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03/12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3/12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03/12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3/12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一 3月 12, 2018 5:10 pm

20180312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滿足無漏界, 常淨解脫身,
寂滅不思議, 名為一切智。
化城喻品云: 為佛一切智,當發大精進。

  用心啊!聽,要接受、落實生活,很重要!大家要多用心啊!「滿足無漏界,常淨解脫身」。這不就是要我們好好修行嗎?「滿足無漏界」,而什麼叫做無漏?大家記憶中應該記得,在前面的前面一直提起「三無漏學」。三無漏,要好好記憶、受持,「戒、定、慧」還有「聞、思、修」。我們聽法,聽進去了,好好思惟、身體力行、如法修行,這叫做「聞、思、修」。戒,修行我們必定要守戒;聽法,聽進來,就是要守戒、受持。所以聞、思,好好思考,修戒、定、慧。戒,心就要定,好好心定,沒有雜亂,自然智慧就生,這是一定的。

  在去年一直一直反反覆覆,一直告訴大家,三項、三項,戒、定、慧,再另外聞、思、修。這全都是我們的助道法,幫助我們要如何修行;行要走得穩、修得正,一定需要這無漏學。無漏學,身體力行,無漏戒,那就是這樣,用心走過來,所以「滿足(無漏界)」。要很好好去用心,去將這樣的法不要(有)缺點,就是這樣將它修過來。我們若有修,這個就會滿,就像在修學位一樣,用功去修,拿出這個學分,那就是滿學分了。同樣的道理。所以,「滿足無漏界,常淨解脫身」。有修,就有解脫。我們若能夠戒、定、慧,一定就解除一切煩惱無明,這是一定的道理,修行的結果。所以,煩惱全都去除,無明不染我們的心,這叫做「常淨解脫」。這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,不只是體會,要用心受持。

  所以,「寂滅不思議,名為一切智」。若能夠有戒、定、慧「三無漏學」修在我們的身心、行為,自然我們就進入了寂靜清澄的境界。常常告訴大家,寂靜清澄這個境界是多麼美啊!不過我們離它很遠,是因為我們這無漏的煩惱還未盡,我們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煩惱無明還未盡。這些煩惱若全都盡,如法修行,很自然我們就能夠身心解脫,若這樣就是入這個「寂滅不思議」的境界。就是用這樣譬喻「靜寂清澄」。這樣的心境沒有辦法如何解釋,總是心很寂、很靜,沒有受世間煩惱事、人世事名相來困擾我們。不論這些人事相在我們的身邊,還能夠保持著寂靜,不受困擾,這樣的境界,這要看如何修養,能夠這樣「名為一切智」。周圍有這樣的聲色困擾,人世間事不論是聲音、形態等等,都沒有辦法來染污到我們的心,那是為什麼呢?因為已經得到「一切智」。

  這個「一切智」,就已經世間道理普遍通達。既然就都通達了,這些聲色對我們有什麼障礙呢?這些是是非非、紛紛擾擾哪能染污到我的心呢?這就是若能夠得到一切智,因為道理我都先知道在前面,後面的人事,這我已經都清楚,自然就沒有困擾了。能夠這樣,就是已經得到一切智了。「化城喻品云」。就像《法華經》,我們前面〈化城喻品〉不就是有這樣這段經文呢?「為佛一切智,當發大精進」。大家要修行,要到佛一樣一切智,唯有我們大家要發心,要發大精進心。其他沒有別途,總是要自己身體力行,才有辦法與這個境界會合。所以,要通達世間種種的道理,唯有你入人群,了解人群中的煩惱無明,用心分析,所以才說「煩惱即菩提」,在煩惱群中體會道理,認識了覺道。所以修行非在人群中不可,這就是菩薩的功課,一定要入人群,來成「一切智」,人群中才有辦法看世間普遍的道理,我們才看得到,才有辦法去體會這個道理的源頭,所以我們要用心!

  雖然紛紛擾擾在人間,卻是這些紛擾人間事就是要讓我們能夠去體會道理。世間事對錯是相生、對立,所以有了錯,它的前面就是有對的道理,才叫做「錯」。有好人,怎樣叫做好人?就是因為有壞人,好人與壞人比起來,才知道這是好人。所以,世間有迷的事情,對比起來才說這是覺悟的,同樣的道理,所以我們必定對錯在人群中,求道理就是在煩惱中。所以,能夠在煩惱中不受污染,解脫出來,這叫做「菩提」,這叫做「覺」,這叫做智慧啊!所以,不捨眾生,修菩提行,道理就是在這裡。所以前面的文這樣說,

複習經文:「或住不退地,或得陀羅尼,或無礙樂說,萬億旋總持。或有大千界,微塵數菩薩,各各皆能轉,不退之法輪。復有中千界,微塵數菩薩,各各皆能轉,清淨之法輪。復有小千界,微塵數菩薩,餘各八生在,當得成佛道。」

  「或住不退地」。菩薩,佛陀在描述這些菩薩長久以來所修的行,之後接下來,彌勒菩薩用偈文再複誦一次佛陀所敘述的話。所以,佛陀在說這些菩薩,已經數這麼的多,人數這麼的多,沒有辦法計算的數字,這些菩薩已經「或住不退地」,部分已經成就了,到不退地了。「或得陀羅尼,或無礙樂說,萬億旋總持」。這些菩薩或者是得到總持門,不只是總持門得到,所有的法,總一切法,他們都得到法無礙、辭無礙、義無礙、樂說無礙。這前面也說過,大家也要再記得。所以,在這個總持門,所有的法他們全都了解、受持,還能夠說;說法、分析義理,用各種的言辭講很多,無量的辯才在人群中。所以,「或無礙樂說」。

