心信,我從久遠來,教化是等眾。」
 
  「我今說實語,汝等一心信」,又再很明顯告訴大家,「我現在是說真實的話,大家要很相信,打從內心的把真實語說出來,大家應該要一心信,要一心一意來相信。」若不相信,菩薩道就建立不下來;若不相信,佛法無法衍生下去,所以人人要有信心。所以,接下來的文就這樣說,「我從久遠來,教化是等眾」。「你若想要知道這麼多從十方來、地湧出,這些菩薩的因緣,我從久遠以來教化,就是這些人。」我們前面的文也有說了,「這些人是我所教化,是我的弟子」。我們前面的經文,大家應該還要有記憶,這些就是我的弟子」。
 
經文簡釋:「我今說實語,汝等一心信」
佛說:我今說實語,正敦信立言。昔云今生,伽耶成道,是為劣機,方便而說。今云久成,是說實語。汝等皆當一心信受,勿生疑惑。
 
  所以,「佛說:我今說實語」,就是要讓大家很知道佛陀是無不實語者,他說的話絕不會是不真實的,佛陀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不妄語者,《金剛經》是這樣說(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:「須菩提!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。」)。所以,「正敦信立言」。在這個地方還要向大家說,佛陀親口告訴大家:「我說真實的話。」這是要讓大家建立那個信心,絕對要相信;不相信,無法再聽下去,一定要相信,才有辦法受用。所以,「昔云今生」,過去說或者是現在說。在「跡門」在說過去過去的因緣故事,現在回過頭來說現在今生,從成道、說法……。其實自古至今都是一樣,佛陀所說的法都一樣。「伽耶成道」。在開始,佛陀要來鹿野苑講法,他也經過一番的思考呢!
 
  眾生剛強,要說的法無法直接說,應該要適用辦法。雖然很簡單,人人皆有佛性,直接的話說出去,人人都有成佛的源頭,大家共同有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。這這麼簡單的法說出去,眾生無法相信。所以不得不思考如何去說法,讓大家能夠信受人間法,然後這人間法都很清楚了,才有辦法懂得如何脫離人間的出世法,回歸到真實的本性來。這是佛經過思考過。所以,他這四十多年間,「是為劣機」,就是較鈍根器的人,就要「方便而說」,用方便來說。「今云久成」,前面的文我們說,我久成佛道。「這些都是我度的,這些都是我教化」,前面我們說過了。(經文「我從久遠來,教化是等眾。」)這是說實語,這是真實語,若說我現在才成道,這是方便,為了適應眾生,若因緣會合,我就來這個地方示「生」,在這個人間出生,在這個人間長大、修行、成佛,這是顯跡給大家看,這都是方便。
 
  其實佛陀不用再來受生,他是為了度眾生,所以這都是過程,這個過程就是為劣根機的人。所以佛就用這樣的方便法,應化身在人間,現在說的,在說過去的「久成」,已經很久很久以來,這個道心、這個源頭就已經有了,這是真實語。「汝等皆當一心信受,勿生疑惑」。大家要好好相信、要好好接受,不要有疑悔。我們就是要信佛,依教奉行,這個教法我們一定要這樣走。
 
經文簡釋:
「我從久遠來,教化是等眾」;我從久遠曠大劫來,教化是等大菩薩眾。
 
  所以,「我從久遠來,教化是等眾」。「我從久遠曠大劫來」,我從久遠以來,曠大劫來。「久遠」是很長久,「曠大劫」是無法去計算的數字,很長久。「教化是等大菩薩眾」。所以這這麼長久成就,不斷不斷生生世世在教育,所以長久的時間,陸陸續續。我們過去在說「恆河沙」,很多很多,愈來愈成熟。就像這樣,就是很多,就是用長久的時間、長久的空間、無量數的人間,他就用「曠大劫」這樣不斷度化、教育他們。可見成佛了就是這樣,這麼耐心,成就這麼多人,現在湧現在靈鷲山聽法的大眾。
 
*久遠塵點劫前成道,甚大久遠之文。略開近顯遠,正指此也。
 
  所以,「久遠塵點劫前成道」。塵點劫,在大通智勝佛塵點劫以前就已經聽法了,就已經很透徹了解,再覆講《法華經》,十六沙彌時。大家應該全都還記得。所以,「甚大久遠之文」。塵點劫,很長久。所以,「略開近顯遠,正指此也」。就是這樣,開啟了過去過去無量無量世、無量劫的時間,就是這樣一路來,簡單就是要向大家敘述,過去所顯跡是這麼多真實法。這就是過去所教化,現在所成就這麼多的菩薩。
 
