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/11/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11/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/11/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   2017/11/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周二 11月 07, 2017 6:19 pm

20171107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無量無數之義理,謂一切諸法無量;各具義理,故云無量。
無量義者從一法生,其一法者即無相也。
無量義者義理無量,從一法涌出一切教,謂體相用義無量故。

要用心,好好聽。「無量無數之義理」,所以稱為「無量義」。《無量義經》是我們平時在受持的法,應該人人對「無量義」能清楚,是總一切法,涵蓋在這無量義之中。我們學佛要多用心,體會在法。而法,到底什麼是法?法有多少?這就這樣表達,無數的義理叫做「無量義」。「謂一切諸法無量」。每一個法,裡面涵蓋著都有無量、無量的義理,所以這樣才叫做「諸法無量」;來來回回道理就是無量,都能夠體會無量義。無量義的裡面有無量理,這很明顯,但是雖然很明顯,卻要一一說出了法的道理,那就又是再說無量數。因為它每一項道理都是「各具義理」,每一個道理之中又包含著無量數的道理存在,因為這樣才將它叫做「無量」。

「無量義者從一法生」,這個「無量」,無量的意思是從一法生。這很簡單,開頭都很簡單,一法生出來的法能夠解釋無量無數的義理。就像光是一個名稱──「恆河沙」,恆河沙是一條河的沙,而它就包含了粒粒的沙,就無法去計算。佛陀也這樣說,彎腰到地上,用指甲這樣挑起來,「阿難啊!我指甲上的沙你能夠一粒一粒算出來嗎?」阿難看,搖搖頭,「佛陀啊!這個沙這麼細,哪有辦法算出了一粒一粒的沙呢?」佛陀就再問:「是我指甲上的沙無法算,這樣量多嗎?」「哦,很多了,就是這指甲裡面這些沙數就已經很多了。」

佛陀說:「若是與這條河比較,這河岸所有的沙,是這些沙多?還是我指甲上這些沙較多呢?」我們頭腦一轉也知道阿難是如何回答,「世尊啊!您指甲這些沙與這恆河沙岸的沙是要如何比呢?當然是恆河岸上的沙多啦。」佛陀就說:「是啊,恆河沙很多,指甲上面的沙你無法計算;法,我所了解的法,比這恆河沙更多。」因為從無始以來所累積來生生世世,累生世所面對的眾生、所面對著生世,每一生世,這人生的煩惱、無明所累積,每一個煩惱、無明就要有法去治它。法與煩惱對比,煩惱有多少法就有多少,可見人生煩惱偏多。佛所覺悟道理是應天地涵蓋,無所不在,無不都是法,這數量無法去計算,所以說「無量法,法無量」,就是「各具義理,故云無量」。每一項法之中都涵蓋著它的意義、它的道理,所以無量義者是從一法生。

這麼多、這麼多的法,這麼多的道理到底源頭從哪裡來?佛陀說從一心,就是從「一」這樣生起來的。是啊,道理是這麼的單純,一而生無量。其實從這些無量的道理再回歸回來,那也是簡單;解釋很多、很多的道理,這麼多的道理回歸起來還是一項──這真如本性,人人本具。我們若沒有真如本性,怎麼能夠了解天地萬物無量數的道理呢?所有的道理匯納回來,就是人人本具覺性裡,才有辦法產生這麼多的法。

所以,「其一法者即無相也」,「無量義者義理無量」。這個法回歸回來就是歸於「一」,而「一」又是長得什麼樣呢?它的形體又是什麼?無相,好像義理無形體相。也常常告訴過大家了,就像我們人人真如本性,是人人哦!而人人自己找回來自己的本性,本性長得怎樣?沒有人有辦法說出了我的本性是長得怎樣,但是它是存在,真如本性無體相,所以是無相。儘管它是無相,還是放出去無量,「無量義者義理無量」;放出去的道理,每一個道理再產生無量義的道理,是很多。要不然講經哪有那麼多經可說啊?每一部經若將它匯納回來,總是「有、無」,「空、有」,這些事情如何來分析?從這些道理不斷、不斷去將它分析。「煩惱到底有沒有?」「有。」「是在哪裡呢?」「我拿不出來,總是煩惱就是了,我的心定不下來。」「為什麼啊?」「煩惱啦!」「煩惱是怎麼樣?」「無法描述。」

無法描述的煩惱是長得什麼樣啊?你一直要將它追究下去什麼都沒有,卻是為了這個煩惱,無明的源頭還是同樣一念心。這念心看不開,有,煩惱重重;這念心了解道理了,而道理是長得什麼樣?無量無數,各人根機不同。應他根機的苦難煩惱去對治它,他能夠解開煩惱了,這樣煩惱就沒有了。一直在說煩惱,煩惱、困難,現實中知道他很苦難,但是真真正正要從那個名稱拿出相來,就是無相。若名稱無相,現實就要去付出;去付出,有形象,只要我們願意,這個願意也要很多的道理來說服我們願意去付出。就像我們人間菩薩,慈濟人,你看他們,每天有很多故事。在我們的裡面看起來好像這就平常在做的事,但其實是平常人做不到的。這種平常人做不到,這個平常事,這若沒有菩薩無法去解開這個人生的苦。

