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/09/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9/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/09/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   2017/09/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周六 9月 30, 2017 5:46 pm

20170930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 
 
佛眼清淨圓通,
具前四眼之用,
無不淨澈見知。
如人見之極遠處,
佛見之則為至近。
人見之是幽暗處,
佛見之則為顯明。
乃至無事不知見,
互用思惟,一切皆見。
 
  用心,要用心啊!「佛眼清淨圓通」,是「具前四眼之用,無不淨澈見知」。意思這樣說,佛眼是清淨明澈,他具足了總共有五眼,這個地方說「佛眼」,「佛眼」還有包括的是法眼、慧眼、天眼、肉眼,這合起來是「五眼」。因為凡夫是用「肉眼」,我們大家的眼睛就是肉眼;若是天人,是用「天眼」。若聲聞、緣覺是用「慧眼」,若諸佛菩薩是用「法眼」,而佛陀是用「佛眼」,這樣一共是「五眼」,以佛的佛眼就具足這「五眼」。因為佛出生在人間,當然和我們人一樣,佛的眼光,佛的眼睛,我們看,和我們都一樣,所以也是肉眼,父母所生。
 
  而天人的天眼,天眼那就跟我們凡夫肉眼不同。父母所生給我們的眼睛,我們就是凡夫,我們所看都是一般;一般人的見解,我們就有貪、瞋、癡等等的見解。我看到的東西,我愛、分別、占為己有,這種的見解,這都是凡夫的見解。若是天眼呢?天,他在人間就已經開始修,修十大善行具足;十大善行具足了,都在造福人間,就願意付出、付出。這十大善行,不論是人倫道德都守得很好,十業都很乾淨,這樣他得果報生天堂。可見他在人間看法就已經超越凡夫一級,他的看法那就是善,諸善──盡人道的精神,孝養父母、忠孝節義通通守好,十善法,沒有殺、盜、淫等等,戒律,五戒也守得好。這樣的人就不是一般的凡夫人,所以他生天堂,得天眼。
 
  當然,修行,聲聞、緣覺已經接受到佛的教育,也得到去除煩惱的智慧。聲聞去除聲聞的煩惱,辟支佛──緣覺,他去除辟支佛,緣覺他們的煩惱,對世間人事看透徹了,因緣無常觀都清楚。所以,就像這一類,他們就得到慧眼了。若是菩薩,就是超越了,所看的無不都是與理會合,人、事,他就是能夠了解佛法、體悟佛法,他事、理合一,稱為菩薩。菩薩,法落實在生活中,這叫做菩薩,這叫做「法眼」。佛陀呢?超越,超越了法眼,所以就是「佛眼」。大徹大悟了,他不論是慧眼、法眼、天眼,全都很具足了,所以完全具足,佛眼圓具了。
 
  佛陀的佛眼就已經是「具前四眼之用」,佛眼就已經具足前面的四眼。在人間裡,法眼長得什麼樣?「法眼」是道理的透徹。那「慧眼」呢?是什麼?只是什麼事情清楚,沒有煩惱,不會動不動就什麼事情都這樣滾絞在一起,他能夠分得清清楚楚,有條有理、是非清楚,這叫做「慧眼」。所以,佛陀這些事情都很清楚。這在佛的看法,這已經世間一切有形、無形無不通徹。佛眼完全清淨,所以「無不淨澈見知」,沒有一樣不清楚,沒有一樣不透徹了解,這叫做「佛眼」。
 
  所以,「如人見之極遠處」。我們凡夫看到這些東西、這些事情有形、無形,好像很遠、很遠。有形的東西很遠很遠看不清楚。「佛見之則為至近」,但是佛看,很近啊!這些道理很清楚,甚至不用看就知道,聽到說什麼東西;聞其名,識其物,說什麼東西的名字佛陀就知道這是什麼東西、什麼內容,連東西裡面的道理就是透徹清楚。這是別人看的很遠,甚至說:「看不到啦!」佛陀,別人看不到,他心裡很清楚,什麼東西都很透徹了。
 
