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927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天地人間同具諦理,
天空太虛無體無相,
地載體相生滅無常,
人間心識隨境變異。
大家要清楚,「天地人間同具諦理」。天、地,那個道理是永遠配合、和合。人間呢?同樣,人間是配合天地的道理在走。佛法說,凡是有物的東西,它就有生、住、異、滅;有成就時,世界多大,地球才多大,分成了這麼多這麼多的國土。每一個國土的生態,配合著日夜的時辰,一大早同樣時間,雖然時有差,但是天地的生活沒有差。我們現在一大早,其他的國家有的已經是半夜;是在我們之前的半夜或是在我們之後的半夜?有的是中午,有的是一大早,同現在說的這個時間,在聽法的人分布在不同的國家,他們現在要說,「下午,我每天下午都有來聽經,薰法香。」有人就說:「這時間,剛下班的時間,家中要做飯,差不多是要進廚房的時候,比較沒有時間,就會將它錄下來。」也有聽到這樣的。
時間不同,卻是我們有同樣的生態,有上午、有下午、有晚間,總是全天底下,有時差卻無秒差。這是天地間的生態,那就是地球公轉、自轉,所以很多的國家跟著這樣轉,什麼時候是太陽將要對照時?這種情況很自然,自然界就有了時差。人也是跟著這樣,前後出生在地球。生在臺灣,臺灣就是這樣的境界;境界雖然有古時代的純真樸素,古時代的人生活很簡單,凡事要勞作。但是山河大地,溪河水清,那是多麼自然的境界!不斷隨著人類的增加,時間的變動,山河大地變了,溪床已經都是乾了;青山流了淚,如一條一條的傷痕,已經被破壞了,一溪一窪已經被開發了。這是人類累積長久的時間,這樣將它破壞了。再如何的破壞,人的身體是逃不過自然法則。大自然受人類破壞,人類慢慢累積,就是人類在破壞大自然,大自然現在反撲,災難偏多,這叫做因緣果報。所以,「轉根識行成業藏識」,轉這個根識行來成業。
在這太虛,「天地人間同具諦理」,道理都是這樣,從「天空太虛無體無相,地載體相生滅無常」。地載著的萬物,生滅,大自然分四季,供應人類。但是這四季不同生長的東西,配合人類身體所需要。看它種子落土,看它菜苗、稻苗生長,五穀雜糧隨著歲月來生長。人,靠著大地,這樣萬物生長,這都是大地所載;大地供應人類生活,人類再來破壞大地,這也是一種法則。大地供應給人,人卻反過來破壞大地。現在氣象變遷,大地也在反撲,氣候也沒辦法像過去那麼單純。天地之間,在滾動的,這是很感嘆。在這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無聲無息,這個道理,這力量不斷在變。所以,「人間心識」是不是「隨境變異」,就是因為人,這個心與意識,隨境界不斷不斷在變異,不同。
天地有成、住、壞、空,我們人因為心態,生、住、異、滅,我們的身隨著我們的心,我們的心想要做什麼就去做什麼。外面的環境原來是這樣的環境,我就要將它改造變成這個環境。鄉村為都巿,我要將這片綠草,這片自然的草地變成柏油地。這種從內心「生」,「住」得了嗎?在住的過程就是在變動。變動,因為將要發達,社會要發達,一條路分成幾層,高架橋的上面還有高架路,一層一層的疊,高樓大廈也是一層一層建。都會區,以前住山上、鄉村的人要往大都市去。如今大都市繁華建設,發覺到都市污濁,現在就要到山上或者是風景美的地方,去蓋別墅。還有,不斷開發觀光、遊覽勝地,一個一個一直蓋起來,都要破山斷水,一直要造景,變成了水脈乾了、溪水斷了,變成現在這情況,所以大自然反撲人間。
這都是累積時間,在每一個空間,不斷不斷逆行地變動,所以難免大自然它就會變態了。人力真的能勝天嗎?一旦氣候極端,能如何?一陣風一來,強烈到擋不住,再強的建設,你建設愈堅固,風力愈大;你建設,路再好,雨水愈大。看看現在動不動即時來一陣大水大風,山崩地裂;他們東西都來不及搬,水就已經一樓、二樓、三樓一直淹上去。這種天地之間,人的心不順,同樣天地威力會愈強,這是很擔心的事情。因為我們這樣做,人類是這樣,「人間心識隨境變異」。
