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018年4月25日上午5:20]農曆三月初十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六一0)
1. 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經文:【若能持此經,則如佛現在,以牛頭栴檀,起僧坊供養。堂有三十二,高八多羅樹,上饌妙衣服,床臥皆具足,百千眾住處,園林諸浴池,經行及禪窟,種種皆嚴好。】
2. 上人手札:「能持諸善法,深心解大道,憶念法不忘,常能受持法,故於諸眾中,說法無所畏。」
(1)「能持諸善法,深心解大道」:離不開心,心念時刻都要用在當下。我們要「持諸善法」在分秒中;秒秒,心都沒有離開種種的善法,叫做「能持諸善法,深心解大道」。
(2)「心靈的依靠,三皈依,心,反黑歸白」:每堂的課誦,「三皈依」豈不就是「皈依佛,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」。這每天兩堂的課誦就是要記得皈依,皈依來警惕我們,「心」反黑歸白。無明的心一定要完全去除,光明亮麗的心,分秒都在我們的心裡,這叫做「皈」,心靈的依靠這叫做「皈依」。
(3)「分秒中的皈依,才叫做『深心』」:每天都在皈依,一天皈依是幾次呢?兩堂的課誦,兩次就好了嗎?不是喔,是在分秒中才叫做「深心」;深心就是「一心深入」,才叫做深心,兩堂只不過是課誦而已,要記得早晚功課,兩堂。
(4)「信解是分秒,大菩提直道」:信解是分秒,分秒中無不都是心在皈依,反黑歸白,這是我們所在行的「大菩提直道」。若能夠心念都是這樣,這就是我們心向道,也是叫做「能持諸善法」。
(5)「一心向道,心不偏差,方向就清淨」:若是心向道了,待人接物,哪一項事情會偏差掉呢?不會,沒有偏差。這自然我們的生命、方向就是清淨,要很用心能夠體會。
(6)「憶念法不忘,常能受持法」:我們要憶念、記憶,要常常記得,法,要常常記得。昨天、前天、大前天,又之前的一天、再之前,幾年間來,《法華經》一路過來了,已經是十七品了。每一品就是用這麼長的時間來與大家談,分享心得。現在事、過去事,佛的時代、佛所說的無量劫前,我們全都有談今說古過了。而我們記得多少呢?這還是要不斷再回憶。
(7)「學習全球慈濟人的身行典範」:經典,聽的、記過了,要落實生活。我們的慈濟工作、人事物,近在我們的周圍地方;遠到天下國際間。近的事物又再探討到遠的,天下有什麼樣的災難?有什麼樣的苦難?什麼樣的人生?我們要感恩多少人,他們用身心付出財物、體力,就是有這群這麼大群,這麼多的人從遠方、近處,他們付出、他們落實,他們在照顧及急難救助。我們稍微回憶一下,該讚歎的菩薩,該慶幸的是得救的人。多少人得救,就是有多少人的成就。
(8)「付出無所求,依法而身體力行,是大得」:我們常常說「付出無所求」,豈是無所求呢?無所求就是「大得」,就是得很多。因為你無所求,但是你的心已經先得了,你要利他之前已經先利己了。因為我們的心先接受到法,我們認同法,我們依法而身體力行,這個法從我們的身體力行,結果受苦難的人他們得解脫,也接受到了,歡喜啊。他們歡喜,我們安心,所以付出還要再求什麼呢?在這個過程中,在過程很豐富。
(9)「善友會遇,能夠相處結善緣,叫做『菩薩雲來集』」:就像到國外救災,我們能夠在平常沒什麼互動,但是為了要跨國去幫助人,大家,從遠方的人來共聚,「我們又在一起了」或者是「曾聽到你的名字,但是沒有什麼機會見面」,或「根本我們就不認識,這一次我們同梯次」。慈濟人四方,現在要聚在一起,有的好幾個國家來共聚,善友會遇,能夠相處結善緣,這叫做「菩薩雲來集」,從各方遠處這樣會合起來,同心共志願,能夠一起走同一條路,完成了一項我們很掛心,一心要去付出。
