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/10/2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10/2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/10/2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   2017/10/2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周一 10月 23, 2017 2:28 pm

20171023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 
隨業生欲界,憂苦違意多,
不生厭離、貪恚愚癡,名苦惱。
生死煩惱海之法,
總為苦我惱我者,
無一安穩息苦處;
醫王曉了諸病相,
善治時世施妙藥。
 
  用心啊!「隨業生欲界憂苦違意多,不生厭離貪恚愚癡」。用心來體會,眾生無奈啊,很無奈,由不得自己。我們生在欲界裡面,有欲就有所追求,因為一念貪愛,就生起了三種的微細的煩惱,三種微細的煩惱就引起了這「六粗」,那就是六根、六塵貪愛,就產生了「十二因緣」,就這樣苦啊,輪回不斷。這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,因緣法,十二因緣由一念無明開始;這念的無明就是來自於這個欲,欲界。欲界,我們每一天面對著外面的境界,凡夫在這個欲的境界中很容易起心動念;起一念心,緣那個境界,那就是產生去追求、貪念。這樣開始,讓我們一輩子沒有停歇,煩惱無明造作種種業,這樣我們就一直一直循環了。這輩子是這樣在循環,一直到人生最後一天,什麼都沒有帶去,唯有就是這個業的種子,這個「緣」再帶去。
 
  我們就是這個無明種子帶去了,無明緣識,識緣名色,就這樣、這樣一直去了。一直到再生人間,開始接觸人間,又是在這個欲的裡面,同樣再一生糊里糊塗,還是在煩惱無明業力中,又是再一生,來來回回,這就是憂苦,由不得自己。但是在這欲界之中所追求,有滿足過嗎?從來不曾滿足過,一輩子沒有的時候,很認真,一直追求、追求;追求到有了,滿足嗎?還沒有,因為還不夠,所以還要再向前追求。這種追求、追求永遠不夠,現在的人不就是這樣呢?你在哪一個國家的企業成功,滿足嗎?還沒有,因為有這個企業,所以還有有國際的因緣,他就又被國際的因緣牽去了。兩個國家足夠,三個國家有夠嗎?永遠不夠,那種欲的因緣就是這樣一直牽、一直拖去,這永遠就是不夠。是不是樣樣順適呢?還不一定,將要成立的過程總是很辛苦;成立之後什麼人去照顧?心會不會安?就這樣一直一直下去,所以煩惱難免加一個地方、加一個連鎖。那個「鎖」就一直拖、一直緊,一直一連串這樣拖去。
 
  這就是「違意」,無法很順;說滿足了、歡喜了,停下來,還沒有,還不夠、不夠,這叫做「違意」。還不滿足,違背我們在做的,還是煩惱多,還是不夠,欠的還很多,這真的很多。所以,「不生厭離貪恚愚痴」。已經這麼辛苦了,還是一樣這樣,人生的目標不知道,只是知道就是有錢可賺,有企業、有名,能夠再開展,他就這樣一直去,所以「貪恚愚癡」。這種的人就是貪,當不順意的事情到達的時候,心很不能平靜,發脾氣、煩惱、困擾等等等等,就像這樣,這是愚癡哦!所以名為苦惱。只是為了貪無厭,而賺很多錢又是要做什麼呢?自己很勞碌沒有享受到,家庭的人有跟著他享受嗎?物質上的享受,心靈上總是很空虛,家庭的人也不會滿足。有做到好事嗎?「沒有時間啊!我很忙,做,加減做一點,等到讓我能賺很多,我會做很多。因為小的不夠看啦,那太少了!我若要做,要做很多。」就像這樣一直拖,好事善的不想做、大的又不捨,沒空、沒機會做,這樣就一直遠離了,遠離了有益人群的事業。
 
  雖然美其名說讓很多人有工作的機會,但是在上班工作的人也不感恩,很辛苦啊!所以這勞資問題也很大,在對立。這種人間造成了以「利」成為「害」,而沒有什麼樣的益處,所以這就是苦惱,造成了人間直接、間接的煩惱苦惱。一直一輩子渡不過的是生死煩惱海,所造作的都是這樣的人間法,是這樣勞勞碌碌,一輩子永遠不滿足,這個煩惱。歲月同樣這樣在過,人也是這樣在老,最後還是逃不過生、老、病、死。這種老、病、死,甚至生命無常,不一定經過如何的病,也不一定經過如何的老,總是無常啊!
 
  這人生沒有警覺,一直沉淪在生死煩惱海中,這個造作法,惡法,欠缺善法,所造作,滿腦海中都是要賺錢、要計較,煩惱很多。這一輩子就是在生死煩惱海的法之中,沒有利益眾生的法,全都是想要貪為己有的方法,所以苦不堪,而不覺知一輩子這樣過,又帶著由不得自己那個無明的識,又再來生來世去了。要生在哪一道都不知道,要生在富有人家或者是貧窮,或者是苦難的國家?都不知道,隨業這樣去了。這就是生命,一生中在「貪恚愚癡」苦惱中,在生死煩惱海之中這樣一輩子過去了;無常來了,無明業力牽引去了就成為來生世。下一生在哪裡?沒有人知道。
 
