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09/18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9/18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09/18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   2018/09/18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 Empty周二 9月 18, 2018 10:26 pm

20180918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見聞善行,隨順為喜;
不違不受,不感喜樂;
對一切善,分明是非,
先能領受,而後思行。

  時日過了,佛法才更要用心聽。佛陀的時代現在已經離我們很遠了,不論它時間是多長、多久,法在,佛法身在,那就是佛壽命在。佛壽無量,但是所留下來的道理,道理已經為我們開一個方向了,就是這條路。我們這部經就是開這樣的道,現在我們要走這樣的路。常常說,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這道理很清楚。人人日日都要走路,你走的這條路就是經過了地理探勘,決定從這個地理方向開一條道。所以,有道才有路,我們人,想要有人,就要有理;理,要從真誠的道理來。

  各位,人生啊,所過的一直都是忙忙碌碌。清晨起來,知道的是生活、動作,要如何生?要如何活?在這一天,生得歡喜嗎?活得快樂嗎?歡喜、快樂。什麼事情能夠讓我們歡喜?又是什麼事情會讓我們擔憂、不快樂?沒有人會去探討這些事情。就是這樣活下來,歡喜的我哈哈大笑,不可一世,這樣過去了;困擾的,惹來了煩惱、怒氣,不順我意,累積著,不知道要多久、幾天?所以,我們人生快樂的是容易過,惱亂、紛擾、無明卻是不斷延續著,所以我們要細膩、用心來生、活。今天我們這時候,這個時刻應該是歡喜,我盡我的心力說話,而你們也有這分有心想要聽法,志同道合。我們在這個環境中、這個時刻,但是我們都還不知道後面到底是什麼事情啊?不知道,不過我們應該把握現在。

  所以,將心拉回來。二千五百多年前也好,剎那此時也好,每一個剎那此時都是累積著過去,還要再招攬未來;過去的已過去,未來的分分秒秒在逼進過來,我們把握這時才是真實在生活著,所以大家要用心。所以在文,「見聞善行,隨順為喜;不違不受,不感喜樂;對一切善,分明是非,先能領受,而後思行」。用心了解,我們每一個時刻,總是看到;你們看到我,我也看到你們。不只是看到,現在我說話了,你們也聽到了,歡喜嗎?有道理嗎?有道理,我歡喜。這樣我們能夠身體力行
嗎?是發大心力行呢?或者是隨順?「道理不錯,跟您走就對了。」這樣輕輕鬆鬆,就是好的話、對的路跟他走,歡喜了。「不違不受,不感喜樂」。「有啊,我也有在聽。不錯,但是我現在還無法接受;我沒有違背,但是我無法接受,不過不錯啦!」所以不感喜樂,「還不錯啦」。

  而我們若再一個心,「對一切善,分明是非,先能領受,而後思行」。這就是更細心的人,對一切的善分明是非。我們將它分析看看,對或不對?道理是很好,方向有正確嗎?正確,沒有偏差,我先接受,讓我想想看。之後,我若想,我值得投入,我就完全投入。這是在這裡所說的有三種人,一個是「見聞善行,隨順為喜」,「不錯啦」;有的呢?「不錯啦」,但是不感興趣;另外一種呢?「我聽清楚一點,我稍微分析一下,我先領解,好好了解,然後好好想想看」,這是細思,有心。

*彌勒菩薩於前品中,聞世尊說,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法華經者,已是功德無量,勝於造塔起寺供僧。

  就是說前品,彌勒菩薩在第十七品。第十七品以前的十六品等,將入「本門」來(〈從地涌出品〉為本門序分)。我們「本跡開二門」,從本門進入,彌勒菩薩就很用心聽。一連串在這幾品之中,都能看到彌勒菩薩的蹤影,由彌勒菩薩來請示,由彌勒菩薩來對答。因為彌勒菩薩將是要接使命的人了,所以很認真。這個地方表達,「彌勒菩薩於前品中,聞世尊說,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法華經者」。我們前面一直提倡,現在在國際間,就是連印尼慈濟人,大家也在學書寫。他們抄寫《無量義經》,這也是叫做書寫、讀誦。因為《無量義經》是《法華經》的髓,師父這樣說。《法華經》比較長,所以他們選擇《無量義經》抄寫,都同樣啊!何況《無量義經》若能夠入心,這條道就能夠開得很寬,這條路就能夠鋪得很平。

