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/09/1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9/1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/09/1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   2017/09/1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周一 9月 18, 2017 5:55 pm

20170918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 
 
彌勒等騰疑問,於佛少時教化如是無量菩薩,
敬請如來為述;成佛以來遠因,久遠劫無盡量,
即必先述法報身,本跡因緣門。
 
要用心啊!用心來體會「本門」要如何進來,來體會、來了解啊!前面〈從地涌出品〉貫穿在現在〈如來壽量品〉,我們就要用心。前面在〈從地涌出品〉,再前面〈安樂行品〉文殊菩薩已經為我們未來的眾生向佛陀請求,為未來眾生開啟一條平安、安樂的道路,讓我們知道方法,如何走過了菩薩平安、快樂,甘願做、歡喜受;做得雖然辛苦,也是很甘願。這就是在〈安樂行品〉。〈安樂行品〉,就接下來在〈從地涌出品〉,〈從地涌出品〉六萬恆河沙菩薩來了,從地湧出了。他方菩薩來發心,表達也要來娑婆世界,代替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。釋迦牟尼佛說:「感恩啊!你們的好意我接受,娑婆世界這個地方自有我的弟子,他們能夠來承擔。」這是在〈從地涌出品〉。所以,佛陀向十方來的菩薩,那個好意,他的婉拒,「止!止!我處娑婆世界自有弟子能夠來承擔。」
 
這樣說完,從地湧出了很多、很多的菩薩。這麼多的菩薩如律如儀,每一位菩薩都是很有修行,那種莊嚴形象讓人看到起歡喜、尊重、讚歎的心。忽然間來這麼多、這麼多的菩薩,這麼有成就,從哪裡來?佛陀表達:「這些都是我的弟子,是我所教化過來。」,大概的意思是這樣。在〈從地涌出品〉,引起了彌勒菩薩他就是為當場的大眾觀察,當場的大眾雖然有資深的修行人,他們了解佛,但是也有新發意。新發意的菩薩資淺,儘管大家都很相信佛,佛所說的話人人都信受奉行,雖然沒有很了解,但是就是信。不過事實,形象這樣顯現出來,佛陀表達出來:「這麼多都是我的弟子,是我所教化。」所以,雖然是信佛語,不過事相與道理要來會合,好像有的人心無法透徹了解。彌勒菩薩慈悲,希望大家不只是只有信而已,不只是知道而已,也要讓他們透徹了解,心中無疑,法才能夠永恆延續;不只是當場的菩薩,是考慮未來世的菩薩。
 
  佛還在世,同時人人接觸過佛,雖然沒有很透徹了解法,也只是懷疑,但是後世的人若沒有透徹了解,佛陀又滅度了,時間又隔那麼長,有疑,什麼人能夠來解釋呢?什麼人能夠來維護,使有懷疑的人不要謗法、不要破法?恐怕未來要來弘法、護法的人,無法有那麼大的能力,所以彌勒菩薩就在那個時候替我們現在的眾生,已經這樣誠懇,請佛較詳細再解釋,讓大家心無疑問,不要有疑問。所以,「彌勒菩薩騰疑問」。他現這個疑問,不是不信佛所說,是考慮當時和未來的眾生,為了要去除疑,所以在那個時代他就問了。「於佛少時教化」,關鍵在佛成佛在人間的形象才四十幾年。那個時間,在那個時代,大家知道的,從佛成道一直到老年,說法四十多年,說要成就這麼多菩薩,時間太短了,這麼短的時間哪有辦法度這麼多菩薩呢?教育這麼多的菩薩成就,也要很長的時間啊!只是在這時間的問題上,這新發意的菩薩有懷疑。
 
  所以,「如是無量菩薩」,這麼多。因為這樣,大家誠懇,「敬請如來為述」,詳細再來解釋一下「成佛以來遠因」。不是現在而已,要解釋佛從開始以來,源頭那個遠因,遙遠、遙遠以前那個發心的起頭是遠因,「久遠劫無盡量」,在那麼長久、這麼長久,真的時間計算是無盡量。開始那時候的,「即必先述法報身」。要讓大家相信,佛陀就要先說過去,長久、長久以前,從發心那個時代。那就是追根究柢了,希望佛陀描述他那個源頭,所以「即必先述法報身」,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將佛陀的成就,佛如何成佛的源頭開始。
 
  所以,「本跡因緣門」。這本跡因緣門,我們請佛陀詳細分析。「本」,就是現在開始要說的,請佛陀來解說這個根本。那「跡」呢?就是前面十四品,那時候之前一直下來,這都是叫做「跡門」。佛陀說都是現相因緣,這是這樣的過程,現在期待佛陀來講說「本門(mn̂g)」,就是「本門(bûn)」,如何來解釋那個起源,源頭的根本,從頭來解釋。這是彌勒菩薩啟問。我們要很感恩,感恩彌勒菩薩能夠替我們追根究柢,讓我們現在的人來聽《法華經》。不只是聽過去佛陀所敘說的現相,來來回回那個因緣度化的「跡」,現在再來就要了解那個根源。這就是彌勒菩薩為我們啟問,真真正正懇求佛陀來解釋、述說那個以往的起頭。要很感恩,感恩文殊菩薩給我們一條歡喜安樂的菩薩道,更感恩彌勒菩薩給我們一個清楚的方向。這我們都要很感恩,這些菩薩來成就佛法。
 
