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04/19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4/19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04/19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4/19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四 4月 19, 2018 6:00 pm

20180419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菩薩四事供養,盡形壽獻身命,
勤言利益眾生,同事利行布施,
及一切供具等,周至十方供養,
無量微塵數佛,無不普皆供養。

  還是一樣要用心聽、用心記憶著,用在日常生活中,這就是修行。「菩薩四事供養,盡形壽獻身命」,這是我們修行的方向。我們從發心那念,最初那念心,我們既發心入道場修行,從身、口、意把握住時間,利用這身體好好向修行目標步步精進,這才是名副其實在修行。否則,每天就是勞勞碌碌的生活而已,枉費了我們初發心,這念千載難逢,影響我們這輩子,影響我們這輩子修行要到來世、生生。這是多麼的難遭遇、難逢的當初那念心,所以我們修行就應該發菩薩心;菩薩,我們要有這分四事供養的心,不是一時短暫或者是一世,我們是這念間,那就是生生世世。剎那,就是一輩子了,在這一生,那就是生生世世的方向,要好好把握。

  我們要力行四事,盡形壽來供養,何種的供養呢?「勤言利益眾生」。要常常口說好話,「勤」就是認真,認真口說好話;凡是開口動舌,我們應該要口說好話,叫做「口善」。要不斷勸誘眾生,我們自己修行,也要教人懂得修行,這就是我們的口要勸,勸言。我們要謹慎說話,不只是勸人說好話,說話也要謹慎。說話會影響我們的人格,說話會影響別人的行為,不要想說話輕輕沒有什麼,說話就是要讓我們度眾生的方法。所以,不論你要讀經、誦經、教人讀、教人書寫,這都需要說話;或者是要弘法利生,也要教人講。所以勸言,需要殷殷勤勤說好話。

  凡事我們都是為了要利益眾生,說話也是要利益眾生啊。除了利益眾生,眾生要用什麼方式來利益呢?就是要有「同事、利行」。同事,我們就要入人群去,入人群與人在一起,而且我們要對眾生要有幫助,入人群中要去幫助人。看不開的要勸言,勸他,用話來勸他,就是用勸言,去勸告他,讓他方向正確。想不開、有煩惱,你要去膚慰他,也是用語言與他互動;有的很驚惶,無所適從,我們要讓他不害怕,安慰他將心安穩下來。

  「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」,就是這樣用種種方法去告訴他,讓他的心能夠安定,不必煩惱,從人生正確的方向去走,這同樣要入人群。人群中,我們就要用勸言,入人群「同事」,勸大家安定好了,勸他們來與大家共同做好事,共同入人群去教導人,這就是菩薩的供養。在人群中去利行,無不都是利益眾生。眾生所需要;心的需要、生活的需要、行為錯誤輔導的需要,這就要教導眾生。眾生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都有真如本性,雖然習氣偏差,我們要用包容,要用善解去勸誘他,不捨眾生,這是「利行」。常常說地獄中的眾生,不是很惡嗎?就是因為很惡,結果自食苦果,他要墮入地獄。

  菩薩就是沒厭棄他,還是要到地獄去度他,地藏菩薩這麼說:「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」。釋迦牟尼佛,人間的眾生剛強難調伏,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來來回回,不就是要來調伏剛強的眾生?就是要教,不捨離他,這也是菩薩的本分事。這就是菩薩,他要勸言,口要說法,用心、耐心勸誘他要入人群,與苦難的眾生會合。常常與他一起,不要棄捨他,好好陪伴,好好指導,這叫做「同事」。好好教他走,教他如何待人,如何接物的誠懇,這全都是菩薩的本分事。這就是要發心,施捨、布施,不要計較財物,還要再布施,這才是真正的菩薩。

 「菩薩四事供養」。「四攝法」就是修菩薩行最重要的道路。所以我們「四攝法」、「四弘誓願」,再「六度」走過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運用智慧,「六度」還是要再「四攝法」,還得要「四弘誓願」為根本。「四攝法」要為助行,以「六度萬行」為菩薩所開拓的道路,這都是不能減少的。在〈分別功德品〉,不就是這樣分別告訴我們呢?要不然,難道只是說建僧坊的問題嗎?難道只是說供養,這麼的簡單,居士來供養出家人嗎?不是!只是一個譬喻。世間人只知道供佛功德大,為了要求功德,所以要去供養有形的物質。佛陀的含義不是有形的物質,是行為的教育。

