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10/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10/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10/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   2018/10/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周三 10月 24, 2018 4:30 pm

2018102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由聞教法,深生慧解,
心開意解,是名聞慧。
思惟默慮,法理相契,
今使聞慧,兼具悲智。

要用心,前面的文也是期待我們有這個因緣勸聽、聞聽,總是因緣來聽法。由是「聞教法」,所以「深生慧解」,聽我們才知道道理,若只有讀,沒深入道理中的重要性,這樣我們讀歸讀,若不了解這個文字內容,其實也無法了解道理重要性在那裡。所以我們聽,因為有因緣,所以有人這樣介紹,我們就接受聽了;聽了之後就是深心,很深的印在我們內心,讓我們能夠從法中得到歡喜心。法,因為歡喜,我們相信,所以法放在心裡了,就是法入寶藏來,雖然是從外面這樣告訴我們,我們吸收,就是入我們內心了。這「心開意解」,不只是智慧,我們能夠了解佛法的深義,而且放在心裡;好像心門愈打愈開了,心開了,當中這位置愈來愈整齊了,所以「心開意解」。就像勸人來聽法,人家既然進來了,我們趕快讓一個座位讓他坐,這種心開了,對法我們生出了懂得讓人,這叫做「自聞勸人聞」。

這種心意開啟,就是你坐我站,同樣我的心也一樣在聽,這是一個舉例。「心開意解」,心門已經打開了,聞法的心已經很堅定,能夠再給別人,我們也能夠分位給他聽,也能夠邀他來聽,這全都是一樣的道理。所以,「是名聞慧」,自己知道了之後,希望大家全都來知道;這個黑暗的地方,一支蠟燭點亮,不夠亮,兩支、三支還是不夠,希望人人手拿著一支燭火,人人有因緣將這個燈來引過去。這就是聽法之後又更能夠通徹,人人就有這個因緣,聞法之後,人人慧性就能夠開啟,「心開意解」,這叫做「聞慧」。

聽經的功能就是讓我們開心,將煩惱無明去除,黑的都將它趕走了。一支蠟燭、二支蠟燭,無數的蠟燭點亮了,黑暗完全盡除。這就是聽來的智慧,去除無明,我們的智慧產生。所以,「思惟默慮,法理相契」。好好來思惟,既然法聽入心了,就要好好來思惟,這個默慮──思惟默慮,就是要靜下來,好好用心來考慮,不要在喧嘩的地方,要靜下來,哪怕在工作也都要靜默思惟,不要一邊做一邊說話,若這樣心會散掉。所以盡量取在我們的心,心、腦很清淨,雖然手在忙,但是要時時練就了這番的功夫。法聽了之後,入心來,心能夠靜默思惟,就是「思惟默慮」;好好來想,聽過的法到底其中的含義是什麼?

這是聽法的效果,我們法若聽了之後,過去就過去了,這樣法實在是沒有作用。不是說誦經有功德,誦經是代替你造口業,你要說壞話,不如引你去誦經,心無雜念,好好去誦經。但是誦經不如聽經,你經誦很多,但是經文的道理你不知道。我們常常看到老菩薩,他說:「我都沒有讀書,我不識字,這個字在外面拿來給我看,我就不認識。」「你不認識,但聽你誦經,誦得很好。」他說:「哎喲,念書當歌,就這樣教我,一字一字教我念,我來到這裡就是念這樣的字。但是你字拿去外面再拿回來,就不認識它了。」

這一部經在這個位置,他能夠朗朗上口,你換一本經給他,那個字的位置移走了,他就說:同一部經,大本,小本,字大小,他就說:「就是不同本經書,所以我念不出來。」同一本經,只是印刷排字,大本、小本,字大小不同,只是這樣而已,他就不知道,忘記了這個字意思是什麼。很多人在讀經也是這樣,用著那種瞬間智,就是瞬間訓練好的這個智,沒有其它思考,就是直直這樣一直讀過去。這就像水流過水管,有水,有通水的管,這個水就是這樣灌過去,水已經流過了,水管拿起來,水管還是空的。同樣,我們若只是誦經,水沒有留在水管裡,這樣還是讓它漏掉了,實在是很可惜。

我們需要智慧水,智慧水這樣灌過去就沒有了,希望我們智慧水能夠點滴入心,哪怕我們在做工作,心還是在思惟,思惟在今天聽的這部經,只有幾句而已,但這幾句的經文,它的意是什麼?重要關鍵的字在哪裡?這個字裡面要表達的道理是什麼?我們若能夠一層一層去體會道理的深髓,若能夠這樣,我們就是深入法來,所以叫做「法理相契」。法,道理與我們日常所做的事情,聽、做;做、聽,待人接物,今天接觸的事情與今天聽的法,或者是幾天前聽的,這些法到底與我們做的能夠實用嗎?這很重要。

所以聞法,雖然我們聽到,開始歡喜啊。問你們:「你歡喜在哪裡?裡面的意思是什麼?」「我就僅僅一直感覺到很歡喜而已,裡面在說什麼,我無法重覆。但是我知道,知道師父在說什麼。」「知道,你怎又無法提出來說,你是記得還是不記得?」「只是知道歡喜,要我重覆說給你們聽,我不知道、我不記得。」不是不知道,他記得,還記得歡喜啊。這是心開意解了,只是水沒有留在水管裡,水路通了,只是水沒有留在那裡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我們聽經最重要,就是聽、解。不只是聽,歡喜而已;聽還要能夠體會了解,這一定要「思惟默慮」,聽了之後要用心默默思惟,法與理才能夠來契合,這很重要。要不然,經文這樣讀過讀過,道理還是無法受用。

所以「今使聞慧,兼具悲智」,我們聽了之後,法入心就是要受用,我們只是聽法而不用,聽也沒有用。現在已經了解了,已經將法聽進來,也已經心開意解,智慧已經開了,但是智慧開,你要懂得用,你要做什麼呢?「兼具悲智」,聞慧是歸聞慧,我們若沒有去用它,光是囤積在內心。我們聽了之後,不是囤積,要趕快去受用。我們接受法,要將它用出去,所以有受、有用,叫做「兼具悲智」。我們聽到這個法很好,「啊!那個地方需要我們,我們趕快去付出。」對方得到幫助,我們得到歡喜,這叫做受用過後。得法進來了,外面有事,我們去付出,生出了效果,這才是真正悲智雙運。有了悲智,我們才有辦法去運作,才有在受用。要不然,你聽很多,都沒有動、沒有用到,所以要用心去體會。

