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91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修心禪在靜思惟中,
慎思毫釐悟誤千里。
凡夫心纏,迷名利中,
難脫凡夫,心自纏中,
執相迷網,偏離正法念中。
《法華經》過去才說了十七品而已,《法華經》總共有二十八品。這麼多年了,一直到現在,十七品過去了,才將要進入第十八品的開頭。時日就是不等待,這將近五十多天的時間,在種種種種的環境下,間斷了一段時間,對大家很歉意。人生,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日日都沒有離開這三間。三間照常在過,也無法跳過一日間,但總是無法在這將近五十多天這樣一路說過來。空過去,那就是空了。現在,把握現在,這時又再開始,一直就是在自我警惕,再也不可又讓它的時間斷掉。斷掉再開始,那也是空白了,或者是心靈將那個法來到那裡就斷掉;說不定在那個地方斷掉之後,現在還未開始再進道場來薰法香。
道心,培養到道心成熟不是容易的事情,一旦有間歇過了,這念道心還要重新培養,所以我們要很謹慎。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;空過的時間,就是減日的生命。時間空過,很懊惱,由不得自己的懊惱。所以與大家互相勉勵,大家還是要把握時間,用心再用心。多聽、專心聽;心聽進去,要刻在心版上,用在日常生活中、待人接物中。修行,差之毫釐,那就會偏於千里。要知道,修心。修心,前面已經兩天了,還是向大家說「空幻無常、無相,人生如夢」等等。但是今天開始,要再向大家說,你妙中要真實;前兩天是準備,準備這個法要再回來的環境,事事要適用,如何傳,我如何準備,環境要讓它適應。兩天過去了,現在要向大家說,我們要用真實心,我們要知道什麼叫做修行。
看,「修心禪在靜思惟中」。我們大家一大早上佛堂來,這樣是在修禪嗎?不是僅僅上佛堂來才在修禪,我們是時時刻刻都修「心禪」。因為我們還無法在禪堂裡面,我們是在講堂的裡面,我們的生活就是聞法要在日常人我生活中。所以,你人面對什麼環境,你的心就要在那個環境裡。你面對什麼事情,你的心就是要在這個事物中去轉心。所以,用心去體會,「修心禪在靜思惟中」。靜思惟,跟大家常常說過了,天地萬物、人事等等,我們要好好地心靜下來。看到東西,要去分析它;我們要分析這些事情,一定要靜思惟。必要的,我們要好好更用心去靜思惟。
靜,就是沒有雜念,靜寂清澄,心無掛礙,沒有其它雜念來干擾我們。讓我們清清楚楚去分辨這個是什麼東西,有什麼作用,位置要放在哪裡;可以接近人,對人與物能讓他們稍微互相契合。沒有用的東西堆在牆角,人沒用到,又很占空間。所以我們需要的東西,一定要有用心去靜思惟:我們用這樣東西,對我們、對事情是不是有用呢?這全都要靜思惟在這念心。而我們早上在這裡,課誦之後坐下來,心調整好。課誦,每天早上差不多都是這些經文,有時是《無量義經》,「哦!這才更要專心」。雖然千篇一律讀這些經文,這個經文任何一字一句無不都是點滴法,潤漬你的心,這就點滴增長你的慧命。《無量義經》,就是讓我們靜心思,這個法的源頭。
所以,上殿來就是這樣,若下殿後也得要這樣。上殿來靜思惟,經文入心;出了講堂開始做事情,靜思惟,將所有要做的事情真正次序用心。分秒充分、物物充實,這就是我們的修行。「慎思毫釐悟誤千里」。我們若說要坐禪,我們若是沒有好好正思惟,光只是形象在那裡坐,可能我們的思想,靜思、想念中說不定毫釐偏了。這個毫釐之間是覺悟嗎?靜的時候很用心,正確,悟了,「《無量義經》原來這句是這樣念下去,識,我的心能夠接受,我願意,我就是這樣的志願」。《無量義經》這句話,這樣身體力行、心有所得,叫做慧命增長,這叫做「悟」。
若是「誤」呢?就是一念偏差,差之毫釐,就差千里了。千里就是毫釐、毫釐偏差而來,只要一點點,一根頭髮的絲,這樣這一點點的偏,那就是偏千里了。所以請大家要很用心聽師父說。我也是很盡力了,請大家彼此之間要在修心靜思中,要慎思覺悟,才不浪費我們的時間,要不然的話時日一直過去了,真真正正要去達成的目標愈來愈遠。你沒有跟著時間走,我真正這部經到底能夠再說多久呢?我不知道。能夠說一天就成就一個法,請大家要珍惜啊!
