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1102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於生死海法中,總使令我苦惱,
無得安穩自在;貪恚愚痴迷惑,
諸患依於欲界,領受一切憂苦,
不生厭離之心,故名生死苦惱。
我們要多用心啊!「於生死海法中,總使令我苦惱」。是啊,我們豈不就是在這樣的生活中?人人都是在生死海中,人生短暫,來來去去,人口眾多,人與人之間愛的人、關心的人,什麼時候聽到了什麼人病、死,聽了,不捨啊!而人生,生死是自然法則;而自己呢?這就是生死,在人間中來來去去、浮浮沉沉,就是在這個生死大海中。是我們自己、是我們周圍的人、是我們至親最愛,生、老、病、死苦不堪啊!總是使我們苦惱。在這個生死的當中,尤其是生活這段時間,總是日日使我們煩惱,日日人對人的當中事要如何做才會圓滿?人要如何互相來對待,才能夠歡喜自在?很難哦!所以,總是使我們煩惱、苦惱,「無得安穩自在」,要得能夠安穩自在實在是不容易。
日常的生活很多事情都是由不得自己;想要這樣說話,人、事都不對,很難說哦!真的有這樣的事情,無法直接這樣告訴你,而不說,好像這件事情很嚴重;要說,真的也怕、擔憂,影響到這個、影響到那個。你們想,人生是不是沒有一項事情由得我們自己,讓我們能夠很暢演心懷?凡夫在做,對人處事就這麼不容易了,何況佛陀將要暢演本懷,哪容易啊!佛陀光是想要說他真實要說的話都難,一等四十多年的時間,才能夠等到在靈山這個時刻講說《法華經》,一等是四十多年了。尤其是在靈山這個地點、這個時間,對這些根機說這些法,是不是人人對機呢?也不盡然,所以才有佛陀開始要說了,五千人退席,在那個場面,我們應該還記得。
所以,想要說話,要對機、要選擇時間都來不及,佛陀不能再等下去了,這個時間非說不可,所以連佛都不得自在,考慮是不是要說這本經,也是舍利弗一請、二請、三請。「汝既三請,豈得不說」(《法華經.方便品第一》:「汝已慇懃三請,豈得不說。」)答應要說,五千人就退席了,實在是不好說。何況我們凡夫,凡夫群中要說出來的話真是困難、不容易,所以「無得安穩自在」。光是想要說一個話,真實語,就這麼不容易,何況做其他的事情?所以,「總使令我苦惱」。這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在這個人間,生死海中的苦啊!那是為什麼呢?世間事苦在那裡啊?那就是「貪恚愚癡迷惑」,這就是最使人苦。
因為面對到的都是凡夫,包括我們自己也都是凡夫,所以這個「貪恚愚癡迷惑」,我們到底是要說什麼話、要做什麼事情呢?自己的心有調理好嗎?自己很有信心,「我調理好了」。但是其他,我們的對象是不是還有「貪恚愚癡迷惑」?我要說的話,他到底清楚或不清楚呢?他的內心還有貪恚、還有愚癡這種的無明煩惱嗎?我們無法去預測,所以對別人我們這樣的感覺。其實這個問題自己自問自己,我們到底全都有去除了嗎?因為我們眾生,人人都還在這個「諸患依於欲界」,這些貪恚、愚癡、迷惑,這些事情這都叫做煩惱無明。這些煩惱無明,全都叫做「諸患」,就是我們的毛病,讓我們沉淪在生死海中。我們所以會生生世世在人間,就是因為「貪恚愚癡迷惑」,讓我們由不得自己,這就是我們的患、我們的毛病。