*此頌結勸生信。佛前言諸菩薩眾為成道後所化,而於此忽言久遠教化。 
 
  這是偈文,這段偈文是複講在長行文後,再複頌。所以,「佛前言諸菩薩眾為成道後所化」。佛前面所說的這些菩薩眾,是成道後才感化過來的,「而於此忽言久遠教化」。明明就是說在伽耶城菩提樹下覺悟,然後,覺悟之後才開始說法,才開始教化,現在在講法,是這樣。忽然間來到法華會,在這個靈山會上忽然說這些都是過去所累積來的。「此頌結勸生信」。佛陀是怕大家要信會起疑,所以佛陀還要再重複,再讓大家了解。
 
*雖欲以佛之果德微示其機,正恐非眾生思議所及,故佛先再三勸信其為實語也。
 
  所以,「雖欲以佛之果德微示其機」,用佛的果德。佛陀已經成佛,那個累積來的,那麼長久的時間,現在已經成這個果德,那個累積。「六度萬行」也一定要過,而且要那麼長久的時間累積來的果德,現在要來表現,「正恐非眾生思議所及」。我們要來敘說佛的果德,真的實在是沒辦法,這不是我們眾生會有辦法去思考、去測量,實在是沒辦法。我們要如何來敘說佛陀在過去的時間、過去的空間、過去的人與人之間如何去付出?其實,我們現在在說的是微之又微,佛的果德是那麼大,我們是要如何去描述呢?真的,我們的根機、我們的思量真的無法去口述,我們無法能夠完全體會了解。佛陀考慮到這樣,一般的人也無法體會。
 
  所以,「故佛先再三勸信其為實語也」。勸信,「大家要相信,我說的是真實語」。佛陀對眾生要接受他是累積那麼久的時間度眾生,也怕我們聽法會起疑,不相信,所以佛陀再三告訴我們,「一定要相信,我說的是真實話」。可見我們給佛陀的信心還不夠,眾生的剛強難調伏,佛陀還是要一而再,再而三,就是一直交代,「你要相信,我是說真實話哦」。所以,我們要好好用心。接下來這段文再說,
 
經文:「爾時、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,心生疑惑,怪未曾有,而作是念:」
 
經文簡釋:
「心生疑惑,怪未曾有,而作是念」;是時會中聞法大眾心作念。
 
  看,在那個時候,因為彌勒菩薩是大菩薩,尤其是加上有很多菩薩,彌勒菩薩是代替很多菩薩來請問,問佛陀:「這些菩薩是如何浮起來的(湧現出來)?他們的因緣是如何?」但是經過了佛陀來講這些因緣,彌勒菩薩,這個「本門」中,彌勒菩薩又是這樣說。「爾時,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」。「彌勒及眾無數菩薩」,就是彌勒菩薩和這些菩薩。雖然問了,佛陀也答了,「心生疑惑,怪未曾有」,還是不可思議,連彌勒菩薩,連那些菩薩都還有疑惑,怪未曾有,「啊,不曾聽過」。不只是那些人,前面問,說不曾看過,現在佛陀所答的,他們也說不曾聽到。這在場的菩薩就有這樣的疑,何況佛陀要對後面的眾生,當然他也要再叮嚀、再交代。
 
  其實彌勒菩薩也是一樣,我們過去,文殊菩薩在〈安樂行品〉,文殊菩薩也擔心眾生要接受佛法,聽到佛陀說要持佛法也會遇到這樣、這樣、這樣的困難,文殊菩薩也擔心這些人聽到,會不會退失道心?會嚇到他們嗎?所以,文殊菩薩故意問佛陀:「佛陀!既然這麼困難,要如何去傳法呢?」佛陀才又開始,「安樂行」的方法才又說出來。現在彌勒菩薩也是一樣,彌勒菩薩他也是擔心佛陀這樣說,就結束了,沒有人問,未來的眾生難道有辦法相信?所以他們用那個時間,要來為未來的眾生,讓他們更清楚、更加信心堅定。因為彌勒菩薩是未來將成佛,現在的補處菩薩,未來將成佛,所以娑婆世界的眾生和彌勒菩薩也有很大的因緣,現在大家好好信,以後要度也較好度。
 
  所以,彌勒菩薩他又再同樣,代表這些菩薩表現「心生疑惑,怪未曾有」,感覺很奇怪,過去都不曾聽到,所以「而作是念」。這是彌勒菩薩和這些菩薩要表達的心聲,這樣將它表達出來。「心生疑惑」,所表達出來,這「心生疑惑,怪未曾有」,用這樣來表達讓佛知道,這些聽眾,這些菩薩大家心也有存疑,這是會中聞法的人的心念。
 
