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928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四生六道,皆不由己,
一切眾生,名相四種,
依循業而生,名四生。
備受迷界生死之苦,
牽動彼此,輪迴互生。
很慨嘆,我們是四生六道。四生,大家知道了,胎生、卵生、溼生、化生,所生沒有離開四種的生態。就像我們人就是胎生,豬、牛、羊也都是胎生。還有卵生,卵生就是包在蛋殼內,不論是雞、鴨、魚、蝦很多類,這都是卵生。溼生是因為溼氣,所以有很多很多種種不斷產生蚊蟲等等的類,蟲數說不完,這種溼生種類也很多。化生也是,有的看得到,有的看不到等等,細菌等等(細菌的繁殖是細胞分裂)這都一樣是在化生裡。很多種的生類都不離開這四種形態,叫做四生。四種的繁衍,有這四種,種類之多,所以叫做眾生。這些眾生他會歸納到哪裡去?是六道。
「四生六道皆不由己」,大家都知道六條路。我們人世是善是惡?善者,上上善升天堂,中下善生人間;全沒有善只是惡,那就是在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這就是六道,包括阿修羅道,遍布在四生之中。這都要看我們是如何認識道理,來改變我們的習氣,做好我們人生本分事,這最重要。能夠為善庇蔭眾生,利益生物嗎?若能夠這樣,那就是上、中、下善,看我們發多少心。你做多少,如何做,到時候,人生的最後,我們就隨著這樣的生態在轉,皆不由己,因為我們都還是在凡夫群中。不過為善者必定是得福,保持來人間;再上善福,當然享受天堂,這都是一定的道理。
若是地獄,有人間的地獄;人間地獄,你若有在付出,見苦的機會就很多,人間苦相何其多啊!真正是人間地獄,苦中之苦;甚至人間煉獄,苦之再苦,那種身不由心,無法自由,身體在人間是殘疾不俱全,或者是一切不乾淨,潰爛掉了,無奈啊!人間糞尿地獄、腐爛地獄,在人生也看得到,人間地獄很多。唯有我們去體會道理,入苦群中,去了解「苦集」,如何集過來的,好像也是常常在說由不得自己來人生的苦啊。
「一切眾生,名相四種依循業而生名四生」,就是四生,我們依循業,隨著上上善,或者是上上惡,或者是上上善、中下善,所以我們人間為什麼會這麼不公平?富裕的是富裕得這樣;貧窮,「還能夠過啦」,「實在很難過,沒辦法過」,這也是人間的生態,所以有種種。依循著業,我們到底是上上善,保持人身?或者是上上惡,很惡很惡的人生?或者是中下惡?在我們人間所看到的人間疾苦,也有分等類。有的是有辦法遇到貴人,有的人連生命中的貴人都得不到。所以「依循業而生,名四生」,在這四種的生態過來。
所以「備受迷界」。都是迷啊,我為什麼出世在這樣的家庭,我怎麼出生在這樣的時代,我怎麼出生在這樣動盪不安的人間?由不得你自己,總是來了就是來了。「備受迷界生死之苦」,不論是人類,或者是其他種種類形,這就是生死的苦;無不都是生,每一種的生物都是生,每一種生物都是死。所以生死都沒有離開這樣,我們所造作的業將我們牽動著,「牽動著彼此」。人類之間,有與我投緣、與我不投緣;投緣的,我疼愛。疼愛的人不一定是回報你善,你疼愛他,他回過來恩將仇報,這種彼此業力的牽緣,這全都在「輪迴互生」中。所以我們要與眾生多結好緣,切莫要結怨連仇,或者是恩怨交加,這種全都是來人間很多苦惱。
*有想、無想,非有想、非無想=>
非想非非想天:非前七地麤想,名非想;
非非想,若想全無想同癡闇,有細想故,名非非想。