轉根識行成業藏識,
成所作智入妙觀察,
秉慧入微,平等性智,
妙因極果,大圓鏡智。
有了這樣,所以,我們「轉根識行成業藏識」。我們這樣造作、造作,造這麼的多,轉逆天地的事情有這麼的多。說不定我們覺得:這些事情不是我開山?不是我去開發土地?我難道有關係嗎?眾生本來就是共業。因為他們為了這樣在開山,就是製造生活機會。我們也會說:「我與他沒有關係,他在開發,與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?」我有時候認真想起來:有啊!我若要去臺北,就要搭火車。以前花蓮到臺北八個鐘頭,現在兩個鐘頭就到達了。這樣的開發,我難道沒有用到嗎?有啊,所以我就與他共業了。同樣,現在大家平時在用的,拿起就能夠用,用了就丟掉,人人都共業。塑膠類,誰沒有享用到。塑膠類就是造成大地負擔,現在大家都知道、都了解。但是繼續都市建設,水溝有限,這些東西丟了,很多東西浸在水裡是不會爛,垃圾塞住,水漲了,這也原因之一。眾生共業。
所以,「轉根識行成業藏識」,這些已經與我們生活,與我們舉止動作有關。我們去造作享受,這些事做與不做,全都同樣在這個大生活中。我們多多少少都有這樣,這種的成業識、藏識;業識造來就是藏在我們識裡,外面所做的一切,藏,就是藏在我們的心識,我們的藏識──「第八識」。我們有六根、六識、六行。造作的業,就回歸到我們的藏識。所以「成所作智」、「妙觀察智」,回過頭來佛法要告訴我們的,我們就是這樣、這樣去做了,六根緣著六塵,就是與六塵接觸去造作。而我們若是懂佛法,了解這些東西都是如何造作、如何造作,這叫做「妙觀察智」。我們用很清楚來思考它,我們所成的這些東西,山,你若懂得開,為了什麼開?「成所作智入妙觀察」。將它究竟來,到現在造成禍端,這個過去所作的,我們將它分析出來,我們入「妙觀察智」,要將「智」深思去想它。
幾天前說「禪」,那就是「靜思惟」,就是細思,好好去想,想清楚我們人類如何在造作?該做什麼?不該做什麼?那就是要進入「妙觀察智」,可行不可行?這是入佛教能得的知識,我們能夠從六根、塵所造作這種的業力,歸在我們第八識中。一般凡夫,不知覺都這樣一直造作。開始學佛後,我們就知道,做這項會成就這項,而這項成就這項,會有什麼結果呢?那就是用「妙觀察智」來歸納。這種在造作的過程,可做不可做,我們較深入後就能夠知道「秉慧入微,平等性智」。我們若能夠秉持著我們的「妙觀察智」,很用心去體會過去的時間與人類,現在的時間與人類,這種人與人之間,我們若一直去好好將它「妙觀察智」。
我們多用一點分析,「成所作智」,慢慢去追究,慢慢回歸來「妙觀察智」。這需要了解之後,入我們的智慧,這種「秉慧入微」,秉持著我們的智慧,能夠將它分析到進入到很微細,那個微細到「平等性智」。生命是平等,所以我們要素食,我們將它究竟徹底,天地空污,空氣污染,大地愈來愈受感染,這是因為東西(指所飼養的動物)讓大地無法負荷,空氣污染是因為超過了生命力了。這種呼吸污染,污穢、排泄物很多。每一天有多少生命被殺?每一天哀嚎著,含冤、仇恨。這些生命牠是與人一樣的生命體,雖然形不同,生命是一樣;生態環境不同,但是牠們的生態,有牠們的生態。為什麼有這樣的生態分別?那就是因緣果報來的。
