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412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讚佛人間導師,出世轉大法輪。
菩提大直道故,說如來之教法,
圓教實諦妙理,隨應根機適化;
玄妙三時施教,精微深遠難思議。
用心、體會。讚歎啊!讚歎佛出現在人間,佛來人間,那是人間的大導師!一佛出世了,開了人間的智慧,要不然人,人類為何來人間?目的是什麼呢?世間有很多迷茫,無所適從,到底要往哪裡去?不知道!就是從釋迦牟尼佛出世,開始他從幼年而到成長,對人世間看法、思量很多。所以他能夠好好地想:唉呀!人生充滿了矛盾,因為矛盾,所以有人間很多看不開的愛著;為了很多的愛著,所以生起了心靈解不開的煩惱。年輕的時代他就有這樣的分析,但是僅只是在人生活中,很淺顯看出了是這樣,再接下去的道理呢?生命是什麼?為什麼呢?因為有這個生命在,而這個生命不是永恆,看到的就是這樣生、老、病、死。年紀漸大後,愈是感覺愈多。
從這樣開始,他要去找一個方向:到底為什麼?為何會來?為何的心態會這麼的辛苦?尤其是自然的生死。生死的性命又是魂歸何處?一直要去找出這些根源。這就是佛陀出現人間可貴的點,他有辦法去想這麼多事情,看出了一般的人沒去想到,也沒有人去看到的;他想到了,探討出這當中到底生命的歸處在哪裡,去來問題。所以他開始走入人間了,徹底於天地大自然境界裡去尋尋覓覓,去找了。總是他有心,專心、用心找到了,而且用功去體會,總是這樣成正等正覺了。說來時很容易,真正要能夠覺悟,很困難啊!我們還差很遠,佛陀已經突破了心靈見解,能夠這樣在天地間找出來,靜下來思惟,然後完全入清淨玄妙的境界。他終於徹悟了,生命與宇宙大地會合起來,這種慧命展現出來,天地宇宙萬物真理無不都是匯入釋迦佛的腦海中,出來為人間開始說法了。
我們現在,對佛怎麼能夠不生恭敬心?我們對佛怎麼不會起那讚歎的心呢?佛做得到,也已經讓我們知道,我們人人都做得到。但是,人人做得到我們相信,衡其量,自己衡量看看,到底,我們知道做得到,但是還多遠呢?離佛的距離,覺悟的境界,還是離得那麼的遠啊!我們今生此世有辦法進步多少?我們能夠再靠近佛,離它的距離又有多遠?我們就要用心來想。雖然還離很遠,但是這條路是正確的,方向是大直道,這是一條很直、不二的道路,我們還是同樣要精進。離佛距離遠,不要埋怨佛遙遙離我們那麼遠,是我們要自己自反省──不爭氣、不努力,因為我們自己就是不願意精進,我們自己就是不願意細心、用心、專心,我們就是沒有去用功。
要不然,佛陀也告訴我們,用時間說,無量劫、千劫能夠促為一念,能夠無數由旬也能會合在一時。其實離我們遠嗎?沒有啊,很近!用靈山會,現在有形的靈山會是在遙遙的尼泊爾,現在那個地方,還有很多人去朝聖、去觀光,搭飛機、坐遊覽車、走路等等,用過這麼多的交通器具,靠近那個國家、接近那個地方。這樣,他們爬山、朝山,終於能夠踏上那塊土地,在靈山會佛說法那個臺階,能夠在那個地方瞭望著周圍的環境。但是,現在去那個地方朝山的人,是用什麼心情去呢?只是觀光而已。豈有什麼敬意呢?很多人去了,留下來就是垃圾要清理,沒有那種讚佛、敬佛了。真正要去那個地方,倒也不用那麼辛苦,要用交通工具;只要用我們虔誠的心意,我們身體力行,我們自己來建造心地靈山,心地靈山人人本具。
但是,我們昨天說過了,心地靈山,我們若能夠行七種的善行,不只是有七種的善行,前面我們還說「五波羅密」,後面還要加一個「般若波羅密」,就是行「六波羅密」。長久的時間不斷地行六波羅密,六度,我們還要再用「七善法」,不斷發心來讚歎、傳法、說法。不只是身體力行,在人間入人群去付出,在人群中還是不斷不斷七法連綿,這個善都在日常生活中。甚至我們昨天也說過了,「四攝法」最簡單。平時我們就是不計較,布施就是付出,我們日日抱著付出的心,大、小力量都能夠幫助人,不困難。開口動舌都能夠幫助人,舉手投足都能夠幫助人,這有什麼困難呢?布施。「利行」,凡事替人想,能夠讓人做事情好做、方便,「有什麼困難不用煩惱,我幫助你」。這種,這有困難嗎?這麼容易,利行。人與人說話就是輔導,「愛語」,這只是開口動舌而已。用這樣的態度在人與人之間相處,這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,一點點困難都沒有,聽起來叫做「四攝法」。這麼簡單,修行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當下即是。
