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
發表主題: 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   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周一 8月 16, 2010 1:19 pm

爾時大莊嚴菩薩,與八萬菩薩摩訶薩,說是偈讚佛已,俱白佛言:「世尊!我等八萬菩薩之眾,今者欲於如來法中,有所諮問;不審世尊,垂愍聽不?」
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摩訶薩,說偈讚佛之後,共同問佛:「世尊,我等與八萬菩薩,希望於如來法中有所諮問請益,不知道世尊是否慈悲哀愍,聽我所問?」
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:「善哉善哉,善男子!善知是時,恣汝所問。如來不久當般涅槃。涅槃之後,普令一切無復餘疑。欲何所問,便可說也。」
佛告訴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:「太好了!善男子你們問的正是時候。因為我不久即將入滅,為了使未來的眾生心無疑惑,去除無明煩惱,你們要問些什麼,請說出來吧!」
善知是時」即恰當的時機。想要請法,必須觀時機,否則很可能會適得其反。佛陀初成道即講《華嚴經》,華嚴大教是講圓頓大法,說的都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,所以只能大菩薩能了解,一般的天人完全不能體會。
佛法要普遍流傳,必須設方便法門以適應小根機的人。然而,淺的教法並非究竟圓滿之法,方便法門無非是要引導我們進入大教的門徑。佛的本懷是要教導眾生行菩薩道,法華部就是教導眾生行菩薩道,而在講《法華經》之前,佛陀就先講《無量義經》。
每一尊佛住世,如果開講法華部,就表示已即將入涅槃,所以佛讚嘆菩薩們,你們問得正是時候,要把握時間提出問題,莫存疑問。「涅槃」即寂靜,亦云寂光土,此指佛的應化身將入滅,不再存於人間。
佛陀曾說:「我入涅槃之後,如果《無量義經》與《法華經》普遍流傳於人間,自然能使一切眾生不再有無明疑惑。」眾生之所以在世間受苦,就是因為一念無明,所以才無法脫離生死。若欲去除無明,一定要專心地研究義理,並且依法奉行。
於是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,即共同聲白佛言:「世尊!菩薩摩訶薩,欲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應當修行何等法門?何等法門,能令菩薩摩訶薩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?」
佛道猶如一條大道,只要沒有受到阻礙,自然可以通達佛道。大菩薩們均已證得十地果位,只要再進一步,就可以進入佛的境界,於是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共同請問佛陀這個問題。「疾」在此解釋為「通達」而非快速。
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:「善男子,有一法門,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若有菩薩學是法門者,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然而「知易行難」。正如,過去的鳥窠禪師對白居易所說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」這句話,三歲孩童曉得說,八十老翁行不得。其實,若能斷一切惡,行一切善,消除一切無明煩惱與業障,實行福業,學習一切智慧法門,如此便可「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
「世尊!是法門者,號字何等?其義云何?菩薩云何修行?」佛言:「善男子!是一法門,名為『無量義』。」
世尊,這個能讓菩薩修行成佛的法門,稱為什麼?其意義何在?菩薩要如何修行?佛陀說:「善男子,這個法門名為『無量義』。」
學佛之人,修習《楞嚴經》可以開智慧,修習《法華經》可以成佛,所以佛教有一句名言:「開慧楞嚴,成佛法華」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   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周二 8月 17, 2010 9:18 pm

菩薩欲得修學『無量義』者,應當觀察一切諸法,自本來今,性相空寂;無大無小,無生無滅;非住非動,不進不退;猶如虛空,無有二法。」
菩薩若欲修學無量義者,應當運用智慧來觀察世間一切諸法。佛法不離開世間法,世間一切法亦即佛法。
一個學佛的人,若想要度眾生,必須要有深刻的見識,否則將無法教導眾生。
宇宙萬物的原理即為無量義,無量義出於一心,一心亦能造無量義。世間的科學無論多麼發達,總不離開人的智識。太空船登陸月球,也是由人的智慧來設計、實現,陸海空一切法皆不離人心。世間法既然如此,佛法一樣不離於心。
佛陀說法四十九年,後人結集成三藏十二部經,其中包含了八萬四千法門,這些法門皆不離佛心。法雖有差別,性則無差別,因此世間與出世間法稱為無量義,其中更包含了無量的善法與惡法。
學菩薩法的人,應當觀察一切諸法。「觀」是仔細地察看,觀察事物若不用心,充其量只能說是視覺神經接觸物體的形與色而已。這樣並無法看出物體的真相,唯有仔細地觀察,才能窺出其中的奧妙。
例如:我們所讀的這本《無量義義經》,白紙黑字並無特異之處,但是仔細分析起來,紙張必須由木材製成紙漿,而紙漿的來源----樹木也離不開四種因緣,需要土壤、空氣、陽光和水,由小樹苗成長、茁壯,經過漫長的歲月,一直到被砍伐下來。木材經過發酵製成紙漿,過程也不單純;紙漿廠的機器設備,也是由人的智慧所發明,經過了層層的推究與分析,這就是用心思考----觀察。
世間的萬物,我們都需要用心去觀察了,更何況是人生的問題。我們是由什麼因緣而來做人?人為什麼能夠培育作物?人與人之間,為什麼無法平等呢?有的人富有,有的人貧窮;有的人很有智慧,有的人卻愚癡無知;有的人美,有的人卻長得醜陋。
佛法不離世間法,我們若欲智慧開闊,一定要有深刻觀察的認知;觀察事物不要光看表相,如果只看外表,那就和一架攝影機一樣。既然生而為人,一定要好好分析世間萬物,要去推究它的原理,真正做到「觀察」一切諸法。
希望大家不要將智慧棄置不用,想要成佛的話,要好好培育自己的智慧,這就是成佛的本性,所以要經常擦拭心鏡,並且用心觀察世間一切諸法。
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
「自本來今,性相空寂
」,自本來今是無從無始以來,「性」就是本性;「相」是外貌、用途。世間一切萬物皆有其本性及用途,例如:稻子可以長出稻穗,稻米的用途則是人類資生營養的糧食。
人的本性乃是向善去惡,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。人有人的本性,物有物的本性。「空寂」,肉眼不能見,例如:一根火柴棒,我們看不出它燃燒的性能,一定要和火藥紙摩擦,才能發揮它點火的性能。在未摩擦之前,並不代表沒有性能。古人的鑽木取火、擊石點火,藉著兩塊石頭互相撞擊,就可以生出火花。可見「性」雖然看不見,但是因緣一和合,「相」自然就會產生。也因為萬法由因緣所生,所以其體性空寂。
「空寂」空即無差別,空即無色,無相、無大、無小,因「有」才有差別。人的本性無大、無小,孩童雖小也有成佛的本性,他的「性質」和大人並沒有差別。修行人可以成佛,尚未修行的人,將來也未必就無法成佛。
佛法云:「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」聖者的本性並未增加,凡夫的本性亦未減少,因此,人的本性並沒有差別即為「空」,「寂」就是沒有變化。我們的本性既然沒有差別,本體即是佛,而佛教所說的平等,就是源於本性空寂的觀念。
佛陀在因地修菩薩行時,即以本性空寂的法門修行,當別人以石塊、木頭丟擲、毆打他時,他只有閃躲,他說:「你們打我,我並不怨你們,也不輕視你們,因為你們將來都有成佛的機會。」這就是常不輕菩薩修行的法門。
如果了知性相空寂的道理,和一切眾生就能平等;能夠視一切眾生皆平等,自然就可以發慈悲心。無論多麼窮困、愚癡的眾生,他們將來都有成佛的機會;眾生皆是「未來佛」,能夠以此心對待一切眾生,就不敢輕視任何眾生了。
「無生無滅」,我們的肉體有生、老、病、死四相,這是身體的變化而已,我們的本性並未改變;肉體一旦死亡,靈魂捨此投彼,又會藉另外的因緣而出生。我們的本性一直都存在,只是捨離這個世界,投生於另外一個世界。我們的本性「無生」即本來具足,當我們得遇善知識,智慧就會被啟發;若是遇到不好的因緣,智慧無法開啟,但是本性也只是隱藏而非消失。
非住非動,不進不退」,我們的本性猶如虛空,它沒有所謂「靜態」,也沒有「動態」,既不向哪個方向前進,也不向何處倒退。佛性雖然人人皆有,然而現在我們只是凡夫眾生,並非處在佛的境界。「性」雖然相同,「相」卻不同;「性」乃普遍,「相」卻非常住。佛性雖然人人本具,不過眾生必須經過修行,內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。
眾生的本性都隱伏在心靈深處,《華嚴經》云:「三世一切佛,一切唯心造。」只要因緣一到頓時開悟,智慧顯現,本性的光芒一照耀,立地即可成佛。「頓」是立即,身雖然不變,心已證得佛的境界。
猶如虛空,無有二法」,本性猶如虛空,只要放下分別執著、智慧開啟,煩惱除盡就能成佛。佛陀來人間,無論講什麼樣的法門,無非是要度眾生成佛道,絕無有二法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   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周五 8月 20, 2010 1:25 pm

而諸眾生,虛妄橫計:是此是彼,是得是失;起不善念,造眾惡業;輪迴六趣,備諸苦毒;無量億劫,不能自出。」
每個人都有向上成佛的心,然而眾生無始以來,被煩惱覆蔽身心,所以生出了虛妄橫計。「橫計」即普遍的愛惡計量。若了解萬法同源,世間平等,自然就不會去算計;能夠視一切眾生如自身,就不會生起惡念。然而,人只要有了虛妄分別之心,就會產生愛憎的念頭。
一般人對自己的親人眷屬,往往會因愛而起偏護之心,有了愛也就會有憎。比如:當自己的孩子與人打架,立即會看看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受傷,如果受傷的是別人的孩子,自己可能就會覺得無關痛養,這也是眾生的「虛妄橫計」。
是此是彼」,因為有了審計執著的心,就會去分別喜愛與憎惡。喜愛的人即使做錯事,也會極力為他掩飾與辯護;如果對方是自己憎惡的人,則會挑盡他的缺點。
對於物質也是一樣,金錢人人都想要,甚至可以為了錢而去造業。一般人若是要他拜佛,或者做利益他人的行動,他一定會說沒時間,因為他要賺錢。夜以繼日不眠不休,即使是生病了仍然不肯休息,為了賺錢蓄財,連生命都可以不顧,這就是眾生的無明與煩惱,不瞭解人生無常,所以產生計量執著之心。
是得是失」,眾生總是生活在患得患失的煩惱中,因此容易生起不善念。有的人為了名利地位,想要向上攀升,就會想盡辦法把對手拉下來。甚至有一句俗話「無毒不丈夫」,再生意場上,追逐名利勾心鬥角,有了不善念就會造諸惡業。貪名愛色的心一起,在無法控制的情形下付諸行動,就會招致惡業,輪迴於六道之間,六道即天、人、阿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道。

