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04/11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4/11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04/11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4/11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三 4月 11, 2018 5:15 pm

20180411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初善、中善、後善,
應根機得法益,是名謂時節善。
法華一經所說之法其義深遠,
其語巧妙法髓,圓教了義之理,直教菩薩道法。

第一時教,佛成道,說四阿含等小乘;
第二時教,佛復為說一切諸法皆空,即諸部之般若經;
第三時教,佛為說大乘菩薩真實法。

  我們都要清楚,佛一代時教,一輩子之中來人間說法,應眾生的根機分三段來教育,分作「初善、中善、後善」。所說的法都是很圓滿,而眾生都得受益,所以叫做初說、中說、後說,也是「初善、中善、後善」,因為三段的說法都是應眾生根機,眾生的根機都不整齊。過去我們都常常說,佛陀成道初時,發現到人人本具佛性,希望能夠直接向人人說:「你們都與我一樣,我成佛了、我覺悟了,就是由於本具覺性;這個覺性不只是我有,人人都是同樣本具覺性。」想要讓大家了解人人可成佛,成佛的境界,與天地萬物合為一起、一體;這天地宇宙合為一體了,那個遼闊的心境,是覺悟後那分的輕安自在。

  眾生粗重的煩惱,苦不堪,希望人人能夠解脫,希望人人體悟本具佛性。但是觀察來,又是奈何呢!眾生根機這樣參差不齊,想要如何說,到底有沒有聽懂?經過思考了,一定要適應眾生的根機。開始,佛選擇了對眾生的根機說法,應機逗教,所以應根機,每一個人一聽了就能夠了解,「苦啊!」人生是苦。四諦法就開始啟動,讓大家知道了。最開始,阿若憍陳如等抱著修行的心,也同樣要追求真理。所以佛陀對有心人要求真理,就讓他們了解「苦啊!」這是第一場的說法,從苦、集、滅、道,四諦法開始,他們五個人聽懂了。但是也很不容易,在那個地方就要三轉;五個人,佛為他們說四諦法要反覆講三遍的四諦法,所以能夠分析出眾生根機不同。

  尤其是阿若憍陳如等這五位,那就是在皇宮出來的,要追隨太子;本來要勸太子回宮,太子堅切的道心,他們也同樣發這念心追隨太子。可見這群人的知識也很高,也很整齊,五個人而已,追求的心同樣懇切。佛陀向他們大家說四諦法,五個人當中,開頭才一個人──阿若憍陳如首先體悟,其他的人還沒有很清楚。佛陀再轉一次,再兩個,再轉一次,五個人完全體會了。人生確實真是「苦」,就是由「集」而來,因為集了很多苦,受不了了,真的是受不了,應該就要來「滅」。所以為了滅,要大家要好好修行,所以要用心修行於「道」,這叫做苦、集、滅、道。

  了解、用心,這條道一個方向就是為了要解脫輪迴苦,生死由不得的苦,何況老、病、死呢?這就是人生的苦患,老、病、死等等。一段時間,又有多少的苦呢?心靈煩惱苦、生活欠缺苦、心理貪瞋癡等等的苦,唉呀,苦難事多啊。所以一心要求的就是解脫,因為這樣開始了懇切修行,也這樣僧團完成了,僧團完成,開始就踏上入人群度眾的旅程了。就這樣,聲聞為了要追隨佛所說的法,體會了解修行,所以慢慢僧團人數增加了。人數增加,開始向社會,所以根機各不相同,有專心修道,有……。佛陀要化緣人間,所以入人群中,但在人群中根機又差很多。不過佛陀以智慧觀機逗教,人人接觸到佛法就是心開意解,因為佛陀是應機說法,什麼樣的根機,給他什麼樣的法,所以人人都信受奉行。      

  「應根機得法益,是名謂時節善」。能夠應機逗教,人人信受奉行,所以大家都得到法益,因為這樣叫做「時節善」。佛陀把握時機,觀機逗教,這叫做「時節善」,所以這叫做「初善」。還有「法華一經所說之法其義深遠,其語巧妙法髓」。所以《法華經》是法髓,《法華經》所講的法,就包含了佛的初時、中時、後時;初時就是講「阿含」,中時談「般若」,後時就是說「法華」。所以「法華」,就是「阿含時」、「般若時」佛陀應機逗教一路說過來的法,來到《法華經》,他將它會合起來,淬煉出了法的精髓,所以《法華經》所說之法其義深遠。

  雖然初說法,從四諦、十二緣、六度這樣一直來,談「有」、因緣果報等等。一直到了開始要轉一個:眾生不能只執有。時機到了,一轉就「方等時」、「般若時」,開始破眾生的執著。所以談「空」,告訴大家不要執著「有」,一切人、事、物到頭來還是空,所以談空,破除眾生執著。但是,人一直往般若空慧,自然他會偏一邊,所以會執空。佛陀就是要為大家去,破有談空,但是現在「空」、「有」具破,卻是會合回來說「中道」,中道那就是《法華經》。我們有一段的時間就說要度彼岸,船不能擦到左邊,不能擦到右邊,左右兩岸去擦到就無法向前走。船一定要走中間,行在河的中間才不會有兩邊的傷害,所以要向中間行,才有辦法到彼岸去。

