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03/26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3/26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03/26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3/26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一 3月 26, 2018 6:14 pm

20180326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心無雜念曰精,行無間斷曰進;
心專會理合行,使無偏向間雜,如是故曰精進。
凡所修習一切,若能修持精進,所願皆得如意。

  用心啊!用心聽、用心回憶。一部經是這麼長,每天、每天說過來必定要日日聽、時時記,要記憶在心啊!每一天聽,落實生活中,那就是事理會合了,生活沐浴在法流中,日日滋潤在佛法中,這樣我們記憶沒有消失,心永遠在佛法中都是明朗啊!用心,「心無雜念曰精」。「精」,那就是凝聚。我們幾天前也說過,要凝聚到那個「聚魄」(功聚精魄純淨智),要用心記住,精純、沒有雜念。所以,在佛法聽來沒有雜念,「法譬如水」就是去除雜念,一切煩惱用法將它這無明煩惱消除。日日煩煩擾擾的生活,因為聽法了,將煩擾的事情一併掃除,我們匯集下來的是精要的智慧。

  所以我們要專心聽法,去除無明、存純真的記憶,所以就是要行;聽了之後,日常生活中留下來了,所以叫做「行無間斷曰進」。聽法,就是要讓我們日常使用,用在我們人生,人與人之間;昨日的錯誤,今日不能重複,這我們就要用心。所以,「心專會理合行」。心要專,要專在會理,我們要與道理會合,事與理會合實行在日常生活,落實生活中。所以,「使無偏向間雜」。今天聽的法,今天就開始要在人群中來體驗、來實行。思憶過去,聽聽大家如何在做的方式。我們的道場就是一個菩薩道場,自行、他行,別人的修行在菩薩道上,我們的修行也在誓願度眾中,菩薩行遍布在人間。我們發願要度無量眾生,這個願與那個行有沒有會合?這就是我們平時聽,要用心聽,聽聽同修、同志願、同行者他們外面所造作是什麼。聽來,我們也能受用,不只是受用,還要讚歎。

  最近這幾天來豈不就是這樣嗎?看看,我們新發意的菩薩開始在培訓了,今年的培訓第一梯開始了。花蓮東部地區,宜蘭、花蓮、臺東等等集中過來,開啟了今年第一次培訓課。而這些今年第一次是要由資深、有經驗就來帶。而他們的經驗,是用什麼做經驗呢?將他們過去過去做過的人、事、物會合出那個精華,來與新發意菩薩分享;用他們的知、識、行,將他們所知道的、所懂的,了解、身體力行的體會來與大家分享。

  這我們若聽,在那個地方陪伴,修行者發心願在各地當中在陪伴這些菩薩,我們不論到哪裡都有不同,那個知、識、行,同樣是菩薩道,菩薩道在各地。因為菩薩「六度萬行」,每一個地方在訪視,訪視很多家庭,千千萬萬家庭、千千萬萬苦。這些資深的菩薩是如何去訪視?是如何帶動社區的活動?他們有什麼認識、體會?用什麼行動去面對?會合來的精華與大家分享。而我們在那裡聽,也能吸收不少,若是有偏向,我們能夠與他分享,「哦!差毫釐,稍微矯正一下這樣應該就可以」。相信大家(指常住師父)這段時間與很多區、全省的菩薩會合接觸,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。所以我們看看大家心專嗎?會理嗎?而大家那個行有共同會合在菩薩道嗎?

  雖然各人同樣是說「六度」,但是各有不同的方向,而會合回來是共同菩薩道,所以叫做「六度萬行」,但是沒有偏離這個道,理與事要會合,若這樣叫做「心專會理合行」。各個地區各不同,我們在陪伴,同一個願力行菩薩道。我們各人出去各人的感受,看看大家的心是不是這樣會理合行?不是只有說的,也得要與行動會合。所以我們「使無偏向間雜」,不要讓他們有那個雜念心、不純的方向,我們的責任就是要為他矯正,步步向前、路無差錯,「如是故曰精進」,這叫做「精進」。所以,「凡所修習一切,若能修持精進,所願皆得如意」。我們大家的用心,菩薩道路是這樣走,不論它路是多遠,距離有多長,我們也是要用心。有的是要我們出去,有的是從國外歸來互相分享。就像這次十二個國家/地區來到花蓮參加「靜思生活營」,有很新的,也有資深的,資深的人陪伴著新的人回來,都有啊!

  在兩天前,那就是緬甸慈濟人這幾天回來參加靜思生活營。看到他們,我就會特別問他們:「緬甸最近的情形如何呢?」幾年來累積的,希望他們來簡單報告一下。在前天,在那個地方(精舍)來說他們緬甸,原來緬甸到今年也已經有十年了,時間過得很快,十年了。再回憶過去十年,這個心念很快速就閃到十年前。十年前,一個颱風,使整個緬甸仰光一帶災情慘重(熱帶氣旋納吉斯(Nargis)於2008年5月侵襲緬甸南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),這到底要如何救呢?那個地方我們沒有種子,要如何救呢?尤其是那個時候,我們在斯里蘭卡救濟的案子還沒有結案,在外面的人也很多,所以一時間……。急著要如何去幫助緬甸?臺灣又沒有邦交,又不熟悉,所以想,要從哪裡去路程較近?想到馬來西亞,地圖攤開來,馬來西亞比較近,新加坡也比較近,這兩個國家,哪一個地方可以支援呢?

