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04/08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4/08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04/08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4/08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日 4月 08, 2018 7:25 pm

20180408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深信解持善因,感得如因報果,
謂信因果不虛,則無造惡之過;
若知法身常住,則無斷滅之見,
得悟入佛知見,頂載如來法身,
暢佛本懷弘誓,傳佛法髓慧命。

  用心,好好了解。「深信解持善因,感得如因報果」。用心體會,日常生活,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報。這在我們生活中,每一個心念、每一個舉動,我們要重視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報。因為開口動舌無不都是因緣中,起一個心念,這個心念,若一句話說出,人就感受到了;舉一個手,走一步路,我們自己就已經造作這因種。到底造什麼因?你在大寮裡,要煮什麼菜,就是動一個手,用什麼樣的菜色來。這個菜色,開始動作了,從這個菜的洗菜,一直到切菜、下鍋,端出在菜桌上,這個結果,大家享用時,「唉呀,這麼鹹!」這就是我們的動作,在手的動作中沒有斟酌量、沒有用心,結果在餐桌上讓人歡喜、讓人嫌。你們想,這不就是在一個念、一個動作就有這樣的結果呢?

  這是這麼簡單的一個動作,日常生活中就是這樣,何況起心動念、決定事情,如是因、如是緣,到底延續下去什麼樣的果?結果是什麼?我們就要注意現在這念心。所以我們要時時顧好這念心,平時我們就要用心信。我們若日日相信、時時了解,信佛教法,時時解法深意,這樣的信解在我們的心、在我們的腦海中,心腦無不都是深信、了解,自然我們的心念,念念產生就是善因。我們念念都是善因,念念善因,所造作、所動作的付出都在善緣中,這樣叫做修行。舉只是在餐桌上那個結果,追到那個因的源頭,這這麼的簡單,再將這個理念用在我們在修行。信解、修行,生活中的動作、在佛門中的修行都是同樣,只是名詞不同,所以因緣果報的理念是相同。我們要用心在日常生活動作中,何況待人接物每一天我們的生活中,是「感得如因報果」,所感受到,「我很歡喜」,我們就要感恩。這件事情的結果,一個感受就是得到人的歡喜,圓滿了,我們就要感恩。

  因為我們感受的感恩,就是別人所得到的結果;結果歡喜他才會來,回報給我們的,是讓我們安心,讓我們感恩。這都是相對待,這全都是感如是因報果。因為我們有給那個因,付出了,他回報回來那就是消息,讓我們知道那個結果。可見因、緣、果、報不斷這樣在連續,人與人之間不斷循環,就是在因、緣、果、報中。我們一定要相信,是在生活中,是在修行過程中,這全都是我們要很用心體會。所以,「謂信因果不虛,則無造惡之過」。前面說的這些,從生活中的起因結果,以及修行中待人接物,這因與果我們若清楚就能夠知道,就更要相信,相信因果不虛──修如是因、得如是緣,就受這樣的果報,這是一定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若這樣謹慎,我們在行為,言語、動作中就沒有去造惡的過失,因為我們時時都在警惕,警惕自己。小小的一個起心動念,開口動舌、舉動都有因緣果報了,當然我們就要很小心在日常生活,這樣也叫做修行。修行的方法就是這樣,這麼簡單。在日常生活中,要學道理也不困難,同樣也是在日常生活中觸事會理。

  這幾天一直都要讓大家記得,「觸事會理」在生活中。我們若能夠體會,自然這個因緣果報,都在很簡單的日常生活裡,我們與事情接觸也都是在修行中,能夠會意,那這樣……。有的人說:「我怕,怕叫我去修行。」其實修行就是要面對實際人生的生活道理,只是這樣而已。修行,早日修行,早得佛法,可以讓我們早了解不要再犯錯;犯錯,來生來世又沒完沒了,這煩惱無明又一直牽連下去。我們一定要相信生死輪迴是苦,不是那麼幸運,人往生,再來做人;這世修不好,來世的人生再來修。第一,不一定人往生之後,來生再來做人,即使再來做人,也不一定有因緣遇到佛法;有因緣遇到佛法,也不一定你自己的心能夠去接受佛法,有很多由不得自己,不定數。最好把握在現在,讓我們知道這些智識,這些佛法能夠入心,「轉識成智」,粒粒種子無不都是善法在我們的心裡,這樣能時時讓我們開口動舌、起手動足無不都能夠警惕自己。知道要布善因,將來我們的人生去向才有辦法有這樣的善因緣,要用心啊!

  所以,我們若有這樣的善因緣,自然要了解法,「深信解相」。我們心能夠深入了,了解佛法,人間佛法體相。不論是人間法──做人的方法、人間的常識,或者是入佛法之後,體解佛法的精髓,由淺入深,我們就要看我們有這個因緣信解嗎?讓我們的心真正深心信解。這要看我們的智慧,在佛法滋潤,我們的浸淫(浸漬、滲入)佛法有多少,你有辦法可吸收多少,能夠浸淫在佛法中,你才能夠遇法接受。所以,「若知法身常住,則無斷滅之見」。這法我們要很清楚,要從淺入深,一直到知道「法身常住」。看看佛陀四十多年的說法,一直到四十二年後才開始轉一個方向,轉小入大。但是說大法,直談法華,這是佛的本意,要讓大家知道娑婆世界是濁氣重重,生在娑婆世界那就是苦。苦,苦在哪裡啊?苦在迷,迷了。從無始來,我們真如本性受濁氣污染,所以已經沉溺在污沼裡面,卻是浮不起來,還是被這個泥沼污穢將它埋著。我們人人現在還是沉迷在這麼不乾淨、濁氣重重,而且就像爛泥巴坑裡面,埋在深處,就是浮不起來。