所以,「凡夫心纏」。纏在哪裡?「迷名利中」。「凡夫心纏,迷名利中」。這種名利,在人間破壞性很大,若是要牽名逐利,在社會名愈高、利愈多,對社會傷害就愈大,對人間的危機就愈來愈大。所以很精純,不論是什麼樣的環境,人人若能夠接受佛法、了解道理;接受道理了,哪怕是在權威中、名利大,他也要了解道理。權威、名利大,他能夠用他的力量、接受道理,用這正確的道理為人間付出,顧民生大眾、顧社會等等。若是能這樣,就是功德;若是沒有在道理之中,只是心貪婪,這叫做「凡夫心纏」。纏,自己的人生到底得到什麼呢?權、利、名,最後還不都是一場空嗎?他沒有看到無常,沒有看到自然法則,所以自己自迷茫在心的裡面,這很痛苦。「凡夫心纏,迷名利中」,難脫啊!很感慨。
「難脫凡夫,心自纏中」。不是誰讓他去纏的,是自己纏的;外面的境界纏著他,名利、地位纏著他,他自己的心又再去惹來、去招攬來,自己心欲念大,去招攬這些煩惱無明來纏在自己的心中。這大家要很警惕,這種「執相迷網」,那就會「偏離正法念中」。你說,即使讓你很用功,但是我們若是迷,「執相迷網」。我信佛,我要弘揚佛法,我的排場很大,浩浩蕩蕩讓很多人來聽,我用很多方法,「來啊!來啊!大家認識我,我是某某某某什麼人」。這雖然聽到法了、懂法了,「我是某某某某什麼人」,但是說那麼多,做了多少?又做了什麼事情?
現在「智顗大師」(大愛臺節目「高僧傳」系列),智顗大師平時也叫做……,佛教徒較認得他的,叫做智者大師。他在求學,遇到明師慧思法師,那是一位真正大智慧者。那個時候慧思法師也很孤單,他的生活,周邊雖然有弟子,卻是他不想招攬信徒。他想他要修行的方法,做他一個心願未達成的事情,那就是要傳承的弟子,法要如何正確傳?這是他的心。因緣巧合了,智顗法師,因緣很好,度他入師門的師父知道他是一位能夠培養的人才。到了他年齡適合了,他就介紹他到慧思法師的道場。那種過去,不是我在這裡轉車去哪裡就好,是經歷了生命重重難關。那個時代戰亂是不停的,逃過戰亂,逃過了這種氣候、山雪,很辛苦,總算也到達了。
慧思法師等待這個人才,看到,很契機。幾次的談話,覺得這個人才就是真正能夠傳法的人。他的心中有幾種的法,最重要的,心繫念在《法華經》,法華部──正統,入人群,行菩薩道。可惜在這個梵文中無法普遍,尤其是這個法要說很不容易,所以很辛苦。等待、等待,終於等到了。他成就他,到達就讓他去閉關;進去,了解這個是根機,讓他去閉關。之後,讓他專心,供應他這些經典,專心單獨指導。在關內日日進步,一日千里,一心體悟了,那就是法法皆通了。師徒之間,法很投機,「老師,您這句話是這樣,我覺得師父在說的,這與這段文,它又是境界是什麼」。
師父歡喜啊!「師父的方向是這樣,你解釋起來是這樣的方向的風光,比我還更透徹。」就像我道就是開這樣的方向,你還能夠為我解釋了這方向,還有什麼風景,要種什麼樹,要做成什麼樣子,讓人能夠乘涼。這是道啟通了。這師徒真的是很特殊。經過之後,要趕緊成就他,更再向入人群去,所以慧思禪師要表達這個大工程已經完成,自己也很期待,還有很多要再去靜思惟。他除了教他「法華」,還要再指導他「止觀」。佛法如大海,所以師徒就在這個地方,「年輕的要去發展,我有年紀了,要一個靜態的地方」。就這樣離開了。智顗禪師開始就走上他所要完成的師命之路,這樣也是經過了一段一段很險難,到處就是很多矛盾,很多被排斥。
其實從他的師父開始,教界的人就全將他排除在外面,都說慧思法師是一個在迷惑人,說不一樣的法。那個時代,不論是同道、外道,常常都一直要請他來論戰。「來辯啊!你說你的法多好,而我們在修的法是這樣。」常常就是在那裡論戰。甚至也有同道者來偷偷放毒,在慧思法師要喝的水中。那時古代的人心,要修行也沒那麼容易。就是這樣,他身體也很不好。能夠遇到智顗禪師,他就完全要來付託。而智顗法師他觀念、思想很正確,志同道合,所有思想、理念無不都已納入心了。「這樣師父安心了,你可以去了。」同樣經過了風霜苦難,經過了國與國的爭戰等等。他任何天災,路途遙遠,總是到達了。到達,還是同樣。瓦官寺的高僧,那就是王親國戚,權、名、利很大。出家了,國家的支持,所以在這樣的情形下,哪一間寺敢來挑戰呢?哪個地方的人民敢不來尊重呢?所以這就是一個勢大。