  所以,「總為苦我惱我者」。下一生,可能我會很苦,是要受的地獄苦呢?或者是人生貧窮災難多的苦呢?或者是家屬緣違、逆的苦呢?都不知道,未來總是苦,「唉呀,我苦啊!」或者是「惱我」,「我很煩惱啊!」。這些事情來生世可能隨著我的心,就是「苦我惱我者」。「無一安穩息苦處」。可能這些苦惱的事情,我來生世找不到一個地方讓我避離苦惱的地方。我這輩子若沒有好好覺悟,若不懂得要好好調理現在,那就不知道未來的人生了。所以,世間有了佛出現在人間,佛陀就是「醫王曉了諸病相,善治時世施妙藥」。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,大醫王他不只是曉了眾生這身體的病痛,他更加了解普天之下,「時」──這個時代、未來的時代,又再又再未來、未來長久的時代。就像釋迦牟尼佛,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,古印度,現在的尼泊爾,那個時代人類少,生活簡單,但是那個時代就已經開始有了觀念的不平等。
 
  那個時代的悉達多太子,他就看到這個生命強者欺弱,弱的肉是強的在吃,覺得生命怎麼這樣互相在爭端?這強和弱的不平等。人心的地位貧富、貴賤,怎麼差那麼多?人生是那麼苦難偏多,富有的人是難道有什麼樣的快樂?徹底來,最後還不是老、病、死嗎?這些人生的大道理,他一直感覺這不是人生想要追求的,應該要追求的就是生命觀念那奧妙的點,到底人類為什麼來?為什麼生活?是什麼樣的關係,有這樣兩極化,因為這樣去探討真理,對時、空、人間,就是天地人間去探討。他深心體會到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,人與物的關係,這個世界空間與時間的關係,他完全透徹了解,才會說從那個時代是那麼單純,空氣那麼的清新,生靈各有境界。
 
  生物,是他們的生活;生命體,那時候,豬有豬的環境,狗有狗的環境,雞、鴨有雞、鴨的環境,牛、馬有牛、馬的環境,其他的昆蟲都有牠各個不同生命體的環境,但是,佛陀他就開始推測到未來時世,就是天地宇宙,未來的時間,形成的大空間會成什麼樣的生態,他已經知道了。才會為我們預測到未來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,就是我們現在,濁氣重重。生,生得辛苦,求生艱難、求死不得,這個世間境界;這個空間,各種生物體,都已經受淩遲,一直到了最後,被人隨意的宰殺,這多數的生物體就是這樣。人呢?苦也還是存在,同樣富有富的苦,貧有貧的苦,健康有健康的苦,病痛有病痛的苦,貧富貴賤生態都是不同。這用什麼方法來改變呢?唯有觀念,觀念若能夠入這個法,去體會到那個真理,接受在每一個人的心;觀念中有法,自然他對這個生態,心就和平相處。
 
生物,包括人類與動物之間和平了,自然人物、動物和平,怎麼會說人類不可以和平相處呢?這一定,能和平相處,自然這個空間、時間,人人有那個順序、次序,安心樂道,就沒有貪。若那個貪念一直無止境,直接、間接,有形、無形的破壞,這都是一個貪開始。所以有形、無形破壞,人與人之間,相爭、相鬥,若這樣家庭、社會、人間,要如何能夠平安呢?所以,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,體會我們這人生只是那個業力來誘引我們,讓我們由不得自己,這一輩子一直苦惱,憂悲、苦惱,這種苦我、惱我,「這樣我很煩惱啊、我很苦啊」,到底哪一個人能夠很快樂、很自在呢?這就是我們的一輩子!真正的無法自己,由不得自己,真的是苦不堪。唯有大醫王,「曉了病相」,能夠知道時機,能夠知道世間的生態,用他的法,我們用在生活中來對治,這種讓我們苦惱的緣由,我們要很用心。
 
  世間充滿了病,心理的病、社會的病,整個世界的病態都一直產生,這是整個就是眾生有病了。就是譬喻,譬喻這位長者,他懂藥理,也懂生理、病理,全都清楚,離開了這個家庭遠方去。這個大家庭的孩子就誤「飲他毒藥」,開始漸漸中毒了,不就是與我們眾生一樣呢!久來了,離開了正法,趣向了邪知、邪見、邪法,就是這樣在追求、追求,追求自己的利益,名利地位一直在追求,以為這樣是光榮的,所以一直迷下去。惹得了全身、心就是苦啊、就是煩惱啊,到了最後,就是迷亂、悶絕,這就是我們過去在形容,經文中所說。
 
複習經文:「遙見其父,皆大歡喜,拜跪問訊:善安隱歸。我等愚癡,物服毒藥,願見救療,更賜壽命。」
 
  就因為父親遠離這個家庭到其他的地方,終於父親因其他緣結束,回來了,「遙見其父」,前面的經文這樣說。這些孩子,家裡面的孩子已經病很深入了、很痛苦了;還未失心的人,看到父親回來,歡喜,「遙見其父,皆大歡喜」,遠遠看到,就歡喜了。到達了,趕緊「拜跪問訊」,而且「善安穩歸」,來問候父親:「一路辛苦了,回來了,這樣大家歡喜。我們大家這段時間愚癡了,向父親表示懺悔,愚癡、愚智。」所以,「誤服毒藥」,就是去吃到其他的毒藥,慢慢中毒了。父親回來了,「請父親趕緊來救我們」。所以,「願見救療,更賜壽命」。現在要求救命了,「求父親來救命」。這就是雖然中毒,但是還未失心,還知道父親回來是治病的機會,懂得要求父親開藥,來救我們的病,可以再延續生命下去。這是中毒沒那麼深,才懂得求父親來救命。下一段經文再這樣說,經文裡面說,
 