  佛陀是明明知道,在這個污濁泥中粒粒都是珍珠、粒粒是蓮華種子,人人本具佛性,只是埋得太深了。所以,佛陀他化身人間,出生了,才應人間的生活,這樣一段一段,八相,終於成佛了。經過分析就是八段人生,一直到覺悟成佛,報身現前,修行的結果已經完成了。這個報身,佛的心靈啟開了,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,為一體,這就是已經那個本性真如突顯出來,已經開花結果了。這粒種子是這樣,這種的感受,這花開、果成,所以這叫做蓮花。我們在蓮花池裡,有蓮蓬的蓮花,有時候看到蓮花在開,同時就看到那個蓮蓬的顯現了。這個蓮蓬,看它這麼的大,裡面二三十粒的種子。這二三十粒的種子,這些若又讓它在那個地方,它開始就借著這個污泥,它做養分,還是同樣就出蓮花,同樣花一開,種子就又出來了。這是蓮花的特色,花開果就成了。

  這就是要告訴我們,人人已經找到佛性了,從那個最深處的泥沼裡面,種子已經浮現出來;浮現出來的種子,一旦讓它開花,很快它就會結果。也就是我們既然發覺到佛法,接受佛法的滋潤,薰陶了我們,讓我們知道、了解,還接受佛法,我們還要回歸在這個蓮池的裡面,借重蓮的污泥這個養分,讓我們蓮花能夠綻放得更加盛開,那個種子更多。這樣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《妙法蓮華經》,那就是希望我們能夠花開見果;看到花開,它的果實就是出來了。菩薩也是這樣,因為久來薰習佛法,了解,傳佛的教法了,他還是回歸人群中,同樣要度眾生。他的修行不是,不是要這樣就斷生死,不是像聲聞,「我接觸到佛法,就不敢再與人相處,因為在人類中太複雜了。我怕,怕會受他感染,控制不住自己,會受到他的污染,他的情緒會動到我的心,我容易讓他引去。因為對方說話會傷到我,因為對方的聲色我會起心動念。我若入人間,我怕我這念心,貪、瞋、癡,會被他誘引去,控制不住」。明明知道都是自己的問題,怕自己守不住自己,被外面的色、相、聲、塵這樣誘引出去。

  這都是知道道理,但是就是不肯去接觸人,聲聞,道理他有聽到,但是他就是守在自己。菩薩,同樣聽到這樣的道理,所以他知道,對自己有信心,而且道理看得清楚分明,他就沒有這個斷滅之見,不怕自己:我會再延生下去嗎?我為了要斷,斷與眾生的因緣,所以我要斷,才不會再無明煩惱再被他引去,所以我要斷。他就不敢入人群了。菩薩,他就是對自己有信心,知道如來本性人人本具。我對自己有信心,真如本性,我相信人人本具真如,我能夠用我的真如本性,用我了解佛法的智慧,我入人群來引導他出來。這就是信心,他就不再有這分考慮那麼多,信心足夠了,自己平衡自己,了解。所以,若知道「法身常住」,我們若信解堅定,了解《法華經》的含義是這樣,人人就是同樣在蓮花的蓮子。而蓮子要依靠在這個污泥間,讓它供應它的養分,煩惱中去產生菩提,就是污泥中去養蓮花。

  同樣的道理,通透了,知道,儘管污泥污濁,他相信法身常住,所以自己要有信心,這樣就斷那個無明。既然無明斷了,就沒有又有什麼叫做斷滅相。法就是這樣,常住,無無明,就無可斷,自己要相信自己,所以「則無斷滅之見」。我們保持我們有法身常住,自己與佛的真如本性是相等,只是佛將這些無明斷除了,沒有無明可斷了,就是很自在。所以,菩薩也是向這樣的方向走,了解「法身常住」,「則無斷滅之見」,就沒有這些見濁了,這些全都已經斷除了。

  所以,「得悟入佛知見」。我們現在最重要就是要入佛知見。這段文,〈分別功德品〉最重要的,我們要修的功能,所要得的就是這樣,就是要悟入佛的知見,就是要很知道法身常住。所以我們前面的文說過了,深心信解就能夠常見佛住靈鷲山說法,已經入佛知見了,也入如來室,與佛同住了,佛常在說法,在靈鷲山講說《法華經》。一直要讓我們知道,雖然我們在娑婆世界,其實我們就是像蓮花在這污濁的地方。要如何美化這蓮池?由蓮池來養成一朵朵的蓮花,將埋在污沼、污泥中的蓮,這樣讓它埋在很深,讓它浮起來,自然它自己就能夠出污泥而不染,粒粒的蓮子開花結果,花開見佛了,就是這樣花開果就出來。這就是我們要入佛知見。

  污泥的上面開出蓮花了,蓮花開,果已經出來,悟入佛知見了,原來我們的種子就是這麼的明朗,所以要入人群。所以我們人人既知道這個道理,人人本具,人人都有,不是只有我們有,別人也有!所以我們應該要有這個使命,我們知道了,別人還不知道,所以我們要負起這個責任。「頂戴」這兩字,那個頂戴,我們的頭頂,要頂起來。我們有看到非洲系統的、南美洲,扛東西都放在頭頂上,是頭頂上戴著。「頂戴如來法身」。我們的頭頂上,好像佛的法身就在我們頭上,這麼的近!我們要有這個責任,要很小心顧好我們這念心,因為我們的頭上是頂戴著如來的法身,所以我們要舉止動作要很小心。

