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091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從地涌出品第十五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
信為道之源始,於諸法之實相,
與三寶之淨德,世出世之善根;
深為恆持信樂,澄淨廣植深信。
用心,一定要用心啊!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這句話好像常常在說,為什麼呢?因為「信」就是「道之源始」。路,我們要到成佛的道路,這條道的源頭就是要從佛那個地方──「如來室」,那個地方開始鋪過來。還記得嗎?「入如來室,著如來衣,坐如來座」,我們人人開始發願,就是向佛、學佛。學佛,學就是希望能夠成;學,若沒有希望成,何必學呢?所以,學就是期待能夠成就。那你要學什麼呢?學佛者就是要成佛。就像我們平時,平常的人問:「你是在學什麼功夫?」各人要學功夫,有各人想要成就的,不論是以前、以前,以前的人學蓋房子,就要成為師傅;學做衣服,就是學裁縫,也是要成為師傅,這是同樣的道理啊!這都是要學。我們現在要學佛,當然要先走這條路──菩薩的道路,要先發心行菩薩道。
菩薩的起源要從哪裡來?那就是你要先相信,信我們人人都有真如本性。成佛就是要發現你的真如本性,隨著真如本性的道一直走。這要走的路是如何走?就是菩薩這條路,這是一個軌道,要走一定要靠這條道走。所以,學就是要有目標,有目標也就要有方向,方向要有接近方向的這條道。所以,我們方向在佛,佛就先告訴我們:「你要找到你的真如本性,因為你原來就是,本來就是佛。」人人本具佛性,原來就是有啊!但是你讓它迷失掉了。迷失在哪裡呢?就是迷失在這條道;這條道你要再開出來之後,自然你就看到你的真如本性。
所以在「開道」,那就是「六度」,要用六種的方法去開出這條路。這六種的方法就要用很多種的工具,不是只靠兩隻手就有辦法開一條道,還是要用很多種的方法、工具,迠就要靠大家一起來。本來一條路,這個方向就有得走,只是我們久來雜草叢生,已經成一堵牆,很高、很高的牆將我們擋住了,所以我們方向知道了,一定要開,要雙手去開,要用工具來開,要不然兩隻手,那些林投竹刺你無法去開。工具,就是六種,這六種是粗相的工具,它有多種的利用。同樣的道理,佛法就是這樣,佛陀說給我們方向知道,給我們很多的方法去用,所以我們要好好利用這些方法。我們要深信方向是正確的;你相信方向正確,就要身體力行,借用方法,那就向前前進。所以這個「信」不能欠缺,努力不能欠缺。所以,我們努力在本身,方向在遙遠的地方,道是在我們面前。只要你方向正確,重重重重雜草、雜木,我們若能夠身體力行好好地開,開闢了這條道,那就是向佛之道;路不是沒有,只要我們將它開,路就出來了,這原本就有。
所以,「於諸法之實相」。這些方法應用了,我們精進,步步向前走,精進得走,自然就會看到法的真實,真實相就會現前了。只要你真正對準方向開,那真實的路我們就看到了;不只看到,也腳踏實地走了,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。所以,「與三寶之淨德」,這就是方法了。我們要修行,要依靠什麼來修呢?佛陀給我們這麼多、這麼多的方法,最安全、最有次序,又方向準確,有人帶我們走,這是一條很安全的道路,就是要靠,靠「三寶之淨德」。「三寶」,大家知道了,那就是佛、法、僧。
佛,始覺悟者,第一位覺悟的人,發現了這個真理的源頭在哪裡,剎那間,從他的內心深處與天體星光,天體的星那個光芒這樣一接觸了,突然之間天地萬物的相,理相完全呈現,很快速回入了那個性──覺性之海;無一不通、無物不曉,完全通曉了這一切法。從佛陀開始覺悟,天地之間一切常與無常,常與無常的道理佛陀清楚了。人間,物與生命在哪裡分界?佛陀清楚了。時間,時間累積在怎樣的空間?佛陀清楚了。空間裡,在人的當中,人如何來生、如何在活?活的過程中是什麼樣的緣?如何來、如何活、如何去?去的結果又是如何的起因?因緣果報法很清楚,常與無常生滅法也很清楚。
這佛陀要向眾生一一說來,真的眾生的根機、眾生的耐心都是有限,根機淺薄、耐心有限,這短短的時間佛陀要說很多的道理,我們到底有辦法吸收嗎?現在的人都在取快速,「這些事情你去分析,五分鐘,全都說完」。有可能嗎?五分鐘、三分鐘說完,有可能嗎?走馬看花、露水電光,這豈不是很短暫的?你有多少事情要如何來規劃,從頭說起讓你知道,就要用多少的時間?攝受來之後,消化之後要如何再分析,分析這個心得?心得是不是只是這樣想來就能夠分享了呢?還不夠,還要去體驗;體驗來的感受,感受來,要來分享。其實,用很快速度的時間要來和大家分享,很難哦!