*一疑釋尊成道未久,二疑菩薩智慧神通,所以驚怪。
 
  「一疑釋尊成道未久」。他們一來是疑釋迦牟尼佛成佛還未很久,四十多年而已,到現在講《法華經》也是才四十多年而已。佛陀方便法講了四十二年,四十二年後才開始講《法華經》,所以佛成道才四十多年,成道未久就說度這麼多人,所以他們的心有疑。第二,是「疑菩薩智慧神通,所以驚怪」,所以大家驚怪。因為從地湧出、他方來,這些都是看來很有智慧,也已經德行具足了,這些人,豈是佛從在這個人間成道之後,這個時候才開始說法嗎?這樣說法就沒多久,怎麼能成就這麼多人呢?這是他們要表達這個疑念,這是彌勒菩薩他們的疑念。
 
*彌勒等既聞菩提樹下瞬時體同太虛,合會覺海,乃教化之。又聞久遠劫來教化等,由此故動執生疑。
 
  「彌勒等既聞菩提樹下瞬時體同太虛」。在菩提樹下,佛陀菩提樹下瞬間體同太虛。那種心與天空的星這樣一接觸到,這完全,釋迦牟尼佛那時候,突然之間完全與宇宙合為一體,所以「體同太虛」哦!這忽然間會合起來,「合會覺海」,那時候佛陀的智慧覺海完全現前了,他的心與天空、大海完全會合,天地之間完全會合,慧性覺海完全呈現出來。「乃教化之」,從這樣開始成正覺,才開始來教化。大家知道佛陀成正覺了、開悟了,教化眾生,大家相信。「又聞久遠劫來教化等,由此故動執生疑」,但是要說「久聞」,很長久、很長久,那長久劫的時間在教化,大家就會生疑了。覺悟在今生,那麼長的時間就開始說法了,度化這麼多人,但是到現在才成佛。而這些菩薩那麼有成就,是如何教?能夠教出了這麼多的菩薩,這麼有成就?這是大家的心疑。
 
  這也是很難怪,因為人人都有一盞燈,我們人人都有一個真如本性,只是我們就是被無明煩惱將它遮蓋掉了,所以使我們原來的真如本性被掩覆起來。就像燈,燈火還未點亮,「一燈起能照破千古闇」,只要一盞燈點起來,一間暗室,千古來都將它關得密密的,黑漆漆的,只要你一支燈進去,不就是整間暗室就亮起來了?同樣的道理,「佛之心燈能除滅眾惡痴闇」,佛的心燈若點亮了,他開始就能夠除滅這個惡癡的暗。眾生的心,這種惡劣愚癡、無明闇蔽,只要能夠接收到佛的教法。佛就是叫做「覺」,「覺」叫做「理」,道理;接受到道理,人人心中都有一支蠟燭,我們若接觸到那個道理,就是這個燈光的火源,我們若接觸到,同樣,人人這個千古以來的暗室也會亮起來。這是一定哦!而我們若是常常在暗室裡面,無明覆生,造業就很大。
 
  各位菩薩,愛,要將這分,我們的心要不斷將無明擦掉,將我們清淨的心念要常常保持著這樣很單純、很乾淨。佛法接受了,入人群中,人群的煩惱就是我們的菩提,「煩惱即菩提」,就是我們的道場。我們真正是在這個滾滾紅塵中看盡了人間疾苦,從遠方宏觀天下,天下間,在現時此刻有多少苦難人在水深、在火熱之中呢?每一天「志工」早會」,我們說多少國家?感受過多少國際間?大火一直燒、一直燒,燒了近一個月還打不熄,大大片的樹林,多少人因為那場火的損失。
 
  現在,又有多少多少國家在水深之中?現在水還未退,損失很大,房屋的毀損、人命的損失,哪怕富有的國家,就像美國的現在;貧窮的國家,現在就像獅子山共和國的現在,這都是在水深之中。印度、孟加拉、尼泊爾,到現在還是水災,在水深之中。各位,從這樣之中去探討它,很多眾生無明業招感著。這時候大家呼籲,大家要如何行動?也接到很多感人事。當然,時間無法一一述說,不過我們要很用心,不論是「早課晨語」或者是「志工早會」,這些道理都可以源源不絕從人間事中來印證到,所以我們要珍惜,珍惜在我們現在此刻的平安。現在此刻接受到法,我們要將正信心、正法念,我們要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。我們有這樣的心念,我們才有辦法與菩薩道契合起來,要不然我們離菩薩道會很遠,我們很迷茫、我們會很疑惑,都是在人我是非中在造業,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9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09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   2017/09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周一 9月 04, 2017 7:39 pm

[2017年09月04日上午5:20] 農曆七月十四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釋義經文:【我今說實語,汝等一心信,我從久遠來,教化是等眾。爾時,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,心生疑惑,怪未曾有,而作是念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無正信心於正法中,猶豫無決迷惘不了,是名疑惑於佛法中,心生疑惑而不愛樂,是離菩薩行。」