  《法華經》就是談中道,所以它,法其義巧妙,說有,有中又是空;說空,中間卻有妙有。談空說有,空中妙有。這就是佛陀用智慧,權巧方便說法,但是不失真理。這不論是初時說法的善,中時說法也是善,後時說法也是善,最後佛陀講說《法華經》,是他內心所懷。所以佛心所保護的,那就是《法華經》。所以,「其語巧妙」的法髓,法的精髓,這就是圓教,是「圓教了義之理」。「了義」就是很清楚的道理,不執空、不執有。「直教菩薩道法」。這空、有轉為中道的法髓,這就是要如何讓我們回歸本覺,真妙的道理,我們要用心去體會。

  所以佛陀有「三時說教」,但是這三時說教來到《法華經》,昨天我們有提起,《法華經》就是佛全身的舍利,有《法華經》的地方,寶塔就在那個地方,出現在那個地方。也就是要告訴大家,人人心中有這樣,接受過了,信解《法華經》了,所以道理要很深入,落實、體解,自然我們內心就是靈山塔,在靈山、在塔中,我們的心、我們的法都很俱全。

修七善法,建七寶塔。
一、時善:佛道初成,初、中、後三時之所說,隨機應教。
二、義善:佛法之義,深有利益,得今世後世及出世之道利。
三、語善:隨方俗之語而能示正義。
四、獨法:但為無餘說之。
五、具足:佛之所說以一經一偈,而諸法具足圓滿,不待餘經而成。
六、清淨調柔:語清淨,故曰清淨;義理精,故曰調柔。
七、梵行:梵者以涅槃槃而名。此道能至涅槃故名梵行。

  「修七善法,建七寶塔」。所以分成七善法,我們經文常常都說七寶建成的塔,這個塔是七寶所合成,什麼是七寶?就是要行七善,這叫做七寶;這個「七善法」,我們就要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七善法。知道佛陀的這個施教以及我們要修行的過程。第一,那就是「一、時善」,第一時的善,就是「佛道初成」。佛,成佛第一念的覺悟,與天地宇宙合為一體,那個初時覺悟之時;初時覺悟,心很開闊,心就是在定中,在善思惟中,就是一般說的禪定。

  在入定中來覺悟,覺悟的心態完全寬闊,華嚴境界現前了,就是定中說法。當然這不是人間所體悟得到,華嚴的境界。佛陀的心境入華嚴境界,天地宇宙合一的境界,合為一體,道理完全建立在他心中,所以智慧大開。這個境界過了後,他就體會到,「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」,很歡喜要將這個消息讓大家知道,但沒有辦法,佛陀運用智慧分析,剛才說過了。如何將佛法漸漸度入眾生心,將佛的心境,要如何慢慢讓大家能夠體會佛的心境。

  佛的心境是人人具有,因為人人具有,只是說一個方法,將這個法這樣傳,度出去,去化度眾生,所以思考。所以,「佛道初成」這條路開始,要如何來開這條路?這「佛道初成,初、中、後三時之所說,隨機應教。」開始就要分段,有初機、中機、大機,所以應機逗教。這分作「三時說教」,三段的時間來施教,所以「隨機應教」了,這是佛初成。這個「隨機應教」,就是先適應人的根機。

  第二呢?第二善,就是「義善:佛法之義,深有利益,得今世後世及出世之道利。」所以能夠給眾生……,現在的時間就是佛的時代,後世的人全都能夠長久輾轉這樣延續下去,知道世間法,如何出世間道。這的利益,這就是佛陀初時與第二時的善,要如何設法讓人人能夠一步一步踏入。這也是我們現在在施教,同樣的道理。開始要分析根機,眾生用什麼方法讓他體會到,能夠行人間事。現在就要去分時段,知道去在生活中,在生活中如何入群;在入群中如何去承擔、如何去付出?也是要在這個時段裡一步一步,讓他能夠去體會到這個人、事、理。

  所以第三的「語善」,就是說話。我們現在知道法了,了解就要做,所以要觀機,知道我要對這個人說什麼話,「隨方俗之語而能示正義」。各人有各人的風俗,光是在臺灣,河洛人、客家人說的話不同,同樣是臺灣人又是原住民,又有原住民各種部落的語言,不只是語言不同,還有就是生活文化不同,種種都要隨其語義。但是表達出來就是適合真理來接近,去度化他,就是要用語言。

  第四,「獨法」,就是「但為無餘說之」。就是根機比較高的人,有的不是用簡單說因果、教他做善事就好,要再讓他能夠接受。執著的人,你要用什麼方法破除他的執著,讓他願意接受。這還是要用特別的方法,所以我們也說方便有餘土,昨天也說過了。

  所以,第五要「具足」。「具足」,就是「佛之所說以一經一偈,而諸法具足圓滿,不待餘經而成」。意思就是,法,就是在大乘法,就是開始要走入大乘法。就是要具足,不論是有事、有物、有人的道理,或者是只是僅僅執自己的法,這樣的人我們全都要用方法對治。後面那就是要具足,空、有都要具足,佛所說的一切,一經、一偈,就是經、是偈文同樣都是法,具足法。我們長行文說過之後,為什麼還要有偈文呢?因為經的含義深,怕一次聽不清楚,所以偈文就再重複,或者是有的人要簡短偈文,等等的方法就是來讓他法能夠入心,種種的法應機讓大家能夠接受,最後是圓滿的。這一部經都圓滿了,《法華經》之中就全都能夠圓滿,有說過去,有現在,還有未來,我們現在此時要入佛知見了,傳在未來,這一部《法華經》就能夠具足很多。

