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10/1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10/1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10/1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   2018/10/1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周五 10月 19, 2018 4:14 pm

20181019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得生世人間,
雖未適佛,但得聞佛法,
讚歎菩提,及大乘妙法。
彼人聞已,則歡喜信樂,
以此聞法,為法增上緣,
故樂佛法智慧,發菩提大直道心。

我們要用心,「得生世人間雖未適佛」,我們若能生在人間,又尚未值佛世,無法遇到佛。我們現在離佛世是二千五百多年,不過我們很有幸,能夠生在世間,尤其是我們人與人之間,我們彼此都有共同志願。在佛法中,信佛法,聞佛法,雖然我們是沒有與佛見過面,不過我們也是有聽到佛法,所以「但得聞佛法」。「讚歎菩提」,我們聽到佛法之後,要讚歎,讚歎菩提道。這條菩提大直道很開闊,是很大條的道路,能夠讓我們暢通無阻向前前進,安全道路,這是堪得我們要歡喜。儘管我們沒有遇到佛,卻是我們已經聽到法了,我們也要很歡喜,也要很讚歎,我們所走這條路沒有錯。

何況我們「及大乘妙法,彼人聞已」,不只是我們已經走在佛法中,尤其是我們所走、所學習是大乘妙法。這個人聽了之後,我們要看,要更歡喜;聽到佛法,我們就應該歡喜,何況佛法中有這麼多的經典,廣無邊際,我們能夠在這麼多的佛法中,得遇大乘妙法,我們應該要很歡喜。所以,「以此聞法」,我們就是要感覺很殊榮,很特殊,很榮幸的事情,所以我們要歡喜,我們要信樂。因為我們有因緣聽法,我們又能夠遇到大乘法。

所以「為法增上緣故,樂佛法」,因為我們在這個法中,能夠遇到大乘法,這是有法的增上緣。要不然佛陀說法四十二年間都是應機逗教,所說的法是應人所需要,那個時候,他為他們所講的法不是佛的本意,四十二年間是隨他意說;隨他意說就是應人的根機所說的法。四十二年後,轉入大乘《妙法蓮華經》,這是佛的本懷,是隨己語說,是佛陀內心本懷想要說的話這樣說了,這是增上緣。我們既入佛法中,又能夠聽到佛法,又是很特殊的因緣再聽到大乘法。你想,這因緣是不是很特殊呢?也是增上緣,很特殊的因緣,讓我們能夠增加聽到這樣的法。所以,「故樂佛法」,我們要再更歡喜,更歡喜有這麼殊勝的大乘妙法讓我們聽到了,讓我們得到了。聽,我們要入心;入心,佛法就是我們所得的,若沒有入心,聽了,過了,法與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。我們若聽,入我們的心,甚至我們身體力行,將這個法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。這是什麼法?佛陀教菩薩法,他暢他的本懷,向眾生講法,講的是菩薩法。

所以「為法增上緣故樂佛法」,因為《妙法蓮華經》是佛陀從他內心想要說的法,說出來了。也是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來人間說法,就是為了要講《法華經》,佛出現人間,就是教導眾生要行菩薩道,這是每一尊佛的目標。所以,我們要很慶幸,我們在這時能夠聽聞佛法,甚至所聽的是佛的內心話,所要教導我們的,是成菩薩道,所以我們要很珍惜。

「智慧發菩提大直道心」。開啟我們的智慧,發菩提大直道心。這條路是這樣,與我們的因緣是這麼殊勝,是來啟發我們的智慧,讓我們能夠了解:人生,你計較得再多,在計較的過程,只是增添煩惱。在計較過程所說的都沒有好話,這是醜化人生,我們應該要美化人生。佛法聽入心,得了佛法,用在我們的生活中,凡事看開、善解,不要計較,人生幾何啊?才有多久的人生,何必計較呢?人生無常,計較的過程是不是我們都能得得到呢?是勝是敗都不知道,何必惹來人間一次再一次的煩惱無明,這樣纏著,生生世世,彎彎曲曲,為什麼我們要做這樣的人生呢?很辛苦啊!

唯有佛法教導我們,開啟我們的智慧,人生的方向看得開、走得通,這叫做「智慧」。智慧啟發起來,發菩提萌,那個覺性讓我們啟發,佛法如湧泉,佛法不斷不斷浮現,待人接物等等都有方法度化眾生,這就是智慧。「發菩提大直道心」,因為我們的心很直,我們沒有彎彎曲曲,我們專心一志就是要到菩薩道,我們虔誠的心,奉持佛所教化,就是這麼簡單的大直道心。這個大直道心就是智慧,一起心,動一個念無不都是智慧啟發起來,所待人接物,不離開這條菩提覺道的軌道裡,所以這條軌道很廣闊,讓我們的心開闊,這就是菩薩法。

諸眾生既聞法已,
又能起於正信心,
思惟其義,依教修行,甚為希有,
是為世間最勝難能可貴之寶。

所以「諸眾生既聞法已,又能起於正信心」。我們大家人人都是凡夫眾生,而我們既聞了這個法,聞法之後,又再來啟發我們的心,深心信解,所信解的是正心,正信的心,這很不簡單。法是層層疊疊很多,無不都是重複,不斷不斷重複,不斷不斷增長,無不都是要讓我們這樣,能夠念念增長我們的智慧,這就是佛陀的用心。凡夫聽一漏萬,聽一項法,但是很快就將它漏掉,漏得光光了,所以叫做「掛一漏萬」。聽了一個法,但是那無明,不只是法沒有聽進去,日常生活人我是非,無明更多來。「哎呀!你不是在聽法嗎?難道還要這樣計較嗎?」「聽法歸聽法,計較歸計較,聽法與計較好像是兩回事。」

