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/09/24薰法香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leonliu
大地初發心
大地初發心



文章總數 : 25
威望 : 1
注冊日期 : 2011-02-19

2017/09/24薰法香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/09/24薰法香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   2017/09/24薰法香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 Empty周日 9月 24, 2017 8:29 pm

2017092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
古往今來無生滅,
邁始終而無限量;
自本而跡無量即量,
自跡而本量即無量。
三身無礙本跡圓融,
壽量非一亦非異,
比量非有亦非無,
塵點喻其無始終。

  用心體會啊!「古往今來無生滅,邁始終而無限量」。表達出古往,過去的過去都已經成為以前、以前的事情。以前、以前那個即時,就像我們的現在;我們的現在再過去,那就是,未來稱為以前的以前。時間就是這樣循環、輪替,現在稱為「現在」,未來的未來稱我們現在叫做「以前」。剛才,我進來那個時候,稱為「當時」即是現在;我現在坐在這個地方,進來那個時,那已經過去了。剛才、現在,剛才、現在、過去;這種的現在、過去、未來,這就是無時刻不斷、不斷地連接著。剛才說的「古往今來」,又是剛才說的現在,我是現在說。每時刻的現在,都是每時刻成過去,這種的過去、過去不斷累積變成了「古」,就是古往了。

  最近我們一直在說「塵點劫」,就是這樣累積來,我們豈能夠不相信塵點劫呢?一點點、一點點,剎那、剎那累積變成了長時間。「劫」就是長時間,長時間稱為「劫」,所以那個塵點是很微細的,剎那、剎那,就再稱為「劫」,那就是長時間這樣的累積。所以要告訴大家,累積來叫做「古往」。「今」,這個時間,這個時間沒有停留,還是不斷過去,就是不斷未來。這時間的觀念我們要很清楚,我們無不都是在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每一天、每一時刻,我們時間沒有停歇過,點點滴滴沒有停歇過,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時間中。所以,時間長,說它是生嗎?它是滅嗎?其實沒有生滅,它就是這樣不斷在過,我們就是生活在這這麼微細的分秒時間。秒,說秒還太長,飛秒(為千萬億分之一秒)、微秒(百萬分之一秒)等等,根本是無法可比量的微細。所以它在過我們不覺也不知,這就是生滅法,也沒有生滅,在這種不覺知中的流逝。

  我們人生、老、病、死也是在這個時間,我們也是在不知覺中,自己的身體不知覺,什麼時候的幼年、什麼時候的青少年、什麼時候的壯年、中年到老年,我們連我們自己的身體,還是一樣在不知覺中新陳代謝,這樣很微細地過去;要說它生、要說它滅,真的是無法去感覺、體會,所以也能說沒有生滅。「邁始終」,就是經歷、經過,這樣一直快速地邁進。這種時間就是經歷很長久,什麼時間?「無限量」。我們真如本性是從什麼時間所有的呢?〈化城喻品〉就一直告訴大家,無始、無終,無法去考據我們的生命源頭,也無法考據我們慧命開始的始終。所以,我們的覺性,真如覺性也無法說它歷盡多少的時間過來的。「古往來今」,這不是有辦法去考據。道理,回歸於真理,真理叫做「覺性」,真理叫做「真如本性」,真理叫做「法性」,這叫做真諦,始終都在。它很微細,無法讓我們去感覺生滅,所以歷經了開始、結束,這無量,什麼時候是結束?知「跡」,就是形象,在我們事相能夠去分別。

  一棵樹,能夠去記錄它:我什麼時候播種子下去、什麼時候在哪一個位置,有土、有水、有這個空間,長大到什麼時間,我再將它移植去到哪一個地方。可以去記錄。但是,那粒種子的源頭是從哪裡來?從樹來的。樹的種子又是從哪裡來?這哪裡來、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粒種子?那你就很難得追究了。這就是我們人間有很多起頭也很久了,我們的慧命覺性也和這一樣。這些事情我們若都很透徹清楚,本門,接下去要說的「壽量」等等,很多品,後面的我們就能夠更加了解,要很清楚。所以,這種始終無法追究;時間,無法去說什麼時候產生時間;時間,什麼時候能夠「隔」,將它隔絕時間?這是沒有辦法。

  所以,「自本而跡無量即量,自跡而本量即無量」。所以我們要說「跡門」,過去十四品的「跡門」,那個時代能夠說,說今生此世;這個是形態,追究過去生世。那個時候都會說過去的因緣,佛陀過去的因緣,和某一個弟子所結的緣;而哪一位弟子、哪一位阿羅漢,他的過去生又是結什麼緣。這佛的《本生經》或者是弟子的因緣本生,全部都可以去考據,也可以從佛陀口中說。是前世、前世的過去世,或者是過去世的無量劫,這都可以在那個「跡門」裡面,前後次序來表達一段一段人生因緣,來譬喻法,那是「跡門」的時代。

  所以,「自本而跡」,這個「跡」就是因為他的過去。「跡門」的當中也會顯出了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那就很古往、古往,叫做無量劫、塵點劫,用這樣來譬喻長久時間,那個時間,在那裡發心,最起初發這念心,那個根本;一念心開始,起初發心一直到現在,因為它是塵點劫。在那一品就已經說很清楚了,若算師、若算師弟子,說不能盡(《法華經•化城喻品》:「若算師,若算師弟子,能得邊際,知其數不?」),無法知道,也無法算,何況其他。所以,「自本而跡無量即量」。雖然說無量,也有說過去的塵點劫,但是塵點劫的裡面也是無量。「無量即量」,十六王子的時代,有量;十六王子時代各自再說法,聽法的結緣眾又是又無量,所以有量、無量,無量、有量。說的十六王子全都已經都成佛了,隨其本源而成。