 菩薩對於眾生也是施捨,所以才叫做「慈悲喜捨」,這才是修行。「慈悲喜捨」這四個字要想清楚,芸芸眾生無不都是菩薩將要付出的對象,因為眾生苦難偏多。不是有錢就沒有苦,有錢的人苦更多;貧窮人苦難也偏多,需要有人讓他吃得飽,讓他穿得暖。有多少人病苦、殘廢,需要有人去輔佐他們一下,讓他們站得直、走得穩,有路走得出去,這全都是菩薩要去幫助。這些人與我無緣無故,我就是有這個任務,有這個使命,有這個願力,我就是要付出。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不忍心啊!眾生,明明就是一個正常人,但是習氣很差,不是教一遍就會,不是短期他就改得過。我們就要慈悲,是如何來勸誘他,同事改變,因為他這樣也是苦。一個環境中,好像一個溫室,這個溫室你沒有要容納,讓不好的習慣走在外面,讓其他環境變得很冷漠、很複雜,萬一呢?大家能夠去想到人生多陷阱,為什麼人與人之間在平安之時不懂得要好好疼惜?所以我們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,互相疼惜、愛,所以我們平時要愛語勸言,這很重要。

  人間有這樣,看起來環境很好,卻是就是有這樣的苦。何況有形的,在貧窮苦難中,居無住處,到底在哪裡?有無家可以回去的,有家歸不得的,就像那些落難人。天底下多少難民有家歸不得?歸家,家破了;找人,人亡了。不就是要給他們哪裡的地方都有家人的感覺,膚慰他們。這,很多苦難眾生。何況貧與富各有苦難處,貧的生活困難,富有的有很多欠缺。所欠缺是欠缺不完那念貪的苦,所欠缺的是心靈的欠缺,驚惶的欠缺。

  而且自然法則,這最可怕,什麼時候無常、苦、空在人間,他們也很怕。不懂道理的人,這些名詞他們不懂,無常一旦來的時候他們會很惶恐,這生、老、病、死對有錢人來說更害怕。現在科技發達、醫療發達,不是有錢就能夠順心適意,身沒有病痛,也不是生病就能一針見效,不是,也是要受很多病痛的折磨,是什麼病?心靈的折磨。何況無常一旦發生,這不是看貧富,不是較富有的人,這災難,這無常、苦、空他可以免,不是這樣!總而言之,人生的苦就是有這麼的多。就是因為這樣,佛出人間教化眾生,也就是因為這樣,有因緣我們聽到佛法,真理。一念心,我願意發心與佛一樣,走同樣的一條大覺菩提道;我發心學佛,必經之道就是菩薩道。菩薩道就要發心,就是「四事供養」,要盡形壽獻身命。當菩薩不是一時、短暫,不是一世、一輩子,是要生生世世供養。所以,盡這個形壽,我現在當人,我現在這個身體,我的壽命還有多長我都要將它貢獻出去。

  你們若看看「草根菩提」,環保菩薩老了,白髮蒼蒼,看他們還在環保場,做到這樣子。我也常常聽到,「就是年紀大了,我要把握生命,師父這樣說。雖然八九十歲了,師父已經讓我們存五十歲。唉呀,我們現在拿三四十歲的精神在工作,我們做就對了」。看到他們白髮蒼蒼,感覺已經將法攝受在他們的內心,將他們的生命、形命完全奉獻出去,這就是「菩薩四事供養」。他們這輩子除了愛人、救人,入社區不斷去付出,勸人做善事,不惜辛苦,「唉呀,一天省一點點錢就可以救天下眾生」。不惜辛苦,這些(慈濟)委員一跟師父是半世紀了,前前後後已經幾十年了,已經從黑頭髮變白頭髮了。他們現在不只是會員還到處去收,回來就趕緊,「社區有任務,我要再開會,我要趕緊去活動」。頭髮花白了,全白了,他們還是在活動呢!

  委員、慈誠同樣投入環保站,帶人做、自己做,世間所有的好事都願意這樣付出,這是盡形壽!「四事供養」他們都做到,他們用恭敬心,他們身體力行去幫助人。要去探訪,有時候站在人家的門口,「你開門啦!我是慈濟人。唉呀,你開門啦!我在這裡站很久了」。各位,耐心啊!為了什麼?愛心,疼愛關在裡面走不出心門的人。想,這些不就是一直在愛語勸人,利益眾生呢?這些不就是入人群利行活動,時時布施?他的布施是將他的形壽、生命都這樣付出,這是「盡形壽獻身命」。所以,這種除了他獻身命、盡形壽,「及一切供具等」,有形、無形,他身心奉獻。有形的、無形的,就是這樣在供養。「周至十方供養」,又是很普遍。慈濟雖然在臺灣是發祥地,也已經普及到全球,精神理念就是因為有這樣身體力行的人來帶動,所以能夠產生影響,精神理念帶到人類。