就像這個個案,在雙溪一個個案,一位姓翁的老人家,其實他今年也才七十多歲而已,卻是人生總是自己自我放棄。為什麼呢?故事就要牽起了他在十幾年前,應該是二00一年那個時候,他在那之前去越南娶一個太太回來,也為他生孩子,兩個女兒。但是,他娶來之後,自己的心很沒有安全感,怕將太太帶來臺灣,自己的環境不是很好,太太住不下去會跑出去,所以他將太太關得緊緊的,無法讓太太自由到外面去走。太太實在是無法忍受這種被拘禁的生活。但是她已經為他生兩個女兒了,一直到二00五年,太太就帶著女兒回去越南,再也不想要回來了。

從這樣開始,這位姓翁的先生,就開始自暴自棄,自己對人生就放棄了,放棄人生,自己也連續兩次中風,同時也有一些癲癇的疾病。病就不斷一直來,有中風,又有癲癇的疾病,行動也慢慢不方便,自己又自我放棄,不要洗澡,也不要整個裡面。每一天就是只有去買一次自助餐,一次就是買兩個,吃飽了,東西就是這樣丟。這樣累積十幾年來,從他的身體、從他的周圍環境,完全都讓垃圾這樣將他埋了,連自己想要睡的地方也沒有了。原來的一張沙發椅,也已經堆到那張沙發上面,就這樣,那上面也全都是東西,人躺下去,只有剩下半張可以靠、可以躺,剩下的全都是垃圾,很臭。這間房子已經沒有人敢靠近,連他的鄰居,親叔叔,八、九十歲了,也拿他沒有辦法。左鄰右舍靠近這間房屋,大家都喊臭,忍不住了。類似這樣,里長也沒辦法,就去找慈濟人。

慈濟人,一群慈誠、委員,總是聞聲救苦,眾生有困難他們絕對不放棄,他們就這樣來了。真的,雖然有準備口罩,里長通知他們時說:「很臭哦!你們要有心理準備!」儘管是用很厚的口罩,N95的口罩這樣戴下去,那個氣味同樣跑進去,很難忍受,在裡面為他打掃,很髒亂。但是他們非平常人,這群菩薩要做這件事情,他們將它當成平常事,大家還是這樣去為他打掃。整天的時間,裡面都清掃出來了,整個庭院是這樣滿滿滿,這裡面的空間能夠想像,大小便等等,那是無法去形容。這種累積的垃圾、髒亂,人體內大小不淨物都在那個地方。

我看到我們的慈誠隊也已經有年紀了,中年、老年人都願意去,去為他清啊、掃啊。很不容易已經幫他清好、打理好、掃好,這個個案從那時起就這樣開案了。經過一段時間,五、六個人浩浩蕩蕩又來看他,送東西來,再來為他清、洗,這一個月不知道去幾次了。怎麼叮嚀、怎麼交代都沒有辦法,因為他行動愈來愈遲鈍,反應愈來愈遲鈍了,照顧十幾年了。大家也想:沒辦法了,是不是為他辦理去養老院,去收容中心。也要徵求他的意見,一次再一次徵求、一次再一次的清掃,不論去為他洗澡、不論清掃家裡面,還是期待他可以點頭答應。

終於有一天,同樣就是向他提起,說很多去那個地方的好處,也答應他說:「我們會常常去看你,我們會更常去。」這樣等等,去與他互動。雖然沒有回應,但開始有點頭了。大家很歡喜,叔叔也歡喜、里長也歡喜、鄰居大家都歡喜,但是手續要辦,要如何辦手續?就是要再帶他出去檢查身體,需要身體健康證明。到底身體的毛病在哪裡。

慈濟人就又再來,為他清洗好,再帶他去,陪他去醫院,在我們新店慈院,為他做健康檢查。在那個地方健康檢查也是這樣,在那裡等待,讓他躺在那個地方,床上在檢查。差不多檢查快好了,突然間大小便在床上又這樣又出來了(個案腹瀉)。看到那些慈誠隊與慈濟人是不怕臭,那滿地上都是,他們將他扶起來,站著,窗簾將它這樣拉過來。看到慈誠隊,將褲子從上面這樣脫下來,一直慢慢地擦、洗,將他擦得很乾淨,再為他換乾淨的,再為他穿上去。然後地上就這樣替他擦。

整個人為他清理得很好,然後完成了健康檢查,再將他帶回去,就要再等辦手續,養老院的手續還要再辦。幾天後又去,又看到全身又很骯髒。已經通過了,要將他帶去了,就又再來為他清洗一番,又為他剃頭,煥然一新,然後才開始陪。一群人陪到養老院去了,安頓好了,這讓我們大家都安心了(今年七月入住新北市立仁愛之家,八月慈濟人再訪)。慈濟人常常都去看。

這已經又經過了一段時間,戡濟人常常在陪。這個案記錄,記錄到過了一個月後,再去看他;是常常去,但是記錄再看。煥然一新的一個人生,已經會坐電梯了,已經會拿四腳助行器,也能夠走路了。身體整理得很好,問他:「你在這裡有舒適吧?」會回答:「很歡喜。」等於換一個人,這樣陪伴十幾年的個案,這實在是很不簡單。

這是一個整體,十多年來這群的人間菩薩只是去做平常的事,但這種平常事卻不是平常人做得到,這實在是看得很感動。這豈是人間的人呢?其實菩薩就是這樣做出來,所以「無量義者義理無量」,這是「從一法涌出一切教」。因為佛法就是這樣,若有心來接觸佛法,天底下很多很多困難的事情,一般的人實在是無法去接觸,尤其是長時間,他們願意去接觸;為了一個人,一群人願意這樣去接觸。這群人就是「一法」,就是一個道理啟發了他們的心,這念的愛心、這念的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發菩薩心的念去付出。所以,「從一法涌出一切教」,接受到這樣的教法,他去身體力行,所以「謂體相用義無量故」。

