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10/2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10/2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10/2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   2018/10/2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周一 10月 22, 2018 2:53 pm

20181022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轉三迷思為三智明:
一、宿命智證是過去。
二、死生智證明,未來。
三、漏盡智證明,現在。

大家看這樣的字好像有一點點不清楚,而用心就沒有困難了。就是平時就在聽,常時就是這樣說,只要多用一點心。說我們現在「轉三迷思為三智明」。三迷思,也就是我們常常在說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有貪、瞋、癡、無明等等;無明、塵沙惑,這都是叫做迷思。在我們的過去的過去,現在、未來的事情,我們都無所知,無法了解,又加上自古以來貪、瞋、癡。過去帶來的現在不知道,未來更不了解,這都是迷,迷思。

而我們現在聽法,一步一步一直清楚了。就像剛才說的「三迷思」,簡單告訴大家就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就是貪、瞋、癡等無明,就是無明惑、塵沙惑。一聽到這些名詞,「哦,知道了,知道了」,就不用再一一去解釋很多了。邊聽邊明白,愈說愈清楚,因為大家已經聞了、解了。若比較精進的,會不斷不斷思惟,將法聽進去之後,還是常常在思惟,思惟這些法我是不是日常有接觸到呢?待人接物有用到嗎?這就是聽法。有聽過、有做過,每天將這個法放在心裡,這叫做用功。

大家要好好用功,才有辦法「轉三迷思為三智明」。「三智明」就是「知道」,譬如「宿命智」,我們若是迷思掉了,我們的過去,宿命到底是如何?我們不知道。過去叫做「宿命」(宿世的生命,又稱宿住)。宿命,我們就是無明、迷思,而現在已經轉迷為智了,所以我們「宿命智」,已經明了、清楚了。不是清楚而已,又再分析過了,叫做「智」;不僅僅只有「明」,我們還在明中生智,來證明這過去的一切一切。我們常常一直想不懂,現在為何這樣?過去我們若清楚了,就不會去想:現在為何這樣?所以現在遇到困難我們自然就很輕安。因為過去的「因」就是這樣,我今生的「果」得的是這樣,「啊,甘願啦」,自然就不會那麼苦惱。所以,「宿命智證是過去」,證明過去到底我們做什麼?我們與他又是有什麼因緣?若都了解,這樣生命中的過程就會比較清楚。

而第二呢?「死生智證明未來」。那就是我們現在如何來生?又是如何死去?前生如何死?今生如何來?而我們今生如何死?我們來生要如何去?這在我們,在未來我們要清楚。這輩子若很清楚,我們就安心在未來的事情。所以好好修行,修得我們今生心無虧欠,明在利益人群,自然我們的心就沒有迷茫。來了是「因」,現在面對的是「緣」,有與人結好緣嗎?有好的因、緣,我的心就自在了,沒有迷思了。所以我們這輩子好好檢討,我們若做不夠的,要快來做;有錯的,我們要趕快改過,自然我們的心就很輕安,這輩子就很自在。所以我們若能夠這樣,我們能夠明白未來,我們未來要如何去我們就很清楚。

所以,三是「漏盡智證明,現在」。漏盡智,現在聽,聽了之後,我們今天有想要做的事情嗎?說不定想要做的事情沒有考慮好,現在聽了,哦,清楚,可能我方法可以變一下。就像,可能昨天傍晚四點五十分那個時候,一列火車從樹林要經過宜蘭、經過花蓮,它要直向到臺東。到底是什麼因緣來到新馬車站那個地方,忽然間是什麼事情?火車出軌了。這波出軌的禍,這個車禍很大,八節的火車有三、四節以上都翻過去,也造成了不少人傷亡。看新聞,人數一直在變,從十三位而十五位,而十八位,這樣不斷在升。受傷的人,現在所看到的已經有一百八十七位。是不是還有人,到昨晚還困在火車裡?因為這列車叫做普悠瑪,整輛車都封得很密,要出來也很困難。昨天整晚都在報這件車禍。

很剛好,我們也有幾位常住師父,從臺北將要回來,剛好坐到這列車,好像是這列車?不是啊,是坐哪一列?後面或前面?後面那一列。所以車就不能過了,不能過他們就下車,這樣直接到宜蘭去關懷了。另外還有我們慈科大,有一位老師帶著學生,從臺北要回來,剛好坐到這列車。報回來的消息,有三位輕傷,但都是皮膚的擦傷,電話打回來說:「不用擔憂。」老師就帶著這群孩子在那個地方,能夠幫助人就幫助人。

這都是突然的,大家一切的行動,都是沒有想到後面瞬間會發生什麼事情,沒有人會這樣去想。所以都是還有無明白,就是還有煩惱無明存在。而我們若是「漏盡智」了,我們就能夠清楚了解過去、現在,當然就了解未來了。這「漏盡智證明,現在」,就是在我們現在如何能夠了解,道理都清楚了,或者是清楚道理之後,事情發生也不會驚惶;事就是這樣的發生,自然他會很自在。但是在那個現場的人,尤其是在車上的人是多麼著急啊!過秒就像在過日一樣,那麼的長,短短的時間他也覺得很長。外面要救人的人也是很著急,不斷補充救難的人前來,現在已經人很多了。

若想到我們宜蘭的慈濟菩薩呢?昨天全都動員了,也要照顧好救人的人,也要照顧受傷的人,也要照顧在……。天一直暗了,也得要給他們晚餐,也得要讓救難人有熱熱的湯可喝,有點心可吃。人手實在是一時間,也真正沒有辦法忙得過來,就有在想:是不是請臺北的慈濟人來支援?又想到這麼晚了,時間一直過去,已經愈來愈暗,火車、交通都斷了,要如何動員臺北的人呢?而在宜蘭,同樣兩條路線(雙向)都斷了,要去也不容易。