  剛好,在斯里蘭卡這個幫助建設的案子也差不多收尾了,派駐在那個地方兩位年輕人,也差不多要回臺灣了,所以就趕快與他們聯絡:「你們就在那個地方轉機到緬甸去。」那個時候這兩位年輕人就轉到馬來西亞。馬來西亞開始接通了,所以開始與馬來西亞來互動,與濟雨,那個時候在新加坡互動,與濟緣(馬來西亞)互動,這兩個地方是南、北,比較近,有辦法這樣去負責嗎?很感恩檳城濟緣就帶一群志工承擔起來。所以那段時間就這樣結合,如何去?不論是濟雨也去過,濟緣也承擔帶人,就這樣一直走過來了。

  那段時間很辛苦,看到那個地方一望無際都是水災過後的(災情損失),尤其是貧窮苦難者很多;佃農,都是務農,損失很大。這些農民的生活本來就不好過,受過這次的颱風、水災破壞,損失很大,一無所有,看到的都是很悲慘,往生的人也不少,真的是一片的哀嚎。那個時候要如何來幫助呢?政府管禁很嚴,但也是要克服,直接到那個最苦難的地方,在那個地方臨時採購、臨時幫助,沒想到那當中又接到大陸四川的地震(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)。這邊的急難,在緬甸,關關卡卡也很不好做,而該做的,最緊急的也已經差不多告一段落,想要再做下去,可能要再做很多溝通。

  大陸需要,汶川地震,我們趕緊從臺灣直接與大陸志工,就開始趕緊聯絡,很多的力量,從臺灣、大陸的力量趕緊投向大陸救災工作。這當中又是再接到緬甸社會福利部來的一封函,請慈濟從臺灣去幫助。所以我們緬甸的路也打開了,就開始展開中長期賑災工作。但是,從臺灣到緬甸很遠,既然馬來西亞已開始去了,臺灣派義診,馬來西亞就開始繼續,開始規畫要如何幫助他們。最重要的就是農民,農民要種米,稻種最重要。我們就趕緊大量採購稻種,選擇上好的稻種,而且給他們最好的肥料,發放稻種。幾個省分,面積之廣、之大,家家戶戶我們就是給他們稻種。

  那段時間真的是很大量、很積極,家家戶戶領到稻種回去,開始耕作。一段時間看到很多農民那分的感恩,而且接受「靜思語」,不論是鄉村、都會區,就是這樣一直將「靜思語」翻譯成緬甸話。在那裡,進去學校或者是在社區裡,或者是在農村裡,很普遍去分享。就這樣讓他們讀到「靜思語」,懂得愛物、惜物,開始種田不敢噴農藥,盡量用自然、天然,他們去田裡……。

  烏丁屯他是最好的典範,這位烏丁屯先生天天都去田裡與稻子說話,播種下去了,就每天面對著田園,去祈禱,去唱祈禱,然後向稻子說「靜思語」,田頭田尾都去對它們說「靜思語」,去為它們說法。有的人不敢這樣做,但他就這樣做;有的人還會噴農藥、用化肥,他完全轉過來用純天然,有機的方法,而且向田裡的稻子說話,每天每天,結果呢?收成,其他噴農藥的稻子田有蟲,他的部分沒有噴農藥、沒有用化肥,只是僅僅每天在那個地方,這樣繞著那個田園每天說「靜思語」,每天在那裡祈禱,用虔誠的心。結果他的田的收成,比別人的收成多好幾成,也沒有遭蟲害,收成多好幾成。

  這個消息,那段時間,七、八年前了,八、九年前了,近十年前了,那段時間好像讓大家很……,帶動了很大的影響,口口相傳,叫做「神穀」,穀種,神穀,那段時間。所以烏丁屯他耕作成功,三、四年後就是一直做慈濟事,終於他受證了,見習、受證(2016年受證)。因為他去見習、培訓,他一直聽,聽慈濟人所說的天下事,所分析佛法的精神理念,他在鄉村裡,用他們的語言,用他的正念,這樣不斷與大家分享。他的田為見證,他的生活改善,他的房子也翻新,還做聯絡處了。因為這樣,來聽他說話的人多了,也因為這樣,進入佛法的人也不少了。

  其中又影響了一位烏善丁,這一位烏善丁先生他聽到了這個訊息,然後他去向他(烏丁屯)拿那個撲滿回去。因為他一直在說五毛錢(竹筒歲月的故事),大家聽得很歡喜,我沒有五毛錢,但是我可以省一頓飯中的一把米。這就這樣每天省一把米,放在那個「米撲滿」。這是來自於我們的「粒米成籮,滴水成河」這個觀念,以及五毛錢的竹筒歲月,他們將它轉為作米,「米撲滿」。一粒一粒的米累積起來就可以成一整個米籮了,何況我沒有五毛錢,我就省我們這天的一把米,放在那個塑膠筒裡面。就這樣,他們也可以存下一罐一罐的米,變成「米撲滿」會員。這個烏善丁他來聽了之後,也向他們討這個「米撲滿」回去他的村裡。果然,他想要五十個,給他好像十個。他拿著這十個回去後,開始將這個理念與村裡的人分享,村裡的人也響應。

  這一響應,我昨天聽他們說,已經有十四個,是嗎?(答:十一個)十一個村,有四百多戶來響應這個「米撲滿」。這四百多戶,其實每一戶農民的生活都不是很好,他們能夠省一把米、一把米,每個月將它會集來,這村裡極貧困的人,孤老無依、孤兒寡婦,這種極貧困的人,換他們這些「米撲滿」可以去幫助,幫助四十多戶。我就問他們:「是齊頭式的幫助嗎?是不是一個人給他們一小包米?」不是,看他們每一戶大、小口數,多人就給他多的米,少人給他少米,能夠讓他們一個月肚子飽,幫助這些沒有生活來源,極苦的人。

本來自己就貧困了,但是還能夠去幫助極苦的人,這四百多戶能夠幫助四十多戶。所以這次來,我聽到他們說:「這些叫做『米撲滿會員』。」第一次聽到「米撲滿會員」。果然,這些米撲滿會員集中起來,他們也可以幫助極苦難人,這實在是很震撼,這一次他們回來又這樣告訴我。我又一直追問他們,要追出這十年的時間到底又做什麼呢?因為我們的距離離很遠,他們那個地方沒有人文真善美志工,所以都沒有什麼訊息回來,我就又向他們追。再追出了一位,不是一位而已,但是其中一個,也是很震撼。聽到五毛的買菜錢能夠成就現在這這麼大的基金會,,能夠在全球都救人。

