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323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菩薩外緣眾生,愚昧障重多苦,
誓願度無量眾,啟智運悲明誓;
菩薩長情大愛,秉慧用慈弘願,
聞真諦理壽量,功德法源綿長。
用心。「菩薩外緣眾生,愚昧障重多苦」,用心想啊!一直一直都在提起「菩薩」。菩薩,在我們現在一聽到就知道是「覺有情者」,覺有情、入人群。人群中,眾生就是如一家人,一大家人,在天地之間。所以這些菩薩,他們能夠所謂菩薩,就是在人群中,因為人群眾生需要菩薩,因為眾生中多數都是這樣「愚昧障重多苦」。在我們現在人群中,哪一個不是還充滿煩惱、無明呢?我們人人都有欠缺,是我們的生活中欠缺嗎?不是生活中的欠缺,是精神理念中的欠缺。現在還有多少人就是因為看不開、想不透徹,所以煩惱無明障礙很重,這是不是苦呢?這是求無窮盡。人人都有,哪怕地位多高,名譽多好、多大,同樣都有很多的煩惱;擔憂的事情很多,覺得人生對他還是不足。
有的人很完美主義,儘管很能幹了,很有才華,自己也還覺得不夠、自己還是有缺點、自己還不完美,對自己的信心還是尚未很具足。所以想來,說哪一個多聰明、哪一個人多有成就,對自己都還認為還不夠。這樣是不是還在不足中呢?是不是還有缺欠呢?還未圓滿。確實也是這樣。人生無常,再如何對人生的滿足,對這個無常也都還有缺憾在,因為人人都還不知道自己來的那天、哪一天會去,都不知道。生命這個迷還是無法突破,還求不清楚,所以愚昧,還未很明。儘管看開了、放下了,再如何的看開、如何的放下,內心同樣都有掛礙。所以,還在昧中,不透徹,很多很多的障礙,這是人生的欠缺。
所以,苦啊苦,精神理念中的苦;身體上,在四季輪轉,這寒冬、夏日還是同樣苦等等,還有身苦病痛,苦啊!「病」苦、「痛」苦。痛,很無奈,要怎麼辦呢?痛,是各人的身體在痛,任何一個人都無法為你分攤來痛,這也是同樣,這種對人生很多阻礙。尤其是做事情需要人,人才求才難,就是因為求才難,所以事要圓融、完成理想,同樣也多煩惱、多困難,這還是同樣苦啊!哎呀!說苦的事情很多了。何況在生活中,或者是身體障礙中,貧窮、苦難、殘疾等等,不滿足的事情非常多。所以眾生「障重多苦」,這種精神上、心理上,以及外面看得到、知道的疾苦實在是很多。這要怎麼辦呢?菩薩在眾群中聽到的、看到的、了解到的無不都是這些,「愚昧障重多苦」的眾生。而就是因為有這些,這才叫做「緣」,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。因為有苦難眾生才需要菩薩,所以菩薩身外所緣的就是苦難眾生。
就像醫生,他的任務、他的崇高,就是因為世間有病苦,病是苦啊!學醫的過程很不容易,要去探討一個人身體的病理、構造;要去了解生命,如何去救拔你種種的苦。醫生學醫不輕鬆,很辛苦,他的使命就是要多透徹了解病理、生理這些等等,人的生命所面對的。所以,要用他的生命走入生命中去搶救生命,這是醫生的使命。醫生,他的對象就是病人,所以人人對醫生會很尊重。同樣的道理,眾生有很多的愚昧,很多身心的障礙──生活中的障礙,生死、心靈的障礙,很多,那就是需要佛法。佛法就需要延續,延續就是靠僧人要去了解法,去探討浩瀚無際、去體會佛的覺性;如何能夠與天地宇宙會合為一體的覺性。要很用心,才有辦法將佛法布達到眾生群中。那種自己內修、外行,去投入人群,因緣具足了才有辦法度眾生。