貪財為利招禍端
有一位青年,平日在銀行上班,只因想要賺更多的錢,於是和朋友合夥做生意。朋友拿走他的錢之後,非但沒有分紅給他,還不斷要他再拿錢出來;在不得已的情形下,他開始挪用公款,總共虧空了七十多萬元。
在一個偶然的機會,他得知朋友有意侵佔他的款項。於是找他談判,準備要回自己的錢,但是都沒有結果。而挪用公款的事東窗事發之後他被人逼得走投無路。
就在他的朋友受傷住院期間,這位青年拿了一把匕首,準備去理論。他對朋友說明來意之後,朋友不屑地對他說:「你拿那麼一點錢算什麼,根本不夠我用。」他一氣之下,拿出匕首刺向朋友的心臟,對方就一命嗚呼了,他見自己闖了大禍,拔腿就跑。
他騎著機車往西部逃逸,車子騎到三塹故障了,就攔了一部開往梨山的計程車。他六神無主,心中十分惶恐,後來曾經打電話給銀行的同事,也打電話給家人,但是卻沒有勇氣出來投案。
他本來預備去投靠台北的親戚,無奈親戚家早已布下警網,他只好投宿於一家旅社,又打電話給銀行的同事,他的一位上司勸他出來自首;規勸良久終於出來投案。
這就是為了利,自己沒錢又冒著挪用公款風險,因此而造成悲劇。他的朋友則因一念之貪,才會招來殺身之禍。總之,眾生就是因為虛妄橫計,患得患失,起了不善念才會造眾惡業,輪迴於六趣。
「六趣」即六道,就是眾生隨業受報的六種趣向。「輪迴」猶如車輪一般,不斷地轉動。
「天道」的天人壽命很長,苦少樂多。四天王天的一天為人間的五十年,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間的一百年。四天王天的天人,平均壽命是天壽五百歲,天人的壽命長,愈是往上層,壽命也就愈長。「人道」,則是苦多樂少,一生之中嚐盡了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而天人尚未過完一天,我們就已經過完一生;而且人間多貧窮,不像天人皆享受富貴。
如果想要生天道一定要行十善業,天堂是許多宗教公認存在的,無論是信仰基督教、天主教、道教,只要能行十善,一定可以生天堂;不過,天人雖然享盡快樂,然而天福享盡之後,仍舊要落入六道輪迴,仍在無常之中。
人間有苦也有樂,貧困的人為了物質缺乏而苦;富有的人,衣食物質無缺,精神卻往往很空虛。一般為人妻者,生活貧困時雖然較為艱苦,心靈卻很安逸。有朝一日,先生的事業有成、物質生活改善了,卻要擔心先生的情感是不是會發生變化,真是人生一大苦處。
人生苦的根源,大部分是來自於虛妄分別,我們若能將虛妄轉化為空寂,相信人人皆可獲得快樂,不一定非生天不可。
佛教一向都教化眾生要來人間修行而不要生天,因為生天之後就安於逸樂,不懂得再精進學佛。我認為做人最好,因為一方面可以學佛,又可以看盡各色各樣的人,只要心境空寂寧靜,心靈時時都可以達到快樂的境界。
過去,我有一位朋友,結婚之前心情十分篤定。每當好友們相聚,她總是自信滿滿地說:「以後我如果結婚,一定不會像某某人,總愛查詢先生的行蹤。只要讓我有錢,我一定會找幾個人在家侍候他,不會讓他操心。」
有一次我回去,在路上遇到她,只見她背了一個嬰兒,手上又牽著一個小孩。我就問她:「好久不見了,妳現在有幾個孩子?」她說:「五個了。」我問她:「妳現在要去哪裡?」她說:「聽說孩子們的爸爸在外面有女人,我非去把他找回來不可!」
結婚前肚量那麼大,結婚之後卻全然不是那麼一回事,這是因為不懂佛理,迷於人情事相。如能從「事」透徹「道理」,遇到苦惱就可以及時看淡、解脫。
在尚未信佛之前,先生在外放浪形骸,做妻子的每天生氣埋怨,病倒了也無可奈何。信佛之後她心靈逐漸平靜,別人問她:「妳現在不生氣了嗎?」
她說:「生氣也沒用,只要他想去就去吧!出去是別人的,回來就是我的,何必跟他生氣呢?」她信佛之後,有了佛法作為依靠,心靈上有了寄託,心安身體就輕安,生活自然也相安無事了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   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周日 8月 22, 2010 3:19 pm

人生如戲悟真道
學佛,只要虔誠信仰,轉化心念,必能從煩惱中解脫而得到法喜快樂,這就是學佛的好處。人生本是一場戲,了解人生如戲如夢,則心態自然能體悟----虛幻人生何需計較,而不再陷入虛妄橫計。人生要不斷地鍛鍊自己,於污泥之中要開除清淨的心蓮,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,要能堪忍,發願再來做人;我們要時時覺悟,人生短暫,要把握時間趕快修行。若是空過時日不肯精進,天堂去不了,反而落入其餘三惡道,可就苦不堪言了。
在人間如果造下十惡業,死後就會落入「地獄」,那裡的刑具,完全是以火,以鐵石之器來刑罰罪人,所以大家要防非止惡,努力修行,以免落入地獄受苦。
餓鬼」,腹大如鼓,喉如針孔,肚子極餓而卻無法吃東西。飢火中燒的結果,只要一張開嘴巴,再美好的食物,也會燒成焦炭,受苦的時日也是遙遙無盡期。
我們觸目所及,「畜生」所吃的東西都是最粗鄙、不新鮮的食物,牛辛苦地耕種,也只有青草可食,生時遭受鞭打,死後還難逃被殺被食啖的命運,豬、羊、雞、鴨被人飼養之後,最後也是供人宰殺,所以畜生道也很可憐。
修羅道」,阿修羅遍於六道之中,脾氣暴躁,動輒打架鬧事者皆可稱為阿修羅,天道也有修羅,人道更是不乏其人,畜生道中的鬥牛、鬥狗、鬥雞,凶悍的畜生都可以稱為阿修羅。
天人的壽命雖長,仍有盡期。我們生而為人,有佛法可聽聞,就要把握時間好好修行。人生苦樂參半,要以苦境作為借鏡,莫忘了佛是在人間成就的,所以要成佛,首先要學做人,人格完美就是成佛的基礎。
六道之中,行善者享福,為惡者則墮落受苦。墮落的人往往多於生天的人,由此可知造惡者多;一個人如果身不由己受業牽引,懵懵懂懂不識道理,在六道中猶如在暗夜行進,很容易落入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道中。
輪迴六趣,備諸苦毒」,天道的眾生也有苦處,因為天堂雖然快樂,但是天福享盡、五衰現現前時,正是福盡悲來的時刻。天人的衣飾華麗莊嚴,然而衰相一現前,衣著便會垢穢,人也顯得衰老。平日享受安樂的生活,但衰相一現前,也會煩躁不安,此時會隨著自己的業因,投生到牛胎馬腹去,因此天人也有苦。
人世間,必須嚐盡生、老、病、死等苦,而獄、餓鬼、畜生三惡道的眾生更是苦無出期。「無量億劫,不能自出」,劫又稱劫波。人壽由十歲開始,每一百年增加一歲,一直增加至人壽八萬四千歲,此為一增劫。由人壽八萬四千歲,每一百年減少一歲,一直減到人壽十歲,稱為一減劫。人壽一增一減為一小劫,二十小劫為一中劫,四中劫為一大劫。
我們現在的人壽正處於減劫時期,人壽會愈來愈短;在增劫時期,人壽最長為八萬四千歲。我們現在為壞劫時期,世間一切逐漸遭受破壞,文明、工商業受戰爭或其他種種因素所破壞,大地也有風災、水災、地震、火災等災變,到了人壽十歲的時候,大地萬物幾乎蕩然無存,連草木也乾旱枯死,剩下的只是荒山野漠。
據佛經言,人類在飽受戰爭人禍及天然災害摧殘之後,僅留下少數人躲在山洞之中。等到災難平靜之後,這些人才走出山洞,這又恢復到原始時代,人壽再由十歲開始,每一百年增加一歲,由於人數少,也沒有造惡的機會,生活單純,沒有不良誘因,所以人壽會逐增長。
人的壽命會變短,完全是因為造業的關係。人所造的業愈重,世間的共業形成,災難也就會愈來愈多;災難一多,人命的損失數量大,壽命平均也會愈來愈短,必須到人類不再造惡業,壽命才會逐漸增長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   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周二 8月 24, 2010 1:10 am

