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402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欲知如來壽量,先知一切諸水,
可知多少幾滴,方知佛壽無數;
知須彌山斤兩,知佛壽無有量。
大家要用心來體會。「壽量」,前面,前一品就是〈壽量品〉,〈壽量品〉讓我們能夠清楚了解,但經典中還是一直不斷說數字無量。無量數字,菩薩數也是數字無量;時間、數字無量;佛壽也是佛壽無量。這個無量的無量,最重要的是壽命無量,我們要很用心。多少的壽命才真正有辦法去度化多少的眾生?面對著這麼多的眾生,而有多少的道理總是要用壽命去分析,壽命真的是很重要。我們若要知道,「欲知如來壽量」,我們要「先知一切諸水」。大地的水、空中下來的水,你要去分析這些水到底多少水。「可知多少幾滴,方知佛壽無數」,才有辦法知道佛的壽命有多長。我們這個地方所說的壽命,不要忘掉了,那就是佛陀所覺悟、所成就慧命,要很用心來體會。
智慧無量數,很難很難計算,所以就用這樣,到底人間的水多少滴?無量無量的水,地上的水、空中下來的水,所有的水量你若有辦法算出水量多少,你就會知道佛的壽,佛的智慧、壽命有多少。用這樣來譬喻,我們就知道「佛壽無數」,無法可計算。再者,除了用水來比,我們看能否知道水量,用滴的有多少滴,來說佛的壽命。又一項來比,「知須彌山斤兩,知佛壽無有量」。用須彌山,你若一直要知道水量難比,要不然你就用須彌山,看看須彌山多重,有幾兩。你若知道須彌山的重量,能夠分析它是有幾斤、幾兩,那你就會知道佛的壽命到底那個量數多少。須彌山幾斤兩,我們哪有辦法了解呢?
一切之大地能知其塵數,
方知釋尊之壽命無數量;
虛空之分界尚可知邊際,
釋尊之壽命無有量能計。
所以,「一切之大地能知其塵數,方知釋尊之壽命無數量」。用微塵來讓大家算,微塵到底有多少?說水無法算滴,山無法可計斤兩,要不然我們用沙塵,用沙塵來算。而沙塵,我們有可能算嗎?實在不可能算。你若有辦法算得出沙塵,「方知釋尊之壽命無數量」。我們若知道沙塵根本就無法可算,那釋迦佛他的壽量哪有辦法算呢?就是無數量計。所以,「虛空之分界尚可知邊際」。虛空,要知道到底有多大,不是只有地球,在這地球,世界的虛空際,是地球的太空際,地球之外還有很多的星河世界,整個虛空,到底有邊嗎?這虛空際之分界,要在哪裡將它切開來,說這是屬於地球所量的,切不開,因為它就是無邊際。
所以,「虛空之分界尚可知邊際」。說不定以我們人現在的科技,應該他會說:「這個範圍用手畫,這個範圍來測它的邊際。」其實它是無邊際可測,用手畫還是同樣在虛空之中。很勉強要說就是這樣測出來,很牽強的說這樣的寬,其實還是空的,沒有邊際。「釋尊之壽命無有量能計」,所以無量計。我們用這麼多來譬喻,用天地之間的水分化成了用滴的,有辦法算嗎?那絕對無法算。科技很發達了,要如何算?用幾秒鐘滴一滴,用這樣籠統來計算,也沒有那個邏輯可計量出來。說須彌山,用什麼邏輯去計算須彌山的量呢?這也是不可能。而這個塵沙呢?這是講經以來,一直拿塵沙來譬喻「量」,就一直無法想出方法來解釋塵沙的數量,這是不可能。哪怕人類這麼聰明,盡算師、算師弟子,全都將他們集中起來,我們在〈化城喻品〉已經說過了,「若算師,若算師弟子」,統統將他們合起來,大家用盡心力來算塵沙數的數字都不可能了。
前面就說過了,在這個地方又再提起這無量無數,很多很多的無量,菩薩從無量數,虛空邊際這樣集過來。菩薩的量更加是無量數,過去的、現在的,還有未來,都要來認識佛陀所說法內涵的道理。不只是要知道不容易,要解更困難,何況將這個法體會、受用在我們的身,心覺悟,這是更加困難。可見佛陀的智慧是無法去測量,而這智慧是如何成就呢?我們都常常說「人人本具」、「人人本有」。在〈信解品〉,我們一定要相信佛所說法,因為我們相信我們有成佛的本能在,我們絕對要相信。我們的本能是要去從哪裡推測起來呢?光是在我們心想要去哪裡,剎那間靈魂就已經脫體(思緒跑到別處),不知去到哪裡去了?召喚你:「回來哦!」叫一聲,馬上,不知在哪一個,距離多長、多遠的國際間,叫你一聲,你馬上回神,趕快再回來了。「哦!怎樣?你叫我?」「是啊,你剛才在想什麼?」「啊,我想到與我的孩子在某一個國家,在那個地方的生活情景。你這樣叫我一下,我回來了,我聽到你叫我了。」馬上回應回來,這個時間很短,剎那間。
