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03/03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3/03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03/03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3/03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六 3月 03, 2018 2:47 pm

20180303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菩薩悲智與佛等同,徹見大道,得大法喜;
於大菩提道得通達,覺性如來,體解大道,名歡喜地,得大法悅。
明了諸法,異生性同,同性亦滅,名離垢地。

  要用心啊!用心聽、用心入法的意義。凡事是都要多用心!因為現在入佛的知見,佛知、佛見,要如何能夠從凡夫體會佛知見?前面我們已經從經典循循善誘,一步一步讓我們從淺入深,從跡入本。「跡門」就有很多故事可讓我們聽、讓我們了解。「本門」已進來了,裡面是寶藏,外面是風景。進到寶藏裡面,寶是無價,探手可得,但是我們要先懂得那個「寶」的作用,所以要用心體會。「菩薩悲智與佛等同」。菩薩就是已經從凡夫開始發心,而且是發大乘心,歷久以來就是向著正確道路,學佛芳蹤。這樣在學、這樣在解、這樣在做,所以一步一步這覺性接近佛了。本來人人都是本具佛性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人人本具,但是我們人人都是凡夫,凡夫就要發心才懂得要學佛。要學佛,那就要「見性」。看看「學」字和「覺」,「學」與「覺」這兩字多微妙啊!

  「學」是子;「覺」是見。人之初,就是孩子幼小,就要「學而時習之」,就要學啊!所以同樣的,我們人人都在凡夫懵懂中,現在了解了,我們懂得要學,就是學佛。學佛要時習之,要學的心不要疏遠掉了,不斷不斷學而時習之。這樣,總是按照學的過程一直去深入了解,終於見深道理,所以覺了。所以「學」和「覺」是從幼稚的孩子一直到徹見道理。所以這兩字的意思很奇妙,中國字很美啊!中華文化很有人文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提起興趣來探討,不論是文字之中,最重要的是文字之中敘述的道理,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所以說,「菩薩悲智」。菩薩就是覺有情,「徹見大道」,已經徹見道理了,會合在有情界。「有情」就是眾生。因為菩薩已經理解了,學佛的過程,必定要入人群,而要入人群你必定要覺悟,有了覺悟才不會糊塗,才不會在人群中惹來了自己的煩惱,所以要入污泥中也不受染著。所以我們過去就說,污泥是提供營養分給蓮花,蓮花因為它能夠美化那個污池。所以污池因蓮花而美化,蓮花因為污泥而綻放,這就是互相。

  才會說「付出還要再感恩哦」!你若沒有這些煩惱的眾生,哪有菩薩在人間呢?所以說「煩惱即菩提」,在煩惱群中才能夠顯出了覺悟這個性的明顯,所以說「覺有情」,因為體悟人間的真理。同時菩薩他的要行那就是緣苦眾生,要從悲心啟,秉慈啟智;有了這個慈心,智慧就出來了。因為智慧,所以我們的悲心能夠應用,運悲,秉智運悲,用智慧來運用悲心。所以慈悲、智慧是要就像兩足,人的兩隻腳。佛陀稱為「兩足尊」,那就是福慧雙修。「福」要從慈悲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不忍心受苦難。人傷我痛,菩薩不忍心。因為有這個悲心,所以在眾生群中鍥而不捨,就是因為「悲」。人傷我痛,不捨放棄眾生,要造福人間,因為這樣才會有智慧;有智慧,才能夠讓慈悲運用,在人間不受人間煩惱、艱難所阻礙,所以要悲智雙運、福慧雙修,這是「兩足尊」。因為他悲智雙運,修在福與慧;「福」就是在人群中,「慧」是視天下一切為平等,這種開闊心胸在人群中,叫做「悲智雙運」,也叫做「福慧雙修」。這是佛陀十號裡頭其中的一號,叫做「兩足尊」。

  所以有慈悲一定要有智慧,這是覺悟者他能夠走入人群中的兩隻腳,就是他的力量。所以「與佛同等」,這種的悲智,慈悲、智慧是與佛同等。佛陀本來就說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所以本來就是同等。因為他「徹見大道,得大法喜」,就是已經透徹了道理了,徹見大道了;道理真實了解,那就是法喜充滿。就如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」,就是道理一直了解、一直了解,尤其是菩薩道,不只是了解,還身體力行,還入人群,完成了利益眾生的志業,所以他會很歡喜。這親身的體驗,所發現到付出是這麼歡喜的事情,所以「得大法喜」。

  「於大菩提道得通達」。在這個大菩提覺悟之道,這條路是很通透,沒有岔路,是直接,很順利就能夠到達。到達哪裡呢?「覺性如來」。佛陀告訴我們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心與佛完全是一體,道理通了就了解,真實體驗到佛與心,心就是佛。因為「覺」,覺無二道,就是唯心造,就是心啊!所以如來的覺性,就是從菩提道得精進,已經體會到了,「於大菩提道得通達,覺性如來」,發現了我們的覺性如來真實無疑問,無疑,是真實。因為這樣,我們在修行更是「體解大道」。我們若在「三皈依」時,不就是「皈依佛,體解大道」,就要「發無上心」。所以體會到覺性如來,我們已經真實無疑了,就更要再向前邁開大步,向前大精進。這就是已經「體解大道」,我們才能夠直入經藏。前面說過了,「真如理體」,我們既然知道方向是正確,我們的慧性就是與真如理體合而為一,這樣能夠讓我們這樣很歡喜,深入了與大自然的理體而合為一,這豈不就是入經藏呢?這不就是發現見了我們的智慧呢?原來我們的真如與理體,理體就是大自然萬物,這過去幾天前就已說過。已經合而為一了,所以我們的智慧、慧命從這樣開始,我們精進就是增長慧命。