所以,佛陀明明發現到,「大地眾生皆有佛性,而這個佛性和我一樣,與天體接觸,天體之間萬物一統,都收攝在我的覺性慧海之中。我這樣告訴你們,我是這樣的感覺,你們大家同樣有,你們也應該有這樣的感覺」。這樣,我們有感覺了嗎?一點點感覺都沒有啊!一個感覺的反應:怎麼有可能!這如果是我,來聽佛說:「我有,我感覺到了,你應該也要感覺,這是真實的!『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』,這心靈的境界就是這樣、這樣,我體會到了。」這樣,他體會到了,我們豈體會到了呢?一點點都無法體會到。
唉呀!你沒有體會,我要如何讓你知道呢?好吧,慢慢來,慢慢地告訴你,你有耐心可聽嗎?你有這麼長的時間可聽嗎?這就是要如何度化的困難。所以,佛在〈安樂行品〉先告訴我們困難,不只是我們自己的困難,佛陀先引導我們,我們要發心,發入如來室的心。入如來室就是要「大慈悲心為室,柔和忍辱衣」,先這樣告訴我們,要穿起柔和忍辱的衣服,心量要開闊,如何來包容眾生,要很精進去行有為法。善有作為的法就是行菩薩道,開大心胸,包容眾生、拯救眾生苦,而你要去善有作為,入人群中去。要有「諸法空為座」,在人群中你自己不要去受到污染,心要很清淨,就像出水蓮花;「諸法空為座」,不只是像蓮花,又一切都是空;空,就沒有污染了。
看看這個大空間,東西骯髒了,是某一件東西骯髒,不是空間骯髒;若是空間骯髒,就是指現在人心欲念。數百千年來,眾生的欲念不斷、不斷累積,累積到極充盛之時,這污氣,污染的氣,才在這個虛空之中。空,說被污染,被空氣污染,那是空氣被污染,不是虛空受污染。空氣污染也是氣啊!這人所造作的,一念的無明。無明長得什麼樣?就是無形,和空氣一樣,空氣也無形。你說塑膠袋,大大的塑膠袋,你將它拿來,袋子將它展開,這樣將它揚一下,趕緊將它束起來,這個塑膠袋就會鼓起,就會這樣膨脹起來。「它怎麼會膨脹起來?剛才就扁扁的,現在怎麼會膨脹起來了呢?」「因裡面有空氣。」「空氣長得怎樣?快拿出來給我看。」塑膠袋打開,空氣不見了,就是「無」,不過它就是「有」,有得這整個袋子都已經膨脹起來了,就是「有」。若再將它充更飽一點,袋子會破掉,所以這裡面有空氣,氣會炸起來就是這樣。
很多的道理,天地宇宙萬物、萬物的道理都有這樣,慢慢形成而慢慢污化,就慢慢造成了這大空間受破壞,這大空間,一切山河大地就是這樣一直受破壞,所以災難頻傳。這些東西、這些氣無不都是人的無明、煩惱造作完成的。佛陀就是要來對治人的煩惱、無明、惑,所以他要用長久的時間,終於與天體會而合一,無一不通、無理不達了,事理一切通達。要告訴大家,但是說到最後,很多的時間,不是今生此世,是過去的生生世世。所以因為這樣,佛陀成佛了,菩薩很多,卻是要說:「這些都是與我有緣,是我度化來的,所以他們成就了。」這難信、難解啊,而要如何去相信?