  這次回來,在說他們抄《無量義經》;或是香港慈濟人,或者是新加坡,或者是馬來西亞,都看到他們在抄。所以,「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法華經者,已是功德無量」,這樣的功德就已經無量了,又再「勝於造塔起寺供僧」。若要說造塔、建寺與抄經,將這兩項功德拿來比較,比較起來抄經的功德較大。這是在第十七品之時這樣說。

*又聞若能兼行六度;之前總認為獨善其身,以為自修持遠離煩惱,而不入人群,不受染著。

  「又聞若能兼行六度」。「好,你若能夠抄經,也能夠建塔、造廟、四事供養,還有辦法能兼行六度,六波羅密,若能夠這樣。」「之前總認為獨善其身」,以前都認為:這些就是信徒供養。以前就是這樣想。這些信徒來建僧塔,這也是布施,這也叫做「六度」,以前都這樣想。總認為我們的責任就是獨善其身;聽佛說法,認真聽、認真經行、認真打坐,思考佛所說的教法。這他們認為很用功了。獨善其身,「以為自修持遠離煩惱,而不入人群,不受染著」,修行以為是這樣而已,也以為煩惱自修清淨,隔離人群不受染著,這都是在過去十七品之前,所以大家思考、認知就是這樣。但是現在開始,從第十七品開始就漸漸開始說了。

*但能隨喜他作,是為助緣輕微,唯如是見作、聞作、隨喜他人作,能復得幾許福?

  「但能隨喜他作,是為助緣輕微,唯如是見作、聞作、隨喜他人作,能復得幾許福?」「我們就像這樣很認真,佛這樣說,我們這樣聽、我們這樣修行,我們能夠不受到人間污染,我們獨善其身,這樣在修行。」佛,第十七品開始說〈分別功德品〉,將修行的、將布施的,獨善其身、兼利他人,這個法慢慢理出了方向。第十七品,將那個分別,類似,看起來一模一樣,差不多,但是要分清楚。什麼樣的功德是大功德?什麼樣的功德較輕微?而且什麼功德是利益人?什麼功德是獨善自己?利人與獨善如何分別?第十七品之前,佛陀用方便法,開始慢慢啟發。

  慢慢地,愈來愈接受了,也開始知道應該要兼利他人,自利兼利他人。佛陀說法的方法,漸進式,漸進的方式,用在四十二年,所以來到法華會之時,話機一轉,那就很強烈。因為佛知道時間不會等人,講《法華經》,在說法的第四十二年,他的年齡是七十二歲。時間不會等待人,所以話鋒一轉,開始排斥小法,要褒揚大法,就這樣轉入《法華經》。要轉入《法華經》也是很用心,放光、現瑞等等等等。〈序品〉、〈方便品〉、〈譬喻品〉、〈信解品〉,這樣一直一路一路一直下來。要如何為我們解釋壽命?要如何為我們解釋在人間他如何發心?度多少的眾生?你即使光是〈化城喻品〉,梵天王來哦、來哦,十方,四方八達、上下。光是介紹這些梵天王,人數來,加上了寶塔要現前,加上了寶塔要現前之前,還是要先三變淨土,讓那個靈鷲山開闊起來。多少諸佛,還是同樣十方來,每一方來的菩薩都經過介紹,每一個地方都有領導的菩薩來。

  一直到彌勒菩薩好奇:「這些菩薩是如何成就的?是誰的弟子?」佛陀說:「我的弟子。」彌勒菩薩說:「這要如何相信呢?佛陀成佛以來,也才四十多年,這些菩薩無法譬喻、計算,人人都是很資深。」所以佛陀開始要說他是生生世世、時間累積等等。總而言之,佛陀的智慧是這樣步步催快起來,而且求好心切,恨弟子無法接受。藥師,醫生要治病,孩子,這麼親近的孩子還在迷茫中;好藥在其中,不肯吃;醫王在那個地方看病,不肯接受。這種這麼好的醫生的父親,如此的親,而且這麼的陌生地遠離,有藥。

  佛譬喻他隨身的弟子,大家還停滯在獨善其身。平常在啟發大乘法,一般的信徒,「還可以利益他人,歡喜接受」;在旁邊在聽,感覺這是佛陀的教法,「他是在教他的,與我無關」,一直就停在這裡。所以佛陀很感慨,他只好,這大醫王只好又再行遊到外面去了,遠遠的,叫人回來告訴孩子父親往生了。這段經文應該大家很深刻。因為這些孩子都有病了,父親為他們開藥,他們就是不吃,還是在迷戲,還是在那個環境中。等到父親遠離了,回來向他們回報:「死了!」才開始想到,「我有病要怎麼辦?」開始去找秘方。這種留下來的藥雖然有效,有對症嗎?