但是我們偏偏在這中間有你啊、我啊,你與我就有隔礙等等;有歡喜、不歡喜,總是這就是我們的心態。我們用這個心態,與佛也拉長了距離,所以距離愈來愈遠,愈長了,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,細心、用心。我們要常常讚歎佛,因為我們的心中要有佛,時時思考佛他抱著什麼樣的精神出現人間。來人間不是無奈來的,來人間是因因緣趣向,這是有心願來,心就是一直很甘願在人間。所以我們若學佛這個心,既來之則安之,盡責任為人、為環境去付出。為何要這樣付出?我們就再想佛。因為佛來人間,不惜辛苦這樣的投入,我既來這個空間──人與人,人群之間,我也要歡喜付出,我要時時用「四攝法」來對人、對事。因為佛在我的心中,我時時內心讚佛。
要不然你念佛做什麼呢?念佛就是我們內心時時都在讚歎佛,因為我們要學佛,所以我們在任何一個環境、任何一個人與人之間我們全都要以「四攝法」。這樣的生活,我們的心態、我們的趣向不會偏差,我們離佛的境界就很近了;第一我們心中有佛,第二我們的方向沒有偏差。所以說「讚佛人間導師」,這不只是口頭讚歎而已,佛已經在我們心中,時時導引我們的方向,所以「讚佛人間導師」。我們的方向時時就有人間導師在引導著我們的方向,所以我們與佛沒有距離。
「出世轉大法輪」。所以佛陀出現在人間,就是轉大法輪。大道理在人間說,而這些大道理我們已經聽到了;不只是聽到了,已經開始要入佛知見之時了。所以,這個大法輪,我們也已經在這個法輪中,心輪也應該受法有所轉了。所以佛在轉法輪,離我們不遠,我們若有接受,法輪在我們的心中轉。所以,「菩提大直道故」。菩提就是很直的路,沒有彎曲,就是這樣聽,就這樣身體力行;聽法落實生活、觸事會理,這都是最近幾天來一直向大家反覆提起。希望大家每一天聽,有幾天之中都對大家反覆的說,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這麼的簡單。雖然是大道理,但是我們聽這麼久了,佛陀的大法輪轉,《法華經》的大法我們聽了,我們也要入心,將我們心的法輪轉動,要了解。所以,菩提道是直,我們要好好很慶幸,發歡喜心接受這個大法輪,轉入我們的心地來。
所以,「說如來之教法」。這個大直道,就是直說佛的大教法。因為《法華經》就是佛心所護念,這在經典裡就有這麼說,是佛心所護念,是佛的本懷。現在我們聽的《法華經》,是佛的本懷,他的大直道已經在這個地方說了。如來的教法,就是這樣教我們,所教的,我們現在所聽的是「圓教實諦妙理」。《法華經》是一個很圓融的道理,什麼樣的根機,《法華經》的解釋應該都聽得進去,而且很實用在人間。所以《法華經》是「圓教」,是圓教的真理,所以叫做「實諦妙理」,我們要很珍惜《法華經》對我們的教育。所以我們要隨機,「隨應根機適化」。佛陀是這樣,這部經,他是隨應根機,很適度來教育;什麼樣的根機,佛陀說這樣的法,這樣根機的人剛好能夠聽到。但是同樣這本經,根機很高的人他聽到了,也能夠歡喜接受,是真實法。
因為佛法是哲學、是科學、是醫學,生理學、心理學全都有!這在《法華經》中給我們很多的智慧,我們應該要很珍惜。這是一個寶藏,任你所愛,來這裡面找,沒有你欠缺的,總是「隨應根機適化」。只要你想要,在這個地方適應你所需要,你就能夠取得。所以,對《法華經》我們要很讚歎,因為佛陀一大施教,目的就是《法華經》。「玄妙三時施教」。所以它「玄妙」,包括了佛陀「三時施教」,從「阿含時」,轉入「般若時」,就來到「法華時」,這無不都是讓大家從小而大,從有而空,從空有而圓。這部經就是初、中、後善,開始講說就這樣讓大家很圓滿能夠接受。所以說,它「精微深遠難思議」,我們若不用心,會覺得這部經很深、很大。是啊,是很大,要講這部經要很有耐心。因為佛光是講這部經就用了七年的時間,何況這七年,佛陀展他的本懷,暢演本懷,佛一句話就能夠讓我們說很多了。想,七年的大道理,我們是要如何來分析,讓人人全都圓滿、適應,讓大家都能接受得到呢?
