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1029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諦理恆存緣熟,
如俗父如世醫;
真如法身常存,
化佛方便示死,
實為度生脫苦。
佛法雖戒虛妄,
然非施以方便,
法無有法能說。
好,要多用心來體會。「諦理恆存緣熟」。「諦」就是真諦,也就是真理。真理,我們常常說起,就是恆存;任何一個時間、一個空間、任何一個人,這「理」都是永恆。人,真如本性也是永恆存在,今生、來世都一樣,真如本性人人本具。我們來來去去都沒有耗,沒有消磨掉,只是那個本性受污染了,煩惱了。煩惱將我們的真如包裹著,所以我們帶來帶去都是由不得自己的煩惱,這樣將我們帶來。同樣的道理,道理也是永恆,到任何一個空間、任何一個時間道理都永在,只是人的成見、見解,又是我們人的習性,生生世世習氣就是不要改,所以這個習氣形成出了我們的習慣。我們一直熏習、熏習,今生此世是這樣,來生來世變本加厲。
我們過去都說「六道輪迴」,六道,而真實說來是「五道」,但是有的在佛經之中就說是「六道」。這個「五道」之中再加那一道,就是變成「六道」。那是多什麼出來呢?阿修羅道。人間有阿修羅,天堂有阿修羅,地獄有阿修羅,畜生道有阿修羅,餓鬼道也有,因為阿修羅道是遍布五道共有。所以,「阿修羅」是什麼呢?假使生在天堂、人間,在天堂,那就是有天福,卻是缺了天德。因為他在人間願意布施,就是願意付出幫助人,卻是只修福,就是沒有修德。有福,所以讓他生在天道,享受天福,但就是習氣──愛發脾氣,時時就是在天堂惹是生非。而阿修羅男就是生得很醜,若是女人是生得很美,所以天帝釋的王后是阿修羅女。這也常常,就是天宮與阿修羅常常起衝突,也就是這樣。
人間也是一樣,人間,有的人在人間很有福,做生意都很成功,錢不知怎麼賺,習氣很不好,但是他很願意去付出、去做善事。做善事很歡喜去做,但是習氣很不好,時時都是在發脾氣,那就是人間阿修羅。而有的就是沒有修福,又沒有修德;沒有修福、沒有修德,那就是再造惡,那就墮地獄。不守規矩,又沒有修福,那就是墮畜生道。有的在畜生道也是很會打架,有的狗很兇,有一種鬥雞就只是要鬥而已,或者是鬥牛,或者是連昆蟲也有啊!這種習氣,總是生在任何道就是這樣,受苦又有不好的習氣,很辛苦。
這阿修羅道就是修福沒有修慧,他可以生在人間,有福,說錢有錢、說勢有勢,願意去做善事,但是習氣就是不好。天人修羅道也是這樣,既能夠生在天堂,當然福是做很多,但是可惜沒有修德,所以這就是缺點。所以因多了阿修羅道,變成了六道,我們要很用心。「諦理」,道理本來就是教育我們,這是一條修行的道路。你要為人間付出,這是一分修功累德,要與人人結好善緣,這就是要結緣;就要結好善緣,不是只因我幫助你,你就一定要聽我的。這種不聽我的我會生氣,這就不對了。雖然我受到你幫助,但是我要事事屈服在你的身邊,這就不對;只是人人要聽從,這樣你做再多,你就是缺那個德,缺了那分讓人從內心的敬和愛。你若只是付出而沒有結好緣,給人的感覺就是畏和懼,是「畏服」;因為你有權勢,我怕你、我服你,不是「敬服」。我們就要結好緣,人家才會敬我們、人家才會服我們,這就是修行差在這個地方,所以我們要好好去用心。