所以有四種「有想,無想,非有想,非無想,非想非非想天」,若人有這樣這樣,在人間還有我們的觀念思想,「有想,無想,非有想,非無想,非想非非想天」,就從人間講到天堂,六趣講到天堂,到達最高的天。「非前七地麤想」那種無色無想,非非想天,這個非非想天,不是前的七地,前的七地是麤相。什麼叫做前的七地呢?六趣就是六地,六趣大家知道,常常在說:天、人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阿修羅,這叫做六趣。加上了開始發心修行,但還是個凡夫修行者,還有道理沒有很透徹,是名相修行者,這是七地。
七地,這都還屬在我們凡間,還是在凡夫地裡,超越這個凡夫地包括天堂,還是在有想,要超越,就是非想非非想天,說他都沒有想,其實他也有,只是沒有很詳細去想,說他都沒有想,所想的是很微細。總而言之,這還是很細微的法,我們平時是這樣,平時人是不是用得到。所以這種「名非想非非想」,要到很細膩去思考,這還是有話好說,後面還有話。那「名非想非非想」,「若想全無想,同癡闇」,有在想或者全無想,這都是癡闇。
我們凡夫若只是想,想入非非,或者是全都不想去想,這全都是癡闇的人。該想的不想,應該要去用心的,卻全都無心想要用,這種的人,這「若想若非想」,這種人對人間來說,換一角度來說,「有細想故名非非想」。有的想得太細膩,太詳細,細到有時候會脫離我們人間的想法,所以只是這個「想」,就已經很多種類。
*有想:除癡輪迴及無想天,餘皆有想。有想空處識處也。
就像「有想,除癡輪迴及無想天」,我們除了癡,人間有很多生下來天生就是這樣。你說話,他的腦力就已經沒有辦法進步,生下來就一直停滯在兩三歲、三四歲,很天真,就是沒什麼可想,就是這樣輪轉著來人間,就只是癡癡顛顛這樣過,輪轉,這只是輪轉這樣來。「及無想天」,以及無想,什麼都不想要想,空蕩蕩的。
這兩類以外,「餘皆有想」。我們普通人,其實前面無想或者是癡,這是在人類比較特殊,生下來就是這樣了,沒辦法再去想什麼。而「餘皆有想」,就是我們普通人能夠想,想來想去,每樣都想,想要做好事也是有想,想去破壞也是有想。「有想空處識處也」。想要權力、霸氣,這也是有想。有想就是空處識處,就是自己還在沒有那個能力還是要想,還是要想權啊、霸啊!人距離到有權力的機會還很遠,那個空間還很大,但是儘去想不是無實的事情;那個真誠實力還不夠,總是想入非非,這種空處。或者是識處,就是六根接觸的等等六塵境界,去造作一些意識。
所以前一段一直在說「轉識成智」,應該我們這些「成所作智」,所有去延續到這些境界,不要去讓這些境界將我們轉走,「成所作智」這個根緣色塵,這都叫做「識」,我們將這個看到的境界轉回來,要如何來成所作菩薩?要如何入群?要如何去度眾生?要所要做的、所要度的,所做皆辦,腳踏實地,所接觸到人生苦,如何才能夠解決眾生之苦。在這個境界接觸,我們要如何去解決接觸到的苦。我們若做得到,叫做「成所作智」,就是「轉識為智」,轉我們的六識,眼所見、耳朵所聽到的等等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意根緣外面這些根塵,我們能夠轉回來,不是為了自己去認識這些東西,這些東西所有的意識要轉為智,轉知識為智慧。我們只是「我知道,知道了!了解了,了解了!」外面的這些事情沒有不知道的。現在一指神功,若有人在說「哦,有這些事情哦?」後面就有人說:「是啊,這就是這樣、這樣」,好像廣博多聞。
這種網路那麼的盛行,有空閒的人一天到晚都在那裡看手機,什麼都知道,但是應該怎麼做?不必知道那麼多,「博聞愛道,道必難會」,要「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」。我們自己有什麼缺點要改的,要立刻改;你知道很多事情,我們要腳踏實地,才真正能夠體會到人間的疾苦,才有辦法將知識變成了智慧。所以轉識成智、妙觀察智、平等性智、大圓鏡智,讓我們一道一道、一層一層,道理一層一層趕快讓我們能夠了解。光是芸芸眾生,「癡」,受了這樣的輪轉,都由不得自己,這全都是「想」,或者是不會想,或者是講空話,或者是只懂得去緣這些色來分別,這全都是很痛苦的人生,這種煩惱,達不到的很多。前面的文,
