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靜思晨語-- 20100825十功德品(一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4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靜思晨語-- 20100825十功德品(一)  Empty
發表主題: 靜思晨語-- 20100825十功德品(一)    靜思晨語-- 20100825十功德品(一)  Empty周四 8月 26, 2010 12:57 am
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4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靜思晨語-- 20100825十功德品(一)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靜思晨語-- 20100825十功德品(一)    靜思晨語-- 20100825十功德品(一)  Empty周四 8月 26, 2010 11:45 pm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菩薩慈悲 利己為人
請法解惑 是經甚深
微妙難解 起源止處
敬請佛說 開示眾生
明了法源 依經入道

這段文是要與大家分享,菩薩就是慈悲,他是大有情者,他是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能與佛同世,直接聽佛說法,心開意解,他都能知道,但是,佛陀所說的經是那麼深。
雖然覺有情者聽懂了,也知道經法是非常難得,但是比較擔心後世的眾生,根機利鈍不整齊,可能還是有人不能了解,所以大菩薩,大莊嚴菩薩,就又代替大家請教,除了自己能再次,聽佛陀更清楚分析,此經甚深微妙的道理以外,也能讓佛再一次的解釋。
所以,請法解惑,就是「是經甚深」,因為這部經真的很深,因為經的內容微妙難解,真的很微妙,很難得解釋,所以請佛陀再重新另外解釋。
因為所要解釋的,是它的起源止處,這部經到底是如何來的?它要到哪裡去?是什麼作用?這在裡面經文也有,所以就是,微妙難解,那種的起源和止處,這是大莊嚴菩薩的慈悲,代替我們未來眾生請問。
所以他,「敬請佛說,開示眾生」,開示眾生,那就是未來的眾生,在現場大家聽的都知道了,還有未來的眾生,讓人人能,「明了法源,依經入道」,能了解法的源頭,依照經典入此道路。
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要讓我們知道,這路徑要怎麼走,這是開始的<十功德品>,所以希望佛能讓我們更了解,到底這部經,在人間有什麼作用?它的起源,它依止的地方,到底是什麼?這就是問這部經的意思。
所以在經文裡,<十功德品>開頭這麼說:
《無量義經》
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
復白佛言
世尊
世尊說是微妙甚深
無上大乘無量義經
真實甚深甚深甚深

很少有哪一部經,一直甚深甚深,真實甚深,這實在是很少見,不過,在《無量義經》,如此浮現出來,我們就能知道,經典它的含意,和為人間的作用,用途有多大。
因為眾生根機,如此高高低低,真的是參參差差不整齊,所以佛陀才需要為眾生,說這麼多年的法,設很多方法,去應眾生根機,如此四十多年了,到底眾生的根機,是不是有較整齊了呢?
佛陀出生在印度,但是佛法是要普應全人類,佛陀在時間,也總共才八十歲的壽命,真正說法的時間,也才有四十九年,所以說在這時間,人命,壽命的時間中,在那裡所說的法,大家都普遍聽得到嗎?
近佛時代不太久,有一位阿育王,他很信仰佛法,尊重三寶,有一天他看見一位,很莊嚴可愛的小沙彌,看到的時候,他一直從內心,想向這位小沙彌頂禮。
但是他覺得我貴為國王,孩子雖然出家成為沙彌,不過他就是小小一位沙彌而已,但我是一位國王,在眾目昭昭下,向一位出家的小沙彌頂禮,好像會失去國王的尊貴。
但是他一直一直有這念心,很恭敬,和想要頂禮,所以他就邀這位小沙彌,到偏僻的地方,對這位小沙彌恭敬頂禮,頂禮之後,他就向這位沙彌說,我現在向你頂禮,你出去之後不要向人說起,說我阿育王向你小沙彌頂禮。
小沙彌聽了之後,歡喜,看到前面一隻瓶子,瓶口小小的,他突然就把他的身體縮小,鑽進瓶子裡。
之後,國王看到了,怎麼會這樣?突然間他又從瓶口裡,小小的瓶口又飄然出來了,那時候小沙彌跟國王說,國王,這只有你看到而已,你不要告訴別人。
各人就有各人不能向人說的話,不可說,不可說,其法深奧微妙,甚深不可說。
看,在佛世時代,和佛如此接近,也如此恭敬的一位阿育王,他竟然也還有我相,雖然他很恭敬,但是,眾生相、壽者相、人相全都有,還是去不掉,其實真的是佛法很奧秘,很深很深。
所以大莊嚴菩薩,他就是希望以後的眾生,能讓佛法更普遍在人間,人人做得到,人人說得到,人人都能互相分享,所以他慈悲再請問。
所以,這部經就是要讓大家聽得到。
《無量義經》
一聞能持一切法故
若有眾生得聞是經則為大利