(10)「塞爾維亞的難民之苦,何處是兒家?」:看看在塞爾維亞,那些難民很流動性,他們的災難是從敘利亞這個國家,他們的共業,一直四竄在逃難,這麼多年了,何處是兒家?這有的父母逃難中懷孕,逃難中生產,算起來將近五六年了,很悲慘!(註:2011年3月敘利亞爆發內戰,其中札塔里難民營於2012年7月設置)。
(11)「難民,居無定所」:在塞爾維亞裡的難民,還是在流動,有機會已經能夠出去了。有的人就是還是逃出去,雖然沒地方、沒方向,也有一個盼望,盼望他能夠到達的地方。住在塞爾維亞是短暫的,那裡的人數有時增,增加多起來一、二千人;有時減,八、九百人,七、八百人,就是增減不定。但是他們就是還是難民,沒有一個定處。
(12)「歐洲慈濟人齊力援助」:這些難民,歐洲慈濟人援助,供餐。慈濟人委託波士尼亞及塞爾維亞的當地志工幫忙協助,但主體在照顧是歐洲慈濟人。經常性的七八個國家,有時候是十幾個國家,他們過一、二個月的時間,他們就集合一次;不同的國界,他們會為了關懷難民,所以他們就一段時間,就換一個梯次去關心他們。
(13)「遠行地,菩薩雲來集」:這就是菩薩,遠行地來雲集在一起,都是不同的國家。一起合起來,你也是慈濟,我也是慈濟。一起來的,因為我們有團體行動,所以親如一家人,沒有說是你與我沒有關係。抵達見面了,我是慈濟人、你是慈濟人、他也是慈濟人,共同一個名稱叫做「慈濟」。
(14)「法親是生生世世」:大家那個一家人見面的親,那種的親,互相分享:你的國家,你做什麼事情?有什麼樣的苦難人你們去付出?我的國家,我接到什麼樣的個案?有什麼樣的悲情苦難,我們幫助他們解決。能夠互相分享,這也是在記憶,憶念。
(15)「就地取材,就地關懷,讚嘆付出無所求」:他們自己在就地取材,就地去關懷,這種心得分享都是同一項,付出無所求。各人有不同種的苦難,菩薩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文化、方法去付出。有時候聽到,他們這樣不同的國家來,不同的方式分享,讚歎!真的是讓人很讚歎。
(16)「真心付出,真誠供養,無量無數,行動修行,大家共趣道場」:他們的回憶,匯集來到我們這裡,那就是更無數量了,量無數。在我們這品中,最近一直說「無量無數」,就是發心供養,那種真心付出、真誠供養,就是用行動修行,大家共趣道場。
(17)「同師同道同志願,大愛,行在菩薩道」:這種精進,趣向,坐道樹下,因為是共同一個方向,不同的國家,每一個國家慈濟人的愛都是一樣,行在菩薩道上。大家布施的心共一致,大家守規律,慈濟人就是這樣、這樣修行。每一個人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會遇到困難,同樣要忍辱,同樣要精進,哪一個地方有什麼事情。
(18)「慈濟人,當不請之師,膚慰苦難眾生」:尤其是幾天前,外交部的人士陪哪一個國家來,他就說:「唉呀!很感恩,有時候我們的國……。」我們的臺灣若有人出去,去觀光遊覽,遇到什麼樣的困難,若是有人,家屬的人找向外交部,外交部就說:「來拜託慈濟,慈濟,慈濟人能夠幫助你們。」所以,慈濟人常常接到,「哪一個國家有什麼樣的災難……」。慈濟人真的也是很不簡單,雖然發生的地點,觀光區、遊覽地區很遠,要去看他,飛機要搭一、二個鐘頭,他們也一樣,接到任務、受到委託,同樣,遙遠的地方他們也去,這也是常常聽到的事情。
(19)「一心一志,六度萬行」:,這種精進,一心一志,這豈不就是菩薩「六度萬行」呢?這個六度他們都做得到。有時候我若聽到,「那麼遠,你們也在接?」「唉呀,要不然我們那裡委員少,地大,就是距離那麼遠。而臺灣的家屬不能去,委託我們,我們就是要去。」所以師父只能夠告訴他們:「我是不捨。不過,我也很感恩、也很感動。」
(20)「深心解大道」:這種聽到不論是輾轉傳回來,或者是他們回來直接告訴我,無不都是很感動人。這都是依靠著人人的心「能持諸善法」,任何一個地方,普天之下,慈濟人都有這樣的精神,「深心解大道」。這若沒有很深心,很深刻這念心,體解到人生的大道理,身體力行,誰做得到呢?花自己的錢,用自己的時間、體力去付出,所以這種「深心解大道」,很不簡單。