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,生憐愍心,發大慈悲,將欲救拔,又復深入一切諸法,法相如是,生如是法;法相如是,住如是法;法相如是,異如是法;法相如是,滅如是法。法相如是,能生惡法;法相如是,能生善法;住、異、滅者亦復如是。」
眾生因為起不善念,造諸惡業而輪迴於六道受盡痛苦折磨,生生死死沒有停歇,無量億劫無法出離。菩薩是慈悲而覺悟的人,看到眾生顛倒迷茫,所以生出憐愍、大慈悲的救度之心。
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因為世間有許多造惡而受苦的眾生,所以才有慈悲的菩薩來救度、教化眾生。世間的法是相互對待的,就像醫生這種行業,也是為了救助病人而存在的。
菩薩發大慈悲心要救拔眾生,因此必須深入研究諸法。就像醫生為了醫治各種病症,需要不斷的研究病理、臨床實驗,才能應付各種疑難雜症。
學佛,一定要以自度度人的精神來研究佛法,千萬不要以應酬的方式念佛、聽法,否則絕對無法成就。我們一定要明白得到人身不容易,得聞佛法更是困難。現在既得人身,又有機會聽聞佛法,為了認識道理,去除煩惱,我們一定要專心一意求法,自度之後還要進一步度人,實現兼善天下的菩薩精神。
法相如是,生如是法」法相即世間一切事物,例如一塊布,如果裁剪成海青,就要用於拜佛時穿著。而佛陀覺悟之後,了解世間的一切真理,即現出「三十二相」來說法度眾生,有智慧流落出一切法門來引導眾生。
觀世音菩薩也常「現相」度眾生,眾生需要他以女人身得度,觀世音菩薩就現女人身來說法;需要宰官身得度,他就現宰官身度眾生;需要以比丘、比丘尼身度眾生,他就現比丘、比丘尼身來度化眾生。世間一切萬物,也有它本來的法相,而且有各自適應的用途。
法相如是,住如是法」,法相如是,即應用於該法之上;「法相如是,異如是法」,有時候法相如是,應用的途徑卻不一樣。例如:觀世音菩薩是過去正法明如來,現在卻以菩薩的相貌倒駕慈航,他本來是佛的法相,為了弘法度眾生,所以示現如菩薩的身分。
又如:酒瓶本來是用來裝酒,若空瓶不裝酒,拿來裝開水也無不可,功能是可以調整的。我們的真如本性一直都存在,可是從出生、童年、青年,一直到老年,外形卻不斷在變異之中,可謂是「法相如是,異如是法」。
法相如是,滅如是法」,世間一切皆屬虛妄,眾生大都有橫計之心,所以才會造惡業;因為不了解根本的道理,常常執著於外相,才會執迷不悟。
佛為了開導眾生,就以生、住、異、滅的法門來為眾生開示,使我們了解世間事物,和利害得失的虛妄,得以進入空寂的境界。
一切唯心造
法相如是,能生惡法;法相如是,能生善法」,世間的形象五花十色,容易引導眾生去造惡,也會使眾生去行善,而造惡與行善的根源則在人的心。總之,一念覺醒或迷失,則能決定自己行為的趨向。
影響人心至鉅的是外在環境的誘導。孟子的母親為了教導他,所以有「孟母三遷」的故事。
第一次住在戲臺附近,孟子便學戲子演戲;第二次遷往屠宰場附近,他也學屠夫的模樣;最後一次遷往學堂附近,孟子便開始學莘莘學子用功讀書,受了環境的薰陶,終於成為一代亞聖。
我們每一個人一出生,便開始接受外在環境的薰習,所接觸的若是惡人,就會往惡的方向去走;若接近正人君子,必定可以啟發善良的本性。
住、異、滅者亦復如是」,世間萬物皆離不開生、住、異、滅四相,大者如山河,小者如草木,也離不開四相。地理環境的好壞,時時都在變動中,只是我們凡夫看不見而已。
記得初離家時,當時住在台東,每天清晨課誦完畢,我與修道法師就結伴到海邊,一方面呼吸新鮮的空氣,另一方面聽聽海潮音。
有一次颱風來襲,隔天一早我們仍舊到海邊觀潮。一夜的狂風暴雨,短短幾個小時,潮水漲的速度十分驚人,海岸線不斷地向陸地移動,我們竟然較平日少走十五分鐘就看得到海了,由此可見,山河大地也是時時在變動之中。
一根小草由種子萌芽,稱為「生」;天天不斷地成長,稱為「住」,春季的和風使得草兒嫩綠,夏季的艶陽照得草兒彎腰,秋風的蕭瑟令草兒枯黃,稱為「異」,寒冬來臨草兒乾枯死亡則為「滅」。大地上的草木雖然枯黃,然而土壤中的種子仍舊存在,等待春季來臨,它又會萌芽生長,這也是生、住、異、滅之相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   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周二 8月 24, 2010 10:34 pm

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,悉遍知已,次復諦觀一切諸法,念念不住,新新生滅。復觀即時『生、住、異、滅』,如是觀已,而入眾生諸根性欲,性欲無量故,說法無量。說法無量故,義亦無量。」
菩薩若欲了脫生死,度眾生,必須詳細觀察四相始末。徹底了解生住異滅真相之後,還要更深一層,認真的觀察一切諸法。一切法沒有一項能永遠常住,只要心念一轉,事物也隨之變遷生滅;人的身體也是如此,時時刻刻都在代謝之中。
新新生滅」,即剛才生出來,隨即又滅掉。我們的心念也是如此,過去的稱為「滅」,再來的則為「生」。
嬰兒一離開母胎,出生到世間,也是生滅的現象。嬰兒離開母親的子宮胎胞後,身體一接觸到空氣,受到空氣的刺激,渾身刺痛所以才會大聲啼哭。
母親不知道嬰兒在胎胞的形狀為何,嬰兒也忘記被生時的情形;在接觸空氣的一剎那,保護膜於瞬間產生。像蠟燭的蠟油溶化之後,滴下來的那一刻,很快就會形成一層薄膜;人身皮膚的保護膜,就像蠟油形成薄膜的速度一樣快,只是我們很少仔細地去觀察。
新新生滅」,即剎那產生,又在瞬間走向滅的境界。
比如:後面的念頭佔去先前的念頭。我們的生理現象也是一樣,新陳代謝無時無刻都在進行,只是我們毫無覺知,指甲何時長了?頭髮何時變白?自己都無法了知。若能了解新新生滅的道理,就能進一步體會生、住、異、滅的道理。
地球也有成、住、壞、空,由地球的產生,乃至世間萬物的發明、供人使用,經過了「住」的過程,經過一段時間,一切事物便又逐漸壞滅消失,我們必須了解,世間是無法常住的。「復觀即時生、住、異、滅」,即時是剎那間,反觀諸法,剎那間於生、住、異、滅中變遷。
知己知彼而行教化
如是觀已,而入眾生諸根性欲」,透徹地觀察諸法真相之後,就有辦法了解眾生的性向。想要教導眾生,一定要學無量大法,才能令眾生心悅誠服,進而了解佛法的真理;自己若沒有深入去研究,必然很難勝任度化眾生的事業,甚至連小孩子都無法化度。
我曾聽到孩子們在後面玩耍,聲音傳到前面,而大人們在一旁制止:「不要那麼大聲,好嗎?」只聽到一個孩子回答:「如果我們在念佛,你會叫我們不要那麼大聲嗎?」大人一時為之語塞。
智力如果不足,非但無法影響別人,反倒會受人所影響,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學大法,千萬不要學小法。任何事情都要用心研究與觀察,才能了脫生死進而度化別人。
諸根性欲」,根即人的智識程度,有智慧的人稱為「利根」愚鈍的人稱為「鈍根」或「劣根」。「性」是人的本性、性質。「欲」是欲望或希望。
由於人的根機參差不齊,所以菩薩需要學許多法門,才能適應眾生的根機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,每個人的長相不同,個性當然也就不一樣;有的人個性暴躁,有的人則是慢條斯理的。
在日本,有兩位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住在一起,一位是急驚風,另外一位則是慢郎中。日本的冬季極為寒冷,一定要燒炭取暖。有一天,兩人坐在爐子旁烤火,這位慢郎中開口說:「我有一句話要告訴你,可是不曉得你會不會生氣?」
急性子的人說:「既然你有話要說,那就趕快說吧!吞吞吐吐的急死人了。」慢郎中說:「慢慢來啦!你就是這麼性急,做人呀!凡事要按部就班,你的脾氣這麼暴躁,教人想了就害怕呢!」
急性子的人說:「到底是什麼事情,你快說,我已經急得不得了。」慢郎中緩緩地說:「看!你的和服已經被火燒著了。」真是急驚風遇到慢郎中!急的人太急,慢的人又太慢了,這就是人的習性差別。
習性還有善與惡之分,有的人受人欺負,他願意忍耐,做任何事情都能任勞任怨;有的人則好逸惡勞,只追求享受而不肯付出。
我們想要度眾生,必須先了解他的智力。智識高的人,要以高深奧妙的道理去開導他;智識較低者,要以淺顯的道理去引導他。對於個性急躁、緩慢或善良、惡劣,我們都要仔細觀察他的特性,再運用適合的法門去引導他。
「欲」則是追求的意思,一個人若只知道追求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一定會墮入地獄。因貪圖名利、愛財如命的人,不但不肯布施,更會因此造惡業;愛色之人,為了追求男女色欲,往往會造下種種不善業;貪食、貪睡也是罪惡之源。
人命就在呼吸間,一口氣呼出去,不再進來也就結束了。人的一生,成長之後即使再勤快,也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真正在為人群服務。從出生到少年求學期間,並未發揮人生的功能,因為尚在培育時期。我們每天還要花掉三分之一的時間來睡覺,佛教稱睡眠為「小死」,一天就要小死八個小時,其餘還要吃飯、休息,剩下的時間僅僅八個小時。一個人若活到七十歲,真正在發揮人生功能的時間,已所剩不多了,所以不可貪圖五欲,虛度光陰。
學佛,應該朝著一個目標去努力,那就是「轉凡成聖」。佛陀離開人間二千五百多年,他的德號尚留在人間永垂不朽,當初的願望就是要救度眾生,所以不畏艱苦決心修行,後來終於修成正果留芳萬世。對於善欲我們要努力進取,不善之欲則要盡量去除,才能達到理想的目標。
性欲無量故,說法無量」,佛陀說法度人十分契合時機,而且佛陀的學德豐富、相貌莊嚴,所以教導眾生較為容易。「說法無量,義亦無量」,我們對人說法,一定要符合眾生的根機;對什麼樣的人,說什麼樣的法,對象不同,內容當然也不一樣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   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周日 8月 29, 2010 5:17 pm

