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/09/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9/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/09/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   2017/09/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周四 9月 07, 2017 5:45 pm

20170907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 
 
時即時分,聚諸因緣,
能生為因,助成為緣。
謂五濁不增時唯善,諸有情類具大威德,好修諸善減貪癡等。
蓋於彼時無諸濁惡,其人雖不樂為妙行,然而亦自然安祥和。
 
多用心啊!「時即時分」,就是說我們要注重時間啊!生命在時間,呼吸在息,生命在呼吸間,所以我們要好好把握時間,一切的成就也是在時間。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所以人間一定要把握時間,應用在空間裡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我們要重視時間,因為時間和我們最密切,等於和我們的生命一樣;有人這樣說,時間和生命等長。各位,我們有想要將生命留長一點嗎?留長一點,就是要多利用生命,且要利用得有意義。也就像是時間,我們要多利用時間,是對的事情、好的事情,要把握時間去做,做就對了。所以時間很重要,對我們的生命,也能夠成長慧命。生命隨著時間減少,常常一句話說,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」,時與日就這樣消逝過去,我們若好好把握,時間用得很充足,求知、求識、求行,我們要好好求我們應該知道的事情。
 
  而除了求得知,每樣事情我們若知道了,世間事我們清楚。不只是只有知道就好,知道,還要再去鑽究,好好想。這件事情是要如何來會理呢?道理是這樣說,與人間事能夠會合嗎?我們要去認識,道理和事物會合成為一體;而我們若要知道,事理會合我們必定要身體力行。你只有聽的道理,你沒有去做;沒有做,永遠都在那裡猜,猜啊,體會不到,容易生疑。這個「疑」和「信」也是在時間之中,一切都沒有離開時間。我們早上在誦經,不就是「甚深、甚深,真實甚深」?只是在那裡在喊「深、深、深」,你若沒有身體力行,深,我們永遠都鑽究不到;你沒有好好去深入,只是在那裡喊「深哦,很深」,沒有去動作,永遠都不會徹底地了解。所以我們要「信」,一定要「行」。我們同修者,叫做同知識,也要同受持;我們要求知、求識,要求身體力行,這個時間對我們才有用。
 
  所以,時就是時分,在分秒中;一大早到天亮,天亮和中午,中午和晚上。這個「時分」,時間隨著秒而分、而時這樣一直過去,所以分秒要累積起來。其實,我們每一個時,分秒鐘的時間無不都是在聚因緣。開口動舌,不也能造福人間嗎?我們要說一句好話讓人感動呢?要啟發他的善心呢?或者是一句無意的話說出去,去傷到人的心、斷了人的道根呢?這也是在短暫的時間,分秒中我們會造成了因啊、緣啊;是善因呢?或者是惡因緣呢?我們就要很用心來警惕。這「聚諸因緣」,無不都是在分秒中累積、累積,善惡因緣都是點滴累積。我們要常常時時、刻刻好好利用,利用對的就是積功德,「六度萬行」也是在分秒中。而我們若是煩惱無明,同樣時日在過,人我是非,那個無明、煩惱累積,都是在時間裡。
 
  所以,這個時間「聚諸因緣」,也「能生為因」,就是在這個地方聚集,聚集之後,這個因緣就是這樣生出來。既然緣累積,久來它也會產生了果報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,生滅都是在因緣中,造作在因緣中、感受在因緣中、果報在因緣中,因緣無不都是「時」來累積。所以我們要好好重視時間,把握時間、累積時間,分分秒秒要用,因為它是在「能生為因,助成為緣」。我們輕易一句話出去,就是因為有對方,有對象、有人,所以人的「緣」,我們和他在對答的當中,無意中就有這樣的「因」,就有這「對緣」。人與事也因為有這項事情,我一個動作,這項事情結果是成就?或者是這項事情結果是遺憾的事情?這也是在舉止動作中,這個當中一定是有什麼樣的緣。
 
  這「因」是能生的意思,起一念心,這叫做「生」;我要說一句話也是一念心,我要有一個舉動也是一個動作,這都叫做「因」。有那個對象,所以那叫做「緣」;話對人說的,事是對物的對象,都是有對境。有因、有對境為緣,所以叫做「助成為緣」。「能生為因,助成為緣」,我想要罵人,就是因為有人我才想罵。同樣的道理,沒有對象,那就沒人可罵,也沒有對機等等。舉這樣的譬喻,大家應該能清楚。我要做事情,是因為有事情要我去做,這全都有對象,所以這種能生就是因,對象就是助成的緣。所以,因緣就是這樣,在時間、空間的對象中,我們完成了因緣。
 
  「五濁惡世」,現在就是五濁惡世啊!這個時代天下災難偏多,四大在空輪中完成,也是因緣完成。有人的因來破害大環境,人與人之間起心動念,人與人之間因為物質的誘引,所以起心動念,累積、累積變成造了很多業。創業很多,但在創業的過程,事物,大的就像大山,山被破壞了;大的就像海洋,海洋被破壞了,就像這樣,不斷地累積、不斷地擴大,這都是在「時即時分,聚諸因緣」開始。能生,就是人的心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是因為有這麼多的欲要去貪取,因為這樣,累積長久了。長久,是幾千年也是從分秒累積,幾百年就是這樣累積來,大地被破壞了,空氣被污染了,變成了濁。這個濁,「五濁」──見濁、眾生濁、煩惱濁、命濁、劫濁,這五濁還是不斷循環,累積成了眾生共業,天下災難偏多,可怕!
 