複習經文:「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,六趣四生眾生: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,若有形、無形」
這剛才說過了,也是昨天講的大意。來,接下來這段文,這段經文就這樣說:
經文:「有想、無想,非有想、非無想,無足、二足、四足、多足,如是等在眾生數者,有人求福,隨其所欲娛樂之具,皆給與之。」
這麼多種的東西,剛才說過沒有離開「四生」,四生裡面都有這樣的,無足、二足。無足,大家就會去想到,什麼叫做無足?就像蛇啊、蟲啊,很多沒有腳,但是牠在爬很快,這種大蟲、小蟲很多。多足,就像蜈蚣、蚰蜒,這種很多蟲類都是。還有四足,四隻腳的,大家都知道牛、羊、馬、豬等等,還有很多四隻腳的。或者是多足,不只四隻腳,就是有很多隻腳,很多蟲腳伸出去,密密麻麻,就是蜈蚣,類似這種的蟲類很多。
無想—如無想天,入定之時,離五蘊等粗相,入靜思惟。名為無想,入無想無所有處。
所以「無想-如無想天,入定之時,離五蘊等粗相,入靜思惟。名為無想,入無想無所有處。」這個地方所說的「無想」,剛才大概講過了,「如無想天」,無想天那就是已經用思想,我們人,修行者入定之時,離五蘊等粗相。五蘊大家知道嗎?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《心經》常常誦,五蘊皆空,這個時候都沒有煩惱了,就是將煩惱都放下了,入靜思惟,這叫做「定」;專心、微細,這叫做「靜思惟」。所以「名為無想」,很細膩,那種完全身心都放下了,就是到入定的境界,那就是靜思惟了。這時候心無雜念、無掛礙,無掛礙故,就無有恐怖。所以,這就是入無想,無所有處,正入這樣的定。
其實禪,行住坐臥無不是禪,就是專心,我們專心就是要做這樣事情,我心不想其他;擔柴運水無不是禪,喝茶、吃飯專心也是禪。總之就是專心。細思惟,我們該做什麼,好好想該不該做?沒有做錯,完全是對的方向,這樣要成就眾志,就沒有困難。
*非有想—世間諸相迷網,迴互亂想,如毒害諸雜小蟲,異質相成。
所以「非有想世間諸相迷網」,這種非有想,那是那種不切實際,對凡夫來說不切實際,就是世間諸相落入迷惘中,想了一些很多,不務正統,就是這樣就是迷惘了,就是「迷網」,已經自己設網自己也進去那個「迷網」中。這種於世間,不順世間,自己墮入迷網,這種「迴互亂想」,腦中一直亂想,想這些真正超過了我們人間正常該所想、該做,該想的不想,該做的不做,總是也超越了這種非有想,不是一般我們世間,我們現在還在人間,要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還是很難,那是已經超越欲界了。
我們講人間,這種非有想就是脫離了人間,該做不做,這種非有想,所以「如毒害諸雜小蟲,異質相成」毒害,那個很雜的小蟲,自以為很超凡了,其實這是一種不知不覺在損壞,損壞一切。就像在蓋房子,都用很好的木材,但一段時間後,怎麼整支柱子都被蛀掉了呢?是啊,有這樣的東西,這也是蟲,不知不覺,將整支堅固的柱子蛀壞了,這就是「如毒害諸雜小蟲」。很多生物,稻子種得很好,一夕之間,一個晚上睡醒起來,這些稻子已經被蟲吃得光溜溜了,也有。不論是樹蟲、葉蟲、水田的蟲,各種都有,你看不到、預防不到,這種大地生物有這麼的多。就像人間,這種的毒蟲、小蟲全都是這樣;你看不出來他是惡人,你看不出來他所造作的是對社會人間有害,人與人在一起無法去分清楚他是什麼,所以這種「如毒害諸雜小蟲,異質相成」,都不一樣,這樣合在一起,這種要解釋起來很困難。