  說,這個事情還很遙遠;預測,也很難預測啊!但在佛陀頭腦裡,在他的心腦裡已經很透徹了。不久的將來,現在雖然是很遠,在佛陀的看法,這是將來的事情。所以,他能夠為弟子授記,授記在未來無數劫,「你要經過如何、如何修行之後,經過多久的時間你能夠成佛,你成佛那個國土、世界名稱叫做什麼,你將來那個國土有什麼樣的人」。眾生的心態、生態都很清楚。記得嗎?〈授記品〉的時候,佛陀已經為他的弟子授記(為摩訶迦葉、須菩提、大迦旃延、大目犍連等四人授記)在未來長遠劫將得成佛。那個世界的情形、那裡人民的生態,佛陀都一一告訴過他們了,這是說他們的未來。未來還有多遠啊?在我們說,無數劫的遙遠啊!但是,對佛陀而言,那就是很近,未來的是這樣,過去也是一樣。長遠劫、長遠劫以前的燃燈佛,過去、過去以前的大通智勝佛等等,無量數劫,佛陀也說過去。所以不論是過去、未來多麼遙遠,佛陀看來就是很近,「佛見之則為至近」,很近。
 
  「人見之是幽暗處,佛見之則為顯明」。同樣的道理,眾生看過去,前面暗暗的,其實佛陀他所看的,即使暗的地方有什麼樣的東西、什麼樣的事情,佛陀很透徹清楚,因為佛陀的記憶很明朗。昨天或是白天,所看到這些境界完全印證在他的內心裡。雖然天暗了,四處都看不到了,但是那個記憶──白天所看到的境界,什麼東西在什麼位置、什麼東西是什麼樣的形態,沒有一項他不清楚。近的是這樣,遠的以智慧,法眼、佛眼,他也很透徹清楚,沒有什麼是光明、黑暗;在佛陀的內心永遠都是歷歷分明,沒有黑暗或者是光明的分別,這同樣的道理。
 
  看看我們凡夫,凡夫,有的人就是眼睛雖然沒有看到,他的頭腦裡受過了訓練,環境他很熟悉,什麼樣的環境,他能夠只是用耳朵聽,就知道境界是什麼。甚至只要用手接觸到,他就知道這個東西的大小;這個大小的東西,有什麼樣的斑點、有什麼等等,他清楚。曾向大家分享過了以前以前,在家庭訪問的時候,都是我自己出去,去看貧戶,也都是委員與師父這樣家家戶戶去看。有一對夫妻是兩個人都沒有看到,眼睛沒有看到,他們生活,也有一群孩子;這對夫妻的家庭裡,有三四個孩子。要去家庭訪問時,我們進去到裡面,這間房子裡面黑漆漆的,我們邊走,很不適應裡面的環境,黑漆漆,到底人在哪裡?我們就要出聲:「某某人,你在還是不在?」她在裡面就應聲了:「哦,是師父來啦,我在這裡。」我說:「妳家裡怎麼黑漆漆的,怎麼不開電燈?」她就笑聲就出來了:「師父,有電燈和沒有電燈,跟我哪有關係呢?來,您向前走就對了,一直走。現在要到的那裡,那裡有一個門,有一個門檻,您注意一下。」我們兩三位知道要過一個門檻,就要很注意。
 
  進去了那就是房間,愈來愈適應了。所以雖然黑漆漆的,但人若在黑暗中較久一點就會適應;適應了裡面,就能看到。看到人坐著,我們看的模糊,她坐在大通舖那個地方。我就問她:「妳在做什麼?」「師父,我在穿針。」真的再看清楚一點,她的手是這樣的形勢(上人比手勢),但是頭是轉向我這邊,一隻手是這樣。我說:「穿針?妳難道看得到,可穿得過嗎?」她說:「感覺啦,我憑感覺穿啦,孩子的衣服破了,我要補。」「孩子衣服破了,都是你要補哦。」她說:「要不然是要叫誰補?」
 
  就這樣,咚、咚、咚(拿線頭試針孔的動作),兩三下咚,線這樣就拉過去了。我還沒有看到那一支針,只有看到她的手,但是我看她手就這樣拉過去了,「這樣拉過去了嗎?」她說:「是啊,拉過去了,師父,您摸看看。」摸啊,「小心哦,不要讓針刺到」。我就拉著她的手,才開始來摸這條線的針。你想,從那時候我就說:「人人有神通。」這已經是將近五十年前的事情,這個家庭是在新城鄉裡,記憶很深。所以,若要說暗的,看作明的!這我絕對沒有疑問。因為,我看到這樣的人,我自己是沒有辦法,但是真的有這樣的人,兩眼都失明,夫妻也讓我們幫助十幾年了,孩子,我們讓他們讀書等等,這樣幫助到孩子中學畢業,去做工之後,這個家庭才從我們的名單脫離,但是我們還有記錄在,夫妻雙眼失明,這是我們去看的,實在是很不簡單!
 