  在這個時分的裡面,這樣這樣長時間的累積,就是這樣,要怎麼辦呢?現在就唯有「五濁不增」。「五濁」,就是人不要再增加不正確的見解了。現在人的見解、現在人的成見,動不動就說現在的年輕人,現在的人觀念不同,這全都叫做見解。真的,現在的人,不只是年輕人,不只是中年人,即使是老年人也不得不隨著現在社會的生態在生活、在改變,這就是現在。「五濁」在這個見解中累積成了煩惱,這種煩惱累積,造成了心理變態,這種憂鬱、躁鬱…等等,心無法能穩定下來,煩惱重重。這不是少數人,已經成為「眾生濁」,所有所有的人類。不只是人類,現在動物也有動物心理醫生。可見眾生已經進入了眾生濁。已經見濁了,再加上了眾生濁,還有眾生累積煩惱,成煩惱濁,因為這樣,眾生濁氣很重,所以人禍頻傳。所以就這樣有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,造成了生命的威脅,叫做「命濁」。看看,人禍,不只是破害家園,現在天底下常常有的國家不只是外患,是內戰,全都是國家內自己不斷在互爭互鬥、互相破壞。看看,家園破碎了、人命傷亡了,人禍累累,很多。再宏觀天下,四大不調和,地大不調、風大不調、水大不調、火大不調,無不都是在大地空間中這樣不斷發生。
 
  所以,我們昨天所說的「地輪」,有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「五大」,無不都發生在這個大空間裡面。天下宇宙間,這都是一個空輪,很廣闊,很多很多,「四大」都是在這個裡面。因為有這個「五濁」,所以這四大不調惹成了五濁,也是五濁造成了四大不調。本來四大是大自然,就是因為心的煩惱無明,眾生所造作的業,惹成了大自然的不調,所以叫做四大不調,就變成了有這樣這麼多、這麼多的災情,人生苦不堪。要如何能夠讓這個五濁不要再增加?唯有善。「謂五濁不增時唯善」,唯有善,我們若希望濁氣不要再增加,唯有推動善。因為現在地球高溫,海水升溫,整個生態都受「溫室效應」影響,是名副其實的「火宅」。我們《法華經》中「火宅」譬喻,就是譬喻在這個時代,已經像火爐了,整間房子,這個大空間就像一間大房屋火燒了,所以叫做「溫室效應」,溫度已經這樣升高了。還有海水溫度也升高,因為這樣的因素,災難才會那麼大。
 
  現在在美國德州休士頓,這波大水災是半世紀,五十年來不曾看到,面積這麼大,雨水下這麼久,這是所不曾看到的。這就是科學家去探究來,原來是海水升溫,海水熱度高了,所以那個颶風,風雨大,雨水這樣下下來。又是建設開發得太快,人口增加、工業增加,所以整個土地都已經沒有呼吸的空間,都鋪水泥了,大地沒得呼吸,不斷地開發。所以造成是這樣,過度開發,大地沒有呼吸的空間,所以病了。雨水一下來,沒有那個功能排水,雨水也特別大,這惡性的循環。這樣的事情不是只會在美國,這是天下事,美國只是一個警訊。美國在水災時,同時也有火災,就是這個時刻,在美國,全美國有幾百個火場在燒,所以是「火熱」,也是「水深」哦!美國只不過是一個警訊,我們要提高警覺,要如何五濁能夠停下來?唯有善。
 
  所以,「諸有情類具大威德」,大家善心要起,心要淨化,不再有欲念,不再有無明煩惱,要好好累積修行,修行威德,真真正正要用功。修行不敢說到底要有多大的威德,至少大家盡本分──不要殺生。口下這一橫的口欲我們要節制起來,愛惜生命,為大地球、大乾坤不要再增加污染,若能夠這樣,這才有辦法。先對人的生活生態開始,若能夠從人的生活習慣開始,就是對飲食和用物,我們若能夠從這樣開始,戒口欲,戒我們的貪念,若能這樣,就是為了整個乾坤,為了要救地球,就是要疼惜小乾坤。每一條生命都是小乾坤,小乾坤身心健康了,大乾坤呼吸等等就能夠平安、乾淨,這我們要很用心。所以要好好修行,要「好修諸善」,大家要好樂,向諸善法來走。「好修諸善減貪癡等」,滅貪瞋癡,「滅」也好,「減」也好,我是寫「減」,一時要滅沒有那麼簡單。一般經文都說,「滅貪瞋癡」,我是覺得:大家更減一點、更減一點,這是「減貪瞋癡」,大家更減一點。現在這個時代,不敢盼望都清淨,都滅,無貪瞋,不敢這樣盼望,我們就邊減、邊減,減貪瞋癡,要修行。
 
  所以,我們若能夠這樣,「蓋於彼時無諸濁惡」。若這樣,這個時候、那個時候,我們這時候趕緊推,要把握時間,現在推。未來呢?他們回過頭來就說:「那個時候有這群人為了救大地,為了淨空氣,推動清淨的飲食,蔬食,改變人的生活、口欲。」那個時候若能夠這樣,我們現在和未來的那個時候若能夠這樣,那就沒有諸濁惡了。希望我們現在開始,到未來的那個時候,我們不要嫌進步慢,我們要有起動、要共行,我們這時候是要共識的時候,共知、共識,我們要共行,我們必定要起步,這就是根本。因為,佛現在已經進入了那個「本」,我現在也會用較長的時間說做人的根本。佛陀要說的,是成就菩薩的根本,我不敢想如何成就,我一直期待我們來成就「人」,現在如何來發心做菩薩。菩薩在人間覺有情,我們能夠為未來鋪路,希望我們能夠減輕貪、瞋、癡,能夠盼望未來濁氣將它減少,到沒有這個濁惡,要一直減少。
 
  「其人雖不樂為妙行」。我們人人,叫他求佛法、修佛法,能夠成佛,雖然他沒有興趣,不要緊,我們只做前面我所說過這些事情,我們來減貪、瞋、癡;我們來盼望在未來的社會、人間能夠減輕這些濁惡,我們做得到,現在就能夠救地球,能夠保護大地、尊重生命,這我們都能做得到,就是這樣做就好了。不敢盼望你到成佛,不敢盼望你到行菩薩道,就是做好人,人格成,佛格就成了,就是盼望我們做好人。所以,「其人雖不樂為妙行」,若不盼望:我要「六度萬行」,我要轟轟烈烈去做救人的事情。你不要去救人不要緊,你救你自己,你就累積你自己的善行,這樣就好了。這樣對地球、對減少濁氣全都有幫助。所以,「然而亦自然安祥和」。我們若能夠這樣,這個天下自然就很乾淨,天下無災,人間祥和、平安了。這就是累積在時間。
 
