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30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今得人身應珍惜,
善用此身長慧命;
身口意行四安樂,
悲智願立四弘誓,
發大菩提成佛心。
用心啊!「今得人身應珍惜」,人身難得今已得了,佛法難聞今也已聞了,我們要好好珍惜,珍惜我們這輩子得到人身,我們要好好善用此身來長慧命。時間不斷不斷空過了,生命也隨日減少了,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,無常在瞬息之間,什麼時候是無常來臨?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生命、時間,在我們要珍惜這輩子,我們就要利用此身,「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」。我們這輩子這個身體,在這樣的空間、在這樣的時間,豈能不好好把握呢?我們要把握,不論是時間,或者是我們的體力、我們的身體,我們要配合,要好好利用。「此身不向今生度」,我們既得到人身,在這個時間、空間中的人生若不懂得把握,「更向何生度此身」!所以要好好把握,有這個身體的時候,我們要好好用心來利用,利用我們的時間。
所以,我們要時間如何利用?總是注重我們的身、口、意。要注意!我們的身體行動是善事還是惡事呢?要慎重我們的身體行為,到底是精進或者是懈怠呢?也是這個身體。所以我們要好好鞭策我們的身體,要殷勤精進。時間、空間,我們的身體如何來配合?殷勤,在一天的時間,身體的精進、殷勤,你可以利用這樣的時間、這樣的空間做很多事情。而你若是懈怠,時間很長、空間很大,卻是你的身體是懈怠,就是這樣空過了,身體就是這樣,一樣照常衰退掉了,所以我們要如何好好利用身體健康之時。任何一個空間、任何一個時間無不都是你精進受用的道場,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來動用我們的身體。
身,又還要口啊!我們的口,說話都是從口出。說好話呢?說壞話呢?善言柔語,能夠膚慰人心,能夠說法教化,能夠勸解人與人之間,有很多的用途。口善,說法,聞法者、說法者、傳法者,無不都是法聽進去,然後在我們的意識,第八識、九識,清淨真如意識中,解佛的法。我們能夠將法分析出去,就要靠我們的口,由口說法,這叫做傳法者。傳法者也要發揮我們的口,所以口,清淨法是由口發出。而口除了會說話之外,還要很注意口業。口的善業當然就是傳法,口的惡業呢?就是惡口、妄言、綺語、兩舌。這就是我們的惡口,對人間無益、對人間挑撥是非,對人間造成了很多無明、動亂,這都是從口的惡業。
尤其是為了口欲,吞食了天下無量數的生命物,也污染了天地,這全都是「口」。開口動舌、吞食,造成了殺業等等,造成了天地很多的因、緣、果的惡,這全都是從口。細細思惟,用心點去思考,這個口的洞──鼻下橫,鼻下面這橫,這個洞到底造多少的惡業了?吞食天下的生命物?造成了天下是非波浪,不得安寧,這就是口。所以,我們不要認為這鼻下橫,這張嘴只有這樣而已,還有什麼啊?惡業的源頭從這個地方來,所以要謹慎、戒慎啊!常常警誡自己,要很謹慎這個口,口業、口欲很可怕;能夠轉過來,那就說法、傳法了,能夠和睦人間,是口的善業。
而我們也要注意源頭是在「意」;注意,就是在這個意業裡。起心動念,六根塵,六根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加上了「意」,緣外面的塵──色、身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這這樣叫做六根、六塵。六根塵運用那個「識」,聰明就去造業。而我們若學佛,將六根識這樣轉過來,那就是「妙觀察智」了。「成所作智」、「妙觀察智」,在前五、六識我們就是這樣將它轉過來了。轉過來,開始造作了,思考清楚了、過濾了,完全離惡從善,所作一切善也是歸納在第八識,那就是「大圓鏡智」。第七識去造作,不論你是造作善業、惡業,所造作,若懂得過濾了惡,全部是善,這是「平等性智」,就是轉第七識。平等性智歸納,大家好好精進,最後它就回歸到「大圓鏡智」了。這也是從身、口、意來分別,你是要應用識,意識、聰明在人間呢?或者是轉一個意識成為智慧,來成長慧命呢?這就是關鍵。
「身口意行四安樂」。所以,在〈安樂行品〉我們應該記憶清楚,除了身、口、意之外,我們要再加上了誓願,我們要立弘誓願。弘誓願,那就已經進入第九識了,完全就是清淨。生生世世長久的時間念念無間,完全是清淨的念頭,因為「大圓鏡智」,這面鏡子已經清淨了,照境不受染污。這「大圓鏡智」的作用,我們能夠清清楚楚,發四弘誓願無間斷,經歷累世來人間就是「六度萬行」,這就是我們繼續將要走的路,四安樂行。「大慈悲為室,柔和忍辱衣,諸法空為座,處此為說法」,這些,你們的記憶都一定要再去回歸回來,聽法若沒有將法歸位,聽了之後就將它散掉,那實在是很可惜。還是要把握時間、空間,應用我們的生命體好好加行,要好好精進,這樣從記憶中時刻不間斷來精進,這「四安樂行」。