  不就是一直告訴大家,時間,把握時間、利用生命,這都是最近不斷反覆向大家提起。因為時間不斷在消逝,我們若把握時間,時間能夠成就我們的道業。世俗人,人生把握時間,他能夠成就學業、成就事業,修行者把握時間是成就道業。時間對我們人生很重要啊!看到我們現在,歷史,回頭看,過去的事情都是現在說起來都是歷史了。在二十多年前,大陸有一個地方叫做白竹,這個白竹村莊裡有一個學校,叫白竹小學。這是在一個小鄉村,很偏僻,在山上,很偏僻的一個小村莊。這個村莊是一個山城,它的名稱叫做飛劍潭鄉,那個地方有一間學校,很小的學校,而且很簡陋。這學校的學生多數家庭貧困,因為它是在山城的裡面,所以一直到了一九九六年那個時候,有一位校長(萬包生)與地方的人士就來找慈濟,請慈濟能夠到這個村裡,去了解這間學校我們是不是有辦法幫助它復建嗎?因為這間學校經過了幾次的颱風,已經損壞到學生無法讀書的程度了,所以希望慈濟是不是能夠去探勘。

  那時候上海有一群菩薩接受邀請,所以邱玉芬他們,好幾位菩薩這樣就去了。確實看了,這麼偏遠的地方,從上海要去到宜春市,還要到這個飛劍潭鄉這個地方來,路實在很遠。到達了還要再爬山,還要再搭渡船,是一個偏僻遙遠之處。到那個地方,果然這間學校是這麼的簡陋,尤其是受風雨已經損壞得很危險,到沒辦法讀書的程度。他們立刻決定,就答應能為它修復,重建這間學校。一直到一九九七年;一九九六年開始去,一九九七年完成,這間小學蓋起來了。這裡面已經一屆、一屆,從小學生一直到中學、一直到大學,這是慈濟從走過到現在已是二十多年的路了,二十一、二年了。

  回顧過去,其中有一個家庭,這個家庭姓萬,這個萬家有三個兒子,兩個大的,我們開始為它蓋時,就已經在讀小學了。慈濟一開始就不只是蓋學校,還為他們助學。因為家庭很貧困,有學校了,卻也沒有經濟可就學。但是父母,他就說:「不論如何窮,我一定要讓孩子去讀書。孩子一定要有知識,將來才能夠在社會有出息。」不論他再怎麼辛苦,都要讓孩子讀書。所以這父母不論如何努力,家庭要供應給孩子讀書,還是很吃力。所以,慈濟人就為他兩個孩子助學,在讀小學時慈濟人就開始為他們助學了。一直到了第三個(萬良紅)也開始就學了,所以第三個就開始也在小學助學。前面的哥哥已經中學、已經大學,陸陸續續了,慈濟人年年都去。但是從這孩子小時候,回去還很殷勤,體諒父母的辛苦,全都是在幫助父母,三個孩子都很乖,回去幫忙放牛、幫忙做農事。但是學校與家裡很遠,每天要去學校要走三個鐘頭的路,一天為了讀書,來回就要六個鐘頭。

  我們能夠知道,這個萬家的三個孩子是多麼的用功、多麼的立志,所以三個兒子都大學畢業了。尤其是最小的這個孩子,看到他在螢幕畫面裡,我們大愛臺自從開始在留史,我們慈濟過去的歷史,去回過頭,再去找過去的足跡,那時的小學現在是變成怎麼樣?當年的小學生,現在他們到什麼程度了?光是在那個地方,他們已經去追蹤,看過了幾個孩子,我們會很安慰。孩子去讀大學,還有研究生,大學生已經有二十三個,而且研究生有兩個。現在大學生有的畢業、有的還在讀,有二十三個。

  總共,我們在那裡的助學有多少呢?讓他讀到中學、大學,從小學一路起來,總共有三萬多個孩子。在宜春市,包括這個白竹小學,三萬五千多個孩子。看到總數字,我就要再問一遍,「是人次?還是人數?」是人數。但是光是這個白竹小學,就有二十三位大學畢業。中學到高中那不用說,他若能夠考上大學,我們繼續幫忙他,這樣有二十三位,還有兩位是研究所,還有已經畢業了。我們成就孩子的學業,總是不知覺二十二年間,已經有三萬多人!這叫做歷史。歷史,就是有發心的那一念,有這樣的因緣,為這個鄉村、為社會已經成就多少人才!

  和貴州一樣,當初我們進去貴州,孩子都沒有讀書的機會。我們開始去關懷、救濟,同時為他們蓋大愛村,現在有九個大愛村。孩子助學,成就學位,已經二、三百個大學畢業了;小學、中學繼續助學。光是說大學畢業就二、三百人,回鄉去服務,在社會付出,有這麼多呢!所以,我們在大陸成就的人才也不少啊!為這社會、為國家培養人才。就像剛才在說萬家三兄弟,最小的這位我們有去訪問他,他現在已經不只是畢業,也成就國家認定地質工程師了,萬良紅,他已經是地質工程師。萬家三個兒子全都是大學畢業,現在在全國不同的地方在就業,很成功。我們找到萬良紅,就這麼有成就。所以我們能夠了解,「悲智雙運」,就是成就眾生,對人間有幫助。了解了大道理就是這樣,我們就是福慧雙修、悲智雙運,這就叫做菩薩道。做出去之後不求回報,就是歡喜,光是得到的就是歡喜。

  看到我們大愛臺,現在在追蹤過去那個歷史,每一個歷史追回來,沒有什麼,只是歡喜。看到這麼多人在成就,這叫做「歡喜地」。這個「歡喜地」,來自於我們接觸了法,有了法,所以讓我們懂得能這樣去付出。付出,從苦難眾生中,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;讓他到安穩處,再為他說法,讓他也能夠知道道理,了解、回饋,回饋人生。這就是我們的法喜,就是用這個方法來成就人間,所以「得大法悅」,我們會大法喜;法喜,就是法悅。

  所以,「明了諸法,異生性同」。「異生」,異生就是眾生萬物體態各個都有不同,這叫做「異生」。光說人就好,各人、各人都有各人的性質,各人都不同。他的脾氣、他的性,其實每一個人養成了習慣性,所以我們的方向各人不同。所以現在這個時代叫做「濁」,濁之時,現在是濁世。現在大家的的心態各人不同,就是來自不同的習性,但是佛陀告訴我們這不是他的本性,是他熏習來的煩惱、無明。很多的眾生形態不同,很多人的習性不同,卻是我們有一個真如本性是相同,那就是覺性──覺性真如,這就是人人性同,同於覺性。