順理者,那就是要慧與福要平行,要有智慧,對人要真正結好緣;付出無所求,還要去尊重人,這就是結好緣。這叫做「諦」,諦理,這是修行的一條路,是增長慧命的一條路,所以「諦理恆存」,這到什麼時候都是存在的道理,永遠都是。所以,這個道理存在,在這個緣。好的緣我們可以互相幫助、彼此付出、互相敬愛,這樣相處起來是不是很快樂而幸福?人與人之間有志一同,願意向這條道路這樣去同行呢?所以,世間也是這樣。「如俗父如世醫」。世俗人,在家人,人人都是為人父者,都是有孩子,都是當父親,或者是當母親,世代就是這樣延續。到底與孩子的緣是好?或者是不好的緣?孩子是不是事事服從你?是不是每樣聽你的,很順從呢?這也是要看我們過去是如何與人結緣,這都也是相生、相輔佐。這些,今生我們是什麼關係,來生又是什麼因緣,又是什麼關係,這全都是要看這個因緣。
世俗的因緣,父子、兄弟、姊妹,或者是朋友,或者是……等等,這都有因緣存在。同樣,當醫生,與病人,醫生過去生世若是與人結得很好的緣,今生當醫生,他的福,自然每一個患者來到他的面前,問診、看診、開藥全都很順利。人家說「醫生緣,主人福」,就是有福、有緣;醫病之間也有福緣呢!有的醫生明明就很厲害,「同樣那麼厲害的醫生,我怎麼吃這位醫生的藥、看這位醫生的診,我怎麼會都看不好?診斷不準?」或者是「診斷得很準,問診都問得很準,診斷也診得很好,怎麼真正在療治時,怎麼補這洞、破那洞?怎麼會這樣這麼纏啊!」另外再換到別的醫生,原來是這麼簡單的事情,這全都是因緣。
同樣的道理,人與人之間,今生此世好好與大家很正常,修自己的行,對人我們很寬心,付出無所求,生活得輕安自在,在今生此世,自然我們的心就輕安自在。日日盡形壽,我這輩子就是這樣,做我該做的事情,心無掛礙,就輕安自在。不是付出要一直一直掛礙:你怎麼沒有來回報我?你怎麼沒有來讚歎、奉承我?沒有這些心的掛礙,自然就能輕安自在,來生來世又再會遇,冥冥之中就會歡喜了,彼此就是這麼的和合。這一定要相信,這是一個很自然的因緣、生活。
所以今生盡形壽,不論過去懂道理或不懂,不要緊,現在已經懂了,我們就要趕緊盡今生此世改變了我們過去對人不好的態度,或者是自己不好的習慣。若有不好的習氣現在要及時改,盡形壽修我們這輩子。到底是,人生無常,還有多久可讓我們修改,調整我們的習氣呢?要將我們的習氣從現在開始改好。常常說修行沒有什麼可修,就是修習氣。將我們過去不好的習氣改過來,趕緊改惡習為善習,這叫做「改往修來」;改過去,現在開始趕緊改,為了未來,這叫做改往修來。及時就要改,不要一直說:「我就是很難改!」一切唯心,所以一定要改。
所以,「真如法身常存」。要記得,我們的真如,我們的本性,真如法身就是法性。我們人人真如法性是永遠常存,今生帶來只是無明將我們包著,其實我們的內涵就是那念很純真的真如。就是水果吃完了,那粒種子,種子的外面還有一層殼,殼的裡面才有那個真正種子的那個基因在,那個基因才是真正種子。所以說起來,我們人人也是同樣這樣。真如法性就是法身,與法性是同一項,所以是常存,永遠在。我們要努力的,就是將我們那個無明習氣要完全都去除。外面,我們的煩惱,因為先有煩惱才有無明。而這個煩惱從哪來?是從習氣來。因為習氣造成了我們的煩惱,煩惱已經變成了習慣了,在內心深處,這叫做無明,讓道理已經全都無法清楚了。所以這是一層一層,要讓我們趕緊去修。這習氣造成了煩惱,煩惱造成了無明,我們現在要修行,將習氣趕緊修,不要將來再帶著這種習氣、煩惱、無明又再來生。
