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1016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眾生聞法,知因果交徹故,故與佛同在,佛心中之為眾生而說法,
佛心中之明解,眾生心所求向,聽佛說法明了,故名說聽雙存。
用心聽來理解文的含義。佛陀了解眾生,眾生心中在想的是什麼呢?佛陀很清楚、很了解,眾生起心動念,佛陀透徹清楚。佛陀到底用什麼方法才能夠將眾生很雜,這麼多的雜念,要如何用一法就能夠使令眾生將那些雜念回收?將一念心向佛法聽,這就是「佛心中之明解」,了解眾生到底所想的是什麼?用什麼方法將眾生的心會合起來?而眾生呢?「眾生心所求向」,到底眾生的心所求向的是什麼?眾生這麼多,他們所要求的實在無邊際,但是大概要求的是什麼東西,佛陀也清楚了解,所以說佛要很明覺眾生在這個黑暗中,他們方向要去哪裡?就像天月,月亮在天空,地上暗了靠著明月一輪來照耀,自然眾生要走的路就清楚了,方向不會偏掉了。佛陀就像心中的一輪月,眾生就像地上黑暗,黑暗中沒有方向,等待著天上這輪月能夠現前,雲開了,月出了。
所以眾生所需要的就是聽,「聽佛說法明了」。佛陀他應眾生的根機,眾生若已經很清楚聽佛的說法,都能夠了解,了解在苦啊!苦的人生是集種種種種因緣,會集而來的苦。佛陀又說:「苦,今生的苦,累積在過去生。」來生還有苦嗎?看你今生所造作。就像這樣的道理,眾生聽進去也清楚了,所以「聽佛說法明了」。「故名說聽雙存」,這就是佛想要向眾生說的話,眾生想要求的方向,因為世間苦不堪;佛陀已經了解,應眾生根機苦。眾生因為這樣做了,所以受這樣的苦,「因果交徹」,造這樣的因,得這樣的果。不論是過去,不論是未來,全部是「因果交徹故」,這是佛所說的法,眾生都很清楚了解了。所以了解佛所說的,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都有。所以聽佛說法也能夠了解佛陀心所說的法,這眾生也知道,明明聽就有,佛陀這樣說:人人,眾生本具佛性。知道了、知道了,佛陀這樣說。
「眾生聞法知因果交徹故」佛陀又告訴我們:因緣果報是互相交徹的;過去就是這樣的因,今世就是受這樣的果。但是在受這樣的果,今世還在造,造就來世的因。現在在做的到底是不是來世沒有苦的果呢?我們今生在做有沒有苦因?今生做有沒有煩惱無明、人我是非,彼此之間還有怨懟,這樣在我們來世是否跑得掉呢?但是凡夫就是凡夫,聽就聽懂,但要改變起來真的是很不容易。「故與佛同在」,不過佛陀還是很耐心、用心,他的人生來人間成佛,就是為了眾生來成佛的,不是為自己。我們已經很清楚,佛是無數量阿僧祇劫,已經體性覺悟了,早就覺悟了,只是因緣會合,他所要度的眾生,在今生此世還有這麼多的眾生;今生此世的眾生,還有未來無量數,就是我們現在的眾生。這種末法,這惡濁的世間,如果沒有法,這個惡濁的世間又要怎麼辦呢?所以,佛陀是為那個時候因緣成熟,未來我們這個時候非佛法不可。所以佛陀他了解眾生,雖然聽法,還是沒有很透徹了解,所以為眾生留法在人間。
因為這樣,「佛陀心中之為眾生而說法」,佛是為眾生來說法的,佛是為眾生來現相成佛。這是我常常就與大家分享。佛陀來人間的因緣,不是為他自己來人間成佛,若分析他的過去、過去,本就已經成佛了。我們看看〈從地涌出品〉,他所度的大菩薩已經那麼多那麼多了,還需要這個時間來現一個相,說:「我修行,我成佛了。」需要嗎?實在不需要。只是我們眾生與佛的因緣,佛就是要來成就那個時代、這個時代、未來這個時代的眾生,法需要留在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所以「佛心中之為眾生而說法」,只是僅僅為了這件事情。