  所以有一位,他就願意,也是來參加,這位叫做烏緬誒(四秉滾村農夫Umya Aye)。這位先生他就是聽到,在八、九年前已經聽到這個訊息,慈濟在緬甸發揮多大的功能。(2010年烏緬誒接受慈濟發放稻種),他聽到了,心向著慈濟,要如何能夠與他們聯絡呢?但是這個(時間)距離一晃過,已經到現在。所以在那個時候,他說七、八年了,一直在尋尋覓覓,要找慈濟人。有一次遇到慈濟人,他很歡喜,他就說:「我終於看到你們慈濟人了!我已經等你們這麼久了。我七、八年的時間,一天省五十元買菜錢。」其實他們的五十元,是臺幣一塊半。他說:「我每天省五十元。」他們的緬幣五十元。他說:「算一算也七、八年了,這些錢都囤積在那裡,既然是要存給慈濟,他不敢動它,就每天繼續放,每天都放五十元。現在囤積在那裡,請你們慈濟人來我家,我家沒有多遠。」就這樣,很懇切邀慈濟人到他家。

  果然,在那個塑膠罐,這樣一罐一罐搬出來了,七、八年的時間,這些錢拿出來了,慈濟人看到,感覺起來這些錢怎麼這樣很平整,沒有皺褶?就說:「因為每年,我們這個地方很潮溼,這錢這樣一直投、投,怕會潮溼掉。有時候會拿去曬太陽,若沒有陽光,長久沒有陽光,我們會拿熨斗來燙。」錢是經過曬太陽,是經過熨斗燙的。果然,錢是舊的,但是拿出來每張都是很平整,那都是常常曬過太陽,常常都是拿來燙過的錢。

 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,又是第一次!這相片也有拍出來,不是讓他回去準備的,是這樣誠懇邀慈濟人,碰到了、邀到了,就這樣將他們帶去他們家,馬上拿出這些錢,就是這樣見證錢是經過熨斗的。以前曾聽到:「我這錢是經過熨斗。」以為是形容的。又有常常聽到人家說:「生吃都不夠,那有辦法曬乾!」(喻現實生活已捉襟見肘,對未來的日子更不敢奢望)他們錢是拿出來曬的,這真的是聽到、看到。那一天聽到這些都是很新鮮,但是很感動。做善事不是有錢人的權利,是有愛心人的參與,他響應一天五毛錢的精神,現在是一天五十元,我們臺幣一塊是他們的一塊半,他們的緬幣五十元是我們臺幣的一塊半。他這樣累積起來,聽他們說,算一算已有幾萬元緬幣?也是這樣一直累積起來。他們的什麼?緬元(盾為印尼貨幣單位)也是好幾萬元。總而言之,錢多少是其次,但是精神理念讓人很感動。

  所以,這次又再發現到在緬甸出來幫助人這些人,都是克服了他們自己的生活來幫助人,窮人幫窮人,幫極苦的人。雖然他們生活貧困,心靈卻是豐富,維持到現在,今年慈濟在緬甸已經是第十年了,真的是很不容易!這就是我們要「心無雜念曰精,行無間斷曰進」,五十元,五十元,豈不就是不間斷呢?每天一把米、一把米,是不是沒有間斷呢?只要有心,這十年來共一念,這是不是無雜念呢?這種善心愛念、精進,實在讓人很感動。說要救人,不是做不到,做得到。所以,「所願皆得如意」,只要「若能修持精進,所願皆得如意」。要幫助人有困難嗎?沒有困難啊!只要大家共同一心。

*一心精專,念寂清淨,心性周遍,虛徹靈通,散之則應萬事,斂之而成一念。是故若不論是善或惡,是聖或凡,無不皆由此一念心起。以心本具萬法,而能成立眾事。

  是啊,「一心精專,念寂清淨,心性周遍」。愛心不是只有從臺灣起步,他能夠起步到天下遍越國界,任何一個地方都會通達,同一念的愛就能夠普遍。墨西哥的慈濟才回去而已,十二個國家/地區慈濟人再來了,其中就有這樣,已經十年的時間「一心精進,念寂清淨」,這樣的都是,在在都是,因為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心念都是乾淨。所以,「心性周遍,虛徹靈通」。你在想的、我在想的,道理都無形,我們心性會理,這是無形的,但是很普遍。

  所以,「散之則應萬事」。將我們這個心念共同展開來,什麼事情都有辦法做,連米,一把一把累積起來也能夠救人;每一天、每一天點滴匯積的善念也能夠有量,有數量的數字捐出來。看看,不是做不到,人人都有力量。這些錢拿出來,看他用抱的,這樣錢平整疊起來,一疊一疊疊起來,也有這麼大疊。他們說:「哇!我從來不知道我擁有那麼多。」這麼多,是自己擁有的嗎?捐出去了,不敢動它,只是顧它,不敢動它,累積起來是這麼大疊。這位,他也是這樣說:「我不曾看到我裡面有這麼多錢。」

  你看,這就是「應萬事」,這些錢拿出去能夠救很多人。「斂之而成一念」。所以,收回來就是一念,擴散出去開闊,收回來一念。所以,「是故若不論是善或惡,是聖或凡,無不皆由此一念心起。」我們收回來的是我們發弘誓願,菩薩能夠開闊去行「六度萬行」,回歸過來就是人人一念的願心,所以就是一念心。「以心本具萬法,而能成立眾事」。因為我們的心人人本具萬法,人人本具佛性,所以我們本來就有如來本性,人人都能夠救天下眾生。所以前面的文就這樣說,

複習經文:「若復行忍辱,住於調柔地,設眾惡來加,其心不傾動。諸有得法者,懷於增上慢,為斯所輕惱,如是亦能忍。」

  「若復行忍辱,住於調柔地,設眾惡來加,其心不傾動。諸有得法者,懷於增上慢,為斯所輕惱,如是亦能忍」。光只是一念心,忍,什麼法不能通呢?昨天說過了。接下來這段文就這樣說,