就算昨天從花蓮過去,火車也只能走到崇德站而已。這列車因為前面有車禍,我們這列車裡有實業家靜思生活營的人,也剛好有二、三十人將要回去,坐在這列車上。但前面車禍,後面這列車就不能過了,能夠回來嗎?交通秩序都亂掉了。鐵路局要如何處理呢?一直癡癡來等待,人愈來愈多了。聽說我們從花蓮要開車去接這些人回來,好像消息也是不通,人到底要往前去?還是往後退呢?又說可以臺北來接駁,將要往臺北的人送到臺北去。所以我們從花蓮到底要去接呢?還是臺北鐵路局都準備好接泊了呢?實在一團亂。

昨晚,我們宗教處與臺北慈濟人也是這樣在聯絡:「人要來嗎?需要來嗎?」宜蘭慈濟人在那個地方很忙碌,也是一直在聯絡,他們覺得現在人已太多了,臺北的就不用再來。到底是要來?不用來呢?光是這樣也是需要時間協調。剛才我要走進來,最後的決定:「現在人很多,是不是臺北的慈濟人就不用下去呢?暫時啦,還這麼早。」若這樣,就是暫時,看看宜蘭慈濟人那邊如何。

很恰巧,這次剛好是宜蘭七十位菩薩來花蓮慈院當醫療志工,所以人力會比較擔心,是不是臺北慈濟人要來呢?但是宜蘭慈濟人就說:「我們人夠了,人很多。」但是不是真足夠了呢?所以,一個瞬間好幾條線都亂掉了。這人生無常,只是一個瞬間,是如何發生?現在不知道。這個瞬間發生後,要如何來調度?好像沒有什麼樣的方向可調度。要如何去配合?調度的源頭若沒有調好,後面要配合的人就無可奈何。這實在是….,人生簡單是很簡單,這個時間表排得好,前後次序、交通準則,平安都是沒有事情;但就是在那個瞬間碰到事情了,就這麼地混亂掉了。這就是叫做人生。

瞬間無常沒有人知道,這叫做無明;無法去明白到底有什麼事情,這叫做迷。事情既發生,要如何處理?想不出方法,叫做迷思,已經這樣,不是只有我們自己想要如何做,這關係到各種各種單都在處理,所以就會變成了「到底如何做才對」,這種的迷思。那就是欠缺了智明,若有人,有位有分量的人在那個地方,一開頭就起來指揮,各人都聽,這樣就對了。這實在是……。總而言之,人生都是在這個「漏」,漏就是叫做無明;無法明白到底現在是要如何去做?事情一發生,這種無明就出來了。而我們若漏盡;漏盡就是無明都沒有了,那這樣我們就三智明。但現在就是還有無明,這「漏」就是有無明,「盡」就是煩惱都沒有了。我們若能夠煩惱都將它漏盡了,都清理淨了,自然我們就智證,明了,現在的事情就好處理了。

剛才就有聽到,到達臺北的人,昨天下午三點多從花蓮出發的車,去到那裡發生問題,一直一直要到凌晨兩點多才安頓在飯店裡。有的大陸慈濟人今天要搭飛機回去,所以他們照鐵路局的安排,直到早上兩點多才將他們送到臺北飯店。昨天下午四點多、五點多,其實若能夠注意,就是在和平、崇德站趕快將他們送回來,這些人不就早早就能夠讓他們有安置的地方?但是無奈啊!坐在車上,就要等鐵路局接泊車調派,時間就是這樣等著,也是擔憂啊。所以,「宿命」就是知道過去。「死生」,過去生到底是如何死?要如何來?這個來、去實在是都還很迷茫。過去的事情我們不清楚,現在的事情我們還有無明,所以這叫做三迷思。我們若能夠將這三迷思去掉,那自然就是「三智明」,大家要很清楚。

如次對治三際愚故,
宿住智通治前際愚,
死生智通治後際愚,
漏盡智通治中際愚。

所以,「如次對治三際愚故」,剛才說過了,我們若能夠,過去的清楚,未來的也了解,現在的煩惱都將它去除了,若能夠這樣一項一項次序知道了,自然三際的愚,愚就是愚癡,自然就沒有了。因為我們就是還沒有辦法,過去、現在這些無明還是互相對待中,我們就還是不知道,所以說「宿住智通治前際愚」,宿住就是宿命。我們的宿命,在過去,過去生到底做了什麼?我們若知道,通達了,就有辦法去彌補過去。因為過去我們人與人之間有這樣過,「哎呀,我這時候甘願了。」用這樣來對治,知道就會讓一步,不知道就一直彼此禍端,一直爭不休。所以要通,才有辦法治;我們若知,就有方法來治。

不過我們現在不論是過去如何,現在退一步海闊天空,人與人都不用爭取,過去的就是這樣,現在的苦我們就要甘願受,我們就要很甘願。過去,這樣歡喜做過去了;我們要如何去侵奪人、如何欺負人,那時候就是都不怕,所以才做了很多。這輩子來,苦難偏多,我們就要甘願,就要還人。無論如何,知?不知?現在心都要開闊,事情發生就放下,人與人之間不要爭端,自然這樣我們也通智了。

能夠不論過去如何,我們這生要調理好,不要有愚、不要迷癡,我們就要有智慧一點。人家說:「你為何那麼傻,你可以與他爭取,為何需要退一步?」退一步才是真智慧的人,大智若愚,這樣事情就能夠很快、平安過去。「死生智」,死啊、生啊,生啊、死啊,生生死死,過去生一直來到現在,我們都要很清楚。有生、有死,生死從過去到現在,到底我們要到什麼時候,才能夠在這個六道生死取到大生滅法?所以要修行啊。