經文:「父見子等苦惱如是,依諸經方,求好藥草,色香美味皆悉具足,擣篩和合與子令服。」
 
經文簡釋:「父見子等苦惱如是」
佛見眾生於三界中,受如是等種種苦。
 
  「父見子等苦惱如是」,父親看到孩子真的是中毒了。「佛見眾生於三界中,受如是等種種苦。」這就譬喻說佛來人間就是看眾生在這個三界中,已經受很多苦,不忍心,這是釋迦佛,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。娑婆世界的教主,已經長長久久,無數劫來來回回人間,在此界他方度化眾生,但是等度化彼方就是再來此方,在這個地方發現到這些人,真的是很辛苦。因為眾生剛強,心亂了,所以他就要一直向外追求,不懂得真實的道理,這樣拳拳服膺,總是這樣不能將法真的是定法受持,心無定向,所以一直沉迷在這樣的混亂的迷茫大海中。
 
經文簡釋:「依諸經方,求好藥草」
隨諸佛所行方便,故云:依諸經方。
 
  這就是佛看到眾生芸芸很不忍心,因為這樣,「依諸經方,求好藥草」。看到這樣還是不忍心,要設法,用種種方法,所以就像醫生,他就要趕緊找方法,找藥,什麼藥對什麼病?所以,「依諸經方,求好藥草」,就是找藥來對治,那就像「諸佛所行方便」。諸佛,佛佛道同,要對治眾生,一定就要隨機逗教,這就是要用方便,用方便法去施教,「故云:依諸經方」。
 
*探察其病根源,如理調伏,名求好藥草。依經求藥,喻觀機施教。
 
  要去用這些藥之前,就要先「探察其病根源」。要去了解,他病的根源,到底是什麼病?他是什麼樣的根機?要使用什麼樣的方法?同樣的道理,應病下藥,所以是「如理調伏」。是這樣的根機,就用這樣的道理來調教他,這叫做「名求好藥草」,這就是要很用方便法,這是諸佛的教法。所以,「依經求藥,喻觀機施教」,譬喻觀機施教。
 
經文簡釋:
「色香美味皆悉具足」;行色道香法音美味,藥料盡足。
 
  要用什麼藥,藥也不能很苦,就要設法,「色香美味皆悉具足」。這藥,要讓他看起來歡喜接受,吃起來不感覺很苦,聞起來又是很香,就要用這樣,才可以讓這些孩子歡喜來服用。佛陀也要這樣,用種種方法才能夠眾生接受。所以,「行色道香法音美味」。色就是道,開一條路,告訴你這條路的風光不錯,去走。香呢?這條道路所種的樹木、花草,都很有香氣。這條路走過去很寧靜,有蟲鳴、鳥叫,大自然的聲音很好,誘引他走這條路,走這條向這個道的路,這叫做「行色道香法音美味」,讓他願意聽大自然的聲,大自然就是法音。「美味」,讓他接受到很歡喜,從內心很願意接受。這種法入心了,能夠起歡喜,那法在心裡就有作用了。「藥料盡足」。這全都是要用、調節種種這個藥料,全都要使用出來。
 
*色香味並美之好藥,喻唯一大乘妙法。
色喻戒,戒防身口,事相麤顯故。
香喻定,功德妙香,薰一切故。
味喻慧,能得理味故。
解脫、解脫知見,入五分法,皆悉具足。
 
  所以,「色香味並美之好藥」,色香味都要很美,也要讓他們看到,他們就歡喜。「喻唯一大乘妙法」。這種的藥,這就是譬喻一大乘的妙法,這就是大乘法。看看《法華經》,包含森羅萬象,你說它大乘,也有說因緣,也有譬喻,同樣。佛陀從「阿含時」不就是講因緣、譬喻、因果等等,在《法華經》中也是同樣,「本跡開二門」,有現在在說的「本門」,也有前面說過的「跡門」,所以這就是大乘法。所以,我們就要很用心去體會、去了解。
 
  「色喻戒,戒防身」。色就譬喻戒,我們在《法華經》也是要我們要持戒啊;持戒能夠防我們的身不要去犯錯。「四安樂行」,不就是「身安樂」,身要安樂了,你不去,身不去犯錯,自然我們對我們這個身體所造作的,我們自己很滿意,因為我們沒有犯錯,我們沒有偏差。所以,色譬喻戒,那就是我們的色身,「戒防身」,我們的身不要去犯戒。口呢?「口,事相麤顯故」。說話,就是表達,表達我們的內心的感想,內心的感想偏差或者正確,是善、是惡?都是經過了我們的心意,經過了口來表達出來,這就是「麤」,都顯在人的面前。說話,就是因為話了幾句話衝突,感情就是因為幾句話,才會這樣,妄言、綺語、兩舌,兩舌搬弄是非;有了是非,惹成了人間的苦難,這都是從口開始。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、去了解哦!所以,口就是因為表達事相,很麤、很明顯。要做好事也是用口來引導,表達方向的正確、表達心意的善,這樣來鼓勵人人向善。這善惡,都在這個口的中間表達出來。
 
  香呢,香就是譬喻「定」,戒定。這個定,就是「功德妙香」。心要定、心要定,不可因人亂了心,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。一件好事,我們若是心定下來,不論是身、口,這個有形、麤顯的事情,我們都能夠不犯過失,那就要我們的定心。心定下來了,自然就是「功德妙香」。心定下來,追求佛法,所以熏一切法,隨時都來熏習我們的心意,我們過去偏差亂想,現在能夠分析我們心意定,這都是因為有聽法,了解道理;道理清楚了,自然心就無動亂,它就會定,這叫做熏一切。這就是熏習我們的習氣、我們的習慣,過去亂、雜的習氣,我們將它去除,熏習出了我們一片清香的心地的道理一樣。
 