這位某某人,才是在哪一個國際間的角落裡,在那裡與他的孩子、孫子天倫之樂,好像回憶在那個地方。被你招喚一聲,他馬上回過神來,有所覺:你叫我。這是不是神通廣大?這是不是也有方法去,也有方法來呢?豈不就是去來自如呢?不過,凡夫多數是一心難兩用,「我心想在這裡,叫我再來想這項,心會雜掉,一個心想好幾項」。這就是我們凡夫心不專心,所以他所知道的都是蜻蜓點水,沒有深入。沒有深入,所以我們知道的法也是這樣,蜻蜓點水,我們所能夠吸收下來也只不過是這樣,因為我們的心沒有專注,要了解的事情無法透徹。
佛陀是用很長久的時間不斷鍛鍊、磨練,來來回回;囤積時間也長,體會道理的時間、經歷的人間,在時間、人間來來回回,累積起來,所以他能夠長長久久,隨他的心意,他與眾生的緣來來回回。這就是我們也有,我們是隨我們的自意,我們自己的心沒有自主,已經隨著境界轉了。這境界在轉,隨我們自己去找境界,這樣盡我所愛的去追逐。一方面是隨緣境界將我們轉,一方面由不得自己被轉,又是再由自己所做業累牽引境界,那境界的色象來誘引我們,這全都是互相牽連。我們有這樣累積的因與緣去引這個業,那個業的境界將我們牽繫,這就是互相在拉拔。你先拋出去,它就拉得到,就開始拉你,這就是我們凡夫由不得自己,也由自己所造的業力。所以自己造那麼多的業力,在這麼多的環境業緣中,環境業緣這樣互相牽扯、互相牽累著。
所以我們眾生無法將這麼多的慧,就是道理、真諦,這樣吸收來成為我們的智慧,這就是我們凡夫沒有那個能力。佛為覺者,他是累生世來,堅定的道心,隨自意,「我現在要為這些眾生,還是堅持到某一個地方去,去到某一個地方,才觀根機、隨眾生緣施教」,這是佛。就像在英國,不是只有英國,在葡萄牙,去年一段很長的時間,連續好幾個月,火不斷一直燒,從山林燒到田園去。有人住的山園、田園,從山一直燒,燒到有人在耕作的山地、田地,這樣延續燒過去,連人的房子也燒了,連續燒幾個月的時間,災情很嚴重。後來接到臺灣駐在這個國家的大使來信,期待慈濟能夠伸出援手去幫助。
而那段時間,美國的颶風,又接下去那就是墨西哥的地震。同時,同樣在美國加州火災,一場一場的大災難,國際救災的這些慈濟志工很忙碌,無法抽身。也想,那場的火災已經這麼長久了,在葡萄牙我們又是沒有種子在那裡,如果去了,還是只有看到火在燒,我們可以做什麼呢?唉呀!評估之後,事後再去勘災,是要幫助什麼?所以一直延到在去年的年底,終於去為它勘災了,發現到那個地方真的是災難嚴重。而我們去的人,是什麼人去?很多個國家,歐美國家慈濟人代表,這樣五位代表就第一波去了,先去探路、先了解。又再第二波,決定了我們應該要如何去幫忙他們,真的能夠去。大家回來,會集了、開會了,這幾個國家大家提出意見,決定之後,就由美國、英國、法國,還有哪裡?德國等。這幾個國家就這樣集合起來,一起去發放,當地採購,也要用空運去,圍巾、少數毛毯等等,(發放物資券,未於當地採購農具)又到當地去採購他們所需要的農具。
又要義診,英國就有兩位,共三、四位醫生投入義診。當然,說來話很長,但是這是一場圓滿的發放與義診,其中的故事就是很溫馨。最重要的有一段,就說:「愛,愛就是良藥,最好的藥那就是『愛』,真誠的愛。」因為在那個地方義診,其中有一位,當然大家都差不多很心痛、很失神。其中一位七十歲的老婆婆,她來看醫生的時候,那眼神很空蕩,很空,眼神很空,人就是很沒有精神,來到醫生的面前。我們義診的醫生中,李醫師是英國慈濟聯絡處的負責人,李宏耀醫師,還有兩位醫生與他一起去,但是英語與葡萄牙語不同,所以到那裡需要人翻譯。這位老婆婆一來的時候,她說的話,我們的醫生聽不懂,但是她的態度就是這樣,沒有表情,眼神很空。招呼她在那裡坐下來,醫生在問話,她的表情就是這樣。
