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1017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讚佛德譬以醫王,
應世醫時救群弊,
致世良方復昇平。
無量義經:醫王大醫王,
分別病相,曉了藥性,
隨病授藥,令眾生樂服。
醫王之名,諸佛通用。
我們要用心,多體會啊!《無量義經》與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它的精髓應該是《無量義經》。《無量義經》是我們慈濟人,人人都要用心去看,因為《法華經》經文很長,雖然很詳細,但是現在人大家都很忙。修學佛法最重要就是要學以應用,我們一定要用在生活中。佛法不離世間法,所以世間生活,用佛法在人群中才能夠事事通達、於理能夠互通,這就是佛法為「致世良方」。所以,我們讚佛,我們信佛、學佛的教法,對佛法我們一定要起尊重、仰慕的心。法是從佛口出,佛陀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,從他的覺性慧海中來講說我們眾生已經迷茫、懵懂。佛陀為一大事,就是眾生的迷茫、眾生的懵懂,佛陀才現相人間、為人間說法,無非就是要將覺性慧海,對天地萬物所體會了解讓我們眾生清楚明瞭,期待我們眾生接受佛法在生活中,時時體悟、事事透徹,不要在人、事、物中又再糊塗、懵懂。
這就是我們學佛的可貴處,不是學佛就是歸學佛,來聽法、誦經,就只是這樣「如是我聞」。「如是我聞」也要「如是我知」,更要「如是我識」,更需要如是入我智慧覺海中。智慧覺海與佛同等,與人、待人接物都是同樣,互相明瞭、彼此互動,這才是真正學佛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學佛最重要要知而識、而身體力行。我們要很明瞭世間事相,更要再投入人群中,真正體會人群苦在哪裡啊!去了解從「集」中來累積了「苦」,要如何解開了這個苦的源頭從「集」來,那就要施展佛法。要施展佛法,自己要清楚明瞭;要明瞭佛法,自己要先去掉無明,所以要去掉無明,要很用心學法。
學法,就是學在我們要入人群中,如何去體會人群的苦,而不受苦、煩惱來影響我們,這才是真正法學入心;人群中不受污染,不會受煩惱困擾到我們的心,能夠時時清楚在人群中,這就是我們的目標。所以,我們既然學佛,一定要了解世間事。《無量義經》說很多世間的事相,也談了很多出世間的道理,所以有出世法、有入世事,我們如何去將它應用,這在《無量義經》我們就要很用心體會。所以,「讚佛德譬以醫王」。我們要信佛、信法,所以既然信服了,我們就要讚佛德,佛德就像醫王一樣,他「應世醫時救群弊」,不是只有治病而已,還要治這個「時」。這個「時」是什麼時啊?五濁惡世之時。眾生在這個五濁惡世,眾生共業不斷凝聚,業相現前,這濁惡的世間就慢慢會現成了這大乾坤的不調和,大乾坤的四大不調。
四大不調,就像我們人的身體,身體叫做小乾坤,小乾坤不調和就是生病了,大乾坤不調和也是啊!四大不調也是病了。看看,現在山河被破壞了,這不是短時間,已經累積了幾百年來,尤其是近世紀,近百年以來先是人禍破害,所以慢慢、慢慢這個大地受毀傷,一直變成到現在是大自然失調了。這我們常常在說,大家應該很清楚,這就是時世,現在的時代。佛陀的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說的「眾生濁」,眾生已經煩惱濁重了,煩惱濁已經很重了,所以這個世間濁氣就重,五濁會合,有見濁、眾生濁、煩惱濁、命濁、劫濁,這五濁已經會合過來,在這個時代中。
這個時代就是「世」,這個時間,我們之前不就是有解釋了「世界」?那就是空間與時間。現在這個空間就是這個世界,「世」叫做時間;「世」就是時間,「界」就是空間。現在的世界,時間已經到了這樣的時候,災難偏多,氣候異常、災難偏多。大自然的境界是這樣,這是累積了眾生的業力;這個業力不是在近幾年,是長時間這樣不斷、不斷人禍的大破害。第一次的世界大戰、第二次的世界大戰,那種猛烈的轟炸、猛烈的凶殺,也是人類經過戰後,這時代在建設,人類貪欲漸起了,這個時代已經累積多久了?從山林一直一直破壞,破壞到平地,現在的平地要看到很淳樸的鄉村已經很難了。