一覺天地,恆古本然,
千劫難遇,受教往聽;
勸引入門,信解願行,
聞慧具足,悲智雙運,
秉智行慈,福俱無量。

聽經,若是能夠讓我們聽到、用到、體會到,「一覺天地,恆古本然,千劫難遇,受教往聽。」這是最重要的。我們聽了之後,去做,受用了。那種悲智啟開,真的受用到了,這我們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做覺悟,覺悟是外境會同我們的本覺。佛陀說我們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具有佛的本覺,這個佛的本覺是什麼?就是佛性,就是真如。這我們過去一直在說,佛的本覺就是真如。佛陀他所以能夠開悟,因為經歷了一段,不是出皇宮到一個寧靜的地方,這樣他就修行了,不是。他經過了參訪,又經過了苦行,他將這些事情,人間事都集聚起來,將心靜下來。這些人間事就是在行經,到處參訪,到處看人生的生態,之後,經過苦行,靜下來,「靜思默慮」。在這個很寧靜的境界,他終於與天地宇宙的真理合而為一,是因為他取得很多。在那個靜默的時候,空掉了自己;在那個現場的境界,天地萬物的真理才啟發了他的心;他的心才與天地宇宙這個空間又會合。這是瞬間,他就這樣覺悟了。

所以聽經,是不是有在管道中或者只是漏過去,這個漏就是煩惱的漏,而我們真的要通,通徹,那就是聞思默修。聽了之後,我們經過思考好好靜下來,經過這些事情,悲智雙運,這種人間疾苦與聽到經、法,人間真是苦啊!碰到了,看到了人間這樣種種無常苦相,體會到了。體會到,不光只是體會,人再進去,如何幫助,將真正受苦的苦主,去安撫他,去幫助他跳脫出那種悲哀、困苦。就像兩、三天前,那個下午、傍晚,天將要暗之前,那輛車,就是普悠瑪,一輛火車從北要往南之時,大家滿心歡喜。知道這輛車上面就有兩件事情,一件是老師、教練帶著二十多位學生,已經去韓國比賽回來;一路很順利,去,得到獎牌很歡喜,也從韓國順利回來臺灣。

到臺灣,從臺北搭上這班火車要回去臺東,他們才從臺北啟動沒多久,來到臨近蘇澳的車站,忽然間碰撞(出軌),他,一位教練、兩位老師、三個孩子往生了,另外還有一個學生現在還在加護病房。二十幾個人出去,六個往生,一個在加護病房。在卑南的學校,大家本抱著很踴躍歡喜的心,當他們抵達時已是晚上,明天就要舉辦(歡迎會),很歡喜、很風光,在鄉下小學校能夠去到韓國比賽,這是多麼大的風光,沒有想到半夜,天還未亮,在晚上就接到這個消息了。天亮本來要慶祝的,已經變成了很悲悽的氣氛,這是在卑蘭一個國中。

人生無常,另外一個家庭也是,十多位人迢迢從臺東去臺北,參加一場的喜宴,皆大歡喜,以為一切圓滿了,歡喜要回去,就在這台列車上,這樣,同樣一聲的巨響,說不定他們在車上休息,一聲巨響,讓他們從夢中清醒也說不定。到底這清醒,驚醒後,接下來破碎了,身體破碎了,再也無法回來。這是一個家族,十幾個人去;有一個家族,五個家庭八個人往生,還有一位鄰居;他平常僱用的資深員工,他們也一起北上。所以十幾個人,一個家族就有八位往生,加上他的鄰居,加上他的一位員工,就這樣瞬間死亡了。這種人生的無常,死亡;亡者已往生了,就都死亡了。但是受傷的人現在還生死未卜,很嚴重的,真的還再與生命奮鬥,還有的那個心痛,不知道要過多久的時間。
又董家這個家庭,其實去喝這場喜酒是因為這五個家庭之中,有一個家庭嫁女兒,所以這個親族歡喜要去慶祝,回程卻成這樣。但是,另外那個慶典的家庭,就是嫁女兒的那個地方,這個家庭的喜事可能才收起來而已,就接受到這種晴天霹靂,親家的家庭變成這樣。在那個地方,是往生者這邊的女兒,辦喜事那個家庭的媳婦,才過門的第一天,到底這位新娘,她的心是如何,這實在是無法去形容,但是我們想就能知道,這就是人間無常。

所以,看到這件事情,我們精舍也有六位師父,剛好那一天也要從臺北回來。車只是前後,這一臺普悠瑪在前面走,後面還有一班火車叫做什麼?自強號。另外一班自強號,是這群師父他們搭的,來到那個地方附近,為什麼火車不能往前走,或者是很快手機就傳出消息。有的人就看,一邊看就傳了:前面的「普悠瑪」發生事情了,但是這班車還是向前走。邊前進,大家一宜一直傳,列車還沒有宣布前面有這樣的事情。靠近羅東才開始停下來,告訴大家:前面的火車已經出軌了,前面的路不能過,現在請旅客下車。就在羅東準備接駁,看是要再搭火車回去,或者是往前走,再來想辦法。

這群出家人到底是要回來花蓮?或者是再去臺北呢?我們精舍就電話關心他們:「你們平安嗎?」「我們平安,開頭我們還不知道。」「平安。現在在那裡,你們是不是在羅東關心,關心那些師姊、師兄,他們在這附近,這班車出事的時候,這些師兄大家是不是有動員了?是不是……」等等。他們也很有默契:「好,這樣我們去。」快速將行李放在我們的分會,行李放下來,安單了,就馬上展開關心、了解,而且開始投入這個悲苦的境界──聽到哀嚎的聲音,或者是苦無法出聲,多少種的表情,多少種苦難的形態,能夠想像出來,近兩百人受傷,十幾位往生,在那麼混亂的環境中,而要搶救的人,前前後後也已經集合到達了。

