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930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三輪者能所施物量,
清淨者於此三輪體,
施無念無所求得失,
無能施所施及施物,
於三世中無所求得,
我常安住最勝樂心。
要用心,看好,用心多了解,我們日常生活都沒有離開的動作,卻是與我們修行關係很大。「無能施、所施及物施,於三世中無所求得」。我們要很用心,這全都是和我們的身行、日常生活很密切。前面這樣說,「三輪者,能所施物量」。「三輪」就是能施、所施與所施的物量。「能」就是我是能布施的人,「我」是能幫助你的人,你是我所布施的對象,所以能、所,有人與我,人我之間,我是能夠布施給你,你是受施的人。物資,「物,我布施你多少多少喔,你記得嗎?總共有幾次我布施給你。」這種計量物,這就是能、所、物量,能施的人、所接受施的人,而有多少的東西,已經幫助你有幾次幾次了。這叫做三輪──能、所、施物這三項。
「清淨者」。我們要如何才能夠很清淨呢?這種常常掛礙在我是能施的人,你是我所幫助的人,常常這樣被「能」、「所」掛礙,計量物量,這叫做三輪,若在這種三輪體,我們本來就要講三輪體空。修行者三輪體空,我能夠付出,是能付出的人,而付出的就是眾生所需要,所以我們付出。付出之後呢?無所求,還要說感恩;做過了,我心安,無所念求。所以「於此三輪體,施無念」,我付出了之後我就無念了,我就沒有放在心裡了,做就對了,該做的,我很甘願做出去,做出去就對了。所以心無所念,無掛礙,也無所求得失,無求,無得無失。不是我布施出去多少,而我有所求能得多少,都沒有。所以就「無能施」,沒有我是能所施的人。
不要常常掛礙我們自己是在幫助人。其實常常說過,我們有形的幫助人,其實是無形的,人家幫助我們。我們就是看苦,佛陀不是告訴我們道理在苦中得。因為看到苦,我們才知道這個苦是如何來。用心想想看。「哦,是集種種因緣來。」了解了,是讓我們所得。所以我們有形幫助他,道理無形幫助我們自己,所以叫做「見苦知福」。能夠知福,我們就要知道惜福;知道惜福的人就要多造福,我們要更用心甘願付出。這對我們生命的價值觀能夠增加多少呢?所以,「無能施」,沒有我布施的,也沒有所施及施物;施出去量多少,這已經三輪體空了。既無我,也沒有他,也沒有物體量數,這叫做三輪體空。修行就是要修到這樣的程度,這是我們要很用功的。
修行,過去,現在,未來,不論是過去中我們在修行也是這樣的法,現在也是這樣,未來也同樣是這樣。在三世中無所求得,這就是修行。不論你用什麼方式,修到最高的境界……。念佛念佛,要念到哪裡去?念到無我相,念到三輪體空,離開了這個現實的境界,到清淨無染的世界,這叫做淨土。念佛要念到心都沒有起動,這很難。一天到晚,我們的心、識緣著這個境界,我們哪能觸事無念呢?「敲板了!」就是趕快要去餐廳,這也是規矩。
你能沒有規矩嗎?你能不吃飯嗎?這就是規矩,一定要走。營養,一定要吸收,所以怎麼能夠無念呢?這種念就是緣,我們的心識緣境,這等一下會說到。所以我們要很了解,修行,就要務實、行實才能體會到實相的境界。真的芸芸眾生無不都是苦,我們修行的境界,就沒有佔有的私愛,所愛的是愛天下眾生。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無所選擇,天下眾生,不論是什麼樣的膚色,我們同樣都要用「無緣大慈」,雖然他和我非親非故,但是我們也要隨喜功德。
他們的生活很好,那裡的人很善良。我們也要讚歎他們,這叫做隨喜。雖然沒有來與我們接觸,非親非故,他們幸福、他們善良,我們大家隨喜。而他們有災難了,他們受苦了,「同體大悲」,我們要馬上提起「同體大悲」。人苦我悲,人傷我痛,這種「同體大悲」及時起於行動付出,這就是。所以能,能付出,所受這個量多少;付出去了,解決他的困難,能付出的人無所求,對自己就沒有障礙。不論他是什麼人,大量的救災,不論他是什麼人,平等相。我們只要知道他的人口多少,及時幫助。依人口數,人人平等,照他的人口數增減幫助的物資,這都是平等。
