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1008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一念無明生三細,
境界為緣長六麤;
貪瞋癡皆由一念,
無明起落入迷網,
境識起蘊行善惡。
大家用心細思啊!一念,這個一念,人人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不斷,前念接著後念,念念不息呢?什麼叫做念?起一個念頭:我要認真聽。有沒有這念?這念就是一念。或者是:坐下來不知道還要多久?腳會不會痛?這也是一念,類似…。我們日常生活中身體所對的境界,起一個心,那就是動一個念。看我們日常生活中,到底起多少念啊?凡夫就是念念無明,尤其是我們佛法這樣在說,「一念無明生三細」。就是我們每一念起,同時就是有三細生,這「三細」是什麼呢?貪、瞋、癡(「三細六麤」與一般說法不同)。貪、瞋、癡很細微,我們所看到的東西,「唉呀,這很好呢!」手就伸出去拿來摸一摸,不論你是什麼動作。「這很好啊」,心就起了愛,這種叫做「貪」。
心情的起落,或者是我看到,「很討厭,這些東西怎麼這麼臭、這麼骯髒」。我們起一念瞋,就是對這個環境我們不歡喜、不喜歡,那就是「瞋」。「癡」,有的人以這些骯髒東西為營,不覺得它不好,也不知道要如何除,總是在骯髒的地方去來,他沒有什麼念,總是這樣在生活,不會想好壞要去分別。這全都是在一念中。一念,就會隨這樣產生出三細;三細是各人的心境,如何在生,生出來後面有什麼結果。
「境界為緣長六麤」。因為這個緣,這個三細隨著境界這樣在緣,不論什麼境界,好壞境界,隨著境界在緣。若這樣,緣來,看到這些境界起了分別,剛才說的三細,貪、瞋、癡為緣,這就叫做無明,無明為緣。無明隨著境界,這緣牽著你,牽在這個境界中,在這個境界你就長六麤,生長了六種很粗相的東西。
幾天前不是告訴過大家了?「麤」,就是我們行動的相,我們的一切動作,我們的意識去分別,開始就有動作了,這都叫做麤相。是從我們的意識去分別,自然我們的行動是要歡喜?還是要生氣?這種態度與緣著外面的境界在取著,這都是讓人看得到的,感覺得到的,都叫做「六麤」。六麤是從我們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所動作出來的;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就是外面的境界,這些環境很明顯,讓我們意識去表達出來,這叫做麤相。
「貪瞋癡皆由一念」。從前面的一念開始,就在這貪、瞋、癡展開了這六麤,無不都是我們的心念緣著外境這樣在執著,這樣在煩惱,這樣在動作;動作是善是惡,就是從這樣開始。這就是我們人的心理,這些心理沒有離開一念無明,起落入迷網。我們就是人生就是這樣在過,每天每天善惡就是在這一念心的境界,一念心,又是無明的心,無明的心相這樣讓我們在這個迷,落入迷網之中。
所以,「境識起蘊行善惡」。從這個環境、意識,產生了我們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非常的微細,我們若無法知道,「我是為什麼看到這件東西、聽到這個人說話,我為何這樣這麼生氣呢?」光是看到就煩惱起了,自己也無法去分析到底是為何?這是一個緣,善惡緣,境界現前了,自然有了這個識,你的感受、你的思想都是這樣開始起了行動,行蘊就起來。而我們的行蘊就開始生起,不歡喜的我們起了惡行、惡相,就是隔離,不希望與他接近;而若是歡喜的,我們就不斷追求。這種行蘊,在我們的身心,自己個人身心中的這種行動;這行動出來,不離開兩項,一項是善,一項是惡,善、惡就是在這一念開始,很多。
聞善深心,信受力行,
守護大地,知識願行,
隨喜讚歎,隨他善行;
存壽入藏,忘己年歲,
投入無間,輾轉如法。
