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04/1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4/1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04/1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4/1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日 4月 15, 2018 6:59 pm

20180415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受持法弘正教,顯高德開大道;
鋪平路易行道,知識共行菩提;
施大法行大道,供三寶自性僧。

  這段時間我們都一直在提起「供養、受持」;受持、供養,佛陀很明顯向我們這樣教導。佛的說法在人間,是無所求的付出,付出不是為了回收回來得到供養,不是。佛陀就是一心一意來人間,將佛法讓人人能夠接受。法接受入心,應用在日常,能夠在身心受用,還能夠在人群中普遍將法推動,讓人人能夠知道,讓人人能了解。因為這是每一個人生命的價值,了解生命來去的源頭,這對每一個人是何其重要啊!佛乃是四生慈父,也是三界導師,名副其實,來人間為一大事,就是要來開示,就是來教導,開示眾生悟入佛的知見,這是佛陀一大目標。所以既是要來開示眾生悟佛知見,可見很懇切,這是「四生慈父」的心,也是「三界導師」的理念。所以他說法不是為了眾生的供養,最盼望的就是眾生聽得懂,能夠收進去,能夠用出來,普遍在人群中互動、互教,這是佛最大的目標。

  所以,這段這麼長的文一直就是反覆在那個地方,供養。供養最重要的就是要信、要解。聽佛說法之後,要收進來,要相信,要體會,要了解。相信、了解,又能夠受用,所以在受持、讀誦、書寫、宣揚經教,佛陀就說,這就是如建塔造僧坊的功德。這無相,是法的供養。你能夠了解佛的心意,如法接受,用法付出,這就是達到佛陀一大事,也是佛的本心懷。要出家,也是為了去探討生命的奧祕;成佛了,了解生命的源頭起因,前因後果。想出家那個心願,就是要如何去探討生命的奧祕。繼而覺悟了,了解生命的起因,所以趕緊想要讓大家知道,卻是眾生的根器,長久以來就是這樣的習氣,難改,還是應用著,無法深信解,捨不掉那個習氣。這就是佛的無奈,也就是眾生延續著這個濁氣,一直到現在愈來愈濁,這是佛陀最擔心的。

  我們既然了解了,現在知道要報佛恩、父母恩、天下眾生恩,回報天地風王水土恩,這全都我們昨天都說過了。要報恩,我們也這麼說,要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,人與人之間,前面也說,修行,必定要將心放開闊,而且我們更要知道,世間的濁氣,人與人之間什麼時候才能夠將方向歸一,將複雜變成單純?我們若沒有單純的心,要將佛法接受入心很困難,因為複雜化了,這個心就是自障礙。自障礙,要如何去了解真誠的佛法呢?總而言之,很多的塵沙惑構成了無明,無明造成煩惱。而人間就是這樣一層再卡上一層,卡得現在佛法在我們的面前,我們在接受,也好像有道理,但是通通做不到,所以我們常常就停滯在凡夫地。

  我們停在凡夫地,卻是時間分秒消逝。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」,時間就是這樣一直過去了,生命隨著時間不等待我們。但是我們的煩惱無明還是固執停滯在那個地方,這是讓人很擔憂的,所以我們要自己……。佛陀擔憂也好,就是現在師父,對大家我也很擔憂啊!不是對大家擔憂,對自己我也很擔憂。這世間複雜的事情這麼多,我相信佛的法,每一個法我深信、我了解,但是世間的情、法重重障礙,卻是分秒的時間不斷流逝過去。眼睛所看人事物總是有這麼多的無奈,怎麼會不擔憂呢?生命也是這樣消逝過去。

  所以,濁氣沒有淡化,這當然會擔憂,只好趕快再回過頭來。只是殷殷的擔憂沒有用,趕快,快回歸來「受持法弘正教」,把握時間,幾分鐘說幾分鐘,幾秒鐘盡幾秒的責任,那就是修持法,要深信解。人人一定要信,不論你做得到、你做不到,深信解是很重要的。至少我們也要撒一顆種子,我們這時候把握,接觸到佛法,趕快培養深信解,所以我們要受持法,深信解,就開始要受持法,我們要趕快培養我們的弘誓願,我們要弘正教。你要弘揚正教,一定要親近善友,與你說話的,都是很正確的話,不要再聽旁邊旁門左道,旁邊很多小岔路我們要很謹慎。所以一天接觸那麼多人,到底是聽誰說話呢?這我們要很用心。所以,受持法要立弘願,要弘正教,這請大家要很用心。語是很重,意是很長,請大家要很用心。

  佛陀的高德,諸佛菩薩過去是這樣,現在我們也看到人間多少的活菩薩在付出,付出無所求,還是用感恩心在付出。當然也很期待這些菩薩是要懂得如何善解、知足、包容、感恩。真正這麼簡單的語言接受得下來、用得出去,這就是幾天前所說的「四攝法」。在人世間待人接物,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,不捨人群,這些法全都在人間裡,在我們的生活中。這就是要弘正教、要開大道,這是要顯高德,不只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菩薩,現在的他、你、我,自己要懂得尊重,尊重己身,也要尊重身邊的人人。因為佛陀就是說人人具有佛性,常不輕菩薩,「我不敢輕視你,因為你也是未來佛」。人人有這樣的本性,只是習氣看起來很不順眼,習氣讓人討厭,但是他有善念,說不定什麼時候忽然之間做出了讓你想像不到的好事,也不一定啊!利益人群就都能夠做得到。