  而每一尊佛將要成佛之前,就像〈從地涌出品〉一樣,他已經完成了度眾生,度無量、無量的眾生之後才現相成佛。想,所以有量或者是無量呢?成佛才一位,聞法者就是無量數啊!所以,量,很多的無量數的聞法者成就了;所成就,他們回歸他們的本性,與佛同等的等量,所以這就是人人本具真如本性。「無量即量」,要說它「量」或者是「無量」?無量即是量啊!「自跡而本量即無量」。從「跡門」,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十六王子那個「跡門」開始,與他們的原先發願那念間,一直一直來,現前出來,這樣現出來的這個所度,那就是無量。這很多的無量,是不是到這樣就為止了呢?不是。是不是佛這樣就叫做成佛,是終止嗎?也不是。這只是這個因緣在這個時間,一段的現相。

  因為未來濁惡世的時代,在佛的時代現相,這是世間的因緣。要有一段過去已經度那麼多人,已經成就,那個覺性圓滿了;現在未來要再開始,要人人回歸這個真理、覺性,要再有這個「跡」的形象。現在我們所說的佛,釋迦牟尼佛,我們要去證實釋迦牟尼佛在人間,回歸到尼泊爾的古跡,已經成為古跡了。現在的古跡經歷了時間,也已經都廢棄,那個東西全都只是成為一個「跡」而已,不是真正有建築物在那個地方,只是一個遺跡而已。能夠看到地基、能夠看到幾根柱子、幾塊磚頭、一個平臺,只有這樣,已經是雜草叢生了。這叫做古蹟,這叫做遺跡,這也叫做「跡」。二千五百多年前,佛陀的「跡」顯在人間,只是讓我們來證明有這位覺者生在人間,他的過程、他的經歷,因這樣讓我們能夠相信,將這個法編輯為文字,我們依教信受奉行、弘揚,將這個道理弘揚在後世來教育人。

  因為時間不斷、不斷地流逝,有形的物質成、住、壞、空,佛陀的時代那個建築物已經壞又空了,成、住、壞、空了,沒有了。那個時代,佛陀在說的過去也是很空洞,因為無量劫、無量劫以前,連這個遺跡都無法去找出來;連地方確實是在哪裡都無法指出,只是只有一個抽象的,讓我們知道無量劫、無量劫以前,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相。佛陀現相人間來說過去,而我們聽法的人一定要信。所以,佛陀在「本門」開始,這段這麼長的時間,彌勒菩薩來騰疑,佛陀就是這樣現相,不斷「量」一直讓他湧出(指菩薩不斷湧現)。懷疑的人心一直懷疑,到了最後,在場聽法的人要追求,追求這個實相;實相就是佛陀要親自來解說這些人、這些菩薩,這個境界是什麼因緣而顯現出來,這一定要追求。要追溯過去;要求,求佛清楚表示,佛陀最後答應。等於三次的請求,佛陀答應了,但還是不斷教誡叮嚀:「一定要相信、一定要相信,相信佛的真實語。」

  大家表達出了:「我絕對相信!我們過去就已經相信了,只是無法很體會。佛的人格、佛所講的法我們不敢懷疑,只是這些法我自己無法體會到,但是相信,絕對相信,請佛再來敘說這些因緣讓大家相信,再讓大家能夠體會到。只要有信,他慢慢去體會,所以我們大家願意相信,願意自己來體會。」這就算第四次,表達對這個法的重視,追、求,佛陀來顯示這個「本門」。佛陀聽大家表態,還是要再叮嚀一次,大家也就要審慎,要很用心、注意,虔誠來信受佛陀的真實語,等於是第四次告誡。可見,我們也是要這樣,所以我們要去先了解,「古往」、「生滅」、「量」到底有沒有?什麼時候開始?什麼時候結束?我們要先要通徹了解。所以,「自跡而本量即無量」。我們不要懷疑,因為空間、時間是這樣過,遺留下來的空間就是這樣──成、住、壞、空,這是佛陀的智慧,已經過去一直說的法,我們現在若能夠去體會。

  所以,「三身無礙本跡圓融」。我們過去在說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其實合而為一,那就是「自性本體」,就是道理。所以,「壽量非一亦非異」。壽命,到底壽量、生命多長?佛的生命,來人間難道八十歲而已嗎?那只是一個相。其實回歸於真實的壽量,那是「古往今來」,無始啊!他的壽量本來就開始了,這叫做「法性」。我們的真如本性,「性」多長啊?無始以來。所以,這個本覺慧海無量邊際。所以,「壽量非一亦非異」,這壽量不是一,也不是又有其他的各別,總是應天下眾生所需求。他,六道,就是這樣來回不斷,應眾生,所以「三界導師」、「四生慈父」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人人覺悟是體同;若不覺悟,各人、各人就是一個自體,佛與眾生的距離就很長,同樣的道理。

  就像我們說,在一個地球,同一個天下,其實時間能夠同時,但是時差有別,同樣的道理,這是名相有別。若要與他們說話,你現在撥一個電話給他,半夜他也會聽得到,也能夠聽。他真的的互通是即時,但是形象、時分就在那個地方分別,時分在分別。其實通的時是即時,沒有分別你是白天、我是早上,沒有分別,一指即通。電話,現在用指頭點一點馬上通;視訊也一樣,他的晚上是我的早晨,這就是沒有分別。所以,壽量與這樣相同,壽量也是時間,生命多長,壽命多長。就是他的時間有幾年,「年」也是從秒開始。所以只是名相很多,用這個名相分別。「壽量非一亦非異」。這時間是大家的,若要說時間是大家的,其實真如、真理也是大家的;若是只有我自己體會到,那就是我自己的,你就不能體會。這就是各人所體悟到,那就成為各人的,個體成為個體的時間、壽命。總而言之,這全都是眾生分別相產生有各異,要不然其實是等量。

  所以,「比量非有亦非無」。要去比,比這個東西較長、那個東西較短,其實長短只是一個形象。同樣的道理,時間,說秒、說小時,說日、說月、年,這全都是一個分別的形象,時間,這全都無法可去做長短的比量。要回歸到它的真實,那就是全都是一樣,就是「比量非有亦非無」。有和無,到底時間存在或不存在?時間無法可讓我們隔礙;空氣存在或不存在?無法讓我們抓來看,這都沒有辦法。所以,無法比量,但是它是存在。所以,亦有亦無,「非有亦非無」。所以,「塵點喻其無始終」,這個塵點就是譬喻無始無終。這個道理我們若清楚了,很透徹了,自然我們要聽法、要通就快了;只要那個人你認識了,要與他說話就不困難了,只是手機拿起來,手指頭指一指就與他通了。同樣的道理,只要你認識他,只要你與他很密切的關係,你就有辦法與他相通,這這麼簡單的道理。所以,我們前面的文就這樣說,