「死生智通治後際愚」所以,我們若有這個生死的智,自然能夠通治後患。這個生死就是這樣,我過去生死了,就是現在生了;我現在生死了,就是未來生了。這種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若能夠清楚,同樣的道理就是能夠通治,下輩子就不要再牽扯了。「漏盡智通治中際愚」;再來,漏盡通,剛才也說過了。我們所有的無明惑,煩惱、無明、惑念,這三項我們若能夠一一一一去除;無明就是事情都不清楚,「為何會這樣」,這叫做無明。而「無明」呢?煩惱我遇到事情就是解不開,這叫做「煩惱」。而「惑」呢?惑就是還未發生的事情,但是未來前途茫茫,這叫做惑。還未到的事情你先擔憂來放著,或者是已經很滿足了,卻還覺得我不夠,我要再為子孫,我要再為我自己等等等等,名、利永遠沒有數字的限制,這全都叫做「惑」。

所以無明惑,煩惱,全都這樣一層一層我們要能了解,要將這些重重疊疊的煩惱趕快將去除,叫做「漏盡」。這樣的智慧,自然就通治了,「通治中際愚」。我們這輩子要來消掉上輩子,不要上輩子的怨與恨再牽來在這輩子,又再結恨連仇,再牽到後面去。所以,我們若是得「漏進智」,自然這輩子就將它解決了;該欠人的我們要還人,而人家欠我們的,我們一筆將它勾銷掉,通通在這輩子來結好緣,不要再牽扯在來世,這叫做「通治中際愚」。我們在這當中,就不要再延續往後面去。煩惱、無明很多,解起來是永遠解不完,不過一理若通,萬理就徹,要時用心啊!前面的經文,就是這樣說,

複習經文:「即為方便說,涅槃真實法,世皆不牢固,如水沫泡燄,汝等咸應當,疾生厭離心。」

「即為方便說」,很多說不通的法,其實我們要多聽、多聞,不是自己知道,要再讓人知道;要讓人知道,我們自己要再精進。所以我們所想要的、所想要了解的人生自然法則,我們都要很清楚。這些煩惱無明,我們若有法,自然就知道自然法則,我們也會老啊,頭髮會白、皮會皺掉、牙齒會脫落、形象會變等等,這都是自然法則,最終也是會消滅了,所以哪怕是與佛同樣修的行者也一樣。佛陀他的涅槃是已經滅盡煩惱了,而我們凡夫到死還拖著煩惱。但是佛與聖人要往生,他的煩惱都已棄盡,叫做涅槃;涅槃就是大寂滅,大寂滅就是都乾淨了,不再有煩惱在裡面,所以叫做涅槃。這個涅槃,乾淨的法叫做真實法。

所以,「世皆不牢固」。都了解了,世間的相沒有一項是堅固的,我們來到世間有什麼好執著?沒有一項堅固,就是人的生命也是這樣不斷在變。昨天不是說過嗎?是啊,嬰兒、青少年、中年、老年,這在我們身上分秒不斷在變遷,這叫做「五蘊」。在這個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這當中不斷,我們緣著這個境一直緣,人隨著這個境,煩惱隨著這個境,一直在新陳代謝。外面的境界是一直煩惱,裡面的生理也一直在磨滅,所以光說人的身體就不堅固了,何況身外的事情呢?

就如在宜蘭蘇澳這個地方,看這臺車在那個地方忽然間出軌,火車是鐵做的,整臺都是鐵的車,路是用鐵軌的路,忽然間碰一聲,這樣造成了這麼大的禍端,這哪有牢固呢?沒有很堅固的東西,就是不牢固,很脆弱。「如水沫泡燄,汝等咸應當」,大家都應該知道,要「疾生厭離心」。在這個人間不要再貪戀了。我們人人顧好本分事,做我們自己要做的事情,一輩子到底生命還有多久呢?年紀大的人更得要把握生命,做好不顛倒的人,做好我們該做的事,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。下面這段文,再接下來說,

經文:
「諸人聞是法,皆得阿羅漢,具足六神通,三明八解脫。最後第五十,聞一偈隨喜,是人福勝彼,不可為譬喻。如是輾轉聞,其福尚無量,何況於法會,初聞隨喜者。」

宿命明:名字他一切宿世事。
天眼明:明自他未來世的事。
漏盡明:以智斷盡一切煩惱。
在羅漢稱三明,在佛明三達。

「諸人聞是法,皆得阿羅漢,具足六神通,三明八解脫。最後第五十,聞一偈隨喜,是人福勝彼,不可為譬喻。」這是偈文,重複前面的文。而我們在這裡同樣也再簡單將它解說,這在前面的文也已經有了,現在再簡單說。「宿命明:明自他一切宿世事」,這是更加清楚讓我們知道,我們若能夠得到宿命明、宿命智,就能夠更加清楚。是我們與對方,我們彼此之間,我們知道宿世,我們來的原因,我們過去生彼此有什麼樣的關係,有過什麼樣的互動嗎?