  「顯高德開大道」。所以人人本具有高德,就是大覺性,人人本具,只是還未開始受用,我們還沒有接受,還沒有用出去,所以我們本具。所以未來,這條的大路等待大家有心一同一起來開。其實,半世紀多以來,就是有這一大群新發意的菩薩,已經在世間道開拓了菩薩的行儀,已經開始在開拓了。這幾天,天下慈濟菩薩已經雲集回來了,不為了什麼,就是為了要如何將菩薩道開得更廣、更穩當。就像昨天才是會前會,簡單的這樣口頭報一下。在去年,北加州的火災很大很大,燒掉了總共有七千多戶。這麼嚴重的大火災,裡面有多少的苦難人,到現在還是無家可歸。慈濟人緊急的救災到現在,還是在擔心他們無家可歸,臨時收容的期間快要到了,攜家帶眷何去何從?為他們想,為他們努力打拚,發現到一個方法很好,趕快尋尋覓覓找到一塊土地,很適當。可能這塊土地與政府,與當地的企業家,大家受啟發,要有人帶動,所以,慈濟就是這樣的帶動。現在,已經這件事情已將近要接洽成了,若接洽成了,一個大愛村就是安穩處,安穩了那些苦難人。

  對苦難人,苦已安定,給他們安穩了,復為說法,「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」,這也是盼望讓他們身心安定下來,能夠將他們導向人間的一條康莊的路。所以,「開大道」就是落實,為人間來開,開出了我們人生人人有一個正確方向,很安心走上了這條大道。或者是寶樹行列、亭臺樓觀,都將它建起來,那是個形容,就是真正接受法之後,給他們一個安穩處。而那個安穩處,環境、心境就都很安穩了。這就是只要有人間發菩薩心,這些菩薩就能夠無所求,佛所教法不只是信解,還要身體力行,這昨天也說過了。我們要再身體力行,要有身、口、意──身體力行法,佛所教法;口宣說佛陀所說法,聞法者、說法者、傳法者;意要時時接受佛陀的教法,分分秒秒信解、受持。若像這樣,不用如何去建僧坊,這就是最好的供養。

  又再前面的文也說過了,若能夠這樣真實修行,就是頂戴著佛的法身,不用再建塔。所以要告訴你們,不是信佛法、信宗教就一定要去花錢,就要如何去供養,不用,心、行的供養。不只是僅僅說外行,是精神面的建設,精神面的建設很重要。所以,我們要「顯高德開大道」。用精神面,好好將我們做得到的做出去,大路將它開得大。菩薩道人人來鋪,「鋪平路易行道」,只是我們不去做而已,真正要做不困難,不怕日曬,不怕風吹,不怕雨淋,願意走出去,身體力行,就軌道好好來走,大家同時來鋪,鋪平這條路就不困難。

  所以,「知識共行菩提」。我們互相相識的好朋友,這叫做善知識,我們都是善知識,叫做「善知識」。我們都是佛的弟子,佛陀的法留在人間,聽法有前後,先聽的為師,後聽的為弟子。先了解,回過頭來教後面的人,所以有師徒的緣,這也是善知識,我認識你、你認識我。所以,這個「知識共行菩提」,大家共知、共識、共行,共行在菩提道。所以大家要共同同一個心,「施大法行大道」,既然鋪平易行道了,開始我們要認真鋪,鋪平了,大家要好好走這條大路,這個大道。從過年以來,我一直要告訴大家,開大道、鋪平路,這就是已經半年以上了。這句話好像就常常聽到,常常出自我的口中,向大家再勉勵,所以我們需要「施大法行大道」。

  「供三寶自性僧」。其實不是這樣,「我出家了是僧」,你就是在家也都有自性三寶,不要看輕自己,我們自己要自尊重。所以,「顯高德開大道」,我們也有這個能力,不是只有佛二千五百多年前稱為高德。二千五百多年後的現在,我們相信我們有覺性,相信那個時代做不到的,這時候要做到,總是能夠開大道。只要有很多善知識共知、共識、共行,這條菩提道我們絕對是開得起。所以,把握時間,分秒不斷流逝過去,時間是不斷地減少,但是我們弘法的心要愈殷切。我們要信解,深信解,好好接受佛法,趕快落實人間。我們要觸事會理,這是這幾天來就是這樣說過了,大家要很用心。

受者領受法益,持者憶念持行;
以信解力故受,以願念力故持。
是法華經五種法師持行之一,
皆求廣博大道,成熟大道心故。

  所以,「受者領受法益」,我們要好好受。「受者」,是「領受法益」,我們每天要好好聽經,我們要收起來,絕對法對我們有利益;「持者憶念持行」。這樣叫做「受持」。「受」,就是要領受進來;「持」,就是要常常憶念。所以,已經很長的時間一直告訴大家要回憶、要記憶,就是要記得。法受了之後你一定要記憶著,念在心中,我們才有辦法身體力行。所以,「以信解力故受」,真的要信、要解。所以,「以願念力故持」。我們若能信解,自然你就會接受;你若有願念,自然就能夠受持下去。所以,這「是法華經五種法師持行之一」。我們過去一直看,要受持、要讀誦、要書寫、要弘法等等,這是五種的法師。誦經有誦經的法師,寫經有寫經的法師,讀經有讀經的法師,能夠背誦有背誦的法師。這種,它這樣很細膩來將它分開,這全都是希望法能夠流傳在後面。