複習經文:「一切世間天、人及阿修羅,皆謂:今釋迦牟尼佛,出釋氏宮,去伽郰城不遠,坐於道場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
  這世間,這是昨天說過了。「一切世間天、人及阿修羅」,這都是凡夫,這都有分別,在分別相。所以,他們只是這樣將佛陀的時間,依出生的時間,看到佛的形象,將那個時間將它局限,局限在佛陀出生的時間、出生的地點,出生後那個長大的過程,他的思想、他的觀念,離開皇宮去求道等等這個過程,修行成正覺,這叫做凡夫來比量。用比喻來比量,用這個形象、時間來比量佛陀什麼時間出生、什麼地點、怎麼樣的想法、如何出家、修行。這種有形象的比量,這是凡夫對佛的看法,所以有這個比量。接下來這段經文再這樣說,

經文:「然,善男子!我實成佛已來,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。」

*此敘述成道已來之久。出釋氏宮,坐菩提場,為佛應化身之跡。由跡溯本,故此節述報身成佛之久。

  這很長久,「那由他劫」,這是很長久的時間。「此敘述成道已來之久」。這段經文,那就是要來敘述,敘述佛陀成佛以來已經很久了,不是,不是成佛四十多年而已。開始再下去就要說出了佛的壽命,他的覺悟到底有多久,這個時間才要開始,要來敘述。所以,「出釋氏宮,坐菩提場」,那就是「為佛應化身之跡」。應眾生的因緣、應眾生的時機,所以佛陀應身示相來人間。這應身、化身之跡,這是凡夫所感受到的,這就是應化身。所以,「由跡溯本」。因為現跡與人都一模一樣,應這個人類所需求,同樣的人間,只是他在王宮裡面,現出了他的出生高貴;在皇宮裡面,現出了他在富貴中不受富貴所迷惑,所以他有與人不同的思想觀念。他想要去追求生命的來源,要如何突破人生不平等的觀念。這種的思想與一般人不同。

  所以,而「出釋氏宮」,十一年的參訪、修苦行,這兩段的時間過了之後他就到菩提場,坐菩提樹下這樣成正等覺。這只是應眾生機現相要讓人看,教人:我過去是這樣發心過來的,我做得到,你們也應該做得到。這是一個示範的形象。所以,「由跡溯本」,這種的過程叫做「跡」;他在說的道理,那就是法身,就是回溯到法身。佛陀要教育,眾生人人體會道理,人人能夠了解法就是這樣的過程,所以他現相示範,所以叫做「由跡溯本」,要現出真實法是這樣,現在要開始說。「故此節述報身成佛之久」。報身成佛來了到底有多久?這個報身在人間有多久?大家看得到,有這個報身才有辦法顯出他的應化的事跡,才有辦法顯示法身,這就是這樣一直過來。

經文簡釋:
「然,善男子!我實成佛已來」;佛陀慇切呼喚聞法者,審慎聞思信受佛語。

  所以,「然,善男子!我實成佛已來」。過去這四十多年間成佛,四十多年間來只是讓大家形象看到,是一個典範。「佛陀慇切呼喚聞法者」。「但是,善男子啊!」佛陀向大家表達:「我實成佛已來。」這是佛陀再次要警惕弟子,大家要殷切。因為佛陀已經表達了,很殷切再次來呼喚:「善男子啊!」就是發心要修行、發心行菩薩道的人統統稱為「善男子」,人人都是大丈夫,勇敢要承受重任,要承擔起這個責任,所以稱為「善男子」。「大有作為的善男子啊!大家聽法,要『審慎聞思信受佛語』,大家要很謹慎,要好好聽,聽進去要用心去思考;思考,要好好信受佛陀所說的教法。」這是佛陀的叮嚀。

*佛示:我實成佛已來。法性身,無成無不成。原來本具!

  「佛示」。這是佛陀又再表示,「我實成佛已來」,這就是要表達出了「法性身」,法性身那個覺悟,是「無成無不成」。這個「覺」原來就有,本來就有,原來佛性就無始終,開始就有了。這個覺悟,在人間只是一個表達,表達讓大家知道,這個法現本性;本性不是無中生有,覺性原來本具,所以原來本具的覺性是人人本有的,人人的本性。覺悟,叫做覺性;迷掉了,那就是人人還是本性存在。所以,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,我們原來本就具有善良的本性,應該要再進一步覺悟過來,那就是本來就是本覺,本來就是有。

*若由因行修證圓滿,則其報身之福德、智慧自有其圓滿之相,故名之曰成佛。

  「若由因行修證圓滿,則其報身之福德」。佛陀過去,累生劫、無始來都是因行,「六度萬行」;從發心開始就要行菩薩道,入人群度眾生,累生累世。所以,這個「因行」,我們的種子不斷培植、不斷培養,一直到了「一生無量,無量從一生」。《無量義經》不就是這樣說嗎?所以,「由因行修證圓滿」。菩薩六度萬行,我們若不斷不斷去培植它,這是無量劫以來這樣,生生世世行在菩薩道上,不斷入人群,那個成果很成熟,圓滿了,「則其報身之福德」。廣結善緣,因緣不可思議,總是讓人看到、讓人聽到讓人讚歎。你若與他無緣,你說一大堆的話他都沒有要採納;若是有緣,半句話他就很受用。總是我們要很用心,好好和大家結緣,這就是修菩薩道。結善緣,說話人人能夠接受;度眾生,具足因緣才有辦法成佛。所以,「則其報身之福德」,我們要不斷累積福緣。