經文:「若復勤精進,志念常堅固,於無量億劫,一心不懈息。又於無數劫,住於空閒處,若坐若經行,除睡常攝心。」

*諸法中勇猛修善法,斷諸惡法之心作用。應精勤修持精進法,對治懈怠滿善為業。

  這文也是淺淺的,剛才解過,這些人、事、物合這個法。「諸法中勇猛修善法」,諸法中勇猛精進。在緬甸這些人願意去做救人的人,實在不容易!我們凡夫想要成菩薩救度苦難眾生也是不容易,但是需要你一念勇猛心,這個善法,只要你勇猛。而勇猛心要做善事,那就是「斷諸惡法之心作用」,這就是勇猛。我們若有勤修的心、願意做的心,什麼樣的貪念都沒有了,只有一念心。這念心,那就是給我們的力量,有剩不是不夠。看看,他們這樣存一把米,就能夠每個月幫助人,這幾年來每一個月就能夠救好幾十戶的全家的人,這不困難。所以一把米就能夠救四十幾戶了,你想。

  「斷諸惡法之心作用」。我們若是那念貪,你同樣那把米沒有抓起來,同樣我們的生活這樣過;那把米抓起來,我們的生活照常過,別人的家庭就又可以好好生活下去,這豈不是「善有餘」呢?這需要我們斷貪念,自然就可以積善。所以,「應精勤修持精進法」,只要你好好精勤修持。「對治懈怠滿善為業」,我們要對治懈怠,就是要這樣精進。

*精謂精純無惡雜故,進謂昇進不懈怠故。練心於法名之為精,精心務達目之為進。

  所以,「精謂精純無惡雜故」,就是要做我就是專心做。所以,「進謂昇進不懈怠故」。這都為你們寫得很淺,讓你們看就清楚。「練心於法名之為精」,將我們的心練好、修持好。「精心務達目之為進」,達到我們的目的,這就是叫做「進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若復勤精進,志念常堅固」;此明精進度,若復有人勤行精進,志願正念,常時堅固。
涌出品: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為堅固意。

  所以,「若復勤精進,志念常堅固」。「此明精進度」,這就是我們進修要如何去度眾生,精進要如何度眾生,就是要念念精進、步步精進。「若復有人勤行精進,志願正念,常時堅固」。只要你有這念心,點點滴滴累積,這叫做堅固念。在《法華經》的〈涌出品〉不就是有這段經文嗎?「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為堅固意。」就是要穿戰甲,要修行、要做善要勇於精進。

經文簡釋:
「於無量億劫,一心不懈息」;經歷久劫,當爾一心,不懈不怠。

  接下來說,「於無量億劫,一心不懈息」。「經歷久劫,當爾一心」。這就是說,我們不論經過多久,同樣從發心,我們要抱持著初發心。「發心如初,成佛有餘」,那就是「當爾一心,不懈不怠」,就是一念心,不懈怠,我們要向前前進。「又於無數劫」,又在無數劫,「住於空閒處」。我們修行不是現在才開始,因為我們過去一段這麼長的時間一直告訴大家,佛陀修行無央數劫,我們與佛結緣長久時間。因為佛陀生生世世沒有放棄我們,所以我們與佛的因緣很深,我們這時候才能夠聽佛法、學佛所行,所以叫做修行。

經文簡釋:「又於無數劫,住於空閒處」
長時間無數劫:住於空閒靜處,清澄正念,靜思惟。

  我們在修行,修善行,應該過去的時間就很長了,所以說「又於無數劫」,佛是這樣、菩薩是這樣,我們應該也是這樣。所以,「住於空閒處」。佛、菩薩,心已經很靜了,他們長久劫來的時間都是在靜處,心很靜,處眾無所畏。他們用最清淨的心,非常靜謐的心、不動的心,在人群中來來回回,「長時間無數劫」。這我們在「四安樂行」我們也說過了。所以,「住於空閒靜處,清澄正念,靜思惟」。我們的心永遠都是禪寂,就像在禪定中,正念、正思維。這「靜思惟」,心很靜、很正念。

經文簡釋:
「若坐若經行,除睡常攝心」;若或坐禪,及以經行;唯除睡時,常攝其心。
攝散亂於一念,故云:常攝心。

  「若坐若經行,除睡常攝心」。「若或坐禪,及以經行;唯除睡時,常攝其心。」不論是我們在坐或者是在行動,都是同樣,不論是坐下來還是在行動,除了睡那個心都顧得很好。但是「四安樂行」時不是這樣告訴我們?你們連睡我們都在聽法,連睡我們都在為人說法,沒有睡的時間。這個地方,雖然經文說「若坐若經行,除睡常攝心」,這個「睡」這字,不是說我們在睡的時候,是我們迷失的時候。我們的心念迷失了,就像人家一般人說:「你還在睡嗎?」「你還睡不醒啊!」這不是「躺著睡的睡」,不是的休息的睡,是我們還未清醒的睡。「攝散亂於一念,故云:常攝心」。所以我們要常常將心攝持好。記得讀這段經文不要平時很精進,只要睡就放鬆。其實睡的心也顧很好,因為「四安樂行」就這樣說,你連睡也是在聽法,你連睡也是在說法,你連睡也在靜坐,你連睡也是在勤行佛法思惟。這全都是有的,經文有過的東西。

  所以各位,學佛法必定要時時多攝心在一處,我們這念心一定就要在那個靜思惟中,心無雜念的「精」,行無間斷的「進」,我們就是將精進心,落實在生活。聽法也都在日常生活中將它會合起來;聽聽別人在遙遠地方的見聞,想想我們發誓願的任務。所以「六度萬行」,在五波羅密一定會合般若波羅密,這樣六波羅密完整起來,才能真正到彼岸,大家時時多用心啊!