*諸法永恆不變之真理,名法身如來;
不變之真理和行者之智慧融匯一處,成妙功德,名報身如來;
證得此真理,隨機應化,勝用無窮,名應身如來。
 
  所以,「諸法永恆不變之真理,名法身如來」。法身,因為需要佛陀來講述,講述過去之前久遠那個法,追根究柢。法身是如何來?所以,現在就要知道,「諸法永恆不變之真理」,這就是法身。我們人人本具有的自然真如本性,這就是法身。但是佛能夠成佛,就是因為法身──真如本性,他已經乾淨了,不受污染,清淨真如本性這樣浮現出來,明心見性;已經明心了、見性了,這個性,法的性是永恆、是不變,是恆古不變的真理,這叫做「法身如來」。其實不只是釋迦牟尼佛,你我全都是有的,只是我們大家,這個法性自在,卻被無明污染了,煩惱造成無明;無明時時迷惑,在那迷惑中,受煩惱無明迷惑,所以我們就還是凡夫。但是,佛他煩惱去除,無明都除盡,疑惑完全「淨」;除了煩惱、去除無明、淨諸疑惑,全都清淨了。因為這樣,回歸到真理,如來永恆不變的真如實理,這就是法身,「法身如來」。
 
  「不變之真理和行者之智慧融匯一處」。在「不變之真理」,它與「行」,我們的身體力行那個智慧融會一處,就是「成妙功德」,我們人人本具啊!人人本具的真理,我們卻都迷失了。諸佛菩薩他就是去除煩惱,回歸真理,他們能夠轉前五識為「成所作智」,來轉第六識成為「妙觀察智」,轉第七識來成為「平等性智」。現在轉第八識成為「大圓鏡智」,成就了第九識清淨無染、無穢垢,但是就是在人間在運用,入人群度化眾生,不受人群煩惱無明所污染。所以他能夠在「行」,不是只有知道、不是只有信,不是「知道了、知道了」,「了解了、了解了」,不是這樣而已,還要身體力行。所以,「不變之真理」以及我們的「行」,行動在人間,法與生活──「行」,會合在一起。這樣這個智慧來融會一處,事理融會,運用我們的智慧,在人群中來成就「妙功德」。入人群,我們一定要用功夫,「轉識為智」,這四個方法一定要用上去,我們才能夠「轉識為智」。
 
  我們若「轉識為智」,我們在人群中絕對是「智慧融匯一處」,道理與事能夠融合起來,成為了我們所造作的、所說的、所做的都是很紮實,沒有空過,分秒沒有空過。「成妙功德,名報身如來」,這叫做「報身如來」。所以,法身是真如本性的原理;報身,我們是如何來應用?所以再來,「證得此真理,隨機應化」,所以「勝用無窮,名應身如來」。我們若能夠同樣在人群中不受人群所污染,保持著我們的清淨,成就一切妙功德,然後我們再「證得此真理」,同樣證此真理。「隨機應化,勝用無窮,名應身如來」。我們證得這樣的真理,了解我與真理會合了,今生是這樣,來世我也有我再應身在哪一個地方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會就像凡夫造了很多的煩惱,造業成無明,而再造成為惑,完全迷迷茫茫。萬般帶不去,最後糊里糊塗就是在六道中,不知道要去哪裡,隨著業力的誘引就去了。
 
  我們若是修得道理清楚明瞭,能夠「隨機應化」,該去哪裡,我們自己很清楚;「勝用無窮」,我們將這個識,就是這個真理,清淨的本性,能夠應用自如。我將來應什麼因緣,要去什麼地方,不論是今生應用自如,哪裡我該去、哪裡我不該去,不只是今生應用自如,來生我也能夠自由說我自己要去哪裡,這應用自如。
 
*法身如來是體,報身如來是相,應身如來是用,一而成三,三即是一。
 
  所以,「法身如來是體」,法身就是如來的體。這就是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,二千五百多年前,真實他應身來人間,應這個因緣來人間;發現了這個道理,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。皇宮出生,離皇宮去修行、成道、覺悟,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,回歸清淨如來本性,叫「法身」,這就是「體」。有讓我們看到,人間證明有這位在迦毘羅衛國,現在尼泊爾境內,有他出生地等等能夠考據,是真實在人間。「法身」,他證悟了,已經覺悟,所以他的身就是法、他的身就是真理,這就是法身佛,法身如來。所以,那就是「法身如來是體」,看得到的體,也是他本來的道理,法在佛的心中,法就是佛將道理拿來教化眾生,所以也能夠說法是體。
 
  「報身如來是相」。現相來人間,選擇在皇宮,在那裡出生,在那裡長大,然後成佛,就是這樣,與這個真理會合了。來人間,印度人有印度的形象,所以這種報身,來人間。因為他有福報,他在王宮,在一國中,受人人所尊重。但,他有智慧去求法,然後法已經證悟了。所以,因為「報身」,有這個福報,懂得修行,所以成為「法身」。「應身如來是用」,這叫做「體相用」。「應身」,剛才說過了,他來去自如了,哪裡來、哪裡去,去來自如,所以就是「應化身」,這叫做「用」。我們人間也都是這樣,同樣,我們也是乘著因果法而來,人人隨著業的輕重而受報,我們都是由不得自己,就生在哪一個地方。但是,佛,覺悟者,他是與天地的道理會合在一起,長久以來就是這樣。
 
  所以說,分作「三如來」,三「體相」,其實「一而成三」,同樣就是法,道理就是這樣。我們凡夫也是因有無明來牽引我們,所以我們來受報,這應我們的因緣果報而來人間,又再這樣無明的法中生活,我們都是在這個無明法之中。所以現在要學,學出了清淨如實法,我們要回歸了。所以,一就是三,「三即是一」,那就是道理。
 
*壽量:詮釋比量。詮量十方三世諸佛之功德故,今正詮量本地三佛功德,故曰如來壽量。
 
  現在接下來所要說的是〈如來壽量品〉。什麼叫做「壽量」?那就是「詮釋比量」。詮量十方三世諸佛之功德故,就是完全要來解釋,解釋來讓我們分析,讓我們一項一項能夠清楚。從「十方三世諸佛之功德」,若要這樣將它分析過來,要用長久的時間,長久生命的時間,所以「壽量」、「比量」,這全都是要很長的時間,以此來做因緣譬喻、清楚分析。
 