有的人起善念,做很多,光是聽到一個法,「聞善深心,信受力行」。這也是從一念開始,這念的緣是善緣。所以,有了善緣,看到這個人歡喜了,他說的話我很相信,我也很能接受;我接受後能夠身體力行,再「守護大地,知識願行」。我們現在看到很多環保菩薩,不論老年、中年、少年,他們大家互相知、識、行,互相在勉勵。我們有看到「草根菩提」,每天每天都有,每天都能夠看到人間這麼多。雖然看起來形體很老了,但是你好好聽他說話,眼睛仔細看他的舉動,細思他在做的事情,無不都是讓我們起恭敬心,讓人很歡喜。
現在天地之間人人都知道了,空氣污染,大地受破壞了,不論學者所認識的,也認同了,也知道了。老師,現在在教學生也是,從少年、幼年,老師的教育都會向他們提起現在的環保問題,都知道要教,這都是有知、有識。而這些青少年是不是將話聽進去了,是不是能夠身體力行?這需要一個大環境。常常聽到,哪一個學校要帶孩子來環保站,不論是幼兒教育、小學教育、中學教育、大學教育,老師在教育當中覺得:告訴你們理念,不如就像要算馬齒,大家在那裡猜,「一隻馬有幾顆牙齒?」光是用猜的,再怎麼說都說不清楚,各人猜不同的數字,不如打開馬嘴讓你去算,到底一隻馬有幾顆的牙齒。
老師現在採取這樣的行動,將幼兒們帶來了。看,這些老菩薩平時他們若在家裡,孩子看到阿嬤,都說:「阿嬤,很可怕哦!這您也要撿,那您也要撿,好骯髒哦!」孩子對阿嬤有了那個距離;阿嬤比較節儉,現在的孩子總是一次使用後就丟棄,環境保護的觀念已經無法會合了。來到環保站,他們看到的不是阿嬤級而已,還有曾祖父母級、高曾祖父母級。這些老人在那裡都很歡喜,大家這種的歡喜,老年的氣氛,這些幼年的菩薩看到了,很好玩,很好接近。看到老菩薩在分類,老菩薩說孩子話,「很好玩哦!」老人在環保堆中,說好玩;孩子看到老人在環保堆,這樣一個一個的空瓶子拿來,拔去蓋子,蓋子將它拔起來,瓶子上的那個圈圈還要將它剪起來。
孩子有好奇心,老人就與他說話,距離這樣拉近了,孩子蹲下來與老人做,紙要如何分?塑膠要如何撿?做到忘記時間了。老師說:「小朋友,快,來洗洗手。」大家蹲著不想要起來了。「好好玩哦!老師,這個很好玩!」老師看時間到了,要趕快慢慢地哄孩子,將他們集中起來,孩子與老人依依不捨,還想要再來。這也就是力行,這很自然的教育。老人群,他們身體力行,做到讓孩子會好奇,好奇後會接受,接受後願意做,這就是方法。小學、中學,尤其是大學,一群一群不同年次的青少年,一做了,他們覺得有道理──環保就是這樣,這來自於是我們所用的,原來我們是製造垃圾的人,讓這些老人為了這些垃圾問題很辛苦。啟發了年輕人的善心,良知啟發了,有的大學生,就是「哦!這是最好的議題,能夠當論文研究,在這個地方可以做研究。」
有一次出去,看到三位研究生,我走進去時,「哎呀!你們這三個這麼年輕,你們也來做環保?」他們就說:「我們是來上課。」「怎麼說你在上課?」「這些阿嬤都是我的教授,她們所做的就是我要寫的論文,我們已經兩三個月都在這裡。」「這難道有什麼可寫?」「很深哦!裡面,所有的人間的物質,無不都是起源在這裡。這都是人人所用過的,在這個物,就能夠了解人間的需要;人間的需要,在這一大堆的東西,可以體會到人的心理。」「在這個物中,能夠讓你研究這麼多的事,人間事,甚至讓你深入人群的道理,了不起啊!」他說:「沒有、沒有、沒有,這都阿嬤教的,都是這些阿嬷教我們的。」
是啊,阿嬤、阿公,這些人年紀都已經大了,卻是將他們一輩子的精華,不論是時間、不論是經驗,在記憶中他們就這樣拿出來,累積在這個地方,發揮了他們生命中的菁華,做得很歡喜,所以說起來很不容易。環保站是一個最好,很好的「長照」場所,是老人生命中亮麗的一個重點,也是年輕人受教的一個好去處;老、少能夠共同合一,一個快樂的場地,這就是環保站。