【附註】2008.06.14.經慈濟多方奔走努力,終突破萬難,是日,慈濟基金會接獲由緬甸社會福利部代為發出正式邀請函,內容闡明緬甸政府正式接受由證嚴法師所創立的「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」所提出援助緬甸風災計劃案,並同意提供兩災區唐德鎮、考慕鎮的援助及重建工程。(資料來源:《慈濟年譜》)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3/26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3/26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3/26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二 3月 27, 2018 9:56 am

[2018年3月26日上午5:20] 農曆二月初十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五八二)

1. 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經文:【若復勤精進,志念常堅固,於無量億劫,一心不懈息。又於無數劫,住於空閒處,若坐若經行,除睡常攝心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心無雜念曰精,行無間斷曰進;心專會理合行,使無偏向間雜,如是故曰精進。凡所修習一切,若能修持精進,所願皆得如意。」

3. 「日日聽、時時記,記憶在心,事理會合」:用心聽、用心回憶。一部經是這麼長,每天說過來必定要日日聽、時時記,要記憶在心啊!每一天聽,落實生活中,那就是事理會合了;生活沐浴在法流中、日日滋潤在佛法中,這樣我們記憶沒有消失,永遠佛法中都是明朗啊。

4. 「心無雜念曰精,行無間斷曰進」:
(1)「精,就是凝聚到「聚魄」:要用心記得,精純、沒有雜念。所以在佛法,聽來沒有雜念。

(2)「法譬如水,去除雜念」:用法將這個一切無明煩惱消除。日日煩煩擾擾的生活,因為聽法,將煩擾的事情這樣一併掃除,匯集下來的是精要的智慧。

(3)「行無間斷曰進」:專心聽法,去除無明、存純真的記憶,就是要行;聽了之後,日常生活中留下來了,叫做「行無間斷曰進」。聽法,要讓我們日常使用,用在我們人生;人與人之間,昨日的錯誤,今日不能重複,這我們就要用心。

5. 「心專會理合行,使無偏向間雜,如是故曰精進」:
(1)「心要專在會理」:要與道理會合,事與理會合,實行在日常生活、落實生活中。

(2)「使無偏向間雜」:今天聽的法,今天就開始要在人群中來體驗、來實行。思憶過去,聽聽大家如何在做的方式?我們的道場就是一個菩薩道場,自行、他行;別人的修行在菩薩道上,我們的修行也是在誓願度眾中,菩薩行在遍布在人間。

(3)「發願度無量眾生」:這個願與那個行有沒有會合?這就是我們要平時聽、用心聽,聽聽同修、同志願、同行者,他們外面所造作是什麼?聽來,我們也是受用,不只是受用,還要再讚歎。

(4)「知,識,行」:最近看到我們新發意的菩薩開始在培訓了,今年的培訓第一梯開始了,花蓮東部地區,宜蘭、花蓮、臺東等等集中來了,開啟了今年第一次培訓課。今年第一次是要由資深有經驗也就來帶,而他們的經驗,用什麼做經驗?將他們做過的過去過去人、事、物會合那個精華,來與新發意的菩薩來分享;用他們的知、識、行,將他們所知道的、所懂的,了解、身體力行的體會,這樣來與大家分享。

(5)「菩薩,六度萬行,傳承法脈,弘揚宗門」:若聽在那個地方在陪伴,修行者發心願在各地的當中在陪伴這些菩薩,我們不論去到哪裡,都有不同那個知、識、行,同樣是菩薩道,菩薩道在各地。因為菩薩「六度萬行」,每一個地方所在訪視,在訪視的有很多家庭,千千萬萬家庭,千千萬萬苦,這些資深的菩薩是如何去訪視?是如何社區的活動?他們有什麼認識?他們有什麼行動去面對?會合來的精華與大家分享,而我們在那裡聽,我們也是吸收不少。

(6)「差毫釐,失千里,回歸正軌道」:若是有偏向,我們能夠與他們分享:差毫釐,稍微矯正一下這樣應該就可以。相信大家這段時間與很多區,全省的菩薩在會合接觸,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。看看大家心專嗎?會理嗎?而大家那個行,有共同會合在菩薩道嗎?

(7)「六度萬行」:同樣是說「六度」,但是各有不同的方向,會合回來是共同的菩薩道,所以叫做「六度萬行」。但沒有偏離這個道,理與事要會合,若這樣叫做「心專會理合行」。各個地區各不同,我們在陪伴,同一個願力行菩薩道;我們各人出去各人的感受,看看大家的心是不是這樣會理合行?不是只有說的,與行動也都要會合。

(8)「如是故曰精進」:不要讓他們有雜念心、不純的方向,我們的責任就是要矯正他,步步向前、路無差錯,「如是故曰精進」,這叫做「精進」。

6. 「凡所修習一切,若能修持精進,所願皆得如意」
(1)「行菩薩道」:菩薩道路是這樣走,不論它路是多遠?距離有多長?我們也是要用心!有的是要我們出去,有的是從國外歸來互相分享。

(2)「全球靜思生活營」:就像這次十二個國家地區來到花蓮,靜思營,有很新的,也有資深的,資深的人陪伴著新的人回來,都有啊!

7. 「緬甸慈濟人的溫馨感人故事」:
(1)緬甸慈濟人這幾天回來靜思生活營。我就會特別問他們:「緬甸最近的情形呢?」幾年來累積的,希望他們來簡單報告一下。在前天,這樣在那個地方來說他們緬甸,原來緬甸到今年也已經是十年了,時間過得很快。再回憶過去十年,這個心念很快速就閃到十年前了。

(2)2008年5月7日‧特強氣旋風暴「納吉斯(Cyclone Nargis)」造成緬甸嚴重災情,十年前這個颱風使整個緬甸仰光一帶災情慘重,這到底要如何救呢?那個地方我們沒有種子,要如何救呢?尤其是那個時候,我們在那個斯里蘭卡去在救濟的案子還沒有結案,人在外面的也很多,所以急著要如何去幫助緬甸?臺灣又是沒有邦交,又是不認識,所以想要哪裡去,路程較近?想到馬來西亞,地圖攤開,馬來西亞就是比較近,新加坡也比較近,這兩個國家,哪一個地方可以支援呢?

