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03/13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3/13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03/13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3/13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二 3月 13, 2018 3:24 pm

20180313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暖位以佛覺為己心,
頂位以自心為佛境,
忍位則覺觀於中道,
迷覺兩忘兩邊不立。

  大家還記得昨天我們說過的嗎?「四四」法。我們知道真正學佛法要入心,法中有法,道理本來就是一層一層,層層有道理。我們學法就是要了解佛法中它的精髓,因為我們要修行。凡夫的根機總是千差萬別,佛陀要為眾生說法,他就要觀機逗教,適應眾生什麼樣的根機,是深?是淺?深、淺的法,還要分類別門,很辛苦啊!因為眾生煩惱類別多,所以同樣的法,卻是用各種不同的方式。如何來轉變眾生的觀念?轉惡為善、轉污染為清淨,這就是方法,也是方向。

  我們一直在說生生世世,長長久久無量數劫,沒有辦法去計算它的時間,就是因為我們眾生習氣剛強,難調難伏,我們的習氣要改,很難改。佛陀的慈悲,鍥而不捨,但是眾生還是很頑固,生生世世,很不容易能夠眾生聽佛的教法,從法中起歡喜心,相信、歡喜、聽法。從這樣相信、歡喜、聽法開始,而這個聽法的過程,是發大心或者是修自己,也要看他發心類別,佛陀還是同樣要應機逗教,所以有大、小乘的人。小乘,那就是長久長久以來已經聽法相信了,相信苦啊,人生疾苦,苦難偏多。要能夠相信佛說苦諦,苦的道理,不是今生此世才聽到,過去生的過去生不知道多久的時間就已經都有聽到,但是沒有接受,因為沒有相信。因為沒有信,所以沒有歡喜受。

  一直到佛陀成佛、轉法輪──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。所以我們就知道,第一場接受佛陀,第一個法輪轉,能夠接受「四諦」法。這五比丘不是今生此世才初接受,不是,他們是過去生的過去生,無數世劫,無數世,無數的時間,也是他,佛陀所度的對象。這個因緣很成熟,在今生佛陀覺悟第一場的聞法者,五比丘,他們的因緣也很深。所以第一場所聽到苦、集、滅、道「四諦」法,他們接受了。接受,那就是要用功修,依佛的音聲,聽佛的教法。教法;法中有法,攸關於生死,「分段生死」、「變易生死」;「分段生死」,生生世世隨著因緣,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。這個道理徹底相信,了解了,所以要很認真,怎麼樣才能夠「轉識成智」?自己把握自己,今生此世。

  五根、塵、識,五根、五塵、五識緣在外面的境界,什麼樣的作用?凡夫是隨著五根、塵、識這樣由不得自己,這個念頭隨境界而生、而動作、而結果,這都是「信」。開始慢慢聽法了、了解了,要啟發智慧。以智慧來面對著五根、塵、識,緣著境界動作,轉,轉貪念的緣為善念,不只不貪,還願意幫助人,這就是在「轉識成智」。去貪念,緣著外境,這都是「識」,開始知道、會意了,自己要轉過來,轉貪為布施,這是智慧啊!所以,「成所作智」,外面所造作一切一切的緣,轉惡緣為善緣,本來我們要去占人便宜,現在回過頭來換我們利益人,這就是轉惡為善,這就是我們今生此世聽聞佛法我們要很努力。

  分段生死,今生、來生,再來生,我們要相信,相信我們的過去生。我們現在,今生此世,互相接觸、互相歡喜、互相相信,也是我們過去生中有互相的利益,是你幫助我,或者是我幫助你呢?是你與我結好緣,或者是我與你轉好緣呢?這就是互相。今生此世我們有這個好的因緣,同修行、同志願、同佛法,我們體佛心、同師志,這就是好因緣。所以一切都是從造作中、轉識成智中,讓我們自己來打算自己,不是受到外境因緣轉動我們,這叫做「轉識成智」。我們能夠自己做主,這個分段生死,自然法則過了之後的這段,我們已經將我們的業識,開始轉為我們的智,在我們的智,在「第八識」。而若更清淨,煩惱無明再掃除,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,「菴摩羅識」,那是「第九識」了!這清淨無染,回歸覺性慧海,這個時候,那就是分段生死不再來了,變異生死也已經消失了,所以叫做「無生滅」。無生無滅,那就是回歸真如,很清淨的本性,這就是我們將要修的方向。

  「暖位以佛覺為己心」。所以剛才說「暖位」,那就是我們雖然還是靠音聲來了解法,那叫做「聲聞」,聲聞的法。因為我們的耳根聞法了,我們體會、心開意解了,知道方法了,要如何去「轉識成智」。我們現在開始要妙觀察了,開始要妙觀察,我們到底在造作什麼呢?我們要加緊用功,不是只有聽來按部就班,我們要再開始更加精進,所以叫做「四加行」。我們既在「四諦」法了解「苦、集、滅」,所以我們要修行於「道」。

  我們現在要滅煩惱,現在要修行在這條道路上,就要加強認真,叫做加行,「四加行」,所以要認真,所以叫做「暖位」。就像以前的人要取火,要用什麼取火?鑽木取火。柴不斷地摩擦、摩擦,一直將它摩擦之後,讓它出火花,而要出火花之前它會有熱氣、有暖氣,所以這叫做「暖」。「暖位」,開始已經有加強用功了,我們接受了法,精進、加強用功,所以這叫做「暖位」,已經進入到與法接觸得很密切,不論是法與人、與事,我們法與接觸人,了解法是這樣,我們在人與人之間有因緣,不要結惡緣,要好好轉惡為善。這人與人之間就是事,我們要如何去付出,所以人、事、物會理,這彼此的接觸、互相的誠懇、愛的理念,這種清淨無私的愛,彼此接觸了,這樣就是「暖位」。