其實聽法就是要讓我們通達,不要計較,這叫做「有法度」。我們聽到法,有法入我們的心,我們自我度化。「哎呀!這些問題來了,我已經有聽到這樣的法,我應該要自受用,要有法度」。聽法入心就要度化自己,所以要度。不要法聽,聽法歸聽法,人事歸人事。若是這樣,你聽再多的法,對我們就還是一樣,凡夫還是凡夫,「無法度」,無法「轉凡成聖」,這實在是很可惜。「思惟其義」。所以我們要思惟,好好思惟,靜思惟,好好靜下我們的心。好好來想想看,我們現在所聽的經,它的教義,它如何教導我們?道理是什麼?我們有沒有接受?我們有在利用了嗎?我們真的要時時靜下心來思惟,到底我們是不是有「依教修行」呢?有沒有?自己檢驗自己,看看我們今天聽的話,今天有受用嗎?昨天聽過的,昨天的事情,我們待人接物又是如何呢?昨天的待人接物,今天我們聽到這樣的法,那個事與今天聽的理,有沒有會合?

大家若每天聽法,即時落實在今天。或者昨天過去了,我們今天聽的法,昨天過去的是事,今天,現在聽的是理,那昨天的事與我們今天聽的理是不是有會合呢?昨天早上聽的道理,昨天所做的事,是不是有得受用?這就是我們要常常自我警惕,檢驗自己,稍微自己檢討一下,體驗自己和這個理有沒有會合。所以我們要時時「思惟其義」,自己要好好思惟,昨天、今天,今天聽的道理與昨天有會合嗎?這叫做「思惟其義」,是不是我們有「依教修行」呢?法聽了之後,是不是我們落實?有身體力行嗎?聽經,是聽道理,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為我們指引的道路,我們有走過來嗎?我們就要時時用心。

所以,「甚為希有」,我們所聽的法,真的是很堪受用,值得我們來用,因為這個法甚為希有。「是為世間最勝難能可貴之寶」,到底我們有沒有珍惜這樣的法呢?這大乘妙法,是世間最勝難能可貴的寶。身外的物資,說不定我們擁有一切,但是帶不走;唯有我們聽的法入心,這才是我們真正能帶去來生來世,我們能夠這樣來來、去去會合了,才是真正的法。就像過去佛陀的時代,有比丘很用功,聽法聽了之後,記入心,不斷不斷背誦佛陀今天所說的法,他今天就是不斷背誦佛所說的法,也都在樹下、樹林的裡面,經行或者是靜坐,無時無刻都在誦念佛陀今天所說的教法。就這樣,一隻鳥飛到那棵樹上,樹下石頭的上面坐著的是這位比丘。這位比丘不斷不斷反覆佛陀所說法,而這隻鳥認真聽,聽得法喜充滿,到達了忘我的境界。

樹的後面有一個人,一位獵師,他在打獵,看到那棵樹上那隻鳥。他從背後,那獵槍瞄準了,這隻鳥不覺不知,就這樣開了一槍,鳥就掉下來,就這樣中槍往生了。但是這隻鳥,那念心樂法聞法,法喜充滿。這個身,雖然中槍了,牠忽然間轉生天堂,這個中間都沒有掙扎,沒有起恨心,總是帶著那分法喜充滿的心,所以轉了一個身升天堂;在天堂,身形莊嚴,在那個地方所受的是天樂。自己靜下來想想,「我是何德何能,能夠生來天堂呢?」回想一下,「是啊,我是因聽法,聽得法喜充滿,聽到忘我的境界。哎呀,我感恩啊,感恩這位比丘的用功,他不斷念誦佛陀的法,所以讓我聽了歡喜,轉一個身能夠生在天堂,我應該要回歸,向著比丘,去感恩他。」所以,牠就這樣化一個身來到比丘勤修的地方,向著這位比丘膜拜頂禮,並向比丘說感恩啊!

比丘忽然間接受到這如此陌生,尤其是這麼莊嚴的人來到面前,一直向他膜拜、感恩,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?他就是這樣問:「我不認識你,你是為了什麼事情向我感恩呢?」這位天人將自己前因是鳥的身,後果,現在是得到天人的身;中間是聽他誦持佛所說的法而歡喜,將這段對比丘說明。比丘覺得,怎麼有這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呢?佛陀從後面走過來說,「有啊,這就是一念隨喜,所得的功德是深心信受,一念隨喜功德。」想想看這段故事,與我們剛才所講過的,我們真的要信受,信受在佛法,這真的是難信,很難得,難得的佛法,是「最勝難能可貴之寶」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,要相信佛所說的教法是無上至高,是我們人生所帶,來生來世。因為你聽法了之後,你能身體力行,你若身體力行了,那就是修功德。

內修外行,將佛法,我們一一收入我們的內心;將我們日常的生活、待人接物,這樣一一身體力行,付出去了,這叫做功德。向內用功、向外修德,這叫做功德。這個功德是我們生生世世,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。轉識成智,你只是一直與人計較的是世間的意識,這個世間的意識就會造我們的業力,我們轉這世間的意識變成智慧,這叫做功德,叫做智慧;有智慧,才有辦法身體力行,才有功德,大家要真正用心。人生很辛苦,計較世間事、世間物,真正是苦;有時候在聽,也聽得很辛苦,解又解不開,也是很累,很辛苦啊!所以人間苦,苦在不能解開煩惱,這不是今生苦,來生還是這樣帶去苦,這是很苦。佛陀說苦啊,苦,我們要知道,所以集,就是這樣集,集了種種事物,人事物在那裡一直計較,集了這些,所以結果還是再來受苦。