菩薩要成佛,也就是借重眾生,度眾生的因緣才能夠到達「六度萬行」,就是經過穩定的菩薩道,不是一生一世,那是要長久的生生世世。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芸芸眾生何時了?菩薩就要長長久久,借重眾生的因緣,不斷前進行菩薩道。所以這就是「菩薩外緣眾生」,意思就是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同樣的意思。而眾生沉淪苦海裡,茫茫無邊際,所需要的就是靠菩薩來引導,回歸於覺性。所以菩薩必定要「誓願度無量眾」,要立長久的願,不是短時的,也不是一世,不是一輩子的,是要生生世世,都要「啟智運悲明誓」,要生生世世在人群中。
對自己也要自修,不斷要下功夫,不斷要去體會、去了解佛經的源頭如何來,現代的人間是如何的複雜。浩瀚無邊的諦理,有為、無為法,要如何從這個有為法中,愚昧眾生層層的障礙「有為法」怎麼入?如何在人群中能夠將自己「無為法」很明瞭、清楚,「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」,沒有煩惱無明這樣卡在自己的心裡。心如明鏡,才能夠照到外面種種的境界,就要有為、無為很圓融。若沒有呢?眾生中不是眼睛看去遠方的苦難,其實人人身邊都有芸芸愚昧障重難調伏,這要如何保持這種有為、無為呢?要如何在滾滾的染源中,那個污染的源不斷滾滾湧現,那個煩惱要如何讓它能夠靜態無礙、不染著?這是很不容易。
唯有要有「誓願」,唯有要有「智」,如何去分別有為法?這是外圍的事情,而自己要堅守無為。「有為」,我一定要進入;「無為」,我一定要守護。這種「啟智運悲」,自己的智,智慧要很明智。對外面眾生同體大悲,你要與眾生同體大悲,這個同體大悲不會受外圍污染到,談何容易!唯有智是「分別智」,能知道「有為法」,分別這叫做「有為法」。這個時候要啟動悲,運悲入人群;分別,要知道眾生人人平等。這眾生要如何長期去,能夠去救拔他,生生世世?這種要運用智慧。既然要長久救拔,去要再來,這個緣,還是要延續著這個緣。因為眾生皆有佛性,所以人人平等,今生難度化,至少結一個好緣。
就像我們在說塞爾維亞,不同國家的慈濟人到那裡,而這些人,被救的這些人也不是那個地方的人;而救人的人也不是在這個國家。這個國家是塞爾維亞,是一個因緣會合,都來自不同的國家;有的要逃離,什麼樣的因緣,就要逃離他們的國家成為難民,剛好會集在那個地方。而又有其他國家的人.不忍眾生苦,所以從其他的國家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到來。開始的時候,互相不了解,要去救他們的人,就是從不同國家來會集,有共同一個願行來投入,那就是一個愛。但是大家要磨合起來,共一個方式,人文要如何磨合起來,去接近來自不同的地方、共同的苦難,這些芸芸苦難人?
而這些芸芸苦難人都是環境不同,同樣在那個國家裡,但是從不同省縣裡逃出來的。他們自己也有他們自己不同的語言系統,同樣的道理。但是他們受到就是完全一個大環境的動亂,所以他們逃難了。本來各人的環境有上、中、下的階級,但是既然逃難了,通通都變成是難民,人人都是苦啊!而這些人人都是苦的人,人人不同階層的階級,那個脾氣、觀念、生活,剛好離鄉背井到那個地方,心情都很不安穩。我們就能夠想像出那時候難民營是就像一盤滾滾,就像經火炒過的熱沙,就像被滾水燙過的沙土,真的是很無法去靠近,但是愛的力量還是要很耐心。
