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10/07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10/07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10/07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   2018/10/07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 Empty周一 10月 08, 2018 8:06 am

20181007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見寶塔品敘多寶佛聽經現身,
復明一乘境中過去佛果;
本品敘世尊因往劫精勤道法成佛。

大家用心體會它,多了解。記得多寶佛塔(〈見寶塔品〉)那時候,我們之前已經說,多寶佛塔湧現在靈鷲山,一段很長的時間來敘述,多寶佛他遠從東方而來到靈鷲山聽經,甚至現他的全身在塔中。大家若能夠再回憶,當時這段經文所表達的,過去佛來讚歎現在佛,成就現在釋迦牟尼佛的道場。大家若還記得,這段文有很豐富含義在當中,不只是體會到過去佛如何修行,那個時代,以及願未了,而發這個願。隨喜,任何一個道場講說《法華經》,多寶佛一定到現場來聽,來證明這部經所說的妙法。

「復明一乘境中過去佛果」。所以,除了其中有因緣,復明這其中又再含著這部經一實乘的境中過去佛果。現在,釋迦牟尼佛所講說這部經,它是一乘,一乘境中所包含的道理,還有過去佛已經成佛那個內涵,在這經中已經為我們表達出來。所以,「本品敘世尊因往劫精勤道法成佛」。敘述世尊因往劫,如何開始發心,時間很長在過去。這我們常常都在說。「往劫」就是無量無數劫前,那時候開始發這念心,這顆種子,一直一直到現在成佛。釋迦牟尼佛他精勤道法,是這樣成佛的。所以學佛要成佛不是很容易,一定要保持著我們初發心,還得要身體力行。這身體力行無法去計算數量,所以我們要很體會了解。

古昔有佛住世,
無人請佛說法,
即便取入涅槃,
因缺諸說法緣。

而多寶佛塔是什麼因緣湧現呢?就先來了解多寶佛。「古昔有佛住世」,也是無法計算之前,所以稱為「古昔」;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往古時,表示很長久的時間。「古昔有佛住世,無人請佛說法,即便取入涅槃,因缺諸說法緣」。這就要知道,那個時代同樣多寶佛成佛住世;成佛住世,就是缺了眾生好樂佛法來請佛說法的因緣。佛既成佛了,這個法既然沒有人尊重,也沒有人想要殷勤來請法。所以說起來,我們現在回顧在〈序品〉,那時候佛陀一直在讚歎讚歎《妙法蓮華經》有一乘實法,讚歎到最高峰的時候五千人退席。之後,舍利弗他聽佛這樣一直讚歎《法華經》之妙,舍利弗從眾中起,請佛講說《妙法蓮華經》,它到底含什麼樣的法,佛陀這麼用心護念、讚歎。一請、再請、三請,佛陀就這樣說:「汝已三請,我豈得不說。」一開始答應要說,在法會中,有人站起來,五千人退席。大家還記得,這過去都有解釋過了。

我們現在都知道靈鷲山道場有多大,那個時代有多少人,人口有多少,靈鷲山那個距離;道場不大,距離不遠,為何有這麼多人?這在那段經文也是用很長的時間來解釋五千人的意思,這所含的法都是很豐富。所以在那個時候,我們要很感恩舍利弗為我們後世的人請法,這我們要很感恩。若不是舍利弗這樣來請法,佛陀讚歎之後若沒有因緣,沒有人請法,那就是說過就完了。就是因為有人這樣請法,開始就說《法華經》,這樣這麼長。佛陀說起了《法華經》它所重要,開出了本跡二門,從跡門開始。現在我們所說的是本門。

所以說法很辛苦,若沒有因緣來契合,也無法說法;而有因緣,要說法了,聞法的人也多,但是說法的人種種的因緣欠缺也是沒有辦法。所以,「古昔有佛住世,無人請佛說法」,這也就是多寶佛的一大遺憾,所以他「即便取入涅槃,因缺諸說法緣」,因為缺了諸說法的法緣。但是多寶佛他心願未了,所以他入涅槃的時候,就有一個心願:哪一個地方有人講說《法華經》,他、寶塔,與他的全身舍利進去在寶塔中,將來將寶塔與全身會現在靈山會中。就像〈見寶塔品〉那段經文的敘述。

*如是經中多寶佛塔從地湧出,靈山為法見證釋尊說是妙法。

「如是經中多寶佛塔從地湧出」,所以多寶佛塔從地湧出了,這是滿多寶佛的心願。哪個地方,只要有人講《法華經》,有佛在世所講《法華經》的地方,他的寶塔一定會現前湧出,那就是要為說法來作見證,所以他與寶塔湧出。「靈山為法見證釋尊說是妙法」。湧出在哪裡呢?靈山,就是靈鷲山。佛陀已經所有因緣完成了,法會道場也很盛況,聽經的人很認真。在靈山會中,那時多寶佛塔突然從地湧現出來,這就是要為釋迦牟尼佛說《法華經》來作見證──現在的佛所講的法是真實妙法,是佛佛道同的真理。這是多寶佛現在靈鷲山見證的目標,見證著釋迦佛所說的妙法,就是講這部經的妙法。