所以,運用悲智願,「悲智願立四弘誓」,要好好立四弘誓,悲智的願力來立四弘誓願。這大家都清楚了,只要再為大家提醒起來,這些法都聽過了。大家聽過就是要用心應用下來,才有辦法「發大菩提成佛心」。我們要如何「佛心為己心,師志為己志」?師志在菩薩道,共同這條道路,來開拓這條的大道路,這是共同的方向。所以,「發大菩提成佛心」,發大心行菩提道。
華嚴經云:菩提心名為種子,能生一切諸佛法無量故。
所以,「華嚴經云」,《華嚴經》中這樣說,「菩提心名為種子」,這就是種子。常常說菩薩的種子,菩薩的種子叫做「佛心」,所以我們「菩提心名為種子」。這個種子,是「能生一切諸佛法無量故」。《無量義經》中不就是這麼說嗎?一生無量,無量的法就是從一生,這就是種子。各位,種子,我們要歷經多久才能夠成為種子啊?所以,大家要珍惜時光。時間到底能夠給我們多久?我們要經歷很久才能夠成為種子,時間到底能夠讓我們經歷多久呢?所以我們必定要應用今生此世,那個記憶落實在我們的生活,成為種子薰習的力量,我們能夠帶去來生來世。
這輩子已經轉識成智了,我們既是轉識成智,已經薰習在我們的意識中,這輩子因緣盡了,萬般帶不去,那就唯有這個意識、智慧讓我們帶去來生;再來這一生,自然這種的智慧、意識隨著我們到來生來世。因為我們有結好因緣,生在佛化的家庭,生在好的因緣的環境,我們還有那個因緣助長我們,還是很成熟能夠修行、很成熟接受到佛法,繼續接受法、繼續薰習,因為這樣,能夠生生世世。看我們如何用功,只要有種子,種子必須要培養、種子必須要薰習。所以我們這輩子不要這樣空白、浪費,一定要不斷薰習。現在在聽法叫做「薰法香」,意思就是這樣,所以要用心啊!後面所要說的法大家一定要用心聽清楚,因為是佛知見,用心聽。我們前面的文就是這樣說,
複習經文:「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。」
這前面說過了,小千世界國土,這個微塵,這個國,那些抹為粉末的這些,每一粒沙塵都將它算一個數,菩薩就有那麼多,他們能夠「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發菩提心,開始從「歡喜地」、「離垢地」,已經登「發光地」,開始一路要往三、四、五地,這樣向前走了,所以這叫做「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再來,二地過了,上「發光地」來之時,那就是開始步步高升,對這個法了解會愈來愈清楚,這樣的菩薩有很多,比這樣的數字更加多,所以「復有」,就是還有,還有「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」,還有這麼多將要再發大心的菩薩。這是前面的經文。下面再接下來,這段文又再這樣說,
經文:「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
經文簡釋:「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
言四生者,即第八地。
過四生已,得佛菩提。
「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那些菩薩摩訶薩將來四生就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再接下來又說,「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前面已經告訴過你們十地的開頭了,這麼多數的菩薩一地過了一地,這這麼多的菩薩,一個地方比一個地方更加深入,更加往上高升,這就是菩薩數很多。這個地方所說四生,「四生當得」,「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這些菩薩摩訶薩在四生,他們就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。「言四生者,即第八地」。這就是說,四生者就是已經到第八地了。因為他們從一、二、三地,四生開始就要再進行入第八地。若通過了四生,四生就是再來、再來。昨天已經說過,累生不斷,累世這樣一層再過一層,從我們的意識不間斷發弘誓願。