所以,我們「真如法身常存」,我們的真如本性常在,就是「化佛方便示死」。「化佛」,那就是因緣。因緣,既然是覺悟的大覺者,為一大事因緣來來回回、來來回回,無不都是在人間,就是看因緣。這最近常常說。佛陀因為娑婆世界,在迦毘羅衛國那個地方所有的因緣具足,所以他就化身,化在皇宮出生。這一輩子的過程,這叫做報在皇宮,帶這樣的福報而來皇宮。在人間裡,這輩子就是這樣成佛、說法等等,也是與人一樣老、病,就往生了、入涅槃了。這是要讓世間人看,佛也是在人間成佛,也同樣在人間生活、在人間成佛、在人間消滅掉,這就是要讓我們知道人間本無常。這就是無常,連佛成佛了還是一樣,是這麼平常的事情;人人都是在這個無常行蘊中,「行蘊」就是無形中分分秒秒都在變化。這也常常說,從幼年是如何、何時到了老年,每一個人都不知覺。
人間的環境如何在變?一片荒蕪的土地,是什麼時候,怎麼會建設得這麼好啊?這麼繁榮、熱鬧?經過了幾十年、幾百年後回顧;幾百年後來看過去那個古蹟,已經曾經何時繁榮過的、文化過的,現在成為廢墟。而我們的地方,過去是荒蕪的土地,現在建設成這樣,這也是在大地,是什麼時候的時代變遷?時世變遷沒有人知,不知不覺啊!尤其是環境,樹木已經生長旺盛了,景觀也造得很美了,又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呢?同樣的道理,世間,身外不斷在行蘊;身內,我們的體內更是不可思議,是什麼時候在變化呢?指甲不知覺長了,要剪;頭髮什麼時候也長了,是哪一個時刻又長起來?這在自己的身上都無法注意得到,很微細,這叫做「行蘊」。大家常常在念《般若心經》,「五蘊皆空」,裡面就有一個「行蘊」。這行蘊我們都在不知覺中,很多,我們的身外、身內都是有這個行蘊。
我們在計較、執著我們的身體,執著身體以外的環境,這全都是造成我們的習氣、煩惱、無明,這都在不知覺之中。所以,佛來人間教化,「化佛方便示死」,就是示生滅相,所以我們要很警惕。佛陀,真如本性來就是永恆,他已經覺悟了,就是法身已經常存了,但是他在人間就要與我們一樣,無常幻化,也是一樣;本來是永恆的法身,他就這樣示現,就是有生、老、病、死。這就是佛陀現身人間教示我們。所以,「實為度生脫苦」。他是不用來人生,這種的生死,但是為了要度眾生,所以他來人間;眾生的生死,要來教化。眾生的生死又是不斷在造業,所以佛陀來人間,是讓我們大家了解不要造惡業。我們要好好造善業,才不會在這個人間生死中這樣一直受重重重重的苦,受煩惱苦的折磨。就是來教化我們,讓我們脫離生死間的苦。
每一個人在生開始一直到死,這當中實在是受很多苦。放眼天下苦難眾生有多少?我們很有福,所以我們要把握時間,好好修好我們,我們也可以看到苦,也可以感受到福,我們是苦樂參半。我們有機會接觸佛法,還有時間接觸到,我們豈不用好好惜福,把握時間好好修行呢?所以要真的要用心。「佛法雖戒虛妄」。我們都說佛陀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不妄語者、不誑語者,但是他在這段經文中,現於世間當醫生,也是為人的父親,能夠為別人看病。但是孩子有病了,不肯吃父親的藥,父親就設辦法出去了,拜託人回來告訴孩子:「父親在外面往生了。」這樣是不是虛妄呢?其實是一種的設法,讓孩子能夠覺醒起來。「我有病了,父親是好醫生,我要等待父親回來為我看病」。