  又再「萬億旋總持」。這「萬億」,很多很多的法,不只是很單純,一系列,在每一個法能夠再延生到無量無數。所以,這個總持門的法源延生出去法很多,應天下無量數事理的法,就是應萬法,這種轉法輪。不論什麼樣的事相、理行,都可以這樣無礙樂說,去旋轉,去轉這個法,總持法,也就是轉法輪。「或有大千界,微塵數菩薩,各各皆能轉,不退之法輪」。還有,「大千界」,前面也說過了。無量世界,小世界、中世界、大千世界;一千個小世界是一個中世界,一千個中世界就是一個大世界。所以,世界有多麼多啊!這些世界,又再將它的磨為塵,更多、更多,根本就無法計算數量,這麼多的菩薩,這些「各各皆能轉,不退之法輪」。這我們就要很用心,這麼多的菩薩已經能夠轉法輪了。

  平時也看到,不論清修士也好,或者是在家居士也好,聽法很認真,聽起來人人都是能夠從法之中用在生活中,人對人也是法「加減」在用;有的人用的很妥當,有的人用得很普遍,聽起來事與理都說得通。雖然事理說得通,但是我們若要落實在行動,是不是全都行得通?說得通,但是人群中行得通嗎?這就要看我們是不是生活中,法這樣在人群中有這樣合起來嗎?有進入無漏嗎?法與事有會合起來嗎?是不是在生活中?法與事在人群中會合得起來叫做「無漏」,這就是我們要努力。所以,能轉法輪,能通達諸法總持門。不只是通達,還能夠使用來說;又不只是說得到,我們還用得到,能夠在人群中旋轉無礙,這才是真正回歸到無漏法。這我們就要聽法要貫串起來。

  又說,「復有中千界,微塵數菩薩,各各皆能轉,清淨之法輪」。前面又是這樣說。是不是人人在很多的菩薩中,很多無數微塵數的菩薩中,這麼多菩薩全都可以轉,轉在清淨法輪。而我們既然在這麼多的微塵數,我們有了解嗎?我們是不是也能夠在微塵數裡面的一個呢?我們是不是呢?因為佛陀無央數劫都為眾生,這些眾生不論是初地,或者是二地、三地、四地,應該累生世一直度化。或者是從二千五百多年前,成佛之後,這些菩薩,過去所度的都已經合會了。

  這些菩薩有資深、有資淺的,又是也有佛陀成佛之後開始來結緣的,已經有緣了。經過人間的二千五百多年後,是不是又經過幾世還是聽聞佛法?說不定佛陀也在人間講他所說法。過去的二千五百多年,延續這個法下來,還是不斷再覆講、延續。同樣,我們也是一生一世再複聽,延續在人間有修行。我們是不是在這些微塵數之中,是新發意的菩薩一直到現在,這樣的菩薩群中之一呢?但願是!所以剛才所在說的,看到清修士、在家居士,以及發心修行者,有時候你們在對人說話,我自己聽也歡喜啊!法有用到了,用在人群中。只是在想:而有沒有落實在生活中?若是文字相與聲音的表達,已經在人間世俗有用到了,在生活中有沒有體會到?這是我很關心的事情。

  所以這個地方的經文說,「復有中千界」。中千世界,就是一千個小世界為作一個中千世界;一千個中千世界才是一個大千世界。這個地方所說中千世界,那就是一千個小千世界。「微塵數菩薩,各各皆能轉,清淨之法輪」。這些微塵數的菩薩都已經能夠轉法輪了,而且是清淨的法輪。所說的「清淨」,不是會說而已,其實也是身體力行清淨法。又再有,「復有小千界,微塵數菩薩,餘各八生在,當得成佛道」。還有小千世界;小千世界,那就是我們這樣的娑婆世界一千個,叫做小千世界。一個世界就是一個日、月,前面有說過了。那就是千個月、千個日,這樣的世界一千個,這些「微塵數菩薩,餘各八生在」。還有,這些菩薩新發意,繼續在修行;從佛陀的未來,就是我們的現在,這些「餘各八生在」。

  看到這段經文,我會覺得:現在人間菩薩,自己要自己要有信心,我們是不是這個「餘各八生在」呢?我們還要再繼續修行,我們既然有了這個種子了,現在是需要修行之時,需要入人群之時。「當得成佛道」,這就是我們要勤精進,當來還是能夠成佛。所以大家要很用心,用在我們要繼續力行。接下來,這段文又是這樣說,

經文:「復有四三二,如此四天下,微塵諸菩薩,隨數生成佛。或一四天下,微塵數菩薩,餘有一生在,當成一切智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復有四三二,如此四天下」;即前四四天下、三四天下、二四天下、一四天下。

  大家要很用心哦!我是很用力說,你們就要用力聽。這數字,其中是很深的意,請大家要很專心、用心。「復有四三二,如此四天下」;「即前四四天下」,前面有說過了,四天下就是南瞻部洲等,東、西、南、北,記得嗎?在我們一個小世界,就是一日、一月;一日、一月,我們這個世界分東、西、南、北。東、西、南、北,有東勝神洲、西牛賀洲……。總而言之,須彌山有四方,(一小世界以須彌山為主,且其未經證實為喜馬拉雅山)這個地球以須彌山為主,因為是佛要來描述這個世界。佛世的時候,現在也是,世界最高的山就是喜馬拉雅山(聖母峰);我們現在所說的,佛的時代叫做須彌山。須彌山在印度,在尼泊爾,現在說的尼泊爾這個國家,就有喜馬拉雅山。