我們若聽法,知道苦了;苦的原因就是因為執著人、事、物,讓我們這樣纏著很多的煩惱,所以我們應該要滅。要如何滅掉我們與他過去的交結,這輩子我們要趕緊化解,因為這輩子聽到佛法了。佛法這麼的微妙,為我們解釋過去因、現在緣、未來果,這個因緣果報為我們分析得這麼清楚,我們不受用,不去求滅掉煩惱,你們想,這還不是一樣,還是苦啊、集啊。集、苦,集很多、纏很多的煩惱再到來生,都只是在苦、集,苦、集,纏著、纏著,再受苦,這叫做凡夫。

凡夫聽法之後,苦啊!苦的因由是來自這個「集」,集過去等等的因緣,讓我們今生受這麼多苦。今生有了因緣能夠得聞佛法,那些過去我應該要想辦法;今生解開了,我來生就能夠了一件事情。看看悟達國師修行十輩子逃不過,同樣因緣果報也是同樣要報,不如現在了解佛法,現在接受、現在解開,來生不要再迷,再受業將我們纏住。這大家要聽得清楚。所以說這些就是法,希望大家在妙法中,《妙法蓮華經》是對著人間世事的法;我們人間世事也得用這樣的法,知一而解千萬法,不要聞千萬不知其一,永遠還在那裡纏。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,這個法我們要「依教修行,甚為希有」。「是為世間最勝,難能可貴之寶」,這個世間的法最為勝,《法華經》就是最勝、最可貴的法寶,我們要用。我們前面,昨天的文也是這樣告訴我們:

複習經文:「阿逸多!汝且觀是,勸於一人令往聽法,功德如此,何況一心聽說、讀誦,而於大眾為人分別、如說修行?」

「阿逸多!汝且觀是,勸於一人令往聽法,功德如此」。前面所說的法,只要你發一個心,能夠勸人去聽法,功德就這麼大了。前面說能夠五官端正,人人看到你會歡喜。就像這樣,只因你有勸人去聽法,就能夠得到這麼好的報,何況我們自己的內心解怨釋結。勸一般的人去聽經,不如還是勸過去與我們有什麼樣的瓜葛過,我們能夠心開意解,又能夠勸他去聽經,這個功德更大,加倍再加倍的大。這就是自己聽經,再勸人去聽經的功德,勸一般的人去聽經這樣就有功德,何況平時彼此間排斥,我們還能夠化解心的怨與恨,再回過頭來勸他去聽法,你想光聽到我們就很敬佩了,這就是功德,何況聽經功德更大。

所以,「何況一心聽說、讀誦」。我們能夠勸人去聽經,就是這樣的功德那麼大,何況又我們自己也是一心,深心信解,不斷聽法。不是只有勸人去聽,自己不想要去了解、不想要去聽,一定要自己也都要一心信解。因為你一心信解,你這樣虔誠勸人聽法,這樣才是真正勸聽,要不然只是隨喜勸聽,這樣的功德就是這樣而已。但是我們自己要再精進,所以說「何況一心聽說、讀誦」,自己要再加倍用功,「而於大眾為人分別、如說修行?」不只是勸人去聽經,我們自己也會說法。我們自己也能夠向人人來開講,能夠說話,也能夠說法,教他如何修行,這才是真正的大功德。大家法要聽清楚。接下來這段文就這樣說,

經文: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若人於法會,得聞是經典,乃至於一偈,隨喜為他說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若人於法會,得聞是經典」;若人如能多參與,有說法處,得聞是大乘經典,甚深妙法。

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」。長行文上面已經講說過,但是這些文很重要,佛陀要再用偈文再重說一次。下面的偈文就這樣說,「若人於佛法會,得聞是經典,乃至於一偈,隨喜為他說」。世尊就是這樣重複,因為這個法很重要,希望人人聽進去,永遠記住,這叫做銘刻心版。我們人人這個心,將我們聽到的話就像刻在石頭上,或者是刻在金、銀、銅的上面,永遠不會被磨滅掉了,這叫做「銘刻心版」。我們要常常記得。

是什麼呢事情呢?「若人於法會,得聞是經典」,這是重複再說的文。「若人如是能於法會多參與」,所以有人若能夠多參加,多參加在有說法的地方;有人在說法,雖然我們聽法,而我們也能夠說法,但是這個因緣,某一個地方在說法,我們趕緊勸人去那個地方聽經。雖然我也會講經,我也能夠為人講,但是有這樣的因緣,那裡有人在講經,「來啊來,趕快去聽經」。像這樣能夠「有說法處,得聞大乘經典」。那裡有在說這樣的大乘法,你們要趕快去聽。就像多寶佛,從東方迢迢與塔俱來,只僅僅為一件事,就是要讓大家證明,證明釋迦牟尼佛講說《法華經》是微妙無上,是佛佛道同,是很重要的一部經典。同樣的道理,現在我們自己聽經,已經銘刻在心版裡,我們自己很用功,也這樣在說法,但是還有人在講經,是大乘法,我們要趕快鼓勵大家,趕快去聽這「甚深妙法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乃至於一偈,隨喜為他說」;甚至得深心信解,得一句一偈之義,於見聞間,心常隨喜,即便為人解說。

「乃至於一偈,隨喜為他說」。雖然那個地方在講妙法,我們勸人去聽,甚至一個偈文我們也隨喜,「這段說得很好,這段偈文,他濃縮將長行文,將這意思幾個字就將它表達出來,這叫做偈文。我們聽到這個偈文,我們也隨喜,隨喜,「甚至得深心信解」。前面這段文,深心信解,不是聽過就過了,我們要常用在心中,深心信解是多麼重要啊。聽到的法,就要入我們心深處,我們的記憶才能夠很深,這個法我們才能夠真受用。「甚至得深心信解,得一句一偈之義,於見聞間,心常隨喜,即便為人解說」。所以一偈一句我們都要隨喜,深心信解,得一句一偈之義都要很深去相信、去了解。很歡喜,每天就是法喜自在,所以在見聞間,心常隨喜。