這群人到底為了什麼?不為什麼,總是付出,這個個案完成,大家皆大歡喜,就是這樣而已,什麼都沒有。所以我們要很清楚,了解這個法就是要讓我們用,用在一般人;其實人人做得到,但是人人就無法去做。所以說起來,平常的事情,就是人間事;人間的人接受這個法,付出了,他們這樣的歡喜心。這是要放在哪?這個道理放在哪?其實就是這樣,在真如本性。這幾位菩薩,我邊看這個故事的過程,邊從內心裡真正的佩服,五體投地啊!真的是很讓人敬重,這就是觀世音菩薩。今天是觀世音菩薩的紀念日,出家了。其實有人願意發心,天下的眾生就有得救的機會;有人願意接受這樣的法、受這樣的教,天底下被救護的人,就多了,所以我們還是要很敬佩這種菩薩行者。前面的經文,

複習經文:「諸有修功德,柔和質直者,則皆見我身,在此而說法。」

這群的菩薩就是在修功德,剛才說過,「諸有修功德」,就是在修功德。這群的菩薩,不論十幾年來能夠接受這樣的個案,一次再一次,那種髒亂又臭,這樣全都可以忍受,這就是「柔和質直者」。這個質直是從內心所表達出來,那分的正念、無私的大愛,只有那種寬大、包容的心才有辦法這麼柔和。若是平常他們自己的孩子,自己的妻兒,我想也無法做得到。所以,「則皆見我身」。這就是佛心,發揮佛心,佛的心,真如本性。有這樣柔和質直,做到了,這就是展現出了佛心、佛行,所以說「則皆見我身」。這個「我」是大我,就是佛的我,也就是真如本性的我,所以說「則皆見我身」。談到這樣的菩薩讓人很歡喜,「在此而說法」,這就是在說法,就是在教育我們,他們用身體力行來教導,連我都讓他們感動了。所以,接下來這段文,

經文:「或時為此眾,說佛壽無量,久乃見佛者,為說佛難值。我智力如是,慧光照無量,壽命無數劫,久修業所得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或時為此眾,說佛壽無量」;或時為眾說佛壽長遠無量,今生歡喜,敬慕於佛。此頌再明示無緣不見佛、有緣得見。

清楚了吧!「或時為此眾,說佛壽無量」。佛陀在向眾生說法,要隨順眾生的根機。佛,有時候就是現這個壽相來讓眾生看,「我與大家一樣,我也是有年輕時,我也是有老年這個時;我老年了,我什麼時候也會離開這個世間,這是人間世壽」。但是要再對佛的弟子這樣說,「或時為眾說壽長遠無量」。雖然這個身體有老、病,到最後入滅了,身體雖然這樣,但是真正的壽命就是道理;道理回歸,那就是長遠,無量無數,這人人本具。

所以,佛的壽命是長遠、是永恆,道理永住人心,你若好好修行,體會到佛的道理,原來道理也是住在你的心裡。「令生歡喜」。所以這個道理無處不在,眾生若能夠體會,那就是歡喜心,就會歡喜。既然這個人間只是一個過度而已,真實的壽命是人人本具,有法、有道理就壽命長久。所以這樣,大家從內心「敬慕於佛」,「佛陀,道理是永恆,道理我們大家都知道了,這個理是永生不滅,永恆。」

這段的偈文,就是要讓我們了解眾生與佛的這個緣。佛陀不斷、不斷來人間與眾生結緣,結善緣,無非就是有機會與眾生接觸,有接觸才有機會,法延生下去;若是與佛無緣,沒機會,法就無法延生。眾生有福才有辦法與佛同世;眾生有福才能夠聞法體悟;眾生有福才能夠法入心來,能夠了解,這就是緣。佛在世,見佛法;佛滅度後,雖然佛不在世,但是如佛在世的法同樣我們能夠接受。

經文簡釋:
「久乃見佛者,為說佛難值」;如是歷經久劫,精勤不息乃得見佛、聞法者,與之為說佛難值者,令生至誠尊重,敬慕之心。

所以,「久乃見佛者,為說佛難值」。真正要看到佛身很不簡單,是幾億年才有佛出現在人間,很難啊!要經歷很久。若說佛的道理能夠留在人間,人間見法如見佛,那佛就是無處不在了。所以,「如是經歷久劫,精勤不息乃得見佛」。我們要利用這個時,我們聽到法;聽了法,我們是在累積將來還可以與佛同世的因緣,還是能不斷走在這個佛道。「聞法者,與之為說佛難值者」。向大家說,「要遇到佛沒有這麼容易,要我們久遠劫一定都沒有離開法,才有辦法與佛同世、見佛的身形」。所以,「令生至誠尊重,敬慕之心」。佛不在,還有法;法,你就要尊敬,你若不尊敬,聽法也聽不入心。法在世我們還是要好好尊敬法,敬法如佛在,這我們要很用心。

經文簡釋:
「我智力如是」;如來智力,說易說難,或促或延,巧便如是。智慧壽命,無量無數,皆久遠修諸行業之所報得。

所以,「我智力如是」,「如來智力,說易說難」。如來的智力說很簡單,而若說起來也很艱難。法也可以這麼簡單說為「一」,而這個「一」的道理這樣將它放散出去是「無量數」。所以,「或促或延」,是要將它說得很短?還是要將它說得很長呢?很短,就是今生此世就結束了;若要說很長,能夠無量阿僧衹劫。「巧便如是」,這就是要看眾生的根機,隨機而說,這都是方便法。