「宿命明:明自他一切宿世事」;若能夠得到「宿命明」、「宿命智」,應該這些事情都會知道。所以我們自己問我們自己,我們自己豈知道自己?何況對方我們更加不了解。所以我們對這個「宿命明」,離我們還很遠。「天眼明:明自他未來世的事」。還有「天眼明」,天眼明也就是剛才說過了,「死生智」,生死就是要明白。我們現在與未來,生與死,這叫做「天眼明」。就像眼睛很亮,什麼事情都看很清楚,明白我們自己與對方未來世的事情,這也叫做「天眼明」。「漏盡明:以智斷盡一切煩惱」。而「漏盡明」,就是我們現在不論過去是如何?未來是如何?我們這個時候就要趕快建立我們的智慧,佛法能夠引導我們入這個智慧的門,讓我們了解人間一切相,所以用智慧來斷一切煩惱。我們對人間事情若清楚了,還有什麼事情值得我們煩惱呢?趕快用智慧將它斷盡一切煩惱。

唉呀!這些事情,生死、死生,有是得、是失,這都將它斷掉,沒有得失,也沒有生死,這些很雜的煩惱,我們都將它去除了。「在羅漢稱三明,在佛名三達」,我們若能將這些事情看得開、放得下,就像在修行,羅漢得「三明」;得果的羅漢才有辦法知道這樣的境界。也知佛陀叫做「三達」,佛陀已經是過來人,通達過去。下面再說,

經文簡釋:
「諸人聞是法,皆得阿羅漢」;諸人聞是法,無說修行,皆得四果。

「諸人聞是法,皆得阿羅漢」。大家若知道「三明六通」,自然這就叫做阿羅漢。「諸人聞法,如說修行皆得四果」所以這些人聽法、說法、修行,都是這樣好好修,就能夠得果。其實我們凡夫連「因」都還無法很清楚,「我現在到底在做什麼呢?」自己也還很不清楚,哪有辦法得到果呢。是不是永遠不清楚?不是,是我們沒有去用心入佛的道理,我們若有用心入理,自然現在的事情我們就放得下、看得開,凡事就清楚。

經文簡釋:
「具足六神通,三明八解脫。」;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神足,漏盡無壅,名之神通。

所以「具足六神通,三明八解脫」。「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神境、漏盡」這個「六神通」那就是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神足、漏盡,這叫做六通,三明六通。「六皆無壅,名之神通」,其中有天眼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漏盡通,這我們剛才叫做「三明」。這個三明之中,又包括天耳、天眼,還有神足,這樣合起來就是「六神通」,這就是沒有阻礙,所以我們會清楚,我們會通達,但是我們離開這個境界還很遠。所以文再說,

經文簡釋:
「最後第五十,聞一偈隨喜,是人福勝彼,不可為譬喻」;聞經一偈,隨喜功德,勝過教眾多,證四果者。

這如果可以,我們就能夠這個得到很多福,能夠聽經,聽一偈或者是一句。我們前面有說過了,若能夠隨喜功德,那個功德就很大。「聞經一偈,隨喜功德」;能夠聽經,聽一偈或者是一句,我們前面有說過了,我們若能夠隨喜功德,那功德就很大。大到什麼程度,「勝過教眾多證四果者」。我們若能夠聽到一偈很清楚,那就是三明六通又更大的福,因為三明六通也是要經過聽聞經典,要身心透徹,所以我們若能夠一句一偈都很透徹、很清楚,「一理通,萬理徹」。所以若能夠這樣,這三明六通我們也會清楚。「福勝彼」,就是功德差不多等同。接下來又一段經文,

經文:「如是輾轉聞,其福尚無量,何況於法會,初聞隨喜者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如是展轉聞,其福尚無量,何況於法會,初聞隨喜者」;舉末後人,以比最初,隨喜教他,功尚難勝計。

這就是在鼓勵我們,真的法華大乘,法華是大乘經,每一句、每一偈我們若能夠好好接受,就能夠從每一句、偈之中再去將它探討下去,很多很多法的道理都在這個經文之中,比過去佛所說的法所包含的更加具足。所以他說「如是展轉聞,其福尚無量,何況於法會,初聞隨喜者」。「舉末後人,以比最初,隨喜教他,功尚難勝計」;我們開始第一次接觸,開始第一次接觸的心就很深入了,很深入自修,再教人修,這種隨喜、歡喜入心,我們自己能夠自修又教人修,這種功德很難計算。

*況精勤自修持,從傍勸他人聞持隨喜,即輾轉聞法之眾。

何況說「精勤自修持,從傍勸他人聞持隨喜,即輾轉聞法之眾」。這個輾轉聞的事情很多,我們要好好用心。人生就是在很多的迷茫,迷茫所以我們的法也說不清楚,所以聽也不很了解,不過我們若是很簡單去想它,瞬間無常,這個瞬間無常是如何發生來;一旦發生,後面的事故就很多,有多少為了他的親人受傷而心擔憂;受傷的人,生死茫然,而往生的人,家人撕破肝腸,在那個地方呼天叫地。往生者去了,這個人生時,還有多少想要追求的,但瞬間就斷了。這我們都不清楚,這就是不明白。而旁邊的人要如何去處理,這樣的事情為何會發生,問題要再追究。所以發生的事情現在不知道,過去是如何?是什麼因緣?這全都是在這樣瞬時就要去說這麼多,要去追究的事情很多。

講法也是這樣,苦、集、滅、道,佛陀為了要為我們解釋一個「苦」,他就要說四十二年的法來應機,慢慢地來誘引。現在時間不夠了,來不及了,轉一個方向講真實法,真實法沒有離開人間法,人間就是這樣這麼複雜,教菩薩法,讓你現在就很清楚:世間就是這樣,趕快入人群,也自己自修,也自己勸人修。這樣自他兼利,這就是功德。所以說來是這麼簡單,聽起來卻很複雜,因為法很細膩,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10/2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10/2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   2018/10/2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周二 10月 23, 2018 1:11 pm

