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10/1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10/1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10/1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   2018/10/1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周四 10月 11, 2018 2:42 pm

20181011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法華經勸持品,
為諸菩薩比丘四眾,轉權顯實。
立誓奉佛受命,持法華經弘通。

說諸菩薩行法,
自受歡喜奉行,
勸人受持弘通。
如是精實妙法,
所得功德受用。

我們用心來回顧,回顧在《法華經‧勸持品》時,佛「為諸菩薩比丘四眾,轉權顯實」。這個四眾,有菩薩男女二眾,比丘男女二眾。因為比丘從小乘法一直來到……。佛陀他棄「權」,將這個權教棄捨掉了,就來顯這個「實」,這叫做「轉權顯實」。前面從〈序品〉開始,佛陀就已經很明朗告訴大家,過去是因為大家的根機還未整齊,一乘實法沒辦法接受,所以佛就是隨機逗教。一直覺得時間剩下不多了,也確實要將實法顯在人人的面前,這是佛陀的心懷,來人間的一大事,不能缺少的教法,所以佛陀他就「轉權顯實」。從這樣開始,盼望人人能夠接受。

一直來到〈勸持品〉,佛陀就很強調:一乘實法是人人必行,人人應該受持,所以不論是在家、出家,發心、專心為佛法的立願,弘法――聞法、聽法,也要傳法。所以,他們都「立誓奉佛受命」,佛如何說、如何教化,就是很用心,一定堅持受持佛陀所教育的,這就是大家已經在這個地方,開始立弘誓願了,受持佛陀的教化。「持法華經弘通」所以一個願,就是持法華經要弘通,這是人人的心願。將佛的教法,誓願奉持,奉持《法華經》,弘通教育。這已經很明顯了,佛前,弟子所共同的發願。所以,這是佛非常的殷切「說諸菩薩行法」。向大家說菩薩想要身體力行,這是一項很殊勝,也是學佛必備的目標,才是真正學佛者。

學佛,必定要經過行菩薩道,這條路才真正能夠到佛的境界。我們若沒有入人群,無法體會天地萬物的真實法,真實的道理就是在人群中。人群所受的大自然,各有不同的境界,各有不同的習氣,各有不同的因緣果報。眾生就是菩薩的道場,所以人人要成佛,一定要經過了一條菩薩大道。佛是「說諸菩薩行法」,這個真實法。大家聽,聽了之後,要自己「自受歡喜奉行」。聽法若不歡喜,就無法入心,所以要用歡喜聞法,法喜的心來接受。所以一定要自受歡喜,還得要身體力行。自己很歡喜,也很希望人人與我們一樣,也這麼歡喜,所以一定要「自受歡喜奉行」。光是聽到、讀到這句我們就心很歡喜了,恨不得趕快隔壁有人、前面有人都與我們一樣,這樣聽法歡喜。

「勸人受持弘通」,自己很歡喜,我們也很想要大家與我們一樣來受持這部經,感受這麼的深密;不只是感受深密,又能夠將這個法,你也一樣,周圍能夠接觸的人,也要將你自己心自受的歡喜,再去傳給別人。這種弘通、演法,受持之後讓普遍的人同樣這麼歡喜,讓大家更加普遍去勸人受持。這「如是精實妙法」。人人所受用的,就是這麼的精。佛陀所說的實法就是很精要,每一段、每一句、每一偈就是很精純的妙法,句句都能夠讓我們真實受用在人群中。我們能夠勸人,不是只有自受,別人的感受都能夠與我們一樣,受佛教法沒有偏差。大家一起聽,大家一起的感受,這種感受,與我們傳給人那個感受都要平齊一樣,這就是精、實的妙法,不增不減,就是這樣的法傳。

「所得功德受用」。大家若能夠這樣,人人就能夠感受到這個功德。「功」就是內能自修,「德」就是外能實行,這叫做「功德」。自己沒有自受、沒有自修,我們要如何傳給其他的人呢?所以自受,就是接受來,我們要身體力行,這叫做自受、自修。外行,我們要趕快讓大家能夠知道,讓大家所知道的,與我們了解的是平齊的。同樣,所了解到的會這麼歡喜、受用,將這個實法傳給別人,與我們沒有異樣,這就是外行。外行所得到的,他也得到了,看到他也得到那麼歡喜,那麼實在的受用,而我們得到的就是勸慰,我們自己也很歡喜,這叫做隨喜。

我們所得到的是別人的成就,我們的感受也很歡喜,隨他的成功,我們內心所感觸的歡喜,這叫做「德」。「德者,得也」,常常告訴過大家:道德,是我們付出之後有成就感,這叫做「得」,所以,「德者,得也」。看別人得到這個法這麼的實用,我們的心,心得也很歡喜,這叫做「功德」。「功」就是自己內修,「德」就是外行有成就,這樣我們很歡喜,這叫做「功德」。

*一乘圓頓微妙之法,如是甚深難解難入,若非利根上智之士,聞則惑耳驚心生疑,生心起謗不信不解。

「一乘圓頓微妙之法」。《法華經》就是一大乘法,它的道理很圓滿,沒有缺陷,道理很圓,而且聽到的人,很快就能夠清楚了解。學佛法很簡單,一大道直,一大菩提道直;菩提就是覺悟的道理。這個大道理其實是這麼的簡單,很直、沒有彎曲,很直。這個一乘法是很圓滿、很直,所以叫做圓頓微妙的法。「如是甚深難解難入」。奇怪,就這麼的直,為什麼怎麼會那麼深?聽起來好像很難得理解。這是還無心想要深入的人。所以無心想要深入,他就感覺甚深、甚深,真實甚深,這在《無量義經》豈不就是這麼說呢?這個法是甚深,很深,是真的很深。所以佛陀在〈序品〉開始,還未進入……。要告訴大家,就先讚歎這個法甚深、甚深,意義,那個意很深。「若非利根上智之士」所以因為這樣,若不是很利根的人,不是利根上智的人,那就是聽,他一知半解,聽進去,難道真的這樣這麼容易,就是佛心己心,轉一個念,這樣就是成佛嗎?