  所以,「今正詮量本地三佛功德」。「三佛」就是剛才說過了,法身佛、報身佛、應身佛,佛就是如來,就是「三佛功德」。我們要慢慢了解這「三佛」──法、報、應到底是什麼東西,愈來我們就會愈清楚。所以,「故曰如來壽量」,所以我們這品叫做〈如來壽量品〉。開始這個經文就是這樣說,
 
*佛語誠實不虛,審實諦理無漏,惟是深信精勤,漸入佛智之量;若欲以自心量比,則反不能得入矣。
 
  「佛語誠實不虛,審實諦理無漏,惟是深信精勤,漸入佛智之量」。在佛經之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經文,尤其是《金剛經》中也很強調(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:「須菩提!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。」),雖然《金剛經》是強調一切皆空,但是相信佛語誠實不虛。很多經文都會出現,佛語就是這樣誠實不虛。所以,「漸入佛智之量」。就是我們要不斷不斷深信;有深信,還要很精勤,我們一定要不斷來審諦,要用心、很了解,那個真理我們聽經不要漏失掉了;聽經不要漏失掉,真理要放在心裡。重要的義理都一直為你們重複,希望大家將這個重要的法一定要記在心裡,要用在生活裡。
 
  就像昨天,有長沙的菩薩回來。因為在六月間,當地發生大水災。他們的發心投入,那一波時間又長,重重的關卡也不是那麼容易,但他們用真誠的心投入,能夠用愛去付出,先取得信,人人的相信、地方政府的相信,讓災民,受災者有所感受。所以,他們用真誠的心,殷勤的時間行動去付出。他們在付出的過程中,從昨天的分享,句句無不都是法,可見他們平時是真正聞法者,行動法的人,真的是聞法、說法、傳法,身體力行。分享時,每一位都沒脫離這個經,經文已經解說過;法在他們的行動中、生活中,將它會合起來。他們對人間事已經透徹清楚,對法他們了解,所以做事業的人將事業放下,放下小我的事業,二十多天的時間都投入。有職業的,不論是負責什麼,就是在什麼樣的機構工作,他們就請假,這樣來付出。家庭,孩子年紀小,有慈濟人無法投入在前面,願意在他們的附近為他們帶孩子;有的人無法去很遠,或不能離開工作地點太久,因救災的工作要延續這麼久,無法投入的,就為他帶幼小的孩子,一二歲的孩子,就由同修、共修精進的菩薩,就地來照顧他的幼子。
 
  你看,這不就是菩薩合心、和氣、互愛去協力完成一件真的是很不容易、幫助很多人的好事情。以他們的力量去付出,解決了多少人的苦難,而且最重要的──安住他們的心。已經受災了、受難了,遇到天災沒有辦法,但總是心要先安定下來,就這樣安定了多少人的心啊!除了這樣及時付出,不是這樣就好了,他們還再回來,從災難發生到現在,已經過去二三個月了,還是有沒有辦法,無家可歸的人、無法復建的人,真正有困難的人,他們就回來報告,要如何來安置這些人,真正讓他們世代安下身來。昨天就是為了這些受災難,到目前還無法安身的人,政府很關心,也很願意協助,我們要如何來幫助他們?那就是當需要的時候,為他們先安心,再來那就是要來為他們安身,還要再考慮到他們將來的生活,這就是安心、安身、安生活,這就是長期。現在,還是這樣在用心,這就是法;他們接受到這個法,克服很多很多的困難,不論是事業要放下去,家業要委託,職業也要請假。他們顧全了還有一群很需要他們的力量,需要他們的時間,需要他們的用心,所以他們評估還是「大愛」為目標。
 
  他們句句無不都是有所作為,「善有為法」,回歸到自己,「無為法」都做到了。甚至說:「過去的,我們實在應該忘記了,不過後面還有工作要做,所以,我們就要再重新規畫。」是啊,忘記是「無我相」,重新規畫是「善作為」,為了他們安身,同時要安生活永恆。這就是菩薩,菩薩就理行道,這就是「漸入佛智之量」,也就是「審實諦理無漏」,因為他們相信法,所以這樣接受。相信法、接受了,他們用心慢慢分析,分析在這裡,那些受苦難人所需要的是什麼,就是「妙觀察智」。「審實諦理無漏」,一點點都沒有煩惱,沒有無明,完全清楚,是為眾生在付出,不是為自己。「惟是深信精勤」。他們的心就是這麼的堅定,慈濟的宗門他們要努力去走;靜思的法脈,他們用心要將這個精神理念堅持,才有辦法「漸入佛智之量」。這種一直一步一步,「佛心為己心,師志為己志」,這樣一步一步一直貼心,向前前進。
 
  所以,「若欲以自心量比,則反不能得入矣」。意思就是,我們假如只用我們凡夫心來「比量」。「比量」,「這個境界是這樣,怎麼有可能?」這是用比量的,自己的根機做不到,不能說佛做不到。我們自己是應著業力而來,佛陀是應著法的應身而來;我們是應著因緣果報而來受報的,佛陀他是在人群中以受用身,是在人群中不受污染,會合真理的法身。所以,我們與佛是不能比的,佛所造成的境界,我們既然相信佛的話,就要相信佛說,他所成就、他所度化的弟子,我們應該無所疑,這才對。所以,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,不要只是用比量,不要用我們凡夫來比聖人,要相信成佛他的諦理絕對是正確。下面〈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〉,現在要開始了。它的經文裡面這樣說,
 