  (四四:小乘大乘行者,各勤修四法,並精實四加行。)若說到人,人、事、物,願意這樣不斷地接觸、去付出,這就已經是菩薩。所以我們有小乘的加行位,有大乘的加行位。小乘是以「四諦法」是他修行的目標,他為了要斷生死,分段生死,他要加強修行的方向。而菩薩呢?他發四弘誓願,因為菩薩的四弘誓願──眾生無邊誓願度、煩惱無盡誓願斷、法門無量誓願學、佛道無上誓願成,所以他還要再加行,更加認真。芸芸眾生,我要如何去與眾生結好緣?這也是人與人、與事、與物我願意付出,沒有條件的付出,克服種種困難而付出,這就是加行。

  所以大、小乘那個加行不同,而他們都同樣在修行,修的也不一樣的法;小乘是四諦法,大乘就是四弘誓願。所以他們各人所修的法都是在加行,這叫做「四加行」法。四加行的法,第一就是「暖」,第二是「頂」,很認真用功;用功,步步一直一位一位進階,就到達那個頂位了。所以「頂位以自心為佛境」,自己向佛的方向走,「六度萬行」,拓寬道、鋪好路,向佛道走。但是行菩薩道談何容易啊!過程受到很多很多的境界,在四安樂行(〈安樂行品〉)之中豈不就是呢?多少種的人要刁難你等等,你要堪得忍、堪得忍啊!種種的困難,堪忍,就要堪得忍。下什麼樣的功夫來忍呢?「覺觀」。「忍位則覺觀於中道」,還是體會佛心,發心要行菩薩道。

  既要行菩薩道了,他就沒有去執著在「空」,也不執著在「有」,他所直行是在「中道」。就像一艘船,不靠左邊也不靠右邊,它在中間,這樣這艘船才不會被左岸卡到,也不會被右岸卡到,它可以從這個水路這樣自度度人,直通到目的地去,這叫做「中道」,這叫做方向,這叫做「覺」。我們清清楚楚、明明覺覺,人生世事煩惱偏多,眾生無明,所以我們要自己自覺。所以在無明中,我們更要再明是非,所以叫做「覺觀」,很清楚,什麼都不用執著,向我們的方向直走就對了,這叫做中道。

  「迷覺兩忘兩邊不立」。而「迷」與「覺」我們兩樣都將它放棄,現在就是專心要向道走,不是像小乘說:「我要斷煩惱、我要避人群、我要去無明,我要少事,不要管事情。」不是哦!他是在人群中,這就是菩薩,人群中的煩惱就是他覺悟之道。所以,他還是迷與覺兩忘,不論「這是覺,你靠這邊」,他也不會去靠它。雖然避開迷了,他也不會偏怎樣的覺。我的方向,我沒有停止,我不是要在小乘中途到達就好,我還是向前。覺,有緣覺、有獨覺。菩薩不是緣覺、不是獨覺,他的方向那就是大覺。所以,大覺的方向是一路走,他不會停在凡夫,也不會停在小乘,他就是往前走,所以「迷覺兩忘」。這個地方的「覺」,是緣覺或者是獨覺,修小乘行;大覺行者沒有停滯在小乘,他是直向大乘佛道。所以「兩邊不立」,不靠在凡夫裡的此岸,也沒有要靠在緣覺、獨覺中途停止的地方,他還是向前,所以不靠兩邊,不立在兩邊,這就是中道。

  所以,大家要很清楚大小乘的加行位,同樣在修行,修小乘是一個過程,「苦集滅道」我們知道就對了,這叫做道理過程,不要停滯在那裡。緣覺、獨覺只是了解「十二因緣」,如何來生,有這個因緣果報。我們不是要斷了一切的因緣,是要與眾生再結好緣。所以,聲聞在取「四諦」法──苦、集、滅、道;緣覺,他們就是修「十二因緣」法。而菩薩呢?他是直往「六度萬行」去,這就是四弘誓願。所以每一階段有每一階段修行的名相,發大心者他一起步這些道理都知道了,就是生生世世行在「四弘誓願」、「六度萬行」裡,生生世世都在……。現在〈分別功德品〉,這麼多這麼多,前面的〈壽量品〉開始累積這麼多的菩薩,這全都是過去生一直累積下來。大家若清楚了,現在這段偈文現在大家的面前,就已知道,因前面已經解釋過這些了。

*四四:小乘大乘行者,各勤修四法,並精實四加行。
三生成佛:
一、過去,見聞生。
二、現在,解行生。
三、未來,證入生。

  「四四:小乘大乘行者,各勤修四法,並精實四加行。」「四四」,是「四弘誓願」與「四聖諦」,其中又一個「四加行」。這「四加行」就是加緊腳步往前走。接下來再說「三三」,三個生,「三生成佛」。凡夫的三生,過去生、現在生、未來生,一般的人都說「三世因果」。是三世因果,過去生所造作的因、今生所接受的果,這三世因果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;今生再造因,來生再受果,這就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我們凡夫差不多知道這樣。而我們修行要成佛,也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「一、過去,見聞生。二、現在,解行生。三、未來,證入生。」過去生就是「見聞」,現在生是「解行」,未來生是「證入」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我們要很用心。

*三生而成佛,謂過、現、未來--過去生見佛聞法,植佛種子。於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,於未來世之生證得道果。