就像文殊菩薩與龍女。文殊菩薩,到龍宮去化度龍女,龍女很快就能夠接受,來到靈鷲山獻珠,佛陀這樣接受,轉一個身她就可以成佛。這個道理這麼深,難道真的那麼容易?八歲的龍女經過文殊菩薩這樣去化度,她就會來到佛前,與佛互動,獻一顆珠,佛陀接受,翻一個身就能夠成佛,這個道理難道是這樣嗎?當然若沒有經過了深思去體會,真的聽進來,「聞則惑耳」,就會讓我們感覺疑惑很多,自然「驚心生疑」。難道是這樣?佛法難道是那麼簡單,一聞即成?她就能夠成佛嗎?佛陀前面都一直說,人人本具佛性,我們若自己不相信我們也具有佛性,有真如本性。自己若不相信你探手就可以得,就像我們懷著寶珠,我們自己就有寶珠在,價值連城,卻落得這麼的落魄,輾轉生活這麼艱苦。這都在《法華經》一段一段的譬喻,身懷寶珠而自不曉得,不知道,不懂得用。

同樣的道理,所以聽到很深的大乘法,他的心無法理解,自然聽到,「聞則惑耳,驚心生疑」,他聽到無法理解,所以內心就會生起疑惑。「生心起謗,不信不解」;內心沒生信解,同時內心還生起了誹謗。他若不了解,就在外面說很多一知半解、不了解的事情,這種起謗。因為他是沒有真誠、沒有深心、沒有信解,所以他聽不進去;聽不進去就生疑,疑心在內心就生起了種種,我們一句話說「疑心生暗鬼」。我們的心有疑了,這個心就像黑暗一片,不知道方向,就疑東疑西,這就是我們人心理毛病,正信的法受不進去,偏差的疑惑就很多出來。這就是佛陀最煩惱,這《法華經》眾生難解。

*如法華會上雖梵音盈耳,會上五千人等猶乃退席。故云:無量無數劫,聞是法亦難。此舉聞法難。

所以《法華經》會上就這樣說,「雖梵音盈耳,會上五千人等猶乃退席」。這段經文在哪裡?大家記得嗎?記不記得?在〈方便品〉中,佛陀一直一直讚歎,讚歎《法華經》這法很深、很深,很難解。不斷不斷一直讚歎,舍利弗就起來三請。第三次佛陀才說:「汝既三請,吾豈得不說。」佛陀這樣說了,在座位上的人很快就起來,就離席去了,五千人退席。這就是與佛同世,在佛的道場中,佛陀為大家說法,說到這部經,想,現在接下來要說的法,那是很深很深。這是警惕大家:「要注意,聽這部經要有心理準備。這部經要深入的是要實行菩薩道,菩薩道的內含要面對著天地宇宙,人群中去身體力行,六度萬行。」是要讓大家心理有準備,所以不斷稱讚:「甚深、甚深。」

就是說這條路你若願意走,你心理要有準備,路很長,要很用心。你們若願意,開始才為你們說路的方向。但是有的人覺得:「這麼長啊!既然要修行,還得要走這麼長的路去為別人做那麼多的事情?」就沒有那個耐心。因為這樣,我做不到,無法信解,自然就從座起,就這樣退席。佛陀等到這些人退了之後,佛陀就說:「退亦佳矣。」先對大家說清楚,真正有心要走這條路,行菩薩道的人留著,我用真實的心來傳法。而若無心,坐在這裡聽不進去也是生煩惱,所以有心的人留著,無心的人退席也好,所以佛陀說「退亦佳矣」,退掉了就好。

開始對大家說《法華經》中深奧的道理,是要身體力行;教菩薩法,從這樣一路一直下來。「故經云:無量無數劫」所以經這樣說,《法華經》,無量無數劫,這需要很長很長的路,也就是很久很久的時間,生生世世。「聞是法亦難」,因為生生世世要求《法華經》的道理不容易,要用很長久的時間。不只是求法難,真正要得到能夠聽到《法華經》的全部也不容易,也很困難。「此舉聞法難」這就是舉例說,聽法不容易,真的聞法不容易。這幾天來,聽到的都是很用心想要聽法,但是要克服很多很多的困難;自己身體上的困難,自己環境上的困難,自己周圍人的關心、阻礙,困難。還有,每天就是要那麼早,又是交通遠等等,這全都有困難。不過就算是有困難,他們願去克服,能夠維持著長久時間薰法,不論是好天氣、下雨。

尤其像大陸,哪怕是下雪,美國也是一樣,這就是……。美國有比較好,因為有時差,但是大陸就沒有時差了。看到長春,有人去作見證,北京慈濟人聽到他們聽經、聽法很精進,師父常常在讚歎。北京的慈濟人他們就想要去證實,他們就去到長春,很早,就是要薰法香那個時候,他到那個時間就偷偷去到那裡。果然看到厚厚的雪,那腳印,人走過的腳印深深印在雪的上面。很多人的腳印都是在白雪的上面,一個一個腳印不斷。他進到會所裡面,「哇!不少人啊。」三、四十個人,這麼的寒冷,踏著雪地這樣來聽法了。他去長春之後,回來臺灣,我就問:「你這次為何回來臺灣,有什麼事情嗎?」他就告訴我前面所說,我說的這些景是他說給我聽。可見,見證聞法克服氣候,下霜雪凍,還是那麼早,天未亮就抵達聽法。這就是克服他要聽法的環境,那就是在很困難,有心就無難;若是無心,那就很困難了。

一般的人來說,這麼長的經文,這麼多的法,這麼長要聽完不容易。所以,「無量無數劫」,很長久的時間,要聽到何時?從開始一直到結束,實在是夠長的時間。「聞是法亦難」。要聽這個法也是不容易,不只時間要長,要聽法種種的環境也是困難,這就表示聞法難。不過我一直覺得這幾天所聽到,大家在述說「不困難」。一大早,為了要成就自己:我每天能夠去聽經,也希望可以更多人,所以他就再去買一輛中型的車。不只是我可以到,還可以順這條街路,順路讓大家方便,同樣一起聽經。這在新加坡,我所知道的,好幾部車都因為為了聽《法華經》,特別再去買。