*非有想非無想處,在六趣之中屬於天趣,故曰非有想非無想天,新譯曰非想非非想三天,略曰非想天,又名有頂天,以是為三界之最頂處故也。
所以,「非有想、非無想處,在六趣之中,屬於天趣」,這用解釋的,六趣就是六道。這屬於在天道。天有層層不同的天界,所以故曰「非有想、非無想」。用新的將它譯過來,「非非想天」這有三個天,但是這已經越過人間界了,若是在人間界,就如剛剛說過的,這種真實修善,修到超越這個天,還在欲界,但是在欲天的頂層這就是叫做「非想非非想處天」。他離開了這個身體,身體還是沒有去想很多東西,很安然自在,所以又名「有頂天」。「有頂天」就像我們這樣,腳踏著地,頭頂著天,同樣。但是他們的生活壽長、享受多,所以一層一層的天界不同。
「以為三界之最頂處,故名有頂天」。但是還是非有想非無想處天,這種很多我們都不能夠去體會、了解,人間有這種很難去思考。同樣是人,但是那個觀念思想,在人間,這種非想的人間,他就容易去迷惑人;就像那些蟲類一樣,容易去誘惑使人迷亂,就像那些小蟲、毒蟲,你很難分別,有的那個蟲的類是很相似,很相似,像到異類的蟲會來保護它,認為它是我所延續的生命,有的蟲類是很類似。
*誘惑使人心意迷亂,何況褒妲之色善蠱惑,煽動人心,非有想。
所以,人類也是,大家看起來差不多,就是人嘛,不過總是思想、觀念不同,這種非想的人,他就是有想、非想,他就是「誘惑使人心意迷亂」,有意去設網,讓人心意迷亂。「何況褒妲之色善蠱惑」。何況褒揚,褒妲,那就是褒善的意思,褒揚、褒善的意思。表面上看起來在褒揚我們,看起來好像很善,很善在褒揚著我們,其實是「色善蠱惑」,就像那種的蟲與你一樣,隨喜你,為你讚歎,其實一邊讚歎,一邊是嫉妒,而且很多後面的設計陷害,很多。這種「煽動人心」,真正世間很難很難去分析,所以,「非有想」,這樣的人,不是我們一般人間該需要有的,他就是有這樣脫離這種人間和氣,煽動了很多。
*非無想—如土梟等,附塊為兒,由殺顛倒,附無情物而為有想。子成之日,反害父母,名非無想。
「非無想」。「如土梟等,附塊為兒。由殺顛倒,附無情物而為有想。子成之日,反害父母,名非無想」。就像土梟一樣,將這種動物與自己長得相似,將他認作自己的孩子;或者是這個東西、這種的生類,父母將牠生下來這種的鳥,將牠生下來之後,等到牠長大,牠會反過來去吃牠的父母,這種殺害父母的鳥類。如人間恩將仇報,人間能夠和睦人群,想,表面上好像是讚歎,想辦法就是要將他除滅掉,現在的社會,這種比比皆是。
*非有想非無想:非識處之有想,非無所有處之無想,即無色第四天也。
所以,「非有想非無想:非識處之有想」。不是我們平時我們所認識,但是總是人心就是很複雜,「非無所有處之無想,即無色第四天也」,也不是我們人間所有的事情,能這樣讓我們有辦法體會了解,光是人間這麼的粗相,我們就有很多無法了解,這種非無非有之無想,看起來好像有又好像沒有,這種分不清楚,是善是惡,分不清楚,這就是我們的人間。若要說在天界,那就是在無色天,無形色,只有思想而已。有想、無想,這不知道,我們無法去體會這樣的天界,但是我們能夠體會人間界。
經文簡釋:「無足、二足」無足:即腹行類,如蛇蚓全無足。二足:一切情類有二足者。
「無足、二足」,沒有腳的,兩隻腳的。「無足:即腹行類」。或者是腹行──用肚子在走的,這種的類形,「如蛇蚓全無足」,蛇、蚯蚓。「二足:一切情類有二足者。」而「二足」是一切有情類之種,你也兩隻腳,我也兩隻腳,猩猩、猴類牠們也兩隻腳,甚至牠們還能夠四隻並用,手、腳都能夠並用。
經文簡釋:「四足、多足」四足:如諸畜生有四足者。多足:其類不等通收一切足多之者。