  現在,要及時把握時間;我們要累積因與緣,我們要很清楚,要了解,點點滴滴將濁氣減少,很期待人人要把握時間。時間很不夠,道理很長,要徹底說到大家可以很清楚了解,這就要看人人是不是有用心。好吧,時間不夠,來,來看看。佛陀在顯「本門」,本來開這道門就是要讓我們知道行要如何修,我們心要如何發。我們若能夠像這樣開始,在現在的時代,濁氣這麼的重,我們要如何使這個時代、使這個濁氣,使現在的人如何能夠覺醒起來?這就是根本。同樣,我們這時候沒有顧好,要如何談到有時間可修行呢?所以我們應該要清楚,這個根本的門既然打開,這根本的理我們要清楚。所以,前面的文,彌勒菩薩還是不斷提起問題問佛。所以,
 
複習經文:「云何世尊於少時間,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,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?」
 
  這是彌勒菩薩又再這樣問,因為大家既然問起了這些菩薩是如何來,佛陀既然答了,「這些菩薩這麼有成就,有這麼多,都是我度過來的。」大家更加不相信了,不相信在佛陀成佛以後,時間沒有多久,哪能夠成就那麼多菩薩,也從來不曾看到,這麼有成就的菩薩!彌勒菩薩再追問佛;他愈問,佛陀愈解釋,我們就愈清楚了。
 
複習經文:「即白佛言:世尊!如來為太子時,出於釋宮,去伽耶城不遠,坐於道場,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 
經文簡釋:
「去伽耶城不遠,坐於道場,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;去於山城未得長遠,便坐道場,得成佛果。
 
  所以,「即白佛言」,是彌勒菩薩這樣問,前面也說過。「世尊!如來為太子時,出於釋宮,去伽耶城不遠」。離開了皇宮,就來到伽耶城沒有多遠的地方;「坐於道場,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經文是將它縮短了,這個經文跳過了去修行等等。修行之後,去坐道場,在菩提樹下,在那個地方默思惟,就覺悟了。文是這樣跳過來,它的含意就是說,時間不是很長,佛陀出皇宮,伽耶城離皇宮差不多五百多公里,前面好像也有提過。
 
  佛陀修行,在那個道場的裡面,道場和伽耶城還有距離,這是一段的距離(伽耶城去菩提場約二十里)。所以,「去伽耶城不遠,坐於道場」,坐在那個道場裡,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這距離的中間,說起來不是很遠。我們現在若要說,我們精舍要到醫院也是十多公里,但是佛離開皇宮到伽耶城差不多五百多公里。其實這當中,佛陀已經走過了很多的道場,去拜訪過外道,印度教,幾個地方過去了,這時間、距離也已經這樣走了一片;時間,從離皇宮到成佛,那個時間前後也有十一年哦!所以,他離皇宮去到伽耶城,這個山城。因為尼泊爾多山,它的市區,若有人去過。
 
  我們因為幾年前尼泊爾地震(2015年4月,規模7.8),我們去才知道原來那裡山崙很多,山丘很多,稱為山城。「去於山城,未得長遠」,不是很遠,山和山的距離不是很遠,平地也沒有很大。他們去過,回來我有問,真正想要得到很大的土地不是太容易,都有坡度,可見山丘多,所以稱為山城。「未得長遠」,平地沒有很長、很遠,不像臺灣,若是平地的就很廣,或者是大陸更廣。這裡不是這樣,它就是很多的山巒,所以想要有平地不易。所以說起來,「去於山城,未得長遠,便坐道場,得成佛果」。經過十一年的時間,回過頭來在菩提場,坐菩提樹下成道。其實成道之後說法才四十幾年,所以接下來這段文就這樣說,
 
經文:「從是已來,始過四十餘年,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。」
 
  這經文就這樣說,彌勒菩薩疑,疑在:為何佛陀出城,修行,這距離不是很遠,怎麼會十一年後成佛,成佛後,說法也才四十多年而已,說起來時間很短,這麼短的時間,怎麼有辦法做這麼多的事情啊?距離沒有很遠,離皇宮到伽耶城,伽耶城這段時間,十一年,去看看人家的道場,自己下來再修行;到處去參訪有五年的時間,六年自己靜下來思考、修行的時間。所以,前參訪五年,後六年的時間默默地來思考天地之間、天地人間的道理,自己慢慢去思考,六年的時間。
 
  最後他選擇一個地方,坐下來好好來思惟,終於忽然間覺悟了,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,這個真理,大乾坤所有的真理收攝入佛大覺性的心靈裡,成佛了。所以,時間不是很長,十一年的時間,五年參訪,六年修行,時間也不長啊。成佛之後又再說法,也才四十多年,這前後的時間還不到五十年,差不多是五十年的時間。你們想,這樣他要成就這麼多菩薩,全都很有成就,這個事情很難解釋。彌勒菩薩知道大家有疑了,他就會問了。
 
*此釋事相難信。如來說法,本不限於時相。惟就顯相言之,法華一會,在般若會以後,去佛成道後,止四十餘年。
 
  所以,「此釋事相難信」,這表示我們要解釋的、要表示的,就是這個事難信,真的是很難解釋。湧現出來,十方來的和從地湧出的菩薩是這麼多、這麼多的成就功德,是這麼多啊!用這麼短的時間,修行過程十一年,說法時間四十九年,這樣就能夠成就這麼多事情,實在是不可思議,所以他們就會問。「如來說法,本不限於時相」。其實如來說法哪有時間的限制呢?但是人事就是這樣,有時間等等,就是這樣來計算。所以,「唯就顯相言之,法華一會,在般若會以後」。「般若時」,佛陀「五時說法」,他有「阿含時」,「阿含時」就是佛陀開始離開菩提場,成佛之後離開菩提場,就開始測量(意指忖量),眾生的根機要如何才能夠體會佛法?這我常常說過,大家很清楚,因為根機,所以他到鹿野苑,開始為五比丘說「四諦」法,才成就五比丘。從這樣開始,開啟了「阿含時」,十二年。開始之後就是「方等時」了,《方等經》八年;八年後開始就「般若時」,二十二年哦!而這樣後面接下來才開始是「法華時」。
 