(2)在這個斯里蘭卡,也差不多這個幫助、建設的案也差不多結束了,派駐在那個地方兩位年輕人(指:陳濟任、黃崇發),也差不多要回來臺灣了,就趕緊與他們聯絡:你們就在那個地方轉機到這個緬甸去。那個時候這兩位年輕人就轉到馬來西亞。馬來西亞開始通了,所以開始與馬來西亞來互動。與濟雨(劉銘達),在新加坡來互動,與濟緣(郭秋寶)來互動,這兩個地方是南啊、北啊。比較近的,有辦法這樣去負責嗎?很感恩,檳城濟緣他就這一群也承擔起來,所以那段時間從這樣結合,如何去?不論是濟雨也去過,濟緣也承擔帶人,就這樣一直走過來。

(3)那段時間很辛苦,看到緬甸災情嚴重,很多看到是一望無際都是水災過後,尤其是貧窮、苦難很多;佃農都是種田,損失很大。這些農民的生活本來就不好過,受過這次的颱風、水災,損失很大,一無所有,看到是很悲慘,往生人也不少,真的是一片的哀嚎。

(4)那時候如何來幫助呢?政府的管禁很嚴,但是也是克服,到…直接到最那個苦難的地方,在那個地方臨時採購、臨時幫助,沒想到那個當中,又接到大陸四川汶川的地震。這邊的急難在緬甸,緬甸關關卡卡也很不好做,而該做的最緊急的也已經差不多到一個段落,想要再做下去,可能還要很多溝通。

(5)大陸汶川地震,需要幫助,我們趕緊從臺灣直接與大陸,就開始趕緊聯絡,很多的力量從臺灣、大陸本地的力量趕緊投向大陸救災的工作。當中又是再接到緬甸社會福利部來的一封函,請慈濟從臺灣去幫助,所以我們好像緬甸的路也打開了,所以開始。但是,在臺灣去到緬甸很遠,既是馬來西亞開始去了,臺灣派義診,馬來西亞就開始繼續。

(6)援助農民穀種,開始規畫了,要如何幫助他們?就是最重要是農民。農民的米,稻種最重要,我們就趕緊大量採購稻種,選擇上好的稻種,而且給他們最好的肥料。發放稻種,幾個省分,面積之廣、之大,家家戶戶我們就是給他們稻種,那段時間真的是很大量、很積極,家家戶戶領到稻種回去,開始耕作。一段時間看到很多農民那分的感恩。

(7)而且接受靜思語,一直在不論是鄉村、都會區,就是這樣去靜思語翻譯緬甸的話。在那裡,進入學校或者是在社區,或者是在農村裡很普遍。就這樣讓他們讀到靜思語,懂得愛物、惜物,開始種田不敢噴農藥,盡量用自然、天然。

(8)他們去田裡,烏丁屯他是最好的典範了,這位烏丁屯先生天天都去田裡,去與稻子說話,播種下去,就是每天面對著田園去祈禱、去唱祈禱,然後與稻子說靜思語。田頭田尾都去說靜思語,去為它們說法。果然,有的人不敢這樣做,他就是這樣做。有的人還會再噴農藥、用化肥,他完全轉回來用純天然有機,而且是向田說話,每天每天,結果收成豐富,其他噴農藥的稻子的田,有蟲,他這個的部分沒有噴農藥、沒用化肥,只是僅僅每天在那個地方,這樣繞著那個田園每天說靜思語、每天在那裡祈禱,用虔誠的心。結果,他的田他的收成比別人的收成多好幾成,沒有蟲害,多好幾成。

(9)那段時間,七、八年前,八、九年前,近十年前,那段時間,這消息,好像讓大家很帶動了很大的影響,口口相傳,叫做神穀,穀種,神穀!那段時間。所以,烏丁屯他耕作成功了,他三、四年後一直就是做慈濟事,終於他受證,見習,受證。

(10)因為他見習、去培訓,他一直聽慈濟人所說的天下事,所分析的佛法的精神理念。他在鄉村裡用他們的語言、用他的正念,這樣不斷與大家分享,他的田為見證,他的生活改善,他的房子也翻新的,也作聯絡處。因為這樣,就來聽他說話的人多了,也因為這樣,進入佛法的人也不少了。

(11)其中,又影響了一位烏善丁,他聽到了這個訊息了,他然後他向烏丁屯拿那個撲滿回去。因為他一直再說五毛錢,但是大家聽得很歡喜,我沒有五毛錢,但是我能夠存一頓飯的一把米,這就這樣每天存一把米,放在那個「米撲滿」。

(12)「米撲滿」:這是來自於我們的「粒米成籮,滴水成河」這個觀念,以及五角的竹筒,他們將它轉為作米,「米撲滿」。一粒粒的米累積起來就能夠成一整米籮,何況我沒有五角,我就省下我們這天的一把米來放在塑膠筒裡,就這樣他們也能夠一罐一罐,變成「米撲滿會員」。烏善丁聽了之後,也向他們討這個米撲滿回去他的村裡,果然他要五十個,給他好像十個。他拿著這十個回去,開始與這個理念與他村裡的人分享,村裡的人也響應。

(13)我昨天聽他們說,已經有十一個村有四百多戶來響應這個米撲滿。其實每一戶這個農民生活不是很好,他們能夠省下一把米、一把米,每個月將它匯集來,村裡極貧困的人,孤老無依、孤兒寡婦這種極貧困的人,換他們這些米撲滿可以去幫助四十多戶。我就問他們:「是平頭幫助嗎?是不是一個人給一小包?」不是,看他們的大、小口,多人就給他多的米,少人給他少的米,能夠讓他們這樣一個月肚子飽,幫助這些沒有生活來源極苦的人。