所以,用種種細思考,我們就知道是眾生業力所累積,才會叫做「眾生共業」。不是我們今生此世而已,我們的過去生也是這樣不斷累積來,由不得自己再來生;也不是今生此世,還有再來的,你造什麼業就是眾生要自受,由不得自己,我們現在就要依靠佛陀如何來為我們開示。佛不只是要輔導我們的心,他就像應世良醫一樣,在這時間應世,就是應這個時間、應這個時代,這種應世良醫。醫什麼呢?「醫時」,這個時間之中,這個時代來「救群弊」。我們這時候就是這樣,人的觀念、人的見解、人的思想與過去的人都不同,所以佛陀要救人心,在這個時代,所以叫做「應世醫時救群弊」。
所以,「致世良方復昇平」。期待我們眾生在這個世間、這個時代能夠好好接受這個良方,這是方法,佛陀的法藥要來治現在時世的病。所以,將佛譬喻作大醫王,那就是良醫,這是佛的德就如醫王一樣。所以在《無量義經》,就是「醫王大醫王」。這不只是能夠了解世間病,世間這個時機五濁惡世,這個時代就是因為有五種的病。眾生的見,「見濁」;眾生的種種累積,不分年齡、不分種類、不分宗教等等,各有各的成見,各有各不同的心態,所以這叫做「眾生濁」,眾生的濁氣。眾生愈來是愈不單純了,不只是在人類,所有生命體都是在這個大時代受到很大的危機、威脅。因為現在大時代人類人口很多,現在的人口對一切生命體的威脅,就是對動物,所有的動物不斷在飼養,用種種不單純的方法來飼養。其實任何眾生都有他自然界生活的環境,現在很多眾生類已經不是在他們的自然界生活環境中了。
常常說過的,牛被收養是籠在一個範圍,而且很細小(窄狹),只允許牠站著,很難能夠坐下來,這種生活真的讓牠們的生態很不自然。豬、雞……,凡是供應人口所需要,就是這樣很不自然的生態,養得很多,所以現在是眾生濁。所有的生命體都由不得自己了,不是只有人類,一切一切的生命體都一直由不得自己,所以就會有「命濁」。這個「命濁」,真的是人的生命很無常,現在人類罕見病例也很多,甚至現在的疾病說起來是很多,那種的無常。忽然間,或者是幾十年來病痛一直拖,哪怕是植物人,捨又捨不掉、斷又斷不掉,活又活不起來,苦不堪啊!全都是由不得自己,這到底是要怎麼辦?很多生命都是由不得自己,無常危機,或者是長期疾苦,是很多。好好想,苦不堪啊!
還有,還有在我們現在這個「劫濁」,這個時間就是累積,累積了我們的見解、我們的眾生群,以及我們生命的危機,以及集很多的煩惱,這樣造作種種的業力,這些事情全都集在這個時代,所以叫做「五濁」──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、劫濁,累積在這個時代。所以這個時代,時勢,應世、應時要來治療,救弊在這個時代裡,這就是大醫王。來這裡,這個世間,為我們治病,這是在這個時代。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將法已經說清楚了,預言在未來的濁惡世,就是我們的時代。所以,「致世良方」,這個時候就是要給我們很好的方法,很好治療的藥。所以,「致世良方復昇平」,讓我們又能夠恢復我們人類平安之時。人類要平安,就要人心淨化;天地平安,人類才會平安。所以天、地、人,天要氣候順調,土地要非常的健康、平安人類才能夠平安、和平相處,自然就可以天、地、人間都平安。
《無量義經》中「醫王大醫王」,不只是會治人的病而已,人的心病也是同樣要會治。治人的心病就是要用方法;要治世,這個世間的時代正是很需要法藥,靈方妙藥完全是治世。這個世間,人在空間、時間中,要如何互相做人、互相對待?這就是要看人用什麼方法來處世。所以,「分別病相」。大醫王,佛陀的智慧才有辦法來為我們分別,到底這個世間人類是發生什麼事情?所以要來診斷。這個大空間的大時代,這大時代需明大是非。我們現在的眾生就是懵懂,不知道這個大時代的「是」或者是「非」,我們不會分,唯有我們要從佛陀的教法中來探討。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已經預測了這未來,就是我們的現在,這個大時代,人口多、科技發達、人類複雜在這個時代,佛陀已經早就為我們診斷出來了,需要我們要好好探討。