為眾生講法,儘管眾生聽懂、聽不懂、一知半解,但是佛還是以他的心,應該還是要再讓他們清楚。佛心、父母心就是這樣,才會叫做「三界導師」、「四生慈父」,如自己的父親,雖然是來教育我們,就是老師,但是對眾生的深心疼愛,就像父親一樣,所以孩子在想什麼父親全都會清楚。「眾生心所求向」,了解眾生心所求向,這都很清楚。眾生也是有很想要聽,很想要了解,可惜眾生根機淺鈍,雖然聽還沒有很透徹。「聽佛說法明了」我們若聽得透徹,自然我們不是凡夫,所以我們還要再不斷聽法。「故名說聽雙存」,「說」就是佛,「聽」就是眾生,所以「說聽雙存」。說的人與聽的人都永遠是雙存。要了解,了解佛陀所在說的話、含義。因為佛法在人間傳到現在已經二千五百多年了,佛法要再從這樣再傳下去,要再到彌勒菩薩成佛,未來的時間更長啊,五十六億七千萬年的時間。
你想,現在的法若沒有傳清楚,沒有很明朗,可能這個法到我們這裡,聽一聽就過去了,法就到這裡。所以我們這段文就是說隨喜功德,法要如何傳?傳一代、二代、三代,這樣足夠嗎?到五十代,法都沒有讓它偏差掉,是不是很容易呢?說起來不容易。在前面我就先說一段,阿難還在,傳法者還在,後面呢?同世的出家人,他可以將法傳給弟子,就這樣產生這麼大的差距,整個轉變了。是水老鶴才對呢?還是生滅法?明明佛陀教我們的,這輩子最重要的就要了解生滅法,但是,那個時候,那位老出家人傳給他的弟子,叫做這輩子最重要的是要看到的是水老鶴。阿難再更正:不對!是生滅法。修行者這輩子應該要很深體會生滅法。雖然阿難親自更正,卻是比丘還是半信半疑,將這個真實法,再拿回去告訴他的師父。師父執著,這種的執著,他還是認為:阿難老了,在法上不記得了,所以你聽我說的就對了。
想起來很感慨,法要如何傳?與阿難同世,雖然佛陀已經滅度了,但是阿難傳法不是該很真嗎?阿難雖然年紀大了,但是他腦筋還很清楚,尤其是這兩首偈差多少?天地差別啊。豈是一輩子若能夠看到水老鶴,死也值得,死也甘願?水老鶴看了以後,又是如何?差那麼多。佛法明明就告訴我們,我們要去了解,了解人間的煩惱無明,卡在不了解生從何來,去的時候要往哪裡去?我們若知道要往哪裡去,我們就能夠注意現在,現在要怎麼做;你會知道現在怎麼做,就是因為你了解過去生。所以過去生、現在生,要延續到未來生,這是真實的道理,而且很有邏輯的道理。
過去因、現在果,過去又造作的因,那就是又未來的果,這是這麼明顯的道理。這棵樹是從這顆種子來,這顆種子落土、因緣成熟,就長成出這棵樹;這顆樹生下來這個種子,這代的種子與那代的種子是同樣的種子,所以同樣的種子去種出來是同樣的樹。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報,這才是真清楚。將佛法偏往了人間法。人間很迷茫,人類欣賞動物、飛禽走獸;我們要追求的是脫離人生,將來成佛、菩薩,這兩個趣向完全不同。這種趣向是永遠在六道輪迴中。四生,水老鶴是卵生還是胎生?這在六道輪迴中,在四生當中。我們所要追求的是永恆、永生、佛的教法,很感慨,只是佛已經入滅了,阿難傳法者還存在,就已經偏差了。