  看看,昨天印尼伊斯蘭教的總主席(賽義德教授,印尼伊斯蘭組織「宗教學者復興會」主席),從印尼專程來到臺灣,一心一意就是在慈濟,想來了解,就是看要如何來交流。而且,他們了解慈濟二十多年了,志工如何做,環保如何做。很誠懇,這分真誠的愛,總是這樣的互相尊重與愛,為天下,這也是為天下。所以,「周至十方供養」,法都可以供養,彼此分享。「無量微塵數佛」,我們用這樣的心來供養,人人都是未來佛,「我不敢輕視你,因為你將來也會成佛」。說話,對人都要恭敬,何況是對修行人,對修行者。他們是先知覺去修行,還未獻身修行,我們就要尊重修行者,出口要很恭敬,一點點都不可輕視,不可用惡言惡語。所以同樣,回過頭來還是愛語、勤言、勸言。要懂得尊重人,這叫做「愛語」;懂得度化眾生叫做「勸言」,這就要懂得好好用心。任何一個眾生都是未來佛,不可輕視他們。

  所以我們要發心,菩薩從事四事供養,「無不普皆供養」。用這「四事」,對一切的眾生都將他視為佛,生生世世數量不就像微塵那樣多嗎?我們要從少數開始因緣好好結,結好因緣,不斷累積,累積到將來,那就是微塵數,表示我們的生生世世。所以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這些話。《法華經》〈分別功德品〉,開始就告訴大家,「你們要用心,因為是要入佛知見」。所以,要很清楚告訴大家什麼叫做「佛知見」。不是那麼的容易,光只是說修行在叢林經行,不是光這樣供養四事──衣、食、住、行。不只是這樣而已,真正四事供養是在修行者的心中,是四眾,在家二眾、出家二眾就要信受奉行四事供養。不是在有形相,是在無形相。聽法,落實在生活,觸事要會理,這也請大家每天都要記得。佛陀為我們開示,我們要悟入佛的知見。所以前面的文說過了,我們發心、供養,功德會很大。就前文這樣說,

經文複習:「譬如虛空,東西南北、四維上下無量無邊;是人功德,亦復如是無量無邊,疾至一切種智。」

  我們要修行,我們要開智慧,我們讀誦、書寫、教人讀等等,這些功德就有很大了。其實,若能夠真正了解它的道理。前面再一段文,行五波羅密,又再後面又再更精進──般若,就是智慧。入佛知見,那就是要智慧。前面的五波羅密,只是:我要功德,做這些事情想要功德。你要功德,就是要有智慧,了解真正的供養是什麼意思。真正的供養就要修,修身、口、意三業,真誠供養,回歸你的誓願,這才是真正的功德。所以,僅只修五波羅密,有形的東西,這樣功德就已經很大了,若能夠再入智慧,將你的身心全都開啟,這個功德更大。大到什麼程度呢?就是「疾至一切種智」。

  「一切種智」,昨天也說過了,是佛智,智慧就已經能夠到達佛的智慧了。所以,佛智是叫做「一切種智」,菩薩的智是「道種智」。聲聞、緣覺,我們聽聞佛法的人是「一切智」而已,知道世間一切道理這樣而已。我們若能夠真正入道,菩薩四攝法、四事供養,「四弘誓願」為基礎,「四攝法」入人群,這樣我們才是真正做到四事供養,這樣才是入菩薩道。若能夠正確入菩薩道,就能夠到佛的智──一切種智。這就是這麼的容易,菩薩道就是這樣行!下面接下來的文這樣說,

經文:「若人讀誦受持是經,為他人說,若自書、若教人書,復能起塔,及造僧坊、供養讚歎聲聞眾僧」

經文簡釋:
「若人讀誦受持是經,為他人說,若自書、若教人書」;若人下,明自利利他,供養讚歎說法。前但持經,今為人說,即以書寫。

  這段文,教人書,「若自書、若教人書」。「若人下,明自利利他,供養讚歎說法」。這段文的意思就是這樣,真正清楚讓我們了解,自利利他。我們自己寫就是自己在練字,「我為了要教人,所以我要練得會寫」。而在寫的當中,這個字是什麼意思,又再給我們重複背誦的機會,所以自己寫是不是對自己有利益呢?自己在做筆記是幫助我們的記憶,這是不是對自己有利益呢?我們自己寫對自己有利益,我們再去教人寫。為了要教人寫,還要為人解說,這樣我們難道不用一點點的用功?有機會得以教人,「若沒有這個人讓我教,我會懈怠掉,有這個因緣,有這麼多人要來聽我說話,所以我要用功,我的路還要再進步,菩薩道我要再向前走」。這全都是走多少路,是你自己進步。所以教人寫、自己寫,這也是自利,同時你能夠再利他。首先是自利自己,而真正有心教人,對方應該也會進步。你用愛心向他勸說,他也會改過,他也會進步,這就是很正常的道理。所以自利,自己先自利,然後利他。

  「供養讚歎說法」。我們就是為了這樣,要去利益別人,就要這樣先來成就自己,所以自己先利益到了,為了要供養,還是要說法。我們真正要供養,弘法利生,我們也就要多說法。因為法要流傳,要人人能夠明白道理,所以我們要流傳。「前但持經,今為人說,即以書寫」。所以,前面就只有說持經、讀誦,現在呢?就是要說寫經。寫,就是懂得自己寫,還要再教別人寫。

