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/11/0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11/0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/11/0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   2017/11/0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周日 11月 05, 2017 4:18 pm

20171105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乖理之行謂之惡
身口意三者作事
謂造作諸行為業
十惡五逆之所作
往昔所造諸惡業
皆由無始貪瞋痴
如大千界微塵數
無始來今細成巨

 用心體會,要多了解哦!「乖理之行謂之惡」。「乖」,就是違背,違背道理的行為就都叫做「惡」。「惡」從哪裡表達出來呢?那就是「身口意三者作事」;「惡」是一個名詞,由身、口、意表達出來。「身」有殺、盜、淫;「口」有妄言、綺語、兩舌、惡口;「意」有貪、瞋、癡,這合起來是身、口、意三者會去造作這個十惡。殺、盜、淫當然是惡業,這是身體所做;惡口的妄言、綺語、兩舌,這也是口所說的話,讓人的心、讓人的意會亂,就是從口出的聲音。

 這些身的行動、口的出聲,就是來自心意;我們的心意善,自然身所行的都是善事,表達出來是柔和的心態,規規矩矩有禮節,這都是身的善。若是惡呢?就是殺、盜、淫,所造作的就是違背道理,這是身體造作。口頭言說也是啊!讓人聽到就是很不歡喜,而且唆使別人去做惡的事情,或者是搬弄是非,離間人的感情等等,就是使人不能得以調和。說話中傷,句句話就如刀在刺人更尖、更毒,這都是口業。一切都是從心,我們的心意、我們的觀念偏了,偏向惡,自然身行惡、口言惡,這都是因我們的心意偏差了,所以就去造作一切事。所以說,「乖理之行謂之惡」,既然違背道理了,開始就叫做惡;這個不對的事情落實在身、口、意,去做出的事情就形成了事實。這我們就要很小心,源頭不要偏差;我們若偏差,惡行、惡念就開始產生了,所以我們要很注意,注意方向不要「乖」,就是違背了,不可,我們要顧好這念心意的方向。

 再者,「謂造作諸行為業」。惡事,雖然名稱說身、口、意會去造作惡事,但是沒有造作出來,那就是業沒有成,要去造作。若去造作了這個惡事,那惡業就完成了;只要你造成了事實,那個業力種子就完成。這個業力種子有幾種呢?那就是「十惡五逆之所作」。這些全都很快就會形成業的種子,意念造作出來,那個惡業的種子,就已經完成出來了。這些已經完成了這些惡業、惡行,總是從我們這一世中我們思想的偏向,形成在我們這一身體,這個身體、口、意行就是這樣起於動作,去造作成業。這不是只是今生此世,這些動作的累積都是延續著過去累生世的習氣。我們累生世,過去生無量數劫以來,已經造作完成那個業種,那個習氣,再延續來到我們現在。這輩子已經有這樣的習氣、這樣的種子來讓我們造作,所以這叫做「往昔所造諸惡業」。我們若常常讀「懺悔文」都有讀到這幾句,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有無始貪瞋癡」。我們若讀經之後,後面的「懺悔文」就都有這句,這幾句話。

 所以我們要很謹慎,我們更要很深信這個因緣果報,要很深信啊!累生累世造作,來到今生此世,延續了過去的習氣來到現在,讓我們的方向偏差,引發身、口、意去造作這些「十惡、五逆」的事情。而今生此世造成了這些東西,當然就會再帶到我們的來生世,所以我們今生此世是多麼重要啊!過去既往了,就沒有辦法再追究,已經既往,已經來到這裡,因緣事實造成了,但我們以後的生來來世呢?就要趕緊反省,叫做「懺悔」,懺悔過去生中所造作的惡業。

 我們今生遇到佛法了,我們了解了,因緣果報;今生此世已經感受到了,不要埋怨,我們要懺悔,懺悔過去,欣然接受在今生此世,逆惡的環境我們要好好地來接受,既然過去歡喜做了,過去生就是這樣做,今生就要很甘願接受,而且要警惕:既然我過去生這樣做,我今生除了接受以外,就要反省,也就是要趕緊知道道理,趕緊接受這個道理。我要趕緊結好人緣,造作人間的福業;有這個因緣,我們要趕緊把握善因緣,為人群去付出,造福眾生。

 其實,現在名稱叫做造福眾生,對我們是在累積福業,因為我們這樣的造作是為善,善就是福,多造福,是為自己來累積來生世,所以我們要把握在今生此世。有逆的緣我們要好好接受,有好的緣我們要趕緊把握、付出,這就要靠今生為來生做事,讓我們來生能夠再有因緣遇到佛法,有好的因緣遇到善知識;有了善知識來牽引我們,我們還能夠入佛門來繼續修學佛法,來修行。雖然現在是無佛的時代,雖然是末法,還是末法的時代,我們人的壽命還是很短暫,還是很短暫之時。這個末法的時間又還再延長,還又是要一段時間,我們若想它:那個劫,長時間,就知道像這樣壞世間之時,它還要再一直延續下去。而我們人的壽命說幾十年,所以在那個長時間裡還在延續,我們來生還是來得及。

 佛法,雖然是末法了,我們在今生聽到正法,其實正法、像法、末法是在人心。我們今生此世聽到正法,要正思惟、正念、正行,接受了這個法,要深刻在我們的心裡,我們還是向著正法學習,這正法的種子就在我們的內心。希望來生、來世有這個因緣,讓我們的正法這念的種子,帶來來生再接受到好的因緣,受到正法來教育。我們現在已經是分頭在這個正法中薰陶了,大家說「薰法」,是啊,「薰」,來「薰」這個法,我們薰陶在這個法中,這種子能夠培養好,正知、正見、正思惟、正念、正行等等,我們已經累積了,這個業的種子那就帶來後世,遇到善知識,再將我們接引,遇到佛法。我們來生的種子,未來有善知識的牽引,我們還是心念在正法中。所以說是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都是人為;我們的正法念在,佛的正法還是一樣在。期待我們的正法能夠教育在後世,而我們自己也就要好好培養好我們這分正思惟、正行,業的種子還是在讓我們很清楚,帶在後世。