  「三生而成佛,謂過、現、未來-過去生見佛聞法,植佛種子。」所以說「過、現、未來」,過去見聞佛法,「見佛聞法」,就是種佛的種子。我們現在在這裡坐著,要慶幸過去生中我們也有結過緣,同時應該也有那個因緣在佛法中不斷延生。佛法中一生無量,有無量的種子在人間還在傳,傳法給其他的人。所以應該你、我,我們也是在無量種子中的一顆,與大家還有緣,又這樣傳下來。就像昨天,陸陸續續去全臺參與志工精進的常住師父們回來,從南部、中部、北部,一群一群一直回來了。因為昨天的昨天,就是前天,你們帶慈濟人共修,各地在共修。一群一群回來,我就會問:「如何?大家有沒有精進?」回答我的,好幾梯次的人回來,回答就說:「有啊!精進!尤其聽到師父出來說話。」這句話,好像好幾組回來時,我前後問,前後回答。可見這就是種子有傳,從法的源頭,今生此世法的源頭,師父如何說,說佛所說的法,再去說給他們聽。這就是種子,就是一生無量,這就是聽法要很用心。

  所以,「植佛種子」。我們不斷在播種,我們都發心立願聽法、說法、傳法,這就是播種子的人。所以,「於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」,在今生就完成「十信」。我們人人在這個地方聽法,能夠繼續繼續聽,尤其是全臺,尤其是國際間全球幾個國家同樣在這個時間同時在聽法。為什麼一大早天未亮他們要出門?這是相信,信才願意聽。

*十信:最初十位名十信,因入佛教海,修無量法門,要以信為先。
信心、念心、精進心、慧心、定心、不退心、護法心、迴向心、戒心、願心。

  到底「信」有幾種信?那就有「十信」,十種的信。(「十信:最初十位名十信」。)這十種的「信」,「因入佛教海,修無量法門,要以信為先」。我們就是相信,因為我們相信,才會入佛教海。剛才告訴大家,法中有法,法是很多很多的法。所以,因為我們相信、願意接受,所以「入佛教海」。佛法的教化,法延生著法,所以「修無量法門」。每接受一句,有心得,這就是開一道的法門;再接受一句,我們能夠落實生活,又是再一個法門,我們日日都在開法門受用。

  所以,「要以信為先」。你相信這個法,你用這個法在人與人之間,有心得,這就是「信」。所以,「信心、念心、精進心、慧心、定心、不退心、護法心、回向心、戒心、願心」。第一個信心,第二的念心,第三的精進心;第四的成長智慧,第五心定下來,第六就是不退的心,第七要再護法,第八要回向,普願眾生。第九要戒,聞、思、修要繼續,所以第十要「四弘誓願」,永恆度化眾生,這叫做「十信」。

  學佛第一階段就是要信,有信才能夠入,所以要入哪裡去呢?「十地」,要登十地。我們已經說過十地,陸陸續續向大家提起,提起「歡喜地」、「離垢地」、「發光地」、「焰慧地」、「難勝地」,再來呢?現前地」。再來呢?「遠行地」。再來呢?「不動地」。再來?「善慧地」。再來?「法雲地」。就是這樣一地一地登入十地去。我們了解佛法,所以「於未來世之生證得道果」。所以這叫做「三生成佛」,要看我們的「加行」有多少。我們加強我們的修行。加行有多少?你若「加行」很多,就是按照所說的在人群中、煩惱中,轉煩惱成菩提;在人群中結好緣,轉惡為善。我們自己的心,要把握得穩在,若能夠這樣法法入心,這就是我們已經在法中了,一步一步從「信」入地,這樣我們就愈來愈清楚了。所以,前面的文就是這樣說,

複習經文:「復有四三二,如此四天下,微塵諸菩薩,隨數生成佛。或一四天下,微塵數菩薩,餘有一生在,當成一切智。」

經文:「如是等眾生,聞佛壽長遠,得無量無漏,清淨之果報。復有八世界,微塵數眾生,聞佛說壽命,皆發無上心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如是等眾生,聞佛壽長遠,得無量無漏,清淨之果報」;如上無量數等眾。
聞佛開示,壽命長遠;如上所說分別菩薩各各所得智慧果報。

  這都是前面已說過的偈文,我們要很清楚,清楚在我們真的這樣生生不斷……。就要從小乘、大乘,道理清楚了解,身體力行,還要精進再「加行」;道理句句清楚,這樣我們才有辦法將法延續下去。所以,「如是等眾生,聞佛壽長遠,得無量無漏,清淨之果報」。「如上無量數等眾。聞佛開示,壽命長遠」。這無量數的菩薩,聞佛說這麼多了,聽佛、聞佛開示,佛陀已經告訴我們「壽命長遠」,那就是慧命。生生世世是很長久,我們不要停滯在凡夫的自然法則,「分段生死」、「轉識成智」,我們的知識應該變成了智慧;智慧一直要到清淨無染垢成為慧命,慧命就長遠了。

  就像最近一直聽到,慈濟人都這樣說:「哎呀!我們現在都年輕化了,大家都年輕起來了。」是啊,大家年輕起來了。所以,這就是慧命成長,用我們生命中過去的經驗,就是要用在現在。過去的經驗,在凡夫人我是非,為什麼在人與人之間會惹起那麼多的煩惱呢?是對的、不對的,這都是經驗。而我們過去什麼因緣進來慈濟?我們進來慈濟,所互動的朋友、法親都是走一樣的志向、一樣的道路,做過了多麼多共同利益人群的事情?是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人?這也是經驗,這就是生命曾經有過。我們過去到底用多長的時間,已經成熟了我們過去的慧命?將這個過去的經驗與過去的付出,這我們都能夠拿來做現在的經驗。所以,我們年輕化,智慧再凝聚起來,將過去的知識轉來智慧利益人群,這個方法再用在未來,這叫做「壽命長遠」。