  我們要時時發這樣的心願:「暢佛本懷弘誓」。因為佛陀成佛之後就是一個心願,他心懷著這個責任,就是要將《法華經》的道理分享給所有眾生了解,了解人人本具如來真如本性。人人心中一朵蓮花,蓮花在這個污濁泥中,期待人人就全都能夠了解。只是待時機,這樣一等四十多年了,因緣總是不能再等,所以在這個時間暢演本懷。佛陀既然法說出來,佛陀就用心在勸募傳法人。我們現在也已經應該要人人有這個責任,要發這樣的誓願,就是傳法,所以要很發願傳法。佛既然暢佛本懷,佛陀生生世世,長久、無量無量劫,不可算劫的時間,就是為了這件事情,生生世世。現在因緣成熟了,將這個法這樣暢演出來,我們應該也就要有這個心願。因為我們是佛將我們募出來的傳法人,我們也是要生生世世傳法,所以「傳佛法髓慧命」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傳法髓慧命是我們的使命,我們要這樣相傳下來。

  期待大家能夠了解那個意義,這從日常的生活,這麼的簡單,那個因、緣、果。開始時告訴大家,日常的生活中,從一盤菜的動作起因到桌上的果,的成果,我們就能夠知道現在我們聽法了,用心,這麼久來了,到底菜已經端在桌上了嗎?有去嚐到這個菜是鹹或淡呢?到底有接受到嗎?是不是有吸收進去呢?這盤菜的營養分有沒有化成了你身體上吸收的營養?就用這麼簡單的道理,這樣讓大家是不是能夠了解傳法的意義。我們吸收的食物養我們的生命,而我們在佛法中,用佛法來成長我們的慧命。有生命能夠聽法,法聽進來,就要用在我們的生活中。蓮花有沒有在池中?浮出池面了嗎?蓮花池的面,浮出來了嗎?開始蓮花已經開出來了嗎?這道理還要好好地去思考。來,將上面的文,我們用心再回顧。上面的文,

複習經文:「寶樹行列,諸臺樓觀皆悉寶成,其菩薩眾咸處其中。若有能如是觀者,當知是為深信解相。」

  那個環境,還記得昨天說過了,這樹已經成林、成列了,一列一列很整齊。樹長大,樹往地底下伸根,樹上茂盛。這大棵樹這樣一排一排,很整齊,這根竄得(伸展)很遠,很多的臺觀樓閣,這全都成就起來。這就是我們平時所在說法,「三十七助道品」在我們的生活中,「四聖諦」、「四念處」、「四正勤」、「四如意足」,很多法的名詞集在這個地方。有最基礎,有在生活中沒有離開的,「三十七助道品」。其實只是僅僅一個起頭的數字,佛法很多,但是有次序,這我們都昨天說過了。這些菩薩,大菩薩同樣要守在這樣的規則、威儀,這就是菩薩眾。不是菩薩就脫離這些規則,絕對要在規則的上面、軌道的上面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生活中要很謹慎。

  所以,「若有能如是觀者」。我們在這個經文之中,與我們的生活會合在一起,這樣的觀念,法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,生活觸事會理,這些事情全都就是在生活中。「如是觀」,這些都在我們的身邊。「當知是為深信解相」,這深信解,深心信解,這段時間一直說過,全都是很重要,深心信解我們才有辦法會理。所以下面接下來的文,

經文:「又復如來滅後,若聞是經而不毀訾,起隨喜心,當知已為深信解相,何況讀誦、受持之者,斯人則為頂戴如來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又復如來滅後」;如上諸道法,條理分明,行者即為頂戴受持眾道法,誓行於佛滅後,濁世之時。

  這樣的文看過,要記住。所以,「又復如來滅後」。最重要的要知道,佛陀已經在事相是離開我們二千五百多年了,佛已經滅度了,二千五百多年了。上面所說的法真的是有次序、有條理,雖然佛陀是入滅了,但是「如上諸道法,條理分明」。我已經用很白的文字在那個地方,大家要用心注視看下去。這些東西都很分明,「諸臺樓觀」,那裡面都是要告訴大家這些都是道法。諸樹行列,環境之中無不都是表達了當中全都是法,有條有理。

  所以我們修行的人,學法的人,「行者即為頂戴受持眾道法」。我們應該要受持,這些法我們都要記在心中。人人有這個責任,「誓行於佛滅後」,那就是我們的現在,我們的責任要很重。佛已經滅度後了,他滅度二千五百多年,我們應該這個時候聽到法,我們現在應該就要覺悟。因為這個時代正是濁世之時,佛陀講說《法華經》就是要應濁世,在這個泥沼,污泥、濁氣很重的裡面,要將這個蓮花在污泥上好好將它莊嚴起來,應用這些污泥來盛開蓮花。所以我們這個時候,這個時代,人間菩薩有多少啊!這就是在污泥中盛開蓮花。很多人,就是這樣付出無所求,這是蓮花盛開,大家愛心表達出來了。

經文簡釋:
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,起隨喜心」;使令後濁世時,聞經心身輕安,不生毀訾。更能起於隨喜之心。