經文簡釋:
「復能起塔,及造僧坊、供養讚歎聲聞眾僧」;起塔供養,為人說法,施度。又復善能起塔造寺,供養僧眾,讚歎其經。

  再接下來就又說,「復能起塔」。除了背經、誦經、讀經之外,寫經等等,接下來就又說建塔,「復能起塔,及造僧坊、供養讚歎聲聞眾僧」。我們對人人要懂得讚歎,這人與人之間,讚歎別人的人是永遠被尊重的人,我們要曉得、知道。當然不是巧言綺語,不是巧言綺語的讚歎。不會的,教他;教了,他有一點點反應,我們就要說:「很棒哦!」你看,對那些幼稚的人,不就是要半哄半讚歎呢?智鈍的人、幼稚的人,你也要邊讚歎他,邊教他,所以也是要這樣。

  若是與我們同事同做,我們鼓勵他來做,還是有方法教他做。他願意做,你就讚歎他,他就會歡喜;不對的,我們輕柔勸說。這全都是出於口中。所以,「起塔供養,為人說法,施度」。施度,就叫做布施。「又復善能起塔造寺」。這全都是布施。「供養僧眾,讚歎其經」。供養僧坊,還是讚歎這懂得讀經典的人,「這樣你說得很好」。就像每天什麼人代替我講「志工早會」,我都有在聽。同樣,就聽,有的我會「啊,很不錯」;偏掉了,我就會去聽、會知道。所以大家要很用心,為了一天的「志工早會」,你們要用功。不是只在那裡說法,也不是只是發表自己的言論,我們要有那個態度,知道我聽來的法,我的了解,這個法用在人間有什麼效率。這是你們要說的,表達你們有沒有用功,不是長篇大論,請大家要用心。接下來這段經文,

經文:「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,又為他人,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,」

經文簡釋:
「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」;菩薩即是大乘僧也,等是讚歎要須合法。

  「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」,菩薩也需要人讚歎,初發意的菩薩,你要教他,教他來做,你就要讚歎他,「你做這樣,對啦!對的事情做就對了,還要再進步」,就是這樣的方法。所以,「菩薩即是大乘僧也」。這群出家人不要依賴人,自力更生,還是要為天下這個大家庭來耕耘,任何人都有出力,任何人都要互相讚歎。所以菩薩,就是發大乘心的出家人。

  「等是讚歎要須合法」。但是要合法的讚歎,不是不合法的讚歎,不合法的讚歎也會錯了。真正用心為佛教、為眾生在付出,每一位的高僧大德不就是這樣呢?「高僧傳」很用心在製作。過去的高僧我們看不到,我們能夠用心利用科技,大家看得到、聽得到。尊重過去,更要尊重現在,任何一個法師我們都要用恭敬心,但是我們要用真實語。因為《法華經》再下去有一段經文,又是為我們做很好的教育,大家要多用心聽。

*讚所當讚,能生功德,苟非其人而輒讚歎,尚不免罪,何況得福。

  「讚所當讚」,我們要讚歎的是應該讚歎的人。所以,「能生功德」,若這樣,真實讚歎。所以,「苟非其人而輒讚歎」。不是這樣,隨便就來說話。還是人人,我們就是要真實的讚歎,而若不是呢?我們也不要去毀謗。所以,我們讚歎、不毀謗,這大家應該清楚。現在的社會也是一樣很複雜,總而言之我們要好好用心。

經文簡釋:
「又為他人,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」;以諸因緣,隨其義理,為他眾生解說是經,佈施行。

  「又為他人,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」。我們也就要把握機會,「以諸因緣」,種種的因緣,「隨其義理,為他眾生解說是經」。這很簡單,大家能清楚,這也是叫做「布施行」。說法就是布施,這叫做法的布施。眾生,有的人是貧窮苦難,我們就給他物質、錢糧的布施;心空虛、惶恐,不知道人間的方向,我們就給他無畏施;迷茫、無明,我們就給他法施。我們有種種法能夠應機逗教,應機布施的功能、力量,所以我們要用心。

  要記得修行的初發心,初發心,我們「四弘誓願」──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,以「四弘誓願」為我們的基礎。「四攝法」呢?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,這也不能缺少,這就是菩薩供養,供養佛、法、僧,供養天下眾生。因為天下眾生人人本具佛性,我們還是要用供養的心態去付出,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4/19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4/19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4/19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四 4月 19, 2018 6:02 pm

[2018年4月19日上午5:20]農曆三月初四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六0四)

1. 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經文:【若人讀誦受持是經,為他人說,若自書、若教人書,復能起塔,及造僧坊、供養讚歎聲聞眾僧。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,又為他人,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《法華經》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菩薩四事供養,盡形壽獻身命,勤言利益眾生,同事利行布施,及一切供具等,周至十方供養,無量微塵數佛,無不普皆供養。」