  所以,這個「同性亦滅」,我們若是受法了,這個法我們入心之後沒有執著,就是付出、付出,付出我們就是無所求,只是替他歡喜,沒有想要他給我們什麼回報。這就是付出沒有執著,這就是表達出我們已經透徹道理。一切皆空,你要在你付出的地方去求名嗎?沒有。你要在你所成就的志業去求利嗎?沒有。無所求,一切無所求,不就是滅了?做了就好,沒有放在心裡,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。所以如來的覺性,人人相同。知道道理的,會很認真去付出,這是我們的過程在修菩薩行,用感恩心,沒有芸芸眾生,我們哪有菩薩道可走呢?用感恩心,我們的方向,路是只是讓我們過而已,我們要直向,與佛的境界相同。所以,我們腳踏過的路,就放它去,專心向前直走,這叫做「同性亦滅」。行菩薩道,就是一心向前前進,不會去停滯在這個路上,向前走就對了,所以「名離垢地」。我們的心沒有掛礙、沒有煩惱。

  菩薩有「十地」,十地,第一就是「歡喜地」,第二叫做「離垢地」。心沒有煩惱,「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」,所以我們心很輕安自在。這樣大家應該要清楚了解,要「入佛知見」,一定要無掛礙、要勤精進,得歡喜、無掛礙,向前再精進,因為菩薩盡頭是「十地」。所以,還要再一地一地的向前走,才能夠真正到佛的境界。我們前面的文就說,

複習經文:「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;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能轉不退法輪;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能轉清淨法輪;」

  因為佛陀已經所度的眾生很多、很多,無量數,所以前面我們說過的經文,「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」,這些都大菩薩,「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」。這段的前一段,叫做「得聞持陀羅尼」;「陀羅尼」就是總持的法,就是只能夠了解到法,而現在這段經文叫做「旋陀羅尼」。「旋陀羅尼」就是轉法輪,這前面已說過了,轉法輪就是「旋陀羅尼」。「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」,還有三千大千世界的菩薩。前面說(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),現在又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菩薩,「能轉不退法輪」。不是前面得陀羅尼,這些三千世界的菩薩也能夠轉這個總持門,轉陀羅尼,轉不退法輪。「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能轉清淨法輪」。這些所轉的又再是無掛礙的法輪,就是講法要漸次講法。三千大千世界菩薩能夠轉不退法輪,二千中國土又能夠轉清淨法輪。可見已成就的菩薩有多少?很多了。接下來再說,

經文:「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。」

  這麼的多,現在這段經文要好好用心聽了。前面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,或者二千、小千世界,那些菩薩已成就「能轉不退法輪」,再「能轉清淨法輪」,已經成就這麼多的菩薩能夠到處去說法了。難道就只是這樣而已?還有,接下來這段經文又說,「復有」,還有,「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」。大家不要說:「怎麼都重複?」要用心、認真來了解。這個重複,表達很多、很多的數字,是表達長時間佛陀生生世世所度的數量,因為「壽無量」,這是要讓我們更加清楚。難道只有這樣?還有「八生」,好好了解什麼叫做「八生」,耐心聽。

經文簡釋:「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」
*小千:一千四天下名為一小千世界。

  「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」。「小千」,前面說過了。小千世界,每一個世界一個日月,所以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是一個中千世界,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。所以,三個「千」合在一起叫做「三千大千世界」。現在回過頭來,「小千」,這個「千」,「一千四天下名為一小千世界」。就是一千個世界。就是這一千個世界,每一個世界都有「四天下」,這等一下會解釋。

經文簡釋:「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
*八生:即是二地累世直至妙覺,名為八生。當得無上佛果菩提。

  「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就是這麼多的菩薩。這麼多的菩薩,小千世界磨為微塵,這個塵劫來算的菩薩,這麼的多,他們也「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未來還有這麼多,將得這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要再經過「八生」;「八生」的意思那就是「二地」。「即是二地,累世直至妙覺」。「二地」,大家知道「二地」是什麼嗎?「歡喜地」、「離垢地」,就是這兩個地,菩薩已經進來了第二個地了。你們知道這些進來第二地的菩薩,過去是要歷經幾生劫呢?才能夠一直精進到達了無掛礙的歡喜,入人群中不受染著,這樣的「離垢地」,這也都要經過很長的時間,所以到「二地」。這個「二地」過了之後還要再精進,「累世直至妙覺」,妙覺就是到十地了。所以這個「妙覺」,意思就是「二地」過了後,還有「八地」,我們還要再精進八地。這個精進的「八地」,還要再累生世這樣一直到三地、四地、五地、六地、七地、八地,一直到十地。因為「十地」前面已經走過「二地」了,所以後面還有「八地」。

  這每一地,每一個菩薩地,都要用長時間來走。你走過,只要你是真的很精進,沒有走岔路去,很精進,時間就較短。若是較慢精進,可能留級就要再留級,再來。若是很精進一路成功,就是八生。要不然,我們後面這一生可能走得比較慢,我們就要再等下一生。一直到了第三地、第四地,這樣一路精進。意思就是說入菩薩十地,後面還有「八地」可走,這就是要告訴我們,「累世直至妙覺,名為八生當得無上佛果菩提」。從這樣開始,我們的心的方向要沒有偏差,不只是沒有偏差,還要再「極精進」,這樣就能夠順利「八生當得無上佛果菩提」,那就是妙覺了。

  就像剛才在說的萬家,不是只有萬家,是白竹小學,也是要累積二十多年到目前,還在繼續,就能夠成就這麼多的孩子。已成就的,已經有二十幾個大學畢業,還有二個繼續在精進的研究生。還有畢業之後,現在國家已經定走的,已經定下來的,他是已經建築師了,地質的建築師。這全都是已成就。這些孩子能夠成就,他們也都要很精進,歷經二十多年了,到現在。現在的這位萬良紅,今年是二十五歲,過年後已是二十六歲了。我們的紀錄片是在2014年,已經是二十六歲了,已經出社會了。這也都要他很精進,也都要歷經二十多年,從幼小到小學、到中學、到高中、到大學,歷經二十多年。而我們要成就菩薩也是一樣,要生生世世不斷向前精進,所以我們要很了解。