「四足、多足」。這總是四足、二足統統都有。「四足:如諸畜生有四足者。」所以,諸有畜生有四足者,「多足:其類不等通收一切足多之者。」這個「其類」就是不一樣,其類不等通收一切足多之類。我們都是這樣將它看過去。
經文簡釋:
「如是等在眾生數者,有人求福」;在前六道十類眾生數中之者,有人欲得求於福報。有人求福,隨上若干眾生所欲出所施之物。在眾生數者:指一切含靈之類。
「如是等在眾生數者,有人求福」。若在這個眾生數之中,就是人類很明顯就是要求福。「在前六道十類眾生數中之者。」這種在六道、十類眾生中,「有人欲得求於福報」,要求福報。有福,「有人求福」,就是「隨上若干眾生所欲出所施之物」。看他是上上等善嗎?是付出無所求嗎?或者是我付出有目的;或者是我付出,你要回報我多少條件,這全都有。
所以,我們要如何求福?要如何造福人間?有各種類。人與人之間,這時候我很需要……等等,「我給你,你要記得我,要記得是我給你的」。「我將來會為你做什麼事情;我絕對有條件,讓你很滿足的條件」。「我這樣為你付出,要記得,你要滿足我的目的」。這都叫做人類,是如何付出?但是我們最重要,想,要付出的是付出無所求,還要心存「感恩」,這樣去付出,這才是正確修福。「在眾生數者:指一切含靈之類」。所有,所說過的四生,眾生都有。
有人求福,猶云此眾生中有求福者,非專指人類也。
所以,「有人求福,猶云此眾生中有求福者,非專指人類也」。有的動物也在為善,動物在庇護動物也是有啊,有很多的動物是這樣。就像狗在庇護人,狗在救主人,連雞、鴨都會救人;孩子掉入水裡,鴨子在那裡一直叫、一直跳,到底在叫什麼、跳什麼?我的孩子怎麼會不見了?趕快靠近水池看,原來是孩子掉在水池中。這種所有的眾生類,不只是指人而已,有生靈的都會這樣。所以常常說我們要護生,不要殺生,有生類的物種我們都要保護,我們是生物之靈。
經文簡釋:
「隨其所欲娛樂之具,皆給與之」;隨其所樂,悉給與之。
所以,「隨其所欲娛樂之具,皆給與之」。要造福的人,不只是付出,為貧窮苦難人的需要付出,哪怕是人想要要求,怎麼樣能夠紓解心靈的苦悶,要用什麼方式讓他能夠了解很多?就像有我們媒體,我們大愛臺,報真導正,讓你了解很多事情,讓你知道很多人文。這「隨其所樂,悉給與之」,這樣讓大家紓解掉了他的惶恐,紓解掉了他的鬱悶,讓他了解很多對的、好的事情,這就是「隨其所欲娛樂之具」。「皆給與之」,讓他能夠看天下,了解天下事,這全部皆與給之,就是這樣能夠不斷不斷付出。
所以,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,體會人間有很多種類,我們真正沒辦法一一將他表達出來,只好是靠要大家用心。經文寫的是這樣,依文讀經,可能我們就會束在經文之中,這對我們都沒有什麼關係。其實有想、無想,非有想、非非有想,這些文句要說到天外天去,對我們都沒有用。這些事相若在人間,那種超出思想範圍,不務實際,這種張網,打開天羅地網,這種針對人間,而且說他善或者是惡,分不清,說他是在褒揚我們,或者是在設計我們……等等。
總是人間很困難,要如何在人間,對的事情走得對,了解的事情要細思深入,這一定要。所以,我們在那個定,非想非非想,這個定,靜思惟要很細膩去了解。平常做事情,人在一個地方,天底下事情只要看了、說了,就有辦法去了解,這就是人文,真的很細膩的觀天下事,請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。人間如何才能夠祥和,如何才能夠生命平等觀,入「大圓鏡智」,「轉識成智」,這時時要多用心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