(1)「多用心,專心,句句入心」:各位要用心!人生要很用心,時光短暫,真的是時間是來不及!日日時間在分秒中流逝過去,每一句話、一個字,也是這樣句句秒秒隨著時間,同樣無形中的消逝。我們要用心、專心,句句入心,刻在心版裡,我們才有所得,要時時多用心。好像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「多用心啊!」,到底說過幾千遍了?是啊,用心,才有辦法將佛法和事與理應證在我們的心版裡,要不然如水流逝,這樣一直流過去,流過沒有痕跡,那就很可惜了。

(2)「無正信心於正法中」:要建立一個「信」,也不容易啊!雖然信心說起來是這麼容易,但是在人的心,真正要建立,是很不容易。

(3)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佛法這樣說,要建立信心,才有辦法產生我們的心得;若沒有信心,我們就沒有心得,聽得再多,我們的心都無所得,所以常常叮嚀著多用心!尤其是要用的是「正信心」,若沒有正信心,正法就無法入心。

(4)「大時代需明大是非,正信心很重要」:日日在面對著人、事、物,我們相信嗎?「相信啊,人人都相信,事事都相信」,你懂得選擇嗎?選擇要相信的是對的呢?不對的呢?是「是」,還是「非」呢?你有所分別嗎?是非清楚嗎?非,你去信,信邪倒見,去信偏差的道理,我們就顛倒了。千萬不可毫釐偏差。

(5)「守住正信心,正法念」:一邪,千千萬萬偏的邪,我們要很守得住「正」,正信的心。所接觸到的事,要如何來接事、要怎麼做事,這樣就會正確,就是在正。將正法入心,用正信、正心、正思惟等等,自然面對著的人、事、物就不偏差,所以正信心是多麼重要啊!正信心若建立了,才有辦法「正法念」,正法念念在心,要好好用心。

(6)「猶豫無決迷惘不了」:要不然,沒有正信念,正法沒有在心中,我們就是「猶豫無決」。我對這個人,說這個事情,這個人告訴我的,我能夠下決定嗎?唉呀,我自己都猶豫了,我對人給我的要如何來裁決?不知道要如何來決定,又擔心,很細心,怕一點點偏差,那責任很大了。所以做事情,若沒有「正信念」,沒有正法,我們時時都會猶豫不決。

(7)「對的事,做就對,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」:很多的事情,對的事情,把握剎那間,要趕緊決定,才有辦法因緣一縱即逝,因緣在時間裡,我們也要很準確,用信心、正念來解決事情,同樣道理。若常在猶豫不決,儘管你是很虔誠,卻信心沒有練出來,正信、正法念沒有練成功,凡事來到我們的面前,猶豫不決。這樣不行。

(8)「出世的精神,在人間決定人間事」:要很用心,訓練自己好好正信,正法念心,自然落實在生活中,對人、事、物我們有決斷,不是果斷,是決斷;非常正確,我就是這樣決定了,自然就不會受那個迷惘。你愈想愈多,也愈是猶豫不決,我們的信心、信念建立起來,沒有猶豫,就自然很準確,就是決定,就不用在那裡「迷惘不了」,不要在那裡「猶豫無決」。這就是在人間,出世的精神,在人間決定人間事。

(9)「正法和生活,合而為一」:最近一直在告訴大家,一定智慧要提出來,「四修法」、「四智」,常常要讓大家很熟悉,和生活合而為一。不論接觸到事情等等,大家開始就要磨練,「無間修、無餘修、長時修,尊重修」,時時連連接接在我們的心中,信念守持,不要間斷。

(10)「四智,在生活中訓練」:法要印在心裡,隨境,根塵接觸,自然我們就「成所作智」,該如何做,我們馬上能夠會合、能夠決定。決定前,當然「妙觀察智」,這種的用心,都是在信心正法中,這都是關連,在日常生活人、事、物中,一定要訓練出來,要常常用心。

(11)「凡夫,反反覆覆,猶豫不決,學習四智,擺脫疑惑」:若能夠沒有猶豫、沒有迷茫,就能真正脫離疑惑。若猶豫不決,或迷惘無法了解,都是一直無明,不斷重疊,讓我們一直在疑惑中。

(12)「斷煩惱,除無明」:要除去煩惱、惑,一切根與塵接觸要很清楚,要如何合成去施用,這要很清楚,我們不能在那個地方猶豫、迷惘、疑惑,這都要去除,才能夠好做事。

(13)「於佛法中,心生疑惑,而不愛樂,是離菩薩行」:我們在佛法中,做事情就不能有猶豫、不能有迷惘、不能有疑惑,何況在佛法中呢?若是在佛法中有迷惑,或有疑,若像這樣,自然你的內心就無法生起了對佛法的愛樂。

(14)「好樂佛法」:若沒有好樂佛法,我們不會去追求正法,所以要好樂,內心要很愛「法」。因為法入心,得法喜,很歡喜,每天聽、每天受用,事與理會合在生活中,每天都生活在法喜中,生起這分的愛樂,真正歡喜!若有疑惑呢?我們就無法生起了愛樂佛法的心,所以我們要有愛樂。

