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1011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虛妄浮心橫計,多諸巧見思量,
不能成就頓悟,體解圓覺方便。
佛之所說真實,所說言不虛妄。
分別一切惡事,皆由虛妄行因。
要多用心,多體會,「虛妄浮心橫計,多諸巧見思量」,用心來了解,心,修行,我們一定要很注意這念心,心,要誠正信實,這不就是我們修行者,慈濟人,常常要自我警惕。我們的志節要重視,立志在「誠正信實」,我們不管是在上課,或者是在授證以前,一直很強調,要銘刻在心裡。「誠正信實,慈悲喜捨」,「內修誠正信實,外行慈悲喜捨」,這是我們共同認知的意識,和我們要去為人群付出,內外修行,就是這樣。所以我們如果「虛妄浮心橫計」,如果有這樣,自然那個心思就沒辦法很踏實,心就會浮起來。實,就是安穩的意思,而「虛妄浮心」,顧名思義,我們就知道是心不安穩。我們既然發心想要修菩薩道,必定誠入誓願,就是要度眾生;眾生無邊誓願度,如果我們沒有誠意,要如何去度眾生?一定要有誠;不只是有誠,還要正。
正心,我們才有辦法對一切的法用心,我們聽法,法,必定要句句入心,如果我們妄念一起,心哪有辦法正呢?「妄」,就是不正,就是偏差,就是不實,這叫做妄。正,必定要很正確,念念正念,我們的方向不能偏差,所以如果有虛妄,誠正的心也就會被它覆蓋掉了。所以,不只是要誠,要正,誠心來度眾生,正心來學佛法。我們還要「信」,我們要相信,這幾天來不就是一直在強調,我們一定要相信,相信佛所說的話,句句是真,事事都是實,是真實語,不妄語,我們要相信佛所說的一切。所以,我們必定要信,信、實、正,一定要。如果沒有信,要如何能夠滅掉我們很多的煩惱?要如何度眾生、斷煩惱呢?要將這些煩惱去除,必定要建立信心起來。
如果我們有浮,浮就是不會深。聽了,知道了,知道了,隨便知道就好啦!這樣信根並不深入,人家說什麼,我們就信什麼,或者是自己煩惱妄想一直在我們的心裡浮動,沒有信心,沒有實心在裡面。因為這樣,我們學佛永遠都是虛的,習性沒有辦法改,只是說要修行啦!修行,要修什麼呢?修你的習氣啦!習氣,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內心都是善良,人人都有善心,只是那個脾氣、習氣,就是改不過來。這是我們眾生的一大缺點,要不然人本來就是具足佛性,也是這麼善良,願意付出啊,只是那個習慣性,就是計較啦,發脾氣啦,一念的氣,讓我們一直走不出來,別人也煩惱,我們自己也煩惱啊!彼此之間都有煩惱,煩惱是來自於無明,你們如果誠正信實沒有起來,沒有真正依教奉行,慈濟人本來就是要學習這些事情,誠正信實在我們的內心,法都在我們的內心,如果沒有這樣,遇到境界,心就開始浮動起來。
我就是我,你就是你,我生受氣就是生氣,你就是不合我的意。像這樣你們想,既使說平時很好,但是一時的心念,就是習慣性這樣的心念起,那要如何學無量的佛法,要如何成就我們的菩薩行?無明若起,什麼人說的話都聽不進去;菩薩行要如何能成就呢?「時日已過,命亦隨減」,一天的時間,秒秒消逝掉,就是這樣空過,白過日子,生命還是跟著老化掉了。生老病死,有多少時間?短暫啊!卻是每天的時日就這樣空過,「時日已過,命亦隨減」,慧命沒有進步,煩惱多增加,這我們人人就要警惕。所以要記得,不能有「虛妄浮心」,一些世間事看得透,一切都是虛嘛,名稱說父母兄弟,這也只不過是一時一世的壽命,一世的名稱而已啊!生命到底是長還是短,因緣就是這樣來,「既來之,則安之」。