  所以,第六是「清淨調柔」。有這麼具足的法,要如何讓大家都能夠接受,空、有、中道都能夠接受,這要如何用什麼方法?第六,就是「清淨調柔」。那就是「語清淨,故曰清淨」,叫做清淨;「義理精故曰調柔」。我們要用很分明的道理來與他說話,道理要很精,語言要柔軟,用這樣來與眾生會合。

  第七,就是「梵行」。我們要說法,自己也要行清淨,身心就是要有調直行。《法華經》,「大菩提直」,我們開經的時候就一直說「大菩提直」,我們的路很單純,絕對是單純的道路,所以要很調柔,要很清淨。有清淨心,我們才有辦法,自己的心清淨,心沒有生滅、沒有得失的心念,就是一心一志,將真實法要度入眾生心。

  「梵者以涅槃而名」。所以入涅槃,涅槃不是死了叫做涅槃,涅槃就是我們的心念清淨,不生不滅,非常的圓滿,這叫做「大涅槃」,就是寂靜清澄。這種寂靜清澄,無生滅法就是道。「此道能至涅槃故名梵行」,這就是最清淨法。所以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,體會要如何讓心這樣整個很清淨下來,清淨心說清淨法,眾生人人清淨接受,應用在斷除煩惱。眾生煩惱無明,所以苦難才會這麼多。回過頭來說,那不就是很簡單呢!「大菩提直」就是一條路,這條路的真理、這條路的風光很豐富,都是在法華全經之中。所以《法華經》就是佛的全身舍利,而這個全身舍利的心地風光,就是這「七善」,七項善這樣構成起來,造成了七寶塔,我們這七項善就是佛陀一生的施教,有「三時」、「七善法」,這樣一路走過來。我們若能用這個心,專心調直在菩提道上,這樣這個方法就是建七寶塔。所以,我們前面的文說,

複習經文:「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,高廣漸小至於梵天,懸諸旛蓋及眾寶鈴,華、香、瓔珞,末香、塗香、燒香」

  以佛舍利建七寶塔,為了要供養佛的舍利,這是我們大家為了要供養舍利。又前面的文,因為我們要「頂戴」,頂戴諸法,所以諸法──佛陀全身的法,就在《法華經》;《法華經》就是佛的全身舍利。我們要供養佛的全身舍利,唯有身體力行,學佛道法,這樣一路學過來,這叫做行的供養,這叫做信解,這叫做入佛知見。信解才有辦法入佛知見,我們若能夠體會這些道理,應該方向就慢慢已經接近了。所以,下面接下來的文就這樣說,

經文:「眾鼓、伎樂,簫、笛、箜篌,種種舞戲,以妙音聲歌唄讚頌,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眾鼓、伎樂,簫、笛、箜篌」;晝夜常作和樂之樂,身為樂器,言即樂音;令諸聞者,悅耳清心。

  前面已經建七寶塔,以佛舍利來建七寶塔,要記得「以佛舍利」,就是以佛的法來建七寶塔,這舍利很清楚就是《法華經》。《法華經》教我們如何行菩薩道,行菩薩道的方法──入人群,度眾生。就是這樣打基礎,這樣讓塔漸漸一直高起來,一直要到梵天,就是清淨,一直要到德行清高,清淨無染著。若這樣,「眾鼓、伎樂」,塔已經成了,開始就聲音,那個建築有形已經完成;我們用七寶建成的塔,現在開始,就有聲音了,所以,「眾鼓、伎樂」,聲音就出來了。這些伎樂,裡面就是「簫、笛、箜篌」或者是種種….。

經文簡釋:
「種種舞戲」;以四攝法鼓舞一切,猶如戲處以誘於人。

  「種種舞戲,以妙音聲歌唄讚頌」。有了音樂就有舞戲,有人在那裡跳舞,形態就讓大家歡喜,這聲音有樂器的聲、有歌聲、有讚歎等等。這個聲音,這就是「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」,很多很多微妙的聲音都在這樣的有形,這種很歌功頌德,佛的德很高,法就是這樣完成。佛的德風,已經讓人人在讚頌。所以這個地方說,「眾鼓、伎樂,簫、笛、箜篌」,那就是「晝夜常作和樂之樂,身為樂器」。這就是表示我們身就像樂器一樣,這些樂器譬喻就像我們的身體,我們一切一切的動作,我們全身器官,身體的動作。看看,吹簫或者是打鼓,用種種的樂器,都是人的身體使這些樂器能發出聲,不論用吹、不論用彈的等等,使用這些樂器讓它有聲音,這就是表示我們的身體所造作有聲有色,就是在人的身上,舞戲也是在人的身上。

  大家,這就常常說,我們的威儀形態等等,無不都好像在一場舞臺劇裡,有樂器、有聲音、有歌者──唱歌的人,有跳舞等等種種。而人生如舞臺,這就是人的身,身體在造作。所以,「身為樂器,言即樂音」,我們在說話就是音樂。聲音,每一個人說話的聲調都有八音在。我們要讀書也都要知道八音,這八音和,有高、有低、有平等等….都有,所以言語本來就是樂音、音樂。有的人說話就很好聽,有的人說話就很粗氣,這等等不同。所以身體如樂器,聲音就是如樂音。所以,「令諸聞者,悅耳清心」。我們若好好說法,將法說得清楚,佛陀說法,一音圓演;佛陀說的法,大家都歡喜聽,他能夠應機逗教。每一個眾生,心有煩惱、有無明,接觸到佛陀,僅僅看到佛的人就歡喜了,不必再說很多;聽到佛的聲音,他就心開意解,這全都是微妙音,佛音清妙,佛的音聲很清、很微妙,這就是佛說法。