(15)「薰法香,愛樂法喜」:大家聽法,在這個地方、這個時間說話,多少國家,有的雖有時差,但沒有秒差,同這個時間這麼多的道場,大家同時聽一樣的聲音、看一樣的影像。每天若是在亞洲,在我們的地方裡,每天早上都要四點多就要出門,五點多到達,趕上現在聽經的時間,這三四點就要清醒,準備出門到集會的地方去聽經,這都是好樂佛法,聽得歡喜,每天連續,幾年來如一日,這叫做「愛樂佛法」。

(16)「貴在自得」:歡喜分享薰法香心得,醫療志工菩薩分享心得,就用早上聽的法,套上所看到的人生的無常,所聽到的這個法原來我已經用在什麼樣的環境中。聽到他們這樣在分享,也是很歡喜,不論是聽來的歡喜,看到事情的事和理會合歡喜,再轉述說給我們聽,我們也很歡喜,同一個法,講者歡喜,聽者歡喜,與事、物理會同,這種的感受,歡喜。

(17)「新書:薰法筆記」:《晨鐘起‧薰法香》【聞法札記】(慈濟人文出版社,2017 年 7 月出版)」:看到他們每一篇生活中,都是與聽法有關,改變他的人生,這叫做「愛樂」,愛樂佛法,把法聽入心,用在生活中,這叫做「愛樂」。

(18)「心生疑惑,而不愛樂,是離菩薩行」:但心若有疑惑,那就是「而不愛樂」,不愛樂佛法,就「是離菩薩行」。無法發心,無法啟發他的愛心、信心、念心;無法啟發,自然就無法接近菩薩行,就是離菩薩行。

(19)「聽法要用心,用正信心、正法心」:要在正法中,每天每天聽,做事情自然我們就沒有猶豫了。我們要做的事情,準確的決定,我們的心沒有迷惘,也沒有疑惑了,在世間事很清楚,對佛法無疑,完全信任;不只信任,還要信受奉行,力行菩薩道,這是很重要,要用心。

3. 複習經文:【我於伽耶城,菩提樹下坐,得成最正覺,轉無上法輪,爾乃教化之,令初發道心。今皆住不退,悉當得成佛。】

(1)「我於伽耶城」:釋迦牟尼佛向彌勒菩薩的回答,從地下湧出各地來的這些菩薩,這些都是長久以來所教化。現在佛陀卻說「我在伽耶城」,那就是今生,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。他降生在迦毘羅衛國,那個皇宮裡面產生這位太子,長大時離開皇宮就去修行。

(2)「菩提樹下坐,覺性與天體合而為一」:修行當中,伽耶城,昨天也說過了那裡的環境。「菩提樹下坐」。他眼光與星光接觸,突然間,覺性與天體合而為一,天地宇宙之間,無法不通了,完全一切通達,心境。常常描述。佛陀的心,心包太虛,覺性已經與天地宇宙合為一體,有什麼事情他不清楚呢?

(3)「得成最正覺,轉無上法輪,爾乃教化之」:佛陀在伽耶城,菩提樹下,開始覺悟後,成正等覺。」覺悟後,開始離開道場,開始到鹿野苑,向五位講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,轉「四諦法」,成立「佛、法、僧」。完全完成。從這樣開始,佛陀就開始走上教化之道。

(4)「設方便法,隨機逗教」:不論小、中、大乘法,三乘法從這樣開始,應眾生的根機,深、淺的法,大、小根機,佛陀能夠一語多關照。比較愚鈍的,他所接受到的,那就是淺淺的,他聽得懂;較中根機的,在淺中有含意;再更利根的,含意中有無限量的道理。

(5)「佛陀說法,樂說辯才,一語多關照」:佛陀說法,樂說辯才,所以一語多關照,能夠什麼人,什麼樣的根機接受到,聽就能接受、能夠了解。不論什麼樣的根機都能夠接受。

(6)「令初發道心。今皆住不退,悉當得成佛」,令初發道心,他們也能夠接受。各種不同的根機,大家信受佛陀所教育,一一信受,就是「今皆住不退」,接受佛法,開始發心,開始修行,立志堅固,自然方向準確;開始用功。

(7)「悉當得成佛」:開道者,開始堅定信心,一直向著正確的方向開道,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修行往前走。大家最終也是能夠到成佛的地點。

4. 經文簡釋:【我今說實語,汝等一心信】:佛說:我今說實語,正敦信立言。

(1)「說實語,法的源頭」:佛陀說:我現在已經很攤開說真實話,從三乘法一轉,攝為一乘,用一實乘法,告訴大家。前面已經十四品之中,已經「跡門」,就是都說了,說過去、現在,因緣譬喻、故事,佛陀用種種法適應種種根機,現在「跡門」這樣過了。現在這個時候,趕緊將「本」,「本門」,要回歸根本「法的源頭」如何來,修行是如何開始?這法的源頭。

