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/10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10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/10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   2017/10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周二 10月 10, 2017 2:40 pm

20171010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 
 
滅是滅一切煩惱,
盡是盡生死之業,
妙是妙滅諸無明,
離是離三界諸苦。
此滅盡妙離,
是小乘涅槃究竟境界。
 
  各位同修,要用心聽,用心接受啊!這些境界,用心即一切法皆妙;我們若沒有用心,一切法皆漏。要用心,不能讓它漏掉了。「滅」,我們一直說修行很重要就是要「滅」,滅諸一切煩惱。這豈不就是我們常常在說的話?也是法。很辛苦,苦在有煩惱啊!苦,就是因為煩惱惹無明;就是因為無明,所以我們滿心就是惑,無明、煩惱、惑使得我們生世不得脫離。這種由不得自己的人生,在眾生界這樣由不得自己哦!所以我們現在要很清楚,清楚在「滅」,「滅是滅一切煩惱」。一切煩惱,在人與人之間我們總是人我是非。每天都在說,我們每天聽了之後,離開了講堂,大家又再模糊掉了。人與人之間又是有什麼呢?我們都沒有提起警惕。見人,是不是要有禮節態度?開始見人就要有一個好的印象、好的因緣。不是人與人之間,你看我,沒有跟你打招呼;我看你,也互相不理睬,就像陌生、不認識的人。
 
  即使人與人從遠方而來,不同的地方,明明就有跟我們打招呼,而我們見而不見,就是這樣給人的感覺。這就是人與人相對態度,這種第一眼的感受,那就是有煩惱,感受不好。我們不就是菩薩入人群,第一項就是要在群眾中結好緣。任何一個空間、任何一個人間、任何一個時間,我們與人互相接觸就要先建立了好的緣。若是沒有,只是日常生活,人與人就開始有這樣,那種沒有好印象的開頭,這就是煩惱將要發生了。大家要很用心,雖然這是很輕微的小事,凡事還是從輕微開始。度眾生、入人群不要忘記就是人與人的印象、因緣,一定要記住。
 
  這樣,我們在聽法,要如何滅一切煩惱?將這種的,第一個印象的因緣也很多,一面之緣有好印象,你有什麼因緣,說不定在什麼樣的場合需要他一臂之力,也說不定啊!所以,我們一定要跟人結好因緣,省掉了很多煩惱,又再能夠得到力量。要記得,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每一個時間我們都要自我警惕。這也和「滅」這個字就是有關係。我們要滅盡一切煩惱,就要先在平常的人間建立人間好緣。「盡是盡生死之業」。人生苦難偏多哦!但是在人間的大事情,那就是生、老、病、死。平時我們都疏忽掉了,一旦敏感的現象浮起,警示出來之時我們會很緊張、會很掛礙。不論是你至親的人,或者是我們自己的生命體,在「死」,這是人人覺得是人生的大事情。當然,「生」,人人歡喜;「死」,人人都很害怕。但是這當中──老、病,老、病是要經歷了日月歲數。人生無常是什麼時候?在哪一天、哪一個月、哪一個時候,我發現到我是什麼病,我就開始要擔憂了。不只是我自己的身體我自己要擔憂,我的周圍、關心我的人,親、至愛都會擔憂啊!人人都會經歷人間關係的苦。
 
  而老,老,現在的老是很明顯,日日都在聽「長照」,老人問題。老人多了,沒有人可照顧,是社會家庭的問題,現在大家都拿來叫做社會問題。本來人與人之間,人生人、人養人,養兒待老,但是只是會養兒,不敢盼望兒孫長大是不是能夠為我們養老呢?現在的人,年輕的沒有那責任感了,老的不敢盼望了,所以會變成了老人問題。儘管是人間的問題,光是在生、老、病、死問題就一大堆了,卻是人的心態,總是那個心欲,色欲,男女之欲,沒辦法,總是明明知道人間這樣苦,卻隨著這個苦,就是隨著這個緣由不得自己去轉。是不是好因緣呢?夫妻合諧終老呢?或者是開始時卿卿我我,海枯石爛,絕對就是愛徹底。哪會知道很不容易得來的婚姻,不用多久就翻臉了。
 
  那種「怨憎會苦」,冤家對頭在家庭裡面,那種「怨憎會苦」是苦不堪;什麼家暴、虐待等等,多少家庭是這樣。生孩子,一個一個生,一個一個是身心不健康,一個一個就是反駁、叛逆,這一輩子為妻小,為夫、子拖磨,這樣的家庭也很多,這種「怨憎會苦」。有的人就說:「唉呀,就生來討債的啦!」就知道因緣果報,何必這麼辛苦啊?這就是人的一生拖磨由不得自己,這就是逃不過的生死業力。除了家庭的問題就有這麼大了,何況人與人、社會間的問題,很多了!何況老、病、死,這就是人間的自然法則。苦,苦不堪啊!
 
  學佛,我們知道了,生死苦,由不得自己的苦。細思量,細細來將它思考、來將它度量,真的是苦難偏多。要怎麼辦呢?讓自己較清楚一點,如何來?如何去?為什麼來?來的目標是為一個小家庭在拖磨?還是願意為天下眾生作牛馬?我們自己要想啊!甘願為眾生去付出,做牛、做馬都值得拖,因為是普天下眾生,不論你如何辛苦。這就是菩薩的心,不怕辛苦、願意付出。我們昨天說過了,佛陀哪怕到地獄都願意剝皮做繩索去拖火車,代替受刑者受苦難。佛甘願,因為不忍眾生受苦難,這就是發菩薩心。這是由自己發心立願,不是像眾生生死由不得自己,菩薩了解生死方向,為了要救濟苦難眾生,要在眾生道中去把握因緣,如何去救拔。
 
  所以,開頭我在說滅盡煩惱,哪怕是在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見面就一念的好因緣,這這麼的容易、輕易的事情,比起佛陀去地獄,為把握眾生緣,都願意為眾生剝皮做繩索去拖火車,那麼辛苦他都願意。何況我們與人這樣輕微地結一念的好印象,我們怎麼會做不到?就是凡夫這樣這麼容易做不到,佛菩薩那麼的辛苦,他們都願意付出,這就是凡夫與聖人不同的地方。所以妙啊!「妙是妙滅諸無明」。因為諸佛菩薩他們已經了解一切法,了解了,法在心中,妙啊!在人群中,了解人與人之間為何有這樣因緣果報的煩惱。因為佛菩薩完全了解,他們輕安自在在人群中,不論人群苦難眾生是如何,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投入苦難眾生群中去付出,心無染著。
 