希望人人一聞能持一切法,聽到一句,就能知道很多道理,若能人人、眾生都聽得到,不是眾生都能得到大利嗎?因為這部經,是如此適應未來眾生的根機,所以希望佛能再更明白解釋,如此對未來的眾生,才是真正有利。
《無量義經》
所以者何
若能修行
必得疾成無上菩提

讓大家全都能接受得到,大家都能投入這經的內容,甚至身體力行,人人全都能很快得到無上菩提。
在這段文,我們大家是不是能想到,現在的人間菩薩,我們常面對到的,所聽到的,過去的人生如此迷迷糊糊,很糊塗的人生,聽了之後,看到大家這麼在做,自己過去的糊塗,也是會覺悟過來。
我們也有聽到,有一位是慈警會,本來他就是社會的保母,儘管他要維持社會的安全,不過,自己的習氣,他就說「五專」,「五專」慈濟人的術語,「五專」是什麼?絕對不是讀書的五專,不管是賭博、喝酒,吃喝玩樂都會,這是他過去的人生。
但是看到慈濟人那分愛的付出,周圍的人那種受苦難,慈濟人如何去幫助,如何去膚慰,由不得他心服了,由不得他接受了,慈濟人的威儀規矩,所以他改變了。
看,這不就是「若能修行,必得疾成無上菩提」,過去不好的習慣都去除了,不管這時候,別人要他賭博也不會去了,別人要他喝酒也不去了,請他抽菸他也不抽了,總而言之,一切不好的習氣,過去說是很難改,但是現在完全戒除了,身心輕安自在。
了解如此做很歡喜,所得到的就是法喜充滿,不管是為社會人群的保母,他很盡職,或是投入慈濟的團體,為利益人群,不惜辛苦付出的,也是很多,所以這就是已經見證,若能修行這部經,絕對很快,疾成就是很快,無上菩提,能得到無上菩提。
《無量義經》
其有眾生
不得聞者
當知是等
為失大利

假使這部經,無法普遍讓人人都能得到,其實這是眾生很大的損失,或是聽了之後無法接受,或是很不了解,或是完全沒聽到,這些人真的是失去了大利。
是什麼大利呢?他不知道,原來「菩提大道直故」,其實有的人聽經覺得我很怕,我若聽經,我就要依照經的教育,要守戒,要持齋等等,大家覺得,我聽經若沒守規矩,這樣我自己心更不安,所以乾脆不要去聽,也有這樣的人。
所以若如此,實在是失去大利。
《無量義經》
不知菩提大道直故
行於險徑
多留難故

常常對大家說,佛法要生活化,其實菩薩在人間,人人都是菩薩,人人所說的話,只要有道理,也是叫做經,有道理就是有路讓我們走,這叫做有道理。
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,菩提就是大道,一條覺悟的大道,這條覺悟的大道沒有彎曲,也沒有坎坷,是很平坦的大道,尤其是又很直,只要你進來,在這大道上,其實不難走,很好走的路。
所以因為有很多人,不敢走入這條路,就是不知道這條路的平坦,不知道這條路,原來是這麼直,這麼好走,所以偏偏去走「行於險徑,多留難故」,眾生不就是這樣嗎?
本來一個明明的道理,你接受就對了,做就對了,就是不犯錯,若能這樣做,絕對沒有犯錯,不只是保護自己,還能利益他人,這是如規如矩的人生,規矩的人生,就是守道理的人,這是一條很大條、很康莊、很平坦的道路,偏偏不去走,他就是要走,走在那種很險要的路。
所以常說,聽我一句勸,我勸你,你要好好懸崖勒馬,不要去走險路,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,哪需要鋌而走險呢?不用,不要人生覺得說,沒有我做不到的事,沒有我…。
好像世間的事,我們都只是逞強,看看地球一直在發燒發熱,地球真的是病了,因為人類在這顆地球上,無理使用,所以無理破壞,破壞了山河地理,水脈壟斷掉了,樹木一直被砍掉,這就是為了利益,為了享受,所以行在險徑,所以多留難。
我們在這人間道上,不斷六道輪迴,由不得自己,真的是苦難偏多,很多事情不是我們要的,但是偏偏逆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,人間不就是在這險徑多留難呢?很困難。
有的人說,我很困難,我很難過日子,對,過去就是走這樣險徑的路,為利,喪失了良知,為了享受,不顧一切,這不就是險徑嗎?所以過去所做的,現在的糊塗等等,不斷都是在造業中。
所以《無量義經》,就是一條康莊的大路,人人有辦法接受,人人做得到,也是現在人群所需要的。
所以因為這樣大莊嚴菩薩,就再次請佛陀說法,所以「菩薩慈悲,利己為人,請法解惑,是經甚深」,因為這部經很深,所以「微妙難解,起源止處」,這部經的起源,和它要依止的地方,「敬請佛說,開示眾生,明了法源,依經入道」,讓我們能知道這個法的源頭,讓我們安心入這條大道直,這條路可以走,所以我們大家要時時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靜思晨語-- 20100825十功德品(一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--法譬如水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