*「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:善哉善哉!釋迦牟尼世尊!能以平等大慧,教菩薩法,佛所護念,妙法蓮華經,為大眾說。如是,如是!釋迦牟尼世尊!如所說者,皆是真實」。

所以那時,「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」,這段經文大家應該還記得,這是在經文中這樣說。「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:善哉善哉!釋迦牟尼世尊!能以平等大慧,教菩薩法,佛所護念,妙法華經,為大眾說」。「佛所護念」,就是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就是所護念的,包括多寶佛。雖然他沒有那個因緣為那個時代的世間人說《法華經》,但是他的內心還是護念著這《法華經》,教菩薩法,這佛佛道同的本懷,所以這就是佛所護念《妙法蓮華經》。現在釋迦牟尼佛已經開始向大眾說了,所以他現身讚歎。

這個法,「如是,如是!」是真正,釋迦佛所說的法是真實,就是這樣。前面的「如是」是真實,下面的「如是」,確實就像現在釋迦佛所說的法。這是多寶佛,他在大眾中出大音聲,這樣來讚歎釋迦牟尼佛。就這樣又再稱釋迦佛,「釋迦牟尼世尊!如所說者,皆是真實」。先向大眾證明,「如是,如是」,「是真實是這樣,是教菩薩法的,大家要相信」。再轉過來稱釋迦牟尼世尊,如汝所言,「就像您所說的,皆是真實的法」。這是多寶佛,佛塔現前,從塔中出大音聲向大眾說,證明佛所說的法是真實,是諸佛所護念,還要再讚歎、證明:「釋迦佛,您所說的真實,就是這樣,這是真實法。」佛佛都是這樣說的法。

*「佛告大樂說菩薩: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,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,國名寶淨,彼中有佛,號曰多寶。其佛行菩薩道時,作大誓願:若我成佛、滅度之後,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,我之塔廟,為聽是經故,踊現其前,為作證明,讚言善哉」。

「佛告大樂說菩薩」。再回過頭來,釋迦佛就向大樂說菩薩說,那當中佛陀一直向大樂說菩薩,希望他能夠用他的樂說法,聽法之後,他能夠用他的口才,他表達的方式入大眾中去說法。所以那時候佛陀一直期待大樂說菩薩能夠體會。「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」。現在多寶佛塔已經從地湧出,作為見證了,所以釋迦佛就會再向著大樂說菩薩,特別呼喚著大樂說菩薩。因為這是契機者,佛陀向他說話,其實是向大眾中說話,由大樂說菩薩來代表,說:「大樂說菩薩:『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。』」就是釋迦佛稱呼一位菩薩,來告訴他:「這寶塔裡面,這個音聲就是有佛。」

這尊佛是「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,國名寶淨,彼中有佛號曰多寶」。就是那個時代有一尊佛,名叫做多寶佛;他的名叫做多寶,就是多寶佛。「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」,他生生世世在行菩薩道,就是都發這樣的願:「若我成佛、滅度之後,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,我之塔廟,為聽是經故,踊現其前,為作證明,讚言善哉」。善哉善哉,就是確實是這樣,很好很好的法。這是多寶佛他還未成佛之前行菩薩道的願。

尤其是多寶佛住世時,很遺憾,他成佛了,竟然沒有人請法,完成說《法華經》。所以加強了他這個心願,哪一個地方講《法華經》,他,多寶佛就連寶塔一起湧現在任何一個成佛、說法的道場去作見證。這是釋迦佛特別要向大眾來說話,舉出了大樂說菩薩為代表。這彼佛之間,古佛讚歎現在佛,現在佛感恩過去的佛,敘說過去佛也是用很長的時間修行,也是發這樣要完成《法華經》的願。所以過去雖然有這樣的缺陷,卻是每一尊佛說法的道場他多寶佛就要來作見證。這是用這樣過去的因緣,釋迦牟尼佛表達感恩心,所以向大樂說菩薩這樣說。回過頭來,現在就來說釋迦佛講《法華經》。前面的經文這樣說,