這麼混亂的環境裡,也能夠很有秩序,慈濟人該準備的,如何來幫助,在現在天色一直暗了,搶救的人需要茶湯。愈來愈接近晚上,讓他們有一個熱熱的東西吃,在羅東、宜蘭、蘇澳慈濟人就這樣接起來,連志工、會員,他們都有很多感動人的事情。這個事情一發生,「你告訴我們,我們也可以投入。你們缺什麼,我也能供給。」這社會人間的熱情已經紛紛展現出來,溫馨的故事之後也一直報出來。為什麼大家這麼熱心呢?聽到大愛臺在報導,很多我們的會員就說:「師父就是這樣說,人生就是這樣的無常,我們有需要做的及時做就對了,還要等什麼呢?有這樣的因緣,就要趕快。」可見聽法的人也不少,聽了法之後心開意解了,能夠知道悲人所悲的苦、痛人所傷的痛。這就是學法,要多了解,才有辦法真正去發揮了人間所需要,所以「聞慧具足,悲智雙運」。

因為人間疾苦很多,「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」,在這個事情發生時,要怎麼辦呢?那就是要趕緊發揮運作我們的力量,不論是人力、物力要怎麼來?要趕緊會合起來,這叫做悲智雙運。最需要的時候,是我們要趕緊投入去付出;東西該用,大家無條件提供出來,這種悲智雙運,叫做「秉智行慈」。發覺了發生這事情,隨著這個智慧,就這樣趕緊表達出慈悲,所以這種隨時能夠應用在及時付出,這叫做「福俱無量」。

他們不是造作的,是忽然間發生,平時若沒聽法,「哦,這很嚇人,我們避開一點」,若有了解、有修法、法有入心,這個事情發生,大家是集合,不是退開,是大家集合起來發揮力量要來應用。平時有聽法,知道要捨,這個時候,「無處可買、我無法出力,我能夠捨物資」,他就這樣捨,慈悲喜捨,在這個時候,總是付出就對了,這叫做「秉智行慈,福俱無量」,要趕緊去為他們付出。知道這時候,他們有的已回到台東,昨天已經陸續運回去,台東的慈濟人已經在昨日、在前日,就展開了家屬探訪,在昨天到達的時候。當然,就是在那個地方膚慰,功能已這樣在付出,這就是聞法之後運作,法要拿出來用,這就是聽法了之後,起於行動,這我們就是要了解。聞法就是要用、要通。前面的文,

複習經文:
「諸人聞是法,皆得阿羅漢,具足六神通,三明八解脫。最後第五十,聞一偈隨喜,是人福勝彼,不可為譬喻。如是輾轉聞,其福尚無量,何況於法會,初聞隨喜者。」

這個「聞」字,現在講這麼多也就是聞,「諸人聞是法,皆得阿羅漢,具足六神通,三明八解脫。」在這個時候什麼力量都拿出來了,這種三明六通,所以叫做「具足六神通」,都了解了,人間就是這樣,我們若不了解這些法,無法去做膚慰、去安撫,去讓人能夠知道人生就是這樣,隨機逗教,那這就是我們平時有法,三明六通才能用出來,自然就能夠好好解決很多的事情。「最後第五十,聞一偈隨喜,是人福勝彼,不可為譬喻。」現在大家知道了,從第一個聽講,一直傳,傳到第五十人,就是五十代的人都聽,聽一句話,能夠全都透徹這個道理。這個「聞一偈隨喜」,聽到就歡喜,心開意解了,聽了之後歡喜,是這樣入心來,法能夠在心中、用在人間,這功德很大,因為他內修外行,這功德很大。

下面再說「如是輾轉聞,其福尚無量,何況於法會,初聞隨喜者。」這樣一直傳,傳到了五十人,就是從最後面這位來印證最前面的,最前面的來了解最後面,這個法始終一貫,都一樣,第一個、第一場聽法,他的法是這樣,到了第五十個也一樣;這第五十個人聽的法,與第一場的人聽的法一樣,就是後面的表現與前面的表現都一樣,都是自修,還要勸人修;自己聽,還要勸人聽。這個勸人聽法,也是功德無量。接下來這段文,就是這樣說:

經文:「若有勸一人,將引聽法華,言此經深妙,千萬劫難遇,即受教往聽,乃至須臾聞,斯人之福報,今當分別說。」

若是聽了之後,或者是再勸人去聽,又再勸人去聽;自己聽有功德,因為身體力行,深心體會,所以我們再叫人去聽。「將引聽法華」又再去,這種「言此經深妙」,聽了之後體會到這部經很深、很微妙,我能夠受用,所以「千萬劫難遇」。像這樣我們聽得很歡喜,這個經要能夠聽到完,真正也很難;要講到完也難,要聽到完也難,真正是很長。

經文簡釋:
「若有勸一人,將引聽法華,言此經深妙,千萬劫難遇」;有勸一人,引聽法華,為說是經,深妙難遇。此釋及時自修持,並隨他善、隨他作,勤聞法、勤精進,即自聞思修法,及勸人聽聞持法者。

「有勸一人,引聽法華,為說是經,深妙難遇。」真的要聽到完、了解裡面真實的道理,實在是很難得。「此釋及時自修持,並隨他善、隨他作,」這段文就是要解釋,我們若能夠把握時間自修;自己修持,並且隨他善。別人在受持,我看到了歡喜,也跟著他受持;做好事,我也跟著他做,隨他做。「勤聞法」,他很認真聽,勸我去聽,我也很歡喜,我再去勸別人聽,這種勸聞法,「勤精進」,不是勸一個,還要再勸其他人,不斷勸人聽經,能夠完全聽清楚,這即功德。「即自聞思修」,我們不斷勸人去聽,每一個人聽了之後,還要再思考法的內容,身體還要不斷地精進,這聞思修,「及勸人聽聞此法者」,我們自己這樣修,又不斷勸人要這樣聽、這樣修,這就是自作、教人作,或者是見作隨喜,經文就是這樣一直鼓勵我們。

經文簡釋:
「即受教往聽,乃至須臾聞,斯人之福報,今當分別說」;前人受教,隨緣略聞,如此福報,當分別說。

所以「即受教往聽,乃至須臾聞,斯人之福報,今當分別說」;前人受教,隨緣略聞,這些人的福報就很大,要好好一一來詳細告訴大家。就是說前面受教的人,隨緣來聽法,人家勸我們,我們就去聽法。勸就聽了,「如是福報,當分別說」,人家勸我們,我們就去聽,聽了之後的受用,他的福報,一一來為我們解釋。