為何就這樣斤斤計較,是親非親,是愛是仇,是有情或者是迷情,這種情,無法永久;父母愛孩子的時間,小時候愛他,長大時疼他,更大了,各人有他所屬的情,有他所屬的愛,哪有辦法常常對我們的情,哪有辦法常常對我們的愛呢?凡夫本來就是這樣,移情別愛,這都是這樣,何必計較呢?這是世間事,一世一生的因緣而已,到底還有多久啊?就沒有了。我們還再牽纏這樣的事情做什麼呢?只是牽纏著你給他的不歡喜,來生來世再來結怨連仇。為什麼不要今生此世就解除掉呢?佛道無上,要誓願成,我們要誠正信實才有辦法度眾生,才有辦法自己來斷煩惱,佛法這麼多,我們才會懂得去學習,學習到了,在我們的身心。身,身體力行;心,自我淨化。法,沒辦法由別人替我們學,唯有我們自己學,才能自己得。
因為佛道無上,我們現在在行菩薩道,佛道是無上,「六度萬行」要很具足圓滿,才有辦法到達佛道的頂端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不能有這些虛妄浮心。虛,每天所過的就是虛虛的日子,每天我們的道心都沒有辦法扎實下來,就是這樣浮啊!而我們的心念就是不定,就是一直在所有的空間,一直遍佈在空間,我們的心念處,心所念處就是很煩,很雜。這種心守不住在我們的心,身和心,和生活沒辦法合在一起,都是因為虛妄浮心,所以心就走掉了,到處去計較;這就是我們凡夫心。「多諸巧見思量」,心若走掉了,去緣外面的境界很多,忘失了我們自己這念身心,就是只為外面的境界隨所欲求,而多諸巧見,就去想一些我要如何才能得到我的歡喜,得到我的追求,得到我的滿足,貪欲。這種「多諸巧見思量」,心已經浮動起來,所要想的事情都不是想正確的。
所以昨晚大家再去回顧,讓思賢去回顧,一二十年前,所經過的那個境界,那個時代。經過的這樣一條路走來,一二十年的時間,那個時候就是這樣這樣走過來。有再去想過沒有?為了那些苦難人,不顧一切這樣在精進,這念心是不是還在那裡呢?或者是心已經橫計,已經走出來了,在人我是非等等,遍計。別人比我走得快,他贏我,我不如就不要跟他走,這種就會生起懈怠。雖然日子過去,年齡增加,要把握寸光陰,要趕緊培養年輕人來走。我過去如何走,如何做,現在再陪你走,就是這樣做。陪到讓他自己很有心得,我們能陪多遠就走多遠,能陪多少,我們就要做多少。
因為佛的壽量無限,時空不間斷,說增加年歲,年紀大了,體衰弱了,這都是在人間的事情。我們既然學佛,超越人間,人間可以增歲數,不要自認老邁,我們要和過去一樣,一念心,那麼危險,那麼困難,你冒著這樣的危險,這樣的困難,走入那樣的境界,值得嗎?昨天也聽到他說:「這輩子值得了。」值得,豈只是一輩子嗎?一輩子豈只是一次就好了嗎?這個值得是要時時值得,也要長久值得,沒有時空暫廢。佛陀也這樣說,無暫廢,時空沒有暫廢。我們既然要學佛,那就是要這樣,我們要度眾生,就要培養菩薩,讓菩薩一直出來,跟我們有緣的,就一直一直帶他,帶到真真正正很自然,這樣到最後一口氣。這就是我們要付出,所以不要「差毫釐,失千里」,失掉我們的誠正信實,這種浮心橫計,偏到別的地方去了,同樣去用心思,多諸巧見思量,向直的路走,現已經變成向橫的,差毫釐,就失千里了,就雜了。