成就自己能夠每天聽經,也要成就別人能夠一起去聽經,自聞、勸人聞。看到大家聽得很歡喜,這就是隨喜功德。每天他都願意,已經很久了,從開始到現在。昨天回來了,還是一樣,「昨天,師父如何如何說,幾天來說傳法,傳法到『第五十人』」。真的證實他們都有在聽法。這是真正的聞法,有心聞法則不難。我們這幾天一直在說聞法,自聞、教人聞。人家進來了,我們勸人:「來來來,來這裡坐。」「沒有位子了。」「不要緊,我的位子讓你坐。」讓他安心久坐,將法專心聽進去,我們這幾天都一直在說這些事情。真的是這樣,我們從《法華經》的開頭,佛陀讚歎微妙法,一直到人退掉,留著的人,就是要專心聽佛陀的「讚歎」。「五千人退亦佳矣」,現在留下來的是精實,是實聞法的人。所以,我們聽經,要再回顧過去。再回過來,現在我們就是一法貫通去了解。前面的經文這麼說,

複習經文:「得好上妙象、馬車乘、珍寶輦輿,及乘天宮。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,更有人來,勸令坐聽。」

這昨天說過了,剛才也有敘述過了。今天我們就再看,

經文:「若分座令坐,是人功德,轉身得帝釋坐處,若梵王坐處,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若分座令坐,是人功德」;若無座處,能讓坐,或分坐與其安心坐聽;如是勸化人,所獲功德,等同諸天福報難量。

前面就說過了,若能夠隨喜功德,勸人聽,讓大家聽得歡喜,我們也有功德,內修外行的功德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這個地方就說,「若分座令坐,是人功德」。「若無座處,能讓坐,或分坐與其安心坐聽;如是勸化人,所獲功德。」我們讓人進來,勸他進來;勸他進來,但沒有位子,我們的座位再擠一點,讓出一位;又太擠了,我就起來讓你坐,這全都是讓大家會覺得到感動、歡喜,安心坐下來聽。這個人所得到的功德。

*勸坐,分座,令坐,是人功德,勸坐、分座,令得久坐聽法,自身雖未弘法,即為助人聽聞弘法故。

所以,「勸坐、分座、令坐,是人功德」。勸人坐、「分坐」,這全都是功德。所以,「令得久坐聽法」。讓他這樣坐下來安心,好好聽法。「自身雖未弘法,即為助人聽聞弘法故」。雖然他坐下來聽,安心聽,不是我說的,我勸人來聽;別人在弘法,我們勸人來聽,說有人在弘法。這就是幫助人來聽人講經,聽人在弘法,這樣自己會用心招呼人,讓人安心。聽人講經我們也歡喜,勸人安心坐著聽法,這樣我們也歡喜。總是這種勸坐、分坐,讓大家會有因緣好好聽法。

*隨各人內修信解,外行傳法導化,是人轉身,所得功德,等同釋梵諸天等之福報難量。

所以,「隨各人內修信解」。真正要勸人來聽經,成就人來信法,這也很不容易,要看我們的內心有沒有這樣的涵養?若是沒有的人,覺得:不要去聽他說,來來來,聽我說,我們來這裡分享。人家明明就是要去聽法,我們將人分來這個地方,「這裡大家說得這麼好,你們跑去哪裡?」「我們就去開會。」「開什麼會?」「加減開。」像這樣,這個地方有一群人他們的心得也好,他們做過的事情也好,又回顧過去,見證歷史,來說人與人之間很圓滿的故事,這都是經典。大家難得聚會,而人家要來聽,我們就說:「我們在這裡開會,讓他們去說。」這也不對。

明明是一場很精彩,我們能夠親身在那裡聽,不是靠人記錄下來。「我沒去聽不要緊,等一下那個『一指神功』就會傳到我的手掌中來。」現在的人是這樣,是有文字,但無心;無心,只是僅僅將法當作工具,並沒有真心信解,不願意來成就這分皆大歡喜的功德。那真誠的聞法,與利用工具來聽法,這樣再去向別人說,不同。現成你就能夠聽,是張三、李四來說誰做什麼事情?我們能夠直接聽得到、感覺得到,不是我們阻礙人來聽。而我們就是也不在場,也阻礙人,這是不可為的事情。不過現在的人多數都是這樣,覺得真的很可惜。

他說得這麼好,這分的經驗實在很難得。但是回顧一下,可惜啊!真的是很可惜。我是每天將任何一個人走過的路,都是道,都是探討他們的道,了解他們的路到底如何走。這不同的感覺。所以,「隨各人內修信解」,這是各人修行的一個深淺。「外行傳法導化」,我們若是真誠能夠願意很直接來信解,信解之後就是內修,外行我們再傳法來教化。「我聽到的,昨天我和人與人之間聽他們在互動,這個事情,這種的互動,有誰與誰互相去做什麼事情,有什麼心得,我聽到,我將這個心得再說給大家聽」。這叫做直接。因為他們做得很對,很歡喜,我將這個很對、很歡喜,我再來向別人說:「這是很不容易,有這樣的菩薩,願意做這樣的事情,很不容易!」這就是對外來傳法、化導。自己內修,向外傳法來教人。

就像這樣的人,「是人轉身,所得功德」。這段都要很用心去聽。就像這樣的人真正內修外行,這個人所得到的功德,那就是「等同釋梵諸天等之福報難量」,就是釋提桓因、梵天王諸天的福報一模一樣。這位梵天王,我們就知道他的壽多長,他在梵天所享受的,清淨無染。帝釋呢?他還是有居地,他們物質的享受也很好,這種心靈的快樂等於就像很滿足的釋提桓因(帝釋,梵名釋提桓因)。這種心神的理念就像梵天王,不用物質,卻是很清淨。這就是聽法了,聽法之後的心得,等同釋提桓因、梵天王這些天人一樣,那種的心得,輕安自在的福報。這是從內心所起。