所以,「分別病相,曉了藥性」。知道這麼多種病,沒辦法細分,很多,總是其中有要對症下藥。我們每天在志工早會都在聽大醫王與我們分享。有這樣、這樣的病,已經找透了名醫,時間拖很久了,醫生都對他拱手說沒辦法。找來了我們這裡,用心好好診斷、細心診斷,找到病源了,對病下藥。常常聽到呢!這就是要知道,要好好「分別病相,曉了藥性」,應該要給他什麼藥、分量要多少,對症下藥,所以,「隨病授藥,令眾生樂服」。這段經文就是在《無量義經》中。所以,所有的經典無不都是要教育我們如何能夠隨順在眾生中,用什麼方法來幫忙眾生,我們要用什麼方法能夠取得佛陀的教法,讓我們在日常活用,這很重要,《無量義經》正是應現世的良方。所以,「醫王之名」,是「諸佛通用」。我們佛教在稱「大醫王」,那就是喻佛,就是譬喻佛。這種活佛不只是救人的命,還要再救時勢,這個時代、這個世間。
*以菩薩大悲,治眾生罪業之大行也。病者喻眾生之罪業。大乘義章:言病行者,從所治為罪業是病,治病之行故名病行。
所以,「以菩薩大悲治眾生罪業之大行也」。佛陀就是要教育我們行菩薩道,讓我們能夠了解佛法,要身體力行,以菩薩的大慈悲來治眾生的病。眾生有各種的需要,我們要施給眾生什麼樣的方法?有形的物質或者是無形心靈的煩惱,我們要如何去付出為眾生治病?因為眾生這個罪業之大,我們就要用種種方法去對治。所以,「病者喻眾生之罪業」。良醫要對治的是眾生種種無明,已經去造到的煩惱,應因受報,這就是我們凡夫,就是這樣不知過去,來到這一輩子事事不如意。這個時代很多無常業力就已經靠近在這個時代,這全都是眾生共業會合而來。所以,「大乘義章:言病行者」,是「從所治為名,罪業是病」。這個罪業,罪業是病,「治病之行故名病行」,所以叫做「病行」。要如何去醫、對治病,這也是要很用心。所以,我們從上面的文延續下來,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,大家要用心體會。前面的經文說,
複習經文:「又,善男子!諸佛如來,法皆如是,為度眾生,皆實不虛。」
就是這樣告訴我們,過去佛說很多的法是為度眾生,所以永遠沒有滅,只是為了應眾生的因緣、根機來生人間。先用顯跡的方法,現在「本門」要讓我們了解佛陀來人間的目的,那就是一大事因緣。諸佛如來法都是一樣,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都是這樣的弘誓願,要度盡一切眾生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每一尊佛來人間就是要斷諸煩惱,已經累生累世這麼長的時間一直說,從發心開始,累生世無不都是面對著世間的眾生,在眾生群中斷煩惱、求佛道,這是菩薩行,累生世。所以長久以來諸佛就是這樣在斷煩惱、求佛道,盼望成佛,這是身體力行過來,這是諸佛道同,在長時間都是這樣。成佛了,也是這樣來教育我們,也是要有發這樣的心,用長久的心來行菩薩道。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教化。接下來這段文再說,
經文:「譬如良醫,智慧聰達,明練方藥,善治眾病。」
經文簡釋:
「譬如良醫,智慧聰達」;此喻以佛眼觀,有能應之智。佛如醫王,智慧明了,善知病源。
要用心了!「譬如良醫」。「此喻以佛眼觀」,那就是譬喻佛眼具足五眼。佛除了與平常人一樣的肉眼、天眼,還有法眼,還有慧眼,還有佛眼,所以,佛陀他五眼具足,用這樣來觀眾生,觀眾生「有能應之智」。可以因眾生有什麼病,分別病相,了解這個世代、時代種種的眾生所累積的業力,在現在的時代裡,佛用他的智慧已經分別了,就有如醫王。就是已經診斷了,將這個大乾坤,天、地、人所有全都診斷完了,因為大醫王懂得分別病相。所以,「佛如醫王,智慧明了,善知病源」,這些病源都清楚了。
*佛為無上醫王,故以醫為喻;
良:表厚德賢明、醫術精湛。
醫‧有四法:喻佛法有四諦。
「佛為無上醫王」,因為佛陀成佛是到達無上正等正覺,所以佛陀應世譬如大醫王,也已經在這個大空間,天、地、人這大空間,就無事不曉、無事不知,沒有什麼事情佛陀不知道。就像這個小乾坤,我們的五臟六腑其實醫生都很清楚,大乾坤也是一樣。所以,「故以醫為喻」。這個大時代、這個大乾坤裡沒有一件事情佛陀不知道,所以就譬如醫王,就像醫生了解我們眾生器官,五臟六腑都很清楚,同樣的道理,因為這樣譬如醫王。「良」,就是「表厚德賢明、醫術精湛」。這就像一個良醫,他厚德。我們前面說過了眾生薄福德故,就是福德很薄。佛就不是了,他有很深厚的德,不斷兩足尊,就是福慧雙修,不斷這樣來來回回,乘如是法而來人間。我們前面一段也已經說得很清楚了,他是如來,乘如是法而來,可見是厚德賢明的良醫,醫術很好,就是這樣來譬喻。