 所以,既然是過去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有無始貪瞋癡」。可見,遠離貪、瞋、癡是多麼的重要,我們要提高警覺;今生此世,我們有貪嗎?有,趕緊去除,斷除貪的種子。貪的念識,我們今生此世盡量不要有。而瞋呢?動不動愛發脾氣,就像這樣,我們也要及時去除。癡,就是不明白道理,我們怎麼能夠再延續著糊里糊塗,再不明白道理呢?我們接受到道理,要趕緊珍惜,要懂得戀慕。

 前面說過了戀慕,我們要不斷回憶這個真理,聽過之後,可以讓我們日常生活與我們的生活這麼接近;我們要時時回憶,回憶這個法,我們舉手動足,無不都要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。我們心心念念回憶正法,步步行為動作,也要落在生活,這樣這個佛法永遠都是刻在我們的心裡,煩惱無明就能夠及時去除。所以,貪、瞋、癡,我們要常常提高警覺,不要再反覆著貪、瞋、癡。有起這個念,要趕緊去除,轉貪為布施,願捨;轉瞋為柔和善順;轉癡念來為智慧,我們要時時用心。

 過去的煩惱既然像大千界,重重疊疊,就像微塵那麼的多。前面我們也用一段很長的時間說,過去的時間很長,就像微塵;而時間長,我們重重疊疊所造作的業也是同樣與微塵數一樣,既有那麼長的時間就有造作那麼多的業。所以,「無始來今細成巨」。一點一點的,從長久的時間累積來,也已經變成很多了。灰塵都是一粒一粒的這樣累積來,就變成了一片很黑很髒的東西,這全都是一點一點的累積。髒的東西會這樣累積,我們清淨的念也一樣能夠這樣累積;善念、善事也是這樣一點一點,我們正法、善思惟也是這樣一念一念,念念不斷。昨天說過了(「念念善行名眾,生生不息為生」),念念不息,就是這樣,從眾念,無限量的這個善的累積,這叫做眾生,大家應該記得昨天所說的,我們要好好用心了解。

 善的這個習氣,善念也是要一點的一點的累積起來,生生不息、念念不斷,這善念、善事要一樣一點的一點的。因為惡業就是這樣一點的一點的,過去累積,我們現在將那個東西去除,也點點滴滴將它去除。我們同樣善念點點滴滴累積來,同樣是清淨,不是不可能,只要我們下決心,天下事,總是有成就。所以,我們昨天說過了,這段文這樣說,

復習經文:「園林諸堂閣,種種寶莊嚴,寶樹多華果,眾生所遊樂。諸天擊天鼓,常作眾伎樂,雨曼陀羅華,散佛及大眾。」

 大家還記得昨天所說的,「園林諸堂閣」,我們就知道,「園林諸堂閣」無不都是法來莊嚴起來的,「種種寶莊嚴」,這都是法,如《三十七助道品》等等,這個基礎的法,從幼苗而變成了大樹。從地基一直變成了堂閣。我們,法,從三「四」、二「五」、「七」、「八」,這《三十七助道品》學起,這是學佛的基礎。有好的基礎建設起來,就有很高的堂閣,莊嚴了園區,很莊嚴的寶殿,很莊嚴。這就表示我們修行基礎若打好了,我們的品格、人格就建立起來,同樣的道理。

 所以,「寶樹多華果」。已經「一生無量」了,這善的種子一種下,樹長大了,樹也開花了,不只是開花,又再結子,這叫做「一生無量」,累累果實。一粒的善種子,累生累世,按照了這個善法,累生世累積起來,也是無量哦。所以,「眾生所遊樂」。那時候,我們就是輕安自在了,就沒有粗重的業力來壓迫我們,那時候就是輕安自在。「諸天擊天鼓」。就像天人的天鼓,就是很響亮的天鼓,聲音就出來了。「常作眾伎樂」。所聽到聲音、所看到的身形,所造作的都是利益人群,所講說的就是讓人很歡喜,能夠輔導人人向善、向正的道路,這聲音都很好,所有的境界,「雨曼陀羅華」;「曼陀羅華」就是很多種,很柔軟的花,那個地方,人人心都很柔軟,這就是一個很美的境界,「散佛及大眾」,不斷從天而降。這是描述著我們菩薩的境界、佛的境界,無不都是莊嚴,所觸、所感覺的,無不都是這麼的輕安自在。接下來這段文再這樣說,

經文:「我淨土不毀,而眾見燒盡,憂怖諸苦惱,如是悉充滿。是諸罪眾生,以惡業因緣,過阿僧祇劫,不聞三寶名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我淨土不毀,而眾見燒盡」;佛心淨土恆具輕安自在;業苦重障眾生,貪癡瞋火起處,玉石俱焚,不可撲滅。

 前面所描述的境界就是佛的淨土,前面所說這些境界,園林、樓閣等等,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境界佛法充滿,人人都是輕安自在,很美妙的境界,那全都是佛的淨土。「我淨土不毀」。人人本具佛心、人人本具真如本性,清淨的本性在淨土的裡面,永遠永遠不毀滅。所以,我們的真如本性也沒有毀滅,永遠存在。但是,「而眾見燒盡」。「眾見」就是眾生的見解。現在叫做五濁惡世,就是現在眾生的濁氣很重、見解很重,所以有了種種的見濁。