『無量義』者,從一法生;其一法者,即『無相』也。如是無相,無相不相;不相無相,名為實相。」
無量義者,雖然有各種不同的道理及意義,不過決不離開一法;一法即心法,不論對任何人說什麼話,都是由智慧所流露出來,「一法」並沒有固定的形態,是由心想再由口舌說出,亦即我們的本性。因為佛性無相、智慧無相、心念也無相。
如是無相,無相不相,不相無相,名為實相」,我們的心法本性是無相的,因此不必執著。教導眾生要運用智慧,救度眾生時更不可分別、執著外相,若是為了名利才去救度眾生,就是「惡法」。真正的善法要出於無相,因本性本來就是空寂、清淨的;出於至誠互相幫助,不取著名相,這才是真正的佛性,發自內心的慈悲與智慧才是實相。
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已,所發『慈悲』,明諦不虛;於眾生所,真能拔苦;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,令諸眾生受於快樂。」
菩薩安住在真實的境界,眾生心所處的卻是迷茫黑暗的境界。菩薩所心住的境界光明清淨,安住於實相絲毫不假,能了解人生的希望,做利他的事情,也就是做救度眾生的工作,所以時時都安住在實報莊嚴或常寂光淨土的境界。
所發慈悲,明諦不虛」,菩薩安住於實相,不執著世間的名利,腳踏實地做利益眾生的事業,智慧明明歷歷呈現無遺,「諦」為真實至理,菩薩所發的慈悲是明理而願意利益眾生的心。
於眾生所,真能拔苦」,菩薩能以身作則、犧牲小我救度一切眾生,在成就自己之前,先去成全別人,因此於眾生之中是真正能拔苦的人。眾生在世間,物質缺乏時很苦,精神上若空虛也是苦,六道輪迴更是苦。菩薩發起深切的慈悲心,要拔除眾生的一切痛苦。
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,令諸眾生受於快樂」,慈濟所做的濟貧工作,就是在解決眾生現實生活上的痛苦。慈濟人集合多數愛心人的力量去救濟貧困的苦難人,解決他們生活及心靈上的困難。
無力就醫者我們舉辦義診,以藥物解除他們身體的病苦;物質缺乏者,我們給予食物與衣服;無家可歸者,我們也有照顧戶的住宅安頓他們,在食、衣、住、行各方面,拔除他們的痛苦。
除了解除眾生生活上的困境,我們還要了解到「人生難得,佛法難聞」。貧困的眾生之所以如此痛苦,是因為他們前生沒有種福,前生沒有布施,今生才會受到生活困苦的折磨,所以應該進一步教他們念佛、修善,使他們來生還能遇到善知識,能夠種善根,得大智慧。
我常告訴委員們,當照顧戶們來看病時,要以慈言愛語去慰問他,教他們念佛,告訴他們念佛的好處,講解因果的道理引度他們,這是初步的說法。
人的病苦是三分身病、七分心病,所以除了給他們藥物上的治療之外,還要在精神方面加以鼓勵與安慰。你們都是發心的菩薩,在物質及精神上都要平行布施,使眾生能夠得到快樂。


月亮 在 周日 8月 29, 2010 9:42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   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周日 8月 29, 2010 9:42 pm

善男子!菩薩若能如是修一法門『無量義』者,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想修學佛法的人,若能發大慈悲心、研究佛法,腳踏實地救度一切眾生,這便是修無量義法門的人。了解無相法門,就能深入無量義法門,若能了解無量義之教理,一定可以通達佛的大覺道。
「善男子」,佛法注重平等,只要肯發菩提心,就可以稱為善男子,當然亦有善女人。佛法不著重外相,女人只要能發大心、行大道也是一位「女丈夫」,雖然現女人相於世間,但是要行丈夫事,因此,凡是學佛者都必須具備勇氣,大家在做事時,都需要具備三種精神:
一、 要有駱駝任勞任怨、忍飢耐熱的精神,駱駝走在沙漠之中,天煎地逼,身上還要馱載重物,但牠絲毫不埋怨,慢慢地行走於沙漠之中,我們應該要學習駱駝忍辱負重的精神。
二、 要有獅子的勇猛。獅子的氣魄勇猛卻又很細心,不論是對付和牠一樣大的獸類,或者小如山兔、野鼠,牠都絲毫不鬆懈。我們做事情也是一樣,無論是大事小事,都必須集中精神去做,才能成就事業。
三、 要有童子般的赤子心。童子尚未接觸社會的染著,沒有分別心,對一切事物皆抱著天真、熱心學習的態度。我們若想成為真學佛者,一定要具備這三種心,不記恨、不退縮,如此才能精進,通達佛的境界。
善男子!如是甚深無上『大乘無量義經』,文理真正,尊無過上,三世諸佛所共守護,無有眾魔群道得入,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敗壞。是故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,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『大乘無量義經』。」
善男子,這部甚深無上之《大乘無量義經》,其崇高的思想、道理,沒有任何經典可以超越其上。「真」是不假,「正」是不偏。是真正佛的根本精神,最值得我們奉行。學佛者應該尊重《無量義經》,實行它的教義。
三世諸佛,所共守護」,並非只有釋迦牟尼佛弘揚此經,就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佛,也是以無量義精神來救度眾生。要弘揚佛法救度眾生,不能離開無量義之法門,因此是三世諸佛共同守護的法門。
無有眾魔,群道得入」,邪不勝正,《無量義經》的道理既然是真實的大法,群魔當然就無法侵入。佛陀出生在印度,當時印度有九十多種外道教。佛陀成佛之後,有許多外道人士聽了佛的教理後,都捨邪歸正皈依佛門。
比如:舍利弗、目犍連、迦葉尊者過去都是外道教的首領,聽了佛法後,即被佛陀的智慧所降伏。可見正確的教理,非但不受群魔所侵入,並且可以降伏外道邪說。
佛陀一生化世,在世間教導眾生,無論任何外道的教徒,都願意接引他們皈入佛門。但是佛陀即將入滅時,他感慨地說:「真理可以降伏眾魔邪教,我入滅之後,他教也無法侵入佛法,反倒是佛弟子如有偏邪,猶如獅子身中蟲,自食獅子肉。」
獅子為百獸之王,形態威武,即使死了,其他動物也不敢隨便靠近牠,唯有自己身上的蟲,才能啃噬牠身上的肉。佛陀無限感嘆,佛理是圓融的,任何宗教的教理都無法勝過;然而,佛陀滅度後,有少部分不肯依教奉行的人自稱是佛教徒,所行的卻是邪迷之法,佛法即遭受破壞。
佛教是智信的宗教
佛陀的教理不離開世間的道理,世間真有其人,佛教才能以此做證明。佛法是真實的、是圓融的,一切都有據可考,所以不要去相信無史可查的教法;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,不可人云亦云,要以智慧去分析了解。
曾聽說有一座天主教的教堂,收藏著一部很完整的佛教藏經。他們很深入地研究《法華經》,然後將經文的意義改變風貌加以運用。
有一天清晨,我聽到一個天主教節目,其中有個故事,完全是出自《法華經》。故事描述:有一個富家子,離家後迷失了方向,孩子的父親派人尋找未果,富家子流浪多年,後來淪為乞丐。有一次來到富翁家門口,他卻不認得自己的家。富翁認出他就是多年前走失的兒子,於是運用智慧,將孩子誘入家中,同時不去驚動他。首先安置他住下來,再以物質留住他,日子久了才說明真相,告訴這流浪的孩子----你就是這個家的繼承人。
這個故事的含義是:一般人都不知道自己原是富有本性良能的人,只因長久的流浪而迷失自我。佛教的教理普遍於天下,許多外道教皆加以運用,只是形態不同而已。
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敗壞」,「法」不變,變的是「人」。只要真正依教奉行,無論到了什麼時代,佛法永遠不會變質。能去除無明邪見,就沒有生死的苦惱,因此想要修行,救度眾生的菩薩,若欲通達無上的覺道,應當修習《無量義經》深奧之教理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   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周二 8月 31, 2010 10:30 pm