我們的醫生就趁著翻譯的人在問她話的時候,醫生趕緊去拿一個「平安」吊飾,那個「安」字的吊飾,就拿來放在桌上。然後他就用手,向她問好時,醫生在聽翻譯的人翻譯婆婆告訴他的話,醫生就一手將這位婆婆的臉,將它轉過來看醫生,又另外一手放在她的膝蓋上,輕柔細語問她,讓他翻譯。就這樣用關懷的語氣這樣問她。因為將她的頭轉過來對面看醫生,醫生用柔和的眼神來注視她,這位婆婆也開始慢慢那個眼神來響應著醫生,慢慢表情、眼神……。醫生接下來就是要為她量血壓,血壓量了之後,與婆婆說話,再經過翻譯。他就拿起那個吊飾,是紅色的,有一個「安」字,拿起來給婆婆,向她說,解釋這個字「安」。因為看這個婆婆心不安,很恍惚,他就用這樣來膚慰她,告訴她:「唉呀!我知道您,您現在的心情,雖然事情過去好幾個月了,您的心仍還未轉回來,您的心還是很難過,對現在您沒有感覺。不過,我知道您的心情,我了解您,因為您的心還是很驚惶,所以您現在的血壓這麼高。但是您安心,它是隨著您的心不安而變化,您好好將心安下來,現在是安全的,這個時候安全,未來也安全,危險的時間過去了,現在是平安的,就像這樣,這是『平安』的。」
用種種語言膚慰她,這個婆婆從這樣,沒有表情的面容、沒有眼神的眼光,開始恢復了,恢復回來。這個婆婆趕緊來拉著醫生的手,也慢慢將醫生抱起來,這樣摟著醫生,笑出來,那個笑容露出來了。這個場面很感動。還沒有吃藥,好像她的病已經消除了,翻譯的人也很感動啊!說:「愛比藥更好用!不論什麼名牌藥廠製造出來的藥,都不值得人那個真誠的愛。」因為這群的醫生與這個國家一點點關係都沒有,非親非故,用這麼輕柔,愛的力量,這樣遠途而來。可能這個翻譯的人有經過這樣的翻譯,所以這個婆婆真的是這樣被救回來了,沒有吃藥就救回來了,恢復她的表情了。
這群總共合起來六十幾個吧?從六個國家合起來,到那個國家,再集合那裡國家的人來做志工。這樣,這個小團隊為這個國家,真的也所接觸得到的就安撫下來。農民,四百九十幾戶,七百多人,這樣直接接受到慈濟的幫助,動員這樣的人去幫助,在這一個地方。總而言之,佛陀的愛就是這樣,他到底與這些眾生有什麼關係?沒有關係。他就是已定在這個時間、那個空間,與那些人,在受苦的人,我們去了。從很多人的災情去勘災之後,最需要的我們這樣去付出,這是菩薩。慈濟人這樣做,這個因緣從哪裡來?是從那念愛心。遙遠的時間,佛陀的開示,我們這樣接受,在現在遼闊的地方,不同的國家,所接受到的是同一種,這種慧命。
但是我們所得到的,這麼長久給我們這個真諦、道理,發揮在我們的內心,這也是才有這一點點而已。佛陀是全部,教給我們的愛,而我們可以接到的就是這樣,這個時間發揮我們的愛,去很遠的地方,搭空中交通,坐地面的車輛,這樣很辛苦到達,就是去幫助受過了驚惶、受過了房屋損害、受過了土地毀害那些苦難人。這也要花很長的時間,就是隨他眾生所需要,也是隨自己這分長遠以來,這分愛,一直無間際就是這樣去付出,這是很奇妙的道理啊!所以說起來,釋迦佛他的愛、釋迦佛的智慧,叫做「悲智雙運」。慈悲、智慧,慈悲要能夠累積,就是前的五波羅密。那智慧呢?就要由自己,真正用長時間累積的理所完成的,才能夠堅持前面的五波羅密,這就是壽量,壽量這麼長。所以我們就要很用心,那量之大,這時間之長,這用這樣來譬喻。其實,我們這個道理若能夠通了,是無邊際,自古今未來,這種的慧命是長久的。這是化身、報身、法身,三身合一,這我們要先用心了解。前面的文就是這樣說,
複習經文:「若有深心者,清淨而質直,多聞能總持,隨義解佛語,如是之人等,於此無有疑。」
這段文前面說過了。「若有深心者」,「深心」,我們要記得,深心去體會,道理就是這樣。剛才說佛的壽命,說到國際間的救濟,這全都是在壽命,這全都叫做慧命;慧命,我們就要用深心,很深的心去體會。「清淨而質直」,若想要深心體會,我們要有清淨的心、質直的心。昨天我們說過了,「質」就是正,「直」就是沒有彎曲。我們要深心去信解佛向我們說的,人人本具佛性,真如本性人人尚具,只是我們來來回回,這個無明煩惱讓我們被很多的因緣將我們的牽引,由不得我們自己,這是凡夫。