*此明依續八生:喻累世續願,修持證得歡喜、離垢地直至菩薩十地。依持正知、見、念、行,再受後生之次數,而證得歡喜、離垢地。

  「此明依續八生,喻累世續願」。我們累生累世,這個願要繼續「續願」,累世要好好用心。所以,再「修持證得歡喜、離垢地」,我們歡喜、離垢地已經進去了。現在這段文已經進入了歡喜、離垢地了,還要再直通,「直至菩薩十地」,不要停歇,還是向前走。我們要向前走,就是要「依持正知、見、念、行」,我們要繼續堅持正知、正見、正念、正行、正思惟、正業等等,要在這些「八正道」中,不要有偏差。這樣,「再受後生之次數」,就是生生世世要堅持在〈三十七助道品〉。三十七項的方法,我們要再繼續不斷用在我們修行的方式,向前精進。所以,「而證得歡喜、離垢地」。我們歡喜、離垢,不是成就了我們就放棄了,不是!要時時抱著歡喜心,要時時就是心無煩惱、無染著,抱著這個心,我們要再繼續精進。

*得菩提,此指初地菩薩離分段死,隨分得見真如法性,名得菩提,非得果滿佛位菩提。

  所以,「得菩提」,「此」,這項,這就是要告訴我們,「指初地菩薩離分段生死」。我們開始要進入初段的菩薩,初地的菩薩,我們對道理會愈來愈了解,知道來人間的價值。人人都沒有離開「分段生死」,凡夫是受分段生死,很無奈、惶恐中受苦難這樣的生死。我們了解道理了,開始行菩薩道,視生死是自然,這是自然法則,我們對生命很清楚,所以我們開始進入菩薩地,就要知道利用生命來成就慧命。最近我不是一直說,把握時間,利用生命。利用生命,就是已經知道人生自然法則,分段生死這是自然的事情,我們要利用我們有生之年成就我們的菩薩道,所以叫做「利用生命成就慧命」。

  我們若沒有這個身體,我們就無法在人群中付出。所以,我們要知道「隨分得見真如法性」,我們從這個道理,體會了這個法。所以,我們要從生死中來利用生命的價值,利益眾生,這就是「真如法性」,慧命增長的價值。所以,「名得菩提」,這就是「覺」,覺有情。我們已經覺悟,走在菩提道,覺有情中為人群付出。所以,「非得果滿佛位菩提」。我們的志願就是一定非得不可,我們一定要到佛的果位去,其中的過程都不掛礙,沒有障礙我們,不論人生如何苦、如何的困難,我們就是向前一直精進,這就是我們的方向。

*八生當得菩提者,超入聖位,如生佛家之生,非出沒生死之生也。

  所以,「八生當得菩提者」。八生,就是這樣累生累生、一地一地,我們走得到,我們若較精進,說不定我們來生就能進入第三地了,這就是要看我們自己。我們今生這十地的道理要清楚,雖然我們還未證,還無法很穩定入這個第三地,至少,我們在第二地、一地,我們常常歡喜。雖然歡喜中還有煩惱,我們也還未證,雖然「心無罣礙」,無掛礙中我們還是有無明,這我們就知道我們還未證。所以,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清楚,證悟了沒有?就是要盡我們自己的心力。但是道理,我們今生此世一定要知道。

  所以,「八生當得菩提者」,我們一地一地的菩薩,一定要去了解,所以說「當得菩提者,超入聖位」,就是超八聖地位。我們要知道,每一地過了,就能夠了解;了解之後,「如生佛家之生」。我們現在就是要了解它的名相、了解它的道理,就像我們還沒有到那個國家,先將地圖攤開來看一下,「哦,這個地圖上面,就是這樣過,過了這個國家就是那個國家」。我們人還沒有到達,但是我們先探路、了解方向。所以,我們要知道這個過程。假如我們生在佛家,就是有在學佛的人的家庭,有學佛的人的家庭,我們要學佛就能夠沒有障礙,障礙就會很少,來成就我們學佛、行菩薩道。有的人要發心是多麼困難、多麼不容易啊,有的好因緣,夫妻同修,建立一個佛化家庭。他的孩子就能夠很有福了,能夠在智慧父母、佛化的家庭裡,他要修佛法,也就很容易。這就是我們所盼望,未來生我們也能夠這樣;今生要創立這樣的家庭,未來學佛才不會有障礙。

  所以,「非出沒生死之生也」。我們今生,就要開始創立這樣的家庭,我們就是希望我們的子弟,也能夠成就他學佛,這過程。所以,我們現在就要成就。就像我們的助學,讓孩子今生此世他就能夠翻轉人生,不要又要再等到什麼時候,就是把握時間,做就對了。我們及時創立現在的佛法家庭,這樣我自己現在學佛也順利,未來子孫學佛也順利。

*言八生者,謂聞佛壽量之法,即超入四地功德,取妙覺之位有八,故下偈云,餘各八生在,當得成佛道是也。


  所以,「言八生者,謂聞佛壽量之法,即超入四地功德,取妙覺之位有八,故下偈云,餘各八生在,當得成佛道是也」。就是只要我們這樣好好順利進來,因為我們已經從〈壽量品〉中了解了慧命長遠,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生命直向我們的人間菩提方向走,這不困難,所以「當得成佛道」。只要我們方向對準,這個菩提道就是。

經文簡釋:
「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」;四個四天下微塵數量。

  所以,「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」。不是只有這樣,又後面還有「四個四天下微塵數量」,還是同樣要納入了很多的菩薩,也往這個道路走。這段經文,就是要向我們表達,表達出了菩薩用功、精進,累世沒有間斷;過去生是這樣不斷在度人,現在生已經有所得,但是後面的路還要再繼續走,還有要證的路、的道。證明這條路已經真實、無所疑惑了,我們專心向前精進,做就對了。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3/03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3/03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3/03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六 3月 03, 2018 7:15 pm