  雖然眾生苦,雖然諸佛菩薩心不忍,但是沒有眾生的煩惱,只有苦眾生的苦,不是自己的苦;只有苦眾生的苦,不忍心眾生受苦難,願意付出、願意投入,用法在人群中,解除人群的苦,這就是「妙」,用法度眾生、用法解除眾生的苦難。是急難之苦嗎?或者是長期懵懂無明的苦?懵懂無明的苦就要長期陪伴、循循善誘,這就是心靈的苦。若是一時災難的苦,或者是物質上的苦,這就是用心、用法去幫助他那短促,很短欠缺的這個苦我們將它解除。苦既滅已,復為說法(《無量義經‧說法品》「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」)。這就像我們常常在說,醫療的志業不是只有看病而已,還要關心人,還要深入他的心理去輔導他。
 
  同樣的道理,「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」,這就是「妙」;妙在用法滅諸眾生的苦難,用法在我們的心裡,入人群中不受人群煩惱無明所污染,這就是「妙」,這叫做輕安。「福從做中得歡喜,慧從善解得自在」,就是這樣,福、慧是在人群中修來,你們想,妙不妙啊?真是妙啊!有時候看到這樣的法,會從內心那種的歡喜,那個微妙的感覺,這法喜。所以,「離是離三界諸苦」,離,就是「離三界諸苦」。這個「離」字,我們就不必又在三界之中。在生活中,欲,滿心都是欲,愛欲、物欲、貪欲、男女色欲等等,我們完全都棄離了。離開這個「欲」,離開「色」,我們所有一切的物質,所有一切色欲、愛欲,這些觀念已經不在我們的心了,我們完全去除,不受這個色欲將我們誘引去。心在這個色欲也已經脫離了,沒有這個「色」的思念、思想。
 
  也已經脫離了「無色界」,心無掛礙,無掛礙啊!也不會:我要獨善其身,我為了要避免這些欲所以我要離開。你若離開,要如何入人群呢?我們這念心,就要一切皆妙,要有充分的法。「真空」,我們要認清楚「真空」,沒有「色」,沒有「無色」,我們完全脫離了欲了。什麼樣的色,「色界」,我們「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」,沒有了!所以我們可以投入人群,我們不會去想:我若投入會受污染,我會被眾生將我誘惑去。已經沒有這樣的觀念。那個聲聞、緣覺還有這樣的觀念,菩薩就脫離這樣的觀念。所以,這叫做「三界」,若要在人間來說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無不都是在我們的心思之中,我們的心靈、思想中。我們心無掛礙,自然心法我們很充足。法我們已經很自在了,「慧從善解得自在」,法我們全都已經很了解了,所以我們很自在,這樣叫做「離是離三界諸苦」。
 
  我們已經脫離了三界──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我們「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」,「此滅盡妙離」,這叫做「滅盡妙離」。前面說,滅、盡、妙、離,這我們應該清楚了。「滅是滅一切煩惱」;「盡是盡生死之業」,盡一切生死;「妙是妙滅諸無明」;「離是離三界諸苦」,就是離開三界。這就是我們要修。「此滅盡妙離,是小乘涅槃究竟境界」。但是我們要注意,修行能夠離一切煩惱,但要注意不要受到這個小乘涅槃究竟的境界這樣拘束著,不要去貪著在這個地方,我們還是要邁向大乘的志業。佛陀講《法華經》就是為這類小乘教的人,開始鼓勵他們再更上一層樓;羊車、鹿車,我們不如來乘,駕駛大白牛車。這就是佛陀的用心,讓我們去除煩惱、斷生死、離三界,這念心再脫離這種「小乘涅槃究竟境界」;認為他們是究竟了,佛陀要告訴我們還沒有,我們還要再往前走。
 
  這〈化城喻品〉也跟我們這樣說過了,「不能疲倦,再向前走,你們休息的地方,只不過是一個化城,讓你們停歇的地方。來,再向前走,那就是真實佛的境界,才是我們真正要到的境界」。所以各位,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,人間是無常,生死變遷,無常是什麼時候?我們能夠聽到佛法,現在就要好好當下把握,要很用心哦!來,前面的文,
 
複習經文:「如是,我成佛已來,甚大久遠,壽命無量阿僧祇劫,常住不滅。諸善男子!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,今猶未盡,復倍上數。」
 
  前面說過,我們就知道佛陀已經成佛,但在還未成佛之前,行菩薩道開始,這個壽命已經就很長了。記得,壽命、真理那就是永恆,真理永恆,就是佛的法身永恆;佛的法身就是真理,佛所說法,全都是真理,來來回回無不都是應用這法身。我們現在也是佛的法身在人間,現在雖然是末法,法還是讓我們在人間要繼續這個使命,將這個法成為我們的生命,我們要好好將法繼承下去,叫做弘法。弘經,在〈法師品〉佛陀很明顯開始在菩薩招生了。記得,〈法師品〉佛陀就開始鼓勵人人要弘經,弘揚經典的精神要拿出來,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。接下來這段文,
 
經文:「然今非實滅度,而便唱言:當取滅度。如來以是方便,教化眾生。」
 
*此示現滅度之事。法身本無生滅,報身壽命無盡,至化身本為度生示現,豈肯即入無餘滅度?
 
  今生,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在迦毘羅衛國那段的壽命,在古印度那段的壽命,那只不過是一個方便現身。有生就有老、病,盡頭那就是要告訴大家:「將入涅槃了。」這是在這一期應身報化在人間,這個一期方便的壽命而已,真實的法身那是永不滅。所以,「此示現滅度之事」,這就是表示「現滅度之事」,只是在這個人間方便,這樣現一個相。所以過去常常說佛陀示八相,其中就有示涅槃相,所以這只不過是應人間的生死來人間說法,就是應人間的生態,因為這樣「示現滅度之事」。「事」就是「跡」,就是一個過程。
 
  所以,「法身本無生滅」。這法身哪有生滅?法身永恆、道理永在,這是真諦。真諦,我們一般來說叫做道理,叫做真理,佛法的名詞叫做「真諦」,真諦是永恆。所以,「報身壽命無盡」。他就是生生世世不斷,時、空不間斷,只是現相有段落。前幾次我們也說了,「中間」(《法華經大成》:「中間者。以塵點劫前為始。盡未來際為終。於此兩楹。悉名中間」)。「中間」意思就是壽命一段的現相,雖然說示滅,其實中間還是沒有間斷,所以時、空絕對沒有間斷。佛「報身壽命無盡」,還是捨此再去其它的地方,慈航繼續度眾生。不要只是執著在:已經在這裡已經入滅了。
 