經文:「爾時,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:諸善男子!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。」
 
經文簡釋:
「爾時,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:」;佛為時在會眾中懷疑心者。示將欲開近跡而顯遠本,故先誡信。
 
  佛陀在這品的開頭,就開始對所有在場的人,就稱:「諸善男子!」不論是資深或者是新發意的菩薩,他一概稱為「善男子」,這意思就是要開始說了。「佛為時在會眾中懷疑心者」,不論你是資深、不論你是新發意資淺的菩薩,你們大家的心中有懷疑。「示將欲開近跡而顯遠本」,佛陀表達出了開始要來「開近跡而顯遠本」。開這個「近跡」就是他成佛,離皇宮、成佛以來這個時間,這叫做「近跡」,加上過去,這叫做「近跡」。從現在你們看得到、感覺得到的,開始要來為你們敘述,就是「顯遠本」,顯過去。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為有過去的遠因。「故先誡信」,我要告訴你們的,你們一定要誠信,要虔誠、要相信。
 
經文簡釋:
「諸善男子!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」;汝當諦信如來實語,勿執方便以疑於佛。
 
  「諸善男子!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」。要知道佛,如來是「誠諦之語」,所說的句句真實,你們大家要諦信;「諦」就是真理,這道理是真諦的真理,你們一定要相信。「汝當諦信如來實語」,相信如來是實語者、真語者、不妄語者。大家要相信,不要「執方便以疑於佛」,雖然四十多年來開方便法,在這個「近跡」,過去都是以「跡」,方便法,說「因緣果報」等等,一直都在隨根機而示教。所以你們大家不要執著,在這個隨根機而施教之中,裡面的形象是真理,不要只是執相,要好好用道理。
 
*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:不疑近成曰信,明了遠本曰解,誠是忠誠。諦是審實。
 
  「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」,一定要相信,不要有疑。「不疑近成曰信」,不要疑在近。這次來人間度化,這四十多年間的形象,不是只執在那個地方,你若沒有執,自然就是信;你若執,一項一項這樣執住,自然心門打不開,就無法通透那個真實法的寶,所以大家要打開一道一道的心門,不要有疑。要「明了遠本」,門打開才看得遠,不要只是看在近近的;打開門看遠景,所以要「明了遠本曰解」。你要看得透,才有辦法真正體解。「誠」就是忠誠,就是要守忠。既然我信了,守在中道,我就是相信,我不要執偏,就是一直往正確的方向,守到中道,這叫做「誠」。「諦是審實」,我們要很用心去審查這道理是真、是假呢?真的道理,那我們就一定要相信,所以我們要有審諦。
 
*昔為眾生,方便說三,隨他意語,非告誠實。今法華開顯,隨自意語,不欺於物,言則詣真,故云誠諦之語。
 
  「昔為眾生,方便說三,隨他意語,非告誠實」。我那時候就是隨眾生的根機示教,其實還不是真實的教法,只是方便引導他能夠入這道門來。這「隨他意語」,隨他聽得懂的話來施教,隨他能夠接受的根機來教化他。其實佛真正要教化,就是人人皆有如來本性,人人本性皆清淨。這這麼簡單,但是它是真理,而大家哪有辦法了解呢?所以,必定要隨順世間法,隨順人的根機,應時、應機而施教,所以無法告以誠實。誠實,不是佛陀不誠實,是那個真理的中心無法一語就道破,沒有辦法,所以要慢慢的,婉轉的來說。
 
  所以,「今法華開顯,隨自意語,不欺於物,言則詣真」,那就是趨向。現在《法華經》已經開始,開顯了,開顯這個道;《法華經》的道,那就是「隨自意語」,要暢佛的本懷,佛真心本懷。我們開始那時候也有說,佛陀暢演本懷,我們眾生就要體佛心,解佛的本懷,才有辦法接受法。所以,現在的《法華經》句句都是佛從內心說出來的法,這是「隨自意語」,是佛想要說的話,不是隨機說,是從他的內心想說的話。所以,「不欺於物」,絕對沒有妄語,就像在騙孩子一般,不是,現在是真實法,所以「言則詣真」。「詣」就是趣向,句句話的趣向是真實,它的方向就是真實,源頭從佛心開始,方向是正確的方向。「故云誠諦之語」,這道理是真很誠,很實的道理。
 
*菩薩既奉誠誡,不敢致疑,聞必取信,信受誠言也。如來從無量劫,現無量身,入無量土,演無量法,化無量眾,皆是方便。
 
  所以,「菩薩既奉誠誡,不敢致疑,聞必取信,信受誠言也」,言就叫做信。這個「信受誠言」,那個誠意拿出來,來相信。所以我們要很清楚了解,了解佛在人間,這個人間他就是一步一步向前前進,他來來回回的地方,相信佛陀來來回回無盡數,所以,「如來從無量劫,現無量身、入無量土」。如來無量劫,也現過無量身,也是入無量土,不論什麼地方都去過;「演無量法」,同時「化無量眾」,度很多人,「皆是方便」。這很多、很多都有看到佛,佛陀在教育,不論是什麼樣的身形,就是方便應報身這樣去教育,將這個因緣慢慢地引,引到現在。但還未讓他們見到真理,現在的真理就是教菩薩法,《法華經》就是教菩薩法。
 
  所以,教菩薩法我們就要身體力行,共知、共識、共行。過去的只是引你來認識就好了,現在是引你一起去走、一起去用功,一起去開路、鋪路,鋪出了一條康莊永恆的道路,這就是《法華經》教菩薩法。所以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!