(1)「菩薩四事供養,盡形壽獻身命」:要用心聽、用心記憶著,用在日常生活中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。從發心的最初那念心,既是發心入道場修行,從「身、口、意」把握住時間,利用身體,好好修行,向目標步步精進,才是名副其實的修行。

(2)「修行,發菩提心,守住初發心」:否則,每天就是勞勞碌碌的生活而已,枉費了我們初發心,這念千載難逢,影響我們這輩子,影響我們這輩子修行要到來世、生生。這是多麼的難遭遇、難逢的當初那念心,所以應該修行就是發菩薩心。

(3)「一念心,一輩子,生生世世的方向」:菩薩,我們要有這分四事供養的心,不是一時,短暫或者是一世,我們是這念間,那就是生生世世。剎那,就是一輩子,在這一生,那就是生生世世的方向,要好好把握。

(4)「勤言利益眾生」:力行四事,盡形壽來供養,何種的供養呢?「勤言利益眾生」。要常常口說好話,「勤」就是認真,認真口說好話;凡是開口動舌,應該要口說好言,叫做「口善」。要不斷勸誘眾生,我們自己要修行,也要教人也要懂得修行,這就是我們的口要勸,勸言。

(5)「勸言,修口業,口說好話,還要謹慎說話」:要謹慎說話,不只是勸人說好話,說話也要謹慎。說話是影響我們的人格,說話是影響別人的行為,不要想說話輕輕沒什麼,說話就是要讓我們度眾生的方法。不論讀經、誦經、教人讀、教人書寫,這都要用說話;或者是要弘法利生,也要教人講。「勸言」,需要殷殷勤勤說好話。

(6)「凡事,利益眾生,同事,利行,布施」:凡事都為了要利益眾生,說話也是要利益眾生啊。除了利益眾生,眾生要用什麼方式來利益呢?就是要有「同事利行布施」。

(7)「同事,入人群」:要入人群,與人群在一起,且要對眾生要有幫助,看不開的,要用話來勸他,讓他有正確方向。若有人想不開、有煩惱,就要去膚慰他,也是用語言去與他互動;有的很驚惶,無所從,我們要讓他不用怕,去安慰他,把心安穩下來。

(8)「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」:用種種方法去告訴他,讓他的心能夠安定,不必煩惱,從人生正確的方向去走,同樣是要入人群。就要用勸言,入人群。「同事」,勸大家安定好了,勸他們來與我們大家一起共同做好事,共同入人群去教導人,這就是菩薩的供養。在人群中去利行,無不都是利益眾生。

(9)「利行」:眾生所需要,心的需要、生活的需要、行為錯誤輔導的需要,為教導眾生。眾生人人本具佛性,都有真如本性,雖然習氣偏差,我們要用包容,用善解去勸誘他,不捨眾生,這「利行」。

(10)「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」:常常說地獄中的眾生,豈不是很惡呢?因為就是很惡,結果自食苦果,他要墮入地獄。就是菩薩沒有厭棄他,還是要到地獄去度他,地藏菩薩這麼說:「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」。

(11)「眾生剛強難調伏,釋迦牟尼佛,生生世世度化眾生」:人間的眾生剛強難調伏,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、來來回回,豈不就是要來調伏剛強的眾生呢?就是要教,不捨離他,這也是菩薩的本份事。這就是菩薩,要勸言,口要說法,用心、耐心勸誘他要入人群,去與苦難的眾生來會合。常常和他一起,不要棄捨他,好好陪伴,好好指導他,這叫做「同事」。好好教他走,教他如何待人,如何接物的誠懇,這全都是菩薩的本分事。這就是要發心,施捨、布施,不要計較財物,還要再布施,這才是真正的菩薩。

(12)「菩薩四事供養,四攝法,「四弘誓願在六度力行」:修菩薩行,最重要的道路。「四攝法」、「四弘誓願」在六度走過,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運用智慧」,六度還是要再「四攝法」,還得要「四弘誓願」為根本,「四攝法」要為助行。以「六度萬行」為菩薩所開拓的道路,這是不能缺少的。

(13)「佛陀的含義,不是有形的物質,是行為教育」:在〈分別功德品〉,不就是這樣分別對我們這樣說呢?要不然,只是說,豈只是說建僧坊的問題嗎?豈只是說供養,這麼簡單居士來供養出家人嗎?不是,只是一個譬喻。世間人只有知道供佛功德大,為了要求功德,所以要去供養有形的物質。佛陀的含義,不是有形的物質,是行為的教育。

(14)「慈,悲,喜,捨」:菩薩對於眾生也是施捨,所以才叫做「慈悲喜捨」,這才是修行。「慈悲喜捨」這四個字,要想得清楚。芸芸眾生無不都是菩薩將要付出的對象,因為眾生苦難偏多,不是有錢就沒有苦,有錢的人苦更多。貧窮苦難偏多,需要有人讓他吃得飽、讓他穿得暖。有多少人病苦、殘廢,需要有人去輔佐他們一下,讓他們站得直、走得穩,有路走得出去,這全都是菩薩要去幫助的。