*實在於大乘,一色一香味,無非中道法,山色清淨身,谿聲廣長舌,萬有皆齊說,實相之妙法,同時亦皆齊,聞其妙法音,是即法身說,自然音常住,乃至須臾聞。

「實在於大乘」;所以,在這個真實大乘法,不論是「一色一香一味,無非中道法」,這無不都是法,而且是中道法。因為我們日常的生活是鼻聞到的,或者是嘴吃的等等,身體所感受,六根、六塵的接觸,這種六根、六塵,你要說它是真的?你要說它是假呢?非真非假。不過我們一定要受用,這叫做中道。「山色清淨身,谿聲廣長舌」。就是我們周圍所聽到的聲音,不論是人聲、鳥聲或者是火車過的聲音,或者是很寂默的聲音,這我們都有聽到。日常生活種種聲音,溪水在流,那個聲音不間斷,這就將它當作是「廣長舌相」;水流不間斷,其實它也有法在。所以,「萬有皆齊說」;天地萬物的聲音都很俱全,而我們要告訴他這些聲音到底是「有」還是「無」?其實「有」、「無」全都在中道。天地萬物的聲音你也不能夠執著。

所以,「實相之妙法,同時亦皆齊」。這個真實相就是中道的道理,這永遠永遠都很齊備沒有欠缺,因為天地宇宙的真理永遠就是齊全的,沒有欠缺。所以,「聞其妙法音,是即法身說」。我們所聽到的都是很自然的法、很真的法,而真的法我們不執著,要不然這麼多聲音,你每樣都執著著,你要如何消受呢?就是這樣過。世間就是有這樣這麼微妙各種的東西、各種的聲音,這叫做「中道」。這些中道法就是將它翻作妙法音,將這些當作妙法音,我們不要將它想成這麼嘈雜,不要這樣想,要將它想成,這叫做天地自然的聲音。所以我們若能夠這樣想,東西與東西碰撞,它一定就有聲音;天地有動就有聲音,這是大自然的境界,所以我們將它當作它是妙音,是法身在說法,這種種的道理都存在。

所以「自然音常住」,很自然的音聲都在,這是很自然的,「乃至須臾聞」,或者是讓你忽然間聽到,這全都是我們應該要多了解,這叫做「靜思惟」,聽經之後,我們要繼續去了解什麼是法,其實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。六根、六塵所接觸到的聲音,這也全都是很自然的,也是真理投合,東西碰撞怎會沒有聲音呢?這是一定有的。不論你現在聽到火車聲,不論你聽到鳥叫聲等等,這全都是大自然的聲音。接下來趕快在聽,讀過去,

經文:「世世無口患,齒不疎黃黑,唇不厚褰缺 ,無有可惡相,舌不乾黑短,鼻高修且直,額廣而平正,面目悉端嚴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世世無口患,齒不疎黃黑,唇不厚褰缺 ,無有可惡相」;如前已解。

經文簡釋:
「舌不乾黑短,鼻高修且直,額廣而平正,面目悉端嚴」;如前已解。

這段文我們就是這樣將它讀過,前面長行文已經解釋,再將它回憶一下,這樣會更清楚,同樣的道理。「舌不乾黑短,鼻高修且直,額廣而平正,面目悉端嚴」。這就是說我們要好好與人結好緣,與人結好緣,自然我們的形象就不會難看。

*人欲得涅槃寂靜之樂,必須以清淨無惡口業,捨諸戲論循誠正信實,無虛妄語聞無不信樂,人中好緣自得相端嚴。

「人欲得涅槃寂靜之樂」;所以人若要得,得我們的心如何自在下來,滅掉了種種的煩惱,進入了大涅槃;大涅槃就是寂滅,不是死了叫做涅槃,不是,是寂滅。我們將所有的煩惱完全都去除,這唯有佛心靈的境界才有辦法,所以這寂靜之樂,就是我們的心沒有這些嘈雜的聲音。很嘈雜的聲音,其實在佛聽來也是微妙音,因為他是天地在說法的聲音,對佛來說沒有雜音,所以「必須以清淨無惡口業」,我們若想要心能夠很清淨,必定要清淨無惡口。若能夠「捨諸戲論循誠正信實」,我們的心不要有戲論,所聽的聲音、所說的語言,我們全都要用誠正信實,不要有惡口,我們聽聲音聽得很雜,我們要說給人家聽的話要很有道理、要誠正信實,不要戲論,我們也是天地聲音之一。聽外面的很嘈雜,我們自己說話出去,也得要說很有價值、有道理的話,叫做誠正信實。我們很誠意,說正確的話,讓人相信,真實的道理我們要應該要這樣。

所以,「無虛妄語聞」,人聞「無不信樂」。我們若是虛妄語,「這個人說話就是這樣,他說一說,你聽一聽就好。」這樣這話只是一個雜音,又惹起了人的煩惱無明,所以我們沒有虛妄的事情來讓我們說,我們也不會去說。所以聽,沒有不相信、不歡喜的話,我們若是說誠實語,大家都很相信,很喜歡聽你說話,因為你的話完全是真實。

所以,「人中好緣自得相端嚴」。我們若好好與人結好緣,自然這個形象,要如何才叫做長得美呢?得人緣最重要,你若有與人結好緣,得人緣比長得美來得更好。總而言之,我們人間很多的雜音,要如何才能夠讓我們的心清淨。佛陀的境界是寂靜的境界,所以所聽的法他都將它當作是宇宙間的真理,真的道理是這樣,好壞是我們在人間接受,自然的道理是這樣的聲音。所以我們若是用自然的心境來聽天地自然的道理,我們心就能開啟智慧,深信解相,心進入靜寂清澄之中。所以這法看我們如何聽,就要很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78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3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10/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10/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   2018/10/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 Empty周三 10月 24, 2018 4:31 pm

[2018年10月24日上午5:20]農曆九月十六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《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經文:【若有勸一人,將引聽法華,言此經深妙,千萬劫難遇,即受教往聽,乃至須臾聞,斯人之福報,今當分別說。世世無口患,齒不疎黃黑,唇不厚褰缺 ,無有可惡相,舌不乾黑短,鼻高修且直,額廣而平正,面目悉端嚴】