經文:「阿逸多!如是第五十人輾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,尚無量無邊阿僧祇,」

「阿逸多!如是第五十人輾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」。就是講《法華經》要聽進去,一代再一代,代代相傳到第五十代。那個人,第五十代那個人聞《法華經》,還是很正統,這樣不斷不斷延續下去,輾轉聞《法華經》,還是讚歎、隨喜,是很正確正法的證明。就像多寶佛湧現在釋迦佛的道場,來證明這尊佛所講說的妙法是真實,佛佛道同。類似這樣,釋迦佛講經之後,一代一代要好好用心,沒有偏差,聽進去。就是這樣,知,如是知、如是識、如是行,知、識、行這樣繼續一直下去,能夠傳到五十代。這樣隨喜功德,哪怕是第五十代,還是聽人在講《法華經》,他還是隨喜功德讚歎,就像多寶佛來隨喜釋迦牟尼佛的道場,這樣在讚歎一樣。所以,「尚無量無邊阿僧祇」。功德很大,就是隨喜功德很大。下面接下來這段文是這樣說,

經文:「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,其福復勝,無量無邊阿僧祇,不可得比。」

經文簡釋:「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」
最初一人,於法會聞,輾轉傳至第五十人。

這就是長時間,阿僧祇是無量數,時間長,聞法的人也多,世界也很多,這就是……。「阿僧祇」,就是無量;若「阿僧祇劫」就是長時間。若只是說「阿僧祇」那就是無量;無量的長時間,無量開闊的空間,無量無數的人間。這就是見聞隨喜功德能夠得到這麼多,不可說,「不可得比」。不可說、不可說,「不可得比」,無法去講說。「最初一人,於法會聞,輾轉傳至第五十人」。這個《法華經》講說,聽、能說沒有偏差,還要能傳。尤其是第一個,何況最初於法會中聞而隨喜,到五十代能夠這樣隨喜,不容易。佛在世那個時候聽經、說法、傳法,一直傳,傳到第五十代,這種真的是功德復勝,還再加倍。這種說法,從最初說法來到五十代,功德都是很大,而且最後還能夠這麼的精準來將法這樣流傳下去。

所以這個地方再解釋,「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」。最初的法會,佛陀說法的時代,那個時代,從這樣傳下去,在那個法會中真實聞法,這樣開始輾轉。傳法很不容易,一直告訴大家,阿難住世時,在阿難還在的時候法就會走樣了,就會偏差,要如何能夠很精實、精準,這樣一直一直傳下來到第五十代呢?實在是很不容易。

經文簡釋:
「其福復勝,無量無邊阿僧祇,不可得比」;舉最後人所得功德,以後望前,初人倍增,故云復勝不可得比。

若能夠這樣,「其福復勝,無量無邊阿僧祇」。那個福超越,就等於與初在佛道場中聽法的功德同樣那麼大,甚至為了維持正法也不輸於那時候與佛同世同道場聞法,那個功德實在是無量無邊。時間長、空間大、人間多,能夠精準無差這樣說下去,真的是「不可得比」,無法來比量。所以,「舉最後人所得功德」,現在就說最後這個人所得的功德。「以後望前」,就是以後面來看前面。所以「以後望前」,從後面的人再回過頭看前面,前面那個最初的第一人是如何傳?若後面的人能夠將它對得很精、很準,這很不容易。所以,「初人倍增,故云復勝不可得比」。沒有比較差,能夠維持到最後還這麼精準,這樣是比當初最初第一人聽法、傳法的功德更多,因為維護正法,這樣一代一代一直傳下去。

就像我們在走路,後面的人看前面,「啊,不容易!」我能夠在最後面看到前面去,每一個腳步都是那麼地對準在走,這麼的整齊,也是很讚歎。所以後面這個人的腳步,與前面那個人的腳步都是對準的腳步。所以功德,後面同樣與前面一樣,功德很大。

*是此最初者之功德,皆餘人功德之所從出,故其福無可得比。

「是此最初者之功德」。所以,就是這樣,到最初者的功德,最後與最初的人的功德,這就是這樣在敘述功德等量。「皆餘人功德之所從出」。從這樣再說後面,同樣,其他的人都是這樣很對準。所以一個傳一個,愈傳愈多。一個隊伍不是只有一列,很多列,一條一條,總是從前、後,第二隊伍、第三隊伍,一直一直每一個隊就是這樣很整齊下來,譬如就像這樣。所以,「皆餘人功德之所從出」,不是一隊這樣傳下去,第二列、第二隊也是同樣這樣傳,同時傳同一個法,很對準。這功德「皆餘人功德之所從出」,不是前面一個人,是前面每一個人、每一個人就是這樣一直排下去,後面每一個人、每一個人這樣一直跟,全都很整齊,所以叫做「皆餘人功德之所從出」。不是一個人的功德,是這麼多人同一個心志、同一個方法去行在人間,行菩薩法。這是很多人功德所出。所以,「故其福無可得比」。一個人若將法傳得準,人人的法沒有異樣,這樣同一個法傳遍了很多的人。所以因為這樣,「其福無可得比」,這個福就很大。