[2018年10月22日上午5:20]農曆九月十四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《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經文:【諸人聞是法,皆得阿羅漢,具足六神通,三明八解脫。最後第五十,聞一偈隨喜,是人福勝彼,不可為譬喻。如是輾轉聞,其福尚無量,何況於法會,初聞隨喜者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轉三迷思為三智明:一、宿命智證是過去。二、死生智證明未來。三、漏盡智證明現在。如次對治三際愚故,宿住智通智前際愚,死生智通智後際愚,漏盡智通智中際愚。」

(1)「用心聞法不間斷」:大家看這樣的字好像有一點點不清楚,而用心就沒有困難。就是說,平時就在聽,常時就是這樣說,只要多用一點心。

(2)「三迷思」:常常在說:「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」有貪、瞋、癡、無明等等,塵沙惑,這都是叫做迷思。在我們的過去的過去,現在未來的事情,我們都無所知,無法了解,再加上了自古以來貪、瞋、癡。過去帶來現在不知道,未來更不了解,這都是迷,迷思。

(3)「用功聞法,思惟修」:我們現在聽法,步一步,一直清楚了,就像剛才說的「三迷思」,簡單對大家說,就是「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」,就是「貪、瞋、癡」等無明,就是無明惑、塵沙。一聽到這些名詞,「哦,知道了,知道了」,就不用再一一去解釋很多了。邊聽邊明白,愈說的愈清楚,因為大家已經聞了、解了。若有較精進的,不斷不斷在思惟,將法聽進去之後,還是常常在思惟,思惟這些法是不是我日常有接觸到嗎?待人接物有用到嗎?這就是聽法,有做過,每天將這個法放在心裡,這叫做用功。

(4)「轉三迷思為三智明」:大家要好好用功,才有辦法。「三智明」就是「知道」,譬喻「宿命智證是過去」,我們若是迷思掉了,我們的過去,宿命到底是如何?我們不知道。過去叫做宿命。宿命,我們無明,就是迷思,而我們現在已經「轉迷為智」了,所以我們「宿命智」,已經明了、清楚了,而不是清楚而已。我們再分析過了,叫做智,不光只有「明」,我們還在明中生智,來證明過去的一切一切。

(5)「宿命智證是過去」:我們常常一直想不懂,現在為何這樣?過去我們若清楚,就不會去想現在為何這樣?所以現在遇到的困難,我們自然就很輕安。因為過去的因就是這樣,我今生的果得的是這樣,「啊,甘願啦」,自然就不會那麼苦惱。所以,「宿命智證是過去」,證明過去了到底我們做什麼?我們與他又是有什麼因緣?我們若都了解,這樣生命中的過程就會比較清楚。

(6)「死生智證明未來」:過去我們現在如何來生,又是如何死去?如何,前生如何死,今生如何來?而我們今生如何死?而我們來生要如何去?這在未來我們要清楚。這輩子若很清楚了,我們就安心在未來的事情。所以好好修行,修得我們今世今生心無虧欠,明在利益人群,自然我們的心就沒有迷茫。

(7)「輕安自在,明白未來」:來了是因,現在面對的是緣,有與人結好緣嗎?有好的因啊、緣啊,我的心就自在了,沒有迷思了。我們這輩子好好檢討,我們若做不夠的,要快來做;有錯的,我們趕快改過,自然我們的心就很輕安,這輩子就很自在。所以我們若能夠這樣,我們能夠明白未來,我們未來要如何去?我們就很清楚。

(8)「三,漏盡智,證明現在」:漏盡智,現在聽了之後,今天有想要做的事情嗎?說不定我們想要做的事情考慮得不好,現在聽了,「哦,清楚」,可能我能夠方法變一下。

(9)★昨日下午【臺鐵普悠瑪號列車翻覆事故】
就像昨傍晚在四點五十分左右,一臺火車從樹林要經過宜蘭、經過花蓮,直向到臺東。到底是什麼因緣來到新馬車站,忽然間火車出軌了。這波出軌的禍,這個車禍是很大,八節的火車有三、四節以上都是翻過去,也造成了不少人傷亡。

看新聞一直在更新往生人數,從十三位,改十五位,而十八位,這樣不斷在升(註:截至今日清晨5點,共18人死亡、187人受傷)。受傷的人,現在已經所看到的新聞有一百將近六十位,還有很多人,到昨天晚上還是困在那個火車裡。因為這列車叫做普悠瑪,整個都封得很密,要出來也很出來。昨晚整晚都是在報這個車禍。

很剛好,我們也有幾位常住師父在臺北將要回來剛好,坐到這列車的後一班次,火車就不能過了,他們就下車,直接到宜蘭去關懷。另外還有我們慈科大有一位老師帶著學生,從臺北要回來,剛好坐這列車。有報回來的消息,有三位輕傷,但是皮的傷,電話就回來說:「不用擔憂。」老師就帶著這群孩子在那個地方能夠幫助人就幫助人。

「瞬間無常」:這都是突然的,大家一切的行動,都是沒有想到後面,瞬間會發生什麼事情?無人會這樣去想。所以都是還有無明白,就是還有煩惱無明存在。

「漏盡智證明現在」:而我們若是「漏盡智」,就能夠清楚了解,「過去、現在」,當然就了解未來了,那就是在我們現在,如何能夠了解道理都清楚,或者是清楚道理之後,事情發生了也不會驚惶,事就是這樣發生,自然他會很自在。

「心著急」:但是在那個現場的人,尤其是在車上的人是多麼著急,過秒就像在過日一樣那麼的長,短短的時間他也覺得很長。外面要救人的人也是很著急,不斷補充著救難的人來,已經人很多。