所以不能成就頓悟,那就是無法「體解圓覺方便」。我們的心如果偏差了,差毫釐,失千里,我們的心思若橫計了,就沒辦法成就頓悟。我們已經開始要有感覺了,感覺說我們的生命有價值,就只是在將要感覺到,我們就開始停了,這樣很可惜。你已經到達生命有價值,那個時候就已經讓它冷掉了,哪有辦法頓悟呢?你真正要到達頓悟時,你自己就冷掉了,就沒辦法,不能成就頓悟,沒辦法真真正正體會到,所以更沒辦法「體解圓覺方便」。
我們若是在「三皈依」,「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」,每天早上的早課,誰沒有念到呢?每天早上都念到「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」,要「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」,有體解大道,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,才有辦法「統領大眾」。不是要「統領大眾」嗎?什麼叫做「統領大眾」?那就是我們有辦法帶人,一直陪伴,一直帶,人人願意跟著你走,願意跟著你做,願意將你當成典範目標,這叫做「統領大眾」。你這個人,時時都在他的腦海中,在他的心坎裡,這就是你在領導他如何走,你是他的典範,教他如何做,才有辦法「統領大眾」。我們若沒有「體解大道」,若沒有「深入經藏」,哪裡有辦法去「統領眾生」呢?這是很基礎的,每天都在念。所以我們不能成就頓悟,更沒辦法「體解圓覺方便」。「圓覺」,幾天前不是一直跟大家說,「轉識成智」,後面的境界就是「大圓鏡智」,照天下的一切,照自己的心地,明明朗朗,很清楚。
所以,「佛之所說真實,所說言不虛妄」。我們應該要很相信,既然相信佛所說法,法,我們更要再貼心一點;法,既然貼心了,我們必定要身體力行。所以,我們要相信「佛之所說真實」,這是真實的方向,這條道路我們要真實身體力行去開,因為所說的方向正確。既然是實,我們的心,若心的雜草叢生,自己就要趕緊除去這些雜草,自己要用功,就是在開路。菩薩自己要開路,開出真正的方向,我們很相信那個方向有路可走,所以要相信佛「所說言不虛妄」。所以,「分別一切惡事,皆有虛妄行因」。我們這條路的方向若都清楚,自然就會分別是非;是非我們懂得分別,修行回過頭來並不深,是這麼的容易,要我們分別一切善惡,要我們懂得分別是非;是非善惡分清楚,我們心「無漏」。過去一段時間一直說,戒、定、慧,聞、思、修,都不要漏掉了,這就是法。戒、定、慧,能夠預防惡的事情不要靠近來,而我們了解善的事情;善行,「六度萬行」,必定要積極往前走,這就是我們的菩薩道,是非善惡分明,該走的方向、該開的道、該鋪的路,就是這麼的清楚。
所以,「皆由虛妄行因」。我們若是沒辦法去清楚了解,這些雜念無明全都是「由虛妄」,從「虛妄浮心橫計」開始,我們要很清楚。如果不相信「佛之所說真實,所說言不虛妄」,我們就會沒辦法去分別是非;沒辦法分別是非,我們的心思就容易虛、妄,去造作的就是惡因、惡事。惡事成為惡因,這一直無明,一直沉淪下去,我們的習性一直沒辦法好修,修正好我們的個性,脾氣,一直沒辦法可以改變,我們在人群中都看得到;不懂得要好好及時來反省、體悟,這自己就是要很用心去體會。所以要用心,絕對不要有「虛妄浮心橫計」,才不會不懂得分別善惡,生起了這些虛妄來去行事、行因。我們若做惡事,在進行中;進行之中,因就已經成就了,所以我們要用心體會。前面的文,就是這麼跟我們說,