  其實這只是僅僅一個「用」,法不要漏失掉。因為以前沒有印刷,以前就是靠口口相傳──聽,就要記,就要背,慢慢推動要筆錄、要書寫等等。這能夠這樣,他就說:「哇!這樣就很了不起了,這樣法就能夠流傳下去。」這是佛世之時。現在應該就是要信解、受持,要如何將法入心,要如何能夠落實生活,這是更加重要,所以要很用心。雖然那些景觀,有形的實物,就是用說的來形容這些景觀,其實涵義是在法,最重要的就是涵義在法。不是只有在那裡誦啊、讀啊,最重要要弘法,這是很重要。所以,「皆求廣博大道」。希望這個法能夠再更廣、更廣,大家能更加了解。所以,「成熟大道心故」。希望這個法都能夠在人人的心,很成熟、朗朗上口,這個法就不會讓它不見了。

  以前讀《論語》也都是靠背啊!所以現在還是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」,想到它就再浮現出來,這都是記憶下來了。要不然幾十年都不曾用到,哪能再背得出來呢?這誦、持。誦,讀誦,「讀」就是文在前面我們讀,「誦」是背下來,不用經文我們就有辦法讀,這叫做背誦,這樣法就留下來了。前面的文,

複習經文:「如是僧坊、堂閣,若干百千萬億,其數無量,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。是故我說:如來滅後」

  佛在世的時候,大家都來供佛。佛陀後面就說:「滅度後,滅度後就不用了,你們身體力行比較重要。」因為前面就說了,大家來供養這「高八多羅樹」,說很嚴飾的樹,種得很美,裡面還有園林、浴池,有樓閣等等,有僧、有佛在裡面,認為這就已經是大家供養了。最重要的,這個這麼莊嚴的場地是要法來莊嚴,不是有形的物質。「而我若滅度後」,這就是這段文說:「我若滅度後。」其實滅度後,前面已經說過了,不須復建,不用再建塔,不用再造僧坊。這就是佛陀的用意,要說滅度後之時,那就是其數無量,如是僧坊;就是這些僧坊那麼的多,已經有蓋好的,建好了,大家已經供養了,「其數無量」,很多。大家若要發心,會很多。「其數無量,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」,這是已供養。我現在要說的就是將來若我滅度後。這是這段文的意思。

經文:「若有受持、讀誦、為他人說,若自書、若教人書,供養經卷,不須復起塔寺,及造僧坊、供養眾僧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若有受持、讀誦、為他人說」;受持讀經典,是自利行解增慧;為利他入群,解說修福,即利他。

  所以,「如來滅後,若有受持、讀誦、為他人說」。「受持讀經典,是自利行解增慧」。我們若是聽了之後,信受、受持之後;有讀經之後的人,聽了之後、了解之後,他的功德那就是「自利行解增慧」。我們懂得自己讀誦,我們懂得好好聽法,我們懂得記憶,這全都是自己在用功,受持、讀誦經典。我們明白了解了,也信解了,這是自利,而且行解,自利行解,能夠增長智慧。這是自己的利益。再者,「為利他入群」,利他人入人群。不只是自己知道就好了,不是自己解脫就好,還願意入人群「解說修福」。入人群結好緣、修福德,這就要在人群中,這是「利他」。所以,讀誦、受持是利己;解說,入人群造福業,這叫做利他。

經文簡釋:
「若自書、若教人書」;自書教人書,傳寫如是經典,有益見聞,所以功大。

  所以,「若自書、若教人書」;我們若懂得自己好好來寫經。其實那是在佛陀的時代,過去的經文就是這樣說。現在一直強調環保之時,沒有那麼多紙來供我們這麼多人抄寫。這個時候,我們還是要好好多用心。但是經文這個地方說,「若自書、若教人書」。自己寫,或是教別人寫,有形的經文我們要寫在心版中,每一字看每一字好好入我們的心,最好的就是寫入自心版。我們自己的心銘記在心中,最好的筆記就是在我們內心。

  「自書、教人書」。我們讀經的方法這樣永遠常常記得,因為我們是落實在生活中。所以法,佛法、生活人間法,我們全都這樣很合一在這個地方。所以,傳誦或者是寫經,「傳寫如是經典」,傳,來誦《法華經》,或者是來寫《法華經》,這個經典是「有益見聞」。我們現在的傳誦,要用現在科技的方法將它傳誦出去。所以,「有益見聞,所以功大」,能夠更加開闊、寬闊讓大家看得到、聽得到、知道得到,這樣叫做「功大」,就是大功德。

經文簡釋:
「供養經卷」;華香以莊嚴思惟安定感,旛蓋增益聞法盛情,種種供養,由敬法故,則能見佛。

  所以,「供養經卷」,就是「華香以莊嚴思惟安定感」。這在經文之中,供養花啊、香啊,其實那個供養,不論是華、香等等,只是一個讓這個地方氣氛莊嚴,尤其是天然的植物也有這樣的作用,這樣香華雲蓋。我們若要誦經之前,首先就有香華雲蓋,虔誠方殷。尤其是這些東西,那個氣氛,能讓人心神安定。「旛蓋增益聞法盛情」。若是旛蓋呢?那就是增益聞法盛況,很熱鬧,所以它的現場就有很多香華、旛蓋。這是若在講經之時就有這樣,很多的莊嚴東西這樣出來,這是對道場的形容。所以我們要很清楚,又能夠了解。