佛陀「智慧壽命,無量無數」,「皆久遠修諸行業之所報得」,這全都是久遠修種種的善業、因緣,才能夠得到這樣的智慧、這樣的壽命。這種的智慧與道理,真實的道理才能夠永恆在人間,也就是要有這樣的智慧去描述這樣的道理,自然它就有「無量無數」,久遠就是這樣延續下去。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這法。

經文簡釋:「慧光照無量,壽命無數劫」:
由性發光,因光見道,慧光無量,洞澈無遺。所成智身,報得壽命,無有限量,不可計劫。

「慧光照無量」,慧光能夠永恆照耀在人間,這就是道理。所以,「壽命無數劫」,這就是性。由我們的真如本性,這個覺性已經與法會合,我們的真如覺性與這個道理已經會合起來。「由性發光」,就像佛陀夜睹明星,這樣忽然之間,從他的內心的覺性與天體的星光這樣一接觸到,它就是發光了,就是光耀從這樣開始。「因光見道」,因為這道這樣接觸來的光,一切的道理完全都是在他的眼前,這就是道。前面這條道已經很明朗了,開透了,所以,「慧光無量」,這個智慧之光就無量了。「洞徹無遺」,從這一端看到那一端去,遙遠啊!很長、很明朗,這條道。這道路的風光無不都是很洞澈,沒有一項會漏過,沒有一項是茫霧掉,全都很清楚。

「所成智身,報得壽命」。所成的智身、報身、壽命,就「無有限量,不可計劫」,這就是智慧通達。為什麼呢?因為有「久修業所得」。累生世,最近每天、每天都告訴大家累生累世,生生世世。不論什麼樣的身形、在什麼樣的境界出生,不論是什麼境界,我們就是隨那個時世的人間的緣。我們生在什麼樣的家庭、一生是什麼樣的環境、什麼樣的因緣,我們就是隨著我們過去所造作,這樣一路來了,所以這就是「久修業所得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久修業所得」;如是福慧,皆由因地。久修淨業之所得成。上頌三世益物竟。

就像剛才在講這個組隊,這區的委員、慈誠接到這樣的個案,他們能夠十幾年一直這樣陪伴過來,而且一年比一年的艱難。因為這位先生他就是歲數愈來愈大,那個癲癇的病,就是愈來愈重,愈來行動愈不好,愈來愈沒有表達的功能。像這樣,家裡愈來愈骯髒,戡濟人就這樣一直陪伴,陪伴到就像剛才說的過程。想想,這種的柔和質直,這種的柔軟心在陪伴眾生,你想,這豈不就是在修行呢?所以「久修淨業之所得成」。雖然那個地方很骯髒,但是,大家去為他投入、去為他清掃,之後,不就看到很乾淨了嗎?這就是福慧。「如是福慧,皆由因地」,所修的福慧在因地,這樣他們願意與他一路陪伴過來,一直到他現在很穩定,整個身體都亮麗起來了,這就是菩薩所修的行。「上頌三世益物竟」。上面這些偈文,就是三世-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不斷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;生生世世,不斷不斷就是利益人間而付出,這叫做「久修業所得」。

各位,真正的菩薩道是真實不虛。因為,他需要適應在人間。人間是真實,這麼多苦難;就是因為真實,有這麼多苦難,眾生有各種的業力,所以有各不相同的業報。苦難眾生偏多,這是證明糊塗、無明、煩惱所造作累積來,由不得自己的業就這樣牽引。所以需要菩薩,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。菩薩的道場,就是在這樣的道場。所以要修行,什麼叫做佛心?就是願意付出,這叫做佛心。如何見佛?就是看到你的佛心表現;你佛心表現出來是行在菩薩道上,這就是菩薩的道路。這也就是「久修業所得」,就是這樣所做的就是福德,福慧的造作。

為苦難眾生願意付出,這叫做「因地」;我們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都叫做「因地」。因啊,果啊,現在受的是「果」,但是我們現在在做的是「因」。現在「我就是長成這樣,我的一生就是這樣啊!」這就已經是「果」了,但是我現在這樣在做,做就又是「因」。我們三世當中是因、是果,是果、是因,全都是在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若能夠了解這樣的道理,就知道「一生無量,無量從一生」。累生世,到底我們做過了多少的因、果?是如何在造作?就能夠了解「無量義」的道理。所以,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11/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11/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   2017/11/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周三 11月 08, 2017 7:35 pm

[2017年11月7日上午5:20] 農曆九月十九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五五一)

1. 釋義經文:【或時為此眾,說佛壽無量,久乃見佛者,為說佛難值。我智力如是,慧光照無量,壽命無數劫,久修業所得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無量無數之義理,謂一切諸法無量,各具義理,故云無量。無量義者從一法生,其一法者即無相也。無量義者義理無量:從一法湧出一切教,謂體相用義無量故。」

(1)「無量無數之義理」:要用心好好聽。《無量義經》,是我們平時在受持的法,應該人人對「無量義」應該能清楚,是「總一切法」,涵蓋在「無量義」之中。我們學佛要多用心,體會在法;法,到底什麼是法?法有多少?這就這樣表達,無數的義理叫做「無量義」。

(2)「謂一切諸法無量」:每一個法,裡面涵蓋著都是有「無量的義理」,叫做「諸法無量」,來來回回,道理就是無量,能夠體會「無量義」。

(3)「各具義理,故云:無量」:無量義之中無量理,雖然這是很明顯,卻是要一一說出了「法」的道理,又是再說無量數,因為每一項道理都是「各具義理」;每一個道理之中,又是包含著無量數的道理存在,因為這樣,才將它叫做「無量」。