有的人很精進,一、二、三地,這樣進步會很快;若是比較懈怠,說不定過了一輩子這個願還未了,來世又來世,多生累世。但是這樣的方向、階段,有的人是要分很多生世才能夠完成,名稱上的「生」,一生、二生、三生、四生,但是懈怠的人那就是要不斷不斷去完成。所以,有的很快就能進入,深入二地、三地、四地、五地、六地,就能夠很快速進入菩薩這十地,順利這樣一直去。若是比較不精進,自然時間就會再拖長,所以要過四生。四生就是在我們修行的階位要不斷晉升上去,要晉升的意思,不斷要晉升,第一階位、第二階位,這樣第幾個分數才能夠到那菩薩的地位,這就是我們自己要如何精進。
所以,「過四生已,得佛菩提」,到八地就已經將近到佛菩提。什麼叫做「八地」?到菩薩的第八地叫做「不動地」。不動,為什麼叫做不動呢?我們在這樣的前面,八地之前,也很怕一念偏差,差毫釐,失千里,什麼樣的因緣再插進來,若是不注意,就會受影響。到了這個第八不動地來,那就是入了真如的理諦,已經很清楚了。所以,真如之理既無,沒有偏差掉,所以這我們已經到了真正與真如的本性已經契合了,已經接觸到了,所以全得其諦,這樣我們就不動了。在八地之前的菩薩還是害怕其他的因緣插進來,到了不動地,我們的心,我們的心智與真如已經契合了,什麼樣的因緣、無明都動不了我們的心性,所以已經是這第八地叫做「不動地」,那就是再也不受其他的環境搖動我們,沒有了,已經是不動地了。
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修行要一生,意思就是你的一階段;一階段不是我們平常說的今生來世,不是這樣而已。你的生生世世,生生世世很精進,這個分數快速。就像現在有這樣學業,「哦!你很快就通過,照你的規畫,分數滿分,很快通過」,若是分數有缺點,就要再補修再補修。這個補修就是一生再一生,我們的生世,這個身軀來生再來生。而若我們這輩子很精進,自然學分就按照我們的規畫,就這樣一段一段進去。應該這樣譬喻大家能清楚,因為這個階段性總是也要有這四生。
四生:
第一生-修聲聞資糧
第二生-修聲聞加行
第三生-修緣覺資糧
第四生-入見道得無學果。
所以剛剛我們說,入第八地,過四生就是到八「不動地」。但是再回過頭來說,四生,四生就是「第一生修聲聞資糧」。我們就是要聽很多,無論如何,你還是要耐心聽。聲聞不能沒有這個聽法的資糧,所以現在大家認真在聽法,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階段,要入菩薩十地的階段。我們已經從「歡喜地」進來,從「離垢地」穩定,又再「發光地」開始。這必定從開始修聲聞行,就是要很認真聽法,不可欠缺。因為你法聽久了,說不定你聽的這一天覺得不怎麼了解,第二天、第三天不清楚,這樣就過去了。若繼續在聽,不斷提醒大家「這品記憶要存在哦!這品的重要是這樣」等等,我們一直薰習、薰習,舉一你就能夠知十。你這個名詞說出來,如何轉識成智,開始你現在就很熟悉了,知道了,轉前五識為「成所作智」。是什麼東西呢?愈來愈了解,「識」與「智」你就分清楚了。「識」與「智」與我們的這輩子結束,與來生有什麼關聯呢?哦!了解了。這就是聲聞,聞法滋養我們慧命,那個資糧;慧命,我們的資糧。
所以,「第二生修聲聞加行」。就是不斷生心,我們的心,念頭念念都要有這樣修行,修聲聞加行。 不是只是聽法而已,它還有「四加行」,那就要從聽來,要再加強精進。下面就有「加行」的方法。
「第三生修緣覺資糧」。第三就是要生,我們這個念頭還是連連不斷,連連接接不斷修緣覺行。因為你在聲聞中,你的法已經慢慢入心,而且到達不用真的聽法,緣境界,你法聽了之後,下去在做事情,在生活中接觸到這個境界,你就知道這個境界就是聽到的法來會合,這是緣境體會,緣境而覺悟,這叫做「緣覺」;法聽了之後心清楚了,在日常生活中緣這個境界而覺悟,叫做「緣覺」。「第四生入見道得無學果」。第四生呢?是「入見道得無學果」。我們又再進升上去,那就是能夠到達「見道得無學果」的時候了。這就是在菩薩地不斷不斷進步,因為你法已經深入了,所以你就有進步了。
*四加行: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,總名順決擇分。
順趣真實決擇分故,近見道,故立加行名。非前資糧無加行義。
「四加行: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。」加行呢?意思就是我們有煖法、頂法、忍法、世第一法。煖法,我們已經了解,聽到了,開始就要很熱心。這個「煖」就是溫暖,不要聽了之後就將它忘記,就是冷掉了。所以聽了之後,那分的熱情,對法的熱情,這個「煖法」就像我們在煮水,要煮熱,你若是熱,它就開始有煙;有煙出來就知道這個水已經加溫了,不只是加溫,熱度也出來了。我們聽法的心得已經都有了,這叫做「煖」,煖法。
聽法不是冷冷地聽,是很熱情來聽,聽得,這個熱情聽得這個法入我們的心,很溫暖,已經加溫到了它有在出煙這樣的程度,又再有心得。這種的心得能夠提升我們的道心,道心提升了,世間一切什麼不能堪忍呢?「〈安樂行品〉之中說到有很多故意刁難,我們也有辦法將它忍過去。不論是聲音誹謗、文字誹謗、人事物的阻礙,在這個安樂行,我們應該就宛然、淡然掉了,就淡然了,就沒有去回憶它。這修行的一部分,雖然辛苦,想要息事寧人,他,在現在濁氣的世間你忍也不能過呢!還是要如何來處理,那當然要用悲智來處理。