  所以,味就譬喻「慧」,「能得理味故」的滋味,這就是智慧,這譬喻「慧」。因為一直聽法、聽法,定心下來聽,自然就能因法而滋養慧命,我們的智慧就成長起來了,所以這就是三無漏學,戒定慧。我們這段時間一直說不可漏掉,我們有了戒定慧,自然煩惱、無明解脫,就沒有煩惱無明,自然解脫知見;解脫之後,我們就要有佛的知見,知見天地萬物宇宙真理,麤細都清楚,這叫做五分法身。若能夠這樣,那就是「色香美味皆悉具足」。這些藥很俱全,不論它是什麼藥,什麼樣的藥草,全都包含了可以讓我們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很清楚了,到佛的知見,成就我們的法身;法身、報身、應身「三身」具足、「四智」圓滿,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。
 
經文簡釋:
「擣篩和合與子令服」;喻以種種方便善巧說此妙法。催服剛暴,名為擣篩。依經求藥,喻觀機施教。色香味並美之好藥,喻唯一大乘妙法。擣篩和合子令服,喻以種種方便善巧說此妙法。
 
  也就是佛陀這樣漸次「應機施教」,這就像「擣篩和合與子令服」。就捶啊,捶、篩過,擣篩就是捶與篩過。東西很粗,這個藥很粗,都要拿來,拿來碾呀!捶啊!你們難道不曾看過中藥店,藥拿來要將它碾成粉,就要這樣一直碾,一遍一遍一直碾、一直捶啊!捶到讓它碎,輾到讓它成粉,還要篩過,就是這樣和合,將它做為膏方或者作為藥丸。讓大家容易吃,氣味也好,這樣我們才願意來調服,能夠調我們的身與心。這就是佛,就像醫生對病人在用心,就像佛對時世眾生的施教,同樣的道理。
 
  所以,譬喻「以種種方便善巧說此妙法」,來「催服剛暴,名為擣篩」這就是慢慢捶過、碾過、篩過這樣來調和這個藥。「依經求藥」,譬喻佛他以種種經來求,就像藥,就是對眾生有效的道理,譬喻「觀機施教」,用種種的藥方、種種的方法,這樣來觀機施教、應機逗法。應病用藥,「色香味並美之好藥」用色香味都很好,讓他們都不嫌棄,這樣能夠來調服,「喻唯一大乘妙法」。這是唯一大乘妙法,這叫做一大乘的妙法。大乘法中什麼樣的方法都有,佛陀一一為我們開示,我們用心一一來接受,成長我們的慧命。這我們要好好服用,種種方法,巧妙來說法。
 
*令眾由信起解,由解起行,由行取證以斷諸苦。此為應機說法喻。
 
  「令眾由信起解」,使令眾生能夠相信,能夠起信、起解,這我們要很用心。所以,「由解起行」,我們了解了,了解了之後我們就要身體力行。「由行取證以斷諸苦」,真的苦啊!世間,我們迷迷茫茫,不知什麼原因來,怎麼會有這樣的因緣哪?我們今生此世要明白這個因緣。因緣,好的因緣我們要好好趕緊把握;壞的因緣自我警惕,不可再去攀那個壞的緣。我們要把握好的因緣,壞的緣趕緊將它斷掉,好的緣要趕緊把握住。
 
  時間哪!真正的急促,時間在過很快喔!我們已經知道人命無常,這是不論是時間、空間、人的生命的中間,都無法讓我們一個很確切的時間。接下去這秒會發生事情嗎?不知道。對外的時間來說,不知道;是風、是雨,或者地不調,這也不知道;在人與人的中間,有什麼樣的觀念,他和我們有關係,是好是壞會發生,我們都不知道;在我們的體內,我們的器官、我們的血液,到底這樣無間斷的循環,是不是分分秒秒循環順利?這我們也不知道。在自己的身體,在此刻的器官、血液,它的循環中到底是什麼事情,無意中會發生什麼都無人知道。
 
  所以說來天地宇宙,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自己生命間都是無法去了解,所以我們要趕緊、及時,就是及時把握現在。法,我們要及時吸收,我們要及時身體力行,提高警覺;該斷的及時斷,該做的及時做,一切都是要把握在那個分秒間,所以叫做「恆持」。把…把握當下,「恆持剎那」。每一個剎那間,我們永永遠遠都要把握,把握每一個剎那,都不可放過,這就是我們對時間的觀念。我們要治時、要治世,也要這樣把握。所以佛陀能夠治時世之病,就是在這個時間,分秒都是在把握時間、把握當下。我們要好好用心,「令眾」,所有這個法,時時都希望人人能夠相信,能夠身體力行。
 
  「由信起解」,因為信,所以我瞭解了;因為我瞭解了,所以我要身體力行,這就要每一秒鐘。「由行取證」,因為我們身體力行,我們真正感受到了,這叫做「由行取證」。「以斷諸苦」就不再會在那裡惱我啊!苦我啊!事情發生了,我苦啊!事情已經成了,所以我苦我惱啊!我們及時就要斷了,就不會再有苦、有惱一直在我們身邊。所以「此為應機說法喻」。佛陀來人間就是這樣應機說法,我們要時時用心,佛的應機說法是無時不在。不論是樹木、鳥叫蟲鳴,我們都看到的,無不都是法;聽到的聲音無不都是法,這就是宇宙真理。天地宇宙真理,大自然中,看我們如何感受,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10/2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10/2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   2017/10/2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周一 10月 23, 2017 5:07 pm

[2017年10月23日上午5:20] 農曆九月初四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
《法華經‧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五三七)