(21)「憶念法不忘,心中有法,行在菩薩道」:他的心,心中就是有法,所以任何一個時候,「常能受持法」,任何一個時候接到任務,克服困難,就是要行,這就很感動。我自己是很感動,想到這些慈濟人這些的條件他們都有做到,這不是文字的言辭,是真實人間做到的,是行在菩薩道上。
(22)「故於諸眾中,說法無所畏」:這就是身體力行去做,大眾中能夠互相分享,這雖然是困難,「我做過了,我走過了,我克服過了。這個事情已經完成了,放在我的記憶中,我與大家分享」。這是最實在、最踏實,所以要用心。
(23)「有錢人不做,等於『富中之貧』」:我們常常在聽,幫助人、付出,只是需要的是一念心,不分有錢、沒錢。有錢人不做等於「富中之貧」,他的人生沒有做到什麼。
(24)「貧中之富」:沒有錢的人願意去付出,他生命中很豐富。看看非洲慈濟人,普遍貧窮,他們如何做,做出了他們的心快樂、歡喜,走出貧窮入於財富。
(25)「富中之富,華貴菩薩」:當然也有很多富中之富,也是很感動人,放下身段,這種對人禮節很足夠,這就是「富中之富」。這也就是菩薩道中,「華貴菩薩」,所以我們要學。請大家要很用心,幾句簡單的字是真實法,我們全都用得到的,要用心信受。
3. ★複習經文:【又於無量劫,而供養此塔,華香諸瓔珞,天衣眾伎樂。燃香油酥燈,周匝市常照明。惡世法末時,能持是經者,則為已如上,具足諸供養。】
(1)「身體力行供養,塔,就是佛的法身」:這就是身體力行供養,就像我們所供養那個塔之高。「塔」,就是佛的法身,用在我們的修行中,我們走遠,做對,那就像在供養塔一樣,供養佛的法身。
(2)「德香,修忍辱行,聞法得歡喜,智慧猶如光明燈」:我們用華香、瓔珞;「香」就是德的香。「天衣」,就是要時時修忍辱行,「柔和忍辱衣」。「伎樂」,就如聲音,我們所聽到都是讓我們歡喜,心有所得,心很享受的法。「香油酥燈」表示智慧,點起了這個燈光起來,分別道路、方向,周圍的環境清楚了,這就是點起香油,光明了周圍。
(3)「惡世末法時代,更要弘揚正法,法在心,法入行」:周匝常照明,我們的周圍全都很明朗,沒有讓我們糊塗掉了,總是周圍全都很很乾淨,無明完全去除了,煩惱也清除掉了。在那個惡世法末之時,這個時候就是惡世,這個時候的佛法我們一定要弘揚,要不然佛法一直消滅掉了。
(4)「堅定道心,聞法,傳法,行經」:我們很有福,慈濟人,周圍大家,「唉呀!我聽到這樣的法,與你分享,與你分享,這叫做《法華經》」,是慈濟人的範圍普遍,而若是其他,真的是法是什麼呢?沒辦法知道。我們才得要更入堅定心、決心,好好在這個法末的時間,惡世法末的時間。
(5)「五濁惡世如濁流,無明流」:這兩天也說過了,濁流就像河一樣,「無明流」,欲念、「欲流」滾滾,「見濁」滾滾,實在是無明濁氣很重,煩惱濁等等,這個世間的濁很強盛,這叫做「惡世法末之時」。
(6)「能持是經,則為已如上,踏實行菩薩道,殷勤精進」:若能夠在這樣的時代好好持是經,大家現在看到「能持是經」,應該很清楚不是只有在那裡讀經,是我們要身體力行,「趣向道場、坐道樹下」。這條路我們一定要走,踏踏實實步步都是行在菩薩道,殷勤精進,這是我們共同的方向。這就是「能持是經者,則為已如上」。
(7)「功德無量,數如恆沙」:前面所說過的,佛陀交代我們,「佛陀滅度後,你們不用又再建什麼僧坊、造塔,都不用」。就是盡心力,身體力行,在這樣濁惡世中去將這個經法的道理,身體力行去付出。過去一直在說,「功德無量,數如恆沙」,無法計算。
(8)「德高如塔,漸漸高廣,入人群,結善緣、造福慧,建立心中的寶塔」:這就是我們平時就要做。自己的心地的塔要自己建,「人人有個靈山塔,好向靈山塔下修」。這個「靈山塔」,就是在我們日常修行中,把握時間在人世間去結善緣、造福慧,就是建立我們心中的寶塔,要用心啊!