就是因為這樣,這個毛病出在哪裡呢?我們不得超越這個欲界,因為由不得我們自己,我們全都是在迷惑中,所以我們再怎麼轉,都是轉在這個欲界之中,業力將我們牽引著,就是在這樣的範圍。我們才會說需要學佛,我們要如何能夠脫離這些無明煩惱?無明、煩惱、困惑就是時時提醒我們的諸患。諸患就是「貪恚愚癡迷惑」,這總名稱就是我們的毛病。佛陀已經為我們診斷出了我們有這樣的毛病,所以開藥要讓我們吃,我們要用法。這個法我們要用來如何去除這些無明,我們要用啊!我們若不用,還是「領受一切憂苦,不生厭離之心」。我們還是甘願在這種憂苦的環境中,一天到晚只是擔憂、受苦,一天到晚那個貪恚愚癡的行為還繼續在做。
一方面是這樣的行為,一方面才來煩惱,這就是愚癡,讓我們不得安穩自在,讓我們沉淪在這個煩惱生死海中。這就是我們眾生自作自受的苦,總是使我們無法離開這個苦惱,因為我們的心「不生厭離之心」。我們沒有很想要離開,還是一樣甘願在這種人生迷茫中,沉淪在人類的愛著,因為這樣「故名生死苦海」,這樣就叫做生死苦海。
*沒入生死海中,苦惱牽纏於我,無一安穩自在,貪恚愚痴苦惱之患。人依於欲界,不生厭離之心,領受一切憂苦,故名苦惱依。
「沒入生死海中,苦惱牽纏於我」。我們已經沒入了生死海中,苦惱牽纏著我們,「無一安穩自在」。我們無法可讓我們安穩,無法可讓我們自在,無不都在這些無明──「貪恚愚癡苦惱之患」,都在這個之中。「人依於欲界,不生厭離之心」。而人就是這樣,依在這個欲界,不生厭離,這念心我們還是沉迷在這裡。「領受一切憂苦,故名苦惱依」。人總是這樣的愚昧,甘願來領受到這種憂苦;甘願的,就沒有辦法,這名叫做「苦惱」。我們依在這個苦惱中就不肯出離,只是一直依賴著這種的苦惱,就不肯出離。這實在是愚昧,令人堪嘆,苦惱的眾生。要用心,這些話也就要記得,所以經文再讀下去,你才能夠了解哦!前面的經文是這樣說,
複習經文:「時我及眾僧,俱出靈鷲山,我時語眾生:常在此不滅,以方便力故,現有滅不滅。餘國有眾生,恭敬信樂者,我復於彼中,為說無上法,汝等不聞此,但謂我滅度。」
就是這樣,大家已經看到佛了,在靈鷲山說法。那時候佛陀已經在靈鷲山了,除了隨身眾,常常在佛身邊聽法的人,外來的人也不少,來來去去。因為佛陀講《法華經》,有很長的時間,達七年之久,所以聽法的人總是來來去去,人很多,聽經的人不少。佛陀就這樣說:「我其實講經在娑婆,在這個世間是永遠的,恆時,永永遠遠都在這個地方講經。不是只在靈鷲山,大家看到的這時,是隨時,常常。」
這是「以方便力故」。這場在靈山說《法華經》是一個應緣的時機,其實這是方便,佛陀就要對大家這樣說。佛在人間是永恆,法永遠都是在人間,只是因緣「現有滅不滅」。這個「滅不滅」,只是這個地方有因緣,顯在這個地方;其他的地方,「餘國有眾生,恭敬信樂者」,那裡的因緣更成熟了,所以「我復於彼中」,「我就應那個因緣,我就再去那個地方」。「為說無上法」,同樣就是這個法,去那裡說,來來回回都是應因緣說同樣的法。眾生本具佛性,還是人人可成佛,大家要很用心來接受。
「汝等不聞此,但謂我滅度」。「而你們若是很不想要去接受,就一直認為沒有法,我滅度了;因為你們不想要聽,法就不會在你們的周圍出現」。這意思就是要說,我們若不要聽,你就無法看到佛,見不到佛身、聽不到佛法。我們眾生與佛的緣,總是要有恭敬心,有恭敬、有需要才有緣;不恭敬、不需要,哪有辦法有緣呢?這含意就是在這裡。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,
經文:「我見諸眾生,沒在於苦惱,故不為現身,令其生渴仰,因其心戀慕,乃出為說法。」