  所以,讀誦、受持、為他人說,有這樣這麼好的氣氛在那裡,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它。「若自書、若教人書」,這剛才我們已說過了。「自書、教人書,傳寫如是經典」,剛才說過了,功德很大。「供養經卷」,華香等等,這只是助長我們的氣氛,與壯大那個地方的盛況,用香華等等來供養。所以,「種種供養「,由敬法故,則能見佛」,無不都是敬法的表現,所以只是這樣,用這樣的方式來表現。

經文簡釋:
「不須復起塔寺,及造僧坊、供養眾僧」;一念之心,初心對境,率然任運而起。

  「不須復起塔寺,及造僧坊、供養眾僧」。已經這樣的表達出來了,所以「一念之心,初心對境」。一念心,就是很快,發心那一念,發心很快。「率然任運而起」。那就是突然間發這念心,很快速,有這個好心、好念、虔誠,這樣願意發個心,所以很快速、很快就出來,這念心。

*一心在道,即身行道,以深心信解持法供養,不在事緣。

  所以,「一心在道,即身行道」。我們這念心這樣起來,心在道,就是行道,身與心要合一。我們現在的人,身、心無法合一,人在做這樣的工作,心在想這樣的事情,離很遠,身心雜念了;我們有念雜,心就不會專。我們現在修行,就要修在身心合一,一念心起,我們的身就要行動出來。所以,「一心在道,即身行道」,一定要將身心合一。所以,「以深心信解,持法供養,不在事緣」。這是最重要,佛陀要我們的不是要物質供養,佛陀要我們的是深心信解。「深心信解」,已經說好幾天了,重複再重複,「深心信解」,這是佛陀所需要的。所以我們就要相信佛是至誠對眾生的愛,不是為了營利,不是為了有形的物質,完全是期待眾生能夠了徹生命的源頭,希望大家明心見性,啟發出自己真如本性。這就是人人本具,人人都有,唯有自己下功夫,才有辦法發現到,不是佛陀有辦法創造給我們的。

  佛陀是知道,過來人,有知、有識,他也實行在這條路,牽引我們與他一起走這條道。前面的道佛已經開好,我們自己的道我們自己也就要好好的開,這是希望我們回歸生命源頭的一個方法。所以,我們必定要「一心在道,即身行道,以深心信解,持法供養」。我們要深心來信解,還要「持法供養」。你這樣走、這樣做,佛已經很滿足了、很歡喜了,這是最大的供養,達到佛的目的。因為《法華經》是佛的全身,你身體力行是至高無上的供養,這是敬重的供養,不是物質的供養,所以「不在事緣」。我們「持法供養,不在事緣」,不是有形的物質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。

*則以為佛不須復起塔寺,及造僧坊、供養眾僧。作是供養已止,廣釋行者為己起佛塔供養。若我滅後及至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止,廣釋行者為已立僧坊供養。

  前面的文說,「則以為佛」。已經建塔、造寺了,供養了,現在「不須復起塔寺,及造僧坊、供養眾僧」。他們不用再這樣了,過去已經有建造了,但是現在開始這個「行」,是行的供養,要身體力行。佛陀所教法,我們信受奉行,這回歸與每一個眾生,每一個人自己要自利,要兼利他人。自利就是要持《法華經》,法要銘刻在我們的內心,這就是信受奉行,回歸到自己的真如本性,這是很重要的。所以,「作是供養已」。你們已經身體力行,這就是已經供養了,只要你真正用心,內心的虔誠敬供,有表達出來,這就已經達到了。

  所以,未來就是為我們「廣釋」,很用心為我們分析。未來我們就是重視在行道,不是重視在物質,所以這很普遍。這段很長的文,就是一直這樣告訴我們,「行者為已起佛塔供養」。過去,已經身體力行建佛塔、建僧坊了,已經供養了,你已這樣依教奉行,你有這樣這麼恭敬的心,這個佛塔你已經建了。因為你如法修行,已經身心頂戴著佛的教法,《法華經》全部的道理,佛陀心靈的本懷你全都接受了。到處,有經的地方就有佛塔,因為這個法在那個地方,那個地方就已經有莊嚴的塔在那裡,有佛的全身在那裡。雖然無形,但是道氣旺盛,這就是最好的塔,完全無生無滅,只有法永遠存在,是永恆的。

  這雖然很深,其實能夠領受得到,那應該是很淺,大家都能夠了解。所以說「若我滅後」及「至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止,廣釋行者為已立僧坊供養」。大家已經實行了,已經建塔,一直到供養,我們已經全都接受到了,這樣全都有了。有形的不用做,無形,就是身體力行這個法要加強。總而言之,有形,在人間建設總是有成、有壞、有空,成、住、壞、空難免。法是永恆,無形無相,自然就無生無滅,就是永恆。希望大家要將法刻入心來,不要讓它散失掉,要好好開路,這條路是大家來共同開,共知識,大家要共同來開,所以要時時多用心!


月亮 在 周日 4月 15, 2018 7:45 pm 作了第 2 次修改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4/1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4/1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4/1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日 4月 15, 2018 7:00 pm

[2018年4月15日上午5:20] 農曆二月三十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六0一)

1. 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經文:【若有受持、讀誦、為他人說,若自書、若教人書,供養經卷,不須復起塔寺,及造僧坊、供養眾僧。】

2. 上人手札(一):「受持法弘正教,顯高德開大道;鋪平路易行道,知識共行菩提;施大法行大道,供三寶自性僧。」

(1)「受持,供養」:一直在提起受持,供養,佛陀很明顯向我們這樣教導。佛的說法在人間,是無所求的付出,付出不是為了回收回來得到供養,不是!佛陀就是一心一意來人間,將佛法能夠人人接受;法接受入心,應用在日常,能夠在身心受用。還能夠在人群中普遍將法推動,讓人人能夠知道,了解,因為這是每一個人生命的價值。了解生命來去的源頭,這是對每一個人何其重要!