4. ★經文簡釋:【若能持此經,則如佛現在】:此經歷千古而不變,恆久在世與佛現在無殊異。
(1)「若能持此經,則如佛現在」:「此經」,道理從過去、過去什麼時候開始有的,過去也一直說,真理是從什麼時候有呢?是僅僅佛出世之時,佛才開始說真理嗎?不是。
(2)「真理是無始,過去無量、無盡頭」:你們要記得我常常說,佛陀的覺悟是他的覺性與天體會而合一,與天地宇宙會而合一,是將內心的覺性與外面的天體宇宙會而合一。從人覺悟,從人覺悟來講說天地萬物的真理,所以真理是無始,佛陀才會說到過去、過去無量劫、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,那也是過去無量、無盡頭。
(3)「道理,恆久在世」:〈序品〉開始也是彌勒菩薩問文殊菩薩;文殊菩薩講過去、過去無量劫的日月燈明佛,這就可見知道道理是經歷千古、萬古,根本就無始,無始不變,「恆久在世」。這道理永遠就是在世間裡不增不減,只是佛覺悟了,將這些道理分門別類為我們解說,應我們的根機,這樣一個有條有理,應世間人聽懂的法教導我們。
(4)「此經,就是《法華經》」:《法華經》就是包涵很多的道理。所以叫做「此經」,「此經」就是《法華經》。「此經歷千古而不變,恆久在世」,永遠都在世間裡。
(5)「與佛現在無殊異」:與佛二千五百多年前在為我們說法沒有不同,就是同樣這樣的法。這就是佛陀要這樣告訴我們:不論你在任何一個世代願意持經,不論你在什麼時代,用什麼方法去講這部經,就與佛在世說的沒有不同。
(6)「佛法,應世間所說的法」:將這樣的經用在我們現在。人間菩薩在任何一個地方在付出,我們都對他們說:「那些菩薩用什麼方法在救現在的苦難人。這個法合於過去佛陀所說的經典,拿來在現在用。」這就是這個時代,與佛所說的法也是吻合,同樣。
5. 【以牛頭栴檀,起僧坊供養】:以身心擔負如來家:真實法,攝持正念,名栴檀木起寺供僧。
(1)「以牛頭栴檀,起僧坊供養」:法就是這樣,他就是用什麼東西來建僧坊。因為建僧坊是譬喻,法是這樣,就像我們人在那個時代在建僧坊讓佛、僧住。佛陀的時代,就像給孤獨長者等等,也有為佛建僧坊,為僧人付出建一個安定的僧坊,都有。他們用什麼建呢?印度最好的木料,那就是牛頭栴檀。這種的木料是很有價值,又是質很香,又是很硬,這種的木材是最高貴的木材。
(2)「譬喻修行」:我們修行就是要有這樣的體質,像牛頭栴檀這種的體質,因為這個木材,這個栴檀的質料那就是非常的堅固、非常的硬,不論是它的木材,連那個葉子就也能夠刻,曬乾了能夠刻字,又再熱時那個葉子也能夠將它剪成扇子,就是這類的木料。它的樹幹能夠做木材,它的樹葉曬乾也能夠將它造型像一支扇子,也能夠拿來刻字、寫字。這就是他們印度所出產很高貴、上等的木材。
(3)「以身心擔負如來家,荷擔如來家業」:我們修行與這樣相同,身心要用心,剛剛說「深心」。我們真的要很用心,將法要承擔下來。「能持諸善法」:我們要很堅定的心這樣將它承擔下來,我們用身來擔負如來家。荷擔如來家業。
(4)「真實法」:我們要「真實法」,將佛所說的真實法,要將它承擔下來,這就是如來的家。這個如來家就是像牛頭栴檀所建造起來的,就像我們有身心,要將它承擔下來,同樣的道理。
(5)「攝持正念」:有形的道場,無形的心態,我們全都要將那個真實法將它攝持下來。我們所信仰的那就是佛的德,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「攝持正念」。