  我們人也是這樣,捨此投彼,沒有給你空間,不是上天堂就是墮地獄,要不然就是再來人間,要不然就是在畜生、餓鬼的世界裡。所以我們也沒有間斷,還是一樣隨著我們的業力由不得自己。佛陀是清清楚楚,這個地方我告一段落了,中間我又在哪一個地方。所以,現身,報應身,是應報身,全都隨時都在「示現」,也隨時「示滅」,但是真正法身壽命還是無盡,還是沒有停歇。應該這麼多天了,這樣用盡方法來解說了,大家應該是聽懂了。
 
  所以,「至化身本為度生示現」。「化」,在這個地方的報身、應身、化身,不論化在任何一個地方,是應那個空間、時間的因緣,應這樣報在那個地方,讓大家看得到是這樣的身,這樣在做人間事,這些有形教化,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所以這樣叫做「至化身」,化身就是應身、報身應化在人間。「本為度生示現」,本來就是為要度眾生來示現。「豈肯即入無餘滅度」。佛陀絕對不捨眾生,因為眾生還未度盡,怎麼甘願這樣就停歇下來呢?佛絕對不停歇,不肯啊!絕對沒有停歇,他沒有這樣一滅就永滅,沒有!只是示現這個時候告一段落,佛陀「中間」,要記得重視「中間」,我們前面的文,中間佛還是來來回回,中間沒有空檔,還是接下去,在度眾生。
 
*而如來唱言當取滅度,蓋眾生中有應以示現涅槃而得益者,佛即以示現涅槃而濟度之,此即如來方便之力。
 
  所以,「而如來唱言當取滅度」。在靈山會,前一段文,佛陀也這樣說,如來將取入滅度(「而便唱言:當取滅度。」),這我們應該還記得。所以,因為將要滅度了,大家趕緊要來發心立願,要傳、弘經,要傳法,佛陀這樣一直示現他將要滅度。這就是「蓋眾生中有應以示現涅槃而得益者」,眾生就是這樣。「哦!佛將要滅度了,佛的年齡已經大了,佛陀已經要滅度了,我要趕緊珍惜把握時間」。佛陀若唱滅度,說不定有眾生懂得要把握時間。因為這樣,所以「示現涅槃而得益」。
 
  眾生因為這樣而得到利益,懂得要趕緊提高警惕,佛法隨著佛陀入滅之後,要從什麼人來聽佛法?所以趁佛在世,要趕緊認真聽法,這樣就是得利益。「佛即以示現涅槃而濟度之」。佛陀因為看到眾生願意積極聽法,他很努力,趕緊說法,不敢間斷,一定要趕緊傳。所以他就要很把握時間,因時間剩下不多,大家很願意來接受,他就要認真趕緊濟度眾生。這也是佛陀所示現的境界。所以,「此即如來方便之力」。佛陀用方便在人間,用什麼方法來度化眾生,眾生他因為這樣的方法願意接受,願意殷勤精進。
 
經文簡釋:
「然今非實滅度,而便唱言:當取滅度」;然今靈山說當取滅度,亦非實滅。應緣示報,方便唱言:我當滅度。
 
  所以這文這樣說,「然今非實滅度,而便唱言:當取滅度。」「然今靈山說當取滅度」。那就是佛陀在靈鷲山就這樣說:「如來不久將取入滅度。」(《法華經‧見寶塔品》:「如來不久當入涅槃,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。」)這在前面的經文中就已經說過,現在又再浮現出來,就是再對大家這樣說。其實現在說滅度,而「亦非實滅」,現在再說的滅度,佛他不是真的滅度,還是中間也是在度眾生。所以,「應緣示報」,哪一個地方眾生的因緣需要去,他就馬上到有緣的地方。「應緣示報,方便唱言:我當滅度」。所以這個地方的緣告一段落,那個地方的緣具足,那就這樣再到那個地方去。這就是菩薩,這裡若救完就到那裡去,這總是同樣的道理。
 
*法身非滅唱滅:法本不生,故無可滅,即法身不滅意。
 
  所以,「法身非滅唱滅」。法身本來是永恆,不是滅,但是佛陀就是這樣,就開始說將要滅度了。所以,「法本不生」,法本無始以來就有了,沒有佛出世之前,道理、正法沒有人知道;佛陀出生了,他覺悟了,將這個法,原來就本有的法,它就從佛陀開始,再為我們啟發,再為我們啟動,讓我們了解這些法。所以,「法本不生」,原來就有了,無始劫以來就有了。「故無可滅」,就不滅。既然不生,自然就不滅了,這是天地宇宙間的真理,是永恆,所以法,真諦是不生滅,「即法身不滅」的意思,法身就是真理,再怎麼說也要再對大家這樣說。
 
*是寂滅義報身非滅唱滅誰有智慧,誰有煩惱,而言智慧能破即報身非滅意。
 
  所以,「是寂滅義」。本來,法你若不去用它,它永遠就是這樣;你用它,是用法來度眾生。 所以,「報身非滅唱滅」。法身永恆不滅,只是用應化身,應因緣的報身應化,用這個身在人間,跟大家有這個因緣來相會,用這個因緣佛陀來引導我們。所以,「誰有智慧,誰有煩惱」。什麼樣的人有智慧?什麼樣的人有煩惱?「而言智慧能破,即報身非滅意」。有智慧的人向著有煩惱的人運用智慧,來為有煩惱的人循循善誘。所以我們眾生就是有煩惱,佛陀就是用智慧來為我們解說天地宇宙萬法的真理,讓我們能夠知道「盡」、「滅」。
 