  所以,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,起隨喜心」。「使令後濁世時,聞經心身輕安」,很重要。在這後世,佛滅度後的世間中,我們在這個地方,在這麼惡濁之中,我們聽經;聽經之後,我們的心,「心身輕安」,很歡喜、很輕鬆。所以我們一聽經,輕鬆了、很歡喜,哪怕一坐下來要幾個鐘頭,如如不動、輕安自在,就像這樣就是歡喜。

不毀訾:即能隨順正法喜心。
隨:隨順跟從,
喜:喜悅喜樂。

  「不生毀訾」,這樣自然就不會去誹謗,因為我吸收法,我專心將法聽進來住我的心中。所以有道理、沒有誹謗,這就是接受道理,不毀訾。若是無法接受道理,他坐都坐不住,聽都聽不進去,同時聽法就是反感,所以坐不住、聽不進去,不願意接受來聽,這就是對法不敬。因為不敬,所以他就會毀訾,就毀謗。你願意來聽,這就是表示對經典歡喜接受。所以,不只是沒有毀謗,「更能起於隨喜之心」,大家聽了之後,願意身體力行去做。「我要做!看別人做,別人做,我讚歎、我歡喜,我也要隨喜再來做。」這就是聽經之後心歡喜了。所以,有歡喜心,就沒有毀訾,「即能隨順正法喜心」,起歡喜心,就是歡喜。難道有比歡喜更歡喜的事情可形容呢?就是歡喜。「隨:隨順、跟從」。所以,「隨」就是隨順的意思,就是跟去。因為歡喜你這樣做,我也歡喜得跟著你做了,這就是跟從。「喜」就是「喜悅、喜樂」。你在做,光是看到,內心就快樂了、就歡喜了。不論是聽、看、做,總是滿心歡喜。

*謂如來滅後,輾轉相傳,聞此妙法蓮華經,直起隨喜,深心喜樂,亳無違逆,不生毀訾。

  「謂如來滅後,輾轉相傳」。我們有責任,我們聽法,我們歡喜,我們有責任應該要輾轉相傳,不只是我們聽到。「聞此妙法蓮華經,直起隨喜」,我們自己歡喜,「深心喜樂」,從內心就是歡喜。而那個「樂」,「樂」就是快樂,快樂再更微細,深入我們心的深處,所以叫做「深心」。這個歡喜侵淫到我們的內心深處,我們不是只有信而已,又從內心收到,想到了我們就歡喜。不是只有聽到歡喜,聽進去放在心裡,想到就歡喜,這叫做「喜樂」。「毫無違逆」。所以我們心這麼的歡喜接受,入心了,我們的心哪有違背這部經,來毀謗它呢?沒有!所以這樣就「不生毀訾」,我們的心就很清楚了。

經文簡釋:
「當知已為深信解相,何況讀誦、受持之者」;此等亦名深信解相,何況有能讀誦受持。如是等隨喜者,況復受持信解。

  所以,「當知已為深信解相」。我們已經深信了,了解這個法相當中,「諸臺樓觀」裡面有條有理的法我們心都很清楚,我們都知道了,這叫做「深信解相」,其中法的用意、名詞等等我們都很清楚、了解了。「何況讀誦、受持之者」。不只是僅僅了解而已,我們聽法入心,我們了解這個法,我們又再反覆讀誦。就像我們在讀《無量義經》,還是不斷回復回來再讀。這種了解《無量義經》當中的意義了,但是我們還是繼續在讀。《法華經》,我們又繼續在誦,這就是不斷,不斷讀誦、受持,我們還是拜〈法華經序〉,這個禮節還是要維持。

  「理者,禮也」,你接受他的道理,你要行這個禮節。所以,我們不是在拜〈法華經序〉,便是在誦《無量義經》,我們的道場就是這樣,每天的早課就是這樣的順序。所以「讀誦、受持」,這我們都這樣在循環。所以,「此等亦名深信解相」,這也就是叫做深信解相。法的次序我們不斷循環,深信解相。「何況有能讀誦受持」。深信解,我們都知道了,還不斷這樣循環在讀誦、在受持。所以,「如是等隨喜者,況復受持信解」!這我們不斷身體力行,不斷這樣在受持。

當知:判定深解。
謂如是佛滅後聞經,起隨喜者,即同現在聞經,深心信解,如佛住世觀無異。

  所以,「當知:判定深解」。這樣我們就知道,不斷這個法這樣日日就是這樣在循環,所以我們就能夠決定這個人有很深的信受,這個人很深的信解,在這部經中很了解。所以,「謂如是佛滅後聞經」。我們就能夠知道,佛陀滅度後,聽這部經,「起隨喜者,即同現在聞經」,就是佛的那時候。我們現在,此時是佛滅度了,而這個經文在說「同現在」,「同現在」是在說佛在世,與在靈山法會上聽經沒有不一樣。我們現在聽的,與佛的當時說的,那個感受沒有不一樣。所以,「深心信解」。在那時候聽經的誠意,現在聽經的信解,那個心意一樣。佛用這樣的心來暢演本懷,我們用這樣虔誠的心來接受這樣的法。所以,「如佛住世觀無異」。我們若做這樣觀想,佛在靈鷲山還是繼續在講《法華經》,就像我們到佛的靈山會在聽經一樣。這樣的道理。

