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靜思晨語--20100819深妙十二因緣法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4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靜思晨語--20100819深妙十二因緣法 Empty
發表主題: 靜思晨語--20100819深妙十二因緣法   靜思晨語--20100819深妙十二因緣法 Empty周五 8月 20, 2010 2:55 pm
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4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靜思晨語--20100819深妙十二因緣法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靜思晨語--20100819深妙十二因緣法   靜思晨語--20100819深妙十二因緣法 Empty周五 8月 20, 2010 5:56 pm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佛觀眾生利鈍根性
曉了深妙十二因緣法
尋究根源而不可限
說無礙智
永離縛著
積功累德
不懷回報

這也就是要與大家分享,佛陀的智慧,來觀察我們眾生,我們的根機是利,還是鈍,我們的根機與若很利根,一聞千悟,我們若很鈍根,就是千聞也是不能一悟。
所以利鈍的根機差這麼多,這就是眾生的習性,我們每天每天在聽經,有的人會時時反省,注意我們自己的行為,注意周圍的事物,這就是聽經,常常,常常若好好自我薰習,自然我們若聽到什麼樣的法,我們都能很快就覺悟了,若是相反,你聽得再多,還是沒辦法,這叫做利鈍的根機。
看你是很利的根,利就是很敏睿,很有睿智的人,這也是要平時薰習,但是佛陀就是要讓我們能了解,深妙十二因緣法。
我們人人,不一定在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才有十二因緣,其實十二因緣法,是應該用在每一天,每天不是跟大家說,一念無明生三細,這就是一個源頭,所以無明緣行,我們若一念的無明起,我們的行動就開始造作。
「無明」緣「行」,「行」就緣「識」了,這意識就生起了;開始無明,我們的動作生起,這意識常常就這樣想,我在說話,為什麼他這樣從中間攔起來,把我的話阻擋下來,為什麼我說的話很不錯,他為什麼不聽我說呢?這個意識一直就是起著不歡喜,意識起了就開始緣了,又是去緣,緣著「名色」。
「名色」就是沒有看到,沒看到是怎麼沒看到?過去就跟你們說了,因為父精母血這樣交合起來,還沒有看到什麼東西,只是知道因緣會合了,有了。
我們一樣,在日常生活中,只要因緣會合,那顆因的種子,又是一層不好的種子,不好的因,不好的緣,又是再交合起來。
再來就是「六入」了,不好的緣交合起來了,外面的境界現前了,眼耳鼻舌身意,去緣外面的境界。
看六入,就是六根去接觸到六塵,六塵被我們接觸到之後,就開始,因為「觸」,就開始「感受」了。
感受到這個我愛,那個我不愛,愛的,我想盡辦法取著,不擇手段,這種的感受,取著到時,我歡喜,取不到時,我很煩惱,這種得失煩惱又回復回來。
所以「取」,這種去取、貪、愛、取著,開始就是「有」了;有,有了得失煩惱,有了很多,千差萬別,讓我們分析不完各人的根性,把那習性放在心裡,無明再重複,再重複,有了無明不斷在重複,這種「生」,「老死」,在一生中,都是在無明緣源開始,這樣一直緣緣緣,一直到最後,還是老、死,這就是我們的人生。
我們應該要去尋根究柢,真正這個源頭如何來?其實源頭離我們不遠,都是在我們一念無明起因,所以追根究柢,我們若要再追究到日常生活中,人與人之間煩惱互動,真的不可限量,這若要修行就是很容易,若不修行,真的煩惱無明實在是不可限量。
所以佛陀為我們說無礙智,要我們能產生一切無礙智,一切智,自然智,無礙智,或是四無礙智,這就是佛陀,要我們把我們心的煩惱,全清除出去,煩惱的源頭我們若了解,其餘的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無論是鳥叫蟲鳴的聲音,無不都是在說法。
所以就好像看到「草根菩提」,一位老菩薩,她每天每天都是做環保,旁邊一些師兄師姊就說,那位老菩薩,她的名字叫做「第一」,第一名。
為什麼叫做第一名?她風雨無阻,一早大家還沒有到,她先到,第一名,颳風下雨別人無法來,她還是能來,第一名,原來這位老菩薩,她是一位有癌症的老菩薩,他曾去開過乳癌,又有肝癌,糖尿病,覺得這樣人生還有希望嗎?
有師兄知道,這位老菩薩怎麼會這樣,家庭環境就不是很好了,又如此一病再病,他就開始邀她,來做環保,她開始就去做環保,她覺得做環保很好,都沒煩惱,所以她開始天天去做環保。
做環保之後,她慢慢智慧一直明朗起來了,所以人生的哲學,問她說:「妳這樣不累嗎?」「不會,反正我若有病,只是睡覺,愈睡就愈擔心,愈擔心愈害怕,怕死了,我不要等在那裡,睡著等嚇死,我這樣每天出來做事,多歡喜。」
她家裡還有一位她的老先生,這位老先生中風了,老太太每天要照顧他,照顧老先生會放棄環保嗎?她說:「我怎麼可以放棄呢?我去那裡和大家在一起,我多快樂,但是他就已經中風,我也要盡責任,我也要照顧他。」
看,家裡二人,一個中風,一個自己癌症,你看,她也能去付出,這種也能給我們一種啟悟,離開纏、縛、執著。
我們凡夫就是纏縛住,被什麼纏縛了?就是煩惱纏縛我們,所以常常說,我們人人都有一個如來本性,在我們的心中,只是煩惱把我們纏住,所以我們的名稱,叫做「在纏如來」。
我們人人都是在纏如來,被這無明繩纏住,若不是,我們人人都有一個清靜的本性,海闊天空,就像那位老菩薩,她解開她的煩惱,解開她縛住的心。
所以我們聽,我們也能用,用在讓大家知道,這是一個觀念,轉一個觀念就是智慧,就是善,若隨著環境,煩惱,潮流,就是苦,或是埋怨,那就是苦不堪了。
所以我們要積功累德,不懷回報,能把我們的心好好顧好,這叫做功;外面我們能去付出利益人群,這叫做德;,所我們要積功累德,培養我們的習氣,我們要有好的習氣,這就是叫做利根,我們若有不好的習氣叫做鈍根。
聽法,聽來要用的,聽而不用,永遠無法體會,所以利根還是鈍根,這就要看我們自己如何去使用,我們要自己利根,不要鈍根,我們若是鈍,一天到晚都在煩惱中,不知道十二因緣的無明源頭,原來當下即是。
我們現在就是有無明,這無明開始之後,十二因緣一直緣下去,每一念間無不是無明,所以希望大家,這無明時時自我警惕,化開無明,那就是清淨本性。
【無量義經】
念念生滅
善男子
是故初說 中說 今說
文辭是一 而義別異
義異故 眾生解異
解異故
得法 得果 得道亦異