 開始,就是「憂怖諸苦惱,如是悉充滿,是諸罪眾生,以惡業因緣,過阿僧祇劫,不聞三寶名」。這段文開始就說,「佛心淨土恆具輕安自在」。佛心,他的內心那個淨土就是這麼輕安,而「業苦重障眾生」都是從「貪瞋癡火起處」。這些眾生,因為心地都有貪、瞋、癡,這些眾生,他們的心態就是這樣,業障很重,那內心充滿了貪、瞋、癡。

佛與眾生同世,佛的心靈境界是一片清淨,而眾生的心念、見解,他們的境界就是這樣,「業苦重障」的眾生,眾生就是滿心煩惱;這滿心煩惱造成了自己內心的障礙,人人本具佛性,我們怎麼會無法像諸佛菩薩心這麼輕安呢?我們怎麼會業這麼重?我們的煩惱,我們糊里糊塗,還是很不清楚,那是為什麼?

 「貪癡瞋火起處」,因為我們還有貪、瞋、癡這個火,在焚燒我們。所以,「玉石俱焚,不可撲滅」,無法消滅,這就是凡夫。凡夫這個無明火,就是這樣不斷在燒我們,讓我們的內心,時時時時就有這無明火起。這就是不論是玉或者石,同樣受到無明火,這麼寶貴的東西也將它燒盡掉了,無法消滅。

*報身佛應如是法而來人間,為第一義諦所攝,非世間俗諦攝化之土可比,故化土燒盡而淨土不毀。

 這就是要說,「報身佛應如是法而來人間」。佛是應眾生的因緣,最近我們都一直在說這些事情。因為佛「一大事因緣」來人間,佛就是因為這「一大事因緣」,而且因緣成熟,乘如是法而來人間,這是佛來人間的因緣,是「為第一義諦所攝」。佛陀的法就是第一義諦,那就是世間第一的法。佛陀說法四十多年了,最後所提出的第一義諦,那就是一實乘法;佛陀為了這樣而來人間,這「一大事因緣」就是要講說人人本具佛性,這是第一義諦,本具佛性,我們要如何回歸,那就在《法華經》,一實乘法,這就是第一義諦。

 所以,「非世間俗諦所攝化之土可比」,「世間俗諦」就是世間的道理。我們世間道理再如何說,就是只有在人間事,教人做好人間事,無法超越,佛法教我們超越,不只是修好自己的本分,自利還要再去利他。自救,守好自己的本分,(這)是自度,就是小乘法,只是顧自己,不要去做到錯誤的事情,這就是「俗」,還是在人間。佛陀要教導我們是要超越,自度要再度他,利益他人,心無掛礙,不要一直掛礙在這個名利地位,付出是無所求──「真空」,所得到那個「妙有」,就是第一義諦。這就是與一般的這個俗諦,世俗的道理不同,因為我們要超越。

 所以,「故化土燒盡而淨土不毀」。因為世俗間,我顧好我自己,但是我為「義」而爭,我可以說要救這些人,我可以殺其他的人,那就不對了。佛法不能這樣。看,我們世間,人家說「忠義」,過去「桃園三結義」,《三國演義》雖然要取得忠、要取得義,就算是國家也要這樣爭、也要這樣鬥,你爭我奪、你死我生,也是要這樣。不論是世間法,有多少人說,為正義而鬥、而爭,都也是顧這樣,但是損這樣。世間這麼多的人禍在爭,到底是對還錯呢?無法去分析。

 現在,不一定是逆,是不對的,有朝一日,可能那邊就是是(意指逆反為正的一方),也說不一定。反正世間事就是這樣。說善惡拔河,那是完全善、是無污染的善。要如何讓有污染的去除?這也就是我們要修行。要如何修善行,再去除破我相,又破除了我知、我見?這些見解全都要去除,到了真空,還要再存著妙有,這不容易,大家要很用心。

經文簡釋:
「憂怖諸苦惱,如是悉充滿」;憂愁怖畏,種種苦惱。如是諸難,悉皆充滿。憂佈等,如三途惡道山林等。

 所以這種的眾生界,俗諦中,人間世俗中就是有這樣,「憂怖諸苦惱,如是悉充滿」。我為了要顧家庭、我為了要顧……等等,我的憂愁、我的苦惱、我親愛的人等等,這都還是在憂愁諸苦惱中;我的最愛等等,我們生老病死,這也是我們的憂愁苦惱。而為了要顧自己,對外面又要如何?總而言之,這種為了這個世俗庇護自己,充滿了憂愁苦惱,「如是悉充滿」,表示有很多,這種「憂愁怖畏,種種苦惱」,這些事情都是「難」,都是人生的苦難;這種的苦難,比比皆是。

 哪一個人不是為了家庭?哪一個人不是為了我們心的偏愛這樣在煩惱呢?所以,「如是諸難,悉皆充滿」,很多,所以憂怖等等很多。這種苦惱、後悔的事情也很多,「憂怖等,如三途惡道山林等」,不小心,我們來生來世就走到三惡道,這就是因今生此世充滿這麼多的憂惱,這麼多的苦惱,一不小心就去造作很多的惡業,完成就是在三途。這個業力、所受的苦報,就像山林草木樹一樣,那就無法計算了。

經文簡釋:
「是諸罪眾生,以惡業因緣」;是諸罪孽深重苦難眾生,以是久遠劫來,以作諸不善惡業,障其為善果之因緣。

 所以,「是諸罪眾生,以惡業因緣」。「是諸罪孽深重苦難眾生」。這些罪的眾生、苦難的眾生,就是罪業已經很重了。因緣所累積、惡業所累積,所以就是罪孽深重,所造作的罪孽很深重。違背道理等等,或者是造這個罪,旁邊又再、又再旁生出來的這個孽很多,又再生根發芽出來。除了這樹身原本,樹身它原本也會再生枝發芽,生枝發芽再延伸出來,愈來愈旺。種子若一粒不對了,那就會這樣生根長芽,這樣一直蔓延下去,那就深重了。一粒種子就會造成很多。善的,我們會有很善的果;惡的,那就是惡的果報,那也就是很多了!所以惡業的眾生,這因緣不斷生生不息,也是一直蔓延下去。