  佛經之中稱為須彌山,是世界最高峰的山。所以,小世界以這座須彌山為主,有四面,所以稱為四部洲,東、南、西、北,這稱為四部洲。這地理,我們沒有用到那裡去,所以我們概念要知道。這個四部洲,他們各有人群世界,各有生活的世界。而我們一般的世界,就是我們的生活,四洲的歲數都不同、生態都不同,所以各有世界。所以,小世界以這座山(須彌山)為主,有四面,所以稱為四部洲,東、南、西、北,這稱為四部洲。這地理,我們沒有用到那裡去,所以我們概念要知道。這個四部洲,他們各有人群世界,各有生活的世界。而我們一般的世界,就是我們的生活,四洲的歲數都不同、生態都不同,所以各有世界。

  還有「三四天下」。就是修行,還有這個四天下,「四四天下」能夠比喻作我們的修行。修行的過程,「三生」還是仍有修行的過程,大家要很用心。我們若是要說人間有這樣的世界,有這樣天下的四部洲,有這樣修行者,修行者是用什麼方式修行?這「四」等一下會開始解釋。所以,「四四天下」、「三四天下」、「二四天下」,這我們全都能夠去描述。所以說起來,四生,那就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。聲聞、緣覺,他們所修的行,就是修「四聖諦」;四聖諦──苦、集、滅、道。要很認真,苦、集、滅、道中要再加「四加行」,這也叫做「四四」。在修行,我們有法的四項階段;四項階段,修行的過程還有加上了加緊精進修行的題目。所以前面的「四」,中間再加「四」,這叫做「四四」,後面應該會解釋到。「三」,三也有它的「三三」,佛法所說的「三」,裡面再如何去加修行的「三」,同樣字也是都有加修,所以要精進,這種精進是很重要!所以說起來,我們要如何來修行,「復有四三二,如此四天下,微塵數菩薩,隨數生成佛」。隨這個數,四四、三三、二二,這樣的過程來修行,隨那個階段來成就,極精進的,再最後一生成佛,所以我們一定要開始修行。

*一切智,即能遍知一切中道,心身安住於諦理,恆常凝靜令不動搖。
化城喻品:為佛一切智,當發大精進。

  前面所說「一切智」,修行的加行,這個「一切智」很重要。法髓之中所說「一切智」,什麼叫做「一切智」?先要了解,「一切智」,就是「即能遍知一切中道」。我們要很了解,法有偏、有中。偏,就是偏真空;偏,偏妙有。你執在真空也不好,執在妙有也不行,我們這樣走不到。一輛車最少要有兩個輪子,腳踏車、摩托車要有兩個輪子;若是大輛車,就要有四個輪子。這個「輪」,輪轉一定要平行,所以中道,一切行在中道。我們要知道,知道什麼叫做「空」,真空;什麼叫做「有」,是妙有。真空妙有在與我們平行,這叫做「中道」。

  那我們的中道呢?「心身安住於諦理」,是要在心與身安住,安住在道理中。前面好幾天前所說的「真如諦理」,這就是真理,我們的心、我們的身要安住在這個諦理,要「恆常凝靜令不動搖」。我們的心就是要在寂靜之中,不受周圍來動搖我們,既要修行,心要定,定才會有慧,所以必定要凝靜,就是到寂靜的意思。剛才說過了,不要有動搖,這就是「一切智」。總而言之,一切智就是要心很安定,身也安定。「我在修這樣的行,我不惜辛苦」,既選擇了,我們就要專心一致,這叫做「心身安住」,安住在諦理之中。

  已經是道理了,我們用功在了解,我們的心不要受周圍聲色、人事來動搖我們,這心才會凝靜。這難道有困難?其實是不困難,卻是我們人就是自己的心定不下來。自己的心若能夠定下來,這只不過是在人事中定我們的心而已;行,真有那麼難修呢?所以,「〈化城喻品〉」之中就這樣說:「為佛一切智,當發大精進。」我們要去了解中道的道理,是真空?是妙有?是有為法?是無為法?這我們全都說過了,四安樂行(〈安樂行品〉)中都有說。這不是很困難,只是我們的心守不住而已。而你要成佛嗎?若要成佛,〈化城喻品〉也這樣說,「為佛一切智」,我要修與佛一樣具「一切智」,所以我就要發大精進心,不要又在那裡躊躇。沒有水,就要認真開鑿;路既然走了,要走到底。這都是〈化城喻品〉之中的道理,大家的記憶不知道有沒有在?所以請要用心去體會。

經文簡釋:
「微塵諸菩薩,隨數生成佛」;言隨數者,或四生、或三生、或二生,次第修證,然後成佛。

  再者,「微塵諸菩薩」。微塵數菩薩,我們就要用心去體會。微塵數菩薩,「隨數生成佛」,隨他們修行的功夫,看幾生能夠得以成佛?「言隨數者,或四生、或三生、或二生」。這也就是說,隨這個數。你是四生要成佛呢?或者是三生要成佛呢?或者是二生就能夠成佛?因為這四生、三生、二生,這是佛陀在描述這些無數微塵數這些菩薩,意思就是已經隨佛修行來的。「次第修證,然後成佛」。所以剛才在問大家,我們是不是呢?說不定從大通智勝佛累世到現在,累世到現在佛的這個時候,有的已經入總持門了;有的說不定才開始能夠了解法。有的才了解法、知道道理;有的可能有人不只知道道理,還能夠說法。有的人可能不只能夠說法,還能夠轉法輪,這全都是看你的行修到什麼程度。這是在無數菩薩的裡面,有層次菩薩,有一層一層、一次一次的菩薩。我們也是一樣啊,有的人法聽進去,又說得出來,說得很好;有的人有用到,但是還未很透徹,同樣的道理。

  所以拉長來,從大通智勝佛這樣不斷、不斷生生世世,較鈍根的一直到現在還是在新發意菩薩,還是在初地,歡喜地、或者是在發光地、或者是在難勝地,說不定這樣一地一地在走。這「言隨數(者)」,隨這個「數」,他自己修行的過程。所以,「或四生、或三生、或二生,次第修證,然後成佛」,就是要這樣一次一次。