所以,「聞善深心,信受力行」。這是好事情,環保是好事,我們就要用深心信解去信受力行。你會從這當中做出了歡喜,禪悅;在這裡會做到一心不散亂、善思惟,都只是在這隻手上所拿的東西,這樣在將它分類清楚,沒有雜念。環保,那就是能夠成為環保禪,在環保中做出了讓我們的心專心一志。為了什麼?「守護大地,知識願行」。我們能夠共知、共識,發心願身體力行,不要看到垃圾是討厭的,要好好用心思惟,去了解它,原來就是這樣。人間,只要你用心,在這個行蘊之中能夠回歸,回歸到我們從一念心開始,一直到「境識起蘊行善惡」。我們能夠體會到這樣,很深!不要只有看到它是垃圾而已。
「隨喜讚歎」。而我們看到他們這麼做,我們若能夠隨善讚歎,這叫做隨喜。隨善讚歎,這是善,我們要隨喜讚歎!這「隨他善行」,就是看到是真正從內心的歡喜,我跟著他們做,知、識、行合一。「隨喜讚歎,隨他善行」,這都是很好的事情。「存壽入藏,忘己年歲」。為什麼老人家大家坐下去,看他們要起來很辛苦,這麼辛苦為何要來做呢?將「辛苦」當成是「幸福」。「說我老,我不老啊!我現在寄存五十歲,也才『四十多歲』,才將近『五十歲』而已。我另一個五十若滿了,能夠再寄存一個五十,共寄存兩個五十,我就只剩一二歲,再開始。我的『壽量寶藏』永遠都是飽滿,我不算我的年歲多少,能做我永遠都年輕。」所以,「忘己年歲」,忘記自己幾歲了,總是大家做到去老返少,忘記老了,忘記身體有病有痛。總是來了,有這一大群的人都在說好話,都做得很歡喜,所以去老返少,因為「存壽入藏」,我們的壽命存入寶藏去了。
我們每天把握時間,忘記我們是幾歲,總是「忘己年歲」了。「投入無間,輾轉如法」,這也是法。投入,輾轉去告訴大家:「來哦!來哦!來做環保。來,坐下來,做就對了。」看看,這樣無間斷,無間斷都是如法。「老菩薩,你放錯了,這張應該要放在這個簍子裡。」「同樣是塑膠,我就將它丟在簍子裡沒有錯啊!」「你搓揉看看,這個聲音的感覺,這個聲音的感覺,這就是不一樣。PC、PE,這叫做PE,這要放在這裡;這叫做PC,這要放在這裡。」老人做到會ABC了。這種的分級、分類實在是很歡喜,這叫做無間斷,他的知識一直一直在那裡學出來,這全都是如法。
所以告訴你們垃圾也能夠隨喜,垃圾也能夠隨它善行,垃圾也能夠做到忘己年齡,不知道自己幾歲,總是「存壽入藏」,入這個寶藏去了,投入、輾轉了,無間如法了,這就是法。各位菩薩,我們法若要用它,在我們的生命中法法如法,都是善法,我們常常心都會很歡喜,指導人好好做好事,沒有困難啊!環保的故事很多,你們若進去看「草根菩提」,很豐富的故事都在我們手機裡面,隨點隨出。我一大早就點了一個環保的故事,點出了二三十年前,「人間菩薩招生」的第一個人,在自己的雜貨店,這位彩蓮,就只是這樣聽到師父一句話:「會做善事的都是菩薩,我們可以人人將他邀來做善事,人人都是菩薩,人間菩薩可以招生。」
她回去後,在雜貨店裡就寫一張紅紙,寫「人間菩薩招生」,貼在她的店門口。一星期過去了,怎麼沒有人問我這是什麼意思?這樣我就沒有機會說了,乾脆將這張紙拿進來放在櫃檯。她在雜貨店,人家若買好要結帳了,桌上就看到這張,人家就會問:「妳為何在桌上放這個?這是什麼東西,叫做『人間菩薩』?」她就會說,「我趕快告訴你,我們師父就是這樣這樣說,叫大家做好事,大家都是菩薩,用一點點錢可以救很多人」,就用這樣的方式開始。他的客人就說:「這一點點錢也可以救人,要不然這些零錢就不用找了,我就這樣做好事。」那裡一個竹筒,這樣就投下去。這就是「人間菩薩招生」,雜貨店開始。
當然,她的故事還很多,能夠不斷去度人,到了我們二十多年前開始,環保開始,她開始做,大家垃圾都堆給她。知道垃圾要回收,但是是真的垃圾,連死貓、死狗也將牠們堆進來放在裡面。她接受到這個東西,這麼臭,又是貓與狗,要如何處理呢?遇到一位黃居士,他覺得:「妳垃圾回收,回收到死貓與死狗,妳要如何處理?」她說:「對啊,我現在在想,垃圾要戴去我們的環保站,心想順便去將牠埋起來。」
這位黃居士,他是一位很虔誠的佛教徒,他就說:「生命平等,那也是一條生命,兩條生命呢!不要將牠們用垃圾車載,我回去開轎車。」就回去開轎車,用箱子好好將牠釘封起來,就這樣開轎車送到山上,將死貓、死狗,在那個地方將牠們埋起來,還為牠們念〈往生咒〉,又為牠們念《般若波羅密心經》。就這樣就完成了一件事情。你們想,這種的環保做到能夠度人,這位從這樣的因緣,開始加入,開始做環保,「妳若需要車,我來載妳。」就這樣開始。