付出了之後,我們不會去說,「你就是我幫助的人,你一定要記得我」。沒有。因為看到他們展露笑容,你已經回報我了,你們安定、你們安穩,解開你們的心的愁眉,展開你們的笑容,這樣就是很多的回答了,回報的就是這樣。所以無所求,修行要修到這樣。過去佛陀說布施,也是教我們這樣的佈施,現在我們要行菩薩道,同樣我們也要這樣的布施。對的事情,未來生世我們還是發這樣的願,同樣三輪體空,付出無所求得失,總是這樣付出。若能夠這樣「我常安住最勝樂心」,我若有這樣,能夠生生世世都做這樣的事情,我很願意。我的誓願就是這個願,我能夠安住在菩薩道中,這是最勝、最快樂的心。佛陀無量壽,是生生世世,他的精神,他的誓願,無不都是這樣的觀念,所以壽無量,這是一股願念不斷延續。
*在行施時,如果心中存三輪體相,便是著有。三輪體相,不能算是真正布施波羅密。
所以「在行施時,如果心中存三輪體相,便是著有」。這就是執著有「我」,永遠貪著我。這種小我常常貪著住,你哪有辦法去行大我呢?幾天前一直說將我自己放「零」。都零了,人人無我才能夠會合大我,我們要做到這樣。所以「如果心中存三輪體相」,還有我是能施的人,他是受施的人,中間的物質有多少,這個相若常常掛在心中,這就是執著在三輪體相,這不能算是真正布施波羅密。佛陀要我們六度萬行。六度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第一度你就要布施。布施的方法總是要三輪體空。
布施,能夠「三輪體空」,心無掛礙、無著相,才有辦法布施、持戒。我們若常常有我相,你常常執一個「我」,戒如何修呢?如何持啊?所以,戒是防非止惡,不對的事情,我們不要犯了。你有執著相,你已經犯到了執著、執我,偏私掉了,這就不對了。所以要布施、持戒,還要忍辱,這我們全都要一直做。除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還要精進,才有辦法進入到靜思惟,到「定」,正定的戒定。所以我們的心,「心要定、心要定,不要因人亂了心」。雖然,我們是拿來作歌唱,其實是編給大家有這個韻律可唱,好自我警惕。我們在人群中,我們的心要定,心要定,不要因人亂了心。因為那些人需要我們幫助,我們就起了「能」,我能;他所需要,我們付出,在那個地方執著,執著我付出的量……。
付出了之後就沒有了,哪有什麼人?沒有誰受我們布施,當然就沒有我去布施給他的人,這才是「三輪體空」。我們「定」,正思惟「定」的心中,就是禪定,這就是修禪、修定,所想要得的。而我們大家也知道,常常說過,真正的禪就是行、住、坐、臥,挑柴運水無不是禪;吃飯、喝茶無不是禪。我們的心在哪裡就是專在哪裡;現在你們在聽話,專心也是禪,靜思惟;我現在在說話,我專心我也是定在禪。
*若無此三輪相,所謂施恩不忘報,不著人我所施,才是清淨的布施波羅密。
「若無此三輪體相」。我們一輩子時間有多少呢?該做的,我們定了方向,該做就是做,不要有「三輪體相」在,所以要「五蘊皆空」,才沒有掛礙。「三輪體相」,不要執著。所以,「所謂施恩不望報」。我們付出就不希望他再來回報,沒有這樣的等待,沒有這樣的期待。「不著人我所施,才是清淨的布施波羅密」。這無所執著,付出就付出了,沒有人、我所施,才是清淨的布施。你若還有所執著,那就不是真正的清淨布施波羅密。真正的「布施波羅密」就是要到達「三輪體空」。若這樣,各位菩薩,大家不就是這樣嗎?所以大家做得,「辛苦哦」,「幸福啊!」「幸福哦」,「美滿啊!」歡喜,甘願付出。所以這就是菩薩,在人間比比皆是,看,多少人就是這樣付出無所求在做,為一切眾生。所以我們前面經文就這樣說,
複習經文:「一一眾生,與滿閻浮提,金、銀、琉璃、硨磲、瑪瑙、珊瑚、琥珀,諸妙珍寶。」
我們在這個閻浮提,就是這個世間上充滿了一切的珍寶。這些物資,這些珍寶能夠任人享受;有福的人,他們可以這樣的享受;更加有福的人將這些東西當做是工具。我們能夠在化有,那就是能付出,付出無所著。這境界,與說這些東西是我在私用……。人,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,到底有幾十年。
經文:「及象、馬車乘,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。是大施主,如是布滿八十年已。」
經文簡釋:
「及象、馬車乘,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」;所乘之俱,所住之處。如人間華屋如天堂,名貴轎車享盡諸慾。