  所以,暗的地方要將它當作是光明,只要心是光明,沒有東西看不到,沒有事情做不到。何況說佛呢!凡夫,只要用心練出來,沒有事情不清楚。何況佛陀的佛眼,佛的觀念、佛的見解,這個眼是包括見解、包括我們的心眼,從我們的肉眼一直到我們的心眼、我們的見解,這就是我們要訓練,訓練我們的心眼。我們的肉眼,這是一個器官,難免就有毛病,但是心眼一定要明。看看鑑真大和尚,他決心要東渡,將佛法傳到日本去。他還沒有到日本以前,雙眼就失明了,等到能夠到日本,已經全盲了,但是他的心眼永遠都明亮。他能夠到日本,又再,現在日本有唐朝的建築,其實是鑑真大和尚的建築方法、造型……。他去那個地方建「唐招提寺」,就是鑑真大和尚在他的心眼規畫、畫圖。
 
  這樣眼睛沒有看到,用他的觀念,讓他的弟子,這樣牽著弟子,看他的手、看他的手勢,「我要建築的是這樣、這樣的形」,弟子就按照這樣想,要建築的是這樣、這樣、這樣的形,照他的意思,就這樣畫圖出來了。畫好了,再用讀的給他聽,描述讓他知道這個形,就是我們在揚州時,我們那時代的建築,差不多和哪一個地方類似。「師父,您這樣說,對我這樣比,我就這樣畫,這樣這個建築師父有滿意嗎?」就是這樣將它完成起來了。甚至漢藥,看病、把脈,望、聞、問、切,將藥草、看病,傳去日本,也是鑑真和尚將這個東西與技術傳到日本去。他也會看病。
 
  我們那個時候要做鑑真大和尚這部戲(大愛臺動畫電影「鑑真大和尚」,二0一0年五月七日上映),我們開頭是用一本漫畫,我們用畫圖來說故事,也不是杜撰哦,蕭毅君及製作小組還去日本,去「唐招提寺」和他們溝通、拜託,我們是為了要宣揚鑑真大和尚的精神,這樣慢慢地向他說明、說明。來到日本,他的精神,在這個地方傳戒、傳法、建設,要將他的精神原原本本再從日本北傳來臺灣,這是一個歷史,請日本這個寺院能夠與我們合作。
 
  為了要宣揚鑑真和尚佛法傳在日本的精神,他們很合作,所以他們打開鑑真和尚本堂,他的身,雕塑的這個身,似肉身的漆像還在,讓我們進去裡面看。讓我們在那個地方也照圖(意指拍照等),同樣取得這個資料回來。紀念鑑真和尚的那個紀念館,他們也有將那個藥袋,過去鑑真和尚所開的藥單,也讓我們COPY(拷貝),這樣讓我們帶回來。
 
  這是真人實事,這樣的精神,雖然眼睛沒有看到了,但他有這種堅決的信心。第六次,為了要去日本,五次受到很大很大的困難,還遇過海難。我們〈鑑真大和尚〉這齣戲,在我們大愛臺現在才結束,這是真人實事,用真實「高僧傳」這樣將它寫出來的。所以,這就能夠證明,他是這樣這樣在修行,是這樣用心的傳法,遭遇了很多的困難,他就是克服。這種修行的精神,經歷了很多的挫折,經歷了連他的身體器官都已經衰退了,他還是保持著那念心眼分明,這樣傳法到日本,讓日本的佛法是大乘的佛教。在日本有一個時期很昌盛,這是真人實事傳在人間。
 
  我們就能夠知道,佛陀出世人間傳法的精神,這個法的真實我們一定要相信,所以,佛眼見什麼樣的東西都非常的顯明,凡夫,「人見之是幽暗處,佛見之則為顯明」。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學,佛的知見我們要好好學。佛陀用心在人間說法,無非就是要講佛知見,希望眾生開佛知見,能夠啟開佛陀的知見。人人眾生的心眼,都能夠開啟佛的知見,這是佛陀的目的。講大法、說大乘經的目的也只是為了這樣而已,所以希望人人將我們的心眼打開,要有佛知、佛見,這是我們的目標。
 