經文簡釋:
「斯人則為頂戴如來」;經顯佛智如來法身體相,此經是如來全身,受持是經,名頂戴如來。

  所以,「斯人則為頂戴如來」,用這樣的心情聽佛說法。「經顯佛智如來法身體相」。這就譬喻,我們在這個經顯示佛的智慧,如來法身體相我們很相信。這部經在在都顯示出佛的智慧,如來的法身體相都是具足在這部經之中,這部經就是佛的法身,這部經其中的道理就是法身的體相。所以,「此經是如來全身」。這部經,《妙法蓮華經》,是佛的全身。「受持是經,名頂戴如來」,我們的頭上就是頂著佛的法身體相,就是在我們的心腦之中,這我們就是要用這樣想,在生活中觸事會理,用這樣的恭敬心。

*隨喜即已能深心信解,志念堅固,況加誦持是經,故有如佛法身常住其頂。

  所以,「隨喜即已能深心信解」。只要在聽這部經之後,就是歡喜,就歡喜了。這我們就知道他已經深心信解,沒有懷疑、隨喜,願意聽,入心了、快樂了,這是叫做法喜。所以,他「志念堅固」。若在這部經能夠透徹了解,他的發心立願,那個志願就堅固。我們自己也檢視看看,我們的志願有沒有堅固?我們有沒有「志玄虛漠」?我們心有沒有進來?所以,「況加誦持是經」。何況又再願意常常在這個早課這樣的循環,《無量義經》、《法華經》不斷循環,天天早課,就是這樣在受持、讀誦,是不是我們有這樣呢?若這樣功德很大,因為對法了解、對經禮敬,這就是頂戴如來。所以,「故有如佛法身常住其頂」。這應該大家都清楚了。這是請大家要很用心,將該說的告訴大家,盡量讓大家看懂、聽懂,應該也大家要用心。

  日常生活中,要知道這舉止動念無不都在生活法中,這個法無不都是佛的法身慧命。我們若用這樣來生活,我們的時間、我們的生命無不都是在這「法華」中。所以,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4/08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4/08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4/08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日 4月 08, 2018 8:15 pm

[2018年4月8日上午5:20] 農曆二月二十三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五九四)

1. 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經文:【又復如來滅後,若聞是經而不毀訾,起隨喜心,當知已為深信解相,何況讀誦、受持之者,斯人則為頂戴如來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深信解持善因,感得如因報果,謂信因果不虛,則無造惡之過,若知法身常住,則無斷滅之見,得悟入佛知見,頂戴如來法身,暢佛本懷弘誓,傳佛法髓慧命。」

(1)「起心動念,舉手投足,皆在因緣果報中」:用心體會,好好了解,日常生活,如是因,如是緣,如是果報,開口動舌無不都是因緣中。起一個心念,說一句話,人就感受到了,舉個手,走步路,我們就已經造作因種。如在大寮裡煮個菜,從洗菜、切菜、入鍋、到端出在菜桌上,結果大家在享用時說到:「哎呀!這麼鹹!」,這就是我們的動作,在手的動作中沒有用心、沒有控制量,結果在菜桌上讓人嫌,你想,這不就是在一個念、一個動作中,就有這樣的結果嗎?這是這麼簡單的一個動作,日常生活中就是這樣,何況起心動念。

(2)「深信解持善因」:決定事情,如是因、如是緣,到底延續下去是什麼樣的果?結果是什麼,我們就要注意現在這念心,要時時顧好這念心,平時,要用心信,我們若日日相信,時時了解,信佛教法,時時了解佛深意,這樣的信解我們的心與腦海裡,心腦無不都是深信、了解,自然在我們的心念中,念念產生的都是善因,念念善果,所造作、所動作的付出,都是在善緣中,這叫做修行。

(3)「用心於日常」:舉在餐桌上的結果,追到那個因的源頭,這這麼簡單,再將這理念用在我們修行,信解、修行,生活中的動作與在佛門中的修行,都是同樣,只是名詞不同,因緣果報的理念是相同,所以我們要用心在日常生活動作中。

(4)「感得如因報果」:每一天的生活中,所感受到「我很歡喜」,我們就要感恩;事情的結果圓滿,得到人的歡喜,我們要感恩,因為我們所感受的感恩,就是別人所得到的結果,他感受歡喜,才會來,回報給我們的,是讓我們安心,讓我們感恩,這都是相互對待,都是感得如因報果。可見因緣果報是這樣不斷連續,人與人之間,就是不斷循環在因緣果報中,我們一定要相信這是在生活中、是在修行過程中,要很用心體會。

(5)「謂信因果不虛,則無造惡之過」:從生活中的起因結果,加上修行中的待人接物,因與果我們若清楚,就能夠知道,就要更相信因果不虛—修如是因,得如是緣,就受這樣的果報,這是一定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謹慎在行為、言語中,沒有去造惡的過失,時時都要警惕自己,小小的一個起心動念、開口動舌、舉動都有因緣果報,要很小心在日常生活中,這樣也是叫修行,修行的方法就是這麼簡單。

(6)「修行,就是於日常中,觸事會理」:在日常生活中,要學道理也不困難,同樣是在日常生活中觸事會理,都是在修行中。有的人說我怕,怕叫我去修行,其實修行實際上要面對的就是生活的道理,只是這樣而已。早日修行,早得佛法,可以讓我們早了解不要犯錯,因為若犯錯,來生來世又是沒完沒了,這煩惱無明一直牽拖下去,我們一定要相信生死輪迴是苦。因為不一定人往生後,來生再來做人;就算再來做人,也不一定有因緣遇到佛法;有因緣遇到佛法,也不一定你自己的心能夠去接受佛法,這有很多不定數,很多由不得自己。