經文簡釋:
「轉身得帝釋坐處,若梵王坐處」;捨此身已轉生天上,忉利主所坐之處。轉身得生色界初禪,坐梵王處。

所以,他「轉身得帝釋坐處,若梵王坐處」。這就像我們剛才還沒有來聽法時,就是凡夫心。我法聽了之後,我轉一個心念就是這樣,就像帝釋、梵天王一樣,好像在他們的坐處這麼的快樂。「捨此身已,轉生天上,忉利主所坐之處」。心境就是這樣,即生即刻轉一個念頭,轉凡夫心為法身。我們法身就是我們真如本性,將我們啟發起來了,原來是這麼清淨、這麼無染,這麼的輕安自在,這叫做轉身生天上。忉利天主就是釋提桓因的地方,「轉身得生色界初禪,坐梵王處」。就是梵天王處在很超越、很清淨的地方,時時心理念頭就是靜思惟,沒有其他物質來障礙,沒有人我是非。這就是我們的身心等同諸天,心無掛礙,很輕安自在。

經文簡釋:
「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」;勸坐、分座不同,故報有天上、人間之別。
一坐之間,拱讓之德,尚感天位,其創席弘經之福,又何如哉!

或者是「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」。轉輪聖王那就是金輪、銀輪、銅輪、鐵輪,這轉輪聖王的坐處,這是很不簡單。所以,「勸坐、分座不同,故報有天上、人間之別」。「我在外面,你勸我進來而已,或者替我找位子,或者是連你的位子都為我,讓出來給我」,這深淺不同,動作不同、深淺不同。所以,「故報有天上、人間之別」。「一坐之間,拱讓之德」。這只是一個座位而已,但是這就有深淺厚薄。看人進來,趕快讓一個位,用恭敬心,「我坐在這裡聽,我已經對這個法已經很深心信解,所以我不會再退心,我永遠都是在聞法中。有新的人來,我趕快招呼他,讓他能夠常常歡喜進來,有座位,讓他安心」,這就是一個恭敬心。

只是這樣的恭敬心,讓一個位子就能夠得到天帝釋這樣的位置。這讓他坐下來安心聽法,我也安心,不會讓他站一站,無趣了就走了。是我讓位,所以他再站起來,離開也不好意思,所以他就穩穩坐在那裡。這有讓位與沒有讓位,這是不同心態,那個誠意,要成就人聽法的心意是不同。所以因為這樣,就「感天位」。天位也有差別,是釋提桓因的位置,或者是梵天王的位置,這也有差別。所以,「其創席弘經之福」。我們只是這樣讓位,就有這樣的功德,何況我們這樣整理一個道場,讓很多人歡喜進來,歡喜坐下來,安心聽法,讓很多人就能夠安心的地方。「又何如哉!」這個功德又是多大呢?

總而言之,我們聽法總是自己聽得歡喜,我們發心已經很自在,不論風雨,不論什麼樣的環境,我們都很歡喜,打從內心的那個深心信解。法是連貫,今天沒有聽,好像斷了一段,不圓、不圓滿。我們前面說「一乘圓頓微妙之法」,沒有欠缺,我們若能夠每天聽,法不斷連貫,那就沒有欠缺。所以我們若能夠這樣,我們的心已經到這樣的程度,有人來,我們趕快勸人來,一起用同樣的心在這種沒有欠缺,接受「圓頓」的大道理,能夠身體力行,這就傳法的功德就很大。雖然不是我說的,但是我幫忙勸人來聽,功德等同。要不然,有說話的人,沒有聽法的人,也沒有法可說。

所以,佛陀在世也有「六成就」,如是、我聞、一時、佛、在某某地方、與某某人,這就是「六成就」(「六成就」──信、聞、時、主、處、眾)。若僅僅有人在一個地方要說法,但是周圍都沒有人,法也說不成。成就法,就是要所有的因緣都圓滿,大家所得的功德才能夠圓滿。所以,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10/1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10/1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   2018/10/1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周五 10月 12, 2018 9:32 am

[2018年10月11日上午5:20]農曆九月初三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《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經文:【若分座令坐,是人功德,轉身得帝釋坐處,若梵王坐處,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。】

2. 上人手札(一):「法華經勸持品,為諸菩薩比丘四眾,轉權顯實。立誓奉佛受命,持法華經弘通。說諸菩薩行法,自受歡喜奉行,勸人受持弘通。如是精實妙法,所得功德受用。』

(1)「為諸菩薩比丘四眾,轉權顯實」:用心回顧《法華經,勸持品》,佛「為諸菩薩比丘四眾轉權顯實」。這個四眾,有菩薩男女二眾,比丘男女二眾。因為比丘從小乘法一直來到佛陀他棄「權」,將這個「權教」棄捨掉,來顯這個「實」,這叫做「轉權顯實」。

(2)「序品,過去隨機逗教,開始轉權顯實」:前面從〈序品〉開始,佛陀已經就很明朗告訴大家,過去是因為大家的根機還未整齊,一乘實法無法能夠接受,所以佛就是隨機逗教。一直覺得時間剩下不多了,也確實要將實法顯在人人的面前,這是佛陀的心懷,來人間的一大事,不能缺少的教法,所以佛陀就「轉權顯實」,這樣開始,盼望人人能夠接受。

(3)「一乘實法,人人必行」:一直來到〈勸持品〉,佛陀很強調:一乘實法是人人必行,人人應該受持,不論是在家、出家,發心、專心為佛法的立願:弘法、聞法、聽法,也要傳法。

(4)「立誓奉佛受命」:佛如何說、如何教化,就是很用心,一定堅持受持佛陀所教育的,這就已經大家在這個地方,開始立弘誓願,受持佛陀的教化。

(5)「持法華經弘通」;一個願,就是持法華經要弘通,這是人人的心願。將佛的教法,誓願奉持,奉持《法華經》、弘通教育,這已經很明顯了,佛前,弟子所共同的發願。

(6)「說諸菩薩行法,學佛必備目標,才是真正學佛者」:這是佛非常的殷切「說諸菩薩行法」。向大家說菩薩想要身體力行,這是一項很殊勝,也是學佛必備的目標,才是真正學佛者。學佛,必定要經過行菩薩道這條路,才真正能夠到佛的境界。