(6)「名栴檀木起寺供養僧」:這個「起寺供養」是一個形容,真正是我們的身心擔負如來的家業。如來的家業:真實法;真實法要刻入在內心,「攝持正念」。這是很重要,大家要很用心體會。
6. 【堂有三十二,高八多羅樹】:奉佛殿堂,佛身具三十二大人相好,高長八尺圓滿端正,如多羅樹。
(1)「堂有三十二,高八多羅樹」:形容建那個殿堂的高度,又有八多羅樹,這個八多羅樹,也是很好的木材,就是它的名字。這是一個形容,意思就是殿堂要供佛。這是一般常常在說,佛身具足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。
(2)「三十二相,形容莊嚴相」:這從頭頂一直到腳底等等,形容佛陀的形象、舉止動作,讓人看就是生敬仰心。
(3)「高長八尺,圓滿端正,如多羅樹」:不是八米,是八尺,什麼叫做八尺呢?以前佛的時代的尺是長成什麼樣呢?而我們常常都說「丈六金身」,其實我就這麼解它。我們一個人的手,隨著每一個人的高矮。我們的身體配合得很剛好,較矮小的人,他的手指頭展開(編按:意指「一磔手」),也是這樣從頭頂一直估量下去,估量到腳下差不多是八「掠」(臺語lia?h。中指到大拇指距離);從手指端還是一直量來,展開雙手也是八「掠」。
(4)「十六金身」:很高人的,手指頭比較長,從自己的手指頭估量起來,自己也是八「掠」。這種用這樣,直八、橫八「掠」,這叫做十六,意思就是佛的形象這樣就是叫做「上相」,剛剛好。有的人較不上相,缺一點點,差一點點,你們再自己去估量看看。真的是這樣估量下來,總共有「八」,剛剛好,就有相。這是大家可以試試看,若是十六,你們也都是「十六金身」。
(5)「高長八尺圓滿端正,如多羅樹都是譬喻」:上人以動作比雙手伸開長度與身高長度,都是這樣圓滿,這身體叫做端正。你的四肢健全,很端正,這人人應該都有,只是差一點點不夠,只是這樣而已。我們與佛也是差一點點,不夠而已。「如多羅樹」。它很高,七八十尺高。用這樣最好的木料來建這麼高的殿堂,這都是譬喻。
7. 【上饌妙衣服,床臥皆具足】:法喜之食,名為上饌。忍辱之衣,名為妙衣服。法空為座,行住坐臥常在其中。
(1)「上饌妙衣服,床臥皆具足」:這個床也是用很好的材料所建的。供養了很豐盛、很好,營養具足的食物。
(2)「法喜之食」:讓我們吃,很歡喜。所以供餐,這個餐宴或者是法,這個法食。我們吃食物,肚子能夠飽足幾個小時?而我們若是法食,我記憶著,法,我聽起來很歡喜,我用起來很有中用,我愈用愈歡喜,這就是法食,也就是法的餐食。「名為上饌」,這真供養我們好的食物。
(3)「妙衣服,柔和忍辱衣」:就是穿著在我們的身上,我們的形象、我們的威儀。慈濟人,團體的時候大家很讚歎:「你們這個團體怎麼這麼美!」是啊,我們柔和忍辱衣,因為我們如法,所以如規如矩。這「妙衣服」。
(4)「床臥皆具足」:讓我們很安穩。「法喜之食,名為上饌」。「忍辱之衣,名為妙衣服」。「法空為座」。我們沒有執著,因為我們聽法,我們了解。所以我們依法,在我們的生命中把握時間,利用生命,心無障礙,這樣做就對了。所以「行住坐臥,常在其中」,我們要很用心。
8. 【百千眾住處】:六度萬行是諸菩薩所住之處。
(1)「六度萬行」:大家要安住在哪裡?安住在六度,行於萬行,這就是菩薩所住之處;我們的方向,也是我們的起點,也是我們的歸宿,這就是「六度萬行」。「百千眾住處」,很多人就是住在六度萬行中,這菩薩所共同處。