(14)本來就是貧困,但是能夠去幫助極苦的人,這四百多戶能夠幫助四十多戶,所以這次來,我聽到他們說:「這些叫做『米撲滿會員』。」第一次聽到米撲滿會員,果然在米撲滿會員集中起來,他也可以幫助極苦難人,這實在是很震撼,這一次他們回來又這樣告訴我。我一直追問他們,要追出了這十年的時間他們到底做什麼呢?因為我們的距離離得很遠,他們那個地方沒有真善美的志工,所以訊息都沒有什麼回來,我就再向他們追問。

8. 「緬甸烏緬誒先生的省菜錢捐竹筒歲月的故事」:
(1)又再追出了一位,其中一個的故事也是很震撼。聽到五角的買菜錢能夠成就現在這這麼大基金會在全球都能夠救人。烏緬誒,這位先生他就是聽到在八、九年前已經聽到這個訊息,慈濟在緬甸發揮多大的功能。

(2)雖然他沒有接受到幫助,但是他有聽到,他心,向著慈濟,要如何與它聯絡?但是這個距離一晃過,已經到現在。在那個時候,他說,七、八年了,他一直尋尋覓覓要找慈濟,有一次遇到慈濟人,他很歡喜,他就說:「我看到你們慈濟人了,我已經等你們很久了,我七、八年的時間,每天省五十元買菜錢。」其實他們的五十元,是臺幣一塊半。

(3)他說:「我每天省五十元。」他們的緬幣五十元。他說:「算一算也七、八年了,這些錢都囤積在那裡,既然要省下來給慈濟,不敢動它,我們繼續再放,每天都放五十元,現在囤積在那裡,請你們慈濟人來,來我們家,我們家沒有多遠。」就這樣,很懇切邀慈濟人到他家。

(4)果然,在那個塑膠罐,這樣一罐一罐搬出來,七、八年的時間,這些錢拿出來了,慈濟人看到,感覺起來這些錢怎麼這樣很平整,沒有皺褶。就說因為每天,我們這個地方很潮溼,這些錢這樣一直放、放,都怕會溼掉。有時候會拿去曬太陽,若沒有陽光,長久沒有陽光,我們會拿來用熨斗燙。錢是經過曬太陽,是經過熨斗燙的。果然錢是舊的,但是拿出來每張都是很平整,那都是常常曬太陽,常常都是拿來燙過的錢。

(5)這是我第一次聽到,又是第一次,這相片也有拍攝出來,不是讓他們回去準備的,是這樣誠懇邀慈濟人,碰到了、邀到了,就這樣將他們帶去他家。馬上拿出這些錢,就是這樣見證,錢是經過熨斗的。以前曾聽過,「我這錢是經過熨斗的」,以為是形容的;又有常常聽到人家說:「生吃都不夠,那有辦法曬乾!」他們錢是拿出來曬的。這真的是聽到、看到。那一天聽到這些都是很新鮮,但是很感動。

(6)「做善事不是有錢人的權利,是有愛心的人」:他響應一天五毛錢的精神,他現在是一天十五元,他們的五十元是我們一元半。他這樣累積起來,說,聽他們說,算一算,幾萬元?也是這樣一直累積起來。緬甸貨幣也是好幾萬塊。總而言之,錢多少是其次,但是精神理念是很感動人。

(7)這次又再發現到在緬甸出來幫助人這些人,都是克服了他們的生活來幫助人的,窮人幫窮、極苦人。這是雖然生活雖然貧困,卻是生活是豐富,維持到現在,已經是今年慈濟在緬甸是第十年了,真的是很不簡單。這就是我們要「心無雜念曰精,行無間斷曰進」,五十元,五十元,豈不就是不間斷呢!每天一把米、一把米,是不是沒有間斷呢?只要有心,這十年來共一念,這是不是無雜念呢?這種善心愛念、精進,實在讓人很感動。

9. 「若能修持精進,所願皆得如意。」」:說要救人,不是做不到,做得到。所以說只要「若能修持精進,所願皆得如意」,要幫助人有困難嗎?沒有困難啊,只要大家共同一心。

10. ★『一心精專,念寂清淨,心性周遍,虛徹靈通,散之則應萬事,斂之而成一念。是故若不論是善或惡,是聖或凡,無不皆由此一念心起。以心本具萬法,而能成立眾事。』

(1)「一心精專,念寂清淨,心性周遍」:愛心不是只有從臺灣起步,他能夠起步到天下遍越界,任何一個地方都會通達,同一念的愛就能夠普遍。

(2)「虛徹靈通,人人本具佛性」:墨西哥的才回去而已,十二個國家再來了,其中就有這樣已經十年的時間,「一心精進,念寂清淨」,這樣的都是,在在都是,因為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心念都是乾淨。「心性周遍,虛徹靈通」。你在想的、我在想的,道理都無形,我們心性會理,這是無形的,但是很普遍。

(3)「散之則應萬事」:將我們這個心念共同展開來,什麼事情都有辦法做,連用米一把一把累積起來也能夠救人,每一天點滴匯積的善念也能夠有量,有數量的數字捐出來。看看,不是做不到,人人都有力量。這些錢拿出來,看他用搬的,這樣錢平整疊起來,一只一只疊起來,也有這麼大疊。他們說:「哇,我從來不知道我擁有那麼多。」這麼多,是擁有給自己嗎?不是,是捐出去了,不敢動它,只是看顧它,不敢動它,累積起來是這麼大疊。他也是這樣說:「我不曾看到我裡面有這麼多錢。」這就是「應萬事」,這些錢拿出去能夠救很多人。

(4)「斂之而成一念」:擴散出去是開闊,收回來就是一念。

(5)「是故若不論是善或惡,是聖或凡,無不皆由此一念心起」:我們收回來是我們發弘誓願,我們菩薩能夠開闊去行「六度萬行」,回歸過來就是人人一念的願心,所以就是一念心。