  所以,「種種舞戲,以四攝法鼓舞一切,猶如戲處以誘於人」。我們人身的動作,就像我們在說法,不只是說法,日常生活待人接物,四攝法如鼓樂來配合。「四攝法」大家知道了,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。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,若常常培養愛心,都是在布施;我願意幫助人,不論是力量的幫助或者是知識、智慧的幫助,或者是用語言的幫助等等,只要能夠幫助人、能夠利益人,這都叫做布施。布施不一定是物質,用恭敬、用尊重幫忙都可以,這全都叫做布施。利行,每件事情我們就要先想如何利益人,不要去傷害人。我們時時用愛語,彼此之間不要搬弄是非,我們還要利用同事,投入人群好好將人人的方向,帶到正確的方向。交朋友很重要,我們很期待能當人的善知識,將人引導是正方向,這叫做好同事。

經文簡釋:
「以妙音聲歌唄讚頌」;以佛之心,頌佛之言,名妙音聲。歌詠梵唄,讚佛法身名為頌德。

  再者,「以妙音聲歌唄讚頌」。用種種的方法,「以佛之心,頌佛之言,名妙音聲」,名叫做音樂。我們要了解佛心,因為我們要入佛知見,我們要知道佛的本懷。佛本懷──《法華經》,來教育我們,我們要受教。《法華經》之中的意義很俱全,我們接受到,我們要受教,所以要「以佛之心,頌佛之言」。佛陀的心,以佛心為己心,講佛所要說的法來教育人,來與大家分享,這叫做「妙音聲」。因為你抱好心,說好話,這就是妙音聲,這叫做愛語。

  所以,「歌詠梵唄,讚佛法身,名為頌德」。我們要稱讚,真的聲音說起來都讓人有利益,聽起來很歡喜,很順應他們的心;他可以依照我們所說的佛的教法,身體力行,這就是將佛法用在我們的同事間,這叫做同事。愛語、同事,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,能夠做到。所以時時來「讚佛法身」,讚歎佛的道理,佛的法身就是道理,這就是讚歎佛德。因為這道理是佛所教出來,所以我們要用心讚歎。佛教徒承佛教法,在人群中也能夠弘揚佛法,我們要好好用四攝法,日常生活中有四攝法──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,用這四項的方法在人群中,就是在弘揚佛法。

經文簡釋:
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」;過去久遠塵劫中事,悉以此經宣示顯說。誦經一遍,即是廣遊諸佛剎土,經於無量千萬億劫作供養已。

  所以,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」。今生是這樣與眾生結好緣,來生也是這樣,用我們的行,從現在受法來,我們生生世世心還是與法同在。來生來世帶著這樣的法的智慧,這樣就是來生世再續眾生緣,這就是我們的方向。所以多結眾生緣,眾生的好緣是成就我們的道業。所以,「過去久遠塵劫中事」,過去久遠塵劫中的事情,我們「悉以此經宣示顯說」。我們帶著這經法到未來生,我們的記憶還很深。這是前幾天一直告訴大家,我們要記憶,記著,經聽過再回顧一下,要有記憶。這個法要與我們的心會在一起,這叫做「佛心為己心」,佛的法身永遠在我們的生活中。

  所以,「誦經一遍,即是廣遊諸佛剎土」。我們在誦經時,其實我們專心、用心,就像跟著經文中的道理,我們就是在佛的佛土之中。所以我們《法華經》,我們能夠常見佛在靈山說法,因為我們要入如來室,與佛同室,所以與佛同在靈山會,我們時時都在那個地方。所以,「經於無量千萬億劫作供養已」。我們也是不缺席,佛在哪裡說法,我們就在哪裡聽。所說的供養,就是身體力行,接收到法,我們就是行在人群中,這叫做「行的供養」。所以七寶塔是用七善法將它造成的。我們修法之後,要如何投入人群去度眾生,隨機應教;眾生什麼根機,什麼樣的環境,我們給他什麼,然後來度引他。

  看看墨西哥也是這樣,因為他們有苦難,我們有一群的菩薩去,在那個地方與他們同時生活。我們用我們的方法去接近他們,了解了,幫助他們之後,他們認識了這個法,自然就再跟我們回來,來了解,發心立願要在那個地方做當地菩薩愛的種子。同樣的道理,這就是供養,他們用行來供養,未來那個土地上就會有佛法在那個地方,就有這樣的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,落實在那個地方,這就是法。我們要時時用心,用心悠遊在佛法中,誦經時就像入佛的世界一樣,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4/11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4/11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4/11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三 4月 11, 2018 5:40 pm

[2018年4月11日上午5:20] 農曆二月二十六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五九七)

1. 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經文:【眾鼓、伎樂,簫、笛、箜篌,種種舞戲,以妙音聲歌唄讚頌,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初善中善後善,應根機得法益,是名謂時節善,法華一經所說,之法其義深遠,其語巧妙法髓,圓教了義之理,直教菩薩道法。」