(4)「無量義者,從一法生」:這個無量;「無量」的意思是從一法生。這很簡單,開頭都是很簡單,一法生出來的法,能夠解釋無量無數的義理。就像光是一個名稱,「恆河沙」是一個河的沙,它就包含了粒粒的沙,無法去計算。

(5)「以沙數譬喻」:佛陀也這樣說,彎腰到地上,用指甲這樣挑起來,「阿難啊,我指甲上的沙,你能夠一粒一粒算出來嗎?」阿難看,搖搖頭,「佛陀啊,這個沙這麼細,哪有辦法算出了一粒一粒的沙呢?」佛陀就再問,「是我指甲的沙無法算,這樣量多嗎?」「很多,就是這指甲裡面這些沙數就已經很多了。」

(6)「法,無量,比恆河沙更多,無法計算」:佛陀說:「若是比較這個河,所有河岸所有的沙,是這些沙多?還是我指甲這裡的沙較多呢?」我們頭腦一轉,也知道阿難是如何回答,「世尊,當然,你的指甲這些沙和這恆河沙岸的沙是要如何比呢?當然也是恆河岸上的沙多。」佛陀就說:「是啊,恆河沙很多,指甲上面的沙,你無法計算。法,我所了解的法比這恆河的沙更多。」

(7)「煩惱有多少,法就有多少」:從無始以來,所累積來生生世世,累生世所面對的眾生、所面對著生世,每一生世這人心的煩惱無明所累積,每一個煩惱無明,就要有「法」去治它;法與煩惱對治,煩惱有多少,法就有多少,可見人生煩惱偏多。

(8)「無量法,法無量」:佛所覺悟的道理是應天地涵蓋,無所不在,無不都是法,這數量無法計算,「無量法,法無量」,就是「各具義理,故云無量」。每項法的裡面都有涵蓋著它的意義、它的道理,所以「無量義者從一法生」。

(9)「法源頭,從一心,一而生無量」:這麼多的法,這麼多的道理,到底源頭從哪裡來?佛陀說,從一心,就是從「一」這樣生起來的。是啊,道理是這麼的單純,一而生無量。從這些無量的道理,再回歸回來,也是簡單;解釋很多道理,這麼多的道理,回歸起來還是一項「真如本性」,人人本具。我們若沒有真如本性,怎麼能夠了解天地萬物無量數的道理呢?所有的道理,匯納回來就是人人本具覺性,才有辦法產生這麼多的法。

(10)「其一法者即無相也,無量義者,義理無量」:法回歸回來就是歸於「一」,「一」又是長得什麼樣呢?它的形體又是什麼?「無相」,就像義理無形體相。也常常告訴過大家,就像我們人人的真如本性,是人人,而人人自己找回來自己的本性,本性長得怎麼樣?沒有人有辦法說出了我的本性是長得什麼樣,但是它是存在,真如本性無體相,所以是無相。

(11)「無相,無量」:儘管它是無相,還是放出去,無量,「無量義者,義理無量」;放出去的道理,每一個道理再產生無量義的道理,是很多。要不然,講經哪有那麼多經可說啊?每一部經,若將它回納回來,總是「有、無」,「空、有」,這些事情如何來分析?從這些道理不斷、不斷去分析它。

(12)「一念心,看開即清淨,無煩惱」:「煩惱到底有沒有?」,「有。」,「是在哪裡呢?」,「我拿不出來,總是煩惱就是了,我的心定不下來。」,「為什麼啊?」,「煩惱啦!」,「煩惱是怎麼樣?」,「無法描述。」無法描述的煩惱是長得什麼樣啊?你一直要將它追究下去,什麼都沒有,卻是為了這個煩惱,無明的源頭,還是同樣一念心:這念心看不開。

(13)「從一法湧出一切教,佛陀應眾生不同根機,以種種法對治各種苦難煩惱」:「有」,煩惱重重。這念心,了解道理了,道理是長什麼樣?無量無數,各人根機不同。應他的根機的苦難煩惱,去對治它,他能夠解開了煩惱,這樣那個煩惱沒有了。一直在說煩惱,煩惱困難,現實的,知道他很苦難,但是真真正正要將那個名稱,拿出相來,就是無相。

(14)「人間菩薩,願意付出,雖平常事,平常人做不到」:若名稱現實,就是要去付出,去付出,有形象,只要我們願意,這個願意也要有很多的道理來說服我們願意去付出。就像我們人間菩薩,慈濟人,每天,你看 他們有很多故事,在我們裡面看起來好像這都是平常所做的事,但是,平常人是做不到。這種平常人做不到的這個平常事,這若沒有菩薩是沒辦法去解開這個人生的苦。

3. ★「慈濟長年陪伴關懷一位雙溪個案翁居士的感人故事」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2C9l9Oc1DB4


(1)「七十多歲翁居士」:雙溪個案,一位姓翁(註:翁添旺),今年他也才七十多歲而已,卻是人生總是自己自放棄,是為什麼呢?故事就要牽起了他在十幾年前,應該是二00一年時,在那之前去越南娶一個太太回來,也為他生孩子,兩個女兒。但娶來後,他自己的心很沒有安全感,怕太太帶來在臺灣,自己的環境不是很好,怕太太這樣住不住跑出去,所以他將太太這樣關起來,無法讓太太自由到外面去走。