(2)「佛乃是『四生慈父,三界導師』,開示眾生悟入佛的知見」:佛陀來人間為一大事,就是要來「開,示」,就是來教導,「開示眾生悟入佛的知見」,這是佛陀一大目標。可見很懇切,這是「四生慈父」的心,也是「三界導師」的理念。佛陀說法,不是為了眾生的供養,最盼望的就是眾生聽得懂,能夠收進去,能夠用出來,普遍在人群中互動、互教,這是佛最大的目標。

(3)「供養,最重要的就是『要信、要解』,法的供養」:聽佛說法之後,要吸收、要相信、要體會、要了解;又能夠受用。所以在「受持、讀誦、書寫、宣揚經教」,佛陀就說,這就是「如建塔、造僧坊」的功德,這無相,是法的供養。你能夠了解佛的心意,如法接受,用法付出,這就是達到佛陀一大事,也是佛的本心懷。

(4)「佛陀出家,也為了去探討生命奧祕,五濁惡世,眾生垢重,佛陀憂心」:佛陀成佛了,了解生命的源頭起因,前因後果。想要出家,那個心願就是要如何探討生命的奧祕。既而覺悟了,了解生命的起因,所以趕緊想要讓大家知道,卻是眾生的根器,長久來就是這樣的習氣難改,還是應用著,無法深信解,捨不掉了那個習氣。這就是佛的無奈,也就是眾生延續著這個濁氣,一直到現在愈來是愈濁,這是佛陀最擔心的。

(5)「上報四重恩,要『知足,感恩,善解,包容』」:既然了解知道「報佛恩、父母恩、天下眾生恩,回報天地風王水土恩」,我們要報恩;要「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」。人與人之間,修行,必定得要將心放開闊,更要知道,世間的濁氣,人與人之間什麼時候才能夠將方向歸一,將複雜變成單純?

(6)「凡夫,沒有單純心,心自障礙,難將佛法入心」:若沒有單純的心,要將佛法接入心來很困難,因為複雜化了,這個心就是自障礙。自障礙,要如何去了解真誠的佛法?很多的塵沙惑構成了無明,無明造成煩惱。而人間就是這樣一層絆過一層,絆得現在佛法在我們的面前,我們在接受,也愈有道理的,但是通通做不到,所以我們常常停滯在凡夫地。

(7)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」:我們是停在凡夫地,卻是時間分秒消逝。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」,時間就是這樣一直過去,生命跟著時間不等待我們。但是我們的煩惱無明還是固執停滯在那個地方,這是讓人很擔憂的。

(8)「時間流逝,擔憂濁世無明的眾生」:佛陀擔憂也好,就是現在,師父對大家,我也很擔憂啊;不是對大家擔憂,對自己我也很擔憂。這世間複雜的事情這麼多,我相信佛的法,每一個法,我深信、我了解,但是世間的情、法層層障礙,卻是分秒的時間不斷流逝過去。眼睛所看人、事、物,總是有這麼多的無奈,怎麼會不擔憂呢?生命也是這樣在消逝過去。

(9)「受持法、弘正教」:濁氣沒有淡化,這當然是擔憂,只好要趕快再回過頭來,只是云云的擔憂沒有用,趕快回歸「受持法、弘正教」。把握時間,幾分鐘說幾分鐘,幾秒鐘盡幾秒的責任。

(10)「修持法,深信解,弘誓願」:不論你做得到、你做不到,深信解是很重要的。最少我們也要撒一個種子,這時候把握,接觸到佛法,趕快培養「深信解」,要受持法。開始要受持法,要趕快培養我們的「弘誓願」,我們要弘正教。

(11)「弘揚正教,親近善友」:你要弘揚正教,一定要親近善友,與你說話的都是很正確的話,不要再聽旁邊旁門左道。旁邊很多小岔路,我們就要很謹慎。一天接觸那麼多人,到底是聽誰說話呢?這我們要很用心。受持法,要立弘願,要弘正教,這請大家要很用心。語是很重,意是很長,請大家要很用心。

(12)「顯高德開大道」:佛陀的高德,諸佛菩薩過去是這樣,現在我們也看到人間多少的活菩薩,都是付出無所求,還用感恩心,還在付出。當然也是很期待這些菩薩是要懂得如何「善解、知足、包容、感恩」。

(13)「四攝法,感恩,尊重,愛」:真正這麼簡單的語言,接受得下來,用得出去,就是所說的「四攝法」,在人世間待人接物,「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」,不捨人群,這些法全都在人間裡,是在我們的生活中,這就是要弘正教、要開大道。顯高德,不只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活菩薩,現在的他、你、我,自己要懂得尊重,尊重己身,也要尊重身邊的人人。