  醫生若在我們的身邊,為我們把脈,對症下藥,我們很快就能解除我們身體的苦;就是帶著這種心病在遊戲,等到知道求不可得了才來用,不知道對不對的藥,「加減吃」、「加減修」,還是依然故我,病人還是病人。顧病人的,他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,「總是藥嘛,加減吃」,這實在是很感慨。各位,我們要珍惜每一個時間,我們這個時候是重生命,其實未來永恆是重慧命。我們的記憶,好的事情,該做的、該學的一定銘刻心版,培養成了我們的方向,養成我們勤於開道,養成我們好好鋪路。我們若自己沒有方向,自己不肯開道、不肯鋪路,我們必定是走投無路。大家要自我提醒。

  所以在這個地方,「但隨喜他人作,是為助緣輕微」。看別人在做,「很好啊!他在做好事,這樣也不錯啦!」像這樣的人,看人做隨喜,助緣去做也隨喜,「你叫我幫忙你這項,好啦,好事我幫你一下」。當然這也是很好,但是舉手之勞,在功德分別就是輕微。

  「唯如是見作、聞作、隨喜他人作」。看到人在做,尤其是聽到他做,「不錯哦!所以要我幫忙,我幫忙你,所以我幫你一下。」這叫做「隨喜他人作」。「能復得幾許福」。幫忙你,讓你度過,就像這樣的人能夠得多少福?這是彌勒菩薩開始要追求佛陀能夠再為他們分析。〈分別功德品〉之後要如何?隨喜也有那麼大的功德嗎?其實隨喜比在那裡在分別更好。隨喜就是會讚歎人,好事沒有違背,能夠幫忙人,這也算是不錯。不過佛陀有佛陀的解釋。

*前分別持經功德品(建議刪「品」),能持經修法,更能兼行六度,已為殊勝,但未能盡至其極!

  所以,前面,「前分別持經功德」,是修法。修法,「能持經修法」,持這個經,那就是修法。更能兼行六度,布施等;修法就是坐在那裡,「你做好事情,很好、很好,你要我替你開門,好,我幫你開,讓你通過」,「東西還很多沒有搬,來,我替你搬」。類似這樣,這是「隨喜」。隨喜要如何來將它分別功德?功德隨喜、隨喜分別,這兩個是配在一起的。

  所以,「能持經修法」,這樣的功德在第十七品;能夠受持經、法,「佛陀告訴我的話,我刻在心版中,我有照這樣做,我有照這樣修」。這「持經修法,更能兼行六度」。不只是佛教我如何用功、如何用功,之外,我還跟這些菩薩共作善行。這不是只有開門、搬東西而已,固然這也是隨喜功德,還要兼行六度,就是好的事情我們應該要自動自發,不是人家來拜託我們,是我們要自動自發。能夠這樣,「已為殊勝,但未能盡至其極」,這還是要再有因緣來鼓勵、幫助,還是要,需要人鼓勵。這被動的方式。

*此品:以一念隨喜,見作、自作、隨喜功德校量,方為盡至極。

  這一品,〈隨喜功德品〉,「此品:以一念隨喜」。我們剛才說,「我看這樣,我再考慮一下,我再想想看;我雖然贊同,但是我並沒有想要與你一起;我贊同,要叫我參加,我再考慮一下」。前面所說,還沒去身體力做。所以現在這品,「以一念隨喜,見作、自作、隨喜功德校量」。現在開始我看人做了,我很自動與他一起做,他做、我做,做了之後,我們都皆大歡喜。

  慈濟人難道不就是這樣嗎?慈濟人做慈濟事,要做什麼呢?「我們大家做,很辛苦吧!」「沒有,很幸福啦!」隨喜一起做,很幸福;我們這麼多人,很幸福。所以,要這樣才可以說「方為盡至極」。這種「自作、教人作、見作隨喜」,這全都有輕重的功德。不要說看人在做,真善,你做不到,就在那個地方說風涼話;只要你做不到,你也不用讚歎,也不可去誹謗他。但是有的,見作、聞作、喜作,這不想要不要緊,不要去障礙人,這樣就對了。