  所以,「阿含時」、「方等時」、「般若時」、「法華時」,這樣是四個,還有一個在哪裡呢?「華嚴時」,就是成佛那個時候,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,會合而入了佛的覺海。所以他在那個時間,二十一日的時間,佛陀在靜謐中,那個境界,諸天還有諸菩薩都現境,他在那個地方講說「華嚴」。華嚴海會有諸佛菩薩來慶祝,有諸方菩薩來聽法,有天人來聽法,那個華嚴海會的境界完全是在佛陀的心理──定靜中的道場。一直到出定之後,才會去考慮天人都難解了,何況人間呢?當然更加難解。因為這樣,所以佛陀開始就「五時說法」,分作這麼多的時分來說法。這就是「時分」,分作這麼多的時分來說法,這就是我們要去清楚、要去了解,佛法是從這樣開始。
 
  「故云始過四十餘年」。其實,難道只是在這個裡面而已?不只哦!我們,佛從這四十多年來是這樣經過了過去無數劫前,昨天也向大家提起,降皇宮之前是在兜率天;兜率天之前就是有這位修道者,他遇燃燈佛,以髮布地,供佛,那位燃燈佛為這位修行者授記,為他祝福:「未來你開始修行,將來成佛會和我一樣,但是你要再經過無數劫的修行,一直到最後遇到迦葉佛,迦葉佛的補處是你──未來釋迦牟尼佛。你的補處就是在兜率天。」這是來人間之前,在兜率天;兜率天以前,無量劫前的燃燈佛,燃燈佛為他預言,一直到迦葉佛。這是很長久的時間,無數劫、累劫不斷在廣度眾生。
 
  所以,因為有經過了這樣的時間,所度過來的人、所成就的人,是所結緣的過程的度化因緣,就是累積很多的時分。我們開頭說「時分」,在佛的時間,那就是無量、無數劫的時間不斷不斷累積;累積到佛陀他因緣成熟了,來人間現相成佛。現相成佛這個時分,有從孩童的時代,一直到出家,一直到修行,這都有時間,從這個時分的累積到成佛,是從古遠、古遠無法計算的時間,一直說到現在,這累積下來的時間所成就。所以,我們要成佛就是要這樣,很用心修行才有辦法。所以,在這輩子,從開始短短四十多年來,所在化度的因緣。
 
*須菩提謂睹金人而受持戒,陳如聞四諦正法體解大道,方等、般若已來,積日累月,僅過四十餘年。
 
  「須菩提謂睹金人而受持戒」。譬如說現在的弟子,就像迦葉尊者,迦葉尊者在佛法中智慧很高,也是十大弟子之一。他修苦行,為什麼持戒、修苦行呢?他也是和佛久來有因緣。過去的因緣不說,說他的今生,很富有,是國師的孩子,同樣他就是有這股的心,這個因緣,一直不肯成親。一直到了父母逼婚,他用金去造一個人,說:「若有辦法找到這樣的女人,和這個金做的人都一模一樣,這樣我就要娶。」這是有這個典故。
 
  果然有這樣的女孩子,一模一樣。所以,他遇到了,不得不結婚,但是結婚還是持清淨戒。剛好這個如金相的這個女子,也想要修行,也就是父母也同樣逼婚,兩個有一樣的方向,但是既然因緣這樣會合起來,兩個人約好將來修行。所以,迦葉也是保持著清淨的身,因緣成熟了,出家了,他修苦行,他持戒森嚴,這是迦葉尊者。這在「阿含」之中,就是現聲聞,不然他智慧也很高,以聲聞這樣在度眾修行。「陳如聞四諦正法體解大道」。憍陳如是佛陀說「四諦」法,覺悟了、清楚了;三轉四諦法輪,憍陳如是第一個體會到,第一個體解大道的人,這就是「阿含時」。「阿含」的時代,就是為小乘人說小乘法,獨善其身,潔身自愛,為這樣的人來講法。「方等、般若已來,積日累月,僅過四十餘年」。接下來才是「方等」,接下來就是「般若」,就是這樣的過程,到「法華」才四十多年而已。
 
*今地涌之眾,德業恢宏擴大,數過恆沙,佛之功德勢力教化如是等。以時校量計其功,難可易知。
 
  所以,「今地涌之眾,德業恢宏擴大,數過恆沙」。現在從地湧出的人這麼多,這麼多菩薩,廣大無數恆河沙。「佛之功德勢力教化如是等」,佛的功德勢力是如何來教化?已經看到這些人的功德累積到這麼高,到底這這麼短的時間是如何教化過來?「以時校量計其功,難可易知」。因為這樣,大家用時間來計較,計較那個時,佛陀出皇宮去修行開始來計算它,這個過程以及成佛之後的時間的過程,只不過是這樣的年限,怎麼能夠度那麼多人啊?這就是大家的疑問。
 
  各位,真的是...道理我們若是要去探討,實在是要花費很多很多時間,說來話長啊!大家若用心好好能夠體會,我們就要知道「時分」,回歸到佛陀將要說他如何修行,那個根本,那個「本門」開始。時間是無法去推測,從佛陀的生世來推測修行到成道,時間是這樣而已,往前推就是無量劫。這種的時分,累積起來能夠成就這麼多,我們要重視這個時分。時分能夠累積一切因緣,時分能夠累積一切的成就,現在把握時間。這個時代的污濁不容許我們又在那裡慢慢地說、靜靜地聽,我們就是要知、要識,最重要的身體力行。所以,要請大家好好把握時分、把握因緣,為這五濁惡世盡一分心力,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!
 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【註一】〔時因緣〕
〔出自《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》〕時即時分。因緣者,能生為因,助成為緣。謂五濁不增時,諸有情類,具大威德,好修諸善。蓋於彼時,無諸濁惡,其人雖不樂為妙行,而亦自然能行也。(五濁者,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也。)(《三藏法數》)
 