1. 釋義經文:【父見子等,苦惱如是,依諸經方,求好藥草,色香美味,皆悉具足,擣篩和合,與子令服。】


2. 上人手札:「隨業生欲界憂苦,違意多不生厭離,貪恚愚痴名苦惱,生死煩惱海之法,總為苦我惱我者,無一安穩息苦處,醫王曉了諸病相,善治時世施妙藥。」


(1)「隨業生欲界憂苦,違意多不生厭離」:用心體會,眾生無奈啊,很無奈,由不得自己。我們生在欲界裡面,有欲,就有所追求,因為一念貪愛,就生起三種的微細的煩惱,三種微細的煩惱就引起了「六粗」,就是六根、六塵貪愛,就產生「十二因緣」,就這樣苦,輪回不斷。


(2)「十二因緣,一念無明始」:因緣法,十二因緣由一念無明開始;這念的無明就是來自於這個欲,欲界。凡夫在這個欲的境界中很容易起心動念;起一念心,緣那個境界,就產生追求、貪念。讓我們一輩子沒有停歇,煩惱無明造作種種業,就一直循環。這輩子是這樣在循環,一直到人生最後一天,什麼都沒有帶去,唯有就是這個業的種子,這個「緣」再帶去。


(3)「輪迴,憂苦不斷」:無明種子帶去了,「無明緣識,識緣名色……」,就這樣一直去了。一直到再生人間,開始接觸人間,又是在這個欲的裡面,同樣再一生糊里糊塗,還是在煩惱無明業力中,又是再一生,來來回回,這就是憂苦,由不得自己。


(4)「貪欲,永無滿足」:但是在這欲界之中所追求,有滿足過了嗎?從來不曾滿足過,一輩子沒有的時候,很認真,一直追求、追求;追求到有了,滿足嗎?還沒有,因為還不夠,所以還要再向前追求。


(5)「人心不足,蛇吞象」:這種追求、永遠不夠,現在的人不就是這樣呢?滿足了你在哪一個國家的企業成功,滿足嗎?還沒有,因為有這個企業,所以還有有國際的因緣,他就是國際的又再牽去了。一、兩個國家足夠,三個國家有夠嗎?這種永遠不夠,那種欲的因緣就是這樣一直牽、一直拖去,這永遠就是不夠。是不是樣樣順適呢?還不一定,將要成立的過程總是很辛苦;成立之後什麼人去照顧?心會不會安?這就這樣一直一直,難免煩惱加一個地方、加一個連鎖。


(6)「違意多,不生厭離」:「鎖」就一直拖、一直緊,一連串這樣一直拖去。這就是「違意」,無法很順;無法滿足、歡喜,無法停下來,這叫做「違意」。還不滿足,還是煩惱多,還是不夠,欠的還很多。


(7)「不生厭離,貪恚愚癡」:已經這麼辛苦了,還是一樣這樣,人生的目標不知道,只是知道就是有錢好賺,有企業、有名,能夠再開闊,他就是這樣一直去,所以「貪恚愚癡」。這種的人就是貪,不順意時,心很不能平靜,發脾氣、煩惱、困擾等等,這是愚癡!


(8)「名苦惱,生死煩惱海之法」:名為苦惱。只是為了貪無厭,而賺很多錢又是要做什麼呢?自己很勞碌沒有享受到,家庭的人有跟著他享受嗎?物質上的享受,心靈上總是很空虛,家庭的人也不會滿足。有做到好事嗎?「沒有時間啊!我很忙,做,加減做一點,等到讓我發心,能賺很多,我會做很多。因為小的不夠看,那太少了!我若要做,做很多。」就像這樣一直拖,好事善的不想做、大的又是不捨,沒空、沒機會,就像這樣就是一直遠離了,遠離了有益人群的事業。


(9)「私欲,對立,成苦惱」:雖然美其名說讓很多人有工作的機會,但是在上班工作的人也不感恩,很辛苦啊!所以這勞資問題也很大,在對立。這種人間造成了以「利」成為「害」,而沒有什麼樣的益處,所以這就是苦惱,造成了人間直接、間接的煩惱苦惱。


(10)「生死煩惱海,生命無常」:一輩子渡不過的是生死煩惱海,所造作的都是這樣的人間法,是這樣勞勞碌碌,一輩子永遠不滿足,這個煩惱。歲月同樣這樣在過,人也是這樣在老,最後還是逃不過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。甚至生命無常,不一定經過如何的病,也不一定經過如何的老,總是無常!


(11)「慾望深無底,生死煩惱海,苦不堪」:這人生沒有警覺,一直沉淪在生死煩惱海,造作法,惡法,欠缺善法,所造作,滿腦海中都是要賺錢、要計較,煩惱很多。這一輩子就是生死煩惱海的法之中,沒有利益眾生的法,全都是想要貪為己有的方法,所以苦不堪,不覺知一輩子這樣過,又是帶著由不得自己那個無明的識,又是來生來世去了。


(12)「帶業而生」:要生在哪一道都不知道。富有人家或者是貧窮,或者是苦難的國家?都不知道,隨業這樣去了,這就是生命,一生中在「貪恚愚癡」苦惱中,在生死煩惱海之中這樣一輩子過去了;無常來了,無明業力牽去了就成為來生世。這個下一生在哪裡?沒有人知道。


(13)「總為苦我惱我者」:這下一生去,可能我會很苦,是要受的地獄苦呢?或者是人生貧窮災難多的苦呢?或者是家屬緣違、逆的苦呢?都不知道,未來總是為苦,苦我,「唉呀,我苦啊!」或者是「惱我」,「我很煩惱啊!」。這些事情來生世可能隨著我的心,就是「苦我惱我者」。