但是父親已經在外面,往生了,孩子才想到父親開下來的藥,出門前有交代。現在自己身體有病很難過,就會去找藥來吃。這就像那位醫生,若沒有叫人來說父親死了,這些孩子還是愚癡習氣在那裡等。前面父親回來了,開了藥他還不吃,這次藥開好,交代好出去,告訴他們不會再回來了,自然他們就會吃。同樣的道理,佛陀來人間,他可以永駐人間,但是他示生、示滅、示死,也是要讓我們眾生有所警惕,設方便,這樣佛,豈能說他是虛妄呢?他是用方法來教化眾生。
「然非施以方便,法無有法能說」。除了要施以方便以外,還有什麼辦法呢?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度眾生呢?就是設方便,因為眾生愚癡又剛強。不只是愚癡,又很剛強,所以你就要用硬的、用軟的等等來說服他,有改沒改沒有關係,就是先讓他心服再說了。同樣的道理,這也是方法,所以法,要施法,就是對剛強愚癡的眾生就要施以方便。「法無有法能說」,要不然這個真理要來說到透徹讓他接受,很不容易啊!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接受,佛陀是這樣殷殷善誘,我們就要用心來接受。前面的文就這樣說,
複習經文:「自惟孤露,無復恃怙,常懷悲感,心遂醒悟,乃知此藥色香美味,即取服之,毒病皆愈。其父聞子悉已得瘥,尋便來歸,咸使見之。」
「自惟孤露,無復恃怙,常懷悲感,心遂醒悟」。因為知道父親死掉了,所以他就會警惕,才開始醒悟過來,「乃知此藥色香美味,即取服之,毒病皆愈」。已經知道,所以藥拿來吃,病好了,因為現在只能夠靠法來療治,靠藥來療治,無法靠佛在世,要真正用心接受法。所以,「其父聞子悉已得瘥,尋便來歸,咸使見之」。這個時候,這個醫生父親就回來了,與孩子相見了,讓孩子看到,父親原來還健健康康,回來了!這段文也是有它的意。下面的經文再這樣說,
經文:「諸善男子!於意云何?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?不也,世尊!」
經文簡釋:
「諸善男子!於意云何?」;佛向定心意願修持法者,稱謂諸善男子!
問:於意云何?向法知、識、行體解多少?
這段文我們要用心再來體會它。「諸善男子」,「佛向定心意願修持法者,稱謂諸善男子」。)那就是佛向這些已經很肯定、不失心,已經在修持法者,稱為「善男子」。這些都是很單純,聽法就信受,深信不疑,所以不失心,都已不斷在修法,接受佛法的教育,無疑心的人,這叫做善男子。向這些人這樣問:「於意云何?」「你們感覺如何?用這樣譬喻,譬喻那個醫生的孩子有病,這段的故事你們聽了之後感覺如何?」「向法知、識、行體解多少」。就是問:「你們知道嗎?到底這個故事你們知道多少?你們了解多少?你們能夠身體力行體會多少?你們感覺如何呢?」就是這樣問。佛陀很慈悲,法說了之後,就要探問一下他們聽法之後的感覺,和接受與體會到底有多少,就這樣探問,想了解眾生的根機到底能夠體會多少。
經文簡釋:
「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?」;醫父為救子而方便假言父已死,而救其子,是否有人能說其有虛妄之過?