  所以,「乃至無事不知見,互用思惟,一切皆見」。我們不論是什麼樣的事情,總是應該五眼具足。佛陀已經具足佛眼了,所見的一切,沒有一項不知道,沒有一項看不透,所以不論是凡夫或者是賢聖佛陀全都很清楚。佛陀的心腦、思惟,一切一切完全透徹皆見,明瞭沒有缺漏,這就是「佛眼」。好,我們來了解前面的文,我們要很清楚,不論過去有多長、多遠的事情,我們也都要相信佛所說;未來未來,無窮盡的環境,未來的環境長成什麼樣,我們也都要相信。所以,我們要把握在現在,將法都要很清楚;相信過去、未來,更要珍惜現在此刻。所以,我們看過去這段文,
 
複習經文:「諸善男子!於是中間,我說燃燈佛等,又復言其入於涅槃,如是皆以方便分別。」
 
  佛陀就是這樣又為我們再一遍清楚這樣說。從開始一念間,那就是大通智勝佛時代,十六王子聽《法華經》,歡喜了、接受了、發願行菩薩道;第一念間已經經歷了塵點劫,這當中,「於是中間」,又經歷了燃燈佛,這是現在再說過的過去。這些「中間」,時間都很長,都是無量數劫,塵點劫的時間,經過這麼長的時間。「又復言其入於涅槃」,說他們從開始一直到結束,佛法全部都有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與釋迦佛一樣,二千五百多年前到現在是叫做末法。「如是皆以方便分別」,這麼長的時間說這麼多的故事,這麼多的因緣、譬喻,這都是中間的過程。所以,「諸善男子!」接下來再說,
 
經文:「諸善男子!若有眾生來至我所,我以佛眼,觀其信等,諸根利鈍,隨所應度,」
 
  所以,佛陀又再呼喚著在場大家,是再叮嚀、再教誡:「大家一定要相信啊!若有眾生來至我所」現在就是要把握現在。我,佛陀這樣說:「我以佛眼,觀其信等諸根利鈍。」「我用我現在的心眼,『觀其信等』,看他來是虔誠的信嗎?很虔誠的信,那我就為他說他很想要了解的法,應他的根機,就用適應他的法來說話。要看他是不是誠意,要看他根機是利;利根,就是這樣,說了他就能夠清楚,或者是要用譬喻的、要用故事的。」佛陀這一輩子觀機逗教、應機說法,這是佛陀這一輩子他就是這樣來度化眾生,所以他是「隨所應度」,隨眾生的根機而化度。
 
*機熟而至,故見說法;緣盡而去,故見涅槃,無一非化身之大用。
 
  「機熟而至」,他若是有虔誠的信心,自然他就來了。來了,有緣說給他聽,他就開始接近了,這就是根機成熟的人,佛陀就隨他的根機而說法。所以,「機熟而至,故見說法」。所以大家就能夠看到佛在人間說法,已經四十多年了,有因緣、根機成熟,自然就會一直靠近過來,佛陀就隨這些根機一直說法,而無緣的人還是不會靠近。佛陀在世,能夠真正接近佛法也不算很多。有緣的,叫做「機熟」,來接近法;無緣的,與佛法好像一點點都沒有關係,那就是都沒有因緣,無法接近,所以就無法見佛、聽法;若有緣就能夠見佛、能夠聽法。這就是佛陀說法那個形態,佛陀說法的形態就是這樣。
 
  所以,「緣盡而去」。說法幾十年了,在這樣說法幾十年,教受過了,應機逗教,從小教一直到現在要轉為大法。「故見涅槃」。這個時候,佛陀就這樣漸漸要讓大家知道,讓大家知道因緣剩下沒有多久了,佛陀也慢慢要告訴大家,佛接近入滅的時間沒有多長了。所以慢慢要讓大家知道,這是自然的法則,大家要把握現在好好接近、好好受法。這是佛陀慢慢要來警惕大家,緣若盡了,就要取入涅槃了,大家要把握現在這個時間。不論過去有多長、多久,未來有多久、多長,一定要相信,但是要好好把握現在;現在這個時間就是要法要好好接受,身體力行。
 
  所以,「無一非化身之大用」。佛來人間,是一期的壽命,來這裡就是有限量,從出生一直到入滅,是八十年的時間,這叫做一期壽命。這是佛陀應化人間有形的人、事,在這個人間有這樣的事情、這樣的時限,所以這叫做化身──應這個時代,化這樣的身形,居在這個地方,所以這叫做化身。所以事事都是「化」,過去的是化身,現在也是化身。佛陀有停歇嗎?沒有,未來,就是我們的現在,沒有停歇;空間,那當中還是來來回回。
 