月亮 在 周二 9月 19, 2017 8:23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9/1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09/1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   2017/09/1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周一 9月 18, 2017 5:58 pm

[2017年09月18日上午5:20] 農曆七月廿八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釋義經文:【爾時,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:諸善男子!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彌勒等騰疑問,於佛少時教化,如是無量菩薩,敬請如來為述,成佛以來遠因,久遠劫無盡量,即必先述法報,身本跡因緣門。」

(1)「用心體會『本門』要如何進來:用心體會了解!前面〈從地涌出品〉貫穿在現在〈如來壽量品〉,我們就要用心,前面在〈從地涌出品〉,再前面的〈安樂行品〉,文殊菩薩已經為我們未來的眾生向佛陀請求,為未來眾生開啟了一條平安、安樂的道路,讓我們知道方法,如何走過了菩薩平安、快樂,甘願做、歡喜受;做得雖然辛苦,也是很甘願,這就是在〈安樂行品〉。

(2)〈從地涌出品〉:十方諸佛從地湧出了。十方的諸佛來,發心表達也要來娑婆世界,代替釋迦牟尼佛來度化眾生。釋迦牟尼佛:「感恩啊!你們的好意我接受,娑婆世界這個地方自有我的弟子,他們能夠來承擔。」。

(3)「菩薩如律如儀,恭敬心」:佛陀向十方來的菩薩,那個好意,他的婉拒,「止!止!我處娑婆世界自有弟子能夠來承擔。」這樣說完,從地湧出了很多的菩薩。這麼多的菩薩如律如儀,每一位菩薩都是很有修行,那種莊嚴形象讓人看到起歡喜、尊重、讚歎的心。這些菩薩,忽然間來這麼多的菩薩,這麼有成就,從哪裡來?佛陀表達,「這些都是我的弟子,是我所教化過來。」。

(4)「彌勒等騰疑問」:在〈從地涌出品〉,引起彌勒菩薩為當場的大眾,觀察當場的大眾雖然有資深,有修行,了解佛,但是也有新發意,新發意的菩薩資淺,儘管大家都很相信佛,佛所說的話總是人人都是信受奉行,雖然沒有很了解,但是就是信。不過,事實、形象這樣顯現出來,佛陀表達出來,「這麼多菩薩都是我的弟子,是我所教化」。所以,雖然是信佛語,不過事相和道理要來會合,好像有的人心無法透徹了解。彌勒菩薩慈悲,希望大家不只是只有信而已,不只是知道而已,還要讓他們透徹了解,心中無疑了,法才能夠永恆延續;不只是當場的人、菩薩,是考慮未來世的菩薩。

(5)「護法,弘法,請佛轉法輪」:佛還在世,同時人人接觸過佛了,雖然沒有很透徹了解法,也只是懷疑,但是後世的人若沒有透徹了解,佛陀又是滅度了,時間又是隔那麼長,有疑,什麼人能夠來解釋呢?什麼人能夠來維護,使有懷疑的人不要謗法、不要破法?恐怕未來要來護法,弘法、護法的人,無法有那麼大的能力,彌勒菩薩就在那個時候替我們現在眾生向佛這樣誠懇,請佛較詳細再解釋,讓大家心無疑問,不要有疑問。

(6)「彌勒菩薩騰疑問」:現這個疑問,不是不信佛所說,考慮當時和未來的眾生,為了要去除疑,所以在那個時代他就問了。

(7)「於佛少時教化」:關鍵在佛陀成佛在人間的形象才四十多年,在那個時代,大家知道從佛成道一直到老年來,這樣說法四十多年,說要成就這麼多菩薩,時間太短了;這麼短的時間哪有辦法度這麼多菩薩呢?教育這麼多的菩薩成就,也要長的時間啊!只是在時間的問題,大家有懷疑。

(8)「如是無量菩薩,敬請如來為述,成佛以來遠因」:這新發意的菩薩這麼多,所以大家誠懇,請佛詳細再來解釋一下「成佛以來遠因」。不是現在而已,要解釋佛從開始以來源頭,遠因,遙遠以前那個發心的起頭,遠因,久遠劫、無盡量,在那麼長久,真正時間計算是無盡量。

(9)「即必先述法報」:要事先讓大家相信,佛陀就要先說過去,長久以前從發心那個時代。就是追根究柢,希望佛陀描述他的源頭,以「法身、報身、應身」,將佛陀的成就,佛如何成佛的源頭開始。

(10)「身本跡因緣門」:我們請佛陀詳細分析,「本」,就是現在開始要說的,請佛陀來解說這個根本。「跡」就是前面十四品那時候的「跡」一直下來,都是叫做「跡門」。佛陀說都是現相因緣,這是這樣的過程。現在期待佛陀來講說「本門」如何來解釋那個起源,源頭的根本,從頭來解釋。這是彌勒菩薩啟問。

(11)「感恩彌勒菩薩慈悲,為我們啟問」:我們要很感恩彌勒菩薩能夠替我們追根究底,讓我們現在的人來聽《法華經》,不只是聽過去佛陀所敘說的現相來來回回,因緣度化的「跡」,現在再來就要了解根源。這就是彌勒菩薩為我們啟問,真真正正懇求佛陀來解釋、述說,以往的起頭,要很感恩。

(12)「感恩菩薩成就佛法」:感恩給我們一條歡喜安樂的菩薩道,更感恩佛陀給我們一個清楚的方向。這就是我們要都很感恩,菩薩成就佛法。

3. 『諸法永恆不變之真理,名法身如來;不變之真理和行者之智慧融匯一處,成妙功德,名報身如來;證得此真理,隨機應化,勝用無窮,名應身如來。』

(1)「諸法永恆不變之真理,名法身如來」:法身,需要佛陀來講述過去以前久遠那個法,很追根究柢。法身是如何來。現在就要知道「諸法永恆不變之真理」,這就是法身。

(2)「人人本具有的自然真如本性」:這就是法身。佛能夠成佛,就是因為法身,真如本性已經乾淨,不受污染,清淨真如本性這樣浮現出來,已經明心見性,這個法的性是永恆,是恆古不變的真理,叫做「法身如來」。