所以,「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」。問:「你們的感覺如何?體會多少呢?」「醫父為救子而方便假言父已死,而救其子,是否有人能說其有虛妄之過」。就像這樣的譬喻,豈有人能夠說這個好醫生是虛妄嗎?是不實嗎?可以這樣說嗎?因為這個醫生父親是為了要救孩子,他用方便、他用假設,用一種代替的方法,是為了要救孩子,所以就拜託人、委託人來告訴孩子:「父親死了。」父親死當然是假,不過就是為了要救孩子,「你們若不認真,父親已經死在外面了,你們這些孩子有病再也不要等父親回來,父親已開好藥,你們要快拿來吃」。這是有含著這樣的意。
這位使者就是菩薩,就父親就是譬喻佛;佛遣使者來說話,那就是菩薩。菩薩,在無佛的時代,就需要菩薩在人間。所以在〈法師品〉、〈安樂行品〉,佛陀無不都是一直一直在鼓勵人人要傳法,就是這些傳法者,他要在人間來傳法、弘法。這就像遣使的使者來向這些孩子這樣說,就是菩薩向眾生這樣來講。有法,這個法就是過去佛陀所說的如是、如是說,這些法,這就是佛陀教化菩薩道,由菩薩要承擔。在佛陀離開人間這段時間,一定一定要有菩薩承擔在人間,指導人人要如法修行,同樣的道理,所以這是方便法。
所以,佛的精神永恆都在人間,菩薩所說法也是在講佛的法身,佛法身是永恆,每一個法無不都是真理。而真理叫做「覺」,覺就是法,這個覺的法就是叫做「諦」,真諦。歸納起來,真理就是覺悟,這個覺悟的法在人間,就是佛永住人間。菩薩是來為我們介紹,這些法我們都能夠用,這些法都是能夠讓我們如是法修、如是法行,我們要如是知、如是實,如是受持這個行,我們也是能夠到達。這樣的方便法,是為了要救度眾生,所以「假言父已死,而救其子」,其實是為救孩子,為了要度眾生。「是否有人能說其有虛妄之過?」這樣是不是有人會說他是虛妄的過失呢?會有人這樣批評嗎?這是佛陀再來反問聽法的人那個感受。
*良醫為治失心病子,設方便法報言父死。如來為度眾生,非滅現滅,事似虛妄,實為利益眾生弘深;故以問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?
所以,「良醫為治失心病子」。已經失了他的本性,就是煩惱無明中全都將他遮蓋住了,這些孩子已經是失心,病的孩子,失掉了本性。其實本性沒有失,我們現在常常聽,在說話:「啊!這個人已經失去了本性。」其實本性沒有失,是煩惱、習氣、無明讓他的本性跳躍不出來,不是失本性,是失心。那個心念讓它失去,正知、正見的念失去了,所以有病了;心理不健康,有病了。所以,設方便法來向他們回報:「父親死掉了。」就像這樣,刺激他們一下,父親死了,這就是要來讓他們趕緊覺醒起來,趕緊好好求藥治病。
所以,「如來為度眾生,非滅現滅」。為了要度眾生,他也來人間示現,生在皇宮,這樣一路走過來,到了成佛說法。這是方便來人間度化眾生的,要不然佛陀也是這樣說,人生如幻,如露亦如電,是虛假啊!沒有用這樣的方法,要如何來度人呢?所以,「事似虛妄,實為利益眾生弘深」。這個弘願很深,就是要來利益眾生,生生世世都是這樣來。
經文簡釋:
「不也,世尊!」;此乃彌勒菩薩答:以醫父好意設法,治子病是心明智,是實無虛妄!是故直答:不也,世尊!