所以我們現在有這個因緣聽法,要「多聞能總持」,要一直聽,要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」,要總持。「隨義解佛語」,這個意思我們就要不斷不斷去了解,佛會講這段文,他的涵義是什麼。所以,「如是之人等,於此無有疑」。這些人,就是那些菩薩,佛講經那個現場的菩薩,這些全都沒有疑了,心已經深信沒有疑了。所以,下面這段文再說,
經文:「又,阿逸多!若有聞佛壽命長遠,解其言趣,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,能起如來無上之慧。」
經文簡釋:
「解其言趣」;善能解了佛之言意言趣。
解其言趣:謂解如來壽量所言之義意趣。
「又,阿逸多!」阿逸多,大家應該知道,彌勒菩薩。所以佛陀很親叫彌勒菩薩,「阿逸多!若有聞佛壽命長遠,解其言趣,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,能起如來無上之慧」。這我們也要再用心體會。「阿逸多!若有聞佛壽命長遠,解其言趣」。「阿逸多!,若大家聽到了,佛的壽命長遠,解佛所說那個說壽命長遠這段的意思,大家要很用心,很用心來了解那個語言的含義,大家要很用心。」所以,「善能解了佛之語意言趣」,說這句話的意思,這句話的方向是什麼,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、去了解。聽話只能夠意會,要說到讓你能夠清楚明白,那是很難。自己各人聽話的「言趣」,「言趣」就是所說的方向,我們要真的很用心去體會。所以這個「語意」,那個說話內涵的意義、方向我們應該要很用心清楚。
*佛化身降生人間示世相之壽命於八十,報身是諸佛修福慧功德圓滿時,所顯現的自受用內證法樂之身,亦即完成佛果之身。
所以,這個「解其言趣」,意思就是「解如來壽量所言之意趣」。不是只有說〈壽量品〉不是八十,就是佛的壽命多長。不是那麼簡單,僅僅解釋數字,或者是解釋它的內容這樣而已,是我們要去體會佛陀所說的「壽量」。我們若要再更清楚,應該是「佛化身」,化身就是應機緣來人間,「降生人間示世相之壽命於量八十」,這個量就是八十。現在這很清楚,大家容易了解。「報身是諸佛修福慧功德圓滿時。」而「報身」,是離開皇宮去修行了。「是諸佛」,所有的佛全都是這樣,出生人間,然後為了追求真理,他必定要出家。沒有出家,不會成佛,所以一定要去出家;因緣成熟,一定要出家。所以同樣,要出家才修福修慧,功德圓滿。
因為在家有家屬牽累,出家,一個清淨因,辭親割愛,專心投入,那就是「福慧功德圓滿」。不是一生一世出家就會成佛了,不是,只是在那個最後,就像釋迦佛,他降兜率、入皇宮,示相出生、長大,過程有八十;一直到成佛、說法、示涅槃,有八段的人生(從兜率天退、入胎、住胎、出胎、出家、成道、轉法輪、入於涅槃),這時間。他自他成佛,經過了造福人群,這功德,悲智雙運,慈悲的愛心在人群中展現出來了。佛陀體悟道理,與天地合而為一,智慧,這也合成了,所以功德圓滿,這就是報身,這叫做「果德」。這是從無數生世匯集來到這一輩子的結果,示相成佛了,所以叫做報身。這化身來人間,修行完成他的內心的世界,所以說「功德圓滿」。
「所顯現的自受用內證法樂之身」。佛的心態有佛心態的世界,雖然在芸芸眾生群中,卻也有佛自己自得的心態。我們大家都有我們的心態,雖然我們在人群中,但是各人都有各人的心態;你們有你們的心態,我有我的心態,佛有佛的心態。佛陀的心態就是已經「內證法樂」,很歡喜,心如虛空,與天地宇宙同體了,當然他是法樂。所以,「亦即完成佛果之身」,這就是已經成佛的報身。成佛的報身,當然就是法具足,說法給大家聽,與大家分享。這個「報身」不能與大家分享,你是你、我是我,我自己;我的感覺,我的感覺我可以與大家分享,你們若能夠體會,你們就受得,這是法,「法身」。所以,壽命就是法身,慧命與大家分享,大家人人可得這個慧命。
*今稱為開跡顯本,此始開八相成道,垂跡之化身,而顯久遠實成之本身。