【註二】菩提伽耶距迦毗羅衛國五百多公里。
伽耶城:古代中印度摩竭陀國之都城。即今孟加拉巴特那市(Patna)西南九十六公里處之伽耶市,臨恆河支流之尼連禪河。(《佛光大辭典》)
菩提伽耶:又稱菩提道場、佛陀伽耶、摩訶菩提、菩提場。為佛陀成正覺之地。位於印度比哈爾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處之布達葛雅。(《佛光大辭典》)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9/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09/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   2017/09/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 Empty周六 9月 09, 2017 7:16 am

[2017年09月07日上午5:20] 農曆七月十七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
《法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
1. 釋義經文:【去伽耶城不遠,坐於道場,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從是已來,始過四十餘年,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。】


2. 上人手札:「時即時分聚諸因緣,能生為因助成為緣,謂五濁不增時唯善,諸有情類具大威德,好修諸善減貪痴等,蓋於彼時無諸濁惡,其人雖不樂為妙行,然而亦自然安祥和。」


(1)「時即時分」:就是在說要注重時間!生命在時間,呼吸在夕,生命在呼吸間,我們要好好把握時間,一切的成就也是在時間。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所以人間一定要把握時間,應用在空間裡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


(2)「重視時間,就是生命價值」:因為時間和我們是最密切,等於和我們的生命一樣。有人這樣說,時間和生命等長,各位,我們有想要將生命留比較長嗎?留長一點,就是要多利用生命,要利用得有意義。


(3)「把握時間,對的事,做就對了,成長慧命」:善用時間,是對的事情、好的事情,要把握時間做,做就對了。時間是很重要,對我們的生命,能夠成長慧命。


(4)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」:生命隨著時間減少,常常一句話說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」,時與日就是這樣消逝就過去了。若好好把握,時間用得很充足,求知、求識、求行,知道好好求我們應該知道的事情。


(5)「事理會合,身體力行」:除了求得知,每樣事情我們若知道了,世間事我們都清楚。不只是只有知道就好,知道還要再去鑽究,好好想,這件事情是要如何來會理呢?道理是這樣說,與人間事能夠會合嗎?我們要去認識,道理和事物會合成為一體,而我們若要知道事理會合,必定要身體力行。


(6)「知而不行,所知障,容易生疑」:你只是聽的道理,你沒有去做;永遠都在那裡猜,猜啊,體會不到,容易生疑。疑和信也是在時間之中,一切都沒有離開時間。


(7)「信與行」:我們早上在誦經,不就是「甚深、甚深,真實甚深」,你沒有去好好深入,沒有去動作,只是在那裡在呼喊「深、深深」,若沒有身體力行,,永遠都不會徹底地了解,永遠都是鑽究不到。所以我們要「信」,一定要「行」。


(8)「分秒中,聚因緣」:同修者,叫做同知識,也要同受持,要求知、求識、求身體力行,這個時間對我們才有用。時就是時分,在分秒中,早上到天亮;天亮和中午,中午和晚上,這個時分,時間隨著秒而分、而時,這樣一直過去,所以分秒要累積起來。其實,每一個時、分秒鐘的時間,無不都是在聚因緣。


(9)「造善因或解惡因緣,用心警惕」:開口動舌,造福人間嗎?是說一句好話讓人感動呢?啟發他的善心嗎?或者是一句無意的話說出去,去傷到人的心、斷了人的道根?這也是在短暫的時間,分秒鐘我們會造成了因啊、緣啊;是善因呢。或者是惡因緣呢?這我們就要很用心來警惕。


(10)「聚諸因緣」:無不都是在分秒鐘這樣累積,善惡因緣都是點滴累積。我們在時間,要常常時時、刻刻要好好利用。利用對的,就是積功德,「六度萬行」也是在分秒鐘;若是煩惱無明,同樣時日在過,人我是非,那個無明、煩惱累積,都是在時間裡。


(11)「一切因緣,時間累積」:時間,聚集後,因緣就是這樣生出來;既然緣累積,久來它也會產生,產生了果報,這一定的道理。所以,生滅都是在因緣中;造作在因緣中,感受在因緣中,果報在因緣中,因緣無不都是「時」來累積。要好好重視時間,把握時間、累積時間,分分秒秒要用。


(12)「能生為因,助成為緣」:我們輕易一句話出去,就是因為對方有對象,有人,所以人的緣,所以我們和他對答的當中,無意中就有這樣的因,就因為有「對緣」,人與事,也因為有這項事情,我一個動作,這項事情結果是成就,或者是這個項事情結果是遺憾的事情?這也是在舉止動作中,這個當中一定是有什麼樣的緣。


(13)「因,緣」:「因」是能生的意思,起一念心,這叫做「生」;我要說一句話也是一念心,我要一個舉動也是一個動作,這都叫做「因」。有那個對象,所以那叫做「緣」;話對人說的,事是對物的對象,都是有對境。有因、有對境為緣,所以叫做「助成為緣」。


(14)「能生為因,助成為緣」:我想要罵人,就是因為有人我才想要罵,同樣的道理。沒有對象,那就沒有人可以罵,也沒有對機等等。舉這個譬喻,大家應該能清楚。我要做事情,是因為有事情我要去做,這全都有對象,這種能生就是因,對象就是助成的緣。因緣就是這樣,在時間、空間的對象中,我們完成了因緣。


(15)「累積因緣,造業受報」:現在就是五濁惡世啊!這個時代,天下災難偏多,四大在空輪中完成,也是因緣完成。有人的「因」來破害大環境,人與人之間起心動念,人與人之間因為物質的誘引,所以起心動念,累積變成了造很多的業,造「業」很多。