  所以,「如上所說,分別菩薩各各所得智慧果報」。佛陀除了在〈壽量品〉說過了慧命,現在又再如何來分別,這些菩薩已經是經過了多生多劫,很多生、很多很長的時間,長遠以來無不都是投入人群、度化眾生──已成就、當成就、未成就,數量有那麼多,這無量數。而且用他們的生命過程「四修」,四修、四加行等等,三生、三法,這樣為我們說過來,我們應該要清楚,這要很用心。

*如是一行,結上頓悟漸證等眾,聞佛壽命長遠之妙法,三身清淨之果報,各得證入無量無邊清淨法身。

  佛法的含藏很廣,「如是一行,結上頓悟漸證等眾」。就是用這樣的壽命,「如是」,就是告訴我們很長很長的壽命、很長很長的慧命,是多久、多久的時間這樣結緣的眾生度過來,這樣在結緣,結上了頓悟、漸證(之眾)。修大乘行,一修就要修「六度萬行」。 這種大乘法,有的開始就是慢慢來,先顧自己再來顧別人;也有的是別人與自己兼顧,這叫做「頓悟」。佛法就是這樣,我利用時間利益我自己,我也能夠利益人群。這種頓悟,體會時間、體會人間、體會空間,這種「頓悟」。或者是「唉呀,慢慢來」,這叫做漸漸了解了。這類的眾生很多、很多,不同的習氣、不同的心性,就要用很長久的時間。所以,這麼長久的時間,「聞佛壽命長遠之妙法」。佛陀慢慢分析,這些全都是妙法。

  所以,「三身清淨之果報」。就是過去生見佛、聞法,開始就在淨化自己,在那個時代開始已經聞法了。再來,第二就是開始要淨行,開始要懂得要如何淨行,慢慢來體悟,所以就「各得證入無量無邊清淨法身」;這個清淨法身要從報身、應身、法身來。這個「報身」,就是永遠運用慧命在人間,去廣度眾生、與眾生結緣。過去生、現在生,過去的過去,無量、無量的過去生;現在,現在還有無量、無量的現在生。昨天、今天不斷不斷在應用「身」這樣來人間,在人群中。這走過的路,一直都是自我淨化,清淨法身、意識清楚,清淨法身。

*當得修證無漏無為圓滿報身,亦得應用非生非滅千倍化身,故曰得無量等。

  所以,「當得修證無漏無為圓滿報身」。無漏就是「戒定慧」、「聞思修」,一切、一切在行為中斷除所有一切煩惱,這就是無漏、無為。透徹了解道理,無所障礙,叫做「無為」。這過去大家都聽過,而且「圓滿報身」,在這個報身就是結果成佛了,因為你修行的過程,最後成就了。所以,「亦得應用非生非滅千倍化身」,就是非生、非滅。這來生是不是因緣果報牽引來呢?不是。是不是你的因緣果報,所以你的壽命那麼短呢?不是。那就是與眾生互動的因緣。所以常常說,我們能夠去除一切,不能去除因緣,因緣很重要。佛陀的慧命、智慧來分析,眾生就是要用這樣的緣來化度,不是業力牽引,不是,是清淨無染著的緣,所以說「非生非滅千倍化身」來去自如,「故曰得無量等」。很多菩薩的無量,那佛的慧命、壽命無量。

經文簡釋:
「復有八世界,微塵數眾生」;復有下,頌發心功德。
八世界:八大千界。

  所以,「復有八世界,微塵數眾生」。復有下,頌發心功德。還有很多這個八世界微塵數的眾生,這些很多,他們就是這樣,將成佛、未成佛,將轉法輪、未轉法輪,這過程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。「八世界:八大千界」,四四,二四是八,就是要好好用我們的生命在人間,把握每一個時。

經文簡釋:
「聞佛說壽命,皆發無上心」;聞佛開示,法壽長遠,皆發道心,願得如佛。

  「聞佛說壽命,皆發無上心」。好好用心,所以「聞佛開示,法壽長遠,皆發道心」。這「法壽」就是慧命長遠。佛陀為我們開示,種種的法成長我們的慧命。常常說過了,慧命要靠時間、把握時間,要靠我們這個生命,那就利用生命增長慧命。所以若這樣,我們才有辦法得正道入心。所以,「願得如佛」,這是我們人人的方向。希望我們要用心,用心是在每秒鐘、念念間的用心,不要將心意散亂,這就是空白過人生。大家要記得,理的深妙,這不是用我們的思惟可得,法中有法,我們要從法中去體會無量數的法,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3/13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3/13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3/13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二 3月 13, 2018 3:27 pm

[2018年3月13日上午5:20] 農曆正月廿六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五七0)

1. 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經文:【如是等眾生,聞佛壽長遠,得無量無漏,清淨之果報。復有八世界、微塵數眾生,聞佛說壽命,皆發無上心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暖位以佛覺為己心,頂位以自心為佛境,忍位則覺觀於中道,迷覺兩忘兩邊不立。」

(1)「四四法」:我們知道真正學佛,法要入心,法中有法,道理本來就是一層一層,層層有道理。我們學法,就是要了解,佛法中它的精髓,因為我們要修行。

(2)「眾生根機不同,觀機逗教,轉污染為清淨」:凡夫的根機總是千差萬別,佛陀要為眾生說法,就要觀機逗教,適應眾生什麼樣的根機?是深、是淺。深、淺的法,還要分類別門。很辛苦啊!因為眾生煩惱類別多,所以同樣的法,卻是用各種不同的方式,如何來轉變眾生的觀念?轉惡為善,轉污染為清淨,這就是方法,也是方向。