所以,「秉慧入微,平等性智」。眾生生命平等,不只是人類平等,所有的生物都是平等。所以,「妙因極果,大圓鏡智」。我們若能夠全都了解,我們回歸我們的本性真如,這叫做「妙因極果」。修行就是要到這樣的程度,成為「大圓鏡智」。這叫做「四智」。我們前面說「天地人間同具諦理」,其實回歸到那個真理來,真正就像「妙觀察智」,就像「大圓鏡智」。天地、天空本來無體、無相、無一物,就是人,這天蓋地載,這個體相就是在人間去生滅、破壞。環境不斷地變遷,人間不斷不斷這樣在造作,所以,心識隨境變遷,我們人間的人,心識都是這樣隨環境在轉變,就是這樣在破壞、造作,這全都是在六根識前。現在我們就要一直轉,轉成為「成所作智」、「妙觀察智」,「平等性智」、「大圓鏡智」。學佛就是要能夠透徹了解入微,回歸到清淨無染,就像大面鏡子照什麼環境,照得很清楚;這面鏡子,境遷了,這面鏡子沒有受感染,就是要到這樣的程度,才叫做學佛。
佛陀講經,從經文之中,大家看了沒什麼感覺,大家都看了就是沒什麼感覺,因為境界太高了,不清楚;不清楚,不要去追究,就是這樣過。但是佛陀那個時代,要說到這麼的入微,初聞佛法的人也無法去接受。所以他就要從很淺顯,循循善誘,應「轉根識行成業藏識」,才從苦、集、滅、道,這樣開始一步一步讓大家知道因緣果報;造作的業就是歸納在八識田中,這個「藏識」之中。佛陀才要開始入「方等」來說法,「成所作智」、「妙觀察智」;歸納進了「般若」,「秉慧入微,平等性智」;一直到「法華」,那就是要我們「妙因極果,大圓鏡智」。你們入人群不受人群污染,天地萬物都是需要我們發菩薩心,入人群而不受人群所污染,這面的「大圓鏡智」才能夠完成。
我們這品是叫做〈隨喜功德品〉,要人人互相讚歎、鼓勵做好事,見聞都要隨喜。能夠堅持,道心堅固。志業,因為人人都需要事業,需要職業,在世間人群中,我們就開一個志業精神理念,就是現在的菩薩不要計較時間。現在上班族已經被限制,你就是打拚要多做一點,也是限制你們八個鐘頭,超過要罰。但是志工不會,志工並沒有受限制,志工半夜哪一個地方有事情,半夜就要跑,就要走。
因為世間無常、災難偏多,什麼時候在大火災了,半夜,慈濟人聽到有消防車,有救護車,慈濟人翻身起來,「藍天白雲」隨著聲音跟著走,就是要去了解,要急救的人救出來了,之後就跟著安撫。「是去醫院嗎?有家屬可以照顧嗎?」慈濟人去,送哪一間醫院,哪一個地方去幫忙照顧。不認識,照顧到他們的家屬來,這叫做慈濟人,這叫做「沒有時間限制」。這種善或不善?善啊!該隨喜、該鼓勵。而我做得到嗎?我就做不到,但是我讚歎。我若做得到,我發心,我與他一起做,就是「見作隨喜」,隨他作歡喜,這就是隨喜功德。這種讚歎。所以,前面的經文說,
複習經文:「阿逸多!其第五十善男子、善女人,隨喜功德,我今說之,汝當善聽。」
我們要大家守志奉道,再前面的文你就是要去守志奉道,你就要聽了之後再去傳、說。傳、說,陪他做,像這樣的人,要不斷傳、傳,傳到第五十代,有辦法一個人這樣一代一代、一輩一輩一直傳下去嗎?若能夠這樣,是很不容易啊!所以功德,多久才成就功德,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。昨天也向大家說過了,阿難,前天說阿難……。迦葉尊者從佛陀接法,年紀大了,為了守護衣缽,迦葉尊者走入雞足山去,封洞起來,法就讓阿難接;阿難接了,雖然一百二十歲了,還努力在傳法,竟然所聽到的,立刻為他見證。卻說:「阿難已經老了,阿難說的話不準了。」你想,這種情何以堪。果然阿難是老了,所以他也該放手了,又再讓第三代傳下去。
總是到第二代就已經變形了,還能夠到第五十代,能夠傳到這樣嗎?沒有變形,有辦法嗎?難啊!不過能一、二、三代這樣傳,這是說到期待能夠到這樣,五十代。善男子、善女人,他們能夠這樣隨喜下去。「我今說之,汝當善聽」。就是要好好聽,大家聽起來,覺得:好像知道也好像不知道。我就告訴大家,用委員來說大概應該會知道;委員說:「這位是我帶出來的,第一代的,而我第一代不是帶一個,我帶二、三十個。」每一個第一代,又帶第二代出來,第三代,第……,一直傳下去。
一直傳下去,精神理念有相同嗎?以前的第一代,一個人可以好幾本勸募簿子,寫得密密麻麻;現在若傳給第三代、第四代,已經將我們家的人全寫進去,就寫得滿了,就已經……。若再延續,無法可延續了(意指難再招募家人以外的會員),現在是變這樣。所以大家要很用心去了解傳法之困難,尤其是善法並不容易。下面接下來這段文這樣說,