*報身者:以智照境,境智冥合,即是報身。言壽量者,境既無量無邊,常住不滅;智亦如是。即此智慧名為壽命。
 
  我們都要能夠了解,這就是佛陀用報身,報身在人間,就是釋迦牟尼佛,悉達多太子,用這個「報身」,「以智照境」。他覺悟了,有智慧了,所以天地萬物的景象全都收納在那慧海覺性之中。「境智冥合」,這個境和智無形中就集合,佛陀無不了解清楚。「即是報身」,佛陀的這個身體在人間,應用這個道理。所以,「言壽量者」,是「境既無量無邊」,境是無量空界啊!所以常常說,無時不有、無處不在,這就是真理。壽命無量無邊,「常住不滅」,永遠都在,在任何一個空間都有啊!道理都是相同。不論在哪一個國家,真理相同,道理說出來,說不定他過去都不曾聽到,但是聽到了,「是啊,就是這樣,生命中就是等待這一刻」。可見原來就有,一點即通,這就是不滅常住,「智亦如是」。「即此智慧名為壽命」。這個智、這個慧,智是「分別智」,慧是「平等慧」,不論是分別,或者是通達大生命體,這叫做大智慧,它名叫做「壽命」。我們若有智慧,智慧是永恆,只是煩惱無明將我們的智慧淹沒掉了,不是不見,是讓它蓋掉,讓無明煩惱蓋掉。我們現在要盡一切無明,那就是要用功,將無明煩惱去除。
 
*眾生未了,聞此便謂是佛,而生憍恣,不復修道,故復唱言,道能滅惑,即唱滅也。
 
  所以,「眾生未了」,眾生還不能了解。「聞此便謂是佛」,以為這個道理只是唯有佛才能夠知道,卻不知道自己也具有如來智性。我們人人本來就有,大家不了解,以為只是佛獨有。所以,「而生憍恣,不復修道」。自己在修行的過程,覺得這只有我得得到,那就會有那個「憍恣」;我們若得一點點,就覺不可一世了,這樣就停下來了。聲聞、緣覺就認為:我已經知道了、知道了,斷煩惱我了解了,生命的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、「十二因緣」我都清楚了,要再修什麼法呢?若像這樣,他就不要再去修、再前進。我們人人也常常這樣,只是聽一點點就覺得懂很多,這就是我們的毛病。
 
  所以,「故復唱言,道能滅惑,即唱滅也」。我們就要修行於道,要不然我們心的無明煩惱,讓我們自己,被那個惑將我們迷住了,就像無明網將我們遮蓋住了。我們明明還能夠進步,就是半途而廢,就是這樣自己停下來。佛陀就要為這些人設法,說壽命有限,對這些人講說一切無常,所以提倡人人要懂得用心。
 
*應身非滅唱滅,應是法報身之用,體既不滅,用豈有窮,即應身非滅意。但為眾生常見憍恣,故唱云:我於中夜當取滅度。即唱滅。
 
  所以,我們要「應身非滅唱滅」。佛陀開始要讓大家知道,來人間只不過是應這個因緣的時和緣,所以應化在這個人間。佛陀用方便開始「唱」,開始說出來:「將要滅度了,老了,最後終要消滅了。」就在人間消滅了,就是這樣。所以,「應是法報身之用」。「應」就是應這個世間的因緣;「法」是法身,道理永遠存在。這個道理就用這個報身,真軀體,看到出生在皇宮,就這樣長大,大家都知道,這樣修行、覺悟,大家知道。這就是讓大家看得到這個報身。「應身」就是應時機、應因緣;「法身」是這個法身道理永遠存在。這「三身」佛陀並用,就是並過來合用,這三身合用。他就是應這個人間的因緣,現這報身在人間,他現覺悟的相,讓大家知道:我覺悟了,我來說道理。這是「三身並用」。
 
  所以,「體既不滅,用豈有窮」。「體」若沒有滅,要「用」哪有盡呢?還是有很多因緣可以去發揮,用這法來度化眾生。若真的滅了,說這世佛陀已經入滅了,什麼都沒有;若沒有,法要如何傳?法身還是存在。所以,「即應身非滅意」,就是應因緣時機,將法要傳出去。所以,「但為眾生常見憍恣」。就是人人以為我已經認識很清楚、我懂很多,就是這樣,所以我們就會停滯,半途廢掉了,修行的心就這樣不見了,自己自斷,一斷就這樣斷了,這叫做「憍恣」。「故唱云:我於中夜當取滅度。即唱滅」。要向這些弟子警惕:「你們若沒有趕緊用心把握機會,佛陀將要在人間消滅掉了。」
 
經文簡釋:
「如來以是方便,教化眾生」;如來以此示生,唱滅而為方便,化導眾生。
如來:結非滅現滅,方便教化。
 
  這是向這些小乘人來說,就是「如來以是方便,教化眾生」。如來就是用這樣的方便,要不然在弟子群中就是有這樣的弟子已經依賴到小法、小教了,懈怠、驕傲的心就開始出來了。佛陀就告訴大家: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,你們若不趕緊認真,佛陀將要入滅了。」就提醒他們,讓他們覺悟,趕緊要把握時間,趕緊要認真聽法。所以,「如來以此示生」,來開示眾生。所以,「唱滅而為方便,化導眾生」。開始向大家這樣一直宣布佛陀將要入滅了,一直說:「我再剩沒多久時間,大家要認真、要虔誠,剩沒多久,在今生此世將要入滅了。」用這樣方便法來化度眾生,其實真理是永在。所以,「如來結非滅現滅」,就是以是「方便教化」。這就是要告訴大家,其實是「非滅現滅」。
 
  佛陀本來中間都沒有間斷,捨此投彼,他的真理來來回回,時、空不間斷。不論是時間、空間永遠不間斷,但是沒有間斷是為了眾生,他要方便來向大家說還剩沒有多久,這是應我們眾生的生態。眾生的生態,人間壽數不滿百,所以他就現跡八十年的時間,應眾生的生態來人間示相──有「生」,後面就有「死」,這也就是在世間示相。所以,這就是要讓大家很了解,「結非滅現滅,方便教化」。
 
  是啊!就是這樣方便教化,希望我們人人能夠理解,佛陀的壽命是永恆、沒有間斷,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。滅、盡、妙、離,如何滅?是要滅什麼?就是滅煩惱。盡,是要盡什麼呢?盡由不得自己的生死。而妙,是什麼妙呢?那就是「滅諸無明」,我們無明惑應該都要去除。而離是要離什麼呢?就是「離三界諸苦」。我們在三界內,心的欲念,那個「色」的思想,「無色」的執著都要滅。我們要好好脫離這種三界起伏的思想和貪著的煩惱,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10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10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   2017/10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周二 10月 10, 2017 7:29 pm

[2017年10月10日上午5:20] 農曆八月廿一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
《法華經‧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五二七)