《無量義經》裡我們的念,好念、善念、惡念、煩惱,都是念念生滅中,要看我們向來的習性是什麼?我們若是好的習性,常常所生的,就是好的念頭,我們的習氣若不好,一切境界都是不好的念頭。
有時生起一念好的念頭、善心,但是很快就滅掉,所以「念念生滅」,好、壞念都是如此生滅,我們的心念就是在生住異滅中。
所以佛陀就這樣跟我們說,就是因為如此,我們的心性不定,所以我們的見解不定。
佛陀說,初說、中說、今說,過去四十幾年間,也是一樣說這些法,四諦、十二緣、六度萬行,不離開這些法,「文辭是一」,說的話都差不多一樣,不過「而義別異」,裡頭對什麼根機的人,他就要,同樣這件事,不過,他要說不同的意思,讓大家去體會。
說同樣的一句話,他能分析其他的意思,所以文辭是一、而義別異,就像有一段這樣的文字:
古早時代,有一個國家他們的習俗,父親到六十歲,子孫要給他一件毯子,開始要去守門,就是都要去守在門邊顧門,有一對兄弟,大哥就對弟弟說:「父親六十歲快到了,你快去準備一件毯子。」
真的快到時,弟弟就去拿一件毯子來,這件毯子展開,原來是半件而已,大哥就問弟弟:「你怎麼用半件毯子呢?」他說:「也是再在準備給後面的人用。」他說:「後面是誰?」「看起來你年紀也不小了,你若年老時,我把這半件毯子給你兒子,你兒子給你,這樣以後你也是用這半件毯子,去守在門口,顧門戶。」
大哥聽了,他感覺:「對,這是每一個人都躲不過的,萬一若是輪到我的時候,六十歲,我就要去守門口,顧門戶,這要怎麼辦呢?」
就跟他弟弟說:「既是如此,我們對父親這樣就不對了,不過,這是現在的習俗。」
所以這二兄弟,就說出他們的心情,給一位智者聽,這位智者就覺得,這種習俗應該改除,所以向國王陳情,國王認為:「對,這樣的習俗真的很不好,一輩子這麼辛苦,到六十歲,只得到一件毯子,就要替子孫顧門口,這應該不對。」
所以國王一道令下,就此改除六十歲,一件毯子顧門口的習俗。
這就是說,義不是不能改,這種的習俗能改。
所以「眾生解異」,眾生只是一個習俗,那解不同,像我這樣解說,大家坐在這裡,大家所了解的是不是一樣?也是不同,都有利鈍的根機。
所以我們「解異故」,「得法、得果、得道亦異」,就是你了解多少,你就能得到多少,我們若沒有好好身體力行,無法去見證這個道理,所以得果就是見證道理。
我們要身體力行,「代謝不住、念念生滅」,人生哪一個時間,不是代謝不住呢?我們在這裡坐著,靜靜坐著,我們體內的代謝不住,還是沒有停息,世間一切汱舊換新,都是不斷不斷在流轉,所以這就是:
無量義經集選】
代謝不住
念念生滅
文辭是一
眾生解異

眾生所解,所聽到的感覺不同。
法性無差
眾生四相
文理真正
尊無過上

佛陀所說的教法,尤其是在《無量義經》,它的文辭的道理,實在是很正確,「尊無過上」,因為我們眾生,人相、我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受四相牽縛住,這等等,或是生老病死等等。
這都全在日常生活中,其實法性無差,性全都是一樣無差,人人本具,不過我們就是一直在那裡分別,對外一直計較,不知道內心,代謝不住、念念生滅,我們自己都不知道,無論是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沒有一個時刻是停下來,沒有加減的時候,沒有。
我們常常就是這樣,在不斷汰舊換新,卻是我們不斷守著,那很固執的執著,這執著是一直存在,生生世世固執就是解不開,所以我們鈍根,無法體會。
各位,我們真的要用心,學佛我們若不用心,我們永遠都是在鈍根中,我們要時時積功累德,選擇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,這麼簡單,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靜思晨語--20100819深妙十二因緣法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--法譬如水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