 所以,「以是久遠劫來,以作諸不善惡業」。自久遠劫來,到底我們造了多少呢?已經造了很多的善、惡業。善的到底多或少?可能善的不多;惡的多或少?惡的應該是很多!因為都是要為自己在爭,有自私的己我、有家庭拖累,難免這種愛、恨、情、仇,累積就是很多。所以,「障其為善果之因緣」,因為有這麼多這樣旁生出來,從旁邊這樣冒出來的這個業因。

 一個人就又多生好幾個,生好幾個就又給我們好幾個煩惱的痛苦,難道這不就是孽緣呢?這孽的緣旁生出來,本來是一個人,就變兩個人、就變四個人。昨天看到一群,站得這樣浩蕩長,他們就說:「師父,我們這一群就是我們媽媽所生的孩子。感恩哦!我們的某某人在精舍,讓您很疼惜,這些都是她的姊妹。」九個女兒、兩個兒子,這樣繁衍下去,又「這就是我的孫子、這是大兒子的孫子、這是第二兒子的孫子,這……」。你想想,多大一群?這只有一個媽媽,我說:「妳的肚子很能裝哦!裝了一大群。」看,這難道不就是旁生出來的?從旁邊再繁衍出來,一個人繁衍這麼多。所以,難免業力就是這樣累累出來了,這叫做「因緣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過阿僧祇劫,不聞三寶名」;過於無量阿僧祇劫,障蔽故不得聞三寶名。

 所以,「過阿僧祇劫,不聞三寶名」。過了阿僧祇劫,就無法聽到三寶的名。「過於無量阿僧祇劫」,這時間更長久了,所以與佛同世也無法聽到佛的名,何況聽到法呢?何況佛不在人間,何況佛法已經因人口多了、少人聽了,所以這個煩惱業會愈來愈多,正法、道理比例就是愈來愈少了。以前佛的時代是人口不多,佛陀講法,法多數人聽得到,以人口與法來比例來看。現在人口多了,這個能聽聞佛法的比例就愈來愈少,尤其是新興的宗教又愈來愈多,所以比例又更少了。因為這樣,要聽聞佛法的人,且能夠接受到正法的人就愈來愈少了。所以,「障蔽故不得聞三寶名」,我們的這個業力不斷這樣累積下去,那就沒有辦法聽,所以「不聞三寶名」。

*三寶:大覺佛,稱佛寶;由佛所說之法,謂法寶;奉行佛所說法之人,即僧寶。
佛者覺諦之義,法者法軌之義,僧者和合之義

 「三寶」,我們稱什麼叫做三寶?「大覺佛,稱佛寶;由佛所說之法,謂法寶」,叫做法寶。能夠「奉行佛所說法之人,即僧寶」,叫做僧寶。「佛者覺諦之義」,就是覺了道理,已經覺悟了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,那叫做「佛」,就是「佛寶」,意思就是這樣。「法者」,就是「法軌之義」。法就是規範我們要如何才能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,它有一條軌道、有一個方向讓我們知道,讓我們知道這個方向要如何走。道,就是要讓我們開出這條道,對準了方向,引導人人一起走過去,這叫做「法軌之義」,意思是這樣。

 所以,「僧者和合之義」。僧,就是發心奉持佛法。我們的誓願就是將佛法鋪在人間裡,教導人人要和、要合,合和互協。我們要合心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,將這條軌道對準了方向,我們要開、我們要鋪,鋪這條路給大家一同走,這就是「僧」的責任。為人人引導,導向人人向正法走,所以我們需要引導人人皈依三寶。

*皈依三寶大覺者,正法導向菩提道;以求教護念,滋育眾生慧命;若誠心皈向三寶,更無異念,不違佛所教導,則邪惡遠離不侵。

 「皈依」這兩字,若在皈依之時,就是會告訴大家「反黑歸白」的意思。所以「三寶」,我們「皈依三寶大覺者」,是佛寶;正法,導向我們向菩提道,所以我們皈依法。「以求教護念,滋育眾生慧命」。求於教來教育我們、保護我們,使我們向正法,培養我們的慧命,成長眾生的慧命,那就是叫做僧寶,來為我們導向。所以,「若誠心皈向三寶,更無異念」,就是一心一志,不要在這當中有起了不同的念頭。若這樣一心一志在三寶中,「不違佛所教導」,沒有違背佛法所教導,「則邪惡遠離不侵」,這樣邪惡就離開我們,不會再有邪惡來困擾我們。

 所以,我們要時時用心在這條正道法中,不要稍微遠離了。「園林諸堂閣」,就是要以法做為我們的基礎,我們要好好修法,將莊嚴的園區建設起來,這就是我們的心地;要像佛一樣,這樣清淨、輕安自在。佛的淨土是永遠、永遠存在,沒有毀滅,我們不要在凡夫心中,在貪、瞋、癡的無明火中,這樣來燒毀了我們的真如。所以我們要好好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11/0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11/0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   2017/11/0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周日 11月 05, 2017 4:59 pm

[2017年11月5日上午5:20] 農曆九月十七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五四九)

1. 釋義經文:【我淨土不毀,而眾見燒盡,憂怖諸苦惱,如是悉充滿。是諸罪眾生,以惡業因緣,過阿僧祇劫,不聞三寶名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乖理之行謂之惡,身口意三者作事,謂造作諸行為業,十惡五逆之所作,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痴,如大千界微塵數,無始來今細成巨。」