(7)「轉識成智,種善法於心」:最好把握在現在,知道這些智識,佛法能入心,「轉識成智」,粒粒種子無不都是善法在我們心裡,這樣能讓我們時時於開口動舌、舉手動足中,無不都是能警惕自己。要布善因,我們才有辦法在將來的人生去向中,有善因緣,要用心阿。

(8)「深心信解佛法」:所以我們若有這樣的善因緣,自然要了解法,「深信解相」,心要能夠深入,了解人間佛法體相,不論是人間法,做人的方法,人間的常識,或是入佛法之後,體解佛法的精髓,由淺入深,就要看我們有這個因緣信解嗎?要讓我們的心真正深心信解。這要看我們智慧,能在佛法中浸潤多少?有辦法吸收多少?能夠浸潤在佛法中,才能夠遇法接受。

(9)「娑婆世界苦在迷」:這個法,我們要很清楚,要從淺入深,一直到知道「法身常住」。看看佛陀四十多年說法,一直到四十二年後,才開始轉個方向,轉小入大,說大法、直談法華,這是佛的本意,要讓大家知道娑婆世界濁氣重,生在娑婆世界就是苦,苦在迷了,從無始來,我們的真如本性受濁氣汙染,已經沉溺在汙沼裡,卻浮不上來,還是受泥沼污穢所埋著,人人還是沉迷在這麼不乾淨、濁氣重重中,就像在爛泥巴裡,埋在深處,浮不起來。

(10)「花開果成」:佛陀就是明白知道,在這汙濁泥中,粒粒都是珍珠、都是蓮華種子,人人本具佛性,只是埋得太深了,所以佛陀他化身人間,出生了,應人間的生活,這樣一段段,八相成佛,一直到覺悟、成佛了,報身現前,修行的結果完成了,佛的心靈啟開了,與天地宇宙合而為一體,真如本性已經凸顯出來,已經開花結果,花開果成。 如蓮花借汙泥做為它的養分,花一開,同時就看到那蓮蓬的顯現,裡面有二三十粒的種子,這就是蓮花的特色,花開果就成了,這就是要告訴我們,人人已經找到佛性了,從那最深處的泥沼裡,浮現出的種子,一旦讓它開花,很趕緊它就會結果。

(11)「法入心,法要再入行」:我們既然發覺到佛法了,接受佛法的滋潤,我們還要再回歸在這蓮池裡,借重汙泥的養分,讓我們的蓮花能夠綻放的更開,種子更多,同樣道理,《妙法蓮華經》,就是希望我們能夠花開見果,看到花開,它的果實就出來了。菩薩也是這樣,因為久來薰習佛法,了解,傳佛的教法,他還是回歸人群中,同樣要度眾生,不是要這樣就斷生死。

(12)「聲聞」:不是像聲聞。聲聞接觸到佛法,就不敢再與人相處,因為在人類中太複雜了,怕會受別人感染,控制不了自己,怕被別人的情緒動到自己的心,因為對方講話會傷到我,我會起心動念,怕若入人間,會守不住自己不被外面的色、相、聲、塵給誘引出去。知道道理,但就是不肯去接觸人,這就是聲聞,道理有聽到,但就是守在自己。

(13)「若知法身常住,則無斷滅之見」:菩薩同樣聽到這樣的道理,他對自己有信心,而且道理看得清楚分明,就沒有「斷滅知見」,不會為了不再讓無明煩惱所引去,就斷了與眾生的因緣,就不敢入群;菩薩就是對自己有信心,知道如來本性人人本具,相信能夠用自己的真如本性,用自己了解佛法的智慧,入人群去引導他人,這就是信心足夠。所以說若知道「法身常住」,若信解堅定,了解《法華經》的涵義是這樣,人人就同樣如蓮花的種子,蓮花要依靠汙泥供應它養分,而在煩惱中生菩提,就如汙泥養蓮花,同樣的道理。

(14)「若知法身常住,則無斷滅之見」:法就是這樣,常住,沒有無明,就無可斷,自己要相信自己,我們與佛的真如本性是相等,只是佛將這些無明斷無了,沒有無明可斷就是很自在。所以,菩薩也是向這樣的方向走,了解法身常住,就沒有這些見濁了,全都已經斷除了,所以「得悟入佛知見」。

(15)「得悟入佛知見」:〈分別功德品〉最重要的就是要入佛知見,我們要修的功能、要得的就是這樣,要悟入佛的知見,要知道法身常住。所以前面經文說過,「深心信解」,就能常見佛住靈鷲山說法,這已經入佛知見了,也是入如來室了,與佛同住,佛常在說法,在靈鷲山講說《法華經》。

(16)「入群度眾,讓人人的本性皆能明朗」:一直要讓我們知道,雖然我們在娑婆世界,但其實我們就像蓮花在污濁的地方,要如何來美化這蓮池?埋在污沼中的蓮花,讓它埋得很深,讓它浮起來,自然它就能出淤泥而不染,粒粒的蓮子開花結果。原來,我們的種子就是這麼明朗,所以我們要入人群,我們既然知道這道理,知道真如本性是人人本具,我們應該要有這個使命,因為我們知道,但別人還不知道,所以我們要負起這個責任。

(17)「頂戴如來法身」:我們的頭頂上,要好像是佛的法身就是在我們頭上,這麼的近,我們要有這個責任,要很小心,要顧好我們這念心,因為我們的頭上是頂戴著如來的法身,所以我們的舉止動作要很小心。