[2018年3月3日上午5:20] 農曆正月十六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五六〇)
1. 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經文:【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能轉清淨法輪;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。】
2. 上人手札:「菩薩悲智與佛等同,徹見大道得大法喜,於大菩提道得通達,覺性如來體解大道,名歡喜地得大法悅,明了諸法異生性同,同性亦滅名離垢地。」
(1)「入佛的知見」:要用心聽、用心入法的意義。凡事都要多用心!因為現在「入佛
的知見」,佛知、佛見,要如何從凡夫體會佛的知見,前面已經從經典循循善誘,一步一步讓我們由淺入深,由跡入本。
(2)「本跡開二門」:有很多故事好讓我們聽、讓我們了解;「本門」已進來了,裡面是寶藏,外面是風景。進入到寶藏的裡面,寶是無價,探手可得,但是我們要先懂得「寶」的作用,所以要用心體會。
(3)「菩薩悲智,與佛等同」:菩薩已經從凡夫開始發心,且是發大乘心,歷久以來就是向著正確道路、學佛芳蹤這樣在學、這樣在解、這樣在做,一步一步覺性接近佛了。
(4)「學,覺」:人人本具佛性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。但是,我們人人都是凡夫,凡夫就要發心,才能夠學佛,學佛就要「見性」,看看這個「學」字和「覺」,學與覺這二字,多微妙啊!「學」是子;「覺」是見。人之初,就是孩子小時候,要「學而時習之」。
要學啊!
(5)「徹見道理」:我們人人都在凡夫懵懂中,現在了解了,我們能夠學,就是學佛。學佛要時習之,要常常學的心不要疏遠掉,不斷、不斷時習之。總是按照學的過程,一直去深入了解,終於見深道理。「學」和「覺」,是從幼稚的孩子一直到「徹見道理」。所以這二字的意思很奇妙,中國字很美,中華文化是很有人文,要很用心,提起了興趣來探討,不論是文字之中,最重要的文字之中所敘說的道理,要很用心體會。
(6)「菩薩悲智,與佛等同」:菩薩就是覺有情,徹見道理,會合在有情界;「有情」就是眾生。因為菩薩已經理解了,學佛的過程就是必定要入人群;要入人群,必定要覺悟,有了覺悟,才不會糊塗,才不會在人群惹來了自己的煩惱,要入污泥中,也不受染著。
(7)「煩惱即菩提」:污泥是提供營養分給蓮花,蓮花因為它能夠美化了那個污池,所以污池因蓮花而美化,蓮花因為污泥而綻放,這就是互相。直接地說,付出還要再感恩!你若沒有這些煩惱的眾生,哪有菩薩在人間呢?所以說「煩惱即菩提」,在煩惱群中才能夠顯出了覺悟這個性的明顯。
(8)「覺有情,緣苦眾生,秉慈啟智,秉智運悲」:因為體悟人間的真理。同時,菩薩的要行就是「緣苦眾生」,要從悲心啟,「秉慈啟智」;有了這個慈心,智慧就出來了。因為智慧,所以我們的悲心能夠運用、運悲,秉智運悲,而智慧來運用悲心。
(9)「福慧兩足尊」:慈悲、智慧是要就像兩足,人的兩隻腳。佛陀稱為「兩足尊」,那就是福慧雙修。「福」要從慈悲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不忍心受苦難,人傷我痛,菩薩不忍心,因為有這個悲心,所以在眾生群中鍥而不捨,就是因為「悲」。人傷我痛,
不捨放棄眾生,要造福人間,因為這樣才會有智慧。
(10)「悲智雙運,福慧雙修」:有智慧,才能夠讓慈悲運用,在人間不受人間煩惱、艱難所阻礙到,所以要「悲智雙運」、「福慧雙修」。這是「兩足尊」,因為他悲智雙運,修在福與慧;「福」就是在人群中,「慧」是視天下一切為平等,這種開闊心胸在人群中,這叫做「悲智雙運」,也叫做「福慧雙修」。這是佛陀十大號之中其中的一號,叫做「兩足尊」。
(11)「與佛同等」:有慈悲,一定要有智慧,這是覺悟者他能夠走入人群中的兩隻腳。就是這個他的力量,所以「與佛同等」;這種的悲智,慈悲、智慧是與佛同等。
(12)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:佛陀本來就說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本來就是同等。因為他「徹見大道,得大法喜」,已
經透徹道理,徹見大道;道理真實了解,那就是法喜充滿。
(13)「得大法喜。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」:道理一直了解、一直了解,尤其是菩薩道,不只是了解,還身體力行,還在入人群去完成了利益眾生的志業,所以他會很歡喜。這親身的體驗,所發現到付出是這麼歡喜的事情,所以「得大法喜」。
(14)「於大菩提,道得通達」:在這個大菩提覺悟之道,這條路是很通透,沒有岔路,是直接,很順利就能夠到達。
(15)「覺性如來」:到達哪裡去呢?「覺性如來」。佛陀告訴我們,心、佛、眾生,心與佛完全是一體,道理通了就了解,真實體驗到佛與心,心就是佛,因為「覺」,覺無二道,就是唯心造。就是心!如來的覺性,已經就是從菩提道得精進,已經體會到了。發現了我們的覺性如來真實無疑問,無疑,
是真實。
(16)「體解大道」:因為這樣,我們在修行,更是「體解大道」。我們若在「三皈依」,不就是「皈依佛,體解大道」就要「發無上心」。所以體會到覺性如來,我們已經真實無疑了,更就要再向前開大步,向前大精進;這是已經「體解大道」,我們才能夠直入經藏。
(17)「真如理諦,精進增長慧命」:既然知道方向是正確,我們的慧性就是與真如理諦合而為一。這能夠讓我們這樣很歡喜,深入了與大自然的理諦而合一,這豈不就是入經藏!這不就是發見了我們的智慧呢!原來我們的真如與理諦,理地就是大自然,萬物,已經合而為一,我們的智慧、慧命從這樣開始,我們精進就是增長慧命。
(18)「把握生命時間,成就道業」:時間不斷在消逝過,把握時間,利用生命,時間能夠成就我們的道業。世俗人,人生把握時間,
他能夠成就學業、成就事業;修行者,把握時間是成就道業。時間對我們人生是很重要!
3. 「回顧慈濟大藏經,大陸江西宜春的飛箭潭村的白竹學校之援建、助學」:
(1)看到我們現在歷史,回頭看過去的事情,都是現在說起來都是歷史了。在二十多年前,在大陸一個很偏僻的山上小鄉村,叫做白竹,有一間簡陋學校叫白竹小學,村莊名稱叫做飛箭潭村。這個學校的多數學生的家庭都很貧困。