(1)「乖理之行謂之惡,身口意三者作事」:用心體會,要多了解!「乖」,就是違背,違背道理的行為就都叫做「惡」。「惡」從哪裡表達出來呢?就是「身口意三者作事」;「惡」是一個名詞,由身、口、意就是表達出來。

(2)「身」有殺、盜、淫;「口」有妄言、綺語、兩舌、惡口;「意」有貪、瞋、癡,這合起來是身、口、意三者會去造作這個十惡。殺、盜、淫當然是惡業,是身體所做;惡口的妄言、綺語、兩舌,也是口所說的話,讓人的心、讓人的意會亂,就是從口出的聲音。

(3)「身口意業」:這些身的行動、口的出聲,就是來自心意;心意善,自然身所行的都是善事,表達出來是柔和的心態,規規矩矩有禮節,這都是身的善。若是惡呢?就是殺、盜、淫,所造作的就是違背道理,這是身體造作。口頭言說也是!讓人聽到就是很不歡喜,唆使別人去做惡的事情,或搬弄是非,離間人的感情等等,使人不能得以調和。說話中傷,句句的話就比刀在刺人更尖、更加毒,這都是口業。

(4)「一切從心,顧好這念心意的方向」:一切都是從心,我們的心意、觀念偏了,偏向惡,自然身行惡、口言惡,這都是從心意偏,偏差,就去造作一切事。「乖理之行謂之惡」,違背道理,開始就叫做惡;這個不對的事情落實在身、口、意去做事情,就形成了事實。這我們就要很小心,源頭不要偏差;若偏差,就開始惡行、惡念,就開始產生,我們要很注意,方向不要「乖」,違背掉,不可,要顧好這念心意的方向。

(5)「謂造作諸行為業」:惡事,雖名稱說身、口、意會去造作惡事,但沒有造作出來,那就是業沒有成,要去造作。若造作了惡事,惡業就完成了;只要造成了事實,業力種子就完成。

(6)「十惡五逆之所作」:業力種子有幾種?就是「十惡五逆」。全都是很快就形成那個業的種子,意念造作出來,完成惡業的種子,已經完成這些惡業、惡行,總是從我們這一世中我們思想的偏向,形成在我們這個身體、口、意行就是這樣起於動作,去造作成業。

(7)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有無始貪瞋癡」:這不只是今生此世,我們這些動作的累積都是延續著過去累生世的習氣。過去生無量數劫以來,已經造作完成業種、習氣,再延續來到我們的現在。這輩子已經有這樣的習氣、這樣的種子來讓我們造作,這叫做「往昔所造諸惡業」。我們若常常「回向文」都有讀到這幾句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有無始貪瞋癡」。

(8)「深信因緣果報」:要很謹慎,更要很深信這個因緣果報,要很深信啊!累生累世造作,來到我們今生此世,延續了過去的習氣來在現在,讓我們的方向偏差,引發了我們身、口、意去造作這些「十惡、五逆」的事情。

(9)「懺悔過去,改往修來,今生此世多麼重要」:而我們今生此世造成了這些東西,當然就是再帶到我們的來生世,所以我們今生此世是多麼重要啊!過去既往了,就沒有辦法再追究,已經既往已經來到這裡了,因緣事實造成了,我們以後的生來來世呢?就要趕緊反省,叫做「懺悔」,懺悔過去生中所造作的惡業。

(10)「趕緊結好人緣,造作人間福業」:今生遇到佛法,我們了解了,因緣果報;今生此世已經感受到了,不要埋怨,我們就要懺悔,懺悔過去,欣然接受在今生此世,逆惡的環境我們要好好地來接受。既然過去歡喜做了,過去生就是這樣做,今生就要很甘願接受,而且要警惕:既然我過去生這樣做,我今生除了接受以外,我就要反省,也就要趕緊知道道理,趕緊接受,接受這個道理。我要趕緊結好人緣,造作人間的福業;有這個因緣,我們要趕緊把握善因緣,為人群去付出,造福眾生。

(11)「造福眾生,累積福業」:現在名稱叫做造福眾生,對我們是在累積福業,造作是為善,善就是福,多造福,是為己,為自己來累積來生世,我們要把握在今生此世。有逆的緣我們要好好接受,有好的緣我們要趕緊把握、付出,就要靠在今生為「來生事」,讓我們能夠來生再有因緣遇到佛法,有好的因緣遇到善知識;有了善知識來牽引我們,我們還能夠入佛門來繼續佛法,來修行。

(12)「無佛的末法時代,把握因緣付出」:雖然現在是無佛的末法時代。我們人的壽命還是很短暫,這個末法的時間還又延長,還有是一段時間,若將它想:那個劫,長時間,就知道像這樣壞世間之時,它是要再一直延續下去。而我們人的壽命說在幾十年,所以在那個長時間還在延續,我們來生還來得及。

(13)「正法、像法、末法是在人心」:佛法,雖然是末法,我們在今生聽到正法,其實正法、像法、末法是在人心。我們今生此世聽到正法,要正思惟、正念、正行,接受了這個法,深刻在我們的心裡,我們還是向著正法學習,正法的種子就是在我們的內心。希望來生、來世有這個因緣,讓我們的正法這念的種子,帶來來生再接受到好的因緣,受到正法來教育。

(14)「薰法,生生世世,心念在正法中」:我們現在已經是分頭在正法中薰陶了,大家說「薰法」,是啊,「薰」,來「薰」法,薰陶在法中,能夠種子培養好,正知、正見、正思惟、正念、正行等等,累積業的種子,帶來後世,遇到善知識,再將我們接引遇到佛法。從我們來生的種子,未來善知識的牽引,我們還是心念在正法中。