其實,說起來也不困難。有很多的形容我們若將它會理來,很容易!需要你去用七寶建塔嗎?不用。平時的生活中,七種的善行,做人的規則,如何在人間待人接物,如何將法聽來後再如何說。這也是在我們的生活,時間不會增減,因為時間不會再留給你多幾秒鐘,這些時間沒好好實用也沒有減幾秒。總而言之,你用法在人間,也是這樣過時間。一輩子有多長?總是及時用心下功夫。我們時間不浪費,用在我們的身心中,所開口動舌,所舉步動足、待人接物無不都是用法在人間,吸收人群中的人間菩提。
因為人間互相教育,我們給他們正方向,他們讓我們發現到人間的課題。所以我們就要很用心,什麼樣的課題,我們就要用什麼方法去解他的課題。這樣,我們多開眼界,接受人間有這樣的課題出來,我們增加知識、增加智慧,去發揮我們度人度眾的良能。將佛的教法,在我們的心中又再想到;佛轉法輪,我們就趕緊轉心輪,你有這個煩惱,我有這個方法。這就是在人間把握時間,運用我們的法,時時用感恩心。所以,是「精微深遠難思議」,沒有錯。但是只要你用心,不用想很多,難思議,既是難思議,就不用費很多心神。法就是這樣,做就對了,所以我們要用心。前面的文,為了供養,為了要讚歎那個道場,所以很多人來獻供。供養這段,我們已經說好幾天了,現在我們看前面的文,來,
複習經文:「眾鼓、伎樂,簫、笛、箜篌,種種舞戲,以妙音聲歌唄讚頌,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。」
看看這個地方,我們就看得到了,用種種種種有形的樂器,來吹,來找出了樂器的用途,它的聲音美妙,又用彈的,又有用打的。總而言之,這我們昨天說過了,都是表示在音樂。人在說話弘法,在弘法中,什麼樣的音聲、什麼樣的韻調都有。我們講話,本來就是有八音,高底、平仄全都有。所以,出妙音聲,這就是我們如何說話,弘法要讓人歡喜接受,昨天也有這樣說過了,這就「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」。就像這樣,說話、度人,人與人之間,我們一切與眾生的因緣無不都是開口動舌。
生生世世,你任何一個道,不論你是在五道、六道的裡面,這無不都是與眾生有了因緣,所以我們應業去。修行,佛、菩薩,他們就是應緣,應緣去度眾;我們是應業,被業牽引而去受苦,這是凡夫與聖人不同。但是,同樣在一個境界,凡夫的境界是不清楚,將聲音拿來造口業,用聲音傷人,用聲音害人。但是諸佛菩薩他是應緣度眾,他用的聲音,就是美妙的聲音度化眾生,開眾生的煩惱,這就是佛、菩薩在人群中發出的聲音。
所以,那個聲音就像敲出來、吹出來、彈出來的樂器一樣,應人所歡喜的聲音。所以我們若這樣來解釋它,不要想說:經典裡,佛在世的時候也很娛樂,這麼多都常常在那裡有舞戲、有音樂。其實是聲音,是世間一切形相,一種形式的形容,那種環境的形容。所以請大家聽了之後,心輪要轉。這種敘述的境界,我們不要在那個地方難思議,很簡單,不要在那裡複雜化,是簡單化,這就是音樂都是化成了說法的聲音。所以,接下來這段文這樣說,
經文:「阿逸多!若我滅後,聞是經典,有能受持,若自書、若教人書,則為起立僧坊,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,」