(14)「人人具有佛性、高德,學習常不輕菩薩,不敢輕視任何人,都是未來佛」:佛陀就是說「人人具有佛性」,常不輕菩薩說:「我不敢輕視你,因為你也是未來佛。」人人有這樣的本性,只是習氣看起來很不順眼,習氣讓人討厭,但是他有善念,說不定什麼時候忽然之間,做出了讓你想像不到的好事,也不一定。利益人群都能夠做得到。人人本具有高德,就是大覺性人人本具,只是還沒有開始受用,還沒有接受、還沒有用出去,所以我們本具。未來,這條的大路,等待大家有心一同一起來開。

(15)「菩薩大道直」:半世紀多以來,也就是有這大群的新發意的菩薩,已經在世間道在開拓了菩薩的行儀,開始已經在開拓了。我們這幾天,已經天下菩薩慈濟人雲集回來了,不為什麼,就是為要如何將菩薩道開更加廣、更加穩當。

(16)「美國北加州大火」:就像昨天才是會前會,簡單的這樣口頭報一下。在去年,北加州的火災很大很大,燒掉了總共有七千多戶。這麼嚴重的大火災,其中是多少苦難人,到現在還是無家可歸。

(17)「計畫蓋大愛村,安穩苦難人」:慈濟人緊急的救災到現在,還是在擔心他們無家可歸,臨時的收容的期間快要到了,牽家帶眷何去何從?為他們想,為他們努力打拚,發現到一個方法很好,趕快尋尋覓覓找到一塊土地,很適當。可能這塊土地,與政府與當地的企業家,大家來啟發,要有人帶動,慈濟就是這樣的帶動。現在,已經這個事情將近要接成了,若是接成起來,一個大愛村就是安穩處,安穩了那些苦難人。

(18)「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」:這對於苦難人,苦已安定,為他安穩,「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」,這也是盼望讓他們身心安定下來,能夠將他們導向人間的一條康莊的路。

(19)「顯高開大道」:落實為人間來開出了人人有一個正確方向,很安心走上了這條大道,或者是寶樹行列、亭臺樓觀,都將它建起來了,那是形容。真正接受了法之後,讓他們一個安穩處;而那個安穩處裡,環境、心境就都很安穩。

(19)「身體力行,行的供養,分分秒秒信解、受持,最好的供養」:這就是只要有人間發菩薩心,這些菩薩就能夠無所求,佛所教法,不只是信解,還是身體力行,我們再身體力行,要有「身、口、意」,身體力行法,佛所教法;口,宣說佛陀所說法,「聞法者、說法者、傳法者」;意,時時接受佛陀的教法,分分秒秒信解、受持。若像這樣,不用如何去建僧坊,這就是最好的供養。

(20)「真實修行,是心、行的供養,頂戴著佛的法身,不用再建塔」:若能夠這樣真實修行,就是頂戴著佛的法身,不用再建塔。所以,不是信佛法、信宗教,就一定要去花錢,就一定要去如何供養,不用,是「心、行的供養」。不是只有在說外行,是精神面的建設,精神面的建設很重要。

(21)「鋪平路易行道」:用精神面,好好將我們做得到的做出去。大路開得大,菩薩道人人來鋪,是我們不去做而已,真正要做不困難,不怕日曬、不怕風吹、不怕雨淋,願意走出去,身體力行,就正軌道,我們好好來走。大家同時來鋪平這條路,就不困難。

(22)「知識共行菩提,互為善知識,先聽的為師,後聽的為弟子,師徒之緣」:我們互相相識的好朋友,這叫做「善知識」。我們都是佛的弟子,佛陀的法留在人間,聽法有前後,先聽的為師,後聽的為弟子。先了解,回頭來教後面的人,所以有師徒的緣,這也就是善知識,我認識你,你認識我。這個「知識共行」,是大家「共知、共識,共行」在菩提道。

(23)「施大法,行大道」:我們大家要共同一個心,「施大法行大道」。開始要認真鋪平這條大道大路。從過年過來,我一直要告訴大家,開大道、鋪平路,這句話好像常常聽到,常常出自我的口中對大家,再勉勵。所以需要「施大法行大道」。

(24)「供三寶自性僧」:不是我出家了是僧,你就是在家,都有自性三寶,不要看輕自己,我們自己要自尊重。「顯高德開大道」,我們也有這個能力,不是只有佛二千五百多年前稱為高德,二千五百多年後的現在,我們相信我們有覺性,相信那個時代做不到的,我們這時候要做到,總是能夠開大道,只要有很多的善知識共知、共識、共行,這條的菩提道我們絕對是開得起。

(25)「把握時間,弘法心切」:分秒不斷流逝過去,時間是不斷的減少,但是我們弘法的心要愈殷切,要深信解,好好接受佛法,趕快落實人間。觸事會理,這是幾天來就是這樣說過了,大家要很用心。

3. 上人手札(二):「受者領受法益,持者憶念持行;以信解力故受,以願念力故持。是法華經五種法師持行之一,皆求廣博大道,成熟大道心故。」

(1)「受者領受法益」:受持領受法益,要好好受,「受者」是「領受法益」。要好好每天聽經,吸收起來,絕對「法」對我們有利益。

(2)「持者憶念持行」:這樣叫做「受持」。「受」就是要領受進來;「持」,就要常常憶念,已經很長的時間一直告訴大家要回憶、要記憶,就是要記得。「法」受了之後,你一定要記憶著,念在心中,我們才有辦法身體力行。