*蓋一人、一時之法會隨喜,一偈、一句之隨喜演說,其發端雖微,而往往能喚起夙具智根之人。

所以,「蓋一人、一時之法會隨喜」。這個地方說「蓋一人、一時」,就是每一個人同一個時間,在這個法會中人人互相隨喜,「一偈、一句之隨喜演說」。大家聽的都是同樣的法,而且心的方向都一樣;一句話,大家的理解都是很精、很實、很準。這樣的法,人人都是隨喜演說。大家都同一個心志、同一個方向,知、識、行平齊。若能夠這樣,隨喜演說,行你所說、說你所行,這就是從聞法中這樣傳下來。如是聞、如是說、如是傳,大家同樣都是這樣,說我們所聽,行我們所說,說我們所做,這全都是這樣一系列,這叫做菩薩法入人群。所以聞一偈、一句,照這個方法傳、照這個方法去做,所以叫做「一偈、一句之隨喜演說」。我們演說,同時我們要傳,傳就是要身體力行。

所以,「其發端雖微」。雖然這一大群人是由一個人開始這樣傳,雖然一個,但是這麼多人共同實行這個法。就像佛陀他一個人說法,這個法同時那麼多人聽,那麼多人聽佛說法,將這個法對很準,人人再傳出去,人人又讓無數人受法。所以這種傳法,一偈、一句隨喜。「發端雖微」,我們都是由一個人開始,那個「一個人」,能夠傳遍很多人。這時候很多慈濟人聽了之後,大家都會再分享;有時候集眾分享,有時候在讀書會的時候分享,這全都是聽了之後隨喜再演說。這個人若是傳得真、說得正,這叫做一個開始將法這樣傳,這就是功德。

所以,「而往往能喚起宿具智根之人」。因為你這樣不斷傳,讓很多人能夠,「哦,了解,原來法就是這樣」。對佛法,雖然全都不懂,因為有人將佛法這樣傳得正確,再給更多人,不知道的人了解了。因這個了解,啟發他智慧善根,這樣的人也不少,還是很多,所以知道傳法功德有多大。

*由聞起信,由信生解,由解起行,由行證果,諸佛諸祖豐盛偉大之佛事業,蓋莫不肇基於是。故一人、一言之佛法功德,實非可以限量計也。

所以,「由聞起信」。因為聽,所以他很清楚了解,很相信。「由信生解,由解起行」。所以深信解行,很深信了解,身體力行。由信而生解,由解而起行,這就是要從聽法來,由行而證果。因為我們有在身體力行,心地風光走過來我們都很清楚。從起步走,一直到真正這些境界我走過了,我很紮實、很踏實,我已經都了解了。這就像在描述四果羅漢。幾天前,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,這個境界一段一段過來,這就是要聽法要精準。「由聞起信,由信生解,由解起行」,所以由行就證果,我們就是要這樣,照這個次序走。菩薩在人間,不就是接觸了苦難人,體會了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,這個四諦法了解,同樣的道理。

所以,「諸佛諸祖豐盛偉大之佛事業」。諸佛以及歷代傳法的祖師,那個法都是很豐富、很盛大,所以那個法真的是很盛、很偉大的一個法。佛陀所說的法,起因在佛的覺悟,能夠將這個法這樣傳遍了,實在是不可思議,非常的豐盛偉大。要如何將佛所做過,過去無量劫修來人間事;每一代他就是入人群,入人群去度眾生的事業,就是這樣不斷延續。到我們現在,我們還是同樣要如法,從信解、力行這樣過來,若能夠這樣,大家都能夠這樣,「蓋莫不肇基於是」,將這個基礎將它打穩。所以大家要很用心。

所以,「故一人、一言之佛法功德,實非可以限量計也」。我們就知道,只要每一個人、每一個人真實的一句話,佛法一偈、一句我們都很透徹,清楚了解、信受奉行,這樣過來,應該佛法功德真的不是有辦法去將它限量。因為它利益人很多,讓人轉變人生種種煩惱,解除了煩惱迷茫,導正他的人生。這是很重要。所以,正法傳世要從信解、隨喜,隨喜、信解,這互動,彼此之間就是功德無量,因為能夠成就讓更多人能夠了解。法能夠更普遍去傳,普遍去入群;入群,人人身體力行才真的能夠體會。大家若了解了,法在人間就能夠昌盛起來,這是一股偉大的志業。所以,這就是在做佛事,這就是我們人人應該要承擔的志業。所以,本分事是我們的志業,我們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10/07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10/07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   2018/10/07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 Empty周一 10月 08, 2018 9:08 pm

[2018年10月07日上午5:20]農曆八月廿八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《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經文:【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,其福復勝,無量無邊阿僧祇,不可得比。】