(2)「本門」:佛陀一直在叮嚀,「本門」,要講源頭,一直要大家相信,這個信心,這段時間一直說要相信,就是要相信,佛陀在這裡再說。「我今說實語,汝等一心信」,再很明顯告訴大家,「我現在是說真正的話,大家要很相信,打從內心的真實語說出來,大家應該要一心信。」要一心一意來相信,若是不相信,菩薩道建立不來,若不相信,佛法無法衍生下去,所以人人要有信心。

(3)佛說「我今說實語」,就是要讓大家很知道佛陀非不實語者,絕對不說不真實的話,佛陀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沒有妄語者,《金剛經》是這樣說。

(4)「正敦信立言」:佛陀親口告訴大家:「我說真實的話。」這是要讓大家建立那個信心,絕對要相信;不相信,無法再聽下去,一定要相信,才有辦法受用。

5. 『昔云今生,伽耶成道,是為劣機,方便而說。今云久成,是說實語。汝等皆當一心信受,勿生疑惑。』

(1)「昔云今生」:過去說或者是現在說,在「跡門」,在說過去過去的因緣故事,現在回過頭來說在現在今生,從成道說法……。其實,自古至今都是一樣,佛陀所說的法都一樣。

(2)「伽耶成道」:伽耶城,在開始佛陀要來鹿野苑講法,也經過一番的思考,眾生剛強啊!要說的法,無法直接說,應該要適用辦法。雖然很簡單,人人皆有佛性,直接的說出人人都有成佛的源頭,大家都共同有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這麼簡單的法說出去,眾生無法相信。

(3)「思惟修,靜慮法,回歸真實本性」:不得不思考如何去說法,讓大家能夠信受人間法,然後這人間法都很清楚了,才有辦法懂得如何脫離人間的出世法,回歸到真實的本性來,這是佛經過思考過。

(4)「眾生,是為劣機,方便而說」:佛陀必定這四十多年間,眾生「是為劣機」,就是對於比較鈍根器的人,就要用方便來說。

(5)「今云久成」:我久成佛道。「這些都是我度的,這些都是我教化」,前面我們說過了。這「是說實語」,這是真實語,若說我現在才成道,這是方便,為了適應眾生,若因緣會合我就來這個地方示「生」在這個人間;出生在這個人間,長大、修行、成佛,這是顯跡給大家看,這都是方便。

(6)「諸佛菩薩是發願而來,眾生是帶業而生」:其實佛陀不用再來受「生」了,是為了度眾生,所以這都是過程,是為劣根機的人。佛用這樣的方便法,應化身在人間,現在說的,在說過去的「久成」,是已經很久以來,這個道心、源頭就已經有了,這是真實語。

(7)「汝等皆當一心信受,勿生疑惑」:大家要好好相信、好好接受,不要有疑悔,我們就是要信佛,依教奉行。

6. 【我從久遠來,教化是等眾】:我從久遠曠大劫來,教化是等大菩薩眾。久遠塵點劫前成道,甚大久遠之文。略開近顯遠,正指此也。

(1)「我從久遠曠大劫來,教化是等大菩薩眾」:從久遠以來、曠大劫來,「久遠」是很長久,曠大劫是無法去計算的數字,很長久。這麼長久成就,不斷生生世世在教育。過去在說恆河沙,很多很多,愈來愈成熟,就是用長久的時間、長久的空間、無量數的人間,「曠大劫」,不斷將他們度化、教育。可見成佛了,就是這樣這麼耐心,成就這麼多人,現在湧現在靈鷲山,聽法的大眾。

(2)「久遠塵點劫前成道,甚大久遠之文」:塵點劫。大通智勝佛,塵點劫以前已經就聽法,就已經很透徹了解,再覆講《法華經》,十六沙彌時,塵點劫很長久。

(3)「略開近顯遠,正指此也」:就是這樣開啟過去過去無量無量世、無量劫的時間,這樣一路來,簡單就是要跟大家敘說,過去所顯跡是這麼多真實法,這就是過去所教化,現在所成就這麼多的菩薩。

7. 『此頌結勸生信。佛前言諸菩薩眾為成道後所化,而於此忽言久遠教化。』

(1)「此頌結勸生信」這段偈文是復講長行文,再復頌。「佛前言諸菩薩眾為成道後所化」。佛陀,前面所說的這些菩薩眾,是成道後才感化過來的,「而於此忽言久遠教化」,明明就是說在伽耶城菩提樹下覺悟,然後,覺悟之後才開始說法,才開始教化。現在講的法是這樣,忽然間來到法華會,在這靈山會上忽然說:這些都是過去所累積來的。佛陀是怕大家要信,但會起疑。所以,佛陀還要再重複,再讓大家了解。