1. 釋義經文:【然今非實滅度,而便唱言:當取滅度。如來以是方便,教化眾生。】


2. 上人手札:「滅是滅一切煩惱,盡是盡生死之業,妙是妙滅諸無明,離是離三界諸苦,此滅盡妙離,是小乘涅槃究竟境界。」


(1)「無漏法」:各位同修,要用心聽,用心接受!這些境界,用心,即一切法皆妙;若沒有用心,一切法皆漏。要用心,不能讓它漏掉。


(2)「滅,是滅一切煩惱」:我們一直說,修行很重要就是要「滅」,滅諸一切煩惱。這豈不就是我們常常在說的話,也是法。很辛苦,苦在有煩惱!苦,就是因為煩惱惹無明;就是因為無明所以滿心就是惑,「無明、煩惱、惑」,使得我們生世不得脫離。這種由不得自己的人生,在眾生界這樣由不得自己!我們現在要很清楚,清楚在「滅」,「滅是滅一切煩惱」。


(3)「好印象,好因緣」:一切煩惱,在人與人之間,總是人我是非,每天都在說,每天我們聽了以後,離開了講堂,大家又是再模糊掉了。人與人之間又是有什麼呢?我們都沒有提起警惕,見人是不是要有禮節、態度,開始見人就要有一個好的印象、好的因緣。


(4)「是否好態度,決定是否與人結好緣」:不是人與人之間,你看我沒有跟你打招呼;我看你,也互相不理睬,就像不認識的人。即使人與人從遠方而來,不同的地方,明明就有跟我們打招呼,而我們呢?見而不見,就是這樣給人的感覺。這就是人與人相對,這種態度,第一眼的感受,那就是有煩惱,感受不好。


(5)「群眾中,結好緣」:我們難道不就是菩薩入人群,第一項就是要群眾中結好緣,任何一個空間、任何一個人間、任何一個時間,與人互相接觸就要先建立好的緣。我們若是沒有,只是這樣日常的生活,就開始人與人就有這樣那種沒有好印象的開頭,這就是煩惱將要發生。大家要很用心,雖然這是很輕微的小事,凡事還是從輕微開始。


(6)「度眾生、入人群,給人好印象」:不要忘記就是人與人的印象、因緣,一定要記住。我們在聽法,要如何滅一切煩惱,將這種的第一個印象的因緣也很多;一面之緣有好印象,哦,你有什麼因緣,說不定在什麼樣的場合需要他一臂之力也說不定啊!所以,一定要跟人結好因緣,省掉很多煩惱,又再能夠力量。


(7)「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先結好緣,才能滅盡煩惱」,要記得,每一個時間,都要自我警惕。這也和「滅」的這個字有關係。我們要滅盡一切煩惱,要先在平常的人間,那就是要建立人間好緣。


(8)「盡,是盡生死之業」:人生,苦難是偏多,但是在人間的大事情,那就是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。平時我們都疏忽掉,一旦敏感的現象浮起,警示出來之時,我們會很緊張、會很掛礙,不論是你至親的人,或者是我們自己的生命體。在死,這是人人感覺是人生的大事情。


(9)「透徹分段生死」:當然,「生」,人人歡喜;「死」,人人都很害怕。但是這個當中「老、病」,是要經歷了日月歲數。「人生無常」是什麼時候,在哪一天、哪一個月、哪一個時候,我發現到我是什麼病,開始我就要擔憂了。不是我自己的身體我自己要擔憂,我的周圍、關心我的人,親、至愛都會擔憂啊!這人人都會經歷,人間關係的苦。


(10)「老苦」:老,現在的老是很明顯,日日都在聽「常照」,老人問題,老人多,沒有人可照顧,現在大家都叫做社會問題。本來人與人之間,人生人、人養人,養兒待老,但是這是只會養兒,不敢盼望兒孫長大了是不是能夠為我們養老呢?現在的人,年輕的沒有了責任感,老的不敢盼望,就會變成老人問題。


(11)「心貪欲,隨境轉」:大家儘管是人間的問題,光是在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,問題就一大堆,卻是人的心態,總是心欲,色欲,男女之欲,沒辦法,總是明明知道人間這樣是苦,卻是隨著這個苦,就是隨著這個緣,由不得自己去轉。


(12)「愛別離苦,怨憎會苦」:是不是好因緣呢?夫妻,執子終老呢?或者開始時卿卿我我,海枯石爛,絕對就是愛徹底。哪會知道真正很不容易得來的婚姻,不用多久就是翻臉了。那種怨憎會苦,冤家對頭在家庭的裡面,那種怨憎會苦是苦不堪;什麼家暴等等、虐待,多少家庭是這樣啊?生孩子,一個一個生,一個一個是身心不健康,一個就是反駁、叛逆,這一輩子為母子、丈夫孩子拖磨,這樣的家庭也很多,這種「怨憎會苦」。


(13)「不懂因緣果報,沈溺在生死業力」:有的人就說:「唉呀,就生來討債的!」就知道因緣果報,怎麼何必這麼辛苦?這就是人的一生拖磨,由不得自己,這就是躲不過的生死業力。除了家庭的問題就有這麼大了,何況人與人、社會間的問題,很多了!何況老、病、死,這就是人間的自然法則。苦不堪!


(14)「學佛,要知道苦諦」:生死苦,由不得自己的苦。細思量,細細思考、度量,真的是苦難偏多。要如何讓自己較清楚一點,如何來、如何去,為什麼來?來的目標是為一個小家庭的拖磨,或是願意為天下眾生作牛馬?我們自己要想!甘願為眾生去付出,做牛、做馬都值得拖,因為是普天下眾生;你如何辛苦,這都是菩薩的心,不怕辛苦、願意付出。


(15)「佛始慈心,發菩薩心」:佛陀哪怕到地獄,都願意剝皮做繩索去拖火車,代替受刑者受苦難,佛甘願,因為不忍眾生受苦難,這就是發菩薩心。由自己發心立願,不是像眾生生死由不得自己,菩薩了解生死方向,為了要救濟苦難眾生,要在眾生道中去把握因緣,如何去救拔。


(16)「凡夫與聖人不同的地方,把握眾生緣」:開頭在說滅盡煩惱,哪怕是在「時間、空間,人與人之間」,見面就一念的好因緣,這麼的容易、輕易的事情,比起佛陀去地獄裡,把握眾生緣,就願意剝皮做繩索去拖火車,那麼辛苦他都願意。何況我們與人這樣輕微地結一念的好印象,我們怎麼會做不到?就是凡夫這樣這麼容易做不到,佛菩薩那麼的辛苦,他都願意付出,這就是凡夫與聖人不同的地方。