(2)「妻子離去,自暴自棄,罹病不斷」:他的太太實在是無法受這種被拘禁的生活。但是她已經為他生兩個女兒了,一直到二00一年這當中,太太就帶著女兒這樣回去越南,再也不想要回來了。從這樣開始,這位翁先生就開始自暴自棄,放棄人生,也連續兩次的中風,同時也有一些癲癇的疾病。病就不斷一直來,有中風,也慢慢行動不方便,也不要洗浴等等。每天就是只有去買一次的自助餐,一次就是買兩個便當,吃飽了,東西就是這樣丟。就是這樣丟。

(3)「煩惱滿心,身心不調」:這樣累積十幾年來,從他的身體、從他的環境,周圍的周圍,完全都是讓垃圾這樣將他埋了,他自己本身想要睡的地方也沒有了。原本的一張沙發椅,也已經堆到那張沙發上,上面也全都是東西,人躺下去,只剩下半張可以靠、躺。剩下的全都是垃圾,很臭。這個房子已經沒有人敢靠近,連他的鄰居,親叔叔,八九十歲了,也很沒他的辦法。左鄰右舍,靠近這間房屋來,大家都喊臭,忍不住了。類似這樣,里長也很沒辦法,就找慈濟人。

(4)「慈濟人來了,聞聲救苦,不畏惡臭環境」:慈濟人,一群慈誠、委員,總是聞聲救苦,眾生有困難,他們絕對不放棄,他們就這樣來了。真正雖然有準備,里長就通知慈濟人來關懷並叮嚀,「很臭哦!你們要準備啊!」。儘管是用很厚的口罩,N95 的口罩,這樣戴下去,那個氣味同樣跑進去,很無法在裡面這樣為他打掃,很髒亂。但是慈濟人真的非平常人,這群菩薩要做這件事情,他們將它當成平常事,大家還是用這樣去打掃。整天的時間,裡面都清掃出來了,整個庭院是這樣滿滿滿,空間能夠想像,大小便等等,那是無法去形容。

(5)「體悟觀身不淨,把握因緣付出」:這種累積的垃圾,髒亂,人體內大小不淨物都在那個地方。我看到我們的慈誠隊,也已經有年紀了,中年、老年人都願意去,去為他清啊、掃啊。這樣很不容易,已經幫他清好、打理好、掃好,這個個案從這樣開案了。

(6)「慈濟人,具備愛心,信心,持續毅力勇氣」:一段時間,五六個人浩浩蕩蕩就又來看他,送東西來,再來為他清啊、洗啊,這一個月不知道走了幾次。怎麼叮嚀、怎麼交代,都沒有辦法,因為愈來行動愈遲鈍,反應愈遲鈍,照顧十幾年了,大家也想「沒辦法了,是不是為他辦理去養老院、收容中心。」就要徵求他的意見,一次再一次徵求、一次一次的清掃,不論去為他洗澡、不論是清掃房屋裡,還是期待他可以點頭答應。

(7)「幫忙安排至安養中心」:終於有一天,就是同樣這樣向他提起,說很多去那個地方的好處,也答應他說:「我們會常常去看你,我們會更經常去。」,這樣等等,去與他互動。雖然沒有回應,但是開始點頭了。大家很歡喜,叔叔也歡喜、里長也歡喜、鄰居大家都歡喜;但是手續要辦,要如何辦手續?就是要再帶他出去檢查身體,身體要有健康證明。

(8)「協助做做健康檢查期間,不畏臭物,如慈父慈母般的甘願把屎把尿」:到底身體的毛病在哪裡?慈濟人就又再來,將他清洗好,再帶他去,陪他去醫院,在我們新店慈院要為他做健康檢查。在那個地方健康檢查,也是這樣,在那裡等待,讓他躺在那個地方,在床上檢查,就差不多快檢查好了,突然間大小便又在床上,又這樣出來了。看到那些慈誠隊與慈濟人是不怕臭,滿地都是,他這樣將他扶起來,站著,窗簾將它這樣拉過來。看到慈誠隊,這樣從上面脫下來,一直慢慢地擦啊、洗啊,又再為他換乾淨的衣服,再為他穿上去。然後地上,就這樣替他擦。

(9)「安頓身心」:整個人為他清理得很好,完成了健康檢查,再將他帶回去。辦好到養老院的手續。再幾天後再去看他,再看到全身又很骯髒。手續已經通過了,要將他帶過去,就再來為他清洗一番,又為他剃頭,煥然一新。然後一群人才開始陪他到養老院安頓好,讓我們大家都安心了。慈濟人常常都去看他。

(10)「慈濟人長期陪伴,不棄不離」:這已經又再經過一段時間,常常在陪。個案記錄,過了一年多來,再去看他;是常常去,但是記錄再看,煥然一新的一個人生,已經會坐電梯,已經也會拿著四腳助行器 走路。身體整理得很好,問他:「你在這裡舒適吧?」會回答:「很歡喜。」等於換一個人,這樣陪伴十幾年的個案,這實在是很不容易。

(11)「平常事,卻不是平常人做得到」:這是一個整體,十多年來,這群人間菩薩去做那個平常的事;這種平常事,卻不是平常人做得到的,這實在是看了很感動,這豈是人間的人呢?其實,菩薩就是這樣做出來。

(12)「無量義者義理無量,從一法湧出一切教」:因為佛法就是這樣,若有心接觸佛法,天底下很多很多苦難、困難的事情,一般的人實在是無法去接觸,尤其是長時間,他們願意去接觸。