(15)「精進聞法,弘揚正法」: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都是人為;正法念在,佛的正法還是一樣在。期待我們的正法能夠教育在後世,而我們自己也就要好好培養好我們這分正思惟、正行,業的種子還是在讓我們很清楚,帶在後世。

(16)「戒除貪瞋癡」:既然是過去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有無始貪瞋癡」。可見,斷除「貪、瞋、癡」是多麼的重要,要提高警覺;今生此世,我們有貪嗎?有,趕緊去除,斷除貪的種子。貪的念識,我們今生此世盡量不要有。而瞋呢?動不動愛發脾氣,就像這樣,我們也要及時去除。癡,就是不明白道理,我們怎麼能夠再延續著糊里糊塗,在不明白道理呢?我們接受到道理,我們要趕緊要珍惜,要懂得戀慕。

(17)「複習:令其生渴仰,因其心戀慕,乃出為說法」:要不斷回憶這個真理,聽過去了可以讓我們日常生活這麼接近;要時時回憶「正法」,舉手動足,無不都是要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。心心念念的回憶正法,步步行為動作,也落在生活。

(18)「佛法,永刻在心」:這樣,煩惱無明就能夠及時去除。對於「貪、瞋、癡」,要常常提高警覺,不要再反覆著「貪、瞋、癡」。有起念,我們要趕緊去除,轉貪為布施,願捨;轉瞋為柔和善順;轉癡念來為智慧,我們要時時用心。

(19)「如大千界微塵數」:過去的煩惱既然像大千界,重重疊疊,就像微塵那麼的多。前面我們也用一段很長的時間說,過去的時間很長,就像微塵;而時間長,重重疊疊所造作的業也是同樣與微塵數一樣,既有那麼長的時間就有造作那麼多的業。

(20)「無始來今細成巨」:一點一點的,長久時間累積,也已經變成很多了。灰塵都是一粒一粒的這樣累積來,就變成一片很黑很髒的東西,這全都是一點一點的累積。

(21)「複習:念念善行名眾,生生不息為生」:髒的東西會這樣累積,我們清淨的念也是一樣能夠這樣累積;善念、善事也是這樣一點一點,我們正法、善思惟也是這樣一念一念,念念不斷。念念不息,從眾念,無限量的這個善的累積,這叫做眾生,大家應該記得昨天所說的,要好好用心了解。

(22)「善念累積」:善的這個習氣,善念也是要一點的一點的累積起來,生生不息、念念不斷,善念、善事要一樣一點的一點的。惡業就是這樣一點的一點的,過去累積,我們現在將那個東西去除,也點點滴滴將它去除。我們同樣善念點點滴滴累積來,同樣是清淨,不是不可能,只要我們下決心,天下事,總是有成就。

3. 複習經文:【園林諸堂閣,種種寶莊嚴,寶樹多華果,眾生所遊樂。諸天擊天鼓,常作眾伎樂,雨曼陀羅華,散佛及大眾。】

(1)「園林諸堂閣」:無不都是法來莊嚴起來的,都是法,《三十七助道品》等等,這個法,基礎的法,從幼苗而變成了大樹。從地基一直變成了堂閣。法,從這《三十七助道品》,這是學佛的基礎。有好的基礎建設起來,就有很高的堂閣,莊嚴園區,很莊嚴的寶殿,很莊嚴。這就是表示,我們修行基礎若打好了,我們的品格、人格就建立起來,同樣的道理。

(2)「寶樹多華果」:已經「一生無量」,善的種子一種下,樹長大了,樹也開花了,不只是開花,又再結子,這叫做「一生無量」,累累果實。一粒的善種子,累生累世,按照這個善法,累生世累積起來,也是無量。

(3)「眾生所遊樂」:那時候,我們就是輕安自在了,就沒有粗重的業力來壓迫我們,那時候就是輕安自在。

(4)「諸天擊天鼓,常作眾伎樂」:就像天人的天鼓,就是很響亮的天鼓,聲音就出來了。所聽到聲音、所看到的身形,所造作的就是利益人群,所講說的就是讓人很歡喜,能夠輔導人人向善、向正的道路,這聲音都很好。所有的境界。

(5)「雨曼陀羅華,散佛及大眾」;就是很多種很柔軟的花,那個地方,人人心都很柔軟,這就是一個很美的境界,不斷從天而降。描述著我們菩薩的境界、佛的境界,無不都是莊嚴,無不都是所觸、所感覺的,就是這麼的輕安自在。

4. 經文簡釋:【我淨土不毀,而眾見燒盡】:佛心淨土恆具輕安自在;業苦重障眾生,貪癡瞋火起處,玉石俱焚,不可撲滅。

(1)「我淨土不毀,佛心淨土恆具輕安自在」」:前面所描述的境界就是佛的淨土,前面所說這些境界,園林、樓閣等等,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境界佛法充滿,人人都是輕安自在,很美妙的境界,那全都是佛的淨土。人人本具佛心、人人本具真如本性,清淨的本性在淨土的裡面,永遠永遠不毀滅。我們的真如本性也沒有毀滅,永遠存在。佛心,內心淨土就是這麼輕安。

(2)「而眾見燒盡」:「眾見」就是眾生的見解。叫做五濁惡世,就是濁氣,現在眾生的濁氣很重、見解很重,所以有了種種的見濁。

(3)「 業苦重障眾生,貪癡瞋火起處」:這些眾生心地都充滿有貪、瞋、癡,心態就是這樣,業障很重。

(4)「佛與眾生同世,心靈世界卻大不同」:佛的心靈境界是一片的清淨,而眾生的心念、見解的境界就是這樣,「業苦重障」的眾生,眾生就是滿心煩惱;這些滿心煩惱造成了自己內心的障礙,人人本具佛性,我們怎麼會無法像諸佛菩薩心這麼輕安呢?我們怎麼會業這麼重?我們的煩惱,我們糊里糊塗,還是很不清楚,那是為什麼?