*又上品直起隨喜,但舉人相,至此方明功德,顯一念隨喜之功德。既然前品如此,此品亦然,況受持讀誦者哉。

  所以,「又上品直起隨喜,但舉人相,至此方明功德,顯一念隨喜之功德」。前面在第十七品所說,「你做這個,你有這樣的功德;你做這樣,你有這樣的功德」。佛陀是隨人點名,說做什麼有功德。這與這個地方,開始佛陀才要說功德,「顯一念隨喜之功德」。你會去讚歎人,你的一念心若沒有真誠,你做不出來。看人做、聽人做,我們要幫助他做,很自然做得很歡喜,這一定要從一念心,才會有功德。「既然前品如此,此品亦然,況受持讀誦者哉」。何況經典銘刻在心中,身體力行;獨善其身,現在再進步能夠包容他人。當然就是進步了。

隨:非用意在先,乃不期而會遇,隨其所聞其善。
喜:非但形於色,乃心悅意誠服。

  「隨:非用意在先」,就是跟著人,看到人家這樣,「好,我讚歎你,好啊!」「乃不期而會遇」,沒有覺得說:他做那麼好,我一定要去與他會合。沒有這樣想。所以,「隨其所聞其善」。他在做好事情,「好啦」,總是不想要一起去做。「喜:非但形於色,乃心悅意誠服」。這就開始要讚歎他了。我們看他做得很好,我們的態度要很誠意,要去關心,去讚歎他。不是人家說這個人很好,「好是他好,好就好啊!」只是僅僅隨聞,雖然沒有反駁,卻欠缺歡喜心。所以,歡喜,「真的啊,你做得這麼好,是如何做?很對,讚歎你」,喜悅。這「誠服」,很虔誠佩服你。這叫做「隨喜」。

功:累聚行之所趣,即善念隨喜之功。
德:累積功之所歸,即時行善隨喜之功,所聚得福報之德。

  「功」,功就是「累聚行之所趣」。「一開始,我不只是聽到歡喜、看到歡喜,我還要積極,要去做。不論自己做、跟隨人做,凡事舉步動足、開口動舌,身、語、意業,我這個善念已得,所以我要投入下去做。」所以,「累聚行之所趣」,不是只有說的,身體力行,長長久久的時間就是這樣這樣一直累積,就是這樣這樣一直走下去;走前腳,放後腳,步步向前行,這樣路就走得遠。這叫做「善念隨喜之功」。

  「德」是「累積功之所歸」,樣樣做都做到,樣樣苦勞、功勞都有,自己不在意,分分己獲。哪一項自己做的不是自己得呢?造惡得惡因,造善得善因,這全都是自己所累積來的,所以「累積功之所歸」。善、惡業如何造?人與人如何結的緣?這全都在自己。若清楚了,一定是一個很能容納人的人,沒有不滿意的人。

  所以,「即時行善隨喜之功」。這樣你說每一句話,做每一件事情,這全都是立功;在自己的生命,樣樣都做對,善因、善緣都已經會合了,都在你這裡,不會給別人。你去幫助人,功德歸納是在自己;表相看來,那個人受你幫助,實相說來,那個人幫助你慧命。所以我們要時時用感恩心。「所聚得福報之德」,這個「德」就是「累積功之所歸,即是行善隨喜之功,所聚得福報之德」。這大家若能夠了解,應該什麼都通達了。希望人人深心信解。道理為你們說得這麼淺,什麼叫做「隨喜功德」?第十八品,現在要開始,明天開始就要入經文了。前面說的,世間人事回歸到佛陀的道理了;入理,我們更得要時時會事。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9/18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9/18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   2018/09/18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 Empty周二 9月 18, 2018 10:27 pm

2018年9月18日上午5:20] 農曆八月初九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未開示經文)

1. 「佛法,用心聽,法在,佛法身在,佛壽無量」:時日過了,佛法就要用心聽。佛陀時代,離我們現在已經很遠,不論它時間是多長、多久,法在,佛法身在,就是佛的壽命在,佛壽無量。

2. 「開道,鋪路。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:但是所留下來的道理,道理已經為我們開一個方向,就是這條路。這部經就是開這樣的道,現在我們要走這樣的路。常常說,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這道理很清楚。人人日日都要走路,你走的這條路,就是經過了地理探勘,決定從這個地理方向開一條道。有道才有路,我們人,想要有人,就要有理;理,要從真誠的道理來。