爾時大莊嚴菩薩復白佛言:「世尊!世尊說法不可思議,眾生根性亦不可思議,法門解脫亦不可思議。我等於佛所說諸法,無復疑惑;而諸眾生,生迷惑心,故重諮問。」
那時,大莊嚴菩薩再次稟告佛說:世尊您說法不可思議,眾生的根性也不可思議,無量法門亦是不可思議。
佛陀所說諸法及慈悲教導眾生的威德權巧,我們深信不疑。但是眾生的根器參差不齊,將來有的人無法接納佛陀深奧的大法,會心生迷惑,現在為了這些迷惑的眾生,所以再次請問佛陀。
世尊!自從如來得道以來,四十餘年,常為眾生演說『諸法四相』之義,苦義、空義,無常、無我;無大、無小,無生、無滅----一切無相。法性法相,本來空寂;不來不去,不出不沒;若有聞者,或得『煖法、頂法、世第一法』,須陀洹果,斯陀含果,阿那含果,阿羅漢果,辟支佛道;發菩提心,登第一地、第二、第三,至第十地。」
佛陀成道說法以來,共有四十餘年,四十餘年之間,常為眾生演說諸法四相的義理。四相是苦空、無常無我,無大小、生滅的法相。
「空寂」是佛與菩薩的境界,佛雖顯現種種的法,但是本性空寂。唯有佛菩薩才能以空寂的教法,顯現四相的教義。人世間則永遠無法脫離苦,人生最根本的有四苦、八苦、二十五有之苦,最根本的苦是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
我們就因為出生在人間,所以才會受到種種的苦。大多數人都無法體會生之苦,每個人在母親的子宮胎胞中,十個月的時間,全都住在暗無天日的「胎獄」之中,黑暗沉悶習以為常,所以一點也不覺得苦。
十個月的時間一到,當胎兒要離開母體時,猶如從兩座山(山+獄)夾縫中掙扎而出,赤裸裸的肉體接觸到空氣的一剎那,那種椎心的疼痛,使得每個嬰兒,一脫離母體就哇哇大哭。
剛出生的嬰兒細嫩的皮膚,被助產士抱起來就往澡盆裡放,洗澡時又以毛巾搓揉,那種疼痛就彷彿是沸湯地獄之苦,無法言喻,唯有以哭聲來表達,這就是生來世間的第一項苦。
有了生,就會受到種種環境的折磨,當然最後也脫離不了死;有了生,就會有變異的老相出現。剛出生時,小小的軀體,在不知不覺中逐漸長大,這是成長、變異之相;由嬰孩至童年、少年至青年,壯年再來就進入老年。
年輕的時候,可以隨心所欲,並未覺得苦,但是一步入老年,身體各機能逐漸老化,腰酸背痛、老眼昏花,齒牙動搖,穿針看書都不清楚,老來真是苦呀!
「病」更是苦,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身體健康。過去的張飛勇健強壯,毫無懼憚。一日孔明問他,有一事不知你怕不怕?張飛一見孔明所寫的「病」字,連連倒退了三步,直嚷著:「怕,怕,怕!」壯如張飛都怕病來磨,可見病多苦呀!
「死」為人人所恐懼,病雖苦,然而為了求生,大家寧可進入手術房開刀,為的是避免死亡一途,所以面臨死亡也是苦。人生的生、老、病、死,是一件很平等的事,無論是王侯宰相,官味再高、財富再多,都無法阻止無常鬼的來臨,無常鬼最為平等,貧街陋巷他去造訪,富貴之區他也不會錯過。
「求不得苦」,我們每個人都有希望與心欲,但是世間不如意事常有八九。欲望猶如大海,永遠沒有滿足之時,而求不得即不如意,因此會產生痛苦。
貧窮的人三餐吃不飽,寒來無衣禦寒,住的破房子冬天受寒風吹襲,夏天則被炙熱的陽光烘烤,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求不得之苦。富有的人,物質上雖然不愁吃穿,住的是有冷暖空調設備的樓房,然而有的人卻為了子女不肯上進而傷透腦筋,這也是求不得苦。
「怨憎會苦」,彼此憎恨的人偏偏住在一個屋簷下,一家人時常發生口角,不得平靜,這就是怨憎會苦。「愛別離苦」,相愛的人為了經營謀生或服役而分離,這也是一種苦。
「五蘊熾盛苦」,五蘊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我們因為有了這個色身,所以會接觸到外面的境界。然後,我們的識就會產生分別,有分別心就會有苦與樂的感受。身體的感受與外境和合所產生的痛苦,猶如洪爐燃燒般地炙熱難當,稱為五蘊熾盛苦。
佛陀常常對眾生開示種種的苦,使眾生不再迷戀於世間而無法覺醒,因子佛陀教導眾生,不要留戀多苦的世間,唯有了解苦的根源,才會懂得要出離三界,追求永恆的安樂之境。
最有福的人
「空」,萬法空寂,世間萬物遷異變化,沒有一樣東西是永存的。出生時兩手空空,來到世間努力的目標是為了物質;但是臨終的時候,又帶走什麼東西?所以世間一切的物質皆是空寂。
我們學佛,為世間做一切善事,內心也不可以執著。事情做過之後,就要讓它過去;在人群中付出,要像走路一樣,前腳跨出去,後腳就要提起,如此才能精進。若是每做一件事情即耿耿於懷、無法空寂,這就無法安心處世,因此要時時覺知:「世間一切,人我皆空。」這樣才不會有計較心。
佛陀常常告訴眾生:世間無常,「常」即永遠不變。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變,既然無常,就不需要去計量,能夠了悟真理(智慧),放大心量(慈悲),這就是最有福的人,我們應該把握無常短暫的時間,多多行善、念佛。
「無我」即無我執,不要執著到底什麼是「我」。世間的「我」只不過是個代名詞而已,並無一個真正的我;若是起了執著心,在這世間將會造出種種的業,太看重自我將會執迷不悟。
日本有一個寓言故事----一隻鹿平日最引以為傲的是牠的鹿角,而四隻腳卻瘦而難看。有一天,牠到河邊去喝水,鹿角倒映在水中,牠一看就生起驕傲的心;愈看愈得意,一時之間忘記自己處境的危險。
當獵人一出現,剎那間牠拔腿就跑,飛奔向樹林間,森林中蔓藤糾葛,牠那美麗的鹿角突然被蔓藤卡住!當獵人的腳步逐漸逼近,牠無限懊惱地說:「想不到平日我最厭惡的四條腿,是我救命的利器,而一向引以為傲的美麗鹿角,卻害得我喪失性命。」
人生也是如此,有時往往會忽略掉最為寶貴的東西,因為常人都有一分執著貪愛之心。一有了我執,就會生起愛念,就會有人我喜惡之心,無法平等。唯有去掉我執,才能夠做到人我平等,放開胸懷,擁有大慈悲的胸襟。
無大無小、無生無滅」世間萬物本無大小之分,看看那隻鹿,平日以鹿「角」為傲,以鹿「腳」為賤,真正要發揮用途時,就無分何者為貴、何者為賤了。大人有成佛的本性,小孩也有成佛的可能,佛性無大無小。
《法華經》言,只要人心向善,乃至童子皆共成佛道,甚至一入寺院,一稱南無佛,也可成佛道。因為我們已經種下善根,以草木、墨、筆,畫造佛像,也可以成佛道。
世間一切法皆不可輕視,因此法無分大小,事無分大小,物也無分大小,不要有大小的成見計較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   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周四 9月 02, 2010 12:42 am

無生無滅」,眾生的本性靜如井水,只因一念無明而產生了波浪。我們本有不生不滅之靈覺,但是惑於眼前的境界,暫時迷失了覺性,只要深一層去推究,即知並無生滅之相。
一相無相,法性法相,本來空寂」,實相無相,所以不要執著外相的美醜、貴賤、大小,它都是變異不定的。
《金剛經》云:「應離眾生相、壽者相,一切相皆不可執著。」人是由四大假合所成,骨肉為地大,血為水大,呼吸為風大,身體的體溫則屬火大,四大之中任何一大不調,身體就無法維持健康。任何物體也是一樣,都是由多種元素所組成,一旦加以分析,則無具相存在,所以無須執著外在形象。
法性法相,本來空寂」,眾生皆可成佛,而且並無另外一個可以成佛的相。佛言: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。」同樣的法,同樣的佛性,眾生如果肯向善,有了堅定的志向及耐心,將來都可以成佛。
因此,三者名稱雖異,然而最終的境界卻沒有差別,既然沒有差別就是空寂。「空」是離差別相,「寂」是離變化,我們的本性、佛性永遠都沒有變化。
不來不去,不出不沒」,人人本具佛性,並非此刻來聽法才產生。它是本具的,也沒有來去、出沒的變化。
循序漸進得安樂
若有聞者,或得煖法、頂法、世第一法,須陀洹果,斯陀含果,阿那含果,阿羅漢果」,煖法、頂法、世第一法,這是三種加行法(加功運行),再加上忍法則是修行的四大要素。「煖」如熱能,世間萬物之始均需要熱能,一部機器要運轉,也要有熱能。我們想要信佛,也必須先有熱心行善的動機,比較容易進入佛門。
「頂法」,頂喻高峰,有了熱心就會去研究,研究時需要加以選擇。我們所要選擇的是究竟之法,究竟之法即頂法;我們在初學時,智識較低,選擇及研究之後,智識即增加了。
「世第一法」,是「四加行位」的最後一關,也是世間有漏智的最極峰,所以稱為世間第一法。經文只寫出煖、頂、世第一法,其中尚包含了「忍法」。選擇了理想的教法之後,還要有忍耐的精神,能隨順安忍。
須陀洹果,斯陀含果,阿那含果,阿羅漢果」,這四果是聲聞的果位。聲聞人是用耳根聽佛的四諦法而證果,多了解一層就能覺悟一分,證得一果位,小乘修行者的極果就是「阿羅漢果」。
辟支佛道」又名獨覺、緣覺,緣境而覺悟。獨覺出於無佛的時代,佛法也已經不流傳。但是具有這種根性智慧的人,能於春夏秋冬四季的環境變化中,慢慢推究人生的道理,他不需要依靠佛的音聲,自己即有辦法覺悟宇宙的真理。不過這種覺悟,並非究竟至理的覺悟,只是自覺,無法普遍的覺他。
發菩提心,登第一地、第二、第三,至第十地」,佛陀弘法四十多年的時間,時常為眾生演說四相之教理,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、無大、無小,及性相空寂等高深的大法。法性(本質)皆是不來不去、不出不沒,如果有人聽了佛的教法,他就可以發心由「四加行」去修行,不但可以證得果位,從小乘的果位逐漸就可以發菩提心。
小乘聲聞及辟支佛,比較著重自己修行、獨善其身,卻不太注重眾生的苦樂。但是他們在聽佛說《無量義經》之後,已漸漸發出菩提心來,菩提心是救度眾生的大道心。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,只要我們肯學,也可以逐步親證真理,終至妙覺、佛的境地。
如果發了菩提心,即可依次地精進。修行的階段中,要登上十地,必須經過五十二位。首先要經過「十信」,信仰宗教首先要有信心,此又分為十個階段。
信仰之後有十種住,即「十住」,起了堅固的道心,永不退轉,不受其他宗教影響,此為「住」。接著是「十行」,選擇佛教之後,還要進一步去實行。修行時一方面利益他人,一方面修持自己。之後還要回向、再精進,此即「十回向」的階段。
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總共五十位階,再加上妙覺、等覺,共有五十二位。這是修行的階段,猶如樓梯一樣,由十信、十住……一步步往上爬,登至高峰即是等覺、妙覺菩薩。
等覺、妙覺菩薩與佛覺僅些微之差。而我們是初發心的菩薩,不過,修行只要肯發心,精進不退,所做的事情皆利益人群,即可漸漸提升智慧,終至登上妙覺與佛的聖境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   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周一 9月 06, 2010 10:17 pm