(5)「玉石俱焚,不可撲滅」:因為我們還有貪、瞋、癡這個火在焚燒我們。無法消滅,這就是凡夫。凡夫這個無明火,不斷在燒,讓我們的內心,時時時時就是有這個無明火起。不論是玉或者石,同樣受到無明火,這麼寶貴的東西也將它燒盡掉了,無法消滅。

5. 『報身佛應如是法而來人間,為第一義諦所攝,非世間俗諦攝化之土可比,故化土燒盡而淨土不毀。』

(1)「報身佛應如是法而來人間,為第一義諦所攝」:佛是應眾生的因緣,因為佛「一大事因緣」來人間,就是因為這「一大事因緣」,而且因緣成熟,乘如是法而來人間,是「為第一義諦所攝」。

(2)「佛陀的法就是第一義諦,世間第一的法:就是佛陀說法四十多年了,最後所提出的這個第一義諦,就是一實乘法;佛陀為了這樣而來人間,這「一大事因緣」就是要講說人人本具佛性,這是第一義諦,本具佛性,我們要如何回歸,就是在《法華經》,一實乘法,這就是第一義諦。

(3)「非世間俗諦攝化之土可比」:「世間俗諦」,就是世間的道理。我們世間道理再如何說,就只有在人間事,教人做好人間事,無法超越,佛法教我們超越,不只是修好自己的本分,自利還要再去利他。自救,守好自己的本分,這是自度,就是小乘法,只是顧自己,不要去做到錯誤的事情,這就是「俗」,還是在人間。

(4)「自度度他,利益他人,心無掛礙」:佛陀要教導我們是要超越,自度要再度他,利益他人,心無掛礙,不要一直掛礙在這個名利地位,付出是無所求──「真空」,所得到那個「妙有」,就是第一義諦。這就是與一般的這個俗諦,世俗的道理不同,因為我們要超越。

(5)「故化土燒盡而淨土不毀」:因為世間世俗,我顧好我自己,但是我為「義」而爭,我可以說要救這些人,我可以殺其他的人,那就不對了。佛法不能這樣的。人家說「忠義」,過去「桃園三結義」(指:出自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劉備、關羽、張飛結拜為兄弟的故事),雖然要取得忠、要取得義,不就是國家也是這樣爭、也是這樣鬥,你爭我奪、你死我生,也是這樣。不論是世間法,多少說為正義而鬥、而爭,都也是損這樣。世間這麼多的人禍在爭,到底是對還錯呢?無法去分析。

(6)「完全善,無污染的善,真空妙有」:現在,不一定是逆,不對的,但是有朝一日,可能那邊就是(意指:逆反為正的一方),也不一定。反正世間事就是這樣。說善惡拔河,那是完全善、是無污染的善。要如何讓有污染的去除?這也就是我們要修行。要如何修善行,再去除破我相,又破除了我知、我見?這些見解全都去除,到了真空,還要再存著妙有,這是不容易,大家要很用心。

6. 【憂怖諸苦惱,如是悉充滿】:憂愁怖畏,種種苦惱。如是諸難,悉皆充滿。憂佈等,如三途惡道山林等。

(1)「憂怖諸苦惱,如是悉充滿」:這種的眾生界,俗諦中,人間世俗中就是有這樣。我為了要顧家庭、我為了要顧什麼、什麼等等,我的憂愁、我的苦惱、我的親愛等等,都是還在憂愁諸苦惱中;我的最愛等等生老病死,這也是我們的憂愁苦惱。

(2)「人生的苦難,只是為了顧自己」:為了要顧自己,這種為了這個世俗庇護自己,充滿了憂愁苦惱,「如是悉充滿」,是很多。這種「憂愁怖畏,種種苦惱」,這些事情都是「難」,都是人生的苦難;這種的苦難,比比皆是。

(3)「憂怖等,如三途惡道山林等」:哪一個人不是為了家庭?哪一個人不是為了我們心的偏愛這樣在煩惱呢?所以憂怖等等很多。這種苦惱、後悔的事情也很多,不小心,我們就來生來世走到三惡道去,就是今生此世有充滿這麼多的憂惱,苦惱,一不小心我們就去造作很多的惡業,完成就是在三途。這個業力、所受的苦報,就像山林那個草木樹一樣,無法計算了。

7. 【是諸罪眾生,以惡業因緣】:是諸罪孽深重苦難眾生,以是久遠劫來,以作諸不善惡業,障其為善果之因緣。

(1)「是諸罪眾生,以惡業因緣,是諸罪孽深重苦難眾生」:這些罪的眾生、苦難的眾生,已經就是罪業、因緣所累積,惡業所累積,罪業就是孽深重,所造作的罪業很深重。違背道理等等,或者造這個罪,又再旁生出來很多,又再生根發芽出來,除了樹身本來,而樹身的本來它也會又再生根發芽,再延伸出來,越來越旺;種子若一粒不對,那就會這樣生根發芽,那就深重了。一粒種子就會造成很多,善的,我們會增善的果,惡的,那就是惡的果報,那就是很多了!所以惡業的眾生,這因緣不斷、生生不息也是一直下去。

(2)「以是久遠劫來,以作諸不善惡業」:自久遠劫來,到底我們造了多少呢?已經造了很多的善、惡業。善的到底多或少?可能善的不多;惡的多或少?應該惡的是很多!因為都是要為自己在爭,有自私的己我、有家庭拖累,難免這種愛、恨、情、仇,這種的累積那就是很多了!