現在所說的隨喜功德,鼓勵人人來聽經。這個時候聽,這個時候大家同樣接受到法,同樣接受法,是不是同樣的信解呢?信得深嗎?解得對嗎?這個信解,這麼多人,到底我們的信解是什麼?不清楚。但是佛陀了解眾生所要求法的心向,所以苦口婆心,一直一直來了解,對眾生要說什麼法。儘管佛陀這麼用心,但是入滅了以後,再隔一代,法還是偏差了。阿難也是萬念俱灰,這樣再留在世間要做什麼呢?也已經老了,該取入涅槃了。佛法流傳,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夠看到,傳佛法談何容易啊!有時候,聽弟子在傳法,聽了之後再講給人聽,好像類似,可以啦;但是法若說了之後,表達自己之時,總是又再回歸凡夫,凡夫的面目,還是依舊存在。這就是佛對眾生要如何去清楚、去了解,要如何來教化?這就是佛對眾生,他有一點無奈感。所以,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。
*謂修持諸善法時,而起我相我所執,及我癡慢等邪見,此邪執麤重力故,所修善法永不清淨,是名麤重煩惱散亂。
「謂修持諸善法時」,想到在聽法,好像有了解,受持的法,好像有了解。諸善法好像聽了,聽了之後,這善法我已經知道。聽的時候都知道,但是聽了之後,還是沒有離開這個我,執起了我相出來,我所執。因為這些法,我聽,我會講,但是我自己的本身,我對日常生活的感覺、真實的人生,我有我生活的趣向。聽是這樣在聽,我用心聽,聽了之後,我能夠照這樣講給你們聽;但是回歸我自己的生活,我會受持善法,看來我也很用功,但是我有我自己的想法。所以「而起我相我所執」,這就是我們過去的習氣都還沒辦法改,過去的習氣還是存在。因為這樣日常生活中說法的時間少了,日常的時間多了,我們的時間,要看到誰、要如何應對講話?人與我的關係是什麼?
「這是要和我講生意的人,我就要與他計較,生意要合理,我不能被你占便宜,看你能夠讓我便宜點嗎?」這是在世間生活,難免還有這樣生活的方向,生活的方向多少都有為自己占便宜,這種習氣人人還有。儘管修學佛法,儘管也在講佛法,在生意上面,同樣「我生意還是做很大,因為我在講佛法,所以會有很多護法來護持我,我生意會做得很好,要賺錢,還要再賺不少」,這就是我執。說起來這都在生活中,從佛法在說好像我都沒有,其實這是在生活中,因為自己法也說得不錯,生意也做得很好,難免就會「及我癡慢等邪見」。慢慢我們聽法,那個清楚、了解,分別生滅相,這個生滅,滅,是什麼時候呢?我現在還是維生重要。所以會慢慢對這個生滅法就淡掉了,這個生滅法若淡掉了,自然那個癡,癡念又是再回歸眾生心。
貪、瞋、癡,貪容易改,瞋也能夠減輕,但是癡,癡的習氣就較難斷。癡就是我們的習氣,我們明明知道對人講話不可這樣的態度,但是這個態度的習氣,總是想到了改變回來,有慢一點了,這較遲緩,這叫做癡;有的很衝動講出去了,自己警覺到不對,我趕緊這句話自己想方法將它緩和回來,但是也較遲了,所以這叫做癡。有癡念了,難免我們的慢,慢心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我們的習氣裡面還有慢,這個慢心若一起來,邪見就跟著起了。「此邪執麤重力故」,這就是我們的邪,我們的麤,麤執;邪就是不正直,我們明明就是要照佛法所講,我們就是照這樣聽,就要照這樣做;而我們照這樣聽,忘記了,將我們的習氣不經意又顯露出來了。
這種的慢心,這種的習氣,慢心一出,我們就偏了,偏差一點點,所以差之毫釐,差這一點點,自然我們的障礙就不斷、不斷靠過來,我們又慢慢回到凡夫,差之毫釐,失於千里。聖人的法慢慢又減少了,凡夫心、麤相不斷再展開,所以麤相一起,煩惱無明,又更重了,就是再靠過來了。所以叫做「此邪執麤重力故」,這就是這樣,所以所修的善法永不清淨。我們名稱說我在修善,修善,是有在修,但是都沒有去讓它不記得我們凡夫所執著,「麤」還是再回頭過來,叫做「故名麤重煩惱散亂」,大家不知道有沒有聽得懂?