(3)「以信解力故受,以願念力故持」:真的要信、要解。若有信解自然你就會接受,若有願念,自然你就能夠受持下去。

(4)「是法華經五種法師持行之一」:4月12日提過五種法師,「受持法師,讀經法師,誦經法師,解說法師,書寫法師」,很細膩來分開,全都是希望法能夠流傳在後面。

(5)「無漏法,信解、受持,法入心,法入行」:這只是僅僅一個「用」:法不要漏失掉。以前還沒有印刷,以前就是靠口口相傳,聽,就要記、就要背;慢慢推動,要筆錄、要寫等等。能夠這樣,他就說:「能夠這樣就很了不起了,這樣法就能夠流傳下去。」這是佛世之時。現在應該就是「信解、受持」,要如何將法入心,如何我們能夠落實生活,這是更加重要,所以要很用心。

(6)「有形實物,形容景觀,涵義在法,弘法為要」:雖然那些景觀,有形的實物,就是用說的來形容這些景觀,其實涵義是在法。最重要的就是涵義在法,不是僅僅在那裡誦啊、讀啊,最重要要弘法,這是很重要。

(7)「皆求廣博大道」。希望這個法能夠再更廣更廣,大家更加了解。所以,「成熟大道心故」。希望這個法都能夠在人人的心,很成熟,朗朗上口,這個法就不會讓它不見了。

(8)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」:以前在讀論語也是靠背啊!所以現在還是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」,想到它就再浮出來,都是都是記憶下來的。要不然幾十年都不曾去用到,哪能再背得出來呢?受持,讀誦,讀就是文在前面我們讀,誦是背下來,不用經文我們就有辦法讀,這叫做背誦,這樣法就留下來了。

4. ★複習經文:【如是僧坊、堂閣,若干百千萬億,其數無量,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。是故我說:如來滅後。】

(1)「以法來莊嚴,不是有形物質」:佛在世的時候,大家都有來供佛。佛陀後面就說:「滅度後,不用了,你們要身體力行比較重要。」因為前面就說了,大家來供養這「高八多羅樹」,說很嚴飾的樹,種得很美;裡面還有園林、浴池,有樓閣等等,有僧、有佛在裡面,認為這是已經大家供養了。最重要的,這個這麼莊嚴的場地是要法來莊嚴,不是有形的物質。

(2)「佛陀用意,佛滅度後,不須復建,不用再建塔,不用再造僧坊」:。這就是佛陀用意。這些僧坊那麼的多,已經有蓋好的、建好了,已經大家供養了,「其數無量」,大家若要發心,會很多。「其數無量,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」。我現在要說的就是:我若滅度後。這是這段經文的意思。

5. ★釋義經文:【若有受持、讀誦、為他人說】:受持讀經典,是自利行解增慧;為利他入群,解說修福,即利他。

(1)「受持讀經典,是自利行解增慧」:我們若是聽了之後,「信受、受持」之後,有讀經之後的人,聽了之後,了解之後,他的功德那就是自利,行解增慧。我們懂得自己讀誦,懂得好好聽法,懂得記憶,這全都是自己在用功受持讀誦經典。我們明白了解,也信解了,這是自利,行解,能夠增長智慧,這是自己的利益。

(2)「為利他入群,解說修福,即利他」:利他人,入人群。不只是自己知道就好了,不是自己解脫就好,還願意入人群,結好緣、修福德,造福業,這叫做利他。

6. 【若自書、若教人書】:自書教人書,傳寫如是經典,有益見聞,所以功大。

(1)「若自書、若教人書」:若懂得自己好好來寫經。其實那是佛陀的時代,過去的經文就是這樣說。現在一直強調環保的時候,沒有那麼多紙供我們這麼多人來抄寫。這個時候,還是我們要好好多用心。

(2)「法,銘記在心裡,最好的筆記是在我們的內心」:自己寫,或是教別人寫,有形的經文我們要寫在我們的心版中,好好每一字看,每一字入我們的心,最好的就是寫入自心版。法,銘記在心裡,最好的筆記是在我們的內心。

(3)「傳寫如是經典,有益見聞」:我們讀經的方法這樣永遠常常記得,因為我們是落實在生活中。佛法,生活人間法,我們全都這樣很合一在這個地方。傳誦或者是寫經,傳來誦《法華經》,或者是來寫《法華經》,這個經典是「有益見聞」。我們現在的傳誦,要用我們現在科技的方法來將它傳誦出去。

(4)「有益見聞,所以功大」:能夠更加開闊、寬闊讓大家看得到、聽得到、知道得到,這叫做「功大」,這就是大功德。

7. 【供養經卷】:華香以莊嚴思惟安定感,旛蓋增益聞法盛情,種種供養,由敬法故,則能見佛。

(1)「供養經卷,華香以莊嚴思惟安定感」:這經文之中,供養花、香,其實那個供養不論是華香等等,只是一個讓這個地方莊嚴氣氛,尤其是天然的那個植物也有這樣的作用,這樣「香華雲蓋」。若要誦經之前,首先就有「香華雲蓋」,虔誠方殷,尤其是這個東西,那個氣氛讓人的心神安定。

(2)「旛蓋,增益聞法盛情」:幡蓋呢,就是增益聞法盛況,很熱鬧,現場就有香華、旛蓋很多。若在講經時,就有這樣很多的莊嚴東西這樣出來,這是道場的形容。要很清楚又能夠了解。這只是助長我們的氣氛,與壯大那個地方的盛況,這麼好的氣氛在那裡,要很用心去體會它。

(3)「種種供養,由敬法故,則能見佛」:都是敬法的表現,只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表現。