2. 上人手札(一):「見寶塔品敘多,寶佛聽經現身,復明一乘境中,過去佛果本品,敘世尊因往劫,精勤道法成佛。」

(1)「見寶塔品敘多」:大家用心體會,多了解。大家再回憶這段經文,還記得多寶佛塔那個時候,我們之前已經多寶佛塔湧現在靈鷲山,一段很長的時間來敘述,多寶佛遠從東方來到靈鷲山聽經,甚至現全身在塔中表達的「過去佛」來讚歎「現在佛」,成就現在釋迦牟尼佛的道場。這段文就是很豐富含義在其中。

(2)「寶佛聽經現身」:不只是體會到「過去佛」如何修行那個時代,以及願未了,發這個願:隨喜,任何一個道場講說「法華經」,多寶佛一定到現場來聽,來證明這部經所說的妙法。

(3)「過去佛果本品,復明一乘境中」:除了其中有因緣,含著這部經「一實乘境」中,過去佛果的本品,現在佛的釋迦牟尼佛所講說這部經是「一乘經」,其中境界所包含的道理。還有過去佛,已經成佛那個內涵在這個經中,已經為我們表達出來。敘述世尊因往劫,世尊開始如何發心,時間很長。

(4)「敘世尊因往劫,精勤道法成佛」:往劫,就是無量無數劫前,開始發這念心。這個種子一直到現在成佛。釋迦牟尼佛的精勤道法,這樣成佛的。學佛要成佛,雖不是很容易,一定要保持著我們初發心,還要身體力行。無法計算數量,我們要很體會了解。

3. 上人手札(二):「古昔有佛住世,無人請佛說法,即便取入涅槃,因缺諸說法緣,如是經中多寶,佛塔從地湧出,靈山為法見證,釋尊說是妙法。」

(1)「古昔有佛住世,無人請佛說法,即便取入涅槃,因缺諸說法緣」:多寶佛塔是什麼因緣湧現呢?就先來了解多寶佛。也是無法計算之前,稱為古昔。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往古很長久的時間,就要知道那個時代,同樣多寶佛成佛住世。成佛住世,就是缺了眾生好樂佛法來請佛說法的因緣。佛既成佛了,這個法既然沒有人尊重,也沒有人想要殷勤來請法。

(2)「《妙法蓮華經》,一乘實法」:回顧在〈序品〉,佛陀一直在讚歎,《妙法蓮華經》有一乘實法,讚歎到最高峰的時候五千人退席。舍利弗聽到佛陀一直讚歎《法華經》之妙,舍利弗從眾中起,請佛陀來講說這《妙法蓮華經》,到底含什麼樣的法,佛陀這麼用心護念、讚歎?一請、再請、三請。

(3)「汝已三請,我豈得不說」:佛陀就說,這樣說:「汝已三請,我豈得不說」開始答應要講,在法會中,人站起來,五千人退席。這過去都解釋過了。

(4)「《法華經》,卻有『五千人退席』」:我們現在都知道靈山道場有多大,那個時代有多少人,人口有多少,靈山那個距離;道場不大,距離不近,怎麼有那麼多人?這在那段文也是用很長的時間來解釋五千人的意思。所含的法都是很豐富。

(5)「本跡開二門,感恩舍利弗為後世的我們請法」:我們要很感恩舍利弗來為我們後世的人請法,我們要很感恩,若不是舍利弗這樣來請法,佛陀讚歎了之後,沒有因緣,無人請法,那就是說過就完了。就是因為有人這樣請法,開始就《法華經》這樣這麼長。佛陀說起了《法華經》,它所重要,開出了本跡二門。這從跡門開始,現在我們所說的是本門。

(5)「說法,需要因緣契合」:說法很辛苦,若沒有因緣來契合,也無法說法,而有因緣,要說法,也要有聞法的人,但是說法的人種種的因緣欠缺也是沒有辦法。

(6)「古昔有佛住世,無人請佛說法,即便取入涅槃」:這也就是多寶佛的一大遺憾,他就「即便取入涅槃」,因為缺了自說法的法緣。但是多寶佛,這是他心願所未了,所以他入涅槃時,就有一個心願:哪個地方有人講說《法華經》,寶塔與他的全身舍利,入於寶塔中。將來從寶塔與全身會現在寶塔中。就像我們〈寶塔湧出品〉那段經文的敘述。

(7)「如是經中多寶佛塔從地湧出」:多寶佛塔從地湧出,這是滿多寶佛的心願:哪個地方,只要有人講《法華經》,有佛在世所講《法華經》的地方,他的寶塔一定會現前湧出,那就是要為說法來作見證,所以他寶塔湧出。

(8)「靈山為法見證」:湧出在靈鷲山。佛陀已經所有因緣完成了,法會道場也很盛況,聽經的人很認真。在靈山會中,一時,多寶佛塔從地湧現出來,這就是要為釋迦牟尼佛說《法華經》來作見證。