  這個「德」,過去就一直在解釋,要「內修外行」,「內修即是功,外行即是德」,不斷不斷地修積福德。「智慧自有其圓滿之相」。自然你一直累積、累積,經一事長一智、經一事長一智,不斷累積,自然這個智慧圓滿了,就現出了你智慧相。天地萬物道理就像湧泉一樣,無理不通、無事不曉,通達,那就是我們平時要累積,那叫做「智慧圓滿之相」,福德也是圓滿,「六度萬行」,「故名之曰成佛」,所以叫做成佛。

*又、報身佛之所以成,由能證於法身;菩薩亦能證法身之少分,得成報身,但欠圓滿耳。

  又再,「報身佛之所以成」。又再「報身」,這個報身所以能夠成,佛的報身,佛之所以成佛,那就是從這個「報身」,累世累世應眾生根機在人間,不斷、不斷累積而成。所以,「由能證於法身」,因為這樣不斷累積、累積,福德因緣、福慧雙具,所以這個法身圓滿。你和眾生結緣足夠,在眾生群中也了解了很多的煩惱苦相,所以「煩惱即菩提」,在人群中體會了很多煩惱,也成就了很多菩提覺道。所以「經一事,長一智」,事是煩惱多,經歷了這些事相,成長了智慧。所以由這樣的報身,報身在人事中所成就了,證實,回歸到法──法性,歸入了我們的法性。這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,每做一件事情一定就要用心去體會,這才有辦法能夠累積起來。

  所以,「菩薩亦能證法身之少分」。我們只要發心行菩薩道,哪怕是初發心的菩薩,這種開始我們接觸到法,有所心得,開始身體力行,也會慢慢邊體會、也邊改變,改變過去的習氣。就像昨天高雄一群的榮董來和花蓮的企業家來會合,他們來說過去的經驗,漏氣求進步。過去他們的習氣是多壞、多壞,他們一點都沒有隱瞞,三十幾個人來互相見證:這個人過去如何壞、如何壞;這個人自己也敘述過去是如何追求名利、是如何自我破害家庭,感情如何分裂,親情如何……,昨天回來也又來說給師父聽,這叫做懺悔。和大家說就是分享,就是懺悔說:「師父,我還有這些都還沒有向您說出來,我今天已經和他們分享過了,我又回來向師父『補懺悔』,這些師父您還不知道,我還有隱瞞著,我過去是這樣、這樣。感恩師父,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法,我體悟過來了,所以我改變我自己,我現在我懺悔了,我的家庭現在變如何如何……。」

  這就是了,發菩薩心,開始改變自己,這就是已經有體悟到;體悟叫做「證」,證法,體悟到這個法,趕緊改變自己,這就回歸自己的本性,這也有這樣少分的體會。「唯有這個法改變我,唯有這個法讓我的家庭平安,唯有這個法讓我的事業穩定,唯有這個法我能夠廣結善緣。」這就是要從做人開始,將這個法在生活中改變自己,去利益他人,這叫做菩薩。所以,「得成報身」。這也就是他的身體,幾前天告訴大家,人人都有報身,是由不得自己,正報、依報來人間,由不得自己生在什麼樣的環境中,由不得自己無明煩惱很多,這也是我們的報身、我們的果報。所以,這個果報能轉嗎?能啊,能夠轉。就像這群榮董昨天來,又來發心,「師父,這次天下災難那麼多那麼多,我們沒有及時表現,師父您這幾天志工早會在說的,我們聽到了,我們很懺悔,我們沒有及時表現,今天都來補啦!」昨天就很踴躍,人人發心,全都是再來補。這要發心國際救災,這就是我們要去體會、去了解,盡量彌補。

  所以「得成報身」,現在在這個人間,改變自己去付出,這真的也是很讓人感動。所以,「但欠圓滿耳」,現在我們只是欠缺,我們也一直彌補起來,「但欠圓滿耳」。因為我們凡夫的缺點是還很多,起心動念,雖然他們是這樣,改變很多,也利益當地很多菩薩的道路,鋪得很平,但是還自己本身缺點也還是很多,昨天也是還再來補懺悔啊!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,自己有缺點趕緊改,趕緊去付出。

*若至於妙覺,使法性顯現究竟圓滿,則為法身佛成。若起於因行,修證功德究竟圓滿,則為報身佛成。

  所以,「若至於妙覺,使法性顯現究竟圓滿,則為法身佛成」。我們若要到達佛的境界,就要趕緊將這個法性顯現到究竟圓滿,我們就要很積極,那就是「則為法身佛成」。我們要精進、我們要努力,把握時間。人的生命長短我們自己無法控制,廣與深,我們自己有辦法自己去開,道將它開得廣,路將它開…鋪得平,這是我們自己能夠把握時間,趕緊付出就對了。所以我們就是要這樣累積,從「報身」開始,我們把握機會。「若起於因行,修證功德究竟圓滿」。我們若開始有這個因緣接觸到佛法,了解道理了,我們改過;不只是改過,還要再繼續精進,修證功德要圓滿,就是要趕緊向前,一直到達圓滿的境界。所以,「則為報身佛成」,現在精進的過程叫做「報身」,利用我們這個報身來完成我們的志業。佛陀他用他的報身現相在人間,所以他的壽命,示現八相。

經文簡釋: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」
此節所顯成佛之久,為無限量之久,較梵網經所顯其量尤廣。

  所以,接下來說,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」。這就是要表示「所顯成佛之久」,表示成佛之久,所以「無限量之久」,很長久。其實佛修行,已經成佛,所成就的覺性已經是很久了。多久啊?那就是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」,「那由他劫」就是無量,無法計算。所以,在《梵網經》裡面也這樣說,「所顯其量尤廣」;在這個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」還要比它更長,比《梵網經》說的還更長。總而言之,時間很長就對了,這個長的時間我們要做什麼,總是世間苦難偏多,眾生發菩薩心修行,在很多眾生之中,我們要開始起悲憫心;起悲憫心,入人群去度眾生,種種的典範我們要做,種種的善有為法我們要付出,把握時間,做就對了。請大家時時要多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9/24薰法香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09/24薰法香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   2017/09/24薰法香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 Empty周日 9月 24, 2017 8:32 pm

[2017年09月24日上午5:20] 農曆八月初五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
《法華經‧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
1. 釋義經文:【然,善男子!我實成佛已來,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。】