就像那隻鳥,就是在那裡聽得這樣陶醉,到忘我的境界,獵人一槍將它打下去,心都沒有其他的念,還是法喜充滿。這就是「甚至得深心信解,得一句一偈之義,於見聞間,心常隨喜」。這段文,能夠用那隻鳥,讓我們能夠去將它體會到,畜生類聞法就是這麼深心信解,心能夠那麼隨喜。想,我們人呢?當然我們也要隨喜,我們也要鼓勵大家聽法。也要時時落實在生活中,見人、做事我們都能夠為人說法。什麼樣的境界都有機會說:「唉呀,我今天聽到是這樣,我的手一邊做,我的心得、我的信解是這樣這樣。」這也是同樣,是在行動中說法。來,下面再接下來,因為這是偈文比較簡單。下面再接下來,我們前面的文也大概有聽過了,現在我們再記憶,再記誦一次,

經文:「如是輾轉教,至於第五十,最後人獲福,今當分別之。如有大施主,供給無量眾,具滿八十歲,隨意之所欲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如是輾轉教,至於第五十,最後人獲福,今當分別之」;始自一人轉至五十。約第五十舉末比初。

「如是輾轉教,至於第五十,最後人獲福,今當分別之,如有大施主,供給無量眾,具滿八十歲,隨意之所欲」。大家讀到這段偈文應該也能夠回憶,「如是輾轉教,至於第五十」。過去那個勸人聽法第一代、第二代到第五十代,這種最後到第五十代那個法都對準沒有偏差,就像這樣,那個人,第五十個沒有偏差這個人,現在佛陀的讚歎,就等於法經過五十代沒有偏差了。「始自一人轉至五十」表示說,開始從第一個人,一代一代一直轉教下去,一直到第五十(代)這全都沒有讓它偏差。

「約第五十」,這就是表示在五十個人「舉末比初」,第五十人這個法延續到第五十代,同樣還在聞法,見聞隨喜,同樣還是這樣一直延續下去。這與第一個,那種的熱情去勸聽,勸人去聽法,自己自修、勸人修,見人修行我們也都隨喜。這種的心態,從第一個人一直勸到第五十個人,第五十代這個人與第一代都一樣。這段文大概就是要這樣告訴我們,輾轉,一個再轉過一個,能夠輾轉到到第五十個人、第五十代。「最後人獲福,今當分別之」,所以最後那個人獲福,所得到的福,佛陀就這樣一一來分別為大家分析。

經文簡釋:
「如有大施主,供給無量眾,具滿八十歲,隨意之所欲」;給無量眾其事大也,滿八十歲,其時長也。隨其所欲皆施之,其功多也。

接下來再說,「如有大施主,供給無量眾,具滿八十歲,隨意之所欲」。就是「給無量眾其事大也」,這些法很盡心全都給人家,一直不斷毫無藏私;所聽的法就是這樣這樣的法,供給給大家,讓大眾不是一代一個,是一代普遍的人,人人都能夠得到這個微妙大法。「滿八十歲,其時長也」,所以這樣一直延續到八十歲,八十歲,很長的時間。那個時間的長,佛陀的時代,將這個法一直延續下去。阿難就是這樣,雖然阿難超過百歲了,他也一直還再傳法,但是無奈,在那個時候傳的法,同在他的時代,法就已經偏差很多了。

所以他感慨,那個時候也差不多傳到,從佛陀的時代一直到阿難,傳到那個時候也差不多八十年的時間。但是那個時候法已經偏差了,何況說阿難過了之後,我們現在的法有沒有偏差?很難說。要傳到八十年後沒有偏差,就很困難,佛陀就要說他功德無量了。所以,其實那個時間很長久,「隨其所欲皆施之,其功多也」,這就是要知道,法若能夠收入心來,長長久久,在我們有生之年都沒有讓它偏差,我們來生的因緣還能將正法再接續下去。若能夠這樣,生生世世那功德無量啊!

各位,真的聞法要常常很深心信解,攬在我們心中,銘刻很很深,要刻著。聞法隨喜要很虔誠,聽法要很用心,這樣就功德無量了。光是那隻鳥,聽到歡喜,法喜充滿,這樣福也很大,何況我們在修行,我們要用心,我們要聽法,將這個大乘法入心。難道我們心能夠散掉嗎?所以,若散心雜念,我們一切一切真正都很難消。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10/1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10/1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   2018/10/1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周五 10月 19, 2018 4:15 pm

[2018年10月19日上午5:20]農曆九月十一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《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經文:【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若人於法會,得聞是經典,乃至於一偈,隨喜為他說。如是輾轉教,至於第五十,最後人獲福,今當分別之。如有大施主,供給無量眾,具滿八十歲,隨意之所欲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得生世人間,雖未適佛,但得聞佛法,讚歎菩提及大乘妙法,彼人聞已,則歡喜信樂以此聞法,為法增上緣故樂佛法,智慧發菩提大直道心。諸眾生既聞法已,又能起於正信心,思惟其義依教修行,甚為希有是為世間,最勝難能可貴之寶。」

(1)「得生世人間,雖未適佛,但得聞佛法」:我們若能生在人間,又是尚未值到佛,無法遇到佛。我們現在離佛世是二千多年,不過我們很有幸,能夠生在世間,尤其是我們人與人之間,我們彼此都有共同志願。在佛法中,信佛法,聞佛法,雖然我們是沒有和佛見過面,不過我們也是有聽到佛法,所以「但得聞佛法」。