2. 上人手札:「由聞教法,深生慧解,心開意解,是名聞慧,思惟默慮,法理相契,今使聞慧,兼具悲智,一覺天地,恆古本然,千劫難遇,受教往聽,勸引入門,信解願行,聞慧具足,悲智雙運,秉智行慈,福俱無量。」

(1)「由聞教法,深生慧解」:要用心,前面的文也是期待我們有這個因緣勸聽、聞聽,總是因緣來聽法。由是「聞教法」,所以「深生慧解」,聽,我們才知道道理,而只有讀,沒有深入道理其中道意的重要。

(2)「深心信解,從法得歡喜心」:讀歸讀,若不了解這個文字內容,其實也無法了解道理重要性在那裡。所以我們聽,因為有因緣,所以有人這樣介紹,我們就接受聽了;聽了之後就是深心,很深印在我們的內心中,讓我們能夠從法得到歡喜心。

(3)「心開意解」:法,因為歡喜,我們相信,所以法放在心裡,法入寶藏來,雖然是從外面這樣告訴我們,我們吸收,就是入我們的內心。「心開意解」,不只是智慧,我們能夠了解佛法的深義,而且放在心裡;好像心門愈打愈開了,心開了,其中這位置愈來愈整齊了,所以「心開意解」。

(4)「自聞,勸人聞」:就像勸人來聽法,人家既然進來了,我們趕快讓一個座位讓他坐,這種心開了,對法生出了我們懂得讓人,這叫做「自聞勸人聞」。這種心意開啟,就是你坐我站,同樣我的心一樣在聽。這是一個舉例。心門已經打開,聞法的心已經很堅定,我們也能夠分給人聽,能夠找他來聽,這全都是一樣的道理。

(5)「是名聞慧」:自己知道之後,希望大家全都來知道;這個黑暗的地方,一支蠟燭點亮,不夠亮,兩支、三支還是不夠,希望人人手拿著一支燈火,人人有因緣將這個燈來引過去。這就是聽法之後又更能夠通徹,人人就有這個因緣,聞法之後,人人慧性就能夠啟開,「心開意解」,這叫做「聞慧」。聽經的功能就是為我們開心,煩惱無明去除,黑的都趕走了。一支蠟燭、二支蠟燭,無數的蠟燭點亮了,黑暗完全盡除。這就是聽來的智慧,去除無明,我們的智慧產生。

(6)「思惟默慮,法理相契」:好好思惟,既然法聽入心,好好來思惟,默慮,思惟默慮。就是要靜下來,好好用心來考慮,不要在喧嘩的地方;靜靜下來,哪怕在做工作也都要靜默思惟,不要一邊做一邊說話,若這樣心會散掉。我們的心、腦很清淨,雖然手在忙,但時時練就了這番的功夫。好好來想,聽過的法到底其中的含義是什麼?

(7)「要說壞話,不如去誦經,心無雜念。又誦經不如聽經,聽經還要行經」:聽法的效果,法若聽了之後,過去就過去了,這樣法實在是沒有作用。不是誦經有功德,誦經就是代替你造口業,你要說壞話,不如引你去誦經,心無雜念,好好去誦經。但是誦經不如要聽經,你經誦很多,但是經文道理你不知道。我們常常看到老菩薩,他說:「我都沒有讀書,我不識字,這個字在外面拿來給我看,我就不認識。」「你不認識,聽你誦經,誦得很好。」他說:「哎喲,念書當歌,就教我這樣,一字一字教我念,我就是來到這裡就是念這樣的字。但是你字拿去外面再拿回來,我就不認識它了。」

(8)「瞬間智,法沒有吸收入心,如水流過水管,有漏法」:這一部經在這個位置,他能夠朗朗上口,你換一本經給他,那個字的位置移走了,他就說:同一部經,大本,小本,字大小,他就說:「我就不同本經書,所以我念不出來。」同一本經,印刷排字,大本、小本,字大小,只是這樣而已,他就不知道,忘記了這個字意思是什麼。很多人在讀經也是這樣,用著那種瞬間智,瞬間就是訓練好的這個智,沒有其他思考,就是直直這樣意直讀過去。這就像水流過水管,有水,有通水的管,這個水就是這樣灌過去,水已經流過了,水管拿起來,這個水管還是空的。同樣,若只是誦經,水沒有留在那個水管裡,還是這樣讓它漏掉了,這實在很可惜。

(9)「智慧水,點滴入心,法理相契」:需要智慧水,智慧水這樣灌過去就沒有了,希望我們能夠智慧水點滴入心,哪怕我們在做工作,心還是在思惟,思惟在今天聽這部經只有幾句而已,這幾句的經文,它的意是什麼?重要關鍵的字是在哪裡?這個字裡面表達的道理是什麼?我們若能夠一層一層去體會道理的深髓,若能夠這樣,我們就是深入法來,所以叫做「法理相契」。

(10)「法,用在日常生活中」:法,道理與我們日常所做的事情,聽、做;待人接物,今天接觸的事情與今天聽的法,或者是幾天前聽的,這些法到底與我們在做的,我們能夠實用嗎?這是很重要。

(11)「聞法歡喜,心開意解,還要入心,才不會漏失」:聞法,雖然我們聽到,開始歡喜。問你們:「而你歡喜在哪裡?裡面意思是什麼?」「我就僅僅一直感覺很歡喜而已,裡面在說什麼,我無法重覆。但是我知道,知道師父在說什麼。」「而知道,你又無法提出來說,你是記不記得?」「只是知道歡喜,要我重覆說給你們聽,我不知道、我不記得。」不是不知道,他記得,還記得歡喜啊。這心開意解了,只是水,沒有留在水管裡,這水路通了,只是水沒有留在那裡,同樣的道理。

(12)「法理契合,事理會合」:我們聽經最重要,不是聽,歡喜而已;還要能夠很體會了解,這一定要在「思惟默慮」,聽了之後,用心去默默思惟,法與理才能夠來契合,這是很重要。要不然,經文這樣讀過讀過,道理還是無法受用。