(2)直了一九九五年時,有一位校長與地方的人士就來找慈濟,請慈濟能夠到這個村裡去,去了解這間學校我們是不是有辦法幫助它復建嗎?因為這間學校經過了幾次的颱風,已經損壞得無法可讀書的程度,所以希望慈濟是不是能夠探勘。那時候上海有一群菩薩接受邀請,所以邱玉芬他們,好幾位菩薩這樣就去了。
(3)確實看了,這麼的偏遠的地方,從上海要去到宜春,還要到這個飛箭潭這個地方來,路實在是很遠。到達了還要再爬山、要再坐渡船,是一個偏僻遙遠之處。不過,去到那個地方,果然這間學校是這麼的簡陋,尤其是受風雨已經損壞得很危險,無法讀書的程度。他們立刻決定,這樣就答應能夠為它修復,重建這間學校。
(4)直到一九九七年援建完成,將這間小學蓋起來。這之中已經一屆、一屆從小學生,一直到中學、一直到大學,這是慈濟走過到現在是二十多年的路了,二十一、二年了。
(5)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VsHYrIDPEDw 回顧過去,其中有一個家庭,這個家庭姓萬,這個萬家有三個兒子,兩個長大的,我們開始去為它蓋,就已經在小學了。慈濟就開始不只是蓋學校,還為他們助學。
因為家庭很貧困,有學校了,卻也是沒有經濟可以就學。但是父母,他就說,「不論如何窮,我一定要讓孩子去讀書,孩子一定要有知識,將來才能夠在社會出人頭天」。
(6)不論再怎麼辛苦,都要讓孩子讀書。這對父母不論如何努力,家庭就是還是要供應給孩子讀書,是很吃力。慈濟人就開始為他們助學了。一直到了這家庭第三個孩子也開始就學,在讀小學。兩名哥哥已經中學、已經大學,陸陸續續了。慈濟人年年都去關懷。
(7)三個孩子都很乖,小時候,回去還很殷勤,體諒父母的辛苦,全都是在幫助父母。幫忙放牛、幫忙做農事。但是學校到家裡很遠,每天要到學校要走三個鐘頭的路。一天為了讀書,來回就要六個鐘頭。我們能夠知道,這個萬家的三個孩子是多麼的用功、多麼的立志,所以三個兒子都大學畢業了。
(8)尤其是最小的這個孩子,看到他在畫面裡,從大愛臺在開始作史,我們慈濟過去的歷史,去回顧,再去找過去的足跡,那個小學現在是變成怎麼樣?當年的小學生,現在他們到什麼程度了?光是在那個地方去追蹤,看過了幾個孩子,我們是會很安慰,孩子去讀大學,還有研究生。大學生已經有二十三個,而且研究生有二個;有的大學畢業了、有的還在讀,有二十三個。
(8)全部我們在那裡的助學,總共有多少呢?讓他讀到中學、大學,從小學一路起來,總共有三萬多個孩子。在江西宜春,包括這個白竹小學的三萬五千多個孩子。看到總數字,是人數。我們成就孩子的學業,總是不知覺二十二年間,也已經三萬多人!這叫做歷史。就是有發心的那一念,有這樣的因緣,為這個鄉村、為社會已經成就多少人才!
4. 「貴州助學」:
(1)當初我們進去貴州,孩子都沒有讀書
的機會。慈濟開始去關懷、救濟,同時為他們蓋了現在九個村。孩子助學,成就學位,已經二、三百個大學畢業了;小學、中學繼續助學。光是說大學畢業,就二、三百人回鄉去服務,在社會在付出。有這麼多!我們在大陸成就人才也不少啊!這為社會、為國家培養人才。
5. 「助學個案,萬家三兄弟」:
(1)像剛才在說萬家三兄弟,最小的這位我們有去訪問他,他現在已經不只是畢業,也成就國家認定地質工程師了,萬良宏,他已經是地質工程師。萬家三個兒子全都是大學畢業,現在在全國不同的地方在就業,很成功。我們找到萬良宏,就這麼有成就。所以我們能夠了解,我們這個「悲智雙運」,成就眾生,對人間的幫助。了解了大道理就是這樣,我們就是福慧雙修、悲智雙運,這就是叫做菩薩道。做出去之後不求回報,就是歡喜,只是得到的就是歡喜。
6. 「名歡喜地,得大法悅」:看到大愛臺在追蹤過去歷史,每一個歷史追回來,沒有什麼,只是歡喜。看到這麼多人在成就,這叫做「歡喜地」。這個「歡喜地」,來自於我們接觸了法,有了法,讓我們懂得這樣去付出。
7. 「苦已拔已,復為說法」:付出,從苦難眾生「苦已拔已,復為說法」;讓他到安穩處,再為他說法,讓他也能夠知道道理,了解、回饋,回饋人生,這就是我們的法喜,就是用這個方法來成就人間,所以我們會大法喜,就是法悅。
8. 「明了諸法,異生性同」:「異生」,就是眾生萬物體態各個都有不同。光是說「人」,各人有各人的性質,各人不同。他的脾氣、他的性,每一個人養成了習慣性,所以我們的方向各人不同。所以現在這個時代,叫做「濁」,濁之時,現在濁世;現在大家的這個心態各人不同,就是來自不同的習性。
9. 「覺性真如」:但是佛陀告訴我們,這不是他的本性,是他熏習來的煩惱、無明。很多的眾生形態不同,很多人的習性不同,卻是我們有一個真如本性是相同,那就是「覺性真如」,這就是人人性同,同於覺性。
10. 「同性亦滅,付出無所求」:我們若是受法了,法入心後,我們沒有執著,就是付出,付出無所求,只是替他歡喜,沒有想要他給我們有什麼回報。這就是付出,沒有執著,表達了我們已經透徹道理,一切皆空,你要在你付出的地方去求名嗎?沒有;你要在你所成就的志業去求利嗎?沒有。無所求,一切無所求,不就是滅了;做了就好,沒有放在心裡,做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!
11. 「如來覺性,修菩薩行,用感恩心」:人人相同。知道道理,會很認真付出,這是我們的過程在修菩薩行,用感恩心,沒有芸芸眾生,我們哪有菩薩道可走呢?用感恩心,
我們的方向,路,只是讓我們過而已,我們要直向,與佛的境界相同。所以,腳踏過的路,我們就放它去,專心向前直走,這叫做「同性亦滅」。
12. 「名離垢地」:行菩薩道,就是一心向前前進,不會去停滯在這個路上,向前走就對了,所以「名離垢地」。我們的心沒有掛礙、沒有煩惱。
13. 「菩薩十地」:十地,第一就是「歡喜地」,第二叫做「離垢地」;心沒有煩惱,「無罣礙,無罣礙故」,心很輕安自在。這樣大家應該要清楚了解,我們要「入佛知見」,一定就是要無掛礙、要勤精進,得歡喜、無掛礙,向前再精進,因為菩薩盡頭是「十地」。還要再一地一地向前走,才真正能夠到佛的境界。
14. ★複習經文:【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;復有三
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能轉不退法輪。】