經文簡釋:
「我見諸眾生,沒在於苦惱」;佛之知見,愍念眾生,之所以不得見報身佛之所由。佛見諸眾生,沉沒在於生死苦惱中。
這段經文我們就能夠了解。「我見諸眾生,沒在於苦惱」。「沒在於苦惱」,意思就是沉迷了。就像剛才開頭說,沉迷在生死中,我們累生累世生生死死,都是在無明海中沉沉浮浮,叫做「沉沒」無明海裡,沉沒在那個地方,就是苦惱啊!所以,「佛之知見,愍念眾生」。以佛知、佛見看眾生,很可憐啊!所以,佛陀一大事因緣就是要來為我們開示,我們眾生與佛有同樣的知見;與佛同樣的知見,那就是智慧。佛陀的智慧,他就是「愍念眾生」,悲智為人群,慈悲、智慧,所以時時不捨眾生、愍念眾生。眾生的愚癡,所以沉淪在這個生死苦海中。
所以,「之所以不得見報身佛之所由」,因由就是這樣。報身,就是儘管佛陀應機、應世來人間,出生在人間了,但是還很多人無法看到佛,也無法聽到法,這就是無緣,沒有那個因緣來見佛,這佛陀憐憫啊!或者是見佛、聽法,又是無法去體會佛的真理,那個法身,真實法,還無法真正接受到真實法。雖然見佛,這才是報身而已,所聽的就是人、事、相的法。佛要教育我們,就是與佛的知見同等,那就是真實法,這是佛一直等待的。從他覺悟,這個一真實法的知見一直要表達出來,可惜我們凡夫根機就是一直無法成熟、接受,所以只有見到報身,因緣成熟的報身在人間,無法見到法身,佛的知見。甚至有的人連佛的報身都看不到,佛在人間,無法見佛;與佛同世,不得見佛,這就是完全都無緣。
所以,「佛見諸眾生,沉沒在生死苦海中」。這是佛的知見,來憐憫眾生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自己要自覺醒,自己要覺悟。這是我們對佛法沒有心要去追求,虔誠的心不夠,自然佛法在你的面前也無法去體會這個真實法──佛的知見。這是很可惜的。
經文簡釋:
「故不為現身,令其生渴仰,因其心戀慕,乃出為說法」;故即隱去不與現身,欲令其生而生渴仰。因其心中生於戀慕,乃即出現與之說法。
所以,「故不為現身,令其生渴仰」。因為這樣,佛陀就不現身,「不現身」意思就是眾生在一段很長的時間沒有佛在人間,就像我們現在已經是末法了,末法的意思就是法已經不在人心了;法在人類中,已經不受重視、不受用,所以慢慢就會被人淡忘掉,世間就沒有法。這就是沒有佛、沒有法,會有一段很長的時間,佛若滅度之後,就是這樣,會很長的時間哦!所以,一直到了眾生很苦,才開始慢慢大家苦中想要求解脫。為什麼佛陀會選擇在迦毘羅衛國,在古印度呢?因為那些人苦的極苦,也開始知道苦,所以那裡在修行的人很多,山頂、鄉村都是很多去修行的人。但是所修的是外道教,所以他們有婆羅門教、印度教,很多。佛陀還未出生之前,所信仰的宗教很多。在這樣的關鍵,因為大家知道苦,不知道法,所以大家就去找要如何修行。
所修的行就是錯誤,因為法不清楚。「因其心戀慕,乃出為說法」。在這當中大家很想要求法,這個時間才是佛應世、應機,顯現在人間之時,這是佛在人間。而這段時間這麼長,就是要讓大家去反省、去懺悔,想要祈求,就像口渴一直想要求得水,這個時間佛陀他自然就會出世人間。所以,這個時代印度有九十多種的宗教,佛法在這個時候才開始興盛起來。所以,「故不為現身」,就是佛法已經隱沒在這個人間中了,這段時間很長,幾億年沒有佛法在人間。