「故以問」,問大家:「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?」有人會這樣想?這樣說嗎?就是這樣問。回答的結果就是:「不也,世尊!」「不會啦!沒有人會這樣說啦!」是什麼人來代替回答呢?還是彌勒菩薩。因為彌勒菩薩就在大眾中,代替很多菩薩來請佛說壽量品。佛陀這個〈壽量品〉,就是彌勒菩薩來請佛陀說的。還記得前一段這樣一直請佛,佛還是止,但是後來因彌勒菩薩的懇切,佛陀才開始說出了這良醫與慈父這段。因為過去,前面一段經文,彌勒菩薩以年輕的父親、老的孩子來譬喻。現在,佛就是用病的孩子、慈悲的父親,好的醫生,也來譬喻。這段經文說到這裡,再問大眾,也是彌勒菩薩來代替這樣答,「此乃彌勒菩薩答」,這就是彌勒菩薩所答的,「不也,世尊」。來回答佛陀這樣說:「不會啦!世尊啊。」這是彌勒菩薩這樣回答。
所以說:「以醫父好意設法」,這已經很清楚了,這位醫生,這位好父親,他就是很好意,為了孩子,是「治子病是心明智」,這個父親心很清楚,施用他的智慧來救孩子。其實他的內心並沒有虛妄、詐騙的心,是為了治孩子的病,所以不得不設這樣的方法,拜託人來跟他孩子,報說:「父親死了」,這是父親的智慧,他的心智很明白,孩子要用什麼方法,才能叫他們清醒來吃藥。這是彌勒回答佛陀,知道醫生的意思是這樣,為了治孩子的病,用這樣的方法。「是實無虛妄!」,這是實的,用那個慈悲心的用藥的過程、救孩子的過程。「是故直答」。是故這樣直接回答:「不也,世尊!」很簡單就這樣回答。
*是經有權有實,無可不可,但於眾生有所利益,何法而不可施?是則示生、示滅之大權,皆是曲順時根機,豈虛妄哉!
這「是經有權有實」,表示佛陀講經,他就是有權,就是用方便法,過去的四十二年間就是用權,方便法;四十二年之後那就是施實,用實法,講說《法華經》,教菩薩法。所以「無可不可」,這就是用這樣的法,沒有說對或不對。總是對眾生的根機,眾生能夠接受法,這樣這就是權巧的方便法,眾生接受了,這對法有作用。所以,「但於眾生有所利益」。設這樣的方便,這雖然是方便法,但是對眾生都是有所利益,「何法而不可施?」只要能夠救度眾生,什麼藥都能用,什麼方法都能用,所以這就是為救眾生,醫生為救病。
這要看眾生的根機,用藥的體質,就是要用不同的方法。所以「是則示生、示滅」,因為這樣,所以佛就要不斷不斷來人間,現生又是示滅,這是大權。這用很大的心思來教化,這是大方便法,就是都對眾生有應用。這「皆是曲順根機」,雖然彎彎曲曲,其實不管如何彎、如何曲,或者是直的路,總是路要走得通。不管什麼樣的時機,要隨著眾生的根、眾生的機來用法來度化,所以這是「豈虛妄哉!」,這不是虛妄,這些是彌勒所回答。所以,接下來這段文再說:
經文:「佛言:我亦如是,成佛已來、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,為眾生故,以方便力、言當滅度,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。」
經文簡釋:
「佛言:我亦如是,成佛已來、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」;成佛已來,已經塵劫,為諸眾生,以方便言生滅。累生劫來教化。
「佛言,我亦如是」。佛陀這樣說,我亦如是。「成佛已來,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,為眾生故,以方便力,言當滅度,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。」這段經文我們簡單就能夠了解了。「成佛以來,已經塵劫」。因為佛成佛以來已經是塵點劫過了,已經很長、很久的時間了,「為諸眾生,以方便言生滅」。這前面的經文都已經大概了解。所以,「累生劫來教化」,累生劫來就是這樣在教化眾生在人間。
經文簡釋:
「為眾生故,以方便力、言當滅度,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」;佛累生示現世間教化為眾生故,以方便說滅度,是方便智,非是虛妄。
所以(「佛累生示現世間教化為眾生故,以方便說滅度,是方便智,非是虛妄」。為教化眾生,所以用方便滅度,這就是方便的智慧。佛陀發揮方便智來度化眾生,讓眾生從不懂佛法而接受佛法;從滿心煩惱,在苦難中累積著他們的無明、造業,一直到了能夠了解,知道生死可怕、因緣果報可怕;從開始修行斷煩惱,一直到了解無常、因緣觀,了解到現在要將他們帶入菩薩道。佛陀開始教大家唯有「一乘法」,就是教菩薩法,大家清楚、明白了。這是一段的過程,是方便法,我們要知道,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