這也是佛陀向彌勒菩薩再這樣說:「阿逸多!我將來若滅度之後,聞是經典。」我現在在時來說法,我若滅度之後,能夠聽到這樣的經。「聞是經典」,就是聞《法華經》。「有能受持」,若有人能夠看到、聽到,或者是看、聽了之後,又要來受持、修行這部經。經典需要讓人看得到,那時候的時代就是鼓勵人寫。「若自書、若教人書」,要有這樣的東西讓人看,所以我想要擁有,也希望別人能夠得到這樣的經典可看。所以,弘法要有工具,寫經典,我自己留下來,我能夠再寫給別人。而「若教人書」,我無法寫那麼多供應人的需要,我再叫別人一起來寫,教別人來寫,這是在那個時代。
所以,「則為起立僧坊」。就像這樣應人所需要,能夠接觸到這部經典,這個功德就像是在建僧坊一樣,就像蓋精舍讓人住這樣的功德。寫經與建精舍讓修行人住,這樣的功德是相等。而且是用恭敬心,上等的木材,就是「以赤栴檀作諸殿堂」。不只是建僧坊,還有建殿堂,就是講經處。有這麼的多,這就是表示受持經典有功德。到底要幾種的受持,在受持經典有幾種呢?有五種。
一、受持:信力故受持如來言教,堅固深信受之,於己憶持不忘,是為受持法師。
二、讀經:正心端坐目睹口讀經文句是為讀經法師。
三、誦經:背熟不須對文自然成誦,為誦經法師。
四、解說:謂聖教義深難解,若能分明釋教訓授,是為解說法師。
五、書寫:謂傳續諸佛經典,若能書寫廣傳,流通大法,是為書寫法師。
第一,「受持」,那就是要有「信力故」。你若相信,才會願意去受持,「受持如來言教」。因為你有信心,有想要信受奉行的人,自然有信的力量,你才願意耐心受持,「受持如來言教,堅固深信受之」。這是表示你願意受持,就是因為你有心,你若沒有心你就不會受持;你有心,你就會受持。所以,「堅固深信受之,於己憶持不忘」。對自己,你不斷讀誦,自然你的記憶就會很牢固的記在我們內心中。所以跟你們說一定要記得,這段時間也一直叮嚀大家:「要記著、要回憶。」就是記憶、受持。「是為受持法師」。若能夠好好將這部經用信,相信這部經,同時我們要有堅固的道心,而且不只是讀,還要記得;不只是聽,要記憶住。所以這樣,你若記憶很好,自然你就能夠再回過頭來告訴大家。這才是受持經。
「二、讀經:正心端坐,目睹口讀經文句,是為讀經法師。所以,目睹、口誦,因為我們讀經是正心。我們要讀經,坐好,自然我們眼睛看,口要誦出來這個經文,就是讀經的法師。你要當什麼樣的法師?有受持經的法師,也有讀經的法師。第三,就是「誦經:背熟不須對文自然成誦」。背熟了,不需要看經文,自然就有辦法誦出來。你們看你們誦〈大悲咒〉,你們看你們誦《般若心經》,都不用看,琅琅上口,這全都不用看,會背、會誦。「為誦經法師」,這專門在誦經的法師。
第四種就是「解說」,就是「謂聖教義深難解,若能分明釋教訓授,是為解說法師」。這就是要深入經藏之中,了解經典裡面的意義,將經典自己讀誦、受持很堅固,能夠將其中的意義再解釋讓大家知道。第五種,那就是「書寫:謂傳續諸佛經典」。就是為了要傳續,要繼續傳佛的經典,「若能書寫廣傳,流通大法」,這叫做「書寫法師」。各位,我們不是僅僅要書寫而已,我們應該就要聽,應該就要好好受持,我們要讀誦、我們要解說,這才是我們很重要的。學佛,要學來自己受用,而且我們也要為佛傳續慧命,所以我們要向大眾來宣說。法乃是淨化人間,入世、治世的良方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。緊接著下來,那就是
經文簡釋:
「阿逸多!若我滅後,聞是經典,有能受持,若自書、若教人書」;佛滅後得聞是法華經,自作教人其功一等。