複習經文:「然今非實滅度,而便唱言:當取滅度。如來以是方便,教化眾生。」
這是佛陀一期的壽命,是即應化之身來人間,就是立一個典範,給我們看。其實,人生本來就是虛妄,我們「虛妄浮心橫計」,這就是我們凡夫長期間來就是這樣。佛陀為了要教育我們,所以應因緣示現報身在人間,做我們的典範給我們看,讓我們很清楚,而我們到底是知不知道呢?一直到了佛年邁了,他所說法,殷殷善誘,一直要將他內心的真實法讓大家了解。現在我若說起「真實法」,大家的內心就知道──「真如本性」,是人人本具。真如本性人人本具,為什麼我們還會這樣迷茫六道,生生世世?原來就有的真理,遍虛空法界,無不都是道理存在,古往來今,無不都是道理存在,只是我們一直讓無明抹滅了道理,道理還是永遠存在。因為這樣,佛陀要來讓我們體會了解。
我們就生在這個六道,虛幻的空間裡。時間,也是虛幻,就這樣過去了;空間,總是在成、住、壞、空的空間。所以,人就來在這個空間的人間中,生、老、病、死,這一切就是虛幻。但是虛幻中也有一分道理,是惡,造惡法,所以累積惡因、惡果,才會又再來人間,這樣在受報。同樣,善、惡都有法。要讓我們很清楚、要讓我們很了解,所以佛陀「五時說教」。第一時,暢演本懷,成佛的境界,「華嚴」的境界。面對著菩薩、諸天的境界。但是成佛是在人間,必定要在人間說法,所以回歸到人間,只好從「阿含」小教開始。「阿含時」、「方等時」、「般若時」,再到「法華時」,這「五時說教」來面對眾生。這樣在人間時間不到五十年,這個五十年,也才只是四天王天的一天而已,這個時間,時日多短促啊!
所以佛陀說,「然今非實滅度」,度眾生,「而便唱言」。他沒有要滅度,本來就是在人間,道理也是在人間,就是沒有滅度的時候,因為道理永恆,卻是在人間方便「唱言」。我們人都常常在一起住著,沒有生滅,人與人之間沒有珍惜,佛陀也是,要先告訴大家:「你們要趕緊聽,要不然我將要離開了。」大家才開始能夠警覺。所以說「便」,「便」就是方便,「而便唱言:當取滅度」,應該開始要進入滅度的時間了。所以,「如來以是方便,教化眾生」。如來就是這樣,生生世世就是這樣,方便教化眾生。接下來這段文再說,
經文:「所以者何?若佛久住於世,薄德之人,不種善根,貧窮下賤,貪著五欲,入於憶想妄見網中。」
經文簡釋:
「所以者何?若佛久住於世」;是即顯示現滅度之由。若使世尊,久住世間。
這就是佛陀若沒有說要入滅了,世間人就有這樣的壞脾氣,就有這樣的惰性,反正我今天沒有聽,明天聽;今年沒有聽,明年再來聽。今年沒有修,後年再來修,總是佛就常常在,什麼時候我再來聽。沒有無常觀,就不能起精進念,這我們人人都要很警惕。所以經文說,「所以者何?」佛陀還要再問大家一遍,「如何?相信嗎?你們的感覺如何?我所說的,你們到底有聽進去嗎?在你們的內心的感覺如何?我開始將要唱入言滅度了,大家覺得如何?」
「若佛久住於世」,若佛常常在世間,這樣「是即顯示現滅度之由」,這就是佛陀要開始顯示,讓大家知道佛陀為何要唱言,方便來說:「我將要入滅了。」是為什麼佛陀要告訴大家:「我要入滅了。」這個因由讓大家知道。因為大家還不很清楚,佛陀說:「如何?你們了解嗎?聽懂嗎?我再跟你們解說,我為什麼我將要入滅了,有因緣說給你們聽。」