*隨數生成佛:隨四四三三二二生,入妙覺而得成佛也。

  所以,「隨數生成佛」,那就是「隨四四三三二二生」,這個數字你們先記住,有時間會再繼續分析。「入妙覺而得成佛也」。看我們的功夫,隨我們修行的深淺,隨著我們看是要四生,或者是三生、二生這樣前後體會、前後得解、前後得度,這是要看我們。

*若聲聞、獨覺,精勤行持四聖諦,加修四加行法,極疾四生,極遲百劫見道。

  下面開始聽清楚,「若聲聞、獨覺」,那就是「精勤行持四聖諦」,要很精進、要很勤修來修在四聖法。四聖法,「四聖諦」就是四聖法;四聖法,那就是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。苦、集、滅、道,我們要很用心了解人生的苦、人生集來的煩惱,發心修行,立願成佛。這種修道,能夠滅除了一切的煩惱,能夠通達這條的道路。

*四加行位: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。

  又再加修,「加修四加行法」。四加行,就像這樣,「四加行」下面就再說。「四加行位」,那就是暖法、頂法、忍法、世第一法。這就是在聲聞、獨覺,他在修四諦法的過程中,他還又再加緊受持「煖法」,就是表示很勤修。一個東西已經熱了,冷冷的東西拿來手中加強,一直搓它、一直將它磨、磨、磨,磨久了這個東西也會有溫暖。就像一堆柴,開始你點火,火開始要出來之前就有煙;這看到那個煙,就知道火開始將要出來了。意思就是從冷到熱,這叫做「煖法」。修行,從沒有興趣培養到有興趣;有興趣,開始熱心、專精在這項法中,這叫做「煖法」,也已經加功一直修,修到這個法見頂來了。

  但是,了解這些法滿頂了,還要再繼續,因為這是小乘法用功的過程;用功的過程所需要,那就是忍,需要忍。「四安樂行」中,不就是最重要的就是「忍」?所以這個「忍法」是小乘、大乘所不能缺少的。你若沒有忍,你無法安住;你要安住我們的心,沒有忍,哪怕你立志,缺一個「忍」字,你這個志願很快就消退。不論你是發什麼願,我要修行了,碰到瓶頸、碰到障礙,人事、聲音的障礙,他就退失道心,修行心不見了,回歸世俗,這就是缺少忍。這就已有暖氣出來了,已經見到道了,缺了忍就無法繼續,所以「加行」就是要有忍。再來進步,那就是「世間第一法」,就是都脫俗了,專心於道,完全所守持的是中道、是佛道,這就是叫做「加行道」。在四聖諦,再加上了「四加行法」,若能夠這樣。

*謂菩薩勤行四弘誓願,得福智資糧,加修四加行,立功用行而入見道,住真如性,是名四加行位。

  再來,前面說的是小乘聲聞、獨覺這類在修的,要如何見道?那就是要再加「四加行」。若是菩薩呢?菩薩也需要四加行,那就是「謂菩薩勤行四弘誓願」。要發菩薩心,第一個條件本來他就是行四弘誓願;小乘人是行四諦法,大乘行者是發四弘誓願。他修的是「得福智資糧」,在人群中福智資糧,但是他還要再「加修四加行」。剛才說過了,「煖法、頂法、忍法、世第一法」,還是一樣要再修四加行。這樣上去,就會加快了他「立功用行」。「立功用行」就是四加行,不是只有發心立願就好,是「真精進」,入人群中不懈怠,是真精進,這叫做菩薩行。他是真精進者,在菩薩行中他又再立功,就是在人群「六度萬行」,加修、真精進,所以「立功用行而入見道」,在這條道路很明朗,走在康莊的大直道,菩提道。

  「住真如性,是名四加行位」。)所以他所住的,他的心境所住的那就是真如、諦理之中,這叫做四加行。這樣的菩薩,他就是入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五六七地這樣一直上去,將要到第八地了。當然這四加行,還有「三」,三生、還有二生能夠得道,這樣一直努力上去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。我們先知道四加行法──小乘四加行、大乘四加行。小乘四加行,那就是小乘所修的。知道什麼行?四諦法。大乘所行的是什麼?四弘誓。但是小乘要加行什麼法?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,這叫做四加行。菩薩一樣也要四加行,是立功用行;在這個四加行上面,他的真如本性已經現前,與諦理合一,還要再精進。所以,雖然到三、四、五地,再上去還有六、七、八地,所以還有三、二的空間,還有「一」的空間,還要向前走。

經文簡釋:「或一四天下,微塵數菩薩,餘有一生在,當成一切智」
等覺菩薩尚有一生,當成就一切種智。

  所以說起來,我們修學佛法,「或一四天下,微塵數菩薩,餘有一生在,當成一切智」。就是還有三、二、一,就還是要再進行,這些菩薩叫做「等覺」;走到最極頂,叫做「等覺」。「等覺菩薩尚有一生,當成就一切種智」,這還有一生當成佛,這就是我們要進行,所以後面說「或一四天下,微塵數菩薩,餘有一生在,當成一切智」,這就是我們要向前走。所以,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


【註一】〔三千大千世界〕梵語 tri-sāhasra-mahā-sāhasra-loka-dhātu,巴利語 ti-sahassī-mahā-sahassīloka-dhātavo。係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觀。又作一大三千大千世界、一大三千世界、三千世界。謂以須彌山為中心,周圍環繞四大洲及九山八海,稱為一小世界,乃自色界之初禪天至大地底下之風輪,其間包括日、月、須彌山、四天王、三十三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樂變化天、他化自在天、梵世天等。此一小世界以一千為集,而形成一個小千世界,一千個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,一千個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,此大千世界因由小、中、大三種千世界所集成,故稱三千大千世界。然據正確推定,所謂三千世界實則為十億個小世界,而三千大千世界實為千百億個世界,與一般泛稱無限世界、宇宙全體之模糊概念實有差距。又於佛典之宇宙觀中,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領域,故又稱一佛國。〔觀無量壽經卷十二、俱舍論卷十一、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二、往生要集卷八十四〕(《佛光大辭典》)