(2)「讚歎菩提及大乘妙法」:我們聽到佛法之後,我們要讚歎菩提道。這條菩提道大直,是很開闊大條的道路,能夠讓我們暢通無阻向前前進,安全道路,堪得我們要歡喜。儘管我們沒有遇到佛,卻是我們已經聽到法了,我們也要很歡喜,也要很讚歎。

(3)「及大乘妙法,彼人聞已」:所走這條路沒有錯,何況我們不只是已經走在佛法中,尤其是所走、所學習是大乘妙法。聽了佛法之後,要看,更歡喜,何況佛法中這麼多的經典廣無邊際,我們能夠在這麼多佛法中,我們得遇「大乘妙法」,我們應該要很歡喜。

(4)「則歡喜信樂以此聞法」,我們就是要感覺很殊榮,很特殊,很榮幸的事情,所以我們要歡喜,要信樂。因為我們有因緣聽法,我們又能夠遇到大乘法。

(5)「為法增上緣,故樂佛法」:因為我們在佛法中,能夠遇到大乘法,這是有法的增上緣。要不然佛陀說法四十二年間都是應機逗教,所說的法是應人所需要的那個時候,他為他們講法不是佛的本意,四十二年間是「隨他意說」,就是應人的根機所說的法。四十二年後,轉入大乘《妙法蓮華經》,這是佛的本懷,是「隨己語說」,是從佛陀內心本懷想要說的話這樣說了。這是增上緣。我們既入佛法中,我們又能夠聽到佛法,又是很特殊的因緣再聽到大乘法。這因緣是很特殊,也是增上緣,讓我們增加能夠聽到這樣的法。

(6)「佛陀教菩薩法,法入心,身體力行」:我們要再更歡喜有這麼的殊勝大乘妙法讓我們聽到了,讓我們得到了。聽,我們要入心;佛法就是我們得的。我們若沒有入心,聽了過了,法與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。我們若聽入我們的心,甚至身體力行,這個法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這就是「佛陀教菩薩法」,暢佛本懷,向眾生講法,講的是菩薩法。

(7)「佛佛道同,目標:教導眾生要行菩薩道」:因為《妙法蓮華經》是佛陀從內心想要說的法說出來了。也是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來人間說法,就是為了要講《法華經》,佛出現人間,就是教導眾生要行菩薩道,這是每一尊佛的目標。所以我們要很慶幸,在這時能夠聽聞佛法,甚至所聽的是佛的內心話,所要教導我們成菩薩道,所以我們要很珍惜。

(8)「智慧發菩提大直道心」:開啟我們的智慧,發菩提大直道心。這條路是這樣,與我們的因緣是這麼殊勝,是來啟發我們的智慧,讓我們能夠了解:人生啊,你計較再多,在計較的過程,是增添煩惱。在計較的過程所說的都沒有好話,這醜化人生。我們應該要美化人生。佛法聽入心,得佛法,在我們的生活中,凡事看開、善解,不要計較,人生幾何啊?才有多久的人生,何必計較呢?人生無常,計較的過程是不是我們都已經得得到呢?是勝是敗都不知道,何必惹來人間一次再一次的煩惱無明這樣纏著,生生世世,彎彎曲曲,為什麼我們要做這樣的人生呢?很辛苦啊!

(9)「佛法如湧泉,以智慧度化眾生」:唯有佛法,教導、開啟我們的智慧,人生的方向看得開、走得通,這叫做「智慧」。智慧啟發起來,發菩提萌,那個覺性讓我們啟發,佛法如湧泉,不斷不斷佛法浮現,待人接物等等都有方法度化眾生,這就是智慧。

(10)「發菩提大直道心」:因為我們的心很直,我們沒有彎彎曲曲,專心一志就是要到菩薩道,我們虔誠的心,奉持佛所教化,這麼簡單的大直道心。這個大直道心就是智慧,一起心,動一個念無不都是智慧啟發起來,所待人接物,不離開這條菩提覺道的軌道裡,所以這條軌道是很廣闊,讓我們的心開闊,這就是菩薩法。

(11)「諸眾生既聞法已,又能起於正信心」:我們大家人人都是凡夫眾生,而我們既聞法之後,又再啟發我們的心,深心信解,所信解的是正心,正信的心,這是很不簡單。法是層層疊疊,很多無不都是重法,不斷重複,不斷增長,無不都是要讓我們這樣能夠念念增長我們的智慧,這就是佛陀的用心。

(12)「凡夫聽法,掛一漏萬」:凡夫聽一漏萬,聽一項法,但是很快就將它漏掉了,漏得光光,所以叫做「掛一漏萬」。聽一個法,但是那個無明,不只是法沒有聽進去,日常生活人我是非,無明更多來。「哎呀!你不是在聽法嗎?難道要這樣計較嗎?」「聽法歸聽法,計較歸計較,聽法與計較好像是兩回事。」

(13)「聽法要通達,不要計較,要『有法度』,轉凡成聖」:其實聽法就是要讓我們通達,不要計較,這叫做「有法度」。我們聽到法,有法入我們的心,我們自我度化。「哎呀!這些問題來了,我已經有聽到這樣的法,我應該要自受用,要有法度」。聽法入心就要度化自己,所以要度。不要法聽,聽法歸聽法,人事歸人事。若這樣你聽再多法,對我們就是一樣,凡夫還是凡夫「無法度」,無法「轉凡成聖」,這是很可惜。

(14)「思惟其義,依教修行」:我們要好好思惟,靜思惟,好好靜下我們的心來想想看,現在所聽的經,它的教義,它如何教我們?道理是什麼?我們有沒有接受?我們有在利用嗎?我們真的要時時靜下心來思惟,我們到底是不是有「依教修行」嗎?自己檢驗自己,看看我們今天聽的話,今天我們有受用嗎?昨天聽過了,昨天的事情,我們待人接物又是如何呢?昨天的待人接物,今天我們聽到這樣的法,那個事與今天聽的理,有沒有會合?