經文簡釋:
「薄德之人,不種善根」;薄德無福,鈍根之人,不肯修種菩提善根。
「若使世尊,久住世間」。世尊若常常住在世間,這「薄德之人,不種善根」。就是依賴,「反正佛慈悲,我這次不對,我計較,我這個時候不對,我就是不對,不對到底,反正佛慈悲會再教我,會寬諒我」。有的也曾有過這樣,凡夫就是凡夫,明明在慈濟裡面,大家說話若不中意,就開始會起衝突;若衝突起來,若有人說:「慈濟人,不要這樣。」「慈濟人,我穿這件衣服叫做慈濟人,好,我就回去,衣服脫掉,我再來。」
「你不認識我是什麼人嗎?我是某某人。你再說,你若再說,不中我的意,我就讓你腳斷、手斷。」因為慈濟的衣服脫下來,他就不是慈濟人了。凡夫就是這樣,到底是為了這件衣服來求法,為了這件衣服來修行呢?或者是為自己的內心深處要來接受佛法呢?凡夫的懵懂就是這樣。這就是修行不夠,所以德行很薄,他的聽法不入心,心無所得。所以常常說:「德者,得也。」,說你有德,是因為你有修有得,才有德。所以說「薄德」,就是缺福德的人,佛法沒有深入。「薄德之人,不種善根」,他的信心、善念沒有伸透下去,根沒有伸長。從上面看起來很茂盛,但是它的根已經斷掉了。很多樹木要移植,都先將根斬斷,這麼大棵的樹木要拿到別處種,要是颱風來的時候,就要用木條去撐住它,撐到風吹不倒。其實那都是用外面在幫助它,不是這棵樹會站起來,因為它的根沒有伸出去。所以,大家修行要修德,要好好用心。
「薄德之人,不種善根」,這個善根沒有伸長,所以「薄德無福」。「薄德」就是無福,沒有真正為眾生去修福、去做,福因緣就沒有了,就只是這樣一時的感動,這樣的投入,但是這個內心那個德沒有修到,這樣的人叫做「鈍根之人」,不是頓根,是鈍根,很鈍,法,沒有辦法深入內心,去體會了解。所以,「不肯修種菩提善根」,就是自己不懂,也不肯下功夫,我行我素,「我的脾氣就是這樣,我現在在生氣,你都不要跟我說什麼。你跟我說什麼都沒有用,等我的氣若緩下去了再說。」你的氣若緩下去,你的錯誤、你的因已經造成了,又要怎麼辦呢?這就是我們凡夫,這樣懵懂衝動,就是只在這股氣,真的很可憐,很煩惱,很多….。所以,「不肯修種菩提善根」,「菩提」就是「覺」。我們明明是要做一個覺有情人,但就是這樣懵懂不覺,就是這樣。
*如薄德樂小之人,見佛常住,不生重法想,不種善根,貧窮下賤,
所以,「如薄德樂小之人」。這個福德很薄,只是想要獨善其身,不顧他人,只有想我自己,這就是我們凡夫。修行者也有這樣的人,聲聞、緣覺就是偏向這方面的人,雖然他不會去跟人家吵架,也不會去跟人家生氣,但是他就是只有顧自己,不用去顧別人。若是凡夫,除了顧我自己,我還要再跟人家計較,這叫做凡夫。若有修行人,我不會去跟人計較,我也不會去與別人發脾氣,但是我就是不要去理世俗事,不肯入人群。這叫做小乘人。
就像這樣,「如薄德樂小之人」,就是「見佛常住,不生重法想」。他覺得:我就修得好好的,這樣我就有法了。就非要佛陀說:「你若不再精進,我就將要離開了。」,這樣他才會覺醒。因為他過去不重法。佛陀到這個時候,開始就說:「小乘是還未究竟喔,你要再轉入大乘來。」這樣他才知道,「還有些法,我還沒有修到。」要修到才能夠覺悟。所以,佛陀唱言入滅,也是為這一類人來說的。這種「不種善根」的人,福德較薄的人,叫做「貧窮下賤」。