8. 『雖欲以佛之果德微示其機,正恐非眾生思議所及,故佛先再三勸信其為實語也。』

(1)「雖欲以佛之果德微示其機」,用佛的果德。佛陀已經成佛,累積那麼長久的時間,現在已經是成果德,累積而來。

(2)「正恐非眾生思議所及」,佛陀「六度萬行」且要那麼長久的時間累積來的果德,現在要來表現。我們來敘說佛的果德,真的實在是沒辦法,這不是我們眾生會有辦法去思考、去測量,這實在是沒辦法,我們要如何來敘說佛陀過去的時間、過去的空間、過去的人與人之間,如何去付出?「正恐非眾生思議所及」。

(3)「微示其機」:我們現在在說的是微之又微,佛的果德是那麼大,我們是要如何去描述呢?真的我們的根機、我們的思量,真的無法口述,無法讓我們能夠完全體會了解。

(4)「故佛先再三勸信,其為實語也」:佛陀考慮到這樣,一般的人也無法體會,所以佛先再三勸信,「大家要相信,我說的是真實語」。佛陀對眾生要接受他是累積那麼久的時間度眾生,也怕我們聽法會起疑,不相信,佛陀再三告訴我們,「一定要相信,我說的是真實話」。可見我們給佛陀的信心還不夠,眾生的剛強難調伏,佛陀還是一而再,再而三,就是一直交代,「你要相信,我是真實話!」,實在……。所以,我們要好好用心。

9. 【爾時,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】:彌勒及眾無數菩薩。

(1)「爾時,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」:心生疑惑。因為,在那個時候,彌勒菩薩是大菩薩,尤其是加上有很多菩薩,彌勒菩薩是代替很多菩薩來請問,問佛陀:「這些菩薩是如何湧上來的?他們的因緣是如何?」經過佛陀來講這些因緣。

10. 【心生疑惑,怪未曾有,而作是念】:是時會中聞法大眾心作念。一疑釋尊成道未久,二疑菩薩智慧神通,所以驚怪。

(1)雖然問了,佛陀也答了,「心生疑惑,怪未曾有」,還是不可思議,連彌勒菩薩,連群眾那些菩薩還是有疑惑,「怪未曾有」,不曾聽過。不只是那些人,前面問說:不曾看過。現在佛陀所答的,他們也說:不曾聽過。在場的菩薩就有這樣的疑,何況佛陀要對後面的眾生,當然他也要再叮嚀、再交代。其實彌勒菩薩也是一樣,我們過去文殊菩薩在〈安樂行品〉,文殊菩薩也擔心我們眾生要接受佛法,聽到佛陀說要持佛法也會遇到這樣、這樣、這樣的困難,文殊菩薩也擔心這些人聽到,會退失道心嗎?會嚇到他們嗎?

(2)文殊菩薩故意問佛陀,「佛陀!既然這麼困難,要如何去傳法呢?」佛陀才又開始「安樂行」的方法才又說出來。現在彌勒菩薩也是一樣,彌勒菩薩他也是擔心佛陀這樣說,就結束了,沒有人問,未來的眾生難道有辦法相信?所以他用那個時間要來為未來的眾生,讓他們更清楚、更加信心堅定,因為彌勒菩薩是未來將成佛,現在的補處菩薩,未來將成佛,所以娑婆世界的眾生和彌勒菩薩也有很大的因緣,現在大家好好信,以後要度也比較好度。

(3)「解除會中聞法者的存疑心念」:彌勒菩薩他再同樣,代表這些菩薩,表現「心生疑惑,怪未曾有」,感覺很奇怪,過去都沒不曾聽到,所以「而作是念」。這是彌勒菩薩和這些菩薩要表達的心聲,這樣將它表達出來,用這樣來表達讓佛知道,這些聽眾,這些菩薩大家心也有存疑,這是會中聞法的人的心念。

(4)「一疑釋尊成道未久」:一來是疑釋迦牟尼佛成佛還未很久,四十多年而已,到現在講《法華經》也是才四十多年而已。

(5)「佛陀說法42年後才開始講《法華經》」:佛陀方便法是四十二年,四十二年後才開始講《法華經》,佛陀成道才四十多年,所以成道未久,就說度這麼多人,所以他們的心有疑。

(6)「二疑菩薩智慧神通,所以驚怪」:第二是疑菩薩智慧神通,大家驚怪。因為從地湧出,他方來的,這些都是看來很有智慧,也是已經德行具足了,這些人真的是佛從在人間成道之後,才開始說法嗎?說法這樣就沒有多久,怎麼會成就這麼多人呢?這是他們要表達這個疑念。

11. 『彌勒等既聞菩提樹下瞬時體同太虛,合會覺海,乃教化之。又聞久遠劫來教化等,由此故動執生疑。』

(1)「彌勒等既聞菩提樹下,瞬時體同太虛」:這是彌勒菩薩的疑念,在菩提樹下,佛陀菩提樹下瞬間「體同太虛」。心與天空的星這樣一接觸到,釋迦牟尼佛,那個時候,突然之間完全全體與宇宙完全合為一體,「體同太虛」!