這位法師,一天到晚大家都來奉承他。卻是智顗禪師他到達,「這個城裡最有名的高僧是誰?」大家知道是誰,就將他帶去了。為什麼呢?智顗禪師的弟子,已經背後有聽到了,「要去,沒有那麼容易哦!這個寺院門檻很高。」等等…不過智顗法師他還是,「我有這樣的因緣,一切就緣吧!」還是去了。一開始看到的臉色,被那一種的態度,是真正……。總而言之,短短的時間,站著的問答,到了幾句話後,坐在大位的這位法師趕緊離位站起來,恭恭敬敬。這就是人的心。有地位、有名,他看這一位少年僧默默無名,哪有將他看在眼裡呢?但是與他對答,肅然起敬,起來鞠躬、尊重,從這樣的因緣,將他留下來瓦官寺。
這間瓦官寺與「法華」是很密切,這個地方,智顗禪師就在這個地方發揮很大。因為這法師去向他的國王稟報,這得到的佛法這麼正確,一直宣召,大家都要去聽法。朝政可以三天免朝,百姓、官員都要去聽法。那一時的盛況很大。從這樣開始,佛法在那個地方興盛起來了。外道或者是同道,辯論的戰帖一張一張寄,他一場一場應付。不論是官民、地方人士,那辯論的場沒有停過。所以很甘願,愈來心愈服,愈甘願要來聽經。
這樣的人已經是很多了,城內外對聽法是一件很時行。但智顗法師心很憂,弟子問他:「這不是好事嗎?」智顗法師說:「聞法的人多,得法的人少,能夠體會到佛法的人少,都是追在那名相,執在名相。聽法好像是要來聽常識,並沒有轉識入智慧;聽是聽,生活行為還是在這樣纏綿之中。」是啊!這也是我很擔憂的,人都是「執相迷網,偏離正法念中」。儘管很時行,大家都愛聽法,但是愈聽,「博聞愛道,道必難會」。光是接引一些人來聽佛法,「哦!某一個人很會說,也很會教我們方法,如何坐禪會得到什麼境;如何教我們,讓我們口才無礙。」這種變成了落入迷網。所以佛法,我們上次才說過,迷在迷網中;眾生在無明迷網中,二千多年前佛陀這樣說。
現在呢?這種的迷網,迷了心,在那個電子的遊戲中。現在的人一支手機,認識手機,不認識人。沿路走就是這樣頭低低的,看手機。他的好朋友、他的長輩走過他的身邊,不知道;叫他,抬頭,不怎麼認識。因為很久沒有看到,都在看手機。眾生已經執相在迷網中。聽法的人是這樣,現在人很懂得文字,因為他博聞愛道,每樣名詞都知道了,口才辯利,很會說,形象又不錯。直到大家將我捧得:太多人,但是要來的人要收錢,一堂課多少。販賣佛法。
佛陀是拚生命,現相人間,沒有停歇。這樣從年輕到老,示涅槃前還要說法;就是觀機逗教,眾生得度是佛最歡喜心,這是法的供養。現在的人呢?現在的人都迷在那名相利養,在名相利養中。你們想,現在的法是要讓大家「博聞愛道」就好了嗎?或者是要他「守志奉道」?我們昨天在開醫療董事會,郭漢崇教授開始的那張幻燈片,他就「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」。他從傳到我這句話之後,我還告訴他:「前面還有兩句,你要謹慎,那就是『博聞愛道,道必難會』。你這兩句怎麼不寫上去?」這就是現在在求學的人,廣、高在求學,就是要求懂這些、要懂那些,而我能夠告訴你這些。「我懂了,告訴你,我有名。」
這「博聞愛道,道必難會」,你知道很多、你說很多,但是時間這樣在過,真實的道理,該研究、該救人,還沒有自己直接去做到,這個理還沒契合到,還沒有去合到那個理去實行。所以我們現在佛法也是這樣,博聞愛道絕對是道必難會,我們應該就要「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」。我們既發心、既立願,我們視人間、時間的生命如何利用。所以各位,若要向大家說得很清楚,今天要進入經文的機會又沒有了。你們要知道,這些事情,現在說的這些雖然還未入經文。我們這次第十八品還未進入,但是今天對你們說的話就是這樣的理想。「法華」中的境界,要教育我們的就是這種方向,所以我們要入道之前,先為你們指示一下:「開始要入道了,心理要準備了哦!」這樣聽懂嗎?好,所以才要時時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