【註二】[娑婆](界名)Saha
又作沙訶,娑訶樓陀。新云索訶。堪忍之義,因而譯曰忍土。此界眾生安忍於十界而不肯出離,故名為忍。又諸菩薩行利樂時,堪受諸苦惱之義。又此界眾生有貪瞋痴等煩惱之過,眾生忍之,故名。又作雜惡。雜會。以是為三惡五趣雜會故也。此為三千大千世界之總名。一佛攝化之境土也。(後略)(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)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3/12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3/12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3/12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一 3月 12, 2018 5:11 pm

[2018年3月12日上午5:20] 農曆正月廿五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五六九)

1. 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經文:【復有四三二、如此四天下、微塵諸菩薩,隨數生成佛。或一四天下、微塵數菩薩,餘有一生在,當成一切智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滿足無漏界,常淨解脫身,寂滅不思議,名為一切智,化城喻品云,為佛一切智,當發大精進。」

(1)「滿足無漏界,常淨解脫身」:用心聽,接受,落實生活很重要,大家要多用心!要好好修行。什麼叫做無漏?大家記憶中,應該還記得,前面一直提起「三無漏學」。好好受持「戒、定、慧」,還有「聞、思、修」。

(2)「如法修行,聞思修,心定,智慧生」:我們聽法聽進去了,好好思惟,身體力行,如法修行,這叫做「聞思修」。戒,修行,必定要守戒;聽法,聽進來,就是要守戒、受持。聞、思,好好思考,修戒、定、慧;戒,心就要定,好好心定、無雜亂,自然智慧就生。

(3)「無漏學,助道法」:「戒、定、慧」,再另外「聞、思、修」。這都是我們的助道法,幫助我們如何修行,行要走得穩、修得正,一定需要無漏學。身體力行,無漏戒,就是這樣,用心走過來,所以滿足。要很好好去用心,去將這樣的法,不要缺點這樣修過來。我們若有修,就會滿,就像在修學位一樣,用功去修,拿到學分就是滿學分了。同樣的道理。

(4)「戒定慧,解除一切煩惱」:有修,就有解脫。若能夠戒、定、慧,一定就解除一切煩惱無明,這一定的道理。修行的結果,煩惱全都去除,無明不染我們的心,這叫做「常淨解脫身」。不只是要用心體會,要用心受持。

(5)「寂滅不思議,名為一切智」:若能有戒、定、慧「三無漏學」,守在我們的身心、行為,自然就進入了寂靜清澄的境界。常常告訴大家,寂靜清澄這個境界是多麼的美!不過我們離它很遠,是因為我們無漏的煩惱還沒有盡,我們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煩惱無明還沒有盡,這些煩惱若全都盡,如法修行,很自然我們就能夠身心解脫。若這樣,就是入這個「寂滅不思議」的境界。用這樣譬喻「靜寂清澄」。

(6)「名為一切智」:這樣的心境,無法如何解釋,總是心很寂,很靜,沒有受世間煩惱事,人世事、名相來困擾我們。不論這些人事相在我們的身邊,也能夠保持著寂靜,不受困擾,這樣的境界這要看如何修養?能夠這樣,「名為一切智」。周圍有這樣的聲色困擾,人世間事不論是聲音、形態等等,無法來染污到我們的心,那是因為已經得到「一切智」。

(7)「一切智」:這個「一切智」,就已經世間道理,普遍通達。這些聲色對我們有什麼障礙呢?這些是是非非,紛紛擾擾,豈能染污到我的心呢?這就是若能夠得到一切智,因為道理我先知道前面,後面的人事這我已經全都清楚,自然就沒有困擾了。若能夠這樣,就是已經得到一切智了。

(8)「為佛一切智,當發大精進」:就像《法華經》「化城喻品云」,有這樣這段經文,「為佛一切智,當發大精進」。大家要修行,要到佛一樣「一切智」,唯有大家要發心,要發大精進心。其他沒有別途,總是要自己身體力行,才有辦法與這個境界會合,所以要通達世間種種的道理,唯有你就要入人群,了解人群中的煩惱無明,用心分析。

(9)「煩惱即菩提」,所以才說,在煩惱群中體會道理,認識了覺道。修行非在人群中不可,這就是菩薩的功課,一定要入人群,成「一切智」,人群中才有辦法看世間普遍的道理,才有辦法看到,去體會道理的源頭。

(10)「世間事,對錯是相生、對立」:雖然紛紛擾擾在人間,卻是這些紛擾人間事,就是要讓我們能夠體會道理,世間事,對錯是相生、對立。所以有了錯,他的前面就是有對的道理,才叫做「錯」;有好人,如何叫做好人?就是因為有壞人,好人與壞人比起來,才知道說這是「好人」。所以世間有迷的事情,對比起來才說這是覺悟,同樣的道理。

(11)「菩提、覺、智慧,不捨眾生,修菩提行」:我們必定對錯在人群中,求道理就是在煩惱中。能夠在煩惱中不受污染,解脫出來,這叫做「菩提」、這叫做「覺」、這叫做智慧啊!不捨眾生,修菩提行,道理就是在這裡。

3. ★複習經文:【或住不退地,或得陀羅尼,或無礙樂說,萬億旋總持。或有大千界,微塵數菩薩,各各皆能轉,不退之法輪。復有中千界,微塵數菩薩,各各皆能轉,清淨之法輪。復有小千界,微塵數菩薩,餘各八生在,當得成佛道。 】