(15)「事理要會合,常常自我警惕」:大家若每天在聽法,即時落實在今天。或者昨天過去了,我們今天聽的法,昨天過去的是事,今天現在聽的是理,那昨天的事與我們今天聽的理是不是有會合呢?昨天早上聽的道理,昨天所做的事,是不是有受用嗎?這就是我們要常常自我警惕,檢驗自己,稍微自己檢討一下,體驗自己和這個理有沒有會合。

(16)「思惟其義,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:所以我們要時時「思惟其義」,自己要好好思惟昨天、今天,今天聽的道理與昨天有會合嗎?是不是有「依教修行」嗎?法聽了之後,我們是不是落實身體力行嗎?聽經,是聽道理,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為我們指引的道路,我們有走過來嗎?我們就要時時用心。

(17)「甚為希有,是為世間最勝難能可貴之寶」:我們所聽的法,真的是很堪受用,值得我們來用,因為這個法甚為希有。到底我們有沒有珍惜這樣的大乘的妙法,是世間最勝難能可貴的寶。身外的物資,說不定我們擁有一切,但是帶不去;唯有我們聽的法入心,這才是真正我們帶去來生來世,我們能夠這樣來來、去去會合了,我們真正的法。

3. ★「佛典故事,鳥聞法要感生天」:典故摘自:《賢愚經.卷十二——鳥聞比丘法生天品第五十二》
(1)「比丘用功,誦念佛陀所說教法,一隻鳥認真聽,法喜充滿」:就像過去佛陀的時代,有比丘很用功,聽法聽了之後,記入心,不斷背誦佛陀今天所說的法,他今天就是不斷來背誦佛所說的法,也都在樹下、樹林的裡面,經行或者是靜坐,無時不刻都是在誦念佛陀今天所說的教法。就是這樣,一隻鳥飛來在那棵樹上,樹下石頭的上面坐著的是這位比丘。這位比丘不斷反覆佛陀所說法,而這隻鳥認真聽,聽得法喜充滿了,到達了忘我的境界。

(2)「雖鳥中獵槍,當下那念心是樂法聞法,轉生天堂,身形莊嚴」:樹的後面有一個人,一位獵師他在打獵,就是看到那棵樹上那隻鳥。他從背後,那個槍,獵槍瞄準了,這隻鳥不覺不知,就是這樣一槍,鳥就掉下來,就這樣中槍往生了。但是這隻鳥,那念心樂法聞法,法喜充滿。這個心,雖然中槍了,牠忽然間轉生天堂,這個中間都沒有掙扎,沒有起恨心,總是帶著那分法喜充滿的心,轉一個身升天堂;在天堂,這個身形莊嚴,在那個地方所受的天樂。

(3)「懂得報恩,找此比丘,膜拜頂禮」:自己靜下來想想,「我是何德何能,能夠生來天堂呢?」回想一下,「是啊,我是聽法,聽得法喜充滿,忘我的境界。哎呀,我感恩啊,感恩這位比丘他的用功,他不斷在念誦佛陀的法,讓我聽了歡喜,轉一個身能夠生在天堂,我應該要回歸,向著比丘去感恩他。」所以,牠就這樣化一個身來到比丘勤修的地方,向著這位比丘膜拜頂禮,向比丘說感恩啊!

(4)「一念隨喜功德,述說因果,感恩在鳥身時,得以聞法,後果轉為天人身」:而比丘忽然間,接受到這個如此陌生,尤其是這麼莊嚴的人來到面前,一直向他膜拜、感恩,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?他就是這樣問:「我就不認識你,你是為什麼事情向我感恩?」這位天人將那個前因是鳥的身,後果,現在是得到天人的身;中間是聽他誦,誦持佛所說的法而歡喜,將這段對比丘說。比丘覺得怎麼有這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呢?佛陀從後面走近來說「有啊,這就是一念隨喜所得的功德,是深心信受,一念隨喜功德。」

****************
備註,《賢愚經.卷十二——鳥聞比丘法生天品第五十二》原經文:
如是我聞: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爾時於林樹間,有一比丘,坐禪行道,食後經行,因爾誦經,音聲清雅妙好無比。

時有一鳥,敬愛其聲,飛在樹上,聽其音響。時有獵師,以箭射殺,緣茲善心,即生第二忉利天中,父母膝上,忽然長大,如八歲兒,面貌端正,殊異光相,昞然無有倫匹。

即自念言:「我以何福?得生此中?」天福果報,便識宿命,觀見故身,本是禽鳥,蒙彼比丘誦經福報,得生此中。

即持天華,詣閻浮提,到比丘所,禮敬問訊,以天華香,供散其上。

比丘問言:「汝是何神?」

答言:「我本是鳥,愛尊音聲,來此聽經。承為獵師所殺,因此善心,生忉利天。」

比丘歡喜,即命令坐,為其說法種種妙善,天人開解,得須陀洹果,歡喜踊躍,即還天上。

佛告阿難:「如來出世,饒益甚多,所說諸法,實為深妙。乃至飛鳥,緣愛法聲,獲福無量,豈況於人信心堅固受持之者,所獲果報,難以為比。」

爾時阿難及諸大眾,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******************

4. 「信受佛法,最勝難能可貴之寶」:想想看,這段的故事,與我們剛才所講過的,我們真正要信受,信受在佛法,這真的是難信,很難得,難得的佛法,是「最勝難能可貴之寶」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,要相信佛所說的教法是無上至高,是我們人生所帶,來生來世。因為你聽法了之後,你若有在身體力行,那就是修功德。

5. 「內修外行,將佛法入心,向內用功、向外修德」:將法收入我們的內心;將我們日常的生活、待人接物,這樣一一就是身體力行,付出去了,這叫做功德。向內用功、向外修德,這叫做功德。這個功德是我們生生世世。