往日所說諸法之義,與今所說有何等異,而言『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』,菩薩修行必得疾成無上菩提,是事云何?唯願世尊慈愍一切,廣為眾生而分別之,普令現在及未來世有聞法者,無餘疑網。」
佛開一切方便法門,無非是教我們逐漸地進取,直到登上十地。過去四十二年之間,所說諸法義理,和現在說的有何差異呢?
佛陀所言甚深無上大乘《無量義經》,菩薩若是依教修行,必定可以修成無上正等正覺,請問這又是為何?希望世尊慈悲愍念一切,廣為現在及未來的眾生詳細分析,使一切聞法的人,聽了《無量義經》之後,能夠脫離疑惑的迷網。
於是佛告大莊嚴菩薩:「善哉善哉!大善男子!能問如來如是甚深無上大乘微妙之義。當知汝能多所利益、安樂人天、拔苦眾生;真大慈悲,信實不虛;以是因緣,必得疾成無上菩提,亦令一切今世、來世諸有眾生,得成無上菩提。」
孔子的弟子子路,求學不求甚解,於是孔子所: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」聽法的人也是如此,懂了要說懂,不懂要說不懂,說法的人會盡量解釋到你了解為止。
佛陀對大莊嚴菩薩的啟請感到歡喜,他說:「太好了!大善男子(大善男子亦指真正有心求法多人)。無量義甚深,並非你一人不了解而已,如今你能提出來問,可以使許多人更進一步了解。」
由於大莊嚴菩薩的請益,使得許多人獲益匪淺,的確是安樂人天,拔苦眾生。人的生活有精神與物質兩種需要,大多數人的身病皆由心病而起,精神上的資糧則來自真善美的追尋及正信的宗教信仰。
人生在世猶如茫茫苦海,宗教則是苦海中的明燈。當人們心靈空虛時,有了宗教作為心靈上的依靠,在人生道上自然就可以生活得很自在,並且得到心靈的安樂。
有些人身體健康狀況很差,但是當他進入佛門之後,身體就慢慢地健康起來。因為學佛之後,了解人生的道理,欲念就漸漸趨於淡薄,精神上逐漸地看開,心靈有了倚靠,身體自然就恢復健康。
據佛法的分析,身體有四百四病(泛指人類所有疾病的總稱),精神上則有八萬多種,心病多過身病,而且比身病還要難醫。人的精神可以支持身體,當一個人忙碌時,全神貫注就會忘了病痛,但是只要一閒下來,毛病可能就接踵而至。精進的人,他的身體即使有病,也不會將病放在心上,仍然提起精神來為別人服務,這種人雖然身有病卻猶如無病。
能夠弘揚正法,就等於是安樂人天、拔苦眾生。除了人需要佛法之外,天人也需要法,大家在此聽法,不只是人在聽法而已,一切眾生,不論看得到的或是看不到的生靈,都需要佛法的滋潤。有了佛法的滋潤,依法而行,就可以避免在人生路上造諸罪業,內心即得安穩快樂。
真大慈悲,信實不虛」,能夠弘揚佛法,安樂人天拔苦眾生,是真正的大慈悲,也是根本的救苦之法。在物質上接濟,只能說是治末而非治本之道。一個人造惡之後,會受到惡的報應,當他受苦之時,光是給予物質上的接濟,不是拔苦的根本。真正的大慈悲,是以佛法滋潤他,使他行於正道,才能去除受苦的根源。
信實不虛」,佛是真實語者,過去所說之法皆為真實,只是眾生根機,尚無法接受大法,因此示以方便法門。
以是因緣,必得疾成無上菩提」,現在因為你們弘揚佛法,求法及救度眾生,發大菩提心,由此可知,將來你們一定可以和我一樣成大菩提道----佛的境界。
亦令一切今世、來世諸有眾生,得成無上菩提」,除了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得以成佛,將來若有人能依經義發行流布,使眾生聽了之後得以了解,也能成就無上菩提。
善男子!自我道場菩提樹下,端坐六年,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以佛眼觀一切諸法,不可宣說。」
佛陀出生為太子,因為看到眾生的顛倒,以及感覺到人生之苦,所以他拋棄名利、地位與幸福,發心去修行。他勤修苦行,為了求取覺道,六年之間走遍全印度參訪名師,然後還是無法透徹了解。後來他在雪山的一棵大菩提樹下靜坐修行,因夜睹明星而開悟----那一年十二月初八,天將黎明那一刻,他睜開眼睛,剎那間看到明星閃耀的光輝。他的心光與星光交會的那一刻,即徹悟了真理,並且也了解到:除了我們住的這個世界之外,還有其他的世界,真是森羅萬象。
科學家已證實,除了人所居住的地球,還有其他許多星球存在。佛陀說每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皆有佛,每一個世界皆有眾生。近來科學家探測火星,所拍回來的照片顯示,火星上有大量被水侵蝕的地貌,如峽谷河川,表示遠古時代,火星上曾有大量的水源,既然有水,就會有生靈。
科學愈發達,人的智識就漸漸開闊,佛教的道理也一一被證實,這足以證明,佛陀的智慧如海,並非凡夫的心境所能夠完全了解。
佛陀夜睹明星徹悟之後,他不動身形,三七二十一天演說《華嚴經》,靈性入定遍十方諸佛國土、悠游於佛土的境界。然而,佛的境界不可宣說,因為人天、凡夫皆聽不懂。
佛陀當時講《華嚴經》,雖然天人無數,然而大多數都無法接納佛陀所說之法,唯有法身菩薩及等覺、妙覺菩薩可以接受,可見其境界之深奧,非眾生所能理解,唯佛與大菩薩能究竟明了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   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周四 9月 09, 2010 12:17 am

所以者何?以諸眾生性欲不同;性欲不同,種種說法;種種說法,以方便力,四十餘年,未曾顯實。是故眾生得道差別,不得疾成無上菩提。」
為何會難以宣說如是妙法?因為眾生的認知不同,每一個人皆有不同的個性與欲念,所以必須用種種法門觀機逗教。佛以智慧來分析對方的根性,先以方便的教法來使他了解;如何自修清淨行;而尚未教他做菩薩、教導眾生。佛的教法與本懷,是要眾生能夠達到佛的境界,但是因為眾生的根機還無法接受,所以先教示方便法門。由於眾生根性有所差別,得道的時間自然也有差別,因此無法立刻到達菩提大道。
善男子!法譬如水,能洗垢穢;若井若池,若江若河,溪渠大海,皆悉能洗諸有垢穢;其法水者,亦復如是,能洗眾生諸煩惱垢。」
水能洗去污穢塵垢,不論是江、河、井、池,甚至大海的水,都可以洗去污穢。佛法也是一樣,它可以解除人們心中的雜念垢穢。人心的垢穢,最根本的即貪、瞋、癡三毒,佛法的真理可以幫助我們去除心靈上的垢穢。
善男子!水性是一,江河井池、溪渠大海,各各別異;其法性者,亦復如是;洗除塵勞,等無差別。三法、四果、二道不一。善男子!水雖俱洗,而井非池,池非江河,溪渠非海。」
水的性質雖然一樣,但是江、河、井、池,溪渠大海的形態名稱卻有所不同。佛法也是一樣,無論什麼法門,皆能洗除世間一切污穢。「塵勞」,代表人心中的煩惱,人在塵世間勞勞碌碌,為了人我、愛欲而勞碌染污,佛法就是要洗去人心的貪染污穢。
三法、四果、二道不一」,眾生來到世間,生活在不一樣的環境,熏習成不同的個性。為了教導習性不一的眾生,佛陀即以大法、小法,依根性不同因材施教。
三法是指煖法、頂法、世第一法。四果是指小乘的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,阿羅漢果。二道是大乘的菩薩道、佛道。因為眾生的根性有差別,所以無論是三法、四果、二道等施教方法皆不一。因此佛陀說:「佛法如水,雖然能洗去一切污穢,然而井非池,池非江河,溪渠非海。」
而如來世雄,於法自在;所說諸法,亦復如是;初中後說,皆能洗除眾生煩惱;而初非中,而中非後,初中後說,文辭雖一,而義各異。」
因為佛陀來人間並非受業力牽引,而眾生皆由前生所造的業因牽引而來,迷昧地來,茫然地去,自己做不了主。佛陀為了度眾生,他願意倒駕慈航、來去自如,所以又稱為「如來」。
「世雄」亦指佛陀而言。眾生因為精神迷茫而無法推斷道理,佛陀則是世間無雙的睿智者,勇敢又果斷,於佛法中安然自在,沒有絲毫的迷惑,所說的法也是一樣,只要眾生能依教奉行就沒有錯。
佛陀於一生的說法中,分為三個階段:初期、中期、後期。眾生初入佛門時,是以初機的教法來引導;進入之後開始修行,再以中道來引導;深入之後,在施以大法,這才是最究竟的法。
不論是最初的開示或中期、後期究竟的說法,都是為去除眾生煩惱。但是對初機的人,若以中期的道理教導,他無法接受;而中機之人,若教以大法----究竟寂靜的法門,他也無法接納。雖然目標都是要使對方去除煩惱,但是「時」與「機」不相同,程度不一樣,教法自然也不相同。
善男子!我起樹王詣波羅奈鹿野園中,為阿若拘鄰等五人,轉四諦法輪時,亦說『諸法本來空寂,代謝不住,念念生滅』。」
善男子,我在菩提樹下覺悟之後,深感眾生難度,起了入滅的念頭,後來因為天人及菩薩的請求,我才決定先以方便法來教化眾生。
佛陀離開菩提樹下,首先來到鹿野苑,鹿野苑中有五比丘,阿若拘鄰也就是「阿若憍陳如」。
佛陀當初出家是在二月時偷偷離家,他進入苦行林修苦行,他的父王派人要請他回宮,但是他修行的心意已堅,這五人就留下來隨侍照顧太子。
他們六人修行時,日子過得很苦,營養不良,僅能勉強維持生命。苦行持續了六年,後來太子覺得苦修的日子依然得不到心靈的解脫,於是放棄苦行的生活方式。人的生理與心理有著連帶關係,身體若很衰弱,腦神經也會跟著衰弱,因此無法產生智慧。所以,王子決定放棄苦行,另尋解脫之道。
後來,憍陳如等人看見太子接受牧羊女的供養,以為他們心目中最尊敬的太子已經失去道心,於是五個人憤而離開太子,一起到鹿野苑去修行。太子便獨自來到雪山,找到一顆菩提樹,樹下有一平整的石頭。上座之前他發願道:「今日坐上菩提座,如果不成正覺,即使粉身碎骨都不離此座。」
此後,二十一天其中精神來推究教理,這段期間牧羊女繼續供養羊乳,他的體力逐漸恢復,思維明徹。在這期間,有一個夜晚----十二月初八,夜睹明星而徹悟成佛。
佛陀成道後走進鹿野苑,開始為憍陳如等五人轉四諦法輪。四諦法即苦、集、滅、道,諦即真理。世間不離「苦」,因為我們「集」了種種的苦因,所以才會受苦。
無明一起就會有貪、瞋、癡念,因而造業受報、受苦;苦由集來,集是聚集惡因,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後,就要設法滅苦,滅苦的方法就是修行於道。
佛陀三次闡述四諦法,讓弟子們更深刻地了解苦、集、滅、道。世間萬物的體性本來空寂,但世人不明其體性空寂,往往迷於外相而生執著,乃至產生憎愛而造業招來苦報。
世間的歡喜並非真正的歡喜,愈是歡喜貪愛,結果愈苦。世間五欲沒有一種真正歡喜的事情,一切皆是苦的源頭。世間的歡喜很可能會帶來煩惱,比如:女人一向最喜愛金銀珠寶,身上戴滿了項鍊手環。事實上,不論是鑽石或其他的寶石,本質都是石頭,項鍊愈戴愈粗,寶石愈戴愈大,心喜之餘免不了要炫耀,但是,鋒芒太露會引起別人的覬覦,甚至會招來被偷、被搶的後果。一旦被偷被搶,非但傷心痛苦,嚴重時還會賠上一條性命,所以世間的歡喜,結果往往是「粗重」的煩惱。
又如:丟掉一件不喜歡的東西,心裡並不會覺得難過;而喜愛的東西一旦遺失,可就痛苦不堪了,可見愈是歡喜、愈是苦。人生本來就是空,生不帶來、死不帶去,在往生的那一刻,子孫為亡者穿幾件衣服,買副好棺材,甚至為亡者穿金戴銀,那也只是「借戴」的。人生,追根究柢本來空寂,何必執著呢?
代謝不住,念念生滅」,代謝即循環,我們的身體不停有新的細胞產生,舊的細胞死亡,如此循環不息。生理現象不斷地推陳出新,生命則是剎那不斷地流逝;每過一天,生命即少掉一天,不斷地在生滅,而心念也是一樣,念念生滅,不曾止息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   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周二 11月 02, 2010 10:49 pm