所以這種「啟智運悲」,只是一個心願,就是因為有發願要幫助他們,無所求,願意付出。希望東西能夠去解決他們的苦難,如何能夠讓他們從愁容變成笑容,這就是這些菩薩要如何去身心付出,用自己的身體力行,盡自己的心力去付出。希望他們的身體上,冷時,我們已經在那裡發過幾次的寒衣,在不同的年、不同批的人,這就是同體大悲;冷的時候、熱的時候。而熱的時候,有一度就是熱天,他們久來沒有沐浴了,就要趕緊,這些人又再再次集會去到塞爾維亞,去為他們張羅,去為他們看空間。要如何為他們增設洗衣機、烘衣機,也讓他們有空間可以沐浴,可以讓他們洗澡,又可以讓他們有新的內衣褲。這是前年或者是去年呢?忘掉了,已經是過去,在去年、前年的事情(2017年2月10日慈濟志工於歐普難民營發放全新衣物,並送來洗衣機和烘衣機)。不是僅僅顧他的肚子飽,其實連帶顧他的身體,蟑螂、跳蚤很多,還去幫他們做這些事情,這就是不為什麼,「同體大悲」。
因為這樣逃難的生活,離鄉背井,落難在那裡,苦啊!菩薩為了要去拔除眾生苦,所以他們就要這樣。「誓願度無量眾」,只要我們接觸得到,他們通通願意幫助。還得要運用「啟智運悲」,冷的時候給他們冬衣,熱的時候讓他們可以換洗的內衣褲,這全都是用最貼切,那種的悲智。我們任何一個國家救災、救苦難,無不都是一樣,很多國家。
墨西哥,在去年的災難,地震。看!有幾個國家去關懷他們,而且長時間與他們共住。每天都在地震,每天都與他們在那個地方同甘苦,這樣足足也將近……,到結束回來將近百天,八、九十天,不惜辛苦,這來來回回。其他的國家慈濟人這樣來來回回,美國的系統、南美洲的系統都是很遙遠。他們在那個地方餘震不斷,就開始進去,與在那個地方踏過了無數地震倒下來那個瓦礫碎片,家家去訪視,這也都很辛苦。最特殊的就是去引導他們走過那心靈的恐懼,撫平了他們的心、引出了他們的愛。所以在上個月,看看,當地的種子,這樣十多位還是來到臺灣,雖然他們那裡發生過地震,花蓮也是地震,問他們:「花蓮有過地震,還有餘震,你們還要去嗎?」「還是要去。」
所以說起來,他們這分是求法,求心靈的資糧,很願意將這個種子拿回去他們的地方。他們發心立願,要在那個國家將這分菩薩,如何叫做覺有情,他們願意在那個地方這樣落地生根。這就是我們學菩薩道者誓願度無量眾生,從苦難中為他拔他的苦難;從離開苦難,「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」,還要開始讓他在安穩處,還懂得發心立願度眾生。這也是啊!所以說起來,天地之間,人間菩薩無不都是「菩薩外緣眾生」,大家做得很感恩、很歡喜。墨西哥,四月間又再要有一波起動,要再去墨西哥。那就是因為地震過後還特別苦難,我們漏掉了救濟、急難之時,現在就是最後,後面,他們最苦難這些人,由他們當地去完全了解之後才又再去發放,從外面這些國家,美國的慈濟人,其他的國家慈濟人才又會合,再次四月間再去。
所以我們聽聽歐洲系統的慈濟菩薩,在美洲系統的菩薩也是一樣,何況東南亞等等,何況非洲,常常在說這些都是菩薩。同樣的心情,借重度眾生的因緣,拔除眾生的苦難,人人發誓願度無邊眾生,人人自修、外行。自修,「啟智運悲明誓,這樣就是如誓願走,這就是菩薩。所以,「菩薩長情大愛,秉慧用慈弘願」。秉持著「平等慧」,用慈悲的緣去發揮弘誓願,所以菩薩長情不是今生此世,我們也過去生一直到現在,還有來世。所以「長情大愛」,我們人人互相,就是秉持著眾生皆平等,有佛性,皆可成佛。人人本具佛性,所以我們人人互相啟發,「用慈弘願」,要發大願,「無緣大慈」,去發揮「同體大悲」。
所以,「聞真諦理壽量」。其實壽量就是時間。真諦理,長時間,我們不斷發願,生生世世運用生命力在人間,這叫做壽命,就是智慧的壽命,是真諦,真理的時間。所以,「功德法源綿長」,功德法源綿長!很長很長,過去長時劫。在〈壽量品〉一直在說,很長很長,用各種來比較還是很長,用塵沙來比較還是無量,很多很多,這個數量難解啊!