(13)「今使聞慧,兼具悲智」:我們聽了之後,法入心就是要受用,若只是聽法而不用,聽也沒有用。現在已經了解了,今已經將法聽進來,已經心開意解,智慧也已經開了,但是智慧開,你要有用,你要做什麼呢?「兼具悲智」,聞慧是聞慧,我們若沒有去用它,光是囤積在內心。我們聽了之後,不是囤積,我們要趕快去受用。我們接受法來,我們要將它用出去,所以有受、有用,叫做「兼具悲智」。

(14)「悲智雙運,身體力行」:我們接到這個法很好,「啊!那個地方需要我們,我們趕快去付出。」對方得到幫助,我們得到歡喜,這叫做受用過後。得法進來了,外面有事,我們去付出,生出效果,這才是真正悲智雙運。有了悲智,我們才有辦法去運作,有去受用。要不然,你聽很多,都沒有動、沒有用到,所以要用心去體會。

(15)「一覺天地,恆古本然,千劫難遇,受教往聽」:聽經,若是能夠讓我們聽到、用到、體會到,最重要的,聽了之後,做,受用了。那種悲智啟開,真的受用到了,這我們才去體會到什麼叫做覺悟,覺悟是外境會同我們的本覺。

(16)「人人本具佛性」:佛陀說我們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具有佛的本覺,這個佛的本覺是什麼?就是佛性,就是真如。這我們過去一直在說,佛的本覺就是真如。

(17)「靜思默慮」:佛陀所以能夠開悟,因為經歷了一段,不是出皇宮去一個寧靜的地方,這樣他就修行了,不是。他又再經過了參訪,還經過了苦行,他將這些事情,人間事都集起來,一直將心靜下來。這些人間事就是在行經,到處參訪,到處去看人生的生態,之後經過苦行,靜下來「靜思默慮」。

(18)「與天地宇宙的真理合而為一」:在很寧靜的境界,他終於與天地宇宙的真理合而為一,是因為他取得很多。在那個靜默的時候,空掉了自己;在那個現場的境界,才天地萬物的真理啟發了他的心;他的心才與天地宇宙的這個空間又會合。這是瞬間,他就這樣覺悟了。

(19)「無常苦相,見苦知福,聞思默修,通徹道理」:聽經,是不是在管道或者是漏過去了,這個漏就是煩惱的漏,而我們真的要通,通徹,那就是「聞思默修」。聽了之後,我們經過思考好好靜下來,經過這些事情,悲智雙運,這種人間疾苦與聽到經、法,人間真是苦啊!碰到了,看到了人間這樣種種無常苦相,體會到了。體會到,不光是體會,人還進去,如何幫助將真正受苦的苦主,去安撫他,去幫助他跳脫出那種悲哀、困苦。

3. ★「20181021【臺鐵普悠瑪號列車翻覆事故】」:
(1)「卑南國中師生傷亡之憾事」:鐵路普悠瑪號列車翻覆,其中卑南國中有老師、教練帶著二十多位學生到韓國比賽;順利獲獎牌,歡喜從韓國回臺灣,在臺北搭上這班火車要回去臺東,遇到此意外事件,一位教練、兩位老師、三個孩子往生了,還有一個學生還在加護病房。二十幾個人出去,六個往生,變成很悲悽的氣氛。

(2)「人生無常,董家喜酒,變成八位親人交通意外往生」:另外一個家庭十多位人迢迢從臺東去臺北,一場的喜酒皆大歡喜,以為一切圓滿,歡喜要回來,就是這臺列車,同樣一聲巨響,一個家族,五個家庭,八個人往生,這種人生的無常,有的受傷的人,現在生死未卜,嚴重傷患,還要與生命奮鬥,那個心痛不知道要多久的時間。原是慶典的董家家庭嫁女兒,卻是喜事成為憾事,接受到這種晴天霹靂,到底這位新娘的心是該如何,無法去形容,但是我們想就能知道。這就是人間無常。

(3)「晚一班的自強號列車的精舍六位常住師父,投入關懷膚慰行列」:看到這件事情,我們精舍也有六位師父,很剛好那一天也從臺北要回來。只是前後,這一臺普悠瑪在前面有一梯次師父們回精舍,但後面還有一班搭自強號火車的六位精舍師父也要回花蓮。很快傳出手機的消息。有的人就看,一邊看就傳了:前面的「普悠瑪」發生事情了,但是這班車還是向前走。直到靠近羅東自強號才開始停下來,告訴大家:前面的火車已經出軌了,前面的路不能過,現在請旅客下車。就在羅東來準備接駁,看是要再搭火車回去,或者是往前走,再來想辦法。

(4)「投入關懷這個悲苦境界」:我們精舍電話關心是否平安,得知平安,六位精舍師父轉至前往羅東關心那些師姊、師兄其罹難家屬及受傷乘客,開始投入這個悲苦的境界,聽到哀嚎的聲音,或者是苦無法出聲那種多少種的表情,多少種苦難的形態。能夠想像出來,在兩百多人受傷,在十幾位往生,在那麼混亂的環境中,而要搶救的人前前後後已經集到。

(5)「慈濟人、社會人士,凝聚愛心」:在這麼混亂環境裡,也能夠很有秩序,慈濟人該準備的,如何來幫助,直到天色暗了,來搶救人的人需要茶湯。愈來愈接近晚上,讓他們一個熱熱的東西吃,這在羅東、宜蘭、蘇澳慈濟人就這樣一直接起來了,連志工,連會員,他們都有很多感動人的事情。這個事情一發生,「你告訴我們,我們也可以投入。你們缺什麼,我也能供給。」這社會人間的熱情已經紛紛展現出來,這是溫馨的故事在後面一直報出來了。

(6)「把握當下,及時付出,聞慧具足,悲智雙運」:為什麼大家這麼熱心呢?聽到大愛臺在報導,很多我們的會員就說:「師父就是這樣說,人生就是這樣的無常,我們有需要做的及時做就對了,這還要等什麼呢?有這樣的因緣,就要趕快。」可見聽法的人也不少,聽了法之後心開意解了,能夠知道悲人所悲的苦、痛人所傷的痛。這就是學法,要多了解,才有辦法真正去發揮了人間所需要,所以「聞慧具足,悲智雙運」。