(13)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:為了一個人,一群人願意這樣去接觸;這群人就是「一法」,就是一個道理啟發了他們的心。這念的愛心、這念的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發菩薩心的念去付出。「從一法湧出一切教」:接受到這樣的教法,去身體力行。

(14)「謂體相用義無量故」:這群人到底為了什麼?不為什麼,總是付出,這個個案完成了,大家皆大歡喜,就是這樣而已,什麼都沒有要求。我們要很清楚,了解這個法,就是要讓我們用,用在一般人;其實人人做得到,但是人人就是無法去做。

(15)「無所求付出,得歡喜心,在真如本性」:所以說起來,平常的事情,就是人間事;人間的人接受這個法,付出了,他們這樣歡喜心。這是要放在哪裡?這個道理放在哪裡,其實就是這樣,在真如本性。

(16)「慈濟人的大愛,感動與佩服,讓人敬重」:這幾位菩薩,我邊在看這個故事的過程,我邊從內心裡真正的佩服,五體投地,真的是很讓人敬重,這就是觀世音菩薩。

(17)「觀世音菩薩紀念日,聞聲救苦,救難,菩薩行者」:今天是觀世音菩薩的紀念日,出家了。其實有人發心願意,天下的眾生就有得救的機會;有人願意接受這樣的法、受這樣的教,於天底下就有被救護的人就多了。我們還是要很敬佩這種菩薩行者。

4. 複習經文:【諸有修功德,柔和質直者,則皆見我身,在此而說法。】

(1)「修功德」:這群菩薩就是在修功德。這群菩薩不論十幾年來能夠接受這樣的個案,一次再一次,那種髒又臭,這樣全都可以面對,這就是「柔和質直者」,這個「質直」是從內心所表達出來,那分正念、無私的大愛,那種寬大、包容的心,才有辦法這麼柔和。若是平時他自己的孩子、自己的妻兒,我想也無法做得到。

(2)「則皆見我身」:這就是佛心,發揮佛心;佛的心,真如本性,有這樣柔和質直,做到了,這就是展現出了佛心、佛行,所以說「則皆見我身」,這個我是大我,就是佛的我,也就是真如本性的我,所以說「則皆見我身」。

(3)「在此而說法」:談到這樣的菩薩,讓人很歡喜,這就是在說法,這就是在教育我們,他們用身體力行教,連我都讓他們感動了,這群菩薩。

5. 【或時為此眾,說佛壽無量】:或時為眾說,佛壽長遠無量,今生歡喜,敬慕於佛。此頌再明示,無緣不見佛、有緣得見。

(1)「或時為此眾」:佛陀在向眾生說法,隨順眾生的根機。佛,有時候就是現這個壽相來讓眾生看,我與大家一樣,我也有年輕時,我也有老年時;我老年來,我是什麼時候也會離開這個世間,這是人間世壽。」

(2)「佛壽長遠無量」:佛向弟子這樣說,「壽長遠無量」,雖然身體有老、病,到最後入滅了,身體雖然有這樣,但是真正的壽命就是道理;道理回歸,那就是長遠,無量無數,這是人人本具。

(3)「今生歡喜,敬慕於佛」:佛的壽命是長遠、是永恆,道理永駐人心,你若好好修行,體會到佛的道理,原來道理也是住在你的心裡。道理無處不在,眾生若能夠體會,就是歡喜心,會歡喜啊!既然這個人間只是一個過度而已,真實的壽命是人人本具,有法、有道理就壽命長久。大家從內心「敬慕於佛」。佛陀的道理是永恆,道理,我們大家都知道了,這個理是永生不滅,永恆。

(4)「此頌再明示無緣不見佛、有緣得見」:這段偈文就是要讓我們了解,佛陀不斷來人間,與眾生結善緣,無非就是有機會與眾生接觸,才有機會將法延伸下去;若是與佛無緣,沒機會,法就無法延伸。眾生有福才有辦法與佛同世;眾生有福才能夠聞法體悟;眾生有福才能夠法入心來,能夠了解,這就是緣。佛在世,見佛法;佛滅度後,雖然佛不在世,但是如佛在世的法,同樣我們能夠接受。

6. 【久乃見佛者,為說佛難值】:如是歷經久劫,精勤不息乃得見佛、聞法者,與之為說佛難值者,令生至誠尊重,敬慕之心。

(1)「久乃見佛者,為說佛難值」:真正要看到佛身是很不簡單,是幾億億年,才有佛出現在人間,是很難啊!要經歷很久。若是說佛的道理能夠留在人間,人間見法如見佛,那佛就是無處不在。

(2)「如是經歷久劫,精勤不息乃得見佛」:我們要利用這個「時」,我們聽到了法;我們是累積將來還可以與佛同世的因緣,我們還是不斷走入這個佛道。

(3)「聞法者,與之為說佛難值者」:向大家說,要遇到佛沒有這麼容易,是我們要經久遠劫一定要沒有離開法,才有辦法與佛同世,見佛的身形。

(4)「令生至誠尊重,敬慕之心」:佛不在,有法;法,你就要有尊敬;你若不尊敬,聽法也聽不入心。還是法在世,我們要好好尊敬法,「敬法如佛在」,這我們要很用心。

7. 【我智力如是】:如來智力,說易說難,或促或延,巧便如是。智慧壽命,無量無數,皆久遠修諸行業之所報得。

(1)「如來智力,說易說難」:如來的智力,說很簡單的法,而若說起來,也很艱難深。法,也能很簡單的說為「一」,這個「一」的道理這樣將它放出去是「無量數」。

(2)「或促或延,巧便如是」:是要將它說得很短,還是要將它說得很長?很短,就是今生此世就結束了;若要說很長,能夠無量阿僧衹劫。這就是要看眾生的根機,隨機而說,這都是方便法。