(1)「初善、中善、後善」:我們都要清楚,佛一代時教,一輩子之中來人間說法,應眾生的根機分三段來教育,分作「初善、中善、後善」。所說的法都是很圓滿,而眾生都得受益,所以叫做「初說、中說、後說」,也是「初善、中善、後善」,因為三段的說法都是應眾生根機,眾生的根機都是不整齊。

(2)「人人本具佛性」:佛陀成道初時,發現到眾生人人本具佛性,希望能夠直接向人人說:「你們都與我一樣,我成佛了、我覺悟了,由於本具覺性;這個覺性不只是我有,人人都是同樣本具覺性。」想要讓大家了解人人可成佛,成佛的境界,與天地萬物合為一起、一體;這天地宇宙合為一體了,那個遼闊的心境,是覺悟後那分的輕安自在。

(3)「應根機得法益」:眾生粗重的煩惱,苦,苦不堪,希望人人能夠解脫,希望人人體悟本具佛性。但是觀察來,又是奈何呢!眾生根機這樣參差不齊,想要如何說,到底有沒有聽懂?經過思考,一定要適應眾生的根機。佛選擇了對眾生的根機說法,應機逗教,應根機,每一個人一聽了就能夠了解,「苦啊!」人生是苦。四諦法就開始啟動。

(4)「四諦法:苦、集、滅、道。」:最開始,阿若憍陳如等抱著修行的心,也是同樣要追求真理。所以佛陀對有心人要求真理,也就讓他們了解「苦啊!」這是第一場的說法,從苦、集、滅、道,四諦法開始了,他們五個人聽懂了。但是也不容易,在那個地方就要三轉。

(5)「三轉法輪」:佛為他們說四諦法要反覆講三遍的四諦法,分析出了眾生根機。尤其是阿若憍陳如等這五位,那就是在皇宮出來的,要追隨太子;本來要勸太子回宮,太子堅切的道心,他們也同樣發這念心追隨太子。可見這群人的知識也是很高,應該也是很整齊,五個人而已,追求的心同樣也是懇切。佛陀向他們大家說四諦法,五個人當中,開頭,阿若憍陳如首先體悟,其他的人還沒有很清楚。佛陀再轉一次,再兩個,再轉一次,五個人完全體會了。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,所以要用心修行於「道」。

(6)「解脫輪迴苦,懇切修行,入人群度眾」:了解、用心,這條道一個方向就是為了要解脫輪迴苦,生死由不得的苦,何況老、病、死呢?這就是人生的苦患等等,老、病、死。一段時間,又有多少的苦呢?心靈煩惱苦、生活欠缺苦、心理貪瞋癡等等苦,唉呀,苦難事多啊。所以一心只要求的就是解脫,因為這樣開始了懇切修行,也這樣僧團完成了,開始踏上「入人群度眾」的旅程了。

(7)「佛陀以智慧觀機逗教,期望人人信受奉行」:聲聞為了要追隨佛所說的法,體會了解修行,所以慢慢僧團增加了。但根機各不相同,有專心修道等等。佛陀要化緣人間,所以入人群中,佛陀以智慧觀機逗教,人人接觸到佛法就是心開意解,因為佛陀是應機說法,什麼樣的根機,他給他什麼樣的法,所以人人都是信受奉行。

(8)「應根機得法益,是名謂時節善」:能夠應機逗教,人人信受奉行,大家都有得到法益,因為這樣叫做「時節善」。佛陀把握時機,觀機逗教,這叫做「時節善」,所以這叫做「初善」。

(9)「法華一經所說,之法其義深遠,其語巧妙法髓」:「法髓」,這是《法華經》所講的法。就是佛的「初時、中時、後時」;初時就是講「阿含」,中時談「般若」,後時就是說「法華」。所以「法華」就是「阿含」、「般若」佛陀應機逗教一路說過來的法,來到《法華經》,將它會合起來,淬煉出了法的精髓出來,所以《法華經》是「所說之法其義深遠」。

(10)「談空說有,破除眾生執著」:雖然初說法,從四諦、十二緣、六度這樣一直來,談「有」、因緣果報等等。一直到了開始要轉一個:眾生不能只有執有。時機到了,一轉就「方等」、「般若」,開始破眾生的執著。所以談「空」,開始告訴大家不要執著「有」,一切人、事、物到頭來還是空,所以談空,破除眾生執著。

(11)「不偏空,不偏有,行中道」:但是,人一直往「般若(空慧)」,自然他會偏一邊,所以會執空。佛陀就是要為大家去,破有談空,但是現在「空」、「有」具破,卻是會合回來說「中道」,中道那就是《法華經》。

(12)「其語巧妙法髓」:《法華經》就是談中道,所以「法其義巧妙」,說有,有中又是空;說空,卻是中間有妙有。談空說有,空中妙有。這就是佛陀用智慧,權巧方便說法,但是不失真理。這不論是初時說法的善,中時說法也是善,後時說法也是善,最後佛陀講說《法華經》,是他內心所懷。所以佛心所保護的,那就是《法華經》。「其語巧妙」的法髓,法的精髓。

(13)「圓教了義之理,直教菩薩道法」:這就是圓教,了義」就是很清楚的道理,不執空、不執有。這空、有轉為中道的法髓,就是要讓我們回歸本覺,真妙的道理,要用心體會。