(7)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,悲智雙運,秉智行慈,福俱無量」:因為人間疾苦很多,「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」,在這個事情發生時,要怎麼辦呢?那就是要趕緊發揮運作我們的力量,不論是人力、物力要怎麼來?這要趕緊會合起來,所以這叫做悲智雙運。最需要的時候,是我們要趕緊投入去付出;東西該用,大家無條件提供出來,這種悲智雙運,這叫做「秉智行慈」。智慧,發覺了發生這個事情,隨著這個智慧,這樣趕緊表達出了慈悲,所以這種隨時能夠應用在及時付出,這叫做「福俱無量」。

(8)「慈悲喜捨,付出就對了」:他們不是造作的,是忽然發生,平時若沒有聽法,「哦,這很嚇人,我們避開一點」,若有了解、有修法、法有入心,這個事情發生,大家是集合,不是退開,是大家集合發揮他那個力量要來應用。平時有聽法,知道捨,這個時候,「無處可買、我無法出力,我能夠捨物資」,他就這樣捨,慈悲喜捨,在這個時候,總是付出就對了,所以叫做「秉智行慈,福俱無量」,這要趕緊去為他們付出。

(9)「慈濟人展開家屬探訪,膚慰關懷行動」:知道這時候,他們有的回到台東了,昨天已經慢慢運回去,台東的慈濟人已經在昨日、在前日,就展開了去家屬探訪,昨天都到達的時候。當然,就是在那個地方膚慰,已經功能都是這樣付出,這就是聞法了之後運作,這法要拿出來用,這就是聽法了之後,起於行動,這我們就是要了解。

4. ★複習經文:【諸人聞是法,皆得阿羅漢,具足六神通,三明八解脫。最後第五十,聞一偈隨喜,是人福勝彼,不可為譬喻。如是輾轉聞,其福尚無量,何況於法會,初聞隨喜者。】

(1)「了解法,隨機逗教,三明六通」:這個「聞」字,現在講這麼多也就是聞,在這個時候什麼力量都拿出來了,這種三明六通,叫做「具足六神通」,都了解了,人間就是這樣,若不了解這些法,無法去做膚慰、去安撫,去讓人能夠知道人生就是這樣,隨機逗教,那這就是我們平時有法,總是三明六通出來了,自然就能夠好好的解決了很多的事情。

(2)「最後第五十,聞一偈隨喜,是人福勝彼,不可為譬喻」:我們現在大家知道了,從第一個聽講,一直傳,傳到第五十人,就是五十代的人都聽,聽一句話,能夠全都透徹這個道理。這個「聞一偈隨喜」,聽到就歡喜,心開意解了,法這樣入心,也就能夠法在心中、用在人間,這功德很大,因為他內修外行。

(3)「如是輾轉聞,其福尚無量,何況於法會,初聞隨喜者」:一直傳到五十人,就是從最後面這位來印證最前面的,最前面的來了解最後面,這個法始終一貫,都一樣,第一個、第一場聽法,他的法是這樣,到了第五十個也一樣,這第五十個人聽的法,與第一場的人聽的法一樣,就是後面的表現與前面的表現都一樣,都是自修,還要勸人修;自己去聽,還要勸人聽。這個勸人聽法,也是功德無量。

5. ★經文簡釋:【若有勸一人,將引聽法華,言此經深妙,千萬劫難遇】:有勸一人,引聽法華,為說是經,深妙難遇。此釋及時自修持,並隨他善、隨他作,勤聞法、勤精進,即自聞思修法,及勸人聽聞持法者。

(1)「有勸一人,引聽法華,為說是經,深妙難遇」:若是有聽了之後,或者是再勸人去聽,又再勸人聽;自己聽有功德,因為身體力行,深心體會,所以我們再邀人去聽。「將引聽法華」又再去,這種「言此經深妙」,聽了之後體會到這部經很深、很微妙,我能夠受用,所以「千萬劫難遇」。像這樣我們聽得很歡喜,這個經的完整,要能夠聽到完,真正也很難;要講到完也難,真正是很長。真的要聽到完、了解裡面真實的道理,實在是很難得。

(2)「此釋及時自修持,並隨他善、隨他作」:這段文就是要解釋,我們若能夠把握時間,自己修持,並且隨他善。別人在受持,我看到歡喜,我也跟著他受持;做好事,我也跟著他做,隨他做。「勸聞法」,他很認真在聽,勸我去聽,我也很歡喜,我再去勸別人聽,這種「勸聞法、勤精進」,不是勸一個再勸其他的人,不斷勸人聽經,能夠完全聽清楚,這即功德。

(3)「即自聞思修法,及勸人聽聞持法者」:我們不斷勸人去聽,每一個人聽了之後,還要再思考法的內容,還要再身體不斷地精進,這聞思修,我們自己這樣修,我們又不斷勸人要這樣聽、這樣修,這就是自作、教人作,或者是見作隨喜,這就是經文這樣一直鼓勵我們。

6. 經文簡釋:【即受教往聽,乃至須臾聞,斯人之福報,今當分別說】:前人受教,隨緣略聞,如此福報,當分別說。

(1)「自作,教人作,見作隨喜」:這就是自作,教人作,或者是見作隨喜,這就是全都經文這樣一直鼓勵我們,這些人的福報就很大,要好好一一來詳細告訴大家。就是說前面受教的人,隨緣來聽法,人家勸我們,我們就去聽法。勸就聽了,「如是福報,當分別說」,聽了之後的受用,他的福報一一為我們解釋。

7. 『實在於大乘,一色一香味,無非中道法,山色清淨身,谿聲廣長舌,萬有皆齊說,實相之妙法,同時亦皆齊,聞其妙法音,是即法身說,自然音常住,乃至須臾聞。』

(1)「實在於大乘,一色一香一味,無非中道法」:在這個真實大乘法,無不都是法,而且是中道法。因為日常的生活是鼻的聞到的,或者是嘴吃的等等,身體所感受,六根、六塵的接觸,你要說它是真的?你要說它是假呢?非真非假。不過我們一定要受用,這叫做中道。

(2)「山色清淨身,谿聲廣長舌」:我們周圍所聽到的聲音,不論是人聲、鳥聲或者是火車過的聲音,或者是很寂默的聲音,都已經覺得都有聽到了。這日常的生活種種聲音,溪水在流,那個聲音不間斷,這就將它當作是「廣長舌相」;水流不間斷,其實它也有法在。