6. 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,轉識成智」:你只有一直與人在計較是世間的意識,這個世間的意識就是造我們的業力,我們要轉這個世間的意識變成智慧,這叫做功德,叫做智慧;有智慧,才有辦法身體力行,有功德。大家要真正用心。

7. 「人生之苦,比較,計較,苦在不能解開煩惱」:人生是很辛苦,計較世間事、世間物,真正是苦;有時候在聽,也聽得很辛苦,解又是解不開,也是很累,很辛苦啊!所以人間苦,苦在不能解開煩惱,這不是今生苦,來生還是這樣帶去苦,這是很苦。佛陀說苦啊,苦,我們要知道,所以集,就是這樣集,集了種種事物,人事物在那裡一直計較來的,集了這些,所以我們結果還是再來受苦。

8. 「要知道『苦集滅道』,凡夫執著人、事、物」」:我們若有聽法,知道苦的原因,就是因為「執著人、事、物」,讓我們這樣纏著很多的煩惱,所以我們應該要滅。要如何滅掉了我們與他過去的交結,這輩子我們要趕緊化解,因為這輩子有聽到佛法了。

9. 「過去因、現在緣、未來果」:佛法這麼微妙,為我們解釋過去因、現在緣、未來果,這個因緣果報為我們分析得這麼的清楚,我們凡夫卻「不要受用、不求滅掉煩惱」,你們想這還不是一樣,還是在苦啊、集啊。集、苦,又集很多、纏很多的煩惱再到來生,都只有在苦、集,苦、集,纏著、纏著,再受苦,這叫做凡夫。

10. 「悟達國師的因緣果報故事」:凡夫聽法之後,苦啊!苦的因由是來自這個「集」,集過去等等的因緣,讓我們今生受這麼多苦。今生有了因緣能夠得聞佛法,那些過去我應該要想辦法;今生解開了,我來生就能夠了一件事情。看看悟達國師修行十輩子逃不過,同樣因緣果報也是同樣要報,不如現在了解佛法,現在接受、現在解開,來生不要再迷在再受業將我們纏住。這大家要聽得清楚。

11. 「《妙法蓮華經》是對著人間世事的法,要精進的知一而解千萬法,不要聞千萬不知其一」:這些就是法,希望我們大家在妙法中,《妙法蓮華經》是對著人間世事的法;我們人間世事也得用這樣的法,知一而解千萬法,不要聞千萬不知其一,永遠也還在那裡纏。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,這個法我們要「依教修行,甚為希有」。這《法華經》就是最勝、最可貴的法寶,我們要用。

12. ★複習經文:【阿逸多!汝且觀是,勸於一人令往聽法,功德如此,何況一心聽說、讀誦,而於大眾為人分別、如說修行?】

(1)「勸於一人令往聽法,功德如此」:只要你發一個心,能夠勸人去聽法,功德就這麼大了。前面說能夠五官端正,人人歡喜的看到你。就像這樣,只是你有這樣勸人去聽法,就能夠得到這麼好的報,何況我們自己的內心解怨釋結。

(2)「自度,度人」:勸一般的人去聽經,不如還是勸過去與我們有什麼樣的瓜葛過,我們能夠心開意解,我們又能夠勸他去聽經,這個功德更大,加倍再加倍的大。這就是聽經,勸人去聽經的功德,勸一般的人去聽經這樣就有功德,何況平時彼此排斥,我們能夠化解心的怨與恨,再回過頭來勸他去聽法,你想光是我們聽到就很敬佩了,這就是功德,何況聽經功德更大。

(3)「何況一心聽說、讀誦。深心信解,不斷聽法」:我們能夠勸人去聽經,這樣的功德那麼大,何況又我們自己也是一心,深心信解,不斷聽法。不是只有勸人去聽,自己不想要去了解、不想要去聽,一定要自己也都要一心信解。因為你一心信解,你這樣虔誠勸人聽法,這樣才是真正勸聽,要不然只是隨喜勸聽,這樣的功德就是這樣而已。但是我們自己要再精進,所以說「何況一心聽說、讀誦」,自己要再加倍用功。

(4)「而於大眾為人分別、如說修行?」:不只是勸人去聽經,我們自己也會說法。我們自己也能夠向人人來開講,能夠說話,也能夠說法,教他如何修行,這才是真正的大功德。大家法要聽清楚。

13. ★經文簡釋:【若人於法會,得聞是經典】:若人如是能於法會多參與,有說法處,得聞是大乘經典,甚深妙法。

(1)「法很重要,銘刻心版」:這些經文很重要,佛陀要再用偈文再重說一次。世尊就是這樣重複,因為這個法很重要,希望人人聽進去,永遠記住,這叫做銘刻心版。我們人人的這個心,將我們聽的話就像刻在石頭上,或者是刻在金、銀、銅的上面,永遠不會被磨滅掉了,這叫做「銘刻心版」。我們要常常記得。

(2)「若人於法會,得聞是經典」:有人若能夠多參加在有說法的地方;有人在說法,我們聽法而也能夠說法。但是這個因緣,某一個地方在說法,我們趕緊勸人去那個地方聽經。雖然我也會講經,我也能夠為人講,但是有這樣的因緣,那裡在講經,有人講經,「來啊來,趕快去聽經」。就像這樣能夠,「有說法處,得聞大乘經典」。「那裡有在說這樣的大乘法,你們要趕快去聽」。

(3)「甚深妙法」:就像多寶佛,從東方迢迢與塔俱來,只僅僅一項,就是要讓大家證明,證明釋迦牟尼佛講說《法華經》是微妙無上,是佛佛道同,很重要的一部經典。同樣的道理,現在我們自己聽經,也已經銘刻在心版裡,我們自己也很用功,也是這樣在說法。但是還有人在講經,是大乘法,我們要趕快鼓勵大家,趕快去聽「甚深妙法」。