所以,「醫有四法:喻佛法有四諦」。譬喻佛開始要入人群中說法,第一場他就是用「四諦」法──苦、集、滅、道,這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。一直到現在,我們這時候慈濟人共修的道場是用《三十七助道品》,做為我們大家共修,讓大家要常常記得。我們修學佛法,要內明,自己要清楚,三十七種的方法是時時自己要內明。裡面三十七種的名詞用在我們平時修行、共修,要自我診斷,我們到底在人間煩惱無明從哪裡起?要如何去對治煩惱無明?先讓自己內臟健康,才有辦法來診斷別人的病相,所以我們修行的方法就是要有這樣。「三十七助道品」也是在「四諦」法之中分析出來,所以內修很重要。
*佛未出世,外道眾苦之行,不能斷結,偏見道法,如世之庸醫。
二乘斷見思,證有餘,宣小法度有緣者,如世之時醫。
所以,「佛未出世,外道眾苦之行」。佛未出世時在外道眾,外道眾苦行,外道眾都是修苦行。在佛陀的故鄉,那個時代,佛陀還未出世,有九十多種的外道教。他們也是知道人生苦,但是說不出所以然來,厭苦也要修行,但是他們的觀念認為:就是這麼苦,修行就要更加苦,苦才會盡。所以,用這樣的觀念,很多修苦行,實在是很不合道理的苦行。這就是佛陀成佛之後看到這些苦行不是究竟,所以他認為這不對,「不能斷結」,不懂得要斷結;苦的源頭到底在哪裡沒有去追究出來。「偏見道法,如世之庸醫」,只是對自己身體用種種的方法,苦行折磨,這偏見的道法,就不對了。但是用這樣的方法,還是很多人進去修這樣的行,所以苦上加苦。就像庸醫,這種無法治病,還加深了人的病痛,副作用更多,這就是不對。
第二種就是修學佛法,佛陀的教法。因為讓人人能夠入佛法,不過我們有的總是小根小器,佛陀只好就是用小乘法來先為他引導,讓他知道苦、集、滅、道。就是「苦」啦!苦的因源應該要好好去探討,探討它的源頭就是「集」種種的無明業力來。既然知道了就要趕緊「斷」,要如何斷滅這些煩惱呢?就要修行於「道」。而修行於道,發見到因緣果報可怕,所以要獨善其身。「二乘斷見思,證有餘」。只是這樣,他只是斷「見思」,沒有斷到「惑」,只是見思這個煩惱斷,惑還未斷,所以他所證的果位是有餘的果位,所以他法就是證到這裡而已;「宣小法度有緣者」,他能夠去度人也是用小法,非究竟,也是面對著那小乘的有緣人所度的,這還不究竟。「如世之時醫」,就譬如「世之時醫」,一陣的感冒,現在就是感冒了,感冒就開一個感冒藥,究竟的病源他還無法根治。這就是譬喻二乘,小乘的人,逃避一時,無法根治究竟的病源,那就像是小乘。
*漸教菩薩,雖能治病,不能一時遍治一切病,如世名醫。此三雖能療病,所治不遍,不得喻如來。
「漸教菩薩,雖能治病」。小乘漸教的菩薩能治病,雖然很發心想要來救濟人,但只是一時而已。我們在《無量義經》,就說要「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」,若是漸教的菩薩就是應他一時而已,這叫做「漸教菩薩」,應眾生所需要,一時而已。「不能一時遍治一切病」,無法同這個時候、同這生這世解除他有形的苦,還要解除他無形的心靈疾苦,沒辦法。所以,「如世名醫」,這叫做世名醫,一時的醫生,這樣而已。「此三雖能療病,所治不遍,不得喻如來」,這就是三種的醫生。就是像佛陀對這三乘法,讓我們知道外道的修行不對;二乘的修行太獨善其身;漸教的修行就是度眾生只是在末,不在本,這還不夠。所以,這就是我們要好好再精進,「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」,《無量義經》這麼教我們。