但是經典要告訴我們,說我們人間有很多可享受的東西,不只是七種珍寶,還有人人能夠享受,「及象、馬車乘,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」,這些寶物能夠讓人享受。很久以前佛陀在世,交通器具用象、用馬。象,裝飾得……,在白象上,若是富貴的人用白象,慢慢地裝飾,裝在那隻白象的身上。人騎上象,在象背這樣逍遙自在;象慢慢走,多麼穩重。那隻象掛滿了七寶,人在享受。或者是馬車,馬車就是,也是裝飾;車內的裝飾,車外的裝飾,也是很享受。人間很風光。
還有「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」。有這樣可以能去裝飾交通器具的人,家裡面一定很豪華,這些七寶在家裡很多,所建築的就像皇宮一樣,樓閣很多。「是大施主,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」。再下去要用心聽了。「所乘之俱,所住之處,如人間華屋如天堂」。這些人所乘的東西,所住的地方,就像人間華屋、天堂。「名貴轎車享盡諸慾」,有錢的人所享受的名貴的轎車,這種享盡了世間所有的欲樂,這是有錢人。
經文簡釋:
「是大施主,如是布滿八十年已」;是大施主,行大布施,經八十年。
八十年,謂依有八識,六根塵識,思量,造作善惡,歸納入第八藏識行施。
所以這樣的有錢人他願意布施,「是大施主,如是佈施滿八十年」。有錢人肯布施,或者是沒有錢的人也肯布施,這要經行大布施。「大佈施,經八十年」,這個「八十年」的意思是什麼?「謂依有八識」。用心,那就是所依,不論你有沒有錢,人人有這個身體,一定要具足有八識。什麼八識?前六識,那就是六根之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五識緣外面色塵,色、香、味、觸等等色塵。意就是跟著這個色塵去緣,所以叫做「六根塵識」。
我們有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,也有身根,這個五識因所緣的境界不同。我們的身體所需要的是椅子、床,交通需要車,這是我們的身體。我們的口欲,要吃的就是甜的、是鹹的、是香的,去做分別。聞來的是臭、是香?這六根各所緣世間一切的境界。耳根,聽我在說話,同時也聽鳥在叫的聲音。眼根,你們看到我,我看到你們。「思量,造作善惡」。這種六根識這樣所緣著去造作善惡,「歸納入第八藏識」。
這我們要很用心,在我們生活中所接觸到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這個五根去緣外面境界,入我們的意境,我們的「意」。緣了之後會常常想,想入非非,我看到什麼,這項東西我很喜歡。今天我遇到什麼事情,我耿耿於懷,很多。有的人,心所掛念著的是他想要所得的東西,不論是貴、不論是便宜,為他自己私己想要有的,所接觸到在這個意識之中「想」,一直想「要」,就去「取」。或者是意識看到、聽到,苦難又再發生了,在任何一個國家,任何一個地方,人受苦難了,同樣也是耿耿於懷。
就像前天晚上,印尼一個小島裡又發生地震了,規模七點五的地震,那災情很嚴重呢!規模七點五。「九二一」規模是七點二,在我們花蓮今年二月間,二月六日,規模才六點多。(花蓮「0二0六」地震,規模六點零,震度七級)瞬間就已經讓四座大樓倒塌了。「九二一」,昨天,他們(臺中真善美志工)回來說,「九二一」明年二十周年;我就說:「為歷史作見證。」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,九九峰很脆弱的山,瞬間,地震過後,那山好像整個被剝皮,瞬間……。那個時候常常要去臺中、南投,一定要從那個地方經過,遠遠眺望著九九峰,看起來每座山都光禿禿。
我說,瞬間能夠將整座山都剝皮起來,所有的大樹、青草全都完全光禿了,這真的是很可怕。那個是十九年前那個年代,在那個瞬間,不是只有山,在那個九九峰山下多少人家受災難,這就是歷史的見證。所以,「為歷史作見證,為人類寫歷史」,那段時間多少人發心,菩薩遠近集合力量,集中來到那個地方,藍天白雲到處都是,這是如何走過來的呢?二年多的時間,光是在南投縣、臺中縣就援建五十間的學校,都是很勇健(堅固),而且造型各別,隨順他們的地方、他們的文化。