(3)「智慧壽命,無量無數,皆久遠修諸行業之所報得」:全都是久遠修種種的善業、因緣所得到的,才能夠得到這樣的智慧、這樣的壽命。這種智慧與道理,真實的道理才能夠永恆在人間,也就是要有這樣的智慧,去描述這樣的道理,自然它就有「無量無數」。久遠就是這樣延續下去,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「法」。

8. 【慧光照無量,壽命無數劫】:由性發光,因光見道,慧光無量,洞澈無遺。所成智身,報得壽命,無有限量,不可計劫。

(1)「慧光照無量」:慧光能夠永恆照耀在人間,這就是道理。「壽命無數劫」,所以這就是性。由我們的真如本性,覺性已經與法會合,與這個道理,我們的真如覺性與道理會合起來。

(2)「由性發光」:就像佛陀夜睹明星,這樣忽然之間,從他的內心的覺性,與天體的星光這樣一接觸到,它就是發光了,就是光耀,從這樣開始。

(3)「因光見道,慧光無量」,因為這道這樣接觸而來的光,一切的道理完全都是在他的眼前,這就是道。前面這條道已經很明朗開透,這個智慧之光就無量。

(4)「洞徹無遺」:從這一端看到那一端去,遙遠、很長、很明朗的這條道。道路的風光無不都是很洞澈,沒有一項會漏掉,沒有一項是模糊掉,全都是很清楚。

(5)「所成智身,報得壽命」:所成的智身、報身、壽命,「無有限量,不可計劫」,這就是智慧通達。

9. 【久修業所得】:如是福慧,皆由因地。久修淨業之所得成。上頌三世益物竟。

(1)「久修業所得」:累生世,最近每天都告訴大家,累生累世,生生世世。不論什麼樣的身形、在什麼樣的境界出生,不論是什麼境界,我們就是隨時世的人間的緣。我們生在什麼樣的家庭、一生是什麼樣的環境、什麼樣的因緣,就是隨著我們過去所造作,這樣一路來了,這就是「久修業所得」。

(2)「柔和質直,陪伴眾生」:就像剛才在講這個組隊,這區的委員、慈誠,接到這樣的個案,他們能夠十幾年一直這樣陪伴過來,而且一年比一年的艱難。因為這位翁先生,他就是愈來年歲愈大,罹患癲癇的病,病情愈來愈重,行動愈不好,愈來愈沒有表達的功能。家裡愈來愈骯髒,就是這樣一直陪伴,陪伴到就像剛才說的過程。想想,這種柔和質直,這種柔軟心在陪伴眾生,你想,這豈不是在修行呢?

(3)「久修淨業之所得成」:雖然那個地方很骯髒,大家為他投入、去為他清掃,不就是看到很乾淨嗎?這就是福慧。

(4)「如是福慧,皆由因地」:所修的福慧在因地,他們願意與他一路陪伴過來,一直到他現在很穩定,整個身體都亮麗起來了,這就是菩薩所修的行。

(5)「上頌三世益物竟」:上面這些偈文,就是三世「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」,不斷的「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」;生生世世,不斷就是利益人間而付出,這叫做「久修業所得」。

(6)「真正菩薩道,真實不虛,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:因為需要適應在人間。人間是真實、有這麼多苦難;就是因為真實這麼多苦難,眾生有各個業力,所以有各不相同的業。苦難眾生偏多,這是證明糊塗、無明、煩惱所造作累積來,由不得自己的業就是這樣牽引。所以需要菩薩,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。

(7)「菩薩道場,願意付出,叫做佛心」:菩薩道場。要修行,什麼叫做佛心?就是願意付出,叫做佛心。如何見佛?就看到你的佛心表現;你的佛心表現出來就是行在菩薩道上,這就是菩薩的道路。

(8)「因地」:這就是「久修業所得」,這樣所做的就是福德,福慧的造作。為苦難眾生願意付出,這叫做「因地」;我們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都叫做「因地」。

(9)「因,果」:現在受的是「果」,但我們現在在做的是「因」。現在在「受」是果。「我就是長這樣,我的一生就是這樣啊!」這就是已經是「果」了,我現在這樣在做,做就是「因」。

(10)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一生無量,無量從一生」:我們三世之中是因、是果,是果、是因,全都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所造。若能夠了解這樣的道理,就知道「一生無量,無量從一生」。累生世,到底我們做過多少因、果?如何在造作?所以就能夠了解「無量義」的道理。所以,我們要時時多用心!

**************
10. 心得:感恩上人開示。感念雙親引領在佛教家庭,雖有福從小接觸佛法佛經,卻不解其義,一直滿懷感恩上人給予教導《無量義經》真諦,學習了解吸收何謂「無量的義理」、「其一法者即無相也」,了解到「煩惱有多少,法就有多少」,「無量法,法無量」,而「法源頭,從一心,一而生無量」,萬法唯心造。

好感動上人講述慈濟人為雙溪的翁老先生這樣不棄不離,不畏惡臭,上人開示,「這雖是平常事,卻是平常人做不到」,好感動的人間菩薩典範的詮釋。是修行該效法。

感恩聽聞經文釋譯「佛壽無量」指的是「道理是永恆」,法在心,就是見佛,要以「久修業所得」,一切都還是靠自己努力修行得來。常言「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」,未成佛前,先結好人緣。共勉之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7/11/07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