(1)因為佛陀已經所度的眾生很多很多,無量數,前面所說過的經文說,「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」,這些都大菩薩。
(2)「得百千萬億無量,旋陀羅尼」:這段的前一段,叫做「得聞持陀羅尼」;「陀羅尼」就是總持的法,只能夠了解到法,現在的這段經文叫做「旋陀羅尼」。就是轉法輪。
(3)「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」;還有三千大千世界的菩薩。前面說「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」,現在又說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菩薩,「能轉不退法輪」。不是得陀羅尼,這些三千世界的菩薩也能夠轉這個總持門、轉陀羅尼,也能轉不退法輪。
(4)「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能轉清淨法輪」:這些又再是所轉的是無掛
礙的法輪,就是說講法要漸次講法。三千大千世界菩薩能夠「轉不退法輪」,「二千中國土」又能夠轉清淨法輪。可見已成就的菩薩有多少,很多了。
15. ★經文簡釋:【復有二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】,小千:一千四天下,名為「一小千千世界」。
(1)「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」: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」。這麼的多,前面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,或者二千、小千世界,那些菩薩已成就「能轉不退法輪」,再「能轉清淨法輪」,已經成就這麼多的菩薩能夠到處去說法了。難道只有這樣而已。接下來這段經文還又說,「復有」,還有。
(2)「壽無量」:大家不要說怎麼都重複,要用心、認真來了解。這個重複,表達很多很多的數字,是表達長時間佛陀的生生世世
所度的數量,因為「壽無量」,要讓我們更加清楚。難道只有這樣?還有「八生」,好好了解什麼叫做「八生」,耐心聽。
(3)「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」:「小千」,前面說過了。小千世界,每一個世界一個日月,所以這個小千世界。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是一個中千世界,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,所以三個「千」合在一起叫做「三千大千世界」。現在回過頭來,「小千」,這個「千」,「一千四天下名為一小千世界」。就是這一小千的世界,每一個世界都有「四天下」。
16. 【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】:八生:即是二地累世直至妙覺,名為八生。當得無上佛果菩提。
(1)「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:就是這麼多的菩薩。小千世界磨為微塵,這個塵劫來算的菩薩,這麼的多,他們也「八生
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未來還有這麼多,將得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要再經過「八生」;「八生」的意思那就是「二地」。
(2)「即是二地,累世直至妙覺」:二地,大家知道「二地」是什麼嗎?「歡喜地」、「離垢地」,菩薩已經進來了第二個地了。你們知道這些進來第二地,這些菩薩的過去是要歷經幾生劫呢?才能夠一直精進到達了無掛礙的歡喜,入人群中,不受染著,這樣的「離垢地」,這也都要經過很長的時間,所以到「二地」。這個「二地」過了後還要再精進,「累世得直妙覺」,妙覺就是到十地。
(3)「妙覺」:意思二地過了後,還有八地,我們還要再精進八地。這個精進的八地,還要再累世,累生世這樣一直到三地、四地、五地、六地、七地、八地,一直到十地。
(4)「菩薩十地」:每一個菩薩地,要用長時間來走,你走過,佛法,只要你是真的很
精進,沒有走岔路去了,很精進,時間就較短。若是較慢精進,可能留級就要再留級再來。若是很精進一路成功,就是八生。
(5)「累世直至妙覺」:要不然,我們後面這輩子可能走得比較慢,我們就要再等下一輩子。一直到了第三地、第四地,這樣一路精進。意思就是說入菩薩十地,後面還有八地可走,就是要告訴我們,「累世直至妙覺」。
(6)「名為八生當得無上佛果菩提」:從這樣開始,我們的心的方向要沒有偏差,且還要再「極精進」,這樣就能夠順利「八生當得無上佛果菩提」,那就是妙覺。就像剛才在說萬家,不是只有萬家,白竹小學,也是要累積二十多年,到目前還在繼續。就能夠成就這麼多的孩子,已成就的已經有二十幾個大學畢業,還有二個繼續再精進的研究生。還有畢業之後,現在國家固定掉的,已經定下來的,他是已經是建築師了,地質的建築
師。這全都是已成就。
(7)「成就菩薩」:這些孩子能夠成就,他們也都要很精進,歷經二十多年了,到現在。現在的這位萬良紅,今年是二十五歲,應該過年了是二十六歲了,我們的紀錄片是在去年,已經是二十六歲了,已經出社會了。這也都要他很精進,也都要歷經二十多年,從幼小到小學、到中學、到高中、到大學,歷經二十多年。而我們要成就菩薩也是一樣,要生生世世不斷地向前精進,所以,我們要很了解。
17. 『此明依續八生:喻累世續願,修持證得歡喜、離垢地直至菩薩十地。依持正知、見、念、行,再受後生之次數,而證得歡喜、離垢地。』
(1)「此明依續八生,喻累世續願」:我們累生累世,這個願要繼續「續願」,累世要好好用心。所以再「修持證得歡喜、離垢地」,
我們已經歡喜、離垢地已經進去了。現在這段文已經進入了歡喜、離垢地了,就要再直入,「直至菩薩十地」,不要停歇,還是向前走。
(2)「八正道」:我們要向前走,要「依持正知、見、念、行」,要繼續堅持,正知、正見、正念、正行、正思惟、正業等等,要在這些的「八正道」,不要有偏差。