3. 「眾生喜憂參半,浮浮沈沈,得用心細膩生活」:人生,一直所過的都是忙忙碌碌。清晨時起來,知道的是生活、動作,如何生?想要如何活?在這一天,也生活得歡喜嗎?活得快樂嗎?歡喜、快樂。什麼事情能夠讓我們歡喜?又是什麼事情會讓我們煩惱擔憂、不快樂?沒有人會去探討這些事情。就是這樣活下來,歡喜的我哈哈大笑,不可一世,這樣過去了;困擾的,惹來了煩惱、怒氣,不順我意,累積著,這不知道要多久、幾天?所以,我們人生快樂的是容易過,惱亂、紛擾、無明,這是不斷在延續著,所以我們要細膩、用心來生活。

4. 「說法者,聞法者,志同道合」:今天這個時候,這個時刻,應該是歡喜,我盡我的心力要說話,而你們也有這分的有心想要聽法,志同道合。我們在這個環境中、這個時刻。

5. 「把握當下,剎那累積」:我們都不知道未來後面到底會有什麼事情,不過應該把握現在。所以,將心拉回來。兩二千五百多年前也好,「剎那此時」也好,每一個「剎那此時」都是累積到未來、累積著過去,還要再招攬未來,過去的已過去,未來的分分秒秒在逼過近來,我們把握這個時候才是真實在生活中著,所以大家要用心。

6. ★上人手札:「見聞善行,隨順為喜,不違不受,不感喜樂,對一切善,分明是非,先能領受,而後思行。」

(1)「見聞善行,隨順為喜」:用心了解,我們每一個時刻,就是看到嗎?你們看到我,我也看到你們,不只是看到,現在我說話了,你們也聽到了,歡喜嗎?有道理嗎?有道理,我歡喜。這樣我們能夠身體力行嗎?是發大心力行或者是隨順?「道理不錯,跟您走就對了」,這輕輕鬆鬆,就是好的話、對的路,跟他走,歡喜了。

(2)「不違不受,不感喜樂」:「有啊,我也有在聽,不錯,但是我現在還沒有辦無法接受,。我沒有違背,我接受,不過還沒有……,不錯!」。所以「不感喜樂」,「還不錯啦」。

(3)「對一切善,分明是非,先能領受,而後思行」:而我們若再一個心,這就是更加細心的人,對一切的善,分明是非,將它分析看看,對或不對?道理是很好,方向有正確嗎?「正確,沒有偏差,我先接受,讓我想想看,之後,我若想,我值得投入,我就完全投入」。

(4)「有三種人」:這是在這裡所說的有三種人,一個是「見聞善行,隨順為喜」,「不錯啦」;有的「不錯啦」,但是不感興趣;另外一種呢?「我聽得更清楚一點,我稍微分析一下,我事先領解,好好了解,然後我好好想想看」,這是細思,有心。

7. ★「彌勒菩薩於前品中,聞世尊說,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法華經者,已是功德無量,勝於造塔起寺供僧。」

(1)「將要接使命的彌勒菩薩」:前品,彌勒菩薩在第十七品的以前的十六品等。將要入「本門」來,我們「本跡開二門」,從本門進入,彌勒菩薩就很用心聽。這一連串在這幾品之中都能夠會看到彌勒菩薩的蹤影,由彌勒菩薩來請示,由彌勒菩薩來對答,因為彌勒菩薩將是要接使命的人了,所以很認真。

(2)「受持、讀誦、書寫,法髓」:前面一直提倡,現在在國際間,就是連印尼慈濟人現在也在學書寫,抄寫的《無量義經》,這也是叫做書寫、讀誦。因為《無量義經》是《法華經》的「髓」,師父這樣說。《法華經》有比較長,所以他們選擇《無量義經》抄寫。何況《無量義經》若能夠入心了,這條道就能夠開得很寬闊,這條路就能夠鋪得很平。這次回來,在說他們抄《無量義經》);或是香港慈濟人,或是新加坡慈濟人,或是馬來西亞慈濟人,都看他們在抄。

(3)「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法華經者,已是功德無量,勝於造塔起寺供僧」:若要說造塔、建寺與抄經,這兩項的功德來比較,抄經的功德比較大,這是在第十七品之時這樣說。

8. 「又聞若能兼行六度,之前總認為獨善其身,以為自修持遠離煩惱,而不入人群,不受染著。」

(1)「又聞若能兼行六度,之前總認為獨善其身」:「你若能夠抄經,也還能夠建塔、造廟、四事供養,還有辦法能兼行六度,六波羅密」。若能夠這樣,「之前總認為獨善其身」,這些就是讓信徒供養,以前就是這樣想。這些信徒來建僧塔,這也是布施,這也叫做「六度」,以前都這樣想。總認為我們的責任,就是「獨善其身」,聽佛說法,認真聽、認真勤行、認真打坐,思考佛所說的教法,這他們認為很用功了。獨善其身。