「中間於此,及以處處,為諸比丘並眾菩薩,辯演宣說十二因緣,六波羅蜜,亦說『諸法本來空寂,代謝不住,念念生滅』。」
佛陀不但為阿若憍陳如等說空寂的教法,離開鹿野苑之後,不論到什麼地方,他都為比丘及眾菩薩廣為弘揚宣說。佛陀成道之後,印度才開始有佛法。印度有多種宗教,當一個新的宗教產生時,必然無法立刻取得民眾的信服。因為人都有向上的心念,都希望追求究竟的宗教;新宗教一產生,就會有辯論,勝利者可以守住自己原本信仰的宗教,若是教理不及別人,則要捨棄不究竟的的教法。
佛陀成佛之後,也有許多外道學者來和他辯論。佛陀一方面接受辯論,一方面則到處宣揚教理,而主題則不離「十二因緣」及「六波羅蜜」。
十二因緣: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
六波羅蜜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是菩薩的精神,亦即行菩薩道的六種方法。想做菩薩,首先要學布施。布施分為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。財施即物質的施捨,可以解決眾生生活方面的痛苦;法施即以自己所了解的佛法來引導眾生;無畏施即適時地給予援助,安定眾生的心靈。
布施之外還要「精進」,有的人常說:「心好就好,何必吃素呢?」我們的心好,一定要以行動來表示。心好就要布施,而布施一定要從宗教理念著手,進入佛門研究佛法,才會了解布施的順序以及布施的好處。所以,了解佛法後就應該要「精進」,還要有研究與「持戒」向上的心,實行佛陀的教理,效法佛陀慈悲護生的精神。
想要精進,首先就要有「忍辱」的精神,好事不一定容易成就。佛法有一句話:「善門難開,惡門易墜。」想做好事有時也很困難,一般人常說好人難做,對別人好,有時別人非但不領情,反而恩將仇報,因此,很容易退卻行善的心。
我們身為佛教徒應該要有忍辱心,做善事並非為了讓別人報答,只是盡自己的責任去做助人的事;有這樣的心念,就不會計較別人是否懂得回報。能夠將做好事、救眾生視為自己的責任,就能夠忍耐,修行不是簡單的事,不論是布施或其他修行的功課,都必須忍耐,遇到逆境時不要退轉,一定要勇猛精進。
「禪定」即正定,心若定不下來,就無法忍耐,一受到外境的影響即向外奔馳,因此我們一定要定下心來。一個修行的人,如果沒有「智慧」,也是無法成為菩薩。
佛陀在四十多年中,講說教法不離開四諦、十二因緣、六波羅蜜等法門;名稱雖不同,卻不離開空寂的道理。人生無常,後念推前念,念念不住地生滅不息,所以要以法來自我觀照、增長智慧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   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周四 11月 04, 2010 10:06 pm

今復於此演說『大乘無量義經』,亦說『諸法本來空寂,代謝不住,念念生滅』。善男子!是故初說、中說、今說,文辭是一,而義差異;義異故,眾生解異;解異故,得法、得果、得道亦異。」
過去四十多年,一直都講小乘法,現在將以《大乘無量義經》來開展教法。這部經屬大乘教義,文理正確至尊無上,但是仍然不離空寂。不過,過去的空寂是屬方便的空寂,現在《無量義經》所說的空寂則是究竟的空寂。
善男子,無論是初說、中說、今說,文辭雖然都一樣,但是意義層次卻不一樣。因為意義不同,所以眾生聽後的見解就不一樣,由於眾生的智慧、理解的程度不同,所以了解、開悟、證果也不會相同。
「善男子!初說四諦,為求聲聞人,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,發菩提心。」
善男子,我最初向阿若憍陳如等五人,說四諦法時,尚有八億天人下來聽法,由於智慧的差異,這五人所了解的,只不過是獨善其身的小乘見解,但是八億諸天人卻發了菩提心。
「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,為求辟支佛人,而無量眾生發菩提心,或住聲聞。次說方等十二部經、摩訶般若、華嚴海雲,演說菩薩歷劫修行,而百千比丘、萬億人天,無量得須陀洹,得斯陀含,得阿那含,得阿羅漢,住辟支佛因緣法中。善男子!以是義故,故知說同,而義別異;義異故,眾生解異;解異故,得法、得果、得道亦異。是故善男子!自我得道,初起說法,至于今日,演說『大乘無量義經』。未曾不說『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非真非假,非大非小,本來不然,今亦不滅,一切無相』。法相法性,不來不去;而眾生四相所遷。」
中期佛陀為求「獨覺、緣覺」乘的人說十二因緣法。再來演說大乘方廣十二部經,像《般若經》、《華嚴經》等等,敍述大菩薩歷劫修道的過程。因此許多比丘和數以萬計的人、天界的天人都得了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還有人由辟支佛的十二因緣法而悟道。眾生因根性的差異,所以領悟佛法的深淺、得果的層次都不太相同。
佛陀得道之後,從最早的說法,直到演說《無量義經》都不離「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……」的奧義,萬法的相貌和本體原本不來不去,而眾生卻執假為真,因此受「生、住、異、滅」四相所左右。
「善男子!以是義故,諸佛無有二言,能以一音普應眾聲,能以一身示百千萬億那由他、無量無數恆河沙身,一一身中,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、恆河沙種種類形;一一形中,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、恆河沙形。善男子!是則諸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,非二乘所知,亦非十住菩薩所及,唯佛與佛乃能究了。」
這段經文描述:佛陀的法身可以示現無數的身形,若以另一個角度而言,可解釋為佛陀將法灌輸給他的弟子,弟子們也能依佛的精神去實行教法,即等於是佛的化身。
我常勉勵大家要當「新發意」菩薩,新發意菩薩也就是以菩薩的精神落實於生活中。若能更上一層樓,以佛的精神實行佛的教法,我們的身形也就是佛陀所化的身形,只要我們接納了佛法,能夠代佛弘法,也等於是佛陀的化身。
「一一身中,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、恆河沙種種類形」,佛一個人可以教導很多人,每一個人又可以輾轉教導很多的人。比如:我將佛陀的精神傳達給你們,大家也可以輾轉傳給別人,如此一傳十、十傳百,不斷地傳達下去,就能不斷地將佛陀的教法、慧命延續下去。
「善男子,是則諸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」,佛陀的教理奧妙而不可思議,是極為寶貴的法寶,值得一切眾生奉行弘揚,流傳久遠。
「非二乘所知,亦非十住菩薩所及,唯佛與佛乃能究了」,佛的智慧,所開悟的境界,並非二乘人所能了解。二乘即聲聞、緣覺之人,即使到了十住的菩薩,也是無法了知佛陀的智慧境界,唯有佛與佛才能了解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   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周五 11月 05, 2010 11:56 am