(17)「妙是妙滅諸無明」:因為諸佛菩薩,已經了解一切法。法在心中,妙啊;在人群中,了解人與人之間是怎麼有這樣的因緣果報的煩惱,因為佛菩薩完全了解。輕安自在在人群中,不論人群苦難眾生是如何,菩薩所緣緣苦眾生,投入苦難眾生群中去付出,心無染著。


(18)「諸佛菩薩,不忍眾生受苦難」:雖然眾生苦,雖然諸佛菩薩,心不忍,但沒有眾生的煩惱,只有苦眾生的苦,不是自己的苦;只有苦眾生的苦,不忍心眾生受苦難,而願意付出、願意投入,用法在人群中解除人群的苦,這就是「妙」,用法度眾生、用法解除眾生的苦難。是急難之苦嗎?或是長期懵懂無明的苦;懵懂無明的苦就要長期陪伴,循循善誘,這就是心靈的苦。


(19)「苦既滅已,復為說法」:若是一時災難的苦,或者是物質上的苦,這就是用心、用法去幫助他那短促,在很短、欠缺的這個苦,我們將它解除。苦既滅已,復為說法。這就是像我們常常在說,醫療的志業不是只有看病而已,還都要關心人,還要深入他的心理,去輔導他。同樣的道理,「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」,這就是「妙」;妙在用法滅諸眾生的苦難,用法在我們的心裡,入人群中,不受人群煩惱無明所污染,這就是「妙」,這叫做輕安。


(20)「福從做中得歡喜,慧從善解得自在」:福、慧是在人群中修來,你們想,妙不妙啊?真是妙啊!有時候看到這樣的法,會從內心那種的歡喜,那種微妙的感覺,這個法喜。


(21)「離是離三界諸苦」:離就是「是離三界諸苦」。「離」字,我們就不用又再三界之中。在生活中,欲,滿心都是欲,愛欲、物欲、貪欲、男女色欲等等,我們完全都棄離了。離開這個欲,離開色,所有一切的物質,所有一切色欲、愛欲,這些觀念已經不在我們的心了,完全去除。


(22)「不受色欲誘引」:心在這個色欲也已經脫離,沒有這個色的思念、思想。也已經脫離了無色界,心無掛礙,無掛礙,也不會說:我要獨善其身,為了要避免這些欲,所以我要離開。你若是離開要如何入人群呢?我們就要這念心,一切皆妙,有充分的法。


(23)「真空妙有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」:我們要認清楚真空,沒有色,沒有無色,完全脫離了欲,什麼樣的色,色界,我們「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」,沒有了!可以投入人群,不會去想:我若投入,我會受污染;我會被眾生將我誘惑去。已經沒有這樣的觀念。


(24)「心無掛礙,自然心、法要很充足」:聲聞、緣覺是還有這樣的觀念,菩薩就是脫離這樣觀念。這叫做三界,若要在人間來說,「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」,無不都是在我們的心思之中,我們的心靈、思想中,心無掛礙,自然心、法要很充足。法,我們已經很自在了,「慧從善解得自在」。


(25)「滅盡妙離」:法,全都已經都很了解,很自在,叫做「離是離三界諸苦」。我們已經脫離三界「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」,「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」,這叫做「滅盡妙離」。就是離開三界。就是我們要修。


(26)「是小乘涅槃究竟境界」:但是我們要注意,修行能夠離一切煩惱,但是要注意,不要受到「小乘涅槃究竟」的境界拘束著,不要貪著在這個地方,還是要邁向大乘的志業。


(27)「除煩惱、斷生死、離三界」:佛陀講《法華經》,就是為這類小乘教的人,開始鼓勵他們,再更上一層樓,羊車、鹿車,我們不如來乘、駕駛大白牛車,這就是佛陀用心讓我們去除煩惱、斷生死、離三界。這念心再脫離這種「小乘涅槃境界」,認為他們是究竟,佛陀要告訴我們:「還沒有!」我們還要再往前走。


(28)「人間無常,生死變遷」:〈化城喻品〉也跟我們這樣說過,「不能疲倦,再向前走,你們休息的地方,這只不過是一個化城,讓你們停歇的地方。來,再向前走,真實佛的境界,才是我們真正要到的境界」。我們要很用心體會,人間是無常,生死變遷;無常是什麼時候,我們能夠聽到佛法,現在就要好好當下把握,要很用心。


3. 複習經文:【如是,我成佛已來,甚大久遠,壽命無量阿僧祇劫,常住不滅。諸善男子!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,今猶未盡,復倍上數。】


(1)「壽命、佛的法身、真理永恆」:佛陀,還未成佛以前,行菩薩道開始,這個壽命就很長了。記得壽命、真理,就是永恆,真理永恆,就是佛的法身永恆;佛的法身就是真理,佛所說法,這都是真理。來來回回,無不都是應用法身。


(2)「弘法,弘經」:我們現在也是佛的法身在人間,雖然是末法,還是「法」,讓人間繼續這個使命,將這個法成為我們的生命,我們要好好將法繼承下去,叫做弘法。弘經,在〈法師品〉,佛陀就開始很明顯在菩薩招生。記得〈法師品〉,佛陀就開始鼓勵人人要弘經,弘揚經典的精神要拿出來,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。


4. 釋義經文:【然今非實滅度,而便唱言:當取滅度。如來以是方便,教化眾生。】


(1)「真實法身,是永不滅」:今生,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,在迦毘羅衛國那段的壽命,在古印度那段的壽命,那只不過是一個方便現身。有生,就有老、病;盡頭,就是要告訴大家「將入涅槃。」。這是在這一期應身,報化在人間,這個一期方便的壽命而已,真實的法身,那是永不滅。


5. 『此示現滅度之事。法身本無生滅,報身壽命無盡,至化身本為度生示現,豈肯即入無餘滅度?』


(1)「此示現滅度之事」:只是在這個人間方便,現一個相。過去常常說,佛陀示八相,其中就有示涅槃相,這只不過是應人間的生死來人間說法,就是應人間的生態。「事」就是「跡」,就是一個過程。


(2)「法身本無生滅」:這個法身怎麼會有生滅,法身永恆、道理永在,這是真諦。我們一般來說叫做道理,叫做真理,佛法的名詞叫做真諦,真諦是永恆。


(3)「報身壽命無盡」:就是生生世世不斷,時空不間斷,現相有段落。前幾次我們也說,「中間」意思就是說,壽命一段的現相,雖然示滅,「中間」還是無間斷,時空絕對無間斷的。還是捨此再去其他的地方,慈航繼續度眾生。不要只有執著在:已經在這裡入滅了。