所以,我們一定要信,信的根本就是從「三寶之淨德」。去除我們心理的無明、煩惱,惑念去除,我們要相信佛、法、僧;有佛的覺悟、有道理的存在、有僧的弘揚傳法。所以,佛陀很用心,用在這《法華經》要如何來教菩薩法,要如何來啟度人心。所以,佛陀募菩薩,在勸募菩薩,人間菩薩要招生,就是要募,要勸募。人人要來了解,了解「三寶之淨德」。而我們身為三寶之一,我們的淨德有修嗎?這是我們所要學的,我們的身、口、意,淨德要從哪裡來看到呢?要從身、口、意。身的行動、口的言說,意的起心動念。這個身口意的表達,這就是三寶的淨德累積。
所以,「世出世之善根」,根源就是在這裡。說到人間這麼多天文地理,其實根源在這裡,你要信,才有辦法去體會天地的道理,一切物命的道理,這樣生命的道理我們才有辦法很清楚。所以,要信,你若沒有信,你就無法接受;一定要信,要信得甘願,打從內心甘願的信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接受佛陀的教法,這個「覺」。所以,「深為恆持信樂」。我們要很深刻,要永遠永遠,很長久,時間不是今生此世而已,還有來生來世。回溯在過去,應該也有過去的因緣所受化,才有今生這麼堅定在佛門中,這樣共心一志,這就是要再更「深為恆持信樂」。「信樂」,就是我相信、我甘願、我徹底,這叫做「信樂」;很相信又很好樂,很想要追求。所以,「澄淨廣植深信」。我的心一片的清淨,我很願意,在人間能夠到處去將所信的法傳給人人,去善有作為,去好好為善,去好好度化入人群,這我絕對相信。這就是我們一定要清楚,我們一定要了解,一定要走。所以,前面的文說,
複習經文:「爾時、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佛昔從釋種,出家近伽耶,坐於菩提樹,爾來尚未久。此諸佛子等,其數不可量,久已行佛道,住於神通力,善學菩薩道,不染世間法,如蓮華在水,從地而涌出。」
「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」。我們前面的經文已經差不多能了解了,彌勒菩薩提出這些疑,說起來就是要去探源、探討,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、這麼多有成就的菩薩?佛陀是用多長的時間?絕對不是今生此世幾十年間,希望佛陀能夠從起頭、源頭,是如何發心?修行過程的長時間如何累積來的?」這就是要探源,信的起源。所以,彌勒菩薩他前面說過,他還是要再重複,一段一段他就是重複,用偈文來表達。我們前面也解說了。偈文:「佛昔從釋種,出家近伽耶,坐於菩提樹,爾來尚未久」。佛成佛,從離皇宮到成佛,也才十幾年的時間,成佛之後能夠說法的時間,到了講《法華經》,而這樣過程,成佛之後說法過程也才四十多年而已,這樣是要如何度這麼多人呢?