我們行菩薩道,〈分別功德品〉就是要開、示、悟、入我們眾生的知見,所以來到這個地方,要用很長的時間與大家來分享。真的,佛知、佛見歸納就是在這樣──所緣苦難眾生。天下無窮盡的生命體,無窮盡的慧命真理,這是很長,所以我們要用很宏觀的理念來看這個道理──佛知、佛見。佛陀為我們開示,我們應該要悟入,所以,這分別功德就是很難得了解,時間綿綿密密很長。生世,生命這樣生生世世很連接,道理是這麼的廣大無邊數,所以這真的是很綿長。這唯有佛的知見,才有辦法這麼多的無邊際,這麼綿長的慧命,是道理這麼多。總而言之我們要很用心,每天的聽法不是「唉呀!經文趕緊說過」,我沒有辦法。除非你是要解字而已,或者是要講理呢?理需用事來顯現,過去的道理用現在的道理涵蓋,現在人間事,道理要適應在現在人間事,所以大家要很用心,不要忘記每天都要了解現代事,才有辦法會合真理。前面的文說,
複習經文: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有如是功德,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,無有是處。」
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有如是功德」。前面的文這樣說,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有如是功德,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,無有是處」。是什麼功德呢?前面說過,很多善男子、善女人,是行在「五波羅密」。這「五波羅密」雖然很多很多,而若有信解,信有徹底的信解,那就沒有脫離般若波羅密,所以般若波羅密是要從信解得。我們若沒有信解,我們就無法體會到智慧。所以,不論你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缺了智慧,這都是短暫的,發心容易恆心難。
所以,唯有智慧才能夠得一善拳拳服膺。你得到一項道理了,「這是真理,我絕對應用這個真理,盡一生志不移」。這就是「志玄虛漠」。同樣的道理,孔夫子這樣說,佛陀也這樣說。所以,孔夫子說「得一善,則拳拳服膺」,佛陀說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」,在《無量義經》中。道理就是在這裡。「靜寂清澄」,那就是智慧;「志玄虛漠」,是因為你透徹了解,你已經了解了,有信、有解了,信解透徹了,所以你有智慧,你「靜寂清澄」。若這樣,不論是在家、出家,求正覺、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定是一路順利,這樣向前前進,不會半路停下來。所以,「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,無有是處」。說在這條路,「六度萬行」會停滯下來,沒有!人人時間不論多長、多久,還是生生世世在菩提道上前進,行「六度萬行」,這是沒有退轉的。下面接下來這段文再說,
經文: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若人求佛慧,於八十萬億,那由他劫數,行五波羅密。」
經文簡釋:
「若人求佛慧」;此頌謂求佛智慧者。為進求佛一切種智,得至佛慧初心,持行前布施等五度。
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」。前面佛陀已經向我們說清楚了,因為彌勒菩薩接著佛陀所說的無量,所以彌勒菩薩用偈文又再來讚歎佛陀的教育。佛也回答他了,回答之後,回答這段經文是長行文,教我們、向我們說清楚,大家一向在求功德,而既然要說功德,就是有分別等次。有的人只是修布施行,沒有持戒,有的人……等等,都有分別。或者是已經五波羅密,五種的波羅密都俱全,只是欠缺這個般若波羅密。已經教我們了,你要入般若波羅密,你就是要從信解,要信解;而若有信解,就沒有退轉了。意思差不多大概就是這樣。
所以,這段文很重要,佛陀又再重說,「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」。這樣說:「若人求佛慧,於八十萬億,那由他劫數,行五波羅密」。這就是這樣,又再重說。修行、聽法,一步一步發心,他從布施開始起頭,了解了就要持戒;了解規矩,你懂得要做善事,就要疼惜物命;疼惜人類也要疼惜一切眾生,你要提高警覺,不要去傷害物命。就是你不只是要付出物質,你要再疼惜牠們的生命,不是只有人,你還要做到不殺生、護生命,這叫做守戒。很多的規矩、規戒你都要守,這是持戒。