(3)「眾生習氣剛強,難調難伏,佛陀的慈悲,鍥而不捨」:我們一直在說生生世世、長長久久無量數劫,沒有辦法去計算它的時間,就是因為我們眾生習氣剛強,難調難伏,我們的習氣要改,很難改。佛陀的慈悲,鍥而不捨。

(4)「看發心類別,應機逗教,轉小向大」:但是眾生還是很頑固,生生世世,很不容易能夠眾生聽佛的教法,從法中起歡喜心,相信、歡喜、聽法。就這樣相信、歡喜、聽法開始,而這個聽法的過程,是發大心或者是修自己,也要看他的發心類別,佛陀還是同樣要應機逗教,所以有大、小乘的人。

(5)「小乘,修四聖諦」:小乘,就是長久以來,已經聽法相信,相信苦啊,人生疾苦,苦難偏多,要能夠相信佛說苦諦。苦的道理,不是今生此世才聽到,過去生的過去生,不知道多久的時間就已經全都聽到,但是不接受,因為不相信。因為不信,所以不歡喜受。

(6)「四諦法」:一直到佛陀成佛、轉法輪,苦、集、滅、道。所以我們就知道,第一場接受佛陀,第一個法輪轉,能夠接受「四諦法」,這五比丘不是今生此世才初接受,不是,他們是過去生的過去生,無數世劫,無數世,無數的時間,也是佛陀所度的對象。這個因緣很成熟,在今生佛陀覺悟第一場的聞法者,五比丘的因緣也很深,所以第一場所聽到的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的「四諦法」,他們接受了。接受,那就是要用功修,以佛的音聲,聽佛的教法。

(7)「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,轉識成智」:教法;法,法中有法。攸關於生死,「分段生死」、「變易生死」。「分段生死」,生生世世隨著因緣,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這個道理徹底相信,了解了,所以要很認真,要如何才能夠「轉識成智」?自己把握自己,今生此世。

(8)「要透徹了解,凡夫隨著五根、塵、識,由不得自己」:五根、塵、識,五根、五塵、五識緣著外面的境界,什麼樣的作用,凡夫是隨著五根、塵、識,由不得自己,這個念頭隨境界而生、而動作、而結果,這都是信。

(9)「轉識成智」:開始慢慢聽法了,了解了,要啟發智慧;智慧來面對著五根、塵、識,緣著境界動作,轉,轉貪念的緣為善念,不只不貪,還願意幫助人,這就是在「轉識成智」。起貪念,緣著外境,這都是識,開始知道、會意,自己要轉過來,轉貪為布施,這是智慧啊!

(10)「成所作智,轉惡為善」:外面所造作的一切的緣,轉惡緣為善緣,本來我們要去占人便宜,現在回過來換我們利益人,這就是轉惡為善,這就是我們今生此世聽聞佛法,我們要很努力。

(11)「結好緣,彼此互相」:分段生死,今生來生再來生,我們要相信,相信我們的過去生。我們現在今生此世,互相接觸、互相關係、互相相信,也是我們過去生中有互相的利益,是你幫助我或者是我幫助你呢?是你與我結好緣,或者是我與你轉好緣呢?這就是互相。

(12)「好因緣,同修行、同志願、同佛法」:今生此世,我們有這個好的因緣,同修行、同志願、同佛法,我們體佛心、同師志,這就是好因緣。所以一切都是從造作中,轉識成智中,讓我們自己,自己來打算自己,不是受到外境因緣轉動我們,這叫做「轉識成智」。

(13)「回歸清淨覺性慧海,第九識,無生無滅」:我們能夠自己做主這個分段生死,自然法則過了之後的這段,已經將我們種的業識,已經開始轉為我們的智,在我們的智,在「第八識」。而若更清淨,煩惱無明再掃除,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,「庵摩羅識」,「第九識」清淨無染,回歸清淨覺性慧海;這個時候,那就是分段生死不再來了,變異生死也已經消失了,所以叫做「無生滅」。無生無滅,就是回歸真如,很清淨的本性,這就是我們要修的方向。

(14)「暖位以佛覺為己心」:剛才說「暖位」,就是我們雖然還是靠音聲來了解法,那叫做聲聞,聲聞的法。因為我們的耳根聞法,我們體會、心開意解了,知道方法了,要如何去「轉識成智」。

(15)「妙觀察智,四加行,四諦法,修行於道」:我們現在開始要「妙觀察」,開始要妙觀察,我們到底在造作什麼呢?我們要加緊用功,不是只有聽來的按部就班,我們要再開始更加精進,所以叫做「四加行」。我們既在「四諦法」了解苦、集、滅,所以我們修行於「道」。

(16)「四加行:暖位,精進用功」:我們現在要滅煩惱,我們現在要修行在這條道路上,我們要加強認真,叫做加行,「四加行」,所以要認真,所以叫做「暖位」。就像以前的人要取火,要用什麼取火?鑽木取火。柴,不斷地摩擦、摩擦,一直將它摩擦之後,讓它出火花;要出火花之前,它有熱氣、有暖氣,這叫做「暖」,「暖位」;開始已經有加強用功了,接受了法,我們精進、加強用功,這叫做「暖位」。

(17)「化解惡緣結善念」:我們已經進入到與法接觸得很密切,不論是法與人、與事。我們「法」與接觸人,了解法是這樣,我們跟人與人之間是因緣,我們不要結惡緣,我們要好好轉惡為善,我們人與人之間。