這麼多的弟子,「此諸佛子等,其數不可量,久已行佛道,住於神通力」。看起來很成熟了,這應該不是現在才受學的,應該「住於神通力」,早就已經充足這分通達諸法的力量。「善學菩薩道」,過去應該全都有了。「不染世間法,如蓮華在水,從地而涌出」,就像蓮花已經在這污泥中卻不受污染,如蓮花從地而湧出,好像蓮池中忽然間湧現出來,一朵一朵的蓮花,在污泥裡面這樣湧現出來,每一朵蓮花都很乾淨。這真的要能夠說,他是在娑婆世界這麼短的時間來成就,很難信啊!所以,下面這段文再說,
經文:「皆起恭敬心,住於世尊前,是事難思議,云何而可信,佛得道甚近,所成就甚多,願為除眾疑,如實分別說。」
經文簡釋:
「皆起恭敬心,住於世尊前,是事難思議,云何而可信」;是諸菩薩皆起敬心,住在佛前。而今會眾之多,云何而可信,此頌結其難信。
「皆起恭敬心,住於世尊前」。這些菩薩從地湧出,那個態度是那麼恭敬,從來不曾看到這麼多人,這麼多菩薩突然間這樣浮現出來了,且竟然會用這麼恭敬的態度,在塔前向二世尊這樣在頂禮,這麼恭敬,如規如律,問訊那些從遠方來的分身諸佛,在那個地方繞佛,那麼規律整齊。「是事難思議,云何而可信?」這麼多的人,這樣共同在世尊的面前,這樣的情景、這樣的事相真的是難思議,一般的人想,怎麼想都想不通,想不通要如何信呢?這是彌勒菩薩問。
所以,「是諸菩薩皆起敬心,住在佛前」。菩薩這麼有敬心,這麼資深的菩薩來到佛前,又是這麼的恭敬。「而今會眾之多,云何而可信」。又是這麼多,又是那麼的成熟,所以大家想要相信都難;數太多了,這些人太莊嚴了、這些人太恭敬了,所以很不可思議。世尊,佛為何能夠得這麼多菩薩的敬重,能夠教這麼多人?真的是不可思議。
*是今生化現事,實難可思議事。云何而能可信,即為後世釋疑,鞏固信受。
所以,「是今生化現事,實難可思議事」。若說這些人都是今生此世將他們度化,成就的事情在大家的面前,這實在是無法相信。彌勒菩薩是這樣,這麼堅切的表達。「云何而能可信」。彌勒菩薩真的是用這樣的語氣向佛陀這麼說。所以,「即為後世釋疑」。因為這樣的景象,怎麼說都很難信,要用心,要去善解都很說不通,實在是很難信。「佛陀啊!雖然我們大家相信佛所講的法,卻是現在大家是相信佛無不實語,大家都相信佛絕對沒有不實語。所以,我們雖然道理還沒有很了解,不過我們都相信佛。但是這項真的不了解,又無法合理,理有所違。就像二十五歲的年輕人指一百歲的人,說:『他們是我的孩子。』同樣,這事和理有互相違背,很明顯,所以我們就無法相信。」「所以,佛陀一定要將這個道理很淺顯讓大家更加清楚,不只是現場的人,讓大家心服口服,哪怕未來世的眾生更需要。因為眾生剛強,他們若不了解,容易破法、容易造業,這就很嚴重,所以請佛一定要來解釋。」「如實分別說」的意思,好好解釋。
經文簡釋:
「佛得道甚近,所成就甚多,願為除眾疑,如實分別說」;今世顯跡得道日淺,化眾甚多。願與眾除疑惑故,如實義、分別演說。
所以,「佛得道甚近,所成就甚多」,成就實在是太多了,面積也很大,這種度化的人不是只有在這個範圍內,看,十方的人都到來了,這事關太大了。「願為除眾疑,如實分別說」。人人的成就實在是讓人很感動,但是這不知道要如何來相信,所以請佛要好好分別解說,來解釋大家的疑問。所以,「此頌事相難信」。這段的偈頌,也就是希望能夠我們更加清楚這個相,事相真的是讓人難解。看看,佛陀也說:「我從伽耶城,菩提樹下成佛以來,所度的眾生……。」「今世顯跡得道日淺,化眾甚多。願與眾除疑惑故」。這樣時間很短,但是這些人絕對不是這個時間內所度化的,所以要請佛不要讓大家心有疑、難相信。
*此頌事相難信,請求世尊細說,如是真實法分別而說,謂依於真實之理而一一解說也。