14. 【乃至於一偈,隨喜為他說】:甚至得深心信解,得一句一偈之義,於見聞間,心常隨喜,即便為人解說。

(1)「乃至於一偈,隨喜為他說」:雖然那個地方在講妙法,我們勸人去聽,甚至一個偈文我們也隨喜,「這段說得很好,這段偈文,他濃縮將長行文,將這意思幾個字就將它表達出來,這叫做偈文。我們聽到這個偈文,我們也隨喜,「甚至得深心信解」。

(2)「甚至得深心信解」:不是聽過就過了,要常在用在心中,深心信解是多麼重要啊。聽到的法,就要入我們的心很深處,我們的記憶才能夠很深,這個法我們才能夠真受用。

(3)「得一句一偈之義,於見聞間,心常隨喜,即便為人解說」:所以一偈一句我們都要隨喜,深心信解,得一句一偈之義都要很深去相信、去了解。很歡喜,每天就是法喜自在,所以見聞,在見聞間,心常隨喜。

(4)「舉例,認真聞法的鳥,忘我境界,心念在正法中,法喜充滿」:就像那隻鳥,就是在那裡聽得這樣陶醉在那個地方,忘我的境界,獵人一槍將它打下去,心都沒有其他的念,還是法喜充滿。這就是「甚至得深心信解,得一句一偈之義,於見聞間,心常隨喜」。能夠用這段文、用那隻鳥,我們能夠去將它體會到,畜生類聞法就是這麼深心信解,心能夠那麼隨喜。

(5)「隨喜,鼓勵勸人聽法,時時落實在生活中,行動中在說法」:想,我們人呢?當然我們也要隨喜啊,我們也要鼓勵大家聽法。我們也得要時時落實在生活中,見人、做事我們都能夠為人說法。什麼樣的境界都有機會,說:「唉呀,我今天聽到是這樣,我們手一邊做,我的心得、我的信解是這樣這樣。」這也是同樣,在行動中在說法。

15. 【如是輾轉教,至於第五十,最後人獲福,今當分別之】:始自一人轉至五十。約第五十,舉末比初。

(1)「如是輾轉教,至於第五十,始自一人轉至五十」:偈文再度複習,過去那個勸人聽法第一代、第二代到第五十代,這種最後到第五十代那個法都對準沒有偏差,就像這樣,那個人第五十個沒有偏差這個人,現在佛陀的讚歎,就等於法經過五十代沒有偏差了。

(2)「約第五十,舉末比初」:這就是表示在五十個人「舉末比初」,第五十人這個法是延續到第五十代,同樣還在聞法,見聞隨喜,同樣同樣這樣一直延續下去。這與初第一個,那種的熱情勸聽,勸人去聽法,自己自修、勸人修,見人修行我們也都隨喜。這種的心態,從第一個人一直勸到第五十個人,第五十代這個人與第一代都一樣。這段文大概就是要這樣告訴我們,輾轉,一個再轉過一個,能夠輾轉到到第五十個人、第五十代。「最後人獲福,今當分別之」,所以最後那個人,獲福,所得到的福,佛陀就這樣一一來分別為大家分析。

16. 【如有大施主,供給無量眾,具滿八十歲,隨意之所欲】:給無量眾其事大也,滿八十歲,其時長也。隨其所欲皆施之,其功多也。

(1)「給無量眾,其事大也」:這些法很盡心全都給人家,一直不斷毫無藏私;所聽的法就是這樣這樣的法,供給給大家,讓大眾不是一代一個,是一代普遍的人,人人都能夠得到這個微妙大法。

(2)「滿八十歲,其時長也」:這樣一直延續到八十歲,很長的時間。這樣那個時間的長,佛陀的時代,將這個法一直延續下去。阿難就是這樣,雖然阿難超過百歲了,他也一直還要再傳法,但是無奈,在那個時候傳的法,同在他的時代,就已經法已經偏差很多了。

(3)「隨其所欲皆施之,其功多也」:從佛陀的時代一直到阿難,傳到那個時候也差不多八十年的時間。但是那個時候已經法偏差掉了,何況說阿難過了之後,我們的現在的法有沒有偏差?很難說。要傳到八十沒有偏差,就很困難,佛陀就要說他功德無量了。其實那個時間很長久,「隨其所欲皆施之,其功多也」,這就是要知道,法若能夠收入心來,長長久久在我們有生之年都沒有讓它偏差,我們來生的因緣又能夠將這個正法再接續下去。若能夠這樣,生生世世那功德無量啊!

17. 「精進聞法,深心信解,銘刻在心」:真的聞法要常常很深心信解,攬在我們心中銘刻很深,要刻著,聞法隨喜要很虔誠,聽法要很用心,這樣就功德無量了。只是那隻鳥,這樣聽到歡喜,法喜充滿,這樣福也很大,何況我們在修行,我們要用心,我們要聽法,將這個大乘法要入心。我們難道能夠心散掉了呢?若散心雜念,真正我們一切一切都很難消。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

**************
18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感動重新溫習這段佛典故事,精進聞法的鳥,念念在正法中,轉生為天人身,還懂得找尋比丘來表達感恩。「眾生皆有本具佛性」,「甚至得深心信解,得一句一偈之義,於見聞間,心常隨喜」。畜生類聞法就是這麼深心信解,心能夠那麼隨喜。更何況得人身的我們呢!

總是修行要謹記,古德云:「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,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?」,「無上甚深微妙法, 百千萬劫難遭遇; 我今見聞得受持, 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精進聞法,深心信解,銘刻在心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8/10/1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