(9)「釋尊說是妙法」:現在的佛所講的法是真實妙法,是佛佛道同的真理。這是多寶佛現在靈鷲山見證的目標,見證著釋迦佛所說的妙法,就是講這部經的妙法。

4. 《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》【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,善哉善哉!釋迦牟尼世尊!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,佛所護念《妙法蓮華經》為大眾說。】

(1)「佛所護念,佛佛道同」:每一尊佛,就是所護念《妙法蓮華經》,包括多寶佛。雖然他沒有那個因緣,那個時代的世間人說《法華經》,但是他的內心還是護念著《法華經》,教菩薩法,這是佛佛道同的本懷。現在釋迦牟尼佛已經開始向大眾說《妙法蓮華經》,所以他現身讚歎。

5. 《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》:【如是如是!釋迦牟尼世尊!如汝說者,皆是真實。】

(1)「如是如是」:這個法是真正釋迦佛所說的法是真實;前面的「如是」,是真實,下面的「如是」,確實就像現在釋迦佛所說的法。這是多寶佛,他在大眾中出大音聲,這樣來讚歎釋迦牟尼佛。就這樣再稱釋迦佛。

(2)「釋迦牟尼世尊!如汝說者,皆是真實」:先向大眾證明,「如是如是」,是真實是這樣,是教菩薩法的,大家要相信,再轉過來稱「釋迦牟尼世尊!如汝所言」。就像您所說的,皆是真實的法。這是多寶佛,佛塔現前,從塔中出大音聲,向大眾說,證明佛所說的法是真實,是諸佛所護念,還要再讚歎、證明,「釋迦佛,您所說的真實」,「真實法」,佛佛都是這樣說的法。

6. 《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》:【佛告大樂說菩薩:此寶塔中,有如來全身。】

(1)「大樂說菩薩,啟機者」:回過頭來是釋迦佛,就向大眾說,為大樂說菩薩,當中佛陀一直向大樂說菩薩,希望能夠用他的樂說法,聽法之後,能夠用他的口才,他表達的方式入大眾中去說法,所以那個時候佛陀一直期待大樂說菩薩,能夠體會。現在多寶佛塔已經從地湧出,作為見證了,所以釋迦佛就會再向大樂說,特別呼喚著大樂說菩薩,因為這是啟機者。

(2)「釋迦佛稱呼大樂菩薩,其實是向大眾說話」:佛陀向他說話,其實是向大眾中說話,大樂說來代表,釋迦佛稱呼這個菩薩,來告訴他,這寶塔裡面這個音聲就是有佛。

7. 《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》:【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,國名寶淨,彼中有佛,號曰多寶,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。】

(1)「多寶佛」:那個時代有一尊佛叫做多寶佛,他的名叫做多寶佛。「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」。生生世世在行菩薩道都是發這樣的願。

8. 《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》:【『若我成佛,滅度之後,於十方國土,有說法華經處。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,為作證明,讚言、善哉。】

(1)「行菩薩道的願」:善哉!善哉!就是說確實是這樣,很好的法,這是多寶佛還沒有成佛以前,行菩薩道的願。

(2)「多寶佛的心願:為聽是經故,湧現其前,為作證明,讚言、善哉」:佛住世,很遺憾,這個願,他成佛了,竟然沒有人請法,完成說《法華經》,加強了他這個心願,哪個地方有講《法華經》的地方,多寶佛就與連寶塔一起湧現,在任何一個成佛說法的道場去作見證,這是釋迦佛特別要向大眾來說話,舉出了「大樂說」為代表。

(3)「釋迦牟尼佛表達感恩心」:彼佛之間,古佛讚歎現在佛,現在佛感恩過去的佛,敘說過去佛,也是用很長的時間修行,也是發這樣要完成《法華經》的願。過去雖然有這樣的缺陷,卻是每一尊說法的道場,他就要來作見證。這是用這樣過去的因緣,釋迦牟尼佛表達感恩心,所以向大樂說菩薩這樣說。回過頭來現在就來說,釋迦佛講《法華經》。

9. ★複習經文:【阿逸多!如是第五十人輾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,尚無量無邊阿僧祇。】

(1)「《法華經》,代代相傳到第五十代」:講《法華經》要聽進去,一代再一代,代代相傳到第五十代。第五十代那個人還是聞《法華經》,還是很正統,這樣不斷延續下去,輾轉聞《法華經》,還是讚歎隨喜,很正確的正法的證明。

(2)「如是知、如是識、如是行」:就像多寶佛湧現在釋迦佛的道場,來證明這尊佛所講說的妙法是真實,佛佛道同。類似這樣,釋迦佛講經之後,一代一代要好好用心,沒有偏差,聽進去,就是這樣,如是知、如是識、如是行,「知、識、行」這樣繼續一直下去,能夠傳到第五十代。