「阿逸多!若我滅後,聞是經典,有能受持,若自書、若教人書」。這已經說過,是要自己寫或者是教人寫。這個時代寫已比較不用,但是受持、記憶、覆講、宣說,這很需要。但是,不是只有這樣,是要將經受持在我們的內心,落實在生活中,在生活中我們要會合,是不是我們與法有會合?這是最重要的。如是法、如是受持、如是教化眾生,這是這個時候是最亟需要的時刻。所以,「佛滅後得聞是法華經,自作教人其功一等」。我們自己做、教人去做,同樣功德就是這樣。其實我們也不用想功德多少,該做就對了。
*以但自誦持,至今復教他人讀誦、受持、書寫。續佛慧命,以此法華,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。
所以,「以但自誦持,至今復教他人讀誦、受持、書寫」。所以,教他人讀誦、受持、書寫,這「續佛慧命」,真真正正我們要延續佛的慧命。因為《法華經》就是釋迦佛的全身,所以希望我們要續佛慧命。「以此法華,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」。這就是我們要身體力行,就是以佛的舍利來建七寶塔。就是我們要行這樣的法,佛的舍利到處都有,人人都有。
經文簡釋:
「則為起立僧坊」;則是書持便為起寺。僧起居處為僧坊。
所以,「則為起立僧坊」。「則是書持便為起寺」。就是寫經典,或者是來受持等等,這就像在建寺一樣,就像寺將它建起來了,這就是在經之中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。
經文簡釋:「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」
以赤栴檀:即赤骨也。
作諸殿堂:即身體也。
三十有二:即身相也。
「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」。這就是這樣告訴我們,這我們要好好用心。建塔、造寺無非是要護佛法,要興榮佛法。其實,我們人人有個靈山塔,每一個人都有靈山塔,要再去哪裡造寺呢?一個寺就能夠養很多人了,很多人當中就能夠去發揮很大力量。佛的全身舍利到處就能夠不斷去弘揚,也能夠用這樣真實法在人間付出,這樣就是真弘法、續佛慧命者。希望大家用心在佛法中,希望我們人人,每一個人都是能夠用七寶造塔的人,這座塔無人不有、無處不在;每一個人都要有,每一個地方都有建塔。寫經呢?現在說環保,你經要寫在哪裡呢?現在,經字字銘刻在心版中。我們的心有一張你永遠寫不滿的白紙在,就是要讓你寫出了你這輩子最重要──你的經歷,就是你的劇本、你的經典,在我們的人間。
所以,抄經要抄在我們心靈這張清白的紙,好好將它寫清楚,收藏好,這部經來來去去,很長遠的未來,我們還是能夠讀誦在後代、再後代。不是說,用廢紙抄一抄,將經文丟得到處是,再回收當垃圾,不是!我們是要寫在我們的心靈版本,「轉識成智」,回歸八識、九識。我們不敢盼望每張都在九識,我們盼望轉識成智,每一張紙就是乾淨的、清白的,句句的經文好好抄寫、好好受持,在我們今生此世。
前面的五識去緣境,後面的第六識好好去分析,聽過的經入我們的耳根,這個第六感,第六識是如何接受它?要用在哪一個地方?經過第七識思考,然後該做的我們要趕緊投入人群去做。做了,趕緊歸入我們的第八識,因為做了之後,結果就是回歸收藏起來。希望收藏起來的這個寶藏,不論是年齡、壽命的寶藏,所藏的都是這麼的乾淨、整齊,字字是寶·我們句句抄誦,句句可閱讀,在我們的記憶中,這樣應該就是我們的重點,要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