(4)「捨此投彼,凡夫隨業力轉,由不得自己」:我們人也是這樣,捨此投彼,沒有讓你有空間改變,不是上天堂就是墮地獄,要不然就是再來人間,要不然就是在畜生、餓鬼的世界裡。我們也沒有間斷,我們也是一樣隨著我們的業力,由不得自己。


(5)「佛陀,乘願度眾生而來」:佛陀是清清楚楚,這個地方到告一段落了,當中我又是在哪一個地方。所以說現身,報應身,還是應報身,全都隨時都在「示現」,也隨時「示滅」,真正法身壽命還是無盡,還是沒有停歇。應該這麼多天了,用盡方法來解說,大家應該是聽懂了。


(6)「至化身本為度生示現」:「化」,在這個地方的報身、應身、化身,不論化在任何一個地方,是應那個時,空間、時間的因緣,應這樣報在那個地方,讓大家看得到是這樣的身,在這樣做人間事,這是有形教化。我們要很用心體會。叫做「至化身」,化身就是應身、報身應化在人間。


(7)「本為度生示現,豈肯即入無餘滅度?」:為度眾生來示現。佛陀絕對不捨眾生,因為眾生還未度盡,怎麼甘願這樣就停歇下來,佛絕對不停歇,不肯!絕對沒有停歇。他沒有一滅就永滅,沒有!只是示現這個時候告一段落。佛陀,「中間」,要記得重視「中間」,佛,還是來來回回,「中間」沒有空檔,還是接下去在度眾生。


6. 『而如來唱言當取滅度,蓋眾生中有應以示現涅槃而得益者,佛即以示現涅槃而濟度之,此即如來方便之力。』


(1)「而如來唱言當取滅度」:在靈山會,佛陀也這樣說,如來將取入滅度。這我們應該還記得,因為將要滅度,大家要趕緊來發心立願,要傳、要弘經、要傳法,這是佛陀這樣一直示現,他將要滅度。


(2)「蓋眾生中,有應以示現涅槃而得益者」:眾生就是這樣。「佛將要滅度了,佛的年齡已經大了,佛法,佛陀已經要滅度,我要趕緊珍惜把握時間」。佛陀若唱滅度,說不定有眾生懂得把握時間。所以因為這樣,「示現涅槃而得益」。眾生因為這樣而得到利益,懂得要趕緊提高警惕。


(3)「佛即以示現涅槃而濟度之」:佛法隨佛陀入滅之後,要依從什麼人來聽佛法,趁佛在世,要趕緊認真聽法,這樣就是得利益。佛陀因為看到眾生願意積極聽法,他一定很努力,趕緊趕快說法,不敢間斷,一定要趕緊傳。他就要很把握時間,時間剩下不多,大家很願意來接受,認真趕緊濟度眾生,這也是佛陀所示現的境界。


(4)「此即如來方便之力」:佛陀用方便在人間,用什麼方法來度化眾生;眾生,因為這樣的方法願意接受,願意殷勤精進。


7. 經文簡釋:【然今非實滅度,而便唱言:當取滅度】:然今靈山說當取滅度,亦非實滅。應緣示報,方便唱言:我當滅度。


(1)「然今靈山說當取滅度,亦非實滅」:佛陀在靈鷲山,不久將取入滅度。《法華經‧見寶塔品》:「如來不久當入涅槃,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。」這已經在經文的前面就已經說了,現在又再浮現出來,就是再對大家這樣說。其實現在說滅度,而「亦非實滅」,現在再說的滅度,佛不是真正滅度,還是「中間」也是在度眾生。


(2)「應緣示報,方便唱言:我當滅度」:是哪一個地方眾生的因緣,需要去,他就馬上到有緣的地方。這個地方的緣一段落,那個地方的緣具足,就這樣再到那個地方去。這就是菩薩,這裡若救完就到那裡去,總是同樣的道理。


8. 『法身非滅唱滅法本不生,故無可滅,即法身不滅意。是寂滅義,報身非滅,唱滅誰有智慧,誰有煩惱,而言智慧能破即報身非滅意。』


(1)「法身非滅唱滅」:法身本來是永恆,不是滅,但是佛陀就是這樣,就開始將要滅度了。「法本不生」,法本來無始以來就有了,是沒有佛出世之前,道理、正法沒有人知道;佛陀出生,覺悟了,將這個法,原來就本有的法,它就從佛陀開始,佛再為我們啟發,又再為我們啟動,讓我們去了解這些法。


(2)「法本不生,故無可滅」:原來就有,無始劫以來就有,既然不生,自然就不滅了,這是天地宇宙間的真理,是永恆,法、真諦是不生滅。「即法身不滅意」的意思,法身就是真理,再怎麼說,也要再對大家這樣說。


(3)「是寂滅義,報身非滅」:本來,法,你若不去用它,它永遠就是這樣;你用它,是用法來度眾生。「報身非滅」。法身是永恆不滅,只是用應、化身,應因緣的報身應化,用這個身在人間這樣與大家有這個因緣來會、相會,這個因緣佛陀來引導我們。


(4)「即法身不滅」:「法身」就是真理,「是寂滅義」。本來法你們若不去用它,它永遠就是這樣;你們用它,是用法來度眾生。「報身非滅唱滅」,法身是永恆不滅,只是用應化身,應因緣的報身應化,用這個身在人間這樣跟大家有這個因緣來會,相會。這個因緣佛陀來引導我們。


(5)「誰有智慧,誰有煩惱」:什麼樣的人有智慧?什麼樣的人有煩惱?「而言智慧能破,即報身非滅意」。是有智慧的人向著有煩惱的人運用智慧,來為有煩惱的人來循循善誘。所以,我們眾生就是有煩惱,佛陀就是智慧,來為我們解說天地宇宙萬法的真理,讓我們能夠知道「盡」、「滅」。


9. 『報身者:以智照境,境智冥合,即是報身。言壽量者,境既無量無邊,常住不滅;智亦如是。即此智慧名為壽命。』


(1)「報身者,以智照境」:我們都要能夠了解,這就是佛陀用報身在人間,釋迦牟尼佛,悉達多太子,用這個「報身」,「以智照境」,他覺悟了,有智慧了,所以天地萬物的景象全都是收納在慧海覺性之中。