(16)「眾生共業,天下災難偏多」:在造業的過程,事物,大的就像大山,山被破壞了;大的就像海洋被破壞了,不斷地累積、不斷地擴大,這都是在「時分聚諸因緣」開始。能生,就是人的心起心動念,因為有這麼多的這個欲要去貪取,累積長久了;是幾千年也是從分秒累積,幾百年就是這樣累積來。大地被破害了,空氣被污染了,變成了濁,五濁:「見濁、眾生濁、煩惱濁、命濁、劫濁」,還是不斷循環,累積成了眾生共業,天下災難偏多。


(17)「謂五濁不增,時唯善」:在這個時分的裡面,長時間的累積五濁,可怕,要怎麼辦呢?現在就唯有「五濁不增」,五濁就是人的見解,不要再增加不正確的見解了;現在的人的見解、成見,現今動不動就說現在的年輕人,現在的人觀念不同,這全都叫做見解。


(18)「眾生濁,心病多」:真的現在的人,不是只有年輕人,不是只有中年人,就是老年人,也不得不隨著現在的社會生態在生活、在改變,這就是現在。五濁在這個見解中累成了煩惱,這種煩惱累積,造成了心理變態等等,這種憂鬱、躁鬱等等,心無法能穩定下來,煩惱重重,這不是少數人,已經成為眾生濁,所有所有的人類。


(19)「五濁」:不只是人類,現在動物,也有動物心理醫生。可見,眾生已經進入了這個眾生濁,已經見濁了,加上眾生濁,眾生累積了煩惱,煩惱濁。所以眾生濁氣很重,人禍頻傳,眾生濁。就有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,所以造成生命的威脅,叫做命濁。看看人禍,不只是破害家園,現在天底下常常有的國家,不只是外患,是內戰,全都是自己這樣不斷國家在互爭、互鬥、互相破壞。看看家園破碎了、人命傷亡了,人禍累累很多。


(20)「四大不調」:再宏觀天下,四大不調和,地大不調和、風大不調、水大不調、火不調,無不在大地空間這樣不斷發生。昨天所說的「地輪」、五大有「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」,無不都是發生在這個大空間的裡面,天下宇宙間,這都是一個空輪。四大都是在這個裡面,因為有這個五濁,所以「四大」中惹成了這個五濁,也是五濁造成了四大不調。本來四大是大自然,就是因為心的煩惱無明,眾生所造作的業,惹成了大自然的不調,所以叫做四大不調,變成了就有這樣這麼多這麼多的災情,人生苦不堪。


(21)「謂五濁不增時,唯善」:如何能夠讓五濁不要再增加,唯有善,我們若希望這個濁氣不要再增加了,唯有要推動善。


(22)「溫室效應,火宅譬喻」:現在地球高溫,海水升溫,整個生態都是變作「溫室效應」,就如《法華經》中「火宅」譬喻,譬喻在這個時代,已經就像火爐了,這個大空間,就像一間大房屋,火燒了,所以叫做「溫室效應」,已經是這樣溫度升高了。還有海水升溫,溫度也升高,所以因為這樣的因素,才會災難那麼大。


(23)「過度開發,惡性循環」:現在的美國德州休士頓,這波的大水災,是世紀性的,幾千年來不曾看到,面積這麼大,水這麼久,這是所不曾看到的。科學家去探究,原來是海水升溫,海水熱度高了,颱風、颶風,風雨大,水這樣下來;又是那建設開發得太快了,人口增加、工業增加,整個土地都已經沒有呼吸的空間,都是鋪水泥了,大地沒有呼吸了,不斷地過度開發。所以造成大地沒有呼吸的空間,所以病了。雨水一下來,沒有排水功能,雨水也特別大,這惡性循環。


(24)「天災頻傳,水深,火熱」:這樣的事情不是只會在美國,這是天下事,美國只是一個警示;美國在水災同時也火災,這個時刻。在美國有幾百個火場在燒,所以「火熱」也是「水深」。美國只不過是一個警訊,我們要提高警覺,要如何五濁能夠停下來,唯有善,善。


(25)「諸有情類具大威德」:要大家善心要起,心要淨化,不要再有欲念,不要再有無明煩惱了,要好好累積修行,修行威德,我們真真正正要用功了。修行,不敢說到有要多大的威德,至少大家盡本分「不要殺生」。口下這一橫的口欲,要節制起來,愛惜生命,為大地球、大乾坤,不要再增加污染,若能夠這樣,這才有辦法。


(26)「救地球,要疼惜小乾坤,愛護一切眾生」:先對人的生活、生態開始,若能夠從人的生活的習慣開始,就是對飲食和用物,開始戒口欲,戒貪念,這是為整個乾坤要救地球,就是要疼惜小乾坤。每一條生命都是小乾坤,小乾坤身心健康了,大乾坤,就是呼吸等等都能夠平安、乾淨,我們要很用心。


(27)「好修諸善,減貪癡」:好好修行,大家要好樂,向諸善法來走。滅貪瞋癡也好,減貪瞋癡也好。我是為它寫「減」,一時要「滅」,沒有那麼簡單,普通經文都是說,「滅貪瞋癡」,我是感覺大家再減一點,再減一點,這是減貪瞋癡。大家再減一點,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不敢盼望都清淨、都滅,無貪瞋,不敢這樣盼望,我們就一邊減一邊減,減貪瞋癡,要修行。


(28)「蓋於彼時無諸濁惡」:我們這時候趕緊把握時間,現在推。未來,他們回過頭來就說,那個時候有這群人為了救大地,為了淨空氣,推動了這樣清淨的飲食,蔬食,改變人的生活、口欲。若能夠這樣,我們的現在和未來的那時,那就沒有「諸濁惡」了。


(29)「共知、共識,共行」:希望我們現在開始,到未來的那個時候,我們不要嫌進步慢,我們要有起動、要共行,我們這時候是要共識的時候,共知、共識,要共行,我們必定要起步,這就是根本。


(30)「成就菩薩的根本」:佛陀現在已經進入了「本」,做人的根本。佛陀要說的是成就菩薩的根本,我不敢想如何成就,我一直期待我們來成就「人」,現在如何來發心做菩薩,菩薩在人間覺有情,我們能夠為未來鋪路。希望能夠減輕「貪、瞋、癡」,盼望未來會將這個濁氣將它減少,沒有這個濁惡,一直減少。