(7)「眾生就是菩薩的道場」:我們若沒有入人群,無法體會天地萬物的真實法,真實的道理就是在人群中。人群所受的大自然,各有不同的境界,各有不同的習氣,各有不同的因緣果報。菩薩,眾生就是菩薩的道場,所以人人要成佛,一定要經過一條菩薩大道。所以佛是「說諸菩薩行法」,這個真實法。

(8)「自受歡喜奉行」:大家聽了之後,要自己「自受歡喜奉行」。聽法若不歡喜,就沒有辦法入心,要用歡喜聞法,法喜的心來接受。一定要自受歡喜,還要再身體力行。自己很歡喜,我們也很希望人人與我們一樣,也是這麼歡喜,一定要「自受歡喜奉行」。光是聽到、讀到這句我們就心很歡喜了,恨不得趕快隔壁有人、前面有人都與我們一樣,這樣聽法歡喜。

(9)「勸人受持弘通」:自己很歡喜,我們也很想要大家與我們一樣來受持這部經,不只是感受如此的深密,又能夠將這個法,將你自己心自受的歡喜,再去傳給別人。這種弘通、演法,受持之後讓普遍的人同樣這麼歡喜,讓大家更加普遍去勸人受持。

(10)「如是精實妙法」:佛陀所說的實法就是很精要,每一段、每一句、每一偈就是很精純的妙法,句句都能夠讓我們真實受用。在人群中裡,我們能夠勸人,不是只有自受,別人的感受都能夠與我們一樣,受佛教法沒有偏差。一起大家聽,一起大家的感受,這種的感受,與我們傳給人那個感受都要平齊一樣,這就是精實的妙法。不增不減,就是這樣的法傳。

(11)「所得功德受用」:大家若能夠這樣,人人就能夠感受到這個功德。「功」就是內能自修,「德」外能實行,這叫做「功德」。自己沒有自受、沒有自修,要如何傳給其他的人呢?所以自受,就是接受來,要身體力行,這叫做自受、自修。

(12)「外行實法傳大眾」:外行,要趕快讓大家能夠知道,讓大家與我們了解的是平齊的。同樣,所了解到的會這麼歡喜、受用,將這個實法傳給別人,與我們沒有異樣,這就是外行。外行得到的,所得到的,他也得到了,看到他也得到那麼歡喜,那麼實在的受用,而我們的得到就是勸慰,我們自己也很歡喜,這叫做隨喜。

(13)「德者,得也,內修,外行,成就他人有所得」:我們所得到的是別人的成就,我們的感受也很歡喜,隨他的成功,我們內心所感觸的歡喜,這叫做「德」。「德者,得也」,常常告訴過大家:道德,是我們付出之後有成就感,這叫做「得」,所以,「德者,得也」。看別人得到這個法這麼的實用,我們的心,心得也很歡喜,這叫做「功德」。「功」就是自己內修,「德」就是外行有成就,這樣我們很歡喜,這叫做「功德」。

3. 上人手札(二):『一乘圓頓微妙之法,如是甚深難解難入,若非利根上智之士,聞則惑耳驚心生疑,生心起謗不信不解。如法華會上雖梵音盈耳,會上五千人等猶乃退席。故經云:無量無數劫,聞是法亦難。此舉聞法難。』

(1)「一乘圓頓微妙之法」:《法華經》就是一大乘法,道理很圓滿,沒有缺陷,而且聽到的人,很快就能夠清楚了解。學佛,佛法很簡單,一大菩提道直;菩提就是覺悟的道理。這個大道理其實是這麼的簡單,很直、沒有彎曲。這個一乘法是圓滿、是很直,叫做圓頓微妙的法。

(2)「如是甚深難解難入」:奇怪,就這麼的直,為什麼怎麼會那麼深?聽起來好像很難得理解。這是還無心想要深入的人。所以無心想要深入,他就感覺甚深、甚深,真實甚深,這在《無量義經》豈不就是這麼說呢?這個法是甚深,很深,是真的很深。

(3)「若非利根上智之士」:因為佛陀在〈序品〉開始,還未進入要告訴大家,就先讚歎這個法甚深、甚深,意義,那個意很深。因為這樣,若不是很利根上智的人,那就是聽,他一知半解,聽進去,難道真的這樣容易,就是「佛心己心」,轉一個念,這樣就是成佛嗎?

(4)「文殊菩薩與龍女」:文殊菩薩,龍宮去化度龍女,龍女很快就能夠接受了,來到靈鷲山獻珠,佛陀這樣接受,轉一個身她就可以成佛。這個道理這麼深,難道真的那麼容易?八歲的龍女經過文殊菩薩這樣去化度,她就會來到佛前,與佛互動,獻一顆珠,佛陀接受,翻一個身就能夠成佛,這個道理難道是這樣呢?

(5)「 聞則惑耳驚心生疑」:若沒有經過深思去體會,真的是聽進來,「聞則惑耳」,讓我們感覺疑惑很多,自然「驚心生疑」。難道是這樣?佛法難道是那麼簡單,一聞即成?她就能夠成佛嗎?佛陀前面都會一直說,人人本具佛性,若自己不相信我們也具有佛性,我們有真如本性。自己若不相信你探手就可以得。

(6)「身懷寶珠不相識,無法理解,生起疑惑」:就像我們懷著寶珠,價值連城,卻是落得這麼的落魄,輾轉生活這麼艱苦。這都在《法華經》一段一段的譬喻,這身懷寶珠而自不曉得,不知道,不懂得用。所以聽到很深大乘法,他的心無法理解,自然聽到,「聞則惑耳驚心生疑」,他聽到無法理解,所以在內心就會生起疑惑。