又有另外一位秀勤,她就說:「妳的環保做得讓我很感動,我可不可以來加入?」是自動說要加入。她說:「好啊,很好啊!不過我知道妳很忙碌,妳都要替人洗頭,妳生意那麼好,哪有時間?」她就說:「不論妳什麼時間打來,我若有空我即時開車來。我若是還在為客人洗頭,妳就等我半小時、一小時,兩小時後,這當中我絕對到達。」就這樣,這三個人成立了一個環保站。這個環保站一直做,有一位有心的人說:「你們在這裡空間這麼小,我給你們一個比較大的地方。」所以就給我們一個比較大的地方,做到環保菩薩將近幾百人,這當中還培養出了慈誠、委員。實在是要說的故事很長、很多,這就是我們「人間菩薩招生」,從雜貨店開始。從環保回收做到這種大規模,尊重生命,你們想是不是需要我們要好好用心隨喜功德?所以,前面我們看過的經文,
複習經文:「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,其福復勝,無量無邊阿僧祇,不可得比。」
你看,這樣連續在做回收,共知、共識、共行,我們能夠說出了這麼大,一大連串能夠影響人、淨化人心,這樣一直緣下去,何況說我們在受持法,我們要將佛陀的教法,這種妙法延續,一代過一代,這也不困難啊!讓它不要偏離掉了。昨天,北區培訓的新發意菩薩回來,五、六百人之中,我也告訴他們,早上所說,聞法能夠隨喜,一直到第五十人。想起來,委員在度、在勸募,一層一層,不知道多少層了?光是說我,每年授證一次,今年已將要五十三次的授證了。這是不是已經將法,人間菩薩法已將它見證,說:「你是人間菩薩,你是委員,你是慈誠。」這已經五十多年了,每一年都將它算成一代一代,這樣也超過五十代了。
所以我們過去說,經五十人,五十人是五十代。到五十代沒有走樣、沒有偏差,這樣的功德無量無邊。同樣的道理,佛陀的時代說,傳法要如何傳?一代一代傳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,下面這段經文再說,
經文:「又,阿逸多!若人為是經故,往詣僧坊,若坐、若立須臾聽受,緣是功德,轉身所生,」
*為聞是法華經故往詣僧坊,重道精微,坐立聽受,寸誠之心斯顯,故轉生得自受用之功德。
「為聞是法華經故往詣僧坊」。這就是又要告訴大家,《法華經》,為了要聽,很虔誠。第一代,從佛陀講法,這樣聽了很歡喜;有的人要再進去出家人所住的地方,向他請教法的道理。「重道精微」。就是為法虔誠進來,要將道理了解的更精微些,所以用很虔誠的心走進來僧團的裡面,僧坊的裡面,就是出家人住的地方。
「坐立聽受」。他們不論是坐著也是很虔誠,他們是用「寸誠之心斯顯」,用這樣來顯,因為這樣顯出了他們虔誠的心。不論是坐、不論是站,他們就是很端正。用這樣來表示分分寸寸都是虔誠,用這種的心態來聽聞佛法,來請教、來聽聞。「故轉生得自受用之功德」。像這樣,能夠輾轉,自己聽、自己受用;不只是受用,還身體力行,這種的功德也是很大。
經文簡釋:
「又,阿逸多!若人為是經故,往詣僧坊」;佛為詳釋:聽聞隨喜及勸聽隨喜,正向功德。
為欲聞是法華經故,以敬誠心,往詣僧坊。
「又,阿逸多!若人為是經故,往詣僧坊」。「佛為詳釋:聽聞隨喜及勸聽隨喜,正向功德。」若是有人真正詳細了解,自己自聽,或者是勸人聽,而人家聽,我們隨喜,這就是正向的功德。不論自己去求法來聽,聽了之後勸人去聽,或者是人家聽了之後,我們自己也很歡喜,這全都是正向的功德。所以,「為欲聞是法華經故,以敬誠心」,以敬慎、敬誠,虔誠敬仰的心,「往詣僧坊」。同樣是用這麼恭敬的心到出家人所住的地方。
經文簡釋:
「若坐、若立,須臾聽受」;或坐或立,守持住行,四儀如法,須臾之間,至此聽受妙法華經。