「故即隱去不與現身」,這就是佛法就是不在人間了。「欲令其生而生渴仰」,就是要讓大家到達很極苦,會懺悔,但是想要修行卻是沒有一個正確的方向。這個時間大家渴仰心起了,佛才會出生。所以,「因其心中生於戀慕,乃即出現與之說法」。心中已經開始想要追求了,這個時間佛就會出現了。接下來,我們經文再這樣說,
經文:「神通力如是,於阿僧祇劫,常在靈鷲山,及餘諸住處。眾生見劫盡,大火所燒時,我此土安隱,天人常充滿。」
經文簡釋:
「神通力如是,於阿僧祇劫」;此乃如來福智神通之力,其事如是。從成佛來,經歷許久。
神通力,佛於「神通力如是,於阿僧祇劫」,就是在阿僧祇劫,很久了。所說的佛是「覺」,佛就是覺,大家要很清楚。這個覺道本來就是永恆在人間,不是不見了,是有。所以,「此乃如來福智神通之力」。其實這個道理就是隱含在人間,就要福與智,就是要人出現,將這個福、智用在人間;要去造福,要發揮智慧,在人間要有智慧。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眾生苦難,心不解、有迷茫,就要發揮智慧來開導他。真理原來就有了,只是需要要有人來為他啟開,「這個路是這樣走、門是這樣開,開這道門就看到那條路,路是要這樣走」。就是要有指導者,佛就是原本在這條道很清楚,有人一直想要過這個門、走這條路,那時候,這個門,知道這道門如何開的人,就來替我們開,指導我們走出去的路。這就是佛,就是覺悟的人來人間為我們指導。所以,長久的時間,因為眾生迷,不願意要過這道門、要走這條路,只好就是長久的時間來等待;等待到願意走這條路才來開門、才來指導,這就是要待機,因緣成熟。
所以,「此乃如來福智神通之力」。這個時候就是如來開始要展現出他真正對法透徹了解,不只是知道理,也懂得來引導人,這叫做「神通」,無事不通,無理不明,所以叫做「神通」。還能夠來引導,這就是福,在人群中結很多的緣,有緣才有辦法去度眾生。所以,這個福智因緣成熟了,這神通力就具足。那就是「從成佛來,經歷許久」,所經歷很久,就是要不斷累積,眾生的緣要累積得好,因緣成熟,要經過很長的時間過來,要阿僧祇劫,很長的時間。
經文簡釋:
「常在靈鷲山,及餘諸住處」;說法華處,諸方國土說法之處。
靈鷲:實報土。
餘住處:指方便有餘土,即上餘國。
「常在靈鷲山,及餘諸住處」。其實所說的,是佛所說法那個時代,在講《法華經》那個時間。那麼充足的法,過去這麼長久的時間,若將它拉過來,那個道理與現在在靈鷲山所說的法是一樣。佛陀長久以來都為了這個法,守護在這個法,就是一實乘法,就是《法華經》,成佛之道,這就是佛所守護,如今日在靈鷲山,所以說「常在靈鷲山,及餘諸住處」。哪怕到其他,不是在這個地方,到其他,同樣沒有異樣,就是這個法。
所以我們說過了,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、每一個世界,這個道理的法都是一樣。所以,慈濟人在傳法脈、開宗門,就是在這裡,用這樣開始,大家將這個法帶回去,同樣用這樣的精神理念、這樣的方法,入這樣的人群,付出無所求,同樣的道理,人人都是這樣去做。這是舉一個例,佛的時代,在靈鷲山,傳這樣的法。而現代這個時候,濁惡世的時代,我們要傳什麼法呢?佛陀的精神是這樣,現在的人間所需要的是這樣,我們只好就是在人間運用慧與福。用什麼樣的方法啟發人人的智慧,去入人群、去結善緣、去造福業、去付出?除非就是要用這樣來教育。