(3)「法身如來,人人皆有」:不只是釋迦牟尼佛,你我全都是有的,只是我們大家的法性自在,卻是無明污染,煩惱造成無明;時時受煩惱無明迷惑,我們還是凡夫。但是佛的煩惱去除,無明都盡,疑惑完全「淨」了;淨諸疑惑,全都清淨了,回歸到真理,如來永恆不變的真如實理,這就是法身。

(4)「不變之真理和行者之智慧融匯一處」:在「不變之真理」,我們的身體力行的智慧融會一處,就是「成妙功德」,人人本具的真理,我們都為凡夫迷失;諸佛菩薩他就是去除煩惱,回歸真理。

(5)「四智」:能夠轉前五識為「成所作智」,轉第六識成為「妙觀察智」,轉第七識來成為「平等性智」,轉第八識成為「大圓鏡智」,成就第九識的清淨無染、無穢垢,就是在人間在運用,入人群,度化眾生,不受人群煩惱無明所污染。

(6)「共行,身體力行」:能夠在「行」,不是只有知道,不是只有信,不是「知道了、知道了」,「了解了、了解」,不是這樣而已,還是要身體力行。

(7)「不變之真理,轉識為智」:我們的「行」,行動在人間,法與生活「行」會合在一起。智慧來融會一處,事理融會,運用智慧,在人群中來成就「妙功德」。入人群,一定要用功夫,「轉識為智」,四個方法一定要用上去,我們才能夠「轉識為智」。

(8)「成妙功德,名報身如來」:在人群中,絕對是「智慧融匯一處」,道理和事能夠融合起來,成為我們所造作的、所說的、所做的,都是很扎實,分秒沒有空過,叫做「報身如來」。

(9)「證得此真理,隨機應化」法身是真如本性的原理,法身是如何來應報身,是如何來應用。若能夠同樣證得真理後,在人群中,不受人群所污染,保持著清淨,成就一切的妙功德。然後再同樣證真理,「隨機應化」。

(10)「事理會合,證得真理」:證得真理,了解與真理會合,今生是這樣,來世,也是有我再應身在哪個地方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是像凡夫造了很多煩惱,造業成無明,而再造成為惑,完全迷迷茫茫。萬般帶不去,最後糊裡糊塗,就是在六道中,不知道要去哪裡?隨著業力的誘引就去。

(11)「勝用無窮,名應身如來」:若是修得道理清楚明瞭,能夠隨機應化,我們該去哪裡,我們自己很清楚,「勝用無窮」,將這個識,就是理,真理、清淨的本性,能夠應用自如,我將來應什麼因緣要去什麼地方。不論是今生應用自如,哪裡我該去,哪裡我不該去,不只是今生應用自如,來生,我也能夠自由說我自己要去哪裡,這樣應用自如,「名應身如來」。

4. 『法身如來是體,報身如來是相,應身如來是用。一而成三,三即是一。』

(1)「法身如來是『體』」:法身就是如來的「體」。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,二千五百多年前,真實他「應身」來人間,應這個因緣來人間;發現道理,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,皇宮出生,離皇宮去修行、成道、覺悟,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,回歸清淨如來本性,叫「法身」,這就是「體」。有讓我們看到,人間證明有這位在迦毘羅衛國,現在的尼泊爾,他有出生地等等,能夠考據,是真實在人間。

(2)「法身如來是體」:證悟,已經覺悟,他的身就是法、身就是真理,就是「法身佛」、「法身如來」。看得到的「體」,也是他的本來的道理。法在佛的心中,法就是佛將道理來教化眾生,也能夠說法是「體」。

(3)「報身如來是相」:現相來人間,選擇在皇宮,在那裡生,在那裡長大,然後成佛,與真理會合,來人間。

(4)「懂得修行,成為法身」:印度人有印度人的形象,這種報身來人間。因為有福報在皇宮,是一國的太子,大家人人所尊重,所以,他有智慧去求法,然後已經證悟。因為「報身」,有這個福報,也懂得修行,成為「法身」。

(5)「應身如來是用」:這叫做「體」、「相」、「用」。「應身」,來去自如,哪裡來哪裡去,去來自如,就是「應化身」,這叫做「用」。

(6)「乘著因果法而來」:我們人間也都是這樣。同樣,我們也是乘著因果法而來,我們人人隨著業輕重而受報,我們是由不得自己,就生在哪個地方。但是,佛覺悟者,是與天地的道理會合在一起,長久以來就是這樣。

(7)「三如來,一而成三,三即是一」:三法三「體相」,其實「一而成三」,同樣,就是法,道理就是這樣。我們凡夫也是有,只是無明來牽引我們,我們來受報,應我們的因緣果報而來人間;我們都是在這樣無明中在生活。

(8)「清淨如實法」:我們現在要學「清淨如實法」,我們要回歸。「一而成三,三即是一」,那就是道理。

5. 『壽量:詮釋比量。詮量十方三世諸佛之功德故,今正詮量本地三佛功德,故曰如來壽量。』

(1)「今正詮量本地三佛功德」:「三佛」就是剛才說過的「法身佛、報身佛、應身佛」,佛就是如來,就是「三佛功德」。要慢慢要來了解,「三佛」,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到底是什麼東西?我們會越來愈清楚。

(2)「佛語誠實不虛」:在佛經中,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經文,「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。」。《金剛經》雖強調是一切皆空,但是相信佛語誠實不虛。所以很多經文都會這樣出現:佛語就是「誠實不虛」。