(14)「無一安穩息苦處」:可能這些苦惱的事情,來生世找不到一個地方讓我避離苦惱的地方。我這輩子若沒有好好,好好覺悟,若不懂得要好好調理現在,就不知道未來的人生。


(15)「醫王曉了諸病相,善治時世施妙藥」:世間有了佛出現在人間,佛陀就是「醫王曉了諸病相,善治時世施妙藥」。大醫王他不只是曉了眾生身體的病痛,更加了解普天之下,「時」這個時代、未來的時代,又再未來、未來長久的時代。就像釋迦牟尼佛,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古印度,現在的尼泊爾,那個時代人類少,生活簡單,那個時代就已經開始有了觀念的不平等。


(16)「階級、強弱的不平等」:那個時代的悉達多太子,看到這個生命弱者欺弱,弱的肉是強的再吃,覺得生命怎麼這樣互相在爭端?這強和弱的不平等。人的心的地位貧富、貴賤,怎麼差那麼多?人生的苦是那麼的苦難偏多,富有的人是難道有什麼樣的快樂?徹底來,最後還不是老、病、死嗎?這些人生的大道理,他一直感覺這不是人生想要追求的,應該要追求的就是生命觀念那奧妙的點。


(17)「探究生命意義、真理」:到底人類為什麼來?為什麼生活?是什麼樣的關係,有這樣兩極化,因為這樣去探討真理,對時、空、人間,就是天地人間去探討。他深心體會到天地宇宙,萬物的真理,人與物的關係,這個世,空間與時間的關係,他完全透徹了解。


(18)「預測未來世間,是五濁惡世」:才會說從那個時代是那麼單純,空氣那麼的清新,生靈各有境界。生物,是他們的生活;生命體,那時候,豬有豬的環境,狗有狗的環境,雞、鴨有雞、鴨的環境,牛、馬有牛、馬的環境,其他的昆蟲都有牠各個不同生命體的環境,但是,佛陀他就開始推測到未來時世,就是天地宇宙,未來的時間,形成的大空間會成什麼樣的生態,他已經知道了。才會為我們預測到未來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,就是我們現在,濁氣重重。


(19)「求生艱難、求死不得」:生得辛苦,求生艱難、求死不得,這個世間境界;這個空間,各種生物體,都已經受淩遲,一直到了最後,被人、隨人的宰殺,這多數的生物體就是這樣。人呢?也是苦還是存在,同樣富有富的苦,貧有貧的苦,健康有健康的苦,病痛有病痛的苦,貧富貴賤生態都是不同。


(20)「觀念有法,心就和平相處」:這用什麼方法來改變呢?唯有觀念,若能夠入法,去體會到真理,接受在每一個人的心;觀念中有法,自然對這個生態,心就和平相處。


(21)「安心樂道,就沒有貪」:生物,包括人類與動物之間和平了,自然人物、動物和平相處,自然這個空間、時間,人人有順序、次序,安心樂道,就沒有貪。若貪念一直無止境,對直接、間接,有形、無形的破壞,這都是一個貪開始。所以有形、無形破壞,人與人之間,相爭、相鬥,若這樣家庭、社會、人間,要如何能夠平安呢?


(22)「憂悲、苦惱」:要很用心體會,我們這人生只是那個業力來誘引我們,讓我們由不得自己,這一輩子一直苦惱,憂悲、苦惱,這種苦我、惱我,「這樣我很煩惱啊、我很苦啊」,到底哪一個人能夠很快樂、很自在呢?這就是我們的一輩子!真正的無法自己,由不得自己,真的是苦不堪。


(23)「醫王曉了諸病相」:能夠知道時機,能夠知道世間的生態,用他的法,我們用在生活中來對治,這樣讓我們苦惱的緣由,我們要很用心。


(24)「飲他毒藥」:世間充滿了病,心理的病、社會的病,整個世界的病態都一直產生,這是整個就是眾生有病了。譬喻這位長者,懂藥理,也懂生理、病理,全都清楚,離開了這個家庭,到遠方去。這個大家庭的孩子就誤「飲他毒藥」,就開始漸漸中毒了,不就是與我們眾生一樣呢!


(25)「追求名利,迷亂悶絕」:眾生久來就離開正法,趣向邪知、邪見、邪法,就是這樣追求自己的利益,名利地位一直在追求,以為這樣是光榮的,一直迷下去。惹得全身、心就是苦、就是煩惱,到了最後,就是迷亂、悶絕。


3. 複習經文:【遙見其父,皆大歡喜,拜跪問訊:善安隱歸。我等愚癡,物服毒藥,願見救療,更賜壽命。】


(1)「遙見其父,皆大歡喜」:因為父親遠離這個家庭到其他的地方,終於父親又其他緣既結束,回來了,這些家裡面的孩子已經病很深入、很痛苦;還未失心的人,看到父親回來,歡喜,「遙見其父,皆大歡喜」,遠遠看到,就歡喜了。


(2)「拜跪問訊:善安隱歸。我等愚癡,物服毒藥」:看到父親到達,趕緊「拜跪問訊」,而且「善安穩歸」,來問候父親:「一路辛苦了,回來了,這樣大家歡喜。我們大家倒是這段時間,我們愚癡了,向父親表示懺悔,愚癡、愚智。」所以「誤服毒藥」,去吃到其他的毒藥,慢慢中毒了。「請父親趕緊來救我們」。


(2)「願見救療,更賜壽命」:現在「求父親來救命了」。雖然中毒,但是還未失心,知道父親回來了,是治病的機會,懂得要求父親來開藥,來救病,可以再延續生命下去。這是中毒沒那麼深,才懂得求父親來救命。