(15)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:這些人與我非親非故,我就是有這個任務,有這個使命,有這個願力,我就是要付出。不忍心眾生受苦。眾生明明就是一個正常人,但是習氣很差,不是教一遍就會,不是短期他就改得過。我們就要慈悲,是如何來勸誘他,同事改變,因為他這樣也是苦。

(16)「愛語,勸言」:若在一個好像溫室環境中,不好的習慣走在外面,其他的環境很冷漠、很複雜,萬一呢?大家能夠去想到人生多陷阱。為什麼人與人之間,在平安的時候,不懂得要好好疼惜,所以我們人與人之間,互相尊重,互相疼惜、所以我們要平時愛語,「勸言」這很重要。人間有這樣,看起來環境很好,卻是就是有這樣的苦。

(17)「眾生的身、心之苦」:何況說有形的,貧窮苦難中,居無住處,到底在哪裡?有無家可以回去的;有家歸不得,像那些落難人。天底下多少難民有家歸不得,歸家,家破了;找人,人亡了。豈不是要給他們哪裡的地方都有家人的感覺,膚慰他們,這很多苦難眾生。何況貧與富各有苦難處,貧的生活困難;富有的有很多的欠缺,所欠缺是欠缺不完那念貪的苦,欠缺的是心靈的欠缺,驚慌的欠缺。而且自然的法則這最可怕,什麼時候無常苦空在人間,他們也很怕。

(18)「不懂道理,心生惶恐」:不懂道理的人,這些名詞他們不懂,無常一旦來的時,他們會很惶恐,這生老病死,對有錢人來說更害怕。現在科技發達,醫療發達,不是有錢,他就能夠順心適意,身沒有病痛,不是病一針見效,不是。也是要受很多病痛的拖磨,是什麼病啊?心靈的拖磨,何況無常一旦發生,這不是在貧富能夠說,這個比較富有的人,這個災難,無常苦空,不是就可以免,不是這樣。

(20)「佛出人間,教化眾生」:人生的苦就是有這麼多。就是因為這樣,佛出人間,教化眾生,也就是因為這樣,有因緣我們聽到佛法、真理,一念心,我願意發心與佛一樣,走同樣的一條大覺菩提道。

(21)「發心學佛,必經之道就是菩薩道,盡形壽,獻生命,是生生世世」:這菩薩道就要發心,就是四事供養,要「盡形壽,獻生命」。做菩薩不是一時、短暫,不是一世、一輩子,是要生生世世供養。盡這個形壽,我現在做人,我現在這個身體,我的壽命還有多長,我都要將它貢獻出去。

(22)「草根菩提,環保志工菩薩們的身行典範」:你們若看看「草根菩提」,環保菩薩老了,白髮蒼蒼,看他們還在環保場,這樣做得這樣。我也又常常聽到,「就是年紀大了,我要把握生命。師父這樣說,雖然八、九十了,師父已經讓我們寄存五十,我們現在拿三、四十歲的精神在工作,我們做就對了。」

(23)「法攝受在內心,不斷奉獻付出」:看到他們白髮蒼蒼,感覺已經將法攝受在他的內心,將他的生命、形命完全奉獻出去。這就是「菩薩四事供養」,他們這輩子除了愛人、救人,入社區不斷去付出,勸人做善事。不惜辛苦。

(24)「善用生命,發揮良能」:「一天省一點點錢就可以救天下眾生。」不惜辛苦,這些委員一跟師父是半世紀,前前後後已經幾十年了,已經從黑頭髮變白頭髮了。現在不只是到處會員還在收,回來就趕快投入,「社區有任務,我還要再開會,我要趕快活動」。頭髮花白了,全白了,他們還在活動呢!

(25)「用恭敬心、用身體力行助人」:委員、慈誠同樣投入環保站,帶人做、自己做,世間所有的好事都願意這樣付出,這是盡形壽呢!「四事供養」他們都做到了,他們用恭敬心、他們用身體力行去幫助人。要去探訪,有時候站在人家的門口,「唉呀!你開門,我是慈濟人;唉呀!你開門,我在這裡站很久了」。

(26)「盡形壽,獻身命,力行四攝法」:耐心啊!為了什麼?愛心。疼愛關在裡面走不出他的心門的人。想,這些豈不就是一直在愛語、勸人、利益眾生呢?這些豈不就是入人群、利行、活動,時時布施,他的布施是將他的形壽、生命都這樣付出,這是「盡形壽,獻身命」。

(27)「及一切供具等」:這一切,除了他的獻身命、盡形壽,「及一切供具等」。有形、無形他的身心奉獻,就是這樣供養。

(28)「周至十方供養」,又是很普遍。慈濟雖然在臺灣是發祥地,也已經普及了全球,精神理念都是因為有這樣的身體力行的人來帶動,所以能夠影響,(將)精神理念帶到人類。