(6)「以心本具萬法,而能成立眾事」:因為我們的心,人人本具萬法,人人本具佛性,我們應該本來就是如來本性,人人都能夠救天下眾生。

11. ★複習經文:【若復行忍辱,住於調柔地,設眾惡來加,其心不傾動。諸有得法者,懷於增上慢,為斯所輕惱,如是亦能忍。】

(1)光只是一念心,忍,什麼法不能通呢?昨天說過了。

12. ★釋義經文:『諸法中勇猛修善法,斷諸惡法之心作用。應精勤修持精進法,對治懈怠滿善為業。』

(1)「諸法中勇猛修善法」:過去這些人、事、物合這個法。在緬甸這些人願意去作救人的人,實在不簡單。我們凡夫想要成菩薩救度苦難眾生也是不簡單,但是需要你一念勇猛心,這個善法,只要你勇猛。

(2)「斷諸惡法之心作用」:勇猛心要做善事,這就是勇猛。若有勤修的心、願意做的心,什麼樣的貪念都沒有,只有一念心。這念心,就是給我們的力量,有剩不是不夠。看看,他們這樣存一把米,就能夠每個月,這幾年來都每一個月就能夠救好幾十戶的全家的人,這不困難。所以一把米就能夠救四十幾戶。

(3)「應精勤修持精進法,對治懈怠滿善為業」:我們若是那念貪,你同樣那把米沒有抓起來,同樣我們的生活這樣過,那把米抓起來,我們的生活照常過,別人的家庭就又可以好好過下去,這不就是「善有餘」呢?這需要我們「斷貪念」,自然就可以積善。只要好好精勤修持,要對治懈怠,就是要這樣精進。

13. 『精進:精謂精純無惡雜故,進謂昇進不懈怠故。練心於法名之為精,精心務達目之為進。』

(1)精,就是「專心做」。這都為你們寫得很淺而來,讓你們看就清楚。將我們的心練好、修持好。達到我們的目的,這就是叫做「進」。

14. 【若復勤精進,志念常堅固】:此明精進度。若復有人勤行精進,志願正念,常時堅固。〈涌出品〉: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為堅固意。

(1)「度眾,堅固心念,精進不懈」:要如何去度眾生?就是要念念精進、步步精進。只要有這念心,點點滴滴累積,叫做堅固念。在《法華經》的〈涌出品〉有這段經文「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為堅固意。」就是要穿戰甲,要修行、要做善,要勇於精進。

15. 【於無量億劫,一心不懈息】:經歷久劫,當爾一心,不懈不怠。

(1)不論經過多久,同樣從發心,我們要抱持著初發心。「發心如初,成佛有餘」,就是一念心:不懈怠,向前前進。

16. 【又於無數劫,住於空閒處】:長時間無數劫,住於空閒靜處,清澄正念,靜思惟。

(1)「生生世世,學佛所行,叫做修行」:我們修行不是現在才開始,因為我們過去一段這麼長的時間,一直告訴大家,佛陀修行無央數劫,我們與佛結緣長久時間。因為佛陀生生世世沒有放棄我們,我們與佛的因緣很深。我們這時候才能夠聽佛法,學佛所行,所以叫做修行。

(2)「又於無數劫」:我們在修行,修善行,應該過去的時間就很長了,所以說「又於無數劫」,佛是這樣、菩薩是這樣,我們應該也是這樣啊。

(3)「住於空閒處」:佛菩薩,已經心很靜,他們長久劫來的時間,都是在靜處,心很靜,處眾無所畏。用最清淨的心,非常靜謐的心、不動的心在人群中來來回回。

(4)「住於空閒靜處,清澄正念,靜思惟」:在〈安樂行品〉「四安樂行」也有說過了。我們的心永遠都是禪寂,就像在禪中,正念、正思維,這靜思惟,心很靜、很正念。

17. 【若坐若經行,除睡常攝心】:若或坐禪,及以經行;唯除睡時,常攝其心。攝散亂於一念,故云:常攝心。

(1)「若或坐禪,及以經行;唯除睡時,常攝其心」:不論是在坐或者是在行動,都是同樣,不論是坐下來還是在行動,除了睡,那個心都顧得很好。但是「四安樂行」時,不就是也這樣告訴我們,連睡我們都在聽法,連睡我們都在為人說法,這沒有睡的時間。這個地方,雖然經文說「若坐若經行,除睡常攝心」,這個「睡」,這個字,不是我們在睡的時候,是我們迷失的時候。

(2)「攝散亂於一念,故云:常攝心」:我們的心念迷失了,就像我們一般人說,「你還在沉睡嗎?」「你還仍睡不醒啊?」這不是躺著睡的睡的休息的睡,是我們還沒有清醒的睡,所以我們要常常將心攝持好。所以記得讀這段經文不要平時很精進,只要睡就放鬆。其實,睡的心也顧得很好,因為「四安樂行」就這樣說,你連睡也是在聽法,你連睡也是說法;你連睡也是在靜坐,你連睡也都是在勤行佛法思惟。這全都是有的,經文有過的東西。

18. 「攝心在一處,靜思惟,心無雜念的精,行不間斷的進」:各位學佛法,必定要時時要多攝心在一處,這念心一定都要在「靜思惟」中,心無雜念的精,行不間斷的進。

19. 「精進心,六度萬行,落實在生活中」:我們就是精進心,落實在生活,聽法也都是日常生活中,將它會合起來。聽聽別人,在遙遠的地方的見聞,想想我們發誓願的任務。所以「六度萬行」,在五波羅密一定會合「般若波羅密」,六波羅密完整起來才是真正到彼岸,大家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85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4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8/03/26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3/26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3/26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二 3月 27, 2018 9:57 am

心得與應用
https://www.neptune-it.com/learn-buddha-966211

高明智(惟智)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 
2018/03/26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