現在再去看,將近二十年了,每間學校看起來還是跟初建的時候一樣,初建的時候沒有覺得很新,現在將近二十年沒有覺得舊。這就是在那個時代,我們想要如何做,那個意境經過思量過。想,常常說,想,也是相的下面加一個心,我所緣過這些景象,都像照相機一樣,一張一張照,這些相放在我的心的上面。所以,仔細去想,緣這個境界,好好思惟、計量,這些事情我們一定要趕緊去做,為救人,為祥和社會,為孩子讀書,孩子學齡有限,要趕緊將學校建起來,這都是計量、思考。這思考、計量,就是往善的方面,很多人,就是大家很多愛的力量會合起來,發揮了這樣的力量,這樣來完成,這就是造作善。
*眼等五識入意境;想思計量,造作行為,第八阿賴耶識也。此二種識俱為現量,無我法之二執者。
「眼等五識入意境;想思計量,造作行為」。每一個人都有這個五、六、七、八識,大家都有,所以最後,我們做了之後,全都歸納在各人思考之後去行為,付出很辛苦,轉為了最歡喜的那個種子入我們心中去,在我們的藏識,將來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就是「阿賴耶識」。「第八結果歸入阿賴耶識」。因為我們計量了之後向善的走,因為這個計量有欲念,我愛、我取,不擇手段去破壞一切,這也就是在五識緣境,意識、思惟去想,想很多我想要取的東西,經過了思惟、計量要如何取得,所以他就會造很多的惡,對人間沒有利益,都在破壞大地,這也是思量。
「想思計量,造作行為,第八結果歸入阿賴耶識」。這個相、思,計量,我們外面所緣的境界,去計量它,有的人偏向惡的地方去,有的人偏向善的;造惡到最後也是一樣入那個第八識,要落入阿賴耶識,造善的人最後我們的第八識也是歸納在阿賴耶識。我們的最後萬般帶不去,什麼樣的轎車、華屋,什麼樣的東西都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阿賴耶識又一個名字叫做「業識」,阿賴耶識叫做業識,所造作的業歸納在這個地方,阿賴耶識中。
善業的業識,我們帶著善業的業識,我們時時發願,時時發願來生來世要再做善事,要再行菩薩道。我們將來帶去的,我們的方向就是這樣,這就是我們所帶走的,隨我們的身這樣去。若是行惡,無法讓你計較,你計較的是惡,之後造作,阿賴耶識就將你導向,你不由自己。來生來世那種的苦是我們現在所看到,從出生,六根不具,思想不健全,又再遇到惡緣,又再受身心的折磨,又再造惡業;生命中的貴人很少,這就是惡業,將來來生帶著這個惡業、惡識去,惡的意識、業識這樣去。大家要很用心體會。
「此二種識俱為現量」。所以這兩種,善、惡這個識在這計量中這樣完成,所以叫做「俱為現量」。思,思量、計畫、造作,歸入阿賴耶識,這我們要很用心體會。「無我法之二執者」。那就是,世界雖然很多,前面說過了,有種種的生靈,每一樣生靈有每一樣生靈他的生態、他的世界,我們人有我們人的世界。山珍海味吃不完,放在餿水中,豬的世界,我就是吃餿水,餿水是我的美味;又有的蟲是在吃人排泄出來的東西,在那樣的地方牠很愛。這各種各種生命體的世界,生態不同。
*世界即多,生類又眾,廣大布施更歷多年,其財施功德之勝如此。
所以,「世界既多,生類又眾,廣大布施更歷多年」。這眾生類,各種有他的世界,所以我們人類要如何去施布施,更歷多年,就是要這樣經過了我們八識,從眼、耳、鼻……緣過了這個境界之後,經過思量來決定我們的善惡,所以這就是「八十年」。「其財施功德之勝如此」。選擇善的,我們做了之後總是歡喜,這叫做「財施功德」。我們過去不論在哪一類,我們都是愛的付出,所以讓我們帶來了很多歡喜。
各位菩薩,歡喜、付出,付出再加上歡喜,這個境界就緣過了我們的八識,經歷。我們若懂得選擇,在這個八識中緣境,選擇是善的事情我用心去做,這就是財施功德之勝,若是取惡的方向,那就是在多種生類之中,其境界苦不堪啊!
所以各位,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我們真的時時要提高警覺。修行,經文是這樣提醒我們,所做都在我們的行為中,難得人身,難聞佛法,佛法是要用來落實在生活中,不是在文字唱誦。所以我們要很了解,佛陀是來教菩薩法,不是來教你誦經法,只是他講經之後,這個經要流傳世間去做教育。教育要落實在人群中,身體力行,這才是真正佛陀所要施教,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