(3)「隨喜功德讚歎」:這樣隨喜功德,哪怕是第五十代,還是聽人在講《法華經》,還是隨喜功德讚歎,就像多寶佛來隨喜釋迦牟尼佛的道場,這樣在讚歎一樣。「尚無量無邊阿僧祇」。功德很大,就是隨喜功德很大。

10. ★經文簡釋:【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】:最初一人,於法會聞,輾轉傳至第五十人。

(1)「阿僧祇劫,見聞隨喜」:這就是長時間,阿僧祇,是無量數、時間長,聞法的人也多,世界也很多。這就是阿僧祇,就是無量。若「阿僧祇劫」就是長時間,而若只說「阿僧祇」那就是無量,無量的長時間,無量開闊的空間,無量無數的人間。這就是見聞隨喜,功德能夠得到這麼多,不可說,「不可得比」。無法講說這個《法華經》。

(2)「最初一人,於法會聞,輾轉傳至第五十人」:講說,聽、能「說」沒有偏差能傳,尤其是第一個,何況最初於法會中聞而隨喜,到第五十代能夠這樣隨喜,不容易。何況佛在世那個時候聽經,說法、傳法,一直傳到第五十代,這種真的是「功德復勝」,還再加倍。這種說法,從最初說法來到第五十代,功德都是很大,而且最後還能夠這麼的精準來將法流傳下去。

(3)「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」:最初的法會,佛陀說法的那個時代,從這樣傳下去,在那個法會中,真實聞法,這樣開始輾轉。

(4)「傳法之難,要精實、精準」:傳法是很不容易,一直告訴大家:阿難住世,真正在阿難還在的時候,法就會走樣了,就會偏差,要如何能夠很精實、精準,這樣一直一直傳下來到第五十代呢?實在很不容易。

11. 【其福復勝,無量無邊阿僧祇,不可得比】:舉最後人所得功德,以後望前,初人倍增,故云復勝不可得比。

(1)「其福復勝,無量無邊阿僧祇,不可得比」:「福」超越就等於與初在佛道場中聽法的功德,同樣那樣大,甚至為了維持正法也不輸於那個時候,與佛同世、同道場聞法,那功德實在是無量無邊。時間長、空間大、人間多,能夠精準無差說下去,真的是「不可得比」,無法來比量。

(2)「舉最後人所得功德,以後望前」:現在就說最後這個人,所得的功德,就是以後面來看前面,「以後望前」。從後面的人在回過頭看前面,前面那個最初的第一人是如何傳?後面的人能夠將它對得很精、很準,這是很不容易。

(3)「初人倍增」,沒有比較差,能夠維持最後這麼精準。「故云復勝不可得比」。比當初,最初第一人聽法、傳法的功德更多。因為維護正法,這樣一代一代一直傳下去。

(4)「功德,方向精準」:就像我們在走路,後面的人看前面,「啊,不容易,我能夠在最後面看到前面去了,每一個腳步都是那麼的對準在走,這麼的整齊,也是很讚歎」。所以後面這個人的腳步與前面那個人的腳步都是對準的腳步。所以功德,後面同樣與前面一樣,功德很大。

12. 『是此最初者之功德,皆餘人功德之所從出,故其福無可得比。』

(1)「是此最初者之功德」:「是此」,到最後與最初的人的功德,這就是這樣在敘述功德等量。「皆餘人功德之所從出」。從這樣再說後面,同樣,其他的人都是這樣很對準。一個傳一個,愈傳愈多。一個隊伍不是只有一列,很多列,一條一條列,總是從前、後,第二隊伍、第三隊伍,一直每一個隊就是這樣很整齊下來,譬喻像這樣。

(2)「皆餘人功德之所從出」:不是一隊這樣傳下去,第二列、第二隊也是一樣這樣傳,同時傳,同一個法很對準,這功德「皆餘人功德之所從出」。不是前面一個人,前面每一個人、每一個人就是這樣一直排下去,後面每一個人這樣一直跟,全都很整齊。不是一個人的功德,是這麼多人同一個心志,同一個方法去行在人間,行菩薩法。這很多人「功德之所從出」。

(3)「故其福無可得比」:一個人若將法傳得準,人人的法沒有異樣,這樣同一個法傳遍了很多的人。所以因為這樣,這個福就很大。

13. 『蓋一人、一時之法會隨喜,一偈、一句之隨喜演說,其發端雖微,而往往能喚起夙具智根之人。』

(1)「蓋一人、一時之法會隨喜」:這個地方說的「蓋一人」,就是每一個人,同一個時間在這個法會中,人人互相隨喜,「一偈、一句之隨喜演說」。大家聽的都是同樣的法,而且心的方向都一樣;一句話,大家的理解都是很精、很實、很準。