所以,「世第一法」,繼續下去還是「世第一法」。世間、出世間,我們要如何在這個充滿了考驗的人間,不只是人事物來考驗我們,大自然的考驗,時間、空間的考驗,我們全都要好好用心把握一心一志這個法,為世間來度眾生、入人群,這就是叫做「加行」。「總名順決擇分」,總名叫做「順決擇分」。順著這個道理我們選擇,我們順這個道理這樣繼續。在〈三十七助道品〉,抉擇也有在其中,我們要懂得選擇法,要懂得精進。
所以,「順趣真實決擇分故,近見道,故立加行名」。我們唯有要用這樣的方法,才有辦法真實見道;若到真實見道了,心就會很穩定。所以,「非前資糧無加行義」。若不是前面修聲聞資糧,那我們就沒有辦法...,要不是修聲聞、緣覺資糧我們就沒有辦法「加行」。所以聽法很重要,落實在生活中,面對著人間事物也是同樣很重要。若能夠這樣,我們才有辦法到達「四生入見道得無學果」,這就是一定要加行下去。
又云:謂四加行位菩薩,由得福智資糧,加功用行,而入見道,住真如性,是名加行位。
「又云:謂四加行位菩薩」。「加行」,再更詳細告訴大家,那就是「由得福智資糧,加功用行」。「福智資糧」,聽法就是增加我們的智慧,落實人群就是造福人群,這就是我們的資糧,最好的資糧就是福、智。昨天說「兩足」就是福慧、悲智,慈悲、智慧。慈悲是造福,身體力行;聞法,熱情聞法,這叫做智慧,通徹了解法,這都叫做智慧。所以這就是我們的加行,我們要用功。這「福智」,福智就是慈悲、智慧;「福」就是慈悲,「智」就是智慧,叫做「悲智雙運」。前面說,就是悲智的願力,我們就要加行在這個地方,所以這就是我們的資糧。
「加功用行」。我們要很加工、加功──真的要很用功,要加倍用功,而且要很精進用行,精進行。能夠這樣,就「而入見道」,這樣自然就入見道了。我們會對這個法不斷深入下去,一直到達你看到真實的大覺道了,這樣自然我們就能夠「住真如性」,我們就與我們的真如會合了。我常常告訴大家:「啊,凡夫、凡夫!名稱說『真如』,我們離它很遠!」其實就是要再加工、要再加行。我們不只是要入,要四生、要入行,我們要再加功行──多用功、多精進,才有辦法進去。用功、精進,要什麼呢?就是「悲智雙運」,慈悲與智慧要平行在人群中,這樣加強我們能夠體會佛法,所以要很用心。
*四生當得者,即超入八地功德,取妙覺之位有四生。
說「四生當得者」,就是「超入八地功德」。「八地」,剛才說,就是「不動地」。就是這樣一段一段要能夠進行、加行,一直到達這八地的功德,我們進入與真如會合,就不動了,如如不動,「取妙覺之位有四生」,這就是這樣。所以這一定要經過前面說的「四生」,所以大家要很用功在「四生」。
經文簡釋:「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
即第九地,三生成佛。三生當得者,即超入九地功德,取妙覺之位有三生也。
所以,「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「即第九地,三生成佛」。這入第九地,三生成佛。第八地已經不動了,到第九地,那就是將成佛之時。所以,這個「三生當得者」,「即超入九地功德,取妙覺之位有三生也」,已經取得妙覺的地位了。
經文:「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
經文簡釋:「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
即第十地,二生成佛。
二生當得者,即超入十地功德,取妙覺之位有二生也。
所以,「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「即第十地」,那就是第十地了,「二生成佛」。這就是一直精進、一直精進,到達真入佛的境界。「二生當得者,即超入十地功德,取妙覺之位有二生也」。這快速進入,這「二生當得者」就是超過了十地功德,自然取得妙覺之位有二生。
所以各位,修行聽起來很深,文字看起來無法了解,其實就是這樣,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是這麼的靠近。不只是靠近,是在我們的生活中,我們的心要如何來調理?還是同樣,人身難得我們應該珍惜,在這個時間、在這個空間裡,我們要如何讓我們的人身應用到把握時間、利用人身、成長慧命?無不都是在生活中。身、口、意我們是不是應用在「安樂行」呢?我們是不是每天都有悲智的願力,入「四弘誓願」呢?這就要看我們是不是真修行者,所以時時要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