所以,「今稱為開跡顯本」。現在我們在講的這段,全都是顯本。「跡」,前面已經說過,接下來,從〈壽量品〉開始就都是在顯本,要來開佛知見、悟入知見,開,讓我們眾生悟入佛的知見。所以我們一定要很用心來體會,這叫做「開跡顯本」,這個「跡」,現跡人間。佛陀也已經有年紀了,已經將他過去所得的與大家分享了。「此始開八相成道」,在這輩子這樣「八相成道」,到最後就是老了,將入涅槃之時,將要入滅之時,這個形象在人間。所以,「垂跡之化身」,就是這樣降臨下來在這個人間生,在這個地方生,在這個地方老,也要在這個地方示寂,這個化身,就是肉身。「而顯久遠實成之本身」。成佛,是過去久遠這樣有修來,結果與天地同一體,成佛了。這就是佛的過程。
*修菩薩行者,欲修無上至真正覺之道,當守護口業,誠實不虛,所謂妄言、綺語、惡口、兩舌之過,悉皆遠離,是為言語至誠解其義趣。
所以,我們修菩薩道的人,就是「修菩薩行者」。「欲修無上至真正覺之道」,這條道路,「當守護口業」。我們要如何修?回過頭來,在「四安樂行」,口業、身業、意業我們都要修,所以也修口業。口業,「誠實不虛」,要用很誠意的心來修口業。「所謂妄言、綺語、惡口、兩舌之過」等等,這都叫做惡業,所以我們一定都要遠離。這個時候,我們大家了解佛的修行過程,換我們將要修行,必定要行菩薩道。入人群,首先有的就是要修口業,若有這些妄言、綺語、兩舌、惡口等等,「悉皆遠離」,我們一定要去除,「是為言語至誠解其義趣」。佛陀所說的話,這些都已經離了,沒有惡口,佛陀所說的是誠實語,行菩薩道者應該相信,應該信解體會。
經文簡釋:
「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,能起如來無上之慧」;化己功深,利他益群無量。
如經所明者,佛之知見;深生信解如實持行則得發無上智慧。
所以,「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」。大家若能信解,佛所得的功德無有限量,大家應該要信解,要信、要解,信佛所說一切法,我們一定要信。佛陀所說的,語言的意思與它的方向我們一定要準確,方向若沒有準確,那個「言趣」我們若沒有很了解、沒有很準確,那就差毫釐,失千里。所以,那個「言趣」一定要很準。「語意」,佛陀所說的語意,那個言語的意思我們要很用心體會;佛所言的趣向我們一定要很準,要用心體會。所以,光是信解已經說幾天了,很刻意要讓大家要重視信解,要很用心。
所以,「化己功深」。化,就是我們要很用心,來人間化度,佛陀他的心力,這麼長久的時間,用功很深,同時「利他益群無量」,來來回回、來來回回。我們在行菩薩道,發心的人也是這樣在跟,只是佛陀已經果成了,我們現在還是在播種、下因,我們現在開始是在播下種子、造成佛的因,我們就要再努力。所以,「如經所明者,佛之知見」。佛的知見,他的見解,為天下眾生。佛的知見「深生信解如實持行」,我們要學,我們要行菩薩道,一定要信,我們要了解佛說話的意思,要知道佛所說話,是為我們指導方向。所以,「如實持行則得發無上智慧」,我們應該對自己要有這樣信心。
*無上慧:即無上菩提大直道。
起:能啟發道,生進根之力說法之力,能起如來,無上之慧,功德無有限量。
所以,「無上慧」,我們最期待與佛同樣能夠得到無上慧,無上正等正覺,所以就是「無上菩提大直道」。這就是要「起」,「能啟發道心,生進根之力」。我們啟發了我們的道心,從道心再產生我們要精進的力量。我們道心若沒有啟發,就沒有力,要有根的力量。「說法之力,能起如來無上之慧」。我們聽,聽之後我們理解,理解之後再告訴人,這樣就能夠得「功德無有限量」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聽法一定要用心認真聽,不要應酬聽,不是,是要吸收到我們的生命中,成就我們的慧命,要這樣來聽法,所以請大家時時多用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