(18)「人、事、物會理,清淨無私的愛」:人與人之間就是「事」,我們要如何去付出,所以人、事、物會理,這彼此的接觸、互相的誠懇、愛的理念,這種清淨無私的愛,彼此接觸,這樣就是「暖位」。

(19)「菩薩,轉小向大,不斷入人群,接觸人事物的付出」:若說到「人、事、物」,願意這樣不斷地接觸去付出,這就已經是菩薩。所以我們有小乘,小乘的「加行位」,有大乘的「加行位」。小乘是以「四諦法」是他修行的目標,他為了要斷生死,分段生死,他要加強修行的方向。

(20)「菩薩。發四弘誓願」:因為菩薩的四弘誓願: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。還要再加行,更加認真,芸芸眾生,我要如何去與眾生結好緣,這也是人;與人、與事、與物,我願意付出,沒有條件的付出,克服種種困難而付出,這就是「加行」。

(21)「頂位以自心為佛境」:大、小乘,那個加行不同,他們都一樣在修行,修的也不一樣的法;小乘是四諦法,大乘就是四弘誓願。他們各人所修的法都是在加行,這叫做「四加行法」。四加行的法,第一就是「暖」,第二是「頂」,很認真用功、用功,步步一直一位一位一直進階,所以到達頂位。所以「頂位以自心為佛境」,自己向佛的方向走,「六度萬行」,拓寬道、鋪好路,向佛道走。

(22)「忍位則覺觀於中道」:行菩薩道談何容易啊?過程受到很多、很多的境界,在〈安樂行品〉之中,豈不就是呢?多麼多種的人要刁難你等等,你要堪得忍、堪得忍啊!種種的困難,堪忍就要堪得忍。

(23)「覺觀,體會佛心,發心行菩薩道,行在中道」:下什麼樣的功夫來忍呢?「覺觀」,體會佛心,發心要行菩薩道。既要行菩薩道,就沒有去執著在「空」,也不執著在「有」,他所直行是在「中道」。就像一艘船,不靠左邊也不靠右邊,它在中間,這樣,這艘船才不會讓左卡到,也不會讓右岸卡住,它可以從這個水路,這樣自度度人,直抵到目的地去,這叫做「中道」,這叫做方向,叫做「覺」。

(24)「自覺,明是非,體會『中道』」:我們清清楚楚、明明覺覺,人生世事煩惱偏多,眾生無明,所以我們自己要自覺。在無明中,更要再「明是非」,所以叫做「覺觀」,很清楚;什麼都不用執著,向我們的方向直走就對了,這叫做中道。

(25)「迷覺兩忘兩邊不立」:「迷」與「覺」,我們兩樣都將它放棄,現在就是專心要向道走,不是像小乘說:「我要斷煩惱、我要避人群,我要去無明、我要少事,不要理睬事情。」不是哦,他是在人群中,這就是菩薩,人群中的煩惱就是他覺悟之道。他還是迷與覺「兩邊不立」,不論說「這是覺,你靠這邊」,他也不會靠它;雖然避開迷了,他也不會偏怎樣的覺。我的方向,我沒有停止,我不是要在小乘中途到達就好,我還是向前。

(26)「緣覺、獨覺,修小乘行,菩薩是大覺行者」:菩薩不是緣覺、不是獨覺,他的方向那就是大覺。大覺的方向他是一路走,他不會停在凡夫,也不會停在小乘,他就是往前走,所以「迷覺兩忘兩邊不立」。這個地方的「覺」,是緣覺或者是獨覺,修小乘行。大覺行者沒有停滯在小乘,是直向大乘佛道,所以「兩邊不立」;不靠在凡夫裡的此岸,也沒有要靠在緣覺、獨覺中途停止的地方,他還是向前,所以不靠兩邊,不立在兩邊,這就是中道。

(27)「要清楚大小乘的加行位」:大家要很清楚大小乘的「加行位」,同樣是在修行,修小乘是一個過程,「苦集滅道」,我們知道就對了,這叫做道理過程,不要停滯在那裡。

(28)「聲聞修四諦法,緣覺修十二因緣法,菩薩是直往六度萬行」:這緣覺、獨覺,這只是了解「十二因緣」,如何來生,有這個因緣果報;我們不是要斷了一切的因緣,我們要與眾生要再結好緣。所以,聲聞在取四諦法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;緣覺,他們就是修「十二因緣法」。而菩薩,他是直往「六度萬行」去,這就是四弘誓願。

(29)「菩薩,生生世世行在『四弘誓願、六度萬行』」:每一階段有每一階段修行的名相,發大心者他一起步這些道理都知道了,就是生生世世行在「四弘誓願」、「六度萬行」裡。在現在〈分別功德品〉,前面的〈壽量品〉開始累積這麼多的菩薩,這全都是過去,過去生一直累積下來。大家若清楚了,現在這段經文現在大家的面前,就知道前面已經解釋這些。

3. 『四四=小乘大乘行者,各勤修四法,並精實四加行。三生成佛,(一)過去,見聞生。(二)現在,解行生。(三)未來,證入生。」

(1)「四四:小乘大乘行者,各勤修四法,並精實四加行。:「四四」,是「四弘誓願」與四諦,「四聖諦」,其中又一個「四加行」;這「四加行」就是加緊腳步往前走。

(2)「三三,三生成佛」:接下來說,「三三」;三個生,「三生成佛」。凡夫的三生,「過去生、現在生、未來生」,一般的人都說「三世因果」。是三世因果,過去生所造作的因,今生所接受的果,這三世因果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;今生再造因,來生再受果,這就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我們凡夫差不多知道這樣。

(3)「(一)過去,見聞生。(二)現在,解行生。(三)未來,證入生。」:而我們修行要成佛,也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;過去生就是「見聞」,現在生是「解行」,未來生是「證入」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我們要很用心。