4. 經文簡釋:【父見子等苦惱如是】:佛見眾生於三界中,受如是等種種苦。


(1)父親看到孩子真的是中毒了。譬喻說,佛來人間就是看眾生在這三界中,已經受很多苦,不忍心,這是釋迦佛,娑婆世界的教主,已經長長久久,無數劫來來回回人間,在此界他方度化眾生,但是等度化彼方就是再來此方,在這個地方發現到這些人,真的是很辛苦。


(2)「眾生剛強,心亂」:所以就一直向外追求,不懂得要真實的道理,總是不能「定法受持」,心無定向,一直沉迷在混亂的迷茫大海中。


5. 【依諸經方,求好藥草】:隨諸佛所行方便,故云:依諸經方。探察其病根源,如理調伏,名求好藥草。依經求藥,喻觀機施教。


(1)「依諸經方,求好藥草」:佛看到眾生芸芸還是這樣,不忍心,要設用種種方法,就像醫生,趕緊找方法,找藥,「依諸經方,求好藥草」,找藥來對治。


(2)「隨諸佛所行方便」。諸佛,佛佛道同,要對治眾生,一定就要隨機逗教,這就是要用方便法施教,所以「故云:依諸經方」。


(3)「探察其病根源,如理調伏」:要去用這些藥之前,就要先去了解,他的病的根源,到底是什麼病?他是什麼樣的根機?要使用什麼樣的方法?同樣的道理,應病下藥,「如理調伏」。


(4)「名求好藥草,依經求藥,喻觀機施教」:這樣的根機,就用這樣的道理來調教他,就是要很用方便法,這是諸佛的教法。譬喻觀機施教。要用什麼藥,藥也不能很苦,就要設法。


6. 【色香美味,皆悉具足】:行色道香法音美味,藥料盡足。色香味並美之好藥,喻唯一大乘妙法。


(1)「色香美味,皆悉具足」。這藥,要讓他看起來歡喜接受,吃起來不感覺很苦,聞起來又是很香,才可以讓這些孩子這樣歡喜來服用。佛陀也要這樣,用種種方法才能夠眾生接受。


(2)「行色道香法音美味」:色就是道,開一條路,告訴你這條路的風光不錯,去走。香呢?這條道路所種的樹木、花草,都很有香氣。這條路走過去很寧靜,有蟲鳴、鳥叫,大自然的聲音很好,誘引他走這條路,走這條,向這個道走,這叫做「行色道香法音美味」,讓他願意聽這樣大自然的聲,大自然就是法音。「美味」,讓他接受到很歡喜,從內心很願意接受。這種法入心了,能夠起歡喜,法在心裡就有作用了。


(3)「藥料盡足,色香味並美之好藥」:這全都是要用、調節種種這個藥料,全都要使用出來,色香味都要很美,也要讓他們看到,他們就歡喜。


(4)「喻唯一大乘妙法」:這種的藥,譬喻一大乘的妙法,就是大乘法。看看《法華經》,包含森羅萬象,你說它大乘,也有說因緣,也有譬喻。佛陀從「阿含時」不就是講因緣、譬喻、因果等等,在《法華經》中也是同樣,「本跡開二門」,有現在在說的「本門」,也有前面說過的「跡門」,所以這就是大乘法。


7. 『色喻戒,戒防身口,事相麤顯故。香喻定,功德妙香,薰一切故。味喻慧,能得理味故。解脫、解脫知見,入五分法,皆悉具足。』


(1)「色喻戒,戒防身口」:色就譬喻戒,在《法華經》也是要我們要持戒;持戒能夠防我們的身不要去犯錯。


(2)「四安樂行」:不就是「身安樂」,身要安樂了,你身不去犯錯,自然對我們這個身體所造作的,我們自己很滿意,因為我們沒有犯錯,我們沒有偏差。


(3)「口,事相麤顯故」:我們的色身,「戒防身」,身不要去犯戒。口呢?「口,事相麤顯故」。說話,就是表達我們的內心的感想,是偏差或者正確?是善、是惡?都是經過了我們的心意,經過了口來表達出來,這就是「麤」,都顯在人的面前。


(4)「「說話」:因為話,幾句話衝突,感情就是因為幾句話,才會這樣,妄言、綺語、兩舌,兩舌搬弄是非;有了是非,惹成人間的苦難,這都是從口開始。要很用心體會了解!口就是因為表達事相,很麤、很明顯。要做好事也是用口來引導,表達方向的正確、表達心意的善,這樣來鼓勵人人向善。這善惡,都在這個口的中間表達出來。


(5)「香,譬喻『定』,功德妙香」:戒定。這個定,就是「功德妙香」。心要定,不可因人亂了心,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。一件好事,我們若是心定下來,不論是身、口,這個有形、麤顯的事情,我們都能夠不犯過失,就要我們的定心。心定下來了,自然就是「功德妙香」。


(6)「心定,追求佛法,熏一切法」:心定下來,追求佛法,熏一切法,隨時都來熏習我們的心意,讓我們過去偏差亂想,現在能夠分析我們的心意定,這都是因為有聽法,了解道理;道理清楚了,自然心就無動亂,它就會定,這叫做熏一切。


(7)「薰習」:這就是熏習我們的習氣、我們的習慣,過去亂、雜的習氣,我們將它去除,熏習出了我們一片清香的心地的道理一樣。


(8)「味喻慧,能得理味故」:滋味,這就是智慧,這譬喻「慧」。因為聽法,定心下來聽,自然就能因法而滋養慧命,智慧就成長起來,所以這就是三無漏學,戒定慧。


(9)「解脫、解脫知見,入五分法,皆悉具足」:這段時間一直說不可漏掉,有了戒定慧,自然就沒有煩惱無明,自然解脫知見。佛陀就是知見,佛的知見,知見天地萬物宇宙真理,麤細都清楚,這叫做五分法身。若能夠這樣,那就是「色香美味皆悉具足」。