(31)「其人雖不樂為妙行」:我們叫他求佛法、修佛法,能夠成佛,雖然他沒有興趣,不要緊,我們只做前面我所說過了這些事情,我們來減貪、瞋、癡;盼望在未來我們的社會、人間能夠減輕了這些濁惡,我們做得到,現在就能夠救地球,能夠保護大地、尊重生命,這我們都做得到的,就是這樣就好。


(32)「人格成,佛格就成」:你不敢盼望你到成佛,不敢盼望自己到行菩薩道,那就是先做好人,人格成,佛格就成了,盼望我們做好人。若不盼望要「六度萬行」,不去轟轟烈烈去做救人的事情,你不要去救人不要緊,你救你自己,你就累積你自己的善行,這樣就好了。這樣對地球、對減濁氣,這全都有幫助。


(33)「然而亦自然安詳」:若能夠這樣,這個天下自然就很乾淨了,天下無災,人間祥和了、平安了,這就是累積在時間。


(34)「及時把握時間,減少濁氣」:我們要累積因與緣,要很清楚了解,點點滴滴我們要將這個濁氣減少,這是很期待人人要把握時間;時間很不夠,道理很長,要徹底說到大家可以很清楚了解,這就要看人人是不是有沒有用心。


(35)「佛陀顯本門」:這道門就是要讓我們知道,行要如何修?心要如何發?若能夠像這樣開始,在現在的時代,濁氣這麼重,我們要如何讓這個時代,讓這個濁氣,讓現在的人要能夠覺醒起來,這就是根本。同樣,我們這時候沒有顧得好,要如何談到有時間可修行呢?所以,我們應該要清楚,這個根本的門,既然打開,我們根本的理我們要清楚。


3. 複習經文:【云何世尊於少時間,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,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?即白佛言:世尊!如來為太子時,出於釋宮,去伽耶城不遠,坐於道場,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】


(1)彌勒菩薩再這麼問,因為大家既然問起了這些菩薩是如何來,佛陀答了;彌勒菩薩再追問,追問佛;他愈問,佛陀愈解釋,我們就愈清楚了。


4. 經文簡釋:【去伽耶城不遠,坐於道場,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】:去於山城,未得長遠,便坐道場,得成佛果。


(1)「去於山城,未得長遠」:我們因為幾年前尼泊爾地震(指:2015年4月,規模7.8),我們去才知道,原來那個山崗很多、山丘很多,稱為山城,不是很遠,山和山的距離不是很遠,平地也沒有很大。他們去過,回來我有問,真正想要得到很大的土地,不是,不是容易,所以都有坡度。可見山丘多,所以稱為山城。


(2)「未得長遠」:平地沒有很長、很遠,不是像臺灣,若是平地的就很闊,或者是大陸更是闊,這不是這樣,它就是很多的那個山巒,所以說起來,「便坐道場,得成佛果」。走過、經過了十一年的時間,回過頭來在菩提場,坐菩提樹下成道。


5. 【從是已來,始過四十餘年,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】:此釋事相難信。如來說法,本不限於時相。惟就顯相言之,法華一會,在般若會以後,去佛成道後,止四十餘年。


(1)成道之後才四十幾年,經文中就這樣說,彌勒菩薩疑在:為何佛陀出城,修行,這距離不是很遠。怎麼會後來十一年後成佛了,成佛說法也是才四十多年而已,說起來時間很短;這麼短的時間,怎麼有辦法做這麼多的事情啊?距離沒有很遠,離皇宮到伽耶城,伽耶城這段時間,十一年,去看看人的道場,自己下來再修行。到處去參訪有五年的時間,有六年自己靜下來思考、修行的時間。所以,前參訪五年,後六年的時間默默地來思考天地之間、天地人間的道理,自己慢慢去思考,六年的時間。


(2)最後,他選擇一個地方,坐下來好好來思惟,終於他忽然間這樣覺悟了,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,這個真理,大乾坤所有的真理收攝入佛的大覺性的心靈裡,成佛了。時間不是很長,十一年的時間,五年參訪,六年修行。成佛後又再說法,也才四十多年,這前後的時間還不到五十年,你們想,要成就這麼多的菩薩全都很有成就,這個事情很難解釋;彌勒菩薩知道大家有疑了,他就會問了。


(3)「此釋事相難信」:這表示我們要解釋、要表示的,那就是這個事難信,真的是很難解釋。十方來的和從地湧出的菩薩,是這麼多的成就功德。用這麼短的時間,修行的過程十一年,說法的時間四十九年,這樣能夠成就這麼多事情,實在是不可思議。


(4)「如來說法,本不限於時相」,所以他們就會問。如來說法哪有時間的限制呢?但是人事就是這樣,有時間等等,就是這樣來計算。


(5)「唯就顯相言之,法華一會,在般若會以後」:佛陀「五時說法」,有「阿含」時,就是佛陀成佛之後,離開菩提場,就開始測量,眾生的根機要如何才能夠體會佛法?所以到鹿野苑開始為五比丘說「四諦法」,成就五比丘。從這樣開始,開啟「阿含」時,十二年了,開始;之後就說《方等經》八年;之後開始「般若」,二十二年!後面接下來才開始是「法華」。


(6)複習:「『華嚴』最初三七日,『阿含』十二,『方等』八,二十二年『般若』談,『法華』涅槃共八載」。


(7)「華嚴」:就是佛陀成佛那時候,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,會合入佛的覺海。在這二十一日的時間,佛陀在靜謐中境界,諸天,還有諸菩薩都現境,他在那個地方講說「華嚴」。華嚴海會,有諸佛菩薩來慶祝,有諸方菩薩來聽法、有天人來聽法,那個華嚴海會境界完全是在佛陀的心理定靜中的道場。


(8)「五時說法」:一直到出定之後,才會去考慮天人都難解了,何況人間呢?當然更加難解。因為這樣,所以佛陀開始就「五時說法」,分作這麼多的境界、時分來說法。這就是「時分」,分作這麼多的時分來說法,我們要去清楚、了解佛法是從這樣開始。