3. 三時說教:
(一)第一時教:佛成道,說四阿含等小乘。
(二)第二時教:佛復說一切諸法皆空即諸部之般若經。
(三)第三時教:佛為說大乘菩薩真實法。』

(1)佛陀有「三時說教」,這三時說教來到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就是佛全身的舍利,有《法華經》的地方,就是寶塔出現在那個地方。也就是要告訴大家,人人心中有這樣接受過了信解《法華經》,道理要很深入,落實、體解,自然我們的內心就是靈山塔,在靈山、在塔中,我們的心、我們的法都很俱全。

4. 『修七善法,建七寶塔:
(1)常常在經文都說七寶建成的塔,這個塔是七寶所合成,就是要行七善,叫做七寶;我們就要知道到底什麼樣的七善法。知道佛陀的這個施教以及我們要修行的過程。

(一)時善:佛道初成初、中、後三時之所說,隨機應教。

(1)「第一時的善,佛道初成」:佛陀成佛第一念的覺悟,與天地宇宙合為一體,那個初時覺悟之時;心很開闊,心就是在定中,在善思惟中,就是一般說的禪定。

(2)「定中說法,佛陀的心境,入華嚴境界」:在入定中來覺悟,覺悟的心態完全寬闊,華嚴境界現前了,就是定中說法。當然這不是人間所體悟得到,華嚴的境界。佛陀的心境入華嚴境界,天地宇宙合一的境界,合為一體,道理完全建立在他心中,所以智慧大開。

(3)「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」:這個境界過了後,他就是體會到的,「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」,很歡喜要將這個消息讓大家知道,沒有辦法,佛陀運用智慧分析,如何將佛法漸漸度入眾生心,將佛的心境,要如何慢慢讓大家能夠體會佛的心境。

(4)「應機逗教,分作三時說教」:佛的心境是人人具有,只是說一個方法,將這個法這樣傳,度出去,去化度眾生,所以思考。「佛道初成」這條路開始,要如何來開這條路,「有初機、中機、大機」,所以「隨機應教」,這是佛初成。就是先適應人的根機。

(二)義善:佛法之義,深有利益,得今世後世及出世之道利。

(1)「佛法之義,深有利益」:現在的時間就是佛的時代,後世的人全都能夠長久輾轉這樣延續下去,知道世間法,如何出世間道。這的利益,這就是佛陀初時與第二時的善,要如何設法讓人人能夠一步一步踏入。這也是我們現在在施教。

(2)「得今世後世及出世之道利」:開始要分析根機,眾生用什麼方法讓他體會到,能夠行人間事。現在就要去分時段,知道在生活中,如何入群;在入群中如何去承擔、如何去付出?也是要在這個時段裡一步一步,讓他能夠去體會到這個人、事、理。

(三)語善:隨方俗之語而能示正義。

(1)「隨方俗之語而能示正義」:就是說話。我們現在知道法了,了解就要做,要觀機,知道我要對這個人說什麼話,各人有各人的風俗,光是在臺灣,河洛人、客家人說的話不同,同樣是臺灣人又是有原住民各種部落的語言,不只是語言不同,還有就是生活文化不同,種種都要隨其語義。但是表達出來就是適合真理來接近,去度化他,就是要用語言。

(四)獨法:但為無餘說之。

(1)「但為無餘說之」:法,就是比較根機較高的人,有的不是用簡單說因果、教他做善事就好,要再讓他能夠接受。執著的人,你要用什麼方法破除他的執著,願意接受。這種還是要用特別的方法,所以我們昨天也說過的「方便有餘土」。

(五)具足:佛之所說以一經一偈,而諸法具足圓滿,不待餘經而成。

(1)「佛之所說以一經一偈,而諸法具足圓滿」:法,就是在大乘法,開始要走入大乘法。就要具足,不論是有事、有物、有人的道理,或者只是僅僅執自己的法,這樣的人我們全都要用方法對治。後面那就是要具足,空、有都要具足,佛所說的一切,一經、一偈,就是經、是偈文同樣都是法,具足法。

(2)「入佛知見,傳在未來」:長行文說過之後,為什麼還要有偈文呢?因為經文的含義深,怕一次聽不清楚,所以偈文就再重複,或者是有的人要簡短偈文,等等的方法來讓他整個法能夠入心,種種的法應機讓大家能夠接受,最後是圓滿的。這一部經都可以都圓滿了,《法華經》之中就全都能夠圓滿,有說過去,有現在,還有未來,我們現在此時要入佛知見了,傳在未來,這一部《法華經》就能夠具足很多。

(六)清淨調柔:語清淨,故曰清淨,義理精故曰調柔。

(1)「清淨調柔,語清淨」:有這麼具足的法,要如何讓大家都能夠接受,空、有、中道都能夠接受,這要如何用什麼方法?就是「清淨調柔」,「語清淨」,叫做清淨。

(2)「義理精,故曰調柔」:我們要用很分明的道理來與他說話,道理要很精,語言要柔軟,用這樣來與眾生會合。

(七)梵行:梵者以涅槃槃而名。此道能至涅槃故名梵行。』

(1)「梵行,心清淨,無生滅、沒有得失,一心一志,傳法度眾」:我們要說法,自己也要行清淨,身心就是要有調直行。《法華經》,「大菩提直」,我們開經的時候就一直說「大菩提直」,我們的路絕對是單純的道路,我們要很調柔,要很清淨。這清淨心,我們才有辦法,自己的心清淨,心沒有生滅、沒有得失的心念,我們就是一心一志,將真實法要度入眾生心。