(7)「生心起謗不信不解」:就這樣從內心沒有生信解,同時從內心生起了誹謗。他若不了解,就在外面說很多一知半解、不了解的事情,這種起謗。因為他是沒有真誠、沒有深心、沒有信解,所以他聽不進去,聽不進去就生疑,疑心在這內心就生起了種種。

(8)「疑心生暗鬼,眾生難解《法華經》」:我們的心有疑了,這個心就像黑暗一片,不知道方向,就疑東疑西,這就是我們人心理毛病,正信的法受不進去,偏差的疑惑就很多出來。這就是佛陀最煩惱,《法華經》眾生難解。

(9)「如法華會上雖梵音盈耳,會上五千人等猶乃退席」:《法華經》會上就是這樣說:「雖梵音盈耳,會上五千人等猶乃退席」。這段經文在〈序品〉中,佛陀一直讚歎這《法華經》法很深很深,很難解。不斷不斷一直讚歎,舍利弗就起來三請。

(10)「舍利弗三請弘說,五千人等卻退席」:第三次佛陀才說,在座位上的人很快就起來,就離席去了,五千人退席。這就是與佛同世,在佛的道場中,佛為大家說法,說到這部經,想現在接下來要說的法,那是很深很深。這是一個警惕大家:「要注意,要聽這部經要有心理準備。這部經要深入的是要實行菩薩道,菩薩道的內含要面對著天地宇宙,人群中去身體力行六度萬行。」是要讓大家心理有準備,所以不斷稱讚:「甚深甚深。」

(11)「無心者,退亦佳矣」:這條路你若願意走,心理要有準備,路是很長,要很用心。你們若願意,開始才為你們說路的方向。但是有的人覺得「這麼長啊!既然要修行,還得要走這麼長的路去為別人做那麼多的事情?」就是沒有那個耐心,因為這樣,我做不到。沒辦法來信解,自然他就從座起,就這樣退席去。佛陀等到這些人退了之後,佛陀就說:「退亦佳矣。」先對大家說清楚,真正有心要走這條路,行菩薩道的人留下,我用真實的心來傳法。而若無心,在這裡聽不進去也是生煩惱,有心的人留著,無心的人退席也好,所以佛陀說「退亦佳矣」,退了就好。

(12)「身體力行,教菩薩法」:佛陀開始對大家說《法華經》中深奧的道理,是要身體力行,教菩薩法。從這樣一路一直下來。

(13)「故經云:無量無數劫,聞是法亦難」:經這樣說,《法華經》無量無數劫,這是需要很長很長的路,也就是很久很久的時間,生生世世。「聞是法亦難」,因為生生世世要求《法華經》的道理不容易,要用很長久的時間。不只是求法難,真正要得到能聽到《法華經》的全部也不容易,也很困難。

(14)「此舉聞法難,大法難聞應珍惜,突破困難薰法香」:舉例說聽法不容易,真的聞法不容易。這幾天來,聽到的都是很用心要聽法,但是要克服很多很多的困難,自己的身體困難,自己的環境困難,自己周圍的人的關心、阻礙,困難。還有,每天就是要那麼早,又是交通遠等等,這全都是困難。

(15)「克服氣候大環境,無畏遙遠心慇懃」:就是有困難,會去克服,能夠維持長久的時間,不論是好天氣、下雨。尤其是像大陸,哪怕是下雪,美國也是一樣。美國有比較好,因為有時差,但是大陸就沒有時差了。看到長春,有人去作見證,北京的慈濟人聽到他們聽經、聽法很精進,師父常常在讚歎,北京的慈濟人他們就想要去長春證實。

(16)「見證聞法,克服氣候,有心就不難」:在一個很早,要薰法香那個時候,他就這個時間偷偷去到那裡。果然看到厚厚的雪,那腳印,人走過的腳印深深印在雪上面。很多人的腳印都是在白雪的上面,一個一個腳印不斷。他進去裡面,「不少人啊。」三四十個人,這麼的寒冷,踏著雪地這樣來聽法了。他去了長春之後,回來臺灣,我就問:「你這次為什麼回來臺灣,有什麼事嗎?」就跟我說前面所說,我說的這些景是他說給我聽。可見,見證聞法克服氣候,下霜雪凍,還是那麼早,天未亮就抵達聽法。這就是克服他要聽法的環境,那就是在很困難就無難。若是無心,那就很困難了。

(17)「聞法難,有心者,皆不難」:一般人來說,這麼長的經,這麼多的法,這麼長要聽到完是不容易。所以說「無量無數劫」,很長久的時間,要聽到何時?從開始一直到結束,實在夠長的時間。聞是法的難,要聽這個法也是不容易,不只時間要長,又是要聽法種種的環境也是困難,這就是表示聞法難。不過我一直感覺,這幾天所聽到,大家在述說「不困難」。

(18)「成就他人同聞法,大白牛車載菩薩」:一大早,為了要成就自己:我每天能夠去聽經,我也希望可以更多人。所以他就再去買一輛中型的車。不只是我能夠到,我可以順這條街路,順路我可以讓大家方便,同樣一起聽經,這在新加坡,我所知道的,好幾部車都因為為了聽《法華經》,特別再去買,成就自己能夠每天聽經,也要成就別人能夠一起去聽經。

(19)「自聞勸人聞,隨喜功德,有心聞法則不難」:看到大家聽得很歡喜,這就是隨喜功德。每天他都願意,從開始到現在,已持續很久了。昨天回來了,還是一樣,「昨天,師父如何如何說,幾天來傳法,傳法到五十人」。真的是證實他們都有在聽法。這真正的是聞法,有心聞法則不難。

(20)「自聞教人聞,【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,更有人來,勸令坐聽】」:我們這幾天一直在說聞法,「自聞教人聞」。人家進來了,我們勸人:「來來來,來這裡坐。」「沒有位子了。」「不要緊,我的位子讓你坐。」讓他安心久坐,將法專心聽進去。我們這幾天都一直在說這些事情,真的是這樣。