(3)「再受後生之次數」:生生世世要堅持在〈三十七助道品〉,三十七項的方法,我們要再繼續不斷用在我們修行的方式,向前精進。
(4)「而證得歡喜、離垢地」:歡喜地、離垢地,不是成就了,就放棄了,不是!要時時抱著歡喜心,要時時就是心無煩惱、無染著,抱著這個心,我們要再繼續精進。
18. 『得菩提,此指初地菩薩離分段死,隨
分得見真如法性,名得菩提,非得果滿佛位菩提。』
(1)「得菩提」:「此」,這項,這就是要告訴我們,「指初地菩薩離分段生死」。我們開始要進入初段的這個菩薩,初地的菩薩。我們對道理愈來會愈了解,知道來人間的價值;我們人人都沒有離開這個「分段生死」。
(2)「明白分段生死,是生死是自然,了解道理,行菩薩道」:凡夫是受分段生死,很無奈、惶恐中受苦難這樣生死。我們了解道理了,開始行菩薩道,視生死是自然,這是自然法則,我們對生命很清楚,所以我們開始進入菩薩地,知道要利用生命來成就慧命。
(2)「利用生命,成就慧命」:最近我不是一直說「把握時間,利用生命」;利用生命,就是已經知道人生自然法則,分段生死這是自然的事情,我們要利用我們有生之年成就
我們的菩薩道,所以叫做「利用生命成就慧命」。我們若沒有這個身體,我們就無法在人群中付出。所以,我們要知道「隨分得見真如法性」,我們從這個道理,體會了這個法。
(3)「真如法性」:我們要從生死中來利用生命的價值,利益眾生,這就是「真如法性」,慧命增長的價值。
(4)「非得果滿佛位菩提」:「名得菩提」,這就是「覺」,覺有情。我們已經覺悟,走在菩提道,覺有情中為人群付出。「非得果滿佛位菩提」。我們的志願就是一定非得不可,我們一定要到佛的果位去,其中的過程都不掛礙,沒有障礙我們,不論人生如何苦、如何的困難,我們就是向前直精進,這就是我們的方向。
19. 『八生當得菩提者,超入聖位,如生佛家之生,非出沒生死之生也。』
(1)「八生當得菩提者」:八生,就是這樣累生累生、一地一地,我們走得到,我們若較精進,說不定我們來生就能進入第三地了,這就是要看我們。我們今生這十地的道理,我們要清楚,雖然我們還未證,還無法很穩定入這個第三地,我們至少在第二地、一地,我們常常歡喜。
(2)「心,要無罣礙」:雖然我們歡喜中還有煩惱,也還未證,雖然我們「心無罣礙」,無掛礙中我們還是有無明,這我們就知道我們還未證。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清楚,證悟了沒有?這就是要盡我們自己的心力。但是道理,我們今生此世一定要知道。
(3)「八生,當得菩提者,超入聖位,「如生佛家之生」:我們一地一地菩薩,一定要去了解,所以說「當得菩提者,超入聖位」,就是超八聖地位。我們要知道,這樣每一地過了,就能夠了解;了解之後,「如生佛家
之生」。
(4)「先了解道理,朝向力行的方向」:我們現在就是要了解它的名相、了解它的道理,就像我們還沒有去到那個國家,我們先將地圖攤開來看一下,「哦,這個地圖上面,就是這樣過,過這個國家就是那個國家」。我們人還沒有到達,但是我們先探路、了解方向。所以,我們要知道這個過程。
(5)「生在佛家」:假如我們生在佛家,就是有在學佛的人的家庭,我們要學佛就能夠沒有障礙,障礙就會很少,成就我們學佛、行菩薩道。有的人要發心是多麼困難、多麼不容易啊,有的好因緣,夫妻同修,建立一個佛化家庭。他的孩子就能夠很有福了,能夠在智慧父母、佛化的家庭裡,他要修佛法,他也就很容易。這就是我們盼望未來生我們也能夠這樣;今生要創立這樣的家庭,未來學佛才不會有障礙。
(6)「非出沒生死之生也」:我們今生,就要開始創立這樣的家庭,就希望我們的子弟,能夠成就他學佛,這過程。說現在,我們現在就要成就。
(7)「就像助學,翻轉人生」:就像我們的助學,讓孩子今生此世他就能夠翻轉人生,不要又等什麼時候,就是把握時間,做就對了。我們及時創立現在的佛法家庭,這樣我自己現在學佛也順利,未來子孫學佛也好、也順利。
20. 『言八生者,謂聞佛壽量之法,即超入四地功德,取妙覺之位有八,故下偈云,餘各八生在,當得成佛道是也。』
(1)「慧命長遠」:只要我們這樣好好順利進來,因為已經從〈壽量品〉,我們了解了慧命長遠,能夠運用我們的生命直向我們的人間菩提方向走,這不困難,「當得成佛道」。只要我們方向對準,這個菩提道就是。
21. 【復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】:四個四天下微塵數量,四天下:即東、西、南、北四大部洲,每一四大部洲為一個四天下。
(1)「四個四天下微塵數量」:不是只有這樣,又後面還有「四個四天下微塵數量」,還是同樣要納入了很多的菩薩,也往這個道路走。
(2)「菩薩用功精進,累世不間斷」:這段經文,就是要表達出了菩薩用功、精進,累世沒有間斷;過去生是這樣不斷在度人,現在生已經有所得,但是後面的路要再繼續走,還有要證的路、的道。證明這條路已經真實、無所疑惑了,我們專心向前精進,做就對了。所以要時時多用心!
***********
22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滿懷感恩有福聽聞上人開示,對於《分別功德品》的經文釋
譯,【如來壽命長遠】,敘述著無量無數的已成就,大成就,闡述各種修行成果:有的是(1)得無生法忍、(2)得聞持陀羅尼門、(3)得樂說無礙辯才、(4)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、(5)能轉不退法輪、(6)能轉清淨法輪、(7)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……。再再提醒我們,珍惜把握生命時間,用功精進,朝向菩薩十地,找回覺性如來。
法喜聽聞針對「異生性同,同性亦滅」的開示,呼應日前提到的「有為法,無為法」中,都能自在進出,都是強調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但心念是「付出無所求,還要說感恩」。做慈濟,真的能從做對的事,明了諸法,減少煩惱,輕安自在,期勉朝向「歡喜地,離垢地」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8/03/03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