(2)「以為自修持遠離煩惱,而不入人群,不受染著」:修行以為是這樣而已,也以為煩惱自修清淨,隔離人群沒有受染著。這都是在過去十七品之前,大家思考、認知就是這樣。

(3)「獨善其身、又聞若能兼行六度,兼利他人」:就像這樣很認真,佛這樣說,我們這樣聽、這樣修行;能夠沒有受到人間污染,我們獨善其身」,這樣在修行。佛,十七品開始講說《分別功德品》,將把修行的、將把布施的、獨善其身、兼利他人,這個法慢慢理出方向。

(4)「佛陀教化眾生」:十七品,分別、類似,看起來一模一樣的,差不多。但是要分清楚,什麼樣的功德,大功德?什麼樣的功德較輕微?而且什麼功德是利益人?什麼功德是獨善自己?利人與獨善如何分別?這我們十七品的之前,慢慢佛陀用方便法,開始慢慢啟發。

(5)「轉小向大,自利利他」:慢慢愈來愈接受,也開始知道要兼利他人,自利兼利他人。佛陀的說法方法,漸近的方式,用四十二年,來到法華會之時,話機一轉,那就很強烈。因為佛知道時間不會等人。

(6)「開始褒揚大法,轉入《法華經》」:佛陀說法第四十二年,年齡是七十二歲了。時間不會等待人,所以話鋒一轉,開始要褒揚大法,轉入《法華經》。也是很用心,放光、現瑞等等等等。〈序品〉、〈方便品〉、〈信解品〉、〈譬喻品〉這樣一直一路下來。要如何為我們解釋壽命?解釋在人間如何發心?度多少眾生?你就是只有光是〈化城喻品〉,只光是介紹這些梵天王來了,十方,四方八達、上下,多少人數來,加上寶塔要現前之前,要先「三變淨土」,讓那靈鷲山開闊起來,多少諸佛,還是一同樣十方來,每一方來的菩薩都經過介紹;每一個地方,都有領導的菩薩來。

(7)「生生世世、時間累積」:直到彌勒菩薩好奇:「這些菩薩是如何成就的?是誰的弟子?」佛陀說:「我的弟子」。彌勒菩薩說:「這要如何相信呢?佛陀成佛以來,不過才四十多年,這些菩薩無法譬喻、計算計,人人都是很資深。」所以佛陀開始要講說他生生世世、時間累積等等。

(8)【求索治病,然與其藥而不肯服】:佛陀的智慧,步步加快起來,而且求好心切,卻是弟子無法接受。藥師、醫生要治病,孩子,在如此這麼親近的孩子,還在迷茫中;好藥在裡面其中,不肯吃;醫王在那個地方看病,不肯接受;這麼好的醫生的父親,如此地的親,卻這麼地陌生遠離。

(複習1:2017年10月24日《法華經‧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【汝等可服,速除苦惱,無復眾患】:並慇勤勸說,知病、可服用此藥,必得快速除,一切身心悶亂苦惱,服藥病愈,無復眾患。)

(複習2:2017年10月25日【餘失心者,見其父來,雖亦歡喜問訊,求索治病,然與其藥而不肯服。所以者何?毒氣深入,失本心故,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。】:尋求治時世、人心妙法藥,願求能得解脫諸苦。然與其藥而不肯服,受以法而不肯修。)

(9)「佛陀感慨」:有藥,佛譬喻隨身的弟子,大家還停滯在獨善其身。平常在啟發大乘法,一般的信徒,「還可以利益他人」,歡喜接受;在旁邊在聽,感覺這是佛陀的教法,「他是在教他的,與我無關」,一直就停在這裡。所以佛陀很感慨。大醫王,只好又再行遊到遠方,叫人回來告訴孩子說父親往生了,這段經文應該大家很深刻。

(複習3:2017年10月27日《法華經‧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【作是教已,復至他國,遣使還告:汝父已死。是時諸子聞父背喪,心大憂惱而作是念:若父在者,慈愍我等,能見救護,今者捨我遠喪他國。】)