(2)「梵者以涅槃而名」;入涅槃,涅槃不是死了叫做涅槃,涅槃就是我們的「心念清淨」,不生不滅,非常的圓滿,這叫做「大涅槃」,就是寂靜清澄。這種寂靜清澄,無生滅法,這就是道。

(3)「此道能至涅槃,故名梵行」:這就是最清淨法。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,如何讓心整個很清淨下來,清淨心說清淨法,眾生人人清淨接受,應用在斷除煩惱。眾生煩惱無明,所以苦難才會這麼多。

5. 「大菩提直,七善,成就七寶塔」;大菩提直,就是一條路,這條路的真理、這條路的風光是很豐富,都是在法華全經之中。《法華經》就是佛的全身舍利,而這個全身舍利的心地風光,就是這「七善」,七項善這樣構成起來,造成了七寶塔,我們這七項善就是佛陀一生的施教,有「三時」、「七善法」,這樣一路走過來。我們若是能用這個心,專心調直在菩提道上,這樣這個方法就是七寶塔,七寶建塔。

6. ★複習經文:【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,高廣漸小至於梵天,懸諸旛蓋及眾寶鈴,華、香、瓔珞,末香、塗香、燒香。】

(1)「頂戴諸法,學佛道法」:以佛舍利建七寶塔,為了要供養佛的舍利,這是我們大家為了要供養舍利。又前面的經文,我們要「頂戴」,頂戴諸法,諸法,佛陀的全身的法,就是在《法華經》;《法華經》就是佛的全身,佛的全身舍利。

(2)「行供養,身體力行,深心信解,入佛知見」:我們要供養佛的全身舍利,唯有我們身體力行,學佛道法,這樣一路學過來,這叫做行的供養,這叫做信解,這叫做入佛知見。信解才有辦法入佛知見,若能體會這些道理,應該方向就慢慢已經接近了。

(3)「舍利,很清楚就是《法華經》,教導行菩薩道」:前面已經已建七寶塔,以佛舍利來建七寶塔,要記得「以佛舍利」,就是以佛的法來建七寶塔,這舍利很清楚就是《法華經》。《法華經》教我們如何行菩薩道,它行菩薩道的方法,入人群,度眾生。這樣打基礎,就是這樣塔漸漸一直高起來。一直要到梵天,就是清淨,一直要到德行清高,清淨無染著。

7. 經文:【眾鼓、伎樂,簫、笛、箜篌,種種舞戲,以妙音聲歌唄讚頌,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。】

(1)「眾鼓、伎樂」,塔已經成了,開始就聲音,那個建築有形已經完成;我們用七寶建成的塔,現在開始,就有聲音了,「眾鼓、伎樂」,聲音就出來了。這些伎樂,裡面就是「簫、笛、箜篌」或者是種種。

(2)「種種舞戲,以妙音聲歌唄讚頌」:有了音樂就有舞戲,有人在那裡跳舞,形態就讓大家歡喜,這聲音有樂器的聲、有歌聲等等,有讚歎。

(3)「無量千萬億劫,作是供養已」:很多很多微妙的聲音都在這樣的有形,這種很歌功頌德,佛的德很高,法就是這樣完成。佛的德風,已經讓人人在讚頌。

8. ★經文簡釋:【眾鼓、伎樂,簫、笛、箜篌】:晝夜常作和樂之樂,身為樂器,言即樂音;令諸聞者,悅耳清心。

(1)「晝夜常作和樂之樂,身為樂器」:表示我們身就像樂器一樣,這些樂器譬喻就像我們的身體,我們一切一切的動作,我們的全身器官,身體的動作。用種種的樂器,都是人的身體使這些樂器能出聲,不論用吹、不論用彈的等等,使用這些樂器讓它有聲音,這就是表示我們的身體所造作有聲有色,就是在人的身上,舞戲也是在人的身上。

(2)「威儀形態」:這就是常常說,我們的威儀形態等等,無不都是好像一場的舞臺裡,有樂器、有聲音、有歌者,唱歌的人,有跳舞等等種種。而人生如舞臺,這就是人的身,身體在造作。所以「身為樂器,言即樂音」,我們在說話就是音樂。聲音,每一個人說話的聲調都有八音在。

(3)「言即樂音」:我們要讀書也都要知道八音,這八音和,有高、有低、有平等等都有,言語本來就是樂音、音樂。有的人說話就很好聽,有的人說話就很粗氣,這等等不同。所以身體如樂器,聲音就是如樂音。

(4)「令諸聞者,悅耳清心」:我們若好好說法,將法說得清楚,佛陀說法,一音圓演;佛陀說的法,大家都歡喜聽,他能夠應機逗教。每一個眾生,心有煩惱、有無明,接觸到佛,僅僅看到佛的人就歡喜了,不必再說很多;聽到佛的聲音,他就心開意解,這全都是微妙音,佛音清妙,佛的音聲很清、很微妙,這就是佛說法。

9. 【種種舞戲】:以四攝法鼓舞一切,猶如戲處以誘於人。

(1)「以四攝法鼓舞一切,猶如戲處以誘於人;人身的動作,就是像我們在說法,不只是說法,日常生活待人接物,四攝法的如鼓樂來配合。

(2)「四攝法;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」: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,若是常常培養著愛心,都是在布施;我願意幫助人,不論是力量的幫助或者是知識、智慧的幫助,或者是用語言的幫助等等,只要能夠幫助人、能夠利益人,這都叫做布施。