(3)「萬有皆齊說」:天地萬物的聲音都是很俱全,而我們要告訴他這些聲音到底是「有」是「無」?其實是「有」、「無」全都在中道。天地萬物的聲音你也不能夠執著。

(4)「實相之妙法,同時亦皆齊」:我們的這個真實相就是中道的道理,這永遠永遠都是很齊備沒有欠缺,因為天地宇宙的真理永遠就是齊全的,沒有欠缺。

(5)「聞其妙法音,是即法身說」:我們所聽到的都是很自然的法、很真的法,很自然。而真的法我們沒有執著,要不然你這麼多聲音,每樣執著著你要如何消受呢?就是這樣過。

(6)「中道,大自然的境界,妙法音,法身說法」:世間就是有這樣這麼微妙各種的東西、各種的聲音,這叫做「中道」。這些中道法就是說將它翻作妙法音,這些當作是妙法音,我們不要將它想成這麼嘈雜,不要這樣想,將它想這叫做天地自然的聲音。我們若能夠這樣想,東西與東西碰撞,它一定有聲音;天地有動就有聲音,這是大自然的境界,所以我們將它當作它是妙音,是法身在說法,這種種的道理都是存在。

(7)「自然音常住,乃至須臾聞」:很自然的音聲都在,這是很自然的,或者是讓你忽然間聽到,這全都是我們應該要多了解,這叫做「靜思惟」。

(8)「真理投合」:聽經之後,後面我們要繼續去了解什麼是法,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。六根、六塵所接觸到的聲音,這也全都是很自然的,也是真理投合,你東西碰撞如何會沒有聲音呢?這是一定有的。不論你現在聽到火車聲,不論你聽到鳥聲等等,這全都是大自然的聲音。

8. 經文簡釋:【世世無口患,齒不疎黃黑,唇不厚褰缺 ,無有可惡相】:如前已解。

(1)「結眾善緣,自然形象莊嚴」:這段經文,就是前面長行文就已經解釋,再將它回憶一下,這樣會更清楚,同樣的道理。這就是說我們要好好與人結好緣,與人結好緣自然我們的形象就不會難看。

9. 『人欲得涅槃寂靜之樂,必須以清淨無惡口業,捨諸戲論循誠正信實,無虛妄語聞無不信樂,人中好緣自得相端嚴。』

(1)「人欲得涅槃寂靜之樂」:人若要得我們的心,如何自在下來,滅掉了種種的煩惱,進入了大涅槃;大涅槃就是寂滅,不是死了叫做涅槃,不是,是寂滅。

(2)「寂靜之樂,即時很嘈雜的聲音,在佛聽來也是微妙」:我們將所有的煩惱完全都去除,這唯有佛,心靈的境界才有辦法,所以這寂靜之樂,我們的心就沒有這些嘈雜的聲音。很嘈雜的聲音,其實在佛聽來也是微妙音,因為他是天地在說法的聲音,對佛來說沒有雜音。

(3)「必須以清淨無惡口業,捨諸戲論循誠正信實」:我們若想要心能夠很清淨,我們必定要清淨無惡口,若能夠「捨諸戲論循誠正信實」,我們的心不要有戲論,好好所聽的聲音、所說的語言,我們全都要用誠正信實,不要有惡口,我們聽聲音聽得很雜,我們要說給人家聽的話要很有道理、要很誠正信實,不要戲論,這是天地,我們也是天地聲音之一。聽外面的很嘈雜,我們自己要說話出去也得要說很有價值、有道理的話,叫做誠正信實。我們很誠意,說正確的話,讓人會相信,真實的道理我們要應該要這樣。

(4)「無虛妄語聞,無不信樂」:人聞「無不信樂」。我們若是虛妄語,「這個人說話就是這樣,他說一說,你聽一聽就好。」這樣這話只是一個雜音,又惹起了人的煩惱無明,所以我們沒有虛妄的事情來讓我們說,我們也不會去說。所以聽,沒有那個不相信、不歡喜的話,我們若是說誠實語,大家都很相信,很喜歡聽你說話,因為你的話完全是真實。

(5)「人中好緣,自得相端嚴」:我們若好好與人結好緣,自然這個形象是要如何叫做長得美呢?得人緣最重要,你若有去與人結好緣,得人緣比長得美更好。

(6)「寂靜境界,用自然心境,來聽天地自然的道理,開啟智慧,深信解相,靜寂清澄」:我們人間很多的雜音,要如何才能夠讓我們的心清淨。佛陀的境界他是寂靜的境界,所聽的法他都將它當作是宇宙間的真理。這真的是道理是這樣,好壞是我們人間接受,自然的道理是這樣的聲音。我們若是用自然的心境來聽天地自然的道理,我們心就是開啟智慧,深信解相,心進入靜寂清澄之中。所以這法看我們如何聽,就要很用心。

*************
10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感恩上人殷殷教導我們聞法要「思惟修,靜慮法,思惟默慮,法理相契」,用心『信解行證』。回顧20181021【臺鐵普悠瑪號列車翻覆事故】,感恩六位的精舍師父們的身行典範,法用在日常生活中,事理會合,面對瞬間無常,起心動念都在慈悲喜捨,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的身行關懷援助。

聽聞這兩大段的開示,『實在於大乘,一色一香味,無非中道法,山色清淨身,谿聲廣長舌,萬有皆齊說,實相之妙法,同時亦皆齊,聞其妙法音,是即法身說,自然音常住,乃至須臾聞。』,『人欲得涅槃寂靜之樂,必須以清淨無惡口業,捨諸戲論循誠正信實,無虛妄語聞無不信樂,人中好緣自得相端嚴。』,內心非常法喜!

要認真用功體會「寂靜之樂,即時很嘈雜的聲音,在佛聽來也是微妙」的開闊心胸,時時訓練體會什麼是靜寂清澄,用自然心境,來聽天地自然的道理,多多訓練自己,想要心能夠很清淨,必定要「清淨無惡口」,「捨諸戲論循誠正信實」,心不要有戲論,好好所聽的聲音、所說的語言,全都要用誠正信實,不要有惡口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8/10/2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