  所以,有這個「中間」,他就是到處上求、下化,現這個身形──燃燈佛所授記,那位未來成佛叫做釋迦牟尼佛。這位也是在過去無數無數的佛所已經修行,已經得授記,已經有成就,生生世世,只是來人間又是又一段的時間。中間是很多來來去去,無數的生命來來回回,就是有這個化身,一期的壽命,無數、無數。所以,佛陀不是完全離開人間,因為現在還是佛陀的時代,釋迦牟尼佛的時代,「四生慈父」,也是眾生的導師(「三界導師」)。
 
經文簡釋:
「諸善男子!若有眾生來至我所」;至我所者,即是過去眾生頓漸利鈍兩機,冥扣法身。
 
  所以,「諸善男子!若有眾生來至我所」。「至我所者,即是過去眾生頓漸利鈍兩機,冥扣法身」。就是過去的眾生,同樣有頓根,也有漸根。「頓根」就是過去在度的眾生也有說一句,說一法他能夠理解十項,千與百;他聞一知十、知百、知千。有的人很利根,但是有的人很鈍,所以就慢慢地來。所以,利、鈍兩種的根機,無不都是在這個法上;有的早就成就,有的佛陀還要再來教化。所以,有緣的就能夠先聽到法;無緣的,來生再來度。這就是前前後後佛陀總是來來去去,成熟的趕緊先度,還未成熟的,那就後面再接著度,就是這樣的道理。
 
經文簡釋:
「我以佛眼,觀其信等,諸根利鈍」;以佛慈悲清淨佛眼。觀其信等諸根利鈍,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名五善根,觀其根性利之與鈍。
 
  所以,「我以佛眼,觀其信等諸根利鈍」。我用我佛眼來看他們的信根,是利?是頓或者是漸;是利根或是鈍根。這就是佛陀能夠觀機逗教,前後次序不斷、不斷來人間前後度化,所以才有這麼長的時間,有無量的過去、有無量的未來。所以,無不都是以佛眼,「慈悲清淨佛眼」來看天下眾生。「觀其信等諸根利鈍」,他們有信心來,有誠意來,就要再觀看,再來觀察,觀察他們的根機是要用什麼法給他們。「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名五善根,觀其根性利之與鈍」。這個「信等諸根」就是信根、精進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等等,這叫做「五善根」,要看他們這五根的利鈍。
 
*佛觀眾生信根利鈍隨宜說法者,如為凡夫示修人天乘,或出世間法,為菩薩示修菩薩道,與授記作佛等事。
 
  「佛觀眾生信根利鈍隨宜說法者」。佛眼所看的眾生,依這個信根利根、鈍根隨宜說法,就隨他們的根機這樣應機逗教。「如為凡夫示修人天乘」。譬如為凡夫,他就告訴他:「要修行啊!人間的行要修好,要守五戒,這叫做「人乘」法。你要做好你的人。」看到這個人的善根較深,他就告訴他「天乘」,「你要不只是修五戒,你要完成十戒,要廣利益眾生,好好要去救濟眾生,為種種的善事,持十戒、行十善」。這樣就是天人的教育,照這個方法修,將來就能夠生在天上。而人呢?五戒好好修,才不會失去做人的機會,才不會墮落三惡道。這就是佛陀教育人和天的方法。
 
  「或出世間法,為菩薩示修菩薩道,與授記作佛等事。」或者是出世間法,出世間法就是聲聞、緣覺,有意要完全深入佛法,去研討佛法,攸關生命的奧秘要去探討,這種的人,這是專心修行,叫做「出世間法」。就像我們現在就是專心要去了解世間法要如何走──斷煩惱;斷煩惱,要進去磨練,在人群中一定要行菩薩道,才有辦法完成大生命,轉生命為慧命,這就是佛陀教育的菩薩法。所以最後授記,最後成佛。這就是佛陀用他的慧眼來看眾生根機。
 