善男子,是故我說微妙甚深無上大乘『無量義經』,文理真正,尊無過上;三世諸佛所共守護;無有眾魔外道得入;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敗壞。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,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『無量義經』。」
因為佛的境界很高深,智慧未開的眾生無法了解、接納,唯有佛與佛才能完全理解這種甚深的境界。
《無量義經》是三世一切諸佛的本懷,因此是三世諸佛所共同守護的經典。
經文所述的道理純正無虛、至尊無上,所以眾魔外道無法侵入、曲解此經,不被一切邪見及世間生死因緣所敗壞。只要了解《無量義經》的法門,我們就能達到空寂的境界,離差別相而無掛礙,心能安然自在,了解生死的來源與去處,心就不會惶恐。
佛菩薩的所做所為皆是為了眾生,不會以自我為中心,放下自我,內心則能安然自在。如果想要儘速通往無上的大正道,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《大乘無量義經》。
佛說是已,於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,自然空中雨種種華:天憂缽羅華、缽曇摩華、拘物頭華、分陀利華。
佛陀所說的法是究竟的教義,聽法的人不只是道場中的菩薩而已;三千大千世界的聲聞、菩薩及眾生也親臨道場,在道場中聽佛說法,了解之後生起歡喜心,渾身舒暢而法喜充滿。
人的身體就是一個小乾坤,一個小乾坤代表一個小世界。與會者內心得到佛法的滋潤,產生了震動,此為歡喜心。
「六種震動」,即六種震動地形態,踴、躍、浮、動、搖、擺。不但與會者心地震動,就連空中也降下種種香花。「天華」象徵人們的心性,天優缽羅花稱為柔軟花,缽曇摩花稱為如意花。與會者聽佛陀說法之後心花怒放,所開的是「柔軟花」,原本剛強的個性因為聽法而有改變,轉剛硬為柔軟。
內心不但開了柔軟花,也會開如意花,如意花即適應人的心意,我們在接納佛法之前,世事皆難如意,因為人的心欲大,怎麼求都無法滿足心願,所以永遠都覺得不如意;了解佛法之後,少欲知足,無論何時都會感到心滿意足,猶如心中開了如意花。
「拘物頭花」,即適意,和如意花一樣,「分陀利華」,和柔軟花差不多。聽法之後,常常起歡喜心,自然就會開出這四種花。
又雨無數種天香、天衣、天瓔珞、天無價寶,於上空中,旋轉來下,供養於佛,及諸菩薩、聲聞大眾。
人格的形成會受到外界環境的熏習。過去在不了解教法時,往往不懂得守護自己的人格;聽了佛法之後,會時時刻刻反省自身,注意自己的身分,所做的也會合乎自己的本分,如此自然散發天香般的德香。
一個人如果沒有外在的教法熏習,所做所為不合乎人的規矩,必然處處受人厭棄;猶如遇到臭穢之人,人人掩鼻走避。如果能夠依循佛法,改變習氣,向善的方向去實踐,自然會散發香氣。
此處的香氣並非人間的香氣,而是天香,天香最為寶貴,象徵人格的高超,這是聽法之後,潤澤了身心,不但滋潤眾生的心地,更能塑造優良的人格,這是深入研究《無量義經》所得到的功德。
佛陀一生說法,觀機逗教,他的聲音能夠「一音圓演」不分大小,皆得利益,只是眾生的根機不同,所接受的程度也不同。
佛陀為大莊嚴菩薩解釋他所說的教法之後,當時在座的弟子----菩薩、天人、一切眾生,聽了《無量義經.說法品》之後,大家都法喜充滿,非常踴躍,生起「難遭遇」想。眾生的心迷茫昏沈,佛陀說的法彷彿是興奮劑,刺激眾生的心地,使我們的心性調和,造就我們的人格。
「天衣、天瓔珞、天無價寶」,皆是天人供養佛陀及諸菩薩、聲聞大眾的無價之寶。一般凡夫都有不平等的心,對名望高的人就生起恭敬尊重之心,反之則不然。
我們現在聽了《無量義經》,應該了解佛性平等,並以恭敬心待人,因為眾生都可以成佛,只要眾生依教奉行,證入寂靜的心境,腳踏實地行菩薩道,自然就能趨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   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周一 11月 08, 2010 7:00 am

以佛號對治雜念大家念佛尚未真正的深入,若想真正的虔誠深入,必須念得句句分明,一心不亂,不要讓雜念生起。有人說:世間凡事都要學,唯有「死」不要學;事實上,佛教徒就是要學「死」,也就是念頭的死(去除雜念)。
過去有一位老修行人,他不念別的,就只念一個「死」字,他向人說法不說別的,就只說一個死而已。有一次他出去參訪,來到一個叢林掛單,寺裡的知客師見到老修行人來,殷勤地接待,並整理出一間客房供他住。
天亮了,大家共進早餐,這位老修行人沒有牙齒,吃起飯卻狼吞虎嚥。知客師見了,善意地告訴他:「老參,您慢慢用,別急」。老修行人只答了一句:「吃快了,只是為了死。」
知客師一聽心中大驚,心裡想,老修行人到寺裡,為的竟然是,「死」,真是麻煩。於是他叫寺裡的人多加注意,但是大家只見他念佛念得很虔誠,絲毫沒有尋死的跡象。
當晚,老修行人在殿外虔誠的念佛,寺裡的人見他不入內休息,他們也不敢休息。當家師父不放心,上前問他:「老參,夜深了為何不早點休息?」他回答:「為了死。」當家師父只好命令寺裡的人輪流守著他,否則他要是真去尋死豈不就糟了。當晚到了凌晨一點,他終於就寢休息。
第二天清晨,他又起來念佛,一切行為依然正常。第三天一早,老修行人整裝準備離寺了,老方丈上前就說道:「老同參,您匆勿忙忙地來,又匆勿忙忙地走,到底有什麼心事呢?」他同樣回答:「為了死。」
老方丈說: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您怎能只為了一個死呢?」老修行人回答:「就是因為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我才必須處處為了死,念念也為了死而精進。」老方丈此時才明白:老同參是為了打死自己的昏雜念頭,對任何事情不再起心動念,所以如此專心用功,虔誠地拜佛。
念佛就是要洗除內心的垢穢。人生無常,肉體什麼時候會死,我們無法預知,忘念若是不死,煩惱就會隨著去又跟著來,所以我們要多下功夫、去除雜念。
天廚、天缽器、天百味,充滿盈溢;天幢、天幡、天幰蓋、天妙樂,具處處安置,作天伎樂,歌歎於佛。
天人供佛之外,又供養菩薩、聲聞大眾。菩薩可以秉持佛的精神來傳承佛法,不久將可成佛。聲聞大眾既然發心修行,也一定可以成佛,而眾生皆是未來佛,所以天人以平等心來供養他們。天廚、天百味指豐盛的菜餚,天缽器則是精美的容器與餐具,以精美的餐具盛裝豐富的菜餚,以充足的食物來供養。
「天幢」,如過去王宮貴族出門時,遮蔽陽光的器具,古叢林用以象徵領導、降伏眾魔;現在寺廟多作為裝飾品。天幰蓋即車上的篷子。天妙樂具即裝飾品,同時又演奏天樂來莊嚴道場,歌詠讚歎佛的德行。
又復六種震動:東方恆河沙等諸佛世界,亦雨天華、天香、天衣、天瓔珞、天無價寶,天廚、天缽器、天百味,天幢、天幡、天幰蓋、天妙樂,具作天伎樂,歌歎彼佛,及彼菩薩,聲聞大眾。
天人以伎樂讚歎佛德,又造成六種震動。我們有時候在詠讚或者念佛,不知不覺會產生歡喜心,念得虔誠時,外能感動其他生靈,內則可以感動自心。
我們拜願時,念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,有時內心會有極為悲慟的感受,並非傷心,而是悲嘆佛陀離我們那麼遠,到底何時才能見佛呢?猶如幼子失怙一般。
六種震動是感激佛德的感化,天人的供佛、讚佛,也使東方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受到感動。
眾生只要有信心,佛自然會有感應,虔誠可以感動他方諸佛,降天華、天香、天衣、天瓔珞、天無價寶,天廚天缽器、天百味,天幢天幡天幰蓋、以天妙樂,歌歎娑婆世界的佛及菩薩聲聞大眾。
佛佛相讚,我們的釋迦牟尼佛讚歎他方的佛,他方的佛也讚歎娑婆世界的佛,彼此尊重、彼此讚歎。學佛的人也應該如此,要時時讚歎別人,也要自我謙虛,禮讓他人。
南西北方、四維上下,亦復如是。
除了東方的佛以外,南、西、北方,四維上下無數的佛,也都來讚歎釋迦牟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。


月亮 在 周一 1月 13, 2014 5:36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   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 Empty周二 11月 09, 2010 1:01 pm

於是眾中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,得無量義三昧;三萬四千菩薩摩訶薩,得無數無量陀羅尼門;能轉一切三世諸佛不退轉法輪。
就在他方的諸佛,讚歎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,及菩薩聲聞大眾時,有三萬二千位大菩薩,得到了無量義三昧,亦即《無量義經》的精髓。
三昧即「正定」,萬法故無量,無量義能生萬法。無量義的要領即空寂,空寂即正定。
有三萬四千菩薩摩訶薩,得無數無量陀羅尼門。陀羅尼為總持,持一切善法,使一切善增長;遮一切惡,使一切惡不生。陀羅尼是向善斷惡的法門,包括佛法的一切大綱。不但能了解陀羅尼門教理,更進一步能推展實行,佛法最重要的是源遠流長,大家彼此輾轉流傳。
其諸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,優婆夷,天、龍、夜叉、乾闥婆、阿修羅、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睺羅伽;大轉輪王、小轉輪王、銀輪、鐵輪、諸轉輪王。比丘、比丘尼是指出家的男眾、女眾,優婆塞是在家男眾,優婆夷是在家女眾,同樣都能將無量義的精髓輾轉相傳。
除了佛的四眾弟子之外,神龍夜叉等非人,乾闥婆為天界的樂神,阿修羅即六道中瞋心重的眾生。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睺羅伽,皆為天界司音樂之神。
大轉輪王是以佛法來化世之王,小轉輪王,銀輪、鐵輪、諸轉輪王,也是以佛法來教化世人之王。
國王、王子、國臣、國民、國士、國女、國大長者,及諸眷屬,百千眾俱,聞佛如來說是經時,或得「煖法、頂法、世間第一法」,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、辟支佛果。
佛說《無量義經》時,國王、王子、國臣、國民,國家有名望的商人,有智識的女人及大長者,眷屬等百千大眾,皆得三法四果。
又得菩薩無生法忍,又得一陀羅尼,又得二陀羅尼,又得三陀羅尼,又得四陀羅尼,五六七八九十陀羅尼。又得百千萬億陀羅尼,又得無量無數恆河沙、阿僧祇陀羅尼。皆能隨順,轉不退轉法輪;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除了可以得到小果之外,也可得大果,大果即菩薩的境界。菩薩聽了《無量義經》之後,不但可以發大心,又可以得到「忍」的要領。
無生法忍」也就是離開了人我是非,不畏外在任何環境的考驗而如如不動。我們若是時時顧慮自己的身體、怕辛苦,這就是沒有忍德;能夠忍耐一切的苦,並且克服它,叫做無生法忍。
陀羅尼」是總持一切法的意思,得一、得二總持一切法的門徑……,乃至得五六七八九十陀羅尼,又得百千萬億陀羅尼,只要一理通萬理徹,推究一項就可以觸類旁通。
恆河是印度最大的河流,恆河沙則是很細的沙。我曾到北投去拜訪東初老法師,老法師送給我一小罐的恆河沙;恆河沙極細且略帶金黃色,一小瓶的沙子我都無法計算了,何況是無量恆河沙阿僧祇的陀羅尼。
轉法輪」,即教化眾生,想要教化眾生,有時候也需要恆順眾生,因為眾生的執著心重,適度地恆順眾生才能轉化、引導眾生。而佛陀講《無量義經》時,有無量眾生發了無上菩提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證嚴上人講述--無量義經說法品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經典專區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