(3)「長時間,因緣譬喻、清楚分析」:什麼叫做「壽量」?完全要來解釋分析,讓我們一項一項能夠清楚,從「十方三世諸佛之功德」。若要這樣將它分析過來,這要用長久的時間,生命的時間,「壽量」、「比量」,全都是要很長的時間來因緣譬喻、清楚分析。

(4)「對法了解,盡力投入志業」:在分享每一位,沒有脫離這個經,經文已經解說過;法,在他們的行動中、生活中,將它會合起來。對人間事,已經透徹清楚,對法了解。他們能將事業放下,放下小我的事業,二十多天的時間都投入志業,救災。

(5)「合和互協,法親力量」:職業,不論是負責什麼,他就是在什麼樣的機構,他們就是請假這樣來付出。家庭,孩子年紀小,有慈濟人無法投入在前面,願意在他們的附近,為他們帶孩子;沒有辦法去很遠,救災的工作要延續這麼久,無法投入的,他就為他帶小孩,一二歲的孩子,就由同修、共修、同精進的菩薩,他們就地來照顧他的幼子。

(6)「為災民付出」:你看,這不就是菩薩,合心、和氣、互愛去協力完成一件真的是很不容易,幫助很多人的好事情,依他們的力量去付出,解決了多少人的苦難,而且最重要的安住他們的心。已經受災、受難,天災無法度,總是心要先安定下來,慈濟人安定多少人的心啊!及時付出。

(7)「如何讓災民安身安心」:美國颶風災情,已經二三個月了,還是無法度,無家可歸的人、無法復建的人,真正困難。慈濟人他們就回來報告如何來安置這些人,真正是讓他們世代安下身來。

(8)「安心、安身、安生活」:昨天就是為了這些受災難,到目前還無法安身,政府很關心,也很願意協助,我們要如何來幫助他們?當需要的時候,為他們先安心,再來那就是要來為他們安身,還要再考慮到他們將來的生活,這就是安心、安身、安生活,這就是長期。

(9)「大愛為目標」:現在,還是這樣在用心,這就是法;他們接受到這個法,克服很多的困難,不論是事業要放下去,家業要委託,職業也要請假,他們顧全還有一群很需要他們的力量,需要他們的時間,需要他們的用心,他們評估還是「大愛」為目標。

6. 『佛語誠實不虛,審實諦理無漏,惟是深信精勤,漸入佛智之量;若欲以自心量比,則反不能得入矣。』

(1)「佛語誠實不虛」:他們句句無不都是有所作為,「善有為法」,回歸到自己,他們「無為法」,都做到了。甚至說:「過去的,我們實在應該忘記了,不過後面還有工作要做,所以還要重新規畫。」是啊,忘記是「無我相」,重新規畫是「善作為」。

(2)「審實諦理無漏」:為了他們安身,同時要安生活的永恆,這就是菩薩;菩薩就理行道,這就是「漸入佛智之量」,這也就是「審實諦理無漏」,因為他們相信法,接受了,用心慢慢分析,那些受苦難人所需要的是什麼,就是「妙觀察智」,「審實諦理無漏」,完全清楚是為眾生來付出,一點都沒有煩惱,沒有無明,不是為自己。

(3)「惟是深信精勤」:唯有,他們的心就是這麼的堅定,慈濟的宗門,他們要努力去走;靜思的法脈,用心這樣要將這個精神理念堅持,才有辦法「漸入佛智之量」,一直一步一步,「佛心為己心,師志為己志」,這樣一步一步一直貼心,向前精進。

(4)「漸入佛智之量」:就是要深信;要很精勤,一定要不斷來審諦,要用心,很了解那個真理,聽經不要漏失,把真理要放在心裡。將重要的義理,都一直為你們重複,希望大家將這重要的法一定要記在心裡,要用在生活裡。

(5)「真正聞法者,行動法的人」:就像昨天有長沙的菩薩回來。因為在六七月間,就大水災,他們的發心投入,那一波,時間又長,重重的關卡不是那麼容易;用真誠的心而投入,能夠用愛去付出,先取得信,人人的相信、地方政府的相信,災民,受災者的感受。用真誠的心,殷勤的時間,行動去付出。在付出的過程中,昨天在分享,句句無不都是法,可見,他們平時是真正聞法者,行動法的人,真的是聞法、講法、傳法,身體力行。

(6)「若欲以自心量比,則反不能得入矣」:意思就是假若只用我們凡夫心來「比量」,「這個境界是這樣,怎麼有可能?」這是用「比量」的,自己的根機,自己做不到,不能說佛做不到。

(7)「眾生帶業而來,諸佛菩薩是乘願的應法而來」:我們自己是應著業力而來,佛陀是應著法的應身而來。我們是應著因果,因緣果報而來受報的;佛陀他是在人群中已壽量身,在人群中不受污染,會合真理的法身。

(8)「相信成佛的諦理」:我們和佛是不能比的,佛所造成的境界,既然相信佛的話,就要相信佛說他所成就、所度化的弟子,我們應該無所疑,這才對。要用心體會,不要只是用比量,不要用我們凡夫來比聖人,要相信成佛的諦理絕對是正確。

7. 經文簡釋:【爾時,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】:佛為時在會眾中懷疑心者。示將欲開近跡而顯遠本,故先誡信。

(1)「諸善男子」:佛陀開始在這品的開頭,開始將所有在場的人,「諸善男子」,不論是資深或者是新發意的菩薩,一概稱為「善男子」,意思就是開始說了。

(2)「示將欲開近跡而顯遠本,故先誡信」:不論你是資深、不論是新發意資淺的菩薩,大家心中會有懷疑。佛陀表達出開始要來「開近跡而顯遠本」,近跡就是他成佛,離皇宮、成佛以來這個時間,這叫做「近跡」。加上過去,這叫做「近跡」。從現在你們看得到、感覺得到的,開始要來為你們敘述,就是「顯遠本」;顯過去,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為有過去,過去的遠因。「故先誠信」,要告訴你們的一定要誠信,要虔誠、要相信。