「宜蘭慈濟人都動員,思惟援助」:若想到我們宜蘭的慈濟菩薩,昨天全都動員了,也想要照顧好救人的人,也想要照顧有受傷的人,也想要照顧在,天一直暗了,也得要給他們晚餐,也得要給救難人有得熱熱的可喝、有點心可吃。人手實在是一時真正的沒有辦法,就有在想:是不是請臺北的慈濟人來,又想到這麼晚了,已經時間一直過去了,已經愈來愈晚,火車、交通都斷了,要如何動員臺北的慈濟人呢?而宜蘭同樣兩條線都斷了,要去的也不容易。

「交通打亂」:昨天在花蓮過去的,火車走到崇德站而已,這列車因為前面有車禍,我們這列車有來「靜思生活營」的二、三十人要回去,坐在這列車上。但是前面車禍,我們後面這列車就不能去了,能夠回來嗎?交通秩序都亂掉了,鐵路部要如何處理呢?一直癡癡來等待,人愈來愈多了。聽說我們從花蓮要開車去接這些人回來,好像也是消息不通,人到底要往前去?還是往後退呢?又是能夠臺北來接駁,將要往臺北的人要送到臺北去。所以,我們花蓮到底去接還是臺北鐵路部都準備好了呢?實在一團亂。

「救災商議過程」:昨晚,我們宗教處與臺北慈濟也是這樣在聯絡:人要來嗎?需要來嗎?宜蘭在那個地方很忙碌,也是一直在聯絡,他覺得:人太多了,臺北不用再來了。到底是要來、不用來呢?光是這樣也是時間。剛才我要走進來,最後的決定,這樣人很多,是不是臺北的人不必下去呢?暫時啊,還這麼早。若這樣,就是暫時,看看宜蘭慈濟人如何。

「救援人力調度,如何安排妥當」:且剛剛好這次也是宜蘭也七十位的菩薩來花蓮慈院醫療志工,所以會較擔心,是不是臺北慈濟人要來呢?但是宜蘭慈濟人就說:「我們人夠了,人很多。」是不是足夠嗎?所以,一個瞬間好幾條線都亂掉了,這人生無常,只有一個瞬間,是如何發生,現在不知道,這個瞬間發生要如何來調度?好像沒有什麼方向可調度;要如何去配合?調度的源頭若沒有調得好,後面要配合的人就無可奈何,這實在是人生簡單是很簡單,這個時間表排得好,前後次序、交通準則,平安都是沒有事情,就是那個瞬間,碰到事情了,就這麼地混亂掉了,這就是叫做人生。

「瞬間、無常」:沒有人知道,這叫做無明;無法去明白,到底有什麼事情,這叫做迷;事情既發生要如何處理,想不出方法叫做迷思,已經這樣沒有辦法,不是只有我們自己想要怎麼做,關係到各種各種單位要處理,所以就會變成了到底怎麼做才對?這種的迷思。那就是欠缺了那個智明,若有人,有分量的人在那個地方,一開頭起來指揮一下,各人聽,這樣就對了。

(10)「藉事練心,三智證明」:人生都是在這個漏,漏就是叫做無明,無明到底現在是要如何去做?事情一發生,這種的無明就出來了。而我們若是漏盡,就是無明都沒有了,那這樣我們就三智明,自然就「智證明」,現在的事情就好處理了。

(11)「事理要能會合,就可通達無礙」:剛才就有聽到說到達臺北的人,昨天三點多從這裡出發的火車,去到那裡發生問題,一直要到兩點多才安頓在飯店裡,有的大陸學員得今天要搭飛機回去了,所以他們照鐵路部的安排,早上兩點多才送他們到了臺北的飯店。昨天四點多、五點多,其實若能夠注意,就是在和平、崇德,這樣趕緊將他們送回來,這些人難道不就是早早就能夠讓他們到安置的地方?但是無奈坐在車上就要等鐵路部調派,時間就是這樣等,也是擔憂啊。

(12)「轉三迷思為三智明」:「宿命」:就是知道過去。四生,過去生到底是怎麼死,要怎麼來?這個來去,實在是都還很迷茫。過去的事情我們不清楚,現在的事情,我們還有無明,所以,這叫做三迷思,我們若能夠將這三迷思去掉了,那自然就是三智明,大家要很清楚。

(13)「如次對治,三際愚故」:我們若能夠「過去的」清楚了,「未來」也了解了,「現在」煩惱都將它去除了,若能夠這樣,一項一項次序知道了,自然那個三際的愚,愚就是愚癡,自然就沒有了。

(14)「宿住智通,治前際愚」:因為我們就是還沒有辦法,還是「過去、現在」這些無明,還是互相對待中,我們就還是不知道,所以說「宿住智通治前際愚」。宿住就是宿命。我們的宿命在過去,過去生到底我們做了什麼?我們若知道,我們通達了,我們就有辦法去彌補過去,因為過去我們人與人之間有這樣過了,「哎呀,我這時候我甘願了」,用這樣來治,知道就會讓一步,不知道就一直彼此禍端,一直爭不休,所以要通,才有辦法治。

(15)「現在的苦,就要甘願受」:不過我們現在不論是過去如何,我們現在退一步海闊天空,人與人都不用爭取,過去就是這樣,現在的苦我們就要甘願受,我們就要很甘願。過去,就這樣歡喜做過去了,我們要如何去侵奪人、如何欺負人?那時候就是都不怕,所以做很多。這輩子來,苦難偏多,我們就要甘願,我們就要還人。不論是如何,知不知道,現在都要心要開闊,事情發生就放下,人與人之間不要爭端,自然這樣我們也通智了。

(16)「把握生命,智慧增長,調理得好,無癡無愚」:能夠不論過去如何,我們這生要調理得好,不要有愚、不要迷癡,我們就要有智慧一點。

(17)「真正智慧,大智若愚,不計較,不比較」:人家說:「你為何那麼傻,你可以與他爭取,你為何就要退步?」退一步才真智慧的人,大智若愚。這樣事情就能夠很快、平安就過去。