所以,「說法華處」。雖然是這樣做,其實這與佛陀當初講《法華經》處,與《法華經》如何在說,如何教菩薩法;說《法華經》就是教菩薩法。所以,「諸方國土說法之處」。到哪一個地方無不都是可說《法華經》的地方,因為菩薩一定要在人間。所以,「靈鷲:實報土」。於諸國土都可以說,靈鷲山就是「實報土」的意思。就是用佛的教法、精神,這個真理、精神,應人間的因緣成熟所以來人間。在這個靈鷲山這個地點,有地點、有人,所以有人、有地點,在這靈鷲山,這就是在世間真有這樣的道場。「餘住處,」這就是「方便有餘土」。靈鷲山是佛陀現一生的因緣而來,讓大家知道法就是在這裡說的。
其實佛有沒有滅?沒有滅。「即上餘國,」他再到餘處。其實不一定在靈鷲山,地球上面都是佛的化土;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,也是四生慈父,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去,不一定在當初那個迦毘羅衛國。所以,在那個地方「示滅」,在其他的地方也可以再「化生」,在那個地方還是沒有停歇,將這個真理還是不斷在宣說,所以這個道理永遠都在人間。剛才說「阿僧祇劫」,很長久的時間就是這樣來來回回,沒有離開娑婆世界──佛陀所教化的地方,所以來來回回。
經文簡釋:
「眾生見劫盡,大火所燒時」;眾生眼見劫末之時,大火熾然俱時焚蕩。劫火洞然,大千俱壞,眾生土。
所以,「眾生見劫盡,大火所燒時」。看到眾生已經看到這「劫」,時間,在這個末法的時間,時間也將要盡了。所以,火開始起了,火起的意思,那就是已經到達末法的時期了。「眾生眼見劫末之時」,我們已經看到了,世間四大不調──火大不調、風大不調、水大不調、地大不調,這種不調的世間我們已經大家看到。用火來表達,其實火一燒,就是一片焦土;你若說風吹過了,雖然較嚴重的,樹倒、房子吹走了,也沒有像火燒那麼厲害。看看北加州,這樣一連燒下去,整片,就將近九千戶,目前已經八千九百多戶了,火還沒有熄,在這個時間火還沒有熄。那是一片的焦土,沒有一個留下來的地方;整片的山林,已經連續燒了近一個月了,還在燒。是不是這就是末法?所以叫做「眾生見劫盡,大火所燒時」,這就是末法。
末法的時代,「大火熾然,俱時焚蕩」,就這樣燒了,完全都沒有了,什麼東西都沒有了。所以有的人就說:「我都沒有了,我幾代人所累積的都沒有了,一切泡湯了!」大水一來,什麼東西也都淹掉,大火、大水,大風又再吹一下,什麼都沒有。所以這真的是末劫時;末劫的時代法一直不見,法已經不住在人心了,所以災難不斷、不斷延生起來。「劫火洞然,大千俱壞,眾生土」。這個火不只是燒到這樣,會愈來愈嚴重;乾旱的時日會愈來愈長。天乾物燥,燒的火愈來愈大、愈多。從地獄,苦難的地方燒到人間,從人間燒到天堂,就是這樣,不論你多富有。這次北加州,燒掉很多有錢人的住宅、別墅,他們的別墅就這樣燒掉了。不是現在而已,現在才開始,未來更加嚴重。所以,「大千俱壞」。不論你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這種種眾生共業,災難會這樣不斷發生,四大不調會愈來愈嚴重,所以我們要提高警覺。
*眾生所依之土,即凡聖同居土,即化土。見劫盡,謂見此妄想所成之世界為劫火燒盡。
所以,「眾生所依之土」,在我們所住這個地方,那就是「即凡聖同居土,即化土」,有聖人在人間,而凡夫普遍。所以聖人、賢人,這個時候就是要不斷積極來度化眾生,要不厭其煩。人間菩薩要不斷、不斷現身,一定不可以懈怠,要更認真。世代有形象,器世間,這個有器物的世間都一直一直在受破壞了,這是時間告急之時。所以,有緣接觸到佛法,願意付出的人,現在就要趕緊,所以這叫做「凡聖同居」。我們現在要學佛、要學菩薩,人間的菩薩已經形成在人間了,就要很積極,不能再停滯。