經文:「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,六趣四生眾生: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,若有形、無形」
光是隨喜的功德,經文又走入這麼多的時間,這麼長的時間,「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」。時間、空間,這再擴散開來就是很大啊。這麼大的空間、這麼長的時間,在這「六趣四生眾生」。六趣──天、人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這五趣,加上阿修羅,這六趣。「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,若有形、無形」。你們想,這當中還包括了卵生,用卵孵出來的,或者是直接生出來在水中、溼氣中的,也有這樣因為那個環境化生出來的。不論有形的、無形的,眼睛看得到、看不到,都是生命。我們就要知道如何去護生生命,生命的理論要如何去解釋它,很深!不是只有看到人善,隨喜,這其中很深。所以,「大圓鏡智」、「妙觀察智」、「平等性智」,這全都是一層深過一層。
*此明所校量之境。自卵生以下,若加非有形,非無形兩類,共名十二類生。
「此明所校量之境」。所以這是在明,我們的校量要如何比較,一層一層去比較,從環境、時間、人類、眾生類等等一層一層比較。「自卵生以下,若加非有形、非無形兩類」,有形、無形。有形的是我們眼睛看得到;無形的,你放大鏡拿起來,顯微鏡拿起來看,空中充滿了很多形類,這大家應該都要清楚。佛陀的時代已經向我們說到這樣的程度,看得到、看不到,空間的細菌、濁氣很多,所以不是我們平常凡夫能夠感覺到。
*又四生亦可通攝十二類生,因化生可攝形,想等類也。此以生類為別。
四生能夠通攝十二類生,因化生可攝在相、想。我們用想的,這樣的東西無中生有很多。我們人,這種無中生有,我們的思想等等去造作;看得到極微細的東西,用極微細的儀器去看,還有是真的看不到的,是我們的思想,無中生有的事情很多。
經文簡釋:
「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,六趣四生眾生」;假設為喻。六趣者,隨所作之業趣向六道也。
「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,六趣四生眾生」。這無法去計算時間、空間、世界。六趣、四生;六趣──天、人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修羅。「假設為喻」。這六趣、四生之中,這樣的空界、時間界都很大,將它假設、譬如。「六趣者,隨所作之業趣向六道也」。在我們人間就是這樣,你造什麼業就是歸納在你第八識藏識的種子中。無常,什麼時候忽然間要離開,什麼都帶不走,就是第八識的種子帶去了。不論你包山、包海、包天地,你想入非非,一切無中生有,去造作出來的業力,最後就是業隨你去。來生世,你在什麼樣的環境裡;有的人一生下來,手腳都是蜷縮的,從幼年一直到老,就是在人間讓人看得到的地獄。貧窮苦難中,六根都不俱全,生在有苦難言。時間不短,就是這樣長長,一直過去。所以這是很苦的世界。
*六趣:天、人、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此六者,隨其所作,各趣一路。四生:即貽、卵、濕、化。