(9)「累劫不斷在廣度眾生」:其實,難道只是在這個裡面而已?不只,佛從這四十多年來是這樣經過了過去的無數劫前,降皇宮之前是在兜率天;兜率天之前就是有這位修道者,遇燃燈佛,以髮布地,供佛,燃燈佛為這位修行者授記,為他祝福,「未來你開始修行,將來成佛會和我一樣,但是要再經過無數劫的修行,一直到最後遇到迦葉佛,迦葉佛的補處是你未來的釋迦牟尼佛。你的補處就是在兜率天。」這是來人間之前,從兜率天的以前,無量劫前的燃燈佛為他預言,一直到迦葉佛,這是很長久的時間,無數劫、累劫不斷在廣度眾生。


(10)「度化因緣,累積時分」:因為有經過了這樣的時間,所度過來的人、所成就的人,是所結緣的過程的度化因緣,就是累積很多的時分。我們開頭說「時分」,在佛的時間,那就是無量、無數劫的時間不斷累積;已經到達在佛陀因緣成熟了,來人間現相成佛。


(11)「八相成道,是累積累生世因緣而來」:現相成佛這個時分,有從孩童的時代、有從等等,一直到出家、一直到修行,都有時間這個時分的累積到成佛,是從古遠、古遠無法計算的時間,一直說到現在這累積下來的時間所成就。所以,我們要成佛,就是要這樣很用心修行,才有辦法。


6. 『須菩提(應指:迦葉尊者)謂睹金人而受持戒,陳如聞四諦正法,體解大道,方等、般若已來,積日累月,僅過四十餘年。』


(1)佛陀從開始短短四十多年來,所在化度的因緣。譬如現在的弟子,就像迦葉尊者是在佛法中也是智慧很高,也是十大弟子之一。修苦行,為什麼持戒、修苦行呢?他也是和佛久來有因緣,過去的因緣不說,說他的今生,很富有,是國師的孩子,同樣他就是有股的心,這個因緣,一直不肯成親。一直到了父母逼婚,他用金去造一個人,說:「若有辦法找到這樣和這個金做的人都一模一樣,這樣我才要娶。」這是有這個典故。


(2)果然有這樣的女孩子,一模一樣,所以他遇到這樣,雖然不得不結婚,但是結婚持清淨戒。剛好這個如金相的這個女子也是想要修行的人,也就是父母同樣逼婚,兩個都是有一樣的方向,但是既然這樣的因緣會合起來,所以兩個人約好將來修行。


(3)迦葉也是保持著清淨的身,因緣成熟了,出家了,他修苦行,他持戒森嚴,這是迦葉尊者。這在「阿含」之中,就是現聲聞,不然他智慧也很高,聲音這樣在度眾修行。


(4)「佛陀三轉四諦法輪」:喬陳如,聞佛陀說「四諦法」,覺悟、清楚了;佛陀三轉四諦法輪,喬陳如是第一個體會到體解大道的人,這就是「阿含」時。


(5)「去佛成道後,止四十餘年」:「阿含」的時代,就是為小乘人說小乘法,獨善其身,潔身自愛,這樣的人來講法。接下來才是「方等」,接下來就是「般若」,就是這樣的過程到「法華」,,才四十多年而已。


7. 『今地涌之眾,德業恢宏擴大,數過恆沙,佛之功德勢力教化如是等。以時校量計其功,難可易知。』


(1)「佛之功德勢力」:現在從地湧出的人這麼多菩薩,廣大無數,數過恆河沙,是如何來教化?已經看到這些人的功德累積到這麼地高,到底這這麼短的時間是如何教化過來?


(2)大家用時間來計較,計較那個時,佛陀出皇宮去修行開始計算它,這個過程以及成佛之後的時間的過程,只不過是這樣的年限,怎麼能夠度那麼多人啊?這就是大家的疑問。


(3)「本門,時分的真諦,用心體會」:各位,真的是道理我們若要去探討,實在是要花費很多時間,說來話長!大家若用心好好能夠體會,我們就要知道「時分」,回歸到佛陀將要說他如何修行那個根本,那個「本門」開始,時間是無法去推測,從佛陀的生世來推測修行到成道,時間是這樣而已;往前推,就是無量劫。


(4)「時分,能夠累積一切的因緣、一切的成就」:這種的時分,累積起來能夠成就這麼多,我們要重視這個時分,時分能夠累積一切因緣,時分能夠累積一切的成就。


(5)「把握時間,把握因緣,累積善因善緣」:這個時代的污濁,不容許我們又在那裡在慢慢地說、靜靜地聽。就是要知、要識,最重要的身體力行。要請大家好好把握時分、把握因緣,為這五濁惡世盡一分的心力,要時時多用心!


***************
8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感恩開示好多「時間」真諦,分秒就是時分,修行,訓練顧好這念心,分秒都在善念,舉手投足都在善行中。又感動將時間與因緣結合,就會思惟,了解「十二因緣法」的重要性。


複習:「十二因緣法: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、識緣名色、名色緣六入、六入緣觸、觸緣受、受緣愛、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、生緣老死。」


總是覺得,聞法後,才能更漸漸進一步了解何謂「十二因緣法」,目前對我自己來說,是一種警惕,「諸惡莫作」的提醒。感動上人殷殷提醒「好修諸善減貪痴等」,先以「減」來代替「滅」,這般慈悲的次序漸進教化剛強的眾生。


就聯想到,最近慈濟人大家都很努力推動「茹素齋戒救地球」理念,道理是這麼清朗,但面對剛強貪口欲的眾生,總是想出種種辦法的引導人人來茹素。


但也自我反省,是要當個有覺性的修行人呢?還是要成為讓諸佛菩薩無奈的剛強眾生?改習氣,知了就要徹底力行,不然就會如這句靜思語「站在半路,比走到目標更辛苦」。身為佛教的靜思弟子,應做好弟子該有的本分事,時時顧好這念心。如今天上人期許我們,「先人格成,佛格才成」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7/09/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