(2)「境智冥合」:這個境和智無形就是集合,佛陀無不了解清楚,「即是報身」。佛陀的這個身體在人間,應用這個道理。


(3)「言壽量者,境既無量無邊,常住不滅」:境是無量空界,常常說「無時不有、無處不在」,這就是真理壽命,無量無邊,「常住不滅」,永遠都在,任何在一個空間都有!道理都是相同,不論在哪一個國家,真理相同,道理說出來,說不定他過去都不曾聽到;但是聽到,「是啊,就是這樣,生命中是等待這一刻。可見原來就有,一點即通,這就是「不滅常住;智亦如是」。


(4)「即此智慧名為壽命」:智是「分別智」,慧是「平等慧」。不論是分別,或者是通達大性命體,這叫做大智慧,叫做「壽命」。我們若有智慧,智慧是永恆,只是我們煩惱無明,將我們的智慧遮掩住了;不是不見,是讓它蓋掉,讓無明煩惱蓋住。我們現在要盡一切無明,就是要用功,將無明煩惱去除。


10. 『眾生未了,聞此便謂是佛,而生憍恣,不復修道,故復唱言,道能滅惑,即唱滅也。』


(1)「眾生未了,聞此便謂是佛」:眾生還不能了解。以為:這個道理,只是唯有佛才能夠知道。卻是不知道自己也具有如來智性。我們人人本來就有,大家不了解,以為只有佛獨有。


(2)「而生憍恣」:自己在修行的過程,感覺這只有我能得到,就會有那個「憍恣」。我們若得一點點,就不可一世了,就這樣就停下來了。


(3)「所知障」:聲聞、緣覺都認為:我已經知道了,斷煩惱,我了解,生命的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、十二因緣我都清楚了,還要再修什麼法呢?」若像這樣,他就不要再去修、前進。我們人人也常常這樣,只是聽一點點,就覺得懂得很多,這就是我們的毛病。


(4)「故復唱言,道能滅惑,即唱滅也」:我們要修行於道,要不然我們的心,無明煩惱,讓惑將我們迷住,就像無明網將我們遮蓋掉。我們明明還能夠進步,就半途而廢,就是這樣自己停下來。佛陀就要為這些人設法,壽命有限,為這樣的人講說一切無常,所以提倡人人要懂得用心。


11. 『眾生未了,聞此便謂是佛,而生憍恣,不復修道,故復唱言,道能滅惑,即唱滅也。』


12. 『應身非滅唱滅,應是法報身之用,體既不滅,用豈有窮,即應身非滅意。但為眾生常見憍恣,故唱云:我於中夜當取滅度。即唱滅。』


(1)「應身非滅唱滅」:佛陀開始要讓大家知道來人間,只不過是應這個因緣的時和緣,應化在這個人間。佛陀用方便開始「唱」,開始說出來:「將要滅度了,老了,最後終要消滅了。」所以在人間消滅了,就是這樣。


(2)「應是法報身之用」:「應」,就是應這個世間的因緣。法是法身,道理永遠存在。這道理就用這個報身,真軀體看到,出生在皇宮,就這樣長大,大家都知道;這樣修行覺悟,讓大家看得到這報身。


(3)「應身,三身並用」:就是應時機、應因緣;「法身」,法身道理永遠存在。這「三身」,佛陀這「三身合用」。就是應這個人間的因緣,現這個報身在人間,用覺悟,現覺悟的相,讓大家知道:我覺悟了,我來說道理,這是「三身並用」。


(4)「體既不滅,用豈有窮」:「體若沒有滅,要「用」,哪有、哪會有盡呢?還是有很多因緣可以去發揮,用這法來度化眾生。若是真正滅了,若說這世佛陀已經入滅了,什麼都沒有了;若沒有,法要如何傳?法身還是存在。所以,「即應身非滅意」,就是應因緣時機,將法要傳出去。


(5)「但為眾生常見憍恣」:就是人以為我已經認識很清楚、我懂很多,就是這樣,我們就會停滯,半途廢掉,修行的心就這樣不見了,自己自斷,一斷就這樣斷了,這叫做「憍恣」。「故唱云:我於中夜當取滅度」。要讓大家,向這些弟子警惕,「你們若趕緊用心把握機會,佛陀將要在人間消滅掉了」。


13. 【如來以是方便,教化眾生】:如來以此示生,唱滅而為方便,化導眾生。如來:結非滅現滅,方便教化。


(1)「如來以是方便,教化眾生」:向這些小乘人來說,如來就是用這樣的方便,要不然在弟子群中就是有這樣的弟子,已經依賴到小法、小教,開始起懈怠、驕傲的心出來。佛陀就告訴大家: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,你們若不趕緊認真,佛陀將要入滅了。」就提醒他們,讓他們覺悟,趕緊要把握時間,趕緊要認真聽法。


(2)「如來以此示生,唱滅而為方便,化導眾生」:來開示眾生,開始向大家這樣一直宣佈,佛陀將要入滅了,一直說:「我再剩下沒多久時間,大家要認真、要虔誠,剩沒多久,在今生此世將要入滅了。」用這樣方便法來化度眾生,其實真理是永在。所以,如來就是以是方便教化,這就是只是要告訴大家,其實是「非滅現滅」。


(3)「中間,沒有間斷」:佛陀本來中間都沒有間斷,捨此投彼,他的真理來來回回,時空不間斷。不論是時間、空間,永遠不間斷,但是在不間斷,為了眾生他也要方便來告訴大家還剩不久了。是應我們眾生的生態,人間壽數不滿百,佛陀就現跡八十年的時間,應眾生的生態來人間示相,有「生,後面就有「死,,這也就是在世間示相。就是要讓大家很了解「非滅現滅,方便教化」。是,就是這樣方便教化。


(4)「滅盡妙離」:希望我們人人能夠理解,佛陀的壽命是永恆不間斷,我們要很用心體會。「滅盡妙離」,這如何滅,是要滅煩惱;盡,是要盡什麼呢?盡由不得自己的生死。


(5)「滅諸無明」:妙,是什麼妙?就是「滅諸無明」,我們無明、惑,應該都要去除;離,是要離什麼呢?「離三界諸苦」。三界內,心的欲念、而我們「色的思想」、我們「無色的執著」,這我們都要滅。好好脫離這種三界起伏的思想和貪著的煩惱,我們要時時多用心!


*************
14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 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先結好緣,才能滅盡煩惱。 是否好態度,決定是否與人結好緣, 透徹分段生死,了解苦諦。四聖諦,苦集滅道。警惕,凡夫就是不懂因緣果報,沈溺在生死業力。學佛的發願是乘願再來,學習「佛始慈心,發菩薩心」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7/10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