所以,「六趣:天、人、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此六者,隨其所作」。這層層、層層的世界真的是很多,無法去分析很多。所以在修羅天的享受,人間苦樂參半。修羅不分貴賤,就是他自己的脾氣,時常造成人的困擾,自己折磨自己,這是修羅的境界。地獄的苦無法分析,苦不堪;餓鬼的苦,在人間看得到。這種人間沒得吃,若有得吃的,就像牲畜;吃一吃,剩餘,很多會拿去丟掉,牲畜再撿來吃。這是世間看得到很多活生生在人間的生活,這種各種各類的生態,「各趣一路」,同樣就是這樣。
經文簡釋:
「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」四生:卵生、胎生,此二易解。因於蒸濕而正性命,名濕生,如蟲蟻等。轉脫飛行,名為化生。
「四生:即胎、卵、濕、化」。「四生」從胎生、卵生、溼生,這樣一直……。在這人間路,這些六趣都在我們的世間所看得到。所以,「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」。「卵生、胎生,此二易解。」「四生」當中,這都是因緣果報來,就生在這個世間裡,易解。因於蒸濕而正性命」。因很溼氣、溼熱,這種的生命中,這樣投生去,所以「名濕生」。「如蟲蟻等」。就像蟲、螞蟻等等,這說不完的,很多這些四生的生態。
*卵唯想生。胎因情有。濕以合感。化以離應也。
「卵唯想生」。所以說起來不論是卵生的,卵,那個想,「想生」,這種「唯想生」,就是卵生。「胎因情有」。胎生就是因情而生,因為父母的感情所以生。「濕以合感」。溼生,這就是「濕以合感」,這種的生態謂水氣溼生,有熱氣,這樣的合起來,那種的溼氣就會容易孳生蚊蟲。這都在溼生中。「化以離應也」,就是這種離什麼樣的環境就會產生這些東西……。
經文簡釋:
「若有形、無形」;有形六道之中除無色界,餘皆有形色也。無形即無色界,但有四陰,受想行識。
「若有形、無形」。總而言之,若有形、若無形,六趣,「有形六道中除無色界,餘皆有形色也」。除了無色天中,剩下的都有形。這要說得很清楚,時間很長。所以「餘皆有形色也」。自無色界四天以下都是有形的。「無形即無色界」,無色界,就是看不到,只是用思想在生活。無形,其實我們人也有無色界,就是光是想,但是想的都無法實現,這都是理想的世界,無形、無色。
「但有四陰,受想行識」。我們的想法,我們做不到,但是有所感受:我很煩惱,我很想要這件事情,但是得不到,我有感受,我苦啊!所以有「想」,我一直將這個東西放在心中,念念不忘,就是這樣的記憶這樣一直想,一直去……。「行」,若「行」就一直想要做,只是做不到。這種滿心都是他的理想、他的煩惱,這種的受、想、行、識。五蘊,做不到的,集來為煩惱,這就是。
*若有等,示四生體性及住止之處。有形欲色也。無形無色也。
所以,「『若有』等,示四生體性及住止之處。」「有」,所有看得到「示四生體」,有生,有這個體形的性,「及住止之處」。停下來,或就是這樣死亡了,總是這種有終止的時候,那就是無常,這樣死亡了。「有形欲色也;無形無色也」。「有形欲色」等等,無形等等。這全都要經過很……,為大家分析到能清楚。所以說起來,《法華經》聽起來,念過好像很淺就過去了,要這樣一句一句,一字一字去分析人生世界的形態,那個生態,這都有生態、道理存在,在天地之間。我們要分析到最後是很微妙。
總而言之,我們要如何做到隨喜?要如何「平等性智」?如何能夠達到「大圓鏡智」?這還要很努力。總是凡事要善解,要好好勤精進。這「大圓鏡智」是入群心無染著,這叫做菩薩道。很多人去做了之後,回歸回來,只是自己心歡喜,讚歎別人的勇敢,其他無所求,這叫做「大圓鏡智」。人人做得到,本有,只是我們要如何去分析,我們的習氣是如何去做這些事情?這就是要看我們人人是不是時時多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