(29)「昨日印尼伊斯蘭教的總主席等一行人專程來台參訪慈濟」:昨天印尼伊斯蘭教的總主席,在印尼專程來到臺灣,一心一意都是在慈濟來了解,就來看要如何來交流。而他們了解慈濟二十多年了,志工如何做,環保如何做,很誠懇。這分真誠的愛,總是這樣的互相尊重與愛,為天下,這也是為天下。所以,「周至十方供養」,法都可以供養,彼此分享。

(30)「無量微塵數佛」:我們用這樣的心來供養,人人都是未來佛,「我不敢輕視你,因為你也是將來會成佛」。說話,對人都要恭敬,何況說是修行人;對修行者,他們是先知覺去修行,我們還未獻身修行,我們就要尊重修行者,出口要很恭敬,一點點都不能輕視,不能用惡言惡語。

(31)「任何一個眾生都是未來佛,用心懂得尊重」:同樣回過頭來還是愛語、勸言,要懂得尊重人,這叫做「愛語」;懂得度化眾生叫做「勸言」,要懂得好好用心。任何一個眾生都是未來佛,不要輕視他們!

(32)「無不普皆供養」:我們要發心,菩薩從事四事供養,「無不普皆供養」。用這「四事」,對一切的眾生都將他視為佛,生生世世豈不就是數量就像微塵那樣多呢!我們要從少數開始,因緣好好結,結好因緣,不斷累積,累積到將來,那就是微塵數,表示我們的生生世世。

(33)「用心,入佛知見,真正四事供養是在修行者的心中」:〈分別功德品〉,開始就告訴大家,「你們要用心,因為是要入佛知見」。很清楚告訴大家,什麼叫做佛知見,不是那麼的容易只是說修行,在叢林經行,不是光是這樣供養四事──衣、食、住、行。不是這樣而已,真正四事供養是在修行者的心中。

(34)「信受奉行,觸事會理」:四眾,在家二眾、出家二眾,就要信受奉行,四事供養,不是在有形相,是在無形相。這聽法,落實在生活,觸事要會理,這也請大家每天都要記得,佛陀為我們開示,我們要悟入佛的知見。我們發心、供養,功德會很大。

3. ★經文複習:【譬如虛空,東西南北、四維上下無量無邊;是人功德,亦復如是無量無邊,疾至一切種智。】

(1)「般若智慧,入佛知見」:我們要修行,我們要開智慧,我們讀誦、書寫、教人讀等等,這些就功德很大。其實,若能夠真正解它的道理。前面再一段經文,「行五波羅密」,又再後面又再更精進的「般若」,就是智慧。入佛知見,就是要有智慧。

(2)「真誠供養,修身口意三業」:前面的五波羅密,只是說「我要功德,做這些事情要功德」。你要功德,就是要智慧了解真正的供養是什麼意思;真正的供養就要修,修身口意三業,真誠供養,回歸你的誓願,這才是真正的功德。

(3)「疾至一切種智」:僅僅修五波羅密,有形的東西,這樣功德就已經很大了,若能夠再入智慧,將你的身心全都開啟,這個功德更大。大到什麼程度呢?所以「疾至一切種智」。

(4)「三智」:一切種智,是佛智,智慧就已經能夠到達佛的智慧了,所以佛智叫做「一切種智」。菩薩的智是「道種智」;聲聞、緣覺,我們聽聞佛法的人是「一切智」而已,知道世間一切的道理,這樣而已。

(5)「四弘誓願為基礎,四攝法入人群,入佛智」:若能夠真正入道,菩薩,四攝法、四事供養,四弘誓願為基礎,四攝法入人群,這樣才是真正做到四事供養,這樣才是入菩薩道來。這若能夠正確入菩薩道,就能夠到佛的智,「一切種智」。這就是這麼容易,菩薩道就是這樣走!

4. ★經文簡釋:【若人讀誦受持是經,為他人說,若自書、若教人書】:若人下,明自利利他,供養讚歎說法。前但持經,今為人說,即以書寫。

(1)「若人下,明自利利他」:真正清楚讓我們了解,我們自己寫就是自己在練字,「我為了要教人,所以我要練得能寫」,而在寫的當中,這個字是什麼意思,又再讓我們重複背誦的機會,所以自己寫是不是對自己有利益呢?自己在筆記幫助我們的記憶,這是不是對自己有利益呢?我們自己寫自己有利益,我們再來去教人寫。

(2)「自利,利他」:為了要教人寫,還要向人解說一下,這樣我們難道不用一點點用功?有機會得以教人,「若沒有這個人讓我教,我會懈怠掉了,有這個因緣,有這麼多人要來聽我說話,所以我要用功,路還要進步,菩薩道我還要再向前走」。這全都是走多少路,是你自己進步。所以教人寫、自己寫,這也是自利,同時你能夠再利他。首先的是自利自己,而真的有心教人,對方應該也會進步,你用愛心勸說他,他也會改過,他也會進步,這就是很正常的道理啊。所以自利,自己先自利,然後利他。