(3)「障其為善果之因緣」:因為有這麼多這樣旁生出來,旁邊這樣冒的這個業因。一個人就又多生了好幾個,生好幾個,就又給我們好幾個的煩惱的痛苦,這難道不就是孽緣呢?

(4)「因緣,生果報」:緣旁生出來,本來是一個人,就變兩個,就變四個。昨天看到一群站得這樣長長的,浩蕩長。他們就說:「師父,我們這群就是我們媽媽生的孩子。感恩!我們的某某人在精舍讓您很疼惜。我們這些都是她的姐妹。」九個女兒、兩個兒子,這樣延伸下去,又再「」這就是我的孫子、這大兒子的孫子、這是第二兒子的孫子,這……」。你想多大一群?這光是一個媽媽。我說:「妳的肚子很能裝哦!裝了一大群。」看,這難道不就是旁生出來的?從旁邊再生出來的;一個人?這麼多。所以,這難免業力就是這樣累累出來了,這叫做「因緣」。

8. 【過阿僧祇劫,不聞三寶名】:過於無量阿僧祇劫,障蔽故不得聞三寶名。

(1)「過阿僧祇劫,不聞三寶名」:過了阿僧祇劫,就無法聽到三寶的名。這時間很長久,與佛同世也無法聽到佛的名,何況聽到法呢?何況佛不在人間?何況佛法已經人口多了、少人聽了?這個煩惱業會愈來愈多,正法、道理就愈來,就比例是愈少了。

(2)「過於無量阿僧祇劫,障蔽故不得聞三寶名」:以前佛的時代,是人口不多,佛陀說法,法就多數人聽得到,比例!人口與法來比例;現在人口多了,這個佛法愈來就比例愈少;尤其是興盛的宗教又愈多,所以比例又是愈少。因為這樣,要聽佛法的人,就能夠接受到正法就愈來愈少了。又再我們的這個業力,不斷這樣累下去,就無法聽,所以「不聞三寶名」。

9. 【三寶】:大覺佛,稱佛寶;由佛所說之法,謂法寶;奉行佛所說法之人,即僧寶。佛者覺諦之義。法者法軌之義。僧者和合之義。』

(1)「三寶」:什麼叫做三寶?「大覺佛,稱佛寶」;「由佛所說之法,叫做「謂法寶」;能夠「奉行佛所說法之人」,叫做「即僧寶」。「佛者覺諦之義」。

(2)「佛寶」:覺道理,已經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,叫做「佛」,是「佛寶」。

(3)「法寶」:「法者」,就是「法軌之義」。法就是規範我們要如何才能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,他有一條軌道,有一個方向讓我們知道要怎麼走,道,就要我們來開,開出了這條道,對準了方向,引導人人一起走過去,這叫做「法軌之義」。

(4)「僧寶」:「僧者和合之義」。僧,就是發心奉持佛法。我們的誓願就是將佛法鋪在人間,教導人人要合、要和,合和互協。要合心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,將這條軌道對準了方向;我們要開、我們要鋪給大家共同這條路走,這就是「僧」的責任。人人引導,導向人人向正法走,所以我們需要引導人人皈依三寶。

10. 『皈依三寶大覺者,正法導向菩提道;以求教護念,滋育眾生慧命;若誠心皈向三寶,更無異念,不違佛所教導,則邪惡遠離不侵。』

(1)「皈依,反黑歸白」:若在皈依之時,就是告訴大家「反黑歸白」的意思。我們「皈依三寶大覺者」,佛寶。

(2)「正法導向菩提道,以求教護念,滋育眾生慧命」:我們向菩提道,所以我們歸依法。「以求教護念,滋育眾生慧命」,教育我們、保護我們向正法;培養我們的慧命,成長眾生的慧命,那就是叫做僧寶,來導向我們。

(3)「若誠心皈向三寶,更無異念,不違佛所教導,則邪惡遠離不侵」:就是一心一志,不要在這個中間有起了不同的念頭;若這樣一心一志在三寶中,沒有違背佛法所教導;這樣邪惡就離開我們,不會再有邪惡來困擾我們。

11. 「時時用心在這條正道法中」:不要有些微這樣遠離去。「園林諸堂閣」,就是要「正道法」做我們的基礎,我們要好好修法,將莊嚴的園區建設起來,這就是我們的心地。就像佛一樣,這樣清淨、輕安自在;佛的淨土是永遠、永遠存在,沒有毀滅。我們不要在凡夫心,這樣在貪嗔癡的無明火來燒毀了我們的真如,所以我們要好好時時多用心!

*************
12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一直非常感恩上人教導我們一個觀念,雖我們在無佛在世的末法的壞劫時代,但是「一切唯心造」,實際上,「正法、像法、末法是在人心」,端看自己有沒有用功把「正法種子」精進的深植在自己內心。

感動聽聞這段,「我們今生此世聽到正法,要正思惟、正念、正行,接受了這個法,深刻在我們的心裡,我們還是向著正法學習,希望來生、來世有這個因緣,讓我們的正法這念的種子,帶來來生再接受到好的因緣,受到正法來教育。」。這是薰法香的弟子們,人人最盼望的,生生世世「得人身,聞佛法」,能生生世世繼續追隨上人,做慈濟,行在菩薩道上。有願,就要身口意合一的去力行,「一切從心,顧好這念心意的方向」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11/0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11/0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   2017/11/0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周日 11月 05, 2017 9:07 pm

真俗二諦
真諦:真理上之實義,又聖者所見之實義也。 了知無結無縛,心得解脫,此以慧力得自在也。
俗諦:俗事上之實義,又凡夫所知之實義也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7/11/0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