*佛眼觀者,即久已成佛。佛眼照機,無有差謬,起勝劣兩應而利益之。
 
  所以,「佛眼觀者,即久已成佛」。佛陀本來就具足這個佛眼,所以來人間,他本來已經久久、久久之前就完成了他的佛事,覺悟、解脫了,只是為了眾生不得不這樣生生世世重新再來,這就是佛陀的慈悲。所以,「佛眼照機,無有差謬,起勝劣兩應而利益之」。因為這樣,這「勝」就是殊勝,就是很利根的人,一聞千悟,這種人他馬上就以菩薩法──大乘法,為他教育。若是鈍根就慢慢地來,從天、人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一步一步走,這樣隨機,根機。
 
*信等即五根。慧根即了因,餘信、進、念、定根即緣因。此二善各有利鈍,五乘隨機應度,而現形聲二益。
 
  所以說「信」,「信等即五根。」,就是五項。「慧根即了因」,慧根就是了因,到了慧根,已經完全徹了一切,因為慧根是已經要進入那種求解脫,這是慧根,這就是了因,完全要了斷再來凡夫輪迴的這種境界。這樣的根,就是不論是聲聞、緣覺都有心要脫離這人天世俗,願意投入修行,完全了脫生死的趣向,這叫做「了因」。但是時間要很長久,所以佛陀就特別為我們說長久的時間,生生世世一定要入人群、度眾生,菩薩道的重要,要用很長久。
 
  「餘信、進、念、定根即緣因」。所以除了慧根,這了生死的發心以外,還有最重要的要在信心、精進心,念念不間斷的心;「念心」,正念之心。還要有定心,這都要在我們的修行中,這叫做「因」,有這個緣和因。我們修行不能離開因緣,這個緣,結眾生緣很重要,你要成佛,缺眾生緣,就是說如佛來人間,真正能夠信佛來接近的,在那個時代的比例,就不多人了。能夠相信來親近佛的,這是已經結到緣了,有緣了;無緣的那些人,還是無緣來接近,佛世的時代也是這樣啊!
 
  不是曾說過嗎?一個城市的九萬人,三萬人見佛聞法,另外三萬人有聽到佛的名字,但是不曾見到佛,何況說聽到法呢?又另外三萬人,根本連佛的名字都不曾聽到。所以說真正要接近佛,在佛陀的時代也才只有三分之一見佛聞法的人,所以我們要很珍惜。何況到末法來,就是緣不夠,煩惱無明的眾生愈來愈多,真正親近佛法的人,比例起來就愈來愈少了,所以因緣很重要。「此二善各有利鈍」。雖然有因緣,這個根機也有利、也有鈍的啊!所以,「五乘隨機應度,而現形聲二益」,這個五乘法有人乘、天乘,有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。前面的四項一定要經過,才能夠到佛的程度,所以這要不斷向前前進。
 
信等五根即能生一切善法:
一、信根:謂信於正道。
二、進根:謂修正法無間無雜。
三、念根:謂於正法記憶不忘。
四、定根:謂攝心不散。
五、慧根:謂於諸法觀照明了。
 
  再來,「信等即五根」,這五根即「能生一切善法」,它能夠生一切善。一是「信根,謂信於正道」,信根是正道。只要你有五根,你接觸到,眼睛看的東西,你是要做好的事情或是要做壞的事情,舉這個例子來說,五根它就有產生善、惡的功能,所以我們要好好將這個「五根」善用,用在信根,信根就是正道。第二,「進根,謂修正法無間無雜」。進根就是修正法,好好聽法,我們聽法進去之後,無間無雜,這當中我們都不要再有雜念,在這當中我們要專心一念。第三,「念根,謂於正法記憶不忘」。所以一直告訴大家,法聽了之後要記得。第四是「定根」,那就是「攝心不散」。要將心攝受好,不要散心雜念。第五,「慧根,謂於諸法觀照明了」。我們看什麼法,就要好好觀照,不要隨便這樣就過去;凡事要做什麼事情要審慎,要很清楚,就是靠慧眼來觀照一切。
 
經文簡釋:
「隨所應度」;隨所應度,應以何法而度脫之。
 
  所以,所應度者,「隨所應度」。該度的,我們就要趕緊及時度,要將這個緣它把握好。所以,「隨所應度,應以何法而度脫之」,應該度的,用什麼法讓他能夠脫離這個人間苦難。是啊,人間苦難偏多,有形、無形的苦難很多,所以我們就要好好把握。相信過去佛陀所說的無不都是真實話,我們更要相信未來這末法的時代,眾生難度化,施教很困難,我們要堅立信心;這個信心要把握在現在。法若通了,要度化眾生、結眾生緣,那就不困難。所以,我們必定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7/09/3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