(18)「暢佛本懷弘誓」:我們要時時發這樣的心願,因為佛陀成佛後,就是一個心願,他心懷著這個責任,就是要將《法華經》的道理分享,讓所有眾生能了解,了解人人本具如來真如本性,人人心中皆有朵蓮花,期待人人全都能了解。只是等待時機,這一等就四十多年了,因緣總是不能再等,所以在這個時間暢演本懷。

(19)「傳佛法髓慧命」:佛陀既然將法說出來,就是用心在勸募傳法人,人人現在也應該要有這個責任,要發誓願傳法。佛陀生生世世,長久無量劫,就是為了這件事,現在因緣成熟了,將法暢演出來,我們也應該要有這個心願,因為我們是佛所募出的傳法人,我們也要生生世世傳法,要很用心,「法髓慧命」是我們的使命,我們要這樣相傳下來。

(20)「用心以法長慧命」:期待大家能夠了解那意義,從日常生活中,一盤菜的動作啟因到桌上的成果,用這麼簡單的道理,讓大家了解傳法的意義。我們吸收食物來養我們的生命,而以佛法來成長我們的慧命,有生命能夠聽法,聽進來就要用在生活中,道理要好好去思考。

3. ★複習經文:【寶樹行列,諸臺樓觀皆悉寶成,其菩薩眾咸處其中。若有能如是觀者,當知是為深信解相。】

(1)「寶樹行列,諸臺樓觀皆悉寶成,其菩薩眾咸處其中」:還記得昨天說過,這樹已經成林、成列了,一列列很整齊,樹長大了,樹上茂盛,樹根伸展的很遠,很多的臺觀樓閣全都成就起來。這就是我們平時所在說法,最基礎的有與生活不離開的「三十七助道品」,「四念處」、「四正勤」、「四如意足」等,很多法的名詞集在這個地方,但其實這只是一個起頭的數字,佛法很多,但有次序。這些大菩薩同樣要守在這樣的規則、威儀上,這就是菩薩眾,不是菩薩就脫離這些規則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生活中要很謹慎。

(2)「若有能如是觀者,當知是為深信解相」:要有「經文與我們的生活是會合一起」的觀念,法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,生活觸事會理,這全都在生活中,都在我們身邊,我們要深心信解,才有辦法會理。

4. 經文:【又復如來滅後,若聞是經而不毀訾,起隨喜心,當知已為深信解相,何況讀誦、受持之者,斯人則為頂戴如來。】

5. 經文簡釋:【又復如來滅後】:如上諸道法,條理分明,行者即為頂戴受持眾道法,誓行於佛滅後,濁世之時。

(1)「如上諸道法,條理分明」:佛陀已經在滅度兩千五百多年,但所說的法,真的是有次序、有條理,雖然佛陀入滅了,但已經用很白的文字在那,大家要用心注視看下去,「寶樹行列,諸臺樓觀皆悉寶成」,這當中全都是要告訴大家,這全都是道法,環境之中無不都是表達了當中全都是法,有條有理。

(2)「行者即為頂戴受持眾道法,誓行於佛滅後,濁世之時」:所以我們修行的人、學法的人,應該要受持,這些法都要記在心中,人人都有這個責任,在佛陀已經滅度兩千五百多年後的現在,我們這時聽到法,現在就要覺悟,因為這個時代正是濁世之時,佛陀講說《法華經》就是要應濁世,要在這泥沼、濁氣很眾的當中,將蓮花莊嚴起來,應用這些汙泥來盛開蓮花。所以我們的這個時代,人間菩薩有多少啊!這就是在汙泥中盛開蓮花,很多人是這樣付出無所求,就是蓮花盛開,大家的愛心表達出來了。

6. 【若聞是經而不毀訾,起隨喜心】:使令後濁世時,聞經心身輕安,不生毀訾。更能起於隨喜之心。

(1)「使令後濁世時,聞經心身輕安」:在這後世,佛滅度後的世間中,我們在這麼惡濁的當中,我們聽經,聽經之後,我們的心身輕安,很歡喜、很輕鬆,一聽經就輕鬆了,哪怕一坐下來要幾個鐘頭,也是如如不動,輕安自在,這就是歡喜。

(2)「不生毀訾」:這樣自然就不會去誹謗,因為我吸收法,專心將法聽進來,住在我們心中,這就是接受道理,不毀訾;若是無法接受道理,他坐都坐不住,聽都聽不進去,聽法就是反感,不願意接受來聽,這就是對法不敬,因為不敬,所以就會毀訾、毀謗。

(3)「更能起於隨喜之心」:若是願意來聽,就表示對經典歡喜接受,不只沒有毀謗,聽了之後,願意身體力行做,看別人做,歡喜讚歎,自己也隨喜要再來做,這就是聽經之後,心歡喜了。

7. 【不毀訾】:即能隨順正法喜心。【隨】:隨順跟從。【喜】:喜悅喜樂。謂如來滅後,輾轉相傳,聞此妙法蓮華經,直起隨喜,深心喜樂,亳無違逆,不生毀訾。

(1)所以有歡喜心,就「不毀訾:即能隨順正法喜心」;「隨」就是隨順的意思,就是跟隨,因為歡喜你這樣做,我也歡喜得跟著你做;「喜」就是喜悅、喜樂,你在做,我只是看到了,內心就快樂、歡喜了,不論是聽、看、做、總是滿心歡喜。