2. 上人手札:「古往今來無生滅,邁始終而無限量,自本而跡無量即量,自跡而本量即無量,三身無礙本跡圓融,壽量非一亦非異,比量非有亦非無,塵點喻其無始終。」


(1)「古往今來無生滅,邁始終而無限量」:用心體會!表達出古往,過去的過去就已經成為以前、以前的事情。以前那個即時就像我們的現在;我們的現在再過去,就是未來稱為以前的以前。時間就是這樣循環、輪替,現在稱為「現在」,未來的未來稱「我們現在」叫做「以前」。


(2)「過去,現在,未來,不斷連接」:剛才,我進來那個時候,稱為「當時」即是現在;我現在坐在這個地方,進來那個時也已經過去了。「現在,過去,未來」,這就是無時無刻不斷的連接著。剛才說的「古往今來」,又是剛才說的;我現在說。每時刻的現在,每時刻都成過去,這種的過去、過去不斷累積變成「古」,古往了。


(3)「塵點劫,剎那累積成長時間」:一直在說「塵點劫」,就是這樣累積來,我們豈能夠不相信塵點劫呢?一點點、一點點,剎那、剎那的累積,變成了長時間。「劫」就是時間,長時間稱為「劫」,那個塵點是很微細的,剎那,就再稱為「劫」,就是長時間這樣的累積。


(4)「古往今來」:要告訴大家,累積來的叫做「古往」。「今」,這個時間沒有停留,還是不斷過去,就是不斷未來。


(5)「無生滅」:時間觀念要很清楚,無不都是在「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」,每天、每時刻,我們時間沒有停歇過,點點滴滴沒有停歇過,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時間中。時間長,說它是生嗎?它是滅嗎?其實沒有生滅,它就是這樣不斷這樣在過,生活在這這麼微細的分秒時間。說秒還太長,飛秒、微秒等等,根本是無法可比量的細。它在過,我們不覺也不知,這是生滅法,也沒有生滅,這種不覺知中的流逝。


(6)「邁始終而無限量」:我們人,生、老、病、死,也是在這個時間,我們也是不知覺中,與自己的身體不知覺,什麼時候的幼年、什麼時候的青少年、什麼時候的壯年、中年到老年,連我們自己的身體,還是一樣不知覺中在新陳代謝,這樣很微細,這樣地過去;要說它生、要說它滅,真的是無法去感覺體會。也能說沒有生滅,才「邁始終」,就是經歷,經過,這樣一直快速地邁進。這種時間就是經歷很長久,什麼時間?「無限量」。


(7)「無始無終」:真如本性是從什麼時間所有的呢?〈化城喻品〉就一直告訴大家無始、無終,無法考據我們的生命源頭,也無法考據我們慧命開始的始終。我們的真如覺性也無法講它歷經多少的時間過來的。「古往來今」,這不是有辦法去考據。


(8)「回歸真理,覺性真諦」:道理,回歸於真理,真理叫做「覺性」,真理叫做「真如本性」,真理叫做「法性」,叫做真諦,始終都在。它是很微細,無法讓我們去感覺是生滅,歷經了開始、結束,這無量,什麼時候是結束?「自跡」就是說形象,在我們事相能夠去分別。


(9)「源頭」:一棵樹能夠去記錄它,什麼時候下種子下去、什麼時候在哪一個位置,有土、有水、有這個空間,什麼時間我再將它移植到哪一個地方,可以去記錄。但是,那粒種子的源頭是從哪裡來?從樹來的。樹的種子又是從哪裡來?這哪裡來、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粒種子,就很難得追究了。


(10)「始終無法追究」:這就是我們人間有很多,起頭很久,我們的慧命覺性也是和這樣一樣,這些事情我們若都很透徹清楚,本門,接下去要說的「壽量」等等,很多品後面的我們能夠就更加了解。要很清楚。這種始終無法追究,時間,無法去說什麼時候產生時間?時間,什麼時候能夠「隔」,將它隔絕時間,這是沒有辦法。


(11)「自本而跡無量即量,自跡而本量即無量」:過去十四品裡說的「跡門」,那個時代能夠說,說今生此世;這個是形態,追究過去生世。那個時候都會說過去的因緣,佛陀過去的因緣,和某一個弟子所結的緣;而哪一位弟子、哪一位阿羅漢,他的過去生又是結什麼緣。這佛的《本生經》或者是弟子的因緣本生,這全都可以去考據,也能夠從佛陀口中說:是前世,前世的過去世,或者是過去世的無量劫,這都可以。


(12)「跡門」:前後次序來表達一段、一段人生因緣來譬如法,那是「跡門」的時代。「自本門而跡」,「跡」就是因為他的過去,跡門的當中也會顯出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那就很古往、古往,叫做無量劫、塵沙劫,用這樣來譬喻長久時間。


(13)「一念初發心」:發生最起初發這念心的那個根本,一念心開始起初發心,一直到現在,因為它是塵點劫,在《化城喻品》就已經說很清楚了,【若算師,若算師弟子,能得邊際,知其數不?】,無法知道,也無法算,何況其他。


(14)「自本而跡無量即量」:雖然說無量,也有說過去的塵點劫,裡面也是無量。量,即量,十六沙彌時代各自再說法,聽法的結緣眾又是無量,所以「有量、無量」,「無量、有量」。說的十六沙彌全都已經都成佛了,隨其本源而成。


(15)「聞法者,無量數」:每一尊佛將要成佛之前,就像〈從地湧出品〉一樣,已經完成度眾生,度無量、無量的眾生之後,才現相成佛。想,;所以有量或者是無量呢?佛,成佛才一位,聞法者就是無量數啊。


(16)「自本而跡,無量即量」:量,很多的無量數的聞法者成就了;回歸他的本性,與佛同等的等量,這就是人人本具真如本性。要說他「量」或者是「無量」;無量即是量啊!