所以,「請求世尊細說,如是真實法分別而說」。這個真實的法,若籠統說很難相信,請佛將它細分,一項一項將它分得清楚,讓大家能夠更加了解。「如是真實法分別而說」,這個一乘實法也就要分析。過去是用方便法,現在要講一真實法,這個一真實法,現在就要再好好將它分析。所以,「謂依於真實之理而一一解說也」。這個真實理我們要好好再一一來解說它。下面的文就又這樣說,
經文:「譬如少壯人,年始二十五,示人百歲子,髮白而面皺,是等我所生,子亦說是父,父少而子老,舉世所不信。」
經文簡釋:
「譬如少壯人,年始二十五,示人百歲子,髮白而面皺」;譬喻有年少二十五,指髮白百歲人是我子。
舉世難信啊!大家,不只是現在,再來世人,後世的人可能更加無法相信。「譬喻有年少二十五,指髲白百歲人是我子。」這少壯的人,這麼年輕,就還未到壯年,才到少年的人,就指著百歲的人說:「這些白髮百歲的人,都是我的孩子。」其實這些人臉都皺了,就是很老,頭髮白,臉也皺了。「少年指老人,是我之所生。」少年孩子說:「那些人是我的孩子。」你們想,這樣說什麼人有辦法相信?更加無法相信的,是這些老人也說:「這個年輕人是我的父親。」「事異常情,人豈得信」,這實在是事和道理,事相、道理根本就不合,要如何相信呢?所以這是難相信。
經文簡釋:
「是等我所生,子亦說是父」;少年指老人,是我之所生。老指年少謂是己父。
「父少而子老,舉世所不信」;事異常情,人豈得信。此二頌、頌喻理難信。
所以,「是等我所生;子亦說是父」。實在是無法相信,到底這要如何來解說呢?實在很難解說。所以,「父少而子老,舉世所不信」。不是現在,未來世的人一樣也無法相信。這無法相信,真的是什麼人都無法相信,所以彌勒菩薩很慈悲,期待我們人人,後世的眾生,願意信佛的人,希望他們接受到《法華經》,學菩薩道,發心來學菩薩道,力行在菩薩道上,中途不要有疑,要相信、走徹底。所以,「此二頌、頌喻理難信」。這段文恐怕有人會懷疑,因為事相和道理實在是差太多了。
過去大家聽法,可能是真正聽的法,只是說,「哦!有道理,知道了」。但是真正了解,徹底了解是還未有,還未徹底去體會、了解,只是知道了、感動了,但是真正的體會呢?那杯水,說:「這很燙,天氣很冷,喝一杯熱水。」但是,有看到那杯水在冒煙,相信這杯水是燙的,這麼冷的天,能夠有這杯熱水來喝下去應該是很好。或者是在夏天,「這麼熱,來,喝一杯冷開水」。有看到水很清,這杯水在那裡,靜靜在這個地方。看,好像真的很涼、很清的水,但是沒有喝,不知道這杯水裡面是鹹的或者是淡的?那杯水的熱,是普通的熱,或者是會燙人的熱?實在是無法感覺到,所以說「斯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。我們若沒有去體會是冷的、是熱的,我們無法知道,所以要去接觸,端來,喝。端著時就知道:這是熱的,很溫暖哦!喝才知道熱的程度。涼的水,「很涼快哦!端來喝很好哦!喝下去清涼。」這就是體會。但是,我們是不是有體會到呢?唉!還離事相很多,我們就要勇敢踏出去,就不怕無法可體會。
就像現在天下間災難偏多,除了災難,哪一個地方在水災、哪一個地方風災,災情很嚴重。過去幾天來一直說美國、美國,二十多天來,看到這麼多災難,水那麼大、受災的人這麼多,面積很大,二十多天。但還看到泰國水災也已經兩個多月,近三個月,從五月間下大雨、淹大水,到現在水都沒有退。水愈淹愈大片,水從湄公河一直漲出來,水一直漲。其實它不是每天都在下雨,但是水在河面不斷一直漲,雨若再下,不會消退,就又會漲,就是這樣。現在泰國的慈濟人開始在首都附近,在那個大城府的裡面,已經展開救災發放了。這兩天也用船載東西這樣去發放,發放之前他們也是要用船,這樣不斷去記錄、去了解。張三、李四的家庭多少人、家庭貧困的程度,他們也要去造冊、去勘災,這兩天已經發放千多戶了,在泰國。