學佛法,你要守規矩,世間很多有誘引你的欲,你要禁欲,要自己要很清楚,要忍,不受欲來將我們引出去,讓我們貪念起,所以就要忍。還要精進,不是只有這樣而已,要精進;精進,你的心才會專,才會定下來。這就是一連串要進行的,所以這就是求佛慧。「若人求佛慧」。「此頌謂求佛智慧者」,若有這樣求佛智慧的人,就是「為進求佛一切種智」。佛的智慧,在世間一切一切的種類、物理,事,一切事、一切理、一切物無不都是完全清楚,這一切種智,種種事理完全透徹清楚,這智慧很開闊。時間不夠,我們再讀下去。
「得至佛慧初心」。最重要的,我們要能夠得到一切種智,最重要從你要求佛法、從你開始要信佛了,那個「佛慧初心」開始。你發這念心,下定決心那念心,求佛法的心,這個心志,最初。所以常常說「發心如初,成佛有餘」,你若沒有抱持著最初那念心,你無法這樣往前走。慈濟若沒有最初那念心,無法五十多年走到現在。同樣的道理,凡事都有起頭,起頭那念心。所以,要「持行前布施等五度」,前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到禪定,這五度,這樣這就是我們要堅持下去了。
經文簡釋:
「於八十萬億,那由他劫數,行五波羅密」;經歷過多時長劫行五波羅密。
接下來,那就是「於八十萬億,那由他劫數,行五波羅密」。時間,這個初發心一念,我們要經歷過多久?要不斷不斷維持這個心念。「經歷過多時長劫行五波羅密」,經歷過,「過」,超過「多時長劫」。累生累世,多時、累生累世,長時間的劫數。劫,大家應該很熟悉了,無法去計算的時間,這麼的長久行五波羅密。這個時間過程,儘管你還未透徹信解,儘管你還未開啟佛智慧,但是你已經進行在五波羅密,這樣在走了。所以,接下來這段)文再說,
經文:「於是諸勢中,布施供養佛,及緣覺弟子,并諸菩薩眾。珍異之飲食、上服與臥具,栴檀立精舍,以園林莊嚴。」
經文簡釋:「於是諸勢中,布施供養佛,及緣覺弟子,并諸菩薩眾」
此明檀度。布施,並多時劫供養佛、及緣覺,并諸菩薩眾。
這段經文就是說,「於是諸劫中,布施供養佛,及緣覺弟子,并諸菩薩眾」。這段經文是完全說布施,叫做「檀波羅密」。「此明檀度。布施,並多時劫供養佛」。檀波羅密叫做布施;布施還要「多時劫」,很長的時間做供養,供佛,生生世世,才特別說供佛。那就是佛出世的時候,是要很長久,無數佛去供養,供養無數佛。「及緣覺,并諸菩薩眾」。有佛世的時候,就緣覺、諸菩薩,這全都是很開闊的布施供養。其實這些供養,生生世世。現在佛知、佛見,佛慧皆平等了,不是只有指佛、指菩薩,一切眾生都具有了佛性。同樣,所有的眾生,布施。在眾生中學佛法,同樣有緣覺,智慧比較高,聽法就能夠緣境解法,這緣覺。聲聞,就是這樣聽,悟道理。其中有發菩薩心,菩薩,所以菩薩發菩薩心立大願,也得受到供養。
經文簡釋:
「珍異之飲食、上服與臥具」;飲食即種種珍奇果漿、蜜漿、米麵飲食等味。上服寶衣,及臥具床褥此等衣食住皆可滋養色身,精進道業,而證菩提,是以供養佛僧。
所以,供養的東西有很多種,「珍異之飲食、上服與臥具」。飲食就是「種種珍奇果漿、蜜漿、米麵飲食等味」,這全都叫做珍異飲食。「上服寶衣,及臥具床褥」。「上服」就是最上等的衣服;「及臥具」,要睡的地方等等,被褥等等。「此等衣食住皆可以滋養色身」,這全都是生活滋身,所以這衣食住全都是滋養色身。「精進道業」。身心安定,才有辦法好好修行,所以「精進道業」就是也得要生活安定。「而證菩提」,在修行中體會道理。這就是需要有人護法支持,所以「是以供養佛僧」,用種種這麼多東西來供養佛僧。
經文簡釋:
「栴檀立精舍,以園林莊嚴」;以栴檀木建立精舍而作僧坊,施以園林,莊嚴勝境。
所以,「栴檀立精舍,以園林莊嚴」。這就是用上等的木材,以前蓋房子是就地取材,那就是用木材來建設;要不然就是用土,要不然就是用木材,就地取材。「以栴檀木建立精舍而作僧坊」。但是為要供佛僧,是用上等的木材,就像栴檀木,那就是香木,香的木材,為他建立精舍。就像檜木等等,來做精舍的房屋。「施以園林,莊嚴勝境」,這全都是要用心。
各位,真的是佛法是很深奧,要了解深奧的佛法必定要從生活中去體會。生活中人人全都是菩薩,只要你發心,無不都是菩薩。菩薩的資糧是在人群中,人群,需要我們幫助,人群多少在心理上等等需要輔導,無不都是需要菩薩。不論你用口說或者是體力,無不都是幫助眾生,眾生真的是多諸苦難,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