8. 【 不須復起塔寺,及造僧坊、供養眾僧】:一念之心,初心對境,率然任運而起。

(1)「不須復起塔寺,及造僧坊、供養眾僧」:已經有這樣的表達出來了,「一念之心,初心對境」。發心那個一念,是很快。「率然任運而起」。就是突然間發這念心,是很快速,有這個好心、好念,虔誠這樣願意發個心,很快速、很快就出來,這念心。

9. 『一心在道,即身行道,以深心信解,持法供養,不在事緣。』

(1)「一心在道,即身行道」:我們這念心這樣起來,心在道,就是行道,身與心要合一。我們現在的人,身、心無法合一,人是在做這樣的工作,心在想這樣工作的事情,離很遠。身心雜念掉了;我們的念雜,心就不會專。我們現在修行,就要修在身心合一;一念心起,我們的身就要行動出來。

(2)「以深心信解,持法供養,不在事緣」:這是最重要,佛陀要我們的不是要我們的物質供養,佛陀要我們的是深心信解。「深心信解」已經好幾天了,重複再重複「深心信解」,這是佛陀所需要的。我們就要相信佛是至誠對眾生的愛,不是為了營利、不是為了有形的物質,完全是期待眾生能夠了徹生命的源頭。

(3)「明心見性」:希望大家明心見性,啟發自己真如本性出來。這就是人人本具,人人都有,唯有自己下功夫,才有辦法發現到,不是佛陀有辦法創造給我們的。

(4)「菩提大道直」:佛陀是知道,過來人,有知有實,他也實行在這條路,牽引我們與他一起走這條道。前面的道,佛已經開好,我們自己的道,我們也要好好來開,這是希望我們回歸生命源頭的一個方法。

(5)「身體力行是至高無上的供養,是敬重供養」:我們要深心來信解,還要再「持法供養」。你這樣走、這樣做,佛就已經很滿足了、很歡喜了,這是最大的供養,達到佛的目的。因為《法華經》是佛的全身,你的身體力行是至高無上的供養,這是敬重的供養,不是物質的供養,所以「不在事緣」。我們「持法供養,不在事緣」,不是有形的物質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。

10. 『則以為佛,不須復起塔寺,及造僧坊、供養眾僧,作是供養已止,廣釋行者為已起佛塔供養。』

(1)「佛陀所教法,我們信受奉行」:現在開始「行」的供養、身體力行,佛陀所教法,我們信受奉行,回歸與每一個眾生。每一個人自己要自利,還要兼利他人,自利就是要持《法華經》,法要銘刻在我們的內心中,這就是信受奉行,回歸到自己的真如本性,這是很重要的。

(2)「作是供養已止」。你們已經身體力行,這就是已經供養了,只要你真正用心,起自內心的虔誠敬供有表達出來,這就已經有達到了。

(3)「廣釋行者為已起佛塔供養」:那就是未來,為我們「廣釋」,很用心在為我們分析:未來我們就是重視在行道,不是重視在物質,所以這很普遍。

(4)「行者為已起佛塔供養」。過去已經,這身體力行就已經建佛塔、建僧坊,已經供養了,你有這樣依教奉行,你有這樣這麼恭敬的心,這個佛塔你已經建了。

(5)「如法修行,身心頂戴著佛法」:因為你如法修行,已經身心頂戴著佛的教法,《法華經》的全部的道理,佛陀的心靈的本懷,你全都接受了。到處,有經的地方就有佛塔,因為這個法在那個地方,那個地方就是已經莊嚴的塔在那裡,有佛的全身在那裡。

(6)「道氣旺盛,就是最好的塔,完全無生無滅,法永遠存在」:雖然無形,但是道氣旺盛,這就是最好的塔,完全無生無滅,只是法永遠存在,是永恆的。這雖然是很深,其實能夠領受得到,那應該是很淺,大家都能夠了解。

11. 『若我滅後,及至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止,廣釋行者為已立僧坊供養。』

(1)「有形的不用做;無形,就是身體力行,法要加強」:大家已經實行了,已經建塔一直到供養,已經我們全都接受到了,達到可以。全都有了,有形的不用做;無形,就是身體力行這個法要加強。

(2)「法是永恆,無形無相,自然就無生無滅」:有形,在人間建設總是有成、難免有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。法是永恆,無形無相,自然就無生無滅,是永恆。希望大家要將這個法我們要刻入心來,不要讓它散失掉。好好開路,這條路是大家來共同開,共知識大家共同開。所以要時時多用心!

***************
12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「知識共行菩提,互為善知識,先聽的為師,後聽的為弟子,師徒之緣」:我們互相相識的好朋友,這叫做「善知識」。我們都是佛的弟子,用心將佛陀的法留在人間,修行學佛,希望大家能「共知、共識,共行」在菩提道。

感恩上人為我們解惑,經文中很多的「有形實物」的形容景觀,是「涵義在法,弘法為要」。學佛修行,薰法香後,聞法要牢記,一直記得上人提醒過我們聞法要「無漏法」,更進一步是要「信解、受持,法入心,法入行」。

很法喜聽聞這段開示,「一心在道,即身行道」:我們這念心「在道,行道」,身與心要合一。我們現在的人,「身、心」無法合一,容易有雜念;心不專。修行,就要修在身心合一;身體力行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85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4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8/04/1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4/1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4/1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二 4月 17, 2018 11:00 am

20180415薰法香心得與應用(影音與重點)
https://www.neptune-it.com/learn-buddha-966211/20180415

高明智(惟智)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 
2018/04/1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