(18)「死生智,了解生滅法,認真修行」:死啊、生啊,生生死死,過去生一直來到現在,我們都要很清楚。有生有死,生死從過去到現在,到底我們要到什麼時候,才能夠在這個六道生死能夠取得大「生滅法」,所以要修行。

(19)「死生智通治後際愚」:我們若有這個生死的智,自然能夠通治後患。這個生死就是這樣,我過生生死了,就是現在生了;我現在生死了,就是未來生。這種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我們若能夠清楚,同樣的道理就是能夠通治,下輩子就不要再牽扯了。

(20)「漏盡智通治中際愚」:再來,漏進通,也是剛才說過了,所有的無明惑,煩惱、無明、惑念,這三項我們若能夠一一去除;無明就是事情都不清楚,為何這樣?這叫做無明。煩惱就是遇到事情我就是解不開,這叫做煩惱。惑呢?惑就是還未發生的事情,但是未來前途茫茫,這叫做惑,還未到的事情你擔憂來放著。或者是已經很滿足了,還覺得我還不夠,我要再為子孫,我要再為我自己等等等等,名利永遠沒有數字的限制,這全都是叫做惑。

(21)「漏盡,生智慧,就通治」:無明惑,煩惱,全都這樣一層一層,我們要能了解,要將這些重重疊疊的煩惱要趕緊將它去除,叫做「漏盡」。這樣的智慧,自然就通治,「通治中際愚」。

(22)「通治中際愚」:我們的這輩子來消掉上輩子,不要又上輩子的怨與恨再牽來這輩子,又結恨連仇,又牽到「之後」。若是漏進智,自然我們這輩子就將它解決了;該欠人的我們要還人,而人家欠我們,我們一筆勾銷掉,通通在這輩子來結好緣,不要再牽扯在下輩子,這叫做「通治中際愚」。

(23)「一理若通,萬理就徹」:我們在這當中,就不要再延續到後面去。這煩惱、無明很多,解起來是永遠解不完,不過一理若通,萬理就徹,要時時用心。

3. ★複習經文:【即為方便說,涅槃真實法,世皆不牢固,如水沫泡燄,汝等咸應當,疾生厭離心。】

(1)「精進聞法,明白道理」:很多說不同的法,期時我們要多聽、多聞,不是自己知道,要再讓人知;讓人知道,我們要自己要再精進。所以我們所想要的、所想要了解的人生自然法則,我們都要很清楚。這些煩惱無明,我們若有法,自然我們就知道自然法則,也會老啊,頭髮會白、皮膚會皺掉、牙齒會脫落、形象會變等等,這都是自然法則,最終也是會消滅了,所以哪怕是與佛,同樣修行者也是一樣。

(2)「涅槃就是大寂滅,清淨心,無煩惱,真實法」:不過修行者的好處,與佛陀他的涅槃是已經滅盡煩惱了,而我們凡夫到死還拖著煩惱。但是佛與聖人要往生,他煩惱都已經棄盡了,叫做涅槃;涅槃就是大寂滅,大寂滅就是都乾淨了,不再有煩惱在裡面了,所以叫做涅槃。乾淨的法就是叫做真實法。

(3)「世皆不牢固」:都了解了,世間的法沒有一樣是堅固的,我們來到世間有什麼好執著?沒有一樣堅固,就是人的生命也是這樣不斷變。昨天不是有講過了嗎?是啊,嬰兒、青少年、中年、老年,這在我們的身上分秒不斷在變遷,這叫做五蘊,在這個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這個中間不斷,我們在緣著這個境,這個境一邊在緣,我們人隨著這個境,煩惱隨著這個境,一直在新陳代謝。外面的境界是一直煩惱,裡面的生理也一直在磨滅,所以光說人的身體就不堅固了,何況身外的事情呢?

(4)「三理四相,物理,成住壞空」:就是在宜蘭蘇澳這個地方,看這臺火車在那個地方忽然間出軌,這火車是鐵做的,火車鐵路是用鐵軌走的路,忽然間一聲碰一下,這樣造成了這麼大的禍端,這哪有牢固呢?沒有很堅固的東西,就是不牢固,很脆弱。

(5)「如水沫泡燄,汝等咸應當,疾生厭離心」:在這個人間,不要再貪戀了。我們人人顧好本分事,做我們自己要做的事情,一輩子到底生命還有多久呢?年紀大的人更加要把握生命,做好沒有顛倒的人,做好我們該做的事,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。

4. 『宿命明:明自他一切宿世事。天眼明:明自他未來世的事。漏盡明:以智斷盡一切煩惱。在羅漢稱三明,在佛明三達。』

(1)「宿命明:明自他一切宿世事」:這是偈文,重複前面的文,在這裡同樣也再簡單解說,更加清楚讓我們知道,若能夠得到宿命明、宿命智,我們能夠更加清楚,是我們與對方,我們彼此之間,我們知道宿世,我們來的原因,我們彼此的過去生,有什麼樣的關係,有過什麼樣的互動嗎?這些事情應該都會知道。所以我們自己問我們自己,我們自己可知道自己?何況對方我們更加不了解,所以我們對這個「宿命明」,離我們還很遠。

(2)「天眼明:明自他未來世的事」:還有「天眼明」,就是剛才說過的死生就是要明白。我們現在與未來,生和死,這叫做「天眼明」。就像眼睛很亮,什麼事情都看很清楚,明白我們自己與對方未來世的事情,這也叫做「天眼明」。