(2)「合會覺海,乃教化之」這忽然間會合起來,那時候佛陀的智慧覺海完全現前,心與天空、大海完全會合,天地之間完全會合,慧性覺海完全呈現出來,就這樣開始成正覺,才開始來教化。

(3)「又聞久遠劫來教化等,由此故動執生疑」:大家知道佛陀成正覺了、開悟,教化眾生,大家相信。但是要說「久聞」,長久劫的時間來在教化,大家就會生疑:覺悟在今生,這麼長的時間就開始說法了,度化這麼多人,但是到現在才成佛。這些菩薩那麼有成就是如何教,能夠教出這麼多的菩薩,這麼有成就?這是大家的心疑。

12. 『一燈燃起能照破千古闇,佛之心燈能除滅眾惡癡闇。』

(1)「一燈燃起能照破千古闇」:這也是很難怪,因為人人都有一個燈,有一盞燈(國語),人人都有一個真如本性,只是我們讓無明煩惱將它遮蓋掉,使我們原來的真如本性被掩覆起來。就像燈,燈火還未點亮,一燈燃起能照破千古暗,只要一盞燈點起來,一間暗室,千古時間都將它關得緊緊,黑漆漆,只要一支燈進去,豈不就是整間暗室都亮起來了。

(2)「點亮人人的佛之心燈」:同樣的道理,佛,佛的心,心燈若點亮了,開始就能夠除滅這個惡癡的暗。眾生的心,這種惡劣愚癡、無明闇蔽,只要能夠接收到佛的教化,人人的光源也會點亮,覺醒覺悟。

(3)「佛,覺,理」:佛就是叫做「覺」,「覺」叫做「理」,道理;接受到道理,人人心中都有一支蠟燭,若接觸到道理,就是燈光的火源,同樣,人人這個千古以來的暗室也會亮起來。這是一定!而我們若是常常在暗室裡面,無明覆生,造業就很大。

(4)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」:現在多少多少的國家在水深之中?現在水還未退,損失很大,房屋的毀損、人命的損失,哪怕富有的國家,就像美國現在;貧窮的國家,現在就像獅子山共和國的現在,這都是在水深之中。印度、孟加拉、尼泊爾,到現在還是水災中。

(5)「天災人禍,始於人心不調」:從這中間去探討,很多眾生無明業招感著。這時候大家要呼籲,戒慎虔誠齋戒。

(6)「認真聞法,身體力行,心得分享」:不論是「早課晨語」或「志工早會」:這些道理源源可以從人間事中來應證到,所以我們要珍惜在我們現在此刻的平安;現在此刻接受到法,要將正信心、正法念,要用在日常生活中。

(7)「事理會合,與菩薩道契合」:我們有這樣的心念,才有辦法與菩薩道契合起來,要不然,我們離菩薩道會很遠,我們會很迷茫、會很疑惑,都是在「人我是非」中在造業。所以,要時時多用心!

********************
13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好感動上人為我們開示這段,讓我們知曉佛陀的細膩心,靜慮法,思惟修,慎思縝密到為聽法者、聞法者解除疑惑,詢問「佛前言諸菩薩眾為成道後所化,而於此忽言久遠教化」,疑惑對於「從地湧出菩薩」到底什麼時間點度化?一一為大家說明,是累生累世度化而來。

對照今天一開始,上人就殷殷教導我們,要「時時多用心!」,心要開闊,如心包太虛的蘊含世間萬物,世間一切事理能融合,對任何根機不同眾生與心思,都能開導與疑惑,真的很感動與感恩能聽聞佛法。

(又自己小小思惟,不知是否正確,僅參考之。)****每個人當初能認識慈濟的因緣,過程必定有貴人,這貴人也並非已經「成佛」的有為法的形象,感受「心,佛,眾生,三無差別」,每個貴人相助的當下,相信都是心寬念純的單純「佛心」接引我們入慈濟,入佛法,這就是彼此結善緣,等到累積到誰先成佛時機,相信到時候彼此也成為「從地湧出的菩薩」之一來護持。一直深信,未成佛前,先結好人緣,人格成,佛格才能成。

法喜聽聞『一燈燃起能照破千古闇,佛之心燈能除滅眾惡癡闇。』成佛在於那顆「佛心」永恆不退轉,聽聞佛法,無須鑽研在表象的「有為」數字與空間、時間,是用「心法」去體悟佛法,就如很多人疑惑佛陀講《法華經」的場地空間,怎麼可能容納這麼多「數量」的聞法者,在在傳遞的是佛法心念,心地風光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7/09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