所以,「見劫盡,謂見此妄想所成之世界為劫火燒盡」。有形的火燒盡了一切的物資,而無形的火,煩惱火,不斷在人的心靈中不斷在起煩惱,這就是妄想所成的世界,這時間愈來愈長,這種的煩惱就像火在燒,愈來愈逼,所以需要的就是法水,佛法來為它潤濕。所以佛法現在很重要,而身體力行,不是只有說、不是只有聽,就要去做、就去帶,要大家真正了解佛法,人人要好好靜修佛法。
經文簡釋:
「我此土安隱」;正性名佛,緣了二性,名為人天。
所以,「我此土安隱」。「正性名佛」,就是表示我們的佛性,我們的真如本性,這樣叫做佛。一直告訴大家,真如覺性就是佛性,所以我們最重要的是要啟發出了我們的真如覺性出來,與佛同等的知見。我們唯有這樣,要不然那個煩惱無明如火在燒身一樣,這種空亂的人間,現在的人生由不得自己了,陷阱又是很多,這樣一直一步一步走入陷阱去了。你們若有在用心,現在的社會不就是這樣嗎?吸毒的人,或者沉迷在這個「網」,變成了無明網,開網來網自己,陷入在這個網中。所以,「緣了二性,名為人天」。我們人生就是「緣了二性」,名叫做「人天」。
*當於瞋火熾焰之時,一念正覺,事用皆如,貼然無礙,名土安隱。此土安隱不壞,諸佛土也。常寂乃大寂滅之場,大安樂之鄉,故云此土安隱。
「當於瞋火熾焰之時」,瞋火,我們的心性,凡夫就是習氣。若「覺」,覺,那就是醒悟,就是佛,所以凡夫與聖人只是這樣一條線之間。人天,所以瞋火,享福的人,他還不懂得覺醒,動不動就是驕傲、瞋恚,不斷在產生,這就是煩惱。這不是有形的物質,是無形埋在人心的煩惱。這「一念正覺」,就是「事用皆如」。我們若將這個迷茫的性將它反過來,回過來,「皈依」就是叫做「反黑歸白」,是回過頭來向清淨、光明,這樣就是「如」。「貼然無礙,名土安隱」。若有這個「如」,如如、清淨無染,那就能夠一切無礙。這一切無礙,就是在我們的「安穩樂處」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
經文簡釋:
「天人常充滿」;一切善相,皆悉現前,名為充滿。天人下,十聖三賢,總持禪觀,天鼓無問自說,天華賢聖因行,可思。
所以,「天人常充滿」的意思,就是要說「一切善相」,一切的善總是就是「皆悉現前,名為充滿」。我們的無明煩惱,那個無明火將它去除了,自然一切善就會集了。這樣現前出來的都是很快樂、安穩,就像天人一樣。若是心一煩,那就像地獄的火。這些安穩下來,就如天堂,所以名為「天人」。「天人下,十聖三賢,總持禪觀,天鼓無問自說,天華賢聖因行,可思」。這些功夫,都是在這樣靜下心來了,慢慢我們就走入了賢聖的因行,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
愛就是福,對人間無私、無染、無煩惱,願意付出的愛,這叫做「造福人間」。而付出無所求,這就是佛的智慧,佛知、佛見。人間苦難偏多,要如何造人間福智?就是要借人群中而付出。佛法就像智慧的水,智慧的水能夠滋潤我們;無明煩惱造成了人間很多的苦難,生死苦海沉迷都是在煩惱中。也是有形的造出了,累積出了對器世間的破壞與染污,無不都是人類看不開,累積了煩惱無明,一切都在一念中,所以時時要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