不生二善:未生善令生,、已生善令增長
不斷二惡:未生惡令不生、已生惡令速斷
不滅常在,無益有損。
這種人,就是「不生二善」,而佛陀教育我們「未生善令生」。不能善念不生,還未生善念的,我們就要趕緊鼓勵他,善念要生起來。所以常常說,我們要帶動人人啟發善心,就是這樣。他的善心還未啟發,我們要用心啟發他的善心。他「不生二善」,我們就為他完成這個「二善」,什麼叫做「二善」?還未生善心,就給他機會,讓他能夠生出善心來;已經生善心了,也已經在進行了,若感覺我這樣走過了,這樣我有做到了就好了,就停下來,不行!我們要趕緊鼓勵,你要再繼續。所以,「已生善令增長」。因為佛法是無止盡,菩薩「六度萬行」要俱全,不是這樣一小段就好了,還是再回顧那種難行能行、難為能為,這個精神要再接再厲,就是「已生善令增長」。
「不斷二惡」的人,有的人已經惡了,我們知道,要憫念他,要叫他斷惡,不要知惡而不斷。「我的脾氣就是這樣,你要改變我,我怎麼改得過來呢!」自以為是。這種「不斷二惡」,我們要設法。「未生惡令不生」。本來他就沒有與人結怨、結仇,我們就要讓他知道道理,「不要哦!不要去與人結怨,我們對人心寬一點,多善解,不要去與人結怨連仇」。讓他遇到境界不會生惡心,這叫做「未生惡令不生」,讓他這個心態常常這樣很平衡。
「已生惡令速斷」。萬一是遇到已是生惡的人,我們要想辦法,循循善誘,讓他改變不好的習氣,惡的念,要如何將他轉變過來,讓他改變過來,轉惡為善。我們也要為這種「不斷二惡」的人來設法,讓他惡不要生起來。已生惡在做惡的,我們要如何將他轉變過來?看看慈濟人常常在分享,進去監獄裡面如何去轉變人,出來以後更生、重生,做好事,這也沒有什麼困難。所以,不生善令生,未斷惡令斷,這就是菩薩行,諸佛菩薩為眾生要施教的對象。
所以,佛陀在這種眾生中,「不滅常在,無益有損」。他若常常說佛陀都常常在,今天,二千五百年前的釋迦佛若還在人間,我們就不用在那裡說:「佛是如何說、如何說,我們就要相信。」我們就乾脆請佛來說就好了,就是佛不在了。經過多少人結集、編輯,法,已經經過了代代編輯,難免編輯的人觀念、思想會加加減減……。我們現在學佛,才要去尋尋覓覓找出真正正法,能夠落實在人間,與人群會合,這樣的法,我們要來身體力行。現在就是要讓世間法真正流傳在未來,世間佛法不離世間法,要如何將佛法在世間流傳下去,這很重要!。
經文簡釋:
「貧窮下賤,貪著五欲」;不修福業,名曰貧窮。熟習惡者名為下賤,貪著世間五欲之樂。
所以經文這樣說,「貧窮下賤,貪著五欲」。佛陀是為這類的人來說「滅」,要滅度了,因為佛陀的真實的道理,就沒有滅度,但是為人事,他就要說「滅度」。「不修福業,名曰貧窮。」不修福業的人,名叫做貧窮。「熟習惡者名為下賤」。已經在這個惡的環境中了,自己還不懂得要改變,這樣成為習氣。這些壞的脾氣、不好的動作,變成了,他認為原本就是這樣。這樣沒有人會疼惜他,沒有人會愛他,沒有人會尊重他。所以不具貴重的人,叫做下賤。「貪著世間五欲之樂」,這樣的人都是在那裡貪著著過。
經文簡釋:
「入於憶想妄見網中」;入於憶念,度種種思想,虛妄見知覺見愛網中。