(21)「用心聞法,法髓精實」:從《法華經》的開頭,佛陀讚歎微妙法,一直到人退掉,留著的人,專心就是要聽佛陀說法。「五千人退亦佳矣」,現在留下來的是真實,是精、是實。聞法,聽經,再回顧過去,再回過來現在,我們就是一法貫通去了解。

4. ★複習經文:【得好上妙象、馬車乘、珍寶輦輿,及乘天宮。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,更有人來,勸令坐聽。】

5. ★釋義經文:【若分座令坐,是人功德】:若無座處,能讓坐,或分坐與其安心坐聽;如是勸化人,所獲功德,等同諸天福報難量。

(1)「勸令坐聽」:若能夠隨喜功德,勸人聽,讓大家聽得歡喜,我們也有功德,內修外行的功德。同樣的道理,所以這個地方就說,人家進來,勸他進來;若沒有位子,挪初一點我們的座位,讓一位,還太擠,我起來讓你坐,這全都讓大家會覺得到感動、歡喜,安心坐下來聽,這個人所得到的功德。所以,勸人功德。

6. 【勸坐、分座、令坐,是人功德】:勸坐、分座,令得久坐聽法,自身雖未弘法,即為助人聽聞弘法故,隨各人內修信解,外行傳法導化,是人轉身,所得功德,等同釋梵諸天等之福報難量。

(1)「自身雖未弘法,即為助人聽聞弘法故」:讓他這樣坐下來安心,好好聽法,雖然他坐下來聽,安心聽,不是我說的,我勸人來聽別人在弘法,我們勸人來聽。這就是幫助人,聽人講經弘法,這樣自己的用心,招呼人,讓人安心,聽人講經我們也歡喜。勸人安心坐著聽法,這樣我們也歡喜,總是這種勸坐、分坐,讓大家會有因緣好好聽法。

(2)「隨各人內修信解」:真正要勸人來聽經,成就人來信法,這也很不容易,要看我們的內心,有沒有這樣的涵養?若是沒有的人,覺得說:「不要去聽他說,來來來,聽我說,我們來這裡分享。」人家明明就是要去聽法,我們將人分來這個地方。「這裡大家說得很好,你們跑去哪裡?」「我們去開會。」「開什麼會?」「加減開。」

(3)「珍惜聽聞人人的心得分享,回顧過去,見證歷史」:就像這樣,這個地方有一群人他們的心得也好,他們做過的事情也好,又再回顧過去,見證歷史,來說人與人之間很圓滿的故事,這都是經典。大家難得聚會,而我們,人要來聽,我們就說:「我們在這裡開會,讓他們去說。」這也不對。

(4)「無心,輕慢,只是將法當作工具,並沒有真心信解」:明明是一場很精彩,我們能夠親身在那裡聽,不是靠人記錄下來。「我沒去聽不要緊,等一下那個一指神功就會傳到我的手掌中來。」現在的人是這樣,是有文字,是無心;無心,只是將法當作工具,並沒有真心信解,不願意來成就這分皆大歡喜的功德。那真誠的聞法,與利用工具來聽法,這樣再去向別人說,不同。

(5)「法在日常生活中,不可輕視每個人,更何況是每位菩薩足跡的心得故事」:現成你就能夠聽,是張三、李四來說誰?做什麼事情?我們能夠直接聽得到、感覺得到。不是我們阻礙人來聽,而我們就是也不在場,也阻礙人,這是不可為的事情。不過現在的人多數都是這樣,覺得很可惜。他說得那麼好,這分的經驗實在很難得。但是回顧一下,可惜啊!真的是很可惜。我是每天將任何一個人走過的路,都是道,都是探討他們的道,了解他們的路到底如何走。這不同的感覺。

(6)「隨各人內修信解,外行傳法導化」:這是各人修行的深淺,我們若是真誠,能夠願意很直接來信解,信解了之後就是內修,外行我們再傳法來教化。

(7)「是人轉身」:我聽到的,昨天我和人與人之間聽他們在互動,這個事情,這種的互動,有誰與誰互相去做什麼事情,有什麼心得,我聽到,我將這個心得再說給大家聽,這叫做直接。因為他們做得很對,很歡喜,我將這個很對、很歡喜,我再來向別人說:「這是很不容易。有這樣的菩薩,願意做這樣的事情,很不容易!」這就是對外來傳法、化導。自己內修,向外傳法來教人。

(8)「是人轉身,所得功德,等同釋梵諸天等之福報難量」:就像這樣的人,這段都要很用心去聽。就像這樣的人真正內修外行,這個人所得到的功德,就是釋提桓因、梵天王,這諸天的福報一模一樣。

(9)「形容心境,心神的理念,輕安自在的福報」:梵天王,壽多長,在梵天所享受的,清淨無染。帝釋為忉利天之主,他們物質的享受也很好,這種心靈的快樂等於就像很滿足的釋提桓因(指:帝釋)。這種心神的理念就像梵天王,不用物質,卻是很清淨。這就是聽法了,聽法之後的心得,等同釋提桓因、梵天王這些天人一樣,那種的心得,輕安自在的福報。這是從內心所起。

7. 【轉身得帝釋坐處,若梵王坐處】:捨此身已,轉生天上,忉利主所坐之處。轉身得生色界初禪,坐梵王處。

(1)「轉身得帝釋坐處,若梵王坐處」:就像我們剛才還沒有來聽法時,就是凡夫心。我法聽了之後,我轉一個心念就是這樣,就像帝釋、梵天王一樣,好像在他們的坐處這麼的快樂。

(2)「轉凡夫心為法身」:「捨此身已轉生天上,忉利主所坐之處」,心境就是這樣,即生即刻轉一個念頭,轉凡夫心為法身。我們的法身就是真如本性,將我們啟發起來了,原來是這麼清淨、這麼無染,這麼的輕安自在,這叫做轉身生天上。

(3)「轉身得生色界初禪,坐梵王處」:忉利天主就是釋提桓因的地方,就是梵天王處在很超越、很清淨的地方,時時心理念頭都是靜思惟,沒有其他物質來障礙,沒有人我是非,這就是我們的身心等同諸天,心無掛礙,很輕安自在。

8. 【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】:勸坐、分座不同,故報有天上、人間之別。一坐之間,拱讓之德,尚感天位,其創席弘經之福,又何如哉!