(17)「自跡而本量,即無量」:從「跡門」,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十六沙彌那個「跡門」開始,與他的原先發願那念間,一直一直來,現前出來,現出來的所度眾生,就是「無量」。很多的無量,是不是到這樣就為止了呢?不是!是不是佛這樣就叫做成佛,是終止嗎?也不是!這只是這個因緣在這個時間,一段的現相,因為未來濁惡世的時代,在佛的時代現相,這是世間的因緣。要有一段過去已經度那麼多人,已經成就,覺性圓滿了,現在、未來,要再開始,要人人來回歸這個真理、覺性,要再有這個「跡」的形象。


(18)「跡,遺跡,古蹟」:我們要去證實釋迦牟尼佛在人間,回歸到印度(尼泊爾)的古跡,已經成為古跡了;現在的古跡經歷了時間,現在已經都是廢棄,東西全都是成為只有一個「跡」而已,不是真正有建築物在那個地方,只是一個遺跡而已。能夠看到地基,能夠看到幾根柱子,幾塊磚頭,一個平臺,只有這樣,已經是雜草叢生了,這叫做古蹟,這叫做遺跡,這也叫做「跡」。


(19)「依教、信受、奉行、弘揚」:佛陀顯「跡」在人間,只是讓我們來證明,有這位覺者生在人間,他的過程、他的經歷,這樣我們能夠相信,將這個法已經編輯為文字,我們依教、信受、奉行、弘揚,將道理弘揚在後世來教育人。


(20)「以相顯理」:時間不斷地流逝,有形的物質,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,佛陀時代,那個建築物已經壞,又空了,成、住、壞、空,沒有了。那個時代,佛陀在說的過去也是很空洞,因為無量劫、無量劫以前,連遺跡都無法去找出來,連地方確實是在哪裡,都無法指出,只是光一個抽象的,讓我們知道無量劫、無量劫以前,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相。


(21)「佛陀現相人間」:來說過去,而我們聽法的人,我們一定要信。佛陀在「本門」開始,這段這麼長的時間,彌勒菩薩來騰疑,佛陀就是這樣現相,菩薩不斷湧現,一直讓他湧出;懷疑的人,心一直懷疑,到了最後,在場聽法的人,要追求實相;實相就是佛陀要親自來解說這些人、這些菩薩,這個境界是什麼因緣來現前出來?這一定要追求。要追,追溯過去;求佛清楚表示。佛陀最後答應。


(22)「請佛顯示本門」:三次的請求,佛陀答應了,還是不斷教誡叮嚀,一定要相信,相信佛的真實語。大家表達出了:我絕對相信!「我們過去就已經相信了,只是無法很體會。佛的人格、佛所講的法,我們不敢懷疑,但是這些法是我自己無法體會到,但是相信,絕對相信,請佛再來敘說這些因緣讓大家相信,再讓大家能夠體會到。只要有信,他慢慢去體會,我們大家願意相信,願意自己來體會。」這就算第四遍,表達對這個法的重視,追、求,佛陀來顯示這個「本門」。


(23)「古往」、「生滅」、「量」:佛陀聽大家的表態,還是要再叮嚀一次,大家也都要審慎,要很用心、注意,虔誠來信受佛陀的真實語,等於是第四次。可見,我們也是要這樣,我們要去先了解,「古往」、「生滅」、「量」,到底有沒有?什麼時候開始?什麼時候結束?我們要先通徹了解。


(24)「自跡而本量,即無量」:我們不要懷疑,因為空間、時間是這樣過,遺留下來的空間就是這樣,成、住、壞、空,這是佛陀的智慧已經過去一直說的法,現在若能夠體會。


(25)「三身無礙本跡圓融。壽量非一亦非異」:過去在說「法身、報身、應身」,其實合而為一,就是「自性本體」,就是道理。「壽量非一亦非異」。壽命到底,壽量、生命到底多長?佛的生命來人間只有八十歲而已嗎?那只是一個相。


(26)「法性」:其實回歸於真實的壽量,是「古往今來」,無始前,他的壽量本來就開始了,這叫做法性。我們的真如本性,「性」,多長啊?無始以來。本覺慧海,無量邊際。「壽量非一亦非異」,壽量不是「跡」,也不是又有其他的各別,總是應天下眾生所需求。


(27)「人人覺悟是體同」:六道,這樣來回不斷,應眾生,「三界導師」,「四生慈父」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;人人覺悟是體同,若不覺悟,各人就是一個自體,佛與眾生的差距就很長,同樣道理。就像我們說,在一個地球,同一個天下,其實,時間能夠同時,但是時差有別。


(28)「有時差,零秒差」:同樣道理,這是名相有別,若要與他們說話,你現在一個電話給他,半夜他也會聽得到,也能夠聽。真的會互通,是即時,但是,形象、時分,就在那個地方分別,時分在分別。通的時是即時,沒有分別,你是白天,我是早晨,沒有分別,一指即通。電話,現在用指頭點一點,馬上通;視訊也是一樣,他晚上是我的早晨,這就是無分別。


(29)「眾生分別相產生有各異,要不然,其實是等量」:壽量與這樣相同,壽量也是時間,生命多長啊?壽命多長。就是他的時間有幾年,「年」是也從秒開始。這只是名相很多,用這個名相分別。「壽量非一亦非異」。時間大家的,若要說時間大家的,其實真如真理也是大家的;若是只有我自己體會到,那就是我自己的,你就不會體會,「個人所體悟到」就成為各人的,個體成為個體的時間、壽命。總而言之,這全都是眾生分別相產生有各異,要不然其實是等量。


(30)「比量非有亦非無」:要去比這個東西較長,那個東西較短,其實長短只是一個形象。同樣道理,時間說秒、說小時,說日、說月、年,這全都是一個分別的形象、時間,這全都是無法可去比量,是長短的比量。


(31)「無法比量,但它是存在」:要回歸到它的真實,那就是全都是一樣,「比量非有亦非無」。有和無,到底時間存在還是沒有存在?時間無法可讓我們隔礙;空氣存在還不存在?無法讓我們抓來看,這都沒有辦法。所以無法比量,但是它是存在。亦有亦無,「非有亦非無」。


(32)「塵點喻其無始終」:塵點劫就是譬喻無始無終,道理若清楚通徹,自然我們要聽法、要通就快了。只要那個人你認識你,要與他說話,就不困難了。光手機拿起來,手指頭指一指就與他通了,同樣的道理。只要你認識他,只要你與他很密切的關係,你就有辦法與他相通,這這麼簡單的道理。