所以,「入於憶想妄見網中」。就是這樣,進入在這個網之中,這個憶想就是雜念。人就是這樣,想入非非,真理不求,真正的好事不做,偏偏就是要去聽人家那種不是事實的事情,就是好樂傳是非,這種人這叫做「憶想妄見網中」。二千五百多年前,佛陀就知道未來的現在,就是有這種的網,現代人叫做「網路」,每一條路都有網,將你網住,條條道路行不通,就是將你網住了。這就是「妄見網中」,現在的人的思想觀念,就是在這「憶想妄見網中」。就是這樣「低頭族」,都不信人,人在說話,都沒有在聽,就只是聽那手中那支手機,這樣而已,只信那支手機,沒有在聽人說話。這種無路可走的人間,這叫做「入於憶想妄見網中」。這種想入非非,不踏實人生的人,所以,「入於憶念,度種種思想,虛妄見知覺見愛網中。」全都是在這個愛、欲之中,貪著在這種情、愛、欲之中。
*五欲即思惑,憶想即見惑,由此垢重,故須唱滅也。佛既住世,則聞法者多。
所以,這個「五欲」,「五欲即思惑」,這「思惑」,「思惑」。「憶想即見惑」,這個憶想就是「見惑」,只是在想:我何時看到什麼,我就是要什麼,我是……。等等,很雜、很亂,使我們的心迷惑掉了。所以,「由此垢重」,因為這樣,我們這個雜念、煩惱,一直一直就是累積,讓我們的煩惱重,重得很難負荷起來,這實在是煩惱重重,壓力就很大,全都是這樣的壓力。所以,「故須唱滅也」。佛陀看到大家,說也說不聽,輔導也輔導不動了,煩惱知見已經那麼的深,這不說也罷了,就不用說了,就不用在世間了。就這樣,佛陀他就說:「我將要入滅了,大家既然是這樣不重法,我就要取入滅了。」
「佛既住世,則聞法者多」。佛陀若要在世間,大家聽法就很容易;就是佛就不在人間了,才是真正要很珍惜。人的心態就是這樣,人在,不貴重,就是人不在,才會貴重。近近的人,不重要,遠遠的人,才是重要。外來的和尚比較會念經,總是這個比較好,總是人間就是這樣。
*然聞而不信,信而不解,解而不行,則善根無由培植,功德法財何由富裕!
「然聞而不信」。在你的面前跟你說話,你就不要相信了,不如那就不要說,離開了。「信而不解」,你就是相信了,一而再,再而三,告訴你,你也沒辦法很了解。「解而不行」,你真正的了解了,叫你去身體力行,也有一些困難。「則善根無由培植」,真正的善根要從哪裡生起呢?只是聽,「我知道了、我知道了,我相信。」「了解嗎?」「了解啦、了解啦。」但是你不要身體力行,你雖了解,怎麼有辦法體會呢?這是要身體力行。要不然就是「解而不行,則善根無由培植,功德法財何由富裕!」我們自己不去做,如何有這個功德法財呢?走過的路,不是你的,所以你怎麼說都是別人走的路;別人開的路,你是借路而過的。
*自甘輕蔑,豈非下賤?皆由貪著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五者之欲,迷墮見、思二惑之網,故均為薄德之人。
各位,我們真真正正要用心,不要「自甘輕蔑」,人人本具佛性,佛法在我們的周圍,我們怎麼好這樣將它輕視掉呢!不可以。「自甘輕蔑」,將它輕視掉了,「豈非下賤?」有寶,你不懂得要取,不懂得要用,這樣難道不是嗎?所以,「皆由貪著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五者之欲」。因為我們人就是這樣,讓你無法精進,讓你無法進步。所以這個「五欲」實在是迷惑人,讓我們墮落。思、惑,「迷墮見、思二惑之網」,這就是一個網,「故均為薄德之人」。各位,要好好用心,要不然我們全都是在「虛妄浮心橫計」,這樣的人間,是不是很可惜呢?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