(1)「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」:轉輪聖王那就是「金輪、銀輪、銅輪、鐵輪」,這轉輪聖王的坐處,這是很不容易。

(2)「勸坐、分座不同,故報有天上、人間之別」:「我在外面,你勸我進來而已,或者替我找位子,或者是將你的位子都讓出來給我」,這深淺不同、動作不同,深淺不同。所以,「故報有天上、人間之別」。

(3)「一坐之間,拱讓之德」:這只是一個座位而已,但是這就有深淺厚薄。看人進來,趕快讓一個位,用恭敬心,「我坐在這裡聽,我已經對這個法已經很深心信解,所以我不會再退心,我永遠都是在聞法中。有新的人進來我趕快招呼他,讓他能夠常常歡喜進來,有座位,讓他安心」,這就是一個恭敬心。

(4)「恭敬心」:只是這樣的恭敬心,讓一個位子就能夠得到天帝釋這樣的位置。這讓他坐下來安心聽法,我也安心,不會讓他站一站,無趣了就走了。是我讓位,所以他再站起來,離開也不好意思,所以他就穩穩坐在那裡。

(5)「成就人聽法的心意不同,感天位就有差別」:這有讓位與沒有讓位,這是不同心態,那個誠意,要成就人聽法的心意是不同。因為這樣,就「感天位」。天位也有差別,是釋提桓因的位置,或者是梵天王的位置,這也有差別。

(6)「其創席弘經之福,又何如哉!」:我們只是這樣讓位,就有這樣的功德,何況我們這樣整理一個道場,讓很多人歡喜進來,歡喜坐下來,安心聽法,讓很多人就能夠安心的地方。這個功德又是多大呢?

9. 「真誠聞法感受深,歡喜自在,深心信解」:我們聽法總是自己聽得歡喜,我們發心已經很自在,不論風雨,不論什麼樣的環境,我們都很歡喜,打從內心的那個深心信解。法是連貫,今天沒有聽,好像斷了一段,不圓、不圓滿。我們前面說「一乘圓頓微妙之法」,沒有欠缺,我們若能夠每天聽,法不斷連貫,那就沒有欠缺。

10. 「接受圓頓大道理,能夠身體力行,傳法的功德就大」:我們若能夠這樣,我們的心已經到這樣的程度,有人來,我們趕快勸人來,一起用同樣的心在這種沒有欠缺,接受「圓頓」的大道理,能夠身體力行,這就傳法的功德就很大。雖然不是我說的,但是我幫忙勸人來聽,功德等同。要不然,有說話的人,沒有聽法的人,也沒有法可說。

11. 「六成就:信、聞、時、主、處、眾」:佛陀在世也有「六成就」,如是、我聞、一時、佛、在某某地方、與某某人,這就是「六成就」。若僅僅有人在一個地方要說法,但是周圍都沒有人,法也說不成。成就法,就是要好好所有的因緣都圓滿,大家所得的功德才能夠圓滿。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

**************
12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聽聞這段經文的開示內容很有感觸,【勸坐、分座、令坐,是人功德】:勸坐、分座,令得久坐聽法,自身雖未弘法,即為助人聽聞弘法故,隨各人內修信解,外行傳法導化。

印象很深刻於上人曾說過,智慧來自於志工早會的大醫王、白衣大士、志業體同仁及志工們的分享心得,上人總是重視每個弟子的在慈濟道上的每步行善足跡,日日時刻殷殷叮嚀要紀錄好,「為時代做見證,為人類寫歷史,為慈濟寫大藏經」。 法在日常生活中,不可輕視每個人,更何況是每位菩薩足跡的心得故事。

也很感動聽聞這段釋義:「勸坐、分座不同,故報有天上、人間之別。一坐之間,拱讓之德,尚感天位,其創席弘經之福,又何如哉!」。待人就是要「真誠」,自己聞法歡喜,能馬上成就他人,體會也是一種「無我、零我」,期望內心的法喜,人人一樣感受,如靜思語「成就他人,即是成就自己」,一切都是在「一念心」,時時把握時間空間,把握因緣,感恩「六成就」的因緣圓滿,才有福能聽聞佛法,有福能聽聞上人開示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10/1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10/1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   2018/10/1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周五 10月 12, 2018 5:21 pm

上人要我們「回顧」過去曾開示過的經文,又要「聞法、聽法,也要傳法」,這對應在日常的學習,不正是這樣。
我是屬於記憶慢的一族,連記住對方的名字都要好幾次,也幸好有因緣一直不斷的聞法再聞法,日積月累緊跟隨 上人慈示,將法不斷重複再重複,就這樣記住了些許,當然佛法浩瀚,還有很大的空間。
感恩有因緣參與讀書會,透過分享,將聽到的法再轉出去,自己也在不知覺中,也記些許。
就這樣走一步、進一步、愈走愈進步,真的感恩、感恩再感恩。

「學佛,必定要經過行菩薩道,這條路才真正能夠到佛的境界。」感恩慈濟世界鋪了一條菩薩道,不論任何的功能,即使是香積、茶水,也都有法,想起那日承擔茶水,負責師姊說要煮濃縮糖水,不然明天承擔茶水的師姊,會沒有糖水可用,我們是用心問主廚師兄,也學到了方法,還記住不加水、起泡就關火,很開心:哇,原來焦糖是這樣做出來的,等到要用時,結果結成硬糖塊,還好我們再加水融化成糖水,原來最後一道過程還是得加水。
學習是要正確,學習要學全套,不能半套,正如我們要走正道,不可半途而廢,重要的還要自受歡喜喔,雖然變糖果塊,但我們找到方法後,耐心地加熱等待融化,這也是在訓練我們的耐心、不急躁啊!真的是很難得的經驗。還是感恩!
以此與大家分享之
映月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8/10/11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