4. 『三生而成佛,謂過、現、未來—過去生見佛聞法,植佛種子。於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,於未來世之生證得道果。』

(1)「三生而成佛,謂過、現、未來-過去生見佛聞法,植佛種子」:所以說「過、現、未來」,過去見聞佛法;見佛聞法,就是種佛的種子。我們現在在這裡坐著,我們要慶倖,在過去生中,我們也有結過了緣,同時應該也有那個因緣在佛法中不斷延生。佛法中,「一」生無量,有無量的種子在人間還在傳,傳法給其他的人。所以應該你、我,我們也是在無量種子中的一個,與大家還有緣,又這樣傳下來。

(2)「傳法,一生無量」:就像昨天,陸陸續續在全省(全臺)回來的常住師父們,從南部、中部、北部,一群一群一直回來了。前日你們(指:常住師父們)去帶慈濟人共修,各地在共修。一群一群回來,我就會問:「如何?大家有沒有精進?」回答我的,好幾個梯次回答就說:「有啊,精進!尤其聽到出來『佛』出來說話。」這句話,好像好幾組回來,我前後問,前後回答。

(3)「從法源,傳佛法」:可見這就是種子有傳,從法的源頭,今生此世法的源頭,師父如何說,說佛所說的法,再去說給他們聽,這就是種子,就是「一」生無量。這就是聽法要很用心。

(4)「植佛種子」:我們不斷在鋪,布種,我們都發心立願聽法、說法、傳法,這就是布種子的人。

(5)「於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」:在今生就完成「十信」。我們人人在這個地方聽法,能夠繼續繼續聽,尤其是全省,尤其是國際間全球幾個國家,同樣在這個時間同時在聽法。為什麼一大早天未亮他們要出門,這是相信,信才願意聽。

5. 『十信:最初十位名十信,因入佛教海,修無量法門,要以信為先。信心、念心、精進心、慧心、定心、不退心、護法心、迴向心、戒心、願心。』

(1)「十信:最初十位名十信,因入佛教海」:到底「信」有幾種信?有「十信」,十種的信。這十種的「信」,因為我們相信,我們才會入佛教海。

(2)「法中有法,入佛教海」:剛才告訴大家,法中有法,法是很多很多的法。所以,因為我們相信、願意接受,所以入佛教海;佛法的教化,法延生著法。

(3)「修無量法門,日日都在開法門、受用」:每接受一句,有心得,這就是開一道的法門;再接受一句,我們能夠落實生活,又是再一個法門。我們日日都在開法門、受用。

(4)「要以信為先,十信」:你相信這個法,用這個法在人與人之間,有心得,這就是信。「十信」:「信心、念心、精進心、慧心、定心、不退心、護法心、迴向心、戒心、願心」。第十是要「四弘誓願」,永恆度化眾生,這叫做「十信」。

(5)「學佛,要『信』,登十地」:學佛,第一階段就是要「信」,有信才能夠入,所以要入哪裡去呢?「十地」,要登十地,我們已經說過十地。

(6)「菩薩十地」:陸陸續續向大家提起「十地」,第一「歡喜地」、第二「離垢地」、第三「發光地」、第四「焰慧地」、第五「難勝地」,第六「現前地」,第七「遠行地」,第八「不動地」、第九「善慧地」、第十「法雲地」。就是這樣一地一地,登入十地去。

(7)「於未來世之生證得道果」:了解佛法,所以這叫做「三生成佛」,要看我們的「加行」有多少。加強我們的修行,你若「加行」很多,就是按照所說的,在人群中、煩惱中,轉煩惱成菩提;在人群中結好緣,轉惡為善。我們自己的心,要把握得穩在,若能夠這樣法法入心,這就是我們已經開始在法了,一步一步從「信」入地,這樣我們就愈來愈清楚了。

6. ★複習經文:【復有四三二,如此四天下,微塵諸菩薩,隨數生成佛。或一四天下,微塵數菩薩,餘有一生在,當成一切智。】

7. ★釋義經文:【如是等眾生,聞佛壽長遠,得無量無漏,清淨之果報】:如上無量數等眾。聞佛開示,壽命長遠;如上所說分別菩薩各各所得智慧果報。

(1)「身體力行,精進加行,延續法髓」:前面說過的經文,要很清楚,清楚在我們真的這樣生生不斷。就要從小乘、大乘,道理清楚了解,身體力行,還要精進再「加行」,道理句句清楚,這樣我們才有辦法將法延續下去。

(2)「如上無量數等眾。聞佛開示,壽命長遠」:這無量數的菩薩這麼多了,聽佛、聞佛開示,佛陀已經告訴我們,「壽命長遠」,那就是慧命。生生世世是很長久,我們不要停滯在凡夫的自然法則而已,「分段生死」。

(3)「如上所說,分別菩薩各各所得智慧果報」:「轉識成智」,我們的知識應該變成了智慧;智慧一直要到清淨無染垢成為慧命,慧命就長遠了。

(4)「壽量寶藏,慧命成長」:就像最近一直聽到,慈濟人都這樣說:「哎呀!我們現在都年輕化了,大家都年輕起來了。」是啊,大家年輕起來了。所以這就是慧命成長,用我們生命中過去的經驗,就是要用在現在。過去的經驗,在凡夫人我是非,是如何在人與人之間惹起那麼多的煩惱呢?是對的、不對的,這都是經驗。

(5)「同師同道同志願」:而我們過去什麼因緣進來慈濟?我們進來慈濟,所互動的朋友、法親都是走一樣的志向、一樣的道路,做過了多少共同利益人群的事情?是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人?這也是經驗,這就是生命曾經有過。