(2)「知、識、行平齊」:這樣的法,人人都是隨喜演說。大家都同一個心志,同一個方向,「知、識、行平齊」。若能夠這樣隨喜演說,行你所說、說你所行,這就是從聞法中這樣傳下來。

(3)「如是聞、如是說、如是傳,就是要身體力行」:大家都同樣是這樣,說我們所說、我們所聽,行我們所說,說我們所做,這全都是這樣一系列,這叫做「菩薩法,入人群」。所以聞一偈、一句,照這個方向傳、照這個方法去做,叫做「一偈、一句之隨喜演說」,我們演說,同時我們要傳,傳就是要身體力行。

(4)「其發端雖微」:雖然這一大群人是由一個人開始這樣傳,雖然一位,但是這麼多人共同實行這個法。就像佛陀他一個人說法,這個法同時那麼多人聽,那麼多人聽佛說法,從這個法很對準,人人再傳出去,人人由無數人所受的法。所以這種傳法,一偈、一句隨喜。「發端雖微」,我們都是由一個人開始,那一個人能夠傳遍很多人。

(5)「法,傳得真、說得正,這就是功德」:很多我們慈濟人聽了之後,大家都會再分享;有時候集眾分享,有時候在讀書會的時候來分享,這全都是聽了之後隨喜再演說。這個人若是傳得真、說得正,這叫做一個開始從法這樣傳,這就是功德。

(6)「而往往能喚起宿具智根之人,啟發人人的智慧善根,」:因為你這樣不斷傳,讓很多人能夠:「哦,了解,原來法就是這樣」。對佛法,雖然全都不懂,因為有人將佛法這樣傳得正確,再給更多人,不知道的人,「了解了!」這個了解啟發他智慧善根,這樣的人也不少,還是很多。所以知道傳法功德有多大。

14. 『由聞起信,由信生解,由解起行,由行證果,諸佛諸祖豐盛偉大之佛事業,蓋莫不肇基於是。』

(1)「深信解行」:因為聽,所以很清楚了解,很相信。深信解行,很深信了解,身體力行。由信而生解,由解而起行,這就是要從「聽法」來。

(2)「由行證果」:由行而證果,因為我們有在身體力行,心地風光走過來我們都很清楚。從起步走,一直到:真的這些境界我走過了,我很紮實、很踏實,已經都了解了。

(3)「四果: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」:就像在描述四果羅漢。這個境界一段一段過來,這就是要聽法要精準。「由聞起信,由信生解,由解起行」,由行就證果,我們就是要這樣照這個次序走。菩薩在人間,不就是接觸了苦難人,體會了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,這個四諦法了解,同樣的道理。

(4)「諸佛諸祖豐盛偉大之佛事業」:以及歷代傳法的祖師,那個法都是很豐富、很盛大。所以那個法真得是很勝、很偉大的一個法;佛陀所說的法,起因在佛的覺悟。能夠將這個法這樣傳遍了,實在是不可思議,非常的豐盛偉大。

(5)「蓋莫不肇基於是」:要如何將佛所做過,過去無量劫修過來人間事,每一代他就是入人群去度眾生的事業,這樣不斷延續,到現在我們也是一樣,要如法,從信解、力行這樣過來,若大家都能夠這樣,將基礎打穩。所以大家要很用心。

15. 『故一人、一言之佛法功德,實非可以限量計也。』

(1)「佛法一偈、一句,要透徹清楚了解,信受奉行」:只要每一個人、每一個人真實的一句話,這種佛法一偈、一句,我們都很透徹、清楚了解,信受奉行,這樣過來,應該佛法的功德真的不是有辦法去將它限量。因為他利益人很多,讓人轉變人生種種煩惱,解除了這個煩惱迷茫,導正他的人生,這是很重要。

(2)「正法傳世,要從信解、隨喜」:彼此之間,因為能夠成就讓更多人能夠了解。這法能夠更普遍去傳,入人群,人人身體力行,才真的能夠體會。大家若了解了,法在人間就能夠夠昌盛起來,這是一股偉大的志業。這就是在做佛事,我們人人應該要承擔的志業。本分事是我們的志業,所以我們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

***************
16. 心得:感恩上人開示。回顧《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》的多寶佛護念《法華經》,佛佛道同,未成佛前,力行菩薩道的願。感恩上人殷殷叮嚀及強調「如是知、如是識、如是行」,「知、識、行平齊」,「如是聞、如是說、如是傳,就是要身體力行」,「法,傳得真、說得正,這就是功德」。 正法傳世,要從信解、隨喜。人人身體力行,才真的能夠體會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8/10/07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