就像我們現在慈濟人在付出,還要再去接近他,還要再輔導他,好好走入菩薩道來;不只是接受人的幫助,還要去幫助人。看看這個時候,發放以後宣導「竹筒歲月」,讓他們知道點滴累積,將來這點滴累積過來也能夠幫助很多人;讓他們知道:我雖然窮,也可以幫助人。這種培養他的善根,才是真正「苦即拔已,復為說法」。這在菲律賓也好,非洲也好,現在美國慈濟人在救濟水災,也是用竹筒,看到他們來接受我們幫助之後,也表示說:「我能夠拿一支,我回去慢慢投,將來我也可以再回饋。」這就是初步,讓他知道:我也要種善根。若又有機會不斷接近,慢慢將他帶出來。看看菲律賓,看看非洲,就像這樣帶出來,換他在救人的菩薩是很多哦!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。學醫,就要學大醫王;我們要度眾生,我們要學大乘法,要用心去體會。
*唯良醫善能應病與藥,一時遍治一切病,喻如來隨機說法,廣度一切眾生。
所以,我們「唯良醫善能應病與藥」。唯有良醫,就是大醫王,知道這個病,我應該要用什麼藥,讓他減輕他的痛苦,慢慢將他的身體調適過來。這就是佛陀,他「一時遍治一切病,喻如來隨機說法,廣度一切眾生」。佛陀一代時教,只要佛陀在的那個時代就是一時,一代時教;佛陀一輩子從小乘、中乘,最後施予大法,這一代時教,完全全都去體會、了解,治療一切病,隨眾生根機。任何眾生看佛歡喜,聽佛教法而接受,從這樣慢慢一直將他度化過來。
*智慧聰達:喻佛實智甚深無量。
智慧:明正見
聰達:明利根
這就是佛的「智慧聰達」,就像大醫王智慧聰達,知道藥要如何慢慢調,不是一時用猛藥給他,還是要慢慢調,調出他的五臟六…六腑全都健康,能這樣恢復起來。就譬喻「佛實智甚深無量」。「智慧:明正見」,智慧很明又正,見解也沒有偏差,這是佛的智慧,而且「聰達:明利根」,聰達又很利根,很清楚。
經文簡釋:
「明練方藥,善治眾病」;通明醫道劑方藥性,善能治療眾生之病。
明練方藥:喻佛權智難解難入。
所以,「明練方藥,善治眾病」。經文這麼說,這就是表示通,「通明醫道劑方藥性」。每樣藥全都知道,要如何調藥,什麼藥是治什麼病,多少的量,這就是大醫王有辦法就是這樣能夠去體會、了解。所以,性,藥性,「善能治療眾生之病」,了解這個藥性,能夠治療眾生的病。所以,「明練方藥:喻佛權智難解難入」。佛陀的智慧就是這樣,我們一般的人真正,要真正了解佛陀這種的智慧,真的是很不容易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好好來體會。
*明練:通曉之義,通曉藥性,喻知教法,通曉方劑喻能調御,洞見病原則能善治。
「明練」就是「通曉之義」,都已經很清楚了,藥也很清楚了。不只是將集過來的病,以前都用藥草,不只是藥草能治的病,他還要再用藥草將它練成丹,能夠讓很多人很容易能夠服用,很精、很容易能夠服用的良方。「通曉藥性」。尤其是通曉這個藥草的藥性,如何採草、如何去提煉。「喻知教法」,就譬喻佛陀了解這個法,要如何來分析,要如何來施教,要如何讓大家能夠身體力行去感受到這些法,這就是要用智慧;種種分別,將法集中過來觀機逗教,這就是佛陀的智慧。所以,「通曉方劑喻能調御」。用什麼方法,什麼樣的眾生、什麼樣的性質,用不同的方法來調伏他。佛陀的「十號」其中之一叫做「調御師」,眾生如何剛強,在佛德就是用方法將他調伏過來,能夠「洞見病原則能善治」。只要知道這個病源,知道他心靈煩惱的源頭,我們就有法去對治了。
*喻佛慧甚深,通曉眾生種種病原,復善對治。
所以,譬喻「佛慧甚深,通曉眾生種種病原」。所以,「復善對治」,這就是佛他的智慧。我們要好好用心來體會,佛法是深,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,但是我們更要去珍惜,珍惜佛法,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。「開經偈」,武則天不是這麼說嗎?是啊!所以,「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佛陀真實的意義,佛法我們真的要用心來體會。所以我們要讚佛,佛陀的教法在人間,無不都是為人、為時、為世,這個時世、人間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法來應用人間?現在這個時代正是需要教菩薩法、行菩薩法在人間,因為現在眾生所需要的很急,所以需要現在及時去付出,要請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