(2)「謂如來滅後,輾轉相傳,聞此妙法蓮華經,直起隨喜」」:我們聽法,我們歡喜,我們有責任應該要輾轉相傳,不只是我們聽到,「聞此妙法蓮華經,直起隨喜」。我們自己歡喜,「深心喜樂」。從內心歡喜就是歡喜,「樂」就是快樂,快樂再更微細,深入我們的心的深處,所以叫做「深心」。

(3)「深心喜樂,亳無違逆,不生毀訾」:這個歡喜是到我們的內心深處,我們不是只有信而已,又從內心收到,想到就歡喜,不只有聽到歡喜,聽進去放在心裡,想到也歡喜,這叫做「喜樂」。我們的心這麼歡喜接受了、入心了,心就沒有違背這部經,就不會毀謗它,這樣就「不生毀訾」,我們的心就很清楚了。

8. 【當知已為深信解相,何況讀誦、受持之者】:此等亦名深信解相,何況有能讀誦受持。如是等隨喜者,況復受持信解。

(1)「深信解相,讀誦、受持」:我們已經深信,了解這個法相中,諸臺樓觀中裡面有條有理的法,我們的心都很清楚了,都知道了,其中法的用意、名詞等,都清楚了解了,不僅僅只了解,我們聽法入心,了解這個法,又再次反覆讀誦。就像我們在讀《無量義經》,還是不斷回復再讀,了解「無量義」當中的意義了,但我們還是繼續在讀。《法華經》,我們又繼續在誦,這就是不斷讀誦、受持,我們還是拜〈法華經序〉,這個禮節還是要維持。

(2)「讀誦、受持」:「理者,禮也」,你接受他的道理,就要行這個禮節。所以,我們不是在拜〈法華經序〉,便是在誦《無量義經》,我們的道場,每天的早課就是這樣的順序,讀誦、受持,我們都這樣在循環。

(3)「此等亦名深信解相,何況有能讀誦受持。如是等隨喜者,況復受持信解」:法的次序我們不斷循環,深信解相。深信解,我們都知道了,還又不斷這樣循環在讀誦、不斷身體力行,不斷這樣在受持。

9. 【當知】:判定深解。謂如是佛滅後聞經,起隨喜者,即同現在聞經,深心信解,如佛住世觀無異。

(1)法就是這樣日日在循環,所以,我們能夠決定這個人有很深的信受、很深的信解,在這部經之中,很了解。「謂如是佛滅後聞經,起隨喜者,即同現在聞經」,現在此時是佛滅度了,而經文在說「同現在」,是說我們現在在聽的,與在靈山法會上聽佛說法的感受沒有不一樣。

(2)「深心信解,如佛住世觀無異」:在那時聽經的誠意,與現在聽經的信解,那心意都一樣,佛用這樣的心來暢演本懷,我們用這樣虔誠的心來接受這樣的法,所以「如佛住世觀無異」,我們若做這樣的觀想,佛在靈鷲山還是繼續在講《法華經》,我們就像到佛的靈山會在聽經一樣,這樣的道理。

10. 【斯人則為頂戴如來】:經顯佛智如來法身體相,此經是如來全身,受持是經,名頂戴如來。

(1)這部經在在顯示出了佛的智慧,如來的法身、體相都具足在這部經中,這部經就是佛的法身,這部經其中的道理就是法身的體相。這部《妙法蓮華經》是佛的全身,「受持是經,名頂戴如來」,我們的頭上就是頂著佛的法身、體相,就是在我們心腦之中,我們就是要用這樣想,在生活中觸事會理,用這樣的恭敬心。

11. 『隨喜即已能深心信解,志念堅固,況加誦持是經,故有如佛法身常住其頂。』

(1)「隨喜即已能深心信解,志念堅固」:只要在聽這部經之後,就是歡喜了,這我們就知道他已經深心信解,沒有懷疑、隨喜、願意聽、入心了、快樂了,這叫做法喜。所以,他「志願堅固」。若能透徹了解這部經,那發心立願的志願就堅固,我們自己也要檢視,看看我們的志願有沒有堅固,有沒有「志玄虛漠」?

(2)「況加誦持是經,故有如佛法身常住其頂」:有沒有願意常在早課的《無量義經》、〈法華經(序)〉中不斷循環,天天早課,這樣在受持、讀誦?有這樣嗎?這樣功德很大,因為對法了解,對經禮敬,這就是頂戴如來。

12、 「把握時間、生命,增長慧命」:請大家要很用心,將該說的告訴大家,盡量讓大家看懂、聽懂,大家也應該要用心,要知道舉止動念無不都是在生活法中,法無不都是佛的法身慧命,我們若用這樣來生活,我們的時間、生命無不都是在這「法華」中。所以,大家要時時多用心!

*************
13、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「修行,就是於日常中,觸事會理」,感恩上人教導,最近常聽聞「觸事會理」,「事,理」要會合,起心動念,舉手投足,皆在因緣果報中,「轉識成智,種善法於心」,尤其歡喜聽到「聞經心身輕安,不生毀訾。更能起於隨喜之心。」, 從內心歡喜就是歡喜。感恩有福走修行菩薩道上,更感恩上人常引用現代世間人事物來為大家解說譬喻經文的意涵、諦理,讓我們的生命、時間常在「法華」中,增長我們的慧命。感受身為靜思弟子們,更是要懂得承擔,「傳承靜思法脈,弘揚慈濟宗門」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85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4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8/04/08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4/08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4/08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一 4月 09, 2018 5:46 pm

20180408薰法香心得與應用(影音與重點)
https://www.neptune-it.com/learn-buddha-966211/20180408

高明智(惟智)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 
2018/04/08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