(10)「三身具足、四智圓滿,應機施教」:這些藥很俱全,不論它是什麼藥,什麼樣的藥草,全都包含了可以讓我們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很清楚了,到佛的知見,這成就我們的法身;法身、報身、應身「三身」具足、「四智」圓滿,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。也就是佛陀這樣漸次「應機施教」。


8. 【擣篩和合,與子令服】:喻以種種方便善巧說此妙法。催服剛暴,名為擣篩。


(1)「擣篩和合,與子令服」:擣篩就是捶與篩過。東西很粗,這個藥很粗,都要拿來,拿來碾呀!捶啊!中藥店,藥拿來要將它碾成粉,一遍一遍一直碾、一直捶!捶到讓它碎,輾到讓它成粉,還要篩過,就是這樣和合,將它做為膏方或者作為藥丸。讓大家容易吃,也氣味好,這樣我們才願意來調伏,可以調我們的身與心。


(2)「喻以種種方便善巧說此妙法。催服剛暴 」:佛,就像醫生對病人在用心,就像佛對時世眾生的施教,同樣的道理。譬喻「以種種方便善巧說此妙法」,「催服暴名為擣篩」,這就是慢慢捶過、碾過、篩過這樣來調和這個藥。


9. 『依經求藥,喻觀機施教。色香味並美之好藥,喻唯一大乘妙法。擣篩和合子令服,喻以種種方便善巧說此妙法。』


(1)「依經求藥,喻觀機施教」:譬喻佛以種種經來求,就像藥,就是對眾生有效的道理,譬喻「觀機施教」,用種種的藥方、種種的方法,這樣來觀機施教,應病用藥。


(2)「色香味並美之好藥,喻唯一大乘妙法」:用色香味都很好,讓他們都不嫌棄,能夠來調伏,「喻唯一大乘妙法」。這是唯一大乘妙法,這叫做一大乘的妙法。


10. 『令眾由信起解,由解起行,由行取證以斷諸苦。此為應機說法喻。』


(1)「令眾由信起解」:大乘法中什麼樣的方法都有,佛陀一一為我們開示,我們用心來接受,成長我們的慧命。這我們要好好服用,種種方法,巧妙來說法。使令眾生能夠相信,能夠起信、起解。


(2)「由解起行」:了解之後。就要身體力行。「由行取證以斷諸苦」,真的苦啊!世間,我們迷迷茫茫,不知什麼原因來,怎麼會有這樣的因緣哪?我們今生此世要明白這個因緣。因緣,好的因緣我們要好好趕緊把握;壞的因緣自我警惕,不可再去攀那個壞的緣。要把握好的因緣,壞的緣趕緊將它斷掉,好的緣要趕緊把握住。


(3)「時間、空間、人的生命的中間」:時間!真正的急促,時間在過很快喔!我們已經知道人命無常,這是不論是時間、空間、人的生命的中間,都無法讓我們一個很確切的時間。接下去這秒會發生事情嗎?不知道。對外的時間來說,不知道;是風、是雨,或者地不調,這也不知道;在人與人的中間,有什麼樣的觀念,他和我們有關係,是好是壞會發生,我們都不知道;在我們的體內,我們的器官、血液,到底這樣無間斷的循環,是不是分分秒秒循環順利?這我們也不知道。在自己的身體,在此刻的器官、血液,它的循環中到底是什麼事情,無意中會發生都無人知道。


(4)「天地宇宙,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」: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自己生命間都是無法去了解,我們要趕緊、及時把握現在。是法,要及時吸收,及時身體力行,提高警覺;該斷的及時斷,該做的及時做,一切都是要把握在那個分秒間,所以叫做「恆持」。把握當下,「恆持剎那」。


(5)「時間的觀念,治時、治世」:每一個剎那間,我們永永遠遠都要把握,把握每一個剎那,都不可放過,這就是我們對時間的觀念。要治時、要治世,也要這樣把握。所以佛陀能夠治時世之病,就是在這個時間,分秒都是在把握時間、把握當下。


(6)「令眾,由信起解」:好好用心,所有這個法,時時都希望人人能夠相信,能夠身體力行。因為信,所以我瞭解;所以要身體力行,這就要每一秒鐘。


(7)「由行取證,以斷諸苦」:因為我們身體力行,真正感受到了,這叫做「由行取證」。「以斷諸苦」就不再會在那裡惱我啊!苦我啊!事情發生了,我苦啊!事情已經成了,所以我苦我惱啊!我們及時就要斷,就不會再有苦、有惱一直在我們身邊。


(8)「此為應機說法喻」:佛陀來人間就是這樣應機說法,我們要時時用心,佛的應機說法是無時不在。不論是樹木、鳥叫蟲鳴,我們都看到的形,無不都是法;聽到的聲音無不都是法,這就是宇宙真理。天地宇宙真理,大自然中,看我們如何感受,要時時多用心!
 
*************
11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 安心樂道,就沒有貪。力行「四安樂行」,守好「身,口,意,誓願」。「三身具足、四智圓滿」。然而我們眾生凡夫,煩惱意業生,意望深無底,輪迴六道,求生艱難、求死不得,苦不堪!聽聞佛法, 若知而不改,帶業而生,沈淪苦海中。修行,我們應決心醒悟,信解行證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7/10/2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