(6)「壽命長遠」:我們過去到底用多長的時間,已經成熟了我們過去的慧命?將這個過去的經驗與過去的付出,這我們都能夠拿來做現在的經驗。所以,我們年輕化,智慧再凝聚起來,將過去的智識轉來智慧利益人群,這個方法再用在未來,這叫做「壽命長遠」。

(7)「如上所說分別,菩薩各各所得智慧果報」:佛陀除了在〈如來壽量品〉說過了慧命,現在又再如何來分別,這些菩薩已經是經過了多生、多劫,很多生、很多很長的時間,長遠以來無不都是投入人群、度化眾生──「已成就、當成就、未成就」,數量有那麼多,這無量數。而且用他們的生命過程四修,四修、四加行等等,三生、三法,這樣為我們講過來,我們應該要清楚,這要很用心。

8. 『如是一行,結上頓悟漸證等眾,聞佛壽命長遠之妙法,三身清淨之果報,各得證入無量無邊清淨法身。』

(1)「如是一行,結上頓悟漸證等眾」:佛法的含藏很廣,就是用這樣的壽命。「如是」,就是告訴我們很長很長的壽命、很長很長的慧命;是多久多久的時間這樣結緣的眾生,度過來,這樣在結緣,結上了頓悟、漸證。

(2)「修大乘行,一修就要修六度萬行」:這種大乘法,有的開始就是慢慢來,先顧自己再來顧別人;也有的是別人與自己兼顧,這叫做「頓悟」。

(3)「頓悟」:佛法就是這樣,我利用時間,利益我自己,我也能夠利益人群,這種頓悟,體會時間、體會人間、體會空間,這種「頓悟」;或者是要慢慢來,這叫做漸漸了解了。這種類的眾生是很多、很多,不同的習氣、不同的心性,就要用很長久的時間。

(4)「聞佛壽命長遠之妙法,三身清淨之果報,各得證入無量無邊清淨法身」:這麼長久的時間,佛陀慢慢分析,這些全都是妙法。過去生見佛、聞法,開始就在淨化自己,在那個時代開始已經聞法了;再來,第二就是開始要淨行,開始要懂得要如何淨行,慢慢來體悟,所以就「各得證入無量無邊清淨法身」。

(5)「清淨法身」:要從「報身、應身、法身」;這個報身,就是永遠運用慧命在人間去廣度眾生、與眾生結緣。過去生、現在生,過去的過去,無量無量的過去生;現在,現在還有無量無量的現在生,昨天、今天不斷不斷在應用「身」這樣來人間,在人群中。這走過的路,一直都是自我淨化,清淨法身,意識清楚,清淨法身。

9. 『當得修證無漏無為圓滿報身,亦得應用非生非滅千倍化身,故曰得無量等。』

(1)「當得修證,無漏無為,圓滿報身」:無漏就是「戒定慧、聞思修」,一切一切在行為中斷除所有一切煩惱,這就是「無漏、無為」;透徹了解道理、無所障礙,叫做「無為」。這過去大家都聽過,而且圓滿報身,在這個報身,就是結果成佛了,因為你修行的過程,最後成就了。

(2)「亦得應用非生非滅千倍化身」:就是非生非滅。這來生是不是因緣果報牽引來的呢?不是。是不是你的因緣果報,所以你的壽命那麼短呢?不是。那就是與眾生互動的因緣。所以常常說,我們能夠去除一切,不能去除因緣,因緣很重要。

(3)「故曰得無量等」:佛陀的慧命、智慧來分析,眾生就是要用這樣的緣來化度,不是業力牽引,不是,是清淨、無染著的緣。所以說「非生非滅,千倍化身」來去自如,「故曰得無量等」,很多菩薩的無量,佛的慧命、壽命無量。

10. 【復有八世界,微塵數眾生】:復有下,頌發心功德。八世界:八大千界。

(1)「復有八世界,微塵數眾生」:還有很多這個八世界微塵數的眾生。他們就是將成佛、未成佛,將轉法輪、未轉法輪,這過程還有一段長的時間。八世界,四四、二四是八,就是要好好用我們的生命在人間,把握每一個時候。

11. 【聞佛說壽命,皆發無上心】:聞佛開示,法壽長遠,皆發道心,願得如佛。

(1)「聞佛開示,法壽長遠,皆發道心」:法壽,就是慧命長遠,佛陀為我們開示,種種的法,成長我們的慧命。慧命要靠時間、把握時間,要靠我們這個生命,「利用生命、增長慧命」。若這樣,才有辦法在正道、入心,「願得如佛」,這是我們人人的方向。

(2)「法中有法,體會無量數的法」:希望我們要用心,用心是在每秒鐘、念念間的用心,不要將心意散亂了,這就是空白過人生。大家要記得,理的深妙不是用我們的思維可得,一定要從很深,法中有法,我們要從法中去體會無量數的法,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!

***************
12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要清楚大小乘的加行位」,聲聞修四諦法,緣覺修十二因緣法,菩薩是直往六度萬行」。尤其當上人問大家「菩薩十地」時,或提及「四智」、「四四」、「四加行」時,非常歡喜能與大家一起明確的回答,感受一起能得聞佛法的法喜,「好因緣,同修行、同志願、同佛法」。聞法,首先要認真牢記,才能接續聽懂每天上人開示的內容。

很歡喜聽聞這段「法壽,就是慧命長遠,佛陀開示種種的法,成長我們的慧命。慧命要靠時間、把握時間,『利用生命、增長慧命』。才有辦法在正道、入心,「願得如佛」,這是我們人人的方向。」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8/03/13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