「若坐、若立須臾聽受」,這都是用虔誠的心這樣進去。所以,「或坐或立,守持住行,四儀如法,須臾之間,至此聽受妙法華經」。一直到聽、受到《法華經》。
經文簡釋:
「緣是功德,轉身所生」;是至誠守持護念精實聽經功德,聞持無間,捨報轉生,所得之處。
「緣是功德」。這樣這個功德,再「轉身所生」。不只是這輩子,這輩子輾轉將這個法再生。就像我們在做環保,環保拉拉雜雜,骯髒的東西收回來,精細分類之後這些東西又能夠再生。我們要在現在度人,將惡劣的心變成了清心善念,這也就是再生。或者是今生結束,再來生,這也就是再生。所以,不論是在此生立即翻轉人生,或者是我們這輩子已經翻轉過了之後,再來生,這個「生」,轉生,是很開闊的道理。
不論是物、不論是人,不論是現在、不論是未來,這種「緣是功德,轉身所生」。這種轉一個身我們就能夠做好事,轉一個身我們就能夠度人。人生無常,現在健康,可能轉一個身我們已經善終了,也說不定。這就是全都在「轉身所生」來將它作解釋。這就是「至誠守持護念精實聽經功德,聞持無間」。聽,我們就要接受,持用、身體力行,這叫做「無間」。我身體力行,又在教人,這也叫做無間。反正一念善心沒有間斷,這叫做無間。所以,「捨報轉生,所得之處」。哪怕是轉一個身,我再來生,這都是我們要真正時時用心。
經文:「得好上妙象、馬車乘、珍寶輦輿,及乘天宮。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,更有人來,勸令坐聽。」
經文簡釋:
「得好上妙象、馬車乘、珍寶輦輿,及乘天宮」;象馬妙車富貴者用,珍寶輦輿,王者之器。
諸天行時,則有宮殿以乘其身。
這段經文,就是我們過了之後,我們全都很歡喜、很得意,這是環境,這是心理以及我們的環境。總而言之,愛的力量,只要你的環境一轉,環境、心境一轉,我們轉貧為富,雖貧亦富,這全都可以。我們用垃圾車也覺得我們是乘最上乘,同樣的道理,我們是用最好的心入在那垃圾堆裡,就是在回收站裡,我們也覺得很堂皇。要對著很多環保、很多東西,將它分類到最後,疊得很整齊,「哇,這也是很堂皇的天宮!」總而言之,只要我們轉一個心念,沒有一個不是我們這個心意識所緣的境界,而所緣的境界無不都是法,法無不都是我們所在受用。所以,我們要好好真正用心,轉無明成智慧,同樣的道理。要時時多用心啊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【附註參酌】
*〔三細六麤〕
起信論所明。三細者,根本無明相也。六麤者,枝末無明之相也。(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)
*〔三細相〕
(出起信論)三細者,即根本無明之惑也。因對六麤,故名三細。
一、業相,業相者,即從真起妄,初動之相也。然本覺心源,離念寂靜,因無明故,覺成不覺,遂成業相。故起信論云:以依不覺故,心動,說名為業。是也。
二、見相,見相者,見初動之相也,亦名轉相。謂依初動業識,轉成能見之相也。
三、境界相,境界相者,即轉相,分別初動之境界也,亦名現相。由前轉相則境界妄現也。(三藏法數)
3.〔六麤相〕
(出起信論)六麤謂由業轉現三細而生,故名六麤。
一、智相,謂依三細中,第三境界相,不了自心所現,妄起分別染淨之相,於淨境則愛,於染境則不愛,是名智相。(境界相,即三細中之現相也。)
二、相續相,謂依前智相,分別於愛境,則生樂,於不愛境,則生苦。覺心起念,相應不斷,是名相續相。
三、執取相,謂依前相續緣念苦樂等境,心起著故,是名執取相。
四、計名字相,謂依前妄執,分別假名言說之相,是名計名字相。(假名者,虛假之名,謂依前執取相上,更立假名也。已上四相,皆論起惑。)
五、起業相,謂依前名字,執取生著,造種種業,是名起業相。
六、業繫苦相,苦即生死之苦也。謂業繫縛,則有生死逼迫之苦,不得自在,是名業繫苦相。(三藏法數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