(3)「期待當人人的善知識」:布施不一定是物質,用恭敬、用尊重幫忙都可以,這全都叫做布施。利行,每件事情我們就要先想如何利益人,不要去傷害人。我們時時用愛語,彼此之間不要搬弄是非,我們還要利用同事,投入人群好好將人那個方向,帶上了正確的方向。交朋友很重要,很期待我們能當人人的善知識,將人引導是正方向,這叫做好同事。

10. 【以妙音聲歌唄讚頌】:以佛之心,頌佛之言,名妙音聲。歌詠梵唄,讚佛法身,名為頌德。

(1)「以佛之心,頌佛之言,名妙音聲」:「以妙音聲歌唄讚頌」。用種種的方法,名叫做音樂。我們要了解佛心,因為我們要入佛知見,要知道佛的本懷,《法華經》,來教育我們,我們要受教。《法華經》之中的意義很俱全,我們接受到,要受教,所以我們要「以佛之心,頌佛之言」。

(2)「以佛心為己心」:佛陀的心,以佛心為己心,講佛所要說的法來教育人,來與大家分享,這叫做「妙音聲」。因為你抱好心,說好話,這就是妙音聲,這叫做愛語。

(3)「歌詠梵唄,讚佛法身,名為頌德」:我們要稱讚,真的聲音說起來都讓人有利益,聽起來很歡喜,很順應他們的心;他可以依照我們所說的佛的教法,身體力行,這就是將佛法用在我們的同事間,這叫做同事。愛語,這都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,能夠做到。

(4)「讚佛法身」:時時讚歎佛的道理,佛的法身就是道理,這就是讚歎佛德。因為這個道理是佛所教,佛教出來,我們要用心讚歎。我們佛教徒承佛教法,在人群中也能夠弘揚佛法,日常生活中有四攝法「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」,這四項的方法在人群中,這就是在弘揚佛法。

11. 【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】:過去久遠塵劫中事,悉以此經宣示顯說。誦經一遍,即是廣遊諸佛剎土,經於無量千萬億劫作供養已。

(1)「生生世世,帶著法的智慧,與眾生結好緣」:今生是這樣與眾生結好緣,來生也是這樣,用我們的行,從現在受法來,我們生生世世,我們的心還是與法同在。來生來世帶著這樣的法的智慧,這樣就是來生世再續眾生緣,這就是我們的方向。所以多結眾生緣,眾生的好緣是成就我們的道業。

(2)「過去久遠塵劫中事,悉以此經宣示顯說」:我們帶著這經法到未來生,我們的記憶還很深。這是前幾天一直告訴大家,我們要記憶,記著,經聽過再回顧一下,要有記憶。這個法要與我們的心會在一起,這叫做「佛心為己心」,佛的法身永遠在我們的生活中。

(3)「誦經一遍,即是廣遊諸佛剎土」:我們在誦經時,其實我們專心、用心,就像跟著經文中的道理,我們就是在佛的佛土之中。所以我們《法華經》,我們能夠常見佛在靈山說法,因為我們要入如來室,與佛同室,所以與佛同在靈山會,我們時時都在那個地方。

(4)「經於無量百千萬億劫。作供養已」:我們也是不缺席,佛在哪裡說法,我們就在哪裡聽。所說的供養,那就是身體力行,接收到法,就是行在人群中,這叫做「行的供養」。所以七寶塔是用七善法將它造成的。我們要修法之後,要如何投入人群去度眾生,隨機應教;眾生什麼根機,什麼樣的環境,我們給他什麼,然後來度引他。

(5)「行供養,四攝法」:看看墨西哥也是這樣,因為他們有苦難,我們有一群的菩薩去,在那個地方與他們同時生活。我們用我們的方法去接近他們,了解了,幫助他們之後,他們認識了這個法,他們自然就再跟我們回來,來了解,發心立願要在那個地方做當地菩薩愛的種子。同樣的道理,這就是供養,他們用行來供養,未來那個土地上就會有這樣,佛法在那個地方,就有這樣的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,就落實在那個地方,這就是法。

12. 「時時用心,悠遊在佛法中,誦經時,就像入佛世界」:我們要時時用心,用心悠遊在佛法中,這誦經時就像入佛的世界一樣,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!

**************
13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很法喜能聽聞這段經文詮釋「【眾鼓、伎樂,簫、笛、箜篌】:晝夜常作和樂之樂,身為樂器,言即樂音;令諸聞者,悅耳清心。」,是譬喻修行的威儀型態。我們若好好說法,將法說得清楚,佛陀說法,一音圓演;大家都歡喜聽,能夠應機逗教。每個眾生,心有煩惱、有無明,接觸到佛就歡喜,不必再說很多;聽到佛的聲音,就心開意解,這全都是微妙音,佛音清妙,就是佛說法。「時時用心,悠遊在佛法中,誦經時,就像入佛世界」。

建七寶塔是指修七善法。而【種種舞戲】原來就是「以四攝法鼓舞一切」。修行要具有「梵行,心清淨,無生滅、沒有得失,一心一志,傳法度眾」,我們要說法,自己也要行清淨,身心就是要有調直行,將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85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4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8/04/11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4/11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4/11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四 4月 12, 2018 3:07 pm

20180411薰法香心得與應用(影音與重點)
https://www.neptune-it.com/learn-buddha-966211/20180411

高明智(惟智)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 
2018/04/11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