9. 【園林諸浴池,經行及禪窟】:坐七覺林,澡八德池,經行正道,坐寂滅床。
(1)「沐浴在法池中」:前面都有說過了,「寶樹行列」,這樓臺、樓閣、庭園都很多,同樣道理。有景觀、有浴池等等。在那個地方,悠哉悠哉,沐浴在法流中,悠哉悠哉在法林之中。就像「坐道樹下」。「坐七覺林」,就是菩提樹下。「澡八德池」,就是沐浴在法池中。「經行正道」,在「八正道」在行。「坐寂滅床」。這都是要用心的地方。
10. 【種種皆嚴好】:種種受用,悉皆嚴好。
(1)「種種皆受用」:我們的法,無不都是讓我們日常生活能夠受用的。《法華經》無時不可受用,無處不存在。只要我們用心,這個地方就是有塔;只要我們用心,有法的地方,那就是有佛的全身在,只要時時用心,那個地方就是清淨無染著。
(2)「心中有法,無處不是淨土,心中就是靈山會」:雖然現在是濁世法末之時,其實心中有法,到處無不都是淨土,心中就是靈山會,只要我們時時要多用心!
***************
11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非常感動上人的開示,經文中出現好多「有形」的譬喻,上人總是耐心教導我們,如何化為「無形」道理在心,又能展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身體力行,在慈濟世界的道場裡,上人非常強調修行的身心要具備「德行」,既是重視威儀形象的外在,更是重視內心是否有「道風德香」。
上人殷殷叮嚀要時時有記憶,提及非洲或全球慈濟人的身行典範,自己內心就常記住這偈文,「百善行為一福,百福一莊嚴相,三二個百大福,莊嚴三十二相。」。就是頻頻勸我們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。
雖每個人依照過去自己的造善惡業,每個人有了不同的依報、正報,出生在不同的貧或富家庭中,但我們要學習的是「富中之富」或「貧中之富」,千萬不要成為「富中之貧」的吝貪或成為「貧中之貧」的不斷迷失,內心要時常有追溯「光源」的佛法真諦的堅定道心。共勉之。
**************
12. 【註】(以下資料來源:《慈濟年譜》)
(一)2015年12月28日,【賑濟緣起】慈濟基金會慈發處國際慈善事務室,11月中旬接獲外交部來電,詢問慈濟可否援助塞爾維亞境內難民,爾後接獲本日發函之公文(發文字號:外歐東字第10404621090號),期慈濟研議援助事宜。
(二)2016年03月12日,【塞國.供餐難民】礙於塞爾維亞邊境管制,難民無法離境,中繼站資源有限,陷入困境。慈濟塞國境內難民關懷發放,自本月1日起,一連數天在阿德塞微西難民中繼站、希德火車站難民營展開,並自即日起,借用中繼站和難民營餐廳作為小廚房,開始提供熱食(加熱料理包)服務。
(三)2017年02月13日.慈濟基金會塞爾維亞境內難民援助工作,自2016年2月19日至2017年2月13日止,累計嘉惠83,873人次。(中略)同時也關懷難民餐食營養,總計熱食供應6,773餐次、麵包48,000餐次,以及泡麵162箱(含24包)。
(四)2017年05月26日,慈濟自本年2月中旬起,持續為塞爾維亞歐普難民營提供食物援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