我們在聽法,聽得很清楚,所以,「我願意傳」,也傳得很好,而我們日常的生活,你能夠傳法的時間,「來,某某人你去向誰說話。」因為相信他說得很好。他會去說,而這個時間是一個鐘頭、兩個鐘頭呢?這個時候都說得很好,但是一天的時日是幾個鐘頭呢?其他的時間,我們再回歸凡夫的生活,難免我對你、你對我,我有我的想法、我有我想要求,這種人我執就回歸回來。這就是我們要很注意,凡夫之所以凡夫就是因為我們學佛沒有深入。經典是這樣說「深信解相」,這句話雖然讀過、也解過,但是沒有深入,實在很現實就是沒有深入、沒有信解;我們若是深入信解,一聞千悟,我們就能夠很深信入法。所以很感慨,習氣啦!
現在下面這段文就是在形容的,若用人的面向來形容,形容我們的面向,因為人最在意的是面相。所以佛陀用這個方法,其他你不在意,你的五官你最在意。所以前面已經三、四天都是在形容五官;而這形容五官回過頭來就是要說,你若說好話,自然嘴裡就不會黑,牙齒就會整齊,舌頭就不會比較大……等等。這是教我們要口說好話,這一輩子好好說好話,將法傳好,這是這一輩子要很用心。上面說的法是真實的道理,經典這段我們也能夠了解,是佛陀知道眾生的心,他就要用這樣這樣的譬喻來教育你。所以前面已經說幾天了,現在還有幾天,全都要讓大家更清楚,不是經文讀過就好,是要讓大家了解,佛與眾生,我們眾生要了解的道理是什麼,來重視這段經文的內涵所要向我們說的意。來,前面說什麼?前面的文,那就是
複習經文:「唇不下垂亦不褰縮、不麤澀、不瘡胗,亦不缺壞,亦不咼斜,不厚、不大,亦不黧黑,無諸可惡。」
這大家應該聽進去,很清楚。這昨天都形容過了,要把握得很準確,就像我們的器官,你差一點形象就不同了。這是同樣的道理,道理若差一點,也同樣,這形態就差很多。接下來再說,
經文:「鼻不匾㔸,亦不曲戾,面色不黑,亦不陿長,亦不窊曲,無有一切不可喜相。」
經文簡釋:
「鼻不匾㔸」;鼻是氣息出入之門,因樂善故,呼吸與天下共氣息,準隆鼻好故不匾㔸。
㔸:匾薄曰㔸。
這要很用心來了解,也是在五官中,人看到、接觸到那個感覺,鼻子,是在五官中,鼻子是要如何來組織,讓它在五官中長在最最明顯的地方。看一張臉,最凸出、最明顯就是鼻子。現在多少人在美容,為了這鼻子,去隆鼻;「鼻是氣息出入之門」,它不僅僅是好看不好看,在五官中,那鼻子是扁扁的塌下去,還是這樣挺挺的;人家若在說,形容一個孩子:孩子很美哦,那支鼻子很挺,這就是表示鼻子不是塌下去。同樣,鼻子有功能,第一,讓人看到第一個印象,我們的面相;第二,它有功能,就是氣息,我們呼出去要用鼻子,吸進來也是用鼻子。
這呼吸之間,「氣息出入之門」,我們若是鼻塞,要說話也很難說,或者是喉嚨與鼻孔是相通的,七孔是相通,它都有出入,不是只有喘氣,連聲帶,我們要如何說話,也是同樣從鼻子。若鼻子能通,說話聲帶就自由;鼻子若不通,說話聲音也會差。所以這鼻子是很重要。又再「因樂善故」。平時過去若樂善好施,這就是表示這輩子呼吸與天下是共氣息,同樣。我們同樣在這個天底下,我們需要新鮮的空氣,而人人也是同樣需要新鮮的空氣,這不分貧富,人人共通。同樣,所以我們需要樂善。大家都很期待有很好很好的空氣、很好很好的生活,這是同樣的道理。「呼吸天下共氣息,準隆鼻好故不匾㔸」,「準」就表示與這隆鼻好故,不匾㔸、邪,就是這樣,這鼻子若很端正,要吸外面的空氣等等就很自在。它不是塌下去,也不是薄的,看起來五形很好,用這支鼻子,功能也很好,也能夠從外面呼吸空氣進來,自己的濁氣也能夠出去。
經文簡釋:
「亦不曲戾」;曲則不直,其心不正,鼻則斜曲。今以善報,鼻則圓直。不正為戾。
所以,「亦不曲戾」。「曲則不直,其心不正,鼻則斜曲」,這就是只是一個形容。其實有的人不論五官怎麼樣,他的心也很好。現在在說的,就是你下輩子若想要這樣很端正,你這輩子心就要很端正,才不會說下輩子生下來,鼻子就不直,也不會挺,所以這我們要很用心。所以,「今以善報,鼻則圓直」。那鼻子該圓的地方圓,該直的地方直,應正的地方正。
經文簡釋:
「面色不黑」;為善之人,面貌潔淨,故不醜黑。面不等,面如滿月也。
所以,「面色不黑」,「為善之人,面貌潔淨」,這就是為善的人,面貌就是潔淨,「故不醜黑」。「面不等,面如滿月也」,自然臉部就會很美,臉部很美就像月圓一樣。
經文簡釋:
「亦不陿長」;喻以刀照面,則見臉狹長表其心靈,如劍般狹長。
而今心方正,面則端嚴。
「亦不狹長」。「喻以刀照面,則見臉狹長」,所以我們譬喻,就是譬喻如以刀來照面,「亦不陿長」就是說譬如我們若拿一支刀劍,而那刀劍是長的也很光亮,這窄窄的一支劍,拿來照臉,這臉就這樣跟著拉長,就這樣將它拉長了,五官都在,只是臉被拉長了,這是譬喻以刀劍來照面,則見臉就這樣變得那麼長了,很窄、很長。「表其心靈,如劍般狹長」,我們的心若是很窄、長,我們的心就沒有辦法得以包容一切。所以面相與我們的心相一樣,我們要好好修開闊的心,包容一切,來生才不會生一張長長的臉,這就是一種形容。「而今心方正,面則端嚴」,現在端端正正,真的是非常的端嚴。
經文簡釋:
「亦不窊曲」;心不平正,已無窊曲令人不喜相。
有心平舒坦,喻真誠面相。鼻非平薄塌鼻,亦非窊陷。
「亦不窊曲」。我們很端正,表示我們的心,「心不平正」那就會歪曲,現在是不歪曲。我們若歪曲,就是讓人看了會不歡喜,現在就沒有讓人看了不歡喜,就是表示臉很端正。「有心平舒坦,喻真誠面相」,有平等心,我們的心要很平等、很舒坦,不要心坎坎坷坷,我們還是要用很平和的心對待人,這譬喻用真誠的面相。「鼻非平薄塌鼻,亦非窊陷」;那鼻子,這樣就像鼻子如何來出氣、如何來呼吸,這我們要很用心。
經文簡釋:
「無有一切不可喜相」;面貌圓滿,無不美者。
再下來,「無有一切不可喜相」。我們的面相自然就讓人看了很歡喜,沒有什麼讓人看到不歡喜,「面貌圓滿,無不美者」這就是叫做面容圓滿,沒有不美。總而言之,受法我們就要很用心,文字是一個形相而已,將形容的寫在文字中,你若不懂道理就好像讀過去了,這些我都沒有,我也舌頭沒有打結,我牙齒也沒有彎曲,我嘴裡也沒有黑,我……等等,都覺得我全都沒有。其實我們的習氣,在這五官裡面這樣來形容我們,我們應該要深思,深深去思考,有沒有?我們是不是心很狹窄?我們是不是有惡口等四項呢?我們是不是還有很多習氣沒有改除?若是有沒有改除的,現在趕快改除。
因為我們有心學佛,佛了解我們的心,佛陀他也是隨我們的心意來說法,我們到底聽了之後,再告訴別人,傳法,我們有沒有傳偏了,我們傳了之後我們自己,我們的脾氣、我們的習氣,有固執嗎?我們的行為有再偏差掉嗎?這都是同樣在形容,所以用這麼深的道理,來用很表相讓大家看得到。人人看得到,可厭的與可喜的兩項能夠去比較,善事是可喜,惡事是可厭,你傳正法該慶幸,你法傳偏差掉了讓人很擔憂。佛法要如何再傳下去,這同樣的道理。
所以請大家聽法要深心去信解,要用很深的心,法要入心,去相信、去了解這些文字是在說什麼,若沒有為大家解說,相信大家在字面這樣讀過,這麼多道理自己都不清楚,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