(1)「或住不退地」:佛陀在描述這些菩薩,已經長久以來所修的行,接下來,彌勒菩薩用偈文再覆頌一次佛陀所敘述的話。佛陀在講這些菩薩,已經數這麼多,人數這麼多,無法計算的數字,這些菩薩已經「或住不退地」,部分已經成就到「不退地」。

(2)「或得陀羅尼,或無礙樂說,萬億旋總持」:這些菩薩,或是得到總持門,不只是總持門得到,所有的法,總一切法,他們都得到「法無礙,辭無礙、義無礙、樂說無礙」。在總持門所有的法,都了解、受持,還能夠說「法」,分析義理,用各種的言辭說很多無量的辯才在人群中。

(3)「萬億旋總持」:這萬億,很多很多的法,不只是很單純,一系列,在每一個法能夠再延伸到無量無數,總持門的法源,衍生出去法很多,應天下無量數事理的法,就是應萬法,這種轉法輪。 不論什麼樣的事相、理行,都可以這樣無礙樂說去旋轉,去轉,轉這個法,總持法,也就是轉法輪。

(4)「或有大千界,微塵數菩薩,各各皆能轉,不退之法輪」:還有大千界,也是前面說過了無量世界,小世界、中世界、大千世界。一千個小世界是一個中世界;一千個中世界就是一個大世界。世界有多麼多啊!這些世界,又再是將它的磨為塵,更多、更多,根本就無法計算數量。這麼多的菩薩,「各各皆能轉,不退之法輪」。這我們就要很用心,這麼多的菩薩已經能夠轉法輪了。

(5)「法入心,法入行,無漏」:平時也看到,不論清修士也好,或者是在家居士也好,聽法很認真,聽起來人人都是能夠從法之中用在生活中。人對人,也是法加減在用;有的人用的很妥當,有的用很普遍,聽起來事與理都說得通。雖然事理說得通,但是我們若要落實在行動,是不是全都行得通、說得通?在人群中行得通嗎?這就要看我們是不是生活、法,這樣在人群中有合起來嗎?有進入無漏嗎?法與事有會合起來嗎?是不是在生活中,法與事在人群中會合得起來叫做「無漏」。這就是我們要努力。

(6)「轉法輪」:能轉法輪,能通達諸法總持門;不只是通達,還能夠施用來說;又不只是說得到,我們還用得到,能夠在人群中旋轉無礙,這才是回歸到無漏法。這我們就要聽法要貫穿起來。

(7)「復有中千界,微塵數菩薩,各各皆能轉,清淨之法輪」:很多無數微塵數的菩薩中,這麼多菩薩全部都可以轉在清淨法輪。既然在這麼多微塵數,我們有了解嗎?我們是不是也能夠在微塵數裡面的一個呢?因為佛陀無央數劫都為眾生,這些眾生不論是初地,或者是二地、三地、四地,應該累生世一直度化。或者是從二千多五百年前,佛陀成佛之後,這些菩薩過去所度的都已經合會了。

(8)「傳法,覆講、延續」:這些菩薩有資深、有淺的,再是也有佛陀成佛之後,開始來結緣的,已經有緣了;經過人間的二千五百多年後,是不是又經過幾生世,還是聽聞佛法?佛陀也在人間說他所說法,過去的二千五百多年,延續這個法下來,還是不斷再覆講、延續。同樣,我們也是一生一世再複聽,延續在人間有修行。我們是不是在這些微塵數之中,是新發意的菩薩一直到現在,這樣的菩薩群中的之一呢?但願是!

(9)「法,運用在日常生活中」:剛才說的,看到清修士、在家居士,以及發心修行者,有時候你們在對人說話,我自己聽也歡喜啊!法有用到了,用在人群中。只是在想:還有沒有落實在生活中?若是文字上與聲音的表達,已經在人間世俗有用到了;在生活中,有體會到了嗎?這是我很關心的事情。

(10)「身體力行清淨法」:中千世界就是一千個小世界為作一個中千世界;一千個中千世界才是一個大千世界。這些微塵數的菩薩都已經能夠轉法輪,而且是清淨的法輪。所講的「清淨」,不是只會說而已,其實也是身體力行清淨法!

(11)「復有小千界,微塵數菩薩,餘各八生在,當得成佛道」:還有小千世界,就是我們這樣的娑婆世界一千個,叫做小千世界。一個世界,就是一個日、月。那就是千個月、千個日,這樣的世界一千個,這些「微塵數菩薩,餘故八生在」。這些菩薩新發意,繼續在修行;從佛陀的未來,就是我們的現在,這些「餘各八生在」。

(12)「勤精進,當得成佛道」:這段經文,我會覺得:現在人間菩薩,自己對自己要有信心,我們是不是這個「餘各八生在」呢?我們還要再繼續修行,我們既然有了這個種子了,現在是需要修行之時、需要入人群的時候。這就是我們要勤精進,「當得成佛道」,當來還是能夠成佛。大家要很用心,用在我們要繼續力行。

4. ★釋義經文:【復有四三二,如此四天下,微塵諸菩薩,隨數生成佛。或一四天下,微塵數菩薩,餘有一生在,當成一切智。】

5. 【復有四三二,如此四天下】:即前四四天下,三四天下,二四天下、一四天下。

(1)「復有四三二,如此四天下」:大家要很用心,我是很用力說,你們就要用力聽。這數字,其中是很深的意,請大家要很專心、用心。。前面有說過了「四天下」,就是南瞻部洲等,「東、西、南、北」,在我們一個小世界就是「一日、一月」。我們這個世界分東、西、南、北;有東勝身洲、西牛貨洲、北俱盧洲、南贍部洲。

(2)須彌山有四方,地球以須彌山為主,因為是佛要來描述這個世界。佛世的時候,現在也是,世界最高的山就是喜馬拉雅山(聖母峰);佛的時代叫做須彌山。現在說的尼泊爾這個國家,就有喜馬拉雅山。佛經中稱為須彌山,是世界最高峰的山。