(3)「供養讚歎說法」:我們就是為了這樣,要去利益別人,就是要這樣來先成就自己,自己先利益到了。為了要供養,還是要說法,我們真正要供養、弘法、利生,我們也都要多說法。因為法要流傳,要人人能夠明白道理,所以我們要流傳。

(4)「前但持經,今為人說,即以書寫」:前面就只有說,持經、讀誦,現在就是要說,寫經。就是懂得自己寫,再教人寫。

5. 【復能起塔,及造僧坊、供養讚歎聲聞眾僧】:起塔供養,為人說法,施度。又復善能起塔造寺,供養僧眾,讚歎其經。

(1)「讚歎別人的人,是永遠被尊重的人」:我們要對人人,要懂得讚歎,人與人之間,讚歎別人的人,是永遠被尊重的人,我們要懂得知道。當然不是巧言綺語,不是!不是巧言綺語的讚歎。不會的,教他;教了,有他一點點的反應,我們就要說「很棒」。你看,對那些幼稚的人,不就是要半哄半讚歎呢?智鈍的人、幼稚的人,你也要一邊讚歎他,一邊教他,所以他要有這樣。

(2)「為人說法,施度。勸言」:若是與我們同事同做,我們鼓勵他來做,還是有方法教他做。願意做,你就讚歎他,他就會歡喜;不對的,我們輕柔勸說。這全都是出於口中。

(3)「起塔供養,為人說法,施度,又復善能起塔造寺,供養僧眾,讚歎其經」:這全都是叫做布施,供養僧坊,還是讚歎這懂得讀經典的人,「這樣你說得很好」。

(4)「常住師父們承擔志工早會分享,用心用功,法入心,法用在力行」:就像每天,什麼人代替我「志工早會」,我都在聽。同樣,就聽,有的我會說,「啊,很不錯」。偏掉了,我就會去聽、會去知道,所以大家要很用心。為了要一天的「志工早會」,你們要用功,不是只有在那裡在說法,也不是只有發表自己的言論,我們要有那個態度,知道我聽來的法我的了解,這個法用在人間有什麼效率,這是你們要說的,表達你們有沒有用功?不是長篇大論,請大家要用心。

6. 【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】:菩薩即是大乘僧也,等是讚歎要須合法。讚所當讚,能生功德,苟非其人而輒讚歎,尚不免罪,何況得福。

(1)「菩薩也需要人讚歎」:初發意的菩薩,你要教他,教他來做,你就要讚歎他。「你做這樣,對啦!對的事情做就對了,再進步」,這就是這樣的方法。

(2)「菩薩即是大乘僧也」:一群出家人,不要依賴人,自力更生,還是要為天下這個大家庭來耕耘,任何人都有出力,任何人都要互相讚歎,所以菩薩就是發大乘心的出家人。

(3)「等是讚歎,要須合法」:要合法的讚歎,不是不合法的讚歎,不合法的讚歎也會錯了。真正用心為佛教、為眾生在付出,每一位的高僧大德,豈不就是這樣呢?

(4)「菩提禪心:高僧傳(大愛臺節目系列)」:此節目很用心在製作,過去的我們看不到,我們能夠用心利用科技,大家看得到、聽得到。尊重過去,更要尊重現在,任何一個法師,我們都要用恭敬心,但是我們要用真實語。

(5)「讚所當讚,能生功德,苟非其人,而輒讚歎,尚不免罪,何況得福」:我們要讚歎的是要應該讚歎的人。若能這樣真實讚歎。而若不是呢?我們也不要去毀謗。

7. 【又為他人,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《法華經》】:以諸因緣,隨其義理,為他眾生解說是經,佈施行。

(1)「佈施行,法的布施」:我們也都要把握機會,種種的因緣。這也是叫做「布施行」。說法,這叫做法的布施。

(2)「應機逗教,應機布施」:眾生,有的人是貧窮苦難,我們就給他物質、錢糧的布施;心空虛、惶恐,不知道人間的方向,我們就給他無畏施;迷茫、無明,這我們就給他法施。我們有種種可以應機逗教,應機布施的功能、力量。

8. 「記得修行初發心」:初發心,我們「四弘誓願: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為我們的基礎,「四攝法: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」,不能缺少,這就是菩薩供養,供養佛、法、僧,供養天下眾生。因為天下眾生人人本具佛性,我們也是要用供養的心態去付出,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85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4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8/04/19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4/19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4/19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日 4月 22, 2018 11:14 am

20180419薰法香心得與應用(影音與重點)
https://www.neptune-it.com/learn-buddha-966211/20180419

高明智(惟智)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 
2018/04/19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