一直說,為什麼災情會這麼多呢?其實,這氣候的極端就是污染了。污染從哪裡來?就是源頭在環保沒有做好,沒有環保的觀念,髒污、塑膠等等,這要怎麼辦?人丟的,就要人來收。我看到一段,在浙江省義烏市那個地方,有一位居士,在那義烏的市區裡有一棟的商業大樓。他很發心,在這個商業樓的裡面,就給我們一個共修的地方,慈濟人就是在這個地方在共修。但是在這個商業樓,差不多一百公尺遠,有一些攤位,賣吃的小攤,或者是賣那些拉拉雜雜的東西。但是那個地方很髒,一般的人都在那裡買、在那裡吃;在那裡買、那裡吃,那些垃圾長年累月,人人都要走在垃圾上,要走到很骯髒的地方,連吃的攤位也是。
慈濟人八月開始(義烏環保志工一星期一次夜間環保,在夜市宣導資源回收),下定決心親手去做,這樣每星期三,他們每星期三一定有一群慈濟人穿得很整齊,進去攤位,小吃攤,他們就先去打一個招呼:「我們要來這個地方,來將這些東西整理好,要來將它回收。」這當然要先做宣導,但是過去宣導的時候,要叫大家自動很困難,他們就開始主動;那些人很被動,就由我們開始自動,就說:「這樣我們來。」所以,每星期一天,他們就去那裡撿;人家在桌上在吃東西,他們連桌下都鑽進去,撿塑膠袋、紙等等這些垃圾。這些慈濟人穿得很整齊,這樣同時蹲下去人家的攤位裡,這樣去鑽進桌底下撿東西。一直撿到賣小東西的地方,他們也去向他們打招呼,也去撿,一直撿到他們被感動了,哇,那些擺攤位的人,看到慈濟人來就說:「幸福哦!」我聽到,就像這樣在喊「幸福哦!」錄影回來,感覺:慈濟的術語,慈濟的術語連擺小攤子的人也已經用得上了。
所以,他們開始替我們在撿,也開始有人在動手了,他們還繼續再撿下去。就像這樣,再幾星期之後,現在去看,夜市場乾乾淨淨,與大家還沒有動手前比較。幾年來、幾年來累積的問題,卻因這些有心的志工,想要為大地,想保護地球,也能夠讓空氣清新,所以他們身體力行,就是做就對了。我記得前年回來,他們還在說:「我們在那個地方,很感恩讓我們有那個空間,交通很方便,在人群中,在那裡做道場。但是,我們要經過到這個夜市,到大樓這裡,那裡很骯髒,我們一直在宣導,都沒有效呢!」還這樣告訴我。現在看到了,他們身體力行做出來,「清淨在源頭」,就要從那個攤位開始,做到了、看到了,土地乾淨了,周圍乾淨了。
各位,這就是體驗,我們要有體驗到,我們才有辦法做出歡喜、甘願,你要先有信心。這一波,他們就說:「哦,這樣我們有信心了。」對,有體驗、有信心,要從外面做進來為內心的體驗。真的要用時間,要長久的時間去付出。各位菩薩,付出、體驗才有心得,才能夠堅固我們的道心,才有辦法讓我們這個信的源頭,這個道我們才有辦法建立起來。所以,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」,其實「信」就是道的開頭,也是道的起點。這個道的起點我們一定要相信;相信,我們必定要有理去分析。
就像彌勒菩薩,他追根究柢,佛陀他就會細說,就會一項一項讓我們更加了解。我們已經看到〈從地涌出品〉,浮現出了這些疑問,佛陀開始就要細說。所以,我們的〈從地涌出品〉將要結束,這個「本門」,就是〈如來壽量品〉也很重要,它開始將要接近來。就是要有信心,才有辦法一路這樣一直接下去聽過來。聽,一定要有回憶,也就要一定要去體會;真的要去體會,若沒有去體會,真的要很相信也很難。感恩彌勒菩薩有這個因緣,製造因緣讓我們能夠再更深入、更了解根本要如何來。所以,「信為道之源始,於諸法之實相」,我們要能夠更清楚,人人要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