(3)「四洲的歲數都不同、生態不同,各有世界」:小世界以這座山為主,有四面,所以稱為四部洲,東、南、西、北,這稱為四部洲。這地理,我們沒有用到那裡去,所以我們概念要知道。這個四部洲,他們各有人群世界,各有生活的世界。而我們一般的世界,就是我們的生活,四洲的歲數都不同、生態都不同,所以各有世界。

(4)「三四天下」:修行,還有這個四天下,「四四天下」能夠比喻作我們的修行,修行的過程,三生還是仍有修行的過程,大家很用心。若是要說人間有這樣的世界,有這樣天下的四部洲,有這樣修行者,修行者是用什麼方式修行?「四四天下」、「三四天下」、「二四天下」,這我們全都能夠去描述。

(5)「四生」:就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。聲聞、緣覺,他們所修的行,就是修「四聖諦:苦、集、滅、道」,要很認真,苦、集、滅、道中要加「四加行」,這也叫做「四四」。在修行,我們有法的四項階段;四項階段,修行的過程還有加上,加緊精進修行的題目。所以前面的「四」,中間再加「四」,這叫做「四四」,後面應該會解釋到。「三」,三也有它的「三三」,佛法所說的「三」,其中再如何去加修行的三,同樣字也是都有加修,所以要精進,這種精進是很重要啊。

(6)「精進修行」:我們要如何來修行,「復有四三二,如此四天下,微塵數菩薩,隨數生成佛」。隨這個數,四四、三三、二二,這樣的過程來修行,隨那個階段來成就,極精進的,再最後一生成佛,所以我們一定要開始修行。

6. 『一切智,即能遍知一切中道,心身安住於諦理,恆常凝靜令不動搖。化城喻品:為佛一切智,當發大精進。』

(1)「一切智,即能遍知一切中道」:修行的加行,這個「一切智」很重要,法髓中所說「一切智」。什麼叫做「一切智」?「一切智,即能遍知一切中道」。我們要很了解,法有偏、有中。偏,就是偏真空;偏,偏妙有。你執在真空也不好,執在妙有也不行,我們這樣走不到。一輛車最少要有兩個輪子,腳踏車、摩托車要有兩個輪子,若是大車,就要有四個輪子。這個「輪」,輪轉一定要平行,所以中道,一切行。在中道,我們要知道,知道什麼叫做空,真空;什麼叫做有,是妙有。真空妙有在與我們平行,這叫做中道。

(2)「心身安住於諦理,恆常凝靜,令不動搖」:是要在心與身安住在道理中。「真如諦理」就是真理,我們的心、身要安住在這個諦理、要「恆常凝靜,令不動搖」。我們的心就要在寂靜之中,不受周圍來動搖我們,既要修行,心要定,定才會有慧,所以必定要凝靜,就是到寂靜的意思。剛才說過了,不要有動搖,這就是「一切智」。一切智就是要心很安定,身也安定。「我在修這樣的行,我不惜辛苦」,既選擇了,我們就要專心一致,這叫做「心身安住」,安住在諦理之中。

(3)「在人事中,定心」:是道理了,我們用功在了解,我們的心不要受周圍聲色、人事來動搖我們,這心才會凝靜。這豈有困難?其實是不困難,卻是我們人就是自己的心定不下來。自己的心若能夠定下來,這只不過在人事中定我們的心而已,行,豈有那麼難修呢?

(4)「〈化城喻品〉」就說:「為佛一切智,當發大精進」:要去了解是中道的道理,是真空?是妙有?是有為法?是無為法?這我們全都說過了,〈安樂行品〉中都有說。這不是很困難,只是我們的心修不住而已。

(5)「修『具一切智』,就要發大精進心」:若要成佛,〈化城喻品〉也這樣說,「為佛一切智」,我要修與佛一樣具「一切智」,就要發大精進心,不要又在那裡躊躇。沒有水,就要認真開鑿;路既然走,要走得到,這都是〈化城喻品〉之中的道理,大家的記憶不知道有沒有在?請用心體會。

7. 【微塵諸菩薩,隨數生成佛】:言隨數者,或四生、或三生、或二生,次第修證,然後成佛。

(1)「微塵諸菩薩」:微塵數菩薩,就要用心體會。微塵數菩薩「隨數生成佛」,隨他們修行的功夫,看幾生能夠得以成佛?

(2)「言隨數者,或四生、或三生、或二生」:隨這個數。你是四生要成佛呢?或者是三生要成佛呢?或者是二生就能夠成佛?因為這四生、三生、二生,這是說佛陀在描述這些無數微塵數這些菩薩,意思就是已經隨佛修行來的。

(3)「次第修證,然後成佛」:剛才在問大家,我們是不是呢?說不定從大通智勝佛累世到現在,累世到現在的佛。有的已經入總持門了;有的說不定才開始能夠了解法;有的才了解法、知道道理;有的可能有人不只知道道理,還能夠說法;有的人可能不只能夠說法,還能夠轉法輪,這全都是看你的行修到什麼程度。這是在無數菩薩的裡面,有層次菩薩,有一層一層、一次一次的菩薩。

(4)「」:我們也是一樣啊,有的人法聽進去,再用說的出來,說的很好;有的人有用到,但是還未很透徹,同樣的道理。拉長來,從大通智勝佛這樣不斷不斷生生世世,較鈍根的一直到現在還是在新發意菩薩,還是在初地,歡喜地、或者是在發光地、或者是在難勝地,說不定這樣一地一地在走。