(10)「不珍惜『法』,煩惱無明叢生」:因為這些孩子都有病了,父親為他們開藥,他們就是不吃,還是迷戲環境中。等到父親遠離了,回來回報:往生了,才開始「啊,我有病要怎麼辦?」開始去找秘方了。這種留下來的藥雖然有效,有對症嗎?我們若醫生在我們的身邊,為我們把脈,對症下藥,我們很快就能解除我們身體的苦,就是帶著這種心病在遊戲,等到知道求不可得了,才來用,不知道對不對的藥,加增減吃,增加減修,還是依然故我,病人還是病人。顧病人的,他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,「總是藥,加增減吃」,這是很感慨。

(11)「珍惜生命,把握時間,增長慧命,勤於開道」:我們要珍惜每一個時間,我們這個時候是重生命,其實未來永恆是重慧命。我們的記憶,好的事情該做的、該學的,一定銘刻心版,培養成了我們的方向,養成我們勤於開道,養成我們好好鋪路。我們若自己沒有方向,自己不肯開道、不肯鋪路,我們必定是走投無路,大家要自我提醒。

9. 「但能隨喜他作,是為助緣輕微,唯如是見作,聞作,隨喜他人作,能復得幾許福?」

(1)「但隨喜他人作,是為助緣輕微」:看別人在做,「很好啊,他在做好事,這樣也不錯!」像這樣的人,看人做隨喜,助緣去做也隨喜,「你叫我幫忙你這一項,好啊,好事我幫你一下」,當然這也是很好,但是舉手之勞,在分別就是「輕微」。

(2)「唯如是見作、聞作、隨喜他人作」:看到人做,尤其是聽到他做,「不錯哦。所以要我幫忙,我幫忙你。所以我幫忙你一下」,這叫做「隨喜他人作」。

(3)「能復得幾許福」:幫忙你,讓你度過,就像這樣的人能夠得多少福?這是彌勒菩薩要開始要追求佛陀能夠再為他們分析,〈分別功德品〉之後,要如何隨喜也有那麼大的功德嗎?其實隨喜比在那裡在分別更好,隨喜就是會讚歎人,好事沒有違背,能夠幫忙人,這也算是不錯。不過佛陀有佛陀的解釋。

10. 「前分別持經,〈分別功德品〉,能持經修法,更能兼行六度,已為殊勝,但未能盡至其極!此品:以一念隨喜,見作、自作、隨喜功德校量,方為盡至極。」

(1)「功德隨喜,隨喜分別,兩個是伴隨一起」:布施;修法就是坐在那裡,「你做好事情,很好、很好,你要我替你開門,好,我幫你開,讓你通過」,「東西還很多沒有搬,來,我替你搬」。類似這樣,這是「隨喜」。隨喜要如何來將它分別功德?功德隨喜,隨喜分別,這兩個是伴隨在一起的。

(2)「前能持經修法,更能兼行六度」:這樣的功德在第十七品;能夠受持經、法,「佛陀告訴我的話,我刻在心版中,我有照這樣做,我有照這樣修」。不只是佛教我如何用功、如何用功,以外,我還跟這些菩薩「共作善行」。這不是只有開門、搬東西而已,固然這也是隨喜功德,還要「兼行六度」,就是我們應該好的事情,我們自動自發,不是人家來拜託我們,是我們要自動自發。

(3)「此品:以一念隨喜,身體力行的重要」:還是要再有因緣來鼓勵、幫助,還是需要人鼓勵,這被動的方式。這一品〈隨喜功德品〉,剛才說「我看這樣,我再考慮一下,我再想想看;我雖然贊同,但是我並沒有想要與你一起;我讚贊同,要叫我參加,我再考慮一下」,前面所說,還沒有去身體力作。所以現在這品,「以一念隨喜,見作、自作、隨喜功德校量」。「現在開始我看人做了,我很自動與他一起做,他做、我做,做了之後,我們都皆大歡喜」。

(4)「對的事,做就對了,慈濟人做慈濟事。隨喜功德校量,方為盡至極」:慈濟人難道不就是這樣呢嗎?慈濟人做慈濟事,要做什麼呢?「我們大家做,很辛苦嗎?」「沒有,很幸福!」。隨喜一起做,很幸福。我們這麼多人,很幸福。要這樣才能夠說,「方為盡至極」。

(5)「自作、教人作、見作隨喜」:這全都有輕重的功德。不要說看人在做,人在行善,你做不到,就在那個地方說風涼話;只要你做不到,你也不用讚歎,也不要去誹謗他。但是有的,見作、聞作、喜作,這不想要不要緊,不要去障礙人,這樣就對了。