8. 【諸善男子!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】:汝當諦信如來實語,勿執方便以疑於佛。

(1)「審諦之語」:要知道佛,如來是「審諦之語」,所說的句句真實,大家要諦信;「諦」是真理,這種的道理是真諦的真理。

(2)「汝當諦信如來實語」:你們一定要相信,如來是「實語者、真語者、不妄語者。」大家要相信。

(3)不要「執方便以疑於佛」,不要執著,雖然四十多年來,開方便法,在這個近跡,這過去都是以「跡」,方便法,說因緣果報等等,都一直在隨根機而示教。所以你們大家不要執著,在這個隨根機而施教,那個裡面的形象之中是真理,不要只是執相,我們要好好用道理。

9. 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】:不疑近成曰信,明了遠本曰解,誠是忠誠。諦是審實。

(1)「不疑近成曰信,明了遠本曰解」:一定要相信,不要有疑,「不疑近曰信」,不要疑在近。這次來人間度化,這四十多年間的形象,不只是執在那個地方,你若沒有執,自然就是信;你若是執,一項一項這樣執著住,自然心門打不開,就無法通透真實法的寶,大家要打開一道的心門,不要有疑,要「明瞭遠本」,門打開才看得遠,不要只有看得近近;打開門,看遠景,要「明瞭遠本曰解」。要看得透,才有辦法真正體解。

(2)「誠是忠誠,諦是審實」:「誠」就是忠誠,就是要守忠。既然我信了,守在中道,我就是相信,不要執偏,一直往正確的方向,守到中道,這叫做「誠」。要很用心審查這道理是真、是假呢?真的道理,就是我們一定要相信,我們要有審諦。

10. 『昔為眾生,方便說三,隨他意語,非告誠實。今法華開顯,隨自意語,不欺於物,言則詣真,故云誠諦之語。』

(1)「昔為眾生,方便說三」:隨眾生的根機示教,其實還不是真實的教法,只是方便引導他能夠入這道門來。隨他聽得懂的話來施教,隨他能夠接受的根機來教化他。

(2)「隨他意語,非告誠實」:其實佛真正要教化,就是人人皆有如來本性,人人本性皆清淨。就這麼簡單,但是它是真理,而大家哪有辦法理解呢?必定要隨順世間法,隨順人的根機,應時、應機而施教,所以無法告以誠實。不是佛陀不誠實,是那個真理的中心無法這樣一語就道破,沒有辦法,所以要慢慢用婉轉來說。

(3)「今法華開顯」:就是趨向。現在的《法華經》已經開始開顯《法華經》的道,就是「隨自語意」,暢佛的本懷,佛真心本懷。

(4)「隨自意語」:開始暢佛本懷,我們眾生就要體佛心,解佛的本懷,才有辦法接受法。現在的《法華經》句句都是佛從內心要說出來的法,所以這是「隨自語意」,是佛想要說的話,不是隨機說,是從他的內心說的話。

(5)「不欺於物」:絕對沒有妄語去說,就像在騙孩子,不是,現在是真實法。

(6)「言則詣真,故云誠諦之語」:「詣」就是趣向,句句的話所趣向是真實,它的方向就是真實,源頭從佛心開始,方向是正確的方向,「故云誠諦之語」。道理是真很誠,很實的道理。

11. 『菩薩既奉誠誡,不敢致疑,聞必取信,信受誠言也。如來從無量劫,現無量身,入無量土,演無量法,化無量眾,皆是方便。』

(1)「菩薩既奉誠戒,不敢致疑,聞必取信」:就是叫做信。信受,信言,誠意拿出來來相信。我們要很清楚來了解,了解佛在人間,人間就是一步一步向前前進,來來回回,相信佛陀來來回回無盡數。

(2)「如來從無量劫,現無量身,入無量土」:如來從無量劫,也現過無量身,也是「入無量土」,不論什麼地方都去過。

(3)「演無量法,化無量眾,皆是方便」:同時「化無量眾」,度很多人,所以「皆是方便」。這很多都是都有看到佛,佛陀在教育,不論是什麼樣的身形,就是方便應報身這樣去教育,將因緣慢慢地引,引到現在。還未讓他們見到真理,現在的真理就是教菩薩法,《法華經》教菩薩法。

(4)「教菩薩法,就要身體力行,共知、共識、共行」:過去的只是引你來認識就好了,現在是引你一起去走、一起去用功、一起去開路,鋪路,鋪出了一條康莊永恆的道路,這就是《法華經》教菩薩法。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!

************
12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感恩聽聞這段開示:「若欲以自心量比,則反不能得入矣」:警惕不能用凡夫心來「比量」佛的覺悟境界,因自己的根機自己做不到,不能說佛做不到。「眾生帶業而來,諸佛菩薩是乘願的應法而來」。我們要學習,在人群中不受污染,會合真理。共勉之。

很感恩聽聞『法身,報身,應身』與融合『體,相,用』。「法身如來是體,報身如來是相,應身如來是用」。(1)『體』道理本身,回歸清淨如來本性。(2)『相』是報身,是依報正報。(3)『用』是「勝用無窮,名應身如來」,清淨的本性,能夠隨機應化,應用自如,應什麼因緣要去什麼地方,不只是今生應用自如,來生,我也能夠自由說我自己要去哪裡,這樣應用自如。

「一而成三,三即是一」,「清淨如實法」。感受就如修行要守好『身,口,意』道理一樣,要常常「三合一」,「做的」與「說的」及「想的」也要合一的朝正向道路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7/09/18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