8. 【隨數生成佛】:隨四四三三二二生,入妙覺而得成佛也。

(1)「隨四四三三二二生」:隨這個「數」,他自己修行的過程。「或四生、或三生、或二生,次第修證,然後成佛」,就是要這樣一次一次,所以說「隨數生成佛」,那就是「隨四四三三二二生」,這個數字你們先記住,有時間會再繼續分析。

(2)「入妙覺而得成佛也」:看我們的功夫,隨我們修行的深淺,隨著我們看是要四生,或者是三生、二生這樣前後體會、前後得解、前後得度,這是要看我們。

9. 『若聲聞、獨覺,精勤行持四聖諦,加修四加行法,極疾四生,極遲百劫見道。四加行位=暖、頂、忍、世笫一法。』

(1)「若聲聞、獨覺,精勤行持四聖諦」:要很精進勤修,修得四聖諦,就是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。要很用心了解人生的苦、人生集來的煩惱,發心修行、立願成佛;這種修道,能夠滅除了一切的煩惱,能夠通達這條的道路。

(2)「加修四加行法」。又再加修,四加行,四加行下面就再說,「四加行位」,就是「煖法、頂法、忍法、世第一法」。這就是在獨覺在修四諦法的過程中,再加緊修持暖法,就是表示很勤修。一個東西已經熱了,冷冷的東西,拿來手中加強,一直搓它、一直磨它,磨久了這個東西也會有溫暖。

(3)「煖法」:就像一堆柴,開始你點火,點火,火開始要出來之前就有煙,一看到那個煙,就知道火開始要出來了。意思就是說從冷到熱,這叫做「煖法」。修行,從沒有興趣,培養到有興趣;有興趣,開始熱心、專精在這項法中,這叫做「煖法」。

(4)「忍法」:已經加功一直修,修到這個法極頂來了;了解這些法滿頂了,還要再繼續,因為這是小乘法用功的過程,用功的過程所需要,那就是忍,需要忍。「四安樂行」中,難道最重要的不就是忍?這個「忍法」是小乘、大乘所不能缺少的。你若沒有忍,你無法安住;你要安住我們的心,沒有忍,哪怕你立志,缺一個「忍」字,你這個志願很快就消退。

(5)「世第一法」:不論你是發什麼願,我要修行了,碰到瓶頸、碰到障礙,人事、聲音的障礙,他就退失道心,修行心不見了,回歸世俗,這就是缺少忍。就已有暖氣出來了,已經見到道了,缺了忍,就無法繼續,所以加行就是要有忍。再來進步,那就是「世間第一法」。

(6)「四加行法」:就是全都脫俗了,專心於道,完全所修持的是中道、是佛道,就是叫做「加行道」。在四聖諦,再加上了「四加行法」,若能夠這樣,前面講的是小乘的聲聞、獨覺這類在修的,要如何見道,那就是要再「加四加行」。

10. 『謂菩薩勤行四弘誓願,得福智資糧,加修四加行,立功用行而入見道,住真如性,是名四加行位。』

(1)「謂菩薩勤行四弘誓願,得福智資糧」:若是菩薩呢,菩薩也需要四加行,那就是「謂菩薩勤行四弘誓願」。要發菩薩心,第一個條件,本來就是行四弘誓願,小乘人是行四諦法,大乘行者是發四弘誓願,他修的是「得福智資糧」,在人群中,福智資糧,但是他還要「加修四加行」。

(2)「加修四加行,立功用行而入見道」:剛才說過了「煖法、頂法、忍法、世第一法」,還是一樣要再修四加行,這樣上去,就會加快,加快了他「立功用行」。就是四加行,不是只有發心立願就好,是真精進,入人群中不懈怠,是真精進,這叫做菩薩行。

(3)「真精進者,菩薩行中,六度萬行」:他是真精進者,在菩薩行中,他又再立功,就是在人群六度萬行,加修、真精進,所以「立功用行而入見道」,在這條道路很明朗,走在康莊的大直道,菩提道。

(4)「住真如性,是名四加行位」:所以他所住的,他的心境所住的那就是真如、諦理之中,這叫做四加行。這樣的菩薩,他就是入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五六七地,這樣一直上去,將要到第八地了。當然這四加行,還有三,三生,還有二生能夠得道,這樣一直努力上去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。

11. 【或一四天下,微塵數菩薩,餘有一生在,當成一切智】:等覺菩薩尚有一生,當成就一切種智。

(1)「小乘四加行、大乘四加行」:我們先知道四加行法,小乘四加行、大乘四加行。小乘四加行,那就是小乘所修的。知道什麼行?四諦法;大乘所行的是什麼?四弘誓。但是小乘要加行什麼法?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這叫做四加行;菩薩一樣也要四加行,是立功用行。在這個四加行之上,他的性,他的真如本性已經現前,與諦理合一,還要再精進。

(2)「等覺」:雖然到三、四、五地,再上去還有六、七、八地,所以還有三、二的空間,還有一的空間,還要向前走。所以說起來,我們修學佛法,「或一四天下,微塵數菩薩,餘有一生在,當成一切智」,就是還又有三、二、一,還是要再進行,這些菩薩叫做「等覺」;走到最極頂,叫做「等覺」。

(3)「等覺菩薩尚有一生,當成就一切種智」:這還有一生當成佛,這就是我們要進行。所以後面說:「或一四天下,微塵數菩薩,餘有一生在,當成一切智」,這就是我們要向前走。所以,大家要時時多用心!

*************
12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 如法修行,聞思修,心定,智慧生,修行是有次第,但時間要花多長,端看個人的精進程度。感恩能聽聞得知「世間事,對錯是相生、對立」來詮釋「煩惱即菩提」的道理。

等覺智慧,來自不捨眾生,修菩提行。「真精進者,菩薩行中,六度萬行」。聞法,從知道,了解,能說,到能做,身體力行,也是一種修行過程,期許人人是利根者,得聞法,即能身體力行,利益人群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8/03/12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