3. 複習經文:【一切世間天、人及阿修羅,皆謂:今釋迦牟尼佛,出釋氏宮,去伽郰城不遠,坐於道場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】


(1)「凡夫,都在分別相的比量」:凡夫只是這樣依佛陀的出生時間,看到佛的形象,將時間局限在佛陀出生的時間、出生的地點,出生後的長大過程,他的思想觀念,離開皇宮去求道等等這個過程,修行成正覺,這叫做凡夫來比量。用比如來比量,用這個形象、時間來比量,佛陀什麼時間出生?什麼地點?如何的想法?如何出家、修行?這種有形象的比量,這是凡夫對佛的看法,所以有這個比量。


4. 釋譯經文:『此敘述成道已來之久。出釋氏宮,坐菩提場,為佛應化身之跡。由跡溯本,故此節述報身成佛之久。』


(1)「為佛應化身之跡」:敘述佛陀成佛以來已經很久了,不是成佛四十多年而已。開始再下去就要說出了佛的壽命,他的覺悟到底有多久?這個時間才要開始,要來敘述。應眾生的因緣、應眾生的時機,佛陀應身示相來人間。應身、化身之跡,這是凡夫所感受到的,這就是「應化身之跡」。


(2)「由跡溯本」:現跡與人都一模一樣,應人類所需求,同樣的人間,只是他在王宮裡面出生;現出他在富貴中不受富貴所迷惑,有與人不同的思想觀念。想要去追求生命的來源,要如何突破了人生不平等的觀念,這種的思想與一般人不同。所以「出釋氏宮」,一直到了十一年的參訪、修苦行,這兩段的時間過了後,坐菩提樹下這樣成正等覺,這只是應眾生機現相要讓人看。


(3)「回溯到法身」:教人:我過去是這樣發心過來的,我做得到,你們也應該做得到。這是一個示範的形象。所以,「由跡溯本」,這種的過程叫做「跡」;他在說的道理,那就是法身,就是回溯到法身。


(4)「故此節述報身成佛之久」:佛陀要教育,眾生人人體會道理,人人能夠了解法就是這樣的過程,他現相示範,所以叫做「由跡溯本」,現出真實法是這樣,現在要開說。「故此節述報身成佛之久」,報身,成佛來了到底有多久?這個報身在人間有多久?大家看得到,有這個報身才有辦法現出他的應化的事跡,才有辦法顯示法身,這就是這樣一直過來。


5. 【然,善男子!我實成佛已來】:佛陀慇切呼喚聞法者,審慎聞思信受佛語。


(1)「佛陀慇切呼喚聞法者」:這四十多年間的成佛四十多年間來,只是一個讓大家有形象看到,是一個典範。


(2)「然,善男子!我實成佛已來」,佛陀再次要警惕弟子,大家要殷切,因為佛陀已經表達了,很殷切再次來呼喚:「善男子啊!」就是發心要修行、發心行菩薩道的人,統統稱為「善男子」。人人都是大丈夫,勇敢要承受重任,要承擔起責任,所以稱為「善男子」。


(3)『審慎聞思信受佛語』:大有作為的善男子啊!大家聽法,要很謹慎,要好好聽進去,用心思考;要好好信受佛陀所說的教法。」這是佛陀的叮嚀。


6. 『佛示:我實成佛已來。法性身,無成無不成。原來本具!』


(1)「我實成佛已來」,佛陀又再表示,要表達「法性身」,覺悟是「無成無不成」。這個「覺」原來就有,本來就有,佛性是無始終,開始就有。覺悟,在人間只是一個表達;表達讓大家知道。


(2)「法現本性」:本性不是無中生有,覺性原來本具。原來本具的覺性是人人本有的,人人的本性。覺悟叫做覺性,迷掉了,就是人人還是本性存在。我們要很用心體會,本具有善良的本性,要再進一步覺悟過來,本來就是本覺,本來就是有。


7. 『若由因行修證圓滿,則其報身之福德、智慧自有其圓滿之相,故名之曰:成佛。』


(1)「若由因行修證圓滿」:佛陀過去累生劫、無始來都是因行,「六度萬行」;從發心開始就要行菩薩道,入人群度眾生,累生累世。


(2)「由因行修證」:這個因行,種子不斷培植培養,一直一生無量,由因行修證,菩薩,六度萬行,直到一生無量,無量從一生。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行在菩薩道上,不斷入人群,成果很成熟、圓滿。


(3)「則其報身之福德」:廣結善緣,因緣不可思議,總是讓人看到、讓人聽到、讓人讚歎。你若與他無緣,你說一大堆的話,他就沒有要將你採納;若是有緣,半句的話他都很受用。總是我們要很用心,好好和大家結緣,這就是修菩薩道。


(4)「結眾善緣」:說話人人能夠接受;度眾生,具足因緣才有辦法成佛。要不斷累積福緣。這個德,過去就一直在解釋,要「內修外行」;內修即是功,外行即是德,不斷地收集福德。


(5)「智慧自有其圓滿之相」:自然你一直累積、累積,經一事、長一智,不斷累積,自然智慧圓滿,就現出智慧相。天地萬物,道理就像湧泉一樣,無理不通、無事不曉、通達,那就是我們平時要累積,叫做「智慧圓滿之相」,福德也是圓滿,「六度萬行」,所以叫做成佛。


8. 『又、報身佛之所以成,由能證於法身;菩薩亦能證法身之少分,得成報身,但欠圓滿耳。』


(1)「又、報身佛之所以成」:報身所以能夠成,佛的報身,佛之所以成佛,就是從「報身」,我們累世應眾生根機在人間,不斷累積而成。


(2)「由能證於法身」:因為這樣不斷累積,福德因緣,福慧雙具,這個法身圓滿。你和眾生結緣足夠,在眾生群中也了解了很多的煩惱苦相,「煩惱即菩提」,在人群中體會了很多的煩惱,也成就了很多菩提覺道。