11. 「又上品直起隨喜,但舉人相,至此方明功德,顯一念隨喜之功德,既然前品如此,此品亦然,況受持讀誦者哉。」

(1)「顯一念隨喜之功德」:前面在第十七品所說的,「你做這個,你有這樣的功德;你做這樣,你有這樣的功德」。佛陀是隨人點名,說做什麼有什麼功德。這與這個地方,開始佛陀才要說功德,「顯一念隨喜之功德」。你會去讚歎人,你的一念心,若沒有真誠,你做不出來。看人做、聽人做,我們要幫助他做,很自然做得很歡喜,這一定要從一念心,那個功德。

(2)「既然前品如此,此品亦然,況受持讀誦者哉」:何況經典銘刻在心中,身體力行;獨善其身,現在再進步能夠包容他人。當然就是進步。

12. 隨:非用意在先,乃不期而會遇,隨其所聞其善。

(1)「聽到、看到,還不想一起做」:隨著人,看到人家這樣,「好,我讚歎你」。好啊,「乃不期而會遇」,也沒有想到不會認為:他做那麼好,我一定要去與他會合。沒有這樣想認為。「隨其所聞其善」。他在做好事情,「好啦」,總是不想要一起去做。

13. 喜:非但形於色,乃心悅意誠服。

(1)「起歡喜心,開始讚嘆,虔誠佩服」:開始讚歎他,看他做得很好,我們的態度要很誠意,要去關心,去讚歎他。不是人家說這個人很好……,「好是他好,好就好啊」,只是僅僅隨聞,雖然沒有反駁,卻是欠缺歡喜心。所以歡喜,「真的啊,你做得這麼好,是如何做?很正對確,讚歎你」,喜悅。這「誠服」,很虔誠佩服你。這叫做「隨喜」。

14. 功:累聚行之所趣,即善念隨喜之功。

(1)「開始跟著投入行善」:開始不只是聽到也歡喜、看到也歡喜,我還要再積極要去做,不論自己做、隨人做,我總是凡事舉步動作足、開口動舌,身、語、意業,我已經這個善念已得,所以我要投入進去做。」

(2)「身體力行:累聚行之所趣,即善念隨喜之功」:不是只有說的,身體力行,長長久久的時間就是這樣這樣一直在累積,這樣一直走去;走前腳,放後腳,步步向前行,這樣路就行得遠了。這叫做「隨喜之功」。

15. 德:累積功之所歸,即時行善隨喜之功,所聚得福報之德。

(1)「累積功之所歸」:樣樣做都做到,樣樣苦勞、功勞都有,自己不在意,分分己獲。哪一個自己做的不是自己得呢?造惡得惡因,造善得善因,這全都是自己所累積來的,所以善、惡業如何造?人與人如何結的緣?這全都是自己,若清楚了,一定是一個很容納人的人,沒有不滿意的人。

(2)「即時行善隨喜之功」:這樣你說每一句話,做每一件事情,這全都是,全都是「功」,立功,在自己的生命,樣樣都到做對,善因、善緣都已經會合了,是在你這裡,不會給別人。你去幫助人,是那個歸納是在自己,表相看來,那個人受你幫助;實相說來,那個人幫助你慧命。所以,我們要時時用感恩心。

(3)「所聚得福報之德」:這個「德」就是「累積功之所歸,即是行善隨喜之功,所聚得福報之德」。這大家若能夠了解,應該什麼都通達了。

16. 「深心信解,要了解『隨喜功德」:希望人人深心信解,道理為你們說得這麼淺了,什麼叫做「隨喜功德」。第十八品,現在開始,就明天開始就要入經文進去了。前面說的世間人事,回歸到佛陀的道理,「入理」我們就得要時時「會事」。大家要時時多用心。

*******************
17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非常法喜聽聞「隨,喜,功,德」的經文品名之解釋意涵,感受啟發自己及人人的悲心非常重要!對人能心生「感同身受,同理心」,就會懂得見善而能馬上感受體會,馬上隨即投入付出,都是在於自己當下的善念是否常常保持著在心。

「對一切善,分明是非,先能領受,而後思行」,感受修行要很用心「聞,思,修」,最重要是能入人群的身體力行付出,「事理會合」,聞法,不能獨善其身,否則就有「小我的私心」,上人教導我們要「無我」、「大我」,「利他為上」,努力「淨化人心,祥和社會,期望天下無災無難。」,慈濟人人都是深入法髓,在行經,走在對的菩薩道的方向,勇猛精進向前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8/09/18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