(3)「漏盡明:以智斷盡一切煩惱」:而「漏盡明」,就是我們現在,不論過去是如何?未來是如何?我們這個時候就要趕緊建立我們的智慧,佛法能夠引導我們入這個智慧的門,讓我們了解人間一切相。

(4)「用智慧,斷一切煩惱」:我們對人間事情若清楚了,還有什麼事情值得我們煩惱呢?趕緊用智慧把它斷盡一切煩惱。唉呀!這些事情,生死死生,有是得、是失,這都將它斷掉了,沒有得生也沒有生死,這些很雜的煩惱,我們都將它去除了。

(5)「在羅漢稱三明,在佛名三達」:我們若能將這些事情看得開、放得下,就像在修行,「羅漢得三明」,得果的羅漢,才有辦法知道這樣的境界,也知佛陀叫做「三達」,佛陀已經是過來人,通達過去。

5. ★經文簡釋:【諸人聞是法,皆得阿羅漢】:諸人聞是法,如說修行,皆得四果。

(1)「用心入佛的道理」:「三明六通」,自然這就叫做阿羅漢。這些人聽法、說法、修行,這都是這樣好好修,能夠得果。其實我們凡夫連「因」,我們都還無法很清楚,我現在到底在做什麼呢?自己也還不很清楚,哪有辦法得到果呢!是不是永遠不清楚?不是。是我們沒有去用心,入佛的道理;我們若有用心入理,自然現在的事情我們就放得下、看得開,凡事就清楚。

6. 【具足六神通,三明八解脫】: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神足、漏盡,六皆名之神通。

(1)「具足六神通,三明八解脫」:就是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神足、漏盡,這叫做六通,三明六通。「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漏盡,六皆無壅名之神通」,其中有天眼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漏盡通。剛才叫做「三明」,還包括「天耳、天眼,還有神足」,這樣合起來就是「六神通」,這就是沒有阻礙,所以我們會清楚,會通達,但是我們離開這個境界還又很遠。

7. 【最後第五十,聞一偈隨喜,是人福勝彼,不可為譬喻】:聞經一偈,隨喜功德,勝過教眾多,證四果者。

(1)「聞一偈隨喜,是人福勝彼,不可為譬喻」:能夠聽經,聽一偈或者是一句,若能夠隨喜功德,那功德就很大;大到什麼程度,「勝過教眾多證四果者」。若聽到一偈很清楚,那就是比三明六通更加大的福,因為三明六通也是要經過聽聞經典,要身心透徹,所以我們若能夠一句一偈我們都很透徹、很清楚,「一理通,萬理徹」。所以若能夠這樣,這三明六通我們也是會清楚。所以說「福勝彼」,就是功德差不多等同。

8. 【如是輾轉聞,其福尚無量,何況於法會,初聞隨喜者】:舉末後人,以此最初,隨喜教他,功尚難勝計。況精勤自修持,從傍勸他人聞持隨喜,即輾轉聞法之眾。

(1)「法華大乘,用心吸收」:這就是在鼓勵我們,真的法華大乘,法華是大乘經,好好每一句每一偈我們若能夠接受,他就能夠從每一句、偈之中再將它探討下去,很多很多法的道理都在這個經文之中,我們比過去佛所說的法,包含更加具足。

(2)「舉末後人,以比最初,隨喜教他,功尚難勝計,況精勤自修持,從傍勸他人聞持隨喜,即輾轉聞法之眾。」:我們開始第一次接觸,心就很深入,很深入,自修再教人修,這種隨喜、歡喜入心,自己若能夠自修又教人修,這種功德很難計算。輾轉聞的事情很多,我們好好用心。

9. 「警惕瞬間無常」:人生就是在很多的迷茫,迷茫所以我們的法也說不清楚,所以聽也不很了解,不過我們若是很簡單去想,瞬間無常,這個瞬間無常是如何發生;一旦發生,後面的事故就很多,有多少的為了他的親人受傷而心擔憂;受傷的人,生死茫然,而往生的人,家庭的人撕破肝腸,在那個地方呼天叫地,往生者去了,這個人生還有多少想要追求的,瞬間就斷了。我們都不清楚,這就是不明白。而旁邊的人要如何去處理,這樣的事情為何會發生,問題還要追究。所以發生的事情現在不知道,過去是如何?是什麼因緣?這全都是在這樣瞬時就要說這麼多,要去追究的事情也很多。

10. 「教菩薩法,法很細膩,用心體會」:說法也是這樣,苦、集、滅、道,佛陀為了要為我們解釋這個苦,他就要說四十二年的法來應機,慢慢來誘引。現在時間不夠了,趕快,來不及了,轉一個方向講真實法,真實法沒有離開人間法,人間就是這樣這麼複雜,教菩薩法,讓你現在就很清楚,世間就是這樣,趕快入人群,也自己自修,也自己勸人修,這樣自他兼利,這就是功德。所以說來是這樣這麼簡單,聽起來很複雜,因為法很細膩,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!

*****************
11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我們都還在三迷思,在「過去,現在,未來」充滿無明煩惱,感受若能去除煩惱,就能體悟「時間,空間,人與人之間」,若能通達道理,世間這些事情看得開、放得下,就像在修行,「羅漢得三明」,學習佛陀「三達」「三智慧」,轉「三迷思」。

總是感受,修行除了用功精進,用心入佛的道理,更重要是「長養大慈悲心」,開闊心胸,愛護一切眾生,才能修得「細膩、圓滿、圓融」的心。感恩上人舉例昨天的救災過程應多多慎思惟,「思惟修,靜慮法」,就如這句「自覺,還要『覺他』,就能『覺行圓滿』」,法,都要用在日常生活中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8/10/22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