(3)「經一事,長一智」:事是煩惱多,經歷這些事相,成長智慧,由這樣的報身,在人事中成就了證實回歸到法,法性,歸入我們的法性。要很用心體會,每做一件事情一定就要用心體會,這才有辦法能夠累積起來。


(4)「菩薩亦能證法身之少分」:我們只要發心行菩薩道,哪怕是初發心的菩薩,這種開始我們接觸到法,有所心得,開始身體力行,也會慢慢邊體會、也邊改變過去的習氣。


9. 「高雄及花蓮榮董團隊,溫馨座談」:
(1)「漏氣求進步」:就像昨天高雄一群的榮董來和花蓮的企業家來會合,他們來說他們過去的經驗,漏氣求進步。過去他們的習氣是多壞,他們一點都不掩飾,三十幾個人來互相見證:這個人過去如何壞、如何壞;這個人自己也敘述自己過去是如何追求名利、是如何自我破害家庭,感情如何分裂,親情如何等等,昨天回來也再來說給師父聽,這叫做懺悔。


(2)「懺悔即清淨」:和大家分享,懺悔說:「師父,我還有這些都還沒有和您說出來,我今天已經和他們分享過了,我又回來和師父『補懺悔』,這師父您還不知道,我還有隱瞞著,我過去是這樣、這樣。感恩師父,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法,我體悟過來了,所以我改變我自己,我現在我懺悔了,我的家庭現在變如何如何。」


(3)「發菩薩心,改往修來」:開始改變自己,這就是已經有體悟;叫做「證」,證法,體悟到這個法,趕緊改變自己,回歸自己的本性,這也有這樣少分的體會。「唯有這個法改變我,唯有這個法讓我的家庭平安,唯有這個法讓我的事業穩定,唯有這個法我能夠廣結善緣。」這就是要從做人開始,將法用在生活中,改變自己,利益他人,這叫做菩薩。


(4)「得成報身」:幾前天告訴大家,人人都是有報身,是由不得自己,「正報、依報」來人間,由不得自己生在什麼樣的環境中,由不得自己無明煩惱很多,這也是我們的報身、我們的果報。這個果報能轉嗎?能啊,能夠轉。


(5)「發心立願」:就像這群榮董昨天來,又來發心,「師父,這次天下災難那麼多那麼多,我們沒有及時表現,師父您這幾天在志工早會在說的,我們聽到了,我們很懺悔,我們沒有及時表現,我們今天都來補(意指:補救災捐款)!」昨天就很踴躍,人人發心,全都是再來補。發心國際救災,這就是我們要去體會、去了解,盡量彌補。現在在這個人間,改變自己去付出,這真的也是很讓人感動。


(6)「但欠圓滿耳」:現在我們是只在欠缺,也一直彌補起來,因為我們凡夫的缺點是還很多,起心動念,雖然他們是這樣的改變很多,也利益當地很多菩薩的道路,鋪得很平,但是還自己本身缺點也還很多,昨天也是還再來補!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,自己有缺點趕緊改,趕緊去付出。


10. 『若至於妙覺,使法性顯現究竟圓滿,則為法身佛成。若起於因行,修證功德究竟圓滿,則為報身佛成。』


(1)「使法性顯現,究竟圓滿」:若要到達佛的境界,就要趕緊將法性顯現到究竟圓滿,要很積極,「則為法身佛成」。要精進、努力,把握時間。人的生命長短,我們自己無法控制,廣與深,我們自己有辦法去開,道將它開得廣,路將它鋪得平,我們自己能夠把握時間,趕緊付出就對了。就是要這樣累積,從「報身」開始,把握機會。


(2)「若起於因行,修證功德究竟圓滿」:若開始有這個因緣接觸到佛法,了解道理了,我們不只改過,還要再繼續精進,修證功德要圓滿就是要趕緊向前,一直到達圓滿的境界。


(3)「則為報身佛成」,現在精進的過程叫做「報身」,利用我們這個報身來完成我們的志業。佛陀用他的報身現相在人間,所以他的壽命,示現八相。


11. 【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】:此節所顯成佛之久,為無限量之久,較《梵網經》所顯其量尤廣。


(1)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」:表示「所顯成佛之久」,表示成佛的久,「為無量之久」,很長久。其實佛修行,已經成佛,所成就的覺性已經是很久了。多久啊?就是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」,就是無量,無法計算。


(2)「所顯其量尤廣」:在《梵網經》裡面說,「所顯其量尤廣」;在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」還要比它更長,比《梵網經》說的還更長。


12. 「四修,長時修,無間修,無餘修,尊重修」:時間很長就對了,在長的時間我們要要做什麼,總是世間苦難偏多,眾生發菩薩心修行,在很多眾生之中,我們要開始起悲憫心;起悲憫心,入人群去度眾生,種種的典範我們要做,種種的善有為法我們要付出,把握時間,做就對了。請大家要時時要多心!


************
13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體會如何計算海有幾滴?無量,難算數,但有沒有量?統稱為「海」。颶風,宇宙多少星球?無量難計算,但以「宇宙」稱之,只是凡夫常迷失在分別相,用凡夫心來『比量』。


自己就會回想上人曾開示舉例「負爆潮」現象,九月上旬的「颶風艾瑪(Irma)」走過加勒比海地區,巴哈馬西北部的長島,出現「海水被抽乾」現象,叫做「負爆潮」。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pLQfaZv8Lo
艾瑪威力強大,中心氣壓非常低,抽走附近的空氣和水,所導致的現象,約過13小後,漸漸恢復。若用凡夫比量,容易看不透,無法理解,幸好現在科技媒體發達,人們才能理解天地間的大自然力量。能用整體氣象科學觀察,才能明朗清楚。


若能用心聞法,懂得體悟透徹道理,對於「世間:時間,空間,人與人之間」能漸漸清朗。也感受累積福德、廣結善緣很重要,「有緣千裡來相會,無緣對面不相識」,有緣的句句都聽,無緣的半句都嫌多。用心好好和大家結緣,「內修外行」;內修即是功,外行即是德,不斷地收集福德。這就是修菩薩道。共勉之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7/09/24薰法香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